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1

杜紫瑄 40843234S 生二乙 (第四組)

實驗一:神經傳導速率,其影響因素及不反應期測試(3/12)

實驗目的

(一)學習蛙穿刺的操作過程及製作坐骨神經標本

(二)瞭解神經傳導速率的計算及其影響因素

(三)學習根據波形判斷神經的不反應期

實驗原理

利用刺激器電蛙的坐骨神經,從而引起腓腸肌的收縮來證明神經衝動可在神經上傳導並引起相應
的反應。神經衝動可以在神經裏傳導及興奮電位,我們可透過肉眼觀察肌肉收縮及示波儀所呈現
動作電位得以證明之。當動作電位超過閾值時,Na 粒子通道打開,造成去極化,產生動作電位。
隨後,K 離子通道打開,大量流出,導致再極化的發生。離子的流動,造成膜内外電荷的差異,
進而改變臨近細胞膜的電位,使興奮能沿著一定方向傳遞。

神經傳導速率的計算,公式:V=D/T

D:刺激端及紀錄段的距離;T:刺激波形與電位波形的時間差(從刺激端到距離端的時間)

影響神經傳導速率的因素

神經傳導速率的影響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四個原因是直徑,溫度,壓力,髓鞘。直徑越大,能
通過的神經越多,傳導速率越快。溫度提高分子動能,加快神經傳導。壓力與直徑有關,壓力越
大,直徑越小,傳導速率越慢。最後,髓鞘使神經形成跳躍式傳導,提升傳導速率。

不反應期

不反應期分爲相對不反應期及絕對不反應期。絕對不反應期是動作電位開始發生到峰值的時期。
原因是 Na 離子通道被特殊小球的構造塞在通道上,形成 inactivation gate,所以接下來任何去極
化的刺激都無法引發動作電位。相對不反應期的時間比絕對不反應期來的更長。動作電位達到峰
值後,inactivation gate 會逐漸恢復到 active 的狀態,這個時期的動作電位閾值比原先强很多,因
此若要在相對不反應期形成動作電位,刺激就要達到更高的閾值。
實驗藥品及器材

器材:

電生理儀器(刺激器,放大器,記錄器),肌肉槽,解剖工具

藥品:

1. 林格氏液(氯化鈉 (NaCl) 8.6g、氯化鈣 (CaCl2) 0.28g、氯化鉀 (KCl) 0.3g 溶於 1000 ml 過


濾水)功能:調節電解質,酸堿平衡,維持神經活性,保持濕潤
2. Benzocaine(麻醉藥):一種局部麻醉劑,透過抑制神經細胞膜的去極化,進而阻斷神經
衝動的開始與傳導。

流程

(一)蛙穿刺及製作坐骨神經標本

(二)架設儀器

(三)單一電刺激,誘發動作電位并計算神經傳導速率(記錄距離及時間)

(四)雙重電刺激,觀察不反應期

(五)在坐骨神經束滴上麻醉藥(benzocaine,觀察神經傳遞的變化情形

結果與分析

實驗參數:HPF:0.3Hz;LPF:50Hz;Gain:10x;Digital filter:LPF 30Hz

1. 固定條件下,傳導速率為何?
Document1
2002/1/1 1:34:58.000 上午
0.5
0.4 刺激波形
Channel 1 (V)

0.3
0.2
0.1
0.0

-2.6

-2.4
動作電位波形
Channel 2 (V)

-2.2

-2.0

1.8 1.9 2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圖一:單一電刺激下,所誘發的動作電位圖。
刺激設定:Volts:0.55V;Duration:10ms;

根據上圖,刺激器刺激後會延遲一段時間才看到記錄的神經衝動電位。這是因爲刺激後需要一些
時間傳導到肌肉,神經膜去極化,動作電位才發生。由刺激端到紀錄端的距離及刺激波形到動作
電位波形的時間差,可以得出神經傳導速率。

神經傳導速率 V=D/T;實驗記錄:D=5.6cm(0.056m);T=0.068s

因此,V=0.056/0.068=0.823(m/s)

