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宗教学理论与其他宗教研究·

“风马” 与经幡
康·格桑益希

提 要 :文章对藏族民俗美术 “风马” 与经幡的缘起 、 种类型制 、 表现的内容与象征


内涵 、 审美寄托 、 艺术特色 、 制作与张挂的形式美等作了较全面的探讨 。
康·格桑益希 ,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 国家一级美术师 、 硕士生导师 。
主题词 :风马 经幡 审美

在神秘的雪域西藏高原的神山圣湖 、 江河桥畔 、 垭口岩穴 、 寺殿佛院 、 宫堡村寨 、 玛


尼经堆 、 巨石古树 、 崖壁隘口 ……凡被人们认为具有灵气的地方 , 你都会见到一种在红 、
黄 、 绿 、 蓝 、 白五色布上印有一匹身驮三宝的骏马图案 、 陀罗尼咒语 、 观音六字神咒 、 佛
教经文箴言及各种图符佛像相间组合而成的 “风马” 旗 、 经幡 (经旗)。它们或横 或竖 ,
或因势插挂 , 永远随风张扬 、 猎猎飘舞 , 并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 , 似乎在永无休止的诵念
着 “风马” 与经幡上的经文 , 出门在外远途爬涉的藏族人翻上每一座山峰 、 路过每一片湖
泊 、 渡过每一条大江或跨过每一座小桥 , 又都会下马脱帽 、 虔诚地高呼吉祥颂词 , 并向空
中抛撒一种印有宝马驮经的五彩小纸片 ——— “风马” 片 , (亦称放 “风马”) 并煨桑致意 ,
以示向年神 (山神)、 赞神 (天神)、 龙神 (水神)的敬畏和顶礼膜拜 。 这样的五彩 “风
马” 旗 、 片和经幡在藏区可谓天花落雨 , 无处不有 、 无处不见 。它象道道彩虹装点着圣洁
的巍巍雪域净土 , 象片片五彩雪花撒播着藏民族特有的精神风韵 、 也向人们展示着世界屋
脊独特的人文景观 。

一 、 “风马” ———远古魂像的飘帘

“风马” , 藏语称 “隆达” , “隆” 是风之意 , “达” 是马之意 。 “风马” 的确切意思是 :


“风是传播运送印在经幡上的经文远行的工具和手段 。 风是传播运送经文的一种无形的马 ,
马即是风 。” 这种意识是用经幡上印有一匹走着的背上驮有 “ 三宝” 盛装的马和经幡上印
的经咒 、 祈愿文或经文的图象来表达的 。故 “风马” 成为藏族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
式 , 亦是藏族 “本” 教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精神的外化象征 。 传说 “风马” 起源于藏族古
代先祖们崇信自然的祭山神仪式 。 藏族人认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岭 、 大江莽原的守护神是
天上的年神 , 他经常骑着 “风马” 巡视在雪山 、 森林 、 草原 、 峡谷之中 , 保护着雪域部落
的安宁祥和 , 抵御着魔怪和邪恶的入侵 。而风则是年神的坐骑 , 为了表示对他的感激和敬
畏 , 人们就择吉日大献 “风马” , 也即等于向山神奉献坐骑宝马 。
据说 “风马” 最早是藏族原始宗教 “本” 教祭祀活动时使用的象征装饰物 , 是源于
“本” 教绘有象征灵魂的图案 , 称作 “魂像的飘帘” 。 后来 , 逐渐演化为具有抽象象征意义
56
“风马” 与经幡

