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4

刘守英 龙婷玉:城乡融合理论:阶段、特征与启示


城乡融合理论 :阶段 、特征与启示

刘守英 龙婷玉

摘要:本文通过对发达经济体城乡转型的事实和理论梳理,发现城乡融合是城乡转型的一个阶
段,其基本特征为,人口在城乡的双向流动的人口融合,土地利用混合性和多样性的空间融合,乡村
经济非农化以及城乡产业结构趋同化的经济融合,城乡 居 民 认 知 和 观 念 差 异 缩 小 的 价 值 融 合。 城
乡融合带来城乡研究从城乡二分范式向城乡连续体范式的转变,它将社会视为城乡连续体,通过经
济、社会的多维指标对城乡连续体进行划分,以城乡 连续体 作 为 分 析 城 乡 问 题 的 基 本 单 位,更 加 强
调城乡的联系与融合。中国已经进入城乡融合阶段,应从单向城市化思维向城乡融合思维转变,更
加注重城乡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依赖性,通过改革城乡 二元 体 制、构 建 促 进 城 乡 融 合 的 发 展 政 策,探
索不同类型的城乡融合路径,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城乡转型 城乡连续体范式 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

城乡关系是国家实现现代 化 的 关 键 问 题,城 乡 问 题 的 解 决 直 接 影 响 国 家 结 构 转 型 的 方 式 和 结
果。长期以来,对城乡问题的认识受 到 城 乡 二 分 范 式 的 左 右,将 城 市 和 乡 村 看 成 对 立 竞 争 的 独 立 范
畴,认为城市化和工业化是解决城乡 问 题 的 唯 一 选 项,试 图 通 过 工 业 化 和 城 市 化 解 决 城 乡 发 展 中 的
所有问题。这种城市偏向导致长期忽视农业和农村发展,以牺牲农民和农村的利益 为代价发展 城市
和工业,产生严重的城乡差距,造成农业竞争力低下和乡村衰败。
一个被忽略的事实是,西方发达国 家 在 经 历 快 速 城 市 化 阶 段 后 进 入 城 乡 融 合 阶 段,其 要 素 流 动
方向、产业结构、城乡差距和乡村功 能 等 方 面 均 表 现 出 与 上 一 阶 段 明 显 的 区 别。 顺 应 城 乡 转 型 出 现
的阶段性变化,关于城乡问题的分 析 也 逐 渐 从 城 乡 二 分 范 式 向 城 乡 连 续 体 范 式 转 变。 但 是,国 内 对
发达国家城乡融合的典型事实和理 论 发 展 缺 乏 关 注,依 然 停 留 在 传 统 单 向 城 市 化 认 知,由 此 导 致 的
一种重大误解是,认为只要 不 断 提 高 城 市 化 率,绝 大 部 分 农 民 转 移 到 城 市,乡 村 问 题 就 自 然 得 到 解
决。对西方国家城乡转型的错误认识造成一种对中国乡村未来归宿的想象,即中国 现存 的乡村问题
是一般工业化、城市 化 进 程 必 经的 问题,最终可以通过 工业化、城市化的提升 得到解决(毛丹、王 萍,
2014)。本文通过文献和典型事实梳理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乡转型并不是 以消灭乡村为代价,而
是形成了城乡融合发展 ,并 非 完 全 依 赖 单 向 城 市 化 来 解 决 乡 村 发 展 中 的 问 题,或
完全依靠乡村自身来实现乡村的复兴和活化。从城乡二元向城乡融合的 转变,是一种重大的范式转
换,有利于正确把握城乡转型的客观规律,避免因认知错误导致的发展方向失误。
对城乡融合特征的分析也为分析 我 国 在 城 市 化 进 程 过 半 以 后 如 何 实 现 城 乡 融 合 和 乡 村 振 兴 提
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与工业和城市导向发展战略尤
其特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通过推 行 重 工 业 优 先 发 展 战 略 突 破 资 金 稀 缺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制 约,实 现
1994)。近年来,又将结构现代 化着 力于 城镇化,城市化进程大
了经济赶超和快速工业化(林毅夫等,
大加快,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局 面 得 到 缓 解。 但 是,城 乡 二 元 体 制 和 工 业 和 城 市 优 先 发 展 战 略 也
拉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城乡不 平 等,要 素 单 向 从 乡 村 流 向 城 市,造 成 乡 村 衰 败。 党 的 十 九 大 以 来,

** 刘守英、
龙婷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
100
872,电子邮箱:

ius
y18@1
26.
com,
long
tingyu
780@1
63.
com。
感谢匿名审稿人的修改意见,
文责自负。
— 21 —
2022 年第 3 期

中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作为破局乡村问题的重要策略。 本文 通过对 西方 发 达国 家城
乡融合阶段典型特征的梳 理,可 以 为 在 新 城 乡 格 局 下 的 城 乡 融 合 与 乡 村 振 兴 策 略 提 供 有 益 借 鉴 和
启示。

一 、告别城乡二分范式

一个几乎无可争议的共识是,城市和乡村 之 间 存 在 根 本 差 异 (
Bel,
l 1992)。 具 体 表 现 为:乡 村 社
会的主要职业是耕作,城市社会主要从事制造业、机械业、贸易、商业 等非 农 职 业;乡村 社会与自然 界
直接关联,城市世 界被 钢筋和水 泥包 围;乡 村 的社 区主要是 农场和 村社,城 市的社 区规模 更 大,且 是
陌生人社会;乡村社会的人口密度远远低于城市社会;与城市人口群 体相 比,农 村社 区的 人 口更加 同
质;农村的分化和分层程度要低于城市;人口流动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在乡村 个 人关系 和 相对 持久 的
关系占主导地位,人与人之间比较简单和真诚,城市中个人和群体的 互动范围 广泛,人 与 人 之 间关系
更复杂、也更程式化(
Sor
oki
n&Z rman,1920)。
imme
城乡之间这种明显差异的观念几 乎 成 为 经 济 学、社 会 学 理 论 的 预 设(Moo
re,1984)。 他 们 以 城
乡差异为基础形成城乡二分范式( rural-urband
ichoomy)。这一范式将社会划分为城市和 乡 村 两大

类,强调城乡的差异 和 对 立 以 及 分 类 范 畴 的 绝 对 性,以 绝 对 的 标 准 来 衡 量 城 市 和 乡 村 (
Spau
ldng,

1951)。其主流思想是,城市与 乡 村 在 文 明 形 态 中 代 表 着 相 互 对 立 的 两 极,二 者 之 间 存 在 本 质 的 差
别,各有其独特的利益、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二者的 生 活方式 互 为影响(沃 思,1987)。 将 农 村 的 经
济活动等同于农业,将城市的经济活动 等 同 于 非 农 业(Moo
re,1984)。 城 乡 二 分 范 式 也 广 泛 影 响 发
展实践。在具体实施中,将城市和乡 村 作 为 独 立 的 发 展 实 体,政 策 制 定 往 往 按 照 各 自 的 空 间 和 部 门
划分,每个实体都制定相互独立的投资和发展规划,城市规划者只专 注城市发展,很少 涉 及 农 业或 农
村发展;农村发展规划 者 却 忽 视 了 城 市 的 作 用,将 农 村 地 区 限 定 为 仅 包 括 村 庄 及 其 农 业 用 地 区 域

Taco
li,1998)。
城乡二分范式形成以城市化为目 标 的 城 市 主 义 和 充 满 浪 漫 主 义 情 怀 的 乡 村 主 义 两 种 极 化 的 发
展观。以城市化为目标的城市主 义 下,城 市 与 乡 村 是 对 立 的,隐 含 的 假 设 是 城 镇 优 于 乡 村 (
Raago-

pa
lan,1961),城市化代表着进步,是人类向 文 明 进 化 的 一 个 里 程 碑,城 市 生 活 被 视 为 导 致 了 国 家 权
威和基于复杂社会系统的复杂经济体的产生( LeGates& S t t,1996),现代工业主义和交通运输发
ou
展使城市获得了一种超然的地位,几乎 所 有 的 社 会 基 础(家 庭、学 校、教 会、权 力 等)都 从 城 市 角 度 来
审视( t,1963)。他们从城市角度观察社会,发展目 标以 城市 化 为 主 的“城 市 主 义”,认 为 城 市 化
Bene
是一种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一个国家 的 发 展 与 转 型 必 须 要 经 历 从 农 业 社 会 过 渡 到 城 市 社 会 的 过 程,
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是唯一路径,城市治理是现代国家的主要场域(
Davoud
i& S
tead,2002)。与城
市主义针锋相对的是乡村主义,反对城市化进程。乡村主义源于城市 化进程 中出 现 的一 系 列社会 问
题。工业革命期间和之后,城市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超过了 城 市有 效管 理 的承 受能
力,由此产生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和健康问题,催生了反城市化思想的 产生。 他 们将 城市 化 视为 破坏
性的进程,会导致拥挤不堪、贫民窟以及社会凝聚力崩塌等,必须保护 农村免 受 城市扩张和 城市 生活
方式的侵袭,停止城镇扩展,将建筑限制在明确定义的区域内,在这些 区域内 进 行必 要的 居 民重 新安
置(
Davoud
i& S
tead,2002)。这种理念在城市规划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城市规划者试图用理想化
的乡村形象来塑造城镇( Gl
ass,1955)。规划运动的奠基者 Pa
tri s、
ckGedde n 和 Pa
RaymondUnwi t-

ick Abe
rcr
omb
ie都曾致力于将城镇与乡村巧妙地分开,限 制 城 市 边 界 内 的 乡 村 不 受 城 市 扩 张 的 影
响,显著塑造了战后规划体系的正统观念特别是城市遏制原则(
Davoud
i& S
tead,2002)。
20 世纪后半叶,尽管城市与乡村的关系逐渐缓和,但“新城 市主 义”和“新 乡 村 主 义”的 分 立 仍 然
存在。新城市主义强调在发展城市的同时,注意 保护农田 和 环境 敏 感 地 区(
Ell
is,2002)。虽 然 新 城
市主义者对待乡村的态度有所缓和,但核心依然 是提倡考虑大型工业部门,鼓励城市生活方式(
Aza
di

