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西方民主

车正霄、郑怡、刘振雄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含义与特点
民主是古往今来极为重要的政治价值。过去民主话语权基本被西方垄断,而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来了我国特有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理念,扩展了当
代民主的内涵。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并
要求“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
参与的权利”。在属性上,全过程人民民主具体表现为全面性、过程性和人民性、党
的领导四种特性。
(一)全面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面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民主主体的全面,必须将
“全体人民”都纳入民主过程,而非古希腊式的仅将奴隶主纳入民主过程;同时要特
别注重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参与渠道的问题;二是民主政治内容
的全面,人民可以尽可能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的立法,小到邻里
之间的鸡毛蒜皮,都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来加以解决;三是民主覆盖体系的全面,即
构建环节完整的民主体系。在横向上,从立法、行政到社会生活,在纵向上,从中央、
地方到基层,一系列机构和平台都应建立民主制度,进而实现广泛、多层的制度化发
展的要求;四是民主流程的全面,民主不仅仅是民主选举,还包括民主决策、民主管
理和民主监督等一系列环节,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形成民主程序的闭环。
(二)人民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切为了人民。民主最终旨
在实现人民的权益,因此要始终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
点和落脚点;二是一切依靠人民,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体人民都能参与的一种民主形
态,而非少数人垄断的民主形式。
(三)过程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性主要体现在民主流程的全面,民主不仅仅是民主选举,
还包括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一系列环节,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形成民主
程序的闭环。过程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一属性是对当代西方民主的突破。其实 民
主在古希腊诞生之时,是包括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一系列环节。但 1942 年,熊彼特
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将民主重新定义:民主就是一种选择政治精英的制
度安排,民主的核心标准在于是否存在竞争性选举。这一理念极大影响了之后西方民
主的发展,而仅将民主限于投票选举。
(四)党的领导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的核心功能是政治整合,而
在当代,中共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最有效的政治整合措施。这主要是因为党没有任何
自己的特殊利益,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而是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如今年来的精准扶贫鲜明体现了这一特点。

二、西方民主的特点与困境
民主在西方得到了深远的发展,从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到密尔的代议制民主,再到
熊彼特的竞争性选举下的民主,西方始终掌握着民主的话语权和定义权。
回顾民主的发展历程可知,具有代表性的民主内涵主要从属于三个阶段: 一是古希
腊的民主政体,意味着平民们执掌城邦的最高权力; 二是近现代的代议制民主,强调由
民众推选做政治决定的人; 三是当代的治理民主,侧重于公众对社会政治生活更大程度
的参与。
1. 古希腊时期的民主概念
词源学角度出发民主的定义:
现代英语中的 democracy 是从中古法语的 democratie 转译而来,其又可
以经后期拉丁语的 democratia 而上溯至希腊语的 dēmokratia( δημοκρατ α) 。
在 希 腊 语 中,dēmokratia ( δημοκρατ α) 属于阴性名词,它被雅典人奉为女神,
庇 护 着 雅 典 民 众 , 可 以 决 定 他 们 的 生 死 。 该 词 由 dēmos( δ μο ) 和
kratos( κρατο ) 两部分组成。其中,dēmos 至少有这么五重含义: 一是雅典境内基
层的自治村社“德莫”; 二是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三是在公民中占绝大多数的平民; 四
是公民大会; 五是民主政体本身。与之相比,kratos 的含义相对简单,它原本是一个
粗鄙的词汇,指的是力量、权力及支配。在古希腊神话中,克拉托斯( Kratos) 是强
力的化身,曾与比亚( Bia,暴力的化身) 等一起束缚过取火者普罗米修斯。
由此可见民主的基本含义应为全体公民或平民的统治,强调的是作为多数的平民
具有统治或支配地位。

2. 近现代的代议制民主
代议制起初是一种最高权力无法有效汲取和整合其领地国土的资源而联合选择以
协商的方式得到国民支持以进行对外战争或防御外族入侵的政治安排,起源之初是不
具有“民主”价值或内涵的。
自近代以来一直到 18 世纪末,代议制可以说是混合政体即共和制的代名词,被
众多政治人物视作理想的政府形式,而民主制就是其主要的 “假想敌”。二者之间的
差异和对立,集中体现在立法权的归属与行使: 民主制强调由公民直接制定法律,代议
制偏重于由业经推选的代表们进行立法。代议制的混合性质决定了它内在地具有一定
的制度弹性,这种制度弹性又有助于其及时回应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形势所发生的急剧
变化。
到 19 世纪中期时,工业革命的不断拓展,明显改变了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结构,
贵族、大地主与中下层力量此消彼长,社会力量对比的显著变化要求政治权力配置作
出积极的回应。在这种背景下,不少政治人物和政治理论家们开始设想代议制与民主
制的结合,强调代议制内含的民主成分,逐步扩大选举权范围,以此应对欧美社会不
可抵御的民主趋势。与此同时,一些政治理论家们开始着手将民主概念融入代议制框
架中,致力于打造秩序可控、程度有限的代议制民主。他们借助于主权与治权的区分 ,
将民主概念限定为间接的人民主权,一方面主权名义上归属于人民,另一方面治权由
民众选举产生的代表们所掌握。
因此,民主由代议制的竞争对手内化为代议制框架的有机组成部分,民主的实践
不再是民众直接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而是转换成代表得以产生的选举过程。这种民
主就是代议制民主或者说代议民主,自 19 世纪中叶起历经两百年的持续论证,最终
由熊彼特( Joseph Schumpeter) 给出了备受西方社会认可的标准定义。在熊彼特
那里,民主变成了一种竞争政治领导权的程序方法,“就是那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
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作决定的权力”。
与古希腊的民主不同,这里的民主仅把选举做出政治决定的人作为最初目标,而
把选民决定政治问题放在了第二位。因此,民主政治意味着政府的执政权应交给在自
由投票的竞选中获得更多支持的人。