和民间色彩的民俗美术形式 。 “风马” 是 “本” 教美术和民俗美术中具有重要表现特征 ,


极富民族审美情趣的美术样式 。藏传佛教兴起后 , “风马” 又同藏传佛教的祭祀 、 祈祷仪
式和宗教装饰美术相结合 , 并发展成为宗教寺院殿堂 、 佛塔建筑 、 民居建筑装饰 , 以及佛
事活动 、 民间民俗活动中用于悬挂供奉的形制多样 、 色彩丰富的软装饰物 。 如悬于房屋
顶 、 檐 、 梁 、 柱 、 廊 、 门窗之上的鲜布 ;挂于高大经旗杆上象征崇高 、 神圣 、 光明等宗教
义理并具有独特型制特征的高大经幡柱 ———鲜旗 ;还有散布于神山 、 圣湖 、 山崖 、 佛塔 、
房顶 , 饰有经文图符 , 具有象征色彩的五彩风马旗 、 片和祈祷经幡 。
也有说 “风马” 旗的出现是 “十” 雍宗本教对远古本土原始宗教屠宰上千头的牲畜来
祭奠先祖 、 神灵的血淋淋的牺牲血祭仪礼进行的改造 , 而代之以模拟化的 “风马” 旗祭
的 。 后来 , 藏传佛教沿用了这一形式 , 并成为在藏区随处可见 , 极为流行的一种祭祀崇拜
形式 。
近世藏族学者根敦琼培先生则认为 , 门上立杆插挂经旗起源于吐蕃时代的军户在门上
立根长矛以示荣耀的标志 , 后来演变为经幡 , 成了一种信仰的标志 。这类印在白布或色布
上的 “风马” 旗 、 经幡 , 据说最早还出现于藏传佛教的分支 “噶举派” 白教寺院的旗绳
上 。 其象征意义是 :某年所生之人连同财产和四周的旗杆上的经幡 “风马” 旗一样向上生
长 , 带来好运 。 是运气或气数的象征 , 故藏族民俗都喜将 “风马” 插在屋顶高处 , 象征会
带来好运和家庭的兴旺 。
有关文献中还反映出它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 在关于立经幡柱的仪轨文献中则
称最初的开创者是 “神变王孔子” , 并将八卦九宫之术以及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也移植到仪
轨里面 。 进而丰富完善了 “风马” 的表现内涵和形式 。
凡此种种可知 , “风马” 旗 、 经幡 (经旗) 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 。 从其形式到内容考
证 , 实是藏族远古 “本” 教文化 、 藏传佛教文化 , 并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交融发展的产
物。

二 、 “风马” 与经幡的形制 、 种类

“风马” 的种类按用途可分为布印 “风马” 旗 、 纸印 “风马” 片和类似于 “ 风马” 的


经幡 (亦称经旗)三种 。
1 、 布印 “风马” 旗 , 是在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蓝 、 白 、 红 、 绿 、 黄五色布上 , 用红色
或黑色印上所需拼图和经文 , 每幅大者二尺余 , 小者尺余不等 。布印 “风马” 旗主要用于
悬挂或插挂 , 每五色为一组 , 数组为一挂 , 视环境地势需要 , 可短可长 。 长则达百米以
上 , 如横挂于拉萨布达拉宫红山与药王山之间的由成百上千条经幡组成的层层叠叠随风飘
展的万旗 “风马” 经幡 , 算是集经幡形制 、 刻印 、 色彩 、 规模之大成了 。 有的则较短小 ,
犹如片片活脱鲜亮的小彩旗 , 在藏区无论草原帐房 、 农家宅院 、 城市乡镇 , 每家每户的屋
顶上都可见到这种五彩经旗 。 还可印制单幅 “风马” 旗供奉家中经堂 、 佛龛 、 宅院 、 帐
房。
2 、 纸印 “风马” 片 , 主要用作对山神 、 赞神 、 龙神和佛事的祭祀祈祷活动时祭献抛
撒的吉祥物 。也可作为供奉物成组悬挂或张贴于室内外 。其尺寸大者尺余 , 小者仅几厘
米 , 一般也印在蓝 、 白 、 红 、 绿 、 黄五色纸上 。具有特定的象征内涵 。
3 、 经幡 (又译为经旗), 根据色彩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用黑色或朱砂色将经文图
57
宗 教 学 研 究 2002 年第 2 期

