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甲午战争与近代东亚国际关系体系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DOI:10.16838/j.cnki.21-1587/h.2014.02.

003

2014 年第 2 期 总第 5 期
东北亚外语研究

甲午战争与近代东亚国际关系体系
王铁军1
(辽宁大学 日本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36)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

摘 要: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国际关系和政治格局。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一方面同西方列强的强国英国和德国结盟,形成在东
亚乃至在亚洲地区瓜分亚洲的同盟关系,一方面又通过战争手段攫取了台湾、朝鲜,进而通过战争和武力手段建立了“大东亚共荣圈”,
取得了在东亚乃至在亚洲的政治外交主导权和发言权,成为甲午战后主导东亚国际关系秩序的“盟主”。
关键词:甲午战争;中国;日本;东亚国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948(2014)02-0010-05

同年,曾随军参加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国际法专家有贺
一、绪论 长雄编辑出版了《日清战役国际法论》 ⑪。其后日本学
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不仅是中国、日本 者高桥作卫于1903年和1904年先后发表了《英船高升
和韩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转折点,而且也是东亚地区 号之击沉》 ⑫和《战时国际法理先例论》 ⑬两篇论文,
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通过当时的国际外交理论为甲午海战中日军击沉高升号
有关甲午战争的研究成就可谓汗牛充栋。其中 运兵船进行辩解。此外,有关中日甲午战争的战时外

其代表性的研究有藤村道生《日清战争》 、中塚明 交论述还包括田保桥洁《日清战役外交史的研究》 ⑭、
《日清战争研究》 ② 、檜山幸夫《日清战争——秘藏 信夫清三郎《陆奥外交》 ⑮ 、佐佐木杨《英国远东政
照片所揭示的真实》 ③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④ 、关 策与日清战争》 ⑯ 以及孙克复《甲午战争外交史》 ⑰ 、
捷《中日甲午战争全史》 ⑤ 、孙克复《甲午战争外交 王宗运等《论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的“以夷制夷”外

史》 以及相关研究论文等。从研究成就看,归纳起 交》 ⑱等;第四,有关中日甲午战争的中日韩国内政局
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甲午战争的中日韩社会思 的研究。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檜山幸夫《日清战
想史研究。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考察了中日 争开战时期国内舆论与战争指导》 ⑲、檜山幸夫《日清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日本和韩国的社会变迁。其中, 战争宣战诏敕草案的探讨》 ⑳、赵丕强《论甲午战争中
像张玉芬《中日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⑦ 、滕长江 李鸿章“主和”的原因》 ㉑、曾琦《论甲午战争后晚清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社会思想转型与外来词引进》 ⑧ 政局的变化》㉒等。
以及檜山幸夫的《近代日本形成与日清战争——战争 最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界也出现了从近代东亚国际

的社会史》 等均从不同角度论述和探讨了中日甲午 关系格局的研究视野来探讨中日甲午战争的研究动向。
战争前后的中日两国社会思想的变化及过程。第二, 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论述主要有刘艳和安成日《试论中
探讨中日甲午战争的原因和过程。有关这一方面的研 日甲午战争与东亚宗藩朝贡体系的解体》 ㉓、刘艳《甲
究成就较多,其研究倾向主要集中在中日甲午战争中 午战争与东亚国际体系的重构》 ㉔以及王庆海《日本近
的中日双方的军事部署、动员的陆海军兵力、战斗经 代军国主义与甲午战争》 ㉕等。上述研究主要探讨了中
过、取胜和失败的原因等。就最新的研究动向而言, 日甲午战争前后东亚的国际关系的变化。其中,刘艳和
日本中京大学的檜山幸夫教授还将中日甲午战争中的 安成日的《试论中日甲午战争与东亚宗藩朝贡体系的解
陆战依据地区划分为朝鲜地区、辽东半岛地区和台湾 体》和刘艳的《甲午战争与东亚国际体系的重构》先后
地区的战争,进而将日本窃据台湾前后的台湾岛内的 以甲午战前的“华夷外交秩序”为研究线索,探讨了中
军民抵抗割台的系列战斗划入了中日甲午战争的陆地 日甲午战争前后东亚国际关系的变化情况。虽然上述研