tal,2012)。新乡村主义强调任何正在开发中的农村地区必须植根于周围农业环境的经济、生态和文
— 22 —
刘守英 龙婷玉:城乡融合理论:阶段、特征与启示

化系统,土地的主要用途应限于与区域野生动物和栖息地管理区相结合的小规模农业小区内(
Newman
& Sa
gi r,2016),提倡遵循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方法,促进中小型农业发展,承认农村生活方式,保护
no
农业生态系统,认为农民不仅是积极的生产者,也是宝贵遗产的保护者( Az
adie
tal,2012)。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城市以外 延 展,城 市 和 农 村 腹 地 越 来 越 紧 密 地 交 织 在 一 起,城 乡 之 间 已
经发生各种融合,难以对城市和乡村地区进行明 确 的 界 定(
Pag
lia
cci,
2017),城 乡 二 分 范 式 的 合 理 性
受到广泛质疑(Spau
ldng,1951;Dah
i ly & Ada
ir,2007)。
首先,难以找到统一的标准精准地定义城市和乡村。传统理论关 于城市和 乡村 研究 的 前提 假设
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与对立,寻找城市和乡村的科学定义是这一研究 的重点 和 难 点。 随着 城 乡 融 合
的发展,区分城市和乡村更加困难。“在联合国有数据的 228 个经济 体中,大 约有 一 半使 用 行政 管理
定义(例如居住在首都)、
51 个使用人口 的 大 小 和 密 度 定 义 城 市 和 乡 村,
39 个 使 用 功 能 特 征(例 如 经
济活动), 22 个 没 有 定 义 城 市,8 个 定 义 全 部 地 区 为 城 市 地 区 或 没 有 城 市 人 口”(
Vlahov & Ga
lea,
2002)。Dahl
y & Adair(2007)关于城乡差异的调查进一步证实了城乡二分 法 的这种 缺 陷,他们 所 研
究的 33 个调查区域的城市和农村社 区 的 城 市 化 得 分 表 现 出 较 大 程 度 的 重 叠,并 且 类 别 之 间 存 在 明
显的异质性,虽然在城市化 规 模 极 端 情 况 下 的 二 分 法 具 有 相 当 的 准 确 性,但 中 间 部 分 的 13 个 地 区
(占样本的 40% )无法明确划分城市或者乡村;而且城 乡二分 法 难以 及 时 发 现 城 乡 的 变 化,一 些 乡 村
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依然被认定为乡村。
其 次 ,城 乡 二 分 法 倾 向 于 最 大 限 度 地 减 少 农 村 内 部 或 城 市 内 部 存 在 的 显 著 差 异 。 在 城 乡 二
分 分 析 范 式 下 ,乡 村 的 特 点 是 如 此 一 致 ,乡 村 里 每 个 人 接 触 的 人 相 对 于 城 市 较 少 ,人 际 关 系 也 更
为 简 单 ,个 人 关 系 和 相 对 持 久 的 关 系 占 主 导 地 位 ,城 市 截 然 相 反 。 但 是 ,城 市 与 乡 村 的 特 点 也 可
能 出 现 在 乡 村 内 部 ,城 市 化 水 平 较 高 的 乡 村 与 落 后 的 乡 村 的 差 异 与 城 乡 之 间 的 差 异 有 相 似 之 处 。
城 乡 二 分 法 忽 视 了 城 市 内 部 或 乡 村 内 部 的 这 种 差 异 性 (Gross,1948)。 因 为 没 有 考 虑 到 城 市 内
部 和 农 村 内 部 的 差 异 ,城 乡 二 分 范 式 对 人 口 、社 会 经 济 和 其 他 特 征 的 城 乡 差 异 的 研 究 价 值 是 有 限
Yuan,1964)。
的(
再次,城乡二分法下的两种极化发展观造成不良后果。城市主义 和乡村 主 义将 城市和 乡村视 为
独立的 单元,忽视城市与 乡村的整体 性与 连 续性,每个单 元 各自为 战,往往 造 成 政 策效 果 大 打 折 扣。
“城市主义”要求社会治理和政策制定以满足城市需要为目标,乡村处于 从属 和 被 动的 地 位。 在 农 业
农村时代,农村通过提供食物支持城市增长以及通过提供廉价劳动力 支持工 业 增 长;工 业 乡 村 时代,
农业又被赋予促进社会经济稳定的角色,农业产业化政策是针对其非 选择性和 对租 金的不 平衡 支持
(表现为高土地价值)的无奈之举,而 不 是 对 农 民 的 良 性 行 为 的 支 持,诱 发 了 农 民 和 农 村 社 会 的 老 龄
化(So
ttee
tal,2012)。以城市为中心的方法忽略或淡 化 与农村健康和 福 祉 密 不 可 分 的 主 题 的 重 要
性,包括自然资源开发、粮食系 统、气 候 变 化 和 环 境,以 及 排 他 性 定 居 或 隔 离 模 式 等 (
Lich
ter& Z
il-
ak,2017)。“城市偏见”是当代发展中国家缓慢增长和不平等增长的驱动力(
i Lit
pon,1984),是不发
达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减贫的首要障碍。“乡村主义”看到了乡村生 活的 美 好 恬静,却 忽 视 了 乡村 的
贫困和歧视问题。农村居民不仅得不到政府的保护,而且一些联邦政 策还在 农 村地 区制 造 或增 加了
问题。作为一个少数群体,农村居民 很 少 受 到 立 法 机 构 和 法 院 的 关 注,几 乎 在 每 个 领 域 都 受 到 歧 视

Bas
set,2003)。而且,外来人口的增加导致了乡村本地房价的 上涨,使当 地 社 区 无法 承 担,对 当 地

服务的需求减少,过去为当地人提供就业机会的活动受到威胁。寻找 工作机 会的当 地年 轻 人往往 会
迁出农村,导致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失衡。这些过程的长期结果是农 村社区 变得 越 来越 难 以维 持社
会经济和环境(
Davoud
i& S
tead,2002)。虽然许多富裕的城 市 居 民 因 为 乡 村 美 丽 的 风 景 而 选 择 居
住在乡村地区,通勤到城市工作,但是城乡移民往往具有高度的社会 选择性,特 别是 通过 争 夺短 缺住
房的竞争,导致农村逐渐趋于绅士 化(
Phi
ll
ips,1993)。 城 乡 二 分 法 对 新 现 象 分 析 的 乏 力、城 市 主 义
和乡村主义两种发展观的冲突与对 立,都 揭 示 了 城 乡 发 展 问 题 的 复 杂 性,也 提 出 了 用 新 范 式 看 待 和
分析城乡发展的需求。
— 23 —
2022 年第 3 期

二 、城乡融合下的城乡连续体范式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城乡转型进入到城乡融合阶段,社会科学研究 者开 始 尝试 新的 范式来 分析
这种新的形态,他们运用经 济、社 会 的 多 维 指 标 将 其 刻 画 为 城 乡 连 续 体,并 以 此 作 为 分 析 的 基 本 单
位,对城乡融合下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抛开简单地将社会 划分为 城 市和 乡村 两大 类 的传
统范式,城乡连续体范式揭示城乡融合阶段的特征与发展规律,为城乡转型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城乡融合下的城乡连续体理论
城乡连续体范式认为,一个经济体在进入城乡融合阶段以后,城 市社会和 乡村 社会的 互动增 强,
经济和社会特征不断相互渗透,城市 和 乡 村 的 区 别 不 仅 在 于 某 一 地 区 的 居 民 人 口,而 且 在 于 人 口 数
量、密度和具有明显异质性的人类 交 往 的 模 式。 随 着 城 乡 的 不 断 融 合,无 法 按 照 人 口、政 治、经 济 和
文化的特征将社会精确地划分为城市社会 和 乡 村 社 会。“城 市”和“乡 村”应 被 视 为 城 乡 连 续 体 上 的
点,而非二分法下的两个独立分割 的 社 会。 城 乡 连 续 体 范 式 将 社 会 定 义 为 一 个 城 乡 融 合 的 连 续 体,
与城乡二分范式存在明显的区别:一 是 城 乡 二 分 范 式 过 于 强 调 城 乡 之 间 的 对 比,而 城 乡 连 续 体 范 式
则着重理解具有不同程度的城市和乡村特征的地区的发展;二是城乡 连续体范式 反 对城 市的 主 导地
位,强调城乡的相互依存性。城乡连续体范式将城市和乡村纳入统一 的分析 框架,在 关 注城 市、乡 村
内部差异性的同时,更加强调城乡之间的联 系 和融合(
Lich
te own,2011),它 不 对 城 市 或 乡 村
r & Br
进行截然对立的划分和单独分析,而 是 试 图 理 解 城 乡 连 续 体 上 不 同 等 级 区 域 出 现 的 经 济、政 治 和 社
会现象及其成因。代表性的研究有, aun(
VonBr 2007)将城乡连续体概念与区域网络理论结 合 起 来,
分析城乡连续体上的要素流动。要素在城乡连续体上的流动主要受 信息 成本、运 输成本 或 政 策成本
在内的各种成本的影响。随着这些 成 本 的 降 低,空 间 整 合 将 增 进,引 起 农 村 和 城 市 地 区 之 间 的 贸 易
增加,从而提高城乡联系水平。
城乡连续体范式最核心的问题 是 对 城 乡 连 续 体 范 畴 的 界 定。 关 于 城 乡 连 续 体 的 最 常 用 定 义 由
an(
Dunc 1957)提出。他认为,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不是简单的城乡二分,而是存在一个连续的 层 次,人
类社区沿着这个城乡连续体进行排列,在行为模式上表现出一致的变 化。 在 完 全农 村地 区 和完 全城
市化地区之间存在一个以连续等级呈现的连续体,所有人类社区都可 以根据 经 验放 置在 连 续体 的某
Yuan,1964)。城乡连续体的乡村一极按照 Red
个点上( fie
ld(
1947)的 定 义,是 “小,孤 立,没有文化,
同质,具有强烈的群体团结感;生活方式被常规化为文化的连贯系统;行为是传统的,自发的,非批判的
和个人的;没有出于智力目的进行实验和反思的立法或习惯;在亲属关系方面,家族是行动的单元;神圣
胜过世俗;经济依赖于地位而不是市场”;城市一极由 Wi
rth(
1938)定义 为“相对 较 大、密 集 且 永 久 的 异
质个体聚居地”。在城乡连续体范式之前,
Red
fie
ld(
1947)和 Wi
rth(
1938)所定 义 的 城 乡 社 会 代 表 了
城乡差异的全部,如今它们仅仅是城 乡 连 续 体 上 的 两 个 端 点,完 全 城 市 化 地 区 和 完 全 乡 村 地 区 之 间
的部分,就成为城市特征和 乡 村 特 征 融 合 的 区 域,难 以 用 城 市 或 乡 村 两 种 标 准 来 进 行 明 确 的 界 定。
如何对城乡融合社会进行科学的划分,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重点。经合 组织 用人 口 密度 对这种形 态
进行划分,美国统计部门的划分标准 则 综 合 考 虑 了 人 口 密 度 和 地 理 位 置,其 他 学 者 的 划 分 标 准 还 包
括土地利用、经济发展、社会心理等多项指标。
城乡融合下的城乡连续体范式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首先,城乡 连续体范式 与 城乡 融 合阶 段具
有更高的适配性。由于这一范式认识到大部分地区兼具城市特征和 乡村特征,区别 在于各 类特征 程
度上的差异,就避免了城乡二分范式针对城市或乡村地区涉及的政策 走向中 心 城市 或偏 狭 村庄 的两
个极端( Pa
teman,2011)。 其 次,城 乡 连 续 体 范 式 修 正 了 以 城 市 化 为 导 向 的 发 展 战 略。F isher&
Webe (
r2004 )对美国城乡连续体资产 贫 困 的 研 究 表 明,在 其 他 条 件 相 同 的 情 况 下, 生 活 在 中 心 大都
市县和非大都市地区的居民都将面临更高的资产贫困风险。Requena(
2016)利用城乡 连 续 体范式对
欧洲 29 个国家生活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在较富裕的国家,生活在农村 比生活在 城市能 创造 更高 水平
的主观幸福感,从不太富裕的国家所 特 有 的 城 乡 二 元 对 立 向 富 裕 国 家 连 续 统 一 体 过 渡 的 国 家,主 观
— 24 —
刘守英 龙婷玉:城乡融合理论:阶段、特征与启示

