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悖論到繆論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從悖論到繆論

最近買了一本書,叫「世界觀」,作者李察迪威特(Richard DeWitt),中文版的副標題
是「現代年輕人必懂的科學哲學與科學史」。其中有一章專門介紹了兩個悖論,「烏鴉悖
論」和「綠藍悖論」。講科學哲學為什會特別提到兩個悖論呢?其實它們還真的在科學哲
學的一場大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先大略把故事背景交待一遍,再提出這兩個悖論的
正解。「烏鴉悖論」的正解早就被提出來了,但是也許大眾希望悖論存在,所以沒有受到
重視。「綠藍悖論」的正解是我自己思索出來的,相信大家之前沒見過。喜歡思考的朋友
可以先在網上瞭解一下,試一試能不能找出答案。
在古代科學和哲學是不分家的。但凡是對宇宙真理的探索都是哲學。一直到文藝復興之後
才有人把「自然哲學」獨立出來。而「科學家」這個詞,一直到十九世紀,才被英國科學
家惠威爾(William Whewell)首次提出來。
在那之後,科學和哲學就漸行漸遠,因為它們的本質截然不同。在一百年前,一個大學生
可以掌握康德的思想,但是真正懂得相對論的人不超十個。一百年後,所有物理系的大學
畢業生都懂相對論。但是一個博士生都不敢聲稱他能掌握康德的哲學。為什麼?因為科學
是專制的。科學的論述必須經過經驗資料的檢驗,不能符合經驗觀察的理論或論述,立刻
判死刑。但哲學不同,它們不需要和外在的世界掛勾,所以它們可以自成一個小世界。你
一嘴,我一嘴,大家都有權力詮釋自己的觀點。只要不鬆口,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所以
累積的見解也來越多。

在康德的時代,他宣稱哲學是科學的皇后。在那個年代,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那
時所有的科學發現,都是由個人獨立完成。靠的是哲人式的靈光乍現,沒有明顯的規則脈
絡可循。所以哲學家們,就想總結出一套能提升科學思考的方法,科學哲學就出現了。但
是科學的進展神速,一騎絕塵,哲學家根本難望項背。到了二十世紀,哲學已從科學的皇
后淪為科學的娼妓。近代科學哲學家阿格西(Joseph Agassi)就說:哲學家要談論科學哲
學是件尷尬的事。物理大師費曼更是尖酸刻薄地說:科學哲學對於科學家,就像鳥類學家
對鳥一樣有用。許多時候,科學哲學不但對科學進展沒有幫助,反而是一個累贅。德國物
理大師馬赫(Mach)就因為出於實證主義的觀點,不承認原子的存在,對其他物理學家產
生不小的壓力。但是基於同樣的信念,他也質疑了牛頓力學世界中的絕對時空,為相對論
指出一個正確的方向。所以愛因斯坦說:科學家應該是不知羞恥的機會主義者。
「科學哲學」可能有其它涵意,比方說,在「世界觀」這本書中,主軸是從科學的發現中
推敲它們的哲學意涵。這種做法意義不大,科學本身就是最精準的語言,有什麼必要用模
糊的哲學再說一遍?像是書中提到了演化論,竟然還把神學拉進來說一通,荒唐至極。再
有一種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對科學批判,這種人既不在乎哲學,更不在乎科學,他們只想控
制話語權。