符印制在整匹白布上的 ;一类是同 “风马” 旗一样 , 在蓝 、 白 、 红 、 绿 、 黄五色布块上印


有经文图符纹样相间组合而成的经旗 。 经幡的组合形式根据其所挂地点场合 、 信仰仪规 、
祈祷功能的不同 , 一般可分立柱式 、 悬挂式 、 伞状宝塔式三种 。
立柱式经幡 , 常见于寺殿 、 塔院 、 山顶 、 宅院 、 神山 、 圣湖等地 。其形制巨大者高达
数十米 , 如立于拉萨大昭寺外东西南北四方的四大经幡柱 、 阿里岗仁波齐神山下的经幡
柱 、 江孜白居寺 “十万吉祥多门塔” 前的经幡柱等 。 柱顶装饰有镏金宝瓶 、 五彩华盖 、 牛
尾 , 从上往下挂满一层层经旗 , 在风的吹拂下 , 发出哗哗的巨响 。 小的也有二 、 三米高 。
这类用于插挂的经幡由主幡 、 幡舌组成 , 主幡通常用白布 , 幡舌是缝在主幡上的小布条 ,
大多采用蓝 、 白 、 红 、 绿 、 黄五色 。 也有在主幡的边上嵌块布的 , 此类经幡也有大小之
分。
悬挂式经幡 , 视其环境 、 地 势 、 用途张挂 , 可长 可短 , 可疏可密 , 长 者达数百米以
上 , 密则数十上百层悬挂 , 有的还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占地面积达数百上千平方米的经
幡城 。
伞状宝塔式经幡 , 是用不同材质建造的类似佛塔的建筑样式 , 亦称经幡塔 。它具有两
种内涵 , 既具佛塔建筑深邃的象征性和审美意蕴 , 又是图文并茂的祈祷经幡 。 这种经幡塔
一般修造在塔群或大佛塔四周 , 造型型制有大有小 。 大则如在黄河源头的玛多县有一座以
经幡组成的经幡塔 .高十余米 , 方圆百余米 , 用无数条牦牛绳呈放射状牵拉起 , 从高到低
由几十层经幡呈环状围绕中心玛尼堆石上高大的经幡柱 , 整体呈现出一座经幡飘扬的庞大
的金字宝塔造型 , 蔚为壮观 。
经幡的型制类似 “风马” , 以经文为主 , 图案也常采用风马的构图布局 , 经幡的边上
也往往印有风马图案 。 因此经幡有时也常与风马混同 插挂 , 故经幡也常被称为 “风马”
旗。

三 、 “风马” 与经幡表现的内容与象征内涵

1 、 “风马” 与经幡表现的内容
“风马” 旗 (片)表现的内容由拼图和经文两部分组成 。中心主画为 《白马驮经》 , 一
匹身驮摩尼 “三宝” 、 着盛装奔走的宝马居中 , 呈圆锥形 , 边饰焰火 。 中间的走马 , 大多
为一匹 , 也有两匹 、 四匹的 。 这些形象是彩旗中最有名的图案 , 藏语称 “塔觉” , 亦称之
为 “绿马” 、 “骏马” 或 “祭马” 。在古印度的神话里 , 这匹马是诸神之王啼释的坐骑 , 它
又被叫做 “宝马” 。拼图上方左右绘有日月 , 四角配以象征保护神祗的龙 、 大鹏 、 狮 、 虎
的动物造型 。其它拼图绘有佛 、 菩萨 、 度母 、 圣僧 、 师祖 、 大师 、 护法的造型 。还有象征
“身 、 语 、 意” 和 “佛法僧三宝” 的曼陀罗 、 佛塔 、 日月 、 “十” 雍宗图符 、 “朗久旺丹”
图符 、 吉祥图徽及各种供养受持图像等 。有的 “风马” 在四角只书有 “龙” 等动物的藏文
名称来替代形象 , 不绘具体图样 。
经文主要内容 为印度陀罗尼 咒语 、 观音六 字神咒 ———大明 神咒 (嗡 、 嘛 、 呢 、 叭 、
咪 、 哞)、 梵文持咒 、 吉祥祝词 、 箴言 、 祈愿经文等 。 有些在马腹下刻上 “六字真言” 的
第一个字 “嗡” 。经幡上的文字 , 则纯选自于佛教密宗经咒 , 如大经幡上印的 《白伞盖》
之类 , 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祈祷需要 , 挂适宜的经幡 , 每一类经幡都有其主要的功能和
针对性 。 故 “风马” 又称之为 “经幡” 或 “嘛呢旗” 。
58
“风马” 与经幡