幸福感会增加。Th
iedee
tal(
2020)对 1970—2016 年 美 国 城 乡 连 续 体 收 入 不 平 等 的 研 究 表 明,大 都
市区内中心县收入不平等的急剧增加与边缘县的缓慢增长形成鲜明 对比。 这 些研究 的 结 果都 表 明,
城市发展并不一定优于乡村地区,单 纯 依 靠 城 市 化 不 能 解 决 发 展 中 的 所 有 问 题。 再 次,以 城 乡 连 续
体范式为依 据 的 乡 村 发 展 政 策 不 仅 仅 是 农 业 发 展 政 策 而 是 关 于 整 个 乡 村 的 综 合 发 展 政 策。 以
OECD 为例,
OECD 的农村发展政策强调 支 持 城 市 和 农 村 地 区 之 间 的 相 互 依 存 和 合 作,利 用 农 村 和
城市地区之间的空间连续性和功能关系为公共投资和方案设计提供 信息,实 施 联合 战略 促 进双 赢的
OECD,2019)。
城乡伙伴关系,以实现综合发展(
(二)城乡连续体的类型学
城乡融合阶段的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各个层面都表现出高 度的重 叠 与融 合,城 乡 连 续 体 越
来越成为城乡融合阶段跨学科研究的基础单位,但如何对城乡连续体进 行分类 以及分类 的 标准 并未
Dewey(
形成共识。城乡连续体概念发端之 时, 1960)提 出 由 匿 名、分 工、异 质 性、客 观 的 及 正 式 的 关
系和独立于个人认识的身份象征 定 义 的 连 续 体 的 两 极,但 其 分 类 方 式 难 以 量 化。 近 年 来,随 着 理 论
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出了可量化的连续体分类 标准。 这 些分类 标 准 大体 可以
分为两大类,即单一指标和多维度 指 标。 单 一 指 标 以 人 口 规 模 为 主,多 维 度 指 标 在 人 口 规 模 的 基 础
上增加了与城市核心区的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分类等其他指标。
1)人口规模,是划 分 城 乡 融 合 社 会 城 乡 连 续 体 最 常 用 的 标 准 之 一。 经 合 组 织 以
1.单一指标。(
特定空间实体内的人口 密 度 阈 值 为 标 准,将 城 乡 连 续 体 划 分 为 4 个 等 级:农 村,人 口 密 度 低 于 150
PU),居住在农村地方单 位的 人口 比例低 于 15% ;中 间 区 域(
人/平方公里;主要是城市的区域( IN),
PR),居 住在 农 村 的 人口 比
居住在农村地方单位的人口比例在 15%~50% 之间;主要是农村的区域(
例高于 50% (Wand
le l,2014)。Go
ta ldi
ng & Wi
nkl
er(
2020)同 样 以 人 口 为 标 准 建 立 城 乡 梯 度

RUG),对城乡连续体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包括 8 个等 级:大 都 市 核 心,包 括 2000 年 人 口 普 查 时 人
口超过 100 万的大 都市地 区的 主要城 市(或双城)的县;郊区,人口 达到 100 万及 以 上大 都市 区 域 内
剩余的(非核心)县(除了那些已经被定义为远郊 的县);中型都 市,拥有 25 万 ~100 万 居 民 的 大 都 市
地区的县;小型都市,人口不到 25 万 的 大 都 市 地 区 的 县;城 市 远 郊,在 美 国 行 政 管 理 和 预 算 办 公 室

OMB)从由“农村”重新分类为“都市”的县中选择特 定的县来 确定;与 都市 相邻 的 农 村,邻 近 大 都 市
区的非大都市区县;微型都 市,不与 大 都市 地区 相邻 的 非大 都市 县,但其城 市 至 少 有 2 万 人;偏 远 农
2)其他 指 标。 利用 单 位 面积 中
村,不与大都市地区(偏远地区)相邻的非大都市县,人口少于 2 万。(
邮政地址的数量,荷兰的城乡连续体可被划分为 5 个等 级:高 度 城 市 化(>2500 个 地 址/平 方 公 里);
城市化(1500~2500 个地址/平方公里);弱城市化(
1000~1500 个地 址/平方 公 里);农村( 500~1000
个地址/平方公里);完全乡村(<500 个地址/平方公里)( ,
Bouwman & Voogd 2005)。
1)人口规模和距离。美国统计部门最新公布的 城乡连 续 体代 码(
2.多维度指标。( 2013)根据 人
口规模和与都市区的距离将美国的 县 划 分 为 都 市 县 和 非 都 市 县,不 少 研 究 都 曾 借 鉴 这 一 分 类 方 法。
其中,都市县包括人口在 100 万以上的都会区县、人口 在 25 万 ~100 万 的 都 会 区 县、人 口 不 足 25 万
的都会区县;非都市县包括城市人口达 到 2 万 或 以 上 且 邻 近 都 会 区 的 县、城 市 人 口 达 到 2 万 或 以 上
的且不与都会区相 邻 的 县、城 市 人 口 在 2500~19999 之 间 且 毗 邻 都 会 区 的 县、城 市 人 口 在2500~
19999 之间且不毗邻都会区的县、完全是农村地区或城 市 人 口 少 于 2500 且 毗 邻 都 会 区 的 县、完 全 是
农村地区或城市人口少于2500 且不毗邻都会区的县。 Mil
lward & Spinney(2011)根据居住密度、已
开发地区的比例、与城市化地区的通勤联系来划分城 乡 连续体:内 城,较 早(
1960 年 前)开 发 地 区,位
于市区步行范围(约 5 公 里)内;郊 区,城 市 服 务 范 围 内 (由 中 央 给 水 和 污 水 处 理 系 统 提 供 服 务 的 区
域)内的其他连续建筑(“城 市 化”)区 域;内 部 通 勤 带,距 离 市 区 25 公 里 以 内 的 所 有 其 他 区 域;外 勤
区,距市区或另一个大城镇(人口超过 1 万)的道路距离在 25~50 公 里之间 的 区域;偏 远 农 村 距市 区
或其他大城镇 50 公里,人口不到 5000,多数就业是在当地资源行业(渔业,农业和林业)。

2)人口规模 、经济发展、土 地 利 用 和 社 会 心 理 等 多 重 指 标。Pag
lia
cci(
2017)通 过 模 糊 逻 辑 构
— 25 —
2022 年第 3 期

建了一个 多 维 的 、连 续 的 乡 村 性 指 标(
FRI)。FRI利 用 农 业 部 门 增 加 值 比 重、农 业 部 门 就 业 人 数 比
重、农业 区或森 林 或其 他半自然 地 区 比重 、人口 密 度 、人 工 区 域 覆 盖 比 重 以 及 森 林 和 其 他 半 自 然 区
域覆盖 比重 等一 系列 变量来定义 城乡 融 合社会的 城 乡 连 续 体 特 征 ,改 善 了 常 规 指 标 仅 依 赖 人 口 密
度的不 完 善 性 。 其 中,城 市 地 区, 25;轻 微 城 市 地 区 ,
FRI≤0. 0. 5;轻 微 农 村 地 区 ,
25<FRI≤0.
0. 75;农村 地 区,
5<FRI≤0. 75。I
FRI>0. aqu
int
a & Dr
es r(
che 2000)根 据 人 口、经 济、社 会 心 理 等
因素,结合区 域发展与 城 市化 的关系,将城乡融合 区域 划 分为 五种 类型:具 有 城 市 意识的 农 村 地 区,
即乡村 型半城市化 地区;扩 散 型 半城 市 化地 区,特点 是 种族 差异 更 大,制度 安 排 和 信仰 更加多 样 化;
连锁型半城市化地区,特点是种族同质性很高;原地型半城市化地区,部分 靠 近 城市的 地 区 通过 接受
城市的自然扩张和农村移民,本地的公共行政区逐渐城市化;吸收型 半城 市 化 地区,靠 近 城 市 或在 城
市范围内,保留了一些传统 习 惯 和 制 度,但 在 行 政、政 治 和 社 会 心 理 等 宏 观 层 面 越 来 越 融 入 城 市 环
境中。
(三)城乡连续体范式在非西方社会的适用性
1.东亚地区的城乡融合。Yuan(
1964)利用城乡连续 体方 法对 我国 台 湾 地 区 的 城 乡 差 异 进 行 分
析发现,我国台湾地区城乡连续体的人口密度、对农业的依赖性、种族 异质性,人 口流 动、文 盲 和 职 业
01% 的 水 平 上 显 著)。以 日 本
构成等特征中有 7 个变量在预期方向上与城乡连 续体 高度 相关(在 0.
为代表的 De
sako
ta形态研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城乡融合形态。De
sako
ta 通过便 利 的运 输 轴与 主要
城市中心相连,其商业性农业和非农经济活动比纯农村地区密集得多。De
sako
ta不仅仅 是 一个空间
地域概念,它强调的是城乡生计、通 讯、交 通 和 经 济 系 统 的 紧 密 相 连。 在 这 一 新 兴 体 系 中,很 大 一 部
分人口经营着混合家庭经济,跨越城市和农村,正规和非正规部门(
Dada
shpoo i,2019)。
r & Ahan
2.欠发达地区的城乡不连续。与西 方 发 达 国 家 相 比,欠 发 达 国 家 则 表 现 出 明 显 的 城 乡 不 连 续。
在印度,村庄和中央政府是两个世界,既没有相同的价值观,也没有相同 的文化;在中 非 铜带 上,到 镇
上的移民从具有独特社会制度的一种社会制度转变为具有不同社会 制度的不 同社会 制 度 并存,移 民
工人在部落和城市体系两个世界之间流动( l,1966)。在印度大城市附近的农村地区会明显受到
Pah
城市的影响,但许多小村庄维持着自 给 自 足 的 原 始 农 业 模 式,这 些 村 庄 的 居 民 很 少 离 开 他 们 的 居 住
地,更不用说任何与城 市 的 联 系 了 (
Raagopa
j lan,1961)。 相 较 于 发 达 经 济 体 的 城 乡 连 续 平 缓 的 过
渡,欠发达地区城乡之间的过渡更 为 明 显。 由 于 城 乡 连 续 体 的 战 略 位 置 及 其 功 能 的 多 样 性,欠 发 达
地区的城乡连续体农业用地明显减 少,这 种 下 降 有 利 于 工 业 化 和 城 市 化 的 发 展,但 会 导 致 人 口 结 构
不平衡,城市结构恶化,服务缺乏和分配不良,工业用地占主导地位,牺牲 其 他 用途,环 境变 化加 剧 等
严峻问题(
AbdElKa
rime
tal,2020)。
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城乡不连续性 到 底 是 规 律 使 然,还 是 发 展 中 国 家 政 策 导 向 的 结 果,需 要 进 一
步研究。“城市偏见”模型认为,不发 达 国 家 政 府 将 资 源 倾 斜 到 城 市 地 区,农 村 地 区 的 商 品 和 服 务 价
格低于市场“标准”价格,但由城市流 向 农 村 的 商 品 和 服 务 价 格 却 过 高,本 质 上 是 以 牺 牲 乡 村 利 益 为
代价发展城市,结果就是城乡之间 的 严 重 不 连 续。 通 过 与 发 达 国 家 城 乡 连 续 体 的 对 比,能 够 发 现 欠
发达国家在城乡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即 便 城 乡 连 续 体 的 概 念 无 法 很 好 地 适 用 于 欠 发 达 国 家,但 其 背
后隐含着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依然值得欠发达国家在理论和政策层面进行思考和借鉴。
(四)对“城乡连续体”分析范式的质疑
自城乡连续体概念提出之始,学者们就从城乡连续体的基本假设、真实 性、实 用性 等 方 面 提出 质
疑。城乡连续体的城市一极 的 特 征 主 要 基 于 Wi
rth(
1938)的 界 定,乡 村 一 极 的 特 征 主 要 基 于 Red-

