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笔记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1

鲍德里亚笔记

鲍德里亚被认为 20 世纪最典型的后现代社会学家,尽管他曾尖锐地批评后现现代主义的某
些观点,并且明确声明自己不是后现代主义者,甚至宣称自己不是社会学家, 但他最清楚
地解释了拟像社会的到来,而拟像化正是后现代社主会最显著的特征。鲍德里亚对拟像社
会秩序的诞生、特点、冲突与重构等方面的论述,对于深入理解 21 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新
问题或新矛盾,寻求社会会生活在新条件下的稳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主要著作:鲍德里亚的著作主要有《物体系》(1968)、《消费社会》(1970)、《符号
政治经济学批判》(1972)、《生产之镜》(1973)、《符号交换与死亡》(1976)、
《仿真与拟象》(1981)、《冷酷的回忆》(1987)、《东末日的幻觉》(1992)、《完
美的罪行》(1995)等。

一、消费社会学的主要思想

(1)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
学批判》三部著作里。
(2)鲍德里亚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需要关于符号和符号学理论的
补充。他认为,从早期的竞争市场资本主义阶段向后来的垄断资本丰义阶段的过渡要求人
们更加注意需求管理和增加并引导消费。在这个阶段,强化消费的需要增强了对降低生产
成本和增加产量的关注。
(3)经济的集中、新的生产技术和诸如此类的东西促进了大批量生产能力的发展,消费资
本主义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操纵消费、创造对新的知名商品的需求上,符号价值领
域应运而生。
(4)由此导致了消费社会的出现,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广告,包装、展示、时尚、性“解
放”、大众传播和文化以及商品的增长都增加了符号的数量,并导致了“符号价值”的增
长。当代社会中的“商品”并非如马克思主义关干商品仅仅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
且还有符号价值,这一符号价值成为商品和消费的一个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思想渊源:
(1)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空间理论对鲍德里亚产生了重要影响。列斐伏尔反对
把空间仅仅理解为精神框架,主张从事物的存在方式和人们对事物存在状态的方位意识的
统一来把握社会生活的空间存在。鲍德里亚关于消费行为展开的符号体系和象征交换表现
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意义等方面的论述,都十分丰富地体现了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理论对他的
影响。
(2)鲍德里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原则,虽然他直接关注的是物或客体
呈现出来的文化体系,但他认为物或客体是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形成基础的本质结构,在
这些客体的基础结构之上才形成了蕴涵意义丰富的符号象征体系,这实际上继承了辩证唯
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文化现象存在基础的基本观点。
(3)索绪尔认为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相连接所产生的整体。能指是指音响形象,所指是指概
念或意义;他把语言看作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封闭的系统,认为该系统中某一符号的意义
是由在该系统内部与其他的符号之间的差异性关系产生的。
(4)鲍德里亚从符号形式来阐释客体系统及其呈现的文化意义,还直接得益干罗兰·巴特
的符号理论。巴特是把符号学引入消费文化的先驱。他对包括食品、时装、摄影等日常文
化进行了符号学分析,尤其他的《时尚体系》一书熟练地对服装进行了符号学阐释。鲍德
里亚关于符号消费的很多观点深受巴特的影响和启发。
关键词: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空间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原则,索绪尔的符号 ,
罗兰巴特的符号理论

思想的现实基础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地位发生了逆转。在工业
社会和前工业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匮乏是人类社会普遍的基本事实,这从前提上规定了物
质生产的优先地位;但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生产力创造了足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物质
生活资料,不是促进生产满足消费,而是推进消费才能进行生产。生产和消费地位的逆转
引起了经济生活运行机制的的变化,必须诱导消费、促进消费行为,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这导致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感性化,以及文化影视化,取代了文字文化的统治地位。

