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式投资 "50 50"策略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26

傻瓜式投资(雪球岛系列)

飞泥翱空 著

中信出版社
目录

雪球“岛”系列电子书出版序

推荐序Ⅰ 资产配置的魅力(SOSME)

推荐序Ⅱ 半仓山海(小小辛巴)

自序

第一部分 傻瓜式投资 前篇——简单50:50法则


第一章 我们需要的是理财,不是投资
第二章 简单50:50策略
第三章 扩展阅读

第二部分 傻瓜式投资 核心理念——周期必然


第四章 超长周期策略

第三部分 关于简单50:50升级方向的思考
第五章 走向专业投资避不开的话题——择时选股

后记

版权页
雪球“岛”系列电子书出版序
雪球创始人方三文

岛是没有意义的,除非别的岛可以到达它。

信息是没有意义的,除非别的信息可以链接它。

只有当信息与信息链接起来,我们才知道它是真是假,存在着怎样
的偏颇与疏漏。

链接信息与信息的最好办法是互动。

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区,用户在这里分享信息与观点,并且与其
他投资者互动。

互动是美好的,它让我们展现自己的智慧,分享别人的智慧。

互动也是惨烈的,它让我们发现别人的愚昧和偏见,也让我们发现
自己的愚昧和偏见。前者可能让人不悦,后者可能就让人愤怒和绝望
了。

雪球“岛”系列的作者都是雪球资深用户,乐意在雪球分享信息与观
点,并且与他人互动。

我不知道他们的体验是怎样的。但我想,他们一定发现自己不是一
座孤立的岛。

上雪球,信息不再孤岛,投资不再孤单。
关于这本书最初的写作目的

在漫长的学习证券投资的过程中,在证券行业客户服务第一线的交
流沟通工作中,我有一种感觉越发清晰——目前市面中流行的大部分关
于投资的方法,无论语言多么通俗易懂,内容多么深刻经典,但对于大
多数“非专业投资者”而言,仍然显得过于“专业”。这些“专业”的投资方
法与理论,最终只能被极少数人完好地吸收,被更少的人运用于实践。
而普通散户对专业交易体系的一知半解,以及无法执行,也是造成普遍
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我一直试着思考以及寻找那些散乱各处的,关于业余投资、家
庭理财的技巧,并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投资知识体系。将家庭理财、个
人投资中一些基础的、实用的、有效的知识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呈现出
来。

写作的过程中也慢慢发现,仅仅阐述简单的投资方法并不够,如果
不讲清表面方法下那更深层次的思维内核、投资原理,再简单的方法也
会成为一纸空文,得不到深刻的理解,也就得不到具体的执行。

所以这本书不单单包含了适合股市新手,或者久久饱受证券市场亏
损折磨的读者朋友的内容,其后半部分的章节,也可能为已然在股市中
小有所成的读者开启另一个看待证券市场的视角,从而引发出不一样的
感悟。

本书大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围绕“傻瓜式投资,简单50:50策略”为核心,阐述了一种
在几十年前就被以格雷厄姆为主的投资大师们提及的投资概念。其中包
含了使得普通投资者能够在证券市场“活着”的重要基础理念,包括资产
配置 ,包括动态平衡 ,包括被动投资 。
第二部分讲述了作者自己对投资的一些基础思考与理念,这些思考
与第一部分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它是简单50:50的思维内核,推导过
程,也是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探讨了关于“简单50:50”的升级策略和升级方向的思考,
为不满足于做一个投资“傻瓜”的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探索投资世界,进
一步学习的参考。
推荐序Ⅰ 资产配置的魅力(SOSME)
资本市场为我们提供了三种获取投资收益的方式:①资产配置;②
择时交易;③证券选择。

根据长周期的大量实证分析及数据统计,在投资收益的贡献中大约
90%是源自资产配置,而只有大约10%是由择时交易和证券选择贡献
的;其实资产配置的概念很简单:投资者选择多少比例的资产分配到各
类不同的资产类别上。就具体操作而言也很简单,就两个策略,即

构筑投资组合 :按配置计划(比例)将资金分配在各类资产上;

管理投资组合 :由于投资组合中各类资产的占比处于持续的波动
之中,在配置结构(各类资产占比)发生偏离的时候通过逆向操作“适
时适度”地恢复原来的配置结构。

资产配置如此重要,又如此简单,却又被如此忽视——这确实也是
市场的一大奇观,但就我个人的投资体会而言这也并不奇怪,我参与中
国A股市场20余年,从“牛股追寻者”到“资产配置者”的“顿悟”也是在经
历了多轮牛熊轮回后才艰难完成,期间付出了高昂的时间成本与学习成
本,在这个过程中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资产配置为什么会被如此忽
视?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证券市场的生态结构会选择性或强制性地忽视资产配置,资产配
置的普及会触及所有市场主体的利益:政府会减少税收、劵商会减少佣
金、资产管理机构的资金规模会缩减(资管结构的能力也会受到质
疑),甚至媒体都会少了很多各类关于“股市传奇”的报道,这种情况下
谁会砸自己的“饭碗”呢?市场上误导性及蛊惑性的相关信息远远多于简
单实用的,比如资产配置这类的信息,比较典型的如国内中巴们(注:
指中国的巴菲特的跟随者)对巴菲特的扭曲解读,巴菲特其实首先是个
卓越的资产配置大师,其次才是个优秀的选股高手,回想多年之前我从
对巴菲特的迷思中挣脱出来何其艰难。

2.资产配置是以中庸被动为基本特征的、跨牛熊的长周期策略。虽
然它在任何时候都不是最差策略,但它在任何时候也都不是最优策略,
其强大威力很难在某个时刻或阶段表现出来,它给投资组合带来的贡献
远远没有“选到牛股”或“精准逃顶抄底”来得那么直观。人性之中的“急
功近利或短期验证的快感”与“资产配置策略的长周期效应”是相互排斥
的,特别是在这个互联网快餐时代,选择一个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
会慢慢产生作用的策略对投资者而言是个严峻的考验。

3.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尚短,资产配置策略作为国外成熟市场的基
本策略之一,在国内缺失长期的实证研究与统计分析,而且很多投资者
对资产配置策略并未真正理解甚至还有很多误解,比如资产配置主要是
指大类资产配置而不仅仅是一个多元化的股票组合,在中国主流的证券
文化中目前尚未有资产配置策略的一席之地。

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导致关于资产配置的相关资料及研讨非常稀
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投资者被大量与“选股择时”相关的
信息裹挟,而对投资中最核心的资产配置缺乏了解与认知的途径,但随
着飞泥翱空《傻瓜式投资》(电子书)的出版传播,这一缺憾有望得到
改变。

飞泥君写过大量与资产配置相关的文章,其中很多文章都堪称经
典,这次把这些精彩文章进行编辑整理后出版发行将对在中国资本市场
推广普及资产配置的相关知识产生积极作用,可谓意义重大(中国本土
出版的资产配置类书籍确实稀少——所以“弥足珍贵”),飞泥翱空的很
多文章我都曾零零星星断断续续地阅读过,这次编辑整理成书后我又进
行了详细研读,就我个人感觉这本书是中国普通投资者进入资产配置领
域非常棒的入门书籍,这里简单记录下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会。

1.作者把这本书命名为《傻瓜式投资》其主要目的是要给普通投资
者(散户或韭菜)等非专业投资者“讲述资产配置的基本常识”及“简单
可行的资产配置策略”。作者是劵商的一位基层工作人员,接触大量新
老股民,对中国证劵市场的现状有切身体会与独立观察,作者以普通投
资者可理解的、朴实简洁的方式把所谓“高大上”的资产配置演绎得淋漓
尽致,文中没有晦涩难懂的概念、没有引经据典的掉书袋、没有高等数
学复杂算式,是可读性和启迪性都很强的学习资产配置的入门书籍。

2.书中原汁原味的中国味道让人备感亲切。作者是中国证劵市场的
从业者也是长期参与中国A股市场的投资者,书中讲述了作者自己在实
践中的一些经典案例,以及接受资产配置策略的心路历程,这些案例与
经历对中国读者而言并不陌生,用心阅读思考后很容易产生共鸣;书中
在对资产配置理论进行简要的分析中全部采用中国市场的历史数据与统
计资料,让西方“象牙塔”里、“教科书”中的资产配置理论与中国市场的
投资实践产生共振。

3.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体系完整:作者以最经典的50%+50%
配置策略为基点,庖丁解牛式地演绎资产配置是如何在长周期 中贡献
超额利润并战胜市场的,50%+50%配置策略就是在构筑投资组合 的时
候配置50%的股票资产+50%的类现金资产(货币基金、国债或高等级
债等等),并在后续的投资组合管理 中采用最简单的再平衡策略(适
时恢复50%+50%的配置结构),为避免在选股择时上犯错并节省大量
时间与精力。书中建议用指数类基金比如300ETF(510300)来代替股
票类资产,每个年度进行一次再平衡操作,作者形象地把这个最简单、
最有美感的均衡配置策略称为傻瓜投资的“马步”。其实高大上的少林或
武当都是以“马步”为基础的,这一步其实弥足珍贵,对投资收益及投资
理念的影响都是非常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
飞泥君笔下资产配置的内涵是缤纷多彩的,很多观念是具有颠覆性
的,这里记录部分精彩观点。

(1)行动基于思维与认知,若缺乏认知,行动的落实自然会显得
异常困难。

(2)在投资的世界里有时过量的阅读并不一定都是好的,在错误
的方向努力越多也只是与目标越来越远。

(3)资产配置就是决定买什么、买多少的过程,在不同投资品种
间划分一个比例然后执行。

(4)资产配置隐含一个固有属性——逆向投资(低买高卖)。

(5)缺乏对“被动式策略”的深刻理解,那么策略就像人体排泄废
气一般因得不到实践而失去价值。

(6)50:50策略在趋势性上涨中不如股票,在趋势性下跌中不如
现金,但在反复的震荡中会超越两者,50:50中的再平衡过程能够帮助
你被动地完成低买高卖。

(7)50:50能否表现良好的关键是在上涨最疯狂的时候能否坚定
不移执行再平衡(将股票卖掉变回现金),以及是否在股市最萧条悲观
的时候坚持执行再平衡策略(买入股票)。(8)50:50的第一个根基
是人的无知性、第二个根基是股市强烈的波动性。

(9)投资组合的收益能力一半以上来自于股市之外的修炼,如果
你真正提高了现金部分的投资收益,对你股票部分的投资帮助非常大,
你会变得更有耐心而且平静。

(10)资产配置策略其实就两个问题:一是决定不同大类资产的配
置比例,二是决定“再平衡”行为的执行。
(11)投资者在大类资产上的配置能力对组合收益起到决定性作
用,不少朋友接触到资产配置概念后往往过度关注资产的波动性而忽视
了所配置资产自身的长期增长潜力,这是本末倒置。

(12)再平衡几乎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能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
利用资产间不相关的波动性提高组合收益。

(13)50:50是一种最保守的“防守”策略,在证券的世界里真
正的防守不是空仓而更像是半仓,空仓不是保守的策略而是一种激进的
选择——这个选择如果错了一样会带来巨大的“后悔”。

(14)50:50有点类似武术中的“马步”,它是投资中看多行为
和看空行为的起始动作,是应对“无限可能且不可预测”未来的中性态
度与起点,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里都“不是最差”的选择。

(15)为50:50点赞的人有但实践者很少,要让大家抛弃潜意识
里的暴富欲望、抛弃主观努力带来的成就感与兴奋感、抛弃人比人的本
能——这些都是反人性的。

类似的精彩观点还有很多很多,而且对这些观点书中都有深刻而形
象化的阐述,建议大家用心阅读、反复阅读、结合自己的投资实践来阅
读,也许这本书会成为我们投资“顿悟”的催化剂!

4.作者还在书中用大量篇幅对资产配置的内在机制(周期性)及
50:50的升级方向提出自己的独立思考及拓展思路,对专业投资者也有
很好的借鉴作用。

就我个人感觉这本书很像是“中国版”的《不落俗套的成功》,中国
本土能够出现这样的优秀著作确实让人欣慰,资产配置充满魅力——-
但只有懂它的人才能感受到这种魅力,读懂这本书也许就能读懂资产配
置。
2015.09.13 凌晨成都
推荐序Ⅱ 半仓山海(小小辛巴)
很多时候全仓甚至加杠杆都跑不赢市场,为什么用半仓策略却能跑
赢?

因为炒股短期是赌波动的胜负游戏,而长期却是一种生存游戏,每
个人一辈子总要碰几回超大股灾,多半条命活下来才是胜负关键。当所
有人大输特输时,能早早兑现出一半现金的人,躺着也能稳赢。

一转眼,我进入股市已经二十多年了,在证券交易市场戎马半生之
后,渐渐认可一些貌似愚蠢的简单道理。

回顾过往岁月,我刚开始入市时,想的只是怎么炒股票赚钱,认为
只要能抓住个股波动就好了。炒到后面又感觉,不仅要赚到钱,跑赢大
市才算是成功的交易。随着交易经验的积累,资金管理规模的增大,最
后又渐渐明白做好仓位管理,取得长期稳定的绝对正收益,不跟短期指
数较一时胜负更重要。到这种程度,也就能慢慢理解格雷厄姆提出的半
仓策略的高明之处。

我这么多年来,虽然曾经反复读过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
甚至为了避免自己受长期看网文修仙小说养成的一目十行不思考的恶习
影响,还提出“书非抄不能读也”,曾认认真真地抄过像《聪明的投资
者》之类的投资经典。静下心来慢读细品的效果很明显,收获巨大,但
是,当抄到格雷厄姆的“50:50公式”时(相当于半仓策略),我心里不
禁想,这么简单的办法,谁会照着做,能赚到钱才是见鬼了。

当时的我,更注意的是它的积极心理作用:“在上升的市场中,一
个真正的防御型者将满足于他的组合投资的一半所显示的收益;而当严
重下跌时,他可能从他的境况要比更喜欢冒险的朋友的境况好得多中得
到更大的安慰。”

根据半杯水理论,同样是在沙漠中面对剩下的半杯水,乐观者会
想,还有半杯水可以坚持下去;悲观者会认为,只剩半杯水没办法再坚
持了。

我们也可以把格老对半仓策略所鼓吹的积极心理做相反解读,那就
是在上涨时,后悔只投入了半仓,赚得太少;然后在下跌时,又后悔没
有早点全卖掉,结果半仓亏钱也不少。

可见,再好的策略,如果不能理解其建立的理论基础,以及长期应
用的有效性,就不会从心理上认同并积极看待,更谈不上合理地具体应
用。

二十多年弹指一挥间,看多了史诗式的牛熊循环和更多的死尸沉
浮,终于明白了市场的有效性很难战胜,这时再读到@飞泥翱空
对“50:50公式”的深刻理解时,忍不住击节称叹。

飞泥君绝对是一个很真实的人。

作者干着券商投资顾问的专业活,却很真实地承认自己不知道怎么
把握市场涨跌;看了无比多的投资书籍,精深炒股技术学了一大堆,却
不用来摆玄奥秀高明,而宣扬什么傻瓜式投资才能赚钱……

飞泥用非常真诚的语言,结合专业原理把格雷厄姆的“50:50公
式”的合理内核讲得非常清楚,尤其是对如何理解风险收益比、资产配
置再平衡、冗余与机会成本、周期轮转都做了非常精彩的解析。我个人
认为,他所说的实在,并且还有非常多有创见的具体操作方法供参考,
这年头,有实力还有耐心说真话的人太少了,就冲这点,可读性与可学
性都非常高。
看明白他的详细阐述,再读格雷厄姆在几十年前所写下的“我确信
50:50模型对防御型投资者是很有益的。它非常简单,毫无疑问瞄准了
正确方向。它给予追随者以下的感觉,相应于市场发展,他至少做出了
某些行动;最重要的是,当市场上升到越来越危险的高度时,它将限制
他拿出越来越多的钱投入普通股”这段话时,也就觉得回味无穷,更能
明白强制性限制行动的重要保护作用。

投资如棋局局新,世界棋王李昌镐说:“我从来不追求妙手,我只
求5%的效率。”在他的眼中,极品的妙手,就是看破妙手的诱惑后,落
下的平凡一子,成就了石佛的圣境。

宋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毛泽东同志“半部三国打天下”。

如果能吃透半仓理论的原则,并灵活运用穿越牛熊,多年以后也有
望站在投资领域的山海之巅,弹剑而啸:半佛半仙心已悟,半缘修道半
缘君。

小小辛巴 2015年9月6日夜写于鹭岛百家村
自序
不知不觉中,脑中构思的这个“傻瓜式投资”系列文章,伴随着2014
—2015的这轮中国股市的迷你牛熊周期,也写完了。我想无论是我自
己,还是互联网上的各位股民读者,都在这轮牛熊中,感悟颇多。
而“傻瓜式投资”系列所提及的一些核心观点,在这样一轮完整的牛熊
中,当市场从癫狂回归理性后,无疑再一次证明了前辈们反复提及的这
些证券市场基础规律的有效性。

回想最初下笔的写作动机,其实也是很简单的。

作为一名工作在证券行业客户服务第一线的工作人员,长期面对各
种各样的客户,一种失落感总是隐约伴随着我。一个疑问总是时不时出
现在我的脑海——券商,以及券商的理财服务人员到底能为客户提供什
么?