2 、 “风马” 与经幡的象征意义
“风马” 旗 (片)的图文布局疏密有致 、 紧凑饱满 、 主题突出 。 拼图 、 色彩 、 经文的
象征意义和内涵也十分广博深厚 。
“本” 教义理认为 “风马” 旗中的五种动物象征着人的五个组成部分 :中央的马是灵
魂 , 又是吉祥的象征 , 大鹏象征生命力 , 虎象征身体 , 龙象征繁荣 , 狮象征命运 。
藏族人还相信 “风马” 旗不仅是神灵的祭品 , 它还是藏族人强有力的保护神 。 印在
“风马” 旗四角的龙 、 大鹏 、 狮 、 虎四种动物的神力和共性聚合 , 具有消灾去祸 、 除邪去
恶 、 抵御外界侵扰的强大保护屏障作用 。相传 , 本教师祖辛统米保从天上降临到被佛教称
为 “须弥山” 的岗底斯山后 , 与一龙女结合 , 并生下一名叫贤色居的女儿 , 至此 “ ” 雍
宗宝地受到龙的庇护 。而本教经典 《十万龙经》 是其信仰的典范 , 故敬之 。大鹏则被远古
本教视为天地的创世大神 , 神力无穷 , 是藏民族崇拜的先祖 、 灵鸟和图腾 。狮 、 虎在藏族
人心目中则一直被视为勇猛无敌的战神的左 、 右战将 。
“风马” 经幡的五种色彩和上面的 5 种动物分别象征着金 、 木 、 水 、 火 、 土五行文化
内涵 , 本教和佛教密宗所表五大元素 “ 地 、 水 、 火 、 风 、 空” , 或形象地解释为 :白色表
人之纯洁的心灵 , 黄色表大地 , 红色表火焰 , 蓝色表天空 , 绿色表江河 。 藏传佛教又赋予
五色各有所主之意 , 即五方佛及五种智慧 。五佛 , 中央是毗卢遮那佛 , 代表法界体性智 ;
东方是阿 佛代表大圆镜智 , 又叫金刚智 ;南方宝生佛代表妙观察智 , 也叫莲花智或转法
轮智 ;北方是不空成就佛 , 代表成所作智 , 也叫羯磨智 。 藏族学者南卡诺布先生则认为五
种动物象征构成生命的五大元素 , 并说风马的作用是若身体中的五大枯萎 , 可令复活 ;若
五大衰败 , 可令生起 ;若五大断裂 , 可令延伸 ;若五大混乱 , 可令平合 。 具体来说 , 风马
中的雄狮 (藏族称为雪狮)象征土 , 因所谓雪狮居于雪山 , 而雪山则是 “土” 所成 , 故以
雪狮象征土元素 。龙象征 “水” , 因龙住在水中 。 以鹏鸟象征火 , 因鹏是藏族上古时代崇
信的火神 , 具有生炎热 、 光焰等神通 , 与火性类似 , 故用鹏鸟象征 “火” (古代也有类似
的观念 , 如传说太阳 中有三 只鸟 , 说 “凤凰 是纯火 之禽” 、 “是 火之精” 等 。
) 虎象 征
“风” , 因五行算中说 “风生于木” , 而虎居于森林之中 , 被人称为林中之王 , 因此用虎来
象征 “风” 。风马中央的最主要图案是那匹腾飞的骏马 , 则认为是象征土 、 水 、 火 、 风依
附的虚空 。因此他认为 “风马” 最早源于本教 , 以五种动物象征五大元素 , 而由五大元素
组成世间万有 , 则风马象征着生命的本源 , 具有深奥的含义 。,
在藏区 , 家里插挂的 “风马” 与经幡的颜色非常讲究 , 一般以家中年长者的五行命相
为主幡的颜色 , 如属木则用绿色 、 如属金则用白色 、 如属火则用红色 、 如属水则用蓝色 、
如属土则用黄色 , 五行配五色 。 而主幡的镶边则运用五行相生之原理 , 即水生木 、 木生
火 、 火生土 、 土生金 、 金生水 。如主幡用绿色 , 象征木 , 而水生木 , 则镶边要用蓝色 , 依
次类推 。 相生意为互相滋生 , 促进助长 , 藏族五行算中称为 “母子关系” , 即生我者为母 ,
我生者为子 。因此经幡上使用五行相生原理 , 使年长者或代表全家之人的生命不断旺盛 ,
从而使全家兴旺发达 。故藏族人对 “风马” 旗充满了特殊的信念寄托和亲怩情感 , 视之如
见圣颜 , 听之如闻佛语 。