贡献
鲍德里亚的符号学视角使得人们可以洞悉物如何构成一个关于物的体系,而这个物的体系
反过来又产生了将个体整合为消费社会的一个需求体系。鲍德里亚将符号学和文化问题引
入到当代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关注社会中符号的生命,以及被他称之为符号价值的东西如
何产生了一个以广告、时尚和消费等现象为表征的新世界。他的“符号的政治经济学”为
当代消费社会中的消费需求、媒介交往和社会一体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消费社会中的物体系

1.消费社会的产生
自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过去的生产社会转向
以符号为中介的消费社会。在《物体系》中,布希业分析了“物”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组
织结构与功能变许,他指出,所有社会成昂都是通过物的生产、安排、使用和消费活动来
组织其日常生活的。
2.消费社会中物的存在方式的变化
鲍德里亚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对商品符号价值体系的论述,首先从客观性角度分析了物质商
品体系所展示的意义变迁,其次从主观性角度论述了非功能性物质商品的意义,再次揭示
物质商品及其消费的意识形态。前两个方面主要是对物体系直接意涵的描述,后者则是对
物体系隐含意义的揭示,即对物体系的客观性描述。
(1)物质商品体系所展示的意义变迁
① 鲍德里亚从家具摆设入手分析物体系功能的变迁。他认为家具摆设不是简单的几件物品
的集中,而是一个时代家庭和社会结构的反映与折射。
② 古典时期的布尔乔亚家具摆设建立在传统及权威的父权制关系基础上,其核心是联系家
庭成员间的复杂情感关系。在家具摆设中,物和家具的功能不在于其客观的功用,而在于
其象征意义。人与物的关系紧密相连,家具摆设的紧密性与封闭性,与家庭生活的内在性
和以父权为中心的情感性相对应,使房子与家具具有深度感,这就使家具本身具有象征作
用,在空间中体现了家庭中的情感关系。家具的这种摆置方式,体现了古典时期的意识形
态与文化观念,这个时期的物也具有相应的风格与象征意义。
③ 随着个人与社会及家庭关系的转变,家具的风格与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家具的庄严宏伟
感消失了,占据着大量空间的宏伟家具让位于房间角落的小型家具,家具本身不再总占据
着空间,而是变得可以消隐、伸缩,更具有可变换性。风格与结构的变化,使家具的意指
功能发生了变化。当物具有象征意义时,物即使是在功能不调的情况下,也能体现家庭情
感;而当物以功能凸显时,功能不调的物也就不必要留于家中。在这种情况下,对物也不
能投注过分的家庭感情和个人感情,家具不再作为道德感的载体而存在,而是突现了自身
的功能,这就使物的功能从过去的道德束缚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古典时期(父权制、象征意义、情感关系)→ 现代家庭(功能效率、自由开放)
(2)非功能性物质商品的意义即对物体系时代动机的分析
鲍德里亚认为我们进入一个功能化的世界,即传统拟人化世界的终结和物的世界的到来。
物的功能化构成了一个物体关系世界,这个世界不再以拟人性的道德来规定自己的本质,
而是构成一个功能化的场域,这个场域构成了个人实现自己的舞台。虽然表面上看来人在
舞台上演出,而实际上人只是按照物体系的要求实现这功能化的出场。与物的功能世界相
对应的层面,就是人的功能化以及在这个功能化中产生的人的主体性幻觉,这是人融入物
的世界的心理基础。古董和特殊物品的收藏表现了现代人追求物品功能性同时又寻求物品
超现实功能性的矛盾的价值心理。
(3)物质商品及其消费的意识形态
即揭示物在消费社会中如何叙述自己并实现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企图。“物”是人们日常
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但“物”本身只是一个被动的,无意义的存在,它必须同其
他东西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布希业对物的谈论,实际是在谈论人和人的行为关系。如此
一来,“物”就成为一种“符号系统”,那么对“物”的消费便可能成为社会结构和社会
秩序及其内在区分的主要基础。鲍德里亚从消费的“意义”层面上对作为“符号”的物品
进行考察。在此意义上,品牌不过是制造商和经销商为了推销商品而营造的一种市场效应
而工业社会追求的是共同性和普遍性,但品牌和系列就是迎合后工业社会中人们差别化心
理而制造出来的市场现象,商品差异性得到了重新发掘。