ield(
1947)的界定,城 市 一 极 与 乡 村 一 极 的 特 征 是 否 符 合 假 设 是 质 疑 者 们 的 重 点 关 注 方 向。Pah l
(1966)就对城市一极和乡村一极的真实性和准确 性 提 出 了 质 疑。 他 以 位 于 城 市 中 心 地 带 的 城 中 村
为例,抨击将城市中心作为连续体的城市一极的假设,这些城中村虽 然位于 城 市中 心,却 依 然 保 留 着
各种“乡村”文化价值观,居民并未 实 现 真 正 的 城 市 化。 他 也 反 对 将 乡 村 看 成 是 农 民 的 居 住 地,新 的
乡村包括富有土地的大地主、居住 在 乡 村 的 工 薪 阶 层、有 一 定 资 金 的 退 休 城 市 工 人、资 本/收 入 有 限
— 26 —
刘守英 龙婷玉:城乡融合理论:阶段、特征与启示

的城市工人、农村工人阶级通勤者、传统的农村居民等多种 类型 人口。 在本 文看 来, l(
Pah 1966)对 城
乡连续体的批评恰恰是对城乡连续体的有力证明,不论是“城中村”还是 农村 人 口的 新构 成 都反 映出
了城乡从分离对立走向融合共生,正是因为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人口特征 方面 的不 可 分印 证了
城乡连续体分析范式的价值。
批评者认为城乡连续体的另一个 缺 陷 在 于 城 乡 连 续 体 难 以 度 量。 城 乡 连 续 体 上 的 变 化 需 要 参
照其他变量来验证,而这些变 量 又 是 复 杂 多 样 的,并 且 混 杂 在 一 起,难 以 区 别 (
Raagopa
j lan,1961)。
城乡连续体的构建缺乏一个基本标准,这既是时间的限制,也是文化 的限 制。 因 此,对 城 乡 连 续体 的
有用性和适用性的混淆 仍 然 存 在,而 且 可 能 在 今 后 一 段 时 间 内 继 续 存 在 ( i,1967)。 在 本 文 看
Lupr
来,这种批判已经随着研究的深入不 攻 自 破,现 有 的 文 献 中 已 经 有 大 量 对 城 乡 连 续 体 进 行 实 证 上 的
划分与测量,包括但不限于人口规模、地理距离、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和社会心理等具体指标。
总之,城乡连续体范式的运用代表西方世界对城乡关系的认识 从 城乡对 立 转 变 为 城 乡 融 合。 城
乡二分法下,城乡的差异与对立是共识,对社 会 构 成 的 认 识 就 是 “城 市”与“非 城 市”(乡 村)。 在 这 种
非此即彼的分析范式下,对城乡问题的认识难免陷入“城市主义”或“乡村主 义”的 偏 见 之中。 城 乡 连
续体范式则将整个社会看成统一、连 续 的 整 体,意 味 着 农 村 和 城 市 之 间 并 非 像 通 常 所 认 为 的 那 样 相
互对立,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融合关系。城乡连续体的先决条件是农 村和城 市在 质 量上 没 有根 本区
别,它们的基本特征是 相同的,这 些基本 特征 在空间、时间或数量 上发 生变 化,以 及 由 此 而产生 质 的
变化。城乡融合下的城乡连续体分析范式意味着城乡转型的结果不是 单向 的 城市 化 或 回归乡 村,而
是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连续体是对城 乡 融 合 的 社 会 更 恰 当 的 描 述。 因 此,“城 乡 连 续 体”被 认 为 代 表
了一个显著的理论性的和系统性的 进 步,是 对 传 统 城 乡 认 识 方 法 的 颠 覆 性 改 变,超 越 了 过 去 的 静 态
两极社区类型的概念,既不是旧观念的新标签,也不是对传统城乡二分 法的 简 单修 正,而 是 实 际 上 的
完全逆转(Ra
jagopa
lan,1961)。越来越多的学者宣称,用“城乡连续体”的概念 取代 传统 的 城乡 二分
法,将促进乡村研究和理论进步(Ha r,1952)。

三 、城乡融合阶段的特征 :经验证据

(一)城乡融合是城乡转型的一个阶段
从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过程,常被概括为城市化 过程。 按照 诺 瑟姆曲 线描 述的
城市化进程,城乡转型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 起步阶 段,城 市 化 率 低 于 25% ,经 济 活 动 以 农 业 为
主;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率从 25% 增长到 50%~70% ,农业在国 民经济中的 比重 大 幅 度下 降,社
会经济活动以第二产业和第三 产 业 为 主;城 市 化 成 熟 阶 段,城 市 化 率 超 过 70% ,并 在 达 到 80% 左 右
时趋于稳定(陈明星等,2011)。在城市 化 成 熟 阶 段,西 方 国 家 出 现 了 郊 区 化、逆 城 市 化 和 远 郊 化 的
现象,即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外 围 郊 区、远 郊、小 城 镇 和 乡 村 迁 移 的 现 象。 郊 区 化、逆 城 市 化 和 远
郊化的阶段实际上就是城乡融合的阶段,本质上是城市化达到一定 水 平以后,人 口、资本 等 要 素在 城
乡之间重新配置,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表现出与快速城市化阶段明显不同的特征,即城乡融合。
首先,人口和经济活动由单向集聚于城市转变为城乡双向扩散。 在郊区 化 阶 段,人 口、企业 和 工
作场所不断从更密集的地方向更不密集的地方移动,从中心向偏远的 地方 移 动。 郊区 化 不 仅 包括 人
口从城市中心向郊区或远郊乡村迁 移,也 伴 随 着 经 济 活 动 向 城 市 外 围 郊 区 乡 村 的 扩 散,即 人 口 和 经
济的双重外溢。郊区化之后的逆城市 化 和 再 城 市 化 表 现 为 人 口 和 经 济 活 动 向 更 偏 远 的 小 城 市 和 远
郊的扩散,远郊化不是郊区扩张的延续,而 是 非 大 都 市(乡 村 地 区)的 增 长。 逆 城 市 化 和 远 郊 化 的 出
现,再次证明了城乡转型不是一个 单 向 的 过 程。 虽 然 近 年 来 出 现 了 再 城 市 化 的 现 象,但 没 有 证 据 证
明郊区在人口增长方面会输给中心 城 市,却 有 证 据 证 明 部 分 国 家 在 城 市 中 心 人 口 复 苏 的 同 时,郊 区
的人口并未减少,郊区的人口增长仍然高于城市(
Rer
at,2012)。所谓的“再城市化”现象并没有成为
发达经济体城市体系的显著特征,关于这一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 心城 市 复兴 会在 多 大程 度上
影响西方城市形式的根本变化,还未有定论(
Champ
ion,2001)。
— 27 —
2022 年第 3 期