在 1920 年代,德語世界誕生了名為邏輯實證主義的一派科學哲學。主要是以石里克
(Moritz Schlick)為領導的維也納學派,少數是以萊欣巴哈(Hans Reichenbach.)為中
心的柏林學派。邏輯實證主義的養份主要來自羅素新建立的分析哲學,一部分來自注重認
識論的新康德主義,還有一些馬赫提倡的實證觀,不過後來他們想淡化實證的訴求,比較
喜歡人家稱他們為邏輯經驗主義。
刺激邏輯實證主義成立的背景大致是這樣的:休謨(David Hume)把語言陳述分成兩類,
不需要感官經驗驗證的稱為分析的(analytic),比如「我爸爸的弟弟是我叔叔」;需要
感官經驗驗證的稱為綜合的(synthetic),比如「天是藍的」。傳統經驗主義認為我們先
天就具備分析能力,綜合能力都是後天學習得到的,人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康德主張人
類先天就具有若干綜合判斷能力,例如對時間、空間的判斷。他把這類歸為「先天綜合判
斷」。康德的見解十分高明,我們的確有些與生俱來的能力,例如喬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就發現人類生來就具有一定的語言能力。但是康德犯了一個高級錯誤,時空不該
是先天的。經過非歐幾何的發現,馬赫對絕對時空的質疑,到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
人們發覺,時空是綜合的!石里克曾說,如果要以一句話概括邏輯實證主義,那就是不承
認有「先天綜合判斷」。所以當羅素回歸休謨的起點,在邏輯學的基礎上建立了分析哲學
石里克等人便迫不及待地想在分析哲學,特別是羅素和他的德國猶太裔學生維特根斯坦
(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共同創建的邏輯原子論(logical atomism)的基
礎上建立一個嶄新的科學哲學。
維特根斯坦在 1921 年發表了《邏輯哲學論》,石里克驚為天人。維也納學派請他來指導,
一頁頁地討論這篇大作。分析哲學的基本信念是:「意義取決於判斷」。所有的陳述都必
須用邏輯的形式表達出來。不能用邏輯方式表達的概念都是無意義的。比方說,有人說廢
除死刑是普世價值。分析哲學第一個問題一定是「請定義什麼是普世價值?如何判定它的
真偽?」?
在這個標準下,傳統哲學等於被判了死刑,因為道德、愛情這類抽象的概念都無從討論。但
邏輯實證主義只在意可以被觀察驗證的感官資料,並且用邏輯在上面建立的科學體系。卡
尔纳普(Rudolf Carnap)在 1928 年出版的《世界的逻辑结构》就是官版的藍圖。
在 20 世紀初,學術界流行這樣一個說法:一流的數學家搞物理,二流的數學家搞數學,三
流的數學家搞哲學。邏輯實證主義的二巨頭石里克、卡爾納普都是研究物理的,其他成員
不是物理學家就是數學家,唯一的社會學家是紐拉特(Otto Neurath),但他是最狂熱的
推動者。邏輯實證主義是一個運動,他們有很大的野心,企圖把他們認同的規範推廣到所
有科學領域,建立一個「統一科學」。他們還像共產主義一樣,發佈了對外的公開宣言。
他們確實對當時的科學界造成不小的影響,特別是他們提倡的實證精神。前面提到實證主
義也會犯錯,但最大的笑話發生在創始人孔德(Auguste Comte)身上。他宣稱我們永遠都
不可能知道太陽的組成成分,因為我們不可能拿到化驗樣本。但是人類第一次發現氦的存
在,不是在地球,而是透過對太陽光譜的分析而確定的。在愛因斯坦經由研究布朗運動而
間接證實了原子的存在後,馬赫宣稱他並不反對以原子為模型建立科學理論,但仍對原子
的實體存在存疑。套在今天,就像是不反對弦論,但不相信所謂的「弦」是一個實體。但
他終究是錯了。
然而實證主義確實可以有效地消滅偽科學。例如化學史上一度有很多人錯誤地相信存在
「燃素」,還有物理界的「乙太」。當時生物學家還有人相信生機論,也有人研究顱相學
心理學家一度對佛洛德的精神分析很熱衷,這些都在實證主義抬頭後被扼止。
實證主義也促生了不少新的學門,尤其在社會科學領域。比方說美國心理學大師斯金納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的研究方法就脫胎於實證主義。
1933 年,艾耶爾(A. J. Ayer)把邏輯實證主義引進英國,同一時期德國的納粹上臺,這
對邏輯實證主義是一個大災難。邏輯實證主義的價值觀和納粹完全站在對立面。納粹宣揚
唯心的本土主義,邏輯實證主義追求的是唯物的世界主義。在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中,
世界語被說成是猶太人陰謀支配世界後使用的語言。而卡爾納普說得流利的世界語。邏輯
實證主義的大神愛因斯坦和維根斯坦是猶太人,他們的成員中,也有一些猶太血統。在政
治上,他們無疑都是左傾的,紐拉特是一個馬克思信徒。石里克在校園內被他教過的學生
開槍打死。而兇手竟然得到很多的社會同情。他們在德國不受待見的程度,可想而知。
好在他們的學說已經傳到美國,而生根於美國本土的實用主義也已經開花結果。邏輯實證
主義和實用主義有一個非常巨大的共同點,他們都認為科學是人類獲取可靠知識的唯一途
徑。美國方面,很快地向這群德國夥伴伸出友誼之手。所以當二戰開始,他們大多順利地
遷移到了美國。之後二十年,邏輯實證主義和分析哲學在美國哲學界挑起大樑。古德曼
(Henry Nelson Goodman)和蒯因(Willard Van OrmanQuine)是在美國和卡爾納普接觸
最早,最親密的年輕哲學家。他們也是首先研究卡爾納普的學說並把它介紹給美國哲學界
的人。卡爾納普對他們來說,亦師亦友。萊欣巴哈有兩個學生,德國人韓佩爾(C. G.
Hempel)(也是卡爾納普的學生)和美國人普特南(Hilary Whitehall Putnam)。在卡爾
納普死後,他們成了在美國的科學哲學代言人。但他們都妥協或者說,投降了。
邏輯實證主義在 60 年代開始衰亡,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科家們不買帳。大義滅親,把傳統
哲學幹掉,但要投靠的科學又沒有好臉色,裡外不是人,任誰都熬不下去。其次,大家公
認的原因是屋內著火,幾乎所有人都造反。韓佩爾的烏鴉悖論被說成是科學驗證的邏輯出
現問題。古德曼提出了綠藍悖論,號稱動搖了歸納哲學的根基。古德曼還根據這個悖論,
提出了一套類似相對主義的世界建構論。一般的相對主義說我們可以說地球繞太陽轉,但