战争中 ;第三,有关中日甲午战争外交史和国际法研 究以甲午战前的“华夷外交秩序”作为甲午战后东亚国
究。有关这一研究最早出现于中日甲午战后的1896年。 际关系的比较基准,但是,对于中日甲午战后的东亚国

作者简介:王铁军,男,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军事史和中日关系史。
10
王铁军:甲午战争与近代东亚国际关系体系

际关系的重构论述只是以甲午战后初期所出现的中、 华夷外交秩序在理论层面上单纯强调的是在这一体系
日、英等国的角逐关系来对东亚国际关系进行了探讨, 下,古代中原王朝站在“中华”的文明和文化上的高地
而对于中日甲午战后与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前的关节 上,而相对而言,周边国家则被视为“夷”或“狄”的
点,甲午战后日本在东亚地区国际关系地位为何等缺乏 文明不发达的地区。
明确的论证和论述。 当我们运用西方国际法中的条约体系理论和视野
鉴于上述认识,本文拟以中日甲午战争作为历史分 去审视古代中国中原地区与周边国家或地区所形成的这

甲午战争、东亚国际秩序与近代知识生产
歧点,以中日甲午战争前东亚国际关系为比对基准,探 种朝贡关系时,我们发现,这种朝贡体系不仅是近代之
讨中日甲午战后东亚国际关系与中日甲午战争间的相互 前东亚地区的外交关系模式,也是近代以前东亚地区国
联系,并以此为基础,探讨甲午战后至1945年日本战败 际关系中重要的关系格局。以中原王朝的强大的政治、
投降前东亚国际关系中所呈现的特征。 经济、军事以及文化为背景所形成的这种非稳定的,且
非“契约”式的朝贡关系比较明显的几个主要特征有:
二、甲午战前的东亚朝贡体系 第一,中国中原王朝的强弱程度直接关系和影响到这一
中日甲午战争前所存在的东亚国际关系中的朝贡 朝贡体系的稳定。从秦汉以来的历史看,每当中国中原
体系(又称华夷外交秩序),即是一种以中华文明向周 王朝经济和文化达到鼎盛之时,中原王朝与周边地区和
边国家进行辐射的文化圈,同时也是中华王朝与周边国 国家的这种朝贡关系就越紧密。其中像盛唐时期和清中
家的册封与被册封、朝拜与进贡的外交关系。按照中国 叶,中原王朝与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印度、缅甸
学者范锐(2008:34)的解释,始于秦汉,成熟于隋唐 等国家和地区的朝贡关系密切,而在中国的三国、南
时期的东亚朝贡体系系指“古代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国 北朝等中原王朝时期,这种朝贡关系就显得微弱。第
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它是以宗主国的册封和藩属国的朝 二,中国中原王朝与周边国家所形成的这种朝贡关系
贡为基本前提,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贸易等 是以其文化、经济和政治为背景所形成的相互承认的
