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3

化 么 無



密 . .

又 賓 户 / #


f  硕

± 研 巧生 学位 论 文






" "
伽 达 默 尔 解释 学 视 域 下 的 对话 与翻译

申 请 人 :
韩 梦齐

学号 : 2 130 7 

墙 养 单位 :
应 用 外语 学 院

学 科 专业 :
外 国 语 言 学及应 用 语 言 学

、 ,  研 巧 方 向

: 语 言 哲学

指 导 教师 :
曹威 教授

完成 日 期 : 20 1 6 年 3 

擊 .





珠補


独创 性 声 明


本 人 声 明 所呈 交 的 学 位 论 文是 本 人 在 导 师 指 导 下 进 行 的研 巧 工 作及 取 得 的

研 究成 果 。
据 我 所知 ,
除 了 文 中 特 别 加 W 标 注和 致 谢 的 地 方 外 ,
论 文 中 不 包含 其

他 人 己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过 的 研 究 成 果 也不 包 含 为 获 得 黑 龙江丈堂 或 其 他 教 育 机 构
, 

的 学 位 或 证 书 而 使 用 过 的 材料 

学 位 论文 作 者 签 名 ;
签字 日 期 ;

>《
 年 / 月



学 位论 文 版权 使 用 授 权 书

本 人 完 全 了 解 黑龙 江丈堂 有 关 保 留 、
使用 学位 论文 的 规定 ,
同 意 学校 保 留 并

向 国 家 有 关 部 口 或 机构 送 交 论 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电 子 版 ,
允 许 论 文 被 查 陶 和借 闽 。


人 授 权 黑龙江 丈堂 可 蜘特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 库 进 行 检 索 

可 臥 采用 影 印 、
缩 印 或 其 他 复 制 手段 保 存 、 汇编 本 学 位 论 文 

学 位论文 作 者签 名 导 师 签名





签字 日 期 :

> /《 年 /月  0 签 字

曰 期 :

^ /^年 月



学位 论 文 作 者 毕 业 后 去 向 

1作单位 : 电话 

通 讯 地址 ;
邮 编 


分类号
U D C
密 级 公 开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伽达默尔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与翻译

申 请 人: 韩梦齐

学 号: 2130752

培养单位: 应用外语学院

学科专业: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方向: 语言哲学

指导教师: 曹威 教授

完成日期: 2016 年 3 月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是西方解释学的最新发展,
尤其强调理解的对话性。他认为对文本的理解过程具有对话的特征,表现为文本
与读者的对话,读者与作者的对话。翻译作为一门以对文本的理解为基础的学科,
必然与解释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介绍了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历程,重点研
究了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对于翻译的影响。从伽达默尔解释学的视域论述了理解、
解释、对话与翻译四者的关系。作者认为理解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的解释过程;理
解的过程就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于文本的翻译过程
(这里的翻译指广义的翻译)。所以,理解不仅仅是翻译的基础,也是翻译得以
实现的可能,理解即翻译。解释学研究与翻译研究密不可分。通过解释学的视角
对翻译的研究不仅在翻译实践方面能够对译者主体性问题、复译问题和误读问题
有更加客观的理解,同时解释学流派也直接促成了西方翻译理论中解释学派的形
成。

关键词: 伽达默尔;解释学;理解;对话;翻译

I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Understanding is the core of hermeneutics. Gadamer’s hermeneutics is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western hermeneutics,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vity of
understanding. He argues that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 text carries the feature of
dialogue, shown by the dialogue between text and reader also the one between reader
and writer. As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ext, translation is inevitably connected with
hermeneutics. The stud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hermeneutics,
focusing on the impact of Gadamer’s hermeneutics on translati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understanding, explanation, dialogue and translation are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adamer’s hermeneutics. The author claims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r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xt; the dialogue between reader and text; the
translation of text(here refers to broad sense translation).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is
the basis and realization of translation. Understanding can be regarded as translation.
Hermeneutics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study from
hermeneutics will contribute to a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re-translation and misreading; also led to the format of hermeneutics school in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Key words: Gadamer; hermeneutics; understanding; conversation; translation

II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绪 论...................................................................................................................... - 1 -
一、研究背景.................................................................................................... - 1 -
二、研究目的.................................................................................................... - 2 -
三、研究意义.................................................................................................... - 2 -
四、论文框架.................................................................................................... - 3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5 -
第一节 伽达默尔解释学的研究现状.............................................................. - 5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5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6 -
第二节 伽达默尔解释学与翻译的研究现状.................................................. - 7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7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9 -
本章小结 ........................................................................................................ - 11 -
第二章 西方解释学起源及发展........................................................................ - 12 -
第一节 现代解释学及其理解........................................................................ - 12 -
一、施莱尔马赫:理解是心里移情的过程...............................................- 12 -
二、狄尔泰:理解是间接的体验过程.......................................................- 14 -
第二节 后现代解释学及其理解.................................................................... - 15 -
一、海德格尔:理解的本体论变革...........................................................- 15 -
二、伽达默尔:理解是一种“对话”.......................................................- 16 -
本章小结.......................................................................................................... - 18 -
第三章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翻译.................................................................. - 19 -
第一节 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理解与“对话”............................................ - 19 -
一、理解即解释........................................................................................... - 19 -
二、解释即“对话”...................................................................................- 20 -
三、理解即“对话”...................................................................................- 21 -
第二节 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理解与翻译.................................................... - 29 -
一、翻译的概念........................................................................................... - 29 -

III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翻译是对文本的解释...........................................................................- 29 -
三、翻译是一个“对话”过程...................................................................- 30 -
四、翻译即理解........................................................................................... - 32 -
第三节 翻译是“对话性”理解的最佳例证................................................ - 33 -
本章小结.......................................................................................................... - 33 -
第四章 伽达默尔解释学对翻译的影响............................................................ - 35 -
第一节 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 35 -
一、译者主体性的提高...............................................................................- 35 -
二、复译的必要性.......................................................................................- 36 -
三、正确看待误读.......................................................................................- 37 -
第二节 促进解释学派翻译观的形成............................................................ - 38 -
一、贝尔曼:翻译是自身与异者建立联系...............................................- 39 -
二、斯坦纳:解释的四步骤.......................................................................- 39 -
本章小结.......................................................................................................... - 41 -
结 语.................................................................................................................... - 42 -
参考文献.............................................................................................................. - 44 -
致 谢.................................................................................................................... - 46 -
独创性声明.......................................................................................................... - 47 -

IV
绪 论

绪 论
对解释学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解释学在各个方面的影响也很深刻。正是因
为解释学,许多学科的研究有了新的理论指导,尤其是翻译。

一、研究背景
从词源学角度看,解释与翻译密不可分、紧密相连。众所周知,在古希腊
神话中,赫尔墨斯(Hermes)是奥林匹亚山上诸神的信使,主要负责传递神的旨
意,用来指导人类的活动。由于神和人说着两种不同的语言,所以在传递过程中
首先要进行翻译,又因为神的旨意晦暗不明,所以翻译的同时必须进行解释。
解释学是一门理解和解释的学科。而理解一直是解释学家关注的核心。在所
有的解释学家看来,想要解释历史流传物必须先对其充分的理解,才能准确无误
的对其解释。伽达默尔把理解看成解释学的核心,摆脱了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
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的关于理解的心里主义倾向,同时克服
了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无法在“历史”和“(作者的)
文本”之间建立某种稳定的关系,并且在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的基础上,使解释学发展到本体论阶段。海德格尔把理解看作是此在
的存在方式,认为理解具有前结构。伽达默尔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理解的三原则,
即前理解、视域融合和理解的历史性。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呈现出后现代性特
征,对人类理解自身和探究生存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他不认同传统解
释学中对理解的看法,从理解的本体论结构上提出新的理解观,即理解是人类的
存在方式;理解是有限的,是包含着前见的理解;理解是理解者与理解对象发生
视域融合的过程,是理解者(译者也是原文本的理解者)与文本和读者(译本的
读者)之间的“对话”。由此,解释学的“对话”特征被凸显。伽达默尔认为,
解释学毫无疑问要处理翻译问题。在他看来,翻译过程实质上包含了人类理解世
界和社会交往的全部秘密,它不止是两种语言符号的相互转换,而是翻译者(理
解者)依据传统、成见、效果历史等对文本进行理解的过程。因此以伽达默尔的
哲学解释学视域来研究翻译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正是通过梳理伽达默尔哲学解
释学中理解的“对话”特征,论述理解、解释和翻译之间的关系,得出伽达默尔
的解释学对翻译在实践和理论层面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指导作用。

-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研究目的
在哲学的发展趋势和广阔的背景下,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呈现出后现代性对现
代性的挑战。从自启蒙运动开始,对历史流传物的理解,主导做法就是消除个人
偏见,超越传统的禁锢,科学、客观地对事物进行理性认识。在 20 世纪,哲学
出现了“语言转向”,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把解释学发展到哲学的
高度。哲学解释学被应用在美学、历史学等方面,而对翻译学上也产生了重大影
响,指导着翻译高效、有序的进行:
首先,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关注“文本的理解”,他赋予理解三原则,由此
理解呈现出“对话”的特质。而对“原文本的理解”是翻译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翻译可以看成是理解的过程,因此理解的“对话”性无疑对翻译产生影响,翻译
也是“对话”,是译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其次,通过探讨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印证其解释学的
“对话”特征在翻译学科中的可行性。不仅使其在指导翻译时在理论上更具合理
性,更解决了许多在翻译实践中存在的客观问题。
最后,通过对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理解三原则的“对话”性的深入研究,说明
其对翻译产生的直接影响。从实践角度看,译者主体性得到了提高,复译的必要
性和误读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有了相应理论的支撑。从理论来看,乔治·斯
坦纳的阐释学派“对话”翻译观就是基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发展的,其翻译
的四个步骤对翻译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得到长足、全面的
发展,也为后来的研究学者抛砖引玉,使其理论得到完善和发展,进而对翻译的
发展作出贡献。

三、研究意义
翻译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解释,而解释是解释者对自身理解的事物外在化的过
程,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意义是在动态生成物,是在“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
而在意义的建构过程中,理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伽达默尔看来,文本是
自律的主体,作者和文本的本意很难确定。他认为意义只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
话”过程中,是一个不断生成、循环往复的过程,而理解则始终贯穿着翻译的过
程,理解的正确与否影响着翻译的质量。伽达默尔基于理解的三原则,认为翻译

-2-
绪 论

的过程就是“对话”,在译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产生文本的意义。伽式哲
学解释学中的理解凸显的“对话”特征对翻译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使译者更加明确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为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往的解释学只是研究理解和解释,并未涉及到翻译。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
出现之前,翻译仍单纯被看作语言之间的转换,很少涉及到对原文和作者意图的
理解。而伽达默尔把翻译看成解释学毫无疑问要研究和关注的学科,更加突出了
理解对翻译的重要性。
第二、把解释学和翻译学科结合起来研究,有助于促进二者的长足发展。翻
译是把理解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解释并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解释需要理
解作为前提。以往很少从解释学的角度研究翻译,但伽达默尔将理解、解释和翻
译相结合,对二者的研究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三、为以往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提高了译者主体性、
说明复译的必要性,和误读的合理性,等等。以往,人们认为原文和原作者的意
图对译本才是至关重要的,忽略了译者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强调翻译要准确无误
的表达原作者的本意,对误读也存在偏见,但伽达默尔认为这些都是必要的,我
们都可以从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找到理论依据。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是文献综述,分别整理了伽达默尔解释学在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现状,
分析其不足之处;介绍了伽达默尔解释学与翻译学科相结合的研究在国外内的最
新状况。回顾其研究历史、展望其发展前景,并对其中的不足加以论述。
第二章是本论文的理论部分,介绍了西方解释学和理解的发展脉络。通过梳
理,可以清晰地看到理解在解释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其“对话”特征的过程。
第三章则是论文的重点,主要在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视域下,说明理解与
解释和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本身及其三原则使理解的“对话”特征得意凸
显,而翻译在此影响下,也呈现出“对话”特征,即译者与文本的“对话”,紧
扣论文题目和研究目的。
第四章是论述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对翻译产生的影响,分别从实践和理论
两个方面展开说明,使其理论在翻译应用中更好地发挥长处,更好地指导翻译实

