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養生思想 (上)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2

J.L.A.1021-2116(2010)19PP.

267-298 267
空大人文學報第 19 期(民國 99 年 12 月)

清代養生思想初探(上)

鄭基良*
摘 要
清代養生思想,以儒、釋、道、醫為淵源,雖是中華養生史上的
興盛時期,卻以彙集前人養生經驗為原理原則,重新詮釋為主,
比較沒有創新之作,其中以《養生隨筆》
、《閒情偶寄》
、《傳家寶》
較具代表性。
《養生隨筆》是清代著名養生家曹庭棟的名著,寫作此書時已七
十五歲高齡,享年九十餘歲,無疾而盡終天年。全書共五卷,僅
就相關內容,擇要論述四點:生活起居,情志養生,散步導引、
慎藥防疾,飲食與粥品。筆者強調中老年人如有身體不適,務必
及早就醫,不可任意進補,須徵得醫生同意後,始能食用粥品。
《傳家寶》提出心思四方、快活方心藥、心藥十六方、十莫法等
養心之方,養心即養德,涵養仁德之善,常存良善想,臻於仁者
壽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常存良善想」近似康德的良善意志
(good will)。
《閒情偶寄‧頤養》是戲曲家李漁暢談養生之樂,頤養天年的妙
方,包括:行樂、止憂、調飲啜、節色欲、却病、療病等。有趣
的是,所謂療病,並非醫師的治療,而是病人積極的心理建設,
消除病人不愉快的心情,增加人生樂趣而忘病,因此,自稱「笠
翁本草」。
關鍵詞:天年、治未病、氣機、陳摶、攝生、六淫、七情、導引、
五禽戲、仁心、高齡化社會、一真澄湛、笠翁本草、忘
病、情志、養生

*
作者係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副教授
268 鄭 基 良

前言

養生是當前時髦而熱門的話題,也是老化社會流行的主題,台灣人口
老化,亞洲第二,僅次於日本,民國 82 年,65 歲以上佔總人口比率為 7.02%,
民國 92 年,佔 9.1%,民國 98 年,2 千 3 百 12 萬人口,有 10.63%是 65 歲
以上的老人。其實,養生更是古老的傳統文化,中華文化儒、釋、道、醫
等各家學說,都有豐富的養生思想。
儒家養生以養心和養德為主,涵養仁心與仁德,臻於「仁者壽」的精
神境界。例如孔子正是好學不倦、不憂不懼、精神悅樂、身心靈健康,成
就仁者壽的不朽典範,他的仁道養生,值得我們學習效法。孟子和荀子皆
強調養心的重要,孟子主張養心莫善於寡欲,養性立命;荀子也強調以心
節欲,以禮治氣養心。
道家養生以自然無為、少私寡欲、恬淡清靜為主,臻於精神逍遙的境
界。例如老子認為善於攝生的人,恬淡為上,純任自然,知足不爭,嗇神,
守柔,生活簡樸。莊子的養生之道是追求絕對自由的快樂,超越相對的人
間價值,無待、無名、無功、虛靜,這是養神;吹呴呼吸,吐故納新,行
氣導引,這是養形,形神兼養,可以達到真人、至人、德人、神人的精神
境界。
中醫《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具有陰陽、五行、天年、精氣神、四
時、日常起居、飲食、情志、治未病等養生工夫,其內涵富有日用實踐的
價值,值得吾人精思力踐。
佛家養生以素食、戒殺生、慈悲眾生、靜坐、止觀、禪定等修持,為
學佛的重要法門,例如天台宗智者大師智顗強調止觀是轉迷成悟,臻於涅
槃的法門。止觀是有益身心靈健康的情志養生,尤其是靜坐禪定,因為靜
坐使紛擾的精神安定,使心志集中,激發人的生命潛能,可以調節人的生
理和心理的機能,增進人的健康,對於慢性病有輔助療效,尤其是容易緊
張的人,或是個性急躁的人,應當勤於靜坐養生。
因此,歷代著名的養生名著,例如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
《千金翼方》,正是集儒、釋、道、醫為一體,尤其是宋、金、元、明時期,
儒、釋、道、醫彼此影響、相互融合,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即是一例。
清代養生思想初探(上) 269

此外,宋代陳直的《奉親養老新書》是首本養老專書,專門論述老人養生。
不過,清代時期,雖是傳統養生史上的興盛時代,卻以彙集前人養生的原
理原則,廣泛累積古人的養生經驗,重新詮釋為主,少有創新之作,比較
具有代表性者有:《養生隨筆》、《閒情偶寄》、《傳家寶》,茲簡述其要義如
下:

甲、曹庭棟《養生隨筆》老年養生

曹庭棟是清代著名的養生家,字楷人,號慈山居士,生性活淡,一生
勤於養生之道,享年九十餘歲。
,專論老年養生之道。台灣自 1993 年進
《養生隨筆》又名《老老恆言》
入高齡化社會。65 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數百分之七,2007 年超過百分之十,
預估 2017 年將達到百分之十四。曹庭棟的養生經驗,值得高齡養生保健者
參考借鑒。
全書共五卷,僅就相關內容,分為四點論述:

一、生活起居

(一)安寢

1. 寐有操縱二法
睡不著和睡得少是老年人的大患。清代養生家尤乘《壽世青編‧睡訣》
說:「先睡心,後睡眼。」,意思是說睡覺的時候,應當恬適安靜,心平氣
和,拋開所有的煩惱,保持內心的平靜,消除雜念妄想,可以安然入睡。
曹庭棟認為入睡有操和縱兩種方法。所謂操,就是觀想頭頂,默數呼
吸的次數,意守丹田的方法,使心有所依存,不會胡思亂想,很快就能入
睡;所謂縱,就是保持寧靜,達到超然忘我的境界,不要說話1,不要妄想,
也可以漸入夢鄉。最忌諱心想快點睡著,就會越難入睡。又有忘了在睡覺,

1
《論語.鄉黨》:「寢不言」。睡在床上的時候不要講話,因為講話不易入睡。
270 鄭 基 良

放鬆身心,不論操或縱,都是睡眠的好方法。
相傳唐代陳摶2在<安睡訣>中說:
「向左側睡時,彎左腳和左臂,伸右
腳;如果向右側睡時,彎右腳和右臂,伸左腳。」其實,睡覺最好向右側
睡,不要面向下俯臥3,也不要臉朝天,張開四肢,像一個死人4,一動也不
動。睡醒後,要活動身體,伸展筋骨,使氣血通暢,否則,關節酸痛,肢
體不靈活。誠如尤乘《壽世青編‧睡訣》說:「西山蔡季通云:睡側而屈,
覺正而伸。」
剛吃過飯,食物還沒消化,不要感到疲倦就想睡覺,應該散步半小時,
有益脾胃運化,<真西山衛生歌>說:「醉眠飽臥俱無益。」
睡覺時,把燈光熄滅,眼睛就不會被外物迷惑,睡得比較安穩。不過,
也有熄燈不能入睡的人,可以點一盞小燈,燈光不要直接照射眼睛。

2. 臥不覆首,腹不嫌過暖
頭部是人體陽氣匯集的地方,《攝生要論》說:「睡覺的時候不要蒙著
5
頭。 」又說:
「冬天不要讓頭部太熱。」因為蒙著頭睡覺,呼吸不到新鮮空
氣,會使體內缺氧,有害健康。因此,睡覺時要使室內空氣流通,不要緊
閉門窗,即使在冬天,至少也要打開氣窗。
腹部是五臟(心、肝、脾、肺、腎)位居的地方,所以,腹部要隨時
注意保暖,老年人元氣虛弱,更要特別保暖,即使夏天夜晚睡覺,肚子也
要蓋上一床薄的被子,因為腹部永遠需要溫暖。可以時常喝些熱湯,不吃
生冷的食物,也不吃粗硬的食物。6

2
陳摶,生於唐季,五代時,在華山修道,服氣辟穀,寢處恆百餘日不起,自號扶
搖子,宋太祖賜號希夷先生。
3
《禮記.曲禮上》說:「寢毋伏」。睡覺不要俯臥。
4
《論語.鄉黨》說:「寢不尸」。
5
應璩<三叟長壽歌>說:「著有行道人,陌上見三叟,年各百歲餘,相與鋤禾莠。
往前問三叟,何以得此壽?上叟前致詞:室內姬粗丑。二叟前致詞:量腹節所受。
下叟前致詞:夜臥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長久。」
6
尤乘《壽世青編.食忌說》:「要在乎生冷勿食,粗硬勿食。」又說:「勿強食,
勿強飲。」不要勉強多吃多喝。
清代養生思想初探(上) 271