方面交流的制度和秩序。”实际上,无论是朝贡体系, “共主”、“正朔”和“藩邦”之间的关系,而非倚靠
册封体系还是华夷外交秩序的提法,均是从贸易、文 武力的杀伐而强迫所形成。按照刘艳和安成日(2012:
化、政治和军事等不同视野对秦汉以来,以中国中原地 146)两位学者的解释,以中国为中心的近代东亚宗藩
区政权对周边地区或国家所形成的这种辐射关系的一种 朝贡体系所追求的是“德化为中心的道德权威和文化霸
解释。而依据日本学者滨下武志(1999:36-37)的解 权”。在这种体系下,“藩邦”承认中原王朝的“共
释,以古代中国中原政权为同心圆所形成的朝贡体系, 主”、“正朔”前提下,“共主”、“正朔”册封“藩
按照其朝贡贸易的形式以及中原政权的影响程度的强 邦”的国君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朝贡贸易”。第
弱,以此可以分为土司土官的朝贡、羁縻关系的朝贡、 三,与之相关联,这种朝贡关系和册封体系下的中原
关系密切的朝贡、外缘部分的朝贡和实质为相互贸易的 “共主”和“藩邦”间关系松散,而非固定的和强制
朝贡等五个层次的朝贡关系。 的。其中像满清入主中原后,朝鲜半岛政权在很长一段
按照这一理论的解释,东亚的朝贡体系萌芽于中 时间里并不认可原本是“夷狄”的满清王朝的“正朔”
国秦汉时期,完善于隋唐时期。在朝贡体系的模式中, 和“共主”地位,坚持使用明王朝的纪年法。即使是在
中国历代中原王朝为这一体系的核心,即是周边国家的 满清王朝征伐朝鲜半岛后,朝鲜半岛的政权仍然在私下
“共主”,也是辐射东亚文化的发源地。在这一体系 里,将原本派往中原的“朝天”使臣称之为“燕行”使
中,中国中原王朝册封周边的日本、朝鲜、琉球、安 臣。换而言之,在这种朝贡和册封体系下,中国中原王
南、缅甸、老挝、暹罗、吕宋等国家的国君为王。在进 朝所拥有“共主”或“正朔”地位的前提条件不仅是强
行王朝国君的册封同时,周边国家需要定期向中原王朝 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而且还应具备拥有占据“道
进行朝贡。这种朝贡关系虽然本身是以朝贡的方式换来 德”和文化高地的诸项条件。当中国中原王朝失去这种
中原王朝对周边国家的政治地位的承认,但是与这种朝 “道德”和文化高地的前提条件下,这种相互间所形成
贡体系相伴的发展而来的朝贡贸易。周边国家通过这种 的朝贡和册封体系就会减弱或瓦解。
朝贡贸易实现了同中原王朝进行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势力开始渗透到
这一理论下,朝贡体系又被学者称之为华夷外交秩序。 中国以及周边地区。1842年,中国清政府被迫与英国
虽然朝贡体系在理论层面上等同与华夷外交秩序,但是 签订了条约。其后,中国清政府先后与法国、美国、
11
2014 年第 2 期 总第 5 期
东北亚外语研究

