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敬玥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1

分类号: I206.

06 单位代码: 10636
密 级: 公 开 学 号: 20160208028

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论文题目: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论沈从文小说中的
家庭叙事
英文论文题目:Modern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On Family Narration in Shen
Congwen's Novels

论文作者: 敬玥

指导教师: 邓利

专业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

研究方向: 中国现代文学

所在学院: 文学院

论文提交日期: 2020 年 3 月 30 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20 年 5 月 14 日

1
摘要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研究生:敬玥 导师:邓利

摘要:“家庭”是古今中外许多作家热衷书写的话题,也因此成为了文学写
作传统中经久不衰的母题之一。沈从文作为现代中国一位独具反叛精神的作家,
却执着于书写这一传统的叙事主题。因此,探究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则具有
了十分重要的文学意义。
本文选取“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作为沈从文小说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以乡村家庭题材和都市家庭题材的小说为例,对文本中呈现出的典型家庭伦理关
系进行归类和整合,分析不同空间影响下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特征和人性内涵,
通过对沈从文小说中家庭伦理叙事的阐述,更好地把握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从而
体味沈从文的“传统文化秩序的现代传承”、“重铸民族性格”的文学理想。论文
以沈从文小说的细读为主,运用文学伦理学、叙事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沈从文小
说中的家庭叙事进行深度剖析。整篇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第二、
三、四章为正文内容,第五章为结语。
第一章,绪论。对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概貌、沈从文小说研究以及对于小说中
家庭叙事的研究状况等进行梳理,提出“家庭叙事”这一选题,以后章节将围绕
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来展开分析。
第二章,将沈从文的家庭叙事放置于 20 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家庭叙事的长河中
去考察,体味其独特魅力,并深入剖析这种独特性背后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内
涵。首先,对现代文学的家庭叙事的背景做了一个宏观的介绍,为后文的现代文
学中批判型家庭叙事形成的原因做了背景的说明;其次,将沈从文小说的家庭叙
事放置到现代文学的长河中,分析现代文学中主流的家庭叙事和沈从文小说的家
庭叙事的区别,从而肯定沈从文小说家庭叙事的独特性;最后,分析沈从文小说
家庭叙事独特性形成的原因,阐释其具体特点,指明后两章将围绕沈从文小说家
庭叙事的特点来详细论述。
第三章,主要探讨沈从文笔下的城市家庭叙事形态的书写,指出这是沈从文

I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看到的当时中国社会的症结,也是从反面论证彰显他对至善至美的传统伦理文化
秩序的推崇。首先,在对沈从文笔下的都市家庭小说整体把握后,分析出都市家
庭伦理呈现“变异与残破”的形态。其次,从血亲伦理、婚恋伦理两个小节来具
体地论述都市家庭叙事形态。
第四章,主要探讨沈从文笔下的乡村家庭叙事形态的书写,指出乡村家庭文
化和传统伦理是沈从文对症结所开的药方,这也是从正面论证彰显他对至善至美
的传统伦理文化秩序的推崇。首先,在对沈从文笔下的乡村家庭小说整体把握后,
分析出乡村家庭伦理呈现出“悲凄与温情”的形态。其次,为了比较不同空间下
的家庭伦理形态的差异,本章节依旧按照上一章节的结构,从血亲伦理、婚恋伦
理两大方面来阐述乡村家庭叙事形态。
第五章,结语。围绕“沈从文的意义与寂寞”进行总结升华。
关键词:沈从文 小说 家庭叙事 都市 乡村

II
Abstract

Modern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Family Narration in Shen Congwen's Novels

Major: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Postgraduate: Jing Yue Supervisor:Deng Li

Abstract: "Family" is a topic enthusiastically written by many writers,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an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enduring motifs in the tradition of
literary writing. As a rebellious writer in modern China, Shen Congwen is obsessed with
writing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theme. Therefore, exploring the family narrative in Shen
Congwen's novels has very important literary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takes "family narrative in Shen Congwen's novels" as an entry point for
Shen Congwen's novel research, and uses the novels of rural and urban family themes as
examples to classify and integrate the typical family ethical relationships presented in
the text.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and humanity connotations of family
members under different spatial influences. By elaborating the family ethics narrative in
Shen Congwen's novels, he can better grasp Shen Congwen's novel creation, and
appreciate Shen Congwen's "recasting of national character"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literary ideal of modern inheritance of order ".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careful
reading of Shen Congwen's novels, and uses a combination of literary ethics and
narratology to deeply analyze the family narratives in Shen Congwen's novels. The
whol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are the main content, and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Shen
Congwen's novels, the research of Shen Congwen's novels,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family narratives in novels. He proposes the topic of "family narratives". Later chapters
will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family narratives" in Shen Congwen's novels.
The second chapter Put Shen Congwen's family narrative in the long river of 20th
century Chinese modern literary family narrative to investigate, appreciate its unique
charm, and analyze in depth what kind of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lies behind this

III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uniqueness. First, a macro introduction to the background of family narratives in


modern literature is given,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critical family narratives in later modern literature is explained. Second, the family
narratives in Shen Congwen's novels are placed in modern literature. In Changhe,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ainstream family narratives in modern literature
and the family narratives in Shen Congwen's novels, so as to affirm the uniqueness of
the family narratives in Shen Congwen's novels. Finally,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uniqueness of the family narratives in Shen Congwen's novels, and explain its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The two chapters will focu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mily narration in
Shen Congwen's novels.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writing of the narrative form of urban
families in Shen Congwen's writing, and points out that this is the crux of Chinese
society at that time as seen by Shen Congwen, and it also demonstrates his respect for
the traditional ethical and cultural order of perfection from the opposite side. First of all,
after grasping the urban family novels written by Shen Congwen as a whole, it analyzes
that the urban family ethics presents a "mutation and broken" form. Secondly, the
narrative form of urban family is discussed in detail from two sub-sections: blood ethics
and marriage ethics.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writing of the narrative form of rural
families in Shen Congwen's writing, and points out that rural family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ethics are the prescription prescribed by Shen Congwen, which is also a
positive demonstration of his traditional ethical and cultural order of perfection and
perfection. Respected.First of all,after grasping the overall rural family novels written
by Shen Congwen, it is analyzed that the rural family ethics presents a form of "sorrow
and tenderness". Secondly,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family ethics in
different spaces, this chapter still follows the structure of the previous chapter to explain
the narrative forms of rural families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blood ethics and marriage
ethics.
Chapter five is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 and sublimate around "the meaning and
loneliness of Shen Congwen".
Keywords: Shen Congwen; novel; family narrative; urban; rural

IV
目录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录
1 绪论................................................................................................................................ 1
1.1 沈从文小说创作概况及研究现状..................................................................... 1
1.1.1 沈从文小说创作概况.............................................................................. 1
1.1.2 沈从文小说研究现状.............................................................................. 3
1.1.3 沈从文小说家庭叙事的研究现状.......................................................... 6
1.1.4 研究不足................................................................................................. 7
1.2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8
1.2.1 研究意义................................................................................................. 8
1.2.2 创新点..................................................................................................... 8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8
1.3.1 研究方法................................................................................................. 8
1.3.2 论文结构................................................................................................. 9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阐释......................................................................................... 9
1.4.1 家庭.......................................................................................................... 9
1.4.2 家庭叙事................................................................................................ 12
2 沈从文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家庭叙事..................................................................... 14
2.1 中国现代文学家庭叙事的背景...................................................................... 14
2.2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家庭叙事.......................................................................... 15
2.3 中国现代文学背景下沈从文的家庭叙事...................................................... 17
3 城市家庭叙事形态:变异与残破.............................................................................. 21
3.1 血亲关系的淡薄............................................................................................... 21
3.1.1 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的疏远............................................................ 21
3.1.2 亲属关系:隔阂失序............................................................................ 25
3.2 婚恋关系的变异迷失....................................................................................... 28
3.2.1 婚恋围城:无爱的困顿与爱的畸变.................................................... 28

V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2.2 婚外情:肉体型与灵肉合一型............................................................ 35
4 乡村家庭叙事形态:悲凄与温情............................................................................. 40
4.1 血亲关系的浓厚.............................................................................................. 40
4.1.1 亲子关系:父慈子孝............................................................................ 40
4.1.2 亲属关系:友善和谐............................................................................ 44
4.2 婚恋关系的琴瑟和鸣与悲凄恸人................................................................... 47
4.2.1 普通民众的婚恋生活:琴瑟和鸣........................................................ 48
4.2.2 边缘群体的婚恋生活:悲凄与缠绵.................................................... 50
5 结语:沈从文的意义与寂寞...................................................................................... 57
附录................................................................................................................................. 58
参考文献......................................................................................................................... 60
致谢................................................................................................................................. 63

VI
1 绪论

1 绪论
1.1 沈从文小说创作概况及研究现状
1.1.1 沈从文小说创作概况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个典型而独特的存在。仅从他的人生经历
来看,就笼罩着浓厚的传奇色彩。1902 年,沈从文出生于偏远的湖南凤凰县。在
他的童年时代,沈家还能靠着祖父沈宏富留下的将军基业过着优渥的生活,但从
1915 年起,由于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参与刺杀称帝的袁世凯未果,事泄后逃窜在
外,欠下巨债后,沈家的经济状况便每况愈下。出于生活所迫和处于孩童时期的
沈从文本性顽劣、经常逃课却难以管教的原因,母亲黄素英于 1917 年决定让沈从
文投身行伍。在之后的六年,沈从文辗转于千里沅水流经处,做过部队的下级士
兵、上士司书、机要收发员、书记、报刊的校对员等职,这六年颠簸无常的生活
为他多年以后的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成为了他命运的转折点。一方面,
痛苦而压抑的军队生活,使他见识到许多人类的愚蠢行为,他开始质疑现实;另
一方面,在做文职类工作时,沈从文接触的各类古书、林译“说部丛书”和白话
文的刊物,激发了他的求知欲,使他更加迫切地想要了解世界,最终在 1923 年夏,
沈从文随“五四”余波凫进北京城。
沈从文来北京的最初愿望是想进入大学学习更新的知识,而事与愿违,仅有
高小学历、连新式标点符号都不会使用的他注定考不上大学,于是,沈从文选择
通过自学、进入北京大学旁听、与文人学士交流学习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文化水
平。同时,为了应对都市繁杂的生活开销,沈从文决定将自己的习作投向报刊发
表,以此获得经济收入。随后,经郁达夫的推荐,沈从文开始在《晨报副刊》上
发表自己的习作。于 1924 年年末,沈从文以休芸芸的笔名在《晨报副刊》连续发
表了《一封未曾付邮的信》、《遥夜》、《屠桌边》等散文小说,正式登上文坛。此
后,沈从文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坚守着自己的文学梦想,最终因其作品产量丰富被
称为“多产作家”,也因其独特的叙事艺术风格赢得了“文体作家”的美称。
纵观沈从文的文学世界,可谓是驳杂丰富、纵横交错。他勇于尝试不同的文
学体裁,涉足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书信、文论等多重领域,而尤以小说
的创作数量、成绩最为突出,他写下了《边城》、《八骏图》、《萧萧》等脍炙人口
的小说,以经典的文学书写烛照着中国现代文学史。
就以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全集》来看,全集共三十二卷,按小说、
散文、传记、杂文、诗歌、文论、书信、集外文存、物质文化史分类分卷编辑。
其中,小说则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第 1 卷—第 11 卷为小说,收入小说 224 篇,
且除了《阿丽思中国游记》、《凤子》、《阿黑小史》、《边城》、《长河》等十多部中
长篇外,其余均为短篇小说,囊括了军旅、怀乡、都市、湘西、佛经故事等各类

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题材。但从整体而言,沈从文的小说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湘西小说,一类是都
市小说,前者沈从文倾心书写湘西人民原始、特异的生命形式,赞颂健康、完善
的人性,力图通过笔下构建的乌托邦式的湘西世界,与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
让人们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后者则通过刻画都市人民扭
曲虚伪的人性,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圈套。这种城乡互参的结构成为了沈从
文创作小说的一种下意识行为,他始终以一名“乡下人”的主体视野构建着笔下
的文学世界,希冀通过文学表现爱,以爱来黏合民族生命力,进行国家和民族的
重造。
纵观沈从文创作的小说,无论是小说的数量、质量还是艺术风格都呈现出线
性流变过程。在创作初期(1924 年—1928 年),沈从文以卖文为生,物质生活磨
难的侵袭常常使沈从文难以追求作品的质量。此阶段沈从文创作的小说质量普遍
不高,呈现出错杂的模仿及实验迹象。其中,以模仿郁达夫为主,作品多为抒发
内心苦闷的自叙传性质的文章,如《公寓中》、《用 A 字记录下来的事》等小说;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追忆乡村生活的文章,如《玫瑰与九妹》、《腊八粥》等等。
1928 年—1930 年,是沈从文小说创作向成熟期过渡的的阶段。1929 年,沈从
文经徐志摩的介绍到吴淞中国公学任教后,生活收入的稳定带给了沈从文潜心习
作的机会。这段时间,小说不仅在数量上呈直线上升趋势,其情感的张弛也已能
较好地收放自如,《有学问的人》、
《采蕨》、
《龙朱》等均是此时所作。据统计,在
1928 年—1930 年间,沈从文创作的小说至少有三个长篇,十来个中篇,五六十个

短篇,结集出版的也有二十余种, 沈从文也因此被冠以“多产作家”、
“职业作家”
的头衔。
经过多年在文坛上的摸爬滚打,沈从文的艺术风格日趋完善,其小说创作于
上世纪 30 年代初进入成熟期,作品常见诸南北各大报刊,沈从文被鲁迅誉为“自
新文学运动开始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之一。②此阶段的小说呈现出内敛型特
征,讲究和谐与节制的审美原则。
《边城》、
《八骏图》等经典之作便是如此。到了
创作后期(1940 年-1947 年),沈从文发现自由主义文学之路难以在当时特殊的环
境下走下去,他变得力不从心。可以发现,沈从文后期的小说急剧减少,且多含
“抽象的抒情”特质,显得晦涩难懂,叙事趋于主观化,凸显出浓郁的弗洛伊德
《摘星录》等作品。1947 年 11 月,沈从
色彩和尼采式的超人意识,如《看虹录》、
文在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发表《传奇不奇》,标注着沈从文小说创作生涯的
结束。
回望沈从文 20 余年的创作生涯,他一边不断地摸索不同的文体形式,一边执


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 沈从文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91.

凌宇.沈从文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3:4.
2
1 绪论

着于精神的探索与思想的言说,主张用文学之笔参与民族国家的建构。正如 1959
年,沈从文在《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中对自己小说创作的总结阐释一样:
“到我
自己能独立动手写一个短篇时,最大的注意力,即是求明白作品给读者的综合效

果,文字风格、作品组织结构,和思想表现三者综合形成的效果。” 当然,也正
因如此,沈从文的小说成为他文学成就中最突出的一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长河
中熠熠生辉。

1.1.2 沈从文小说研究现状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沈从文的小说得到了极大关注,研究成绩斐然。
但由于所处时代的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批评标准、研究视角的侧重点不同,人们
对沈从文小说的批评也就褒贬不一。
我国对沈从文小说持否定态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
以侍桁、李同愈、贺玉波、郭沫若等人为代表。他们以一种片面的社会学批评视

角来解读沈从文的小说,认为“作品里的思想是非常空虚的” 、因“轻飘的文体
遮蔽了好多人的鉴赏的眼”③,
“适合了一般人的本能的低级的趣味”④。郭沫若在
《斥反动文艺》上将沈从文定性为“反动派”和“桃红色作家”,认为沈从文的《摘
星录》
、《看虹录》等小说实则是“文字上的春宫图”,意在腐蚀人心,消损人们的
意志。显然,这些道德化、政治化的批评言论是有失偏颇的,它们过于注重文学
创作的社会功能性,而忽略了作品的审美特性。但是,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这
些道德化、政治化批评依旧成为了当时沈从文小说研究的主流,并且奠定了国内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沈从文的评价风向标,批判之声不绝于耳。
七十年代末起,受海外汉学家金介甫、夏志清等人对沈从文研究的推动和国
内政治形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国内文学界的沈从文研究焕然一新、备受瞩目,
对沈从文小说持认可赞赏态度的研究层见迭出。现将这些研究成果整理如下,主
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人性论的研究。研究者们多以“人性”问题为切入点对沈从文的小说
进行探讨,他们认为小说反映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作者对人性不同层面的凝视
和思索,并对其人性论的价值作出了评析。代表人物有吴立昌、董易、刘永泰等
人。吴立昌在《沈从文作品欣赏》、
《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
《人性的治疗者:
沈从文传》这三部著作中对沈从文创作的“人性”内涵进行了系统解读,指出作
品中的人物和故事都是以“人性”为轴心建构起来的,且“人性”既包括人性的


沈从文.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第 12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420.

贺玉波.沈从文的作品评判[M]//王络编.沈从文评说八十年.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213.

侍桁.一个空虚的作者[M]//王络编.沈从文评说八十年.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168.

侍桁.一个空虚的作者[M]//王络编.沈从文评说八十年.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167.

3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真善美因子也包括人性的暗疾,在对它们一褒一贬的叙写中,彰显着沈从文对建
造“供奉美好人性的希腊小庙”的执着追求。董易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
在《试谈沈从文部分小说思想倾向的复杂性》中指出,沈从文不同题材的小说反
映了沈从文思想深处的复杂性,且“大量的作品贯穿了‘应当寻求人性和使人性

复归’的思想基调” 。吴立昌和董易二人在对沈从文笔下“人性”表现的复杂性
进行分析的同时,还表达了对沈从文的人性论对社会发展的批判价值和导向功能
的认可,这成为研究领域流行的一个趋势。与吴立昌和董易不同的是,刘永泰另
辟蹊径,他对学界一致推崇沈从文的“人性”健全说作出了反思,在《人性的贫
困与简陋——重读沈从文》中谈到,“沈从文的作品不是表现了人性的优美健全,

恰恰相反,他的作品表现的是人性的贫困和简陋” ,无疑这一新颖的观点为我们
打开了解读沈从文的人性论的另一个思想维度。
第二,生命观的研究。研究者们认为沈从文的小说隐含着引人深入感悟生命
沉重的力量,凸显着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及信仰,他们通过考察沈从文的这种生
命意识来窥探沈从文生命思考的深处。代表人物有凌宇、阎浩岗、赵学勇等人。
凌宇在《从边城走向世界》、《从苗汉文化和中西文化的撞击看沈从文》中,将沈
从文小说创作的核心实质归为对“美在生命”的美学观的建构和坚守,并且揭示
了这种美学观的四种表现形态,即“‘原始的生命形态’、
‘自在的生命形态’
、‘个
体自为的生命形态’、‘群体自为的生命形态’”③,同时指出苗汉文化冲突在沈从
文建构这种生命美学观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凌宇对沈从文生命观的种种解读
为后来的学者对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阎浩岗在《中国
现代小说史论》中辟专节分析了沈从文的小说,直接指出“生命,是理解沈从文

小说的关键词” ,同时强调沈从文意在表现生命的各种形式,而非对生命的苦闷
感伤的悲情抒写。赵先勇在《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中认为,沈从文的生命哲学
意识与西方的生命哲学思潮不谋而合,其实质均是要人得到彻底的解放,追逐美
的生命形式。
第三,
“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研究。研究者们在“现代性”观念的统摄下,
对沈从文的思想性质及其小说的思潮属性进行了“现代性”和“反现代性”的讨
论考察。以刘洪涛、吴晓东、杨联芬等人为代表。刘洪涛和吴晓东将沈从文的小
说作为象征性的国族寓言文本来解读,他们认为“沈从文小说属于这一现代主义
思潮”⑤,“他小说中的苗族想象和中国想象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异族想象之间

董易.试谈沈从文部分小说思想倾向的复杂性[J].文学评论,1983(6):49.

刘永泰.人性的贫困与简陋——重读沈从文[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2):21.

凌宇.从苗汉文化和中西文化的撞击看沈从文[M]//刘洪涛等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
社,2006:477.

阎浩岗.中国现代小说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159.

刘洪涛.沈从文小说价值重估——兼论 80 年来的沈从文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4
1 绪论


存在着荒原——拯救的同构、呼应关系” ,并且“这种‘现代性’和现实政治语

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通过小说中具体的传媒符码建构的” ,因此沈从文的思想
是现代性的。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沈从文的小说体现了他反现代性的思想倾向。杨
联芬在《沈从文的“反现代性”——沈从文研究》中指出,中国现代性最明显的
特点是将西方现代文明理想化和圣神化,始终带有“未来”和“理想”的意味。
而沈从文却立足于“过去”,持“常”拒“变”,在小说中通过城乡对立的叙事模
式传递着他对西方文明亦步亦趋的都市现代文明的反对情绪和对湘西原始文明的
缅怀之情,这种边缘化的文化价值选择表明了沈从文是一名反现代性作家。尽管
学界对沈从文的思想性质及其小说的思潮属性众说纷纭,但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
由于“现代性”视野的观照,沈从文及其小说的阐释空间都被大大地拓展了,它
带给了我们言说沈从文及其小说的多种可能性,丰富了沈从文及其小说研究。
第四,文体研究。研究者们通过采用一些新的方法和视角来分析沈从文小说
的文体特色和艺术风格,肯定沈从文小说在文体上的独创性。以钱理群、王晓明、
裴春芳、谭文鑫等人为代表。钱理群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指出,沈从文创
造了抒情小说这种特殊的小说体式,这是沈从文被人称为“文体家”的重要原因。
王晓明在《
“乡下人”的文体与“绅士”的思想——论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全
面分析了沈从文小说的文体特征,即“动听的牧歌”、“忧郁的暗示”、“热切的铺
叙”、
“突然的刹尾”,同时还从小说文体的演变轨迹反观了沈从文创作思想和心理
变化的过程。除了这些就小说文本本身来具体分析沈从文独特的文体的研究外,
还有一些研究者运用叙事理论、采用跨学科视角来探究沈从文小说的文体。裴春
芳在《异质元素的“互观”——沈从文小说的叙事话语分析》中,借助热拉尔·热
奈特的“叙事话语”理论,认为沈从文小说“叙事话语”有两个基本特征,即“互
观”和“反复”,同时指出沈从文正是通过这种“互观”和“反复”的叙事策略表
达着自己的文学理想。谭文鑫在博士论文《论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音乐》中,详
实地论述了沈从文的创作与音乐之间的关系,认为沈从文深谙音乐技法,其小说
带有“单三部曲式”、
“变奏曲式”、
“奏鸣曲式”
“复调”等曲式结构和音乐手法的
特点,实现了文学与音乐的交融,体现了沈从文独特的文体样式和艺术风格。
第五,其他研究。除了以上比较典型的研究类别外,还有一些文章也涉及了
对沈从文小说的研究,如对沈从文小说的批评接受的研究,谭梅的《1931—1990:
沈从文情爱书写的效果历史研究》从读者的角度,借鉴西方解释学文论中效果历

版),2005(2):68.

