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动态构形,六书指事为首 赵小刚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汉字动态构形 ,六书指事为首

赵 小 刚

提要 《说文解字·叙》关于汉字起源的叙述与许慎 关 于 六 书 名 称 的 顺 序 一 致 。 伏 羲 作 卦、神
农结绳等都是标指或提醒事物、事 件 的 手 段。 古 人 创 制 汉 字 首 先 采 用 原 有 指 事 符 号 ,并 使 其 与 词
结合,这就是指事字。因而,许慎认 为 六 书 当 中 指 事 为 首,这 符 合 记 事 方 法 演 进 的 历 史,符 合 考 古
成果展 现 的 事 实,符 合 语 言 催 生 文 字 的 顺 序 ,符 合 人 的 书、画 能 力 发 展 实 际,符 合 汉 字 构 形 动 态 演
变进程。
关键词 指事 六书 动态演变

汉字学史上,六书名称与其内部顺序经 历 了 一 系 列 变 化。 胡 朴 安 《汉 字 简 史》将
汉代至明代主要学者的观点归纳为八 种,象 形 或 指 事 总 被 认 为 是 六 书 之 首。 其 中 郑
玄、班固、徐锴、郑樵、吴元满、张有、杨桓、王 应 电 等,认 为 象 形 居 首;许 慎、卫 恒、戴 侗
等,认为指事第一。①
清代学者中,戴震的观点可作代表。他在 《答 江 慎 修 先 生 论 小 学 书》中 说:“大 致
造字之始,无所凭依。宇宙间,事与形两 大 端 而 已,指 其 事 之 实 曰 指 事,一、二、上、下
是也;象其形之大体曰象形,日、月、水、火 是 也。 文 字 既 立,则 声 寄 于 字,而 字 有 可 调
之声;意寄于字,而字有可通之意,是又文字之两大端也。因而博衍之:取乎声谐曰谐
声,声不谐而会合其意曰会意。四者,书 之 体 止 此 矣。 …… 六 者 之 次 第 出 于 自 然,立
法归于易简。”② 依其叙述顺序,亦以指事居首。
章太炎明确将指事列为六书之首。《国故 论 衡 · 小 学 略 说》指 出:“六 书 次 第,以
指事居首为最合,指事之次为象形。”“指 事 之 字,除 上、下 外,计 数 之 字,自 一 至 十,古
人皆以为指事。”“若一字而增损点画,于 增 损 中 见 意 义 者,胥 指 事 也。”“造 字 之 朔,象

* 本文为国家语委项目“汉语言文字活力与文化自信的关系研究”(YB135-66)的阶段性成果。
① 胡朴安:《汉字简史》,新世纪出版社 2017 年,第 71—72 页。
② 戴震撰,赵玉新点校:《戴震文集》卷三,中华书局 1980 年,第 64 页。
汉字动态构形,六书指事为首 51

