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2

2017 年第 2 期 外国教育研究 No.

2,2017
第 44 卷 总第 320 期 Studies in Foreign Education Vol.44 General No.320

学优生何以沦为平庸?
——以加拿大安大略省为例之理性探析

张睦楚
北京 100872)
(中国人民大学 教育学院,

[摘 要]学业水平堪忧的学生培养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点,其相关培养模式通
常能够得到广泛关注,但却鲜有对学业优秀学生应有的关注,但不可否认学优生也同
时面临着众多现实问题。例如,政策立法偏颇与实际过程中教学不当对优秀学生群
体的损害;实用主义潮流对于这一群体的隐性冲击;个人心理复杂模式与社会整体的
两难困境的影响,对学优群体更是产生了不少的影响。长久以来,加拿大安大略省具
有较为独特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即关怀”的教育范式,但也带来了一
些问题。因此,以其为借鉴而深入探讨相关的培养模式与理性选择,对由对学弱生群
体的过度关注而导致学优群体反而走向平庸的可能有着极大研究意义,也能够对如
何探索出契合的路径以便使双方群体均实现自身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学业水平;学业优秀学生;学弱学生;教育模式;安大略省教育部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17)02-0117-12

不久前一所新兴的教学机构——加拿大安大略过渡学院(The Ontario Transition⁃


al Academy)正在准备第一学年的招生,作为面向“不适应传统学校教育”的学生的另
类选择,其主要针对高等教育阶段中表现不佳的大二、大三学生,在这一类“后进学
生”中通常所出现的特征行为是:学业成绩堪忧、缺乏信用、出勤率低、纪律不佳。因
此,该学院主要为这一类学生提供以就业准备课程为主的学习内容;并同时辅以提升
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项目训练,现阶段已有 18 名学生进入到该学院学习,
[1]
一时间这一
消息得到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作为联邦制国家,地方教育由各省教育部管理,早
在 2005 年学者鲍勃·睿(Bob Rae)即提出了一项“安省:教育领导者”①法案,该法案指

① 该法案名为“安省:教育领导者”
(Ontario: A leader in learning)。参见:http://www.tcu.gov.on.ca/
eng/document/reports/postsec.pdf,2005-02-13.
[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资助科研项目“前科研时代的博士生培
养模式之探析——以多伦多安大略教育研究院(OISE)教育学科为例”
(项目编号:
2015Y0509);云南师范大学“登峰扎根”资助项目“民族教育与比较教育创新研究”
(资
YN201605)。
助编号:
[作者简介]张睦楚,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人员,教育学博士。
- 117 -
No.2,2017 Studies in Foreign Education Vol.44 General No.320
出,安大略省做为长期以来的教育强省、大省,最为令人瞩目的成就即是在不同学习
者之间、各系统教育经费之间、受教育机会等方面以平等性著称,尤其是对弱势群体
的长久的关注,使得安省教育产生了较为卓越的效果,因此,长久以来“公平与关怀”
作为安大略省最具特色的标签,教育规划政策与实践也长期关注学弱群体。
然而,目前学界或教育实践者的大多数注意力都关注于学业弱势学生为什么一
直处于弱势困境,并力求寻求多种有效途径以提升学业水平,无论从理论或实践方面
均已尝试提出更为具体的构想和实现过程,却往往忽略了学业优秀学生何以沦为学
业平平甚至是落后学生的原因,虽然后者毕竟不是普通现象,但却是实际中存在的真
实现象。例如,在 2008 年度安大略省一项教育项目报告中一位名为“阿什利·丹”
(Ashley)的高中女生作为案例单独受到教育项目协会的特别关注:这名女生高一之前
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由于搬家转学及适应新学校的困难,加之校际之间学分转换
的不适用导致她再次回到原学校几乎整整落后了两年的学业课程,成为了“名副其
(Meaghan)的高中女生在 16 岁时意外成为了未婚
实”的学弱生。另外一位名为“米根”
母亲,学业从此一落千丈,长期以来辗转在退学的边缘。此外,还有不少学优学生由
于学业压力及对自己过大的期望,使自己长期以来陷入紧张焦虑状态中,导致学业出
乎意料的滑落。从学业的优秀滑落至平庸甚至是令人堪忧的境况,虽然这一现象并
不代表所有学生学术学业纵向发展的主流趋势,但现实中安大略省教育部仍然对这
一部分学生群体开展了一系列项目。①在此,究竟学业优秀学生是如何在多方因素作
用中逐渐成为相对的学业弱势群体?在逐渐陷入弱势困境的过程中可能遭遇哪些方
面现实因素的影响?如何在解决学弱学生相关问题的同时而不以损害优秀学生为代
价,从而实现两方互动提升的可能?对于以上种种问题的探索,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教
育过程中对不同学业表现群体具体培养模式的新方向、新举措、新途径。