刘洪涛.沈从文小说价值重估——兼论 80 年来的沈从文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2):68.

吴晓东.《长河》中的传媒符码——沈从文的国家和现代想象[M]//刘洪涛等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下)天津:天
津人民出版社,2006:872.

5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史的概念,对八十年来人们对沈从文情爱书写的接受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1.1.3 沈从文小说家庭叙事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对沈从文小说的研究取得了粲然可观的成果,
“人性论”、
“生命观”、
“现代性与反现代性”、“文体”等研究共同构成了“沈研”的整体图景。但是,
就笔者所见,沈从文小说研究中对家庭叙事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且其系统阐述和
专门研究的论文较少,专著更是没有。有关沈从文小说中家庭叙事的研究大多散
见于研究者们不同主题的分析论述中,作为研究的某个组成部分而存在。从现有
的研究资料来看,有关沈从文小说家庭叙事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其作品中对于家庭
人物形象和关系的叙写上,具体来讲,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婚恋关系和婚恋习俗的研究。如包晓玲在《沈从文小说中的几种婚
恋方式》中,细致地梳理了沈从文笔下的婚恋方式类型,将其划分为“超凡脱俗

的理想爱情”、
“无爱的婚姻”、
“有情人爱梦难圆”、
“残缺的爱” ,认为沈从文通
过展现这些丰富的婚恋方式来表达着他对生活、生命的思索。岳锦玉在其硕士论
文《论沈从文笔下的乡土世界》中,将婚姻类型作为乡土社会构成的一个部分展
开论述,指出了沈从文笔下的乡土社会中存在各式各样的婚姻民俗,如“初夜权”、
“掠夺结婚”、“买卖婚姻”、“自由恋爱和媒妁之言”等,认为“沈从文重在表现
出‘一种生活方式’,这种对现象的描写,沈从文更多的是从人类的角度,来探究

他笔下人的生存。” 还有索晓海在《沈从文婚恋、性爱作品的文化边缘取向》中,
指出沈从文的婚恋性爱题材的作品显现了湘西多种文化传统的碰撞和冲突,在这
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沈从文的价值取向一目了然。
第二,对父母形象的研究。如潘洁玉在其硕士论文《沈从文作品中的精神弑
父现象》中,指出沈从文通过对父亲角色的缺失、丑化等精神弑父的方式来表达
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拒绝和对回归本真人性的期盼。蔡辉在其硕士论文《论沈从文
小说的女性伦理观》中,通过性别视角,探究了沈从文作品中的女性家庭伦理及
沈从文女性伦理思想的特质,从继承长慈子孝的传统“母性”的女性美德、勤俭
持家的优良美德等方面阐述了女性家庭伦理,从而论证了“沈从文通过其小说寻

找女性由“自然”走向“自由”的伦理实现道路” 的观点。还有如冯晓品的硕士
论文《论沈从文笔下的男性》、李洪杰的硕士论文《美丽与哀愁——论沈从文人性
烛光下的女性形象》等论文,它们在解读不同人物形象时均会涉及到对人物的父
亲、母亲身份的分析论述。


包晓玲.沈从文小说中的几种婚恋方式[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109-111.

岳锦玉.论沈从文笔下的乡土世界[D].西南大学.2014:12.

蔡辉.论沈从文小说的女性伦理观[D].湖南工业大学.2017:5.
6
1 绪论

第三,对儿童形象的研究。如王焕阁在《沈从文笔下的儿童形象》中,指出
生活在湘西的率真自然的少男少女、卑微可怜的苦孩子以及生活在城市中孱弱病
态的儿童共同筑成了沈从文笔下的儿童形象画廊,它反映了沈从文对现实社会的
密切体察和对中国未来的深切担忧。杨北岳在《论沈从文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
中,探讨了家庭教育对儿童产生的影响,论述了沈从文提倡“儿童本位”、顺应儿
童自然天性的教育观。还有李小娟在其硕士论文《沈从文湘西少女类型的塑造及
其文学史意义》中,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等理论,从湘西少女类型的文化特征、
少女形象的呈现方式、文学史意义等方面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牵涉的文化内
涵和民俗内蕴进行了探究。

1.1.4 研究不足
综上所述,学界对沈从文小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沈从文小说
的家庭叙事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专门性的综合研究较少。
在现有的关于沈从文小说家庭叙事的研究状况来看,研究者们仅停留在对沈
从文小说中某一创作时期的家庭叙事作品甚至单篇作品的研究,并没有将沈从文
小说中所有涉及家庭叙事的作品做整体性的研究,因此往往在论述过程中,论述
力度不足,观点也显得较为片面化甚至极端化;还有一种是将“家庭叙事”仅作
为研究者论证自己中心观点的一个分支进行考察,而很少成为论述的中心。
第二,研究对象冷热不均。
许多研究者已经发现沈从文擅长于对乡村家庭、都市家庭的书写,并且注意
到沈从文在作品中倾向于对夫妻关系、父(母)子关系的关注,对家庭伦理关系
中的兄弟(姊妹)关系、婆媳关系、叔侄关系等亲属关系的描写较少。但是研究
者却也因此忽略了对沈从文小说中的兄弟(姊妹)关系、婆媳关系、叔侄关系的
探讨,对于夫妻关系、父(母)子关系的研究,表现出井喷的态势。同时,研究
者们的视角较为单一,多集中在对女性形象、男性形象的探讨,而少于对个体与
个体组成的伦理关系形态的阐释。
第三,阐释的深度不够。
目前对于沈从文小说的家庭叙事,研究者多关注于对夫妻关系、父(母)子
关系的研究,且仅仅局限在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子女的个体形象的评析上,
几乎少有创新。并且,许多研究者对于沈从文小说的家庭叙事的独特性和蕴藏的
文学理想的分析也流于表面,几乎未曾有将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放置中国现
代文学的历史长河去考察探究的,因此导致了对沈从文坚持以“家庭叙事”作为
创作主题的深意的难以深入挖掘和整体把握的局面。

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2.1 研究意义
第一,具体梳理、分析沈从文小说中家庭叙事的伦理形态,不仅使沈从文的
家庭小说更清晰明确地得到展示与关注,也能从中更好把握沈从文小说家庭叙事
的城乡对立的叙事特征和沈从文彰显传统文化和推崇湘西野性因子的创作意图。
第二,运用文学、伦理学、叙事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沈从文小说中都市和乡
村的血亲伦理、婚恋伦理进行深入分析及对比,能对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有一个整
体全面的认知。

1.2.2 创新点
首先,就研究对象而言,以往的研究者多关注于对沈从文小说的思想意蕴、
文体的研究,本论文选择以“家庭”作为切入口来审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及意义。同时,通过对都市、乡村家庭的血缘伦理、亲属关系细致深入地分类研
究,一定程度弥补了以往研究单一的家庭伦理关系的缺陷。
其次,就研究视角而言,将沈从文小说的家庭叙事放置于中国现代文学的长
河中,与其他现代作家的家庭小说相比较,突出沈从文小说家庭叙事的独特性,
指出了具体特征。同时使用文学、伦理学、叙事学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沈从文小
说中的不同空间、不同关系的家庭伦理叙事的形态及其隐伏的创作意图。
最后,就观点而言,提出了“沈从文小说中城乡对立的家庭叙事折射了其对
传统文化秩序的现代传承的理想”的观点。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文本细读等研究方法,并结合华中师范大学教
授聂珍钊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知识,对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进行较为系
统的分析与研究。
文献资料分析法:笔者在全面搜索沈从文小说创作研究资料后,经过整理、
归纳、鉴别、分析,在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自己的研究,得出具有一
定研究意义与创新意识的研究结论。
文本分析法:笔者在全面阅读沈从文的小说作品的基础上,通过细读,从文
本的表层深入到文本的深层,探索沈从文小说中家庭叙事创作的独特之处,把握
背后蕴藏的深层意义。
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这一批评方法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聂珍钊提出,其主
要任务在于,对文学作品中的人与事进行伦理分析,挖掘人物关系与事件之中蕴
8
1 绪论

含的道德取向。纵观沈从文笔下的家庭叙事,伦理叙事是其极为重要的部分。

1.3.2 论文结构
第一章,绪论。对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概貌、沈从文小说研究以及小说中家庭
叙事的研究状况等进行梳理,提出“家庭叙事”这一选题,以后章节将围绕沈从
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来展开分析。
第二章,将沈从文的家庭叙事放置于 20 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家庭叙事的长河中
去考察,体味其独特魅力,并深入剖析这种独特性背后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内
涵。首先,对现代文学的家庭叙事的背景做了一个宏观的介绍,为后文的现代文
学中批判型家庭叙事形成的原因做了背景的说明;其次,将沈从文小说的家庭叙
事放置到现代文学的长河中,分析现代文学中主流的家庭叙事和沈从文小说的家
庭叙事的区别,从而肯定沈从文小说家庭叙事的独特性;最后,分析沈从文小说
家庭叙事独特性形成的原因,阐释其具体特点,指明后两章将围绕沈从文小说家
庭叙事的特点来详细论述。
第三章,主要探讨沈从文笔下的城市家庭叙事形态的书写,指出这是沈从文
看到的当时中国社会的症结,也是从反面论证彰显他对至善至美的传统伦理文化
秩序的推崇。首先,在对沈从文笔下的都市家庭小说整体把握后,分析出都市家
庭伦理呈现“变异与残破”的形态。其次,从血亲伦理、婚恋伦理两个小节来具
体地论述都市家庭叙事形态。
第四章,主要探讨沈从文笔下的乡村家庭叙事形态的书写,指出乡村家庭文
化和传统伦理是沈从文对症结所开的药方,这也是从正面论证彰显他对至善至美
的传统伦理文化秩序的推崇。首先,在对沈从文笔下的乡村家庭小说整体把握后,
分析出乡村家庭伦理呈现出“变异与残破”的形态。其次,为了比较不同空间下
的家庭伦理形态的差异,本章节依旧按照上一章节的结构,从血亲伦理、婚恋伦
理两大方面来阐述乡村家庭叙事形态。
第五章,结语。围绕“沈从文的意义与寂寞”进行总结升华。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阐释
要研究沈从文小说的家庭叙事,首先得弄清何为“家庭”,何为“叙事”。对
于二者,人们并不陌生,但人们往往却对“家庭”与“家族”、
“家庭叙事”与“家
族叙事”的概念混为一谈。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先厘清它们的定义和区别,从而
准确地把握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
1.4.1 家庭
什么是家庭?从古至今,人们对它的阐释纷纭歧义,莫衷一是。

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家庭”源于拉丁文的 Familia,本义是指同一个灶台上饮食的奴
从词源来看,
隶。后来,这个词引申为意指夫妻间、主仆间的共同体。在这个阶段,家庭一词
包含两重意思,即亲族关系和共同的住所。①
在中国,据文献考证,古语中“家庭”较为少见,多以“家”、
“室”、“家室”
出现。《说文解字》释文:
“家,居也。从宀,豭省声。”根据汉字会意字的特点剖
析,“家”字,即指房子(宀)底下有一只猪(豕)。“家”是养猪的场所,这一解
释看似滑稽荒谬,但西安半坡等地的猪圈遗址为“家”的最初含义阐释找到了历
史根源。考古学家认为,人类自母系社会开始养猪,父系社会将猪作为财富的象
征,畜牧业得以发展。这种现象表明,对猪的圈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人们形成
固定的栖身场所——“家”。逐渐地,“家”的最初含义消失。《易·家人》记载:
“人所居称家,是家仅有居住之意”,“家”从“处豕”演变成了“人之家居”之
意。
寻绎文献,“家”、
“庭”二字合为“家庭”出现,大约是在南朝宋史学家范晔
撰写的《后汉书·郑均传》中:“常称病家廷,不应州郡辟召。”此处的“廷”通
“庭”,表示“厅堂一类的场地”。到了萧梁时期,出现了用“家庭”指称亲属团
体的迹象,但这种解释在当时较为少见。如:王僧孺所著的《詹事徐府君集序》
中:“故以事显家庭,声著同族。”
“家庭”与“同族”相互对应,表示“同一族群
的人”。
可见,无论是在西方早期还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家庭”的理解都较为片面、
含混,多侧重于“居住空间”、“亲属关系”的阐述上,并且也没有对“家庭”和
“家族”进行区分的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于“家庭”概念的解释逐渐多元化、合理化,主要有以
下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1)从婚姻、生理角度来看,家庭是人和人之间的生理结合,是以婚姻、血
缘关系为纽带组合而成的社会单位。
(2)从人类自身生产与再生产角度来看,马克思、恩格斯谈到:“每日都在
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 这种观点在强调家庭成员的婚姻、血缘
关系的同时,也指出了家庭的再生产特性。
(3)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把家庭看作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和核心,认为

家庭是一切人伦关系和人伦秩序设计的原点。” 换言之,家庭是一个伦理的实体,


[法]安德烈∙比尔基埃.家庭史∙第 3 卷[M].袁树仁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58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3.

李桂梅.冲突与融合: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转向及现代价值[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41.
10
1 绪论

是人类道德产生、发展、演变的胚胎。
综上观之,人们已经跳出了早期对家庭的“居住功能说”的思维局限,开始
关注到家庭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最为明显的特征和地位,即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生
活共同体,它自产生起就包含了社会的婚姻关系和自然的血缘亲情关系,而作为
调适上述关系的家庭伦理又是整个中国社会乃至国家政治的伦理模型。
黑格尔曾指出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一种“家庭的精神”。①的确,家庭在中国文
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追溯到中国的原始氏族时期,氏族组织就和国家形
态合为一体了,形成了“家国一体”的体制结构。家庭地位的凸显,使家的外延
不断扩大,由“家庭”延伸的网络状结构的“家族”共同体一跃成为我国传统社
会的重要支柱。
“家庭”与“家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却代表着规模不一的伦理实体。
“族”
是一个假借字,从㫃,从矢。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指存放箭矢的袋子,本意为
箭头、聚集。古人聚族而居,引申为家族、民族、族众等意。徐杨杰指出:
“家族
是以家庭为基础的,是指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虽然已经分居、异财、各爨,
成了许多个体家庭,但是还世代相聚在一起(比如共住一个村落之中),按照一定

的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 何启明的观点
与此如出一辙,并且他还在徐杨杰的基础上强调了家族的宗教性及团体性,他认
为,“家族不仅是一个出自同一祖先的血缘团体,也是祭祀同一祖先的宗教团体;

在古代更是隶属同一旗帜的战斗团体。”
通过上述对“家庭”与“家族”的概念界定,可以发现,家庭与家族的主要
区别有:(1)结构规模的大小:家庭是最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同居共饮共财
单位,一般包括由两个或三个世代的人口,即家庭文化研究者所说的核心家庭和
扩大的核心家庭;家族结构较之家庭偏大,其规模上可至包含母族与妻族的大家
族,下可达由三代父系家庭组成的小家族,且不一定是同居共饮共财单位。(2)
偏重的伦理关系不同:家庭以夫妻关系为基础,家族偏重父子血缘关系。(3)组
织管理的不同:家庭内部一般没有明确的管理家庭成员的准则条例;家族由族长、
祠堂、公共财产等方式来规范族人的行为活动,族长常常领导族人开展祖先崇拜、
宗庙等仪式,形成了一定的准宗教形式的文化价值体系。
而纵观沈从文小说中的“家”,笔者认为,较之“家族”,
“家庭”这一概念更
吻合沈从文小说中呈现的“家”。它要么是以夫妻二人组成的婚姻家庭,如《早餐》、
《或人的家庭》等作品中的家庭;要么是由父母子女组成的三口之家,如《腊八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164.

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4.

何启明.鼎世大家——世家大族[M]//刘岱(编).中国文化新论·社会篇·吾土与吾民.北京:三联书店, 1993.41.

1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粥》、《在私塾》等作品中的家庭;还有一些如《王嫂》、《三三》等作品中的单亲
家庭,如《夜渔》、《猎野猪的故事》等作品中的扩大的核心家庭。凡此种种,都
不脱离“家庭”的定义范畴。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为保证材料的丰富性和多元
性,除了上述作品中的家庭,还有《小砦》、《厨子》中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鸨与
妓女因利益目标一致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连长》、
《旅店》中由没有婚姻关系的寡
妇与男子因恋爱需求搭建的“爱巢”
,都可看成“家庭”概念的延伸,归于“家庭”
的范畴讨论。

1.4.2 家庭叙事
何为叙事?在西方语境中,
“叙事”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当“叙事”作为
不同的词性时,它有不同的词源。当用作名词时,
“叙事”源于拉丁文的“narrare”,
指“对事情或故事的叙述”;当用作动词时,“叙事”源自“gnarus”,原义为“了
解、知晓”,引申义为“叙述事情或故事”,并且,在叙述事情或讲故事的过程中
往往携带“判定”、
“阐释”、
“复杂的时间和空间”等因子。美国学者阿瑟·阿萨·伯
格认为,“叙事即故事,而故事讲述的是人、动物、宇宙、空间的异类生命、昆虫
等身上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故事中包括一系列按时间顺序发
生的事件,即叙述在一段时间内,或者更确切地说,在一段时期间发生的事件。”

简而言之,“叙事”即通过口头或书面等媒介将故事及其携带的人生体验、道理
等讲述或演述给他人。
在文学作品中,有记录宏大事件的政治叙事,有关注个体欲望的人物叙事,
有描绘时代更替的历史叙事,也有描写生活细枝末节的日常叙事。家庭作为丰富
的创作资源,当然也深受作家的喜爱,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相关“家庭叙事”
的作品已呈星罗棋布之势。但是,由于目前学术界对“家庭小说”的概念界定尚
未统一,往往将其与“家族小说”的概念“一锅炖”,这也无形中造成了人们对“家
庭叙事”概念理解的模糊。因此,笔者试图结合前人对“家庭小说”、
“家族小说”
的概念阐释,梳理出二者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段对“叙事”的定义,
对“家庭叙事”的概念尽可能地做一个明晰的阐释。
在众多为家庭小说、家族小说正名甄别的概念中,笔者尤为赞同许祖华的观
点,他认为,家庭小说多聚焦于多元的家庭生活场景及丰富的家庭伦理关系,取
材具有普泛性。家族小说侧重交代族人的宗法、血缘关系,描绘至少几代人的人
生经历、生活习惯等,反映家族在宏阔的时代变化中的际遇和嬗变。同时许祖华
还强调了家庭小说与家族小说的根本区别在于:
“家族小说题材的关键词是‘历史’,


[美]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姚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
12
1 绪论

而写家庭生活小说的关键词则是‘现在’。家族小说的取材往往具有相当的时间跨
度和‘历史’的背景,即使是以家族的‘现在’为中心描写家族生活,也往往通
过追溯家族的历史,将现实与历史结合起来,让现实的生活在历史的基础上展开,

形成‘编年史’般的格局。” 简而言之,家庭小说与家族小说相比,家庭小说更
具情感性、生活性和时代性,家族小说更为侧重伦理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表达。
按照此类说法,鲁迅的《离婚》、冰心的《两个家庭》等属于家庭小说,陈忠实的
《白鹿原》、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等属于家族小说。
综合前人给出的“家庭小说”、“叙事”的概念以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笔者
认为,
“家庭叙事”即以家庭为依托的叙事,具体来讲,指作者在文本中对于家庭
日常生活、家庭成员的人物关系、个体的生存状态等方面的叙写,同时对隐伏在
家庭背景下的制度形态、风俗习惯、文化精神等进行剖析,以此表达自我的文化
思考和价值追求。
(1)据考证,沈从文在 1947 年发表
而本论文涉及的家庭叙事需要说明的是:
的小说《传奇不奇》,标志着沈从文创作生涯的结束,因此本文所探讨的沈从文小
说中的家庭叙事截止到 1947 年,不包含沈从文建国后在内江土改期间进行的小说
尝试的作品。
(2)为保证材料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小砦》、
《厨子》、
《连长》、
《旅
店》等作品中对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老鸨和妓女的生存境遇的刻画、对有了爱
巢的寡妇与男子的情感生活的描述,均纳入本文“家庭叙事”的探讨范围。


许祖华.作为一种小说类型的家族小说(上)[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1):41.

