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第 29 卷第 2 期 南昌大学学报 ( 哲社版) Vol. 29 No.

2
1998 年 6 月 J OU RNAL OF NANCHAN G UN IV ERSIT Y J un. 1998

    摘   要  青苗法是宋神宗熙丰变法时期的


一项重要新法 ,旨在防止民间高利贷者盘剥农民 ,
评 以济贫困 , 发展生产 。但因法令不够完善 , 以及

欧 —
“吏不得人”“故为民害”
, 。当时知青州欧阳修针
对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弊端 ,一面止散青苗钱 ,一

阳 —


面向朝廷提出三点改良要求 。欧阳修的言行是合
理的 ,其目的在于济贫惠民 ,然而当代某些史学家

修 论 称欧阳修为“守旧派”或“反变法派”, 这是不够实
事求是的 。


止 宋     关 键 词  熙丰新法  欧阳修  止散青苗钱

熙 俞   作者简介  1936 年生 , 南昌大学历史系教

散 丰



授。

青 法

青苗法是宋神宗熙丰变法时期的一项重要新法 。而熙
丰变法又是北宋中期一次规模巨大和影响深远的社会革新
苗 之 运动 。在青苗法向全国各地推行不久 , 当时的知青州充京
东东路安抚使欧阳修 , 竟擅自停止 散青苗钱 。由于欧阳

钱 苗 修的这一行为 ,当代不少历史学家都把欧阳修看作是熙丰



法 变法的“反对派” 或“守旧派”。欧阳修“止散青苗钱”
究竟是
怎么一回事 ? 为了对它作出比较客观和公正的评论 , 我们
必须把青苗法的立法宗旨及其具体实践效果 , 和欧阳修对

题 青苗法的看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
神宗皇帝即位时 , 北宋社会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当
时 ,广大农民十分贫困 , 迫使他们纷纷破产的 , 除了地主豪
强的土地兼并 ,高利贷的猖獗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尤其在青黄不接之时 ,农民为了维护生活和
生产 ,常向地主豪绅乞借高利贷 。于是 “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
, ”①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以

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 ,于神宗熙宁二年 ( 1069 年) 九月四日推出了青苗法 。青苗法的主要内容
如下 :
一、 将常平广惠仓现有的一千五百万贯 、 石储备 ,由各路转运司兑换为现钱 ,普遍借贷给城
乡居民 ,各路设常平官专司其事 。
二、 常平官按前十年中丰收时的最低粮价 ,将居民所请贷的粮食折价成现款贷付 。民户自
愿请贷 “不愿请者
, ”②归还之时 , 或缴纳粮米 , 或缴纳时粮价贵亦可缴纳现钱 “皆
,不得抑配 。 ,
许从便”,但不得亏蚀官本 。
  三 、
每年分两次借贷 : 一次在正月三十日以前 ,称作“夏料”; 一次在五月三十日以前 ,称作
“秋料”。随夏秋二税归还贷款 ,即在五月 、十月之前 。如遇灾荒 ,则在下次收成之日归还 。
四、除游手好闲者外 ,先借给乡村人户 ; 如有剩余 ,再借给城郭人户 。为防止人户逃亡或官
收稿日期 :1998 - 03 - 23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2期 俞兆鹏 : 评欧阳修“止散青苗钱”
问题 —
——兼论北宋熙丰新法中之青苗法 ・105 ・

