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0

儒家思想

1
孔子思想
 1. 核心概念 : “ 禮 ”, “ 義 ”, “ 仁 ”

 2. 社會, 政治秩序的主張

 3. 個人成德之工夫

 4. 人與超越領域的關係

 5. 孔子思想的評價

2
 序 論 :

 孔子思想的文本 – 〈論語〉
 文本之書寫方式 : 語錄體形式
 問答形式, 對答形式

 對概念施行 “定義” ? 只有歧義 ? 矛盾 ?


 缺乏邏輯一致 ?
 孔子思想的根本特色 – 引導、教化
 考慮 : 特定的處境、殊別的條件
 追求 – 既普遍 亦特殊

3
 孔子 : 禮 、義、 仁 的關係結構

 (1) “禮” – 具體的行動、實踐的表現


 “義”、 “仁” – 思想 / 觀念的方向

 (2) 禮 →義 →仁 的關係
 - “義” 為 “禮” 之後設、 解釋概念
 - “仁” 為 “義” 之後設、 解釋概念

4
 “禮” – 從文化、社會角度 :
 – 人與人關係之維繫, 規範 ( 生活秩序 )

 孔子的基本意念 :
 狹義 – 特定形式, 內容
 “ 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

 廣義 – 生活秩序之合理性 (為什麼)
 “ 禮云,禮云,玉帛乎云哉? 樂云,樂云, 鐘鼓乎云
哉? ”
 只是繁文縟節 ? 只是人云亦云 ?
 自覺選擇否 ?
5
 義 – 正當, 正確, 合適
 1. 義 與 禮之關係 -
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 2.“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 (a) 主張道德理想主義 -
 純粹的理想主義 ? 完全排拆利益 ?
 (b) “君子” vs. “小人”
 指涉兩類不同的人群 ?
 (c) “義之當為” – 是否可能 ?
 人之潛存可能的發揮 ; 人性應如何定位 … …
6
 仁 – 兩個面向 :

 1. 認知原則 – 如何能夠了解 義 / 正當 ?
 “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 “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 一種普全原則 – ‘ 測試標準 ’

 2. 動力原則 – 如何能夠實踐 ?
 孔子: “ 我欲仁, 斯仁至矣 ”
 孔子之個人領悟 // 一般人 ?

7
社會, 政治 方面
 理份 與 正名

 理份 – 個人在社會中之角色 – 社會秩序的重

 角色 – 與其相應之義務 – 權明責實
 綱領原則 –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倫理面向 – 職業面向
 相互要求, 非單一/ 絕對 :
 父: 慈 – 子: 孝, 君: 義 – 臣: 忠

8
 “直” ??
 直 – 正當, 正確
 文本 :
 葉公 … ‘ 吾黨有直躬者. 其父攘羊, 而子証之.’
 孔子: ‘ 吾黨之直者異於是. … 父為子隱, 子為
父隱, 直在其中.’
 孔子何以用 “隱” 代 “証” ? 合理嗎 ?
 如何理解 “隱” ?
 公正 ? 平衡 ?

9
成德之工夫 – 意志操練
 忠 恕 – 自省, 克己
 盡己 – 忠 ; 推己 – 恕
 恕 : 對他人之恭敬, 尊重 ; 視人如己 { 敬 }
 “ 出門如見大賓, 使民如承大祭 ”
 實踐 : 推己而及人 ; 實行 - 孝悌

 忠 : [ “ 故忠即誠也, 即實也.” ] {誠}


 人對自己之要求 – 能夠裡外如一, 無自欺 !
 真實無妄 – ‘心有所好惡而如實以出之’
 為何 ?

10
人 與 超越領域
 人 與 鬼神 及 宗教 ?
 人為何對超越, 宗教有所期待 ? 有何需要 ?
 人之有限性 ? 對有限性之領悟 ?