13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沈从文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家庭叙事
在中国现代文学时期,
“民族国家未来之路应如何建构”是每一个有良知的知
识分子热衷思考的问题。当大部分知识分子以激进的姿态唯西化是尚、主张以“家
庭革命”切断传统文化的脐带时,沈从文却有意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深思传统文
化秩序的现代传承问题,力图借助古老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来重造民族国家。这
无疑形成了现代文学家庭叙事中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因而我们在分析沈从文小
说中的家庭叙事时,将其放置于 20 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家庭叙事的长河中去考察,
则更能体味其独特魅力。

2.1 中国现代文学家庭叙事的背景
中国现代文学家庭叙事,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它经历了漫长的时
间酝酿。总得来说,它得力于清末明初的家庭伦理变革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在古代中国,家庭既是社会的中枢地带,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社会的经济
结构和政治秩序都是在家庭的基础上形成的。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庭作为伦理观念的第一“生活区”,不仅是个人道德启
蒙、伦理训练的重要场所,还是整个国家政治伦理原理的范型,推其根本原因在
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农耕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然。这种自然经济具有天
然的脆弱性,它限定人们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进行合作劳动,个体与个体间的关
系几乎没有脱离宗法血缘纽带。因此,中国传统社会不同于西方早期社会那样以
“法”来调节人与人的关系,而是以伦理法则和道德义务规范着家庭、家族乃至
整个社会的秩序,伦理道德兼具了西方社会“法”的作用和中国道统的作用。为
此以“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
伦理道德成为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在漫长的古代社会,统治者以儒家思想为正
统,利用宗法血缘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将家和国联结起来,筑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
结构和以家庭孝悌为轴心的金字塔式人伦秩序。家庭成了国家的缩影,国家则是
家庭的延伸。家庭以父亲为核心,父权高于一切,实行家长制;国家以君主为核
心,皇权高于一切,实行君主专制。
“这一体系以自身的严明有序和自圆其说,将
统治秩序的真正起因和真实本质遮掩得天衣无缝,从而‘使秩序的存在看上去天

经地义’,” 人们的个性、权利、自由在这温情面纱的遮掩下被无形地吞噬殆尽。
直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经历了向西方学习器物技术失败后的中国人将探
索国家新出路的视线转移到了对家庭制度的审视上。在戊戌维新时期,严复、康
有为、谭嗣同等人发挥了早期改良派的家庭伦理思想,对封建社会的种种纲常礼
教大加挞伐。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立宪民主主义者、无政府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 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北京:屮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
14
2 沈从文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家庭叙事

主义更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感召下发出了“家庭革命”、“三纲革命”、“祖宗
革命”的时代呐喊,
“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以去之”、
“欲革国命,先革家命”等
反家庭制度的论述充溢于各类报纸杂刊、论著中。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
家庭革命诚然影响盛大,为接下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它
依旧是从政治革命的立场立论的,批判的是家庭制度,很少深入涉及传统文化。
只有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才从文化的角度对家庭、家族的文化价
值与社会价值进行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学中洋溢着幸福感的“家”摇身一变成了
扼杀人性的传统礼教和封建专制的代名词。
新文化运动伊始,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精准地概括了文学革命的
指归和动因,他谈到: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醒者为学术,相形
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
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
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桄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

悟之最后觉悟。” 换言之,物质革命、政治革命失败后,思想革命成为了救国图
存的唯一突破口和关键所在。随后,吴虞、顾颉刚等人分别发表《家族制度为专
制主义之根据》、《对旧家庭的感想》等文章,无一不谈到传统社会中家与国结构
的一致性和观念的相似性,即在家顺从家长,做家长的附庸;在社会服从君王,
做君王的奴隶,忠君爱国思想不过是孝悌理念的扩大而已,它们均泯灭了个体独
立的人格。傅斯年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
“想把这思想革命运用成功,必须以新思

想夹在新文学里,刺激大家,感动大家,因而使大家恍然大悟。”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现代作家尤其是二三十年代的作家开始继承并发扬新
文化先驱们的思想,纷纷通过“家庭”的窗口透视社会,批判传统礼教、封建专
制对个体生命的异化与压抑,以达到颠覆传统伦理制度、夺取思想革命成功的目
的。这也是为何大部分现代作家无论是否拥有与之相关的爱情、亲情经验都乐此
不疲地创作家庭叙事类作品的根本原因。

2.2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家庭叙事
透过家庭看社会,是中国现代文学一个很有成效的传统。 自 1918 年,鲁迅

发表《狂人日记》揭开现代文学家庭叙事书写的序幕后,作家们便不约而同地将
焦灼的目光投向家庭,以“家庭”作为艺术创作的切入口,写下了不计其数的展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M]//陈独秀: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41.

傅斯年.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M]//赵家璧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
司.1935:208.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卷三北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35.

15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示人物命运、反映家庭人情百态和时代主题变迁的文学作品,在现代文学时期这
一题材形成了蔚为大观之势。
1918 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借精神妄想者“狂人”之口指出传统家庭
文化的本质是血淋淋的“吃人”文化,号召人们冲破“家庭”这一“铁屋子”,从
礼教的陷阱中醒悟过来;《伤逝》中,子君喊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
干涉我的权利!”这些对旧家庭决绝的反叛和悲愤的呐喊彰显了鲁迅“反传统”的
鲜明态度及其“立人”以“立国”的民族国家构想,同时也奠定了现代文学第一
个十年(1917—1927 年)家庭叙事的基本走向和整体模态。而后,五四作家纷纷
沿着鲁迅所开辟的“破家立人”的文化批判型家庭叙事之路,在家庭文学的书写
中开始了对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审判。罗家伦、冯沅君、王统照、冰心、许地
山等对此无不热衷,创作了《是爱情还是苦痛》、
《慈母》、
《遗音》、
《斯人独憔悴》、
《缀网劳蛛》等反传统礼教和家长专制的作品。
在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7—1937 年),受阶级革命的影响,家庭叙事的
批判力度更为猛烈,
“家”成为了象征的聚合体,演变为一种没落社会存在状态的
象征。作家们已不局限于对家庭制度纯粹的控诉,而是力求通过设置“反叛者与
家的决裂”、“堕落者的腐化”、“家长权威的衰减”等情节来揭示封建大家庭必然
走向没落的命运,他们把对传统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批判推向了高潮。如巴金在《家》
中对高家衰亡过程的悉心描写,张恨水在《金粉世家》中对封建大家庭寄生性的
尽情展现,端木蕻良在《科尔沁旗草原》对传统礼教迫害女性的深刻批判等等。
除了这些顺应社会历史意识形态的作家热衷于书写家庭题材的作品外,还有少部
分刻意保持自我与时事的距离的作家,即京派作家,他们同样痴迷于家庭小说的
创作。所不同的是,他们对传统家庭表现为一种静观与皈依的态度。这部分作家
在作品中用大量的笔墨书写家庭的温馨,描摹一个又一个田园牧歌式的家庭,展
现着古朴人性的美好。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伦理家庭中的丝丝
柔情。如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桥》、
《桃园》,沈从文的《边城》、
《三三》、《山
鬼》等都是此类作品。
到了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1937—1949 年),由于时代反封建主潮的影响加
之战争中的实况使人们再次意识到传统家庭制度和家族文化对个体乃至整个国家
的消极影响。因此,这一阶段,作家们对旧家庭的反叛和解构依旧没有停止。靳
以在《前夕》中,通过描绘长姐黄静宜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及其性格的逆转,向读
者展现了家庭生活如何吞噬着人的生命与活力,令一个健康美丽、富有朝气的女
性逐渐消沉下去,失去了追求自我理想的机会,最终成为旧家庭灭亡过程中的殉
葬品。张爱玲在《多少恨》、《金锁记》、《十八春》、《倾城之恋》等文中讲述了一
个又一个父子反目、毒母食子、姐妹相残的亲情故事和虚无功利的爱情故事,传
16
2 沈从文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家庭叙事

统家庭的伦理不断地被颠覆、瓦解。另一方面,由于战争的爆发,家庭叙事有了
新的变化,又开始了对于“家国同构”观念的重建,且叙述者出现了复杂的情感
态度。在家国危怡、漂泊无依的背景下,人们试图寻找新的生存和情感的栖息地,
联合家庭成员来共同抵御侵略者,作家们对家庭在批判的同时兼有一丝留恋与向
往。但需说明的是,
“他们在创作中流露出漂泊与皈依的家族情怀,并非是对传统
家庭伦理的眷恋,但那更多的是指价值理想而非对传统家族伦理的眷恋”,①与沈
从文对传统家庭的皈依指向及动因有着本质的区别。如路翎在《财主底儿女们》
中,通过塑造蒋纯祖这一反叛者的形象,体现了年青人在旧时代追求自我价值理
想的艰巨性。老舍的《四世同堂》在展示家庭制度对人们的戕害时,也在行文中
穿插了对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的只言片语的描绘,但这却无意间透露了作者对家
庭亲情的眷怀之情。
从以上对中国现代文学三个十年家庭叙事的分别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中国
现代文学家庭叙事随着时代主题“思想革命——阶级革命——民族革命”的变化,
呈现出阶段化的比较明晰的历程,三个时期的家庭叙事的矛盾冲突和批判力度的
强弱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尽管如此,贯穿这三个时期的家庭叙事都有一个共
同特点,即绝大多数作家都以反叛的姿态将封建旧式家庭推向了历史的审判台,
他们围绕“家庭至上主义”、“家长中心文化”、“寡妇文化道德”等方面对家庭制
度及伦理秩序进行批判和解构,希冀通过“破家”、
“毁家”的方式来达到“立人”、
“立国”的现代性目标。在这些作家笔下,家庭是爱情、青春、自由的樊笼,是
精神和肉体的桎梏,家的情感归属功能在小说中几乎被遮蔽,取而代之的是家庭
对个人自由的钳制、对情感的扼杀和对人性的扭曲的大量渲染。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在这种主流家庭叙事话语外还有另外一种细微的声音
——回归家庭。当众多作家在控诉封建旧式家庭的罪行,描绘家国的风雨飘摇,
颠覆传统家庭伦理秩序时,沈从文却将家庭视为“温暖的港湾”、“精神的家园”,
对家表现出皈依、向往的情愫。在小说中,他将大量的笔墨用在描绘宗法制农村
家庭的温馨和古朴人性的美好上,表达着对传统伦理文化的迷恋及推崇。并且,
与沈从文这一家庭叙事倾向如出一辙的还有废名、汪曾祺等京派作家,他们在民
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积极地思索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转变等问题,其风格自成
一派,为中国现代家庭叙事弹奏了一曲别致的神韵。

2.3 中国现代文学背景下沈从文的家庭叙事
在 20 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当人们将西方的伦理价值体系奉为圭臬,大张
旗鼓地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发出讨伐之声时,沈从文却坚持以警惕、质疑的眼光


曹书文.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家族母题及成因[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62.

1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审视着西方现代文明,表达着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迷恋和推崇。我们不禁发问:
这种与时代主流截然相反的文学追求与文学表达,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这些因
素聚集在一起,又致使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这些都是需
要深入推究的。
笔者认为,童年时期受人尊敬的家世背景和幸福的家庭生活经历、成年时期
苦闷隔阂的都市生存经验、重镀民族性格的文学理想是影响沈从文小说家庭叙事
独特性形成的重要因素。童庆炳指出,一个作家的独特的童年经验郁结于心,成
为一种心理定势,对其后来独特的知觉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早年的定势
最容易变成一种独特的眼光,在这种独特的眼光中,周围的一切都会罩上一种独

特的色彩和形态。 换言之,作家如何反映生活、表现生活,使用什么格调,形成

什么风格,都与儿童时期的生活有关。 儿童时期的作家经验就是其写作的心理定
势的奠基物。当然,沈从文也不例外。受人尊敬的家世背景和幸福的家庭生活经
历,带给了沈从文无限快乐的时光和美好的记忆,也决定了沈从文叙写乡村家庭
的审美态度,为他小说创作中家庭叙事的书写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发酵作用。沈从
文出生于湘西凤凰县的一个簪缨世家,祖父沈宏富在跟太平军的作战中发迹,成
为统治湘西的“老三家”之一。之后虽因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使沈家置身于凤凰
县的权力结构之外,但是沈宏富“所留下的一份光荣与一份产业使他的后嗣在本
地方占了个较优越的地位”③;而沈从文的外祖父黄河清一家是当地唯一的书香门
第,黄河清是凤凰县最早的贡生,担任守文庙的书院山长,沈从文的母亲黄英不
仅“读书多”,还“懂医方,会照相”。这种既是簪缨世家又是书香门第的家世背
景使沈从文在湘西左右逢源,“跟当地掌权者大都不是认识就是沾亲带戚”④,可
以说,在湘西的人事中,他是人事的中心。凡此种种,无不滋生着沈从文的优越
感和对自己家世背景的自豪之感,这种优越感及自豪感成为他日后抵抗自卑感的
不二法门,使他在城市受挫时频频回望湘西寻求慰藉。
十四岁之前的沈从文是无比幸福的,除了拥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同时还享有
温馨甜蜜的家庭生活,在爱的沐浴下,沈从文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中“慈孝友悌”
的血缘亲情的美好。
《从文自传》和一些早期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往事》、
《玫瑰
与九妹》、《夜渔》等,都是沈从文童年家庭生活的艺术再现,呈现的均是被童年
欢愉记忆紧密缠绕的艺术世界。在这个艺术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与亲族
之间的关系十分和谐,与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之间更是情深意重。而正是在这种温


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 创作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280.

米学军.论作家的童年经验对创作的影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23.

沈从文.我的家庭[M]//沈从文.从文自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6.

[美]金介甫.应该怎样认识沈从文[J].符家钦,译.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83.

18
2 沈从文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家庭叙事

馨的血缘亲情的浸润下,
“长慈子孝”、
“兄友弟恭”等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悄无声息
地走进沈从文的内心深处,赢得了他的认同,成为沈从文此后在小说创作中极力
尊崇与弘扬的对象。
其次,沈从文在苦闷、隔阂的都市生存经验也是影响其家庭叙事书写的重要
原因,它决定了沈从文以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书写乡村和都市的家庭。弗洛伊德
认为,人生首次遭遇到的重大精神打击,乃是出生,即婴孩脱离母胎的一刹那间。
从出生开始,人便告别了温暖、和平的“母体的天堂”,独自来到充满危险、恐惧、
饥饿与寒冷的大千世界,踏上生老病死的“苦难历程”。因此人类在潜意识里,无
时不萌现出一种复归母体的强烈愿望,即“返宫情结”。①笔者认为,这种心理期待
跨入潜意识层面后,则会促使“精神还乡”情绪的产生。这种精神还乡乃是“人
类顽强的母体依恋的象征形式。回乡冲动中有人类最纯洁‘无害’的情欲渴望依
偎,渴望庇护,渴望如肌肤接触的抚慰。②”纵观沈从文前半生,这种应激心理在
沈从文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1922 年,年仅 20 岁的沈从文怀揣着梦想来到
北京,然而都市却无情的打击着这位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入学考试的失败、捉襟
见肘的经济状况、稿件屡屡被退、在文人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等等使沈从文产生
了一种难以言表的自卑感,这种都市经历与昔日的家乡生活经历形成了强烈的反
差。于是,面对生活的困窘和精神的压抑,沈从文自然而然地将触角伸向了记忆
中美好的湘西世界,在作品中极力遮掩湘西社会原始与野蛮的一面,凸显其古朴
纯净的一面,以期确立起自己的心理优势,能毫无惬意地在都市立足。另一方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因为这段苦闷的都市生活体验使沈从文从最初对北京的
天真浪漫的幻想中走出来,得以以一种旁观者的眼光看到都市生活文化的本质,
开始对都市社会的审视和批判。
最后,笔者认为,沈从文小说家庭叙事的书写还离不开他对“传统文化的现
代传承”、
“重镀民族性格”的文学理想的坚守。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
沈从文在面对 20 世纪民族艰辛地求生存谋发展时,他与同时代的绝大多数爱国人
士一样,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发展忧心忡忡。不过他深知,一个民族要自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先得深入研究自己的文化之根即传统文化,在保留自己民族特
色和个性的基础上,然后放眼世界,潜心学习和吸纳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融会后才
会有所创新和发展。于是,他企图从文化的视角出发,看取中国的 “常”与 “变”,
在此基础上开掘古老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并以此作为中华民族复兴、发展的强劲
动力。在小说中沈从文特意建构两个截然相反的艺术世界——乡村家庭和都市家
庭,在对它们一正一反的书写中彰显着自己对至善至美的传统文化秩序的迷恋和


[奥地利]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孙名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69.

赵园.回归与漂泊——关于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乡土意识[J].文艺研究,1989(4):62.

1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重镀民族性格的愿望诉求。
在以上这些因素的合力影响下,沈从文小说的家庭叙事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既有对家庭罪恶的暴露,这体现在城市题材上;也有对家庭温馨的叙写,这体现
在湘西题材上。前者表面上是与现代文学时期其他作家的家庭叙事同步,实则也
有差别——沈从文主要是揭露现代城市家庭的罪恶,而现代文学时期其他作家的
家庭叙事主要是揭露旧式家庭的罪恶,这与他批判城市文明密不可分;而小说中
充满温情的乡村家庭叙事是想引导人们回到传统的一些伦理道德中去。后面两个
章节我将分别详细论述这些特点。

20
3 城市家庭叙事形态:变异与残破

3 城市家庭叙事形态:变异与残破
沈从文没有亲身感受过“五四”的文化空气,当他走向现代大都市以后,“五
四”个性解放的狂潮已进入尾声。他目睹更多的是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战中
的现代人的思想情绪和心理变化。这使他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文化视野、
精神气质、探察社会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已有明显的不同。他惊奇地发现,五四文
化所宣扬的“自由、平等”等现代文明的精神内核非但未深入人们的骨髓,成为
城市人的一种精神信仰,“现代文明更是从四面八方东拼西决起来的一件百袖
衣”。它同封建文化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一种“虚伪呆板的混合物”,啃啮着城市
人民的灵魂。沈从文特别关注的是,在这种“混合物”的侵蚀下,引来的中国都市
各阶层伦理道德的沉沦。
在沈从文看来,在现代都市社会中,家庭伦理对人的规约力度显得力不从心,
生命个体的内在情感与价值取向往往被金钱和名声等一些非人因素所支配,道德
伦理普遍虚伪与沦丧,人们要么为了标榜自身“文明”压抑自己的生命天性,要
么为了满足自身欲望而任意做出一些超越伦理道德规范的事情,呈现出极端化的
状态。在这里,找不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更看不到人性的真、善、
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变异与残破的形态。

3.1 血亲关系的淡薄
血亲关系是人类最为真挚的感情,父(母)子、兄弟(姊妹)之间因血缘这
一天然纽带形成的温情本应是不可磨灭的。然而,在沈从文笔下,由于生活在现
代都市中的人们趋之如骛地追赶“文明”,反被文明制造出来的条条框框在无形中
束缚了自身,其生命常态陷入了不文明的怪圈。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血缘亲情
意识极其淡薄,疏于对亲情的呵护,在这种情况下,都市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
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总是呈现出疏远与隔阂的特点。在文本中,沈从文以讲故事
的方式,细致入微地描摹出都市家庭醉生梦死、亲情冷漠的生活状态,没有一波
三折的故事情节,没有生涩难懂的故事内容,却通过平庸琐碎的日常小事简单、
真实地呈现出都市家庭成员间血缘关系的淡薄,表达了对都市人民贫瘠的内心世
界的密切体察。

3.1.1 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的疏远
“父不慈,子不孝”是沈从文对都市家庭亲子关系的高度凝练。在表现这一
亲子伦理关系时,一方面,沈从文通过对父亲形象的丑化、母性光辉的消解、子
女行为的乖张描写,凸显家庭成员个体道德迷惘、虚伪孤独的缺陷。另一方面,
沈从文将这些生命个体放置在家庭背景中,不像其他作家长篇幅地展现父母与子

2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女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有意地呈现父母与子女间近乎“零交流”的现象,
揭露他们冷漠、病态的心理状况和精神状态。

3.1.1.1 父辈形象的丑化
与五四主流文学大力谴责的恶毒的、权威的、牵制儿女人生的旧式父亲不同,
沈从文在小说中丑化并讽刺的是一群有钱有势、学识渊博的现代父亲。当“士绅
阶层”、“知识分子”身份与“父亲”的家庭角色相遇时,作为在中国传统社会被
认为是权威和力量的象征的男性被解构与弱化。这些父亲不再是家庭权力的掌控
者,他们不会采取凶横的方式辖制子女的人生选择,也不会用狠恶的手段约束子
女的思想。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作为父亲的任何威严与力量,他们本身就是身心
俱残的废物。沈从文对这群父亲是情感上厌恶,道德上批判的。
首先,我们来看都市家庭中的父亲形象。大多数情况下,在沈从文构建的都
市家庭父亲形象时,他会在文章伊始具体清晰地交代好譬如这些父亲的社会身份
及工作状态等情况,将他们的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互为肌理,相互补充,以此更
加全面地揭露这群人在现代文明遮蔽下的猥琐空虚,点明都市人民的精神生活与
物质生活极不协调的客观现象。比如,在《绅士的太太》中,文章开头就介绍了
两个父亲的社会角色——有钱有势的士绅阶层,继而具体展开对他们萎靡堕落生
活的描写。父亲一曾经是一个很干练的政客,平日里做一些文章针砭时弊,在议
会上为了发表自己意见还常常与政敌极声厉色地论辩。然而现如今不到四十五岁
就关门闭户做绅士,喝酒打牌、鉴赏金石书画,即使拥有容貌娇艳的妻子和四个
聪明伶俐的儿女,也仍和一些妇人暧昧鬼混。
“凡是一切坏绅士的德性他都不会缺

少。” 父亲二有姨太太三位,儿女成群,虽有钱有势,但因身体疯瘫本身就羸弱
不堪,平日里只能躺到藤椅上哼哼唧唧,醉生梦死,被人称为“废物”。从沈从文
塑造的两个父亲形象,我们可以看出,都市家庭中的父亲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
可观的物质财富,但是他们本身无论是外表还是心灵都丑陋到了极点,他们对于
生活没理想、没热情,对于子女妻子没有责任心,全身上下似乎只是一堆没有了
生命的躯壳。
这种父亲不仅在士绅阶层出现,在知识阶层同样十分普遍。以《道德与智慧》
中的教授为代表,身为知识分子的他非但没有传统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相反,他碌碌无为,缺少知识分子的血性,是个
十足的利己主义者。在国家战乱时期,这位教授在大学上课的目的不是想为国家
献上自己的一臂之力,而是想趁着这不和平时代发一笔国难财。每逢学校的薪水
不按时发时,他就格外沮丧。在课堂上,他随意“用自己一种书生的观念,为一

沈从文.绅士的太太[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六.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39.
22
3 城市家庭叙事形态:变异与残破


切事胡乱加以注解”。 在课后,无所事事,与其他同事在休息室里取暖,吸烟,
谈闲天,间或对女性评头论足,俨然猥琐的市井小人。在此,沈从文通过对教授
们日常工作内容的描摹,揭开了都市中的知识分子群体在其衣冠楚楚的外表下,
其文明掩盖下的平庸龌龊。而后,沈从文再将笔触移至到对这位教授的家庭角色
“父亲”形象的具体塑造上,将“知识分子”与“父亲”形象相叠加,互相照应
补充,一起解构着被传统社会认为是力量与权威象征的男性群体。
其次,都市中的父亲不仅用各式各样糜烂的事物和畸形的思想来腐蚀自己的
人生,他们还将这些恶习传承给了他们的儿子。
《绅士的太太》中的父亲二现如今
虽是萎靡不振,但他却把自己年轻时的“风流”传承给了儿子。从美国留洋回来
的儿子本应成为当时为国效劳的有志之士,却由于家庭氛围的侵染,沿袭了父亲
的作风。父亲玩物丧志,碌碌无为,儿子整日也对国事漠不关心,出入赌博场所;
父亲三妻四妾,将女性视为男性用来炫耀的私人财富,儿子也效仿父亲到处风流,
将女性视为男性性欲的发泄口,在社会风气相对开放的环境下,打着“自由恋爱”
的幌子实现“自由做爱”,不仅在外招蜂引蝶,在家中还与父亲的三姨太有着不正
当的关系。父辈本应是子辈的精神导向,但都市中的父亲留给子女的却是各种“萎
靡的因子”。这种“萎靡”的延续性和延展性,在充分暴露都市文明“情感发炎”
的病症之重时,也有力表达了沈从文对城市文明的反思与失望。
最后,沈从文还在小说中描绘了都市家庭中这群腐朽堕落的父辈与其子女相
处的片段,画面显得尤为滑稽可笑。在父辈与子女的相处画面中,我们捕捉不到
一丝带有爱与温情的元素。比如《道德与智慧》中的教授,因曾与兵士有过节,
再加之平日里士兵们演习的声音总是惊吵到自己的好梦,因此对士兵群体怀恨在
心。当教授听闻自己四岁的儿子长大后想做统领时,教授愤怒不已,失控式地对
年幼的儿子大声吼叫,这一场面尽显了都市父亲的狰狞、自私,与该文中乡下女
佣的母亲角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如《绅士的太太》中,儿子和父亲发生口舌
之争时,少爷突然“记起父亲是废物了,耶稣是怜悯老人的”,遂采取了调和妥协
的神气。很明显,此处“儿子”这一伦理身份与“救世主”的社会身份发生了错
位,儿子最终虽对父亲忍让,不是基于爱的情感下的退让包容,而是一种同情弱
者、不屑于弱者计较的施舍,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父子伦理关系。沈从文通过这种
现象的细腻描写,尽显了父子之伦在都市现代文明下的变异。

3.1.1.2 母性光辉的消解
在都市家庭中,沈从文以消解母性光辉的方式,塑造出一系列“反母性”的


沈从文.道德与智慧[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四.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55.

