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課本練習 配合中二單元八閱讀講讀 2 使用

【篇章探究】
1. 綜合全文,「勤」有甚麼作用?

只要勤奮努力,就可以得到理想的成果;就算天資不夠,只要勤奮努力,亦可變拙為巧,

取得成功。

2. 根據本文內容,分析本文的議論結構,完成下表。

(1) 第 1 至 (2) 提出中心論點: 學業的精深造詣來源於勤


引論
2 段 。

(4) 分論點 1:勤出成果

(3)第 3 段 (5) 論據:以馬克思等人的事例,論證 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與

勤分不開的 。
本論
(7) 分論點 2:勤出智慧

(6)第 4 段 (8) 論據:以 德摩斯梯尼╱陳正之 等人的事例,論證 即使

天資比較差,反應比較遲鈍,只要勤,就可以變拙為巧 。

(9) 總結全文,呼應中心論點,指出 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艱苦


結論 第 5 段
的勞動中贏得事業上的巨大成就 。

3. 承上題,從上表可見,本文採用了哪一種結構模式?
A 遞進式
B 總分式
A B C D
C 分總式
○ ○ ○ ●
D 總分總式

第 1 頁,共 5 頁
課本練習 配合中二單元八閱讀講讀 2 使用

4. 根據作者提出「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與勤分不開的」(第 3 段)這個觀點,回答以下問
題。

(1) 本文運用了哪些事例來論證上述觀點?參考以下例子,完成下表。

例:馬克思著《資本論》的事例

1 司馬遷著《史記》的
○ 2 陳景潤在數學上取得

事例 驚人成就的事例
任何成就的
取得都是與
3 歌德著《浮士德》的
○ 勤分不開的 4 上海一個女青年考上

事例 高能物理研究生的事

(2) 承上題,作者運用了哪種論證手法?這種論證手法有甚麼好處?
這是運用了例證法。例證法是以典型事例來支持論點,能加強文章的說服力。

5. 司馬遷的例子是否可以作為「勤出智慧」的論據?為甚麼?

不可以。因為「勤出智慧」旨在說明即使天資不足,也能將勤補拙。司馬遷的例子是說

明勤能出成果,與天資無關,如作為「勤出智慧」的論據會令論點不明確,削弱了文章

的說服力。

6. 本文第 5 段運用了正反論證,試根據內容,完成下表。

正面 反面
(1) 勤奮者能開拓知識領域,使自己聰 (2) 懶惰者不會在事業上有所建樹,不

明。 會使自己聰明。

(3) 作者通過上述的對比,論證了 「勤」的程度是知

識多寡、成就大小的關鍵。

第 2 頁,共 5 頁
課本練習 配合中二單元八閱讀講讀 2 使用

7. 作者在文末引用高爾基和卡萊爾的話,是想證明甚麼?

A 「勤」能使平凡人成為天才。 A B C D
B 「勤」能使平凡人富有。 ● ○ ○ ○
C 「勤」能使天才成功。
D 「勤」對平凡人沒有作用。

【進階思考】
1. 文中引用了許多事例證明勤奮是成功的關鍵,試用其他例子來佐證以下的論點。

(1) 愛迪生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才成功研製出電燈泡,所以他說:
「天

勤出成果 才是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靈感。」
(答案僅供參考,學生言之成理即

可)

(2) 海倫.凱勒雖然失明失聰,但她憑着個人的努力,學會多種語言,
勤出智慧
最終成為偉大的教育家。(答案僅供參考,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2. 作者認為只要勤就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你認同作者的看法嗎?為甚麼?