形居先,而指事更在象形之前。”① 这里反复肯定指事居六书之首,且指出指 事 字 包 括
两类,一类是上、下这样的标指符号和数目字,另一类是在象形字上增减笔画而成。
黄侃继承并发扬章太炎观点。他在《说文略说·论六书起源及次第》中说:“六书
之名,……指事之字,当在最先。生民之初,官形感触,以发词言,感叹居前,由之以为
形容物态之语;既得其 实,乃 图 言 语 之 便,为 之 立 名。 是 故 象 形 之 字,必 不 得 先 于 指
事。……盖指事,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事不可指,借形以表之。是故象形之字乃所以
济指事之穷。”② 这里在肯定指 事 为 六 书 之 首 的 同 时,还 指 出 人 们 首 先 为 语 言 中 表 示
感叹的语气词及事物属性词造字。
我们认为,指事居首的观点有理,符 合 记 事 方 法 演 进 历 史,符 合 考 古 成 果 展 现 的
事实,符合语言催生文字的顺序,符合人的书、画能力发展实际,符合汉字构形动态演
变的进程。
许慎在《说文·叙》开头阐述汉字起源问题时首先从伏羲作卦、神农结绳说起,随
后才说到黄帝之史仓颉创造书契。这并 非 对 有 关 汉 字 传 说 的 一 般 性 叙 述,而 是 许 氏
对汉字起源的思考与判断结果。《说文·叙》说,作卦目的是“垂宪象”(留下含有某种
道理的痕迹)。当然,作卦方法可能是用手画出笔道,也可能是用树枝、草杆摆置几何
图形,总之是抽象、笼统地标指或提醒事理存 在 及 其 变 化 情 况,就 是 《周 易 · 系 辞 下》
所谓:“包牺氏……始作八卦,……以类 万 物 之 情。”显 然,这 种 符 号 不 是 实 物 的 图 像。
假如画在地面、墙壁等处,不便移动,就会影响标指或提示效力。因此,人们又采用结
绳记事法,《说文·叙》说,结绳目的是“统 其 事”,就 是 在 绳 索 上 打 结 来 帮 助 记 忆 或 总
括性地提及事件。关于作卦与结绳,传世古籍中多见记载,于此无须罗列。尽管作卦
与结绳两者形式有别,但本质相同,都是标指或提醒事件。这样的实践过程无疑给人
们创制文字提供了思路,对文字的出现造 成 了 影 响,因 而 后 来 产 生 的 文 字,其 理 路 与
此相通。裘锡圭先生说:“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早已在用实物、图画和符号记事表意
了,而且所用的各种方法跟古汉字这类早期文字的造字原则有很多共通之处 。”③
可以设想,事件愈来愈多,则简单的标指或笼统的提醒就难以满足需要。此时人
们受到“蹏迒之迹”可以对 鸟 兽 “别 异”的 启 发,于 是 “造 书 契”以 细 致 区 分 “百 工”“万
品”。其步骤首先是“依类象形”,然后是“形声相益”。
上述分析表明,“垂象”(留下含有某种道理的痕 迹)与“统 事”在“象 形”与“形 声”

① 章太炎著,傅杰编校:《国学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第 5—8 页。


② 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第 5—6 页。
③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2013 年,第 1 页。
52 中国文字学报 第十一辑

之前。先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陆续刻画、书写出繁简不一、形状互别的专用符号,
或将原有标指、提示性符号吸收转化为专用符号,这就是指事字、象形字、形声字。如
此说来,《说文·叙》以伏羲作卦、神农结 绳 二 事 为 开 篇,是 与 许 慎 将 指 事 作 为 六 书 之
首的理论相一致的。
我国的考古成果表明,史前很多遗存(陶器、龟甲、兽骨、骨器等)上面刻写的非象
形性符号,都可能与汉字有关。约公元 前 7724 年 的 今 河 南 舞 阳 贾 湖 文 化 墓 葬,出 土
的龟甲等物品上面有不少契刻符号。李 学 勤 先 生 将 其 与 古 埃 及 文 字 符 号 相 比,认 为
这些符号“确有可能与文字起源相关,其 中 一 部 分 只 是 符 号,另 一 部 分 则 应 视 为 原 始
文字”。① 距今约 7800—7300 年的甘肃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出 土 的 陶 盆、陶 钵 内 腹
壁有用颜料绘写的连续性线条或单个的 符 号 十 多 种。 专 家 认 为 “这 些 符 号 有 些 可 能
具有记事或表达某种意义的功能,也有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②
在稍晚的仰韶、大溪、马家窑、良渚、龙 山 等 文 化 遗 址 里,类 似 符 号 更 多。 最 典 型
的是大约公元前 5000 年的仰韶文化早 期 半 坡 类 型 遗 址。 这 些 符 号 基 本 上 都 画 在 同
一种陶器的同一部位,有很强的规律性。 考 古 学 者 认 为,这 些 符 号 “很 可 能 是 我 国 古
代文字原始形态之一”。③ 此外,郭沫若、④ 李 孝定、⑤ 于省吾、⑥ 郑德坤、⑦ 陈炜湛、⑧ 张
光裕 ⑨ 等学者都认为半坡遗址的符号与汉字有关,甚至就是早期汉字。
如此多的学者认为半坡类型遗址所 见 符 号 为 早 期 汉 字,根 本 原 因 在 于 这 些 符 号
具有明显的约定性,且在较为广大的领 域 内 使 用。 情 况 如 饶 宗 颐 先 生 所 说:“新 石 器
时代人们已使用一种简单的符号,写绘或刻画在陶器的上面。在中国,这些陶符的出
现,西自关陇渭水高原,古代氐羌活动的区域,迤南至长江的中下游以至海滨的东越、
南越,以及骆越云贵高原的滇越、剽越,也 出 现 同 样 的 陶 符,普 遍 流 行。”并 且“因 为 从
半坡时期直至战国、两汉这一段漫长的年代中,今日已有许多不同地区出土的陶器上

