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名的起源 李勤璞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

· 读史札记 ·

“西藏 ” 地名的起源

李 勤 璞

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

西藏是我国一个省级行政区,但是 汉 文 地 名 “西 藏” 的 由 来 及 其 涵 意, 虽 有 前 人 研 究, 仍
在茫昧之中。以笔者目前的了解,“西藏” 地名的起源和固定,历经明清两 个 朝 代, 内 涵 逐 步 确
定,本文重点考证明代该地名 的 具 体 内 涵 及 其 创 立 过 程、 演 变 轨 迹。 至 于 清 代, 因 系 满 族 从 辽
东入主中原,由绥服外藩诸部 而 与 青 藏 高 原 联 结, 西 藏 地 区 的 名 称 系 汉、 蒙 古、 满 三 语 互 译 混
用,其地理识觉又是一番复杂的情况,宜另外整理说明。

一 、 问题缘起

近代学者大 多 认 为 汉 名 “西 藏 ” 为 清 代 所 独 创。 较 早 关 注 西 藏 地 名 的 探 讨, 昉 自 1929—
1930 年。因为时局紧张,学人们对西藏问题讨论很多,其中往往有西藏地名的解释。 归纳起来,
大多学者认为唐宋以降历代西藏地区的称呼不同, “西藏” 是清代的特定称呼; 名字中的西、 藏
二字,则具体是 “西” 指位于中国西部; “藏” 或指乌斯藏,或为乌斯藏里 的 “藏” 地 区, 抑 或
为藏河 (雅鲁藏布江) 流域。① 至于西藏地名的最早来源,仅有任乃强提及,言此名初见于康熙
《平定青海碑》 与果亲王 《西藏记》,到乾隆时代派驻 “驻藏大臣”,西藏地名得以固定。②
民国时期的此番探讨,大多属于内 乱 外 患 情 势 中 应 急 著 述, 隔 膜 重, 臆 想 居 多。 新 中 国 成
立后,1961 年周恩来总理审查话剧 《文成公主》,询问历史学家吴晗有关西藏地名来源, 要求史
学界弄清楚语源。牙含章受命提交材料,底稿后来发表,其看法是:
“西藏” 这一名称, 是 清 初 创 造 出 来 的, 康 熙 时, 正 式 使 用 于 “御 制 平 定 西 藏 碑”, 但
“西藏” 与 “图伯特”、“唐 古 忒” 同 时 平 用。 雍 正 五 年 (公 元 1727 年) 设 置 “驻 藏 大 臣”,
“西藏” 才成了法定的正式名称。 “西藏” 这一名词,是汉藏两种语文的混合产物, “西” 字
是汉语,表示西 藏 这 块 地 方 在 祖 国 的 西 部。 “藏” 字 是 藏 语, 就 是 “卫 藏” (亦 即 乌 斯 藏)
去了 “卫” (乌 思) 字, 只 留 了 一 个 “藏” 字, 加 上 了 汉 文 的 “西” 字, 合 起 来 成 为 “西
藏”。这就是 “西藏” 这一名称的由来。③

① 民国时期有关西藏地名起源讨论,具体参 见 王 勤 堉: 《西 藏 问 题》, 上 海: 商 务 印 书 馆,1929 年, 第 1


页;谢彬:《西藏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年, 第 3 页; 华 企 云: 《西 藏 问 题》, 上 海: 大 东 书
局,1930 年,第 1 页;任乃强:《西 康 图 经 · 境 域 篇 》, 南 京: 新 亚 细 亚 学 会,1933 年, 第 59 页; 陈
健夫:《西藏问题》 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年,第 2 页;等等。
② 任乃强:《西康图经·境域篇》,第 59 页。
③ 牙含章:《关于 “吐蕃”、“朵甘”、“乌斯藏” 和 “西藏” 的语源考证》,《民族研究》1980 年第 4 期。
· 176 ·
“西藏” 地名的起源

牙含章同样 认 为 “西 藏” 地 名 创 自 清 初, 具 体 证 据 为 康 熙 御 制 《平 定 西 藏 碑 文》, 到 雍 正 五 年
1727) 设置驻藏大臣成正式名称。西藏是汉 藏 语 合 璧 词 汇, “西” 字 是 汉 文, 表 示 此 地 在 祖 国