我認為單憑勤力未必能夠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因為每個人的資質和力量始終有限,並會

受到社會環境、際遇等客觀因素影響。例如很多貧窮地區的兒童即使勤奮向學,但受到

師資及經濟等條件所限,根本沒有讀書及發展的機會,更遑論取得成就。所以,我認為

並非勤力就可以克服所有問題。(答案僅供參考,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3. 《為學一首示子姪》與本文的觀點有甚麼異同?試加以說明。
相同的觀點 不同的觀點

(1) 求學要有成就,必須勤奮努力。 (3) 《為學一首示子姪》提出即使天資聰敏

的人也需要勤奮,但本文則沒有提到這
(2) 即使天資不足,只要肯努力,都會有成 個觀點。
就。

第 3 頁,共 5 頁
課本練習 配合中二單元八閱讀講讀 2 使用

【比較閱讀】

閱讀以下引文,然後回答問題。

失敗是個未知數 岑桑

1 你舔過失敗的滋味嗎?

2 測驗不及格,升學考試不到錄取分數線,比賽不出線⋯ ⋯ 這都叫失敗。失敗的滋味當

然是苦的。
3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不可避免要遭受這樣或那樣的失敗,不過有的人栽
跟頭栽得多些,有些的人栽得少些罷了。可以說,人生是不斷栽跟頭,而又不斷爬起來前
行的漫長過程。
4 失敗的下一站是「痛苦」,但不是終點站,而是岔道口。這岔道口分岔出兩條路:一
條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路,這路通向徹底的失敗;另一條是吸取教訓、奮起拼搏的路,
這路通向再失敗或失敗的反面――成功,但只有踏上這條路,才有成功的希望。因此,一
個人遭到了失敗,並不意味着這就是最終的結果。問題在於,站在「痛苦」這個岔道口的
時候,自己選擇哪一條路。
5 19 世紀初,有一位英國將軍在戰場上吃了敗仗,落荒而逃,躲進農舍裏避風雨,又
痛苦,又懊喪。茫然中,他忽然發現牆角有一隻蜘蛛在風中拼命結網,蛛絲一次次拉絲重
結,毫不氣餒,終於把網結成。將軍深受激勵,後來重整旗鼓,終於在滑鐵盧之役打垮了
對手拿破崙。這位將軍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威靈頓。
6 威靈頓將軍的故事,不正好說明失敗並不盡是最終結果這個道理嗎?失敗並不可怕,
痛苦並不可憐,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失敗是個未知數。當我們在失敗之後,勇於化痛苦
為動力,那麼,就有可能從「痛苦」這個「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之路。
1. 為甚麼作者認為失敗不是最終結果?
因為一個人遭遇失敗後,可以從中吸取教訓、奮起拼搏,找到通向成功之路。

2. 為甚麼威靈頓將軍看到一隻蜘蛛後會深受激勵?作者以威靈頓將軍的故事說明甚麼道
理?
因為那隻蜘蛛在風中結網,蛛絲多次被吹斷,情況與威靈頓將軍打了敗仗相似,但蜘蛛並

沒有氣餒,終於把網結成,這激勵了他重新振作。作者以威靈頓將軍的故事說明即使失敗

了,只要不氣餒,奮起拼搏,最終都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第 4 頁,共 5 頁
課本練習 配合中二單元八閱讀講讀 2 使用

3. 你認為引文與《說「勤」》的觀點有甚麼異同?
兩篇文章都旨在說明如何取得成功,但側重點有所不同:引文偏重說明失敗不要氣餒,
《 說

「勤」》則強調勤奮的重要。

【課文賞析】

《說「勤」》是一篇立論清晰,論據有力的議論文。

文章開首先引用(1) 俗語和名言 ,一方面帶出中心論點,一方面引起讀者的注意。

接着,作者在第 3 段列舉了多位(2) 古今中外 的名人事例作為論據,指出「(3) 任何

成就的取得都是與勤分不開 」為了進一步突出「勤」的作用,加強文章的說服力,作者

在第 4 段列舉了兩個(4) 天資較差 但能以勤補拙的例子,說明了只要「勤」,就能(5)

變拙為巧 。

作者最後引用了(6) 高爾基和卡萊爾 的說話,指出天才是來源於(7) 勤奮 ,只

有(8) 勤奮者 才能贏得事業上的巨大成就。

第 5 頁,共 5 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