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文言文理解与翻译

文言文阅读与翻译指导说明

中华民族的古籍汇集了华族丰富的文化,记录了华族五千年的生活体验,是前人智慧
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学习古文,不仅能提高语文的驾驭能力,还能汲取古
文中丰富的养分,以增长才智,陶冶品德,更能借鉴前人的得失。

为何现代学生难以读懂文言文?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未能掌握文言文词语变化的规律,
同时较少接触文言文的原因。因此,要把文言文掌握好,学生必须多读古文、多思考、勤做
笔记及多比较古今词义的变化才行。

学好文言文应注意事项

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变化
古今词义异同:由于年代相隔久远,在不同的时代中相同的词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例: -古文“牺牲”指祭神的牛羊等牲畜,非指现今的
舍弃 生命、财产、时间。
-“汤”指热水,非指现今人们喝的热汤。
-“穷”指尽头、落难,非专指贫穷。
-“厌”指吃饱、满足,非指讨厌。
-“兵”指兵器,非指士兵。
-“怜”也指喜爱,非专指可怜等。

通假字现象:文言文中借用音同、音近或字形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就是通假字,
例如: “惠”字用来替代“慧”,这个被借用的“惠”字便是通假字。
例:案通按 暴通曝 齐通剂 旁通傍
罢通疲 取通娶 诎通屈 徧通遍
反通返 裁通才 受通授 又通有
汤通烫 善通缮 早通蚤 不通否
具通俱 贾通价 内通纳 说通悦
亡通无 奉通捧 识通志 女通汝

古籍中不乏使用通假字的情况,因此当遇到无法从字义上理解的字词时,
建议从通假字的层面去思考、推敲。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它们和实词一样,常有一词多义或异
词同义的情况。

例:- “其”有“他或它、这、大概”的意思。
- “始”有“开始、当初、刚刚、才”的意思。
- “且”有“况且、即将”的意思(以上为一词多义)。
- “以”有“因为、用、在”的意思。
- “独、特、唯、止”都有“只”的意思。

这些古代虚词常造成理解与翻译上的困难。因此,学生应学习虚词的应用。遇
到问题的时候,细心地结合句子和上下文以找出其确实意义。

确认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倒装句和判断句。
很多古文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这些句式如果掌握不好,会造成阅读与翻译
上的困难。
(i) 省略句
在古文中,为了简洁精炼地表达,句子的某些成分往往被省略掉了。如果学生
在阅读古文时,能根据语言环境弄清所省略的部分,并补充省略的部分,就能
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例:-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上文中“见渔人”句,未说明谁见渔人。然而,从上下文就可以看出,
这里的主语“村中人”被省略掉了。

(ii) 倒装句
古文中时常前后倒置句子的成分,形成古文中的一种特有的句式。
例:- 何陋之有? 《陋室铭》
上文中倒装了“有何陋”,即“有什么简陋的呢? ”

(iii) 判断句
在语法上,判断词能够证明主语与宾语对等或相同,判断句就是表达判断的句
子。古文中的判断句较复杂,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 第一种是不出现判断词,把主语和宾语前后放置,让读者自行把它们构成
判断句。
例:-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汉纪》
刘备是当时的枭雄。

