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董仲舒的历史观

郑先兴 汪⾼鑫 xin 中國歷代思想家(臺灣商務印書館)

所谓“今⽂经”,是指⽤汉代通⾏的⾪书(即当时今⽂)写成的经籍;⽽“今⽂经学”,就是指对今⽂经典所作的章句
训访与经义的阐释解说。所谓“古⽂经”,是指⽤战国时东⽅六国的⽂字写成的经籍;古⽂经之“古⽂”,有其严格的
时间与地域限定,它既与春秋时期⽂字有别,更与殷、周之世⽂字殊异,此外还有鲁、⻬、梁、楚等地⽂字间的差
异;⽽“古⽂经学”,就是指对古⽂经典所作的章句训诂与经义的阐释解说
1. 规律
《春秋繁露·⽟杯》: “《春秋》修本末之义,达变故之应,通⽣死之志,遂⼈道之极
也。”
《春秋》是研究本末的意义,通达变化的反应,了解⽣死的意
义,贯通为⼈之道的最好的⼀部书

这⾥的“本末”就是指历史发展过程。历史学研究事物的过程,抽绎其发展的本质,
并以之检讨历史发展的异常情况,通观⼈们在历史发展中的⾏为志向,从⽽展现⼈
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换句话说,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就 是⼈如何创造历史的活
动,或者说就是⼈类历史发展的过程。简⽽⾔之,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历史发展
的规律和经验。

2. 真实性
《春秋繁露·实性》: “《春秋》别物之理以正其名 ,名物必各因其真 。 真其义
也 ,真其情也 ,乃以为名。”

历史学的任务就是辨别事物的属性并给以相应的名分,任何事物的命名都是以其⾃
⾝的真实为依据的

3. 审查
《春秋繁露·⽵林》: “《春秋》记天下之得失,⽽⻅所以然之故,甚幽⽽明,⽆传⽽
夫泰山之为大,弗察弗见,而微况渺者乎?故按
著,不可不察也 。”
《春秋》而适往事,穷其端而视其故。
《春秋》记载天下得失,并可发现所以有得有失的原因。特别幽
暗隐晦却很明显,不加解释说明却很清楚明⽩,对此不可不明
察。泰⼭的⾼⼤,不看还不知道,更何况细微的东⻄呢?所以根
据《春秋》可以推知往事,考察事情的原委,观察其最终的结
果。

历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记载历史发展的得失是⾮,探析其中所形成的原因
1. 天⼈合⼀
历史的认识论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是故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之际,合⽽为⼀。同⽽
通理,动⽽相益 ,顺⽽相受 ,谓之德道 。”

译⽂:事物各⾃随顺⾃⼰的名称,名称各⾃随顺上天的意愿。上天和⼈类之间,合⽽
为⼀。彼此相同并道理相通,动作起来互相补益,随顺起来互相都得到帮助,称这种
情况为道德

⾃然和⼈ ⼆合为⼀
⼀⽅⾯,是⼈通过感悟⾃⾝的知识去认识⾃然,认识历史;
⼀⽅⾯,⼈在认识 ⾃然和历史之后,运⽤已经掌握的知识再来认识⼈类⾃⾝。

《春秋繁露·观德》: “天地者,万物之本,先祖之所出也。历年众多,永永⽆疆。天出
⾄明,众知类也,其伏⽆不炤也; 地出⾄晦,星⽇为明 ,不敢暗 。 君⾂ 、⽗⼦ 、夫
妇之道取之此 。”

译⽂:天地是万物⽣⻓的根源,也是⼈类历史的发祥地。历史由来已久,未来⽆疆。
但是正如⾃然万物各有 其⾃⾝的特质与属性,各以其类,各有其分,⼈类历史也有着
⾃⼰的本质属性,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君⾂、⽗⼦与夫妇关系。

这就是说,⼈类历史的君 ⾂、⽗⼦与夫妇关系是历史认识的基本条件,⼈们可以借此
认识历史。换句话说,历史事物本⾝的属性差异,是构成历史认识的客观条件。

总之,天的缩影就是⼈。⼈的性情源⾃于⾃然,所 以,作为君主,可以借助⾃⾝的感
受,来认知⾃然 并顺从其变化,正如尧舜那样的圣君顺从⾃然。 也可以说,作为历史
认识的主体,也只能通过⾃⾝的 感悟来把握历史规律,但是不能随意地臆断猜测。

2. 三统
历史变易论,历史更化论

五德终始说的五 德变易是⼀个相胜的过程,⽽“三统”说的三统循环则是⼀个更化的
过程,

《春秋》⽈“王正⽉,”《传》⽈:“王者孰谓?谓⽂王也。曷为先⾔王⽽后⾔正⽉?王
正⽉也。”何以谓之王正⽉?⽈:王者必受命⽽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制礼
乐,⼀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继⼈,通以⼰受之于天也。