府蚀本 ,每五户或十户结成一保 ,由第三等以上人户充作“甲头”,按家产多少借予 。客户请借


须与主户合保 ,视主户家产多少借予 。
五、按户等高低进行借贷 。客户和第五等户不得过一贯五百文 , 第四等户不得过三贯文 ,
第三等户不得过六贯文 , 第二等户不得过十贯文 , 第一等户不得过十五贯文 。支借后尚有余
款 ,则酌情增额借予二等以上人户 。
六、归还之时 ,在原额外得缴纳二分利息 。因一年分夏料 、秋料两次贷款 ,故年利为四分 。
青苗法制定和公布后 ,决定在京东 、
淮南 、
河北三路试行 , 然后再行全面推广 。可是不久 ,
试行青苗法尚未取得成效 ,其它各路也相继派去了提举官 ,便急急忙忙在全国普遍推行 。
青苗法在公布时 ,首先就强调 : 实行青苗法 “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
, ,又民既受贷 ,则于田作
之时不患缺食 。因可选官劝诱 ,令兴水土之利 ,则四方田事自加修益 。 ”又说 “
: 人之困乏 , 常在
新陈不接之际 ,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 ,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常平 、 广惠之物 ,收藏积滞 ,必
待年歉物贵然后出粜 ,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 。今通一路之有无 ,贵发贱敛 ,以广蓄
积 ,平物价 ,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 ,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凡此皆为民 ,而公家无所利其入 ,亦先
”③
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 ,裒多益寡 ,而抑民豪夺之意也 。
从上述青苗法的内容看 ,可见其推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济贫困 、 抑兼并 、 发展生产 ,其立法
宗旨不可谓不善 。同时 ,其实施办法 ,尤其是规定民户自愿请贷 ,不许抑配 ,在归还欠款时 ,纳
粮或折钱“皆许从便”,其利息又大大低于兼并之家的“倍息”,这一切也都颇为合情合理 。既然
推行青苗法有这许多好处 ,那么 ,欧阳修为什么要抵制青苗法并擅自在辖区止散青苗钱呢 ?
欧阳修在青州等地止散青苗钱自有他的理由 。神宗熙宁三年 ( 1070 年) 五月 ,欧阳修接连
两次向朝廷上奏 ,批评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弊端 ,这就是他的《言青苗钱第一札子》和《言青苗
钱第二札子》。总括这两个札子的内容 ,欧阳修提出了下列三点意见 。
一、要求将青苗钱改为无息贷款 。欧阳修说 : 自从 散青苗钱以来 ,社会舆论多以“青苗钱
取利于民为非”。虽然朝廷多次申明 , 散青苗钱“本以惠民”,但结果“缙绅之士 ,论议益多”;
农民们“但见官中放债 ,每钱一百文要二十文利尔 ,是以申告虽烦 ,而莫能谕也”。因此 ,欧阳修
要求 “
: 必欲使天下晓然知取利非朝廷本意 ,则乞除去二分之息 , 但令只纳元数本钱 , 如此始是
不取利矣 。盖二分之息 ,以为所得多耶 ,固不可多取于民 ; 所得不多耶 ,则小利又何足顾 。”④
二、 要求当农民不能如期归还上料青苗钱本息时 , 应停发下料青苗钱 。根据青苗法规定 :
“如灾伤及五分已上 ,则夏料青苗钱令于秋料送纳 ,秋料于次年夏料送纳 。 ”欧阳修认为 “
: 年岁
丰凶 ,固不可定 。其间丰年常少 ,而凶岁常多 。今所降指挥 , 盖只言偶然一料灾伤耳 。若连遇
三两料水旱 ,则青苗钱积压拖欠数多 。若才遇丰熟 ,却须一并催纳 ,则农民永无丰岁矣 。至于
中小熟之年 ,不该得灾伤分数 ,合于本料送纳者 ,或人户无力 ,或顽猾拖延 ,本料尚未送纳了当 ,
若令又请次料合 钱数 ,则积压转多 ,必难催索 。”因此他建议 “ : 人户遇灾伤本料未曾送纳者 ,
及人户无力或顽猾拖延不纳者 ,并更不支 与次料钱 。如此则人户免积压拖欠 ,州县免鞭扑催
驱 ,官钱免积欠久陷 。”⑤他又补充说 ,朝廷多次申明 散青苗钱“意在惠民”,但他以为“若夏料
钱于春中 散 , 犹是青黄不接之时 , 虽不户户缺乏 , 然其间容有不济者 , 以为惠政 , 尚有说焉 。
若秋料钱于五月 数 , 正是蚕麦成熟人户不乏之时 , 何名济缺 ? 直是放债取利尔 。若二麦不
熟 ,则是夏料尚欠 ,岂宜更 秋料钱 ,使人户积压拖欠 。以此而言 ,秋料钱可以罢而不散”⑥。
三、
要求罢去提举 、 管勾等官 ,禁止州县官吏向民户抑配青苗钱 。虽然朝廷屡次禁止州县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06 ・ 南昌大学学报 ( 哲社版) 1998 年