其次,城市之外的郊区、小城镇和 乡 村 的 发 展。 在 郊 区 化、逆 城 市 化 和 远 郊 化 阶 段,随 着 要 素 在


城乡之间的互动,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小城镇和乡村获得了发展。 二战以 后,欧 洲国 家 的 农 村地 区
经历了三次重 大 的发展 转变:二战 后到 20 世纪 五六十年 代,在大 多数 欧洲国 家,以 农 业 生产 为 主 要
20 世纪 70 年代到 90 年代,欧洲部分“农业乡村”被“工
经济活动是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主要区别;
业乡村”所取代,农业产业化是当时 农 业 政 策 的 主 要 目 标;新 世 纪 以 后,技 术 进 步 减 少 了 农 村 地 区 的
传统弊病,出现农业部门以外的人居住在农村地区的新倾向,农村地 区出现一 系列 新 的 特征,农 业 和
工业让位于服务业、社会设施和自然设施的融合、农村地区和城市地 区的融 合、本 地市场和 全 球市场
的融合(
Sot
tee
tal,2012)。乡村不仅是食物的重要生产地,同时也是提供公共品的重要场所。美国
许多农村地区如海洋和山区度假区、退休社区、文化或历史遗址、国家 公园和 休闲 区 等已 经成为 消费
的场所,农村商品和服务主要面向 与 城 市 和 大 城 市 有 密 切 联 系 的 人 群,而 且 消 费 比 例 非 常 之 高。 以
便利设施为基础的农村经济吸引了 移 民,这 些 移 民 提 高 了 人 力 资 本,为 振 兴 当 地 社 区 组 织 和 公 民 文
化提供了助力(
Brown & Gl
asgow,2008)。
再次,郊区、小城镇和远郊乡村发展的结果是城乡边界模糊,实现从 城乡 分 割的社会 向 城乡 连续
体的转变。OECD 指出,城市地区的经济 增 长 和 实 际 扩 张 的 影 响 并 不 局 限 于 城 市 边 界 内,能 够 延 伸
到城市周围更广阔的区域,形成保留农村特点的“城市边缘区”( Iaquint
a & Dr e
scher,2000)。在“城
市边缘区”或“郊区”,交通系统的变革使越来越多的人住在远离城市的 地方,却 仍然与 城 市 保持 密切
联系,人口和经济活动不断扩散到 郊 区,城 市 与 乡 村 的 边 界 变 得 难 以 区 分。 郊 区 处 于 城 市 和 乡 村 之
间,不再是传统的农村,它履行了打 破 城 市 中 心 和 农 村 腹 地 对 立 关 系 的 重 要 功 能。 正 如 城 市 和 郊 区
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一样,郊区和远处的农村也很难划清界限,城市、郊区与 乡村 逐渐 融 为一体(
Ra-
agopa
j lan,1961)。这种“郊区化”超越了区分城市与农村 或大 都市与 非 大都市 地 区 的 传 统 地 理 分 类
方案,郊区是一种“混合空间,其中农村和城市的价值、文化和景观已经融合”(Woods,2009)。
最后,城乡居民的观念和认知差 异 逐 渐 缩 小。 涉 及 政 府 经 济 活 动、劳 工 事 务、国 家 关 系、各 种 公
共问题以及个人信仰和满意度问题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人口的 回答与其 他社会 群 体 的回 答是
重叠的(
Bee
rs,1953)。在政治观念上,城乡连续体 上 各 定 居 点 的 居 民 也 表 现 出 连 续 性,虽 有 城 乡 差
异,但这种政治观念的城乡差异的“临 界 点”实 际 上 发 生 在 小 型 都 市 圈 的 郊 区,那 里 的 居 民 在 保 守 意
识形态和对政党的立场上与农村居民非常相似(
Sca
la &Johnson,2017)。在环境问题上,与所 有 农
村受访者相比,城市受访者并不总是 表 现 出 对 环 境 的 最 大 关 注;城 乡 居 民 对 环 境 问 题 态 度 的 差 异 并
不是由城乡居住地的差 异 导 致 的,更 多 的 是 由 土 地 所 有 权 和 农 业 职 业 决 定 的 (Wi
ll
iams & Moo
re,
1991)。
(二)城乡融合阶段的主要特征
1.人口融合。城乡融合阶段的人口流动趋势与城乡二分时代有 着明显 的不 同,城 市中 心 不再 是
人口迁移唯一的目的地,广阔的城市郊区和农村地区是人口迁移的新 方向,居 住在 郊 区,通 勤 在 城 市
中心是大都市生活的常态。一 方 面 是 郊 区 人 口 的 持 续 性 增 长。1930 年 以 后,美 国 大 都 市 中 心 城 区
长期属于人口净迁出区,郊区 长 期 属 于 人 口 净 迁 入 地 区。2019—2020 年,都 市 核 心 区 净 流 失 了 250
万人,但郊区却净流入 259.
5 万人。① 在英国, 1965 年城市集中水 平为 33% , 1990 年 下 降 至 26% 。②
另一方面是大量人 口 迁 移 到 乡 村 地 区。20 世 纪 70 年 代 以 后,美 国 乡 村 也 吸 引 了 大 量 人 口 迁 入,
2019—2020 年, 6 万人迁入都市区,
95. 1 万 人 迁 入 乡 村 地 区。③ 近 年 来,迁 入 英 国 乡 村 地 区 的 人
86.
口也不断增加,
2011 年 44100 人迁入主要乡村 地 区,
2019 年 96700 人 迁 入 英 国 主 要 乡 村 地 区。④ 结
果是,美国和英国有相当比例的人口分布在郊区和乡村地 区,尤 其是 美国。2010 年,仅 有 29.
30% 人

① 数据来源:美国人口普查数据。
② 数据来源:Wo
rl nk(
dBa 1992),
Wor
ld De
vel
opme
ntRepo
rt,1992,Ox
for
d Un
ive
rsi
tyPr
ess,T
abe31。

③ 数据来源:根据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整理得到。
ONS,Annua
④ 数据来源: lin
ter
nalmi
gra
tion wi
thi
ntheUn
it ngdom。
ed Ki
— 28 —
刘守英 龙婷玉:城乡融合理论:阶段、特征与启示

10% ,乡 村 人 口 也 有 16.
口分布在中心城市,郊区人 口 占 比 过 半,达 到 54. 60% 。① 2019 年,
73.
56%
的英国人居住在主要城市地区, 60% 的人居住在郊区和小城镇,
22. 3.84% 的人居住在乡村地区。②
郊区和乡村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优 美的自然 环境、广 阔 的 开 放土地
和相对低廉的房价对人口的吸引力,便利的交通打破了郊区与城市中 心劳动力市场和社会 服务 的空
间障碍,解决了在郊区生活的后顾之忧。第二,经济机会的提供。农 村地区 的 农业加 工、石 油 和 天 然
气生产以及其他部门提供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 需求(
Kande
l & Pa
rrado,2005)。 第 三,不 输 于 城 市
的设施建设。人口迁移受到自然设 施 和 生 活 设 施 双 重 影 响,郊 区 在 接 受 城 市 影 响 的 过 程 中,其 基 础
设施建设已经足以 媲 美 城 市 地 区,部 分 大 都 市 区 郊 区 的 基 础 设 施 甚 至 优 于 城 市 (
Par
trdge,2010;

Ch
i& Ma
rcou
ill
er,2013)。
2.经济融合。第一,城乡产业结构 差 异 缩 小。 城 乡 高 度 融 合 的 农 村 地 区,产 业 结 构 特 征 与 城 市
地区的日益趋同,农业占比较小,而制造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在城市 地区和 乡 村地 区均 占 据重 要地
位。2019 年,美国非都市区就业岗位中,农业仅占 1. 56% ,服务业成为主导展业,占比高达 37. 34% ;
制造业占比 11. 47% ,零售业占比 11.
05% ,金 融、保 险 和 房 地 产 业 占 比 7.
42% 。 英 国 的 城 市 地 区

和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很高,从产业结构上已 经 难以 辨 别 区 域 的 城 乡 属 性。2020 年,英 国 建


04% ,城 市 地 区 占 比 11.
造业的乡村家庭工作者占比 13. 75% ;教 育、健 康 和 社 会 工 作 的 乡 村 家 庭 工
83% ,城市地区占比 15.
作者占 11. 72% ;住宿和餐饮 服 务 活 动 的 乡 村 家 庭 工 作 者 占 比 2.
69% ,城 市
33% ;信息与通讯业的乡村家庭工作者占比 7.
地区占比 1. 00% ,城市地区占比 10.
84% 。④
第二,郊区和乡村在国民经济中 占 据 不 小 的 比 重。 伴 随 着 居 住 人 口 不 断 迁 移 到 郊 区 和 乡 村,郊
区和乡村地区的经济活动也不断增加。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 75% 的就业和 57% 的居民分布在中心
20 世纪 60 年代,中心城区的居民减少到 49% ,就 业 减 少 到 63% ,到 1990 年,中 心 城 区 的 居 民
城区,
减少到 37% ,就业减少到 45% (Mie
szkowsk
i & Mi
lls,1993)。2019 年,美 国 有 36% 的 就 业 分 布 在
中心城区, 51% 分布在郊区, 12% 分布在乡村地区。 在英国,
⑤ 2019 年 15.
3% 总增加值( GVA)分 布 在
主要乡村地区, 5% 分 布 在 有 显 著 乡 村 的 城 市 地 区,
12. 7% 分 布 在 主 要 城 市 地 区 (不 含 伦 敦 ),
44.
5% 分布在伦敦。⑥
27.
第三,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美国都 市 区 居 民 的 人 均 收 入 水 平 略 高 于 非 都 市 区,近 50 年 来,美 国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波动,但始终低于 1.
5 倍。2019 年,美国都市区居民人均收入 58650 美元,非
都市区居民人均收入 43025 美元,都市区居民人均收入是非都市区的 1.
36 倍。⑦ 英国城乡居民的收
10。2019 年,英国主要乡村地区居 民年收 入 22500 英 镑,主 要 城
入差距更小,近 10 年来始终低于 1.
08。⑧ 此外,从收入 增 长情况来 看,乡村 居 民
市地区居民年总收入 24300 英镑,城乡居民收入比仅 1.
的收入增长率快于城市地区。2019 年,美国都市区居民人均收 入较 上年增加 了 3. 42% ,非 都 市 区 居
53% 。2019 年,英 国 主 要 乡 村 地 区 的 居 民 收 入 较 2009
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幅 度 略 高 于 都 市 区,为 3.
19% ,主要城市地区居民收入较 2009 年增长了 16.
年增长了 17. 27% 。
第四,生活水平差距缩小。在低发展水平的经济体中,城市和乡 村在收 入、教 育和 职 业 结 构等 方
面存在巨 大差距,因此,尽管存在 着污染、拥挤 等重要的 城市 问题,人们对城 市生 活的 满 意度 仍 大 大

① 数 据来源:
Gi on,C.(
bs 2010),
Ame
ricanDemograph
ic Hi
sto
ryChar
tbok:1790t
o o2000,h
ttps:
//www.
demo-

gaph
iccha
rtbook.
com;世界银行数据库人口数据。
② 数据来源: 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整理得到。
③ ⑤ 数据来源:根据 Bu
reauo
fEc
onomi
cAna
lys
is数据整理得到。
ONS,Di
④ 数据来源: ges
tsupp
lemen
tar
yda
tat
abl
es,r
ura
leonomy,Wo
c rkshe
et7:Pe
rcen
tageandnumbe
rso

homewor
kes,byi
r ndus
tryandr ur
al-urbancla
ssi
fic
ation,England,2020。
⑥ 数据来源: ONS, Di
ges
t suppl
e mentar
y dat
a t
a b
les,rur
al eonomy。

⑦ 数据来源:
Bur
eauo
fEc
onomi
cAna
lys
is,CAINC30Ec
onomi
cPr
ofi
le,Pe
rcap
itape
rsona
li ome。
nc
⑧ 基于工作场所的年总收入中位数(当前价格 £ ), 数据来源: ONS,Diges
tsupplemen
tar
ydatatabl
es,rur
alec
on-

omy Wor
kshe
e :
t4 Wo
rkp
lac
eba
sed med
i r
angos
sannua
lea
rni (
ngs cur
rentpri
ce ),
s £ Eng l ,
and 2009to2020。
— 29 —
2022 年第 3 期

高于农村;但在高发展水平经济体中,城乡在经济方面的差异趋于消失,人们 对 农村 地区 的 生活 满意
度接近或超过城市(
Eas
ter
line
tal,2011)。通过对欧盟各经济体收入和生活水平的考察发现,欧盟
最富裕的国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城 乡 差 异,而 在 东 部 和 南 部 较 贫 穷 的 国 家,农 村 地 区 的 感 知 福 利 和
生活质量水平要低得多,即便如此,城乡主观幸福感并没有显著差异(
Shucksmi
the
tal,2009)。
3.空间融合。第一,土地利用。在城乡连续体的城乡交汇处,土地 利用多 样而 混 合,形 成 了一 套
乡村、城市和自然融合共生的土地利用系统 ( Alen,2003)。 以 欧 洲 为 例,欧 洲 的 大 部 分 实 际 空 间 不