23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都市母亲形象,揭示了母子之间冷漠疏远的伦理关系。在这里,母亲不再是善良、
勤劳、无私奉献的代名词,她们与吃苦耐劳、温柔慈爱的湘西母亲大相径庭,与
健康坚韧的生命之美遥遥相对。表面上,她们高贵典雅,时尚前卫,实际上金玉
其外,败絮其中,对于子女,从未尽职尽责地完成一个母亲应尽的本分。
《绅士的太太》是刻画这类都市母亲及描摹母子关系的典型之作。首先,作
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她们没有具体的名字,沈从文只是以“绅士的太太”、“主人
绅士的太太”作为区分,这无疑暗示了两位母亲在现代都市的真实处境,即她们
与封建女性一样,仍旧是依附于男性的寄生虫,只不过在“现代文明”的包装下,
被冠以看高雅的“太太”名号。而对于“太太”名号,两位母亲是甘之如饴地享
受着。在生活中,她们不必像湘西母亲那样承担生存的苦难,为经济拮据愁眉苦
脸,她们依靠绅士年轻时累积的财富过着糜烂荒废的生活,
“打牌”、
“走街串巷”、
“跳舞”、“猜忌丈夫”、“吵骂下人”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在家中,她们十指不沾
阳春水,将一切琐事乃至照料孩子的事情都安排给佣人,不论是家庭杂事还是孩
子的健康出现了问题,她们都直接不问情由地将罪责归咎于佣人身上。因此,从
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母亲既是受害者又是施害者。一方面,她们深受封建伦理纲
常和现代都市不良之风的双重迫害,成为了男性的高级附属品,失去了传统贤妻
良母的优秀品格,变得骄奢懒撒;另一方面,这些母亲以封建伦理纲常的阶级观
标准去划分并对待周围人,金钱利益成了她们与人交往的不二法则。在她们身上,
我们再也无法见到湘西世界中叔远娘、三三妈那般朴实无华的灵魂,再也看不到
伟大母亲的无私奉献,没有了那真善美的性情,只有那一面镜子映射出的都市母
亲病态的丑恶魂灵。
其次,在小说中,沈从文还再现了现代都市文化秩序下变质、淡漠的母子关
系。传统齐家伦理强调父母对子女要做到生而有养、养而有爱、爱而有教,然而
沈从文笔下的都市母亲在养育和教育孩子上出现严重失责的问题,文章主要选取
了三个片段加以展现。其一是绅士太太家大少爷的肖像描写和性格描写,大少爷

“因为吃零碎太多,长年脸庞黄黄的”、“见人不喜欢说话”。 本来家境优渥的家
庭竟养出了鸠形鹄面、沉闷病态的儿子,究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归结于绅士太太
的“生而不养”、
“生而不爱”,作为母亲,绅士太太只知满足孩子饥而欲食、寒而
欲衣的生理需要,却不知道对孩子进行精神和情感上的爱抚和关怀,孩子出生不
久就请来娘姨全权照料,其成长路上缺少母爱的滋润温暖。第二个片段出现在小
少爷请求绅士太太解答疑惑处。当少爷对“满腹经纶”的含义不解,极度渴望知
道答案时,绅士太太却置之不理,疏于了对孩子的知识启蒙。第三个片段出现在
主人绅士太太吹捧儿子的牌技处,“岂止有牌打,我们这位少爷还到美国做教师,

沈从文.绅士的太太[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六.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40.
24
3 城市家庭叙事形态:变异与残破


那些洋人送他十块钱一点钟,要他指点!” 主人绅士太太的言语中流露出对儿子
在异国教洋人打牌这一行为的炫耀感,显然,这是无比滑稽的,身为一位母亲,
非但不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与价值观念给予纠正,反而引以为自豪,暗讽了都市母
亲残缺的心理状况。
小说中,这种细致的描写比比皆是,沈从文通过对传统母亲形象的消解,以
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还原了冷漠的母子亲情关系,给人发人深省的效果。

3.1.2 亲属关系:隔阂失序
沈从文小说中都市家庭淡薄的血亲关系,除了通过疏远的亲子关系呈现,还
通过了隔阂失序的亲属关系呈现,其中亲属关系主要围绕冷漠的兄弟关系和隔阂
的叔侄关系展开描写。

3.1.2.1 冷漠的兄弟关系

自古言:
“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兄弟”。 血浓于水的骨肉情决定了兄弟之间
的关系应该是友善、团结、互助的,这种相亲相爱至今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中的
兄弟情谊。但是,在沈从文笔下的都市家庭中,往往由于持有这种感情的成员之
间更注重个人主体的利益,兄弟之爱则成了他们各自获取金钱和权势的工具。在
他们之间,血缘联结起的手足之爱已消失殆尽,欲望使家庭成员的关系变得陌生
冷淡,与“兄友弟恭”的伦理美德格格不入。
就小说《王谢子弟》的兄弟伦理关系而言,七爷、大爷、三爷几个兄弟之间
虽是血缘之亲,但却缺乏至亲之情,彼此间总是充满欺骗与不信任。七爷是有名
的士绅阶层,原本腰缠万贯的他却因赌博嫖娼、经营实业无道而赔蚀本钱等原因,
陷入了经济危机。于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燃眉之急,七爷找到两位哥哥(大爷、
三爷)打起了变卖家里祠堂地产的主意。但是在大爷、三爷的面前,七爷只字不
提变卖祠堂的真正原因,而是以担心军阀有朝一日为修马路而强收祠堂地皮为由,
来哄骗两位哥哥。大爷、三爷听完七爷的分析后,不禁担忧。不过,万幸的是,
大爷、三爷出于家庭荣誉考虑不赞成变卖祠堂的行为,最终决定寄给七爷七千块
让他找相关办事人员活动帮忙。读到这里,我们在为七爷的自私行为感到愤恨的
同时,也会不由地发出疑问:七爷在走投无路之时,为何不直接将自己的困境告
诉给两位哥哥,让两位哥哥施以援手帮自己度过困难?而是选择以“军阀未来会
强占祠堂,不如提前变卖祠堂”的借口来欺骗他们?其实,沈从文这样安排是颇
有深意的,他通过七爷的行为选择实则隐晦地说明了七爷与大爷、三爷三兄弟间


沈从文.绅士的太太[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六.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46.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睦亲[M].夏家善主编.杨柳、贺恒祯注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5.

25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关系并不好,而只有当七爷谈及与大爷、三爷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他们才会
出钱卖力。换言之,联结三兄弟感情的不是血缘亲情,而是赤裸裸的金钱利益。
在该篇小说中,沈从文除了用这种隐晦的方式向读者展现冷漠的兄弟之伦外,
他也从正面直接描摹了这种冰冷的兄弟关系。七爷离家到天津后,他更是变本加
厉,屡次打着办事需要资金周转的幌子向两位哥哥要钱,然而钱的大半部分都被
他用于花天酒地、嫖妓赌博上。可见,在七爷的心中,没有所谓的兄弟情义,在
他的个人欲望面前,道德约束不起任何作用。其次,七爷与大爷、三爷间互不信
任,他们身上完全不具备“兄爱弟敬”之德。一方面,七爷认为两个哥哥“不受
过什么教育,不识大体,爱财如命”,①“除了捏紧荷包,他们什么都不知道”,②他
多次在茅大面前谩骂两位哥哥,没有身为人弟的谦卑;另一方面,大爷、三爷各
怀鬼胎,三爷一心想利用七爷解决好祠堂的产业问题,大爷却对七爷能力怀疑,
虽答应寄钱却迟迟不寄,有坐观成败的意图,最终担心得不偿失,遂放弃地产的
所有权利。显然,在大爷和三爷的身上,也不具有身为人兄的亲仁宽厚。
总之,沈从文笔下的都市家庭的兄弟们,失掉了互敬互爱的一面,这反映了
传统伦理道德在物欲利益面前不断滑坡的状况。

3.1.2.2 隔阂的叔侄关系
叔侄关系,即伯父母、叔父母与侄子、侄女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
兄弟关系的扩展,多数情况下,伯叔更多是把侄子当做兄弟的延续,所以在大多

数情况下,叔侄关系是和睦的。 中国传统家训齐家伦理强调伯叔(母)对侄子有
教导、训诫、救助的责任与义务,侄子对伯叔(母)有孝敬乃至“尽于子道”的
责任与义务。但在沈从文笔下的都市家庭中,这种伦理美德在叔侄身上时隐时现,
有时甚至完全被个人利益遮蔽、吞噬,呈现出隔阂失序的特点。
小说《大小阮》中,沈从文主要通过对叔辈大阮形象的丑化,将传统伦理宣
扬的叔侄之情扼杀在自私庸鄙的人性中。大阮和小阮是一对志趣迥异的叔侄,大
阮精神上粗鄙浅薄,喜好评戏讲风月,以“稳健”为处世哲学;小阮志存高远,
热情诚挚,时刻为革命奔走效劳。大阮认为小阮年轻莽撞、不辨时局,走上了一
条荒唐失败的道路,小阮认为大阮苟且偷生、贪生怕死,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
叔侄二人虽各自不能苟同对方的生存理念及生活方式,但是只要在不涉及个人利
益时,叔侄间是可以和谐相处甚至表现出亲密情感的。如:叔侄二人久别重逢后,
他们从倾诉各自近年的生活状况到谈论男女事情,竟促膝长谈了一整夜。可见,


沈从文.王谢子弟[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十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36.

沈从文.王谢子弟[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十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36.

王仁磊.魏晋南北朝家庭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0:141.
26
3 城市家庭叙事形态:变异与残破

亲情并不会因为时间和人的志趣不同等外在因素而褪色。
不过,更多的时候,大阮和小阮之间是隔阂冷漠的。一旦他们的情感沾染上
了金钱因素,就会立刻发生质变,这一现象主要通过小说中的“两次离别、一次
贪污”表现。
第一次是小阮因开枪打伤了人急需连夜逃走时,小阮恳请大阮借一百元作为
路上费用,大阮却找各种理由搪塞小阮,最终在小阮的软磨硬泡下给了小阮五十
元。而后,大阮却因忧虑小阮不能还钱而彻夜失眠,更令人可笑的是,他在听闻
小阮凶多吉少后,立马写信给小阮的父亲,哄骗堂兄小阮所借之钱是他(大阮)
代向同学所借,并声称五十元是同学着急付医院的款项,绝不能延误不还。一副
虚伪丑陋的守财奴面孔跃然纸上。在金钱和亲情之间,大阮是完全漠视亲情的,
其文明掩盖下的薄情寡义简直令人不寒而栗。
第二次是小阮决定前往唐山参加工人罢工时,在临走前想邀请大阮去市场喝
酒作为告别,大阮却唯恐小阮再次借钱而推说已有约会不能前往。在金钱和亲情
的天秤中,大阮再次偏向金钱。
最令人发指的是,在听闻小阮可能在事变中牺牲的消息时,大阮并未悲恸万
分,去核查消息的可信,而是下意识地想到了小阮曾经寄存在他这里的两千块钱,
想以各种借口将其收为己有。在小说中,沈从文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还原了大阮
的丑态。
费踟蹰的倒是小阮名分下这一笔钱,到底是留在手边好,还是寄过上海好?
末了他却考虑到堂兄那一方面,以为若把前寄过上海,告明白这钱来源,小阮八
弟必把小阮最近在北方的事告给他父亲,两次凶耗除了增加老人的哀痛别无意义。
若不即寄去,且等一年半载,事情或者反而较好。至于他决定了这个办法,是不

是还有另外一个理由,那可不用提了。
可见,利欲熏心的大阮用一种冠冕堂皇的借口,妄图遮盖自己的肮脏行为。
一位伯叔能如此卑鄙冷漠也实属罕见,在这位自私庸鄙的伯叔大阮身上,我们看
不到任何为人长辈的慈爱,有的只是为满足个人欲望的无耻行为。如果说前两次
的离别事件是从道德层面,解剖大阮的品质缺陷,那么这次的“贪污小阮革命救
国的钱”,则直接指向了大阮的人性疟疾。在这件事上,大阮失去了做人的廉耻之
心。
而后,大阮靠着小阮的钱出版了一个刊物,凭着地主、作家、小要人的乘龙
佳婿三种资格,回母校做了训育主任,小阮在参加唐山工人罢工时入狱而死,且
落得了个“糊涂”的骂名。
对于命运的不公,社会的颠倒黑白,作者也不由地感叹到:
“这古怪时代,许


沈从文.王谢子弟[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十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32.

2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多人为找寻幸福,都在沉默里倒下,完事了,另多一些活着的人,却照例以为活

得很幸福,尤其是像大阮这种人。”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阮、小阮的命运走向不仅仅是个体现象,还是当时形
形色色的社会群像的写照。在行文中,沈从文以一种轻松、幽默的语气,将自己
对家庭、社会等诸多问题的双向思考放置到叔侄关系中来展开叙述,在小说人物
的不同价值观及行为选择的互现中,完成对社会现实的投射剖析,带有强烈的现
实主义意味的关照和审度。

3.2 婚恋关系的变异迷失
黑格尔说:
“婚姻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这样就可以消除爱中一切倏

忽即逝的、反复无常的和赤裸裸主观的因素。” 换言之,婚姻是一种基于爱情的
伦理关系和法律行为。在这样的伦理语境中,和谐而理想的夫妻关系,应是一种
以尊重婚姻并贞守爱情为基础的平等、互爱关系。然而,在沈从文笔下的都市家
庭中,夫妻关系呈现出貌合神离、无性、功利、背叛的病态图景,婚姻呈现出变
异与迷失的状态。一方面,沈从文以极具戏谑的叙事语言,对“现代文明”土壤
中畸形生长的婚恋关系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另一方面,沈从文以超越的眼光和一
分为二的叙事姿态审视着出于不同动机的婚外恋,体现了他对现代都市生存方式
的独特关注。

3.2.1 婚恋围城:无爱的困顿与爱的畸变
纵观沈从文笔下都市人民的婚恋生活,大多笼罩着荒芜晦暗的氛围,夫妻关
系被金钱、权力、欲望、虚荣心等外在因素所牵制,个体生命走向萎缩、疯狂,
伦理的边界也愈来愈模糊,婚姻实质已成为了围城。具体来讲,这种“围城婚姻”
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由没有任何情感和温度的夫妻展现的无爱的困顿,二
是由以爱为基础结合的夫妻展现的爱的畸变。

3.2.1.1 无爱的困顿
高尔基指出:“没有爱情的生活不是生活,而是生存。”诚然,爱情是人类一
种高尚、美好的情感诉求,它不仅能满足人本能的生理需求,还能带给人愉悦的
情感体验,它是夫妻感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谓“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
的”,如果婚姻生活中没有了爱情的滋润,婚姻生活也必定黯淡无光。在沈从文描
写的一系列表现婚恋家庭的故事中,恰好印证了这一点。无爱成为都市婚姻的一


沈从文.王谢子弟[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十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34.

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177.
28
3 城市家庭叙事形态:变异与残破

种常态,小说中的夫妻绝大多数没有爱情,只有婚姻关系,夫妻双方在现代“文
明”、“理性”的压抑和物质、欲望的碾压下,失去了爱人的基本能力,正常的夫
妻伦理在现代都市中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一)庸俗虚荣的虚假婚姻
首先,沈从文向我们呈现了一组组庸俗虚荣的虚假婚姻的图景,这种虚荣婚
姻多发生在绅士、教授、小职员同他们的太太身上。他们是活跃在三十年代的都
市中上层阶级,经历了五四启蒙运动的热潮和余波,虽然他们的生活处处西化,
但人的主体性建构仍不成熟。
“启蒙”对于他们来说仍只是一个“新名词”、
“新潮
流”,“启蒙”的相关主张成了这群有产阶级的口号,成为了他们装潢婚姻外壳、
标榜自身文明的工具,他们一心追捧“启蒙”的主张,也只是为了急迫地证明自
己已跻身于“现代人”的行列。于是,婚姻不再是基于二人爱情的结缔,在平日
的婚姻生活中,夫妻双方失去了爱的激情,过着庸俗虚荣的虚假婚姻。
《岚生同岚生太太》、《晨》是直接描写这类婚姻的姊妹篇。两篇小说以“剪
发”贯穿始末,讽刺了都市夫妻生活的空洞荒芜,夫妻个体的德性守旧。首先,
与乡土小说《屠桌边》中的志成与其妻子同心同力、分工合作地经营家庭不同,
岚生同岚生太太在面对家务琐事时,相互算计对方,不愿承担家庭责任。原本下
班后可乘坐车子尽早回家,但为了逃避太太派下过多差事的岚生先生每日里步行
绕道回家,且大多数时候都会走到闺范女子中学逗留、打望有着“尼姑头”模样
的女学生,一副猥琐荒淫的模样。不过久而久之,岚生太太摸清了岚生先生的心
思,于是不论岚生先生何时回家,岚生太太只顾自洗一个碗,其余的仍旧留给岚
生先生。在此,我们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任何夫妻情谊,感受不到夫妻间相互体
贴、携手共进的相爱之情,与其说他们是一对夫妻,毋宁说他们是两个为各自利
益斤斤计较的商贩。
其次,两篇小说着重描绘了“岚生太太剪发”前后的相关事情,尽显了夫妻
二人的虚荣丑态。在岚生先生长时间地打望着有“尼姑头”模样的女学生后,他
不禁勾动了心思,想让太太如法炮制同样的发型,这样的话,自己不仅可以享受
“崭新的爱情”,还可与时尚潮流为伍。于是,岚生先生以“短发省事”为由哄骗
太太。起初,岚生太太因不乐意岚生先生在外偷窥其他女性而坚决拒绝岚生先生
的请求,但当听闻岚生先生说“剪了头发肯定会被误认为是高等女子闺范的学生”
后,遂转变心意,同时也要求岚生先生给她订做一件女学生穿的那种藏青色旗袍。
在太太心中,被他人称赞是比纠正丈夫过失更为重要的。而后,两人开始找命馆
卜卦算理发的吉祥日子,买德国式剪刀、旗袍料子、雪花膏等等,将“剪发”作
为一个盛大典礼般地进行着。
整个行文中,沈从文虽然没有明确发表过评论,但是他对这对夫妇的厌恶情

2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都蕴藏在了每个情节中。特别是岚生太太剪完发后,沈从文安排的两个戏剧性
情节。一是岚生先生由原来的每天拖延回家到如今的提前回家观赏太太,
“岚生先
生当对面蓬松松情景下,每会超于岚生太太的意外发出大笑,因为他能联想到许

多事上去”。 不难猜出,岚生先生实则是将太太作为了女学生的替代物在意淫,
其龌龊肮脏的心可见一斑。二是岚生太太剪完发后的三天都是晴天万里的好天气,
单单到了第四天她在成衣处取了新旗袍准备第二天穿上它出门炫耀时,天气发生
了转变,竟刮起了大风且持续了足足半个月,阻碍了岚生太太“两个中央”愿望

的实现, 为此,岚生太太每日里烦躁不安。这些戏剧性情节的设置都是对这对夫
妇最有力的嘲笑。
小说《自杀》更具荒诞色彩,不论是夫妻的结合还是离异都受到了“虚荣心”
的支配。主人公刘教授因为太太的姣好容貌而选择了与她结为夫妻,婚内生活虽
平庸无聊,自己从未体会到爱情的美妙,但每当听到朋友称赞太太的容颜,他便
会感到异常满足。还有身处南京官僚体系的赵老爷虽年逾半百,但为了追赶离婚
革命的潮流,竟也闹着要和太太离婚。还有自视甚高的虞先生,只因太太不承认
他的才华,遂选择与太太离婚。婚姻的神圣感就在这一场场闹剧中被轻易地瓦解,
五四时代的“启蒙”主张在都市人民虚荣心的驱使下庸俗不堪。
从以上小说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沈从文清晰地认识到了即使在三十年
代的现代都市中,传统的婚姻伦理中的夫权至上与男权本位思想在夫妻关系中依
旧存在,并且它于无形之间与“革命”、“离婚自由”等新思潮结合,构成了对女
性新的压迫,平等互爱的夫妻伦理关系的建构之路还很漫长。
(二)压抑的无性婚姻
在都市家庭中,沈从文除了描绘庸俗虚荣的虚假婚姻外,还向我们展现了一
类压抑的无性婚姻。这种无性婚姻出现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文明理性”
的辖制;二是生理机能的萎缩。
如果说岚生先生、刘教授、赵老爷、虞先生这群都市中上层阶级是打着追求
新潮流的旗号来标榜自身文明,致使婚姻虚假化的话,那么《八骏图》中的 X 先
生与其太太则是受“文明理性”的辖制,以现代社会的各种“纲要”、“新思潮”
压抑自身性爱,致使夫妻生活不和谐,婚姻以悲剧惨淡收尾的。在小说中,除了
八个教授的病态情欲的描写,最值得玩味的就是教授丙讲述的 X 先生了。故事一
开头,便介绍了 X 先生是“五四运动以来有戏剧性过了好一阵热闹日子的人物”,

然而这样一个曾备受瞩目的高级知识分子却在后期构建自身主体性的途中迷失


沈从文.晨[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51.

“两个中央”的愿望,即与岚生先生到身份尊贵的部长及部长太太常常享乐的中央公园和中央戏院玩耍.