有关“物体系”的话语必须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相关联才能更好地得以体现。在物质性
功能之外,被消费的物品往往构成了一种认同体系,但它连接或附属于一些其他的体系,
诸如手势,仪式、语言,道德价值符码等。所以消费的对象不仅是劳动产品,而且可以是
一切东西。在消费社会中商品已经不再是社会劳动的结晶,而是作为符号存在着。对于这
种符号的消费,消费者已不再是消费的主体,他们在符号的组合和计算中被取代,他们所
剩的只是吸收符号和被符号秩序吸收的过程。符号秩序是大型技术统治集团和大众传播媒
介合谋的结果。按照一种社会逻辑或欲望逻辑,大型技术统治集团以一种生产和消费的颠
倒形式深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进入了伦理和日常意识形态中。实际上,消费者已经沦丧
只剩下空洞的消费欲望。大众传媒宣传的图片,新闻和信息使人们“在空洞的大量地了解
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

3.消费
(1)消费的概念
消费既不是一种物质实践,也不是一种“富裕”现象,消费可以设想为一个工业文明特有
的作用模式——条件是要将它由一般接受的意义中:把作为一
种满足需要的程序,释放出来。消费并不是这种和主动生产相对的被动的吸收和占有,而
是一种建立关系的主动模式,不只是人和物品间的关系,也是
人和集体与和世界间的关系,它是一种系统性活动的模式,也是一种全面性的回应,在它
之上,建立了文化体系的整体。
(2)符号系统
现代社会的物质系统是一个符号系统,面对这一系统,我们不仅被它吸引,而且还被它控
制,因为这一符号系统反过来规定着我们的现代生活。在符号学的意义上,消费是一个以
某种符号系统为基础的富有意义的沟通过程,而正是在该符号系统中消费行为确定其位置
并获得意义。
消费是一个分类和分化的过程,在该过程中物体的秩序同时也是符号系统的意义结构和社
会系统的地位结构。鲍德里亚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普通大众被生存所迫的劳动
所控制,还被交换符号差异的需要所控制。个体从他人的角度获得他们自己的身份,其首
要来源并不是他们的劳动类型,而是他们所展示和消费的符号及其所承载的意义。因此,
物品的消费越来越带有文化的意味,可视为符号消费、文化消费。

三、符号消费与符号价值

1.符号消费
(1)消费社会的性质
消费社会并不是“富裕”的社会,而是一个生产“差异”的、充满差异的贫困社会。在消
费社会中,“物”和“商品”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体系”,对“物”和“商品”的消费可
以成为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及其内在区分的主要基础。消费品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分类体
系,对人的行为和群体认同进行着符号化和规约化。在消费社会的“极大丰盛”中,物品
经常以表明差别的形式来被消费,消费因而成为划分阶级的重要标准。
(2)消费的双重含义:“使用”和“表现”
当“消费”成为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时,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随之转变成一种“消
费”关系,也就是说,人们之间的关系试图在物品中并且通过物品而被“消费”。每一种
欲望、计划和需求,每一种激情和关联都被抽象化为符号。被消费的不是物,而是关系本
身。
(3)意义符码——鲍德里亚将消费物品系统和以广告为基础的沟通系统看作是一种正在形
成的“意义符码”,这种意义符码将自己的控制施加于社会中的物品和个体二者之上。
① 符码的含义——符码是一种将各种稳定不变的术语集结合成信息的规则系统,一种符号
控制系统。物品是这种符号系统的一部分。我们能够解释这些符号是因为我们都了解符号
的符码并被符码所控制,符码是允许我们了解符号和符号如何彼此相关的一组规则系统
② 符号的作用——当我们消费物品时,我们就是在消费符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界定我们
自己。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们所消费的东西,人们就是以他们所消费的物品为基础将
自己与其他类型的人相区别。在对某种物品进行消费时,我们就是在表明我们与那些消费
同样的物品的人是类似的,而与那些消费者其他物品的人之间是不同的
符码控制着我们消费什么和不消费什么。不仅在人际关系之间,符号主宰着消费,而且在
微观的个人身体层面,符号消费也无处不在

