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年份 事件

1953 年  由比利时籍天主教神父戴主恩神父(Rev Fr Peter Decroocq)创


办。
 初期在吉隆坡半山芭藕堂 St.Anthony’s Church 以华文班形式授
课。
 后来得到林淑群君的资助,设立华小,并命名为公教小学
(Catholic Primary School)
1955 年  正式招收男女学生,连同又有补习班的学生,开办了一至三年
级,并借用十五碑喇沙(La Salle)英校课室上课。
 当时,教职员只有一位校长以及三、四位教员。
 首任校长是由正在雪隆地区筹备公教中学首任吴酋俊修士(来
自昆仲会)兼任。
1957 年  由于公教中学在八打灵区获得校地,本校专由属喇沙会(La
Salle Brothers)的圣约翰学院(St John Institute)管理,并由邓
顺莲女士当任校长。
 人数已经增至五班;翌年则增六班。
1959 年  校内所有的女生拨发到圣德学校(St Teresa Chinese School),
此后本校成为男校。
 邓校长于该年卸任,由曾苏衽掌校。
1960 年  由于十五碑喇沙英校(La Salle School)学生日益增加,教室分
配不敷,学校被迫搬至孟沙路国小(SK Jln Bangsar)上课。

1961 年  本校有如断梗浮萍,因课室问题再次迁至咖啡山(Bukit
Nanas)的圣约翰学校(St John School)上课。
 当时,有学生多来自十五碑以及巴生路一带的,校方于是包租
巴士载送学生,以便于学生上学。
1962 年  学校因校舍问题,再次搬回十五碑喇沙英校(La Salle School)
上课。
 本校董事会联合圣德华小董事会借用位于十五碑的喇沙英校与
圣德英校各一部分土地,建筑新的校舍,有六间课室。
 从此,学校拥有属于自己的校舍,接受改制,正式易名为乐圣
国民型华文小学(La Salle National Type Chinese Primary
School)
1972 年  9 月 14 日,曾苏衽校长退休,接任的是由曾校长以及董事部推
荐,以及教育部批准的罗德建先生。
 学生人数与日俱增,以致原有的六间课室无法容纳欲进入本校
求学的学生。于是扩建校舍的计划萌起。
1978 年  扩建计划实现。此计划由两校家协、在任的校长以及老师们两
个进行,还征得邱海林测绘师义务设计图样,即在原有的校舍
后面兴建一座三层九间教室的校舍。此扩建工程耗资马币三十
万元,并于翌年杪竣工。
1986 年  9 月 21 日,本校与圣德华小联合举办“徒步竞走”,目的是为
了日后学生有足够的课室,以备日后建校基金做准备。
1987 年-1989 年  与圣德小学办“售卖金砖”的筹备活动。
1989 年  4 月 22 日,进行“文娱晚会”筹备活动。
 该晚会由是年安邦再也区国会议员翁诗杰先生主持开幕,并获
得琼联剧社的参与以及董家教三机构以及热心人士的支持。
1990 年  3 月 16 日举办义跑,筹募扩建基金。由于筹款基金前后获得马
币十七万元,离所需的六十万尚远,于是在 11 月 30 日,两校
获得由《南洋商报》以及皇牌啤酒赞助的“十大歌星”义演之
协助,作为筹募建校基金。
1991 年  2 月 8 日,本校恭请时任财政副部长拿督陆垠佑主持新校舍动土
仪式。
 7 月 6 日,与圣德华小联办“乐圣圣德之夜”的盛大晚宴。
1992 年  由于华文教育普及化,学校友族学生增加,全校人数也提升至
364 人。
1994 年  11 月 1 日,李毅强校长掌校。
 12 月,学校获准招收男女学生,并与圣德华小分别在上下午班
上课,半年对调一次。
1995 年  8 月 1 日,庄素娟校长掌校。
 11 月,两校董家教三机构联合建委会恭请时任地方部长陈祖排
博士主持第三座校舍奠基礼。
1996 年  6 月 30 日,第三座校舍——三层楼校舍,内有九间课室竣工。
1997 年  1 月 6 日,新学年开课时,新校舍也正式启用。乐圣与圣德小学
已拥有三座校舍共十一间教室、电脑室和音乐室等。
2008 年  两校共用校舍、场地及设施所产生的问题却接踵衍生,加上社
区急速发展与城市化,学生人数逐年减少,甚至有趋向微型化
小的走势。有鉴于此,董事部认为乐圣华小搬迁是一劳永逸的
办法。
 在董事部的努力以及教育部协助下,乐圣华小被批准搬迁至吉
隆坡大城堡。
2009 年  本校获得政府拨款马币五百万元作为第一期校舍的建校基金。
2011 年  4 月 12 日,本校在大城堡新校地举行动土礼。
 7 月,第一期耗资马币七百万元的新校舍开始动工。
2012 年  6 月 11 日,正式迁校,自此乐圣华小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出发。
然而,18 间课室绝对不足以应付庞大的社区人口。因此,增建
校舍刻不容缓。
2014 年  第二期工程竣工,耗资 400 万令吉,隔年举行盛大的开幕仪
式。
2015 年  叶中兴副董事长从陈敦川董事长手中接下重任,担任乐圣华小
董事长一职。
2018 年  时任首相署部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为乐圣华小捎来好消息:
乐圣华小获得价值 1 亿 3000 万令吉校地 99 年使用权,并且豁免
1370 万令吉土地税捐,只需缴交象征式税捐 1000 令吉。
2022 年  耗资 900 万令吉的拿督叶中兴礼堂落成并正式启用,学校硬体
渐臻完备。
附录(看是否需要)