2. 何種 delay 條件下,會觀察到不反應期?(至少 3 個圖)


Document1
2002/1/1 2:09:49.840 上午
0.10
Channel 1 (V)

0.05

0.00
90

-2.023

-2.024
Channel 2 (V)

-2.025

-2.026
-2.027

-2.028

29.6 29.8 30 30.2 30.4 30.6 30.8

圖二:雙重電刺激下(delay:90ms),所誘發的動作電位圖。

由上圖,可以觀察到兩個幾乎分離的波,但第一個波還沒完全下來,就出現第二個波的波峰代表
神經細胞膜在再極化時,因爲刺激强度足夠大,再誘發第二次動作電位,因此推測第二次刺激落
在相對不反應期。
Document1
2002/1/1 2:09:35.540 上午
0.10
0.08
Channel 1 (V)

0.06
0.04
0.02
0.00
70

-0.02 10

-2.023

-2.024
Channel 2 (V)

-2.025

-2.026

-2.027

-2.028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 16.1 16.2 16.3 16.4

圖三:雙重電刺激下(delay:70ms),所誘發的動作電位圖。
由上圖,delay 的時間縮短,更快進行第二次刺激,因此可以看到兩個波逐漸融合在一起。隨著兩
次刺激時間差的縮短,兩個波峰越來越不明顯,第二次刺激落在的位點越來越靠近絕對不反應
期。

Document1
2002/1/1 2:25:54.425 上午
0.10
Channel 1 (V)

0.05

0.00
40

12

-2.022
Channel 2 (V)

-2.024

-2.026

-2.028
14.8 14.9 15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圖四:雙重電刺激下 delay:40ms,所誘發的動作電位圖。

由上圖,雙重電刺激的時間差縮短至 40ms,可以觀察到兩個刺激一個波的情形。此時的第二次
刺激落在了上一個刺激的絕對不反應期,因此只會觀察到一個波。

3. 滴了麻醉藥後,觀察到神經傳遞發生何種變化?
Document1
2002/1/1 2:36:42.674 上午
0.5
0.4
Channel 1 (V)

0.3
0.2
0.1
0.0

-2.022
Channel 2 (V)

-2.024

-2.026

4 4.2 4.4 4.6 4.8 5 5.2 5.4 5.6

圖五:滴入 benzocaine 進行單一電刺激後,所誘發的動作電位圖。

由上圖,滴入 benzocaine 後(大約 3-4 分鐘後)進行電刺激,可以觀察到有刺激電位,但已經無


法再產生任何動作電位。我們滴 benzocaine 的位子是在神經的中間,而電刺激在右端,肌肉在左
端(紀錄端),因此刺激傳到中間由於麻醉抑制神經衝動的發生,無法觀察到動作電位。之後,
助教有示範將刺激端移到麻醉位點的左端,神經衝動的傳導沒有經過被麻醉的地方,因此可以觀
察到肌肉收縮的情形。

問題討論

1. 此麻醉藥如何影響不反應期與傳遞速率,其作用機轉為何?

Benzocaine 是屬于局部麻醉藥(local anesthetic)。它是通過提高神經衝動閾電位,抑制動作電


位去極化上升的速度,延長動作電位的不反應期,使得細胞喪失興奮性與傳導性。作用機轉爲抑
制神經細胞膜對 Na 離子的通透性,防止 Na 離子大量湧入產生動作電位。局部麻醉藥的種類有很
多種,benzocaine 屬於非解離性,親脂性類型(以非解離性進入神經細胞内)。當 Na 離子通道
打開時,麻醉藥會結合上去,從而影響 Na 離子的正常流入。