(二)晨興

1. 倦欲臥而勿臥,醒欲起而勿起
老年人時常天沒亮就醒了,剛睡醒時不要起床,先做「臥功」(臥功見
導引內容),按照次序做數遍。等到陽光照到窗戶,慢慢地起床,剛起床不
要即刻走到戶外,也不要立刻打開門窗。
根據《黃帝內經》的觀點,春天應該晚睡早起,違反這個自然法則,
肝就會受到損傷;夏天也是晚睡早起,違逆這個自然規律,心就會受到傷
害;秋天應該早睡早起,違背這個自然法則,肺就會受到損傷;冬天應該
早睡晚起,違反這個自然規律,腎就會受到傷害。7
曹庭棟認為身體疲倦時,不要馬上上床睡覺,早上醒來想起床,也不
要馬上就起床,快速轉變動靜的狀態(由臥床的靜態轉為起床行走的動
態),身體(心血管)會感覺不適,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應該暖身後緩慢
起床。
冬天起床時,先穿衣服在床上小坐休息,吃些熱飲,例如:蓮子湯、
桂圓紅棗湯之類,可以補益脾胃。
早上起床後漱口刷牙,這是每天例行的事,人在睡覺的時候,房間的
空氣不夠清新,使體內充滿濁氣,造成口中粘膩,滋生細菌,所以要漱口
刷牙,呼吸新鮮空氣,去除體內的濁氣和口中的細菌,有益身心健康。
《抱
朴子》說:「早上起床後叩齒三百下,是堅固牙齒最好的方法。」
早晨空腹時吃一碗淡粥,生津養胃,促進新陳代謝。所謂淡粥,是不
加任何東西的清粥,楊雄在<解嘲>中說:
「最好的味道必定是淡味。」陸
游有一首詩說:
「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邱平易法,只
將食粥致神仙。」陸放翁特別贊賞空腹食粥的好處。

2. 曉氣清涼,爽人心目,惟早起乃得領略
清晨起床吃一點東西之後,如果遇到好天氣,可以在朝南的窗下,背

7
<抱朴子養生論>說:「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在日出後。」,<真西山衛生歌>
說:「春夏雞鳴宜早起。」所謂早起,是在雞鳴時起床;所謂晚起,是在日出時
起床。古代人比較早睡,現在的人比較晚睡,尤其年青人睡得更晚。
272 鄭 基 良

對陽光而坐,這是《列子》書中所說的「負日之暄」,讓背部得到溫暖的陽
光,能使身心舒暢。因為陽光是大氣的精華,可以補益人的陽氣。
夏天早上起床,不要馬上吃早餐,應先喝一點米漿,稻黍等米漿的味
道甘甜,滋潤肺氣。早晨的空氣清新,使人身心舒爽,只有早起的人才能
感受這種愉悅。寒山子說:
「早起不在雞鳴前」,因為寅時(清晨 3-5 時)是
,到了卯時(清晨 5-7 時)才可
肺氣開始生發的時段,正適合酣睡(熟睡)
以起床,稍微喝一點米漿,到辰時(清晨 7-9 時)才適合吃早餐,這個生活
規律四季都相同。

(三)盥洗

1. 面為五臟之華,頻洗所以發揚之
盥是洗手,沐是洗頭髮,靧是洗臉,浴是洗澡。養生家說:「頭髮不宜
常洗宜多梳」8。老年人頭髮稀少,不必常洗頭。早上起床要先洗臉,飯後、
午覺後、黃昏後上床睡覺前,都要養成洗臉的習慣。臉是五臟之華,要常
擦洗臉部,生發五臟之氣。《太素經》說:「手宜常在面」
,雙手要經常擦拭
臉部,與時常洗臉是相同的意義。
冬天雙手冰冷,用熱水洗手,可以保溫,遠勝於烤火。《禮記‧玉藻》
「每天洗手五次,不嫌太多。」9洗臉的水不嫌過熱,熱水可以運行氣血,
說:
冷水使人氣血瘀滯,使人臉無光澤。《禮記‧玉藻》說:「用洗米水洗頭、
洗臉。」古人用洗米水洗頭髮和洗臉,不僅可以去除污垢又可增加精氣。

2. 風本宜避,浴後尤宜避
洗澡會使人身上毛孔張開,會耗損人的真氣。洗完澡陽氣上升,要洗
臉以宣泄陽氣,再吃一點食物,睡一會兒才起來。洗澡時毛孔大開,容易
感染風邪,一定要在不透風的密室洗澡。洗澡水不要太熱,以身體舒適為

8
張杲《醫說.真人養生銘》:寅丑日剪甲,頭髮梳百度。」<孫真人衛生歌>:「髮
宜多梳,氣宜練」冷謙《修齡要旨.起居調攝》:「髮宜多梳,目宜常運。」尤
乘《壽世青編.修養餘言》:「髮宜多梳,面宜常擦。」
9
常洗手避免腸病毒,雙手避免拿東西進食。
清代養生思想初探(上) 273

溫度。《雲笈七箋》說:「晚上睡覺時,時常用雙手摩擦自己的身體,稱為
乾浴。」10
《壽世青編‧四時調攝論》說:「肚子飢餓時不要洗澡。」又說:「用
枸杞子煮水洗澡,可以使人延年益壽。」還有用桃枝、槐枝、桑枝、柏枝、
柳枝組成而煎煮的「五枝湯」,有的人下肢不出汗,可以用五枝湯洗腳或泡
腳,能使人發汗。
老年人洗完澡要馬上穿衣,衣服要足夠保暖,如果覺得寒冷,恐怕已
經著涼了。洗完澡如果吹風,皮膚毛細孔張開,容易因風邪入侵而患病11。
須知,平常就要躲避風寒,尤其在洗澡或洗頭之後,更應該避開風寒。

(四)晝臥

午後坐久了稍微感到疲倦,想睡午覺時,要在臥房內安睡,或醒或睡
都順其自然,想起床就馬上起來,不要賴床。醫和(春秋時代秦國名醫)
在《春秋左傳》中說:「睡太多使人昏亂。」起床後,用熱水洗臉,穿上薄
背心使背部暖和,身心都會覺得輕鬆,這就是白居易所謂「一覺閒眠百病
消」。
冬天,白天睡覺,要用厚的被子蓋好肚子和下肢,因為人的氣血本來
就喜溫暖而怕寒冷,更何況是冬天。
夏天,白天睡覺,起床後要喝一點熱飲,助長人的陽氣。夏天是陽氣
最旺盛的時節,白天適合多活動,白天睡覺,陽氣反而處於靜態。因此,
睡醒後喝一點熱飲,助長陽氣以順應自然的陽氣。
有的人喜歡坐著打瞌睡,醒後也覺得神清氣爽,可是有些人坐著睡不
著,但是,只要閉上眼睛,安定心神,休息片刻(15 分鐘至半個鐘頭)
,足
夠的休息,跟躺著睡一樣受益,也足以消遣時光。白居易說: 「中午不睡午
覺,白天漫長時光如何度過呢?」白天累了就睡,醒了就起床,晚上再睡,
一天睡覺的時間分成二段,這是因為老年人體衰氣弱。當中午過後,自然

10
尤乘《壽世青編.修養餘言》說:「一身皮膚宜常乾浴。」手掌擦熱,摩擦皮膚。
11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居處法》說:「沐浴後不得觸風冷。」洗澡洗頭之後,
不要遭受風寒。
274 鄭 基 良