四 、 “风马” 与经幡的审美寄托 。

1 、 “风马” 旗 (
片)、 经幡在藏区的广泛应用 , 有着它深厚的生存土壤和古老的文化
59
宗 教 学 研 究 2002 年第 2 期

渊源 。它不仅展现了藏族远古本教文化 、 民间民俗传统文化的风韵 , 也传递着藏传佛教文


化的精神审美寄托 。 藏族世俗百姓和信教喇嘛普遍相信 , 转一次 “玛尼轮” 就相当于念了
一遍六字经文 , 即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神咒 “嗡 、 嘛 、 呢 、 叹 、 咪 、 哞” 六个音节 。 因为
嘛呢轮里装满了经过高僧大德加持的印着许多具有神灵功能的经文纸条卷或布卷 。 在一个
大的转经筒里 , 也须装印有数百万条六字真言的经卷 。据说它是佛教秘密莲花部之 “根本
真言” 。“嗡” 表示 “佛心部” , 谓念此字时 , 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身 , 口要应于佛口 , 意
要应于佛意 , 认为身 、 口 、 意与佛成一体 , 才能获得成就 。“嘛呢” , 梵文意为 “如意宝” ,
表示 “宝心部” , 据说此宝出自龙王脑中 , 若得此宝珠 , 入海能无宝不聚 , 上山能无珍不
得 , 故又名 “聚宝” 。“叭咪” , 梵文意为莲花 , 表示 “莲花部心” , 以此比喻法性如莲花样
纯洁无暇 。“哞” 表示 “金刚部心” , 祈愿成就的意思 , 意谓必须依赖佛的力量 , 才能得到
“正觉” , 成就一切 , 普渡众生 , 最后达到成佛的愿望 。藏传佛教把这六个字看作经典的根
源 , 主张信徒循环往复地持诵思维 , 念念不忘 , 认为这样能积功德 , “功法圆满” 可得解
脱 。 常念它可以免入地狱 , 免受六道轮回之苦 , 死后才能升入 “ 极乐世界” 。 故在藏区到
处都可见到六字真言的字迹 。 山崖上铭刻着六字真言 , 路旁 “玛尼” 堆的石头上刻的也是
六字真言 , 屋顶上的 “玛尼” 旗上写的是六字真言 , 寺院门道两旁玛尼轮上刻的是六字真
言 , 小到信徒们手拿的转经筒上刻的 , 大到一间房屋大小的转经轮上铸的都是六字真言 。