① 李学勤:《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95 页。


② 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大地湾遗址出土文物精粹》,商务印书馆 2016 年,第 17 页。
③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 1963 年,第 198 页。
④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学报》
1972 年 1 期,第 1—13 页。
⑤ 李孝定: 《从几种史前和有史早期陶文的观察 蠡 测 中 国 文 字 的 起 源 》,《南 洋 大 学 学 报》 1969 年 3 期,第
1 28 页; 再论史前陶 文 和 汉 字 起 源 问 题 》,《中 央 研 究 院 历 史 语 言 研 究 所 集 刊 》
— 《 1979 年 第 50 本 第 3 分,第
431—483 页。
⑥ 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
1973 年 2 期,第 32—35 页。
⑦ 郑德坤:《中国上古数名的演变及其应用》,《香港中文大学学报》
1973 年 1 期,第 37—58 页。
⑧ 陈炜湛:《汉字起源试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8 年 1 期,第 70—77 页。
⑨ 张光裕:《从新出土材料重新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1981 年 第 12
卷,第 91—150 页。
汉字动态构形,六书指事为首 53

面刻着同样的符号,……这些符号虽然简单,但大部分可以证明和文字形象有蛛丝马
迹的分不开的关系”。①
从世界范围来看,原始文字一般包括 象 形 成 分 浓 厚 的 图 画 字 和 抽 象 简 单 的 约 定
性符号两大类,而“古老的 约 定 符 号 大 概 在 图 画 文 字 产 生 之 前 很 久 就 出 现 了 ”。② 从
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至 铜 石 并 用 时 代 和 青 铜 时 代,这 种 约 定 符 号 越
来越常见。虽然如此,但是由于汉语词的单音节结构和形态较少变化等特点的制约,
作为后来汉字的发展方向,约定性符号始终“没有成为广泛通用的表词文字体系赖以
产生的基础”,在成 熟 的 汉 字 体 系 中 “只 有 少 数 个 别 的 表 词 字 由 古 老 的 约 定 符 号 产
生”,③ 大部分汉字则由图画字发展而来。
那么,上述约定符号中究竟有没有 一 些 符 号 最 后 发 展 成 为 真 正 的 汉 字 呢? 回 答
是肯定的。裘锡圭先生曾经指出:“在原 始 文 字 产 生 之 前,人 们 已 经 在 用 抽 象 的 几 何
图形和象征等比较曲折的手法表意了。这些方法可以用来为一部分上面提到的那些
词(赵按:指数词、虚词、属性词等)造 字。 有 些 词 的 意 义 可 以 用 抽 象 的 图 形 表 示。 例
如为较小的数目造字的时候,可以继承原始社会阶段划道道和点点子的表数办法,古
汉字的‘—’、‘= ’、‘≡ ’、‘亖’就是例子。”裘 先 生 还 指 出:“在 文 字 形 成 过 程 刚 开 始 的
时候,通常是会有少量流行的记号被吸收成为文字符号的。古汉字里‘× ’(五)、‘∧ ’
(六)、‘┿ ’(七)、‘ハ’(八)这几个数字的前身很可能就是原始社会阶段用来记数的记
号。”④ 我国台湾学者陈昭容也 指 出:“记 数 字 在 各 期 陶 文 中 多 见 且 写 法 大 致 固 定,与
甲骨文、金文无别,……中 国 文 字 的 记 数 字 起 源 甚 早,从 一 到 八,在 仰 韶 时 期 即 已 完
成,应可以肯定”。⑤ 这一判断与 秦 汉 时 代 人 们 认 为 早 期 “书 契”是 数 字 的 观 点 一 致,
汉代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如此说来,约定性符号应当是指事字 的 前 身,有 的 被 后 来 的 汉 字 系 统 吸 收,成 为
真正的指事字,使用至今。虽然吸收的仅是一小部分,但作为创制汉字漫长过程中的
一种开创性试验和汉字发源的一个阶段,其事实不容否定。
从语言催生文字的角度来看,人们也是首先利用指事的方法造字。前文指出,黄