一、对学优生的概念探析与转换思考必要性的诠释

(一)相关概念界定
以安大略省为例,从 2007 年起教师主要根据学生学业进展报告卡(Students’
Progress Report Card)评定准则对学生学业进行评定,大致依据以下六个方面:学习责
任感;学习规划组织;个体学习独立性;与他人合作学习能力;学习自发能动性;自我
规划及学习管理能力,其最终的评定结果则分为四个等级:优秀(Excellent);良好
(Good);令人满意(Satisfied)及需要进一步改进(Need to be improved),具体分数段的
分布呈现于下列表格(详见表 1)。
[2-3}
可见,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高中生学业成绩基本呈

① 安大略省教育部对于这类学生开展的项目有:Student Success Teams Projects; Lighthouse Pilot


Projects;Student Success Culture Projects 等等,此类型的各项目由该省教育协会相关专业部门推进施
行,力求在高中阶段成就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学业、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联系等方面均保持
长期的良好状态。

- 118 -
2017 年第 2 期 外国教育研究 第 44 卷 总第 320 期

现正态分布状况:处于“良好”及“令人满意”的学业表现学生占极大多数,而“学业优
秀”与“学业堪忧”生所占比例较小,假如再多加比较可发现前者数量明显大于后者数
量——而这两类群体也即现阶段需要探讨的中心主体。
表 1 加拿大学生学业表现分布表(以安大略省高中为例)

男生 女生
男生 评定
学业均分 (累计 女生表现 (累计 累计总和 群体代码
表现 等级
总和) 总和)
14.5%(累计总
90%+ 5.8% 5.8% 8.7% 8.7% 优秀 5.8%(男
和); A
8.7%(女生)
生);
80%~90% 26.4% 32.2% 37.8% 46.5% 68.29%(男生);
良好 B
70%~79% 41.89% 74.0% 39.1% 85.6% 76.9%(女生)
60%~69% 21.4% 95.4% 12.3% 97.9% 令人满 24.5%(男生);
C
55%~59% 3.1% 97.5% 1.5% 99.4% 意 13.8%(女生)
需要进 2.2%(累计总
50%~54% 0.9% 99.4% 0.4% 99.8%
一步改 和);1.5%(男生); D
<50% 0.6% 100% 0.3% 100% 进 0.7%(女生)
资料来源:News of Education. Progress Report Card. Ontario Minister of Education[EB/OL].http://
www.edu.gov.on.ca/eng/document/nr/09.12/faqs.html.
早在 1990 年加拿大出台的《国家教育法》即对某一部分学生进行了定义:
“在行为
准则、沟通能力、智力、身体素质或是其他多维度超越平均值的能力方面突出的学生,
而此类学生在通常情况下需要以更为优质的特殊教育来进行引导,这一类学生则根
据国家教育部提供标准以进行甄别与定义。”
[4]
很显然这是对学业优秀群体的具体定
义,具体而言这一群体基本分布于学生群体区域 A 范围内,这一类学生的高中甚至在
大学阶段的学业表现优秀与否,往往与学习者在学业方面主观持续性有极大关系,换
言之,学业表现往往能够衡量学习者是否能够毕业的标杆,
[5]
因此可以推断这一类学
生的毕业率呈现极高的比率;相反对于群体 D 类学生则有理由推断其学业表现堪忧
的现状,足以导致大部分介于此范围内的学生未能毕业这一后果产生。例如,在本世
纪初,安大略省教育部即估测大约 25%(约 40 000 名)的学生由于学业表现不佳,将会
在高中阶段辍学,由此而来各省教育部即纷纷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学弱生政策与项
目。
[6]
此类型的项目大致有,在 2006 年至 2007 年度,安大略省教育部即开展了一项名
(Lighthouse Pilot Projects)的计划,该计划共计有 159 个子计划分散
为“灯塔指引计划”
在全省不同学校,目标在于减少学生退学率、使学弱学生尽可能获得学分、获得高中
毕业证书。通过三年间连续的计划施行,几乎每年年均投入 12 000 000 加元于该项
目,截止 2007 年已投入 36 000 000 加元财政支出以对 130 个计划提供资助,回顾这一
计划所取得的成果可见,目标学生在 2004 年度及 2005 年度从项目中获得学分增长分