-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践的进行,避免错误,使翻译工作进展得更加顺畅;同时促使解释学派翻译理论
的产生,丰富了翻译理论。
最后是本论文的研究不足和展望。

-4-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伽达默尔解释学的研究现状
对伽达默尔解释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历史,并且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本
节主要梳理伽达默尔解释学在国内外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和观点。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解释学经历了一段很长时间的发展历程。直到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
学,才使解释学上升到哲学高度,呈现出了后现代的特征。国外学者对伽达默尔
哲学解释学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随着伽达默尔(1960 年)在《真
理与方法-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的出版发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在西方
美学、文艺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对其理论的研究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到达顶峰,从 90 年代开始,有学者开始从伽达默
尔的时间哲学,以及解释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开展了研究。而伽达默尔和其他
的学者,例如: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利科关于解释学的争论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
热点。在他与哈贝马斯的论战中可以得知,哈贝马斯理论中重要的深层解释学正
是以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为基础建立的。利科则跟随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理论
轨迹,走出了第三条路,即坚持在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
国外学者对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研究较为细致和深入,其中被学者翻译成
中文,并且在我国已经出版的著作主要有:A.格莱塞尔(1985 年)编写并且已
经出版的《论伽达默尔的“意义”和“指称”》;M.凯利(1989 年)的《伽达
默尔和哲学伦理学》;哈贝马斯(1986 年)的《评 H-G.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
法〉一书》;米歇尔菲尔德(1993 年)编写的《德法之;战伽达默尔与德里达
的一次对话》;E.H.舒里加(1988 年)的《什么是“解释学循环》;E.贝勒(1989
年)编写的《解构学与解释学:德里达和伽达默尔论文本与解释》;U.伯姆的《思
想的盛宴:与西方著名思想家伽达默尔等对话》,等等。
就目前经过查阅和已经掌握的资料和文献来看,国外学者对伽达默尔解释学
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其《真理与方法-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的研究,有些
学者会把他和其他解释学家的思想进行研究对比。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内相比,国外学者对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研究起步较早,也取得了很
多的成果。国内对伽达默尔的研究起步虽晚,但却给各个学科带去了新的理论指
导和依据。根据当前掌握的文献,李幼蒸是最早将伽达默尔思想引入我国的学者。
1983 年出版的《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述》一书中,发表的评介性的文章《汉
斯-乔治·伽达默尔》,向国内学者介绍了伽达默尔。我国学者江怡(1991 年)
发表的名为《论伽达默尔解释学对语言的理解》的文章,其中指出语言问题是伽
达默尔解释学的核心,而内容则是围绕着语言与理解、语言与世界两个范畴展开
的。文章重点介绍了语言和理解两个概念在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关系,
简略的提到了理解和谈话之间的关系。理解作为伽式解释学的核心概念,也被学
者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国内学术界对伽式解释学的研究也涉及到了文学、语言学、
社会学、历史学、神学、文艺学甚至自然科学的领域。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对国内学者在美学上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张德兴
(1987 年)发表的《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述评》一文中,从伽达默尔解释学
的角度对美学做了扼要陈述;何正国(2002 年)发表的硕士文论《真理·理解·对
话--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述评》;程金海(2004 年)发表的《当代西方对话
美学思想研究》;何卫平(2008 年)发表的《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
王波(2013 年)的硕士论文《审美的实践维度-伽达默尔解释学美学思想新解》,
等等,都是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角度对美学的研究,强调了艺术作为游戏的本
质特征,阐述了艺术为人而存在的特性。
伽达默尔在语言学方面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他的出现改变了语言学传统的
研究模式,创立了新的语言学研究格局。白雪(2007 年)的《伽达默尔诠释学
语言观及其现代意义》;刘丽萍(2011 年)发表的《伽达默尔语言观的多维度
探索》;白雪花(2013 年)的《经验的结构化:伽达默尔诠释学语言性研究》,
等等,都从伽达默尔解释学角度说明语言学传统研究中出现的错误,通过对问题
的分析,进而在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伽式解释学的
延伸探讨。
伽达默尔也影响了许多学者在哲学方面的研究。彭启福(2008 年)发表的
《走向生存意义的方法论--关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方法论沉思》;林晓希

-6-
文献综述

(2010 年)的论文《解释与存在--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理解本体论研究》;张
能为(2011 年)的《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实践哲学》;胡雯(2015 年)发表的
《从伽达默尔的“对谈”哲学看理解的确定性》,等等,这些都是从伽达默尔哲
学解释学的角度重新去阐述哲学方面的问题,为哲学的研究带入了新的发展轨道
和新的发展思路。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王硕鹏(2005 年)的论
文《伽达默尔诠释学视野下的自然科学》是从伽达默尔解释学的角度展开研究,
文中先设定问题,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理论研究,着重说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在
自然科学方面的具体应用和影响。郭健(2007 年)的《伽达默尔实践哲学对科
学理解、传授的方法论意义》;庄贝贝(2012 年)的《伽达默尔论精神科学与
教化的关系》;梁臣(2015 年)的《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对自然科学解释学发
展的启示》等,把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应用到自然学科上,用来指导自然学科更
好的发展。
由此看来,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出现给各个学科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上
文列举的例子有限,但也不难看出其对美学、文艺学、哲学、语言学、自然科学
等方面的指导性影响。

第二节 伽达默尔解释学与翻译的研究现状
人们不断地发现伽达默尔解释学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为各个领域
带来的重要引导作用。而伽达默尔解释学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无疑给翻译带来了全
新的理论依据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基础。

一、国外研究现状
广义上说,翻译具有哲学的特征。翻译是在不断搜寻让自身得以充实的“存
在”形式,然后在语言世界中追寻终极意义,这便是哲学活动语言的意义作为“存
在者”的本体。哲学活动始终贯穿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为翻译提供必要的理论基
础。二十世纪的“哲学语言论转向”使翻译话题凸显出来。语言研究被西方哲学
家们看作是解决哲学问题的核心。而作为理解和解释的技艺,解释学与翻译产生
了不解之缘。

-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中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理论最具代表性,他认为翻译是一种哲学解释学
“对话”,主要探讨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对话理论,等等。伽达默尔的哲学
解释学为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解释学始终伴随着
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实践的指导。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历程中,伽达默尔的哲学解
释学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解释学呈现出一定的“对话”特征。他认为翻
译是一种哲学解释学“对话”,主要探讨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伽达默尔的哲
学解释学为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受其影响最深的
当属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他是解释学领域重要的理论家,他结合诗
学、哲学、语言学、文学批判的理论运用于对语言的解释,形成独特的解释学翻
(After Babel:
译理论。斯坦纳(1975 年)发表的《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以下简称“《通天塔》”)标志着一个可
以被称为翻译理解派的新思潮登上学术舞台。这本著作是对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
和翻译研究相结合的集中体现,书中无处不体现着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对翻译产生
的影响。例如:书中提到的解释的四个步骤,等等。《通天塔》则被认为是解释
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斯坦纳之后,还有不少翻译理论家把伽达默尔解释学作为理论基础和翻译研
究结合。比如,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1981)曾在《翻译问题探讨》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探讨了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书中
曾多处提及“解释性翻译”( interpretative translation)和“对话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的问题,探讨了伽达默尔的对话解释学与翻译的联系,被看作西方
研究从伽达默尔研究翻译的重要著作,为翻译理论界开启了新的研究篇章。德利
尔(Delisle J. )(1988 年)出版的专著《翻译:一种阐释的方法》(Translation: An
Interpretative Approach),书中把翻译看成阐释,正好契合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研
究翻译的主题。勒内(Frederick M. Rener)(1989 年)出版的《阐释:语言和翻译
———从西塞罗到泰特勒》(Interpretation: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from Cicero to
Tytler),书中提到解释是翻译的基本特征,从西塞罗到泰特勒,阐释学的观点就一
直贯穿于整个西方传统的翻译理论之中,并从解释学的角度研究了西方传统翻译
理论。安东尼·贝尔曼(Antoine Berman)的《翻译及对异的考验》(Translation
and the Trials of the Foreign),书中提到的翻译哲学与阐释学密切相关,他

-8-
文献综述

也受到伽达默尔的影响,把翻译看成是自身与异者之间建立联系,透露出伽达默
尔对话解释学的特质。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已经自觉到解释学对于丰富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尤其从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结合研究居多。但是,这其中也有自身明显的不足,
集中表现:第一,就斯坦纳理论而言,他只涉及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带有强烈的
施莱尔马赫解释学印迹,缺乏哲学理论的高度。第二,大多数学者过多的关注翻译
过程,对“翻译即解释”的内涵的说明不尽完善,同时他们对理解和翻译的关系,
以及一些在翻译时存在的问题关注较少。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从解释学角度研究翻译可追溯至对佛经的翻译。与西方传统的翻译理论
类似,此时在我国的翻译理论中,原作者的地位不可撼动,翻译就是不断探索原
作者的意图。西方解释学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我国学者洪汉鼎、
郑涌等开始在《哲学译丛》上陆续发表了关于西方解释学的文章。20 世纪 80 年
代后期,殷鼎发表其著作《理解的命运》,书中把自己的思考与哲学解释学融于
一体,被当作中国人的解释学著作,引起了广泛关注。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解释学思想引起了我国翻译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
越来越多的翻译家投入到解释学与翻译结合的研究中。如:袁锦翔(1987 年)
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的《一种新的翻译文体———阐译》,文中对古庄
的一段译文和一段未公开发表的译文展开对比分析,分析发现古庄的解释虽然没
有超越原文的含义,却能比较细致的传达含义;陆乃圣的《解释性翻译初探》;
乔国强的《翻译与接受》,等等,都主要探讨了解释学理论对翻译的参考借鉴作
用,以及二者的关联。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翻译研究者开始反思传统翻译理论
存在的不足,并试图以解释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翻译问题。如邵宏((1987))的《翻
译——对外来文化的阐释》;袁洪庚的《阐释学与翻译》;郑延国的《翻译一门
阐释的艺术》;秋荣的《翻译的阐释性》;仲翼的《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等文
章,都是从译者、文本、读者等翻译的各要素出发,研究翻译的本质、过程、译
者的主体性等核心问题。上述学者以解释学的视域研究翻译,给中国的翻译界带
来了新的理论支持,传统翻译中的一些问题得到关注。