虽然客户最直接的诉求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赚钱”。但是这样一种
需求,显然绝大多数机构和业内人士都是无法提供的。如同赌场无法让
所有赌客赚钱,彩票无法让所有彩民改变人生一样,至少以目前的证券
行业相关机构的工作流程和服务内容看,是无法通过简单明了轻松愉快
的方式来满足客户的赚钱需求的。

市场中的各种参与者可以通过大量形式多样的营销手段和服务内容
吸引百姓加入到这个市场中,从而让自己获取一定的利润。但这样一群
普通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只是在相互搏杀,即便我们的证券市场确实
提供着一个长期向上的正收益,但绝大多数散户作为食物链的底层,最
终还是难逃在激烈的脑力和信息竞争中,沦为所谓“韭菜”的命运。
工作中面对绝大多数的来自客户的咨询,我所能给予的答案都
是“不知道“。

您觉得股市未来会涨还是会跌?——不知道

您帮我看看这个股票怎么样?——不知道

您觉得我这个接下来如何操作?——不知道

……

呵呵,那您当个屁“投资顾问”啊?XX水平还没我高。

是的,就和这系列文章的标题“傻瓜”一样,无论面对客户还是面对
同事亲友,我的言论和行为,多数时候都是如同一个“傻瓜”一般,心中
最多默念的都是“不知道”。这一点和我那些总能够滔滔不绝,提供着看
似“专业”的各种操作建议的同事有着显著的不同。然后,时间久了,我
渐渐学会了与客户沟通的所谓“技巧”——更多地成为一个“聆听
者”与“附和者”。用客户心中早已存在的答案,回答客户自己提出的问
题。我想以上也是此书名为傻瓜式投资的原因之一。

但在绝大多数时候,我心中有的那个答案并非是“不知道”,只是客
户的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际太复杂,以至于在绝大多数情景下,没有
比“不知道”更好更正确更不误导的回答。

长此以往的察言观色与附和,无法满足我内心越积越厚的对认同感
的渴求,所以我需要一个平台把压抑在我心中的,我所思考的关乎这些
问题的答案写出来。然后再次面对客户的提问时,我可以说:“您可以
试着看一看我的个人主页,或许能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然后,然后就有了全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专业与非专业》。但没想
到的是,以此开始的这一系列文章一写就是接近一年的时间,期间伴随
着2014—2015年从熊转牛再转熊的过程。而读者对于系列文章的态度,
也似乎随着市场行情的演绎,发生着剧烈的、很有意思的变化。

即便是诸如“傻瓜式投资“这样被极端简化的投资方法,也不得不更
多地阐述对市场本质的认识,和对这些认识形成的思维过程的描写,从
而实现读者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化。可见证券市场确实是如同浩瀚星空般
深不可测的地方。而一年后的今天,我也已经不是券商的一线客服人员
了。

首先,在此我想特别感谢两位网络大V与我的前辈和精神导师:
@sosme和@DAVID自由之路。

因为在中国互联网还沉浸在对于价值投资企业选择等话题的讨论
时,两位前辈已然开始思考诸如资产配置、动态平衡等当时国内还鲜有
人讨论的话题。从这点看,两位前辈对投资的思考在国内互联网上是领
先的,也对我自己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

中庸和低风险,在绝大多数时候都看似不是我们苦苦寻找的那
个“最佳答案”。但若经过漫长时间的思考后,一部分人最终会发现,中
庸、低风险,如同国画中的留白一般,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饱含了极其
深刻的智慧。

然后,我还想特别感谢另一位大V——@小小辛巴,感谢他能为此
书作序。

与前两位不同,小小辛巴可能在互联网中面对着更多的争议,但在
我看来,辛巴的理念和体系是完整的、领先的,而且我很能理解并且敬
佩其交易背后的思维和逻辑。虽然饱受来自“纯价值投资”和“纯技术分
析”两大群体的质疑和夹击,但可能因为我自身工作的原因,我有幸能
够看到市场中各种各样的“成功者”样本与“失败者”样本,这使得我
从“价值投资的死忠人群“中跳出来,反而使我能更客观地看待市场,客
观看待市场中不同方法的优劣与逻辑,客观看待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每个
投资者。方法本身并不存在哪种更好,投资者之间的区别是人与人的区
别,而不是方法的区别。

当然,以上三位最大的共同点与值得人尊敬的地方在于人品,在于
乐于分享的互联网精神。

最后希望各位读者能从我的这系列文章中有所感悟,并最终形成和
找到属于自己的投资价值观。
第一部分 傻瓜式投资 前篇——简单50:50
法则

第一章 我们需要的是理财,不是投资

1.1 非专业的散户不适合走专业的投资道路

从我第一次有意识地去学习有关股票投资的书籍算起,差不多10年
有余。如果再算上我父亲——他是中国第一批股民,对我从小产生的耳
濡目染的影响,那我接触证券投资的时间还再长些。这期间我读过大量
关于投资、理财、财务的书籍,这些书几乎占据了我家的一整个角落;
也在真实的市场中交过为数不少的“学费”;大学时将大部分精力倾注于
此,毕业后也顺其自然走上了与证券投资相关的工作岗位,一位证券公
司基层的理财服务经理。

但在工作中,我却深深地感受到,不管是那些新开立股票账户、接
触证券投资不久的客户,还是那些已经接触股票多年但还是亏损频频的
客户,我能给他们带来的帮助是非常非常有限的。每当与这些客户交流
时,心中虽然有大量的话语和建议,但绝大多数时间都不知从何谈起,
又或者明知客户没办法正确理解我所说的话,也就只能作罢。况且时间
上也不允许我与每一位新增客户一对一服务,手把手详细交流。即便有
这样的机会,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思维不同,投资上的那些简短建议,
不管我说的是什么,即便本意是善良的,但在客户自己消化理解后,却
往往不一定产生好的结果。
理财知识过度专业的问题
在自己漫长的“学习”证券投资的过程中,我发现目前流行的大部分
关于投资的方法,无论语言多么通俗易懂,内容多么深刻经典,但对于
大多数“非专业投资者”而言,仍然显得过于“专业”。这些“专业”的投资
方法与理论,最终只能被极少数人完好地吸收,被更少的人实践与运
用。

普通百姓、业余投资者与散户股民,几乎不可能只通过简单的学习
便将比如“价值投资”这种投资体系,很好地运用在个人的理财投资过
程中。

所以在数年的工作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有没有一种简
单好理解的方法,能够将家庭理财以及个人投资中的一些基础的、实用
的、有效的知识有逻辑地呈现出来?为了这个目的,我四处搜寻那些散
乱于各处的,关于业余投资、家庭理财的技巧,试图从中找出规律,将
之归纳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投资知识体系。

专业与非专业
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的成长过程需要大量专业化的知识、良好的工
作条件,配合漫长的临床实践,但这一整套的“学习”过程对于一个只想
学一些普通家庭医疗常识的非专业人士而言,是不适合的。

平时感冒了吃点什么药,胃痛时按压哪些穴位能缓解症状,着凉受
寒该吃点什么之类的常识,在诸如《人体解剖学》这样的专业教材中是
学不到的。

同理,类似这样的问题,对一个想要学习家庭理财的人来说,极其
常见。可能大家需要的只是一本《家庭理财知识》,只想知道如何让自
己的工资收入、家庭财产保值增值,但现实是现在的各种论坛、博客、
微博大量充斥各种较为专业性的讨论,这让刚接触投资理财的新朋友很
容易被人为地拉入了诸如价值投资、量化投资、技术分析这样培养专业
投资者的阅读世界。 而很多时候,在投资世界,这种过量的
阅读也并不一定都是好的。 在错误的方向努力越多,只会与目
标越来越远。

趋势理论、支撑压力、财务指标、宏观经济……初学者进入证券投
资领域时总是容易被各种财经媒体与“专业人士”的各种术语或者理论弄
得晕头转向,相反,一些更加基础的,但又更重要的知识却大多没有接
触到。

所以我见过的大部分初学证券投资的客户与朋友,都有意无意地被
大量过度专业的理论方法错误地牵引。诚然,极其少数的“业余爱好
者”在投入巨大的热诚与漫长的学习后,最终能够成为一名成熟理性的
投资者,但精英毕竟只是少数,而绝大多数人都在一个长到看不到希望
的学习与亏损的过程中,最终选择了放弃。其中的问题,出在了“目
标”与行为的差距上,大部分人并没有决心也没有必要去成为一个“投
资大师”。

所以关于家庭理财与个人投资,没有必要以过于专业的面目呈现,
就像家庭医疗常识,又或者家常菜谱一样。投资中的的确确也存在一些
更基础但又十分重要、实用的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成为投资知识体系
这座大厦的基石,也同样能对业余投资者起到极大的帮助。

1.2 理财与投资的区别

绝大多数进入股市的普通人,需要的是理财,而不是投资。

比如雪球、新浪这样的地方,能发出声音的大V是少数,而更多的
人沉淀为那几万、几十万粉丝数字的普通看客。看客和大V们大多时候
是两个世界的,少数看客成长为投资牛人,但多数依然还是要继续属于
自己的生活。

绝大多数股民,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入市前就积
累了大量理论基础的很少,大多数是利用的业余时间边炒股、边学习。
这过程往往花费很多时间、,要花很多学费,有些人在几轮牛熊以后坚
持下来,变成一个老股民,但更多人是在亏损以后默默地离开。

理财讲究的是利用财产产生被动收入,躺着挣钱,其中有个非常重
要但却被忽略的关键,那就是省时省力。 很多人有闲钱,只是想找地
方投,追求资产的保值升值,而这个地方可能是银行、房产、债券以及
股票、基金,收益率的要求并不一定非常高,但风险要在可承受的范围
之内,同时最重要的是不要太花时间、太花精力,不能妨碍原本的生
活、兴趣和工作。

而股市投资(炒股),特别是想把投资做好,是一件极其困难而且
专业的事情。用炒股的心态买股票不能算理财,因为它需要花很多时间
和精力,更像是给自己找了份工作,而不是给钱找了份工作,是劳动所
得,而不是被动收入。股市里,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不努力基本就是
在赌博和娱乐了。

我得肯定,在股市里如果读了足够多的书、有天赋、有一套系统的
方法,又足够勤奋,肯付出精力去挖掘和钻研,绝对能赚到钱。不过无
论是基本面分析还是技术分析,不花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去研究是入不
了门的。

即便入了门,也可能没走对方向,即便走对了方向,也可能因为不
够努力而炒了十几年股仍然没赚钱。毕竟股市的进入门槛非常低,竞争
很惨烈,市场中那么多搞职业投资的,智商高、学历高、情商高、资源
好,而且全职研究,雪球上动不动就有十几年专业投资经历的大佬无
数。普通股民靠着每天下班上网看2小时,凭什么能在这么个市场里具
备竞争力?又凭借什么赚钱? 如果真赚了,赚的也是靠赌运气得来的
钱。

我周围很多朋友就表现出对股市浓厚的兴趣,即便如此,也只能
说,要形成一套稳定成熟的赚钱思路还有漫漫长路要走。而没有足够知
识储备,又已经过了求知欲最旺盛的年纪(大学毕业我就觉得已经是比
较大龄了),还谈不上浓厚兴趣与天赋异禀,那么不管用的是什么方法
走的什么路子,都注定要在市场交掉无数的学费,而且交完还不一定能
出师,慢慢演变成不自知的赌博,影响工作影响生活。

我常常会和自己的客户聊天,有些时候会听那些入市时间不长的股
民兴奋地聊自己入市后的各种心得,聊宏观经济、股市热点、自己的观
点、操作风格方法等等,其实那种感觉是很奇怪的。学习很需要,只是
股市里门派很多,岔路很多,出师很慢,一个股民,遇到什么样的导
师,形成怎么样的股市世界观,有怎么样的成长路径,关心什么样的事
件,是很随机的。只是大家,往往在成熟之前,就“死掉”了,或
者“放弃”了。

理财和炒股不一样,关于理财的一些核心,比如被动收入,比如资
产负债,比如复利, 这些概念的重要性,一点不比那些股市专业知识
差。

做客服时间久了就能知道,客户和韭菜真的没有区别,来了走,走
了来。我反而常常比客户自己还希望他能活得久一点。所以大家在进入
股市前,还是需要好好想想,认清自己,想清楚“我到底想要什么”。是
准备把股票当作家庭理财的一种资产配置?还是确实热爱财经,热爱炒
股,把股票当成一种兴趣和追求呢?“把股票当成一种理财手段”与“把
炒股当成毕生追求”,要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向还有强度,是完全不
一样的。
1.3 被动投资与资产配置

在各个财经论坛,一直有个相对小众些的话题,叫“被动投资”;而
众多股市理论体系中,也一直有个熟悉而陌生的词汇,叫“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在众多主动型投资策略里一直不是主角,比如各种技术分
析,比如格老巴老的“价值投资”,因为在这些方法里,资产配置对于投
资收益的重要性往往被掩盖和忽视。而看似更重要的关于“选股”“选
时”的方法论占据各自理论的绝大部分篇幅。

在规避选股、规避选时的被动型投资策略里,资产配置却是最重要
也是唯一需要弄懂的东西。其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价值投资中的“安全
边际”“能力圈”等词汇。

资产配置就是决定买什么(指大分类、如股票、债券、现金、房
产、黄金),买多少的过程。在不同投资品种间划分一个比例,然后执
行。比如50%股票+50%债券,又或者30%股票+5%存款+20%债券+45%
房产。

关于资产配置,我读过的,有三本很亲民、很易懂的畅销好书:一
本是《不落俗套的成功——最好的个人投资方法》。作者是耶鲁大学捐
赠基金的管理者,长期收益过15%,且职业生涯仅有1年亏损的大卫·斯
文森(David F.Swensen)。

第二本是《聪明的投资者》,作者是巴菲特的老师,价值投资的开
山鼻祖格雷厄姆,写给普通投资者看的。

最后一本,是已经畅销了30多年的《漫步华尔街》。作者是美国投
资大师伯顿·马尔基尔。

资产配置为何重要?
以下我就直接借用大卫·斯文森的观点了——从一个非常长期的投
资视角看(比如一个人的一整段投资生涯),资产配置对投资收益的影
响要比选股和选时重要得多。择时选股本质上是零和的,无论是选择买
什么,以及什么时候买。一方赚的钱,一定是市场中做出相反决定者亏
损的钱。而从事择时选股方面的研究,就是在“市场并不是永远有
效”上花工夫,与市场上持有“错误观点”的人博弈。

如果算上大量的佣金、印花税、基金的管理费,择时选股的主动努
力甚至是“负和”的,这都导致了择时选股从全体投资者以及长期投资的
层面看,对投资收益的贡献近乎为零。投资个体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
时间使自己处在平均投资水平以上。但即便略微超越了平均水平,其投
资收益的绝大部分仍然来自于所关注的”大类投资品“的收益。

现在,互联网虽然会加快投资者的学习进度,但也大大提高了“平
均水平”的高度。导致想获得能超越市场的投资机会反而需要花费更多
的努力或者具有更独特而又不被众人知晓的新视角去挖掘。而巴菲特这
样长期战胜市场的旷世奇才,毕竟只是少数中的少数。

资产配置的一个隐藏属性
资产配置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它隐含了一个固有属性——逆向投
资(低买高卖),并且是不需要人们去克服人性的逆向投资。

由于资产配置使资金在不同投资品间的划分是相对固定的。这使得
我们可以几乎不动大脑,就能在不同资产中实现一定程度的低买高卖。
在一种投资品不断走向狂热中逐步减仓,并在其走向恐慌中逆向加仓,
而这个行为,就是资产配置中的“再平衡”(比如股票在不断走向疯狂的
上涨过程中,其占总资产的比重会自然提高,比如从30%变成了50%,
远远超过了原来的比例,这时卖掉部分股票,使整个组合中的股票回到
原来30%的比例)。
被动投资的理念、资产配置方法对于普通个人投资者而言,对于普
通的家庭理财而言,意义是极其巨大的。

不过也是因为实在太简单,“被动投资”这个能使普通大众通过略
微学习,实现瞬间跨越盈亏平衡线的投资理念却长期被群众冷落。 这
东西几乎会触动所有股市寄生虫的利益——它不产生佣金,券商没动力
推。不产生税收,政府没好处拿。因为简单,老百姓一学就会,一会就
能上手,所以几乎不需要专业管理者,基金公司不喜欢。这东西也没什
么可写的,不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和培训,所以没有稿费拿、没有学费
交。推广和普及变成了一种类似公益的事情。
第二章 简单50:50策略

2.1 50:50平衡策略——傻瓜式交易,简约而不简单

50:50不是飞泥翱空原创的,飞泥没有任何版权和最终解释权。该
思维脱胎于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大卫斯文森《不落俗套的成功
——最好的个人投资法》以及那本出名的投资入门教科书《漫步华尔
街》。

什么是50:50策略
极度简单的初级版,一共分为两步。

(1)把你手头准备用于投资的闲钱(注意是闲钱),50%投资于
股票指数基金(比如指数基金300ETF,代码510300),50%投资于低风
险固定收益产品(在此推荐各种货币基金)。

(2)每隔固定的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资产再平衡(比如一年),使
股票资产和固定收益资产的比例恢复到50%对50%,比如每年12月31
日,如果这一年股票大涨,则需要卖出股票,买入货币基金,使调整后
两种资产的市值恢复50%对50%。

然后,然后没有了……就是这样的简单。

关于50:50,我想说以下几点
(1)简单50:50是我推荐给没有足够市场经验,以及没有足够时
间精力的投资者的(它的投资收益并不差)。它的出发点在于充分认识
自己在市场上的“无知”,并尽一切可能规避决策。

(2)该方法既没有涉到选股,也没有涉及择时(主动回避的)。
因为大多数新股民,最喜欢问的两个问题就是:“有没有什么推荐的股
票?”以及“您觉得以后的走势会如何?”大家把绝大多数精力放在选股
择时上面,殊不知,以普通投资者的知识储备程度来说,抉择越多,错
误越多,亏损越多。

(3)50:50是一种彻底被动式的投资方法,完全跟随市场,不需
要做任何主观判断(选股择时),规避我们“非专业投资者”乱决策带来
的各种亏损。这种方法还带来一个好处,就是节省时间精力,且仍然会
带来尚可接受的投资收益 (甚至能赶上市场中多数忙忙碌碌的投资
者),在市场中学会“躺着赚钱”。

(4)这里我随意截取沪深300指数,2006年至2014年的数据做例子
(表2.1.1,图2.1.1,默认现金部分收益率4% )。

表2.1.1
如表2.1.1所示,这就是一个简单购买沪深300指数基金,并采用
50:50平衡策略的效果,每年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点(比如年末、年
初、年中的某一天),到这一天时,无论股市涨跌,都将股票资产与现
金资产的比例,恢复到50比50。
图2.1.1 资产变动效果图

(5)从举例中可以看出,50:50发挥威力是在熊市的时候,当别
人几十万数百万亏损的时候,50:50会很好地帮助你避免灾难性的损
失。由于90%的股民一般会在牛市阶段入市,这个时候周围的朋友都在
赚钱,大家都在比谁赚得更多。所以新股民很难对老股民口中的熊市,
产生较深刻的体会,也很难体会到,在熊市中避免大幅度的亏损比在牛
市中赚了多少,更为重要。

(6)50:50能够帮你真正地“高抛低吸”(每年固定时间的资产平
衡所必然)。它会帮你躲过“大众的疯狂”,并在大众极度悲观时不断买
入股票。“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同时也避免由于自
己的主观判断导致的过于急切的行为(相信一定有人经历过,股票越跌
越买,买到没钱了股票还在跌。或者股票越涨越卖,卖光了还在涨)。

(7)简单50:50是可以有升级版本的 (请谨慎升级),如果你
自信对市场有了较深的理解,你可以尝试:①用一个5至6只股票的组合
来替代300ETF;②用银行理财、债券、分级基金、打新股、套利等任
何低风险投资替代货币基金;③尝试做一定程度的择时判断,将每年固
定的50:50,调整到60-40甚至70-30(熊市时可逐步提高股票持仓比
例,牛市时可逐步减少)。但对于任何主观的决策(选股、择时)请保
持一个谨慎的态度。

(8)过于频繁的平衡操作,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关于再平衡的间
隔时间,建议至少半年。很多人都无法按捺强烈的交易欲望,往往指数
稍稍上涨就再平衡,而指数下跌却没有勇气去补仓,特别是股票暴跌的
时候。