三统循环是天意的显示,每个朝代的新统治者受天命为王,都必须按照在三统中循环
的位置,相应地确定和改变正朔、服⾊等等。否则就是“不显不明”,违背天志。但作
为社会的根本⼤“道”,诸如三纲五常,是永远不能改变的。
夏代以寅⽉为正⽉,其时“天统,⽓始通化物,物⻅萌达,其⾊⿊”。
商朝以丑⽉为正⽉,其时“天统,⽓始蜕化物,物始芽,其⾊⽩”。
周朝以⼦⽉为正⽉,其时“天统⽓始施化物,物始动,其⾊⾚”。

三统与四法组合-形成⼤循环周期
⼗⼆代为⼀个周期

「纯三统」三王,五帝,九皇,⺠-不是固定的称号

三王-存前⼆代的后嗣以⼤国,有⾃⼰的礼乐制度
春秋上是夏,春秋下的周,春秋当新王。三统便是商,周以及春秋

再推前五代-⽆帝

⽆帝之前的九代-九皇

九皇之后⺠

3. 正名 善恶

《春秋》辨别事物的条理,以便使其名称端正。名称和事物如同真实⼀样,不失⼀点点误

特别解释:
正名-可是名与物也是万物载明⽽⽣
把正名融⼊⾃⼰的
圣⼈才可以观察 不可以不观擦
則名分不亂,倘等第⼀亂,則名分⾃然隨之敗壞。

名字的不可逆-天⼈观

善恶
1. 遵从贤能⼈的想法是为了表现他们的义,遵从不贤⼈的想法是
为了表现他们的恶。由此看来,《春秋》认为善良的,是善
良,不认为善的,是不善,这两种情况不能不分辨清楚。

按 照 历 史 本 来 的 样 ⼦ ,如 果 实 际 上 是 善 的 , 那么在记述中也撰写成善的; 如果
实际不善,那么 在记述中也不写成恶的
2. 屈伸之志,详略之文,皆应之。吾以其近近而远远,亲亲而疏
疏也,亦知其贵贵而贱贱,重重而轻轻也。有知其厚厚而薄
薄,善善而恶恶也,有知其阳阳而阴阴,白白而黑黑也,偶之
合之,仇之匹之,善矣。《诗》云:“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
怨无恶,率由仇匹”。此之谓也。然则《春秋》,义之大者也。
得一端而博达之,观其是非,可以得其正法。视其温辞,可以
知其塞怨

屈伸:褒贬。(8)阳阴:指尊卑。(9)⽩⿊:指贤愚。(10)温辞:含
蓄的⾔语。(11)塞怨:幽怨。塞:难以发泄。(12)讪(shā n):此处
指诽谤。

我由此⽽知《春秋》亲近关系近的,疏远关系远的,接近亲密的⽽
疏远不亲密的,也知道《春秋》看重贵重的⽽轻视低贱的,重视重
要的⽽看轻不重要的。⼜知道《春秋》厚待宽厚的,薄待浅薄的,
善待善良的,恶待丑恶的,⼜知道《春秋》尊敬尊贵的,⽽鄙视卑
下的,尊重贤者⽽卑视愚者。任何事物都有与之对⽴的⼀⽅,对⽴
双⽅互相配合,相依⽽存在。《诗经》说“:威仪严密,美好声誉远
播。没有怨恨,没有厌恶,因此可⽤众⼈”。说的就是这⼀道理。由
此看来,《春秋》是表达最⾼义理的书。了解其中的⼀部分就可以推
知全部,观察它的是⾮标准,就可以推知事情的正确原则。看到它
⽤词含蓄,可以推知它的幽怨。因此,对它主张正道却不显现,对
内有避讳却不隐其事。对尊贵的是这样,对贤者也是这样。这就是
区别内外,使贤与不贤有差别,使尊卑有别。

董仲舒认为⾃⼰看透了孔⼦,他⾝边的就写得详细,距他远的就写得省略,好的就写
好,坏的就写坏。由此可以推知,他对显贵的就写出其显贵、卑贱的就写出其卑贱、
重要的就写出其重要、次要的就写出其次要。也能推知,仁义厚重的就写出厚重,浅
薄的就写出浅薄,善良的就写出善良,丑恶的就写出其丑 恶。还能推知,属于阳性的
就写出其阳性,属于阴性的就写出其阴性; 属于⾦的就写出其⽩⾊,属于⽔的就写出其
⿊⾊。
⼀,⻄汉中期以前的⼈们是普遍相信邹衍的五德终始 说的既然秦为⽔德代之⽽起的王
朝就只能是⼟德这便是汉家最终确定⼟德制度。

⼆,汉为⽕德说是由于刘邦起于细微最初他并不了解王朝德 属情况也正因此他很快就
改⽕德为⽔德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