-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学者洪汉鼎(1999 年)翻译的《真理与方法》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学
术界的广泛关注,标志着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思想在我国的全面引介。书中分别
从哲学、文艺学、美学、历史学等角度引介了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理论和思想。
而其中第三章从语言角度介绍了伽达默尔解释学。而此时,国内翻译界对解释学
与翻译研究更全面,而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思想的全面引入无疑为此时的研究提
供了新的理论和视角。由此,我国学者开始尝试从伽达默尔解释学研究翻译,并
取得了巨大成功。经过洪汉鼎、彭启富等学者的介绍,理解作为伽达默尔思想的
核心在中国全面开花。理解被视为翻译过程中重要的步骤,直接对翻译成果产生
影响。进入 21 世纪,我国翻译学者对伽达默尔解释学视域下的翻译理论的研究
的不断深入,主体间性问题成为翻译界关注的主题,人们开始在理解的基础上探
讨文本与译本之间的动态关系问题,这时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对话”特征开始广
泛应用到翻译领域。谢天振(2000 年)在《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解释学理
论与翻译研究》中提到了,翻译像一场“对话”--译者通过原文文本与原文作者
对话;张德让(2001 年)发表的《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文中提
到的由于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给翻译带来了新的方法,并提出
误读是文学创作的前提,等等;王文斌(2001 年)的《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
体作用的必然性》,文中从伽达默尔理解出发,提出译者的地位应该被提升;许
均(2002 年)发表的《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共鸣与视界融合-文本再造的个案批
判》中提到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视界融合对理解原文和理解译文的重要
影响;朱健平(2006 年)发表的《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哲学论释
学的翻译观》、何德红(2007 年)发表的《诠释学与翻译研究-理论梳理问题与
反思》,等等,都是把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作为理论基础,对翻译时出现的问题
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上列举的学者都是以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视域研究翻译,
他们的共同点是:意识到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伽达默尔哲
学解释学对翻译产生了深远影响,能够解释传统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为此
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虽然成果较多,但是缺乏从理论的追本溯源,没有深入
讨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理解这个核心关键词的翻译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这也
正是本文要探讨的,即以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理解对翻译的影响,这种影

- 10 -
文献综述

响丰富了翻译理论流派,是传统中翻译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能积极地指导
翻译实践工作者和理论研究学者。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优秀硕士论文以伽达默尔解释学为主体进行研究。如
李黎的《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常文采(2008 年)的硕士论文《从阐
释学角度论理解及其对翻译的启示》;薛美薇(2009 年)的《翻译研究的哲学
解释学视角》;崔亚娜(2015 年)的硕士论文《阐释学与中国翻译的渊源及发
展研究》等,虽都涉及伽达默尔的理论,但只是对理论的部分概念研究,研究结
果不够全面。有的虽是从理解的角度论述了伽达默尔解释学对翻译的影响,但文
中只涉及了理解的历史性和视域融合,并未就理解、解释和翻译三者的关系加以
论述,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旨在弥补上述不足,从理解的角度展开,探
讨理解、解释与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详细说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理解
对翻译的影响,追本溯源,探讨理解对翻译在实践中的指导,以及在在理论形成
时,理解作为核心概念始终贯穿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我国学者从解释学尤其是伽达默尔解释学角度对翻译的研究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一些传统的翻译观念正在发生改变。例如:译者的主体间性逐渐
被凸显,传统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学者的关注和反思,等等。但有许多问
题仍需深入探究,例如:从解释学角度研究翻译时,忽视了很多问题视野,缺少
对其理论的追本溯源,这正是本文要做的工作,即以理解这个解释学的核心概念
出发,探讨其“对话”特征给翻译带来的影响,并力争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说
明。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对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以及伽达默尔解释学在翻译领域的应用进行
了梳理,分别从国外和国内展开综述。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被应用到美学、历史学、
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尤其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在引入伽达默尔解释学之后,
翻译中许多传统问题得到重视和关注,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部分也得到了解决,
同时也提供了新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丰富了翻译理论学派,给翻译实践和理论研
究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 11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西方解释学起源及发展

解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19 世纪,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建立了方
法论解释学,使解释学发展为一门普遍的科学。他视解释学为一门理解的艺术,
确定了理解在解释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19 世纪末,狄尔泰进一步推进解释学的
普遍化和理论化,在精神学科的基础上,把解释学看成是理解精神创造物的一门
学科。他认为理解是通过“体验”这一过程建构的,且具有一定的历史维度。海
德格尔(1926 年)出版的《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标志着解释学开始
向本体论转变。他把解释学上升到本体论高度,认为理解是此在存在的方式。伽
达默尔是哲学解释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系统的哲学解释学。在此过程中理解的
“对话”特征凸显出来。

第一节 现代解释学及其理解
总的来说,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中有四位非常有代表
的人物,他们各自的思想对解释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下是解释学的第一
个发展阶段,即现代解释学。代表人物是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

一、施莱尔马赫:理解是心里移情的过程
施莱尔马赫是 19 世纪德国著名的神学家、语文学家和哲学家。他所创立的
“一般解释学”被视为现代解释学的开端。与施莱尔马赫一般解释学同时期,另
外两位重要的思想家 Fr.沃尔夫(Friedrich Augst Wolf)和弗里德里希·阿斯特
(Ast Georg Anton Friedrich)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施莱尔马赫,被视为一般解释
学的先驱。但此时,在语言学和神学中酝酿的解释学是不完整的。直到十九世纪,
在施莱尔马赫的改造后,普遍解释学从此演变成一门以理解和解释为研究核心的
技艺学。
在施莱尔马赫看来:“作为理解艺术的解释学还不是普遍地(一般地)存在

的,迄今存在的其实只是许多特殊的解释学。” 施莱尔马赫要客服不完善的文
本解释,发掘出一门适用于所有文本的解释学。施莱尔马赫始终坚持解释学是关

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年.第 47 页.

- 12 -
第二章 西方解释学起源及发展

于理解的艺术。局部解释学认为,理解是正常与自然的状态,人们可以凭借直觉
来获得理解,所谓的“不理解”只不过是偶然和例外,施莱尔马赫称之为“不严
格的”解释实践,只能作为教育手段偶尔起作用。施莱尔马赫把误解或是不易理

解看成常规,“是一种作为永久必要性的进入历史的迂回之路”。 因为文本的
作者和读者在时间、语言、历史背景等诸方面的差异,使误解成为理解过程中的
普遍现象。因此,施莱尔马赫就是要“摆脱内容上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在一种甚
至不管思想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流传(不管是文字的还是口头的,是用陌生的语言

还是用紫铜同时代的语言)所影响的方法同一性中寻求解释学的统一性”。 他
认为解释学是一门“避免误解的、追求严格的解释实践的艺术”,需要规则、系
统和方法的帮助。而且,解释学不受到特殊文本的限制,它应该普遍适用于对一
切文本的解释。也就是说,普遍解释学的任务要建立一种使读者避免对所有文本
产生误解的方法。
在施莱尔马赫看来,作为避免误解的方法,解释学的目的是要像作者更好地
理解文本。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与作者相同或相似的理解呢?施莱尔马赫认为理
解对象即我们将要理解的事物和文本,并不是由作品显示出来的内容,而是作者
生命的一部分,与作者融为一体,是作者个性的表现。也就使说,文本的意义可
以看成是作者的意向或思想,而理解是对这种意向和思想重新建构的过程。为了
达到此目的,应该把理解对象置于它们形成的、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使之与我们
当下的理解分离。解释者在重构的过程中,会发现许多连原作者也尚未意识到的
东西,从而比原作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因此,若想要真正理解文本,除必要的语
言学知识,还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方面十分了解。
在具体方法上,施莱尔马赫认为只有通过读者对作者的“心里重建”,也就
是再现作者在创作文本时持有的心境,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才能避免误
解。施莱尔马赫称其为心理学的移情方法。这要求读者把自己置身原文作者的时
代背景下,去体会和领悟。由此,施莱尔马赫提出一种双重的重构,即历史的和
预见的、客观的和主观的重构。客观的历史重构着眼于语言本身,考量某一话语


洪汉鼎.理解的真理--解读伽达默尔[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152 页.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第 232 页.

- 13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语言整体中如何起作用,话语中所包含的知识被视为语言的产物。客观预见式
则拷问话语本身如何成为语言发展的关键。主观历史重构则是认识话语如何作为
在情感中被给出的事实。主观的预见式重构是对话语中包含的思想如何进入言说
者并对其产生影响作出预见。这种双重重构理解并非截然对立,它们相互渗透,
互为补足。使理解者能置身于作者的情境关联,设身处地理解文本,以此精确地
读出文本的原意。在施莱尔马赫看来,主观的重构更重要,代表了理解的主观性
原则。只有原作者的心里状态被读者重构,我们才算理解了作者的意思。所谓“重
构作者的心里状态”,就是尽可能地去体验作者的原思想或原意。这样,理解就

是一种对原来生产品的再生产,一种对己认识的东西的再认识。” 施莱尔马赫
认为,只要是重构,就应当摆脱解释者自身的经历与观点,减少消极因素的影响。
这也为以后伽达默尔的理解“对话”特征埋下了理论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施莱尔马赫提倡了理解是一种心里移情。读者想要得到文本的意思,就必须用尽
一切办法靠近作者,切身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情、心境和其他能够影响意义生成
的因素。但是,读者是不可能完全超越自己生存的时代,去接近作者获取意义的。

二、狄尔泰:理解是间接的体验过程
狄尔泰(1833-1911),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把解释学从特定文本限制
的桎梏中解救出来,是其上升为普遍解释学。但仍然没有摆脱心理主义。
狄尔泰倡导的理解有别于施莱尔马赫的心里移情,而是将其分为说明性的和
描述性的。在狄尔泰看来,理解若能加上适当的解释方法,就足以研究人类文明。
“理解和解释是各门精神科学所普遍使用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汇集了各种功能,

包含了所有精神科学的真理。在每一点上,理解都打开了一个世界。” 在狄尔
泰看来,由于生命的共同性和普遍性,人类才能通过心里转换理解彼此。他认为:
“对陌生的生命表现和他人的理解建立在对自己的体验和理解之上,建立在此二

者的相互作用之中。”
狄尔泰把理解当成是体验的过程。理解者可以并通过移情,设身处地地从作
者出发,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观念,把握作者的意图,重新感受过去的精神和生命,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第 232 页.


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年.第 93 页.


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年.第 93 页.

- 14 -
第二章 西方解释学起源及发展

在此过程中体会意义。这被狄尔泰称为理解的体验过程。人拥有自己的“体验”,
而把握它的方式正是理解。理解不是直接的体验过程,因为读者与作者有着不可
逾越的鸿沟,例如:时代、背景、意识形态等。理解者只能通过间接的体验,才
能理解文本的意义。
狄尔泰之所以把理解看成是间接的体验过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我们
知道,大部分事件不再是历史的直接表现,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变成了客观存在
的东西。正是由于历史客观性,我们才无法摆脱这些受历史影响的因素,直接体
验事物,而只能间接的去体验意义。
狄尔泰对解释学理解的归纳没有摆脱相对主义的阴影,其归纳的结果也并不
令人满意。他忽视了理解对人自身的意义。海德格尔则抓住了这一不足,把理解
看成是人的生命的本质和表现,完成了理解的本体论变革,开启了解释学的本体
论转向。

第二节 后现代解释学及其理解
解释学发展到后现代阶段,呈现出了一定的哲学性,其中以海德格尔和伽达
默尔最具代表性。两位先驱使解释学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在某种意义上呈现了本
体论的特性。

一、海德格尔:理解的本体论变革
海德格尔被视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当代哲学解释学的奠基者。其代表
作《存在与时间》对解释学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他致力于理解的本体论的建立,
开启了哲学解释学的转向。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解释学理论是建立
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施莱尔马赫致力于建立适用一切文本的方法论,而狄尔泰
试图把体验作为方法论基础。二者追求文本或历史的客观性,把理解视为避免误
解、重建原本文原意的过程。而在海德格尔看来,理解必须在主客一体的情况下
进行。此在(Dasein)即人的存在,就是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不能超越世界,
独自变成一种意识。如此,便颠覆了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意识差异,以及主体控
制客体的看法。因此,解释学在海德格尔这里发生了后现代的转向:它把理解上
升为对此在存在方式的理解,并且需在主客一体的基础上完成。
- 15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海德格尔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探讨了解释学的传统主题——理解。在他看来,
理解应该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被关注。因为理解是此在的原始完成方式,“在理
解按照各种不同的实践的兴趣或理论的兴趣被区分之前,理解就是此在的存在方

式,因为理解就是存在和‘可能性’。” 海德格尔重新诠释了理解概念。他认
为理解不能完全进入他人的境遇,而是要依附在自己的世界中去把握自身存在可
能性的能力。在海德格尔看来,理解本身就具有无限可能性。因为,理解本身就
具有筹划的那种生存论结构。“筹划是使实际上的能在得以具有活动空间的生存

论上的存在机制。此在作为被抛的此在就抛入了筹划活动的存在方式中。” 理
解就是此在向着一定的可能性筹划自身的存在。虽然理解的自我筹划活动具有无

限可能性。“促使和限制此在筹划的东西都绝对地先于此在而存在。” 也就是
说,嵌入在历史中的存在不可能摆脱历史的本性而存在。
在海德格尔看来,理解是建立在前结构的基础上。前结构,由前有、前见和
前把握三个要素构成。所谓前有,是指理解者被先行占有。因为,此在所处的社
会背景、意识形态、文化风俗等都不可避免地占有他,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前
有为理解的展开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前见,是指此在进行理解时,总是离不开
语言及其运用。当此在动用语言理解事物时,隐含的见解已经作用到此在对事物
的理解过程中,影响着理解的发展。要想得到理解,必须借助特定的把握(概念)。
这被称为前把握。前把握是理解的基础。海德格尔认为理解的过程就是:“解释
向来奠基于先见之中,这种先见从某种可解释状态出发对先有中所获得的东西进
行‘切割’。保持在先有中的并‘先见地’被瞄准了的被理解的东西通过解释而

成为可把握的。”

二、伽达默尔:理解是一种“对话”
伽达默尔是当代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在 1960 年,他发表的著作《真
理与方法》,被看成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在海德格尔的理解本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第 336 页.