- 119 -
No.2,2017 Studies in Foreign Education Vol.44 General No.320

别为 14 000 及 21 000 学分。


[7]
另外,2007 年在安大略省三所职校中开始施行的“成功
(Foundation for Success)计划,力求对处于辍学边缘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特别
的基础”
帮助,以期帮助这一群体学生尽可能获得高中毕业资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25%未
能毕业的学生比例远远高于范围 D 类学弱学生 2.2%的比率,由此则说明有部分范围
B 与 C 群体、甚至是群体 A 范围内的优质学生存在学业水平下降、未能完成毕业的风
险。另外,对于大学阶段辍学概率的研究,则来自于 2008 年加拿大安大略省相关学者
的一项调查。该调查对高中毕业学生进行了为期五年的跟踪研究,其结果发现高中
阶段学业表现不佳的学生未能完成大学阶段学习的比例较大之外,而高中阶段的学
优学生也有相当比例在大学阶段遭遇失败,其比例在应用学院及大学中分别为 11%
及 7%,
[8]
而同一时期,曾经在高中阶段处于弱势地位的后进生未能完成大学阶段的教
育仅为 30%左右。很显然这一现象足够引起注意:究竟是什么因素引起了学优生的
学业滑落?相关的教育部门除了对学弱学生有所为,对学优学生是否也应有所为以
使其学业得以持续提升?两类学生群体的关系是否仅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亦或是具
有双轴提升的可能?
(二)转换思考学优生的必要性
对于以上问题的解答,第一前提需要将长期以来对学弱群体的过度关注转移到
对优秀学生群体上来。首先,在教育心理学层面,个体学习的易变特性使得每一个学
习主体的学业表现具有动态性,由于教学效果附着于个体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于学
习者个体而言学业表现均具有螺旋往复的特性,因此通过施加适宜的教学手段,学弱
学生有可能呈现成绩上升的趋势;但更需要重视的是学业优秀的学生则相对具有下
降的可能。其次,从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层面统筹来看,假如一味强调提升教学质量仅
仅等于着眼于后进学生,或是将提高整体学业成绩盲目等同于提高后进生的学业成
绩,则有损害优秀学生权益的嫌疑,毕竟当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为优越却学业不佳的
学生与处于社会经济地位弱势却具有优秀学业成绩表现的学生,当他们同时面对有
限的教育资源时,很显然前者比后者处于社会经济的优势地位,也因此更为有可能得
到持续的教育机会,由此而来,除了学业成绩能够决定个体获得教育机会之外,学习
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作为二重影响因素也同时产生作用,因此,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则
成为初步能够保障双方平等的先决条件。
另外,假若从经济学成本投入比层面而言,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弱学生的关注
固然不可缺少,但更为需要意识到的是:对这一类学生的教育投入极其容易产生“长
尾效应”,造成资源的过度铺陈现象发生。其中缘由正是因为这一类学生个体差异显
著,学业成绩分布差距明显过大,因此极其容易导致教育资源增加的边际成本过高、
教育资源的适用性较弱、教育资源施行时间状态极度冗长等现象产生,如此而来,
“低
重心”的成本投入使得“经济尾端”过大,对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有负面影响。而假若
基于马太效应的内在正向机制,将投入转向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明显能够产生几何级
数倍的效果,也能够更好地推动国家发展。正是由于教育应力求避免“发展断层”的

- 120 -
2017 年第 2 期 外国教育研究 第 44 卷 总第 320 期

现象,因此除了关注学弱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其关键更加在于如何同时使学优学生
群体能够长时间保持线性的优良状态,带动整体学生的学业发展从而得到加速度地
提升。

二、
学优生何以陨落的深层原因之诠释

(一)政策立法的偏颇
大致而言,20 世纪以来,加拿大公立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政策重点仍然偏向于
“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例如在 1990 年公布的教育法
“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中,加拿大将国家教育部门的职责与受教育主体定义为:
“各省公立学校系统应力求
学习者的学业成就,并同时减小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业差距以维持学习者的信心”。①
很显然,力求缩减不同学习者的学业成就只有通过提高后进学生的学业水平才能达
到这一目标,而“更多地关注于优秀学生”这一做法,只会让这一学生之间的差距更加
明显。由此而来,资优生则因为长期缺乏教师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和具有挑战性
的学习环境而无法进一步激发自身优质潜能,出现了个体发展“高原期”的困境,导致
学优学生发展后劲不足。
近十年来,加拿大政府已经逐渐意识到优质学生往往能够为国家发展带来最为
巨大的“助力”,然而由于财政的逐年缩减,一些专门为这一类学生所设置的学习项目
纷纷受到影响而锐减。除了财政经费方面的限制以外,由于优质学生所占全国学生
比例仍然为少数,因此,尽管有部分家长通过联邦立法呼吁国家关注优质学生的培
养,并呼吁创设此类学生的上升通道,但依然难以奏效。即使已经有专门为优质学生
所创设的项目,也仅仅是在少数几个省份开展,②并未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整体辐射效
应。
[9]
同时,相关教育部门出于“政治正确性”考虑,往往会将现阶段最需要帮助的学
弱群体作为政策考虑的对象,由此而来社会及国家教育政策貌似保护民众道义,但却
以打压创新的可能为代价,其所出台的政策也可能沦为一种冰冷的权宜之计。
(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当
21 世纪初期以来,在安大略省几乎所有的学校课堂中,小组合作(group work)的
教学法得以广泛运用,甚至在教师实际教学领域中一度风靡,然而这一教学法极其容
易走入滥用与强制使用的误区,也有可能损害部分优等生的能力。这是由于为了使