界的陽氣逐漸減弱,睡午覺以養人的陽氣;到了深夜子時過後,陽氣逐漸
增強,應該深層的熟睡以養陰氣,蘇東坡的詩說:
「此身正似蠶將老,更盡
春光一再眠。」

(五)夜坐

1. 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
老年人時常天未亮就醒了,而深夜還不能入睡的情形。睡覺之前最好
靜坐,靜坐時先調整呼吸,使呼吸平順緩和,消除雜念,不聞不看,閉目
養神,也可以鍛練「坐功」(坐功見導引內容)
。氣功養生家亢倉子說:
「體
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夜坐(夜晚睡前靜坐)達到
體心合一、心氣合一、氣神合一、神無合一的空靈境界,就可以安然入睡
了。
五臟的精氣上注於目,靜坐的時候,如果燈光太亮,即使閉目,也會
使人心神不寧,最好把燈熄滅後靜坐。
《楞嚴經》說:
「張開眼睛看見光明,
名為見外;閉上眼睛看見黑暗,名為見內。」黑暗使心神寧靜,容易入睡。
夜晚睡不著,或靜坐太久,肚子餓了,會使人更睡不著,《內經》
(《黃
帝內經》)說:
「胃不和則臥不安」,可以喝點熱湯或熱牛奶,不僅暖胃又有
助眠的效果,但不可以喝酒,因為喝酒使氣血宣散,而氣血在夜晚應該潛
藏體內。
秉燭夜談是年輕人時常做的事,老年人如果不自我約束,愈談笑愈難
以入睡,所以《論語‧鄉黨》說:「寢不言」,睡覺前或上床後,談笑會導
致夜晚難以入睡。

2. 夜坐以靜求靜,行千步以動求靜
夏天的夜晚很短,即使早睡也只有冬天夜晚的一半長,南宋學者陳傅
良說:「短夜得眠常不足」,夏天常覺得睡眠不足,有時天氣熱睡不著,如
果到院子裏乘涼,雖然涼爽宜人,但是,深夜的風寒容易入侵體內,不僅
易於著涼,更為以後的疾病種下病因。大凡暢快的時間或地方,就是得病
的誘因。老年人隨時隨地預防,當舒暢時要及時反省,不該在深夜時獨自
清代養生思想初探(上) 275

在外面的院子乘涼。
夜晚靜坐可以凝神於靜,目的使人容易入睡。《紫岩隱書》說:「每天
晚上睡覺前,繞行室內千餘步再睡。」因為行走使身體疲勞,累了就想休
息睡覺。所以,入眠的方法有兩種,夜坐是以靜求靜,走千餘步是以動求
靜,兩者都有助於入睡,至於何者比較有效,可以自己體驗。

(六)見客

《禮記‧王制》說:「七十歲以後不再參與賓客往來之事。」因為送往
迎來不是老年人的體力所能勝任。
在家會客,禮節原本是不可廢的,但為了老年人的健康,一些繁瑣的
禮節應該省略。客人到了奉茶,這是通行的禮節,客人和主人各一杯茶,
如果不想喝,也不必勉強飲茶,不喝也可以,不必拘泥世俗的禮節。
喜歡談論往事,又愛聽新聞,這是老年人的常態。但不要高談闊論,
時間也不能太長,稍有倦困就要停止,誠如張潮的詩說:
「我醉欲眠卿且去」
大聲談笑,耗損人的元氣,與賓客談心要自我約束。
慶賀與弔唁的禮節,也不是老年人所能勝任,自己應該婉拒,避免出
席熱鬧的場面。《禮記‧王制》說:「八十歲不須參與喪祭之事,只要披戴
孝服即可。」《禮記‧曲禮》說:「七十歲的人居喪,只要披麻戴孝,不必
太哀傷而損害健康,可以照常飲酒吃肉,而且住在屋內。」12

(七)出門

曹庭棟認為風雨寒熱不僅不可出門,更應該在室內靜養,以順應天氣
的不良變化。春天和秋天,如果是好天氣,可以扶杖出門,盡情地遊覽山
川美景,陶冶性情,抒發心胸。
《禮記‧王制》說:「出遊時攜帶飯菜、飲料,準備好酒食。」也要隨
身攜帶衣服,如果突然天氣變涼,要趕快多穿衣服,避免著涼而感冒。值

12
古代人的平均壽命不長,七、八十歲,已是難得的長者,應避免過於哀傷而病倒。
276 鄭 基 良

得注意的是,老年人不要出遠門,避免長途旅行,最多往來於鄉里之間,
拜訪親友或欣賞美景,都是不錯的選擇。

(八)枕頭

脖子的兩側,稱為頸,後面稱為項13。如果枕頭太低,項會下垂,人的
陽氣不通暢,難免會有昏眩的感覺。如果枕頭太高,項會過於曲折,脖子
難免酸疼。一般而言,枕頭的高度,以側臥時頭與肩膀剛好保持水平比較
恰當。
《唐書》記載:唐明皇為太子時,做了一個很長的枕頭,與諸王共枕。
老年人最好獨睡,也需要長的枕頭,睡時可以任意翻身轉頭,因為頭部是
陽氣之首,比較怕熱,即使冬天睡覺,頭在枕頭上輾轉,也不覺得冷;反
之,如果枕頭太短,或不能翻身左右輾轉,會使人感覺煩躁。
在枕頭裏面裝什麼東西,是枕頭好壞的關鍵。綠豆皮可以清熱,稍嫌
硬了一點,茶葉可以消除煩躁,但是容易成為細末,只有通草最好14,通草
柔軟,通草做成的軟枕頭,有益睡眠而無一害。
陸放翁有「頭風便枕菊」的詩句,或許古人喜歡用菊花做成的枕頭15,
菊花枕有明目的功效,缺點是容易生蟲。

二、情志養生

(一)燕居養靜

1. 養靜為攝生首務

13
《廣韻》:頸在前,項在後。
14
通草,今所謂木通。性味甘涼,清熱明目。
15
菊花,主治各種風症及頭眩腫痛,長期服用利血氣,輕身延年益壽。用菊花作枕
頭可明目。
清代養生思想初探(上) 277

曹庭棟強調養靜是老年人養生的第一要務16,基於《黃帝內經》所謂「靜
則神藏,躁則消亡」的觀點,安靜則五臟之神藏於內,使外邪不易侵犯,
躁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度反映,例如大怒則傷肝,
五臟損傷而使邪氣入侵。
養靜是養陰,保養人的陰精,而陰精的主要來源是水穀的精華,就是
飲食的營養,調理粥食,不過飢、不過飽,三餐定時定量,注重飲食衛生
與營養均衡,使精氣充盛,面部顯現光澤,所謂「晬然見於面」。
《禮記‧王制》說:「人到了九十歲,可以在臥室吃飯。」即使不到九
十歲,精力已經衰退,在臥室吃飯也可以。減少五官的刺激,少說話談笑,
集中精神在靜心養神上,這是一種袪病的良方,《莊子‧在宥》說:「無視
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不看不聽,減少感官的刺激,精神安靜內
守,不向外逐物,身體自然健康。

2. 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
心是精神的房舍,眼睛是精神的窗戶。眼睛看到那裡?心也會跟到那
裏。《道德經》第三章說:「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要有太多的物質
欲望,使內心寧靜與清靜。平常沒有事做的時候,一個人在臥室內靜坐,
經常用眼睛看鼻子,專注於一點,調整呼吸,使呼吸均勻深長,不要間斷,
自覺全身舒暢。《定觀經》說:「不要對人生的經歷感到厭煩或厭惡,我們
的心就不會受到各種事物的連累。」養生家常說:
「不怕心念生起,只怕用
心的時候心情雜亂,想東想西,胡思亂想。雜亂就會分神,精神不集中人
就會疲勞,只要定志凝神,集中心神,人就不覺得疲倦,因為心不能像槁
木死灰般的無所事事。」

16
《莊子.在宥》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精神內守安靜,身體
自然健康。《莊子.外物》說:「靜然可以補病。」安靜可以養病。《太平御覽.
養生》說:「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使身體處於平靜,可以安養神志。《淮
南子.要略》說:「清靜為常,恬淡為本。」以清靜恬淡為人生的根本常態。《道
德經》二十六章說:「靜為躁君」老子認為安靜可以主宰躁動。《黃帝內經.素
問.痺論》說:「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陰氣是指五臟之氣,神是指
五臟之神。五臟為陰,陰喜恬靜,所以,安靜則神藏而邪不能侵犯,躁則神氣消
亡(躁即七情過度,如過怒傷肝)而邪氣入侵。
278 鄭 基 良

人以元氣充養身體,所以,平時要保養身心,切忌不要生氣,人一發
怒,氣會往上逆而不順暢,氣血不順暢,人就感覺不舒服。老年人即使遭
遇令人動怒的事,也要理性克制衝動,想一想俗事與身體健康何者重要?
一念之間,應該可以釋懷,不再生氣。