西部;“藏” 字是藏语地名 gt
sang 字 (指后藏地区)。沿袭此类看法,学 者 大 有 其 人, 如 蔡 志 纯
撰短文也说 “西” 是方位,表示在祖国西部; “藏” 是藏语词,合成西藏一 名, 指 藏 北 草 原 (羌
塘)。不过,有关西藏 汉 名 的 出 现, 他 认 为 “西 藏 ” 一 词 初 现 于 《清 实 录 》 康 熙 二 年 (
1663)
“西藏班禅胡土克图故,遣官致祭” 一语。①
将 “西藏” 汉名使用 记 录 提 前 到 明 朝, 是 柳 升 祺、 常 凤 玄 两 位 学 者 的 贡 献。② 该 论 文 检 讨
《明实录》 万历三年四月甲戌日 (
1575 年 5 月 15 日) 蔡 汝 贤 奏 疏 文 字, 认 为 “西 藏” 一 称 明 代
已经出现。但是,他们又认为明 代 其 他 官 书 似 未 采 用, 而 且 地 望 也 不 明 确, 与 清 代 西 藏 的 行 政
区域不能肯定是一回事儿。因 而, 他 们 仍 然 认 为 清 康 熙 时 代 具 体 经 营 西 藏 地 方, 逐 渐 使 用 “西
藏” 地名,《清实录》 康熙二年五月乙 未, “西 藏 班 禅 胡 土 克 图 故, 遣 官 致 祭” 一 语 可 能 是 西 藏
一称在清代文献的最早记载,到 康 熙 六 十 年 御 制 《平 定 西 藏 碑 文》 使 西 藏 作 为 政 治 区 划 的 地 域
名称确立起来。
实际上,对于明代文献中出现 “西藏” 一 词, 有 的 学 者 认 为 可 能 是 误 写。 如 陈 庆 英 承 认 是
“西藏” 一词在汉文中第一 次 出 现, 但 认 为 是 “西 海” 的 误 书; 还 谓 明 代 汉 文 文 献 中 仅 此 一 见,
不能看成是 “西 藏” 地 名 最 早 在 明 代 出 现 的 实 例, 因 此 与 后 来 所 说 的 “西 藏” 一 词 并 无 关 系。
其关于在清代使用情况,看法与前述二位相同。③
“西藏” 汉名是否为清朝独创,还是明代名称的延续?对于明代 “西藏” 地 名 的 使 用 与 起 源
的探讨十分必要。近代以来学者尽 管 对 “西 藏” 的 “藏” 字 有 不 同 解 释, 但 都 认 为 “西” 字 是
指地处我国西部,认为 “西藏” 地名为清代所独创。④

二 、 万历三年 《明实录 》 中的 “西藏 ”

“西藏” 一语在明代文献出现并非孤证, 也 非 次 要, 而 是 已 具 有 特 定 内 涵 的 地 理 名 称。 “西
藏” 一词首次出现在 《明神宗实录》 万历三年蔡汝贤奏疏,其具体内涵值得认真分析。
俺答子宾兔住牧 西 海, 役 属 作 儿 革、 白 利 等 诸 番, 随 令 寄 信 松 潘 番 汉, 以 迎 佛 盖 寺 为
名,屡传衅息。四川抚 臣 曾 省 吾、 按 臣 郭 庄 以 闻, 谓 宜 速 行 陕 西 总 督, 谕 令 顺 义 王 俺 答 严
戢宾兔,无得垂涎边境,自败盟好。
于是兵科都给事中蔡 汝 贤 奏 言: “宾 兔 蚕 食 诸 番, 撤 我 籓 篱, 逆 志 固 已 萌 矣, 议 者 不
察,犹欲传谕俺答,钤 制 宾 兔。 夫 奄 奄 病 酋, 墓 木 已 拱, 安 能 系 诸 酋 之 手 足 耶? 且 宾 兔 前
抢西宁,已行戒谕,曾莫之忌,可见于前事矣。乞敕该 部 亟 咨 该 镇, 勘 破 虏 情, 整 搠 边 备,
或先事以伐其谋, 或 遣 谍 以 携 其 党, 或 增 兵 以 扼 其 隘, 或 相 机 以 挫 其 锋, 令 犯 顺 者 创, 胁