是要說太陽繞地球轉也未嘗不可,參考點不同而已。但是真正的科學精神是選擇把參考點
放在無限遠。好比如果有火星人,他們可以說地球太陽繞著火星轉,同時地球人又說是火
星太陽繞著地球轉,他們之間要如何溝通調和?很間單,把參考點拉到銀河系外,就可以
得出共識。古德曼則是從邏輯上推導出有並存但不相容的真理,所以有並存的世界,一個
世界一個真理。有點像幾何學的第五公設,也像量子論中的平行宇宙說。但不論如何,他
們都宣稱真理不是絕對的,非常好用。
如果我們說理性是邏輯的根基,邏輯是科學的根基。要顛覆反對什麼的都有。最極端的連
理 性 都 敢 反 。 例 如 波 普 爾 ( Karl Popper ) 的 學 生 , 後 現 代 大 師 費 若 耶 本 ( Paul
Feyerabend)認為我們沒有必要受理性的束縛,主張「怎麼都行」。他就用了這兩個悖論
作為論證的樣板。懷疑邏輯,顛覆科學的論述就更多了。你要問這些後現代相對主義者,
否定理性,不講邏輯,懷疑科學,那真理如何產生?他們或許會一面劃著最先進的手機,
一面告訴你,哪來真理?權力就是真理!
蒯因在 1951 年寫了一篇「經驗主義的兩個教條」,主要是質疑化約論。據說這篇論文是美
國哲學界被引用最多次的文章。重磅炸彈!從此蒯因名氣蒸蒸日上,很快地就成了美國哲
學界的祭酒,統治三十年。
凡是邏輯,必然是化約的。建構在邏輯之上的科學當然不能例外。但蒯因說人類的知識是
網狀的,很難被分割。說得是有道理,不過對於不能化約的東西,有什麼系統性的研究手
段嗎?並沒有。就好像玩過股票的人都知道股票的價格不單看基本面,也要看市場面。只
值十塊的股票被炒到一百塊的都有。但是我們如果要理性投資,只能研究可以被研究的基
本面。
日本當初翻譯成「科學」是再貼切不過了,科學研究,如果能細分,是一定會一路分下去
的。雖然物理學家安德森(P. W. Anderson)提出了「多即不同」的口號,主張有些物理
現像是「湧現」的。但是所有的物理理論,如果能找出十個變量,絕不會只用八個來描述
科學家總是會選擇用放大鏡找出最細微的差異並且提出對應的解釋,所以在方法論上,科
學必須,也只能化約的。
我聽過一種說法:蘇聯造的 AK47 步槍之所以可靠耐用,是因為它的零件構造之間的接合並
不是十分緊密,所以在戰場上進了沙、泡了水,影響不大。科學在某意義上也類似。科學
容許犯錯,不求完美,講究的是摸著石頭過河。哲學要求完美,認準了一個方向就不允許
轉彎。所以當我們想要抵達湖對面的一個燈塔時,科學家可能摸索沿著湖邊繞過去,但哲
學家一定主張要在兩點間的直線上行進,所以永遠也到不了。
還有一個重要的轉折是孔恩(Thomas Kuhn)提出了科學革命論。他從科學史上得出結論:
科學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範式」,也就是科學界的主流共識。但過了一段時間,可能發
生「範式轉移」,而範式之間又有「不可共量性」,所以就產生了科學革命。這又給了企
圖把科學拉下馬的人一個有力的武器。他們會說:你們科學家們說了不算,因為隨時可能
產生一場科學命,你們今天奉為真理的科學理論,很可能明天就會被丟進馬桶沖走。
很多人認為這四個鮮明的事件,宣判了邏輯實證主議的死刑。三個劊子手是自己人,孔恩
是物理博士,算是圈內人。所以想打倒邏輯實證主義的人只要假他們之手就可手到擒來。
其實孔恩的說法漏洞太多。科學界的人不想理他,哲學界的人不願挑戰它。所以竟然成了
一個顯學。多年以後,孔恩總是抱怨人們誤解了他的本意。是嗎?當初如果不只是為了出
風頭,自己及時出來澄清,能讓人誤解幾十年嗎?現在再說什麼都晚了,因為根據後現代
主義認定的詮釋主義,文章寫出了就成了「文本」,任何人都有解釋權,作者的出發點是
什麼並不重要。最惡名昭彰的例子發生在「索卡的惡作劇」。索卡(Alan Sokal)是一名
物理學家,當他聽說後現代主義常常會在他們的文章中亂用(不是濫用,是不折不扣的亂
用)某些科學術語,用來忽悠讀者,往自己臉上貼金。索卡不信,就用後現代文體把一些
科學術語和一些後現代的概念牛頭不對馬嘴地惡搞在一起。投到後現代的「學術」期刊,
竟然通過審核發表。索卡立刻公佈他只是開玩笑,那篇「論文」完全是胡說八道。對此,
後現代的一種回應是他們只是對索卡的「文本」進行分析理解,索卡本人的原意無關緊要。
我個人的判斷,真正讓邏輯實證主義衰亡的原因是它鋪陳出一個通向科學的道路的規劃。
但是想要完善這個運動的規範並不完善。卡爾納普自從發布了《世界的邏輯結構》之後,
一直調整他的學說。先是在邏輯基礎上研究語法,然後覺得不夠,又接著研究語意學。卡
爾納普最後的著作是關於歸納邏輯和機率計算。如果去看卡爾納普最後的著作,你會發覺
這跟哲學已經沒什麼關係了。但是他還一直在這條路上前進不懈,儘管越走越孤獨。
當哲學的價值觀被科學化了,就不需要太多的人反覆宣揚同一個理念。科學界的論文往往
是幾個作者的共同成果,但九成以上的哲學著作都只是一個人的成果。卡爾納普在當時的
存在就像今天相聲界的郭德綱。郭德綱的活郭德綱一個人做就夠了,別人也做不來。在邏
輯實證主義剛萌芽的時期,需要大家同心協力打下基礎,尋找方針。一旦方針確立,就沒
大家什麼事了。剩下的技術活卡爾納普一個人全包了。所以大家都要反,不反就得餓肚子。
還有一個因素是卡爾納普把哲學搞成歸納邏輯和機率計算,艱深枯燥。我在圖書館看過他
最後的著作,滿滿都是複雜的數學。我猜他的追隨者們都會心想:我要是搞得動這樣的數
學,幹麼來當哲學家?卡爾納普在美國幾十年,出名的入室弟子只有傑佛瑞( Richard
Jeffrey),但他是接續了卡爾納普在機率方面的工作,成了機率數學家,沒人把他當成哲
學家。還有一個出名的學生,雖然沒拿到高等學位,但是推廣科普不遺餘力。台灣稱為葛
老爹的葛登能(Martin Gardner)。他的一生都在傳播卡爾納普提倡的科學精神。
從鴻觀的角度而言,上面的四個例子都不足以動搖邏輯實證主義的根基。科學從不自稱完
美,如果有人能提出比科學更能逼近真理的方法,科學可以讓賢。就好比我在黑暗中拿著
手電筒找一個遺失的皮夾。有人跑來說:啊哈!我可以證明有些角落是手電筒永遠照不到
的!所以呢?證明了用手電筒找東西是個爛主意?或是我應該聽他的建議,關掉手電筒,
用手摸?
科學拒絕了邏輯實證主義,這是證明它失敗的唯一理由。但它說明了什麼?是不是哲學已
經走向了生命的終點?就好像傳統的化學在弄懂了量子力學後,只能在生物和材料等方面
找出應用方法。哲學家們是不是也該有自知之明,把追求真理的任務交給科學,把精力放
在道德、文化、政治這些約定俗成的議題上?