官吏向百姓抑配青苗钱 ,但据欧阳修所见实际情况是 “诸路各有提举


, 、
管勾等官 ,往来催促 ,必
须尽钱 散而后止”。欧阳修认为 “
: 朝廷虽指挥州县不得抑逼百姓请钱 ,而提举等官又却催促
尽数 散 ,故提举等官以不能催促尽数 散为失职 ,州县之吏亦以 钱不尽为弛慢不才 ,上下
不得不递相督责者 ,势使之然 ,各不获已也 。由是言之 ,理难独责州县抑配矣 。”
为此 ,欧阳修建
议 “先罢提举
: 、
管勾等官 ,不令催督 ,然后可以责州县不得抑配 。其所 钱 ,取民情愿 ,专委州
县随多少散之 ,不得须要尽数 ,亦不必须要阖县之民户户尽请 ,如此则自然无抑配之患矣 。 ”⑦
欧阳修对青苗法的这三点批评与建议是否合理呢 ? 让我们结合当时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
实际情况 ,逐条来加以分析 ,以期获得较为客观和公正的评论 。

关于要求取消青苗钱利息问题
青苗法公布时特别加以申明 “ : 凡此皆为民 ,而公家无所利其入 。”这也就是说 ,虽然青苗钱
贷款年利四分 ,而政府财政收入却并无增加 。按照王安石的说法 ,青苗钱每料取息二分 ,将用
于“官吏之俸 ,辇运之费 ,水旱之逋 ,鼠雀之耗”⑧ ,本也无可厚非 。但是 ,正如马端临在《文献通

考》中所说 : 青苗钱“凡以为民 , 公家无利其入 , 则未尝取息也”“而施行之际则不然也”
, 。苏
辙自大名推官上书时也指出 “ : 以钱贷民 ,使出息二分 ,本非为利 。然出纳之际 ,吏缘为奸 ,虽有

法不能禁 。” 事实正是如此 。本来青苗钱年息四分 , 对于当时被各种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的
农民来说 ,已经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 , 而“河北路差官置司 , 春夏于青苗钱明取三分之利”,
“失信于百姓”λϖg。翰林学士范镇也说 “ : 陛下初诏云公家无所利其入 , 今提举司以户等给钱 , 皆
令出三分之息 ,物议纷纭 。”λω
g
同时由于“青苗取息 ,提举官多非其人”λξ g
,加上“州县官弛慢 ,因缘
ψ
λg ζ
λ
g
为奸 ” “闾胥里长于收督之际有乞取之资”
, ,因而借青苗钱者在出息三分之外 ,还有许多额
外的破费 。后来 ,据苏轼说 “: 昔者州县并行仓法 , 而结纳之际十费二三 , 今既罢仓法 , 不免乞
取 ,则十费五六 ,必然之势也 。又官吏无状 ,于给散之际 ,必令酒务设鼓乐倡优或关扑卖酒牌 ,
农民至有徒手而归者 。但每散青苗 ,即酒课暴涨 ,此臣所亲见 。 ”λ{g谏官王叟岩 、 苏辙等也指出 :
“常平吏人 ,旧行重法 ,给纳之赂 ,初不能止 ,今重法既罢 ,贿赂公行 ,民间所请 ,得者无几 。 ”λ|g这
样一来 ,借青苗钱者不但要负担重息 ,经过官吏层层敲剥 ,甚至本钱也倒贴了进去 。由于官吏
作弊 ,一方面民户被迫负担青苗重息 ,而国家财政却并未有多大的增收 。正如司马光指出的 :
“广散青苗钱 ,使民负债日重 ,而县官无所得 。 ”λ}g可见 ,青苗贷款取息 ,于国于民均无所利 。
如果与取一倍之息的民间高利贷相比 ,从法令条文上看 ,似乎青苗钱的利息要低得多 ,但
是从借贷双方的关系来考察 ,官府取息的手段却要比民间高利贷者厉害得多 。据屯田员外郎
知山阴县陈舜俞说 “: 民间出举财物 ,取息止重一倍 ,约偿缗钱 , 而谷粟布缕鱼盐薪 艹敕 钅且釜钅奇
之属得杂取之 。朝廷募贷取 ,有司约中熟为价 ,而必偿缗钱 ,欲如私家杂偿他物不可得 ,愚民多
至卖田宅质妻孥 。 ……祖宗著令 ,以财物相出举 ,任从书契 ,官不为理 ,其保全元元之意深远如
此 。今乃官自出举 ,诱之以便利 ,督之以刑威 , 方之旧法异矣 !”λ∼g韩琦在论青苗法时也说 “
: 大
凡兼并所放息钱 , 虽取利稍厚 , 缘有逋欠 , 官中不许受理 , 往往旧债未偿其半 , 早已续得贷钱 。
兼并者既有资本 ,故能使相因岁月渐而取之 。今官贷青苗钱则不然 ,须夏秋随税送纳 ,灾伤及
五分以上 ,方许次科催还 。若连两科灾伤 ,则必官无本钱接续支给 ,官本因而寝有失陷 。其害
明白如此 。更有缘此烦费虚扰之事 , 不敢具述 。 ”µυg司马光说 “
: 青苗出息 , 平民为之 , 尚能以蚕
食下户至饥寒流离 , 况县官法度之威乎 ?”又说 :“朝廷初不许 , 有司尚能以病民 , 况法许之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2期 俞兆鹏 : 评欧阳修“止散青苗钱”
问题 —
——兼论北宋熙丰新法中之青苗法 ・107 ・