最后的最后,我知道这个策略要真正执行起来很难,人初入股市一
般很难克制自己的交易冲动,也很难在短时间里对自己对市场有充分的
认识。
2.2 市场面前,我们都是无知的

50:50策略源于格雷厄姆,如果大家只看我那单薄的一篇文章,而
缺乏对“被动式策略”的深刻理解,那么策略就像放屁一般,因得不到实
践而失去价值。巴菲特把一生的智慧浓缩为“不要亏损”,但这话对于大
多知识和实践经验欠缺的人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50:50平衡策略是一种适合“非专业投资者”的投资建议,策略
的核心之一是“被动”,也就是规避“抉择”。而这种行为模式背后的
本质是——与证券市场相比,我们的智慧和能力极度渺小(下文统
称“无知性”)

我举几个身边的例子,这样更方便大家体会人的“无知性”。

故事一
我所服务客户里,有一位阿姨很独树一帜,她极度喜欢超小市值股
票和高送转概念,并且依靠她自己对市场的这种“理解”,在过去两年里
有了不错的收益,甚至周围形成了一小批粉丝,开始为别人出谋划策。

后来的某一天的晚上,她给我打了个电话,电话里语气略显激动,
问我为何某股业绩预告称利润增长1000%,但后续股价不涨反跌。她表
示无法理解,因为她过去的操作告诉她,她的理念是可行的,但这次没
有奏效。我简单看了一下F10(在各种金融行情终端软件中,用户通过
键盘上的F10快捷键,可迅速查看上市公司的非行情信息),该公司去
年全年净利润仅30万,今年增长1000%,也才300多万的利润,和它上
亿的市值相比,这种增长,当然不可能成为股价上涨的合理理由,可以
说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

我的这位客户犯的错误就是人的“无知性”(完全没有贬低这位客
户,我们所有人和市场相比,都是“无知”的)的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和我们知道的东西相比,我们所不知道的会更多。可能有些股民有
了一些经验,看过几本书,然后形成了某些对市场的“认识”,但这种认
识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片面的。

比如上述例子中这位,她对市场的认识只是非常巧合地与当时创业
板炒作的市场环境所吻合,但其他投资基础知识依然极其薄弱,在这种
情况下做出的投资决策不免存在大量的“错误”,但即便错误,却依然赚
到了钱,用旁人的目光看,投资收益绝大部分来源于“运气”而不是“能
力”。

故事二
雪球上有很多大V会时不时抛出自己的投资观点,而今年券商的“热
血分析师”们也是赚足眼球,如果大家看过比较多的基金经理、分析
师、私募大佬的演讲稿和年度总结,一般都是这样的一个套路——首先
对过去一段时间的行情进行描述性的总结,然后寻找一些理由来解释这
些行情,并给出这般那般的逻辑。

一般知识层次高的,投资行业里看上去比较专业点的,尤其喜欢
讲“逻辑”,感觉讲逻辑更能显示出自己对市场的思考。他们会讲去年股
市上涨是什么什么逻辑,下跌是什么什么逻辑,板块间有什么逻辑,宏
观经济是什么逻辑。然后遵循这种逻辑,去推往后的走势,行文可能看
上去让人觉得很专业,但对大部分人仅仅具有很低的参考价值,因为绝
大多数逻辑都不谈“变数”(当然不能一棒子打死,也有不少大师是有真
智慧的)。

这让我想起的是这张图(画图不容易啊),如图2.2.1所示。
图2.2.1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句很喜欢的话:“你连自己明天拉多少屎都规
划不了,你凭什么去规划自己20年后的人生?” 如果换成股市预测则
是一样的道理。最好的流体力学专家也无法预测一个小球在大海中下一
分钟的位置,经济学家和所谓的股市高手却乐此不疲地研究股市下一
天,下一周,下一个月股市的动向。殊不知股市的影响之复杂,不亚于
大海——每一个时刻,影响股市的作用力因素都太多太多。

一般越是对证券市场了解深入的人,越是敬畏市场,越是知道人类
知识的局限性,越是对于“预测”谨小慎微。 而越是别有所图的“伪高
手”则越是大胆预测,高调荐股,怂恿大家追随,因为他们需要人们的
跟随,需要粉丝,而直截了当地谈行情推股票,最容易吸引小白粉丝,
抓住小白们希望找到依靠的内心诉求。

人往往知道得越多,就越感到不知道得更多。 人没有办法从根本
上杜绝“无知性”,所以就无法完全避免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操作。特别
是在市场的极度复杂性面前。

试想当你同时面对100条利好股市的消息,与100条利空股市的消息
时,我们如何能够区分其中哪些会对未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最
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本不在这200条消息中,而是隐藏在无数你所不知道
的信息中。如果说能力代表你从市场中挖掘了多少信息,分析了多少信
息,运用了多少信息,那么运气则代表了那些没有被你发现和关注的信
息所起到的影响。

对于“非专业投资者”和新股民,则情况更为糟糕,由于极度缺乏
在证券市场生存的一些哪怕极其基础的知识,所以“非专”投资者对市
场信息所做出的反应很多甚至是错的,导致往往决策越多,错误越多,
损失越多。

这也就是为何类似“50:50策略“以及”基金定投策略“这种被动式的
策略,以及300ETF这种被动指数化的产品,被推荐给“非专业投资者”的
原因,在证券市场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鱼龙混杂,不做选择往往
是最好的选择。

2.3 在震荡中获利

50:50的第一个根基是人的“无知性” (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
什么,也不知道未来股市会涨还是会跌,也是上节主要阐述的内容)。

50:50的第二个根基是股市强烈的波动性 (虽然我们不知道股市
未来会涨还是跌,但我们知道股市一定会不断在疯狂和恐惧中来回切
换)。

(1)大家在股市待久了,就会经常听说一个词,叫“仓位管理”。
仓位管理就是只有股票和现金两种资产的最简单的资产配置。

(2)50:50这种50%的股票50%的现金的折中投资方法,之所以能
最终收益,既超越纯股票,也超越纯现金,其最关键的原因在于股票资
产自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波动性。

(3)在股市纯粹的上涨中(完全没有任何波动),那50%的股票
会是100%股票涨幅的一半,不如纯股票(上涨时满仓肯定比半仓赚得
多)。在纯粹的下跌中,50%股票会比纯现金组合差,跌幅是100%股票
跌幅的一半(下跌时满仓比半仓亏得惨,而半仓不如空仓)。

(4)所以50:50,在趋势性的上涨中不如股票,在趋势性的下跌
中不如现金。但在反复的震荡中,会超越两者。50:50中的再平衡过
程,能够帮你被动地完成低买高卖。

(5)50:50中的低买高卖完全依赖股市的超强波动性,如果股市
像债券指数一样,很少波动,稳定上涨,则效果大打折扣。

(6)50:50能否表现良好的关键点,在于你是否在股市上涨最疯
狂的时候,坚定不移地执行了再平衡(将股票卖掉,变回现金),以及
你是否在股市最萧条悲观的时候,坚持执行了再平衡(买入股票)。

(7)回想一下那些在股市里亏得最惨的股民都是怎么亏的?一般
可以总结为,在股市最疯狂的时候信心满满(越涨仓位越重),然后在
股市最萧条的时候失去信心(越跌信心越差,最后伤心离场)。 很多
时候正是往往只需要知道最差的情况是什么,并极力避免最差情况发生
在自己身上,就能取得不错的成果。

(8)50:50可以帮你保持一个好的心态 ,毕竟当你的股票和现
金都是50%时,你应该更期待股市上涨还是下跌呢?上涨了你还有股
票,下跌了你有现金补仓。

毕竟这是一个完全不花心思的策略,你不应该去和那些将所有精力
投入股市,试图抄底逃顶的人比较收益(实际上真正能够抄底逃顶在空
仓和满仓中自如游走的人也很少)。
(9)50:50的再平衡时间间隔不宜过低(因为很多朋友问能否一
个月平衡一次)。主要原因是股市在一段比较短的时间里往往是趋势性
的。试想你站在2014年的年初大盘2000点的位置,如果每个月平衡一
次,那么你可能会在2300点,2500点,2700点,3000点的时候分批卖掉
你的股票,从而部分地错过一次大级别的上涨。

当股市到达极度疯狂的时候,你已经没有太多超过50%的股票可
卖。同理在股市极度悲观的时候,你也没有太多超过50%的现金可买。

附图 关于月平衡和年平衡(图2.3.1,图2.3.2)

图2.3.1
图2.3.2

2.4 一个和股票没关系的炒股秘诀——提高现金收益的
巨大魔力

一个和股票没关系的超级炒股秘诀——你管好你的闲置资金了吗?

对于还在拼命研究如何选股,研究如何做波段,研究宏观经济走势
如何的股友们,可以试着问一下自己,你的闲置资金,被充分利用了
吗?不要小看现金。

这是一系列50:50傻瓜式策略(简单的半仓策略),在不同现金部
分(低风险投资)收益率的最终收益对比。

一大波数据来了,看看有没有冲击到你的心灵?
如果你一直半仓,而且现金部分不做任何理财,那么50:50的效果
有限(图2.4.1)

图2.4.1

这是对现金部分稍做低风险理财(比如货币基金)获取4%收益之
后的效果(图2.4.2)。这也是50:50一文对普通投资者的一般要求,是
不是对结果有所改观了?

图2.4.2

如果想要获得6%的低风险理财收益(图2.4.3),可以好好看看雪
球很多低风险大V的文章,如@DAVID自由之路 @张翼轸 @流水白菜
等人的 的文章,相信稍加努力,不会太难。
图2.4.3

现金仓位(低风险投资)大多数时候只占组合资产的50%,但只是
把现金部分的收益提高10%(图2.4.4),带来的却是整个组合7年间的
收益提高了近100%(图2.4.5),关键一定要是低风险!这里掌握了方
法,其实不难做到。

图2.4.4
图2.4.5

以下是我的一篇博客老文《我眼中“价值者”的一个核心能力》的部
分文字。

(1)股市中,耐心确实成为赚钱与否,赚钱多少的重要因素。而
耐心的核心,我认为其实不是每天在心中默念大大的“忍”字,也不是天
天大谈安全边际,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钻研,把股票之外的投资渠
道研究透彻,尽一切可能提高自己投资的机会成本后,股票投资的耐心
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这些机会成本,可能是可转债、信用债、分级基金、封闭基金、打
新股、银行理财、信托产品、值得信任人之间的借贷、房产、商铺……

(2) 试想,当你自己有一个稳定产生6%收益的项目时,你会对10
元以上,分红率刚到3%的大秦铁路有丝毫兴趣吗?不可能。再想,如
果你有条件有每年15%以上的收益(比如作为一个很安全的银行资金掮
客),你可能对3000点以上,大盘PE在15倍的股市有任何兴趣吗?同样
不可能。试想你如果对打新股+短期理财研究颇深,每年有10%稳定收
益,还会满仓杀入20倍PE的苏宁又或者是茅台吗?可能会买,但一定不
会轻易满仓。

(3) 听起来很新鲜,但我觉得确实如此:股市投资能力的提高,
一半以上来自于股市之外的修炼。当每个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投资机会成
本,从2%到8%,你会觉得,原来想买的股票都不想买了。原来动不动
就满仓的情况,一下子好转了。同样一个股票,别人可能等到20元就觉
得值得买了,但是在你眼里,再花上N年时间等待它跌到10元就变得没
有那么难了,因为你的现金收益能力,使你等得起,你变得不害怕错过
牛股。

看完你还可以有如下思考。

(1)为何巴菲特的组合中总有相当部分的比例进行低风险的套利
交易?为何他老人家还很偏爱风险有限的优先股?

(2)现金部分收益只是提高2%,长期看就能产生那么巨大的作
用。很多交易极度频繁的股民,每年花在印花税和佣金上的成本何止
2%?如果能够克制自己的交易欲望,珍惜每次交易机会,每年节省的
交易费用,长期看也会极其可观。

(3)如果你真正提高了现金部分的投资收益,对你股票部分的投
资也帮助非常大!你会变得有耐心而且平静,低风险投资的学习要比股
票投资更容易一些。

2.5 资产配置的再平衡——天上掉下的馅饼

此文要感谢@sosme以及格顿群群友热烈的讨论,我也自感在这个
不断思考的过程中进步良多。

简单50:50实际上是一个资产配置的极度简化版。它对“非专业投
资者”而言,是一个较为简单可行的投资思路,对于希望更进一步学习
的朋友,更是一个理解资产配置、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以及资产配置中再
平衡行为的绝好的理论模型。

资产配置策略里,实际上有两个问题:一是决定不同大类资产的配
置比例,二是决定“再平衡”行为的执行策略。

一、再平衡——天上掉下的馅饼
我之前一直没有完全理解为何大卫·斯文森将资产配置再平衡形容
为“天上掉下的馅饼”;能够“在收益相同的前提下降低风险,或在风险
相同的时候提高收益”,通过这次的思考,我似乎又理解了点什么。

这是类似于网友“@自然之心”所进行的第一个模拟场景,假设一只
股票在很短的时间内(此时现金收益忽略不计)上涨600%,然后又跌
回原价,如果每涨25%或者跌20%(0.8*1.25=1)进行一次再平衡,那
么从0到600%再回到0的过程中,执行50:50策略可拿到10.45%的收益
(图2.5.1,图2.5.2)。
图2.5.1
图2.5.2

因为模拟情景中,股票总涨幅为0,现金收益为0,我们可以认为那
10.45%收益,是完全来自于“再平衡”这个行为的,而非来自股票或者现
金本身的收益。

如果任意调整不同节点出现的先后顺序,结果是一样的,在经过16
次的“再平衡”行为后,都获得10.45%的所谓“超额”收益:无论是先8次
连续下跌20%后,再8次连续上涨25%(图2.5.3),还是涨25%与跌80%
交替进行(图2.5.4)。

图2.5.3
图2.5.4

然后,我们稍稍改变一下每次再平衡的跨度,把“涨25%,跌
20%”的策略改为“涨100%,跌50%”的策略(图2.5.5,图2.5.6)。
图2.5.5

图2.5.6

关于这个结果,我想应该能够非常直观而充分地说明以下两个问
题。

(1)资产再平衡是有效的,再平衡行为能在不增加组合风险的情
况下增加收益。

(2)大空间维度的再平衡,要比多频次的再平衡更有效。8轮次的
25/20平衡带来的超额收益(10.45%),还不如一次100/50带来的超
额收益(12.5%)(图2.5.7)。

换成更能够理解的话就是——再平衡时,一定要尽可能地去忽略小
的波段,而尽力去抓住那些极端的波段,从更长的周期更大的跨度去考
虑再平衡行为!
图2.5.7

二、大类资产配置——决定收益的根本因素
这是一张股票每年10%稳定增长,现金收益4%情况下的数据,一种
极端地毫无波动的直线(图2.5.8)。
图2.5.8

看似在这样的稳定的牛市中,50:50策略确实跑输纯股票,但是这
收益的差距来源主要是资产配置,现金类资产(年化4%)与股票类资
产(年化10%)长期收益率的差距。而在绝大多数网友自己测试的情况
中,50:50跑输纯股票也多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股票的长期收益远
高于现金收益,导致再平衡无法将这个收益差进行弥补,也就是长牛市
或者大牛市发生的情况。

如果现金类资产的收益率和股票是一样的,都是10%(虽然现实中
不可能,但为了说明道理,我们做这样的假设。图2.5.9),那么两者在
这样一个毫无波动的市场中完全一样。

图2.5.9

如果我们再赋予这个市场任意的波动性(图2.5.10),那么除了起
始和结束状态,中间各数据全部是如图2.5.11所示的随机数据。
图2.5.10

图2.5.11

那么无论测试多少次,无论中间路径如何随机,都不可能低于纯股
票策略的收益。而中间节点的波动性越大,资产配置再平衡行为取得的
效果也就越大。

通过以上比较,大致有以下结论。

(1)投资者在大类资产上的配置能力对组合收益起到决定性作用
(不少朋友接触到资产配置概念后往往过度在意资产的波动性,而忽视
了所配置资产自身的长期增长潜力,这是本末倒置的)。

(2)再平衡几乎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能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
利用资产间不相关的波动性,提高组合收益。

这时候我们再思考一下大卫·斯文森对资产配置的建议——以权益
类资产为核心的多样化组合,或许能有更深的感悟。
我试着解释得更通俗易懂些。

(1)多配置那些更可能在长期取得较高收益的资产,如低价位买
入的股票,低价位买入的不动产等。

(2)保持组合的多样性和相互间的不相关性,这样大类资产间的
再平衡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3)多着眼于大跨度,极端的再平衡时点,而忽略小的市场波
动。

看完这篇文章,再回味一次大卫·斯文森在耶鲁公开课的演讲,更
加耐人寻味。以下为视频链接:

http://v.163.com/movie/2010/6/4/O/M6GQE36A8_M6HSGVU4O.html

2.6 风险收益比的衡量——仓位与杠杆是中性的

用之前一类非常典型和常见的对50:50的质疑引出此篇话题。

网友评论:“我自己试验了一下,用深成指做实验,现金收益取
8%,从1991年至今,整体收益大大好于深成指;但是拿上证指数实
验,整体收益略微差于上证指数。我用标普500做实验,从1970年至
今,整体收益2935点,好于指数本身的2053,但是请注意,我仅仅用
0.08做复利,1970年至今也能达到2941点。因此得出结论:没有简单的
规律或者方法让你跑赢,比如该文的方法,跑不赢上证指数。”

(首先,仅针对这条评论的结论来说,是部分正确的。)这一类的
评论很多,而且很具有代表性,我试着做一点点翻译,这类评论的观点
大约如下:
“50:50在很多种情况中(以长牛市为主)无法跑赢满仓股票(或
空仓股票)的策略,比如在标准普尔500的长牛中,或者上证指数成立
以来的长牛中,所以50:50本身是无效的(没意义的、没用的、虚张声
势的、XX的)。”

飞泥想说,基于股票仓位的不同,而做出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比
如评论中的很多朋友拿50:50和满仓股票比较),因为“仓位”这个概
念,从概率论的结果看,它本身是中性的。

200%(杠杆),100%(满仓),50%(半仓),0%(空
仓),-100%(做空)这些所谓的仓位“策略”,如果将他们放到一个固
定的历史情景中,他们一定会在各自的环境中表现得相较其他更好或更
差。

但这些基于固定情景的比较没有意义,因为当我们面对“不确
定”的未来时,这些策略之间都是中性的(无法区分孰优孰劣),这些
策略虽然预期收益不同、承担的风险不同,但风险收益比是一致的,没
有任何一种基于仓位的策略能保证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最优”的。

这引出了一个概念——“风险收益比”。

很多新入股市的朋友,做研究和比较时,以及选择投资标的时,特
别容易把注意力仅仅集中于“收益”,甚至是“过去的收益”,而忽略这
些“收益”背后所承担的“风险”。

比如刚才提到的仓位问题,仓位本身是中性的,当我们面对“不可
知”未来时,不同的仓位间的风险收益比是一样的。他们之间的比较没
有意义。

那怎样的比较有意义?