在討論我們關注的兩個悖論前,先要界定一下什麼是悖論?我們該如何面對?

悖論是一個看來合理的說法,但是會引發邏輯或直觀上的矛盾。比方說:「這句話是假
的。」就不能為真也不能為假,破壞了邏輯原則。

在分析邏輯興起後,悖論常常是很好的照妖鏡,能讓我們理清思路,修補邏輯上的漏洞。
所以不能對悖論掉以輕心。但有些悖論並沒有多少內涵。像這一個:「三個旅客住進旅館
經理說房錢 30,個人就各交了 10 塊。後來經理發覺房錢應該是 25 塊,他把小弟找來,要
小弟把 5 塊退回去。小弟心想,5 塊三個人不好分。而且他們也不知道房錢該是多少。他
決定只還給每個房客一塊,自己留兩塊。每個房客拿回一塊,所以都付出九塊。三九二十
七,加上小弟得到的兩塊,一共是 29。但三人最早交了 30,還有一塊錢到哪去了?」
答案很簡單,這裡列出的式子根本就是鬼扯。任何人真有興趣,可以找出荒繆的地方。拆
穿一個悖論,指出要點就夠了。
再說一個有趣的悖論:兩個信封的悖論。想像有一個富翁要和你玩一個遊戲。他給你兩個
信封,然後告訴你其中一個信封中的支票是另一個信封的兩倍。拿到的支票就是你進帳。
當你選了一個信封,富翁會問你要不要換?真覺是,我隨機選信封,選到好的和不好的機
率是一樣的,換不換都一樣。可是如果你想:假設說我看到的支票是 100 元。那麼有 50%
的機會,另一個信封是 200 元。當然,也有 50%的機會另一個信封中的數字是是 50。根據
期望值的演算法,如果要換所得到的期望值是 1/2*50 + 1/2*200=125,大於我手中的 100
元!所以應該要換。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
我曾經在網上搜過這個悖論,竟然出現一大堆的解釋,主要來自哲學家。可以想見這個行
當的入門門檻有多低。如果你學過基本的機率,答案很明顯,那條期望值的公式不成立。
我們丟一個骰子,出現數字的期望值是 3.5,因為每一個數字可能出現,出現的機率一樣。
我們稱可能發生的事件的集合為機率空間,對擲骰子來說,它是 1 到 6 這 6 個數,對於擲
銅板來說就是正面和反面。機率空間內的事件是要同時都可能發生的。期望值是對機率空
間內的事件做一個加權加總。但是當你拿到 100 塊而選擇換,要不百分之百換到 200 塊,
要不百分之百換到 50 塊。並不存在一個包含 200 和 50 的機率空間。