3. 心定自然涼
寒冷、溫暖、饑餓、吃飽,這是生活起居經常遇到的事情,一般人往
往疏忽平時養生的重要,例如:天氣轉涼,不要以為不太冷而不加衣服,
吃飯不要吃太飽,不要因為自己喜歡的口味就吃太多。《濟生編》說:「衣
不嫌穿多,吃不嫌吃少。」雖然有些偏激,確有一定的養生道理。北方諺
語說:「若要安樂,不脫不著。」南方諺語說:「若要安樂,頻脫頻著。」
意思是說隨時注意天氣的變化,不要著涼感冒或太熱中暑。
夏天夜晚在月光下乘涼,令人涼爽,這是以陰乘陽;冬天圍爐取暖,
這是以陽乘陰。但是,冬天似乎可以圍爐取暖,因為爐火只停留在人的體
表;然而,夏天一定要戒除夜晚乘涼,因為夜晚的陰寒之氣會進入體內,
損傷人的陽氣。
《濟世仁術編》說:「手心通心竅,大熱天時,用扇子快速地扇手心,
能使全身感到清涼。」曹庭棟認為「心定自然涼」把心安靜下來,心定二
字值得玩味。

(二)省心

1. 安命
六淫17這種邪氣,是來自自然界的感染,一定要通過調攝養生才能去除
對人體的傷害。至於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由內心所引

17
風、寒、暑、濕、燥、火,本是自然界四季氣候的正常變化,稱為「六氣」。但
是,六氣異常變化,發生太過(如太冷、太熱等)或不及時(如春天氣溫不暖反
寒,秋天應涼反熱等),超出人體適應能力,成為致病因素,中醫稱為六淫或六
邪。以現代臨床觀察,所謂六淫致病,除了氣候因素(太冷或太熱足以致病,甚
至病亡),還包括生物(病菌、病毒)、物理、化學等外感所引起的病變。
清代養生思想初探(上) 279

起,不是攝養所能解決,惟有使心安定下來,才能使七情平靜,如何使心
安定、七情平靜呢?曹庭棟的回答是「安命」18。
人的心裏只要存有欲望,這些欲望往往會先在夢中出現,這就是妄想
欲望會導致內心迷惑的現象。多數老年人的人生經歷很多,即使是快樂的
事,對老年人而言,也不過如此爾爾,回想過去的事,恍如夢境一般。所
以,老年人不要有妄想,不要有太多欲望,七情才能安定平靜。
老年人看透世態人情,人老體衰、面貌枯槁,還有什麼奢求?不要一
點不如意就生氣,生氣傷肝,對別人沒有傷害,只是自我損傷而已。

2. 節儉
老年人不要再去年輕人的熱鬧場所,如果不知進退,只會招致年輕人
的憎惡而已。可以找兩、三位老朋友,喝茶閒談,偶而談一些新聞趣事,
不要討論是非長短,謹言慎行,也是為了安定心氣,平靜心志。
孔子在《論語》中說:「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得財和得
利,似乎很難看透,但是,想一想老年人所剩的日子已經不多了,即使擁
有很多財富,又有什麼用呢?不過留給子孫任意揮霍,造成家道中落,這
又是人生最苦的事了,所以,「節儉」二字,始終不能忘。

3. 食取稱意,衣取適體,養生之妙藥
吃飯和穿衣是日常養生的兩件要事。如果認為只有山珍海味對身體有
益,會徒增很多煩惱。飲食只求滿足心之所欲,如果內心淡泊,即使肥甘
厚味也不覺得可口,淡泊的人,即使粗茶淡飯、青菜豆腐,也覺得好吃。
穿衣服只求保暖、舒適、合身,否則,即使華麗的衣服,但不合身、不保
暖、不舒適,也是不恰當的穿著。所以,食用合味口的食物,穿著合身舒
適保暖的衣服,這是養生的妙藥。

18
安命源於孔孟儒學。孟子以為人生的吉凶、福禍、富貴、貧賤、夭壽,都是上天
所命定,只要素位而行,即是「知命」。只要能夠盡己、修身、養性,平安壽終,
即得「正命」。孔子也說:得失有命。其實,儒者的修為,進退以禮義為依歸,
幸或不幸,得失成敗,總是安於命,更安於生死,朱熹說:聖賢安於死,何曾見
堯舜做鬼來。
280 鄭 基 良

日常事務,有些事必須親自處理,有些事可以請人代勞,有些事可以
暫且擱置一邊,都要果斷地處理,求得安心。如果不處理,也不擱置(放
下),整天牽掛煩惱,就會很傷神,影響健康。

4. 進一步想,終無盡時;退一步想,自有餘樂
老年人氣血衰弱,做事避免急躁,每當性情急躁時,應該用一個「耐」
字冷靜處理。凡事都有一個自然的法則,氣血只要不妄動,神色也就覺得
平和,既能養身又能養性。年紀大了,就會眼花、重聽、步履蹣跚,這是
生理的自然現象,如果為此而悲傷,徒增煩惱而已。
長壽是五福之首19,能夠長壽,應該很慶幸,不應該還有埋怨不滿,更
何況衣食無缺、悠閒自得,得到的幸福是很深厚的!因為進一步想,人世
間沒有盡如人意的圓滿;退一步想,人生自有樂趣。所以,《道德經》說: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20,這就是人世間的自然法則;知足
常樂,知止常安,老年人以安樂為幸福。

5.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
生前和死後眾人對自己的評論,只要沒有親耳聽到、沒有親眼看到,
好壞都是一樣。但是,人只要一氣尚存,一定不願意別人誹謗自己。所以,
君子痛恨一輩子沒有好的名聲,君子並不是愛慕虛名,而是想要立功立德
立言。只要平常把「名節」(榮譽、羞恥)放在心上,自然能夠謹言慎行,
不至於招來別人的詆毀。否則,即使享有百歲高壽,死後也與草木同腐。《道
德經》說:「死而不亡者壽」,表示生命的價值不只是享有多少壽命。

(三)消遣

1. 揮灑筆墨,最是樂事
揮灑筆墨,是最快樂的消遣。平常喜歡寫字和作畫的人,只要有興致,

19
《尚書.洪範》:五福(人生五種幸福):壽、富、康寧、修好德、考終命。
20
《道德經》四十四章。
清代養生思想初探(上) 281

不妨偶而寫字或作畫。寫字要寫草書,作畫要畫竹和蘭,因為寫草書和畫
竹蘭比較沒有約束,可以陶冶性情,抒發靈性。
下棋雖然可以消遣閒暇,但容易動心火;彈琴雖能養性,卻容易磨損
指甲。自己喜歡的消遣,不一定要親自操作,在清靜的室內,觀棋聽琴,
可以消遣一整天。
會作詩的人,偶而寫幾句,與老友共賞,不計較詩的好壞,只要自得
其樂就好。從前的名畫和有名的書法,是古人精神的寄託,在清靜的室內,
欣賞一番,猶如與古人對談,神交古人,欣賞名作的佳妙,達到心領神會
的境界,會有渾然默契的樂趣,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2. 時有小勞,筋骸血脈,乃不凝滯
在自己的院子裏種植數十株的花木,不求奇花異草,四季都能開花,
賞心悅目,怡情養性,是最好的消遣。鶴雖是一種野鳥,性情閒靜,在寬
闊的園圃裏可以飼養。讓鶴自由的生活,看牠的優雅,可以消除人的煩躁
脾氣。如果用鳥籠子養畫眉,或以架子養鸚鵡,不但很俗氣,而且需要用
心飼養,豈非增加一項累贅嗎?
在大水缸中養幾尾金魚,閒暇時觀賞金魚在水中快樂的悠游,也是人
生的一種樂趣,既能怡情,又可清目。
時常擦拭灰塵,清洗硯台,煮一壼好茶,插花、掃地,不妨親自動手
去做,經常做一些勞動,活動筋骨,氣血就不會凝滯了21,這是所謂「流水
不腐,戶樞不蠹」22。

三、散步導引、慎藥防疾

(一) 散步

21
《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孫思邈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
所不能堪耳。」經常保持適量的活動,但應避免過度的疲勞。
22
《呂氏春秋.盡數》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強調形體運動(活動)
的重要性。
282 鄭 基 良