3、当代的治理民主
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题中应有之意。在近现代的代议制框架里,民众的参与行为一
直被限定在政治领域,主要是参与竞争性选举的投票过程,通过选举投票完成政治意
义上的授权。授权之后,政治权力具体如何行使则不属于民众参与的实然范围。尤其
是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在显著提升行政效率的同时,却也极大地限制了民众参与的广
度与深度。进入当代以来,行政国家的特征愈发突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行政主导的
国家都是代议制民主局限性的体现和反映,民主逻辑的延伸已不是修修补补代议制民
主所能胜任的,而民众的参与热情也亟须通过革新民主理念、民主形态来调动和释放。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国家一度出现了“民主的危机”,遭遇了选举投票率明
显下降的难题。应该说,这种政治冷漠症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当时政治
运作的不满,是对缺乏实质性政治参与机会的一种抵制。在这种背景下,参与民主理
论正式出现,它强调不断扩大参与范围、拓展参与渠道,让更多的人最大限度地参与
到民主过程中来。佩特曼( Carole Pateman) 认为,全国层面上代议制的存在不是
民主的充分条件,真正的民主势必生长在一个参与性社会中,它要求把“政治”的范
围延伸到政府以外的领域(议题的泛政治化),尤其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或
工作场所等领域,让公众直接而又充分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这样才能够显著地提
升公众的政治效能感,发展个体的社会和政治能力,从而成就一种更富生命力、以参
与理念为 核心的民主实践。
到了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参与民主理论基础上,民主理论出现了一种协商转
向,而在这之前事实上已经有了大量的协商实践。在协商民主看来,民主意味着公众
通过共同的审议活动来就公共事务作出决策。它推崇审慎的反思和理性的讨论,更加
侧重于参与质量的提升。在这种审议性对话中,参与个体之间是自由而平等的,他们
在获取充分信息和深思熟虑基础上,通过公开说理的方式,相互陈述符合公共理性的
各种理由,消除彼此的分歧,寻求群体内部的最大共识,从而确保公共决策的正当性
以及公共利益的实现。无论是参与民主论者将“政治”的范围延伸至政府以外的领域,
还是协商民主论者强调的参与公共决策讨论,二者实际上都将民众的参与行为推进到
了治理领域。这样,以参与民主与协商民主为代表的治理理论和实践,就已经把民主
概念从代议制框架中解放出来,将民主参与从政治领域的选举投票拓展到社会各领域
的治理过程中。这种民主理念、民主形态的革新,可以概称为“治理民主”。在治理
民主的视野里,民主不再局限于一种特定的政治制度安排,而是成为公众通过多样化
途径参与公共生活的过程。它改变了公众以往在治理过程中的被动参与局面,提升了
其在民主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生活趋向民主化,使得民主实践的
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展。

在 20 世纪 60 年代罗伯特·达尔提出了多元主义的民主观,各种利益集团有平等
的机会参与角逐,国家作为一个平台公平对待不同社会力量的诉求,最终通过博弈最
后达到一种竞争性均衡的状态。但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他发现,由于大型利益集团的出
现,国家政策常常被大型利益集团牵着鼻子走,多元主义濒临失效。
而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又相继兴起参与民主理论和协商民主理论,在某种
程度上尝试纠正过往民主观的偏差。但在实践上,由于仍过于重视选举环节,而未真
正重视民主治理,这使得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进而出现
了一系列深层问题。
(一)边缘群体政治权利难以得到保障
由于在实践中,西方民主的基本运作逻辑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而边缘群
体并不具有较为娴熟的政治参与技巧,这使得在博弈中他们往往失败,代表他们利益
的主张也很难进入政策议程并转化实际政策,进而无法保障自身的政治权利。
(二)身份政治
身份政治兴起的原因之一便是由于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利益遭到忽视,而不得
不以特殊途径诉求利益。(通过特殊纽带如种族、信仰、身份认同等抱团进入政治)
(三)政党斗争
从政府停摆到国会山骚乱,驴象两党越来越难以弥合在治理上的分歧。
(四)政治极化
种族问题、身份问题、党政问题等诸多问题都无法通过简单的“代议制民主”解决,
民主不是弥合一切的万金油与终极答案,反而因为制度安排,导致这些问题更加极化。

3.全过程人民民主和西方民主的核心差异
当今西方民主越发难以促进政治整合,这反而违背了政治的本质。而我国的全过
程人民民主在实践上,不断有所突破,为何两者存在如此明显的差异?核心在于有无
稳定的、照顾各方利益的领导。
中国的全过程民主的“核心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通过共
治共建共享的模式不断加强政治整合;而西方民主则具有多股力量,不同政治力量相
互较劲,在一定时期能够达成一致,缓慢地推动政治整合,但在特殊时期,如目前的
美国,随着各方各不相让,就导致了社会撕裂、身份政治、民粹主义、政党极化等一
系列困境。
最后是笔者的一点思考。一黑猫白猫,能抓住耗子的才是好猫。民主作为重要的
政治理念,必须发挥政治整合的效能,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人民的幸福。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