戴主恩神父
戴主恩神父(Rev Fr Peter Decrooq),原籍比利时。1922 年 1 月 29 日出生于法国。
他在法国大学主修神学与社会学。在 1947 年修网神学后,他被派去北京传教。在中国传
教的期间,他对中华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也能操一口流利的华语。
1953 年到马来西亚担任十五碑玫瑰堂“The Holy Rosary Church”的神父,同时他在安
多尼圣堂(St Anthony Church)开办了华文补习班。较后,在林淑勤女士的协助下,终
于在 1955 年成立了公教小学。
戴神父人缘好,乐于助人且热心教会工作,故获得群众的拥戴。
带神父注重开放的思维以及健康的事项。他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最大的
目标是把自己奉献给需要他帮助的人。
凭着他为民服务的精神与毅力,他所有的计划、梦想、宏愿都一一实现。他在 1985 年 10
月 3 日病逝于八打灵阿松大医院,并葬于蕉赖天主教坟场。
吴酋俊修士
吴酉俊是北京人,1909 年生。1927 年,毕业于京师上义师範学校;同年,加入天主教圣

母昆仲会成为修士。圣母昆仲会是法国圣母昆仲会是由 St Marcellin Champagnat 修士与

1886 年在法国里诺斯创立,原名是圣母小兄弟会。 其会的目标是为青年提供教育。

1891 年 , 修 会 有 六 名 修 士 到 中 国 传 教 并 办 校 , 直 到 在 1949 年 被 共 产 党 驱 逐

(Turu,2013)。

吴酉俊修士除了对宗教的虔诚,也将自己的一生献给教育事业。吴酉俊修士在私立北

平民国教育学院教育专科及私立上海震旦大学接受教育。1936 年,任山东烟台私立崇正

中学教务主任。1943 年,转赴北平私立上义中学,任理化教员。1946 年 7 月,代理北平

市私立盛新中学校长 1。1949 年,从香港到新加坡去。教学经验丰富的吴酉俊于 1950 年 1


1
受访者为公教中学董事会兼昆仲会修士王喜添提供。
月至 1956 年 12 月,任新加坡公教中学校长。新加坡公教中学于 1937 年,随着中华公教

进行会的筹备下,由来自法国的劳爱华神父(Rev.Fr. Edward Becheras)主导。其办校

的目的为了提供新加坡华裔子弟一个 “双轨火车” 的语文教育,即能够通过英文与中文

获得更良好的教育(郑良树、魏维贤,1975)。
自 1958 年,公教华文小学得到固定的校地后,更名为 La Salle Chinese School(改制

后作:SJK (C) La Salle)。得名的由来主要是借用喇沙英文学校的校地兴建校舍,故使

用英文学校的校名命名,顾名思义学校就归喇沙弟兄会管理。中文名方面,决定使用“乐

圣”命名,而非一般译名“喇沙”为校名。一般天主教修会创办的华文小学会以圣经人物

或圣人命名,而“乐圣”的称谓则含有华人文化元素。喇沙修会是由 St John De La

Salle 创办的修会,宗旨与上述的昆仲会相同,到社区中给予贫困的孩子就学的机会,因

此喇沙修士会也称谓 Brother of Christian School。1950 年代,喇沙弟兄会在马来西亚

建立了教会学校的网络,同时也极力协助母语教育 2。由此可见,天主教会非常注重教育

关怀文化的使命,已承认每个民族的语言以及民族的尊严,同时也传达了学习母语权力为

基础的价值观,这与维护华文教育的使命是一致的。

2
参阅马来西亚天主教吉隆坡省会喇沙会官方网页。https://www.archkl.org/index.php/directory-religious/22-directory/
religious-brothers/111-brothers-of-christian-schools-fsc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