老年人習慣久坐,《黃帝內經‧靈樞‧天年》
,說:「四十歲以後,喜歡
坐著。六十歲以後,喜歡躺臥。」可是,坐久了氣血就會凝滯,在家空閒
時,可以在室內或院子慢走幾十圈,活絡筋骨,暢通氣血。堅持每天走路,
可以增加腳力,舒筋活血,四肢健康。避免久坐傷肉的毛病。23
散步前,先站起來整理衣服,安定呼吸,作「立功」(見(二)導引),慢
慢走一段路再邁開大步,快走一、二十分鐘,使人精神充沛,倍感舒爽。24
飯後食物進入胃中,一定要散步促進脾胃的運化,幫助消化,吸收食
物的營養25。古代的老年人飯後一定要散步,後人把散步當成是一種逍遙。
《遵生八箋》認為「散步的時候不要說話,要說話停下來說,否則會
損傷人體元氣。」因為走路的時候,人體之氣正在運行,開口說話使氣失
調。曹庭棟認為雖然散步時不要說話不是很重要,但是,在床上睡覺和吃
飯時,不要說話卻是很重要。26
散步的人,應該心情放輕鬆,從容不迫,時走時停,時停時走,抱持
閒暇自如的心態。盧綸(唐代詩人)的詩說:「白雲流水如閒步」就是這種
散步的寫照,如行雲流水般的舒暢,精神愉悅,所以說:散步是很好的養
神工夫。散步回來後,躺在床上休息一會兒,喝點熱湯調和元氣。
春天探梅,秋天訪菊,這是最雅興的散步。風和日麗時,與二三老友,
拄著拐杖,安步當車,喝茶聊天,談天說地,何等愉悅!但是,不要走太
久,說太多話,忘了疲勞,等到回家覺得倦困,身體已經受到損傷,後悔
不及了。

(二)導引

23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說:久坐傷肉。
24
散步快走等運動,可以促進腦內嗎啡分泌,有愉悅、紓壓的效果。時下運動養生
家推動日行萬步。
25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食畢當行步躊躇……食易消,大益人。」
飯後輕鬆而緩慢地散步,幫助消化,有益健康。《千金翼方.養性禁忌》又說:
「食畢行步踟躕,則長生。」飯後散步可以長壽。
26
《論語.鄉黨》說:「食不語,寢不言」上床準備睡覺時不要說話,吃飯時不要
說話。
清代養生思想初探(上) 283

《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說:「中原地區的人民,生活安逸,
食物的種類比較多,體質比較虛弱……治療時可用導引氣功和按摩的方
法,調暢氣血,柔和筋骨。」葛洪《抱朴子‧別旨》說:
「導引可以預防疾
病,使不調和的氣血得以暢通。」
導引是指呼吸吐納,屈伸手足,使氣血流通,增進身體健康的各種運
動或氣功。導引的方法很多,例如:八段錦、華陀五禽戲、太極拳等氣功。
適合老年人的導引可分為臥功、立功、坐功三種。至於叩齒咽津,可任意
去做。27

1. 臥功
仰臥,伸直兩腳,豎腳趾,伸開兩臂,張開十指,掌心向下,左右連
身牽動數遍。
仰臥,伸直左腳,右腳彎曲向前,兩手用力抱右膝,再彎左腳,兩手
用力抱左膝,輪流做數遍。
仰臥,伸左腳,豎右膝,兩手抓住右腳底,用力向上,換伸右腳,豎
左膝,兩手抓住左腳底,用力向上,輪流做數遍。
仰臥,伸兩腳,兩手握大拇指,頭睡枕頭,兩肘着床,微舉腰身離床,
搖動數遍。

2. 立功
立正,兩手向後交叉,舉起左腳數遍,換右腳,舉起右腳數遍,輪流
做數遍。
立正,仰臉挺胸,伸直兩臂向前,開掌相并,抬起,如舉重物,做數
遍。
立正,兩臂垂直向前,近腹,手握大拇指,如提重物,左右肩同時搖

27
叩齒又稱琢齒。葛洪《抱朴子.雜應》說:「清晨建齒(叩齒)三百過者,永不
動搖。」咽津又稱 津,用舌頭來回攪動,產生滿口唾液,緩慢吞咽。孫思邈《備
急千金要方.養性序》說:「朝旦未起,早 津令滿口乃吞之,琢齒二七遍,如
此者仍名曰練精。」
284 鄭 基 良

動數遍。
立正,張開手掌,一臂挺直抬舉向上,如托重物,一臂挺直向下,如
壓重物,左右手輪流做數遍。

3. 坐功
盤腿而坐,兩手掌擦熱,雙手按摩臉部,眼眶、鼻樑、耳朵等,以臉
部覺得微熱止。28
盤腿而坐,伸腰,兩手置於膝,眼睛隨頭部左右轉動而凝視,數十遍。
盤腿而坐,伸腰,兩臂用力,作挽弓狀,左右手輪流做數遍。
盤腿而坐,伸腰,兩手仰掌,挺肘用力,兩掌向上,如托重物,做數
遍。
盤腿而坐,伸腰,兩手握大拇指作拳頭狀,向前用力,作捶物狀,做
數遍。
盤腿而坐,兩手握緊,向後置於地,微微抬臀,以腰搖擺數遍。
盤腿而坐,伸腰,兩手置於膝,以腰前後左右扭動,全身著力,做數
遍。
盤腿而坐,伸腰,手掌張開,十指交叉,兩肘拱起,掌按胸前,反掌
推出,正掌挽回,數遍。
盤腿而坐,兩手握大拇指作拳,反後捶背及腰,又向前左右交捶(左
手捶右臂及右腿,右手捶左臂及左腿。),數遍。

(三)防疾

1. 心之神發於目,腎之精發於耳
心的神氣表現在眼睛,腎的精氣表現在耳朵29。
《道德經》十二章說:
「五
色(青赤黃白黑)令人眼花撩亂,五音(角徵宮商羽)令人聽覺不靈。」

28
曹庭棟《老老恒言.盥洗》:說:「手宜常在面,謂兩手頻頻擦面也。」尤乘《壽
世青編.修養餘言》說:「面宜常擦,目宜常運。」雙手常按摩臉部,可以增進
臉部的血液流通。
29
腎的精氣虛弱,耳朵會有耳鳴、重聽的症狀。
清代養生思想初探(上) 285

從養生而言,擾亂耳目就是耗精傷神。舉例來說,我們坐著看戲,享受聲
色之樂,精彩的劇情引人入迷,非常舒適,等到戲劇結束,大家都感覺疲
倦,由此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
老年人難免久坐、久臥;久坐傷肉,久臥傷氣,所以要用各種導引的
方法,如上文的臥功、立功、坐功,使全身的氣血流通,有益健康。
男女的情欲,是陰陽的自然法則,雖然是自然的道理,並非沒有傷害,
男女情愛要有節制,如果過於放縱,會有損害,以至損傷壽命。

2. 時疫流行,天地不正之氣
時疫就是瘟疫,流行急性傳染病的總稱30,乃是天地間的不正之氣(邪
氣)31。明代著名醫學家吳有性,著《瘟疫論》,他認為瘟疫多數由口鼻傳
染給人,病毒在人的呼吸之間,趁虛而入,潛入人體。人與人之間的傳染,
都是因為呼吸空氣的原因。所以,《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說:
「風
者,百病之始也。」32因此,要避風寒,尤其避免出入民眾聚集的地方,減
少感染的可能性。

3. 虛風傷人最深
風有正風和虛風的差別,所謂正風,是合乎季節的風,如春天的東風,
秋天的西風,冬天的北風,正風對人的傷害較輕。所謂虛風,是不合季節
的風,如夏天吹北風,冬天吹南風,造成氣候異常,對人的傷害最深。老
年人要注意調養,感覺寒涼要馬上穿衣服,感覺溫暖不要馬上脫掉衣服。
換言之,時常注意隨着氣溫變化加衣或減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道
林養性》所謂「時慎脫著」。
寒冬時節天地閉氣,人的氣血也潛伏於體內,冬天不要流太多汗,會
使人的陽氣外泄,造成春天生病。春夏兩季,如果出了大汗,最好能馬上

30
如:傷風(流行性感冒)、傷寒、霍亂、天花、白喉、鼠疫等。
31
不正之氣(邪氣)以現代醫學而言,是病毒、病菌。
32
《真西山衛生歌》說:「常聞避風如避箭,坐臥須當預防患。」風寒能傷人,躲
避風寒如躲避箭,尤其不可以正對著風睡覺,《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不
可當風臥。」
286 鄭 基 良