① 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第 2—3 页。


② [苏联]
B. 伊斯特林著,左少兴译:《文字的历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8 年,第 43 页、第 62 页。
A.
③ 同上书,第 77 页。
④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2017 年,第 2 页、第 4 页。
⑤ 陈 昭 容 :《从 陶 文 探 索 汉 字 起 源 问 题 的 总 检 讨》,《中 央 研 究 院 历 史 语 言 研 究 所 集 刊 》
1986 年 第 57 本
第4分。
54 中国文字学报 第十一辑

侃认为人们首先为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及事物属性词造字。裘锡圭先生也认为:“人们
最先需要为它们配备正式文字的词,其意义大概都是难于用一般的象形方法表示的,
如数词、虚词、表示事物属性的词,以及其他一些表示抽象意义的词。”① 这 是 说,造 字
之初,是将某些刻画符号与表示抽象意义的语言单位联系起来。其实,古代学者早有
类似观 点。 清 代 学 者 王 鸣 盛 《六 书 大 意 》中 说 :“余 考 郑 (赵 按 :指 南 宋 郑 樵 《六 书
序》)首 象 形 ,形 虽 是 造 六 书 之 本 ,似 宜 冠 首 ,但 许 以 指 事 为 首 ,与 郑 作 ‘处 事 ’不 同 。
许 举‘上’、‘下’二 字 为 说 ,缘‘上’、‘下 ’之 字 ,使 人 一 目 了 然 ,毋 庸 拟 议 者 。 推 此 而
言 ,则‘一’、‘二’、‘三’等 亦 是 指 事 ,指 事 当 居 首 矣 。”他 还 肯 定 地 说 道 :“此 指 事 为
制 字 之 本 ,断 无 先 之 者 也 。”这 说 明 人 们 首 先 为 数 词 及 “上 ”“下 ”这 样 表 示 相 对 位 置
的词造字。
就人类书写、绘画的发展过程而言,一个人幼年时期动手画“画”,无论拿起刻刀、
木棍还是笔,首先刻画出来的是简单的笔道或不规则的符号,而非象形图案。当他成
长至一定的年龄阶段,其认识水平到了一 定 的 高 度,观 察 越 来 越 细 致,形 象 思 维 越 来
越发达,手脑配合越来越和谐,心智可以 在 观 察 实 物 之 后 留 下 印 象,且 能 指 挥 双 手 画
出实物轮廓时,这才能画出图画。之所以如此,当然是因为笔道或不规则的符号画起
来容易,而图画需要较为复杂的思维帮助之故。笔道或不规则的符号就是指事,图画
就是象形。
前文已述,首先创造并加以使用的 指 事 字 中 有 一 部 分 是 数 目 字。 但 是 还 有 另 外
一些字,如“本”、“甘”、“刃”、“卒”等,也 被 公 认 为 指 事 字。 显 然,这 是 不 同 的 两 类,前
者独自成形,而后者则以象形字为基础。既然我们认为象形字出现于指事字之后,那
么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呢?郭沫若认为,汉 字 起 源 具 有 指 事 与 象 形 两 个 系 统,“指 事
系统应当发生于象形系统 之 前”,指 事 字 与 象 形 字 辩 证 发 展。② 这 一 主 张 有 理,但 尚
未完全解释一些指事字以象形字为基础的事实。黄德宽先生指出:“汉字构形方式是
一个随着汉字体系发展而发展的动态 演 进 的 系 统。 在 汉 字 发 展 的 不 同 历 史 层 面,构
形方式系统也有着相应的发展和调整。 这 种 发 展 反 映 在 汉 字 体 系 中,即 是 不 同 结 构
类型的汉字分布情况的消长 变 化。”③ 就 是 说,指 事 字 (以 及 其 他 类 型 的 汉 字)并 非 一
次性、采用一种方式创造出来,而是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方法创造的结果。可以看