乎 ?”µϖg特别对于身为佃农的客户来说 , 接受了青苗贷款 , 并未能免除向地主的借贷 , 而是增加


了又一重轻济负担 。据韩琦说 “ : 西川四路 ,乡村民多大姓 , 一姓所有客户动是三五百家 , 自来
衣食贷借仰以为生 ,今若差官置司 ,更以青苗钱与之 ,则于主户处从来借贷既不可免 ,又须出此
一重官中利息 。”µω
g

青苗出息名为二分 ,债户实际负担极重 。绍圣二年 ( 1095 年) 哲宗准备绍述新政重新推行


青苗法之时 ,就有右承议郎董遵建议 “ : 青苗之制 ,乞岁收一分之息 。给散本钱 ,不限多寡 ,各从
人愿 ,仍勿推赏 。
” 他认为 “ ”µξ
: 出息至寡 ,则可以抑兼并之家 ; 赏既不行 ,则可以绝邀功之吏 。 g

鉴于上述情况 ,欧阳修上奏说 “ : 必欲使天下晓然知取利非朝廷本意 , 则乞除去二分之息 ,


但令只纳元数本钱 ,如此始是不取利矣 。 ”欧阳修要求青苗钱不取息 ,并非反对改革 ,而完全是
为平民百姓着想 。同时 , 他的这种要求 , 也出于一种当时普遍存在于正直士大夫中的传统观
念 ,即从儒家仁政济民的原则出发 ,官府不应向民间放债取息 。苏轼也曾说过 “ : 青苗放钱自昔
ψ
µ
g
有禁 。” 刘分攵也曾批评王安石说 “
: 介甫为政 , 不能使民家给人足 , 毋称贷之患 , 而特开设称贷
之法 ,以为有益于民 ,不亦可羞哉 ! 甚非圣人之意也 !”µζ
g
当然 , 在商品经济和货币金融事业日
渐发展的宋代 ,政府向民间发放农业贷款 ,适当收取薄利未尝不可 。但鉴于当时封建官吏因缘
为奸违法乞取致使小民破产的实际情况 , 欧阳修要求济贫惠民不取青苗钱利息 , 则也不无道
理。