更換衣服,因為濕的衣服不可久穿不脫,否則,濕氣侵入人體,對健康造
成損害。

(四)慎藥

1. 凡病必先自己體察
老年人偶患輕微小病,更要注重飲食的調養,多吃一些對病症有療效
的食物,但要漸進少量多餐,不可一次吃太多,元氣會逐漸恢復,小病自
癒。
醫生用藥不對症,服用之後對身體看似沒有損傷,一般人覺得無所謂,
殊不知藥就是毒,身體已經受到傷害了。因此,醫生要謹慎用藥,病人也
不要隨意服藥。
許多人都認為老年人氣血衰弱,不論是用藥治療,或是補益氣血之虛,
都要食用人參。值得注意的是,服用人參未必對身體是百利而無害,血壓
高或有免疫疾病的人、心血管疾病者,最好不要吃人參,如果病情確實需
要,務必謹慎使用,例如使用白參,不用紅參等。
老年人染病之後,首先要自己體察清楚,根據病症,找出致病的原因,
明白病因,對症下藥比較容易治療。所以,醫生要問得詳細,病人要說的
周詳,不可隱瞞病情。

2. 以起居飲食調攝於未病
方藥的書籍,多得可以充棟,大抵各有所偏,都認為自己的處方是正
確的。不過,同一味藥,因產地不同,其藥性也會有所不同。同一種病,
因個人的體質不同,其病症也有所不同。更有同一個人,同一種病,同一
個處方治療,前後治療的效果也有所不同。所以,要找到一種正確的處方
治療相似病症的方法,確實不易,這就是為什麼不能輕信藥方或偏方的原
因。
曹庭棟認為用藥來預防疾病,不如注重起居飲食的調養來預防疾病,
《黃帝內經》所謂「治未病」,就是養生防疾,因為治已病,不若治未病。
身體受到風寒暑濕的侵襲,當時未必會馬上出現症狀,誠如《黃帝內
清代養生思想初探(上) 287

經》所謂「邪之中人也,不知于其身」,但是,未有不自知的,症狀雖然沒
有出現,可以馬上喝一些熱湯,多穿一些衣服,使身體出汗,風邪就可隨
汗排出體外。

3. 安心是藥更無方
生病時吃粥,應該吃淡粥,吃淡粥可以清火利水,能使五臟安和33。脾
胃是後天之本,老年人更要調養脾胃,時常吃粥,或早起吃粥,攝養脾胃
之氣。
人奶,又名「仙人酒」,是老年人最好的補品,李時珍《本草綱目》卷
「人奶能夠消痰補虛,生血延壽,這是以人補人,其妙無窮。」34。
五十二說:
人乳雖然百利無一害,並非尋常百姓所能享用。
傳統的養生工夫是:夏天穿涼爽的衣服,冬天穿皮衣暖身,餓了吃飯,
渴了喝水,節制各種欲望,使自己心平氣和,如此而已。的確,最難又最
重要的養生工夫是心平氣和,蘇東坡說:「安心是藥更無方。」
有人向曹庭棟請教養生之道,他說:「養生就像是一個爐火,爐子放在
室外燃燒,爐火容易燒光熄滅;相對地,爐子放在密室燃燒,爐火不易燒
光,燒得比較久。」由此可知,人只能延壽不能長生,老年人要慢活,謹
守生命的餘輝,不要將自己的生命放在大風中燃燒,這是老年人的養生之
道。

33
李時珍《本草綱目》卷 25 說:元朝醫學家羅天益在《寶鑒》上說:「粳,栗米
粥,氣薄味淡,陽中帶陰,所以清淡舒暢,能利小便。」還有蘇東坡說:有一天
晚上我很餓,吳子野勸我吃白粥,說是能益胃,吃粥既節省時間味道又好,喝完
粥後睡覺,妙不可言。
李梴《醫學入門》說:早晨起床後吃白粥,可以利膈養胃,生津液,使一天
都清爽,滋補的作用不小。用晚粳米煮濃粥,煮極爛,食用最好。
34
清代皇帝都喜愛人乳,親王和貴族之家也好人乳,尤其是慈禧太后,人乳是她每
天都不可少的美容聖品。李時珍《本草綱目》卷 52 說:漢朝的張蒼,年老沒有
牙齒,妻妾成群,時常飲用人乳,活到百餘歲。
288 鄭 基 良

四、飲食與粥品

(一)飲食

1. 凡食物不能廢鹹,但少加使淡
《禮記‧內則》說:「食物的調和,要注意與季節相配合,春季多食用
酸味的食物,夏季多食用苦味的食物,秋天多食用辛味的食物,冬天多食
用鹹味的食物,但每一個季節都要適當調配一些甘甜的食物,以適合老年
人的腸胃。」多吃一些當季盛產的食物,可以養氣,在每個季節都要適當
調配一些甘甜的食物,因為甘味屬土35,甘味入脾能夠調補脾胃。其實,無
論哪一個季節,五種味道的食物都不可吃得太多,關鍵是「謹和五味」,能
夠經常調和五味的人,可以延年益壽。36
《抱朴子》說:
「吃太多酸味的食物會傷脾,吃太多苦味的食物會傷肺,
吃太多辛味的食物會傷肝,吃太多鹹味的食物會傷心,吃太多甘味的食物
會傷腎。」這是酸味屬木,木剋土,土歸於脾,所以酸味太多就會傷脾,
其餘類推。換言之,吃太多酸味,使肝氣太盛,肝盛剋脾。這是偏吃五味
所造成的傷害。
所有食物不能沒有鹽,但是要少加鹽,使食物偏淡,清淡一些使食物
的本味顯現,食物的本味才是美味。每次吃太多鹹味的食物,一定會口渴,
根據《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的主張,吃太多鹹味,造成大骨受
傷,肌肉萎縮,心情煩悶不暢。37

2. 早飯可飽,午后即宜少食

35
甘味屬土,土氣歸屬於脾;酸味屬木,木氣歸屬於肝(酸味入肝,其餘類推);
苦味屬火,火氣歸屬於心;辛味屬金,金氣歸屬於肺;鹹味屬水,水氣屬於腎。
換言之,脾喜歡甘味,其餘類推。
36
朱震亨《格致餘論.飲食箴》說:「眷彼味者,因縱口味,五味之過,疾病蜂起。」
37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鹹傷血。」近似現代醫學強調有心血
管疾病、高血壓的病人,飲食不可太鹹。
清代養生思想初探(上) 289

曹庭棟認為甘甜的食物可順應脾土之氣,柔滑的食物可舒緩脾之陽
氣,滋潤的食物可補益脾之陰氣。老年人要以食補來調養脾胃。
《抱朴子》說:
「如果都有冷熱的食物,先吃熱的食物,再吃冷的食物。」
曹庭棟認為食物的冷熱,應當順應四季的溫度。飲用食物,寧可熱一點也
不要冰冷,即使是夏天,吃熱食使身體些微出汗,對健康也有好處。流汗
表示肌膚表裡之間通暢無阻。
從夏至到秋分之間,更應該調理脾胃,不要吃肥膩(厚味)的食物,
此外,瓜果等生冷的食物也要少吃,因為胃喜暖,生冷、厚味使胃氣凝滯,
胃受到損傷,脾也會損失其運化功能。
午前之氣是自然界的清氣(生氣),午后為暮氣(死氣),佛陀有過午
不食的作息。
《黃帝內經》說:「中午的陽氣最盛,日偏西的時候陽氣最弱。
所以,順應一天的氣運,早飯要吃飽,午飯少吃一些,晚飯要更少吃。」

3. 食物有三化:火化、口化、腹化
應璩《三叟長壽歌》說:「量腹節所受」。「量腹」二字最妙38,吃得多
或少,是由自己決定。節食的人,寧可少吃不要多吃,每天每餐有一定的
量,今天如此,明天也是如此,不會暴飲暴食。
不要過度飢餓才進食39,也不要吃得過飽;不要過度口渴才喝水,也不
要一次喝得太多。不使肚子空虛,不飢不飽最好。凡是飲食以少為有益,
有利於脾胃的運化,否則,即使是補益之物,吃多了反而有害。所以,少
吃可以安脾。因此,《洞微經》說:「太飢傷脾,太飽傷氣。」換言之,在
飢餓之前就吃飯,避免傷脾,飲食不可太多。
華陀《食論》說:「食物有三化:一是火化,就是煮爛;二是口化,就
是細嚼;三是腹化,就是脾胃的運化。」老年人只能依靠火化,煮爛的食
物,比較容易消化,營養成分也就比較容易吸收。

(二)食物

38
「量腹節所受」就是飲食能節制,婁居中《食治通說》說:「食物無務於多,貴
在能節,所以保沖和而順頤養也。」
39
婁居中《食治通說》說:「無待飢甚而後食,食不可太飽。」
290 鄭 基 良