① 原法案为:“Partners in education sector: All partners in the education sector, including the Minis⁃
ter, the Ministry and the boards, have a role to play in enhancing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well-being, clos⁃
ing gaps in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maintaining confidence in the province’s publicly funded education
systems. 2009, c. 25, s. 1. Education Act. R.S.O.1990,CHAPTER E.2”.
② 此类项目有: 安大略政府于 2009 年已对教师在职培训加强其多样化指导的能力,并同时对
安大略心理研究协会提供两千万的资金补助用于选拔优质学生;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学校正着手
于招聘相关学校董事以负责优质学生的培养管理;
阿尔伯塔省正着手于针对优质学生的一项计划。

- 121 -
No.2,2017 Studies in Foreign Education Vol.44 General No.320

团队合作得以实现,资优生与普通学生需要共同解决一项非常具体的活动,而前者产
生新想法的通道有可能被阻隔,甚至在为数更多的普通学生较强的力量前,这类较为
值得赞赏的想法反而容易被漠视。
[10]
同时,由于近年来在整个加拿大教育界极大提倡
(inquiry-based curriculum)的教学方法,虽然这一方法的理想主旨在
“以发问为中心”
于让学生掌握学习过程主动性、培养对学习材料活学活用的能力,但是通过 OECD 近
年的一项针对国际学能评估核定报告可见,越是大力推展这项教学法的省份,其学生
学术成绩较其他省份下跌愈加明显,尤其是对于数学、科学等理工科学科而言,此类
学生成绩的下跌幅度更为巨大,例如,在 2012 年度 PISA 测试中,加拿大高中学生数学
平均分数仅为 518 分,
比上一年度足足下降了近 10 分,
在 OECD 国家中排名靠后。
[11]

再者,在教学过程针对性方面,由于学弱学生能够参与到各种具有针对性的培训
项目中完成学业的逐步提升任务,但是学优学生却明显缺乏类似的针对性项目,自然
难以实现持续性的发展。即使是在学习评价阶段,尽管教师尽可能采用生成性的动
态多样化评价,但对于升学或是具有选拔性质的评测考试中,加拿大的教育评价模式
依然采用标准化测量策略,因此教师或是评测部门则更多关注的是学习“总和效果”:
即当大部分学生(包括学业困难学生)均达到了教学理想的最基本要求,便视为教师
在该阶段教学任务的达成,于是教师们则更为花大力气解决后进学弱生以使其达到
及格水平。
[12]
由此而来,则变相地造成了优秀学生“仅仅止步于及格阶段”的现实,其
学生整体教学效率自然始终徘徊在“及格边缘”。当然,教学的最终效率并非是唯一
受到负面影响的因素,某些创新的通路也极容易被阻断,如一些学校针对好学生的项
目或者改革尝试受到束缚;教师试图尝试创新适宜的课程和全新教学方法的空间也
因此受限。
(三)经济杠杆与实用主义的滥觞
关于好学生在大部分学校学业水平逐渐趋低的原因,有可能同样存在一种“经济
杠杆”的解释,也即随着高校学费急速上涨,使得学生选择专业有了极大转向。例如,
在一项针对 2006-2007 级加拿大大中专院校教育经费的调查中显示,仅该年度全国平
均学费一项就增长了 62%,除去 35%的货币通胀增长率,学生们所需要支付的学费净
增长为 27%,教科书购置费用增长 25%,同年度还有住所费用及交通成本也均有不同
程度上涨,总计所有教育成本占据家庭全年支出接近 20%的比例,为了顺利完成学
业,几乎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背负着巨额的教育贷款。
[13]
这一现实使选择修习人文、
社会、艺术等学科的学生人数急剧下降,相反其更愿意选择能够迅速创造收益的学科
以便快速还清学费贷款,而这些“极具金钱创生价值”的学科更多的是理工科、工程
类、生物类等技术型学科。
四年后,加拿大统计局(The Statistic Canada)对这一届毕业的 388 400 名学生选择
(National Graduate Sur⁃
专业原因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发布了《2013 年全国毕业生调查》
vey 2013)统计报告。该报告表示,有近 80%比例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第一考虑的是
专业未来职业机会,具体而言职业院校其比例为 79%,本科院校比例为 66%。
[14]
而此
- 122 -
2017 年第 2 期 外国教育研究 第 44 卷 总第 320 期

