台灣音樂史上學期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台灣音樂史

#漢族:福佬人,客家人
遷入時期:鄭成功(45000 及其眷屬)
1949 蔣介石(2,600,000)
漢族音樂
1.民歌
2.南管音樂(福建南音)
3.北管音樂
4.歌仔戲
#原住民:2%多(北到南往東)
•考題原住民分佈
*烏來/北部山區:泰雅族
*新竹五峰大隘村:北賽夏
(雙數年)賽夏族矮靈祭 11 月
苗栗山區:南賽夏
*中部山區/霧社:賽德克族
*日月潭:邵族
*南投縣信義鄉到花蓮:布農族
*嘉義阿里山:鄒族
*高雄縣:卡那卡那富/拉阿魯哇
*屏東縣:魯凱族
*台灣南部:排灣族
*台東市:卑南族/阿美族(延海岸線到花蓮)
*蘭嶼:達悟族(雅美族)
*花蓮:撒奇萊雅族(原阿美)/太魯閣族(原泰雅)/葛瑪蘭族(原住宜蘭)
•左鎮人不等於原住民
•現代原住民經考證從東南亞移入
泰雅,賽夏:6500 年前(最早)
達悟:500 年(最晚)

#南島語族
*音樂共同文化特徵:木杵臼、鼻笛、弓琴、口琴
1899 施密特命名
1936-1939 漢波特又其為馬來玻尼亞語系
*分佈:
北、台灣與夏威夷
東、復活島
南、紐西蘭
西、非洲馬達加斯加
*特色:重複音節
*祭典:(有很多歌謠)
阿美族、邵族:豐年祭
鄒族:戰祭
賽夏族:矮靈祭
卑南族:大獵祭、猴祭、除草完工慶(婦女)
排灣族、魯凱族:婚禮
達悟族:落成慶禮、小米祭
必考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1722 來台/1736 出版
*郁永河---裨海記遊
*北里闌(日本人)目前發現最早的錄音形式 1921/8 來台錄音(用蠟管),尋
找日語的起源,1922 再來台大量收集
*田邊尚雄---16 首原住民歌謠跟一首笛曲(1922 年來台,晚北里闌半年)
*中國最造經營台灣的紀載:三國志,孫權遠征夷州,俘虜數千人而還,得不償失
→航海時代之前台灣沒有價值
*張福興:台灣第一個公費去日本留學
→帶了風琴去日月潭考察邵族音樂,優點:留下紀錄/缺點:有些不是平均律裡的
音會失真
*一條慎三郎---在台服務最久的音樂老師
*黑澤隆朝 1943 來台,1973『台灣高砂族的音樂』
→日本戰敗在即,搜刮能帶走的東西,所以至今有許多資料在日本,許多資料在二
戰時遺失了
→台灣總督府邀請來台
→率先研究台南是用清朝的祭孔音樂(今台灣其他地方的祭孔音樂都是用明朝的,
因為政治因素)
→提出賽德克與泰雅族音樂不同,認為是不同族(在日治時期賽德克為泰雅的一
部分)
→他沒有拜訪達悟族,但他來的時候原住民已經都被日本馴化了
*民歌採集運動:1967 年(最轟動但不是第一次)
史惟亮(東隊)德國,許常惠(西隊)法國
1978 第二次民歌採集運動
*呂炳川留日向岸邊成雄學習(受西歐音樂裡學理論影響很大)
*淺井惠倫---語言學家/原住民:語言音樂錄音

*複音音樂在台灣原住民音樂裡是很重要的
1.持續音唱法(drone)魯凱,北排灣,卑南
差別:卑南是一直唱下去,蜿蜒曲折,排灣是同音反覆
2.平行唱法(parallel):四五度平行唱法,鄒族
3.和弦唱法(chords):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八部合音)➡️泛音
4.交錯連鎖(hocketting):兩個人或樂器在演奏的時候像齒輪一樣大齒輪卡
小齒輪,邵族➡️杵音
5.對位(counterpoint):兩條不一樣的旋律➡郭英男,馬蘭阿美(亞特蘭大
奧運)
*複音的所有種類台灣都有
*阿美族(馬蘭-花蓮)
音樂三機制
1.有領唱合唱的精神
2.自由對位(高低音)
3.彎曲(裝飾加花)
領唱,合唱,高音,低音,即興
*台東的稻子先成熟,所台東先舉辦豐年祭,再來才是花蓮,歌謠大部分是領唱合