1. 煮粥用新米,香甘快胃
曹庭棟認為老年人因為脾胃虛弱而不易消化的情形不少,但是新米比
舊米更滋潤香甜,不妨適量食用。把米炒一炒再煮,煮好的飯鬆軟且容易
消化,還有開胃功能。用新米煮粥不僅香甜,也有益脾胃。按《唐本草》
有關煮粥的方法很多,以米和蓮肉一起煮為第一,其次用米和芡實或薏仁
一起煮也很好。此外,有些小毛病也可以吃粥來調養,不同食材的粥有不
同的補益,但不可經常食用同一種粥,更要分辨體質,例如虛寒者,食用
溫熱之物等。

2. 古人飲酒,每在食后
固然老年人適宜飲酒,但如果年輕時飲酒過度,老年時必須戒酒。老
年人喝酒只適宜在午后,喝一點小酒可以宣暢血脈。古人都在飯後飲酒,
酒有和血行氣,壯神禦寒,消愁袪邪的功效,雖然能益人,也會損傷人,
為什麼呢?因為酒有大熱、大毒。寒天可使海水成冰,只有酒不結冰,是
因酒性大熱。飲酒後易昏,改變人的性格,這是酒的毒性。所以,醉飲過
度,毒性攻心,神志昏迷,這是喪生的毒藥。
菸又名相思草,吸菸使人上癮。曹庭棟認為菸草味辛性燥,吸菸會耗
損人的津液,吸菸雖有禦寒的功效,對健康百害而無一利,希望大家都能
不吸菸。

(三)粥譜

粥有滋補的功效,特別適合老年人,日常生活可以經常吃粥,粥中加
一些藥方來調養,加什麼藥方取法於個人的口味偏好,有時為了治療一些
小病,雖然不合口味,也應進食一些藥粥。

1. 擇米
煮粥首選粳米,稻香米最好,新米更是香氣十足。
《本草綱目》說:
「粳
米有止煩去渴,滋養脾胃的功效。糯米能益氣健脾。」因此,煮粥都以米
為主,所加中藥如果藥性剛烈,粥可緩解其剛烈;所用中藥如果藥性平和,
清代養生思想初探(上) 291

粥可增補其功效,這是藥粥神奇療效的原因。
煮粥以糜爛味香為適當,火候不足,氣味不夠香,火候太過,香味會
減少。煮粥前先煮水,待水煮沸,用勺子攪動數十次,再下米,大火煮沸
後,小火慢煮而成。

2. 食候
有些老年人整天吃粥,不計較吃幾餐。飢餓就吃,也能強健身體,延
年益壽,這不是吃藥粥的常規。就調養而論,粥適宜空腹吃,或當晚餐吃
也可以,但吃粥後不能再吃其他食物。吃粥不宜過飽,過飽覺得腹脹,容
易傷脾胃。老年人適合吃熱粥,使人微微流汗,也能通利氣血。吃藥粥不
要與其他食物一起吃,可能降低藥效,不能全部吸收粥的營養。

3. 上品三十六種
(1) 蓮肉粥:《太平聖惠方》說:「此粥補脾胃,增強心志之氣。」曹庭
棟說:蓮肉粥兼有養神、益脾、固精的功效,可治療百病,最好用
新鮮蓮子煮粥,去外皮、蓮心、乾蓮子可磨成粉加入粥中。
(2) 藕粥:曹庭棟首創,健胃消食,化瘀血,止腹瀉,長期服用使人舒
暢。蓮藕切薄片煮粥,味道香甜。
(3) 荷鼻粥:曹庭棟首創,荷鼻就是荷葉蒂,有生長元氣、健脾益胃、
止渴、止痢、固精氣的功效。
(4) 芡實粥:王好古《湯液本草》說:此粥益精強志,使人耳目聰明。
曹庭棟說:兼治濕痺、腰疼膝痛、小便不禁、遺精和淋病。
(5) 薏苡粥:
《廣濟方》說:
「此粥可治療風濕麻痺症。」
《三福丹書》說:
「可健脾開胃。」曹庭棟說:「還可治療抽筋、除腳氣、消水腫。」
這是上等的養心藥。
(6) 扁豆粥:
《延年秘旨》說:
「此粥滋補五臟。」曹庭棟說:
「也還有消
暑、除濕、解毒的功用,長期服用頭髮不白。去皮,曬乾的為佳,
新鮮的味道比較清淡。」
292 鄭 基 良

(7) 御米粥:
《開寶水草》
:「此粥可治療食欲不振,用御米加竹瀝煮成粥
食用。」曹庭棟說:「御米就是罌栗子,《花譜》稱為麗春花。兼有
行氣、消邪熱,治療反胃、腹瀉、便秘、潤燥、固精。」
(8) 薑粥:《本草綱目》說:
「此粥可暖脾胃,除惡氣。」《手集方》說:
「將薑搗汁煮粥,治反胃。」曹庭棟說:
「薑粥消除風寒,舒暢神氣,
療效甚多。」
(9) 香稻葉粥:曹庭棟首創,
《本草綱目》說:
「香稻葉味辛、性熱,煮
粥,味淡而清香。味淡能利水,清香能開胃。」
(10) 絲瓜葉粥:曹庭棟首創,絲瓜葉性寒清熱,涼血解毒,煮粥味美,
先去細毛,或用薑汁清洗。
(11) 桑芽粥:
《山居清供》說:
「用剛生長的桑樹細芽煮粥,止渴明目。」
曹庭棟說:「還可以補益五臟,通關節,止汗。」
(12) 胡桃粥:
《海上方》說:
「治療陽氣虛弱和腰痛。」曹庭棟說:
「也可
以滋潤肌膚,使頭髮烏黑,利尿,止寒嗽,溫肺潤腸。或加入杜仲、
茴香,治療腰痛。」
(13) 杏仁粥:《食醫心鏡》說:「治療痔瘡出血。」曹庭棟認為也可以治
療風熱咳嗽,還可以潤燥。《野人閒話》說:「老年人每天早上吃七
枚杏仁,延年益壽。」
(14) 胡麻粥:胡麻就是芝麻,又名巨勝,是古人重視的良藥。可養肺,
強筋健骨,耳目聰明,止心悸,治百病。
(15) 松仁粥:滋潤心肺,調理大腸,兼治骨節風濕,滋養五臟。選用色
澤潔白的松仁,磨成膏狀,加入粥中。
(16) 菊苗粥:可提神醒腦,消除胸中煩燥之氣,治頭昏眼花,舒暢腸胃。
(17) 菊花粥:曹庭棟首創,養肝血,改善皮膚色澤,除熱、解渴、明目,
治目眩頭暈。煮粥時,除去花蒂,曬乾磨成粉,加入粥中。
(18) 梅花粥:《采珍集》說:
「此粥清熱解毒。」兼治各種瘡毒,粥熟後
加入,略煮沸即可。
(19) 佛手柑粥:
《宦游日札》說:
「福建人將佛手柑做成腌菜,也可煮粥,
清香開胃。」用新鮮的佛手柑煮粥,不要煮太久。
清代養生思想初探(上) 293