类主要以“职业发展”为核心的学科,对于成绩评定的分级存在显著的动态性,对于固
有学习方式需要极大的调整,需要由“理解学习材料”的深度学习转变为“创生学习材
料”的表现运用学习模式转变,由此极具挑战性的调整,使得部分具有“优秀学业记
录”的学生有可能向下滑落。但是假如简单地认为学业优秀的学生的成绩下滑是由
于受“经济支配”及“实用导向”的作用而造成,是不足够论证的,也极容易坠入“主观
片面主义”的深渊,现实中也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学生选择稳态性较高的人文学科,同
样有极大部分的学业优秀学生在长时间内维持较为优秀的表现。
(四)个体心理的复杂模式
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很显然学生之间的能力与评定并不存在“好”
“差”之分,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不同阶段的擅长之分,永远处在不同阶段保持长时间
线性领先的“弄潮儿”是很少存在的,评定权力的主体所寄予期望的“资优生”很有可
能在下一个阶段淹没人海;同时对“学弱生”而言,假若遵循奥苏贝尔接受式学习理念
来理解,倘若给予学生足够多的视角与训练时间,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习任
务,由此这一类学生很显然相对比“优等生”多了更多的机会,具有了得以使学业表现
上升的有效通道,接受了更多的训练时间与外界帮助,学业成绩呈现出上升态势。自
然学弱生的“一升”与学优生无可奈何的“止步不前”,造成了优等生相对陨落的现
实。另外,假如成绩普通的学生学业平平的话,家长、教师大多认为这是非常普通的
现象,这类学生也很少受到指责,而接受到更多的是鼓励与赞赏;但长久以来一直保
持学业优势地位的学生一旦失败,明显承受更大的压力,由于背负过多的他人期望和
执行严苛的自我要求,主观上极端忧虑自身学业滑坡所带来的后果,心理包袱的过重
导致对学习的体验缺乏应有的激情与乐趣。同时,学优学生出于同伴群体认同的渴
望,非常有可能隐藏或者压抑自身的优秀品质与出众能力,当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是
“如何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时,这一部分优秀学生面对并不具有挑战的学习任
务,往往思考的是“如何避免学习”这一类枯燥乏味的课程,这是由于自我实现作为优
秀学生个人最核心的上层动力,其能力发挥得越充分、复杂性越强,则学习愉悦感越
强,此种心理激励意味着个人能力极有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得到提高,呈现“用则进,
废则退”的客观规律,只有理解自身的最强要素,使之最大效率地运转创造效果。但
学优生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使得自己对更高一层知识的追求也只能成为一种无可奈
何的奢望。
(五)社会整体层面的两难困境
社会整体的影响对于学习者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但有长久以来人们思维定势的
影响,还有可能干预到相关教育政策的导向。一项由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Univer⁃
sity of New Brunswick)所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期以来,女生在学业生涯中一直比男
生有更高的分数,而且这一现象维持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这种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学
业差距从 20 世纪末开始逐渐增大,究其缘由,是由于女生在高中直至大学阶段受到了
父母较多的鼓励,并且女孩在学习上也花费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女生随着升入

- 123 -
No.2,2017 Studies in Foreign Education Vol.44 General No.320

大学远离父母,这一部分的学生普遍缺少了父母的督促;加之作为成年人则意味一定
程度上脱离了父母的监督,于是曾经受督促最多的这一部分学习者极容易长舒口气
忽视学习而导致学业滑坡。
[15]
在整个学校及社会层面,只有极少部分的优秀学生会引
起公众广泛的关注,而有更多的优秀学生却并不如剩下的所谓“弱等生”受到的关注
多,这是由于虽然优秀的学生对学校贡献度很高;普通中等的学生对学校贡献学费;
但成绩差的学生对学校而言却是一种负担的原因造成的,如何使学弱学生有所提高
这一问题,也正是每一所学校最需要解决的、最棘手、最为关注的核心。现实方面,教
学部门力求使所有学生均成为“优质学生”是极端困难的,但是使少部分“后进生”得
到显著提高而转变为“潜力学生”或者“优秀学生”,却是容易些许的目标,往往使教育
实践者投入过多的注意力与行动。
很显然,非理性的“公平主义”容易对优秀学生的发展产生意想不到的隐性拒绝
作用,其中逻辑正是基于对优秀学生在相对于“学困生”而言,缺少外界帮助的条件下
学业依然能够得到提升的正面假设。但是这一假设的“潜在功能”却十分有可能走入
这样一个盲区:社会群体所提倡的“不让学业弱势群体掉队”有可能为“弱者中心”主
义带来极大成本,也有可能成为某一类群体不愿付出努力的借口,从而更加容易地转
介自身主观努力于客观条件,以便推脱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这在教学过程中很有
可能表现为学弱学生被动地等待来自其他群体的帮助,却丝毫不具有发自内心最为
真切的主观能动性;由于教学资源对学弱群体的过度的倾斜使得教学效率被动下降,
由此导致教学效果受到质疑的可能。