关于要求酌情停发下料青苗钱问题
根据青苗法规定 : 夏料贷款在正月三十日前 ,归还在五月之前 ; 秋料贷款在五月三十日前 ,
归还在十月之前 ; 如遇灾荒 ,在下次收获时归还 。实际上 ,广大贫苦农民无论在灾荒之年或丰
收之年 ,随夏秋二税归还夏秋两料青苗钱本息都有困难 。而且接连 散两料青苗钱后患无穷 。
请看当时的实际情况 。
先看荒年时情况 。早在推行青苗法的第二年 , 即熙宁三年 ( 1070 年 ) , 右谏议大夫司马光
就已指出 “: 贫者得 ( 青苗) 钱 ,随手皆尽 。将来粟麦小有不登 , 二税且不能输 , 况于息钱不能得
偿 ,吏督之急 ,则散而之四方 。 ……春债未了 ,秋债复来 ,历年浸深 ,债负益重 。或值凶年 ,则流
转死亡 。幸而丰稔 ,则州县之吏并催积年所负之债 , 是使百姓无有丰凶 , 长无苏息之期也 !”µ{g
同年 ,河北安抚使韩琦也曾指出 : 官贷青苗钱 “须夏秋随税送纳
, ,灾伤及五分以上 ,方许次科催
还 。若连两科灾伤 ,则必官无本钱接续支给 ,官本因而寝有失陷 。 ”|µg事实正是如此 。在熙宁二
年 ( 1069 年) 十一月青苗法正式推广不久 ,司马光就向皇帝反映 “
: 臣家陕西 ,有自乡里来者 ,皆
言去岁转运使擅散青苗钱与民 ,今夏麦不甚熟 ,而督责严急 ,民不胜怨苦 。 ”µ}g次年二月 ,又有知
渭州蔡挺上奏 “ : 本路累年灾伤 ,若支青苗钱 ,恐催纳不前 , 或致逃散 。 ”µ∼g此后 ,整个熙宁年间青
苗钱催纳情况基本上都是如此 。如熙宁七年 ( 1074 年) 久旱成灾 ,神宗深为忧虑 , 翰林承旨韩
维曾上奏 :“畿县近日督青苗甚急 , 往往鞭挞取足 , 民至伐桑为薪以易钱 , 旱灾之际 , 重罹此
苦。”νυg又据熙宁十年 ( 1077 年) 三月提举两浙路常平司上奏 “
: 本路累年灾伤 , 死损人口至多”,
所有熙宁九年 ( 1076 年) 以前逃户所借之青苗钱无法催还 ; 有全甲人户死绝者 , 只得依法将本
ϖ
ν
g
家财产填还 。 由上述情况可见 ,荒年之时 ,不但民户无力归还青苗本息 ,政府也受损失 。
再看正常或丰收年景情况 。由于青苗钱分夏秋二料发放和收纳本息 ,所以 ,即使农民不遇
灾荒 ,其有限的资金 ,也无力归还青苗钱本息 。早在熙宁三年 ( 1070 年) 二月 ,知山阴县陈舜俞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08 ・ 南昌大学学报 ( 哲社版) 1998 年

就在上疏中指出 : 青苗钱“虽分为夏秋二料 , 而秋放之期与夏敛之期等 , 夏放之期与秋敛之期


等 。正月放夏料 ,五月放秋料 ,所敛亦在当月 。不过展转计息 ,百姓以给为纳 ,实无所利 。使吾
民一取青苗钱 ,终身以及世世每岁尝两输息钱 ,无有穷已 ,是别为一赋以敝海内”νωg
。司马光也
说 “王广廉在河北
: ”νξ
,民不能偿春料 , 乃更 秋料使偿之 , 民受之县厅即输之主簿厅 。 g
这就是
说 ,官府每年两次发放青苗钱和收归本息 ,农民一手借到青苗钱 ,一手即将此钱加上利息还给
官府 ,实际上未借到钱 ,反而倒贴了利息 。不仅如此 ,由于官吏苛刻 ,在收取青苗钱本息时 “苗,
ψ
ν
g
者青在田 ,钱估其直 ,收敛未毕而必其偿” 。这样一来 , 农民在尚未借得秋料青苗钱时 , 官府
就来收取夏料青苗钱本息 ,庄稼尚未成熟 ,农民哪有钱偿还 ?
同时 ,农民在缴纳青苗钱利息之外 , 原来就有沉重的田税和各种杂税负担 。韩琦曾经指
出 “今天下田税已重
: , ……更有农具 、
牛皮 、 盐米曲 、
革奚钱之类 , 凡十余目 , 谓之杂钱 。每夏秋起
纳 ,官中更以纟由绢斛斗低估 ,令民以此杂钱折纳 。又岁散官盐与民 ,谓之蚕盐 ,折纳绢帛 。更有
预买 、和买纟由绢 ,如此之类 ,不可悉举 。”νζ
g
农民负担既重 ,故当官府发放青苗贷款时 “下户见官,
{
ν
g
中散钱 ,谁不愿请” 。而王安石等变法派被这种表面现象所迷惑 ,认为农民愿借青苗钱 ,青苗
钱深受民间欢迎 。其实 , 正如韩琦所说 : 农民“夏秋各有赋税 , 又有预买及转运司和买两色纟由
绢、积年倚阁 、借贷麦种钱之类 ,名目甚多 ,今更增纳此一重出利青苗钱 ,愚民一时借请则甚易 ,
|
ν
g
至纳时甚难” 。加上请借青苗钱的农民之中 “亦有无赖子弟, , 谩昧尊亲 , 钱不入家 。亦有他
}
ν
g
人冒名诈请 ,莫知为谁 ,及至追催 ,乃归本户” 。再者 “钱入民手
, , 虽良民不免非理费用 , 及其
纳钱 ,虽富民不免违限”ν∼g。欠户还不出钱 , 官吏则“鞭笞必用”ουg, 结果农民破产 , 政府受损 , 公
ϖ
ο
g
私两伤 “州县多事”
, ,社会不安 ,乱上加乱 。哲宗元 四年 ( 1089 年) 八月四日 ,中书舍人苏轼
说“: 臣伏见熙宁以来行青苗 、 免役之法 ,至今二十余年 ,法日益弊 ,民日益贫 ,刑日益烦 ,盗日益
炽 ,田日益贱 ,谷帛日益轻 ,细数其害有不可胜言者 。 ……二十年间 ,因欠青苗至卖田宅 、 雇妻
ω
ο
g
卖女 、 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 。 ”
鉴于上述情况 ,故欧阳修要求 ,当民户未能如期归还上料青苗钱本息时 ,应停发下料青苗
钱 ,以减轻农民负担 ,减少政府损失 ,缓和社会矛盾 。其实 , 早在青苗法推行之初 , 赵扌卞就提出
“请且 今年一料权止之 ,俟无害乃行”。而王安石不同意这样做 ,认为“如此则人必有故为沮
坏失陷 ,罚百姓以破新法者”οξ
g
。至熙宁三年 ( 1070 年) 五月 , 宋神宗鉴于青苗法存在的实际弊
端 ,接受了欧阳修在《言青苗钱第一札子》 中的意见 ,并下诏 “ : 青苗钱委诸路转运开封府界提点
提举司 ,每年相度留钱谷以备非时赈济出粜外 ,更不限时月 ,止作一科给散 ,却作一科或两科送
纳 ,以便人情 。如愿分两科请者亦听 。 ”οψ
g
但是 , 神宗的诏令不能得到认真执行 , 以致熙宁七年
( 1074 年) 神宗再次下诏 “
: 诸路常平钱谷常留一半外 , 方得给散 。两经倚阁常平钱人户 , 不得
ζ
ο
g
支借 。 ” 由此可见 , 欧阳修要求酌情停发下料青苗钱 , 是对整治青苗法弊病的一种合理化建
议 ,并非根本反对青苗法 ,而其本人更非反对变法的顽固守旧派 。