日本等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与此同时,中国周边地 中日甲午战后,东亚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和
区的越南、朝鲜、日本、泰国、缅甸以及马来等国也 西方列强在东亚的战略格局的重大调整。在此形势变化
先后同法国、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等国签订了一系列 下,日本挟胜利之威,对日本外交进行了战略调整。一
条约,其中的越南、泰国和缅甸等国陆续沦为法国、 方面,日本通过中日甲午战争跻身“文明”的西方列强
英国等国的殖民地。这些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原本形成 之列,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分化德、法、俄西方列
的辐射东亚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朝贡体系开始出现危机 强,成功地同当时的世界强国英国结成了利益同盟,进
甚至面临崩溃的边缘。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势力衰微之后又同德国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

和意大利结盟,从而形成了日英战略同盟和德意日同盟
三、甲午战后东亚国际关系体系与日本 关系来分享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中日甲午战后,日
上述这些条约的签订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以中国 本在外交模式选择中,采取了同西方强国的所谓的强强
为核心的东亚朝贡体系处于面临崩溃的边缘,但尚不足 联合的方式获得了在亚洲外交舞台上的政治发言权。其
以使得这一体系解体,促成东亚朝贡体系解体的事件是 中像在其后的“八国联军”、日俄战争以及第一次世界
1894年至1895年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 大战和西伯利亚出兵中,日本均扮演了东亚“盟主”的
甲午战前,原本为清朝附属国的琉球、越南、南掌 角色,占据在中国乃至在东亚的外交主动权,并逐渐成
(现老挝)、缅甸、不丹、塔什干(现乌兹别克斯坦境 为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利益的外交代理人;另一方
内)、坎巨提(现巴基斯坦境内)等地先后被英法日等国 面,日本通过中日甲午战争攫取了中国台湾和朝鲜,
瓜分,脱离了原本与清政府的藩属关系。这些册封关系的 进而野心膨胀,策划称霸东亚和侵略中国的“大陆政
脱离虽然象征着清朝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这种藩属关系的 策”。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的陆军元老山县有朋
瓦解,但是这些藩属关系的脱离并不是通过与清朝的直接 就向日本当局提出了扩张军备,划分东亚地区日本战略
战争状态下的结果,而且这种关系也没有形成对清朝的直 利益线的主张。在山县有朋的“意见书”中,朝鲜半岛
接威胁。换而言之,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其后果 和中国东北地区成为了日本战略利益线和“生命线”。
足以影响到其后的东亚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中日甲午战 日本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这种“生命线”或战略利益
争成为了近代东亚国际关系秩序的分界点。 线式的“大陆政策”在遭遇沙皇俄国的挑战后,日本采
从近代中国史上看,甲午战争不仅使得中国被迫割 取了战争的形式来进行。在其后的日俄战争中,日本不
让了台湾及澎湖诸岛,从而使得我国的宝岛台湾沦为日 仅打败了强悍的沙皇俄国的陆军,也在海上打败了沙皇
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而且也使得中国从此逐渐失去 俄国的太平洋舰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进而通过同沙
了在东亚的政治和文明中心的地位,变成了半殖民地半 皇俄国的条约,日本在中国东北攫取了长春至大连的干
封建的东亚“政治小国”。 线铁路及沿线煤炭经营权。由此,日本通过在东北所经
从近代日本历史上看,甲午战后日本不仅从清政府 营的铁路和矿山,经营“满蒙”地区,进而在1931年9
手中攫取了台湾及附属岛屿及巨额的战争赔款,获得了 月通过“九一八事变”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发展重工业革命的原始资本。从近代日本国家政治的角 日俄战争不仅使得日本获得了沙皇俄国在我国东
度上看,中日甲午战争,不仅“使得日本扩大了版图, 北地区的既得权益和“进出”亚洲大陆的立脚点,而且
日本的国家体开始具有多重构造”,而且也使得“日本 也获得了西方列强对日本在东亚地区“盟主”地位的承
回归到了东亚世界,并从近邻国家的认知中产生了日本 认。对于日本来说,日俄战争是日本人所宣称的“黄种
人的概念。”(檜山幸夫,2007:24) 人对白种人”的胜利,由此日本驱除了沙皇俄国在亚洲
由此,中日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和日本两国在东亚 大陆地区的势力范围,进而为日本获得在东亚乃至亚洲
乃至在亚洲的政治地位,并随之对其后的东亚政治格局 地区的政治和外交主动权奠定了基础。
和国际关系的变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中国大陆地区清政府倒台,中华民国成立等一
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攫取 系列政权交替和其后的军阀混战中,日本通过背后的英
了中国的宝岛台湾,并在台湾地区实行了长达50年之久 国等国的支持,扶植和收买中国地方实力派,将势力渗
的殖民统治;与此同时,朝鲜半岛政权脱离了与清政府 透到中国政坛中,开始左右中国的政局变化。期间,日
的藩属关系,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其后被日本所 本先后同袁世凯签订“西原借款”协定,派遣军事顾问
吞并。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获胜的日本不仅鲸吞了中国台 编练“参战军”,为袁世凯复辟提供理论和资金上的资
湾和朝鲜,也获得了在亚洲的政治主导权。 助。以此同时,日本还扶植了皖系军阀段祺瑞和奉系军

12
王铁军:甲午战争与近代东亚国际关系体系

阀张作霖作为其在华的代理,以维护其在华的“特殊” 甲午战后日本所主导的亚洲政治秩序中,又有着
利益。 近代西方主导的国际条约体系的外衣。一方面,日本通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又先后扶植了东 过同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所谓“强强联合”来确立同
北、华北和在南京的汪伪政权,侵略了中国大半国土, 盟关系的同时,又以条约的形式攫取了沙皇俄国在我国
进而在1941年12月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将侵略的 东北的权益,其后日本又通过条约的形式强制朝鲜国王
矛头指向了东南亚地区,至此,日本使用武力在亚洲大 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乃至在同袁世凯、段祺瑞等