2.符号价值
物品在使用价值之外还具有符号价值,符号价值彰显了消费者的自我认同。
(1)符号价值的来源
① 凡勃伦——符号价值的提出与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 20 世纪提出的“炫耀性生产消
费”有很大的联系。凡勃伦从习惯与礼俗的角度解释“炫耀性消费”现象的,消费者在所
消费的物品的品种、数量、等级方面,在时间与精力的使用用方面,要能与公认的礼仪准
则相适应。
鲍德里亚认为炫耀性消费导致我们回到消费的基本理论,消费与个人的享乐是无无关的,
消费却是一个限制性的制度。为了某种社会地位、名望而进行的消费就是符号消费。而消
费品所具有的这种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区分的功能就是是通过指谓其拥有者或消费者的社
会等级和社会地位来获得它的不同名望。
②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认为物品(商品)只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而鲍德里亚却指出并强调物品的符号价值。他指出,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角度看,一
个物品所包含的劳动价值可能少,但是如果他被作作为符号消费,那么,其价值可能就远
远超过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鲍德里亚把整个社会看作是围绕消费和商品的展示而建立
起来的,每个个体通过消费费和商品展示获得声望和地位。
(2)符号价值的存在
鲍德里亚以艺术品拍卖为例说明符号价值的存在。他认为拍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的买卖,
而是一种财富的炫耀性的攀比与挥霍,是一种“符号战争”。这也是一种价值,一种以社
会区分为目的的符号价值。由此可以看出,消费所体现见的并不是简单的人与物之间的关
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四、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

1.消费社会制造出一个“丰盛”的假象,实质上却是结构性匮乏的表现
“物质丰盛的社会”和“物质匮乏的社会”并不存在,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不管是哪种
社会,不管它生产的财富与可支配的财富量是多少,既确立在结构过剩也确立在结构匮乏
的基础上,或者说,在现代文明的条件下,若以无穷欲望和物质资财匮乏来衡量,则“贫
穷”无处不在。这是因为,丰盛不是建立在财富之中,而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具体交流
之中。在原始交流中,每个关系都使得社会更加富有:而在我们这个“区分性”社会中,
每个社会关系都增添个体的不足,因为任何拥有的东西都在与他人比较的时候被相对化了。

因此,在当代工业体系中,生产得越多,如果区分和差异的逻辑依然如故,那么我们实际
离人类丰盛的目标就会越遥远。况且,人们社会“需求”的增长是没有限制的,而财富的
增长却是有限的,所以,那种认为在我们的社会里所有物质的以及文化的需求都会很容易
得到满足的想法必须被抛弃

2.消费不等于数量和物质需要的满足,而是一种系统的符号损控行为或总休性观念实践
通常看来,消费就是对物的占有、使用、消耗,物之所以能被消费,是因为其具有使用价
值。而鲍德里亚认为一件物品不仅是从物质上生产出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它同时也铭刻
了某种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鲍德里亚尤其强调后者。物质需要和数量的满足只能构成消
费的前提,还不足以构成消费概念本身,消费并不是满足个体的经济需要,而是一个名望
和等级区分的社会功能。物被消费,但被消费的不是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差异,即消费
社会存在的基础是差异。

如果消费只是一种使用、吸收、消耗,那么我们应该能以满足收场,然而,我们的消费欲
望却不断地增长,这说明它和物质需要的满足以及现实原则没有任何关系。所以,用某种
需求和满足理论无法解释消费“无限”的特点,只有把消费看作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控
行为或总体性观念性实践,才能走出传统经济学以“经济人”概念为基石的需求消费理论
只有当人们放弃个人需要满足的逻辑,并注重社会区分逻辑时才能够弄清楚消费现象的本
质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某种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
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符码之上,他把消费既看作一个具有明确意义的交流过程,同时也看作
一个社会分类和区分过程。