关于要求禁止官吏向百姓抑配青苗钱问题
青苗法公布之时 ,神宗曾下诏明确规定 “ : 青苗钱令民愿取者则与之 , 不愿者不强也 。 ”ο{g也
|
ο
g
就是说 ,民户自愿请贷青苗钱 “不愿请者不得抑配”
, 。但当时苏轼就预言 “
: 青苗放钱 , 自昔
有禁 。今陛下始立成法 , 每岁常行 。虽云不许抑配 , 而数世之后 , 暴君氵于吏 , 陛下能保之与 ?
……乃知青苗不许抑配之说 ,亦是空文 。 ”ο}g其实 ,未等数世之后 ,在青苗法推行之初 ,提举官和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2期 俞兆鹏 : 评欧阳修“止散青苗钱”
问题 —
——兼论北宋熙丰新法中之青苗法 ・109 ・

州县官吏即违束力强民 ,处处抑配 。有关这方面的记载 ,史不绝书 。如 “


: 初敕旨放青苗钱并听从
便 ,毋得抑勒 。而提举官务以多散为功 ,又民富者不愿取而贫者乃欲得之 ,即令随户等高下分
配 ,又令贫富相兼十人为保首 。 ……民间喧然以为不便 。 ”ο∼g
“提举官俗以多散为功 , 故不问民
之贫富 ,各随户等抑配与之 。”πυg
“因提举官速要见功 ,务求多散 ,讽胁州县废格诏书 ,名为情愿 ,
其实抑配 。或举县勾集 ,或排门抄札 。 ”πϖg王广廉在河北按户等高下抑配青苗钱 ,民间喧然以为
不便 。为掩盖事实真相 ,他入奏假称“民皆欢呼感德”πω g
。司马光以开封府界的实际情况为例 ,
揭露了这种谎言 “: 青苗钱虽不令抑勒 ,而使者皆讽令抑配 。如开封府界十七县 ,惟陈留姜潜张
束力榜县门及四门 , 听民自来请则给之 , 卒无一人来请 。以此观之 , 十六县恐皆不免于抑勒
也。”πξ
g
其实 ,关于地方官抑配青苗钱之事 ,连王安石也不否认 ,他承认“抑勒诚恐有之”,并提出
“俟其行此 ,严行黜责一二人 ,则此弊自绝”πψ
g