飞泥虚构一个例子。
如果现在市场上有两个基金:

基金A: 主要投资于创业板的股票型基金,过去两年平均保持
120%的仓位(20%的杠杆),2012年到2013年两年取得60%的正收益
(同期创业板指上涨86%);

基金B: 主要投资于大盘蓝筹股的混合型基金,过去两年平均保持
60%的仓位,2012年到2013年两年取得25%的正收益(同期沪深300指数
下跌5%)。

这两个基金哪个更好?基金A过去涨了60%,基金B过去只涨了
25%,从“过去收益”的既定事实来看,无疑A的收益更高。

但考虑到基金A所承担的风险(120%的仓位以及纯创业板的持
仓),以及它所获得的收益(相较于创业板指数),基金A投资负责人
的管理能力是非常明显低于基金B的,基金A的绝大多数表现来自于运
气(虽然他自己会说他的业绩是基于自己对创业板走势的准确预测),
而且一定会在更长期的投资过程中,暴露出管理能力不足的本质。

所以,对收益(过去收益)的观察是最容易的,但对风险的评估更
加重要,我们未来更应该研究和努力的方向,不一定是“如何才能获取
最大收益”,而是“如何在风险类似的标的中找到收益更高的,或者在
收益类似的标的中找到风险更低的”,也就是寻找市场中那些相对“低
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对象。

对风险收益比的评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极其困难,但这不
妨碍作为一种理念,先植入到我们投资的潜意识里。

比如同活期存款相比,逆回购无疑是一种“风险类似,收益更高”的
选择。

又比如同当时超过40%溢价的部分A股相比,同股同权价更低的H
股,也是一种“低风险、高收益”的选择。

再比如,当年,同到处泛滥的房地产信托相比,证券市场中很多优
质债券,就是“收益类似,但风险更低”的选择。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抱着这样的“潜意识”去思考我们证券市
场中的可投资标的,一定会有收获,也更能理解“机会成本”的概念。

回到50:50

之所以将“简单50:50”作为傻瓜式投资的核心,飞泥确实是经过了
很长时间的反复思考的。

整个傻瓜式投资贯穿始终的核心之一——是我们“非专业投资
者”的“无知性”。

我们首先去承认自己在不经过远超常人的刻苦努力之前,不经过日
复一日地付出时间、精力、金钱之前,在获取常人无法获取的“竞争优
势”之前,是无法“预测”市场,更无法“战胜”市场的。

在一个只有“权益类投资”和“现金类投资”的世界中,50%VS50%,
是中性中的中性,被动中的被动。同时上一节提到的“再平衡”的行
为,使得50:50具备在波动的市场中超越股票和现金两类投资平均值
的能力,也就是更高的“风险收益比”。

虽然在面对“无法预知”“不确定”的未来时,不同的仓位之间,从概
率的结果看是中性的。

但他们在出发点上是带着“预期”的,也就是满仓者抱着一个对未来
看涨的预期,而空仓者抱着对未来一个看空的预期。

50:50是对未来没有任何预期,它的出发点是我不知道的,我无
知,我傻,“我不知道未来股市会涨,还是会跌”。

所以50:50是一种最保守的“防守”策略,在证券的世界里,真正的
防守不是空仓,更像是半仓。因为空仓意味着投资者对股市强烈的看
空“预期”,当股市的走势与你的预期相反时(暴涨),当通货膨胀远
远高于你的预期时,空仓(持有大量现金)一样是一种极端而激进的投
资策略。

这一点可能与新股民们的认知不同——空仓不是保守的策略,而是
一种很激进的选择。这个选择如果错了,一样会带来巨大的“后悔”。

所以50:50有点类似武术中的“马步”,它是投资里看多行为和
看空行为的起始动作,是应对“无限可能且不可预测”未来的中性态度
和起点。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里都“不是最差”的选择。

基于这样的一个起点,我们再讨论如何在这个基础上做出有效的、
能改善投资收益的努力。
第三章 扩展阅读

3.1 提高投资收益的本质——提高自己的机会成本

自己之前的文章集合《傻瓜式投资·前篇》能被这么多网友喜欢与
认可,飞泥真心挺高兴的。

所以这篇飞泥就写一写,我对于“现金管理”重要性的一个认知过
程。

这个过程历时很长,是随着我的投资、学习、实践的累积,一点一
点形成的。

一、毛头小子初入股市
飞泥的投资实践并不是从零开始的,我的父亲是中国股市的第一批
股民,在他20多年的“炒股”生涯里,有过两次股市资产近乎归零的经
历。这对飞泥看待股票、看待股市机会与风险的态度有着直接而深刻的
影响。

“不要亏损”对很多新入股市的朋友可能只是停留于文字上的一个符
号。可能只有真正经历过股市熊市的可怕,经历过家庭资产巨大缩水,
并感受其对生活的影响后,才能把“宁可放弃眼前的机会,也不承担过
度的风险”这句话印刻在个人的投资行为之中。

我自己掏出真金白银进入股市的初期,算是个标准“价值投资”的实
践与学习者。贯彻着入市前通过读书所积累下的价值投资的一些粗浅而
教条式的东西,然后做着与大多数价值投资实践者类似的事情。

研究公司,看大量财报,并尝试着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运营机
制、管理层、护城河等等。日复一日的超大工作量的付出,只为试图找
出那些所谓的“价格远低于企业内在价值的股票”。

但在这样的过程中(大约是2007年到2010年间),飞泥的第一个体
会是,找到好公司已经不易,而找到好价格更难。

全心研究一个公司的周期本来就很长,当时飞泥可能花费2到3个
月,只能对某个公司产生一点点粗浅的理解。而经过大量阅读之后,所
能找出的好公司也并没有与大众观点有差异。比如招商银行、民生银
行、贵州茅台、云南白药、中国平安等等,绝大多数显而易见的好公
司,已经被愈发发达的网络充分地挖掘。

研究一个公司已经花费数月时间;等待一个好企业的股价跌至“合
理”水平可能需要等待长达数年的时间;而当一个好公司出现了好价格
后,从买入到建仓完毕,中间又会历时很久。

二、疑惑——时间成本
我除去买过30倍PE的招商银行,买过行业周期顶点的航运股等等无
数价值投资学徒都会犯的错误,我这个“价值投资”的小学生,也面对着
对大多数人都会质疑的一个问题——时间成本。

很多人放弃“价值投资”,相当一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它非常
的“慢”,必要的“等待”“耐心”“坚守”几乎充斥着其中的每个关节。

必须耐着性子选股、耐着性子等待买入时机、耐着性子建仓、耐着
性子持股。没有任何一个环节不是拖拖沓沓的,没有一个环节能让人非
常爽快地买入一个股票。
而里面最让人焦躁的,就是到底什么样的股价才算低?到底什么样
的价格才算是有了安全边际?到底跌到哪里才能“买入”?归根结底,
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

当一个人花了很多精力在某一件事情上以后,又要让这个人不做出
任何行动,这是无比的折磨。

在时间成本的折磨之下,要去面对这样一个境况——90%的股票
不具备投资价值,而剩下10%股票在90%的时间里没有投资价值,这
是极其困难的。

如果这个时候手中持有大量的现金,就很容易发生两种情况:

(1)找一个理由说服自己买入一些原本不会买的股票。

(2)将精力转到看似能有更多投资机会的其他方法,比如趋势投
资、技术分析、甚至各种基于消息的投机之中。

这个问题,飞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答案的。

三、中国式“价值投资”的实践者们
在早期关于价值的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两个疑问在我心中一
直无法得到解答。

第一,为何“巴菲特能够在长达几十年的投资生涯中,做到极少亏
损”?我是指绝对收益的亏损,无论美股起起落落,巴菲特都极少发生
亏损的年度。

第二,为何巴菲特总是在信中提到,在牛市中我们的表现可能不尽
如人意,而熊市中,往往是我们大幅超越指数的年份?
从当时已成名的“实践者”中,我并没有找到答案,比如在2007年经
历业绩巨幅过山车的@但斌,以及过早地对银行信心满满而被迫长期冬
眠的@李驰。又或者在茅台上折戟沉沙的@董宝珍。

从实践和观察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仅仅只是“买入并持有被严
重低估的公司”或者“买入并持有十分优秀的公司”并不能帮助我们躲
避亏损,甚至同样也会面对大幅亏损。 好股票一样会随着大盘的暴跌
一同下跌,低估值之后依然可能面对更低的估值。

国内有关“价值投资”的书籍中,都将很多笔墨放在了关于二级市场
的策略的研究中,而对老巴为何在罕见机会出现时,总能有大量现金抄
底,也就是为何总会持有大量现金没有做太多分析。

四、封闭式债券基金——打开了一扇门
后来飞泥翱空就参加工作了,工作以后有两个显著的变化——第
一,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对个股有大学时那般细致入微的研究,能
够每年浏览一遍所关心公司的年报已经是一种奢侈;第二,由于工作的
需要,开始学习股票以外的其他投资品。

2011年时,偶然地接触到一类产品——封闭式债券基金。2011的前
半年,这类产品是很奇葩的。

第一,这种基金是封闭基金,也就是它的份额只能在二级市场买卖
而不能申购赎回。

第二,这种封闭基金有一个三到五年的封闭期,到期后会转换为开
放基金,能以净值申购赎回。

第三,这类基金只投资于债券,不存在赎回问题所以多数满仓,当
时的债券利息率大约是7%~8%,而债券是可到期还本付息的,波动性
远低于股票。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类基金当时有着近10%到20%的巨幅
折价。

综上所述,投资者可以20%的折扣价格买入一个优质的债券组合,
最差的情况是持有1至2年以后,以净值赎回,基金净值本身由于债券的
利息,会有年化7%的增幅,而到期后又享受百分之十几的折价收益,
也就是几乎没有风险,年化超过15%的收益; 如果发生好一点的情况
——二级市场价格上涨,则可以提前卖出,提前实现收益,拿到一个更
夸张的年化收益率。我当时觉得,这是一个奇葩到令人发指的“低风险
高收益”的投资机会!

以这个产品的发现为契机,飞泥逐渐开始大量研究股市以外的投资
产品,所以有幸后来在市场还几乎没有形成共识的时候,发现了更多同
样令人发指的投资品,如分级基金A类份额、可转债、企业债、某些银
行理财产品、融资打新股等不少的“现金类、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机
会。还尝试类似重庆啤酒要约收购等事件套利性质的机会。

2011年到2014年,确实是一个低风险投资的天堂,但这个天堂,带
给飞泥的不仅仅是收益。

五、原来眼中的股票,一下子变得不一样了
随着对“现金类”投资机会的挖掘,我发现我对待股票的态度也产生
了变化。原来很纠结的“时间成本”问题不纠结了。等待股票买入,以及
建仓的时间可以很自然地拉得越来越长。

也就是我对待股票的“心态”非常自然地变得很好,实际结果是我觉
得在股票投资上的能力相较之前有了提高,并且这种提高并非来自对股
票本身的研究。
举几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李驰 早在2009年的时候就说过40元以下
的中国平安可以买,而除了2008年的低谷,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平安
都很少低于过40。而我则是从2011年开始,分三次,历时三年,以大约
36的成本价,完成了我在平安上的建仓。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民生银行、大秦铁路等股票上,这些股票从不
懂到想买,再到能买,到最终分批买,都经历着数以年计的时间。原来
那种“如果现在不买,如果现在买得不够多,股价涨上去了,机会错过
了怎么办?”的心态,变成了“错过就错过了,未来不会缺少机会”。

分批缓慢建仓大大降低了股价下跌之后还有下跌,估值下跌之后还
有更低的窘境。同时我比别人更接受“股市长期没有买入的机会”的这种
可能性,我对股价的要求比一般人更高,但这种更高的要求,带来了股
票部分更低的建仓成本、更低的风险、更高的收益。我变得越来越多地
能在别人难以接受的“低价”上买到好股票。

最极端的例子,整个2014年前,白酒股都是市场的大热门,虽然飞
泥从研究股票以来,一直都非常喜欢白酒股,但由于本能地排斥“热
门”的东西,从来没有介入过。

直到习近平同志主政,白酒行业受到了重挫,但白酒股价似乎表现
得更加“悲观”,一个不错的能让自己接受的买入点,终于在经过7年的
等待以后,出现了!我不介意白酒行业再低迷很多年,因为我的建仓是
非常缓慢的,我也不介意白酒股票瞬间大涨,因为我已有底仓。

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习近平同志没有主政,如果白酒行业依然如
现在的医药行业般热门,我仍然可以很自然地无期限地“等下去”。

我慢慢地开始理解,为何巴菲特和卡拉曼能够在多数时候持有大量
的现金头寸。
我慢慢理解,想要获得超额的收益,必须等到市场中那1%的极端
机会。

股市里90%的股票在90%的时间里都是不值得买入的。而当那1%
的机会出现时,我必须保证手中有“子弹”。

六、提高投资收益的本质——提高自己的机会成

在体验过提高“现金收益”对炒股所带来的提高后,我还形成一种体
会——所有的投资品都是互为机会成本的。提高投资收益的本质,是不
断提高自己的机会成本。个人投资的长期收益,取决于自己的机会成
本。

不光是“现金收益”形成了买入股票时的机会成本。所有投资品之
间,都互为机会成本。

我之所以在过去几年里不断地加大股票资产在总资产的占比,从而
有幸能以一个较重的仓位迎接2014年股市巨大的反弹,一个重要的原因
是,与中国绝大多数可参与的投资品相比,当时的股市是最为“诱
人”的。

无论是楼市、银行理财产品还是黄金,哪怕高达10%的债券收益,
也已无法让我放弃股票那更高的增值潜力。所以全国的资金必然会在某
个合适的时候,大量流入股市。

所以才会写下《你注定将错过这次人生最大的机会——2013股市笔
记》这篇文章。

同时,世界不同国家间的金融市场,也互为机会成本,B股与H股
的折价形成了投资A股的机会成本。而未来其他更低估值的股票市场,
都会成为我们投资于A股的机会成本。以全球化的视野,在能力圈的范
围内,寻找和熟悉更广泛的投资范围,无疑是提高投资收益,提高机会
成本的一条可行的道路。

所以最终,如何提高投资收益这个问题又回归到了最本质的结论
——踏踏实实提高自己的投资基本功,扩展自己的能力圈,日复一日地
研究和熟悉更多的股票、更多的产品、你每多研究和熟悉一些,可选的
投资标的就多一些,机会成本也就提高一些。

这条道路,没有捷径可走。

3.2 炒股最大的损失并非股票的损失

这篇文章是2015年4月发到雪球上的,当时正是2014—2015这波迷
你牛市如火如荼的中段,这篇文章当时引起了极其多的讨论,同时也有
非常非常多的质疑。我想当我们如今都冷静下来后,再来思考自己财富
如何增长,就能客观很多了。

正文:

对于“青春资本”多于“现金资本”的年轻人而言,不必将精力过
多耗费在股市上。 以中国股市绝大多数股民的情况而言,即便取得了
与巴菲特一般非常优异的投资成绩(年化20%+)又如何?在踏入社会
的早期阶段,大多数人随着本职工作技能的提高,其收入多会超过投资
收益。看看身边那些曾经20、现在40的人们过去10年、20年的“炒
股”经历,最大的损失并非股票损失,而是由此耗去的时间与精力本可
能成就另一番事业。

——杨天南 《巴菲特之道》译者序
这周五的时候,拿到了@杨天南老师译的《巴菲特之道》第3版。
只是翻开看完“译者序”就如沐春风,阅读的快感流淌遍全身。杨天南老
师对年轻投资者的提醒,价值万金。

这段文字正是飞泥翱空近几年参加工作后以及自身投资实践里最深
刻的感悟。同样也是近期以《傻瓜式投资》为核心的无数雪球帖里最想
表达的中心思想。

一、过度“炒股”,只会让你离财务自由越来越远
飞泥翱空毕业后便在券商做基层的服务工作,日常的主要工作内容
就是接触各式各样的客户。不过相对于客户,飞泥的同事和领导更具有
代表性。

在券商工作,不接触股票是不可能的,券商工作人员里也有两
种“极端”代表——痴迷“股票交易”者与完全不懂不碰股票者。

一般而言,公司里非常懂股票懂投资的年轻人,工作上都不太如意
(即便行业研究员也是如此,此处省去原因3000字)。而完全不碰股票
的,反而因为将大多数精力放在营销、服务、管理上,工作会有较好的
发展。

大多数券商都有这样的现象——收入最高的营销人员多是不碰股票
的,业绩最好的管理人员多是不碰股票的,客户黏性最高的服务人员也
多是不碰股票的。

一个与投资理财相关度不低的行业尚且如此,我想多数股民朋友的
自己的职业道路就更是如此了。

即便我们在一轮牛市中取得了资产翻番的成绩又如何?哪怕指数从
3500涨到7000又如何?我们能10万变成20万,30万变成60万,50万变成
100万又如何?我相信能通过本职工作赚到50万本金的人,必然能以更
快的速度再次赚一个50万。

何况90%的新股民在入市后所经历的第一轮牛熊周期里,根本无法
逃离“韭菜”的厄运和“1赚2平7负”的魔咒。到头来赚的吐回去不说,时
间可是实打实地过去了。对职业发展而言,年轻时的每一年都是宝贵
的。

每个行业都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炒股怎能不死在沙滩上?

二、用傻瓜的方式理财——寻求高性价比理念
简单50:50在雪球,点赞的人多,实践的人少。飞泥也知道简单
50:50是个有很强局限性的东西。特别是在牛市的环境中,要让大家抛
弃潜意识里的暴富欲望,抛弃主观努力带来的成就感和兴奋感,抛弃人
比人的本能,本就是反人性的。

但飞泥一直希望通过《傻瓜式投资》和简单50:50传递的,不是让
大家必须照着飞泥的文字去刻板地执行,而是那重视“时间精力”投入量
的思维。股票市场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流派,各式各样的方法,各式各
样的大师和培训班。我们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各种理念方法对“时
间精力”的需求量,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度,不得不考虑。

飞泥最初之所以将格老的“防守型投资者”建议再次简化为简单50:
50——用ETF替代股票组合,又用50:50框死仓位调整的“主观努力”的
可能性,将其调整为一个更“被动”更“傻”的模式,正是因为“非专业投
资者”更需要的是时间,而不是收益。

很多网友质疑飞泥的建议在牛市中会大大影响短期获得高收益的可
能。但大家忽略了飞泥最想表达的——有些思维一旦理解,对一生的理
财行为,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降低操作频率、重视资产配置、重视“被动化”投资、拉长投资周
期、忽略市场噪音…… 这些都是在真的“理解”后,能够显著提高投资收
益而不更多占用时间的经过大师们推荐的经典。飞泥主观地认为,“非
专业投资者”需要更早地理解这些知识。

三、远离市场不是脱离市场,远离市场不会降低
进步速度,更不会降低投资收益。
很多朋友有一个担忧,如果真采用了被动化的方法,远离了市场
后,会不会因为没有足够的市场的“切身体会”而影响对整个股市的感悟
和对交易理念的进步,从而一辈子入不了股票投资的大门?