对一个没有文化或不能诵念佛经的佛教徒来讲 , 转动玛尼筒一圈就等于念了六字真经一
遍 , 转的次数越多 , 就能得到越好的结果 。 他们虔诚地颂念这六字真言 , 并相信这几个字
会产生一种神力 , 会赐给人好运 。 印度人则把这几个字叫做咒语 , 咒语是建立在声音的力
量之上的 。在印度有一种观念 , 认为声音会产生力量 , 它会变微粒 , 进而产生或摧毁一些
事物 。正如在高山圣湖 、 圣海边 , 你粗暴的吼声会招致暴雨 、 冰雹的惩罚一样灵验 。因此
藏族世俗信徒成年累月的主要宗教活动 , 就是供佛和念诵六字真言 。比转玛尼轮更为省事
的祈祷方式 , 是把图像和六字真言文字印在用布或细纱布作成的旗幡上 , 印在小纸片上 。
这些经幡在飘动时 , 发出了噼噼啪啪的声响 , 他们相信这是在为他们诵念 “六字真经” 时
所发出的 。 也有解释说 :“马” 本身象征着一种永不间断的力量 , 加之盛装和宝饰 , 表示
一切吉祥顺利 。
2 、 “风马” 图像含有深刻的哲理 。 藏族人相信 “风马” 可以 “上行下达” , 是联结天
地神人的天梯 。 藏族人翻上山顶最重要的事 , 就是向神圣威严的山神顶礼膜拜 , 诵经致
敬 , 煨桑祈祷 , 并撒上印有 《白马驮经》 的风马小纸片 。 纸在风中向上飘动 , 象征着白马
的复活 , 也即是它可以将民众的意愿 、 期望传达给居于上天的神灵 , 也可以将神灵的意旨
播撒到凡界 。这如同藏族人用松柏焚起霭霭烟雾 , 向神祈祷的 “煨桑” 仪式 。 煨桑是告于
天地诸神 , 以烟雾把天和地连在一起的天桥 。燃烧松柏所产生的香气是作为敬天地诸神的
一项贡品 。烟雾冉冉升起 , 上天的神灵嗅到香气而愉快因此降福给敬奉它的凡人 。 故藏族
人普遍相信放 “风马” 能得到年神的护佑 , 能给部落和自己消灾赐福 。 此外 , “风马” 还
具有判断预兆的能力 。若所放 “风马” 飘入空中 , 说明山神喜欢 , 接受了你的马 , 这一年
你就会交好运 , 若小纸片上印有龙 、 大鹏 、 狮 、 虎四种动物的 “风马” 飘落在山寨房屋帐
篷附近 , 认为会使人畜兴旺发达 , 给家人和部落带来财富和运气 。 如果抛撒的 “风马” 一
开始就不升入空中反而落下 , 则说明山神不喜欢 , 是要交恶运的预兆 。好提早警示自己 。