沈从文.八骏图[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十.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3.
30
3 城市家庭叙事形态:变异与残破

了方向,沈从文通过一件件琐事讽刺了 X 先生不堪的精神境遇。首先,X 先生和太


太以崇尚没有肉欲的精神恋爱为荣。他们平日里共同吃饭、散步、做事读书,不
过一到了晚上,他们就分房睡觉,同时 X 先生为了阐发这种精神恋爱的好处,他
还编写了一本书提倡它,随即在社会引起反响,于是,X 先生有了“一种伟大的感
觉”,觉得日子过得很充实。其二,当朋友和丈母娘出于关心,建议 X 先生和其太
太生个小孩为家里增添热闹气氛时,X 先生和太太认为朋友和丈母娘思想浅薄,
“没
有什么高尚理想”。在 X 先生和太太眼中,人类正常的性爱等同于兽性行为,他们
将“柏拉图式精神恋爱”极度扭曲化,做到节欲与贞洁的极处。对此,沈从文提
出了严肃地针砭,
“分析一下,也不过是佛教不净观,与儒家贞操说两种鬼在那里

作祟罢了。” 其三,X 先生和太太因违反自然人性,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路德曾说:
“如果有人想抵抗自然的需要,因而不去做他想做和该做的事,那就犹如一个人
希望不再是自然界,希望火不会灼人,水不会打湿东西,希望人可以不吃饭,不

喝水,不睡觉一样。” 换言之,性爱是人天生的本能属性,人不应违背自然规律,
沈从文对此深信不疑。故事末尾,太太因偏激地执行“精神恋爱”,活生生地病死。
还有因男性个体生理机能萎缩造成的无性婚姻。在婚姻生活当中,当个体的
生物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用一些特殊的办法来补偿婚姻生活的不幸,或寻找
一个感情的替身或通过一些变态的发泄方式,各种丑态暴露无遗。在《绅士的太
太》中,西城的绅士因为风瘫,其个性机能完全衰竭,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性
无能是导致三姨太太与大少爷发生不正当关系的原因之一。还有《八骏图》中的
教授甲,他的窗台上放着保肾药和鱼肝油瓶子,可以得知教授甲随着年老,其生
殖力严重衰退,他和太太无法拥有和谐的性爱生活。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他通过
在蚊帐中挂一幅半裸体的香烟广告美女画、阅读《五百家香烟诗》等变态的方式
来发泄自己的性冲动。
综上,沈从文展示了被文明阉割的都市面影,犀利地讽刺了具有“阉寺人格”
的都市中上层阶级,他们的“阉寺人格”致使婚姻成为一个名不副实的空壳,夫
妻生活畸形病态;而阉寺人格的背后又是都市“文明”、“理性”的驱使,这也表
明了沈从文对都市“文明”与“理性”的反思与嘲讽。
(三)金钱吞噬下的利益婚姻
在无爱的婚恋围城中,沈从文还刻画了一类金钱利益吞噬下的利益婚姻。夫
妻个体因都市环境的熏染变得世俗化、实利化,生活处处被金钱啃啮着,神圣纯
洁的爱情在他们眼中只是可以用来金钱利益交易的道具,夫妻伦理、朋友情谊早
已被他们抛弃到故纸堆里,伦理道德不断被撕扯拉裂直至溃退。


沈从文.八骏图[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十.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3.

[保加利亚]瓦列夫著.赵永穆.范恩国.陈行慧,译.情爱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9.

3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类婚姻以《某夫妇》为代表,在该篇小说中,沈从文主要通过塑造“夫不
义”、
“妇不贞”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在金钱利益的支配下出现的伦理道德失语现象。
饶有兴味的是文章中绅士的形象。一方面,绅士为了积攒更多的财富,竟让同床
共枕的妻子去勾引、敲诈对妻子垂涎已久的朋友,同时又唯恐妻子在计划上出了
差错,便亲自反复地训练妻子的一言一行。在金钱面前,夫妻伦理变得脆弱不堪。
另一方面,绅士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耻行为,竟恬不知耻地安抚妻子说道:
“这也是
我们两人的利益。我并不是为我自私自利打算的。为国家,似乎也非惩罚一下这

年青的起坏心的浪子不可。” 这丑陋嘴脸,简直令人大跌眼镜。在此,我们不得
不想起《丈夫》中为了生存同样让妻子卖淫的男子,但是相比较而言,湘西男子
多了一份真实,一份羞耻心,他们敢于正视自己的阴暗人性并及时补救,而都市
中的绅士却是个十足的虚伪者,他们以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来装饰自己的上流身
份。并且,一待有人戳穿其真实面貌,他们便愤怒不已。而后,妻子与绅士发生
争执,说他是“开眼忘八”的人,绅士便恼羞成怒,对妻子拳脚相踢。待妻子说

道“你把我打死好了,你还可以讨一个年青的好看的为你找钱!” 绅士才心生悔
恨,停止殴打。显然,这里的“悔恨”并不是源于一个丈夫意识到殴打妻子是不
道德的行为后产生的情绪,而是出于一个唯利主义者为自己损害“挣钱工具”而
产生的忧愁心理。
面对丈夫的殴打,妻子也开始自己的“反击”,不过这“反击”让人啼笑皆非。
妻子在勾引绅士的朋友时,假戏真做,
“她用了俨然报仇的心情,尽年青客人在身

上撒野一些时间了。” 这里的“报复”二字意义深刻,实则暗示了除了绅士把妻
子作为赚钱的工具外,妻子本身也是认同自己的“道具”身份的,故而才会通过
红杏出墙的方式来宣泄对丈夫的不满。
总之,在金钱、利益的面前,夫妻伦理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沈从文以其敏锐
的眼光,发现了金钱吞噬下的利益婚姻的各种丑态,表达了对都市家庭夫妻关系
的深深忧思。

3.2.1.2 爱的畸变
在沈从文笔下的都市家庭中,无爱婚姻占了绝大多数,但也不乏以爱情为基
础结缔的婚姻。这类婚姻较之于无爱婚姻,多了几分“爱与美”的色彩。我们在
为其感到欣慰时,也不得不留意到,这类婚姻在都市环境的熏染和时间年轮的消
磨下开始畸形发展,表现为“沉重扭曲的爱”和“爱的消散”两种模式,婚姻最


沈从文.某夫妇[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01.

沈从文.某夫妇[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02.

沈从文.某夫妇[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03.
32
3 城市家庭叙事形态:变异与残破

终仍落得个悲惨不幸的结局。
(一)沉重扭曲的爱
沈从文细致地观察到,都市中的男女个体在“爱己”和“爱人”的天秤中,
更加偏向于“爱己”的一端。在婚姻生活中,
“占有对方”成为了他们追求的目标,
他们往往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而忽略对方的感受甚至于残害对方,纯粹自由
的爱在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婚恋观的摧毁下变得沉重扭曲,本是幸福美好的婚姻
殿堂活生生地演化成了一座私欲泛滥的围城堡垒,夫妻个体俨然这座围城堡垒中
的囚犯与监狱长。
在《都市一妇人》中,妇人与年青军官的婚姻便是如此。妇人与年青的军官
一见钟情,被对方的气质深深折服,不久结为夫妻。华贵优雅的绝世佳人与体贴
柔情的青年才俊本应成为让世人歆羡的神仙眷侣,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妇人极端
地认为,军官有朝一日会因为妇人姣好的容颜衰老而抛弃她,于是竟用毒药将军
官的眼睛弄瞎,想以此来换得婚姻的安稳。最后,妇人在陪同军官回老家准备安
度余生的路上,因为轮船失事,两人葬身江底。在此,我们可以发现,妇人是一
个完全不具有中国传统美德温良的女性,她自私恶毒,为了维护“爱”,她将夫妻
间的家庭伦理道德抛之脑后,对丈夫施以残忍的迫害,家变成了“围城堡垒”,丈
夫成为了她的“阶下囚”。
在小说中,沈从文不仅再现了这样一种扭曲病态的夫妻伦理关系,还对它背
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正如恩格斯所说:
“现代的个体家庭建立在公开的或隐

蔽的妇女家庭奴隶制之上。” 在认识青年军官前,妇人经历了与年轻科长、中年
绅士等人的婚姻生活,在这些家中,妇人依旧没有摆脱“第二性”和“他者”的
身份,在道貌岸然的权势者眼中,她只是用来发泄性欲和用来观赏的玩物。当妇
人成为他们的拖累时,他们便毫不犹豫地抛弃妇人。无疑,过往的婚姻经历使妇
人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她的爱在多次失败中开始扭曲。因此,在遇到青年军
官后,她选择了一种自认为能掌控自己命运的方式来留住爱人。从这一层面讲,
沈从文认为是男性造成的两性悲剧,他将矛头直指对妇人迫害的都市上层阶级,
批判了他们把美的人生彻底毁掉的罪恶。
这种沉重扭曲的爱在《早餐》中也得到了体现。小说中,琪生与琪生太太是
对恩爱的青年夫妻,他们因为生活拮据,竟把“亲吻”当早餐。而后,体验过“早
餐”美妙滋味的丈夫开始无节制地索求与太太性交媾,无视太太的身体感受,
“一

颗又一颗,太太方面有点当不来,琪生更馋了”。 可见,琪生在性爱中追求一种


[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3:52.

沈从文.早餐[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58.

33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虐待感,他将太太的身体当作宣泄生存压力的垃圾桶,其自私自利、平庸困顿的
精神世界一望而知。
(二)爱的消散
爱情需要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这是千真万确的。它不但在婚前,而且在
婚后都应这样。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谈到:
“夫妻的生活应具有高度的文化修
养,丈夫和妻子的道德情操应不断提高,而这一点对丈夫尤为重要。只有在这个
条件下,夫妻多年的性生活和相互依恋才不会由爱情走向它的反面。也只有这样,
才能保持爱情的新的魅力。如果没有这一点,性的结合对于妇女就会成为一种令
人厌烦、令人痛苦而难受的折磨。它玷污妇女的道德情操,腐蚀她的感情和毅力,
摧残她的身心,强制她的爱情,如果再加上这种女子不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她的
兴趣仅仅限于满足丈夫和子女日常生活的需要,显而易见,她的生活将如同地狱
一般。”①诚然,情感是流动变化的,沈从文对此深信不疑。在小说中,他从情爱
心理学的角度,对两性情感的变换不测,难以捉摸,作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释;同
时他也认为男性应该为爱情的沦落、女性的沦落负责。在《第四》中他曾表明:
“我
觉得天下的女子没有一个是坏人,没有一个长得体面的人不懂爱情。一个倡妓,
一个船上的摇船娘,也是一样的能够为男子栖牲,为情欲奋斗。比起所谓大家闺秀
一样贞静可爱的,倘若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女人的心是在好机会下永远
有向善倾向的。女人的坏处全是男子的责任、男子的自私,以及不称职才使女子成

为社会上祖咒的东西。”
沈从文的这种观点在很多作品中都得到了彰显,尤以《一个母亲》典型。小
说讲述了一个妇人与青梅竹马的男子结婚后,由于两人对婚姻的不经营特别是丈
夫的呆滞无趣导致夫妻生活枯燥无味,从而引起妇人出轨的故事。稀奇的是,在
小说中,沈从文并没有对妇人与第三者的通奸场面进行大量的描绘,甚至于我们
看不见他对妇人出轨行为的一丝谴责。相反,他将笔墨更多地聚集在对婚后丈夫
无趣人格的描绘和妇人“无处觅知音”的落寞处境的再现上,表达着他对有爱婚
姻崩塌的追问。
纵观全文,对于妇人婚后性情的变化,沈从文仅用寥寥数语带过——妇人“性
情变成与一般太太们一样,把出嫁时聪敏女儿心情完全消失,成为过着平常日子
③ ④
也似乎非常幸福的妇人来”, 接着由此发问:“但这是谁过失?” 随后,他便通
过呈现丈夫呆滞无趣的人格给出了答案。比如:丈夫在妇人面前毫不避讳地提到
客人当年赌咒要娶到妇人的事情,使原本失去爱情激情的妇人动心怵目,这一点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关于爱的思考[M].李天民,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58.

沈从文.第四[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五.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67.

沈从文.一个母亲[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八.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0.

沈从文.一个母亲[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八.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0.
34
3 城市家庭叙事形态:变异与残破

也成为日后妇人对客人主动示好的原因之一;又比如:丈夫每日上班后留下妇人
与客人在家单独相处,不仅不吃醋反而还劝告二人不要太过于拘谨,他的“大度”
也无疑“推她与自己远开,与另一个人接近”。①另外还有对丈夫沉浸于新生儿子
的欢愉之中,却不对结婚八年才得来的儿子和整日情绪不定的妇人产生疑惑的描
写。凡此种种,尽显了丈夫的呆板、不注重婚姻经营的人格缺陷。最后,对于夫
妻间爱的消散的局面,沈从文不由地感叹到:“这仍然不是她一人的罪过。”②

3.2.2 婚外情:肉体型与灵肉合一型
“婚外情”常常被称为“激情之爱”,主要源自于个体的道德自律与情欲放纵

之间的冲突。 主流观点认为,“婚外情”有悖夫妻伦理的忠贞,它背叛了伴侣,
影响了正常的家庭秩序建立及运行,是明显的不道德行为。因此,世人大多对其
持批判态度。但是,沈从文对“婚外情”的观点要开放得很多,他对其进行了细
致的分解。一方面,他对以追求肉体刺激的婚外情进行了不遗余力地讽刺;另一
方面,他对灵肉合一的婚外情给予了关注和包容。

3.2.2.1 肉体型婚外情
“肉体型婚外恋”,顾名思义,生命个体只是为了追寻感官的刺激与肉体的快
感,不以情感共鸣为目的的婚外恋情行为。在沈从文描写的婚外情中,这种类型
占了绝大多数,他笔下的都市男女在物欲横流的环境的熏染下,其伦理意识、家
庭责任感逐渐被淹没,他们不断跨越家庭伦理的禁区,上演着一幕又一幕荒诞的
丑剧。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需求层次说,人们对婚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需求和欲望,

即心理上、情感上、生理上和生活上的需要。 一旦婚姻无法满足以上需求,人们
就会不自觉地倾向于通过婚外情来解决欲望。在《有学问的人》中,主人公天福
教授抱怨夫妻生活索然无味。于是,天福教授一旦有机会就想偷情,想以此给无
聊的生活添上一丝兴味。当太太的好友来家做客时,他将室内的灯熄灭,企图与
女人做一些越轨之事,在女人欲拒还迎的过程中,他做着一些挑逗动作,幻想着
一些刺激场面,其淫欲的丑态跃然纸上。但最终天福教授碍于自己“有学问”,再

加之他一想到“爱了,就得……到养孩子” ,遂放弃做“猛如豹子擒羊”的呆事。
在此,我们可以发现,天福教授是一个十足的怯汉,他既想寻求肉体的快感但又


沈从文.一个母亲[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八.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3.

沈从文.一个母亲[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八.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2.

刘红卫.自由意志、理性意志与“激情之爱”——《背叛》中“婚外情”的伦理解读[J].外国文学研
究,2013(6) :27.

[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39.

沈从文.有学问的人[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81.

35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怯于承担后果,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与那些已经出界的人毫无区别甚至比他们更
可悲、更可耻。沈从文通过对天福教授言语上体面的试探和行为上色厉胆薄的表
现的悖论,嘲讽了那些不敢大胆地去表现自己生命欲望的“文明人”。
如果说天福教授是在家庭伦理的禁区边缘试探,那么《篁君日记》中的篁君
则是已跨进伦理的禁区,其道德底线完全被攻破。小说以日记体形式主要记录了
篁君在面对女子的诱惑时,内心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以篁君身上斯芬克斯因子
中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的进退变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描写了篁君将婚外情事件
愈演愈烈的内容。
聂珍钊在《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中指出,“‘斯芬克
斯因子’由两部分组成:人性因子(human factor) 与兽性因子(animal factor)。这
两种因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人。在人的身上,这两种因子缺一
不可,但是其中人性因子是高级因子,兽性因子是低级因子,因此前者能够控制

后者,从而使人成为有伦理意识的人”, 但是另一方面,
“体现兽性因子的人体感
官能够产生强大的欲望和情感,即自由意志,因此在强大的肉欲面前,人的理性
意志往往也显得无能为力。”②
在欲望与激情来势汹汹的煽动下,篁君的自由意志不断蔓延滋长,最终他背
叛了家庭,陷入多角恋的漩涡,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与姨太太偷情。
在占卦先生给篁君卜出“两女占一男”、“讨姨太太”的卦后,他极力抵制,认为
占卦先生满口胡言,但是此后,篁君的脑海中却始终挥之不去占卦先生的预言,
整个一下午脑中都被姨太太的事情包围着。更让人惊讶的是,到了晚上吃饭时,
篁君竟用了“平素不曾有的眼光”去打望同餐桌的姨太太,在她的身上,他发现
了“天公打就她时雕凿的痕迹”:她有着“小小白脸”、
“美丽的颈部曲线”、
“一双
白净匀称上面满被覆了绒样纤毛的耳轮”、“一双白玉粉末和奶油调和捏就的手”。
随后,在不经意间与姨太太四目相对后,篁君竟红了脸,逃回房间。
“从性选择的
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说视觉是最重要的官能的感觉……具有性感美的对象,必定

具有生理的吸引力。” 因此,很明显,占卦先生的预言和姨太太的“性感美”共
同激活了潜伏在篁君身体内部的兽性因子,引发了之后他一系列的越轨行为。
在餐桌“眉目传情”后,篁君与姨太太的交往变得频繁起来,且一次行为比
一次行为放纵,他们“将自身完全放在一种情欲的恣肆里”。而为了少受内心道德
的谴责,篁君把出轨的原因归结于“妻的好性格”,把出轨的目的上升为拯救“一
个被金钱粗暴压瘪了的灵魂”。可以发现,此时的他,理性意志已趋近被淹没,这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11(6):5. .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11(6):8.

[英]哈夫洛克∙埃丽斯.性心理学[M].陈维正等,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47-48.
36
3 城市家庭叙事形态:变异与残破

为“我”接下来在与姨太太在一起时又与菊子偷情的事情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二是与菊子偷情。在跳舞时,对篁君暗恋已久的菊子主动展现自己作为女性
的魅力,面对菊子的示好,篁君的兽性因子再次被唤起。那“柔软的腰,同呈露
极合度的弧线的臀部,使我心荡”,“望到这样窄窄的肩背,我在她身上第一次感
① ②
到了春天的力量了”, “比起姨虽全然两样,然而不算一件坏的无益事”。 于是,
他决定“玩味这不从耕耘中得来的收获”。③细细品味,此时的篁君已完全丢弃了
人性因子,他不再像之前出轨时还会挣扎犹豫,他将姨太太、菊子作为他赏玩的
对象,在不同气质的女性间追求新鲜的肉欲享受。
除了篁君、姨太太,小说中的子明、四姐也是各自婚姻中的背叛者,他们将
家庭伦理道德抛之脑后,将出轨视为“高尚的游戏”,在“游戏”中沉醉肉欲带给
的快感。总之,在整个行文中,沈从文以一种露骨、大胆的性心理描写,高度还
原并讽刺了都市人民私生活混乱、道德意识淡薄的现象。
另外,沈从文还描写了被出轨方对于此类婚外情态度的小说,以《或人的家
庭》为代表。主人公少白背着妻子与他人玩婚外情,妻子发现后最开始还不依不
饶,但当丈夫买了一副廉价的首饰作为赔礼后,心中的愤怒和怨气瞬间化为乌有。
面对着夫妻之间的背叛,都市中的男女只需要使用一点金钱和一些虚伪的“诚意”
就能化解掉心中的愤怒和悲哀。在沈从文看来,都市中的男子大都是虚伪、没有
真挚情感的伪君子,女人们则是很容易就被金钱俘虏的性动物,夫妻之情在诸种
利益的挤兑下走向了变质。

3.2.2.2 灵肉合一型婚外情
沈从文笔下还有一类“灵肉合一型”婚外情,也就是说这类型的男女以个人
需求与爱为本位,以追求精神和身体相统一为目的而产生了婚外恋情。这类型的
婚外恋情模式在沈从文创作是独特的,在小说中,沈从文不再以常规的道德价值
尺度来作为评判标准,他以一种宽容的伦理视角和感同身受的叙事姿态体察着这
群身陷爱情与伦理道德冲突的生命个体,真实地表达了他们在情感发展变化中的
复杂心理,揭示了人物内心隐秘的世界和人性深处的幽微。
当情感和欲望层面的人性与婚姻和家庭中的道德责任感发生矛盾时,一旦遵
从了身体的本能欲望,就意味着与整个人类社会所制定的伦理规范相冲突,这必
然会受到家庭破裂、良心考验等方面的压力,不仅出轨者要承担这些后果,被出
轨者及第三者也同样如此,他们遭受着痛苦的心理折磨。在《或人的太太》中,


沈从文.有学问的人[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39.

沈从文.有学问的人[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36.

沈从文.有学问的人[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36.

3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种现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只是与大多数婚外情叙事不同的是,该篇小说
中的出轨者、被出轨者、第三者,他们基于对他人的爱意和歉意选择尽可能地把
对家庭的破坏降到了最小。沈从文通过对这三人的形象呈现,他对灵肉合一型婚
外情的伦理观也浮现在行文中。
首先,我们来看作为出轨者的太太。对于太太的出轨原因,小说做了两方面
介绍,一是现如今太太与丈夫的夫妻生活俨然“凄凉的秋天”,没有生机,令人乏
味;二是男子精致的身体与对太太热情的爱,让她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妙。在这种
情况下,她不自主地违背了夫妻伦理道德。当然,随之而来的则是源源不断的内
心煎熬,她徘徊于丈夫与男子之间,陷于“同时爱这个也爱那个,这事是说不完

只有天知道” 的苦恼中。为了减少对丈夫的伤害,她也曾劝告情人尽快与他人结
婚,但是没有效用,情投意合的两人不久又掉入爱情的漩涡。最终,在与丈夫的
谈心过程中,备受不住精神压力的太太向丈夫承认了自己的过错。
其次,作为被出轨者的丈夫,从始至终更是遭受着无比的痛苦。在朋友处得
知太太出轨后,深爱丈夫的太太选择了沉默,每天竭力遮掩着自己的痛苦,唯恐
妻子也因坏情绪受到影响。但是正如太太的情欲不能得到克制一样,丈夫身为“人
夫”应有的嫉妒心也是无法得到完全遮蔽的,于是,在整整两个月来,丈夫的脸
上都显现着沉闷的神色。另一方面,丈夫担心太太背负太重的思想压力而得病,
主动找太太到公园散步谈心,表明自己不会用任何计策来妨害太太的自由。
甚至作为“第三者”的男子也备受这段婚外情的煎熬,同时也不完全失去作
为人的良知。一方面,由于男子爱上的是自己朋友的太太,内心满是对朋友的歉
疚,但又因为对太太爱的深沉,也并不想放弃这段恋情,于是,男子要求太太平
日里少同朋友起争执、多关爱朋友。
最耐人寻味的是小说的结局设置,带有浓厚的幻想意味。太太希望丈夫非但
不要仇恨她的情人,还要推己及人地爱他,最终丈夫竟也答应。很显然,这里选
择宽恕、接纳出轨的太太的丈夫,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沈从文对这类婚外情的
伦理态度,但是这种大胆的“三人携手共进式婚姻”由于受到时代发展和思想文
化的局限,不同于现有夫妻伦理的准则注定只能是一种幻想,一种没有现实的土
壤而无法存活的土壤。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沈从文对“灵肉合一型婚外情”没有一个
善恶的评价尺度,也没有一个清晰的伦理道德指向,更多的是一种宽容和理想设
定。读完文章后,我们不能说太太、男子的这种不顾伦理道德的追求爱情是“善”
的,也不能说成是“恶”的,对于丈夫一昧的忍耐和纵容,我们仍旧无法作出评


沈从文.或人的太太[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二.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40.