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年.第 113 页.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第 336 页.

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年.第 119 页.

- 16 -
第二章 西方解释学起源及发展

体论基础上,伽达默尔完善了解释学理论,开启了解释学的后现代转向,创立了
哲学解释学。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发展之路与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不同,他是沿着海德格尔
开辟的本体论之路,一直在后现代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在伽达默尔看来,解释学
不是去探讨精神科学出现的问题,也不是研究理解的规则,而是从哲学的高度去
探究理解问题。他在《真理与方法》第二版的序言里写道:“我们是在探究:理
解怎样可能?这是一个先于主体性的一切的理解行为的问题。也是一个先于理解
科学的方法论及其规范和规则的问题。我认为海德格尔对人类此在的时间性分析
已经令人信服地表明,理解不属于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

因此,伽达默尔解释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一切理解活动,及其这些活动成为
可能的条件。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的基本条件,总结人对世界的看法,探究人与
世界关系的本质。在此,哲学解释学已经上升成为解释学哲学。
上文提到,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不是主体自我控制的认
知行为。这在某种程度也反映出解释学的历史特性。解释学是关于人的历史性的
一门学说:历史既不能被超越也不能被抛弃。理解本身属于历史。人作为历史性
的“此在”,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处在某种理解境遇之中,在人们对历史的理解过
程不断地解释或修正这种境遇。伽达默尔继承和发扬了以上观点,最终使解释学
完成了从现代向后现代转向的过程。伽达默尔关注理解,主要是对历史流传物的
理解,即文本的理解。在理解文本时,理解者即使不是在事先带着问题阅读文本,
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提出问题,在继续的阅读过程中,文本以自己的方式回答我们
的问题,理解就是不断挖掘“文本或本文"的外延意义,从而达到最佳的理解状
态。为了摆脱和避免历史对理解的束缚,伽达默尔赋予理解“对话”的特征。历
史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既然无法改变她,只能主观上改变自身。理解也被看作是
理解者跟具有历史性的文本“对话”的过程,由此得到较为准确并且新颖的理解。
不同时期的理解者所处的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形成理解者的独特视
域,使理解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状态。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第 2 页.

- 17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把理解视为解释学研究的重点和核心,尤其强调了理解的重要性。在伽达
默尔看来,只有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解释学才能发挥其解释的功能和作用。否
则,解释将被视为无效。他赋予理解的“对话”特征大大加深了伽达默尔哲学解
释学在其他学科上的影响。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有别于传统解释学之处在于,他
把“理解和解释”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同时赋予理解三个原则,在理
解时,受到三原则的指导,使理解呈现出一定的“对话”性。理解的这种“对话”
性始终伴随着哲学解释学的发展,以及影响着哲学解释学视域下对其他学科的影
响,尤其是翻译。

本章小结
本章梳理了解释学及理解的发展历程。通过梳理,我们发现理解、语言、解
释三者密不可分。施莱尔马赫强调解释学是关于理解的艺术,他对理解地位的判
定促使解释学沿着更高的方向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施莱尔马赫的理解带有一定
的心理主义倾向,主观性太强,这会导致理解出现偏差和失误。狄尔泰意识到了
这一点,他把理解看成是理解者通过自身对作者心里过程的“体验”,在一定程
度上使理解脱离了心理主义的桎梏,但却没有摆脱理解历史性的束缚。直到海德
格尔开启解释学本体论转向,把理解看成是此在的存在方式,由前有、前见和前
把握三个要素组成。伽达默尔则完成了解释学的本体论转向。赋予理解三原则,
由此呈现的理解的“对话”特征,使其在翻译学科上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并
形成了翻译哲学的独特类型。下面的第三章我们将分别对理解、解释与翻译之间
的关系进行探讨,对理解的“对话”特征与翻译进行全面的解读。

- 18 -
第三章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翻译

第三章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翻译

海德格尔在开启解释学“本体论转向”的同时,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语言的本
体论上。他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人类便居住在这个家园中。伽达默尔在海德
格尔的基础上,完成了解释学的“本体论转向”。他把语言看成理解的本体论要
素,把语言问题置于哲学解释学的中心,对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尤其与翻译学科的
结合展开了研究。

第一节 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理解与“对话”
众所周知,解释学是关于解释和理解的学科。其根本任务是理解,尤其注重
对文本的理解。解释学中的理解无时无刻体现着“对话”的特性。

一、理解即解释
在狄尔泰的解释学中,理解和解释是坚决对立的两个概念,两者不可能同时
存在。但是,海德格尔反对这种看法,他认为对所理解的东西最终都必须通过解
释才能将其显现。海德格尔将理解和解释看作“此在”生存论上的本质规定,使
理解和解释在“此在”本体论上得到了统一。 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的观点,
认为所有的解释都是理解,解释被看成是以语言为基础、中介的理解的外在表现
形式。
“一切解释都是通过语言的媒介进行,这种语言媒介既要把对象表述出来,

同时又是解释者自己的语言”。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不是对参与这一过程的主体
之间的理解,相反是理解参与主体所叙说的语言。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只有通
过解释才能被表征出来,解释能使理解到的东西外在化,而不仅仅只存在于一个
人的思维或想法中。例如:在解读一段摩尔斯电码的过程中,“我”若不懂这些
电码的意思,就会像另一个人询问,需要他向我解释,“我”才会理解。而解释
者只有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将意义告知给“我”,由此可见,解释者自己
首先要是理解者,才能准确无误地做出解释,告知他人,进而使他人也能理解。
也就是说,解释的基础和目的是理解,是要让解释的对象理解,理解被看成解释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M].1999 年.第 490 页.

- 19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核心。伽达默尔对此深表赞同,解释绝不是理解的附加或补充,事实上,理解
包含着解释,一切理解也都是解释。在理解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解释都是对理解
了的事物或文本的解释,而理解也被当作对解释出来的事物或文本的理解。因此,
理解和解释就构成了一个循环,即在解释和理解之间存在着互为前提、相互作用、
双向运动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以语言为媒介的。
由此可见,只有解释之后,才能达到理解的目的。脱离解释谈理解是不现实
的,而解释又是理解自身能够实现的体现。不难看出,解释的过程只有建立在正
确的理解之上才能准确无误的进行。因此,理解所拥有的特性将在解释过程中得
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二、解释即“对话”
解释,顾名思义就是先“解”后“释”,在解释时一定要先理解,才能详细
地说明情况,进而解释。解释的过程是用语言来理解的过程,解释离不开理解,
解释能使理解不仅仅只存在于思维或想法中,而是以语言或文本的形式表征出来,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人们才能理解和解释这个世界。解释以语言为媒介,解释的
主体是“我”和“你”,在对一个事物提出疑问和解答的过程,就是先理解事物
再解释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参与者是“我”和“你”,是“我”和“你”的一个
“对话”过程。对话的双方是“我”和“你”,在言说的过程中,“我”并非对
“我”自己描述事物或抒发感想,而是面向听者“你”;“你”也绝非是自说自
话,而是面向“我”。可以看出,这与实际生活中两个人之间对话的过程非常相
似。若要顺利地进行“对话”,谈话者就需要理解彼此所说的话,才能进行下面
的谈话。由此可见,理解是发生在“我”和“你”之间的对话中,体现一定的“对
话”性,而解释作为理解的外在化形式,不可避免地也体现一种“对话”性。事
实上,对话中涉及的并不是“你”和“我”,而是“你”向“我”述说的东西,
以及“我”向“你”诉说的东西。在伽达默尔看来,这里的“我”和“你”不仅
仅是一个人称代词,也可能是历史流传物、艺术品、文化传统,等等,一切可以
与理解者发生关系的对象。而这种解释的目的是在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真理,但是
我们并不是在偶然间发现真理的,相反发现真理是一个过程,过程中体现了一定
的“对话”性。在对话中,“我”根据“你”说的话通过自己的理解得出结论,
这是一个解释的过程,是对我所理解的事物解释的过程,然后表达我对此事物的
- 20 -
第三章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翻译

理解,“我”是通过他人的解释才能理解,并使之成为清晰可见的东西。在伽达
默尔看来,解释是在语言的基础上揭示和阐明真理的过程。
“语言只有在对话中,

也就是在相互理解的实行中才有其根本的存在。” 解释作为真理和意义的外在
显示,只能存在于这种“对话”关系中。在“对话”时,双方应努力使理解趋向
一个共同的区域,否则理解出现偏差,“对话”无法进行,理解变成徒劳,解释
也就失去了揭示真理的功能。由此可见,解释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三、理解即“对话”
理解的“对话”特征体现在理解对象的语言性和理解是辩证的“问答”过程
两个方面,下面是详细的介绍。
(一)理解的“对话”特性
在施莱尔马赫那里,解释学被看成是一门关于理解的艺术,极大地注重理解
的语言特征,他认为可以通过心理重建的方式再现文本的意义和意蕴。在施莱尔
马赫的基础上,狄尔泰引入了理解的历史维度以便更好地理解,并以此获得历史
理解的客观性。但是,不管是施莱尔马赫还是狄尔泰都未能把语言问题置于解释
学研究的中心。海德格尔从本体论出发,认为“理解不属于主题的行为方式,而

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 语言在实质上包含了人类世界的一切经验,而人也
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进入世界并且理解世界,世界只有进入语言才能为“此在”的
世界。伽达默尔认同海德格尔的观点,即把解释学看作是人类的世界经验。海德
格尔在是实现解释学的“本体论转向”同时,突出了语言的本体论意义。把语言
看成存在的家园,人类便居住在这个家园中。也就是说,当理解不再是一种方法,
而是“此在”的存在方式时,理解者也不再是绝对的主宰,语言也就摆脱了认识
论上的从属地位,而被提升到本体论的地位。哲学解释学也就成为一门以语言本
体论为核心的解释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具有“逻各斯”的生物,他试图利用理性和观念来把握
人类的全部的特征。但是,根据伽达默尔的研究,他认为希腊语的“逻各斯”最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下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
第 587 页.


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M]. 洪汉鼎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年. 第 6 页.