3.消费社会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社会平等和同质化
增长本身并不意味着富裕,更不意味着平等;在消费社会中,不平等并未减少,而是转移
了。消费社会中增长所带来的是经济利润和社会分化,消费者在差异秩序中占据一席之地
每个人都在维系这一秩序,因而都只能在该秩序中处于一个相对的位置。无论财富的绝对
量多少,都含有一种系统的不平等。消费社会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系统,在该系统中,由物
品一符号化的商品和商品化的符号构成的差异

秩序或等级结构取代了自然和生物的秩序,取代了满足和享受的一般状况。这一系统也是
一个意义结构,而其中的意义取决于不同符号间的差异。如此说来,消费不过是对标志着
社会地位的符号的操纵,它所遵循的差异或区分的逻辑。人们通过消费的方式,通过风格
使自身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从炫耀到审慎,从量的炫耀到高雅出众,从金钱到文化,他
们绝对维系着特权。因此,消费并没有使整个社会更加趋于一致,甚至加剧了其分化。

4.“消费可以先行于生产”而非仅仅是“生产决定消费”
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前期以及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人们总是依赖干在自己辛勒工作
之后的一定积累程度之上才去消费,才能得到自己所需的物品,也就是说这些物品是“已
完成的工作的化身”,这就是“生产先干消费”的逻辑,在今天,当我们还没有赚到它们
以前,物品就已经存在,它们超前于它们所代表的努力和工作。所以新的符号消费,由于
贷款和信用制度的实施,由于整个社会从机制上和观念上都鼓励消费,人们虽然还没有赚
到购买物品的足够的金钱,但依赖消费贷款,却可以拥有自己理想的物品,这就是“消费
可以先行于生产”的逻辑。

在过去,是人在物品身上强加上他的节泰,今天,则是物品在人身上强加上它们不连续的
节泰。鲍德里亚认为,现代消费者自发地吸收以及负担了这个无止境的强制性要求:购买
以便社会可以继续生产,如此你才能继续工作,以便可以为你所购买的物品付钱,社会给
你信用贷款,而以此形式自由为代价。强调,实际上是你在贷款给它,因为你正在异化你
的未来,购物者异化了付款人,而他们其实是同一个人,但是对物体系利用的时间上的距
离,使他无法在意识上觉察到这一点。

五、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1.对符号的批判
(1)对消费自由的批判
① 从表面上看,消费世界似乎是相当自由的,但实际上,我们是在自由地消费一些只有些
微区别的物品和符号。
② 我们远未自由到我们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的那种自由程度。在消费社会中,人是“买”而
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物”和“符号”的枷锁之中。
(2)对需要观念的批判
在一个为符号所控制的世界里,消费与通常所认为的那些“需要”的满足不再有任何的干
系。需要的观念来自于主体和客体之间虚假的分离,需要的观念就是为了连接它们而被创
造出来的,最终结果就是那种互相依据对方来对主体和客体加以定义:主体需要客体,客
体就是主体所需要的那些东西。鲍德里亚试图解构主体——客体的二元论以及一般的需要
概念。我们并非是在购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而是在购买符码告诉我们应该购买的那些东
西。消费与“现实”之间也没有任何关系。相反,消费是对“可供消费的物品一符号所进
行的系统化和无期限的占有”。那些物品一符号,以及它们作为其中一部分的符码,都不
是“真实的”。
(3)对人际关系的批判
作为被符号所控制的消费社会里,人际关系已经被转变为与物品尤其是与那些物品的消费
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对消费自由的批判、对需要的观念的批判、对人际关系的批判