从之前的文章里,大家应该能模糊知道飞泥自己的投资实践之路。
飞泥对证券市场的实践大约分为三段。

理论学习阶段——家父所赐,懂事后就大量接触各种投资类书籍,
包括技术分析、筹码理论、价值分析、庄家理论、乃至企业经营管理、
名人传记等等。

疯狂研究阶段——大学时完全沉浸股市的状态,好奇每一个可能影
响股市的因素,全身心地去投入市场(投资收益惨不忍睹)。

远离股市阶段——工作后极度压缩股票研究时间,好好工作,远离
市场,采取更“被动”的方法(收益步入正轨)。

而对飞泥影响最深刻的,进步速度最快,也是收益开始平稳的阶
段,正是“远离股市阶段”。

主要原因——远离股市不是不碰股市,因为市场上存在太多的噪
音,远离,反而看得更清。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递速度也急速发展,但垃圾信息的量级
也急速发展了,我们现在每天都花了无数的时间去研究很多无关紧要的
东西。

回过头来,我们发现我们的努力都是白费的。

我们每天关注着公司的新闻、行业的新闻、国家政策的新闻、关
心“两会”上谁谁谁的发言、关心年报中数字的变动、关心每一个可能影
响下周股市走势的因素,但当我们回忆过去10年的股市,对股价变动真
正起到重要影响的事件又有多少?我敢说,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即便
不投资不炒股的人,也已知道的信息。

沉浸在市场“噪音”里的大部分时间,并没有让你比外行获取更多有
用的信息。

远离了市场,也就远离了噪音。远离噪音后,更多的精力得以放在
更重要的事情上,原来看不清的东西,变得更容易看清,时间少花了但
感悟却更深了。

最后飞泥再摘抄一段在傻瓜式投资第一篇短文《专业与非专业》里
的话:

“关于家庭理财与个人投资,没有必要以目前这样过于专业的面目
呈现,有时我们需要的只是一本《家庭医疗养生常识》,但拿到的却是
《人体解剖学》。投资中的的确确也存在一些更基础但又十分重要、实
用的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成为投资知识体系这座大厦的基石,也同样
能对业余投资者起到极大的帮助。”

3.3 写给入市1年内的新股民们

(2015年的元旦,正是中国股市即将迎来又一次全民疯狂的前夕。
当自己回过头看写于2015年元旦的这段文字时,还是挺有感触的——历
史虽然各有不同却总是惊人地相似,人性使然。

(金融市场中的每一次“泡沫”才是真正的财富绞肉机,相反每一
次巨大的危机反而是有所准备者等待的机会。

(相信很多年后这样的一段疯狂又会被后来的人忘记,就如同历史
上的每一次疯狂一样,然后惊人相似的周期循环会再一次上演。

——写于2016年10月)

2014年的股市很好,真心很好。

但是就像飞泥翱空我在2013年的投资总结《你注定将错过人生最大
的机会》中说的:“几乎可以肯定,80%的人,将会与这很可能是未来
20年内最好的一次股市投资机会擦肩而过。”

从指数涨幅的结果看,今年无疑是牛市,绝大多数人赚钱了,不少
人赚翻了,更多人跑步入场,也有人满仓踏空,但是牛市这个“绞肉
机”也真正又一次开动了。

作为证券行业底层的客服人员,面对如潮水般涌入的新股民,新客
户们,飞泥翱空我真心希望大家,能在这一轮牛熊中,存活下来。只有
在这最难最险的入市后第一轮周期中存活下来,才有可能与中国股市一
起分享未来还很漫长的几十年。

2015年元旦,飞泥起床之后,写下以下几点,给入市1年以内的小
伙伴们。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所以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1)股市两条定律是真的,第一,1赚2平7亏,这是股市真理,可
能你今年暂时赚钱了,但别怀疑,入市5年以内,不管你现在看上去赚
了多少,将来总会有一天会还回来,可能还得会更多。第二,每逢牛市
割韭菜,割完一轮又一轮。中国股市60%的股民会在入市3年以内被市
场淘汰出局,90%的股民在入市5年内死亡,牛市才是财富的“绞肉
机”。

牛市最恐怖的地方,在于它让人麻木,让人感觉不到危险。

既然股市如此艰险,那怎么办?以下是飞泥个人的建议。熬过了最
难的时候,那么下来就会是阳光雨露。

(2)无论你在这轮牛市中赚了多少,即便遇到了百年一遇的超级
疯狂大牛市,也不要用老婆本、结婚钱、看病钱、买房钱、小孩读书钱
炒股。最低的底线,不要借钱炒股,不要问亲戚、爸妈、朋友、同事、
高利贷借钱炒股。因为只有至少经历过完整的两轮牛熊更替,你才算看
清了股市的全貌。

(3)如果你比较年轻,千万不要荒废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希望
能依靠股市,全职炒股。股市再好,在人们二三十岁时,工作也是最现
实可行的原始资本积累手段。还是那句话,只有至少经历过完整的两轮
牛熊更替,才算看清了股市的全貌。

(4)牛市中会冒出各种各样的人,卖软件的、推股票的、搞培训
的、卖杂书的,凡是收费特别贵的,要办VIP的,一律不要参加,如果
他们真这么厉害,为何要赚你的学费钱而不是自己炒股赚钱?我有很多
客户在这种地方花了数十万,但还是菜鸟,和菜鸟学习,始终还是菜
鸟,和高手学习,也不保证能变成高手。

(5)尽快脱离股市“依赖”症,学会独立做出判断。别人给你推荐
股票是帮不了你赚钱的,股市赚钱最终是靠自己。而且市场上,真正的
成熟股民(高手)是不会主动推荐你股票的(省去理由3000字),主动
给你推荐股票的只有两种人,一种别有所图,另一种自己也还是菜鸟,
不懂推荐股票背后特别是给菜鸟们推荐股票巨大的风险和困难。
(6)多读书,比起看各种电视财经节目,到处逛各种杂七杂八的
论坛,看上几本经过历史沉淀的投资大师的著作,会有用太多,一本好
书,可能能帮你少亏几十万。

最后,2015了,元旦还是要多休息休息,多玩玩,多陪陪家人和朋
友。投资是为了生活更美好,千万不要让投资掌控了生活。
第二部分 傻瓜式投资 核心理念——周期必

第四章 超长周期策略

4.1 理念为实践指明方向

2015年的1月,飞泥应该是以《傻瓜式交易(50:50平衡策略)简约
而不简单》为核心的一系列文章,被网上的一小部分朋友认识和关注。

但我也知道,50:50这种看似简单,实则将股市种种逻辑和规律高
度浓缩的东西,一定很难被大部分人采纳。

特别是那些未曾真正经历过完整牛熊、体会过股市恐怖的新股民,
要在周围亲友一片热火朝天炒股氛围中,在赚钱像印钞一样的环境里,
在自身没有足够知识储备时,采用这样一种不温不火的系统,简直就像
承认自己是性无能,极度困难。

且在牛市里,任何提高风险意识的言语几乎都是反人性的。好在飞
泥并非完全被忽略和排斥,市场中依然存在大量能够理解和支持飞泥的
朋友。很显然,其中天性保守和吃过股市苦头的朋友占了多数,相信这
种保守未来也会帮助我们从一次又一次的牛熊中存活下来。

但这一轮行情,对飞泥自己而言却是难能可贵的。虽然接触股票很
早,但自己真正入市也已经是2008年,2008年至2014年正是中国股市有
史以来最煎熬的几年,几乎社会多数投资渠道都经历着轮番的火爆——
房地产、黄金、古董、大宗商品等等。但社会财富的天平唯独没有青睐
在中国股市中苦苦等候的股民。中国股市成为“熊”霸全球的市场,中国
股民成了社会“失败者”的代名词。投资股市和“失败”几乎没有区别。坚
守股市而不愿买房或者投资其他领域的人承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
压力。

那段日子“熬死”了绝大多数曾经在股市风光无限过的人,也再次
证明了人类的“自信”和“希望”在漫长而无望的股市中,是多么脆
弱。 一次又一次反转的期待,被一次又一次的抄底失败终结。无数牛
市里言论和人销声匿迹,股市一次又一次扇打着“自信者”的脸。这个市
场教会人们什么叫地板下面还有地狱,而且地狱有18层。那些熊市初期
还能为受伤股民提供心灵鸡汤和心理按摩的网络精神领袖,也在漫长的
6年里掏空了脑中所有可写的鼓励,以及伴随着股民的彻底“绝望”而销
声匿迹,随着多数股民的财富一起。

也正是在这样一段时间和市场里,飞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投资体系
和投资价值观。每个人的经历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股市投资
也是一样的。

如果将这轮牛市作为坚守在中国股市最黑暗6年投资者的回报,无
疑已经远远超过我自己的预期。在黑暗中已经习惯了的人,确实没想过
幸福会来的那么突然而猛烈。但我更关心我的思想和观点,能否在经历
最漫长的熊市后,在这轮牛市后依然存活。也愿意和网友们一起检验。

第二部分的写作动机还源于对一个现象的思考,那就是——50:50
傻瓜式投资,这样的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简单体系在雪球上“叫好不叫
座”,叫好者众但执行者寡。

体会个中缘由,我的感觉是:对格老50:50法则的认同,是我经
过漫长时间对“价值投资”各个环节反复实践、质疑和思考后得出的一
个阶段性结论。

对我而言50:50法则虽然看似极度简单,但却是个理论和思维的阶
段终点。而对于众多读者而言,却是执行和学习的起点,这其中的差异
确实巨大。

行动基于思维和认识,缺乏认识,行动的落实自然会显得异常困
难。

所以,才有了这部分所分享的思维内核——对思维体系的思考。对
金融市场的认识,反而是投资理念学习成长实践的真正起点。

整个第二部分主要分享飞泥自己投资体系的思维内核,这个思维内
核几乎不涉及具体的操作,但又是第一部分中提到的具体操作行为的根
本来源和根基, 理念是行为的指导,理念坚实则操作流畅。比如为何
有些我自己觉得理所当然的行为到了大家那变得异常困难,可能就是这
些最深层的思维内核所导致的差异。

另外,有些投资者所谓“心态”的问题,在飞泥看来可能并非内心不
够强大,或者不够“耐心”所致,心态问题多数来自于对自己的操作系统
和思维体系本身的了解不足,或者系统本身并不完整。 所以相信对这
第二部分表现出认同的朋友,可能再回过头思考本书中其他章节中一些
难以落实的点和疑问,和对飞泥的质疑,会部分消散。

写在具体的投资核心理念分享之前:

飞泥的证券投资体系,以跟随市场为起点,将把握以3~10年为跨
度的经济与投资的超长周期作为超额利润的来源,忽略中短期的绝大多
数市场波动。这里面需要投资者具备一些独特的性格特质和知识储备,
但从超长周期投资这个角度看,也使得相对而言,这是一个金融市场中
竞争相对少的领域。
因为散户一般缺乏超长周期的视野,而机构缺乏超长周期的资金和
制度去实现超长周期的布局,所以寻找自身独特的优势,做那些别人做
不到的,是任何市场中个体得以取得超额收益的根本。

而支撑这样一个投资体系的,就是以下将逐个提及的几个章节。

4.2 周期必然——如何认识大周期和利用大周期

“周期必然”这一点应该是整个体系最重要的基石,这里探讨的波动
并不是数天到数个月的那种短期波动,因为短期波动带有明显的噪音属
性且难以把握,飞泥依靠自己有限的认识和思维很难形成一个基于短期
波动的稳定有效的交易系统。

体系中的波动是跨越数年,对一个国家乃至世界都影响巨大的超大
波动,这样的波动虽然同样难以预测具体的开始或结束的节点,但由于
其时间和幅度的跨越都十分巨大,所以只要能够辨识出这种波动,就能
对投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时,若“周期必然”这一点失效,那么这个体系最重要的“超额利
润”的来源就失去了其最重要的根基。

金融创造了波动
农业社会少有金融危机,即便某个地方由于天气原因导致农作物的
绝收和丰产,也很难扩散到整个地区,甚至整个国家。

但随着银行体系和证券体系(股票融资、债券融资)的诞生,过度
投资(产能过剩)就成了某个行业甚至整个国家发展过程中极其正常的
一幕。而萧条,正是消化不合理投资的必然过程。
以前,一个企业有多大程度的发展,非常依靠自己的盈利能力,一
个染布作坊很赚钱,那么它要经营上好几年,才能在城市的另一个角落
开新的分店,如果新分店不赚钱,要关闭店并重新积累资金。这样,产
业发展很慢,但又很平稳。

现在,一个企业有多大程度的发展,非常依靠你有多强大的融资能
力,如果一个样板店很赚钱,那它可以通过融资和加盟,以极快的速度
在全国乃至世界进行复制和扩张。但投资和最终运营之间有一个时间
差,如果这个商业无法复制,或者被证明已无利可图,那么之前的投资
就全部作废,导致产业链上下游的全面衰退。

将一个企业扩展到一个行业,一个国家,同样如此。金融杠杆加快
了经济的运行速度,使得产业的扩张会很快,扩张的过程中,整个产业
链都是一片繁荣的景象,企业赚钱、供应商赚钱、银行赚钱、投资者赚
钱。但这个过程没有刹车,产能过剩后的调整,也会来得非常剧烈。

互联网、全球化、人性、媒体导致各种细微的波
动被急剧扩大
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现代金融杠杆所带来的波动,还有很多因素导
致我们所处的世界会面临更加剧烈和频繁的波动。

比如互联网导致了信息的急速流动。几百年前,信息闭塞的环境
中,西安的事件很难影响到南京。现在,大部分大事件会以很快的速度
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对很多人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

如果以前的世界经济像一个个湖泊,再大的巨浪也很难跨越边界席
卷到其他地方,那么,现在随着资金的全球化流动、信息的全球化流
动,各种黑天鹅事件越来越容易扩散,并引起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效
应。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变得越来越频繁,行业的扩张和洗牌也变
成常态。
而在各种信息的冲击下,人性贪婪与媒体的大肆宣传,导致资金总
是过度地流淌。好消息来的时候,各路资金蜂拥而至;坏消息来的时
候,又是各种釜底抽薪。这导致各个产业以及股市总是在非理性繁荣和
过度的调整中来回游荡。

但对股市的投资者而言,这种剧烈的波动特性并不是坏事。认清股
市的波动性后,就能利用股市的波动性。

我们虽然不知道下一次对股市产生巨大影响的黑天鹅何时会到来,
但它一定会到来,我们要做的是确保自己在黑天鹅到的时候,能够抓住
机会(此时你得有钱),果断出击。

—————————————————————————————————

上文中的两点,是飞泥目前为止对“周期必然”的认识——波动与周
期是内生于整个金融系统的,而信息化的发展又急剧加强了金融系统的
这个内生属性。

然后我再深入解释下波动与周期是内生于整个金融系统的。

这里涉及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基础认识。

什么是金融?

飞泥自己的片面理解——金融最根本的任务是将社会中的富裕资
金,从资金闲置者手中转移到需求资金者手中。

银行将储户的钱归集,以贷款的形式借贷给企业。证券通过股票
IPO和债券发行,将社会群众的钱归集到上市企业。保险以保费的形式
筹措资金,进行再投资。基金归集了基民的钱,而创投将合伙人的资
金,投资于创业者手中……这些都是资金转移的某一种形态。
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的最主要结果是大大加速了资金的流动速
度,表现为杠杆变得可以轻易取得,融资变得越来越容易。如今整个金
融行业已经融入了人类经济生产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成为经济行为的基
础。

金融的发展和渗透对人们投资和消费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生产活
动中,很难想象一个创业者可以完全摆脱金融,摆脱融资,就取得好的
结果,从创投到贷款,从股份制到上市,这些金融行为遍布每一个环
节。而房贷、车贷、信用卡,也融入了消费的日常生活之中。

所以,金融的发展使得大多数投资和消费的需求得到快速的满足,
但这种快速满足有它的两面性。

(1)好的一面。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只要能被人想到且有
利可图的投资需求,都可通过整个金融系统被迅速满足,这极大地加速
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加速了各个行业的发展速度。这使得任何一个
行业,乃至全人类社会,都能用极短的时间实现从低谷到繁荣的跨越。
农耕社会每次大的社会动荡,生产力急剧下滑后,都需要通过少则几十
年的休养生息去恢复失去的生产力。但现代社会,在金融的加速下,从
0到繁荣的周期可以变得很短,也就是大到国家,小到行业,都能在适
合的环境下,用极短的时间实现“繁荣”。

(2)不好的一面,由于金融总是将分散的小的资金来源归集成一
个相对更大的资金池,从而满足更大的资金需求。这会导致风险看似被
分散,甚至被忽略,实则风险是不断积累,小的风险虽明显减少,而大
的风险在积聚。比如单个储户不可能去在意银行的具体投资行为,公司
小股东也无法左右企业的大型商业活动。

单一的系统要比分散的系统更容易产生更集中、影响更大的风险。
金融使得实体的风险会逐步积聚,而在问题爆发前变得很难察觉,一个
公司在融资渠道通畅时,问题很难表象化,但一旦出问题,就是大问
题。整个银行系统也是如此,相对于总的资金规模,银行的利润占比非
常的小,1%~2%的总资产收益率意味着,银行可以在几十年里都“表现
地”像一部赚钱机器,但一旦出现问题,则可能使几十年来的积累付之
一炬。

同时金融所带来的资金的流动加速,以及金融对实体的加速效更加
剧了这种本来就内生的风险,表现就是多数行业的发展总是会过快地进
入过剩的状态。

金融就像一个加速器,农耕社会的经济发展如同一辆手推车,从发
现问题到停车几乎可以同时完成。而现在的行业和经济在金融系统的加
速下,手推车变成了跑车,有时发现问题后即使试图刹车,惯性也会推
着涌动的资金继续朝着已经风险巨大的领域流动,速度本身就是风险。
泡沫的产生和爆破变成常态。如果一辆300公里的跑车必须行驶在完全
陌生的道路上,那么损毁——恢复——上路——加速——损毁就必定
是一种常态。

金融对实体和虚拟市场发展的加速,和金融的自我毁灭性,一体两
面、相生相杀。金融使得经济变得如同X战警中的金刚狼一般,具有超
强的自我恢复能力+超强的自毁倾向。

以上啰唆了那么多,无非就想说明一个问题——波动和周期是内生
于现代金融体系的,周期是必然的,泡沫的产生和破裂、经济的繁荣和
萧条并非特殊情况,而是现代社会环境的常态。