地方官吏强行抑配青苗钱的违法行为 ,很快就引起了朝廷注意 。早在熙宁三年 ( 1070 年)
正月神宗曾下诏 “: 诸路常平广惠仓散给青苗钱 ,本为惠恤贫乏 ,并取民情愿 。今虑官吏不体此
”πζ
意 ,追呼均配抑勒 ,反成骚扰 。其今诸路提点刑狱官体量觉察 。违者禁止 , 立以名闻 。 g
同年
三月 ,制置三司条例司也上奏建议 “ : 群臣数言常平新法不便 ,令画一申明使知法意 。今或以钱
斛抑配与人 ,或利在易为催纳 ,专贷与物力高强户 , ……乞令逐路安抚 、 转运 、
提点刑狱 、提举官
觉察 ,依条施行 , 命官具案取旨 , 重行黜罚 ; 安抚 、
转运 、
提刑 、
提举官失于觉察 , 致朝廷察访得
{
π
g
实 ,亦当量罪 ,第行朝典 。
” 神宗立即批准了这个奏议 。禁令不可谓不严 , 但实际上却有令不
行 ,其根源仍在朝廷 。如河北路以户等高下 散青苗钱 ,与其它各路相比 ,独取三分之利 “显 ,
是提举官违条抑配 ,而朝廷并无黜责”π|g。提举官之所以违条抑配青苗钱 ,因“诸路提举官往往
迎合王安石之意 ,务以多散为功”π}g。州县官吏之所以抑勒违法 ,据韩琦的说法 ,是因为 “
: 青苗
之法 ,内有大臣力主 ,事在必行 。外有专差之官 ,唯以散钱为职办 。州县官吏往往变抑勒为情
愿者 ,盖事势不得不惧 ,而人情不得不从也 。 ……更差使臣督迫给散 ,县邑小官苟免过咎 ,以抑
配为情愿 ,何可辨明 。”π∼g
抑配青苗钱的危害极大 ,它不仅加重了广大农户的经济负担 ,同时又使政府收不回青苗本
钱 ,造成国库亏损 。贫苦农民因无力偿还青苗钱本息而纷纷破产逃亡 。富户因以十人结保为
保首 ,不仅本身要负担青苗重息和应付贪官污吏的乞取 ,还要赔垫贫户的欠款 ,经济力量也被
削弱 。为此 ,司马光说 “
: 贫者既尽 ,富者亦贫 , 臣恐十年之外 , 富者无几何矣 。富室既尽 , 不幸
国家有边隅之警 ,兴师动众 ,凡粟帛军须之费将谁从取之 ? 臣不知今者天下所散青苗钱凡几千
万缗 ,若民力既竭 ,加以水旱之灾 , ……官钱既放散而百姓又困竭 , ……将以何谷贝周赡乎 !”θυg普
遍抑配青苗钱的结果只能是 : 民之弱者“转死沟壑”,壮者“聚为盗贼”θϖg。
鉴于青苗钱抑配所造成的种种恶果 ,欧阳修认为 ,只有先罢去提举 、 管勾等官 ,才能责成州
县官不得抑配 ,并要求 散青苗钱坚持民户自愿 “亦不必须要闾县之民户户尽请”
, 。欧阳修的
这种要求并非别出心裁 ,而只是为了维护青苗法的立法宗旨 ,也符合朝廷多次下诏严禁抑配青
苗钱的精神 。
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众多弊端 ,虽然与法令本身不够完善有关 ,但主要原因 ,
ω
恰如司马光所说 “皆吏不得人
, , 故为民害”, 即“所谓有治人而无治法也”θg。陆佃也说 “
: 法非
ξ
θ
g
不善 ,但推行不能如初意 ,还为扰民 , 如青苗是也 。” 这一点也可以说是整个熙丰变法终于失
败的重要原因 ,即这次变法过分注重经济效益 ,而忽视了吏治改革 。尤其是王安石用人不当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10 ・ 南昌大学学报 ( 哲社版) 1998 年