2.对消费的批判
(1)消费的作用
① 消费是一种确保符号调控和群体整合的系统,它既是一种道德,也是一种沟通体系、一
种交换结构。
(2) 消费维护着符号秩序和组织完整;消费将个体独立的行为连接起来,进入一个全面
的编码价值生产交换系统中。
(2)对符号拜物教的批判
① 拜物教是马克思批判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的意图在于通过揭示资
本主义社会过程发生的拜物教,表明并不是商品、货币自身具有统摄一切的功能,而是资
本主义社会关系使一切都处于它们的奴役之下,而且这种奴役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同。因此
无产阶级首先要打破拜物教意识形态,只有意识到拜物教本身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体系
性的结构,才能真正地从总体上超越资本主义社会。
② 鲍德里亚从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认为,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在深层上并没有超
越政治经济学,拜物教批判过程本身仍然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制约,对符号交换过程
的分析,就必须从传统的拜物教批判中走出来,揭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无意识编码过程
关键词:对消费作用的批判、对符号拜物教的批判
(3)鲍德里亚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不同
① 卡尔·马克思最早发现并描绘了商品形式的出现及其历史发展,他说明了商品品模式是
怎样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原则的。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说明了在一种 '新资本主义”消
费经济中,商品化是如何深入经验和社会生活的新领域的。在他们的理论中,资本主义已
经成为一个被物化的并且赋予自身合法地位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客体世界获得了控制
权,而人类的富裕是由消费所定义的。
② 鲍德里亚一开始就认为商品的形式已经发展到了商品化的程度,以致使用价值 1 已经被
“符号价值”所代替,而这“符号价值”将商品重新定义为主要是被消费和被展示的一个
象征。
关键词:马克思的说明了商品模式如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原则、并且深入经验和社会生活的,但这
些批判赋予资本主义物化的合法前提;鲍德里亚认为符号价值才是要点,而不是仅仅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

3.批判的逻辑
(1)对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开始于对符号的功能及其存在根据的追问——马林林诺夫斯
基关于部落交换行为的研究说明,消费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扩散和表明社会等级,不能从满
足人们生活需求来理解消费,而应当考虑到消费的文化:功能、制度功能和社会等级化功
能,即符号功能——炫耀性消费是对身份等级的炫耀。物具有符号性的社会价值,使用价
值只是对物的操持的保证。
(2)进一步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要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坚持象征交换和炫耀消消费?不是
个体的生理自然需求或满足个体生理需求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把社会成员区分为不同
地位和等级的社会逻辑。
(3)一个更具根本性的问题是,人们的消费行为不应被单纯解释为理性选择。 人 们 对
交换行为或消费行为持有不加质疑的思想信念,即意指逻辑,这是
未经辨析就信以为真的、“拙劣的形而上学”的虚假性。
(4)鲍德里亚再次把人们的思维引向关于物和消费的思考。鲍德里亚理解的物物并不是对
使用价值的消耗,而是能够显现人们社会地位和社会差别的东西。物是符号,消费是追求
符号价值的行为。物的四种存在形式:
a. 器具:实用的逻辑;
b. 商品:市场的逻辑;
c. 象征:礼物的逻辑;
d. 符号:地位的逻辑。