60
“风马” 与经幡

四 、 “风马” 与经幡的制作与张挂

1 、 “风马” 与经幡的制作 、 印制
“风马” 与经幡的制作 、 印制方法简便 , 易于操作 。 印制的母板主要为木刻雕版 , 也
有少数铜铸 、 铁铸的印版 。“风马” 与经幡木刻雕版是藏族民间木刻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 ,
也是集书法 、 绘画 、 雕刻 、 印制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载体 , 具有很强的绘画性 、 工艺性
和收藏价值 。雕刻手法多采用以线造型 , 即阳刻的技巧 。 以红或黑的单色印制 。其制品的
优劣 , 取决于绘制 、 雕刻和印刷的水平 。印制 “风马” 使用的母版 , 各寺院均有收藏 , 并
作为功德善业为信徒印制 , 在一些百姓家中也有珍藏供奉 “风马” 经版以供传播使用的习
俗。
“风马” 旗木版的制作 、 雕刻 、 印制方法和藏传经书 、 木版佛像雕刻类似 。 是先请画
师和书家将所需图像和经文绘制在纸上或木版上 , 由民间雕刻工匠按图样精雕细刻成母
版 , 再印制在五彩色布上或纸上 。 风马雕版的构图讲究疏密协调 , 黑白对比 、 图文组合的
巧妙和整体气韵的生动活泼 。 在艺术风格上 , “风马” 旗木刻画版艺术不是一味地照摹藏
传绘画的线条与节奏 , 而是充分发挥金 (刀)木 (板)之长 , 呈现方折挺拔的阳刚气 、 粗
犷的金石刀木笔划所呈现的原始美和民间味 。 它集书 (经文) 图 、 金石雕刻 、 印刷为一
体 , 以轻快 、 明朗 、 生动 、 活泼和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洋溢着吉祥喜庆的色彩 , 成为藏传
佛教民俗活动中乐于采用的一种审美性极强 , 充满感情的民间造型艺术样式 。 而倍受广大
世俗百姓的宠爱而成为逢年过节 、 吉祥盛会中向神佛表达敬畏的贡品 。
2 、 “风马” 旗的张挂形式
“风马” 旗的张挂形式自由活泼 、 不拘一格 , 大致有一字悬挂式 :多挂于房顶 、 塔院 、
桥畔 、 关隘 。立柱经幡式 :多见诸寺院殿堂外 , 神山圣地 、 山寨村中 、 民居院内 , 高者达
数十米 , 以型制高峻 , 色彩斑斓为审美追求 。 著名的有阿里岗底斯雪山西麓的色雄 (金
盆)滩中 , 耸立的一根岗底斯 “达庆” 风马旗柱 , 高约 24 余米 , 直径一尺多 , 柱身用带
毛的生牛皮紧裹 , 旗杆顶部饰有鎏金黄铜宝顶 。 柱身上下 , 包括四周的拉绳均挂满五彩经
幡 , 下部深埋土中 , 并堆放巨大的石块和刻有经文 、 佛像图符的玛尼石加固 。 伞状宝塔
式 :多见诸山顶神山圣湖 、 宗教圣地 、 寺院塔群 , 型制呈中心立高大柱幡 , 沿中心柱成伞
状塔形向四周悬挂经幡 。 形成中空的宝塔造型 , 具有特殊的审美寄托 ;随形就势式 :多见
诸峡谷 、 关隘 、 崖壁 、 林区 , 或横或竖 、 或垂或斜 , 布局自由生动 , 于不经意中呈现出自
然而然的造型组合美 。环绕式 :多见诸转经廊 、 佛塔 、 塔群 、 圣殿四周 , 以圆或方的环绕
式布局形成美的装置艺术特色 ;布阵式 :多见于 “神山” 圣地的山坡 , 以其规模的巨大和
集约型见长 , 常以成百上千杆立柱式经幡插挂组合成三角形宝塔状阵势覆盖整面山坡 , 或
将 “风马” 横挂组合成方形或圆形的数千平方米的经幡城 。而被誉为世界上最壮观的大地
艺术 。
“风马” 的插挂在藏区各地不尽相同 , 卫藏农耕区多在藏历新年初三在屋顶 , 村头插
挂风马 , 尺寸大约在 50 -60 厘米 。 藏东南林区多用印有佛经的长约丈余的宽幅布系在竖
起的长杆上 , 五六杆一簇 , 如同旗帜 。 藏北及甘青牧区多在每年藏历四月祭祀山神时将风
马系在箭杆上插于石垛 (敖包) 之上 , 或将印有群马图案的纸片在山顶抛撒 , 谓之放风
马 。(下转第 99 页)
61
先性后命与先命后性