(20) 百合粥:潤肺,調和脾胃,也可治療咳嗽和腳氣病。
(21) 砂仁粥:治療嘔吐,腹中虛痛,腹脹,健脾。磨成粉加入粥中,有
潤燥的功效。
(22) 五加芽粥:《衛生家寶方》說:「此粥明目止渴。」
《本草綱目》說:
「五加根皮效用很多。嫩芽烘乾後當成茶飲,清爽咽喉,煮成粥時,
氣味清香。」
(23) 枸杞葉粥:劉禹錫《傳言方》說:
「此粥治療五勞七傷,搗出汁液與
米煮成粥。」兼治明目安神邪熱風濕。
(24) 枇杷葉粥:
《枕中記》說:
「可治療熱咳,用蜜糖塗抹後,烤熟食用。
煮成粥拿掉葉子再吃。」
(25) 茗粥:茗就是茶。
《保生集要》說:
「可化痰消食,濃煎後放入粥中。」
(26) 蘇葉粥:曹庭棟首創,蘇葉可驅散寒邪,也能止痰、止痛、調血。
(27) 蘇子粥:
《簡便方》說:
「可治療氣喘。」也可消痰潤肺。
《藥性本草》
說:「常吃蘇子粥,使人白胖,身體有清香味。」
(28) 藿香粥:《醫餘錄》說:
「可消暑,避邪氣。」用新鮮的藿香煮粥,
使人開胃。
(29) 薄荷粥:《本草綱目》說:「用薄荷煎湯煮粥,可以袪邪熱。」還可
以化痰止咳,治療頭痛,去舌苔。
(30) 松葉粥:《聖德方》說:
「松葉切細,煮成汁液,和米煮成粥,可以
使身體健康輕盈、益精氣。」
(31) 柏葉粥:《遵生八箋》說:「此為養生極品。」將柏葉搗成汁液沉澱
成粉,加入粥中。
(32) 花椒粥:《食療本草》說:「可治療口瘡。」《千金翼方》說:「治療
腹瀉。」曹庭棟說:也可以溫中暖腎,袪濕氣,止腹痛。
(33) 栗子粥:
《本草綱目》說:
「滋補腎氣,補益腰、腳。」
《經驗方》說:
每天早上吃一些烘乾的栗子,再喝一些豬腎粥,滋補腎虛。
(34) 綠豆粥:《普濟方》說:
「可治消渴飲水過多。」綠豆清熱解毒,先
煮綠豆,再將湯(不要綠豆)放入米中煮成粥,可以利尿,保護腸
胃。
294 鄭 基 良

(35) 鹿尾粥:曹庭棟首創,鹿尾是食物珍品,切碎煮粥,清爽不油膩,
大補身體虛損。
(36) 燕窩粥:《醫學述》說:可以養肺、化痰、止咳,滋補身體,燕窩煮
粥清淡有療效。

4. 中品二十七種
(1) 山藥粥:治久泄,兼補腎精,固腸胃。
(2) 白茯苓粥:治心虛、夢遺、淋病。
(3) 赤小豆粥:消水腫,兼治消渴(糖尿病)、腹脹。
(4) 蠶豆粥:健脾胃,兼利臟腑。
(5) 天花粉粥:治消渴,除煩熱,潤肺、降火、止咳。
(6) 麵粥:將麥麵炒黃,與米煮粥,治療受寒而腹瀉。
(7) 豆漿粥:曹庭棟首創,潤肺、利尿、消除腹脹。
(8) 紅棗粥:曹庭棟首創,潤肺止咳,滋補五臟。
(9) 龍眼肉粥:曹庭棟首創,養心益智,安五臟,療效甚大,久服輕身
強魂,延年益壽。
(10) 甘蔗汁粥:治咳嗽,口乾舌燥,利大小腸、解酒毒。
(11) 柿餅粥:治鼻塞不通,止血、止咳。
(12) 枳椇粥:曹庭棟首創,除心煩,清虛熱,解酒毒。
(13) 枸杞子粥:補精血、益腎氣,明目安神。
(14) 木耳粥:木耳補氣,使身體強健。
(15) 小麥粥:治消渴,養肝氣、養心氣、止汗、利尿。
(16) 菱粥:益腸胃,消除內熱。
(17) 淡竹葉粥:曹庭棟首創,除煩熱、利尿、清心。
(18) 貝母粥:可化痰、止咳、止血。
(19) 竹葉粥:治療體內虛熱、頭痛、解渴,消除心煩。
(20) 竹瀝粥:治療痰多上火、口瘡、眼痛、消渴。
(21) 牛乳粥:健脾,使人健壯。
(22) 鹿肉粥:曹庭棟首創,補中益氣,強健五臟。
清代養生思想初探(上) 295

(23) 淡菜粥:治療腹瀉,補腎,吐血、精血衰少腰痛。
(24) 雞汁粥:補虛養血,治療腳氣,用烏骨公雞。
(25) 鴨汁粥:補虛除熱、利尿。
(26) 海參粥:滋腎補陰,治療各種痿症。
(27) 白鯗粥:石首魚之乾者,俗稱白鯗,開胃健脾。

5. 下品三十七種
(1) 酸棗仁粥:可治心煩、失眠、補氣益肝。
(2) 車前子粥:袪濕、利尿、明目、止瀉痢。
(3) 肉蓯蓉粥:可治勞傷、精氣不足,亦可壯陽。
(4) 紫石英粥:可治虛勞,久服安神,祛除心悸。
(5) 慈石粥:《奉親養老書》說:可治老年人耳聾。40
(6) 滑石粥:可利尿、治黃疸。
(7) 白石脂粥:可治腹瀉。
(8) 葱白粥:可治頭痛。
(9) 萊菔粥:治消渴、去痰、止咳。41
(10) 萊菔子粥:治氣喘,尤以治痰、下痢(腹瀉)有效。
(11) 菠菜粥:潤燥,久病大便乾澀者,可經常食用。
(12) 甜菜粥:解熱、益胃、健脾。
(13) 禿菜根粥:即野甜菜,解熱毒,可治癬。
(14) 芥菜粥:袪痰、止咳。
(15) 韭菜粥:溫胃、暖腎、補虛、壯陽。
(16) 韭籽粥:可治夢遺、補肝腎、治頻尿。
(17) 莧菜粥:治下痢。
(18) 鹿腎粥:腎俗名腰子。壯陽氣,兼補一切虛損。
(19) 羊腎粥:治腎虛精竭,兼治耳聾腳氣。

40
就是磁石,天然的磁鐵石。
41
就是蘿蔔。
296 鄭 基 良

(20) 豬髓粥:曹庭棟首創,可治虛弱,滋養人的骨髓。
(21) 豬肚粥:可補虛損。
(22) 羊肉粥:補中益氣,開胃健脾,滋腎壯陽。42
(23) 羊肝粥:治眼睛近視,明目。
(24) 羊脊骨粥:治療老年人脾胃虛寒、腰痛。
(25) 狗肉粥:不適用於當前台灣。
(26) 麻雀粥:不適用於當前台灣。
(27) 鯉魚粥:可治反胃、咳嗽氣喘。
(28) 牛蒡根粥:可治中風、心煩氣悶。
(29) 郁李仁粥:可治腳氣、大小便不通。
(30) 大麻仁粥:治大便不通。
(31) 榆皮粥:有利尿功效,可治失眠。
(32) 桑白皮粥:可治消渴、咳嗽、吐血等。
(33) 麥門冬粥:可治反胃、咳嗽等。
(34) 地黃粥:生精、補腎、養陰等。
(35) 吳茱萸粥:可治腹脹、袪濕、腹瀉等。
(36) 常山粥:可治老年人長期瘧疾,兼治水腫。
(37) 白石英粥:孫思邈《千金翼方》說:將石英搗碎,用水浸泡澄清,
每天早上取水煮粥,可以使人延年益壽。
以上粥譜,分上、中、下三品,共一百種43,有調養和治病兩種功效,
都是針對老年人選用的粥品,其他人不可輕易進補。筆者強調老年人如果
身體不適,務必盡早就醫,徵得醫師同意後始能食用粥品,不可任意進補。
曹庭棟自己就是用這些粥譜調養身體,再加上本書其他四卷,足夠老年人
養生延年之用。
以上簡述曹庭棟《老老恆言》對養老(老年養生)之學的實踐心得,

42
《飲膳正要》說:可治身體發熱及長期手腳冰冷,將山藥蒸熟,磨成泥狀,與羊
肉、米一起煮成粥。羊肉與杏仁一起煮,容易爛,與胡桃一起煮,羊肉沒有 味。
與 同,羊臭味。
43
粥譜一百種,曹庭棟獨創十四種。
清代養生思想初探(上) 297

包括:慎起居、和情志、適寒暑、寧心神、合動靜、節飲食、謹用藥、飲
淡粥、防未病等內涵,值得當今老年人學習效法之。
(因學報字數所限,本
文分上、下兩篇刊出)(待續)
298 鄭 基 良

參考書目

李漁撰《閒情偶寄》:台北,明文書局,2002 年 8 月。
石成金著《傳家寶》: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 年。
石成金撰《傳家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年 10 月。
曹庭棟撰《老老恆言》:台南,莊嚴文化,1995 年。
曹庭棟撰《老老恆言》:台北,萬人,1990 年。
李漁著《閒情偶寄》:台北,廣文,1977 年。
王冰編注《黃帝內經》:台北,大孚書局,1994 年。
鄭基良編著《身心靈養生》:國立空大,2008 年 6 月。
勞思光著《中國哲學史》
:三民書局,1981 年。
朱熹撰《四書集注》:台北,中華書局,1989 年。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