周期必然
——恐怕这就是这个体系里最核心的思维之一,也是将5~10年的波
动作为超额收益来源的根基(根基塌方则整个系统塌方,这也是我最担
心的)。
认识、认同和相信周期的必然性,对实际操作的意义也是巨大的,
着眼于长周期的投资行为面对的最大问题依然是来自于市场的压力,来
自于自身的贪婪和恐惧。

类似这样的投资由于是反人性的、逆向的,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最容
易遇到的心态就是,当实体经济和证券市场一片大好时,我们总是会因
为害怕错过这样的“繁荣”,害怕错过未来可能的利润,而倾向于加仓和
乐观,做不到逆势减仓。当实体经济和证券市场一片萧条时,我们总是
由于害怕这种状况会无限持续下去而无法逆势加仓。

认同周期必然后,会产生很自然的想法,现代经济和金融市场中,
繁荣和萧条都是相对暂时的,当我们手握资金时,我们可能错过了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可能错过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错过了2008年的
次贷危机等所有市场底部所带来的机会,但我们一定会在有生之年迎来
属于自己的机会。反之同理,当我们处在市场狂热中时,也不应该认为
当下的“繁荣”是永续的,是错过就再也回不来的。错过这次,还会有下
一次。

当然仅仅认同“周期必然”依然无法支撑起一个完整的操作体系。

基于经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投资大师们衍生出了不同的应用,
但确实是殊途同归的。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将市场的不稳定解读为“情绪起伏的
市场先生”,并充分利用了其中萧条所带来的股票低于价值的买入机
会。其核心对经济的周期性表示绝对的乐观,相信萧条是暂时的,之后
必定会有繁荣。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所推导的泡沫-崩溃模型,也是从根本上认为
市场虽然在某个阶段不断加强,但一定是周期变化的,并且将注意力集
中在对拐点的辨识和周期形成后的惯性上。
4.3 森林大火——对超长周期策略,建仓时机的思考

先分享我的一段成长经历:对价值投资的学习和实践,我经历了这
么一些反复学习、实践、质疑、思考、修正的过程。

首先是理解:“到底什么是股票?”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结果,会直接决定一个人选择走寻找企业价值
的“投资”道路,还是走寻找市场趋势的“投机”道路。

(首先申明,飞泥自始至终就不认为投资、投机有优劣之分,差劲
的投资远远不如优秀的投机。这是理念方向的差异,而不是方法优劣的
差异。)

当我综合考虑,认同“买股票就是买企业”这样的价值思维后,需要
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估值”的问题。

经过反复学习、思考PE\PB\PEG\ROE\自由现金流折现等等估值的
方法,可能会寻找到一定的感觉,但投资实践的过程中,我还是感觉需
要解决的疑问非常多。

对企业所处行业的思考、生意模式的思考、财务结构的思考、资产
负债利润现金流的思考,对安全边际的思考,对市场价格的思考等等所
有关于所购买企业的思考,对估值合理与否的最终结论,同样起着很大
作用。

这些关乎价值投资的问题——估值、企业、价格,都需要经历长时
间的思考与实践。

可能只有当这些问题,有了自己的模糊概念后,投资过程中的另一
些问题才能浮现——关乎资产配置与执行理念,诸如集中还是分散?如
何买?如何卖?
【我买的第一个股票——招商银行的持有心路历
程】
我自己的“超长周期策略”的逐渐成形,还有对资产配置重要性的逐
渐领悟的过程,和我整个投资生涯的第一笔投资——招商银行,有着密
切的关系。

招商银行是我所投资的第一个股票,在刚投入股票实战的初期,随
着招商银行的不断下跌,其一度占据了我超过90%的仓位,且依靠微薄
的工资收入越跌越买。

招商银行的基本面信息无须质疑,质地优良、风控得当、管理优
秀;但在招商银行的PE从30到20,从20到10,从10到6乃至到4的过程
中,里面的反思,以及对我自身当时的价值投资的质疑异常众多。

对这段经历反思的很多“副产品”都成了今后我重要的理念核心。

首先一点就是,这段对“拥有着超高杠杆经营模式的银行股”的投资
使得我加深了对金融体系脆弱性(这个多数感谢无数银黑)和市场高度
波动性的认识和认同,从而构成了现在思维体系的最基层的核心——周
期必然(第一篇文章就是)。

在银粉和银黑长时间的言辞激烈的探讨和辩论中,重仓银行的我,
也在一旁不断反思。

其实从结果上看,整个2008到2014年的银行股投资,无疑是不理想
的。2010年之前,银行股15倍左右的估值看似很低,从后来的经历看,
是高的。同时我作为坚守银行的忠实银粉,也错过了期间无数的其他市
场机会,在不少股票超越2007年高点的同时,最被价值者认同的银行股
长期盘踞市场底部,甚至创出新低。

但我自己最核心的一点担忧并不是对其他投资机会错失的懊悔,而
是从内心深处,对银黑们所描述的“金融危机”假设,表示深深的认同。

虽然“金融危机”不会必然发生,但因此开始认识和认同“人类当代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以及考虑周围危机四伏的环境。

债务危机的爆发,金融体系的崩溃,实体经济的大面积衰退,银行
的巨幅亏损,银行净资产的巨幅萎缩,市场的极度悲观,0.5乃至0.3的
PB在美国金融危机中也都已经出现。

而这些对我们而言也都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并且若拉长周期
看整个有生之年,几乎可以肯定,危机的爆发是高概率会发生的事情。

届时,若危机突然爆发,若以自己近乎满仓的银行,会经历什么?

危机中无论来自政府还是个人的低价注资,无疑会大幅摊薄原有股
东的股权,此时若没有足够现金去参与极度低迷的市场,那么危机的影
响很可能成为不可逆的损失。

所以在这样的反思中,资产配置、适度分散、逐步建仓等想法,逐
渐产生。 “超长周期策略”的重要组成,也变得逐渐清晰。

【森林大火原理——对超长周期策略,建仓时机
的思考】
如果我们的投资建立在(从长期看)危机和繁荣必然会交替产生这
样一个“周期必然”的环境中,那危机对于每一个参与金融市场的人而
言,都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面对危机时的处理,也产生了不同
个体长期投资收益的巨大分化。

从对银行股投资的思考中,我逐步意识到,银行股估值极低,是因
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非常悲观的预期。
但为银行股设置一个投资比例的上限,同时为整个股票投资设置一
个上限,即永远保留一定的现金,不但对整个组合的安全性和长期稳定
性极其重要,同时对其所带来的潜在收益也异常明显。

因为一旦某个行业的危机发生,或者整个金融环境的危机发生,当
我们可以以极低的价格去买入自己原有的持股时,这些低价股对未来组
合的收益空间提供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这种对危机的把握是“满仓”策
略永远无法做到的。

这时,大类资产的分散配置——包括从行业个股的小配置,到权益
现金的大配置,在这样的高度波动的环境中,会显现出其重要性。

经历1929年大萧条的人,必须等待几十年才能恢复失去的市值。但
若此人在往后的数年中有足够的资金不断加仓,那这次大萧条对个人财
富的增长反而会起到巨大作用。

又比如,由泰国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泰国股市一落千丈,但
回过头看,那次危机之后反而成为泰国股市历史上极其难得的买入机
会。

这段对银行股投资经历的反思而得出的结论,我发现也可以套用到
绝大多数的投资之中。

【何时的森林最不容易着火?——大火过后】
企业危机、行业危机、市场危机,每一次危机都如同一场森林大
火,虽然它疯狂地肆虐着地面的植物,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森林大火也
清理了那些森林不断积累着的“易燃”危险品,使得整个森林在大火之
后,获得更健康而安全的发展。

我们企业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一样,不合理的风险因素被不断积
累,这些潜在的“易燃物”,也就是风险因素,在经济和市场向上的过程
中并不易被发觉。

繁荣的市场环境下,市场中充斥着不健康的企业、不坚定的投资人
以及浮躁的资金,这些都会因为市场的表象繁荣而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同时这些都会成为下一次危机的“可燃物”,成为助推危机演变的原料。

但每一次危机几乎都是一次对经济的巨大清洗,它把那些孱弱的企
业清理掉;把过剩的产能清理掉;把过度的竞争清理掉;把不合理的产
业结构清理掉;把低效无效的投资清理掉;把不健康的债务清理掉;也
把市场中最脆弱的投资者清理掉。

危机过后,那些更健康的企业更容易存活,而市场中那些意志不坚
定的投资人,那些热钱和不稳定的钱,也撤离殆尽,留下的要么是坚定
价值的资本,要么是深套麻木的资金,但这些都为市场提供了稳固的基
础,使得再次的、更大规模的“恐慌”变得更难发生。

【空既是多,多既是空——每一个看多者,才是
下次危机的祸因;每一个看空者,才是下一次泡沫的
燃料】
同时,从情绪角度考虑,投资的贪婪与恐慌的蔓延,极度类似流行
疾病的蔓延。

健康人的群体才是疾病蔓延的燃料,生病的人反而不会使得情况更
糟。

在市场向上的过程中,人们不断买入,这些人在买入行为发生以
后,已经无法再为市场的进一步乐观提供任何贡献。

能使市场继续向上的反而是市场中那些不看好没有买入的人,所
以,当市场中最后一个空头变成多头的时候,牛市也就结束了。反之同
理。

危机使得那些市场中原有的乐观者发生了转变,这些转变加速了市
场悲观和恐慌情绪的蔓延,但不断增加的恐慌群体反而成为市场稳定的
基石。当整个市场充斥着看空和悲观的论调时,反而意味着此时市场可
能迎来最安全的投资机会。

因为这巨大的空方力量,都会在适当的时候,成为下一次市场泡沫
的燃料。

回忆2014年以来的这一轮行情,2014年以前,股票投资在全社会无
人问津,所有人只讨论房产,宁愿投资租售比回报率低得可怜的房产,
也不愿看一下已然极具投资价值的股市。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不就是这样一群本完全不关心不看好股市的
人,成了此轮股市最强劲的上涨动力?

而2015年噩梦般的三周暴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并非是那些蓄谋
已久的看空势力,正是这轮快牛所带来的大量不坚定的新进投资者和大
量浮躁的资金,正是那些最最看好股市未来的融资资金和炒作资金。这
些极度看多者,反而成为股市暴跌的最大助力。

所以每一次股价的暴跌,都如同一次对市场风险因素的清理。

超长周期策略并非“买入最优质的股票,长期持有穿越牛熊”。

超长周期试图利用人们的恐慌和贪婪,利用市场的极度脆弱,和长
周期下的剧烈波动。

而森林大火原理,为其大周期的逆行而行提供了信心和理念的支
撑。
同时,如何处理疯狂与恐慌之间的大量无法判断方向的空白期?以
50:50为代表的保守资产配置策略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4.4 保持冗余——未知未来下的生存守则

在“周期必然”和“森林大火”中啰唆了那么多,其实都只是巴菲特名
言的补充说明:“在众人贪婪时恐惧,在众人恐惧时贪婪。”

当市场真正处在极度贪婪和极度恐慌的阶段时,市场这种极端状态
的辨认是相对容易的。

比如2015年的神创(神一般的创业板)整体性泡沫,辨认并不困
难;又比如过去6年里中国股市“熊”霸全球的萧条,这种股市的低迷也
不难辨认。

但真正能做到逆向配置的人,总是少之又少,不是随着大众情绪波
动而波动,就是过早地满仓或者空仓。

这里有很多原因,而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极度贪婪和极度恐惧
之间巨大的中间状态,难以把握,但我们又试图去把握。

毕竟极熊和极牛之间往往间隔数年到数十年的时间,但其中间状态
的大部分波动并不容易被预测,稍有不慎便容易屁股决定脑袋。

如果说我希望自己做到在市场极度恐慌中超配股票资产,在极度贪
婪中超配现金资产,那么均衡配置就是处在中间状态时,应对未知未来
的主要手段。

因为投资过程中,满仓和空仓都是非常激进的做法——满仓面临继
续大幅下跌的风险,而空仓面临踏空以及实体严重通货膨胀的风险。均
衡的配置更多考虑的是在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中活着,毕竟只有做到活
着,才能看到市场“极度恐惧”的那一天。

我早期对价值投资的学习、质疑和反思过程中,便逐渐意识到了资
产配置在投资中的重要性,如果只是要做到“牛市不如大盘,熊市超越
指数”,其实只要不满仓即可。

但如果进一步希望做到“牛市跟随,熊市大幅反超”,则需要做到各
个大类资产的长期收益都超过市场平均。

股票和非股票类资产的均衡,以及更进一步,更多大类资产之间的
均衡配置,看似牺牲了超额的收益,但面对未知的未来时,却能保证在
多数极端情况下存活。

正是这种存活,使得我们在面对极端市场的极端投资机会时,能够
做到从容应对。也正是这种均衡配置的意识,使得我们在各个大类的资
产购买行为上,反而更容易捕捉到“超越市场”的机会,从而提高整个
组合的长期收益。

4.5 市场无效——超额收益的来源

以前飞泥总是强调这些内容:

(1)相对于市场,人是无知的。

(2)市场很难被预测。

(3)被动投资和资产配置很多时候比主动投资更好。

(4)……
这所有的内容都建立在市场是有效的,人的主观努力很难帮助我们
预测市场或者战胜市场。

而此时飞泥又将“市场无效”作为第二部分思维系统的核心之一,看
似与以前的系列文章有巨大的冲突,但其实里面是没有矛盾的。因为整
个第二部分内容不是为了跟随市场,而是试图战胜市场。

要战胜市场,超额收益的来源,就是发现那些市场中的无效部分。

证券市场不是天然有效的,每时每刻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都在发生变
化,这些变化都会导致价格和价值间的偏离。由于市场中时刻都有无
数“聪明的投资者”“聪明的套利者”在分析这些导致市场产生变化的因
素,他们思维的结果和行为,体现在证券价格中,这才使得市场变得有
效。

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市场就是有效的,因为大多数时候,总
是有人比我们更快地发现企业和经济的变化,更早知道导致证券价格发
生变化的消息。我们所知道的多数信息已经被无数的市场参与者处理
过,且综合地反映到了价格之中,我们多余的分析不能帮我们赚取战胜
市场的超额收益。

但对于前文说到的“聪明的投资者”“聪明的套利者”而言,市场至少
在他们所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常常是显得无效的,因为他们正是那些使
得这个市场从无效变得有效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作为这份辛苦工作的
回报,市场给予他们超过市场平均的回报。

”希望战胜市场,获取超额收益“,与另一个命题是一致的——如何
先人一步发现市场中的无效性?或者如何高效地发现市场中的无效部
分。

想做到这一点,霍华德·马克思的《投资最重要的事》以及塞斯·卡
拉曼的《安全边际》给了我最大的启发。要弄清楚哪些领域容易产生市
场无效,可以先弄清哪些领域的市场更有效。马克思给出如下的思考。

“某些资产在绝大多数时候是相当有效的,主要包括以下特征:

(1)资产类别广为人知,并且拥有一大批追随者。

(2)资产类别是社会认可的,而不是有争议或者禁忌性的。

(3)资产类别的优势清晰易懂,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如此。

(4)资产类别及其组成的信息传播是普遍而公平的。

——摘自《投资最重要的事》

上面对有效市场的描述,同时给了我寻找市场无效最好的参照。哪
些资产更容易无效?

(1)资产鲜为人知,几乎很少有跟踪和研究者 (港股的低价仙股
市场就是典型,或者早期的新三板等新事物)。

(2)资产不被社会认可,带有强烈的争议或者禁忌 (每次大熊市
时期,股票投资对于社会就是不被认可的)。

(3)资产类别晦涩难懂 (参考分级基金早期,可转债早期,融资
融券早期,个股期权早期)。

(4)资产的信息传播不通畅或者不公平 (很难取得足够的公开信
息,或者内部人员的炒股信息优势)。

飞泥自己回忆中的投资案例里,有那么几个对自己的影响比较大。

首先是上轮熊市中,坚持买入券商股的原因,当时的布局思维基于
四点:券商行业不会消失;超级熊市里券商经营处于绝对低谷;未来10
年内肯定有牛市;如果牛市,以现在的业绩和价格,肯定会有数倍的巨
大涨幅。核心就是,在萧条的市场中,即便有些事情放到数年的跨度看
是很可能发生的高概率的,多数人也不愿意去抓需要数年等待的机会。
别人视而不见的机会,别人不要的我要,别人等不了的我能等,也是自
由闲置资金的优势之一。

第二个例子是2011年开始介入分级基金A(以及融资融券早期,利
用融券做空和T+0的个股套利)。当时由于工作原因,我在分级基金还
没有被投资者广泛认识时,就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当时分级基金的交易
量很小,市场规模很小,各投资机构研究覆盖更小(那次致电公司研究
所的分级研究员,发现他知道的不比我更多),来自网络的资料,除了
原始公文,几乎没有网友研究和关注。这就导致出现“不够专业的人不
研究,而对于有能力研究的人多数是机构,看不上这点每天交易量才几
百万的市场”这样的情况发生,使得我可能成为那个只能容纳非常有限
的小资金,但又需要足够专业基础的小众市场中的“聪明人”。这也是抓
住了相对专业和资金量小的个人优势,也让自己在分级基金逐步普及和
认可的过程中,利用时间差,抓住了那次机会。

综上所述,想要战胜市场远非所谓懂得某个独门秘笈,或者懂得如
何估值就行。已经很多人都懂的东西不能帮助我们战胜市场。我们需要
时刻问自己:

哪些东西我能做到而别人做不到?

哪些东西我懂而大部分人不懂?

哪些东西我确信我是正确的而大部分人不正确?

哪些很重要的消息我知道但别人还没知道?
这些是关键。同时也是为何战胜市场是那么的困难。

这也是飞泥很喜欢超长周期,以及非常努力关注小众市场和新业务
的原因,这些地方竞争相对小些,市场更无效些,而只有在某个领域内
成为最好,才能抓住这个领域中来源于无效的超额利润,成为那些使市
场从无效变得相对有效的“聪明投资者”。

4.6 安全第一——低风险&高收益,地狱也是天堂

【表象的收益与隐含的风险】
如果是初涉投资的新手,往往会被一笔投资的表面的收益率吸引。
比如“某某最近买了一个年收益9%的理财产品。”又或者“某某最近炒股
20万翻了倍变成了40万。”

几乎所有关乎投资的闲聊,总是只提及“收益”。但对于一笔投资,
表面的收益只是硬币的一面而已。 风险和收益是关乎投资最终结果的
一体两面,无法分割。决定一笔投资最终优劣的,除了收益,更是风
险。


大概2012年前后,信托类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极其流行,年收益率
大约在9%到12%之间。

但如果仔细阅读每一份信托产品的说明,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收益
很接近的信托产品,根据发行主体,担保条款,发行规模等的不同,其
背后所承担的风险可能是天差地别的。

若有两个人,各自投资了一份10%收益的信托类理财产品,或许最
终都如愿以偿获得了所期望的收益,但这两个人所承担的本金损失的风
险极有可能有着巨大的差距。

投资中的风险,在一笔投资没有发生问题时,很难被察觉。但当问
题真的发生,亏损真的产生时,相对谨慎和专业的投资者,才显示出其
对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所做努力的效果。


股票投资中,人们更容易被表象收益迷惑。

有两个基金,一个过去的年化收益为15%,另外一个是20%。如果
只依靠这个数据,而无法了解这两个基金为了获取这些收益所承担的风
险,是几乎无法衡量两个基金的优劣的。

但在现实的基金销售过程里,普通基金客户,极其容易被15%和
20%的过往收益左右,影响最终的投资决策。

若考察后发现,那个20%的产品是依靠了高杠杆和热门股所获得
的,那么其收益的稳定性,以及基金的投资能力,无疑必须大打折扣。


在非常非常多的股民中,经常能够听到这样一句话:“赚到多少多
少我就走。”比如:“这个股票涨20%我就跑。”

赚20%就跑,那如果亏20%呢?