符合典型的“城市 - 农村”类型,属于一种“中 间领 土”(te
rri
tor
ies-i
n-be
tween,
TiB),城 市 和 乡 村 的 特
征相互交织,是一种典型的城乡连续体(Wand
le l,2014)。在欧洲这种城乡混合发展的过程中,土
ta
地覆盖 变 化最为明显,然后 是社会经济 变化、土地 使用变 化、规划 过程 变化、土地 管 理变 化和 环 境 变
化(
Shawe
tal,2020)。在变化的过程中,土地用途的改变往往 是循 序渐 进的,大 多 数土地 用 途 的 变
化以小规模增长的形式出现,而不是大规模农村土地突然变成城 市土地( van Vl
iete
tal,2019)。 还
有部分土地在官方数据上依旧保持着“农业用地”的记录,但实际用途 已经变 成 多功 能的 半城 市 化地
区,由一些业余农民在这些 过 去 作 为 专 职 农 民 的 生 产 用 地 的 空 地 上 开 展 新 的 经 济 活 动 (
Bomanse

l,2010)。

第二,出现明显的城乡连续体空间形态。在城乡融合阶段,西方 发达国 家 对社会 进 行 重新分类,
2013)①
虽然标准不同,但都以城乡连续体特征来进行。美国统 计部 门 最新公 布 的 城 乡 连 续 体 代 码(
根据人口规模和与都市区的距离将美国的县划分为都市县、非都市 县 2 大类,共 9 小类。 其中,都 市
县包括中心城区和郊区两大类,非都市县主要指小城镇 和乡村 地区。英 国 将 整 个 社 会 空 间 划 分 为 6
大类,分别是主要是农村(农村 人 口 大 于 80% )、大 乡 村(农 村 人 口 占 比 50% ~79% )、有 显 著 乡 村 区
域的城市(农村人口 26%~49% )、有城市和镇的城市、小 城 市 群、大 都 市 城 市。 其 中,主 要 是 农 村 和
大乡村又可以统称为主要乡村地区,有 城 市 和 镇 的 城 市、小 城 市 群 和 大 都 市 城 市 可 以 统 称 为 主 要 城
市地区。②

四 、对中国的启示

从发展实践看,西方发达国家在 快 速 城 市 化 阶 段 以 后,进 入 了 城 乡 融 合 阶 段。 人 口 融 合 表 现 为
人口流动方向的城乡逆转以及城乡之间流动活跃性增强,经济融合表现 为乡 村 经济的 非 农 化以 及在
产业结构上的城乡趋同化,空间融合 表 现 为 城 乡 连 续 体 上 的 土 地 利 用 是 混 合 性 和 多 样 性,思 想 观 念
融合表现为城乡居民对国计民生等社会问题的看法没有较大出入。 在分析 范式 上,以 城 乡 连 续体 取
代城乡二分法,城乡连续体分析范式 摈 弃 将 社 会 划 分 为 城 市 和 乡 村 两 大 部 门 的 分 析 方 式,认 为 在 城
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均匀的连续体,强调城乡融合发展。城乡 连续体范式 不是 对 传 统城 乡二
分范式的简单修补,而是对城乡社会变迁的重新认识。城乡融合阶段 的呈现 和 理论 分析 对 于中国正
在推进的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充分认识城乡融合是城乡 转 型 进 程 的 一 个 阶 段,建 立 城 乡 融 合 范 式。 经 历 快 速 的 结 构 转
变,中国已经进入到城乡融合阶段。具体来看, 72% ③ ,人 户 分
2021 年 中 国 常 住 人 口 城 镇 化 率 为 64.
离加剧和人口流动规模持续扩大, 2020 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 49276 万,是 2000 年的 3.
4 倍(王桂新,
2021),同时出现人口回流(刘达等,2021),“农二代”与乡村的关系更加 疏离,在经济 上表现 出期 望更
2018),县 域 出
好地融入城 市的期望,在社会特征 上具有较强 的离村 不回 村的倾向(刘守英、王 一鸽,
现高度分化, 2020 年年底,中国县域常住人口 7.
48 亿,县域常住人口在 10 年间下降了 3700 万(叶欠
2021),不同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差 距 扩 大,以 长 三 角 地 区 为 例,苏 浙 两 省 的 县 域 发 展 水 平 较 高,
等,

① 资料来源:
U.S.Depa
rtmen
tofAg
ricu
ltu
re,
htps:
t //www.
ers. gov/da
usda. ta-p
roduc
ts/r
ura
l-u
rban-c
on-

inuum-c
ode
s/。
② 资料来源:
Dea
prtme
ntf
orEnv
ironme
ntFo
od & Ru
ralAf
fai
rs,S
tat
ist
ica
lDi
ges
tofRu
ralEng
land,J
a 2019。
n.
③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 30 —
刘守英 龙婷玉:城乡融合理论:阶段、特征与启示

2022)。一些研究将城 市化理解 为城 乡转 型 的唯 一归
而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项寅等,
属,对于城乡问题的讨论过多地关注如何实现城市化,城市是要素流 向的唯 一 去处,城 市 化 率 的提 高
作为城乡关系的唯一指标。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在城乡融合阶段更 应注意 城 乡之 间的 联 系和 相互
依赖性,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和经济、社会互动,从单向城市化思维向城乡融合思维转变。
其次,探索中国不同类型 区 域 的 城 乡 融 合 和 乡 村 振 兴 路 径。 中 国 不 同 区 域 的 发 展 阶 段 差 异 极
大,城乡差别特征明显,应该探索不 同 区 域 城 乡 融 合 的 路 径。 在 都 市 圈,城 乡 之 间 差 距 已 经 缩 小,地
方发展实力和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力强,这些区域可以实行都 市圈范围 内从 城市 到 乡村 的城
乡融合。在大城市,城市中心区极化 很 强,乡 村 衰 败 明 显,应 实 行 市 区 与 郊 区 的 空 间 融 合、要 素 再 配
置与产业再分工,促进城乡连续体的建设。在广大的县域,县政府的财 政能力 并不 强,经济 辐射 力不
足,应该实行县城与延伸区的融合以及重点乡镇和部分村庄的城乡融 合的 节 点 建 设。 中国的 乡 村振
兴是一个漫长的进程,切不 可 急 于 求 成 造 成 事 倍 功 半,一 定 要 因 地 施 策,探 寻 符 合 实 际 的 城 乡 融 合
策略。
再次,构建促进城乡融合的发展政策。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 实现 城 乡 融合发展的 关键 是建
立起一整套的城乡融合政策,包括城乡一元的人口管理制度、城乡平 等的社会 保障 制 度、城 乡 统 一 的
土地市场、城乡统一的发展规划等,乡村被赋予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要素被 允 许在 城乡 之 间自 由流
动,进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二元制度是阻碍中国城乡融合的最重 要因 素。 城乡 二元 户 籍制 度
与社会保障制度阻碍了人口要素在 城 乡 之 间 的 自 由 配 置,剥 夺 了 农 民 的 城 市 权 利,进 城 农 民 终 将 回
到乡村,也阻碍了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迁移;二元土地制度对乡村发展 权施 加 制约,集体土地进 行 非
农建设受到制度层面的制约,乡村非 农 发 展 权 利 受 限,农 民 大 规 模 离 土 出 村 形 成 了 大 量 宅 基 地 的 空
置,但当前宅基地入市制度还未完全打通,造成了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农地制 度 对农 业发展 方式 转型
造成阻碍,中国农业还蕴藏着大量人口,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如何通过 农地制 度 改革 促进 中国 农 业转
型升级是当前中国城乡转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必须对中国城乡 二元分 割 的制 度 进 行 改革,打 破
制约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制度约束,赋予乡村和城市同等的发展 权。 继续 深 化户 籍 制度 和社
会保障制度改革,通过赋予进城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教育、医疗等 公 共服 务 的 权 利,加强 农
民工职业培训,以及配套集体土地权利退出机制等方式促进进城农民 工高 质 量 市 民化。 改 革城 乡 二
元土地制度,通过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吸引人 口、资本 等要 素 下 乡,开放 农 村
发展权。深化农地制度和农业经营 体 系 改 革,进 一 步 深 化 农 地 三 权 分 置 改 革,促 进 农 业 生 产 要 素 的
高效配置,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2013:《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社会科学》第 4 期。
陈斌开 林毅夫,
2011:《城市化速度曲线及其政策启示———对诺瑟姆曲线的讨论与发展》,《地理研究》第 8 期。
陈明星 叶超 周义,
1994:《中国的奇迹 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毅夫 蔡昉 李周,
刘达 郭炎 栾晓帆 李志刚,
201:
2 《中部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武汉市为例》,
《地理研究》第 8期。
2018:《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管理世界》第 10 期。
刘守英 王一鸽,
2004:《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研究》第 6 期。
陆铭 陈钊,
2014:《英语学术界的乡村转型研究》,《社会学研究》第 1 期。
毛丹 王萍,
2007:《中国农村公共支出及其绩效分析———基于农民收入增长和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的 经 验 研 究》,《管 理 世
沈坤荣 张璟,
界》第 1 期。
2021:《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新动向的考察———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数据的初步解 读》,《人 口 与 经 济》
王桂新,
第 5 期。
1987:
沃思, 《城市社区研究书目摘要》,载帕 克、麦 肯 齐 编:《城 市 社 会 学———芝 加 哥 学 派 城 市 研 究 文 集》,华 夏 出 版 社 中
译版。
2022:《速度特征视角的长三角县域高质量发展动态测评》,《华东经济管理》第 1 期。
项寅 等,
2021:《我国县域常住人口发展趋势》,《宏观经济管理》第 11 期。
叶欠 等,
AbdElKa
rim,A.e
tal(
2020),“Mapp
ingo
fGI
S-Landus
esu
itab
ili
tyi
nther
ura
l-u
rbanc
ont
inuum be
twe
en ArRi-
— 31 —
2022 年第 3 期

yadhand AlKha
rjc
iti
es,KSA ba
sedont
hei
nteg
rat
ing GI
S mu
ltic
rit
eri
ade
cis
ionana
lys
isandana
lyt
ich
ier
archy

poc
ess”,Env
ironmen
ts7(
10),h
ttps:
//do
i.o
rg/10.
3390/env
ironmen
ts7100075.
Al
len,A.(
2003),“
Env
ironmen
talp
lann
ingand managemen
toft
hepe
ri-u
rbani
nte
rfa
ce:
Per
spe
cti
vesonaneme
rgi
ng

ied”,Env
l ironmen
tand Ur
ban
iza
tion 15(
1):
135-148.
Az
adi,H.e
tal(
2012),“
Foodsy
stems:New-Ru
ral
ismve
rsusNew-Ur
ban
ism”,Journa
loft
heSc
ienc
eof Fo
odand
Agricu
lture92(11):2224-2226.
Ba
s s
ett,D. L.(2003),“ Ru
ral
ism”,I
owaLaw Rev
iew 88(
2):
273-342.
Be
ers,H.W.
(1953),“
Rur
al-u
rba
ndi
ffe
ren
ces:Somee
vid
enc
efr
ompub
licop
ini
onpo
lls”,
Rur
alSo
cio
logy 18(
1):
1-11.
Be
ll,M.M.(
1992),“
Thef
rui
tofd
iff
er e:Ther
enc ura
l-u
rbanc
ont
inuuma
sas
yst
emo
fiden
tiy”,
t Rura
lSo
cio
logy57