2. 第二种为把代词加在主语后面。这种句法的作用是强调主语。
例:- “粟者,民之所种。”《论贵棗疏》
粟,是老百姓种的东西。
3. 第三种形式是在句子后加“也”。
例:-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4. 第四种形式是前面加“者”,后面加“也”。
例:-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5. 其他形式:
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项羽本纪》
应当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大将项燕。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这就是岳阳楼上所见的雄伟景观。
- “是叶公非好龙也。”《新序,杂事五》
这叶公并不是喜欢龙。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真正的知道。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要把文言文学好,不能只了解文言文的语法和词义,还须学习以古人的思路去
理解文章,须了解古今思想的差异,更须对中华文化有所认识,才不会错误诠释内容
或误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阅读文言文的技巧
(1) 阅读全文,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大意。
(2) 利用文中所附的注释,以充分理解文中各句的意义,再进一步联系贯通各句,以
弄懂全文。
(3) 细读理解题,了解问题在问些什么,能够进一步掌握文章的内容。
(4) 再次细读文章,同时寻找有关答案的线索,并标记有关线索,以便省下搜寻答案
的时间。
(5) 阅读文言文时,学生应以古人的思维方式来思考。
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要能准确翻译文言文,学生须掌握翻译的准则,多阅读古文和多作练习。
以下事项需多加注意:
(1) 句子要能通畅达意,原文中省略的词语或适当的关联词须酌情加上,单音词也要增补
为双音词。
(2) 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宜直接按照原文的语序逐字逐句地译成白话,这方法比较能保持
原文内容和风格。意译的方式只有在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意义时才能被采用。(意译
是指按照原文的内容大意而不是逐字逐句来进行翻译。)
(3) 凡是人名、国名、地名、物名、朝代、官职、年号等专有名词在翻译时保持不变,不
必译出。
(4) 有些文言文虚词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并无实际意义,可以不必译出。例如:“夫
(fú)、兮、者”等。

文言文理解与翻译范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原文 译文
蝜蝂①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它在爬
取,卬②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③不止 行中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仰起头背着
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④踬仆⑤不 这些东西。背负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非常
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 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粗糙,因而东西堆
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 上去不会散落,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
死。 人可怜它,替它拿开背上的重负。当它勉强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能行走时,又像原先一样抓取物体背负上
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 来。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
也,黜弃⑥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 力气也不肯停下来,直至跌倒摔死在地上。
起,又不艾⑦,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 如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财物
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 就不放过,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
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 物会成为自己的累赘,还只担心财富积聚得
也,亦足哀夫! 不够。等到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或
是被罢官,或是被流放到边远地区,才觉得
(柳宗元《蝜蝂传》) 痛苦不堪。一旦被起用,他们仍不思悔改,
成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增加自己的俸
禄,进而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
死的程度,看见前人由于贪财而丧命,却不
知引以为戒!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
被称作人,可是智慧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
悲了!
注释:①蝜(fù)蝂(bǎn):一种擅长背负东西的小虫。
②卬(áng):同“昂”,仰,抬头。
③困剧:疲乏已极。
④卒:最终。
⑤踬(zhì)仆(pū):跌倒。
⑥黜(chù)弃:罢免不用。
⑦不艾:不停止。艾:停止
问题 作答提示
1. 蝜蝂这种小虫有什么特性? 1. 答案分两部分,即“善负小虫也。行
答:蝜蝂擅长背负东西,在行走时不 遇物,辄持取”与“又好上高”。上
管遇见什么都背起来,又喜欢往 句中“负”的意义为动词“背”;
高处爬。 “辄”是副词“就”,引申为
“都”;“好”转化为动词“喜
欢”。

2. 为什么蝜蝂所背负的东西不会掉落下 2. “其背身涩”的“涩”是一词多义的
来? 例子,可指“味道酸麻苦涩”,也可
答:它的背很粗糙,所以东西堆上去 指“晦涩难懂”,这里却是指“粗
不会落下来。 糙、不光滑”。

3. 蝜蝂最后的命运如何? 3. 答案为“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
答:它在往高处爬时用尽了最后的力 坠地死”,上句中的“已”是动词
气却不停下来,最后终于力竭摔死。 “停止”的意思。

4. 试解释“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 4. 现代文中的“病”是“生病”的意
徙之,亦已病矣。”中“病”的意 思,但在古文中,它通常比喻“痛苦
义。 或不幸” 。
答:痛苦、不幸。

5. 作者借蝜蝂小虫的特性刻画了一种怎 5. 蝜蝂这种小虫可能并不存在,只是作
么样的人性? 者借着它的特性来对当时的一些人作
答:作者借蝜蝂刻画了愚昧无知、贪 出嘲讽批评。
得无厌的人性。

6. 试翻译“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 6. 翻译这一句须具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行,又持取如故。” 文中的“或、为、苟”都是常见的文
答:有的人可怜它,替它拿开背上的 言词汇,须将之理解为“有的、替、
重负。当它勉强能行走时,又像原先 勉强”之意;“如故”即原先一样
一样抓取物体背负上来。 (把东西捡起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