六、生产之镜的理论批判

在《生产之镜》前,鲍德里亚主要是从新马克思主义立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虽然同马克
思政治经济学存在一些分歧,但同马克思的关系基本是继承但在《生产之镜》及以后的著
作中,鲍德里亚开始直接批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基本观点,阐述了很多同马克思
主义尖锐对立的思想理论
1.对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的批判
(1)鲍德里亚提出的问题是:马克思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对资本主义
社会事实的真实批判吗?答案是否定的。马克思仅仅停留在对生产内容的辩证分析和历史
考察上,没有开展形式上的批判,认识停留在抽象化和普遍化层面,没有对这些历史现象
的不同表现形式形成具体认识。因此,《生产之镜》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批判。
(2)鲍德里亚把马克思的生产理论看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虚幻反应,生产、劳动和价值不
过是镜子中的影像,人们却通过这些镜中影像来实现对自我和现实的认识。
2.鲍德里亚的批判逻辑
(1)鲍德里亚首先从使用价值和劳动力概念入手对马克思的生产理论提出质疑:劳动力作
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并非来自物或者劳动力的自然本质,而是在交换价值的规定下形成和
实现的。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商品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是资本家为了获得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对商品或劳动力使用的规
定——因此,马克思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使用价值是由交换价值规定的。
(2)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把劳动看成人的类本质展开批判:马克思从伦理学和美学两个层面
美化了劳动,因为具体的生产活动一定在特定的社会等级关系中存在,为争夺交换价值而
发生的剥削、压迫、欺诈、异化等行为与制度一定会入侵劳动中,把劳动看作人的类本质
不仅脱离了社会的运行逻辑,而且也美化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支持了掩盖不平
等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3)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批判:马克思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把自然看成人类作用的客体,
成为人类攫取财富的客观资源和最大的所指。所谓的“现实”原则是工业结构和意义模式
中的操作原则。
(4)对马克思历史观的批判:马克思的历史观也是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展开的,自然只是
生产的空间,历史只是生产的轨道,这样理解社会不符合历史实际,因为礼物交换,崇拜
艺术等都无法用生产概念来解释。并且,在后工业社会中,所有的价值都转变为处于符码
霸权之下的符号交换价值。
关键词:使用价值和劳动力、劳动的类本质,自然观、历史观

七、拟像秩序与象征交换

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鲍德里亚论述了价值的结构革命,指出当代人类委社会发生了
结构的断裂,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不再像马克思论述的一样辩证地联结在一起;
1.符号交换
(1)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比较
现代性是以工业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霸权上升为特征的生产的时代;后现代就是一个由符
号、代码和模型控制的拟象的时代。现代性集中于物品的生产;后现代性则以符号的激增
为特征。
现代性可以被描述为一个生活领域日益分化的过程;后现代性可以被看作是是一个伴随着
内爆的消除分化的过程。
(2)符号交换
① 符号交换的定义:是一组可以互换的施与受的过程——给与礼物和接受福礼物的交换周
期。
② 符号交换的趋势:在经济领域中,符号交换有被经济交换取代的趋势。鲍德里亚赞美这
类交换以及及这类交换发生的初民社会。在初民社会中,物品交换有严格的限制。送礼和
收礼循环,最后各方都得到满足,而和此特定交换有关的循环就停止。然会而,在当代世
界的经济交换上,物品的交换还是没有终止:为自己和别人购物的行为并没有终点。这种
想法就是让经济交换经由消费而持续不断、永远远进行。

2.拟象社会
(1)拟象
① 从初民社会到现代社会
鲍德里亚看到一个符号交换的社会过渡到缺乏真诚、以拟象作为特色的现代社会。拟象是
虚假的,世界将逐渐由拟象控制。那些具有符号交换特色的真正 文化世界是令人着迷
的、是很神奇的。充斥拟象的现代社会没有这种神奇和令人着迷的能力。与充满真诚的初
民社会相比较,拟象的世界是完全不具有吸引力的、是可耻的。
② 拟象:当世界通过拟象变成了纯粹的表征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里里,不再有
本质与现象、真实与表象之分,表象本身就是真实,并且是一种比真实还要真的“超真
实”,这种超真实就是“拟象”。
③ 拟象与再现
拟象与再现相对立。再现来自于符号与实在的同一性原则;拟象来自于对作为价值的符号
的彻底否定,来自于对每一种指称加以颠覆和宣判死刑的那种符号。在再现中,“符号”
总是指涉某物、掩饰着某物;
④ 拟象的世界
拟象的世界是一个由模型不断地自身复制的世界,是一个意义内爆的世界。在那里,在电
视和传媒的“符号”之下,在消费和娱乐所主导的行为模式的“符号”之下,一切都变得
既是分离的又是毫无差别的。
关键词:拟像社会中符号作为所指,背后的能指消失了,本质与现象、真实与表象不再相区别,超真实带
来意义内爆。