2. 請列舉其他動物實驗或醫療上常用的麻醉藥,並說明其麻醉機轉。

I. Lidocaine:一種局部麻醉劑(amino-amide-type);特點是起效快,作用強且持久,安
全範圍較大。另外,它對組織幾乎無刺激,主要用於傳導和硬膜外麻醉。作用機制是阻斷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從而抑制動作電位的傳播。
II. Tetracaine: 一種局部麻醉劑(ester-type);特點是對黏膜穿透性強,作用迅速,親脂性
高。作用機制是阻斷 Na 離子通道的傳導,抑制動作電位的開始和傳導
III. Hexobarbital:一種全身性麻醉藥(靜脈麻醉藥);特點是有高脂溶性,能夠輕易穿過血
腦屏障到達大腦。作用機制是對動物的皮層運動效應和“自發性”運動產生反射性抑制。
IV. Methoxyflurane:一種全身性麻醉藥;作用機制是擾亂膜的流動性,改變許多離子通道和
受體的活性。這些通道和受體是神經傳遞所需的,也是動作電位的基礎。通過這種方式,
引起全身性肌肉鬆弛和疼痛不敏感。

實驗檢討

根據網上的資料,青蛙的坐股神經屬於 A 類纖維(直徑最粗),正常室溫下的傳導速率大約為
35-40m/s,但我們組做出來的數據結果只有 0.0823m/s。推測實驗數據差異的原因可能是我們取坐
股神經的時間過長及操作過程中過度使用金屬觸碰坐股神經導致神經活性下降。但我們還是有不
定時滴林格氏液,可能是滴的時間間隔太長,應該增加滴的頻率。另外,在麻醉實驗中,我們應該
要記錄神經衝動逐漸被抑制的過程,進而更瞭解麻醉藥抑制神經傳導的時間關係。但我們一開始
滴麻醉藥時,沒有給予它足夠的時間反應就進行刺激,所以還是看到很活躍的神經衝動產生。當
我們去收拾用具再回來看時(大約三,四分鐘後 ),神經就已經不產生給動作電位了。
實驗二:骨骼肌收縮週期與肌肉强直測試(3/12)

實驗目的

(一)觀察肌肉的收縮週期

(二)測試肌肉强直的頻率

實驗原理

當動作電位傳到神經末梢時,Ca 離子通道會打開,與細胞内蛋白質結合導致神經遞質的釋放。神
經遞質與肌肉上的受體結合,使神經衝動傳遞至肌肉表面再傳到肌肉束。肌肉束中的
sarcoplasmic reticulum 釋放 Ca 離子使 actin 和 myosin 之間形成 cross-bridge,促使肌肉收縮。

收縮方式有兩種:

(一)等張收縮:肌肉收縮時張力不變,長度改變。

(二)等長收縮:肌肉收縮時長度保持不變,也沒有產生動作。

收縮週期可分爲三個時期:

(一)潛伏期(latent period):刺激後,神經衝動傳導到肌肉所需的時間。

(刺激後,不會馬上產生收縮)

(二)收縮期(contraction period):肌肉剛開始收縮到收縮最大程度(收縮張力曲綫最高點)
所需的時間。

(三)舒張期(relaxation period):肌肉開始鬆弛到原本張力狀態所需的時間。

加成性收縮及强直

當兩個連續刺激之間的時間縮短到一定程度,使第二個刺激落在第一個動作電位的舒張期,就會
導致第二個動作電位的張力比較大(時間性加成);當刺激的頻率越來越密集,時間越來越短,
導致肌肉完全沒有時間收縮,就會形成强直。這個時候就算再增加刺激頻率,肌肉也不會收縮
了。

連續及不連續强直

不連續强直時,肌肉会经历快速的收缩周期以及較短的肌肉舒張期。如果刺激频率太高,舒張期
完全消失,收缩就会持续,稱爲連續强直
實驗藥品及器材

器材:

電生理儀器(刺激器,放大器,記錄器,張力轉換器),肌肉槽,解剖工具

藥品:

1.林格氏液(氯化鈉 (NaCl) 8.6g、氯化鈣 (CaCl2) 0.28g、氯化鉀 (KCl) 0.3g 溶於 1000 ml 過濾水)

功能:調節電解質,酸堿平衡,維持神經活性,保持濕潤

流程

(一) 蛙穿刺及製作坐骨神經標本(大腿骨不分離,作爲支點)