三、
从优秀到平庸的补偿模式及理性路径选择

每一位学习者作为能动的主体,均能够通过自身不断调整来寻找获得自身学业
水平存在的合理性存在及其学业成功途径,但也正是由于主体之间的能力、态度、方
法、客观条件等差异性而导致学业成绩的个体差异。如果说学优生与学弱生作为教
育资源杠杆的双边代表,在教育实际运行及资源的动态流向过程中,双方之间必然产
生某种特殊的张力,这种张力可能表现为“你上我下”的关系,也可能表现为“对方强
我方弱”的局面。但优秀与欠优秀的两方主体也并非不平衡、不平等的单边联系过
程,也绝不是对于有限的教育资源紧张争夺与相互拉锯,而是两种学生群体在相同的
教育环境中投射于学业场域的不同生长路径的具体态势呈现,及其两类学生群体在
两种异质的个体心理模式下实现自身对于相同教育范式的不同回应。
在致力于对学弱学生提升的同时,如何避免在这个过程中学优群体的滑坡现
象?又如何突破与超越“双赢困境”?采取何种模式得以使两者群体相互共振激荡、
得以同时提升?如何使“差等”变“优秀”、
“排名末端”到“卓越”的解决方式却比比皆
是,但又如何寻找一条合适路径防止“优秀到下滑”、
“卓越到末端”这一现象出现?这
些问题始终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而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对于优秀学生的滑落
- 124 -
2017 年第 2 期 外国教育研究 第 44 卷 总第 320 期
现象而言,当把以上各种因素考虑进行累加,其作用并非是整齐划一的确定模式,当
然各种因素组合对于这一现象的效果也不均等,因此对于这一系列难题的解答与其
说是一种尝试,莫若说是推动巨石上坡向高处攀登,既是极具挑战性的使命,更是充
满不确定性的契机。
(一)恰当地处理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关系,探索教育资源分配的和谐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此种内在逻辑不在于盲目地遵从资源的“平均主义”,而在于
如何寻求一种路径以实现学习过程中的“百花齐放”,甚至必要时需要对教育资源做
必要的调配,使相关资源以尽其用。当效率带来教育产出大于损失,则此种资源配置
效率是合理的;当“貌似欠公平”带来的总体效益大于损失,则此种“不公平”也是合理
的,毕竟教育涉及到“投入—产出”的衡量,就意味着需要追求“帕累托效率”的理想状
态。①毕竟“并非有利于一方因素必然有害于另一方,但有时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效率;
为效率必然影响公平,两者冲突不可避免但也互相需要,不妨在平等中加一些合理
性;在效率中加一些人性。”
[16]
教育资源分配制度若过于重视“公平”或者“道义的貌似
正确”,随之而来最大挑战则在于如何使这种“公平和道义”对于另一部分群体不至于
成为“不公平与非道义”。教育最终目的不在于恪守公平正义,也不在于仅仅将着眼
点局限于“解决问题将个体统一至及格水平”,而在于使学习者“适性发展”进而开出
繁茂的知识之花,是尝试,是创造,也是一种探索。
(二)明确更为具体的教改方向,实践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具体的教学改革,能够对现有状态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产生撼动作用。如何采用
更为恰当的模式,使改革者对优秀学生与学弱学生的利益均能得到保障?假若考虑
的视角从两者所代表的杠杆两端移开,转向第三方教师主体,或许是值得尝试的。长
期以来,加拿大公立学校教师工资通常是根据教师联合会根据教师个人的资质与资
历与政府部门协商而确定的,而学生的学业表现通常并未考虑在内。近期相关教育
人士提议根据学生学业表现对教师工资进行动态评定办法,是一个对学生、教师、纳
税人的“三赢方案”。
[17]
毕竟任何一项教育资源运用的有效与否主要是由三方面主体
所进行评定:首先需要提高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其次需要使得教育资源中介者获得相
应回报而具有持久动力;再者需要使教育的“买单者”也即纳税人能够看得到教学效
果,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这一方式让教师不得不同时着眼于杠杆两端的主
体,力求避免失衡现象产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相关的教育实践主体需要注重优质
生与后进生合作的可能。2012 年由加拿大蒙特利尔及多伦多大学相关学者对学生学
习过程中同伴影响开展了一项十分详细的调查,该调查发现:由于学弱学生的同伴更
有可能是学业表现高于自己的学优同学;相同道理,学业优秀学生更有可能学习合作
伙伴则是不如自己的同学,其中缘由除去基于概率论层面的相对性假设,更有可能的