如果一笔投资成功了,我最终可以赚到20%,那么我所承担的风险
(也就是当这笔投资失败时,我所产生的亏损)也应该与我的收益匹
配。
同理,若我承担着本金可能亏损80%的风险,那么我投资之前,必
然也得预期更可能获得超过5倍的收益,才会做出相应的决策。

但很多人(特别是初入市的新股民朋友),追逐热门股,无论是神
创还是一带一路等题材,就是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承担着本
金亏损80%的风险,做着赚20%我就跑的计划。

网上的带头大哥可能是带着安全伞去玩蹦极,但多数跟随者却不是
如此。

坏的操作系统可能使得一笔投资的风险收益比更为扭曲——承担巨
大的风险,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补偿,就是我们经常做的一件事情。

【优秀的投资者】
通过上面的一些例子,飞泥只是想表达:只有过往收益,是无法衡
量一个产品、一笔投资或者一个投资人的优劣的。

优秀的投资者并非那些获取最高过往收益的人,而是相对于其所承
担的风险,获得了超额收益的人 (高风险收益比)。

承担了很低风险,获得了尚可的收益,或者是承担了适当风险,获
得了很不错的收益。能做到的,都是优秀的投资者。

而比较失败的投资,则是那些承担了巨大风险,却没有相应预期回
报(预期可以不100%实现,但必须存在实现的可能)的投资。

一个稳定获得10%收益的投资者短期看,不一定比一个年收益25%
的人水平更差,更重要的是收益背后所承担的风险。

【生息类资产风险与收益的一体性——债券、股
票、房产】
债券产生利息,企业产生利润,房产产生房租,土地会有产出,设
备可以租赁等等……

生息类资产的“生息”特征,使得他们可以被模糊估值,也使得他们
之间存在了一定的可比性。

生息类资产的特点:

(1)一般来说,随着价格的下跌,其未来的预期收益不断提高。

(2)一般来说,随着价格的下跌,其投资风险会通过隐含收益的
提高而被弥补和降低。

对于这类投资品,风险和收益更为紧密的一体,无法分割。

多数时候风险就是收益——高风险=低收益,低风险=高收益,而
这些,则是通过购买价格得到体现。

足够低的买入价格,会使得一份高风险的资产变成低风险的投资
(夕阳行业没有未来,但如果市场价格低到发指呢?)。

而足够高的买入价格,也会使得一份低风险的资产变成高风险的投
资(国债非常安全,但如果你花的买价高得离谱呢?)。

对于生息资产,低价提高了投资的预期收益,也降低了投资风险,
反之同理。

【地狱也是天堂——“安全第一”往往带来“超额收
益”】
巴菲特有一条至理名言,一直被大家反复引用:“不要亏损本
金。”
这句话作为一句警言,可以提示投资者,时刻关注投资最应该注意
的事情是“投资风险”

“不要亏损本金” 这句话也揭示了抵御投资风险的最佳方法
——“保持谨慎态度”。

“不要亏损本金” 这句话更是提示了获取超额收益的方法——承
担更低的风险。

飞泥觉得,安全第一并不是无脑拒绝一切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而
是用更谨慎和更苛刻的眼光去审视投资。对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提出更
高的回报补偿。

同理,低风险投资者,并非拒绝一切投资风险,只是对同样的风险
要求更高的收益补偿,追求较普通投资者更离谱的风险收益比 (如果
某项投资可以赚100倍,那么冒着亏损95%的风险,依然是不错的投资
机会)。

同时在股票债券的投资里,对风险的极度谨慎,选择性承担,往往
不但不会拉低个人收益,还会成为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

总结
写完还是发现,关乎风险的话题,以飞泥目前的水平,还是很难用
语言清晰地去完整表达。而对于风险的理解,是关乎投资能力最重要的
一环。

啰唆了那么多,这篇《安全第一》想表达的核心就是下面两条:

(1)我们追逐的不是收益,是被所承担风险调整后的收益(追逐
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
(2)对于生息类资产,用足够低的价格买入,是抵御风险的最好
手段,这同时也是提高收益的途径。

如果再浓缩一下,那就是老巴一直说的,安全第一,保住本金。

4.7 关于第二部分的小结

自此,长周期策略思维核心,也就是这目前为止所理解的适合我的
交易体系,也算是写尽了。

一、长周期策略的大体轮廓
周期必然:是对我们所处市场的基本认识,也是整个长周期投资的
基础。

森林大火:是对资产价格周期性波动所做出的应对方法。

保持冗余:是面对不可测市场,又希望在长投资周期中利用市场并
不被波动和错误决策所消灭的中庸而稳固的妥协。

市场无效:是主动型投资者试图“战胜”市场的最核心的原理和手
段。

安全第一:是对贯穿所有投资决策最重要核心“风险收益比”的自我
提醒。

二、不如学也
其实有心人应该能够发现,和50:50法则主要取自《聪明的投资
者》《不落俗套的成功》《漫步华尔街》一样,飞泥所写,多数也只是
对前辈们知识分享的再一次自我消化。
对投资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虽然常常有一种自己似乎顿悟了什么
的感觉,但其实多数时候会发现,自己的思考,多数时候前辈们早就有
过同样的思考。 走了一大圈,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任何与众不同或
者惊人发现。

我们所苦恼和疑惑的,其实多数都是前辈大师已思考透彻并给出结
论的观点,只是初学的我们在多数年份无法理解罢了。

对于投资的学习,真的是应了中学就学过的那句——“吾尝终日不
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困惑时,迷惑时,或许多看一些,时间长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再次回到50:50

再回到50:50,格老所提及的防御型投资者策略(无论是3:7,
5:5或是7:3),实际上是长期投资实践者对市场高度思考后的一个思
维的终点,并非是轻易所得出的。

它将投资中最让人困惑的大部分因素做了最大的简化。

但50:50的思维基础,却也是我们投资实践的一个行动的起点,
它用最简单的方式给了我们一个最基本的“机会成本”。

使得我们多数实践、思考、尝试都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然后或许也只有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做好资产配置、保持
冗余、保持耐心,等待那1%的机会出现,这样的看似简单实则高难的
东西,也就没那么难了。

同时,有心的读者应该能够隐约感到,第二部分所阐述的“超长周
期策略”和第一部分的简单50:50是极度相似的。它们都竭力做到那句
老话“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事实中也是如此,50:50重新进入我的视野,被重视、被仔细思
考,也是在“超长周期策略”的思考成型之后进行的,是对资产配置、周
期投资、股市生存等等课题思考的最终产物。所以50:50以更简洁与被
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从更高的层次看,50:50是更终极也是更美的。

最后列出一些,被飞泥“借鉴”,对飞泥长周期体系影响最重大的大
师们的部分思想。

塔勒布的《随机漫步的傻瓜》《黑天鹅》《反脆弱》;索罗斯《金
融炼金术》等著作中关于反身性理论,金融市场泡沫萧条模型部分;希
勒《非理性繁荣》;卡拉曼《安全边际》;马克斯《投资中最重要的
事》;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 ;斯文森的《不落俗套的成功》
;《漫步华尔街》;《巴菲特至股东信》;邓普顿的《邓普顿教你逆向
投资》 。
第三部分 关于简单50:50升级方向的思考

第五章 走向专业投资避不开的话题——择
时选股

5.1 50倍与1倍——“勤劳”不能致富

牛市里,市场情绪高涨,一周换手一次,一年换手50次的朋友绝对
不在少数。

千一的印花税,万X的佣金看似不多,但如果一年换手50次,给券
商、交易所、政府贡献了多少?

8%+或者更高(券商已微利,大头都上交给国家了)。

股市本是个不错的投资场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随着企业利
润的积累,上市公司们作为一个整体,理论上是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收益
的。

美国标准普尔500近百年的年化增长率,飞泥翱空依稀记得好像是
7%~9%,而A股近20年的数字更高一些。

说起复利的效果算是老生常谈,为了有视觉效果,飞泥再谈一次。

飞泥虚构个场景,如果股市里有那么两大拨人(人数以万计),一
波人一年换手一次,另一波人一年换手50次,作为两个群体,20年后他
们在股市的总体财富会如何(假设股市增长率10%,图5.1.1)?

图5.1.1

个人投资者辛勤地交易,几十年来为整个金融产业的蓬勃发展,贡
献着数以万亿计的收入,但对于投资者自己,却是毁灭财富的不二法门
(飞泥一不小心又说了不该说的事)。

查理·芒格说:“我只想知道我将来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可以
永远不去那里。”

试想,如果你身处50倍党的群体中,这个群体20年来总体财富只增
长了区区40%,你得花多大的努力,拥有多好的运气,才能通过博弈战
胜其他同党,获取惊人的财富增长?

这也就解释了超短交易群体总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了,
无论你自认为交易技巧可以多么高超,自认为对行情的预期对波段的把
握可以比别人高明多少,很多时候,初始的选择已决定了最终的结果。

扎好了傻瓜投资的“马步”后,如何用傻瓜的方式提高收益?

首先,就是避开那些巨额收费的“赌桌”。

PS1: 抛开个人能力和博弈技巧不谈,也抛开种种策略的主观性努
力,为何“价值投资”“被动式投资”“低XX组合投资”的群体里,更容易跑
出优胜者?

即便技术分析的门派中,高手和某些“带头大哥”也只做中线以上的
操作并在风控手段的保护下严格筛选每年可交易的机会。

在一个平均可以取得10%收益的群体里,期望获得10%的个人收
益,以及在一个平均几乎为0收益的零和博弈群体里期望获得10%的个
人收益,孰难孰易?

PS2: 这也是飞泥自己的切身体会,目前为止我自己基于短期考虑
的交易几乎最终都是失败的,无论是基于所谓“行业轮动”猜想而做的调
仓换股,还是基于某些“重大消息”做的短线投机,又或者是源于一些灵
感而来的“日内做T”行为。

至少从我自己的统计看,牛市中,往往动得越多赚得越少,利润都
被自己的“勤奋”给动没了。而熊市同样如此,反复抄底抄反弹的欲望,
最终也是不断扩大着自己的亏损。

上面的这些行为不但没有提供任何正面的收益,甚至往往导致自己
的长期视野和节奏被破坏和打乱。

所以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和不断突变的环境,我们普通投资者,往
往不动,就是最好的应对方式。

5.2 对“新手”而言,股市是不公平的“麻将大赛”

实际上过高的交易频率,不仅仅是在税费上损耗着我们的投资收
益,普通散户面临的市场生态要比例子中更为严峻。

股市投资收益(损失)有两个组成部分:①来自市场本身的增长;
②来自参与者间的相互博弈。

【证券市场的博弈是惨烈无比的】
如果股民像持有房子般持有一个股票指数基金,或者持有一个较为
分散的股票组合。这种“被动投资”大概率还是能够享受到来自市场、来
自企业的增长的大部分收益。

只是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想参与到市场买卖的博弈之中。

虽然很难意识到,但我们的每一次买卖行为,确实都是与市场里其
他投资者的一次博弈。你之所以能买到股票,一定说明有人愿意把股票
卖给你。我们从每一次买入行为中希望获取的收益,代表着卖出者可能
损失了相同数额的收益。

所以当我们自信满满地做出一个买卖决定时,想一想你的决定是否
能比你的“对手”更高明是很必要的。

当我们发现一个“利好消息”而迫不及待地买入,试着思考下为何会
有大量很可能同样知道“利好消息”的人却选择卖出?

一般而言“卖”的总比“买”的精,卖方掌握的信息总比买方更多。如
果总不能找到“对手”为何会“犯傻”,那么犯傻的那个很可能就是自己。

【股市是个对“新手”没有任何保护的、全无公平
可言的“麻将大赛”】
股市从一些角度看,很像类似麻将这样的游戏——运气与技术并
存。

短期里运气虽然占多数,新手也可以依靠很好的运气胡上几把。但
长期而言,市场中那些技术更高明,或者更加心机叵测的“玩家”会像吸
血鬼一样,吸收着菜鸟们的资金。

更恐怖的是,股市里完全没有保护新手的所谓公平的游戏规则——
它没有任何分级,它不分“菜鸟场”“高手场”“职业场”。所有参与者会聚
在一起参与这个高智商的博弈游戏。

“非专业投资者”在信息渠道没有优势,经验技术没有优势,资本背
景没有优势,心态心智没有优势的情况下,股市没有任何制度或者规则
能够帮助“菜鸟们”不被鱼肉。

沉浸在股市里的人,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并根据这
些“信息”做出判断。我们面对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找到有效的信
息,即便偶尔找到,也无法根据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

作为券商的服务人员,被股民最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什
么内部消息”,实际上内部消息总会有的,但如果连我们也无法区分所
谓“内部消息”的来源和散布动机,那么这些消息对投资就没有任何帮
助。

市场中充满了大量别有所图的“消息”散布者,有些是为了机构大规
模出货保驾护航,有些为了上市公司的“利益输送”坑蒙拐骗,那些最不
良的动机往往被包装得最为“诱人”。

在一个没人关心的市场里,骗子也无计可施,可在一个人傻钱多的
市场,哪怕是最初级的诓骗手段,也能引来一大批“韭菜”的上钩。

【没有门槛就是最高的门槛】
社会上所有高收入的职业——无论是医生、律师,还是企业管理
层、成功销售者,一般都是有着巨大进入门槛的。有的需要很高的专业
知识门槛,有的需要很高的家族背景、关系网络门槛,还有些需要来自
能力和性格的门槛。
股市这个完全没有门槛的地方,阿猫阿狗都能开户炒股,那么在这
样一个超级充分竞争,超级惨烈博弈的地方,任何把财富增长梦想,财
务自由梦想寄托在这里的人,都得掂量掂量自己凭什么能获取高于市场
的收益?

牛市里很多人动不动就是期望获得20%、30%的年化收益,并把这
些短期的偶尔才能获取的收益当成可以长期持续发生的事情(实际是能
赚钱的这些年份,只占所有年份中很少的比例,多数时间里我们都无法
从市场中赚到什么钱)。

股市里确实有很多人,凭借着独有的优势(一般人无法拥有),持
续不断地从市场中赚钱。

比如坐地收租的国家机构、长期盈利老奸巨猾的专业投资者、与上
市公司保持千丝万缕联系的“内幕交易者”,别有所图专门制造各种陷
阱、散布假消息来收割韭菜的那些资金雄厚的庄家,等等等等。

这部分人时不时能从市场的大蛋糕中切走一块,那么留给我们的博
弈环境就只剩一个接近1胜2平7负的“负和博弈”的市场了。

所以如果一段时间内,市场给了你美好的对未来的期待,试着想一
想,如果所有人都在这个博弈市场中赚钱,那么谁负责亏损?

让我们回到开头的话题, 股市投资收益(损失)有两个组成部
分:①来自市场本身的增长;②来自参与者间的相互博弈。

来自市场本身的增长
股票的背后是实体企业,股票价格的涨跌长期看与企业的增长或衰
退是不可分割的。所有上市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
高,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总在产生正的利润,所以股票市场作为一个整
体,其价格水平大概率是不断增长的,股市总体从长期看是一个正和的
游戏(极端历史情况下除外)。

这个道理类似于房产,从长期看房产也是个总体收益为正的投资
品。虽然房价在长周期里会涨涨跌跌,但年复一年的房租收入和通货膨
胀,使得那些在合理价格水平下投资的房产总体收益是正的。

但与股市很大的一点不同是,房子的换手率远远比股票低,所以多
数投资于房产的人,哪怕不是专业人士,多数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享受
到一个景气周期里,来自市场本身增长带来的大多数收益。

如果股民像持有房子般持有一个股票指数基金,或者持有一个较为
分散的股票组合。这种“被动投资”大概率还是能够享受到来自市场、来
自企业增长的大部分收益。

只是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参与到市场买卖的博弈之中……

综上
市场中交学费在所难免,在这个热闹的市场中,也要留得半分清醒
半分醉。

我们可以用少部分资金去参与博弈,去体会市场,快速学习,但不
要把偶尔的“胜利”,当成长久可持续的财富来源。

“被动投资”能够帮助我们减少来自市场的各种诱惑和博弈,较多
地享受来自市场本身增长所带来的收益。

5.3 简单50:50升级版,如何择时

择时:新股民“首次”进入股市的时点
图5.3.1是飞泥从雪球其他帖子上拿来的近10年指数和开户数的对比
图。

不仅仅是开户量,股民在股市资金的投入量也基本和开户数呈现一
样的曲线——越是上涨,投入越大。

图5.3.1

多数人在牛市顶部会拥有最多的股票市值。股市也总在最高点时吸
引最大规模的社会资源(这里面是必然的且相互的,如果股市无法持续
吸引资金,那么牛市也早就终结了)。

行情与热情的相互催化
绝大多数股民“首次”进入股市都是在牛市的行进过程中,股价的上
涨推动了居民炒股的热情,赚钱的人到处炫耀自己的“成功投资”和“英
明选择”,赚钱效应像病毒一样扩散,场外的人看到别人炒股赚钱,难
耐诱惑然后不断成为场内的人。

而热情的持续高涨又不断吸引着新增的资金,这又进一步推动股价
的再次上涨。牛市,甚至是疯牛市就是在这样的情绪和股价的相互强化
下形成。

直到场外的最后一笔资金进入股市,再也没有可投入股市的钱,所
有人都变成了潜在的卖方后,牛市也就终止了。

所以,“首次”进入股市的新股民,作为一个整体,他们的行为路径
一般来说是这样的——如图5.3.2所示。

图5.3.2

但是,一个“理论上正确的”好的仓位配置决策行为应该是这样的
——如图2.3.3所示(该图来源于网络):
图5.3.3

所以,新股民“首次”入市的时点,注定了新股民不可能在所经历
的第一轮牛熊里做出正确的资产配置决策。(低位根本没有建立足够仓
位,又哪来的东西可以平衡?手里的股票大多刚买还没翻倍,此时谈平
衡又有什么意义?)