(2)拟象秩序
① 鲍德里亚把迪斯尼乐园视作是拟象秩序的一个“完美模型”,是拟象社会的缩影。
② 在迪斯尼乐园的每个角落,美国的客观性图像被绘制出来,所有的价值都被这缩影和漫
画故事所提升。迪斯尼乐园里的美国模型甚至比社会世界中的真实美国还要真实,以至于
仿佛是美国愈来愈像迪斯尼乐园了。
③ 拟像秩序的演化逻辑
a.仿造——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古典时期,基于价值的自然规律上,随着封建秩序的
解体发生。竞争和民主瓦解了符号的强制性,拟像的最初形式即对自然物品的仿造开始,
如仿天鹅绒。
b.制造——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崛起发生,基于价值的商品规律上,又称为工业拟像。不是
对自然的仿造,而是注重商品的造作功能即使用价值。
c.仿真——后工业社会,基于价值的结构规律上。不顾实体、超越现实的符号仿真。现实
胜于虚构的真理被颠覆,虚构在制造现实。
d.碎片化秩序——符号脱离了任何参昭物,成为可以脱离现实自足运行的拟像世界,消解
了直实和虚假的界限,虚假比直实更直实,社会结构发生内爆。
关键词:仿造 → 制造 → 仿真 → 碎片化秩序
(3)内爆
① 内爆的含义:指事物的边界的消退和各式各样事物崩溃在一起,这是与“区别”相反的
“去区别化”。
② 内爆的世界: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剧烈内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
社会阶级、社会性别、政治差异、那些曾经自治的社会及文化领域都分崩离析,消除了原
先定义的边界和差异。在仿真的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性和所有社会的东西都内爆
在一起。这样一来,经济就基本是由文化、政治和其他一些领域构成。艺术这一原先曾经
是一个潜在着差异和对立的领域,现在也被融入了政治和经济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社
会理论曾一度重视的社会事物原先的边界和结构发生了飞速的分解。
(4)超真实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学后现代世界也是一个超真实的世界。在其中,娱乐、信息和通信技
术所提供的经历比乏味的日常生活景象更紧张,也更诱人。超真实的领域,人们所处的情
况是,个体面对着压倒一切的形象,编码和模型的浪潮,它们其中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塑造
一个个体的思想或行为。
(5)超越内爆的有效途径——象征交换
① 象征交换:原始人没有进入资源争夺和理性计算时开展的非功利性、互惠的、可逆的交
换行为。鲍德里亚试图用非功利、非理性、非征服的行为模式摆脱符号化和拟像化困境中
的乌托邦玄想。
② 死亡:死广不再是生命的中介,而是个休生命进入社会关系的联结,是可逆性的馈赠,
是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上帝之间的互事,持续的象征交换关系,比如原始
人祭祀死亡的秘传仪式。
(6)对社会理论的贡献
鲍德里亚对于模拟和超现实的分析构成了他对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的贡献。“模拟”这一范
畴为激进的社会批判的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而“超现实”这一概念也是对媒介,控制论
和信息社会进行社会分析的一个极其有用的工具。以前,人们相信媒介可以再现,反映和
表征现实,而现在,媒介正在构成超现实,一个新的媒介现实,其中现实已经从属于消融
现实的表征。媒介中符号和信息的激增通过抵消和分解所有的内容消除了意义,这是一个
引向意义的瓦解以及媒介与现实之间差别消除的过程。
关键词:从符号交换到经济交换、拟像社会的特点和演化逻辑(从仿造到制造到仿真到碎片化秩序,拟像
社会中符号作为所指,背后的能指消失了,本质与现象,真实与表象不再相区别,超真实带来意义内爆 )、
内爆(社会事物原先的边界和结构发生了飞速的分解)、超越内爆(象征交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