(二) 架設儀器,利用 40g 裝水離心管將張力轉換器進行校正。

(三) 將肌肉標本固定在支架上,肌腱連接張力轉換器(夾子),神經輕觸電極。張力轉換器與
肌肉呈 90°,以減少分力影響實驗結果。

(四) 單一電刺激,durantion:10ms,找出肌肉收縮的刺激閾值、使肌肉產生最大收縮的收縮
強度。

(五)測量最大收縮力刺激强度下的肌肉收縮的潛伏期、收縮期、舒張期時間長度。

(六)連續電刺激,找出不連續强直、連續強直的刺激頻率。
結果與分析

1.肌肉收縮的刺激閾值。
Document1
2002/1/1 1:00:13.170 上午

42.0
Channel 1 (g)

42.5

43.0
0.18

0.03
Channel 2 (V)

0.02
0.01
0.00
-0.01
-0.02

28.6 28.7 28.8 28.9 29 29.1 29.2

圖六:青蛙腓腸肌收縮的刺激閾值。

由上圖,刺激閾值為 0.18V。在 0.18V 的刺激强度下,可以看到動作電位的發生。判斷依據:再


往下更小的刺激强度就無法引起動作電位;更高的刺激强度,誘發更強的動作電位。

2. 使肌肉產生最大收縮力的刺激強度。該刺激強度下肌肉收縮的潛伏期、收縮期、舒張期時間長
度。
Document1
2002/1/1 1:02:57.145 上午

35
Channel 1 (g)

40

45

0.03
Channel 2 (V)

0.02
0.01
0.00
-0.01
-0.02

9.15 9.2 9.25 9.3 9.35 9.4 9.45 9.5 9.55

圖七:青蛙腓腸肌產生最大收縮力的刺激強度。(0.2V)

由上圖,該動作電位是在 0.2V 的情況下發生,再繼續增加刺激强度所形成的波峰都差不多,因此


判斷此爲青蛙腓腸肌產生最大收縮力的刺激强度。另外,我們可以觀察到肌肉收縮的不同時期,
分別是潛伏期,收縮期,舒張期。實驗記錄:潛伏期:0.034s;收縮期:0.033s;舒張期:
0.048s。我們當時所判斷舒張期位點可能有錯誤,根據定義是恢復到肌肉原本的狀態的時間,所
以應該紀錄波形跟原先差不多平緩位置的時間。

3.不連續強直的刺激頻率、連續強直的刺激頻率。

不連續强直
Document1
2002/1/1 1:15:25.707 上午
40
Channel 1 (g)

41

42
8Hz

43
7

0.03
Channel 2 (V)

0.02
0.01
0.00
-0.01
-0.02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圖八:連續電刺激下(8Hz),所誘發的動作電位。

由上圖,可以觀察到肌肉收縮周期很快速每個刺激後的舒張期偏短,但還是可以看到不平滑的波
形,代表肌肉還沒到連續强直的狀態。

Document1
2002/1/1 1:16:04.901 上午
40.0
40.5
Channel 1 (g)

41.0
41.5

42.0
30Hz

42.5
6

0.03
Channel 2 (V)

0.02
0.01
0.00
-0.01
-0.02

1:15.6 1:15.7 1:15.8 1:15.9 1:16 1:16.1 1:16.2

圖九:連續電刺激下(30Hz),所誘發的動作電位。

由上圖,頻率增加了,所誘發的動作電位也越來越大。上圖只能觀察到兩個較爲明顯的波峰,趨
近於連續强直的狀態。
連續强直
Document1
2002/1/1 1:17:11.310 上午

35
Channel 1 (g)

40
50Hz

45

0.03
Channel 2 (V)

0.02
0.01
0.00
-0.01
-0.02

9.4 9.5 9.6 9.7 9.8 9.9 10 10.1


4

圖十:連續電刺激下(50Hz),所誘發的動作電位。

由上圖,頻率增加到 50Hz,且几乎沒有時間間隔,導致肌肉完全沒有舒張期,變成持續性地收
縮,推測肌肉已到達連續强直的狀態。

問題討論

1.肌肉產生強直後疲乏的原因?