此处引用网友精彩评论

@龟行千里:

这是新股民必经之路,没有第二条。这是股市学习路径决定的,分
化发生在沉睡区,大部分人旧人如新,少部分人开始进化,蜕蛹成蝶。

思考
股市为何难?因为股市本质上是一个反人性的地方——

风险收益比最优的投资时段一定是众人都无动于衷甚至悲观绝望的
时候(韭菜们绝对不可能在这时候开始建仓);
风险收益比最差的时段一定是众人都为之疯狂,“股神”遍地的时候
(韭菜们绝对不可能在这个时候降低仓位);

正因为“疯狂”才塑造了牛市,正因为“恐惧”才形成了熊市,如果所
有人都是理性的,那么也就没有了带给收割者的盛宴。

5.4 非多即空&buy-hold-sell

一、非多即空
股市中一种常见的思维模式是二元的——“非买即卖”“非多即空”。

很多技术分析、趋势分析、消息面判断采用的是这种思维模式。在
这种思维里,股价总是在阶段性买点和阶段性卖点的信号间波动。

比如,当某人A被问及后市时说:“我最近已经没有想买的股票
了。”是很容易被一部分人理解成:“你觉得股市到顶了?”但实际是A很
可能依然持有不少的股票并且依然看好后市。

二元的“买卖”思维主要是基于对未来股价的判断:如果认为后市会
涨,那么买入;如果认为后市会跌,那么卖出。

对于无法做出判断、无法辨认的具体情形或者股价走势图形,高手
一般是选择用空仓不介入或者轻仓试探来回避“未知风险”。

因为股价一般来说,不是涨就是跌。所以刚入市的新股民也很容易
认为——如果能够知道股价未来的走势,就能赚钱,从而较为容易在无
意识中首先形成这种二元化的“非多即空”的思维,入市后到处询问所
谓“高手”对个股或者大盘的后市看法,从而获得多空决策的参考。

(再次强调飞泥并没有在这里做孰优孰劣的对比)
二、buy&hold&sell
股市中另一类常见的思维模式是——“买入”“持有”“卖出”。

一般资产配置、价值投资、超长周期情绪判断等较为长线的方法体
系采用这种思维,部分技术分析体系也是这种思维。

具体就是不对短期内未来的股价走势做出明确的判断,而是根据某
些基准,当股价运行到某个区间时,采取对应的行为。

这些基准可能是大盘估值、企业价值、投资者情绪等等。比如价值
投资(买入那些价格远远低于价值的股票)——每个投资者都会根据自
己的方法对某些企业的内在价值产生一个非常模糊的判断,而当股价进
入了投资者心中接近价值下限的区域时,这些投资者开始买入股票。当
股价运行至脱离价值区域时,卖出股票。

再比如某些简单的市场情绪判断——“当阿猫阿狗都来炒股时,就
该卖出了。”也属于这种思维。

这种三元思维模式最大的特点是默认“股价短期无法预测”,但股
价长期会按照“某种规律”运行 (当然很多“某种规律”也并不一定有
效),当股价运行至一些极端位置——极高或者极低时,使得投资者决
策的成功概率提高,从而形成买卖行为的依据。

而面对绝大多数无法做出买卖决策的区域,一般采用“不动”来应
对,即已经买入的不再卖出,还未买入的不再买入。

前几年的著名投资人@李驰,有一句还挺经典的话——“熊市不
卖,牛市不买”,就是这种思维的阐述。

综上
“非多即空”需要对未来的股价做出预测(且预测准确程度直接影响
投资收益);“买入&持有&卖出”不预测股价,而是被动接受股价(投资
效果多受决定“区间”的“某些内在规律”的正确与否影响)。

但有一点,不知从中大家是否能有这样的体会——为何一般来说,
高手不荐股,荐股多忽悠。即便 雪球上的很多大V介绍股票,也多是建
立在认为多数粉丝对其投资体系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

股市中不同的体系间,绝大多数时候是不相融合的,新股民初入股
市,无法区分不同投资体系里不同的投资逻辑,所以很容易导致思维的
混乱,情绪的波动,决策的迷茫。

两个高手,一个看多一个看空,很可能在各自的体系中都是成立而
论据充足的。但询问者很难接受到更多的信息。这也是为何多数“听消
息”“听建议”炒股的朋友,如果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投资体系,长期而
言是很难做得好的(当然“体系”有难有易,“简单50:50”就属于极其简
单又能够成为完整体系的例子)。

飞泥翱空对仓位比例的“主观调整”也是用的“买入”“持有”“卖出”的
思维。

本文末借用@梁军儒梁总的话:“市场中短期不可测,但长期处于
大周期的什么位置是相对可知的。”

5.5 守正“出奇”——不豪赌,无暴富

从网友的反映看,大家对“守正”之法不感兴趣,看来飞泥翱空只
能聊“出奇”了。

股市中的“出奇”就是暴富之法,暴富离不开豪赌 。不豪赌,无暴
富。只是,大多数人不懂“赌”,不懂胜率也不懂概率,更不懂股市里的
胜败规律。

如果说飞泥这类的投资体系可以用什么东西来形容,我想孙子兵法
《军形篇》是最好的注解。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
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
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其实这与巴菲特的名句“第一,不要亏损;第二,不要忘了第一
条”是异曲同工的。股市如人生,人生如战场,大道理自古就那么几
个,互联互通,后人能够理解模仿便是大成。

越是大道至简的语言,越难被理解和贯彻。

“守正出奇”,股市也是一样,若能立于不败,自然会脱颖而出。

卡拉曼老人家说了,投资就像赛车,跑得快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
的是冲向终点前的那一刻,还能留在赛道上。股市历来的高淘汰率,这
也使得慢速超车变得不是件难事。

傻瓜式投资、简单50:50确实不仅仅适合“非专业投资者”,其背后
的道理,正是守正出奇中的“守正”之道。

最近我的文章有点不合时宜,应该是不合当下主流群众的胃口(笔
者注:当时是2015年5月)。

【回到“暴富”出奇这个话题】
对一般人来说,资产要有10倍左右的增长,才能使人脱离原来所处
的社会层次和人生轨迹。

如果年收入5万,资产10万以内的,即便全仓杀入股市,一轮牛市
过后能资产翻翻并且全身而出,10万变20万,也是对本身的生活轨迹起
不到太大作用的!

周围的朋友不会因为你原来有10万存款现在有20万存款而觉得你有
什么不同,你也不会因为那点翻倍的资产而产生事业上的腾飞,生活上
的质变,业内机构更不可能因为你的这点谁都知道出于运气而非实力
的“成绩”而将你纳入麾下。

多数人反而因为在股市投入过多的精力,而影响到本职工作,甚至
影响到爱情,家庭,生活。

家庭(个人)总资产从10万到100万的过程,100万到1000万的过
程,1000万到1亿的过程才是所谓真正具有意义的“一夜暴富”或者“屌丝
逆袭”的蜕变之旅。

看看现在涌入股市奢望一夜暴富的屌丝那么多,虽然嘴里说着要翻
身,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具体操作上,遇到某些股票只是赚个5%、10%就
心满意足?能有拿住股票以50%为目标的已经属于“志向远大”了,典型
的“知行不合一”目标与行为的背离。

如同那些喊着要减肥的人,一边还吃着可乐汉堡,股市也是这么一
个能充分反映人性的地方。

【股市是个屠场,所以充满希望】
在飞泥看来,股市确实是个极好的相对高概率的博取“暴富”的场
所,这是相比彩票、赌博、无目的创业而言的。股市的赔率更高,期望
更好。
人生总是在不停做出抉择,不停地赌博,无论事业、爱情、财富、
权利。如果想有辉煌的一生必定逃离不开一个“搏”字的话,那么搏在股
市,未尝不可。

股市有一个最最迷人的地方,那就是股市中总是不乏知识匮乏的大
批韭菜,总能在你等到最高赔率的出手时机,拿到一手超级好牌时,愿
意做你的对手方与你做出不公平的对赌。

如果打牌时,当你手握同花顺的必赢赌局all in时,同水平的赌桌上
一般很少有人呼应跟随。但股市不同,无论你下多大的赌注,总有足够
多的傻子跟你对赌!

股市就是这样一个不分等级的赌场,高手与菜鸟在同一个池子中博
弈,并且没有任何所谓公平的制度去保护新手,这也造就了股市是个所
有赌客“梦寐以求”的超级赌场。

股市浩瀚如海的深度广度,注定了绝大部分人试图用一两年的时
间“速成”是全无可能的,也注定了永远会有大批对股市一知半解的人存
在,即便一轮又一轮的牛熊不停地收割着一批又一批的韭菜,但每隔一
段时间,总会有新生力量出现。

【10倍梦想】
如何实现“屌丝逆袭”的10倍蜕变?

风险与收益匹配,高收益伴随高风险,这是一句很多人都知道的完
全不正确的学院派话语。由于人性,由于周期,由于股价与情绪的相互
强化,股市就是一个每时每刻风险收益比都在变化的地方。

极端的“低风险高收益”和“高风险低收益”总是会时隔几年出现
一下。
某个股票的股价可以在半年内暴涨5倍或者暴跌80%,但股票背后
的企业与经济的实质怎么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不
会的,全然是情绪和资金在起着作用。

股市里不缺乏投资的机会,但不同机会之间的稀有程度全然不同。
大多数人总是把时间、精力、资金浪费在那些寻常可见的赌博机会上。

如果一轮牛市中有0.1%的股票能涨30倍,10%的股票涨10倍,多数
股票涨2到5倍,剩余10%的股票不涨不跌。那么此轮从2000点到4000点
过程中,大家翻翻自己所关注的股票已经上涨了多少?

多数已经有了2倍到3倍的涨幅,即便你找到的是一个10倍大牛股,
10倍股如果已经涨了3倍意味着还剩3倍,如果再去掉那留给自己跑路
的“最后的疯狂”,可享受的涨幅不会太多。所以实现“暴富”的空间也已
经是有限的了。

倾其所有,去赌指数能从4000到20000吗?即便最后真的到了
20000,谁又能保证豪赌之人不会忍受不了煎熬中途下车?

所以,多数人急于在“普通”的机会上投入太多。

忙忙碌碌后在一轮牛熊过后空欢喜。

每次出众的机会总是伴随着巨大的危机,“危”中生“机”,巨大的恐
慌导致众人夺路而逃,慌不择路,资产价格沙泥俱下,垃圾股、优质股
都当垃圾卖。

每次大的轮回都是一次巨幅的财富分化,有些人在衰退中消亡,另
有些人在复苏中崛起,豪赌,等待的就是市场给出最令人难以置信的风
险收益比之时。

那些真正值得去“豪赌”的机会一辈子不可能太多。 寻常可见
的,必定是“风险收益比”正常甚至“高风险低收益”的。

但一切问题又回到本源,守正方能出奇,市场中90%的股票在90%
的时间里不值得投资,99%的股票在99%的时间里不值得“豪赌”。

当梦想中的那把“同花顺”真的有一天捏在手中时,你有没有足够的
知识和阅历去辨识?又有没有足够多的“子弹”去博弈?

PS:飞泥始终认为,保守的理财观念与勤俭的生活作风,一样能够
在时间的复利效应和不断产生的现金流入下实现稳定致富。而遇上人生
机遇的“豪赌”也是需要生长的土壤的。

如果你不知道读什么书?

关注公众号:【奥丁读书小站】

【奥丁读书小站】一个专业推荐各种书籍的公众号,推荐的这些书都绝对当得起你
书架上的一席之地!总有些书是你一生中不想错过的!
后记
我想细心的读者能够发现,系列文章写到这里,显然是并没有写完
的,特别是关于整书的第三部分。这种断层感,是因为飞泥发现,关
乎“投资的升级”这个话题太过个性化了,并且几乎无法短时间内写完。
对于投资的学习和探索,对市场的认识,是充斥整个投资生命的过程,
这些点滴的感悟是讲不完书不尽同时又是极度个性化的。

《傻瓜式投资》也是我自己这些年对市场对投资的学习感悟,对于
大家,可能有人有所感悟,有人不知所云,更多的我想应该是无法认
同。但对我而言,特别是对过去的我而言,这是一次彻底的总结,也是
一次极大的提高,这一部分写完了,就翻过去了,如同了却了一个不大
不小的心愿一般。

全书我一直有一层窗户纸没有彻底戳破,但对于聪明的读者而言,
字里行间已经表达地很明显了,这个窗户纸就是简单50:50的深层含
义。

整个系列文章通过简单50:50所希望表达的关于证券投资的两个层
次,这两个层次的内核是几乎一致的。


首先是关于如何在这个市场中生存。没错,就是生存,而不是盈
利。

证券市场有一种类似赌场的魔力,它会给人极强的而且源于潜意识
的优越感,它会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会是赌场中最不幸的人,甚至会
让人觉得自己的水平远高于平均。大家都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并非
常努力地寻找那些独树一帜,超越大众的方法。但如果站在一个更宏大
的角度观察,绝大多数人在各自的分类中都是极其类似而平庸的,包括
你我。大家思考着类似的话题,做出类似的行为,沿着极其类似的路径
行走着。

美国市场近100年的长期收益为7%到9%,中国可能略高,但高不了
太多,这一点是所有人都认同的。有趣的是,我见过最保守的股民恐怕
也期望着在股市获取超过10%的年化收益。而期待着15%,20%,甚至
100%,200%的也比比皆是。市场给予人的优越感远比我们自己想象的
要大的多,每个人都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具备“远远超越平均”的投资能
力。

但现实残酷且冰冷,市场其实在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真实的投资
世界是如何的。这样的现实早已围绕在我们周围,对于新股民而言,那
就是“一赚二平七亏“的传说,那就老股民自嘲韭菜的比喻,那就是5年
内90%的账户成为僵尸户的现实。这些都是在每一轮牛熊中反反复复地
现实,并不虚无缥缈。

在市场的极度复杂性面前,我们普通投资者确实是极其无知的。很
多时候都如同一个小学生站在宇宙面前却觉得自己掌握了宇宙的规律。
在这个复杂市场的跟前,我们普通投资者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如何赚钱,
而是如何存活,如何摆脱7亏的命运,如何不成为市场中的韭菜,如何
挺过头5年而仍然坚持在市场中。

就像绝大多数网友质疑的那样,50:50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不可能成
为市场的赢家,不可能获得让人惊艳的收益。但它解决了“生存”的问
题,无论面对1929大萧条,还是面对2008次贷危机,在任何巨大的泡沫
和巨大的危机中,它能保证我们不死,保证我们不会成为最为“悲惨”的
那一部分人群。
“半”无论在数学上还是心理上都是很特别的,在投资上同样也是寓
意深刻的。如果说股市上涨意味着现金的贬值和机会的损失,而股市下
跌意味着现金的增值,那么50:50的美感在于帮助我们从市场的无限复
杂中摆脱了出来。比如当天晚上发布了类似降息降准的消息,你应该庆
幸自己有一半的股票还是忧伤自己还有一半的现金?而如果第二天股市
没有发生预期中的暴涨,甚至不涨反跌,是暴跌,你又应该忧伤自己有
一半的股票还是庆幸自己还有一半的现金?毕竟,如果你的股票损失了
80%,意味着相应地,你的现金的相对价值增加了5倍。

这种中立的态度使得我们普通散户在极度复杂的市场面前,摆
脱“不得不”对市场有所判断和反应的处境。当市场变得变幻莫测,无法
预测时,可以不用绞尽脑汁思考市场,猜测揣摩市场,进而不用为市场
的多变和自己应变能力的不足而忧心过多。而如果把投资生涯拉长了
看,这样的对未知的躲避,对我们普通投资者摆脱“被割韭菜”的命运帮
助是很大的。

做到长久的生存,已然能够超越市场中大多数投资者了。


简单50:50想表达的第二个层次是关于到底该如何“改变人生”的
话题,也就是如果真的必须赌运,我到底怎么“赌”。

我父亲关于股票投资,对我影响极大的一句话反而是他无意中的一
句话:“人这一辈子,其实只要抓住一到两次机会,就够了。”

但这句话还有另外一面:“人,可能只需要一到两次巨大的打击就
能毁了一辈子。”

而机遇和危机在金融市场中是一体的,几乎是同义词。如同泡沫即
能够创造无比巨大的财富,也能极其快速地毁灭财富一样。
金融市场中极度极端,极端到能够改变某个人一生的事件只有两
种,一种是膨胀到大得难以置信的资产泡沫;另一种是极度悲观的股市
崩溃和萧条。

市场中两种极端情绪发生的时候,辨识是很容易的。 1929大萧
条、互联网泡沫、东南亚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和危机之前的超级繁荣,
以及离我们最近的6年A股大熊市,如果回过头看,哪怕是离市场最远
的人群,也能够清晰辨识这些泡沫和危机的发生,且几乎不需要什么专
业知识、复杂数据、经济理论。那一个时间段,每个人都知道,它,就
是正在发生着。

只是我们在占据市场绝大多数时间的“中间状态”时,未来又是变幻
莫测,难以预测的。因为我们几乎无法知道市场会从乐观走向极度乐
观,还是从悲观走向极度悲观;不知道泡沫会萌芽在合理的市场中,还
是在极度悲观的市场中浴火重生。

回到如何把握的问题,两个方向都是可以的。当超级泡沫产生的过
程中,你是否在此之前就持有足够的资产,并且在泡沫不断走向疯狂的
过程中,兑现这个资产泡沫带来的财富?

另一个是,在市场极度悲观的环境中,你是否还有财力而且有勇气
去购买相比过去的绝大多数时刻,都便宜到令人发指的资产?

而以50:50的投资策略为代表的资产配置的理念,解决的就是这
个“中间状态”的问题,并且给予我们当极端机会/危机降临之时,赌一把
的机会。

最后的最后
其实《傻瓜式投资》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有另外一个题目,叫作《投
资幸福》,因为这一系列文章不仅仅讨论对市场的生硬认识,对投资的
机械理解,文字的点点滴滴中还融入了飞泥的一个长久的思考——投资
的最终为的是什么?是幸福。任何与这一点相违背的方法和思维,无论
其过程与结果如何,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所面对的这个证券市场太过复杂了,任何问题都不可能得到标
准且唯一的答案,同时我周围也有太多太多关乎市场的不那么让人舒服
的事例发生。我们如何辨别和判断市场中的是非与取舍?显然只能询问
内心,这些方法带来的工作和努力,以及市场给你带来的投资过程所产
生的种种体会,真的让你觉得开心和幸福吗?或者最终会让你幸福吗?
若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沿着自己认定的道路走下去,就行了。

还是开篇的那句话,衷心希望各位读者能从我的这系列文章中有所
感悟,并最终形成和找到属于自己的投资价值观与生活价值观。

后续更多文章或动态可关注飞泥翱空的雪球主页或同名微信公众
号:飞泥翱空,对本书想写还未能写的有关内容补充会第一时间在网上
发出。

如果你不知道读什么书?

关注公众号:【奥丁读书小站】

【奥丁读书小站】一个专业推荐各种书籍的公众号,推荐的这些书都绝对当得起你
书架上的一席之地!总有些书是你一生中不想错过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