 孔子之立場 :
 1. 務實而現世 – “ 未知生, 焉知死? ”
 政治, 社會, 倫理, 文化

 2. 理性面對, 不可知
 “子不語, 怪、力、亂、神”
 超越 : “ 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 ” !
 人文 – 鬼神/ 宗教
11
 對孔子思想的評價 :

 1. 人與人之間 – 平等
 禮, 禮儀實踐 – 從歷史, 傳統來看
 - 特定社會階層 – 貴族, 大夫, 皇室 – 身份
 上、下, 尊、卑之分

 孔子對 禮 的詮釋 : 己 – 人 ; 己 – 人
 人人皆平等也

12
 2. 孔子對人之價值的肯定

 人性之潛存可能 – 人可以為君子
 可以充盡發揮, 自我轉化 [ 仁義內在 ]
 人透過理性的自覺選擇
 對人之價值認定

13
孟子思想

 1. 人性論 – 人之特質
 性善論 ? 何解 ?
 人禽之辯 – 孟子 VS. 告子

 2. 四端之心 / 情
 仁、義、禮、智, 孺子入井

 3. 人 與 天 之關係
 心、性、天

14
 1. 人性論 – 人之特質
 性善論 – 人之 本 善 ?
 實然如些 ? 潛存可能 ? 向善之潛能 ?

 孟子 與 告子 分歧 :
 告子之立場 – “ 生之謂性 ”
 (A) 人性無特質 ?
 (B) 人性 – ‘生’ 即是 ‘性’ ?
 孟子如何回應 ? 合理嗎 ?

15
 兩人皆以 水 作人性之比喻
 (A) 孟子 : “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 “水” 之流動方向 ? 反駁成立 ? 孟子要點 ?
 有何特質 ? 本質特性 ?

 (B) 孟子 : “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
人之性歟.”
 孟子要否定人之動物性嗎 ? 同 / 異 ??
 而是指出人與動物之重要區別 ? 為何 ?
 動物生存的自然需要 VS 人群生活規範
16
 2. 四端之心 / 情 : [ 端 – 根本/ 基礎 ]

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
 (A) 一般思維取向 – 一個例證
 以說明, 證實人性之為善 ( ? )

 (B) 道德經驗 (現象) – 一般體會


 借以描述, 分析道德經驗之特質
 i. 人對人而有的感受 / 回應 (moral feeling)
 ii. 對孔子 “仁” (仁愛) 概念之開展方向 :
 惻隱 (情) -- 仁 (理) , 羞惡 (情) – 義 (理)
 → ‘情’ 與 ‘理’ 二者兼備

17
 (C) 產生於何處 ? 從何而來 ?
 非 : 交於孺子父母 ; 譽於鄉黨 ; 惡其聲
 並非出於個人利考慮
 “ 乍見 ” - 忽然之間, 突如其來 – 未及準備

 (D) 人心之本然真實 – 如何可能 ?


 日常生活既定的價值取向 VS 本然真實
 “乍見” , “怵惕” -- 特殊處境, 特殊狀況
 → 作用 … …
 揭示人與人之間的感通可能
 彼此 : 休戚與共 [ 人與人關係基礎 ]

18
人 與 天 的關係 – 天人合一
 問題性質:
 人為何要尋求 與 天合一 ?
 人之有限性 – 超越之可能
 “ 天 ” 的意義 ?

 舊: 天人合一 VS 新 : 天人合一 (孟子)


 1. 天 –
 2. 人之地位 –
 3. “合一” 之方式 –

19
 “盡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 則知天矣.”
 孟子 : 盡心 →知性
 知性 →知天 ( ? )

 舊: 天人合一 [ 宗教模式 ]
 天 : 天帝, 神明 - 絕對主宰 (絕對他者)
 人 : 巫者, 君主(天子) - 特別人選 (特殊代表)
 合一方式 : 宗教儀式 … …
 完全由天帝, 神明主導, 人只可服從
 * 超越外在

20
 新 : 天人合一 [ 孟子模式 ]
 “ 知其性, 則知天矣. ”

 天 : 非天帝神明 - 人可理解之法則, 道德原



 人 : 每一個人, 君子
 合一方式 : 透過道德自覺, 道德修養/ 實踐
 充盡發揮 成為 君子
 盡 “人倫” 而顯 “天倫” , 人道 ≈ 天道
 * 超越內在

21
 孟子 之 天人合一 :
 “ 天 ” 位置 - 虛位化 ?
 “天”— 功能 ? 人生之有限 ?