甲午战争、东亚国际秩序与近代知识生产
部分地区建立和扶植了傀儡政权,以建立所谓的以日本 人的交易中,日本也是采用了条约、协定、备忘录等近
为指导和中心的“大东亚共荣圈”。 代西方国家条约体系的伦理来实现了日本“权益”的实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开 现。由此我们认为,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日本所主导的
始大举“进出”亚洲大陆,先后通过武力攫取了我国东 亚洲外交秩序只不过是古代中华华夷外交秩序和近代西
北的铁路、矿山权益,培植亲日势力,进而通过发动战 方条约体系的混合体。
争的形式武装占领了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地 当然,日本所主导的亚洲政治外交秩序又有既不
区乃至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地区,实现了日本由来已久 同于古代的中华华夷外交秩序,也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国
的通过“大陆政策”来确立的“大东亚新秩序”。由此 家条约体系之处。古代中华华夷外交秩序中的朝贡关系
我们认为,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日本通过武装侵略, 中,无论是册封体系下作为义务的朝贡,还是册封体系
获得了在东亚乃至亚洲的政治发言权和主导权,事实上 下的朝贡贸易,最终获利者是朝贡国。而在甲午战后的
成为了东亚乃至亚洲的“盟主”。换而言之,甲午战争 亚洲政治外交体系下,在日本同上述地区的贸易关系
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以中国为“共主”的册封体系和中 中,最终获利者是日本。在这种关系下,日本采用了巧
华华夷外交秩序,取而代之,日本通过武装侵略逐渐主 取豪夺的方式对中国东北、中国台湾、朝鲜等地进行了
导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中叶的亚洲政治格局,并由此 疯狂的经济掠夺,以至于在日本长期殖民统治下,我国
形成了以日本为中心或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型亚洲秩序和 的东北地区成为了日本的大豆输出地,朝鲜成为了供给
政治格局。 日本大米的粮食基地,而我国的台湾地区则成为了日本
的蔗糖和工业橡胶的供给源。在古代的中华华夷外交秩
四、日本主导的亚洲政治格局特征 序中,虽然中华文明的文化圈中有“中华”和“夷狄”
我们通过中日甲午战前的中华华夷外交秩序的纵时 之分,但是中国中原王朝是采用了汉字、典籍、儒家文
间轴,以及同时期所谓横时间轴上的欧美主导的国际条 化等文化和文明的道德高地来“臣服”和“德化”的王
约外交秩序进行纵横比较来看,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日本 道来维系这种关系,而非采取武装侵略、野蛮屠杀的方
所主导的亚洲政治外交体系同上述时段的古代中华华夷 式来维系。进而在近代,既便在西方的国际条约体系
外交体系和近代国际条约体系有着近乎相同却又明显不 下,无论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条约的签署,签约双方都
同的时代特征。 是作为国家行为的平等主体来进行的,而在甲午战后,
从古代以来所形成的中华华夷外交秩序所辐射的范 日本主导的亚洲政治体系中,无论是“伪满洲国”、还
围看,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日本通过武装侵略所形成的二 是华北和南京汪伪政权等签约对象均是日本扶植下的傀
战末期的“大东亚共荣圈”与繁盛时期的大清政治版图 儡政权,根本不具有近代国家法意义的国家主体。
近乎一致,日本在二战末期所形成的“大东亚共荣圈” 综上所述,中日甲午战争导致了传统的中华华夷外
由北开始,也几乎囊括了中国东北和台湾地区、朝鲜、 交秩序的崩溃,也导致了从中日甲午战争起至1945年日
缅甸、泰国等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日本的“大东亚共 本战败投降的近50年中,形成了以日本为主导的东亚乃
荣圈”的政治伦理中,日本的当权者甚至使用了“亚洲 至亚洲的国际政治格局和外交秩序。在这一过程中,日
主义”,同文同种等美丽辞藻,乃至强制普及日语语言 本不惜以武装侵略和武力威胁作为手段,武装入侵占据
教育来作为“同化”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工具,以期强 了东亚乃至东南亚的大片地区,以期进一步扩大在东亚
调日本文明文化乃至日本人种的天然优越性,以建立日 乃至在亚洲的政治话语权。由此,在日本所主导的东亚
本在亚洲的“王道”主义。由此我们看出,日本的当权 政治格局中,日本试图以古代中华华夷外交秩序的政治
者试图模仿和使用古代中华华夷外交秩序的政治伦理来 伦理,并籍借近代西方国家的条约体系来维系其所谓的
确立由日本主导的亚洲政治外交体系。 “大东亚共荣圈”,建立日本在亚洲的霸权。
13
2014 年第 2 期 总第 5 期
东北亚外语研究

注释: ㉒ 曾琦 .2005. 论甲午战争后晚清政局的变化 [J]. 学术论坛,(11):