38
3 城市家庭叙事形态:变异与残破

判。当然,他的这种游走在道德边缘的婚外恋情书写,并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猎奇
的心理,更不是沈从文在小说中不讲道德,而在于向读者呈现人性深处的复杂和
伦理关系蕴藏的无穷可能性,展现一种超越普遍道德伦常之外更丰富的伦理叙事。

3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乡村家庭叙事形态:悲凄与温情
纵观沈从文的小说,关于家庭叙事的作品近七十篇,而书写乡村家庭的小说
占了主要比例。《玫瑰与九妹》、
《夜渔》、
《往昔之梦》、
《占领》、
《炉边》、
《猎野猪
的故事》、
《腊八粥》、
《草绳》、
《边城》、
《三三》、
《丈夫》、
《巧秀与冬生》、
《贵生》、
《生存》、
《黄昏》、
《长河》等都是集中展现乡村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有的是以作者自身的湘西生活经历为蓝本进行虚构加工、诉说美好
童年往事的文章,有的是讲述乡村生活悠然自在、家庭气氛其乐融融的文章,还
有一部分是反映在落后经济条件与旧风俗的合力制约下,乡村人民过着麻木平庸、
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揭露了乡村社会的糟粕。但需要注意的
是:其一,这类主题的作品,沈从文表现的态度是悲悯大于批判的,并且这种批
判的态度往往是通过含蓄的方式加以表达,它不如批判城市般直白、露骨;其二,
在这类主题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沈从文清晰地认识到乡村社会在时代潮流
的席卷下必将走向没落的发展定势,也正是在这定势的书写中更足以可见沈从文
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因此,总的来说,无论哪类家庭题材的文章,沈从文都始终保持着一种浓厚
的湘西情怀、悉心描摹着湘西人性的真善美,倾力守护他的理想世界。正如他所
说“对于农人和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
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①这种感情致使他营造了一个至善至美的理想
世界,这理想世界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等传统文化为地基,
湘西野性文化因子为砖瓦搭建而成的,一切属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湘西野性文化
因子的事物,他大力歌颂,反之,他无奈惋惜、斥责。通过细致考究,我们可以
发现沈从文笔下的乡村家庭叙事形态呈现出或悲凄或温情的特点。

4.1 血亲关系的浓厚
沈从文笔下的乡村家庭成员间的血亲关系是浓郁醇厚的,因为血缘这一先天
纽带而使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为亲密和特殊,因为血缘的传承而使一个个家庭共
同体更显生机勃勃。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这种浓厚的血亲关系主要通过长慈
子孝的亲子关系、友善和谐的亲属关系一一展现。

4.1.1 亲子关系:父慈子孝
父慈子孝,作为亲子间的伦理规范,东方和西方的古代伦理传统都是极为赞
扬推崇的。中国传统家训齐家伦理强调“父慈子孝”。由于子女是父母生命的一部
分,是二者生命的延续,“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故“父慈子孝”亲子伦理自

沈从文.边城[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九.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3.
40
4 乡村家庭叙事形态:悲凄与温情


然也包含了母子关系,包含了对母慈子孝的要求。 《诗经》中有大量描绘父母与
子女间深厚情感的诗句,如《诗·小雅·蓼莪》中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
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无极”充分展现了父
母养育子女的劳累艰辛以及子女对父母由此产生的感恩心理。黑格尔在《精神现
象学》一书中对父慈子孝的亲子关系进行了肯定和深入思考,
“父母对子女的慈爱,
正是从这种情感产生出来的:他们意识到他们是以他物(子女)为其现实,眼见
着他物成长为自为存在而不返回他们(父母)这里来,他物反而永远成了一种异
己的现实,一种独自的现实。但子女对他们父母的孝敬,则出于相反的情感:他
们看到自己是在一个他物(父母)的消逝中成长起来,并且他们之所以能达到自
为存在和他们自己的自我意识,完全由于他们与根源(父母)分离,而根源经此

分离就趋于枯萎”。 换言之,
“父慈子孝”体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情的互动,是
对两者与生俱来的血缘亲情的升华,是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与教育”同子女对父
母的“孝敬”的融合统一。细细品读,我们可以发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家庭中的
亲子关系便是“父慈子孝”的亲子伦理最有力的体现。

4.1.1.1 父子温情
与五四时期批判传统、书写父子激烈矛盾冲突不同,沈从文用心用力塑造了
一批闪耀着传统文明光辉的父亲形象和子辈形象,
“传统的慈父”及“温情的父子
之伦”在沈从文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父亲不仅拥有传统的威望和力量,
而且具备传统的美德和慈爱品质;子女不仅能干出色,而且孝顺崇敬父母。
《长河》、
《阿黑小史》、《爹爹》等作品中描绘的父子形象及其伦理关系等都是沈从文倾力
歌颂并守护的。
《长河》中的滕长顺是橘子园的主人,家道殷实,却不嚣张跋扈,他的身上
洋溢着淳朴善良、勤劳踏实的人性美。虽已年逾半百,但每逢家中碾谷米人手不
空时,滕长顺都会欣然加入劳作的行列,毫无富人骄奢丑陋的做派,家中长工都
很敬重他。并且,
“在村子里做员外,且因家业,年龄,和为人义道公正处,足称
模范,得人信服,因此在本村中有公共事业,常常做个头行人,居领袖地位。遇
有什么管家事情,如军队过路派差办招待,到吕家坪乡公所去开会时,且常被推

举作萝卜溪代表”。 另一方面,这样一位身兼多职、事务繁忙的能人还很注重对
子女的培养,在他的关爱和教导下,其子女掌握了安身处事的技巧,养成了善良、
正直的品质,两个小伙子“在各商号很得人信用,所以到他们能够驾驭船时,
‘小


戴素芳.传统家训的伦理之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78.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M].贺麟,王玟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14.

沈从文.长河[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十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95.

4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滕老板’的船只,正和老当家的情形一样,还是顶得称赞的船只” ,三个女儿“都

健康能勤,做事时手脚十分麻利” ,对待长辈,关心爱戴,小女儿夭夭总会时不
时给寡居老人水手满满送去一篓橘子、一壶酒,陪伴老人许久才渡河回家。滕长
顺正如古人提倡的好父亲一般——“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以殷殷爱心使子女的人格和情感世界因得到爱的滋润而健康成长。
《阿黑小史》中,四伯与阿黑相依为命。女儿阿黑生病后,四伯整日忧心忡
忡,想尽各种办法——吃药、看医生、请老巫师打鬼来医治阿黑,从未放弃病危
的阿黑。只要油坊的事情做完后就直奔家中照顾阿黑,遇到天热阿黑想喝水时,
四伯担心井水有毒,便会不辞辛苦走三里路到万亩田去买杨梅。读到此处,让人
不由赞叹,一个粗犷憨厚的父亲,内心却是如此细腻缜密。另外,四伯还充分尊
重阿黑的婚姻自主权,当老法师给阿黑说媒时,四伯直率地表明态度,
“我是做一
半儿主,一半听丫头自己;她欢喜我总不反对的”。③四伯对阿黑的宠溺之情跃然
纸上,另一方面,四伯对阿黑的宠溺也并未致使阿黑形成娇惯放纵、好逸恶劳的
性格,同样,阿黑身上具备勤劳、善良的品质,在生活中处处为父亲着想,体恤
关爱父亲。当阿黑得知四伯因为担心自己病情着急回家而未去五明家吃四伯最爱
吃的狗肉时,阿黑立即下定决心明天为父亲炖狗肉。
《爹爹》中,医生傩寿先生因为儿子的离世,俨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整
日沉浸在哀痛中,药铺的生意也越来越萧条,遇到前来看病的小孩,不由地想起
逝去的儿子,心中更是悲伤,最终也因郁结难舒离开了人世。
这些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一反五四前期绝大多数作家笔下的严父、霸道型父亲
形象,父亲与子女的关系也不再是对立抗衡的,相反,这群父亲慈祥温和,把儿
女放在第一位,呵护关爱自己的儿女,与儿女关系融洽温馨。

4.1.1.2 母子情深
沈从文笔下“父慈子孝”的亲子关系还通过了母子之间的眷眷之情展现。
“我
的教育得于母亲的不少,她告我认字,告我认识药名,告我决断——做男子极不
可少的决断。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妈妈的似较多”,④正如沈从文
所说,因父亲常年在外奔波,全家几个兄弟姊妹全靠母亲一人辛勤养育,沈从文
在《从文自传》中对母亲的评价是“瘦小、机警、富于胆气与常识”。而沈从文母
亲的这些品质,我们往往可以在沈从文笔下塑造的母亲形象中窥见些许,因此,
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断,勤劳朴实的沈从文母亲正是他塑造乡村题材中的母亲形象


沈从文.长河[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十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95.

沈从文.长河[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十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95.

沈从文.阿黑小史[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七.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35.

沈从文.从文自传[M].沈从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33.
42
4 乡村家庭叙事形态:悲凄与温情

的现实来源。
《玫瑰与九妹》、
《往事》、
《炉边》、
《在私塾》等都是沈从文以第一人
称叙事书写的自传式小说,小说出现的“母亲”、“九妹”、“六弟”、“大哥”等人
物名称都是沈从文现实生活中对自己亲人的称呼,这系列小说常常围绕“栽植玫
瑰”、“煮粥”、“买糖”等日常琐事,描绘和谐温馨的天伦之乐图景。
除了以自己儿童青年时期的家庭生活回忆为蓝本展开的温情缱绻的母子关系
的书写,沈从文还塑造了一批勤劳善良、坚韧勇敢的湘西母亲形象,他将真善美
的品质融合于湘西母亲的身上,她们成了纯朴民性的集中者,她们用爱呵护儿女,
用心对待他人,以健康、自然的人性应对着生活的磨难。像《王嫂》中的王嫂、
《道
德与智慧》中的杨妈、《雪》中的叔远母亲、等都是沈从文大力歌颂的母亲。
《王嫂》中的王嫂性情忠诚、勤恳朴素,在乡下有钱人家当差,每天起早贪
黑,洗碗洗衣、喂鸡喂狗等所有繁杂的事项被她一人包揽,家中被她打理得井然
有条,深受主人的喜爱。王嫂有一儿一女,儿子在茶叶局当差,每月领有十五块
的薪资,女儿新婚不久,平日里总会隔三差五得来探望王嫂,给她带来无尽的欢
乐。然而,悲惨的命运还是悄然而至,年仅十八岁的女儿因生产变得异常虚弱,
生产后的第二天便腹痛而死。按常理来说,孩子的逝去会毁灭性地摧残王嫂的身
心,让王嫂一蹶不振,但是这个朴实的乡下妇女却用“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八
个字安抚自己,平日里强力地克制自己的情绪,在外人面前一切照常,坚强地面
对生活。直至听闻年幼的儿子在日本飞机轰炸之日,因被土泥埋在地下而侥幸地
躲过一劫时,王嫂才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不禁泪流满面。我们可以发现,沈从
文笔下的乡下母亲身上彰显着一种原始而带有野性的生命力,无论生活多么曲折,
她们都不怨天尤人、自悲自怜,以一种昂扬向上的姿态面对生活。
同时,沈从文笔下的母亲往往还具备博爱的品质,她们“不独亲其亲,不独
子其子”,用母爱滋润着其他需要关怀的人。《道德与智慧》中的仆人杨妈活脱脱
地演绎了一场“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温情戏剧,自己的儿子在外当兵常年没有音
讯,杨妈十分期盼得到儿子的消息,因而每逢上街买菜,遇见年轻兵士,总会问
长问短,向他们探讨军队生活的点点滴滴,把对儿子的爱毫无保留地转移到了这
群陌生的年纪相仿、职业相同的青年身上。文章中有两处饶有兴趣的地方。
第一处是杨妈与街上一兵士对话的描写。
“你寄饷项给你妈,每月都寄回去吗?”
“不能常常寄。”
“那么你钱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这里,遇到一个诚实一点的兵士,他得说诚实话,就是说,一个兵
士除了伙食就得不到什么钱。或者得了点钱,不是赌博输去也是用到别的吃喝上
去。这妇人听到这些话,她照理要忘掉忌讳,用一个做母亲的身份
.........,加一点点责
43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备于面前的一个人。她将为一切留在家中的母亲有所申诉,因为她自己是一个兵
士的母亲,她总有点气愤
.....的样子说:
“你们年青人忘记了母亲是不应当的。”
可是,她把话一说过,便从兵士身上记起别的事情来了。从兵士不大整齐而
且单薄的服装上,敝旧了的鞋袜上,以及其他情形上,她发生了怜悯,觉得做兵
士也不容易了。

“你不冷了吗?不吃亏吗?不挨打吗?你妈寄衣服和鞋子吗?……”
此处的杨妈俨然成了陌生兵士的母亲,对兵士嘘寒问暖、责备教诲,身份的
错位突出了杨妈对儿子的无限思念。
第二处:当杨妈听说救火受伤的兵士需要一只雄鸡疗伤时,她毫不犹豫地将
自己一直积攒养大的公鸡交给了兵士。文中“她在人群中伸手一把
....就拉
.着了那个

兵士,红着脸急促的说
.......,‘副爷,你跟我来,我有一只鸡,我有一只鸡……’” 、

“站到祠堂外边,听候里面的消息,站了老半天
.....,.才回家去” 等语句把一位疼惜
孩子、乐于助人的母亲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还有《雪》中的叔远母亲,把“我”
当作了一个从远处归来的儿子看待,对“我”总是无微不至地关怀,
“昨夜睡的好
④ ⑤
不好?” “你瞧手都冻红了,还不来烘烘!” 等寥寥数语,展现了叔远母亲的慈
祥,母爱的光辉熠熠发亮,而叔远在母亲面前的天真调皮则侧面展现了母子关系
的融洽温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杨妈对陌生士兵、叔远母亲对“我”的一
系列行为也是一种母爱,是“母亲”这一家庭伦理身份支配下的在社会空间的行
为表达,它是抚慰人心灵、给人温暖的黏合剂,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4.1.2 亲属关系:友善和谐
沈从文小说中的乡村家庭浓厚的血缘关系,除了通过父慈子孝的亲子关系呈
现,还通过了友善和谐的亲属关系呈现,其中亲属关系主要围绕血浓于水的兄弟
(姊妹)关系和温情的婆媳关系展开描写。

4.1.2.1 兄友弟恭
兄弟(姊妹)关系是在夫妻、亲子关系的根底下派生出来的一种家庭关系,
它与夫妻、亲子关系一同,被称为“儒家家庭伦理的三大支柱”。 源于传统家庭
小农经济生产的要求及稳定、发展家庭家族的需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格外倡导兄


沈从文.道德与智慧[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四.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52—253.

沈从文.道德与智慧[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四.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59.

沈从文.道德与智慧[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四.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59.

沈从文.雪[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82.

沈从文.雪[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83.
44
4 乡村家庭叙事形态:悲凄与温情

弟关系的和睦团结,
“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
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诗经·小雅·棠棣》是中国诗史上最早吟
唱兄弟友爱的诗作,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其后的《颜氏家训》更是
发出议论: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

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论之人,不能不相爱也”, 从
兄弟(姊妹)间先天的血缘关系和后天长期的生活相处两个方面辩证,认为兄弟
(姊妹)间的关系应当是相亲相爱的。在沈从文乡村家庭的描绘中,这种相亲相
爱的兄弟姊妹关系是随处可见的,小说中的兄弟姊妹间没有任何的家庭纠纷和利
益冲突,几乎都是互相体贴、团结友爱的,即使他们出现了分歧和矛盾,也只是
短暂的存在,分歧和矛盾终将从亲情的角度被一一化解。
《边城》中的天保与傩送是船总顺顺家的儿子,他们在顺顺的培养下,体格
健魄,为人和气,不骄纵怠惰,为茶峒人赞扬。两兄弟素日里轮流行船去各地做
生意,时间在悠然平静的生活中逝去。然而,在两兄弟遇到撑渡船的外孙女翠翠
后,原本平静的生活出现了涟漪——他们都喜欢上了翠翠。按照茶峒人规矩,两
男争夺心仪的女性时,必定会经过一次流血的战斗。但这“流血的斗争”在此处
被沈从文有意地避开了,本应出现的兄弟隔阂被浓厚的亲情消解了,两兄弟既未
选择通过蛮横的武力斗争赢得爱情,也未因对方是兄弟就选择“情人礼让”,最终
他们选择以唱情歌的的方式公平竞争,谁的歌打动了翠翠,这人就和翠翠在一起。
之后,当傩送得知哥哥天保不擅长唱歌时,傩送主动请缨,想代天保唱歌。凡此
种种,我们可以发现,沈从文不仅看重友爱的手足之情,他更推崇蕴藏在这种伦
理关系背后的平等、信任、互助的伦理精神,这是对传统兄弟伦理的回归及超越。
故事结尾,心事重重的天保在下河滩时意外遇险死去,傩送因此对翠翠及翠翠外
祖父有了隔阂,无法释怀,于是驾船远去。这样的结局安排无疑使兄弟间的亲密
关系得到了彻底地展现。
在《画师家兄》中,兄弟姊妹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得到了延续。
“我”和哥哥
分别多年后在火车站相遇时,容貌和身材发生巨大变化的哥哥差点没让“我”认
出来,哥哥如今瘦削的身材、苍老的容颜,让“我”不免为之心疼,但纵使“我”
心中有万般难过,“我”还是不愿影响哥哥的情绪,于是“我背过身去流了些泪,

始回头笑着来问他路上情形” ,此处尽显了为人弟的“我”对兄长的浓浓爱意。
同样,哥哥对“我”也是真诚友爱的,一谈起“我”去年的大病,哥哥就湿了眼
眶。并且,在这真诚友爱、亲仁宽厚之外,他还会如一个温煦慈爱的母亲教育“我”,
匡正“我”的过失,指导“我”的事业和生活,履行了为人兄长的职责。一封寄


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13.

沈从文.画师家兄[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四.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67.

45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来的书信,哥哥对“我”语重心长的言语,将担心“我”误入歧途、不务正业的
忧思展露无遗。

4.1.2.2 婆媳关系
婆媳关系是家庭结构中最为复杂特殊的一组关系,它既没有亲子关系中“血
缘”这一天然纽带的维系,也没有夫妻关系中“爱情”这一后天媒介的保障,婆
媳双方完全是因为家庭另一成员即婆婆的儿子、媳妇的丈夫,她们才互相认识,
产生关系。因此,婆媳关系相对其他家庭关系而言,显得缺乏牢固性和亲昵感,
常常成为家庭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内容。自古以来,书写这一微妙的家庭关系的
作品更是屡见不鲜。东汉时期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称得上是反映婆媳问
题的典型代表作,专断顽固的焦母在生活中处处刁难刘兰芝,逼迫焦仲卿休妻另
娶他人,致使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现代时期叶绍君的《一生》,描写了媳妇
整日被丈夫和婆婆拳脚相踢,丈夫去世后,媳妇被婆婆卖了钱做殓资的悲惨遭遇,
还有冰心的《最后的安息》、石评梅的《董二嫂》等等都是讲述婆婆虐待媳妇的故
事,还有一些反映婆媳隔阂的作品,如许钦文的《疯妇》,双喜的妻子因有自己的
爱好,不愿再学习婆婆织布的手艺,遭到了婆婆的谩骂,而后,婆婆在外散播媳
妇的谣言,最终导致双喜妻子精神崩溃发疯而死。
总之,在大多数作品中,往往呈现的是婆媳关系的激烈紧张。但是,纵观沈
从文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走出了“恶婆婆”、“苦媳妇”的传统婆媳叙事圈
套,在小说中构建了一种平和美好的新型婆媳关系,媳妇拥有和婆婆平等对话的
权利,婆婆能设身处地为媳妇着想、关怀疼爱媳妇,这种平和美好关系的背后实
则寄托了他对女性解放和人性美好的追求。
首先,沈从文一反传统“恶婆婆”的形象,在《菜园》中,塑造了一个可爱
友好的婆婆形象。当玉太太看到在外游学的儿子带回家的媳妇时,
“作母亲的似乎

人年青了十岁”, 她主动将自己的住房让给媳妇住,屋前屋后忙个不停,逢人就
欣喜地介绍媳妇。而后,当听闻媳妇最喜欢菊花时,玉太太各处寻觅好的种子,
留出一块地来种植菊花,并每日都来料理菊圃。在玉太太看来。
“媳妇则除了像是

过分美丽不适宜于做媳妇值得忧心以外,简直没有疵点可寻”。 对王太太的形象
刻画,完全颠覆了“恶婆婆”的形象,赋予了婆婆平易近人、慈祥、热情等品质,
流露了沈从文对婆媳问题缓和、改善的希冀。
其次,沈从文还直接描绘了婆媳平和美好的相处片段。在《一个妇人的日记》
中。妇人温柔贤惠、敬老爱小,在丈夫死后,她强忍悲痛,从不在婆婆面前提及


沈从文.菜园[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十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39.