 1. “ 天 ” 視為 道德之源頭/ 根據
 人產生敬畏之情, 使命 [ 任重而道遠 ]

 2. 人所建立之信念 – 如何持之以行
 需要 : 嘉許, 鼓舞(enpowering), 保證 之 作

 “ 雖千萬人, 而吾往矣 ”

22
荀子思想
 1. 人性論 –
 孟子: 性善 vs. 荀子 : 性惡 ?

 2. 禮論
 隆 禮 – 重視, 興起 禮制
 禮制之作用

 3. 天 與 人 關係

23
 1. 人性論 :
 性惡篇 ?
 性惡篇 : “ 人之性惡, 其善者偽也 ”
 適當的理解 –

 分析 – 人性 之 ‘性’, ‘欲’, ‘惡’ – 三者關係 ?

 “ 性 ” – 荀子 : “ 生之所以然者, 謂之性 ”
 荀子對人性的定位 ? 孟子之本質特性 ?
 生之謂性 … …

24
 “欲” – 人欲必然存在 ?
 “人生而有欲, 欲而不得, 則不能無求 … ”
 “ 饑而欲食,寒而欲煖,勞而欲息,好利而
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
也”
 人之自然天性 – 善惡價值 ?

 人欲 與 惡的產生 :
 “ … 求而無度量分界, 不能不爭 ” – 分界 ??
 爭, 亂, 窮 … … 倫理/ 社會失序
 荀子 : 人之本質是惡 ??

25
 如何改善 ? 如何安頓 ?
 存天理 – 滅人欲 ?
 “養” 之人欲, “給”人之求 [ 二者並存 ]
 節制, 合適 : “ 禮者, 養也 ” - 平衡, 分配

 荀子人性論 –- 孟子性善論 – 矛盾 ?
 何謂矛盾 ?
 荀子否定人之性善可能 ?
 性惡篇 : “ 塗之人可以為禹 ”

26
 荀子強調 “心” 的位置 :
 心之主宰 - 思慮, 抉擇
 人心之抉擇 – 價值的取舍

 孟子 – 人之為善之欲 – 起於自然而然 [本然]


 荀子 – “ 自然而然” ?
 未經思慮, 抉擇 – 心之主宰性
 價值定位

27
 2. 禮 論 :
 “ 隆禮 ” 主張 – 興起, 重視 – 原因 ?
 (A) “ 先王惡其亂, 故制禮以分之, 以養人之
欲, 給人之求. ”
 節制, 平衡各種人欲之間的衝突, 合適之分配

 (B) 教化, 引導之作用 : 非親倫之人際關係, 須


要合適的引導 [ 各種理份的指引… ]

 (C) 人會尋求他人的認可, 尊重
 期待別人待之以禮, 亦待人以禮
 人之社會欲望
28
 3. 人 與 天 的關係

 天道 : 自然主義, 非道德性
 天論篇 : “天行有常, 不為堯存, 不為桀亡”
 理性主義取向

 “ 道者, 非天之道, 人之所以道 ”


 “道者何也? 曰:君道也. 君者何也? 曰:
能群也.”
 人道 vs. 天道

29
 基本參考材料 –

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 (卷一), 第 3- 4章.


 錢新祖: 《中國思想史講義》.第四講 〜 第十講
 錢穆: 《中國思想史》. 孔子, 孟子, 莊子
 郭齊勇、馮達文主編:《新編中國哲學史》(上) ,
第4章, 第8章.
 牟宗三 : 《中國哲學十九講》. 第三講 〜 第六講

3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