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中四級 中國語文

範文重溫:唐詩三首、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
姓名: 班別: ( ) 日期:

(一)字詞解釋

‧ 1 暝:日暮 / 傍晚 / 黃昏
《山居秋暝》
2 空:空曠的 / 空寂的
‧ ‧ 3 新:剛剛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 聯)
4 喧:喧鬧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 聯)
5 浣女:洗衣服的婦女
‧ ‧‧ ‧ 6 下:順流而下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 聯)
7 隨意:任憑 / 任由
‧‧ ‧ ‧‧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聯) 8 歇:凋謝
9 王孫:隱士

《月下獨酌》 1. 酌: 飲酒
‧‧ 2. 相親:親近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3. 解:懂得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4. 徒:只是
‧ ‧ 5. 將:和 / 與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6. 及:趁着
‧ ‧ 7. 無情:忘情/沒有知覺情感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 ‧‧‧ 8. 相期:相約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9. 邈:遙遠的

《登樓》
‧ ‧ 1. 近:靠近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2. 難:憂患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3. 莫:不要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4. 日暮:黃昏 / 傍晚
‧‧‧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5. 聊:姑且 / 暫且

1
1. 字詞解釋

(1)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 趙王書 遺: 送/發送/派送/給予


(2) 竊計欲亡走燕 竊: 私下 (1)


(3)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 曲: 理虧(1)


(4) 王必無人 ,臣願奉璧往使。 必: 果真/如果 (1)


(5) 秦貪,負其彊 負: 倚仗 / 憑恃(1)


(6) 欲與王爲好會於西河外澠池。 會: 會盟(1)


(7) 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遂: 於是 (1)


(8) 於是秦王不懌,爲一擊缻。 懌: 喜悅/高興(1)


(9)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 竟: 完畢(1)


(10) 顧吾念之,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 顧: 只是(1)


2
(二)課文問答

1. 在〈山居秋暝〉頭四句中,作者運用了視覺描寫和聽覺描寫,以突顯哪一種氣氛?試各舉一例,並
略加說明。(5 分)
答: 「明月松間照」一句運用了視覺描寫(1 分),視覺上看見皎潔的月亮映照着松林(1 分)。

而「清泉石上流」一句則運用了聽覺描寫(1 分),聽覺上聽見清澈的泉水上在石上流動。

(1 分)這兩句營造出寧靜的氣氛。(1 分)

2. 在《山居秋暝》,作者透過明月、清泉、青松翠竹和蓮花等景物,寄寓了甚麼情懷?試根據其中一
種景物,略加說明。(5 分)
答: 《山居秋暝》中「蓮花」(1 分)的出淤泥而不染,就好像作者身處黑暗的官場(1 分)
仍不會被影響(1 分)。作者藉此寄寓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潔情懷(1 分),
表示決心歸隱(1 分)。

3. 《山居秋暝》一詩,王維如何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懷?試加以說明。(3分)
答: 王維先描寫山間秋夜雨後的美景,帶出山中美景令人留戀,不願歸去(1 分)
從而表達他嚮往安寧清靜的山居生活,抒發樂於歸隱山中的情懷,(1 分)
暗示了他對官場生活的厭倦。(1 分)

4. 試根據《山居秋暝》一詩,回答以下問題。
(1) 王維在詩中反用了《招隱士》的典故,試摘錄有關詩句。(2分)
隨 意 春 芳 歇 , 王 孫 自 可 留 。

(2) 承上題,王維如何在詩中反用《招隱士》的典故?試略加說明。(3分)
答: 《招隱士》的典故原意,是希望王孫歸來,不要在山中久留。(1 分)

王維反用其意,表示任憑春天的芳草凋謝,秋色仍然很美,王孫自會留在山中生活,
(1 分)藉此表現他對山中美景和退隱生活的喜愛及留戀。(1 分)

3
5. 在《月下獨酌》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裡的「三人」指的是什麼? (3 分)
答: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裡的「三人」指李白(1 分)、月亮(1 分)和李白的影子(1 分)。

6. 在《月下獨酌》中,李白把月和影人格化,又仔細幻想與月和影的互動反映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試略
加說明。(8 分)
答: 李白把月和影人格化,這反映了李白及時行樂(1 分)、曠達樂觀(1 分)的人生態度。

首先,李白善於自我開解。李白獨自在月下喝酒,本是寂寞孤單 (1分)的,但他想像 邀請月、影

為伴 (1 分),並一起唱歌跳舞。他自我排遣孤獨的心情 (1 分),可見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其次,李白鄙棄世俗 (1分)。李白幻想與月和影在天上相約重聚 (1分),盼望遙遠的美好世界 (1分),

這鄙棄世俗、追求高潔的情懷,足見其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7. 《月下獨酌》作者運用「以樂寫哀」的手法。甚麼是「以樂寫哀」?試根據詩歌內容,加以說明。

答:「以樂寫哀」指作品表面上寫出美好積極的景象,但真實目的是表現孤獨悲傷的情感。
李白想像自己、月和影子「三人」既歌且舞,渲染熱鬧的氛圍,作者彷彿用以想像出來的同伴驅走
寂寞。但只要細想,月和影都是沒有知覺和情感的事物,這種同伴的慰藉是不可靠,也不可長久
的,反而突出作者極度孤獨的悲涼感受。由此可見,作者以熱鬧寫孤獨,更見其孤獨。

