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特性分析結報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Exp2:蛋白質的特性分析-結報 2020/09/27

生二乙 第九組 杜紫瑄 40843234S

一、實驗結果
1. 就本次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簡單寫出結論:
表一:不同沉澱法處理蛋白質的觀察結果
序號 蛋白質沉澱法 實驗試劑 觀察結果
1. 極端 pH 值 2 滴 HCL 白色沉澱

2. 極端 pH 值 3 滴 NaOH 無色澄清,無沉澱

3. 生物鹼 1 滴苦味酸 黃色沉澱


再加入 1 滴 NaOH 黃色透明澄清,無沉澱

4. 生物鹼 1 滴單寧酸 紅褐色沉澱


依序再加入 2 滴 NaOH 深黑褐色澄清,無沉澱

5. 生物鹼 1 滴 TCA 白色沉澱


再加入 2 滴 NaOH 無色透明澄清

6. 金屬離子 1 滴硫酸汞 白色沉澱

7. 金屬離子 7 滴氯化鈉 無色透明澄清

8. 金屬離子 20 滴硫酸銨 底部呈現白色渾濁

9. 有機溶劑 5 滴 NaCl 無色透明澄清


11 滴酒精 上層白色沉澱,下層無色透明

注:1 滴=100µL
二、結果討論

1. 極端 pH 值沉澱法:
在還未加入任何試劑前的 BSA 是無色透明澄清,加了 2 滴 HCL 之後,出現白色沉澱。因此可以推
測出加入强酸使 BSA 的 pH 值接近 pI 值所以出現沉澱。加入 3 滴 NaOH 後,BSA 沒有變化,一樣保
持無色透明澄清。由此可知,一般加入強鹼不會產生沉澱,因爲 pH 大於 pI,不易產生沉澱。

2. 生物鹼沈澱法:
i)1 滴苦味酸,再加入 1 滴 NaOH
加入 1 滴苦味酸後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有黃色沉澱,因爲生物鹼的酸根可以和蛋白質的胺基結合成
難解離鹽類而沉澱。隨後再加入 1 滴 NaOH 之後變成透明澄清,沒有沉澱,因爲鹼抑制酸根的解
離,所以無法形成沉澱而回復透明澄清。

ii)1 滴單寧酸,再加入 1 滴 NaOH


加入一滴單寧酸後,底部出現紅褐色沉澱,單寧酸也是生物鹼,因此沉澱原因同上。加入
一滴 NaOH,顔色變深很多,但底部仍有沉澱,再加入一滴後,沉澱才消失變成黑褐色澄清液體。

iii)1 滴 TCA,再加入 2 滴 NaOH


加入一滴 TCA 後,BSA 出現白色沉澱,沉澱原因同上。加入 2 滴 NaOH 後,就變得無色透明澄清,
因爲 pH 遠離 pI,蛋白質溶解度增加。

3.金屬離子沉澱法:
i)1滴硫酸汞
加入 1 滴硫酸汞後,底部出現白色沉澱,因爲汞是重金屬離子與蛋白質分子的負離子易與結合成
鹽沉澱。

ii)7 滴氯化鈉
加入 7 滴氯化鈉後發現液體依然呈現澄清透明。但是儘管鈉離子是輕金屬如果濃度夠高也是會發
生鹽析導致沉澱。所以可以推論出是因爲鹽離子的濃度不夠高,導致了鹽溶的發生,因而無法觀
察到沉澱。

iii)20 滴硫酸銨
+
加入 20 滴 TCA 後,底部出現白色渾濁沉澱。這是因為硫酸銨中的 NH4 也是正離子,因此也可以和
BSA 中蛋白質的負離子結合產生沉澱。

問題:金屬離子如何參與蛋白質的功能與構型?
2+
金屬離子很多時候會與酵素結合稱爲 ligand(ex:輔因子 cofactor) ,比如 Fe 會與 hemoglobin
結合。另外,也可以結合形成 enzyme-bridge complexes。金屬離子還可以當作 electron donors
or acceptors, Lewis acids or structural regulators 進而影響蛋白質的結構及功能。比如
ATP 的磷酸根與鎂離子產生鍵結後,使其中的一個磷酸根基團的負電減少,鎂離子當作 Subtrate-
bridge 使得磷酸根更容易受到親核基攻擊進行完成反應。
4.有機溶劑沈澱法
加了 5 滴 NaCl 後再加入 11 滴酒精後,BSA 溶液出現白色環狀物,因爲酒精是水溶性溶劑會破壞
BSA 中蛋白質顆粒的水化膜,即破壞蛋白質分子的水解狀態,使蛋白質與水親和力減低而沈澱。

2. 利用滴定法測定胺基酸之等電點 (用 Excel 繪製滴定曲線,計算 pKa,並計算出 pI 值)


pKα-COOH:滴酸時,斜率沒有完全等於零的線段,因此取斜率最小的線段,斜率兩點間數值變化不
超過 0.05 的點加總後找中間點(從 pH 值為 2.54 到 2)其兩端點除以 2 之後的數值為 2.27

pKα-NH3:滴氫氧化鈉時也沒有斜率等於零的片段,所以取斜率最小的片段,兩點之間 pH 值變化不
超過 0.1 的點(從 pH 值為 9.73 到 10.58),則可以計算出 pKα-NH3 為 10.155

pI 值等於(pKα-COOH + pKα-NH3)/ 2=6.2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