1):
65-82.
t,F.(
Bene 1963),“
Soc
iol
ogyunc
ert
ain:Thei
deo
logyo
fther
ura
l-u
rbanc
ont
inuum”,Compara
tiv
eSt
udi
esi
nSo
cie
ty
& Hi
stry 6(
o 1):
1-23.
Be
z r,D.& D.
eme Hea
dey(
2008),“
Agr
icu
ltu
re,d
eve
lopme
nt,a
ndu
rba
nbi
as”,Wo
rld De
vel
opme
nt36(
8):
1342-1364.
Bomans,K.e
tal(
2010),“Unde
rra
tedt
rans
forma
tionsi
ntheopenspa
ce—Thec
aseo
fanu
rban
izedand mu
lti
func-

iona
lar
ea”,Lands
capeand Ur
banPl
ann
ing 94:
196-205.
Bouwman,M. Voogd(
E.& H. 2005),“Mob
ili
tyandt
heu
rban-r
ura
lcon
tinuum”,Gl
oba
lBu
iltEnv
ironmen
tRev
iew
4(
3):
60-69.
own,D.
Br L.& N.
Glsgow(
a 2008),Rura
lRe
tir
emen
tMigra
tion,Spr
inge
rSc
ienc
e & Bus
ine
ss Med
ia.
Champ
ion,T.(
2001),“
Urban
iza
tion,subu
rban
iza
tion,
coun
ter
urban
iza
tionandr
eur
ban
iza
tion”i
n:R.
Padd
ison(
ed),
Handb
ookof Ur
banSt
udi
es,SAGE Pub
lic
ati
ons.
i,G.& D.W.Ma
Ch rcou
il
ler(
2013),“
Nat
ura
lame
nit
iesa
ndt
hei
ref
fec
tson mi
gra
tiona
longt
heu
rba
n-r
ura
lcon
tinuum”,
Anna
lsofReg
iona
lSc
ien
ce50:
861-883.
Dada r,H.& S.
shpoo i(
Ahan 2019),“
Aconc
ept
ualt
ypo
logyo
fthespa
tia
lte
rri
tor
ieso
fthepe
riphe
rala
rea
sof me-

ropo
lis
es”,Hab
ita
tIn
terna
ti l90:
ona 1-15.
Dah
ly,D.
L.& L.
S.Ada
ir(
2007),“
Quan
tif
yingt
heu
rbanenv
ir t:As
onmen cal
e me
asu
reo
fur
ban
ici
tyou
tpe
rfo
rms

heu
rban-r
ura
ldi
cho
tomy”,So
cia
lSc
ienc
e & Medi
cine64(
7):
1407-1419.
i,S.& D.
Davoud Stad(
e 2002),“Ur
ban-r
ura
lre
lat
ionsh
ips:Ani
ntr
oduc
tionandb
rie
fhi
sto
ry”,Bu
iltEnv
ironmen

28(
4):
268-277.
Dewey,R.(
1960),“
Ther
ura
l-u
rbanc
ont
inuum:Re
albu
tre
lat
ive
lyun
impo
rt t”,
an Ame
ricanJourna
lofSo
cio
logy66

1):
60-66.
Dun
can,O.
D.(
1957),“
Commun
itys
izea
ndt
her
ura
l-u
rba
ncon
tinuum”,i
n:P.
K.Ha
tt & A.
J.Re
iss(
eds),Ci
tie
sand
So
cie
ty,TheFr
eePr
ess.
Ea
ste
rln,R.
i A.e
tal(
2011),“
Theimpa
cto
fmode
rne
conomi
cgr
owt
honu
rban-r
ura
ldi
ffe
renc
esi
nsub
jec
tive we
ll-
be
ing”,Wo
rld Dev
el t39(
opmen 12):
2187-2198.
El
ls,C.(
i 2002),“
TheNew Ur
ban
ism:Cr
iti
que
sandr
ebu
tta
ls”,Journa
lof Ur
ban De
sign 7(
3):
261-291.

i r,M.& B.
she r(
A.Webe 2004),“
Doe
sec
onomi
cvu
lne
rab
ili
t l
ydependonpac
eofr
esi e?As
denc setpove
rtya
cro
ss

her
ura
l-u
rbanc
ont
inuum”,Re
viewof Regi
ona
lSt
udi
es34(
2):
137-155.
Gl
ass,R.(
1955),“
Urbans
oci
ologyi
n Gr
eatBr
ita
in:At
rendr
epo
rt”,Cur
ren
tSo
cio
logy 4(
4):
5-19.
Go
ldng,S.
i A.& R.
L.Wi
nkl
er(
2020),“
Tra
cki
ngu
rban
iza
tionandexu
rbs:Mi
gra
tiona
cro
sst
her
ura
l-u
rbanc
ont
in-
uum,1990-2016”,Popu
lat
ionRe
sear
chand Po
licy Rev
iew 39:
835-859.
Gr
oss,N.(
1948),“
Soc
iol
ogi
calva
ria
tioni
ncon
tempo
rar
yru
rall
ife”,
Rura
lSo
cio
logy 13(
3):
256-266.
Ha
er,J.
L.(
1952),“
Cons
erva
tism-r
adi
cal
ismandt
her
ura
l-u
rbanc
ont
inuum”,Rura
lSo
cio
logy 17(
1):
343-347.
He
sse,M.& S.
Sieden
top(
2018),“
Subu
rban
isa
tionandsubu
rban
isms-Mak
ings
ens
eofc
ont
inen
talEu
rope
ande
vel-
opmen
ts”,Raumfo
rschungUnd Raumo
rdnung-Spa
tia
lRe
sear
chand Pl
ann
ing 76:
97-108.

aqu
ina,D.
t L.& A.W.
Dre
s r(
che 2000),“
Def
ini hepe
ngt ri-u
rban:Ru
ral-u
rbanl
inkage
sandi
nst
itu
tiona
lconne
c-

ions”,LandRefo
rm 2:
8-27.
J s,G.
one A.& S.
Cor
brdge(
i 2010),“
Thec
ont
inu
ingdeba
teabou
tur
banb
ias:Thet
hes
is,i
tsc
rit
ics,i
tsi
nfl
uenc

andi
tsimp
lic
ati
onsf
orpove
rty-r
educ
tions
tra
tei
ges”,Pr
ogr
essi
n Dev
elopmen
tSt
udi
es10(
1):
1-18.
— 32 —
刘守英 龙婷玉:城乡融合理论:阶段、特征与启示

l,W.& E.
Kande A.Pa
rrado(
2005),“
Res
truc
tur
ingo
fthe US me
a r
tpoc
ess
ingi
ndus
tryandnew Hi
span
ic mi
gran

de
sti
nat
ions”,Popu
lat
ionand Dev
elopmen
tRev
iew 31(
3):
447-471.
LeGa
tes,R.
T.& F.
St t(
ou 1996),Th
eCi
t r,S
y Reade ixt
hEd
iton,Rou
i tledge.

ich
ter,D.
T.& D.
L. own(
Br 2011),“
Rur
alAme
ric
ainanu
rbans
oci
ety:Chang
ingspa
tia
lands
oci
albounda
ris”,

Annua
lRev
iewofSo
cio
logy 37:
565-592.

ich
ter,D.
T.&J.
P.Z
il
iak(
2017),“
Ther
ura
l-u
rba
nin
ter
fae:New p
c att
ern
sofs
pat
iali
nte
rde
pend
enc
eandi
nequ
ali
tyi

Ame
ria”,Anna
c lsoft
heAme
ric
anAc
ademyof Po
lit
ica
landSo
cia
lSc
ien
ce672(
1):
6-25.

ipon,M.(
t 1984),“
Urbanb
iasr
evi
sied”,
t Journa
lof Dev
elopmen
tSt
udi
es20(
3):
139-166.
London,B.& D.
A.Smi
th(
1988),“
Urbanb
ias,dependenc
e,ande
conomi
cst
agna
tioni
nnonc
orena
tions”,Ame
rican
So
cio
logi
calRev
iew 53(
3):454-463.
Lup
ri,B.(
1967),“
Ther
ura
l-u
rbanva
riab
ler
econs
ide
red:Thec
ros
s-cu
ltu
ralpe
rspe
ctve”,So
i cio
logi
aRura
lis7(
1):
1-20.
Mi
es i,P.& E.
zkowsk S.Mi
ls(
l 1993),“
Thec
aus
eso
fme
tropo
lit
ansubu
rban
iza
tion”,Journa
lofEc
onomi
cPe
rspe
c-

ivs7(
e 3):
135-147.
Mi
llwa
rd,H.& J.
Spnney(
i 2011),“ e,t
Timeus rave
lbehav
ior,andt
her
ura
l-u
rbanc
ont
inuum:Re
sul
tsf
rom t
he
Ha
lif r
axSTARpoe
jct”,Journa
lof Tran
spo
r ography 19(
tGe 1):
51-58.
Moo
re,M.(
1984),“
Pol
it
ica
lec
onomyandt
her
ura
l-u
rband
ivde,1767-1981”,Journa
i lof Dev
elopmen
tSt
udi
es20