*達悟族:
*父系社會,沒有頭目,沒有釀酒技術
*anood 旋律:
一次旋律型態有三句
12x/23x/34x→(x 為固定的虛詞)
solo—tutti—solo—tutti
→歌裡通常會讚美造船的人
→音域由兩個大二度所相疊大三度構成
*落成禮會送芋頭或豬羊,主人會以兩三年的時間開墾種作與飼養牲畜
*拍手歌會(不再舉辦,夏日娛樂)/高屋/船隻須經過雕刻(落成禮)
*歌謠中用芋頭暗示為魚
*歌會旋律型態音樂內容:
→敘事性歌曲 anood(類似白話現代散文)
→莊嚴神聖的 raod(類似文言古典詩歌,多為流傳下來,少有人創作)
→拍手歌會 karyag(被認為較輕挑,情歌)
*所有歌詞都是事先準備,非即興
*船釣之歌(anood no mapaned)
*maganam-舞蹈,達悟族最著名的為頭髮舞(女性),也會伴與歌唱
*達悟族比較沒有節奏律動
*親從子名制--婚後長子出生時,他的父母跟祖父母需依照長子的姓名更改自己
的名字
*所展現的社會層面:1.年齡→歌唱順序 2.性別 3.獨自/群體 4.同村/外村
*文化意涵:1.整個儀式過程是達悟族人日常生活的展現 2.歌詞傳唱了達悟歷史
記載生活事件

#平均率:1200 音分是一個八度
*賽夏族:
*矮靈祭 paSta’ay-巴斯達隘(兩年一次),男女都可以唱祭歌(必考),天唱的祭
歌都是有規定的
*句法結構:1212/233/344… 、1212/2323/3434… 、12/23/34… (頂真唱法)
[會考哪一種不是矮靈祭的結構]
*矮靈祭的歌詞是編好的不是即興
*矮靈祭為(北-朱家/南-趙家)舉辦(必考),祭歌較為緩慢,有特別的音程(3/4
度)總共 16 首,但有 17 個不同的旋律(有時候每一節都唱一樣有時候不一樣),有
很多種植物(總共 27 種植物在祭歌裡必考),用到非常多的虛詞(必考)→有的在
每具開頭有的在每句結尾
*北賽夏受泰雅影響,有時候日常生活中也會唱泰雅歌,但祭歌全都是賽夏語
*北賽夏祭場在大隘,居住於五峰(強烈受到泰雅族影響)
*南賽夏居住在苗栗南庄、獅潭(受客家文化影響大)
*父系社會
*鄒族:
*戰祭 mayasvi(年初),地點:會所(kuba)前的廣場—達邦 tapang/特富野
tufuya
*小米播種祭,收穫儀式,戰祭,揉皮技術有名
*為什麼要舉行戰祭?1.戰爭 2.會所(kuba)重建 3.重大災害與不幸,疾病
*戰祭在二次大戰後再次舉辦,達邦 1947/特富野 1976
*汪家主辦
*鄒族的鼻笛是兩管分開的
*儀式過程:
1.祭典前各項準備(釀酒)
2.正式祭典→迎神曲(兩部落名稱/曲調不同)→
演唱方式→達邦:前低後高/特富野:前高後低。
舞步→達邦:慢板戰歌停在原地,前後搖腳不離地/特富野:慢板戰歌(逆時針)腳
抬高離地。
唱腔→達邦:較圓較軟/特富野:較硬
*婦女引火祭→慢板戰歌
*布農族:
*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上聲部一直往上升,下聲部維持 3、4、5 度
的音程但一直在重建,最後要結束在協和的完全五度,沒有限制唱幾次,女生
不能唱
*布農族口簧琴幾乎都為單簧
*下面有 8 個部落原本只有 2 個布落唱八部合音
*卑南族:
*除草祭-Drone 持續音,最後落在最低音
*除草祭唱的歌稱為’emaya’ayam(除草歌),皆為女性,前面的領唱通常是德高
望重的老人,眾唱為複女,除完草後的聚會定在國歷 3/8 舉行
*猴祭(青少年)/大獵祭(成年男子):前者為 11 月,後者為 12-1 月,大獵祭中最重
要的歌曲是英雄詩(pa’ira’iraw)
*卑南族長期與阿美族為鄰,兩族有許多共同曲目,虛詞的唱法也相同
*歌詞特色:對句唱法(一樣的意思不一樣的詞)

*排灣族:是情歌最多的一族,大套的歌謠-婚禮(複音歌謠)

#泛泰雅族群-泰雅/賽德克/太魯閣
→賽德克族的卡農唱法為-真卡農唱法

(必考)
*原住民第 10 個—邵族(跟噶瑪蘭都是原本屬於平埔族)
*西拉雅族沒有被認定是因為沒有語言
*泰雅族分出—太魯閣/賽德克族
*鄒族分出卡那卡那/拉阿魯哇族
*阿美族分出撒奇萊雅族

民歌採集運動有兩次,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 1965 年成立(史惟亮/歐樂斯貢獻


書),1967 暑假(最大規模的採集)
許常惠➡留法國
*李哲洋,他沒有在東西兩隊裡的原因是因為他的採集裡面跟許常惠/史惟亮不
一樣,李哲洋甚麼音樂都採
*有多簧口簧琴的—泰雅族(扯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