因為分析主義的興起,悖論成了一門好生意。因為所有定義都要求在邏輯上完全明確。很
多人花大把時間討論「當今法國國王是禿頭」這句話的意義和真假。討論古德曼的綠藍悖
論的論文可能不下百篇。有一本書就專門集合了十幾篇論文討論綠藍悖論。古德曼從這個
悖論得到的知名度遠遠超過卡爾納普埋首十年寫出的一本大作。有個有趣的例子。長久來
「知識」被定義成「被認可的真信念」。但是葛梯爾(Edmund Gettier)發表了一篇三頁
的論文,提出反例。葛梯爾之前也沒什麼著作,之後也沒有。就靠提出一個悖論晉身「一
流」哲學家。從這個例子可以想見當時的哲學家對悖論多麼熱衷。
除了悖論,也有人從方方面面對分析哲學和邏輯實證主義提出質疑。不是不讓批評,但是
有後多指控罷明了就是碰磁。一開始說的這本「世界觀」不過就是個不知名的小教授寫的
一本哲普書。但是在被認證是權威的學哲學家戈弗雷-史密斯(Peter Godfrey-Smith)所
寫的一本教科書「理論和現實」中,也講了那四大問題。他還提出一個論證,證明邏輯實
證主義有問題,他說:如果「金屬遇熱會膨漲」是可證的,那麼「金屬遇熱會膨漲而且絕
對靈魂是完美的」也是可證的!一個權威的科學哲學家如果只能提出這種品質的論證,科
學哲學確實沒有存在的必要。
萊欣巴哈在他的「科學哲學的崛起」的序言中說:「如果哲學不能被中立的思想理解,或
和現代科學不相容,必定是哲學家的錯!」這就是當年邏輯實證主義的信念。所以當他們
提出的方法和規範不被科學界接受後,科學家們也並沒有對他們產生敵意。而 20 年過後,
當科學哲學經過後現代主義渲染,宣稱可以詮釋科學,批判科學,引來的是科學界的口誅
筆伐。有人相信這 20 年中科學哲學進步了嗎?眼下的科學哲學家們是應該為奪到了更多的
話語權而沾沾自喜,還是應該為受到科學界的鄙視而羞愧?研究科學哲學的目的又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所有的科學理論有可能被推翻。但是如果一再被證實,我們對於某個科學理論
的信心會逐漸增強。這個過程,稱為認證(Confirmation)。這是科學標準的運行模式。
但是韓佩爾指出一個悖論,它是這樣說的:如果我們有一個理論「所有烏鴉都是黑的」,
這時如果我們又看到一隻黑烏鴉,就可以加強我們對「所有烏鴉都是黑的」這個理論的信
心。但是從集合論衍發出的邏輯來說,「所有烏鴉都是黑的」等同「所有不是烏鴉都不是
黑的」。因為兩種說法成立的充要條件都是「不存在不是黑色的烏鴉」。而根據定義,當
我們看到了一隻紅鞋子,認證了「所有不是烏鴉都不是黑的」,所以也認證了「所有烏鴉
都是黑的」!這和我們的直覺不符,看到了一隻紅鞋子,跟「所有烏鴉都是黑的」有啥關
係?所以有人打趣:如果烏鴉悖論成立,就可以有待在室內的鳥類學家!
韓佩爾自己的解答來自貝氏機率學家的分析。他們主張看到了一隻紅鞋子,減少了「存在
不是黑色的烏鴉」的機率,那怕只是一丟丟。
但我可以論證這個說法不成立。「所有烏鴉都是黑的」是一個累積出來的理論。比方說,
你看到了一隻黑烏鴉,然後兩隻,三隻…當看到第 100 隻黑烏鴉時,你當下推論「所有烏
鴉都是黑的」。現在做一個思想實驗,假設你在看到 99 隻烏鴉後,就再沒見過烏鴉。而你
時時都會看到藍的天,綠的葉等等無數不是黑色也不是烏鴉的東西。試問,有沒有可能在
某一天,你會一拍腦門說:所有的烏鴉都是黑的?如果你的答案和我一樣:不可能!那就
證明瞭那「一丟丟」的機率不存在,因為無限個一丟丟加起來也不能改變任何信念,何來
一丟丟?
烏鴉悖論來自一個錯覺,我們把「所有烏鴉都是黑的」當成一個分析的,邏輯的陳述。但
是正如我們剛才討論的,它是一個通過觀察不斷累加的信念,甚至在每個人心中的價值也
不同,一個人看到了 100 隻烏鴉才會推導出這個理論,另一個人可能看到過 50 隻烏鴉就會
得出相同理論。如果它是一個分析的,邏輯的陳述,它的意義應該放諸四海皆準。
英年早逝的天才數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拉姆齊(Frank P. Ramsey)從哲學的角度分析,他
認為「所有烏鴉都是黑的」這樣的理論,表達的是一個指導我們判斷的規則。這個理論的
內涵是“當我們看到一隻烏鴉,我們應該判定它是黑的”。原先分析式的表現是寫成 R-
>B(所有烏鴉 R 都是黑色 B 的),所以可以轉換成 ~B-> ~R(所有非黑~B 都不是烏鴉
~R)。但是根據拉姆齊的解釋,「所有烏鴉都是黑的」應該被表達成“ ∃x R(x)->
B(x)”。這個邏輯式子就不是分析的了,它涉及一連串判斷:首先要看到個東西 x,然
後如果我們判斷他是個烏鴉,我們就認定它是黑的。這是一個綜合的敘述,不能轉換成號
稱等值的「所有不是烏鴉都不是黑的」理論。所以烏鴉的悖論並不存在,是一個誤解。卡
爾納普在他後期的著作中,也採用了拉姆齊的這種表述方式,和他先前提出的語法架構結
為一體。拉姆齊句式中,還包含了「字典」,我沒有明寫出來。比方說上述的烏鴉就伴隨
一個字典,上面記載烏鴉的定義以及涉及烏鴉的一切理論。蒯因說我們的知識以網狀連結
所以無法化約。但是理論上,我們還是有辦法區分層次。好比說矛與盾的問題,我們先建
立一個理論「這隻矛可以刺穿所有的盾」。然後超級盾出現了,如果我們要建立「超級盾
可以抵抗所有的矛」這個理論,就要同時修改之前所有涉及「盾」的規則和字典。一步步
來,就不會產生矛盾了。
我們深入探討拉姆齊為什麼是對的。拉姆齊是把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翻譯成英文的
人。他不只是翻譯,還對維根斯坦進行了深入的訪談。拉姆齊是和羅素一起在劍橋三一學
院的學者。但是他不是羅素的信徒,也沒有受到維根斯坦的迷惑。他受了很深的實用主義
的影響。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講了一些數學上邏輯主義和直觀主義的細微差別。在哲學上,
實用主義就相當於數學上的直觀主義。它們和分析主義、邏輯主義之間的關鍵差別是在對
「真」的定義。實用主義是不相信有柏拉圖式的絕對真理,他們和直觀主義一樣,都強調
「真」離不開「判斷」。