- 21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初的含义是语言,语言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是事情、观念等得以发展和延续的重
要元素。伽达默尔反复强调人是具有语言的存在,而“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而理解是“此在”同存在的最根本的关系,所有的理解都是在语言当中发生和
进行的,因为只有在语言这个世界中,理解者才能过和被理解的事物或文本建立
某种联系,进而形成某种特定的关系。在伽达默尔看来,语言具有普遍性,是可
以包容一切,并可以用来描述世界,包含着人类理解世界的全部观念和想法。因
此,语言是内嵌在我们生活的共同的世界中,世界本身不能构成语言的对象。语
言是人类的本质和寓所,语言是理解自身得以实现的普遍媒介,看被做理解的基
础。我们同时存在于语言和世界中,并不是因为我们存在于世界中才具有语言性,
我们是通过语言来呈现世界的。就此看来,语言代表了一种“世界观”。而伽达
默尔认为理解的对象具有语言性。
理解的对象具有语言性。“语言并不只是一种工具,或者只是人类天赋所有
的一种特殊能力;宁可说它是中介,我们一开始就作为社会的人生活在这种中介

之中,这种中介展示了我们生活于其间的那种全体性。” 在哲学解释学中,伽
达默尔把语言看成一种中介,而作为“此在”所要理解的东西——在语言这个中
介的基础上,进而发挥传统和历史的作用。伽达默尔在书中写到:“语言性和理
解之间的本质关系首先是以这种方式来表示的,即流传物的本质就在于通过语言

的媒介而存在,因此最好的解释对象就是具有语言性质的东西”。 语言被看成
负载物,是书面上的文本的具体表达形式,理解以语言为媒介才得以展开,理解
者通过把握流传物的语言才能理解流传物。因此,流传物作为一种记载历史和传
统的载体,具有语言性,是一种文本,为我们展现无限的世界。语言性是流传物
的本质属性,通过理解流传物,“此在”过去经验的世界才得以体现,正所谓语
言是“此在”的家。由于具有语言性,流传物被看成富有生命力的对话者,理解
的过程可被看成“对话”的过程。这种语言的特性使历史流传物被看成“对话”
的媒介和平台,进而又在“对话”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和继承。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下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
第 615 页.


伽达默尔.论科学中的哲学要素和哲学的科学特性[J].姚介厚译.哲学译丛,1986 年.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年. 第 497 页.

- 22 -
第三章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翻译

由此可见,理解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是“此在”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
而语言作为“中介”,是理解得以进行的最重要的媒介,语言始终贯穿理解的过
程,展示着流传物中“此在”所经验的世界,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
有语言就没有理解。
众所周知,我们若想了解一个历史流传物或一件事,就要对其提出问题,这
个提问可以是自问自答,或者向他人提问进而寻求答案。而此过程的终极目标是
获得理解。语言是开放的,以语言为媒介的“对话”在本质上也是开放的。首先
对话关注的焦点表现为对对方所提问题的理解。
“我”所提出的问题指向“你”,
“你”的回答是对“我”提出问题的反馈。“我”的意见是对“你”给出的反馈
作出的回应,如此看来,一切的“对话”至始至终都是围绕“提问-回答”的方
式展开的。这种“问-答”能够进行,正是由于双方对所提“问题”的理解。“问
-答”双方都被彼此引导,由此可以得出结果,“对话越是涉及根本问题,对话
的进行就越加不受对话者的一致的支配,所以一次涉及根本问题的对话永远也不

是我们想要进行的对话” ,“真理”是无法被预见的,它只在“问-答”的过程
中显现,只要“问-答”还在继续,“真理”就一直展现着。
伽达默尔把理解是看成是辩证的“问-答”过程。也可以这样说:伽达默尔
把对一切文本和历史流传物的理解看成是理解者和文本的“问-答”过程。这个
过程贯穿于解释学中,成为一种“对话”逻辑。文本是理解的对象,向解释者提
出问题,理解者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理解文本。而我们的理解正是对文本
提出问题的回答,文本和理解者互相开放,理解者获得要理解的东西。理解本身
就是解释者和文本在“问-答”的过程中引导彼此寻找真理的过程。语言本质上
具有“对话”特质,而对话则可被看成作游戏。伽达默尔把理解看成是文本和解
释者双方无穷的语言游戏过程,他对理解“对话”和“问-答”结构的分析,使
解释学最终走上了哲学的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伽达默尔从语言出发分析理解
的对话性、“问-答”过程、以及与解释之间的关系,最终使哲学解释学具有了
实践哲学的特性。


伽达默尔.语言作为解释学经验的媒介[J].姚介厚译.哲学译丛,1986 年.

- 23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理解的三原则与“对话”

伽达默尔赋予理解——这个解释学的核心三个原则,并且认为这三个原则都
呈现出一定的“对话”特征。
1.前理解与“对话”
伽达默尔关于理解三原则的首要原则就是前理解,又被称为偏见。指的是在
理解某个事物之前,人们已经内设的想法或立场。在海德格尔那里,理解的三个
先决条件被详细说明。第一、前有,与传统息息相关。他认为,“人们是在某种

特定的传统下生存成长。因为理解总是基于前有的。” 第二、前见与语言有着
密切关系。指的是语言、观点和作者写文本的方式。这些为我们提供了前理解的
条件并影响人们的理解。因为没有语言和观点,我们不可能理解任何事情。第三、
前概念。指的是在预设、假设之前,我们就已经掌握的知识。而且参考一些知识
以便正确地理解它们。“读者不仅要假想意义的内在统一,而且他的理解相应地

受到预期意义的指导。” 正如我们不能离开思维去理解,抛开语言去思索一样。
但理解一定以未知为基础。即使在理解时会出现自相矛盾的事情,随着理解的加
深,之前的理解会被不断地修改。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伽达默尔对前理解展开
了研究。他进一步丰富了海德格尔的前结构理论。仍然把前结构当作理解的先决
条件,认为解释始于前理解。他认为海德格尔眼中的理解过程就是“解释首先需
要前把握,而它总是被更合乎情理的把握所替代。而这种不断的替代更新的筹划

过程使得理解和解释更具有意义”。 海德格尔在他的《存在与时间》里曾指出,
理解的前结构包括前有、前见和前把握。解释从前见开始,虽然可以从被解释者
身上找到其概念,也可在其他概念中找到方法。总之,“解释奠基于一种前把握

之中”。
伽达默尔的前理解是建立在海德格尔理解的三个先决条件之上发展的。从前
理解这三个符号我们就能知道它是在理解已经发生或存在的之前就有的理解。前
文已经提到理解是“对话”的过程,那么前理解自然而然的参与到“对话”的过
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前理解是理解者或译者自身带有的,并受到他们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马克斯-尼迈耶出版社,2004 年.第 175 页.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年.第 294 页.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年.第 272 页.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马克斯-尼迈耶出版社,1979 年.第 150 页.

- 24 -
第三章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翻译

生活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影响。理解者想在理解的过程中完成摒弃
前理解,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前理解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其中。因此,前理
解在“对话”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理解者可以控制前理解参与的
程度。因为我们无法对不了解的事物进行理解,只有把前理解当作基础,才能顺
利地进行当前的理解,此时理解的对话性被显现出来。前理解对界定新事物起到
锦上添花的作用,即便在“对话”的过程中,前理解可能导致一些自相矛盾的事
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解不断地加深,人们修改由前理解造成的误解,使
理解的效果达到最佳。理解始终开始于前理解,前理解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理
解的不断深入,最初了前理解可能被修正,当下对某事物的理解可能在一段时间
之后变成了前理解。只要理解在进行,前理解就作为先决条件始终伴随其不断进
行。前理解也始终参与着“对话”。在某种程度上,前理解指导着“对话”发展
的方向,这就需要理解者把我好前理解参与的程度。前理解不足或不充分,都会
导致理解的不全面;若前理解过多的参与“对话”,可能会阻碍理解者对当前文
本自身意义的发掘,都会使理解偏离轨道。因此,这就需要理解者把我前理解参
与的程度,使之既能指导当前的理解又不至于过多的参与导致理解出现偏差。
2.视域融合与“对话”
视域融合,即伽达默尔的理解的第二个原则。视域包括“人从某个立足点出

发所能看到的一切,是指视看的区域。” 伽达默尔的陈述很简练:“视域,其
实就是我们活动于其中,并与我们一起活动的东西”。伽达默尔认为,我们带来
的各种前见决定了解释学的处境。这些前见构成了现在的视域。前见并不是一成
不变的看法或见解,它会随着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不断检验自身是否正确。
因此我们说,视域概念本质是处境概念。因此,视域的基础是历史性的。如果不
从历史的视域来看,就不能彻底地理解历史遗传物。我们总是先有视域,才能把
自身置入一种处境里去理解。也可以说,在进入历史视域之前我们自身已经掌握
了一个视域。在理解时,自身的视域不受他人影响,他人的视域也不被我们影响。
理解要迈向一个新高度,实现普遍性。这样能达到一个更广阔的视域,从而从更
准确、全面地洞察事物。变化性与开放性是伴随着视域的生成时。视域也如历史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下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年.第 388 页.

- 25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样不停地运动。当两个视域相遇并发生融合时,就产生了新的理解。“人类存
在的历史运动就在于:他不是束缚于任何一点上的。”我们活动的范围就是视域,
它与我们同时存在。人们是在自己视域的指引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人的视
域会随着时间的积累不断的变化和丰富。人的认识活动只要存在意义,世界就一
直会被认知。“但世界是可以解释的,它在自身之后没有意义,而它有无数种意

义。”
在理解中视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翻译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裘姬新认为,
视域包含语言、地理、文化、社会和传统等。而翻译过程中的理解涉及三个方面:
源文本、译者和目标语读者。相应地包含三种视域:“源文本的视域、译者的视

域及目标语读者的视域。” 原文中的视域包括作者和源语言读者的视域。译者
的视域包含译者个人的性格特点。由于译者的生活阅历、时代背景、个人喜好等
都各有差异,对翻译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各自的翻译标准、策略不同。
读者(源语言读者亦或目标语读者)的视域也受其文学欣赏水平,自我修养、
阅读兴趣等的影响。读者的视域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艺术经验。指对文学体
裁、写作方式的看法和观点。这是读者在欣赏作品时所获得的能力。第二,价值
观和审美标准等,这是由历史和环境决定的。第三,读者的政治经济地位和艺术
修养等。在已存在视域的基础上,读者对文本有一定的期望值,这决定了读者对
译文作品的态度或评价。这就需要译者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采取不同的策略,以
便来达读者的预期效果。
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视域,是因为每个人拥有不同的前理解,由此导致视域的
不尽相同。上文提到,每个人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都不相同,即使是
同一时期的人的前理解也存在着差异。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读者要努力使自身
的视域与文本的视域,或者是原作者通过文本体现出来的视域融合,才能达到最
优的理解状态。这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理解的载体是视域。视
域融合始终伴随着“对话”。由于前见,理解者会形成自己的视域。虽然文本或
历史流传物以文字的形式出现,但是它们也有自己的视域。理解就是二者的视域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杰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6 年.第 101 页.


裘姬新.从独白走向对话--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 93
页.