8. 《月下獨酌》如何展現李白豐富的想像力?試引有關的詩句,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

(1)「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1),他想到邀月、影作伴,把「無情」的月和影想像為朋友一般,
令本來冷清的氣氛變得熱鬧。(2)

(2)「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1),他想像月因「我歌」而徘徊不去,靜靜傾聽;影子因「我舞」
而與他共舞,搖曳散亂。(2)

(3)「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他發揮想像,盼望與月和影相約在天上的仙境中會面。

4
9.《登樓》開頭明言作者在「萬方多難」的時局下登樓,景色一片春光爛漫,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如
何藉此表達傷心的感情?試略以說明。(6 分)
答: 作者運用反襯的手法表達傷心之情。(1 分)

作者看到近處一片繁花盛開,以及錦江春色(1 分),本應感到快樂(1 分);但作者此時


因國家受外族入侵(1 分)而感到傷心(1 分)。這以樂景寫哀情,更見其哀(1 分)。

10.試據《登樓》中「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兩句,回答以下問題。
(1) 詩中的「北極朝廷」指甚麼?作者對其有何想法?(2 分)
答: 《登樓》中的「北極朝廷」指唐朝政權。作者認為唐朝政樣如北極星一般穩固,絶不動搖。

(2) 「西山寇盜莫相侵」一句呼應了詩中哪一句?試摘錄原文,略加說明。(2 分)
答: 「西山寇盜莫相侵」一句呼應了「萬方多難此登臨」一句。(1 分)
吐蕃的侵擾正是國家多難的具體寫照。(1 分)

(3)兩句詩流露了詩人對國家的什麼感情?(3 分)
答: 面對外族入侵的威脅,詩人這兩句詩表示堅信國家能安然度過(1 分),並嚴詞

警戒敵人別再來犯(1 分),流露出他的愛國情懷(1 分)。

11. 在《登樓》中,「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如何寄寓杜甫對時局以及個人際遇感
受?(8 分)
答: 作者運用了蜀漢後主劉禪昏庸,卻有祠廟(1 分)以及諸葛亮好為《梁甫吟》的典故(1 分)。

在時局方面,作者在「可憐後主還祠廟」一句,借古諷今(1 分),以蜀漢後主寵信宦官,

終致亡國來諷刺唐代宗的昏庸(1 分) 感歎唐室沒有像諸葛亮那樣的賢能之士(1 分)。

在個人際遇方面,作者在「日暮聊為《梁甫吟》」一句,說出諸葛亮隱居南陽時經常吟誦

《梁甫吟》。而作者借此自傷際遇(1 分),慨歎自己未能如諸葛亮般獲君主賞識,
他年華老去,空懷濟世之心,卻報國無門(1 分)。只能吟詠《梁甫吟》明志,排解鬱悶(1 分)

5
12. 繆賢舉薦藺相如時,說他「其人勇士,有智謀」 (第 2 段)。試從第 3 段中藺相如和秦王
的對話,各舉三例證明「其人勇士」及「有智謀」這兩項特點,並加以說明。 (6 分)

其人勇士:
藺 相如 在秦 廷上 勢孤力 弱, 卻敢 於斥 責秦王 ,沒 有誠 意遵 守承諾 以城 易璧 ,振 振有辭 ,
毫 無懼 色。 /批 評秦王 欠缺 禮節 ,沒 有誠意 遵守 承諾 以城 易璧, 振振 有辭 ,毫 無懼色 。
(1)
他又不顧自己性命,施計取回玉璧, (1)
並威脅要與玉璧同歸於盡,勇氣可嘉,可見他是一位勇士。 (1)
有智謀:
藺 相如 擅於言 辭, 先以 「彊 秦」、「 大國 之威 」及 「修敬 」等 話語 表示 對秦國 的尊 敬,從
而 突顯 秦國 對趙 國的不 敬, 令秦 王自 知理虧 。/ 先對 秦國 表示尊 敬, 突顯 秦國 對趙國 的
不敬(1)
此外,他先施計從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控制大局, (1)
又掌握了秦王心理,以擊碎和氏璧要脅秦王,軟硬兼施,使秦王不能強奪玉璧。 )
13. 根據下列「澠池之會」的片段,回答問題。

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
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

上述引文如何逐步渲染藺相如身處的環境緊張而危險? (4 分)
秦王要求趙王鼓瑟後, 藺相如 反要 秦王擊缻 , 惹怒 了 秦王 。(1)
秦王拒絕 藺相如的 要求 ,令氣氛僵持不下。(1)
藺相如為迫使秦王擊缻,先跪請,後 威脅與秦王同歸於盡 (1)。
侍從 為保護秦王, 欲殺相如 (1),氣氛緊張。

14. 在本文中,作者如何利用藺相如的舍人襯托出藺相如的形象?試引例說明。 (4 分)

作者以舍人的 短視膚淺 ,反襯藺相如 深明大義 和為大局着想。(2,必須二者齊備)


在「負荊請罪」中,藺相如 不欲與廉頗正面衝突 ,因而 處處迴避 (1),
舍人不明白藺相如的苦心, 以為藺相如懦弱怕事 ,因此 提出請辭 。(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