比方說,有一個很古老的哲學問題:假設有一棵樹在林中倒下,但是沒有人看到,也沒有
人聽到,那麼是不是真有一棵樹倒下了?對於分析哲學,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實用主義會
認為答案不存在。實用主義哲學家詹姆士(William James)對於「真」的定義說出了很多
版本,其中一個是“任何可以佐證它在信念上是好的,並且對於確立可規範的理性是好的
就是真的”。這是一個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的定義。羅素說在他決定鑽研哲學前,他先給
自己定下幾條規範,其中之一就是不受世俗是非的影響。他極度反對政治正確。有些東西
是真的,但可能不符合當下的倫理規範。比方說優生學,在納粹帶來的文明大災難之後,
人們就把優生學視為反人性的不道德學說。但它無疑是真實有效的。如果以國家的利益來
考量,優生學確實可以提高國家未來的競爭力,問題是我們能接受到什麼程度。美加等國
在接納移民時會有篩選,也算是隱性的優生學。而新加坡給高學歷夫妻額外的生育獎助,
就是赤裸裸的行動。

詹姆士對「真」的定義乍一看好像是說好的就是真的。無怪乎羅素要跳腳,和他爭得面紅
耳赤。但這是誤解。實用主義認定「真」必須是「判定為真」的行動的結果。光是邏輯符
號的操作,只能是套套邏輯,是沒有靈魂的,不可能生出有意義的真。詹姆士的意思是凡
是能幫助我們以理性作出正確判斷的就是真。