- 26 -
第三章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翻译

不断发生冲突、碰撞、融合,最后达到一种平衡状态的过程,这也体现出了“对
话”的特征。视域融合并不是要让我们完全改变自己的视域去适应文本的视域,
而是通过与文本或流传物的“问-答”过程中,不断使二者的视域融合的过程。
这也是理解过程中“对话”特征的体现。视域自身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对话”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视域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当前的视域发生融合之后会产生
新的视域,新的视域也会参与到“对话”的过程中,直到“对话”结束。当读者
阅读译本时,读者由于前见和前理解也形成了自己的视域,读者的视域与文本视
域融合也是理解“对话”特性的体现。因为读者想要阅读译本,也要进行理解,
二者也必定存在视域融合的过程,这也体现出了理解的“对话”特征。因此,可
以说视域融合始终伴随着理解,指导着“对话”的产生和进行。
3.理解的历史性与“对话”
由上文可知,视域的基础是历史性的,只有把视域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结合,
才能使理解与时俱进,摆脱一成不变的尴尬局面。由此,理解的历史性作为其理
解三原则之一就应运而生。解释学作为一门研究解释的学科,本身就具有历史性。
事实上,解释是历史的活动。首先,文本本身是历史的。文本呈现出的语言特点
代表着特定的历史时期,体裁也受到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二,译者是
历史的。“译者生活在与客体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地位下,这些因素会影响主

体对文本的理解。” 译者存在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极大的受到文化的影响。
因此在历史学家看来,解释一定要在特定的语境下展开才能体现其合理性。
理解是视域融合的产物,是不同历史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译者的视域与他
的前理解有很大关系,受当时的传统和道德影响。译者应尊重并保留旧的社会喜
气和习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基于这一点,理解也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
化的。所以即使是同一文本,生活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译者也会翻译出不同的译
本。不同的时代,社会习俗、文化传统、语言习惯也不近相同,因此对于同一文
本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吻合。这一点在复译中有所体现。对文本的复译并不是要
全部改变旧译本,而是要加入符合当下社会的新思想,使译本也能与时俱进,满
足读者需求。


何卫平.通向解释学辩证法之途--伽达默尔哲学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第 181 页.

- 27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具有历史性。他从理论上论证了复译的必然性。伽达
默尔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把社会性当成是人的本质属性。因为译者是历史
性的存在着,有自己的“成见”和独特的视域,对文本的理解都有限的,文本的
意义是不断的被完善和丰富。在施莱尔马赫看来,解释者不该从文本字面去理解
作者的本意,而应该透过文字深入探究其表征的生活世界,不断接近原作者的心
理,达到像原作者一样去理解文本。但时,伽达默尔并不赞同这种理想,他说“要
人们只在被理解时代的概念中进行思维,在历史的理解中排除自己的概念,这种
要求其实对每个具有思考能力的读者来说只能说是一种天真的幻想而己。如果历
史意识为了要达到理解而排除掉唯一可以使理解实现的东西,那它就搞错了。历

史的思维一直是已经包含着过去的概念和我们自己的思想之间的一种中介。”
众所周知,当一个文本或文学作品问世之后,不管是同时代的理解者或是不
同时代的理解者,都与文本产生了一定的时间距离。当译者想要翻译文本的时候,
首先进行的是理解文本。文本自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性。这种历史性也会在理解
的“对话”过程中起作用。前面说到文本一经产生就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性,而译
者或理解者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这种历史性正是由他生活的历史时期和时
代背景决定的,并且由自身的前见和视域堆砌而来的。既然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
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理解这个过程自然而然也有一定的历史性。那么历史性自然
会体现在“对话”的过程中。文本与译者的时间距离推动着理解向前进。这种历
史性使译者具有了一定的前见和前理解,有了一定的视域。在理解文本时,前理
解和视域不断地参与“对话”,历史性也就无时无刻的贯穿其中。历史性像一根
引线,在它上面附着着前见、前理解和视域,理解是在前理解的基础上视域融合
的过程,而如果不存在历史性这一因素,前理解和视域也不得而知,理解就无法
进行,理解的对话特征也无从显现。由此可见,历史性在理解的“对话”过程中
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即便理解发生在一瞬间,也有时间性。更何况理解不可能一
蹴而就,其自身也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历史性。这种理解的历史性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不可能也没办法将其完全忽略。只能在理解的过程中,指引它对理解产生积
极的指导作用。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下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年.第 400 页。

- 28 -
第三章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翻译

第二节 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理解与翻译
无论是翻译实践还是对翻译理论的研究,理解都是重要的参与者,理解又体
现了一定的“对话”特性,翻译首先要对原文本进行理解,因此,翻译也具有对
话特质。

一、翻译的概念
狭义的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信息的行为。而在本文中研究的是广义的翻译,即语内和语际翻译。在伽达默尔
看来,翻译的过程包含了人类理解世界和社会交往的全部秘密,是译者(首先要
是读者,即理解者)依据前理解、视域和理解的历史性进行理解的过程,在此过
程中,译者在前理解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意义期待加诸其中,并不断根据自身反馈
修改理解的过程,进而达到翻译的最佳状态,也就是译者不断迫使文本说出关于
它自身真理的过程。伽达默尔从理解的角度定义翻译,而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符号
之间的转换过程,认为翻译的过程始终伴随理解。

二、翻译是对文本的解释
回顾“解释学”一词的词源,我们会发现解释和翻译存在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由于神和人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所以赫尔墨斯的首要任务是翻译,即将神的语言
转换成人的语言,由于神的旨意晦暗不明,又需要对其解释,所以翻译的同时必
须解释,才能阐明其意义。在伽达默尔看来,翻译是解释的一个特例,毫无疑问
解释学要关注和处理关于翻译的问题。“一切翻译就已经是解释,我们甚至可以
说,翻译始终是解释的过程,是翻译者对先给予他的词语进行的解释过

程。” “解释”的最佳例证是“翻译”。翻译在本质上包含了人类理解世界和
社会交往的全部秘密,它是译者依据前理解、视域和理解的历史性等进行理解的
过程,是译者(首先作为读者)在前理解的基础之上,把自己的意义期待加诸其
中,并且不断地根据文本的反馈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理解,这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过
程,一个译者不断地迫使“文本”说出其自身真理的过程。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下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
第 496 页.

- 29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翻译中,尤其在语际翻译中,仅仅指出另一种语言所指涉的对象或对象名
称是不够的,我们还需把握其意蕴。而翻译的任务就是尽可能保持原文意义的情
况下,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就此而言,翻译就是解释,即把所理解的
东西用另外一种语言解释并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上文已经提到,解释是理解
的外在化形式,一切理解也都是解释,由此可见,翻译与理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翻译不仅仅是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本意义的过程,也是解释和理解的
过程,即翻译者在理解的基础上的重新塑造语言的过程。这种重新塑造必然会受
到解释者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所指导。而以理解为纽带的解释和翻译,带有“对话”
的特征,这种体征在翻译过程中则体现在解释者也就是译者与文本以及读者之间
的“对话”。

三、翻译是一个“对话”过程
翻译是理解文本的过程,理解在这种过程中尤为重要,而理解的“对话”特
征也使翻译具有一定的“对话”特征,翻译也被看成是一个“对话”的过程,主
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翻译是译者与文本的“对话”
伽达默尔认为翻译和“对话”有极大的关联。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核心概念是
解释和理解,他之所以称其“解释学”而非“理解学”,正是因为在他看来解释
和理解在解释学的视域下有着同质的概念,而翻译作为一种包含人类理解世界和
社会交往的全部秘密的活动,是解释的一种独特体现,是解释的“最佳例证”,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伽达默尔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翻译的,最终呈现给世人的
翻译观,即翻译是译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即使是对母语文本的理解,在伽
达默尔看来也是“对话”的过程。但只有在语际翻译中,即对母语以外的文本的
理解、解释和翻译,才是“对话”性质显现的最佳例证。作为历史流传物之一的
文本,是作者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以语言作为媒介将自己的想法或发生的故事以
书面语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形式。文本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
变其“内在的含义”,后世的读者面对的正是这客观存在的文本,却很难有机会
面对作者本身,和作者探讨此文本的含义。人是历史的存在,不可避免的受到历
史的影响。文本虽然是作者在当时的情景下的本意的体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哪怕是很短的时间,作者的原意都无从定夺。

- 30 -
第三章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翻译

在伽达默尔看来,从本质说文本是不完全的,它并不是自我包含的客体。要
想全部挖掘文本的意义,就必须与读者配合,。文本与读者之间体现为一种对话
关系,有着相互的能动作用。伽达默尔认为文本具有主观能动性,是自律的主体
而非客体,作和文本的本意都无从考证,只有通过读者和文本的不断“问-答”
对话中,才能得到意义。伽达默尔强烈反对施莱尔马赫的对文本的“心理移情”
理解方法,施莱尔马赫认为若想翻译一个文本,首先要对其理解,这一点是毋庸
置疑的。但是他进一步提出,只有使译者和原作者是思想和情感上靠近,最好是
完全重合,这样翻译出来的文本才能是作者原意的集中体现。在伽达默尔看来,
这是天方夜谭,因为两个受历史影响的“此在”在思想和感情上是永远不可能完
全重合的,即使原作者再回顾自己写的文本,也会得出不同的意义。译者在翻译
文本时,首先得是此文本的解释者和理解者,在伽达默尔看来,翻译就是对文本
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之后才是以语言为媒介的翻译过程。伽达默尔不同于反对施
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他认为只有通过译者与文本的“对话”才能使翻译顺利地进
行。译者自身并不能完全把握文本的意义,因为译者作为“此在”是历史中的一
员,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文本的意义则会在译者的解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无
限的填充。文本也是具有历史性的文本,译者和文本都无法跳出历史这个大舞台,
而必须投身中,进行理解。这就不可避免的受到理解的前见、历史性等影响,与
其说是我们理解历史,倒不如是理解自己。
翻译不是译者与原文作者的对话,而是与文本的对话。译者无法脱离文本进
行翻译,文本呈现的意义也远远超越了作者当时的想法,我们无法面对原作者,
只能面对文本,进而才能发掘意义。在伽达默尔看来,“在对某一文本进行翻译
的时候,不管翻译者如何力图进入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为原
作者,翻译都不可能纯粹是作者原始心理过程的重新唤起,而是对文本的再创造,

而这种再创造乃受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所指导,这一点是完全清楚的。” 对文
本的翻译就是译者与文本展开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保持极度的平衡,否则
此次翻译达不到预期效果。译者并不是洗耳恭听文本的“独白”,在倾听的同时,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下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第 498 页。

- 31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还需向文本提出心中的疑问,这正好是理解的“问-答”辩证过程的集中体现。
在此过程中,译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不限于理解者和理解对象,两者都作为主体,
呈现出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问”与“答”也不是被动的过程,是主动的参与
意义构建的过程。唯有保持文本与译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使二者处在平等的地位
上,才能使“问-答”过程良性的进行下去,从而完成翻译任务。
(二)翻译是译者与读者的“对话”

译者想要翻译一个文本时,必须要考虑它的受众群体。而这就是翻译是译者
与读者“对话”的过程。但要明确的是,只有译者当时生活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
态会体现在译本中,我们不能对未经历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识形态作出判断,并
使其体现在文本中。而作为同时期存在的读者,虽然生活在同一社会背景下,却
也有着自己的前理解。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文本时,不仅能做到与文本“对话”,
也能充分的与读者进行“对话”,尽量做到满足读者的阅读和审美需求。读者与
译者即使生活在同一个年代,他们的经历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自身带有的前理解
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为了尽可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译者就要使自己
的视域不断地靠近读者,了解读者想要得到的信息,适当地改变自己的视域范围,
才能使译本在当下时代的读者中产生共鸣。同时,读者也可同样做出反馈,让译
者看到他们的想法和视域,使译本的价值在当时的社会最大化。

四、翻译即理解
做过翻译实践的学者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想要自己的译本得到读者的
青睐,就要努力使译本要传达的意义和意蕴符合原文本。这就需要译者必须准确
地理解原文本。原文作者在完成文本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自身境遇的影
响,例如:作者自身的前理解、即他在自己理解事物和世界的基础上,进而创作
文本;同时还受到其自身视域的影响,在文本中体现了一定的作者的视域;毫无
疑问也会受到历史性的影响,作者身处特定的历史环境,对世界和事物的理解受
到这种历史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以语言的书面形式,即文本表现和传达。由此得
知,文本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符号的堆砌和罗列,在伽达默尔看来,文本具有生
动性,它能以自身独特的形式和方式表达自己。译者在开始翻译实践时,第一个
重要的步骤就是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全方面的理解作者透过文本想要让后人
或同时代的人得到的信息。如果理解出现了差错,甚至是误解,那么翻译也就失
- 32 -
第三章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翻译