①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2017 年,第 2 页。


②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学报》
1972 年 1 期,第 1—13 页。
③ 黄德宽:《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汉字的释读与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第 3—4 页。
汉字动态构形,六书指事为首 55

出,在两类指事字中间,象形字是其过渡。这也就是说,首先有抽象性、约定性的前期
指事字,然后有象形字,再有依托象形字而成的后期指事字。① 汉字发展史 也 表 明 了
这一点:殷商时期的指事字,主要是继承或转化原始的刻画记事符号而来的抽象性字
符;西周、东周时期的指事字,则主要是在象形字基础上附加标指性的符号构成,此即
前文所引章太炎所说“增损点画”以“见意义者”。两周时期基本不再出现利用抽象符
号构成的新的指示字。对此,黄德宽先生早已揭明。②
今天来看,自西汉迄今,学者对指事 与 象 形 孰 先 孰 后 的 问 题 争 持 不 下,根 本 原 因
在于静止地看待汉字类型,有的人立足于 前 期 指 事 字,认 为 先 有 简 单 刻 画 符 号,后 有
象实物之形的符号,于是得出指事为首、象形其次的结论;有的人立足于后期指事字,
认为指事字依托象形字,于是得出象 形 为 首、指 事 其 次 的 结 论。 两 相 比 较,显 然 前 者
合理,因为如果以象形为六书之首,虽然说明了 “本”、“刃”、“厷”、“亦”等 以 象 形 字 为
基础的指事字,却导致“一”“二”、“小”、“上”、“下”等约定性符号发展而来的指事字无
有归属。而许慎《说文·叙》恰恰把“古文”中的“上”、“下”列为指事字的典型例子,且
在说解中特意指出此二字为“指事”。 由 此 可 见,许 慎 关 于 指 事 的 看 法 是 恰 当 的。 唐
兰关于《说文·叙》的“指事”曾经作过这 样 的 分 析:“许 氏 举 的 例 是 上 下,他 的 本 意 是
很清楚的,指事文字原来是记号,是抽象的,不是实物的图画。这些记号,可能在文字
未兴以前,早就有了。在文字发生时,同 时 作 为 文 字 的 一 部 分。 所 以 许 氏 的 意 思,他
们是在象形以前的。”③

(赵小刚:西北大学文学院,
710127,西安)

① 从动态演进角度来看,象形也包括前期象形字和 后 期 象 形 字 ,这 里 指 前 期 象 形 字。 关 于 这 个 问 题 拟 另
文论述。
② 黄德宽:《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汉字的释读与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第 8—9 页。
③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第 62 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