147-151.
① 藤村道生 .1973. 日清戦争 [M]. 東京:岩波書店 .
㉓ 刘艳 安成日 .2012. 试论中日甲午战争与东亚宗藩朝贡体系的
② 中塚明 .1968. 日清戦争の研究 [M]. 東京:青木書店 .
解体 [J]. 朝鲜韩国历史研究,(12):127-147.
③ 檜山幸夫 .1997. 日清戦争−秘蔵写真が明かす真実 [M]. 東京:
㉔ 刘艳 .2010. 甲午战争与东亚国际体系的重构 [D]. 哈尔滨:黑龙
講談社 .
江大学 .
④ 戚其章 .2005. 甲午战争史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㉕ 王庆海 .2009. 日本近代军国主义与甲午战争 [J]. 牡丹江教育学
⑤ 关捷 .2005. 中日甲午战争全史 [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院学报,(4):25-26.
⑥ 孙克复 .1989. 甲午战争外交史 [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⑦ 张玉芬 .2010. 中日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J]. 天中学刊,(3):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

111-114. 参考文献:
⑧ 滕长江 .2009.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社会思想转型与外来词引进 [1] 滨下武志 .1999. 朱荫贵 欧阳菲译 .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 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⑨ 檜山幸夫 .2001. 近代日本の形成と日清戦争——戦争の社会史 社.
[M]. 東京:雄山閣 . [2] 范锐 .2008. 东南亚国家与朝贡体系 [J]. 东南亚之窗,(3):34-39.
⑩ 檜山幸夫教授于 2010 年在日本东亚近现代史研究会会员大会 [3] 檜山幸夫 .2007. 东亚近代史中的中日甲午战争 [J]. 日本研究,
上发表的题为『日清戦争中の陸戦について』的论文中提到的 (3):22-26.
观点。 [4] 刘艳 安成日 .2012. 试论中日甲午战争与东亚宗藩朝贡体系的
⑪ 有賀長雄 .1896. 日清戦役国際法論 [M]. 東京:日陸軍大学校 . 解体 [J]. 朝鲜韩国历史研究,(12):127-147.
⑫ 高橋作衛 .1903. 英船高昇号之撃沈 [J]. 国際法外交論纂,(1):
3-14.
⑬ 高橋作衛 .1904. 戦時国際法理先例論 [J]. 東京大学法学院大学
論叢,(2):17-35.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Modern East Asia
⑭ 田保橋潔 .1951. 日清戦役外交史の研究 [M]. 東京:刀江書院 . International Relation System
⑮ 信夫清三郎 .1935. 陸奥外交 [M]. 東京:叢文閣 .
⑯ 佐々木楊 .1982. イギリス極東政策と日清開戦 [A]. 佐贺大学教
育学部 . 佐贺大学教育学部研究论文集(第 30 集第 1 号)[C]. Abstract: The Sino-Japanese war changed the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佐贺:佐贺大学 .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Japan,
⑰ 孙克复 .1989. 甲午战争外交史 [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on one hand, with the alignment with western powers like UK and
⑱ 王宗运 刘敦俊 .2011. 论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的“以夷制夷” Germany, formed a craving up alliance in East Asia or even the entire
外交 [J]. 商洛学院学报,(5):93-96.
Asia; on the other hand, Japan seized Taiwan and Korea and then
⑲ 檜山幸夫 .1988. 日清戦争開戦期における国内世論と戦争指導
created the “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 by wars and
[A]. 中京大学法学部 . 現代法と政治 [C]. 名古屋:中京大学社
会科学研究所 . violent means. Thus Japan grabbed the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upper
⑳ 檜山幸夫 .1979. 日清戦争宣戦詔勅草案の検討 (1) [J]. 古文書研 hand and discourse power in Asia, as a result of which Japan established
究,(13):37-51. its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fter the
檜山幸夫 .1980. 日清戦争宣戦詔勅草案の検討 (2) [J]. 古文書研 Sino-Japanese War.
究,(15):49-62
Key Words: The Sino-Japanese War; China; Japan; East Asia
㉑ 赵丕强 .1999. 论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主和”的原因 [J]. 广东职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63-67.

1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