去了自身的意义,译者为之付出的努力也将被质疑,甚至指责。由此可见,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甚至可以说翻译的过程就是理解,是译者对文本、
原作者,乃至当时的历史时期的理解。在理解时,势必会受到其三原则的影响,
而且始终指导着理解的进行,指导译者完成翻译文本的行为时,理解过程才终止,
由此,我们可以说翻译就是理解,翻译即理解。

第三节 翻译是“对话性”理解的最佳例证
我们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对事物和历史流传物的理解也就是对语言的理解。
而翻译是一门以语言为基础的理解学科。理解始终伴随着翻译的进行。伽达默尔
解释学中的理解呈现出了“对话”特征,在理解文本时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在翻译文本时,表现为译者与文本的对话,这里的译者首先要是原文的读者,在
正确理解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才能翻译,而且只有这样翻译才能准确。通过上面
的论述,可以把翻译看成是“对话”性理解的最佳例证,因为翻译始终是理解的
过程,理解的对话性毫无疑问会对翻译产生重大的影响,于此同时在伽达默尔看
来,解释学要探究翻译问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他看来,翻译看成解释学
在实践性的应用中的一个最佳领域和学科,因此,我们可以把翻译看成是“对话”
性理解的最佳例证。而这种理解的对话性也对翻译实践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产生
了积极的指导意义。

本章小结
理解作为“此在”存在的方式,伽达默尔追随海德格尔,特别强调理解的语
言性,认为“此在”之所以能经验世界都是从语言这个中介出发的。伽达默尔的
语言本体论思想使得理解呈现出一种辩证问答的“对话”特征,以语言为媒介的
理解和解释在本质上有了同一的概念,而解释学在处理翻译问题无疑会使其“对
话”性显现出来。翻译是译者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译者与原作者的“对话”。
翻译是译者世界观与文本世界观的融合,是一个取得相互信任的过程。伽达默尔
- 33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对话解释学给翻译实践带来了全新的理论依据,直接影响了阐释学派“对话”
翻译观的形成,改变了传统翻译的现状,使翻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 34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伽达默尔解释学对翻译的影响
伽达默尔的对话解释学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翻译是以理解为媒介的语言符
号转换过程。伽式解释学的理解在翻译实践和理论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给翻译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第一节 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伽达默尔作为哲学解释学的集大成者,其解释学视域下的理解的“对话”特
征为文本理解与解释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解决了以往在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译者主体性的提高
伽达默尔的对话解释学对翻译的影响显而易见。首先在于译者地位的提升。
在解释学还未被上升到哲学高度,理解的“对话”特征还没有显现出来之前,译
者往往处在被忽略的状态。人们以传统的解释学出发,在阅读译作时,总是试图
从文本和原作者那里找共鸣,而忽略了译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译者只

能在别人的庄园里劳动,给葡萄追肥整枝,然而酿出的酒却是主人的。” 伽达
默尔提出理解具有“对话”的特征,认为翻译就是译者和文本的“对话”过程,
破除了“主客二分”的模式,认为译者不仅仅只是原作者的口舌奴隶,而是作为
对话者跟文本进行的“问-答”过程,进而探究文本的意义,并最终完成翻译的
任务。从视域融合来看,译者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他认为理解是两种视域的融
合,视域是理解的起点,文本中含有作者的视域,译者根据其所处的历史时代背
景和社会意识形态形成特定的视域,在理解文本时,双方的视域发生碰撞、交互,
最终通过视域的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而这新的视域又代替了原来的
视域,继续进行视域融合,不断往复就产生了一个“对话”的过程。因此,译本
最终表达出来的东西,不仅仅只属于原文本,也不仅仅只属于译者,而是二者视
域融合的产物,被二者共有。在伽达默尔那里,他强调:理解和翻译并不是一味
地通过实现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来复制文本,相反是译者主观再创造的过程。译
者在补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融入自己的想法,无论是文本还是译者都有自己的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年.第 153 页.

- 35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视域,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视域融合。文本的视域是受原作者的影响的,原
作者的视域是其当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受当时的历史环境的
制约。而译者的视域则受到译者所处历史环境的制约。这一方面说明了译者和文
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方面也体现出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视域融合的过程
中,如果文本投入过多的视域就会导致不平衡,因此,译者必须将投入与文本同
等的视域,才能使翻译达到平衡。理解始终伴随并参与视域融合,体现出其独特
的语言特性。理解并不是译者通过文本把原作者的要传达的意义一味地提升,而
是要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整合意义,通过辩证地“问”与“答”,使其达到最佳
效果。翻译的过程也始终伴随着译者与同时期读者的“对话”。读者不再一味地
从译本中获取意义,而是能体味出译者通过文本想要表达的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
想法,由此来看,译者在读者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升。钱钟书曾说:“我这一次
发现自己宁可读林纾的译文,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理由很简单,林纾的文笔

比哈葛德的英文文笔高明得多。” 以上都可以看作是译者主体性得到提高的依
据和集中体现。这使译者是原作者的“奴隶”的观点不再稳固,极大地提升了译
者的地位,使其地位等同于文本。

二、复译的必要性
理解的历史性是伽达默尔提出的理解三原则之一,主要是针对理解者与理解
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的。伽达默尔这一点上与马克思的观点相似,他继承了
海德格尔的理解存在论,认为人是历史性的存在着。由于存在这种历史性,译者
对文本的理解一直处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在伽达默尔看来,文本只是一件半成
品,对其反复的翻阅、解释、发现其中的新的意义是很有必要的。译者自身生活
的历史情境和时代背景只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视域。不
同的译者拥有的视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他们对原文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译者必然会收到其历史性的影响和制约。每个译者都会带着前理解去翻译文本,
译者的历史性亦会导致其前理解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是不会等同译者所生活的当
时的历史情境。因此,复译并不是在做无用功。正是由于前理解和历史境遇的差
异才证明了复议的必要性。就文本而言,文本之所以在不同的时代都能被理解正


冯庆华.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第 154 页.

- 36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因为其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也导致了文本可以超越其形成的历史时期,在不同
的时代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因此对同一文本复译是十分必要的。抛开译者和文本
的视角不谈,不同时期的读者也决定了复议的必要性,不同时期译者与文本的“对
话”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会得到不尽相同的译本。读者也有其理解的视域和
历史性,并因此形成其相应的审美视角和价值取向,在不同时期会对文本有不同
的意义期待,会产生不同的“口味”。即使是公认的优秀译者的译本,也不可能
适合所有读者的“口味”。即使是不被看好的译本也有其读者群,这就是有读者
的理解的历史性决定的。人们对文本的解释是多元的,一个译本应当符合其存在
时代的历史。有时,译者有必要跳出其时代背景,透过时间过滤掉其自身由于前
理解中的前见,减少由于前见和偏见造成的文本意义的缺失,正所谓“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适当的距离对深层发掘文本的意义是十分有利的。翻译必然受到理
解的历史性的制约,译者只能倾其所能使自己的视域不断向文本的视域靠拢,而
翻译的魅力正是在于这永远无法重合的视域,译者和文本只有通过“问——答”
才能不断发掘其意义。多元性对翻译是十分必要的,复译是译者依据自身条件多
维度解释文本的结果,而不同的译本对译者加深对源文本的理解是十分有帮助的,
进而实现使译本意义无限趋近与文本意义的目标。

三、正确看待误读
众所周知,“信”在翻译标准中处在首位。在伽达默尔的翻译观出现之前,
译者和读者普遍认为,一个译本能否达到“信”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衡量译本
合格与否的标准。因此,误读是译文中不允许存在的。直到伽达默尔,他认为在
翻译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读,想要达到绝对的“信”几乎是不可能的。伽达默
尔的关于理解的历史性正是误读合理性的理论依据。人是历史的产物,有其自身
无法完全摆脱历史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无论作为理解主体或理解对象,始终都内
嵌于历史之中,无法抽身。而理解的历史性就要求我们带着一定的历史性和时间
性去理解,客观地理解和评价,而不是主观上一味地摒弃历史的局限性和特殊性。
“例如晚清时期,面对列强侵入、外族统治,当时的文人志士充分会发小说的政
治教化功能,不少本来政治色彩较淡或甚至毫无政治色彩的外国小说,在译介到
- 37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时,都会被加以一种“政治性阅读”,肩负起了政治任务。 历史性的理解
毫无疑问会伴随着历史性的误解和误读,无论是理解的主体,或是理解的客体,
二者都是历史的存在,谁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历史、消除误读。另外,译者首先作
为理解者,自身也受到历史维度的制约和影响,在翻译过程中势必会对翻译产生
影响,而偏见和理解失误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伽达默尔认为这种偏见有其存在
的作用,是“合法的”,正是这种“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伽达默
尔把前理解中的前见进一步发展为“合法的偏见”。在他看来,理解和翻译不仅
仅受到这种“合法偏见”的影响,还把它视为理解的创造性活动的根本。伽达默
尔认为翻译的目的并非在于原封不动的传达原作者的意义,它更像是一种创造性
活动,充分体现出了译者的主体性,“合法的偏见”也指导着文本的创造,并在
和文本的“对话”中感悟意义。正是这种对偏见积极的态度,使我们意识对误读
的全盘否定是形而上的,应重新审视其存在价值。无论是西方翻译学还是国内翻
译学,都改变了对误读的完全消极看法,不同译者从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出发,
认可理解的历史性和由此产生的“合法偏见”,使其引导者理解的发生和进行,
并在翻译中做出不同的选择,完成这种创造性劳动。而这也是译本多元化的一个
重要前提。由于误读被辩证地看待,不同的译者可以纠正同行在翻译时产生的理
解失误,而这也许并不是真正的错误,只是基于他们自己的前理解作出了判断。
所以,同行以修正误读为目的产出新的译本,这也大大丰富了译本种类,弘扬了
原作要表达的思想和文化,激起人们对翻译更多的讨论和兴趣。

第二节 促进解释学派翻译观的形成
1960 年出版的《真理与方法》标志着哲学解释学的正式建立。此书一经发
行不仅在哲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文艺学、美学、历史学等学科都产生了极大
地影响。书中对理解的论述尤为详细,第三部分也提到了其理解的“对话”特征
给翻译带来的影响和变革。作为伽达默尔的学生,斯坦纳在其解释学的“对话”
特征下直接开创了解释学派的“对话”翻译观,其中解释的四步骤对翻译尤为重
要。通过斯坦纳我们也可以追寻伽达默尔甚至海德格尔乃至整个解释学对翻译产
生的重大作用。