1马钰 《 丹阳真人语录》 , 见 《 道藏》 第 23 册 , 第 706 页 。


3李道纯 《 中和集》 , 见 《 道藏》 第 4 册 , 第 502 页 。
1
41
1 61
8详见伍守阳 《 伍真人丹道九篇》 , 见 《藏外道书》 第 5 册 , 第 866-874 页 。
7傅金铨 《 丘祖全书》 , 见 《 藏外道书》 第 11 册 , 第 287 页 。 因 此书明 显被傅 金铨篡 改过 , 现据 张广保
1
《 金元全真道内丹心性学》 所引 《长春祖师语录》 把原文中的 “见金” 订正为 “见性” 。
9伍守阳 《 伍真人丹道九篇序》 , 见 《 藏外道书》 第 5 册 , 第 866 页 。
1
0张伯端 《 金丹四百字》 , 见 《 道藏》 第 4 册 , 第 620 页 。
2
3陈楠 《 翠虚篇》 , 见 《 道藏》 第 24 册 , 第 211 页 。
2
9张伯端 《 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 , 见 《道藏》 第 4 册 , 第 365 页 。
2

(上接第 61 页)
“风马” 不仅具有深邃的宗教内涵 、 玄秘的宗教哲理和生动的表现形式而自成体系 。
而且有其盛大的宗教祈祷仪式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西藏阿里普兰县境内的岗底斯神山每年
一度的 “塔尔庆” “风马” 旗立杆盛会 。岗仁波齐神山 (即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 是包
括蒙古人 、 雅利安人 、 马来人 、 印度 、 尼泊尔人等诸多民族的崇拜信仰 , 被视为宇宙的中
心 , 万神所居之圣地的 “奥林匹斯山” ———岗仁波齐神山 “塔尔庆” “风马” 旗立杆盛会
大朝拜相传起始于 10 世纪古格王朝初期 , 已历经千余年 , 成为僧俗民众祈祷 、 祭祀佛祖 、
神灵 , 护佑安宁祥和 , 人畜无难的盛大节日 。 尤其是 12 年一轮的象征 “风马” 的马年立
杆大朝拜盛会 。 根据佛经记载 , 藏历马年 4 月 15 日 , 是佛祖释迦牟尼降生 、 成道和圆寂
三个重大纪念日重叠在一起的日子 。相传在两千年以前 , 佛祖还在人间时的一个马年里 ,
召集守护十方之神 、 诸菩萨 、 天神 、 人 、 阿修罗和天界乐师等 , 都到岗仁波齐聚会 , 从
此 , 马年便成为岗仁波齐的本位年 。后又因这一天是藏传佛教后宏期噶举派高僧米拉日巴
尊者与苯教徒纳热苯琼斗法获胜的日子和藏传佛教传统的宗教民俗节日 ———萨噶达娃节 ,
于是后世的佛教信徒和信众便把马年的这一天当作阿里神山岗仁波齐竖立经幡旗杆的庆典
日 ———丹巴素兴节 。 这一天来自西藏 、 青海 、 甘肃 、 四川 、 云南各地 , 以及来自印度 、 尼
泊尔 、 不丹 、 锡金的佛教信徒云集到岗仁波钦山脚下的宗教圣地 “色尔雄” (意为金盘),
参加竖立经幡旗杆仪式和转神山圣湖大朝拜活动 , 可称之为世界上最隆重的张挂 “风马” 、
经幡的庆典仪式和展示 “风马” 、 经幡风采的博览盛会 。
“风马” 与 经幡作为一种纯宗教题材的藏传佛教与藏族民俗文化的共同艺术形式 , 具
有深邃的多元宗教内涵和纯粹的本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特色 , 是集顶礼膜拜 、 祭祀祈
祷 、 吉祥祝福与审美性极强的形式美感为一体的民俗美术形式 , 并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
有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特色 。它和藏传佛教壁画 、 唐噶 、 雕塑一样 , 是博大精深的雪域藏族
美术中独放异彩的奇葩 。
(责任编辑 :秦人)

9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