沈从文.菜园[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十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39-40.
46
4 乡村家庭叙事形态:悲凄与温情

丈夫,唯恐勾起老人的哀思愁绪,平日里,悉心照料婆婆,有时给婆婆念报解解
乏,有时将四弟所作的诗歌朗诵给婆婆听,逗婆婆开心,尽一个做媳妇的本分;
另一方面,婆婆和善仁爱,视媳妇为己出。婆婆担心妇人劳累过度,总是叮嘱妇
人多休息,偶尔去刘师母家做客吃到新鲜美味的枇杷时,也会特意携带一些枇杷
回家给妇人分享。这样和谐温馨的婆媳关系俨然是亲密无间的母女关系的复现。
妇人与婆媳之间除了拥有这样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外,她们在人格上还是相
对独立的,婆婆从来不会插手辖制媳妇的写诗歌作词等爱好,给予媳妇宽松的生
活空间,媳妇也尊重婆婆的烧香拜佛等信仰习俗。在这些情节的设置上,沈从文
是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方式对男权文化进行着撕裂,婆婆不再是男权社会的代言人、
男权的共谋者,她能真正站在女性的角度为同是女性的媳妇着想。婆媳之间这种
平和美好且又相对独立的相处模式,是沈从文构建新型婆媳关系的尝试,是沈从
文对美好人性的追求。

4.2 婚恋关系的琴瑟和鸣与悲凄恸人
夫妻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源头,没有夫妇,则家庭、父子、君臣、上下等

社会伦理关系便不复存在。 的确如此,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男女组成的家庭
是一切人伦关系的起源,夫妻关系的和谐对于维护婚姻的稳定、家庭的和睦乃至
社会的有序发展都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也正因如此,不同时期的作家都会或多
或少地关注婚恋问题,将对婚恋问题的思考融入到作品中。
五四初期的绝大数作家站在政治、思想启蒙的角度提倡个性主义和婚姻自主,
号召婚恋承担“新民”之责任,他们笔下的婚恋关系往往是“启蒙与被启蒙”、
“革
命同伴与同伴”的关系,很少有纯粹简单的爱情关系。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
痛》,学识渊博的程叔平站在人道主义的至高点对父母安排的旧式妻子进行启蒙改
造,凡事尊重、忍让妻子,但却唯独少了夫妻感情的支撑点“爱”,另一方面,作
为被启蒙者的旧式妻子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将丈夫程叔平的话奉为圭臬,思想的
差距让程叔平痛苦不堪,婚姻走向破灭。还有冯沅君的《隔绝之后》,镌华与士轸
受自由恋爱思潮的冲击,坚决捍卫他们的爱情,全文充满了他们为爱抗衡那斗志
昂扬的热情,与其说他们是两个惺惺相惜的恋人,更不如说他们是两个志同道合
的革命战士。文中饶有趣味的一处是镌华对士轸告白时的言语,镌华说:
“万一不
幸我是死了,你千万不要气短,你可以将我们的爱史的前前后后详细地写出……”

读后,不禁让人发笑,爱情被生硬地加入了革命的因子,婚恋关系显得粗糙化、


戴素芳.传统家训齐家伦理观及其现代构想[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85.

冯沅君.隔绝之后[M]//冯沅君.冯沅君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11.

4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概念化、模式化,凡此种种,举不胜数。沈从文清晰地认识到到五四初期作家们
对婚恋关系粗糙化、概念化、模式化的表现形态的弊端,他抛开政治、革命赋予
的携带成分,专注于对男女婚恋情爱本身的描写及思考。在乡村家庭叙事的小说
中,沈从文既察觉到了乡村落后岁月中残留的传统情爱伦理因子对人们的桎梏,
也看到了乡村原始、旺盛生命力在两性情爱上的迸发张扬。在书写湘西人民的婚
恋生活时,他将“野性”、“神性”给予湘西人民,将自然风情、民族风情与婚恋
情爱相融合,大大地拓展了婚恋描写的叙述空间,增加了婚恋描写的审美意蕴。
他致力关注于不同群体的婚恋生活,对不同群体的夫妻关系进行了描绘和深入思
考,大体上来看,分为普通民众琴瑟和鸣的婚恋生活以及边缘群体悲凄恸人的的
婚恋生活,通过展现湘西人民的婚恋生活,表达了对传统糟粕习俗的憎恶批判,
对力与美、爱与信的赞歌。

4.2.1 普通民众的婚恋生活:琴瑟和鸣
在书写乡下普通民众的婚恋生活时,沈从文主要从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的夫
妻伦理及诗意绽放的性爱伦理两个方面进行诗意展现。

4.2.1.1 相濡以沫
湘西的女子勤俭持家,男子踏实肯干,他们为经营好家庭不辞辛劳地劳作,
打破了封建礼教固有的“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夫妻相处模式,相生相合,平
等互爱,在他们身上,沈从文倾注了对美好婚恋的希冀,同时也为女性在家庭中
产生的价值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在《生存》中,沈从文讲述了一对夫妻同甘共苦、不离不弃的感人故事。青
年吴勋和妻子在学校因为不曾入党被人撤换,妻子深受打击而病倒,吴勋不得不
与妻子分别到北京谋职,但不遂人意的是,在北京谋职的这段日子,吴勋仍然过
着入不敷出的日子,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磕磕绊绊。生活苦闷的他为了病中的妻
子少些忧愁,对妻子谎称自己过着悠闲舒适的生活。另一方面,妻子也尽着为人
妻的本分,她对丈夫吴勋的能力坚信不疑,将原本仅有的用来为自己办法事祈福
的十元寄给了吴勋,让他在外保养身体,鼓励吴勋坚持追求理想,妻子信中的铮
铮言语表达了自己对丈夫至死不渝的爱意。他们虽各自身陷囹圄,却依旧心系对
方,尽可能地为对方着想。这显然不止是夫妻间的相互扶持,更是对夫妻伦理关
系的坚守,两人发自内心的行为彰显了夫妻伦理的可贵之处,这也彰显了沈从文
对传统文化秩序的迷恋。
《屠桌边》中的志成及其妻子同样也展现了夫妻间的相互扶持,他们是湘西
大多数平民老百姓夫妻生活的写照。志成和他妻子以经营猪肉摊维持生计,日子
48
4 乡村家庭叙事形态:悲凄与温情

看似清贫、辛苦,却因两夫妇的同心同力、分工合作,把猪肉摊打理得有模有样,
周围的邻居甚至较远的住户都愿意来照顾他们的生意。
“只要她在那头说一声‘还
是万林妈伍家伯娘的四两,要好的’时,他便照吩咐割一片间精搭肥的净肉”,①只
言片语中展现了夫妻间的完美分工,有一种“你担水我织布”的恬淡画面,这种
日复一日平淡而繁杂的生活尽显温馨怡人的家庭魅力。
除此之外,文中还重点突出了志成妻子的聪慧机巧,她做生意有自己的一套
技巧,对于信得过的顾客“把钱接过手,也不清数”,俨然很大方的样子,但对于
那些喜欢找小便宜的顾客,她担心受人蒙蔽,必定仔仔细细地数钱,配合着志成
将猪肉铺打理得井井有条。在此处,流露了沈从文对乡下女性精明能干的赞美之
情。
在《长河》中,沈从文描绘了一幅“夫妻好合,乐尔妻帑”的美好图景。滕
长顺与妻子白手起家,从起初的两手空空到其后的拥有房子、菜园、橘园,成为
当地首屈一指的有钱人家。在这二十年中,夫妇二人始终如一,勤勤恳恳,他们
相伴相依,各司其职,滕长顺在沅水流域弄船时,妻子就留家照顾孩子及管理田
园、养猪养鸭,五个儿女被她管教得孝顺能干,金钱从未吞噬夫妇二人的美好品
性,一家人在当地享有极高的美誉。可见,沈从文提倡平等互助的夫妻关系,通
过文中滕长顺妻子形象的塑造,充分肯定了女子在家庭生活中的价值,在他看来,
女性相夫教子,承担家务产生的价值,与在外工作的男性在家庭中的价值是同等
的。

4.2.1.2 性爱的诗意绽放
奥古斯特•倍倍尔在《妇女与社会主义》一书中写道:“在人的所有自然需要
中,继饮食的需要之后,最强烈的就是性的需要了。延续种属的需要是‘生命意
志’最高表现。这种需要深深地埋藏在每一个发育正常的人的身上,到成年时,

满足这种需要是保证人的身体和健康需要的重要条件。” 简而言之,性爱是人的
自然属性,是人生命意志的直接体现,人们刻意压抑自身性发展往往会导致身体
机能的衰弱。的确,三千年前“十字路口上的赫拉克勒斯”的故事就诉诸于人们
身体感觉的重要性的道理,
“卡吉亚”代表的肉身不仅仅是单纯的感官享受,更是
感官享受所代表的感觉价值判断,只有真实的身体感受才能实现“相濡以沫”的
道德操守。沈从文深谙性爱的自然规律,他抹去了传统的性不洁观念,表面上写
“性”
,实际上强调的是隐伏在性背后的个体生命状态,他将健康、自然的性爱作
为强有力的生命力的表现,在湘西男女的性爱交欢的展现中歌颂着那种没有约束、


沈从文.屠桌边[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46.

奥古斯特•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M].中央编译出版.1995:137.

4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苗中青年男女婚前的两性生活颇为自由,处女与人通者,父母知而不禁,
反以为人爱其女之美,有时女引其情郎至家,父母常为杀鸡款待。”①由此可见,
苗族人民对婚前性行为持包容态度,这里的恋爱风气是较为开放的。在《阿黑小
史》中,沈从文便讲述了一对正直青春时期的少男五明、少女阿黑在恋爱时对性
的无限渴望、以及他们在性媾过程中的美好体验的故事。在石洞内、在山间、在
稻草堆上,随处可见五明和阿黑交欢的影子,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不受儒家
传统的道德观念以及其他清规戒律的约束,尽情地绽放着自我热烈奔放的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虽多次涉及男女野合之事,但都被沈从文利用蕴藉含蓄的技
巧稀释了性欲中肉欲的成份,读完后不觉污秽龌龊,反而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
彰显了人类与自然生命的和鸣与律动,还原了男女两性情爱之事原本的生命属性
和神魅色彩。正如杨义所说:
“作品把边地人的生命形式和边地的山溪、深潭、碾

坊、树林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平和淡远而又清新柔和的意境美。”
这种自由自在的性爱表达不止是热烈奔放的年青恋人身上才有的,结了婚的
夫妇同样如此。在《夫妇》中,一对夫妻因受好天气、好景色影响的缘故,不禁
在乡间小路发了情,做起了性爱交欢之事,但与五明、阿黑所不同的是,夫妻二
人的野合行为被乡下群众发现并被他们嘲笑指责,这群原本崇尚自由的乡下人因
沾染上了“现代文明”的气息而变得庸俗、丑陋,他们将野合行为视为羞耻,主
张对这对夫妻给予重惩。文章末尾城市人璜对乡下人失望而预备进城的结局设置
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向读者传递了沈从文崇尚自在、不受约束的生命状态的理
念。

4.2.2 边缘群体的婚恋生活:悲凄与缠绵
沈从文在乡村家庭的婚恋生活书写中,不仅将视野放到了普通民众身上,他
还秉承着人道主义情怀关注着童养媳、寡妇、妓女这些易被人轻视、嘲弄的边缘
群体上,但与乡村普通民众不同的是,这些边缘群体没有那么幸运,他们或因传
统制度的束缚、或因地方野蛮陋俗的规定、又或因经济困苦等因素影响,其婚恋
生活往往是一首首悲凄与缠绵交织的挽歌。沈从文通过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婚恋生
活的描绘,一方面反映了传统伦理及野蛮陋俗对人们的桎梏戕害,批判了传统婚
恋伦理的无自主性、抑女性、买卖性、繁琐性、生嗣性、阶级性等特点,表达了
对笔下人物悲惨命运的怜悯;另一方面,通过展现笔下这些边缘群体在面对生活
疾苦时不同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对美好人性及原始生命力的追求,对麻木不仁的


凌纯声,荷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商务印书馆,1947(7):94.

杨义.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8:204.
50
4 乡村家庭叙事形态:悲凄与温情

精神状态及自私、残忍的人性的憎恶之情。

4.2.2.1 童养媳的婚恋生活
童养媳,俗称“养媳”、
“小媳妇”,是中国传统社会饱受封建落后婚姻摧残的
女性群体之一。童养婚使这些被童养女性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权利,成为一件
商品被发卖到男性家庭,她们从进入男方家庭伊始,就不再是具备独立人格的人,
她们开始丧失选择婚姻对象乃至自由生活的权利,成为集合于多重身份为一体的
“工具”,是照顾夫家一家老小的“仆人”、传宗接代的“妻子”、陪伴丈夫成长的
“姐妹”、
“母亲”。以现代性的眼光来审视童养婚,这自然是一种非人道的变异型
婚配人伦关系,它不仅荼毒着被童养女性的身心健康,还影响着亲属结构的正常
功能。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以童养媳为题材的作品可谓是浩如烟海,作家们以
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述着这群受害女性的悲惨命运及喜怒哀乐。在大多数作家笔下,
童养媳的生活总是充斥着暴力与血腥,她们要么被丈夫百般蹂躏,要么被婆婆非
人折磨,总是如小草般卑贱地活着。这类作品重在呈现童养媳受到的伦理压迫及
外在的肉体折磨,控诉人性的冷漠及凶狠。以萧红的《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最
为典型。小团圆进入夫家后,因为其率真的人性不合乎封建伦理、行为举止有悖
于童养媳的行为规范,她遭受了各式各样如“被皮鞭抽”、“跳大神”、“烧替身”、
“烙铁烙”、“被滚烫的热水浇灌”等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女
最终被折磨得神志不清,走向死亡。与萧红这类作家以一种激烈张扬的方式描绘
童养媳生活及生存状态不同的是,沈从文始终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平静温和的
方式呈现童养媳的悲惨命运及生存状态,且多侧重于表现童养媳麻木空洞的精神
世界。他笔下的童养媳成为童养婚伦理准则的受害者及执行者,她们自觉且任劳
任怨地履行着童养媳应尽的义务,对家人唯命是从,在百无聊赖中度过自己的一
生。从这一点上说,这些童养媳比萧红笔下的童养媳所受的封建伦理的侵害更为
严重,她们的命运更令人痛惜。
《萧萧》便是沈从文描述童养媳的典型之作,它向我们展现了童养婚导致的
夫妻伦理关系的错位失衡,以及这种错位失衡关系必然会引发的人生悲剧。萧萧
自 12 岁被卖到夫家后,整日照料比自己小 9 岁的丈夫,给他喂食洗衣,当小丈夫
半夜大哭时,作为母亲的婆婆不能安抚儿子的情绪,萧萧却轻而易举地逗笑了小
丈夫。从这里来看,萧萧似乎取代了婆婆的位置,俨然成了小丈夫的母亲;另一
方面,萧萧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小丈夫,抱着小丈夫去村前、山上、溪边玩,
给小丈夫摘南瓜花、狗尾巴草、拾有花纹的田螺,萧萧与丈夫在童年时期形影不
离,成为了互相陪伴各自成长的玩伴,
“因为时间长久,年龄不同,丈夫有些时候

5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于萧萧的怕和爱,比对于父母还深切。” 从这里来看,萧萧与丈夫的关系又如
同朋友、姐弟。读到前文,我们也许还能为萧萧与小丈夫和谐温情的相处感到庆
幸,但是读到后文,我们便可察觉沈从文隐藏在这种充满温情的面纱背后的深刻
用意,心中不禁为之悲痛哀伤。随着萧萧的年纪增长,萧萧的情欲也开始慢慢滋
长,纵使丈夫与萧萧的关系如母子般亲密,如朋友、姐弟般形影不离,也满足不
了萧萧青春期的情感需要,他和丈夫之间少了夫妻间的感情基础——爱情。因而
当陌生男性长工花狗闯入萧萧的世界,用带有性爱暗示的情歌反复引诱萧萧后,
萧萧的自然情欲便再也无法控制,遂与花狗做了糊涂事,萧萧最终有了身孕。
在传统乡土社会,当自然人性的释放违背了童养婚的伦理法则时,人必将受
到惩罚。按湘西伦理法则的规定,萧萧应被沉潭淹死或者被发卖。在结束萧萧生
命和让萧萧重新嫁人之间,仁慈的伯父选择了后者。然而,待到萧萧生下一个“团
头大眼”、“声响宏壮”的儿子后,她竟连被发卖的惩罚也被免去,一家人都很欢
喜萧萧。究其背后原因不难看出,夫家态度的转变是因为看中了萧萧生儿子的“本
领”。在此处,不禁让人联想,如果萧萧生的是个女儿,会不会又是另外一种结局
呢?……沈从文看似不动声色地诉说着萧萧的遭遇,实则在这不动声色之后蕴藏
了沈从文深刻的用意,这种平和的讲述方式更发人深省,让我们在为萧萧的惩罚
免除感到高兴时,也陷入了沉思,看到了在文明尚不够开化的湘西,童养婚不仅
荼毒着女性群体,还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
故事末尾萧萧亲自为儿子娶了一个童养媳的情节设置,高度再现了一个深陷
淤泥却不自知、麻木愚昧的童养媳形象;同时也表明另外一个萧萧的出现,暗示
了萧萧不止是个体现象,更是千千万万个湘西女子悲剧命运的群体现象缩影。

4.2.2.2 寡妇的婚恋生活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沿革中,寡妇一直是个弱势的生存群体。一方面,由于丈
夫的溘然长逝,她们被动地成为整个家庭的支撑者,为了生存,她们必须承受着
比以往更严峻的生活重任;另一方面,由于寡妇与其他中国女性一样都深受传统
伦理法则及旧家庭观念的影响,她们往往表现为或主动或被动地接纳传统伦理关
于寡妇的相关伦理制度,特别是贞洁观对于她们的影响。传统的“从一而终”观
念扼杀了寡妇们再恋爱的权利,其一举一动总会经受着传统伦理法则的监督评判,
人身自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在精神层面,寡妇们不仅要承受丧偶带来的
痛苦与孤独,还需面临“寡妇”这一伦理身份附加的传统伦理压力。在中国现当
代文学的长河中,
“寡妇”成为作家们笔下源源不断的写作题材,作家们通过对不
同寡妇形象的塑造及生存状态的记录,真实反映了传统封建伦理的弊端及地方陋

沈从文.萧萧[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十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8.
52
4 乡村家庭叙事形态:悲凄与温情

习对弱势女性的偏见和残忍,“寡妇”形象如同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暴露了中国在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当然,沈从文在小说中刻画的寡妇形象也不例
外,她们折射了中国女性的生存困境,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沉疴。只是值得一提的
是,沈从文在呈现寡妇的生存状态时,多以寡妇的婚恋生活为切口,侧重于对寡
妇性爱意识的不同呈现及内在人性的深度剖析,少于对寡妇物质生活贫苦的描绘。
纵观沈从文笔下所涉及的寡妇婚恋生活题材的作品,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
类是空洞缺失的婚恋生活,这种婚恋生活多发生在被传统伦理规训的寡妇身上;
一类是悲凄和缠绵的婚恋生活,这种婚恋生活多发生在主体意识觉醒的寡妇身上。
首先,寡妇群体空洞缺失的婚恋生活,主要通过一群被传统伦理规训的寡妇
展现。贞节是中国女性必须遵循的伦理文化规约,它“要求妻子在两性关系上对
丈夫终身都要绝对忠贞专一,不仅有夫之妇要守贞,即使未嫁之女亦须守贞,寡
居之妇更要继守贞操不失,这就是所谓童贞、妇贞、从一之贞。”①沈从文笔下的
乡村家庭大多是不完整的,均是母子的组合,究其背后原因,不难猜出是贞洁观
念所致,这种贞洁观念已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这群寡妇心中,她们本身已被传统贞
洁伦理驯服,心甘情愿地做一个贞洁女子。在《一个妇人的日记》、《菜园》等文
中,沈从文通过对寡妇婚恋生活有意识的遮蔽、消解,刻画了一群恪守传统教条
的寡妇们,她们谨记“在家从父,出门从夫、夫死从子”的伦理纲常,丈夫去世
后,她们不再另嫁,一心照料家业,陪伴儿女长大成人。
《一个妇人的日记》中的
妇人、
《菜园》中的王太太,她们平日里表面看起来乐呵呵的,和周围人相处愉悦,
实则暗地里常常悲痛流泪、夜不能寐。这些寡妇精神上的孤独、无助,隐秘的内
心世界无人知晓。我们大胆设想一下,在丈夫死后,如若她们勇于追爱,摆脱贞
洁观的束缚,找到心仪的男子陪伴自己,这种孤独感是否就会大大减弱?答案是
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沈从文在描写寡妇的婚恋生活时,有意将部
分寡妇的婚恋生活设置成空白、缺失的形态,除了想要展现这群寡妇在对抗苦难
时的柔韧力外,还想力图还原传统型寡妇自身的精神困境,体察她们的内心世界。
其次,沈从文笔下还有一部分寡妇的婚恋生活如一首缠绵与悲凄交织的哀歌,
这种婚恋生活多发生在一些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寡妇身上,她们不像传统型寡妇
对伦理纲常敬谨如命。相反,她们敢于藐视一切陈规陋习,苦苦追寻婚恋自由,
然而无奈封建势力的压迫与自身思想的局限,最终依旧落得个悲凄的下场。以《旅
店》中的黑猫、
《巧秀与冬生》中的巧秀妈为典型。在旅店老板娘黑猫丧夫后的四
年期间,有形形色色的年轻男子用譬如唱情歌、展风仪和露富贵等各式各样的方
式来追求黑猫,却均未打动黑猫的心。直到在风和日丽的一天,遇到了来住宿的
四个纸客,一直压制在黑猫内心的情欲瞬间被来客点燃,她觉得在这好的天气“应


黄明理.婚恋道德:固守与突围——家庭伦理学要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48.