拉姆齊幫助了分析哲學和邏輯實證主義走出邏輯的禁制,對近代哲學產生了巨大影響。但
是他 26 歲就英年早逝,而身後替他整理手稿並出版的朋友十分不給力,直到最近才日漸受
人重視。因為在中文世界中,對拉姆齊的介紹很少,我就多說兩句閑話。

拉姆齊的個性平易近人,有點像個大孩子。比方說他和他老婆約定要一個「公開婚姻」,
也就是說想愛誰愛誰,劈腿不算犯規,但是要坦白。然後他劈腿了,告訴老婆。他老婆也
不含糊,也劈腿了,告訴了他,結果他大發脾氣。他剛上大學就被出版商請去翻譯維根斯
坦的近作。時代週在 2000 年選出了 20 世紀百大人物,數學家選了哥德爾,哲學家選了維
根斯坦。我認為這是十分糟糕的選擇。這兩位會上榜,無非是因為他們的學說給了後來時
髦的相對主義養份。近代社會科學家們把巴柏奉為科學哲學的大神也是同樣的操作。在 30
年代到 60 年代間,科學哲學家們根本不帶巴柏玩,原因很簡單,他缺乏科學背景,也沒有
紮實的邏輯能力。巴柏開始出名是在他教出的幾個會攪和的學生奪取了話語權以後的事。
維根斯坦最有名的一句話是:對於不可言說的,我們應保持沈默。拉姆齊就調戲他說:不
可言說的就不可言說,用口哨吹也吹不出來。果不其然,維根斯坦的後半生都努力地嘗試
把他之前不可言說的部份用口哨吹出來。維根斯坦說所有的哲學只要是使用他所界定不可
言說的語言,就是胡扯。但是又補充說,它們是「重要的胡扯」。拉姆齊回應:如果它們
是胡扯,就必須認真看得這個事實,而不是說它們是「重要的胡扯」。維根斯坦後半生做
了 180 度大轉彎,從強調一個完全由邏輯建構出的世界,轉變成研究一個由自然語言建構
的世界,拉姆齊是改造他的最大推手。

拉姆齊受實用主義始祖皮爾士(Charles S Peirce)的影響頗大。皮爾士就是杜威的老師,
胡適的師祖。他是第一個提出科學不能得到真理,但是可以無限逼近真理的人。而所謂的
真理,離不開探索的手段和判斷。拉姆齊把這個思維應用在機率上,他把機率看成一個人
會採取對應行動的信念。比方說,假說我對一個事件的發生有 9 成把握,那麼只要是 1 賠
10 以內的對賭邀約,我都應該接受。這樣的機率解讀,是貝氏機率的出發點。貝氏機率在
歸納邏輯的研究上不可或缺。卡爾納普後期的研究就專注在此。他的成果對後代人工智慧
的研究有很大幫助。

研究烏鴉悖論和綠藍悖論的學術論文大概都超過上百篇。還有一本書專門把討論祿藍悖論
的文章集合出版。我相信大家在看到我提出的解答後一定會大吃一驚,這麼多哲學家研究
這個問題,竟然找不出這個簡單的答案?

綠藍悖論又稱為歸納法的新悖論。老的悖論是休謨提出的,他說我們天天看到太陽出來,
就歸納出「太陽明天還會昇起」的結論,但我們並無法提出證明。現在看來,他是過慮了
歸納邏輯和演繹邏輯一樣,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理性的一部分。阿拉斯加的熊也許不知道 2
+2=4,但是它們每年到了固定季節,必定會到河邊等著鮭魚送上門。我們現在知道,科
學的有效性完全建立在歸納邏輯上。我們沒有選擇懷疑的餘地。

綠藍悖論的定義是這樣的:

(1) 一個物體是「綠藍」的,若且唯若它在 2030 年前被觀測到,而且是綠的;或是在


2030 之前沒被觀測到,而且是藍的。
(2) 一個物體是「藍綠」的,若且唯若它在 2030 年前被觀測到,而且是藍的;或是在
2030 之前沒被觀測到,而且是綠的。
古德曼說,假說我們看到很多翡翠,每次看到都是綠的,所以會歸納出「所有翡翠都是綠
的」,但是根據定義,我們看到的翡翠也都是「綠藍」的,憑什麼就不是「所有翡翠都是
綠藍的」?所以他說,我們使用歸納法時並無法保證歸納出的「類」就是正確的。
如果你說:一再看到是綠的,自然會歸納出它們就是綠的,為什麼要轉個彎說它們是綠藍
的?完了!你上勾了。就等你這一句。古德曼會說,請看看下面的定義:
(1’) 一個物體是「綠」的,若且唯若它在 2030 年前被觀測到,而且是綠藍的;或是在
2030 之前沒被觀測到,而且是藍綠的。
(2’) 一個物體是「藍」的,若且唯若它在 2030 年前被觀測到,而且是藍綠的;或是在
2030 之前沒被觀測到,而且是綠藍的。
你看看,我們也完全可以用綠藍和藍綠來定義綠和藍。所以如果你認為綠藍和藍綠依附在
綠和藍的定義之上,你就犯了沙文主義的錯誤!它們是平等的。就好像今天如果你不小心
暗指在自然界中,不同性別的結合比較「正常」。一定會有先進人士溫柔地出面提醒你,
男女,男男,女女都是平等的伴侶組合,沒有任何差異的。可以想見綠藍悖論為什麼會廣
受後現代相對主義的吹捧。