① 帕累托效率: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有一个数量恒定总和的群体和相对可分配的
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转移到另一种状态变化中,在没有任何人境况变坏前提之下,使得至少一个
主体变得更好,则完成此种状态的最优路径及方法即是效率公平的
“理想王国”

- 125 -
No.2,2017 Studies in Foreign Education Vol.44 General No.320

则是两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心理主观模式:这两类学习者更有可能遭遇到与自己
水平相当的同伴排挤,导致与同水平的同学共同学习几率明显降低,由此而来“学优
—学弱”这一组合成为了实际教学中最普遍也最可能的一种搭配。因此,将来的教学
模式应有利于此种组合学习模式,以便更能有效地消除学生之间学业表现的彼此差
距,使两类学生群体通过更为合理的黏合组成最优结构,更好地推动双向发展。
[18]

(三)创设适宜氛围,
合理规划成本收益比
“难易之相成;高下之相盈;先后之相随,恒也”,
[19]
优秀与平庸之相生,在一定时
间范围内是相对而统一的关系;需要明确的同样有:两个群体也并非是“有你无我、非
此即彼”的单一关系,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互辉映。但由于学生群体特定
的青少年心理观念,并未完全超然于相对观念,在自我认知与认知他人的过程中,往
往偏于单一绝对。这决定了教育推行主体在分行指导教学的同时,创设舒适心理氛
围的必要性,这是由于“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之创设有助于学习过程的更好进行。学
习者假若体验到排挤、失败、压力或者是来自他人的挑衅,这样的学习环境往往难以
足够使人产生心理安全感受;相反,学习者应该接受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并通过之前的学习经验得以将崭新学习材料涵化”的原因所决定的。
[20]

诚然,一个资源分配良好的教育系统理应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均衡机遇,发现丰富
多彩的学习可能并带来美好的感觉与体验。具体而言,一方面对学弱学生应能消除
其面临失败挫折的不安与恐惧;另一方面对优秀学生应能使其产生精神刺激体验并
通过尝试新事物、解决新问题、踏入未知领域而产生兴奋之情。而相反,在一个资源
分配极端不平衡的教育系统中,优秀学生的天资与勤奋极容易被后进学生的平庸所
稀释;学弱学生心理方面缺少危机意识极容易搭上政策的“顺风车”,从而降低整体教
学功效。同时相关的教育主体也应意识到,将学弱学生教好有难度,但将学优学生长
时间保持在优秀状态,却更是具有挑战性的,也是值得尝试的。毕竟对于优秀学生这
一类学业方面的“强者”所做功产生的效益能力强于后者,因此,相关的教育立法应提
倡马太效应的正向功效,在将“当下的落后”促进为“将来的合格”的同时,同时也应力
求将“今日的优秀”成就为“明日的卓越”,更好地实现双区域学生群体的共轴发展,例
如 2014 年初,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将执行了近十年的“从杰出到优秀”
(Good to
Great)项目的关注转移至了“从优秀到卓越”
(Great to Excellent)① 这一全新的项目上
来,这一政策调整不仅仅是项目名称的调整,更是教育发展理念的更新,也是值得借
鉴的政策范式之转换。

① 这一项目在 2013 年度即被安大略省教育行政部门所提出,其项目主旨在于:使学生学业成


绩从 75 分提升到 85 分;缩减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业落差;增强大众对公立学校的信心;并将
学习者个人素质、公民意识、交流能力、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合作能力提高至整体层面达到优
秀的水平,
从而实现社会、学校、学习者三者的高水平成就。

- 126 -
2017 年第 2 期 外国教育研究 第 44 卷 总第 320 期

[参考文献]