53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当抓定其中一个,不拘是谁,来完成自己的愿心,在她身边作一阵那顶撒野的行

为”。 而后,黑猫主动引诱纸客中看似最为强健的一个男子,遂与之发生了关系。
看似荒唐随意的行为实则凸显了黑猫循其本性、尽情率真的自然之美,这是身为
寡妇的黑猫对长期压抑下的情感世界的一种果敢宣泄,一种自然的释放,一种追
求身与心完整自由的象征,沈从文对此无疑是赞赏的。但到了后来,与黑猫发生
关系的纸客在路途发急症去世,黑猫便因怀了孩子就委身嫁给驼子,沈从文是深
感无奈并对此批判的。当然,这里的结局设置意味深长,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暗示了寡妇思想的局限性,封建伦理纲常无时无刻影响着女性的判断选择。
还有描绘追求真爱的寡妇与封建卫道士发生正面交锋的《巧秀与冬生》,具有
浓厚的人文情怀和现实主义。在巧秀妈二十三岁时,丈夫死去,留有两岁大的巧
秀和七亩田地,按当时大多数寡妇的做法,巧秀妈理应独自一人、规规矩矩地抚
养巧秀,过完这一生。然而巧秀妈年轻的身体中蕴藏的生命张力不允许她如此,
支配着她积极地追求自由婚恋的权利,最终,巧秀妈赢得了黄罗寨打虎匠的欢心,
两人情投意合,恩爱幸福。但是,好景不长,巧秀妈与打虎匠的事情被族长等人
知晓并加以利用,他们表面以巧秀妈触犯族规为由对巧秀妈施加私刑,实则族长
与族人都各怀鬼胎,族长对巧秀妈在嫁人之前拒绝做他那跛脚儿子媳妇的事情怀
恨在心,族人们觊觎巧秀妈的七亩田地,于是他们纷纷赞成将巧秀妈沉潭至死。
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了结,一段缠绵美好的情爱就此告终。在此,沈从文用了大
量笔墨描绘族长、族人们在巧秀妈沉潭前后的心理动机及神色状态,将这群封建
卫道士道德感与虐待狂混杂的丑陋面孔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揭露了封建
礼教以至高无上的权威压抑寡妇行使自由婚恋的权利、漠视真爱及生命的罪恶,
同时也影射了寡妇追求真爱的道路艰险漫长,真爱在封建礼教面前的易碎现象。

4.2.2.3 妓女的婚恋生活
与童养媳和寡妇一样,尝尽人间辛酸的湘西妓女,也是经常萦绕在沈从文记
忆里的人物。对于妓女,沈从文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理解与包容。他在作品中曾表
明过这样一种看法:
“她们是要活,是要精致的享用,又无力去平空攫得钱,就把
性欲装饰到爱情上来换取,娼妓是如此,一般妇人也全是如此……目下的一般妇
女,所谓时髦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在经济方面,撒赖于男子身上,十人之中可
以找出有九个,另一个,则是可以得母家遗产。这类女子可耻的地方,实在就比

娼妓要更多。” 也就是说,沈从文认为,妓女与一般妇女相差无几,她们都是未
取得经济独立的人,世人应对妓女与普通女性一视同仁,不应对妓女有任何歧视。


沈从文.旅店[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五.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59.

沈从文.十四夜间[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318.
54
4 乡村家庭叙事形态:悲凄与温情

在坚持这种基本观点的前提下,沈从文在描绘妓女群体的婚恋生活时,始终以一
种平视的姿态关照着这群被历史与时代遗忘的女性,辩证地书写着她们的生存状
态与精神困境,一方面,对于妓女身上所彰显的野性之力与人性之美高度赞扬,
对于妓女深陷泥潭而自得其乐的麻木灵魂深切痛惜;另一方面,他力图真实地凸
显在社会转型时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其生存窘境与婚恋生活之间不可调和
的矛盾,表达着对底层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厨子》、《丈夫》便是讲述妓女的婚恋生活的代表之作。在《厨子》中,妓
女二圆与老鸨由于共同的经济利益组合为一个家庭,有了名义上的母女关系,往
日里老鸨帮二圆招揽生意,二圆负责伺候嫖客,两人用二圆出卖肉体得来的钱作
为生活的日常开销。有时遇到蛮横粗暴的嫖客,占完二圆的便宜拔脚就跑,二圆
也徒有“抱了委屈,放声大哭”
。生活虽如此紊乱艰辛,但是二圆仍在金钱、物欲
控制的罅隙,执着地追求真诚的爱,她把恩情托付于一位厨子,在与厨子的嬉戏
打闹、肆意交欢中感受爱情的纯真美好,这种纯真美好是二圆精神世界的支撑。
另一方面,厨子对待二圆同样真心实意,厨子会为二圆被欺辱而打抱不平,会因
与二圆缠绵亲昵而误了回主人家煮饭的时辰。在沈从文笔下,二圆与厨子并非是
一种冰冷的金钱交易关系,而是一种不受道德约束、法律羁绊的自由恋爱。文中
有段二圆与厨子饶有兴味的对话。
“二圆,我的亲娘,不见你时多使人难受!”
“你的亲娘在即墨县推磨!”
“你是个妖怪,使我离你不开!”
“我做了妖怪,我得变男子到南京做官去,南京不是有多少官无人做吗?”
“你听谁说的?”
“人人都是这样说的,报上什么官又不负责任了,什么人又害病不能负责了,
我想,我若是男子,我就去负责!”①
在此处,二圆丝毫没有淫妇的气息,她为民生疾苦而担忧的率真模样,更像
是一个大胆、热情、勇敢的新女性;同时,两人如胶似漆的感情从互相挑逗示爱
的直白诙谐的话语中,可见一斑。对于二圆,沈从文是赞赏、同情大于谴责的。
除了二圆,沈从文在《厨子》中还描写了一位妓女,即七十岁的老鸨。与二
圆相比,除了形体容貌上差之千里,其思想境界更是相形见绌。老鸨以自己年轻
时被达官贵人玩弄为荣,将一位官员曾经随手系在自己腰间的一根绣花腰带竟保
存了五十年,并以此到处标榜自己年少时的“风光”。通过老鸨形象的塑造,沈从
文批判了这些深陷泥沼而自得其乐的妓女,对她们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感到无尽
的悲哀。


沈从文.厨子[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七.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98.

55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二圆、老鸨在年轻时因走投无路自愿做妓女不同的是,
《丈夫》中的妓女老
七是在新婚不久被自己的丈夫送入城市从事妓女行业的。文章伊始,沈从文用大
量笔墨介绍这类妓女。“做了生意,慢慢的变成为城市里人,慢慢的与乡村离远,
慢慢的学会了一些只有城市里才需要的恶德,于是妇人就毁了。但那毁,是慢慢
的,因为需要一些日子,所以谁也不去注意了。而且也仍然不缺少在任何情形下
还依然好好的保留到那乡村气质的妇人。”①幸运的是,老七属于后一类,她未沾
染上城市的恶俗,依旧坚守初心、淳朴善良。当丈夫来城里看望她,她对丈夫嘘
寒问暖,赠送给丈夫最喜爱的胡琴,悉心盘问家中的大小事务。凡此种种,似乎
表明丈夫与妻子间的感情未曾受到“妓女”身份的影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
沈从文把镜头移到老七接客的场景时,我们可以发现在基本的生存欲望面前,家
庭伦理道德是不断溃退直到缺失的。当老七为了钱接二连三地待客,被嫖客、烂
醉如泥的士兵作践和蹂躏时,生存的苦闷咬啮着丈夫的灵魂,身为丈夫的男子只
能躲在后舱压抑自己的怒火,目睹这一切的发生。直到老七伺候完两个士兵后,
权势压人的巡管又非得在半夜来“考察”老七时,丈夫才终于觉醒,意识到自己
和老七的人格一直在被人随意践踏,于是在第三天清晨,丈夫带着老七离城回乡
了。
至此,故事结束,表面看来,丈夫以一种无言的愤怒和反抗在非人性的环境
冲突中取得了胜利,这也就意味着夫妻伦理关系在这一刻战胜了生存,这是值得
大家高兴的。但我们反复咀嚼文章情节的安排,戛然而止的末尾实则蕴藏了深刻
的蕴意和无尽的忧思。首先,老七作为活生生的人却丧失了自主选择权,是丈夫
送老七进城,使老七沦为非人化的工具和商品,也是丈夫因无法忍受老七被他人
占夺将其带回乡下。从始至终,老七都没有话语权,这反映了旧中国女性地位的
卑微及“三从四德”的伦理纲常对女性的压迫。其次,故事开头提及了丈夫送老
七进城做妓女的直接原因:当地官府、军队对老百姓常年频繁的经济盘剥,使这
些起早贪黑的老百姓尽管整日劳作,仍食不果腹,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技之长
的乡下人要想获得经济来源,只能送新婚妻子进城卖身维持生计。那么,当老七
跟随丈夫回乡后,虽然夫妻间的感情可能会得到巩固,但曾经面临的经济问题又
将再次摆在他们面前,怎样应对官府、军队的压榨?怎样解决家庭的生存危机?
另外,我们再想得糟糕一点,已在城市待了很久的妻子是否还能适应乡村生活?
鉴于种种情况,妻子是否又将被再次送回城市?因此,沈从文实际采取了一种不
露声色的客观描绘方法,向我们告之:在社会转型时期,底层人民的婚恋生活和
生存问题之间往往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沈从文.丈夫[M]//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十.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75.
56
5 结语:沈从文的意义与寂寞

5 结语:沈从文的意义与寂寞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家庭在不同的作家笔下被赋予了不同的符号
意义和价值理想,家庭对于人们究竟等同于什么?是禁锢个体、扼杀人性的铁屋
子吗?是等级森严、矛盾丛生的高公馆吗?是物欲横流、腐蚀灵魂的姜公馆吗?
也许它只是滋养爱、呵护爱的温床,培育伦理道德的基地。当众多作家在作品中
展现家庭凶残的“吃人”面孔、号召逃离家庭时,是沈从文悄然地捡起爱这个人
类最初的情感工具,在小说中致力于构建温馨和谐的父子、夫妻、兄弟、婆媳等
家庭关系,刻画他们其乐融融的相处画面,试图以此唤回人们爱人的能力,彰显
着他对传统伦理秩序的推崇及对传统伦理现代传承的努力尝试。
正如台湾学者韦政通所说:
“一个有悠久传统的社会,在它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中,生活上的一个理想情况,应该是传统价值观念与逐渐抬头的新价值之间能相
互融合,这样一方面不致陷入心理上无所归属的状态,另一方面又可使新的价值

指南在渐变中达到价值更新的目的”。 毋庸置疑,沈从文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并始终如一地坚持着传统伦理的现代传承的文学理想。当绝大多数人对西方伦理
价值发出顶礼膜拜之声时,他义无反顾地踏上追寻传统文明的孤独之路,试图从
中国古老民族充满生命力的古朴生存方式中寻得重建民族国家的活力剂。可以说,
沈从文的这种逆向的文化心理机制不仅调和了中国开启现代化历程以来唯西化是
尚的畸形发展的思想形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植根于民族国家的现代与未来、
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发展路径,它打开了现代文化建设的另一个思想维度。仅凭
这一点,沈从文就应该被人们永远铭记。
但另一方面,沈从文又注定是寂寞的。在当时中国革命战争的文化语境中,
真善美的话题远远没有个性解放的话题能够引人注目,号召重拾传统伦理的力量
远远没有呼吁颠覆传统伦理秩序的力量强大。然而,具有反叛精神的沈从文仍旧
选择避开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以一种民族的文学历史态度进行文学创作,这直
接导致了他在当时乃至以后的长段时间里难以被理解。其次,沈从文那宏伟的“民
族重造”的理想在文化实践上本身就缺乏具体且可行的操作性,特别是在当时的
时代背景下,沈从文愈是宣扬真善美,愈会发现在革命战争和现代文明的侵蚀下,
众多美好的传统伦理文化已消失殆尽,它的文学理想注定了是一种虚幻的乌托邦
世界的构建,终究会被现实一一击碎。
当前,人类的现代文明还在继续向前发展,现代人依旧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有
许多纷纷扰扰的困顿,传统伦理对于现代化建设是否是毫无益处,现代社会又将
如何巧妙地完成“传统”的转化?我想,沈从文家庭小说所彰显的传统优质的伦
理精神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作者对传统文化秩序的现代传承问题的思考,对我们如
今乃至未来的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


韦政通.伦理思想的突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60.

5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
沈从文作品中主要的家庭小说篇目

序号 作品 家庭关系 题材 发表时间
1 《夜渔》 叔侄、姨侄、父子 乡村 1925.03
2 《代狗》 父子 乡村 1925.05
3 《屠桌边》 夫妻 乡村 1925.05
4 《画师家兄》 兄弟 乡村 1925.08
5 《玫瑰与九妹》 母子、兄妹 乡村 1925.11
6 《堂兄》 兄弟、母子 乡村 1926.03
7 《在别一个国度里》 母女、夫妻、兄弟 乡村 1926.04—05
8 《往昔之梦》 兄弟 乡村 1926.06
9 《炉边》 兄妹、兄弟、母子(女) 乡村 1926.08
10 《腊八粥》 母子、夫妻、父子 乡村 1926.12
11 《岚生同岚生太太》 夫妻 都市 1926.12
12 《晨》 夫妻 都市 1927.05
13 《早餐》 夫妻 都市 1927.06
14 《草绳》 叔侄 乡村 1927.06
15 《猎野猪的故事》 叔侄、母子、主仆 乡村 1927.06
16 《或人的家庭》 夫妻 都市 1927.06
17 《篁君日记》 夫妻 都市 1927.07
18 《山鬼》 母子、兄弟 乡村 1927.07
19 《一个母亲》 夫妻 都市 1927.07
20 《一个妇人的日记》 婆媳、姐弟 乡村 1927.08
21 《长夏》 夫妻、姐妹 都市 1927.08
22 《雪》 母子 乡村 1927.10
23 《在私塾》 姨侄、父子、姐弟 乡村 1928.01
24 《旧梦》 兄弟(乡村)
、夫妻(都市婚外恋) 乡村与都市 1928.02—09
25 《或人的太太》 夫妻 都市 1928.03
26 《卒伍》 母子、父子(女)、姐弟、婆孙、 乡村 1928.03
27 《爹爹》 父子 乡村 1928.08
28 《有学问的人》 夫妻 都市 1928.09
29 《某夫妇》 夫妻 都市 1928.09
30 《屠夫》 夫妻 乡村 1928.09
31 《阿金》 寡妇 乡村 1929.01
32 《旅店》 寡妇 乡村 1929.02
33 《菜园》 母子、婆媳 乡村 1929.10
34 《夫妇》 夫妻 乡村 1929.11
35 《萧萧》 童养媳、爷孙、夫妻(姐弟) 乡村 1930.01
36 《绅士的太太》 夫妻、母子、父子(女) 都市 1930.03
37 《丈夫》 夫妻 乡村 1930.04
38 《一个女人》 夫妻、父子(女)
、童养媳 乡村 1930.09
58
附录

39 《一个女剧员的生 舅侄 都市 1930.10—1931.
活》 05
40 《三三》 母女 乡村 1931.09
41 《厨子》 母女、夫妻 都市 1932.02
42 《泥涂》 母子、父子(贫穷人的家庭灾难) 乡村 1932.03
43 《静》 母女、姨侄 乡村 1932.05
44 《黄昏》 穷人家庭 乡村 1932.06
45 《都市一妇人》 夫妻 都市 1932.11
46 《道德与智慧》 母子(乡村)、父子(都市) 乡村与都市 1932.12
47 《阿黑小史》 父子(女)、情侣、姑侄 乡村 1933.03
48 《一个农夫的故事》 舅侄 乡村 1933.06
49 《边城》 爷孙、父子、兄弟 乡村 1934.01—04
50 《知识》 家庭 乡村 1934.12
51 《顾问官》 夫妻、父女 乡村 1935.07
52 《自杀》 夫妻、母(父)女 都市 1935.09
53 《贵生》 舅侄、父女 乡村 1937.05
54 《王谢子弟》 夫妻、兄弟(家族小说) 都市 1937.05
55 《大小阮》 叔侄 都市 1937.06
56 《生存》 夫妻 乡村 1937.06
57 《小砦》 母女 乡村 1937.07
58 《王嫂》 母子(女) 乡村 1940.05
59 《芸庐纪事》 兄弟 乡村 1942.10
60 《乡居》 主仆、家庭氛围 乡村 1943.10
61 《长河》 父女(子)
、兄妹(姐妹)、夫妻 乡村 1945.01
62 《雪晴》 家庭 乡村 1946.10
63 《巧秀与冬生》 母子、表侄、寡妇再嫁问题 乡村 1947.07
64 《传奇不奇》 母子 乡村 1947.11

5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作品类
[1] 沈从文.从文自传.沈从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2] 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一[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3] 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二[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4] 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5] 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四[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6] 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五[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7] 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六[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8] 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七[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9] 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八[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10]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九[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11]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十[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12]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十一[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13]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十二[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专著类
国内:
[1] 戴素芳.传统家训的伦理之维[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 韩冷.京派叙事文学的伦理内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 韩立群.沈从文沦—中国现代文化的反思[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4] 贺兴安.楚天凤凰不死鸟[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
[5] 黄明理.婚恋道德:固守与突围——家庭伦理学要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 黄人.中国文学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
[7] 江倩.家国春秋--论中国现代家族小说[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
[8] 江守义.京派批评家[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9] 李桂梅.冲突与融合: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转向及现代价值[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
社,2002.
[10]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
[11]刘海鸥.从传统到启蒙: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近代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5.
[12]刘红庆.沈从文家事[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13][南宋]袁采.袁氏世范·睦亲[M].夏家善主编.杨柳、贺恒祯注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
社,2016.
[1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60
参考文献

[15]潘允康.家庭社会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16]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7]王珞.沈从文评说八十年[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
[18]文学武.京派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9]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
[20]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的神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2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2]肖群忠.伦理与传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3]徐仲佳.性爱问题:1920 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5.
[24]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
[25]赵庆杰.家庭与伦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26]周保欣.伦理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文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7]周刚.全球视野下的沈从文[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28]朱光潜,张充和等著、荒芜编.我所认识的沈从文[M].湖南:岳麓书社,1986.

国外:
[1] [保加利亚]瓦列夫.情爱论[M].赵永穆.范恩国.陈行慧,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2] [德]奥古斯特∙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1995.
[3] [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M].贺麟,王玟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 [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法]安德烈∙比尔基埃等主编.家庭史(第 3 卷)[M].袁树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7] [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8] [美]约瑟夫∙弗莱彻.境遇伦理学[M].程立显,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9] [美]金介甫.沈从文传[M].符家钦,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
[10][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关于爱的思考[M].李天民,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11][英]哈夫洛克∙埃丽斯.性心理学[M].陈维正等,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

期刊类
[1] 郭沫若.斥反动文艺[J].大众文艺丛刊,1948(1).
[2] 洪耀辉.论沈从文小说性爱书写中的审美倾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4.(5).

6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金介甫.谢伟民.作家沈从文:哲学与世界观(节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86.(4).
[4] 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写在沈从文百年诞辰之际[J].文学评论,2002(6).
[5] 刘洪涛.沈从文小说价值重估——兼论 80 年来的沈从文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5(2)
[6] 刘红卫.自由意志、理性意志与“激情之爱”——《背叛》中“婚外情”的伦理解读[J].
外国文学研究,2013(6)
[7] 刘一友.论沈从文与楚文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8] 刘永泰.人性的贫困与简陋——重读沈从文[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2).
[9]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11(6).
[10] 苏雪林.沈从文论[J].文学,1934(3).
[11]吴晓东.《长河》中的传媒符码——沈从文的国家想象和现代想象[J].视界,2003(12).
[12]王晓明.“乡下人”的文体与“士绅士”的思想——论沈从文的小说文体[J],文学评
论.1988(6).
[13]徐敏.都市中的人群从文学到影像的城市空间与现代性呈现.[J]文艺研究,2008(3).
[14]许祖华.作为一种小说类型的家族小说(上)[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1).
[15]张永泉.“审美现代性”质疑兼及鲁迅、沈从文与现代性[J].鲁迅研究月刊,2018(3).
[16]赵园.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J].文学评论,1986(6).

学术论文
[1]王巍.从性爱拯救中“重建”民族主体性——沈从文小说的性爱意识研究[D].北京语言大
学,2005.
[2]王晓凤.沈从文的文化选择——以作品中的人际交往为个案[D].西北大学,2012.
[3]吴世勇.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05.
[4]吴志凌.围城内外的变奏--五四文学婚恋伦理叙事[D].湖南师范大学,2014.
[5]张森.在“诗”与“史”之间:沈从文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62
致谢

致谢
时光如白驹过隙,岁月如流水落花。自 2012 年入四川师范大学以来,如今已
是第八个年头了。八年以来,有悲有喜,百感交集。在这所我深切爱恋的学校中,
我始终保持着一颗感恩、上进的心努力前行,唯恐辜负了老师和家人们的殷切期
望和谆谆教诲。八年前的自己,是稚嫩和迷惘;八年后的自己,是成熟和坚定。
饮水思源,我深知如今所收获的一切都离不开老师、亲人以及朋友的指导、鼓励、
支持。在这里,我要向他们表示最真挚的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邓利老师。八年前,邓老师在大学课堂上教授中国
现当代文学史一课,老师娓娓道来、循循善诱的讲课方式,让我对中国现当代文
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研究生三年,邓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
的学术姿态,惠泽我求学之路。入学之初,邓老师就为我们制定了学期读书目标,
之后又时时给以鞭策,时刻提醒我们要在求学之路上踏踏实实,做好一个“苦行
僧”。而这份毕业论文,从研二上学期的论文选题,研二下学期的论文开题,再到
之后论文的正式写作、修改到定稿,每一环节都得到了邓老师的指导和帮助,邓
老师对我的教诲、鼓励,我将永远铭记在心。不过,研究生三年,我没有做出让
邓老师为之骄傲的成绩,有负老师的栽培和信任,是我最大的遗憾,谨在此以表
愧疚之情。
其次,我要感谢研究生阶段教导我的白浩老师。在我的最初选题“论沈从文
小说的婚恋情爱书写”被答辩组的老师们否定后,我重新确定了本论题。但是在
如何使本论题的意义得到升华上陷入了僵局。最后,在白老师看完我所提交的修
改稿后,他给予了我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使我对论文有了更明确和更深刻的
研究方向。
再者,我要感谢赵亚宏老师、张莹老师、谭光辉老师、王琳老师、刘永丽老
师、朱寿桐老师、李琴老师等任课老师,感谢老师们在研究生三年为我传道授业、
答疑解惑,感谢老师们在开题、预答辩等阶段对我的论文提出的宝贵意见,使我
在论文写作中避免了许多弯路。
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家人和小马哥。因为有你们长情的陪伴和
暖心的鼓励,我才能在疲惫时有稍作停歇的地方,也因为你们,我有了直面困难
的勇气。愿你们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朋友,特别是研究生支教团的伙伴和 308 寝室的室友们,
在我论文撰写遇到瓶颈不开心时,是你们疏解了我的负面情绪,给予我十足的动
力,让我跨越难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只有不断地努力上
进、励学敦行,方能不愧对诸位恩师、家人和朋友的惠泽与鞭策!

6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