王宏志.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

- 38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贝尔曼:翻译是自身与异者建立联系
理解之所以能进行下去,主要依赖的就是语言。解释是理解的主要进行方式。
而翻译则是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周旋,被看成是解释的最佳范例。伽达默尔的
对话解释学直接促进了解释学派对话翻译观的形成,其中以贝尔曼和斯坦纳影响
最大。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伽
达默尔解释学的思想深深影响了贝尔曼的翻译理论的产生。他认为翻译是对“异”
的考验,翻译是在自身与异者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异”理解成文
本或是在翻译过程中那些需要我们解决的所有问题。而对文本的理解无疑是重要
的步骤。贝尔曼把翻译看成对“异”的考验,这足以说明在他看来理解对翻译是
十分重要的。贝尔曼把翻译当成是自身与异者建立联系的过程。想要建立联系,
就要涉及“对话”,无论是口头上的、还是书面的。这无疑体现着一定的“对话”
特性。正如上文所说,在“对话”的过程中,理解是重要的步骤并且扮演着重要
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对话”的进程。理解在自身与异者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扮演
着难以替代的角色。为了达到翻译的准确性,需要译者与异者进行视域融合,二
者需要跨越理解的历史性,通过“对话”,建立一定的平衡,才能即体现异者的
特色,又不忽略自身的想法。贝尔曼认为翻译首先要用语言解放作品。理解的语
言特性又在此体现出来。反观贝尔曼关于“翻译是在自身与异者之间建立联系”
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对话”特征的影子。理解的“对话”
特质对贝尔曼翻译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斯坦纳:解释的四步骤
斯坦纳发行的《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被看作是解释学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作。书中斯坦纳提
出了“理解也是翻译”的观点,赋予了翻译更广泛的意义,这无疑是引人注目的。
他的关于解释的四个步骤在翻译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的意义。海德格尔
和伽达默尔使解释学完成了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转变,此转变的关键在于把理解
看作是“此在”的存在方式,而不是认识方式,理解是呈现出一定的“对话”特
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也被看成是对话解释学。作为解释学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
- 39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物,斯坦纳继承了海德格尔的理解存在论和伽达默尔的理解三原则,发展了解释
的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也呈现出一定的“对话”特质。斯坦纳认为理解就是翻
译,提出了解释的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信赖,即如果译者想翻译一个文本,那么
他必须首先相信这个文本言之有物,翻译才能进行下去。而译者对文本的信赖又
依赖于译者的前理解,我们无法对我们不了解的事情做出理解,只有建立在前理
解的基础上,译者才能对文本产生信任进而翻译。由此可见,前理解在某种程度
上左右着译者是否要对文本进行翻译的想法。如若译者在自己前理解的指引下开
启的翻译的旅程,在翻译的过程直到结束的那一刻,前理解始终贯穿其中并指导
着译者。另外,对于那些被反复翻译的文本,若不是建立在信赖的基础上,译者
是很难产生对其复译的想法。但是信赖的过程并不是译者单方面投注信任的过程,
这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信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若是文本中出现胡言乱语,
或译者发现译文言之无物,不值一译,那么信赖就会动摇甚至终止。之后的翻译
也将不复存在。信赖之后就是侵入。在对文本产生信赖,认为文本言之有物之后,
翻译的下一个步骤就是入侵,在海德格尔看来,在语际翻译中,理解带有一定的
侵略性,我们想理解一个文本,必须击破它的外壳对其内部进行探究,包括从周
围摄取的过程。“海德格尔认为作过与此相关的分析,他让我们注意到理解也是
一种行为,理解的途径与生俱来具有挪用性,因此它是暴力的。这一认识行为关
于此在,事物只有在被理解、被翻译的时候才成为真正的存在。”由此可见,斯
坦纳把理解看成是翻译中重要的过程。真正的翻译始于对文本的理解。入侵之后
就是吸收,译者把原文本的意义和形式通过翻译引入到译入语中,对这些意义和
形式进行安置,尽可能使其与译入语融合。这个过程势必会存在两种语言、背景、
文化等融合的情况。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我们每次理解都会对自己产生修正的效
果,没有哪一个团体在引入新鲜血液的时候不冒着被改变的风险。这无疑是“对
话”的最佳佐证。译者吸收文本的意义,与文本产生了“对话”。在这过程中译
者不断地发掘文本要表达的意思并使之体现在译文中。在吸收的过程中,译者的
视域与文本的视域自觉或不自觉的在融合,译者自身的前理解也会影响对原文意
义的判断,译者与文本存在的不同时代背景和历史维度都会对译本产生影响。这
都体现出了伽达默尔解释学中“对话”的特征。补偿是斯坦纳解释四步骤中的最
后一个步骤。为了使这种通过“对话”带来的改变达到平衡的状态,就需要进行

- 40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个步骤即补偿。在入侵和吸收时,不可避免的会破坏文本和意义的平衡,因
此译者在其进行的补偿就尤为重要。补偿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对译入
语文化的丰富等,但却要求译者对此付诸很大的努力。这些都需要译者在理解三
原则的指导下,遵循自身的翻译道德标准,对译文进行加工的过程,使译文能充
分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又要适应同时期读者的口味。这又是译者与读者“对话”
的过程。从斯坦纳的解释四步骤,我们不难发现他受到了伽达默尔对话解释学的
启发,无处不体现着理解的“对话”特质。
由此可见,伽达默尔的对话解释学尤其是理解的“对话”特质促进了解释学
派对话翻译观的形成和发展,这对翻译实践有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二者相辅
相成,互相促进。

本章小结
本章分别从实践和理论上论述了哲学解释学对翻译产生的影响。在翻译实践
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提升,人们意识到复译的必要性,误读也被看
作是译文创作的源泉,等等。作为哲学解释学的集大成者,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深
深地影响了像贝尔曼和斯坦纳这样的翻译家,促使了解释学派“对话”翻译观的
形成。斯坦纳的解释四步骤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翻译的格局。正确看待和利用伽
式翻译观是使其理论正确发挥作用的首要条件,使其更高效的指导翻译。

- 41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 语
站在巨人的基础上,伽达默尔建立了哲学解释学。他给予语言本体论的地位,
把解释学从认识论的桎梏中解救出来,使其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理解作为
哲学解释学研究的核心和重点,是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海德格尔作
为伽达默尔的理论来源,克服了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关于理解的心理主义倾向,
把理解看成是“此在”的存在方式,开启了解释学本体论的转向。而后,伽达默
尔完成这一转向, 把理解上升到本体论地位,提出理解的三原则,在此过程中,
理解的“对话”特质得以显现。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产生了“一种实践的后果”,
以语言为媒介,理解被赋予语言性,理解就是辩证的“问——答”过程,提出的
理解三原则:前理解、视域融合和理解的历史性。他把理解和解释看成具有同质
的关系。在他看来,解释学要解决翻译的问题,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翻译就是
解释的最佳例证,理解与翻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映
射到翻译学科时,就会产生一种“实践性”的后果,进而体现在翻译理论上,直
接促使解释学派翻译观的行程。在翻译实践中,理解三原则和“对话”特质始终
贯穿着翻译实践的整个过程,翻译因此也呈现出“对话”特质,是译者与文本的
对话,而不是译者与作者的对话;翻译也是译者与读者的“对话”过程。在他看
来,翻译始终包含了人类社会交往和理解世界的全部秘密,而不仅仅是两种语言
之间的符号转换。它是译者根据传统、前理解、效果历史和视域融合对文本进行
理解的过程,文本是自律的主体,作者和文本的意义都无从确定,意义只在读者
与文本的不断“对话”中生成,是一个不断填充的过程。不管是从哲学领域还是
翻译领域,伽达默尔都带来了新的理论来源。在实践上,改变了翻译中许多故有
的格局,改变了传统上译者被忽略的尴尬境地,说明了复译的必要性和误读的正
确性。直接促使解释学派对话翻译观理论的形成,给翻译带来了巨大影响。
伽达默尔对翻译的贡献是前所未有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斯坦纳的解释学派
“对话”翻译观。斯坦纳认为无论哪个时期的译者在翻译文本时,理解的过程都
会自觉不自觉的带有自己的前见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视域融合的过程中,效
果历史会给译者带来不同的理解,这打破了译者对文本“终极解释”的目标和幻
想。语言和理解的开放性使意义不可穷尽。例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由被动接
受翻译,变成主动信赖文本言之有物之后才对其展开理解,译者被赋予权利主动

- 42 -
结 语

参与意义构建,地位大大提升。另外,由于文本和译者都是历史的存在物,自身
无法摆脱历史的束缚和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文本新的理解势必会出现,因
此十分有必要对文本复译。再者,译者的前理解不尽相同,对文本的理解由于其
时代、个人阅历、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可避免对文本产生差异理解,这就为误读
正名提供了理论依据。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对以斯坦纳和贝尔曼为代表的解释学派的翻译学家
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们的翻译理论无处不透露着伽达默尔的理解“对话”特征,
斯坦纳的解释四步骤,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给翻译学科注入了新的理论思
想;而贝尔曼的翻译是对“异”的考验,是自身与“异者”建立“对话”联系的
过程等等。这些无疑使翻译在理论的发展上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丰富了理论,
指导了实践。
伽达默尔的思想十分广泛,带给我们无限的视野,而本文和笔者亦作为历史
的一部分,研究其思想。由于经历和时间的原因,本文的写作水平还有待提高。
以后,我将重拾行囊,继续这场思想和精神的旅行,期待会有更好的发现。

- 43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Gadamer, H. G. Dialogue and Dialectics [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0.
[2] Gadamer, H. G. Hegel’s Dialectic [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6.
[3] Gadamer, H. G.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7.
[4] Gadamer, H. G. Plato’s Dialectical Logic[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5] Gadamer, H. G. Truth and Method [M]. London: Continuum,2004.
[6] Heelan, P. A. Hermeneutical Realism and scientific Observation[M]. Poetry
[7] Heidegger, M. Being and Time[M].New York: State Univ of New York
Press,1996.
[8] Marina,J.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9] Bleicher, J. The Hermeneutic Imagination of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82.
[10] Reiss, K.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1] 艾柯.解释与过度解释[M].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年.
[12]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
[13]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杰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6 年.
[14] 冯庆华.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
[15]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马克斯-尼迈耶出版社,2004 年.
[16] 耿强.解释学翻译研究反思[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 年.
[17]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下卷)[M].洪汉鼎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

[18] 伽达默尔.语言在多大程度上规范思想[M].曾晓平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3 年.

- 44 -
参考文献

[19] 洪汉鼎.理解的真理--解读伽达默尔[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年.

[20] 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年.
[21] 何卫平.通向解释学辩证法之途--伽达默尔哲学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
书店,2001 年.
[22] 伽达默尔.论科学中的哲学要素和哲学的科学特性[J].姚介厚译.哲学译丛,
1986 年.
[23]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年.
[24] 伽达默尔.语言作为解释学经验的媒介[J].姚介厚译.哲学译丛,1986 年.
[25]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
[26] 裘姬新.从独白走向对话--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M].杭州:浙江
大学出版社,2009 年.

[27] 单继刚.翻译的哲学方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
[28] 孙艺风.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9]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年.
[30] 王宏志.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
[31] 翁凤翔.翻译批评标准意义的新视角[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社,2005 年.
[32] 王秉飲.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年.
[33] 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年.
[34] 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年.
[35] 魏因斯海默.哲学检释学与文学理论[M].郑鹏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
[36] 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年.
[37] 杨晓荣.翻译批评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年.
[38] 殷鼎.理解的命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年.
[39] 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年.
[40] 周仪,罗平.翻译与批评[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年.

- 45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 谢
生命如歌、岁月如梭,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就要接近尾声。三年前,我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走进语言学的学术殿堂,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认识到了这
门学科的博大精深。三年后,在老师、同学,家人、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
这篇论文。
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曹威教授,是她把我带入了语言哲学的大门,让我领悟到
语言哲学的魅力。感谢她在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结稿和整理等过程中给予我
的耐心指导和意见,以及在论文答辩时给我的鼓励和支持。同时,在论文完成过
程中,曹老师的学术严谨性和敬业精神也潜移默化地使我提高最自己的要求和论
文的质量。此外,我还要感谢李洪儒老师、耿菲菲老师、聂尧老师、姜涛老师、
张丽娇老师,在你们的课堂上,我不仅收获了宝贵的知识,更学到了为人处事的
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和室友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我的帮助,让我的研
究生生活丰富多彩。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为我顺利
完成论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最后我要感谢答辩组和评阅本论文的教授和专家们,感谢你们为此论文付出
的辛苦劳动和宝贵的时间。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继续工作和学习,回报你们对
我的付出和爱。

- 46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