[1]Jessica Else. Academy offers alternative education option[EB/OL]. The Argus Observer[2014-
09- 22].http://m.argusobserver.com/news/academy- offers- alternative- education- option/article_
91468cd4-2a20-11e4-99d7-001a4bcf887 a.html?mode=jqm.
[2]New of Education. Progress Report Card[EB/OL]. Ontario Minister of Education[2009-10-23].
http:
//www.edu.gov.on.ca/eng/document/nr/09.12/faqs.html.
[3][5][8][13]Joseph Berger,Anne Motte,Andrew Parkin.The Price of Knowledge:Acess and
Student Finance in Canada[M]. Montreal:The Canada Millennium Scholarship Foundation.2009:17,28,
55,93.
[4]The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M]. The Special Education Handbook,1984:12-13.
[6]Queen’s Education Partnership. Building the Ontario Education Advantage:Student Achieve⁃
ment[EB/OL]. Ontario Minister of Education[2004-04-29]. http://www.edu.gov.on.ca/eng/general/elem⁃
sec/partnership/building.html.
[7]Minister of Education. Student Success Lighthouse Projects Are Beacons for Over 10 000 Strug⁃
gling Students[EB/OL]. Ontario Minister of Education[2006- 10- 30].http://news.ontario.ca/archive/en/
2006/11/30/Student-Success -Lighthouse-Projects -Are-Beacons-for-Over-10 000-Struggling-Studen.
html.
[9]Rachel Mendleson.No room for exceptional kids:As parents fight for scare resources,bright bet⁃
ter young minds are left to languish[EB/OL]. The MacLean’s Newspaper[2009-02-23]. http://www.ma⁃
cleans.ca/news/canada/no-room-for-exceptional-kids/.
[10]Holly Welham.Group work is overused in schools,and in my experience it stifles good ideas[EB/
OL]. The GuardianNewspaper[2014-09-22].http://www.theguardian.com/teacher-network/teacher-blog/
2014/sep/21/group-work-school-quite-reflection.
[11]What students know and can do:Student performance in mathematics,reading and science[EB/
OL].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2013-05-23]. http://www.oecd.
org/pisa/PISA-2012-results-snapshot-Volume-I-ENG.
[12]Frances,R. Spielhagen. Don't Leave Gifted Students Behind:High achievers are essential to
global competition[EB/OL].The Education Week.[2012- 02- 22]. http:
//www.edweek.org/ew/articles/
2012/02/22/21spielhagen.h31.htm
[14]Josh Dehaas. How students are really choosing programs[EB/OL].The MacLean’s Newspaper
[2014- 05- 05]. http://www.macleans.ca/education/university/so- canadian- students- how- did- you-
choose-your-program.
[15]Grace Smith. Report:Differences in School Performance between Boys,Girls[EB/OL]. The Ed⁃
ucation Newspaper[2014- 05- 02].http:
//www.educationnews.org/k- 12- schools/report- differences- in-
school-performance-between-boys-girls/.
[16][美]阿瑟·奥肯 . 平等与效率——重大选择[M]. 王奔洲,等译 .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3.
[17]Deani,A. Neven,Van Pelt Vicki Alger. How to reward excellence in teaching[J].The New

- 127 -
No.2,2017 Studies in Foreign Education Vol.44 General No.320
Brunswick Telegraph Journal,2014,
(9):236-240.
[18]Vincent Boucher,Ann Bramoulle,Habiba Djebbari & Bernard Fortin. Do peers affect student
achievement? Evidence from Canada using group size variation [J].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2014,
(29):91-109.
[19]陈鼓庆 . 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38.
[20]Learning for All[Z].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Document,
2011:16.

Why Students with Outstand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Become the Mediocre Learners?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Taking Educational
Modes of Ontario in Canada as a Case Study
ZHANG Muchu
(Faculty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Ontario,a leading province in learning in Canada,characterized with“fair⁃


ness and equity”,has noticed this fact and launched reform programs. This struggle for“eq⁃
uity and fairness”is not limit in improving poorly performing students,but the rethinking of
the other group as well. There are multiple reasons attribute to performance falling group.
The first reason is about the“Person- Environment/ PE”dimension,not only deals with the
inappropriate educational legislation and policies,but also unsuitable teaching methods.
Meanwhile,the second reason lies in“Person-Philosophy”dimension,such as the impact
of pragmatism trend for major choice and stereotyped social influence,and then followed by
the next“Person- Individual”reason:the complex psychological patterns of individual
learners may also account for academic downgrade. While the individual patterns impacts
are largely internal,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ith outstanding record is strong⁃
ly influenced by external social contexts. And s social influence stands between these two,
with students’learning process associating highest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teachers’
teaching models and the learning initiatives came from within.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in
this paper to explore distinctive approaches of preventing students with better academic per⁃
formance becoming the mediocre learners.
Key Words:academic performance;students with better academic achievement;
struggling students; modes of education;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责任编辑:
立 茹]

- 128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