肌肉疲勞通常伴隨著多重的原因,例如神經上、血管上、或是能量代謝上的影響往往都會影響著
肌肉收縮的能力還有其發生疲勞的程度。疲勞的初始階段的力下降是由於每個單獨的 cross bridge
減少了力的產生。再者,當疲勞變得更加明顯,進一步的下降是因爲產生力的 cross bridge 的數
量。另外,大量數據表明 Pi 的增加對力的產生有抑制作用,將 cross bridge 壓到一個較低的力產
生狀態,甚至導致 actin 及 myosin 分離。

2.試探討不同肌肉間其肌肉收縮之三週期時間長短、出現強直所需頻率、發生疲乏所需時間皆有
所不同,而這些不同背後的生理意義為何?

[EX.產生強直收縮所需刺激頻率:眼外肌約 350Hz;人體腓腸肌約 100Hz;蛙腓腸肌約 30Hz;蛙縫


匠肌約 40Hz,不同機肌肉之收縮時間可參考講義]

根據講義,貓的腓腸肌收縮時間(0.039s)及貓的小腸肌肉收縮時間(3s)。從這裏可以看到腓
腸肌的收縮時間遠小於小腸肌肉,可能是因爲腓腸肌是骨骼肌,可以自由控制且常常需要做出快
速且力量强大的收縮反應;相較貓的小腸肌肉是平滑肌,是自發性的運動且是緩慢長久的,所以
收縮時間不需要那麽快。再對比烏龜的小腸肌肉收縮時間(30s),時間來得更長,説明了不同物
種之間相同的肌肉組織也會有所不同,要回歸到該物種對該肌肉組織使用的頻率,强度及時間。
實驗檢討

這個實驗中,我們錯誤判斷舒張期。再來,我們在使用第一個坐骨神經標本時,因爲反應不良所
以我們直接把電極夾在神經上,導致後來肌肉自主收縮,影響實驗結果。另外,我們在尋找使肌
肉强直的頻率太慢了,後來經過老師的講解發現,其實只要肌肉沒有出現强直的波形就可以快速
換下一個,不用慢慢逐漸加上去。

資料來源

1.Matthew C. Kiernan, Katia Cikurel, Hugh Bostock,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the excitability properties
of human motor axons, Brain, Volume 124, Issue 4, April 2001, Pages 816–825,
https://doi.org/10.1093/brain/124.4.816

2. Gary Strichartz;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Nerve Block by Local Anesthetics. Anesthesiology 1976;
45:421–441 doi: https://doi.org/10.1097/00000542-197610000-00012

3.神經衝動傳導速度的測定(2019.04.29),網址:https://m.antpedia.com/news/2303668.html

4. Henning .H, Markus .W. Hollmann, Markus. F, Stevens, Philipp. (September 2019)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systemic lidocaine in acute and chronic pain: a narrative review-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Pages 335-349 https://reurl.cc/zboAx0

5.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21). PubChem Compound Summary for CID 5411,
Tetracaine. Retrieved March 25, 2021 from https://pubchem.ncbi.nlm.nih.gov/compound/Tetracaine.

6..Interactions of Skeletal Muscles. (2020, August 14). Retrieved March 25, 2021, from
https://chem.libretexts.org/@go/page/7553

7. Nervous System Control of Muscle Tension.Chapter 10. Authored by: OpenStax College. Provided
by: Rice University. Located at: http://cnx.org/contents/14fb4ad7-39a1-4eee-ab6e-
3ef2482e3e22@7.1@7.1..

8. Nocella, Marta et al. “Force decline during fatigue is due to both a decrease in the force per
individual cross-bridge and the number of cross-bridges.”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vol. 589,Pt 13
(2011): 3371-81. doi:10.1113/jphysiol.2011.20987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