綠藍悖論是沖著分析哲學和邏輯實證主義開的砲。它要在城牆內放火,所以它的描述和分
析看來都符合本有的體制。但是我們應注意到,分析哲學要求把定義的源頭追到底,而邏
輯實證主義希望把所有的定義都建立在感官資料上。綠藍悖論的錯誤,恰恰是忽略了這兩
點。

我們再看一下定義:“一個物體是「綠藍」的,若且唯若它在 2030 年前被觀測到,而且是


綠的。”它是有問題的。問題出在定義「綠藍」的時候,用到了「綠的」。一個東西,不
可以既是綠藍的,又是綠的。那麼我們說它是「綠的」是什麼意思?它是綠的,不是該永
遠是綠的,怎麼可以是綠藍的?追究這個定義的真正意義,我們會發覺定義中的「綠的」
不能被視為一個屬性,而是觀測的結果。所以我們應該先用感官資料來定義「觀測綠」:
一個物體是觀測綠,若且唯若它在被觀測時,發出綠色光波。同樣定義「觀測藍」。所以
我們有了以下正確的定義:

(1) 一個物體是綠的,若且唯若它在任何時刻被觀測時,是「觀測綠」的。
(2) 一個物體是藍的,若且唯若它在任何時刻被觀測時,是「觀測藍」的。
(3) 一個物體是「綠藍」的,若且唯若它在 2030 年前被觀測到,而且是「觀測綠」的;
或是在 2030 之前沒被觀測到,而且是「觀測藍」的。
(4) 一個物體是「藍綠」的,若且唯若它在 2030 前被觀測到,而且是「觀測藍」的;
或是在 2030 之前沒被觀測到,而且是「觀測綠」的。

這才是合乎分析哲學和邏輯實證主義規範的定義。很明白地,這是四個不同屬性的定義,
而且無法經由彼此的重新組合做出替換的定義。

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分析什麼是歸納邏輯的精神。它是說,我一再在某個條件下觀測到特定
現象,那麼我推論未來在相同條件下,我會觀測到相同的特定現象。這就很明白了。我一
再觀測到翡翠都是「觀測綠」的,我推論在未來的觀測中它們還會是「觀測綠」的,所以
歸納出翡翠是綠的。

古德曼的多重世界建構理論可以被當成一個語言遊戲,但在科學體制內毫無價值。要定義
我也會。我定義在平行宇宙中,有一個地球,地球上有一種人類,左手三根手指,右手七
根手指,我定義他們是「二次元三七仔」。然後呢?沒有然後,因為他們和我們的世界永
遠不會有邏輯關聯。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是我們過去經驗的總合,包括語言、歷史、科
學理論、價值判斷等等。我們當然可以把某些預測未來會發生的事件納入現有知識體系,
前題是,所有的預測的基礎必須基於現有的知識體系,也就是建立於過去經驗的總結。任
何人都可以定義某些東西的表像會在 2030 產生改變。但是做出這項預測的人,必須在大家
共用的經驗中提出一個說法。也就是說,假說我們的知識系統是用拉姆齊句式編寫的,當
我們建立一個名詞時,它應該和其它的理論或字典掛勾。不然就和「二次元三七仔」沒有
區別。
假設說,我們在過去的經驗中知道有一種墨水,用它寫出的字在 72 小時後就會消失。那麼
我麼就有心理準備要等待 72 小時才能判斷一個字是不是用特殊墨水寫的,不會胡亂引用歸
納邏輯下判斷。
綠藍悖論就是碰磁來的。古德曼最初的定義不是現在的版本,碰磁效果不太好,所以改了
但是目的是一貫明確的。
很多數學家認為,有時判斷一個數學家的高下,不單是從他能解出什麼樣的難題看出,也
可以看他是不是提出過具有洞見力的問題。希爾伯特就因為在 20 世紀初提出了許多對後代
影響深遠的問題而被人尊崇。而韓佩爾和古德曼提出的悖論,不但暴露了自身對本職研究
領域的瞭解不夠深入,更難堪地,還都給出了錯誤的解答。這恐怕才是哲學家們應該從這
兩個悖論學到的教訓。

對於綠藍悖論的解答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如果有人在某處看過這個解答,請告訴我。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