给新法带来了不少消极后果 。
由于青苗法推行后 ,害大于利 ,故欧阳修与当时众多大臣一样 ,希望“追还新制 ,一切罢之 ,
以便公私”θψ
g
。但当变法势在必行之时 , 为了顾全大局 , 欧阳修只好就青苗法的内容及其推行
过程中的弊病 ,提出一些改良建议 。由此可见 ,欧阳修并非根本反对变法 ,他擅自止散青苗钱 ,
旨在减轻农民的负担和维护封建国家的长远利益 。为此 ,朝廷也只责备他违反了朝廷的纪律 ,
“不合不奏听朝廷指挥擅止散青苗钱”θζ g
,而并未给他严厉的处罚 , 更未指责他言论荒谬 。至于
欧阳修和王安石之间的私交 ,也并未因此事而恶化 。欧阳修在止散青苗钱后 ,对王安石依然十
分推崇 。当熙宁三年 ( 1070 年) 十二月王安石升任同平章事时 ,欧阳修于次年春天曾有《贺王
相公拜相启》,其中说 “: 高步儒林 ,著三朝甚重之望 ; 晚登文陆 , 受万乘非常之知 。 ”又说 “
: 窃顾
{
θ
g
病衰 ,属居官守 ,莫陪班谒 ,徒用驰诚 。” 而当熙宁五年 ( 1072 年) 八月欧阳修逝世后 ,王安石也
写有《祭欧阳文忠公文》,文中盛赞欧阳修“果敢之气 , 刚正之节 , 至晚而不衰”θ|g。这正如蔡上
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 中所说 “
: 欧公薨 ,而安石为文祭之 ,于是欧公之其人其文 ,其立朝大节 ,
其坎坷困顿 ,与夫平生知己之感 ,死后临风相望之情 ,无不具见于其中 。 ”θ}g

综上所述 ,可见当代某些历史学者笼统地把欧阳修说成是“守旧派”或“反变法派”是不够
实事求是的 。
( 责任编辑  吴直雄)

注:
|
ο《宋会要辑稿・
  ①③g 食货》
四之一六 。 }
λ
g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以下简称《长编》
)卷
ϖλ
λ
②g {
gλ|
gµωξ
gµ }

gµ∼
gνϖ
gοξ
gπ∼
g《宋会要辑稿・食货》 525 ,熙宁七年四月甲申 。
四之一七 、
四之二五 、
五之一一 、
五之一五 、
四 ∼
λ
gνω
g
《长编拾补》
卷 7 ,熙宁三年二月庚申 。
之二九 、
五之一七 、
四之一八 、
四之二一 、
五之 υ

µ g|
µ g{
µ g|
ν ν
g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
卷 16 。
九、
四之二二 、
四之三八 。 ψ
µ
gο}
g
《长编拾补》
卷 6 ,熙宁二年十二月 。
ψ
θ 欧阳修《文忠集》卷 114 《言青苗钱第
④⑤⑦g , ξ
ν
gοψ
g
《长编》
卷 211 ,熙宁三年五月丁未 。
一札子》( 见《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 ψ
ν
gο∼
gπζ
g
《长编拾补》
卷 7 ,熙宁三年正月癸丑 。

《文忠集》
卷 114 《言青苗钱第二札子》
, 。 }
ν
gοω

ϖg
《宋会要辑稿・
食货》
五之一 ○。
⑧王安石《王文公文集》
卷 8 《答曾公立书》
, 。 {
ο
g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
卷 15 《顾问奏对》
, 。
ζµ
λ
⑨g {
gνυ
gπυ
gπξ
gθυ
g马端临《文献通考》
卷 21 《市籴
, ψ
π
g《长编拾补》
卷 7 ,熙宁三年二月癸  。
考二・
常平义仓租税》。 |
π
g《长编》
卷 210 ,熙宁三年四月癸未 。
ω
λµ
⑩gϖ ζ

gν∼
gου
gοϖ
gοζ
gπω}
gπg
《宋史》卷 176 《食货志
, ϖ
θ
g《长编拾补》
卷 7 ,熙宁三年二月辛巳 。
上四・
常平》。 ω
θ
g《长编拾补》
卷 5 ,熙宁二年十一月壬午 。
ξ
λ
g《续资治通鉴》
卷 67 ,熙宁三年四月 。 ξ
θ
g《宋史》
卷 343 《陆佃传》
, 。
ψ
λ
gπ{
g李焘著 、
黄以周等辑补《续资治通鉴长编拾 ζ
θ
g《长编》
卷 211 ,熙宁三年五月庚戌 。
补》( 以下简称《长编拾补》) 卷 7 , 熙宁三年三 {
θ
g《文忠集》
卷 96 《贺王相公拜相启》
, 。
月乙未 。 |
θ
gθ}
g
《王荆公年谱考略》
卷 17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