3):
5-27.
Newman,G.& J.
Sag
i r(
no 2016),“
Pri
ori
tie
sfo
radvanc
ingt
hec
onc
epto
fnewr
ura
lism”,Su
sta
inab
ili
ty8(
3),h
t-
tp:
//dx.doi.
org/10.
3390/su8030269.
OECD(2019),“Decl
ara
tiononpo l
ici
esfo
rbu
ild
ingbe
tte
rfu
tur
esf
orr
egons,c
i iti
esandr
ura
lar
eas”,h
ttps:
//www.
oe
cd.
org/r
egi
ona
l/mi
nis
ter
ia/RDPC-Mi
l nis
ter
ial-De
cla
rat
ion-EN.
pdf.
Pag
lia
cci,F.(
2017),“Me
asu
ringEU u
rban-r
ura
lcon
tinuumt
hroughf
uzz
ylog
ic”,Ti
jds
chr
iftVo
orEc
onomi
scheEn
So
cia
leGe e108(
ografi 2):
157-174.
l,R.
Pah E.(
1966),“
Ther
ura
l-u
rbanc
ont
inuum”,So
cio
logi
aRura
lis6(
3):
299-329.
Pa
rtr
idge,M.
D.(
2010),“
Thedue
ll
ing mode
ls:NEGv
samen
itymi
gra
tioni
nexp
lai
ning USeng
ine
sofg
r h”,Pa-
owt
per
sinRegi
onalSc
i e89(
enc 3):
513-536.
Pa
teman,T.(
2011),“Rura
landurbana
res:Compa
a ringl
ive
sus
ingr
ura
l/u
rbanc
las
sif
ica
tions”,Reg
iona
lTr
ends
43:
11-86.
Ph
ill
ips,M.(
1993),“
Rur
algen
tri
fic
atonandt
i hep
roc
ess
eso
fcl
ass
col
oni
sat
ion”,Journa
lof Rura
lSt
udi
es9(
2):
123-140.
Ra
jagopa
lan,C.(
1961),“
Ther
ura
l-u
rbanc
ont
inuum:Ac
rit
ica
leva
lua
tion”,So
cio
logi
calBu
lle
tin 10(
1):
61-74.
Red
fie
ld,R.(
1947),“
Thef
olks
oci
ety”,
Ame
ricanJourna
lofSo
cio
logy 52(
4):
293-308.
quena,F.(
Re 2016),“
Rur
al-u
rbanl
ivi
ngandl
eve
lofe
conomi
cde
vel
opmen
tasf
act
orsi
nsub
jec
tivewe
ll-be
ing”,So-

ialIndi
cat
orsRe
s ch 128:
ear 693-708.
Re
rat,P.(
2012),“
Thenewdemog
raph
i r
cgowt
hofc
iti
es:Thec
aseo
freu
rban
isa
tioni
nSwi
tze
rland”,Ur
banSt
udi
es
49(
5):
1107-1125.

caa,D.
l J.& K.M.
John
son(
2017),“
Pol
it
iclpo
a lar
iza
tiona
longt
her
ura
l-u
rba
ncon
tinuum?Th
ege
ogr
aphyo
fth
epr
esi
den-

ialv
ote,2000-2016”,Anna
lsoft
heAme
ric
anAc
ademyof Po
lit
ica
landSo
cia
lSc
ien
ce672(
1):
162-184.
Shaw,B.
J.e
tal(
2020),“
Thepe
ri-u
rban
iza
tiono
fEu
rope:A sy
stema
ticr
evi
ew o
fa mu
lti
fac
et r
edpoc
ess”,
Land-

capeand Ur
banPl
ann
ing 196:
1-11 .
Shu
cksmi
th,M.e
tal(
2009),“Ur
ban-r
ura
ldi
ffe
ren
cesi
nqu
ali
tyo
fli
fea
cro
sst
he Eu
rop
ean Un
ion”,Reg
iona
lSt
udi
es
43(
10):
1275-1289.
So
rok
in,P.& C.
C.Z rman(
imme 1920),Pr
inc
ipl
esof Rura
l-Ur
banSo
cio
logy,Henr
y Ho
ltandCompany.
So
tte,F.e
tal(
2012),“
Thee
vol
uti
ono
fru
ral
ityi
ntheexpe
rienc
eo he ‘
ft Thi
rdI
tay’”,Wo
l rkshopon:“
Eur
ope
an
gove
rnanc
eandt
hep
rob
lemso
fpe
riphe
ralc
oun
tri
es”,Wi
en,12-13Ju
ly.
Spau
ldng,I.
i A.(
1951),“
Ser
end
ipi
tyandt
her
ura
l-u
rbanc
ont
inuum”,Rura
lSo
cio
logy 16(
1):
29-36.
Ta
coi,C.(
l 1998),“
Bri
dgi
ngt
hed
ivde:Ru
i ral-u
rbani
nte
rac
tionsandl
ive
lihoods
tra
teg
ies”,I
nte
rna
tiona
lIns
tit
utef
or
— 33 —
2022 年第 3 期

Env
ironmen
tandDe
vel t,Ga
opmen teke
epe
rSe
ris,No.
e SA77.
Th
iede,B.
C.e
tal(
2020),“
Inc
omei
nequa
lit
yac
ros
sther
ura
l-u
rbanc
ont
inuumi
nthe Un
ite
dSt
ats,1970-2016”,

Rura
lSo
cio
logy 85(
4):
899-937.
van Vl
iet,J.e
tal(
2019),“
Beyondt
heu
rban-r
ura
ldi
cho
tomy:Towa
rdsamo
renuanc
edana
lys
iso
fchange
sinbu
ilt-
and”,Compu
upl tes,Env
r ironmen
tand Ur
banSys
tems74:
41-49.
ahov,D.& S.
Vl Gal
ea(
2002),“
Urban
iza
tion,u
rban
ici
ty,andhe
alh”,Journa
t lof Ur
ban Hea
lth 79(
4):
S1-S12.
VonBr
aun,J.
(2007),“
Rur
al-u
rba
nli
nka
gesf
org
r h,emp
owt loyme
nt,a
ndpo
ver
tyr
edu
cton”,I
i nte
rna
tion
alFo
odPo
lic

Re
sea
rchI
nst
itu
te,Et
hiop
ianEc
onomi
cAs
soc
iat
ion,F
ift
hIn
ter
nat
ion
alCon
fer
enc
eont
heEt
hiop
ianEc
onomy.
Wa
l r,R.(
ke 2001),“
Indus
trybu
ildst
hec
ity:Thesubu
rban
iza
tiono
fmanu
fac
tur
ingi
ntheSanFr
anc
isc
oBay Ar
ea,
1850-1940”,Journa
lof Hi
sto
rica ography 27(
lGe 1):
36-57.
l,D.A.e
Wand tal(
2014),“
Beyond u
rban-r
ura
lcl
ass
ifi
cat
ions:Cha
rac
ter
isi
ngand mapp
ingt
err
ito
rie
s-i
n-be
twe
en

cro
ssEu
rope”,Lands
cape& Ur
banPl
ann
ing 130:
50-63.
Wh
ite,M.
J.(
1976),“
Firmsubu
rban
iza
tionandu
rbansubc
ent
ers”,Journa
lof Ur
banEc
onomi
cs3(
4):
323-343.
Wi
ll
i r,J.
amsJ A.& H.
A.Mo
ore(
1991),“
Ther
ura
l-u
rba
ncon
tinuuma
nde
nvi
ronme
nta
lcon
cer
ns”,Gr
eatPl
ain
sRe
sea
rch
1(
1):
195-214.
Wi
rth,L.(
1938),“
Urban
isma
sawayo
fli
fe”,Ame
ricanJourna
lofSo
cio
logy 44(
1):
1-24.
Wo
ods,M.
(2009),“
Rur
alg
eog
raphy:B
lur
ringbound
ari
esa
nd ma
kingc
onn
ect
i s”,Ur
on banIn
si t33(
gh 6):
849-858.
Yuan,D.
Y.(
1964),“
Ther
ura
l-u
rbanc
ont
inuum:Ac
ases
tudyo iwan”,Rura
fTa lSo
cio
logy 29(
3):
247-260.

TheThe
oryo
fUr
ban-r
ura
lIn
ter
gat
ion:S
tae
gs,Cha
rac
ter
ist
icsandEn
ligh
tenmen

LIU Shouy
ing LONG Ti
ngyu

Renmi
n Un
ive
rsi
tyo
fCh
ina,Be
ii
jng,Ch
ina)

Ab
str
act:Ba
sedont
hef
act
ualandt
heo
ret
ica
lana
lys
iso
ftheu
rban-r
ura
ltr
ans
forma
tiono
fde
vel
opede
conomi
es,

hispape
rshowst
hatu
rban-r
ura
lin
ter
gat
ioni
sas
tageo
fur
ban-r
ura
ltr
ans
forma
tion.Theba
siccha
rac
ter
ist
icso
fthe

rban-r
ura
lin
ter
gat
ions
tagea
repopu
lat
ioni
nteg
rat
iono
ftwo-waypopu
lat
ionf
low be
twe
en u
rbanandr
ura
lar
eas,
spa
tia
lin
teg
rat
iono
flandus
emi
xandd
ive
rsi
ty,e
conomi
cin
teg
rat
iono
fnon-ag
ricu
ltu
rale
conomyi
nru
rala
rea
sand

onve
r eo
genc fu
rbanandr
ura
lindus
tri
als
truc
tur
es,andva
luef
usi
onbyna
rrowi
ngt
hed
iff
erenc
esi
ncogn
iti
onand

onc
epto
fur
banandr
ura
lre
siden
ts.Ur
ban-r
ura
lin
teg
rat
ionb
ringsabou
tash
ifti
nther
ese
archf
romt
heu
rban-r
ura


icho
tomypa
rad
igmt
otheu
rban-r
ura
lcon
tinuum pa
rad
igm,wh
icht
rea
tss
oci
etya
sanu
rban-r
ura
lcon
tinuum.Th
is
new pa
rad
igm d
ivi
dest
heu
rban-r
ura
lcon
tinuumt
hroughe
conomi
cands
oci
almu
lti-d
imens
iona
lind
ica
tos,t
r ake
sthe

rban-r
ura
lcon
tinuuma
stheba
sicun
itf
orana
lyz
ingu
rbanandr
ura
lis s,andpu
sue tmo
reempha
sisont
hec
onne
cti
on
andi
nteg
rat
iono
fur
banandr
ura
lar
eas.Ch
inaha
sen
ter
edt
hes
tageo
fur
ban-r
ura
lin
ter
gat
ion,andt
heunde
rst
and
ing

fur
ban-r
ura
ltr
ans
forma
tionshou
ldbechangedf
romaun
idi
rec
tiona
lur
ban
iza
tiont
hink
ingt
oanu
rban-r
ura
lin
ter
ga-

iont
hink
ing.I
nadd
iton,Ch
i inashou
ldpay mo
rea
tten
tiont
othec
onne
cti
onandi
nte
rdependenc
ebe
twe
enu
rbanand

urla
a r
eas,andp
romo
ter
ura
lre
vit
ali
zat
ionbyr
efo
rmi
ngt
heu
rban-r
ura
ldua
lins
tit
utons,c
i ons
truc
tingde
vel
opmen

po
lic
iest
opr
omo
teu
rban-r
ura
lin
ter
gat
ion,andexp
lor
ingd
iff
eren
ttype
sofu
rban-r
ura
lin
ter
gat
ionpa
ths.
Ke
ywo
rds:Ur
ban-Ru
ralT
ran
sfo
rma
tion;Ur
ban-Ru
ralCon
tinuum Pa
rad
igm;Ur
ban-Ru
ralI
nte
gra
tion;Ru
ralV
ita
li
zat
ion

(责任编辑:陈建青)
(校对:何 伟)

— 34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