① 蔡志纯:《释西藏名称》, 《青 海 民 族 学 院 学 报》1984 年 第 2 期。他 此 后 重 申 “西 与 藏 结 合 称 西 藏”, 但


指出 《明实录》 史料 (见下文) 说明明朝已经使用西藏这个 名 称 了。 (参 见 氏 著: 《从 藏 博 到 西 藏 地 名
演变考释》,《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 年第 1 期)
② 柳升祺、常凤玄:《西藏名义辨析》,《中国藏学》1988 年第 2 期。
③ 陈庆英:《汉文 “西藏” 一词的来历简说》,《燕京学报 (新 6 期)》,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 社,1999 年,
第 131—134 页。
④ 王晨、董云虎主编:《西藏知识问题解答》,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2011 年, 第 2 页。 此 类 观 点 更 早 见 于
王贵、喜饶尼玛、唐家卫:《西藏历史地位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年,第 12—13 页。
· 177 ·
历 史 研 究 2016 年第 5 期

从者解,狂虏闻之 少 知 敛 戢 耳。 且 虏 自 称 贡 以 来, 所 要 我 者 屡 变, 索 锅 而 与 之 锅, 求 市 而
与之市,增马而与 之 增, 将 来 边 计 安 知 底 止? 乃 若 巴 蜀 之 衅, 又 自 焚 修 之 说 启 也。 盖 许 之
建寺,则西藏一路往来自繇;听之奉佛,则南北诸番交通无禁, 彼 黠 虏 岂 真 有 从 善 之 念 哉?
其挟诈用术,远 交 近 攻, 不 独 宾 兔 为 然 明 矣。 惟 天 语 叮 咛 当 事 诸 臣 毋 蹈 往 辙, 克 励 新 图,
无苟取一时之安,重贻他日之悔。”
章下兵部。①
重点需 要 考 证 事 情 的 由 来。 宾 兔 是 顺 义 王 俺 答 第 四 子。 宾 兔 的 部 落 叫 威 兀 慎 (蒙 古 文
uy
i n),原住大同右卫 (今 山 西 右 玉 县) 之 北 丰 州 滩 一 带 游 牧, 嘉 靖 三 十 七 年 (
γur i 1558) 带
着部落随其父往征西海 (藏 文 mt shosngon,蒙 古 文 kkenaγur, 今 青 海 湖 地 区)。 因 为 西 海 富
饶,俺答回去的时候,宾兔留在了那里。至万历三年,他已在西海住牧十五年以上,② 势力已经
伸至西海东南远处的四川西北部松潘 ( zung-chu) 地区,那儿作儿革 (mdz od-dge,若尔盖)、白
利 ( i) 等诸番已为其 “役属”。王士琦 万 历 末 年 记 述: “丙 兔 台 吉, 授 指 挥 同 知, 营 名 威 武
be-r
慎,在陕西河州西海住牧,甘 肃 扁 渡 口 互 市。 故。 子 三: 三 温 台 吉、 土 麦 台 吉、 傻 代 台 吉。”③
三温即真相台吉 (ay
isang)。
迎佛指迎请乌思藏格 鲁 派 领 袖、 哲 蚌 寺 堪 布 锁 南 坚 错 (
bsod-namsr sho,1543-1588。
gya-mt
被追认为第三世达赖喇嘛) 前 来 结 成 师 弟 关 系。 盖 寺, 依 《明 实 录》 万 历 二 年 闰 十 二 月 二 十 一
日,“先是达虏头目入境,到西纳寺烧香讨赏,甘肃巡抚廖逢节请于嘉峪关外远处听盖一寺, 使
之焚修,自可杜 其 求 请 之 词”。 至 当 月 二 十 八 日 “兵 部 覆 巡 抚 廖 逢 节 议: 传 谕 黄 台 吉, 自 采 木
植,于关西离边远处,修盖一寺,听各虏就 彼 焚 修”。④ 看 来 明 朝 尚 不 知 对 方 已 选 好 寺 址, 即 西
海南岸。同书万历三年八月十三日说: “先是虏酋切尽黄台吉等乞于西海地方及嘉谷 (峪) 关外
盖寺焚修,事下川陕三省 督 抚 勘 议, 礼 部 覆 议: 各 虏 已 采 木 兴 工, 而 责 其 改 造 于 五 王 城, 势 既
不能;不若因而 许 之, 以 鼓 其 修 善, 而 杜 其 嘉 谷 关 外 之 请。 盖 中 国 之 御 夷, 惟 在 边 关 之 有 备,
而掳之顺逆,又不在一寺之远近也。得旨:如礼部议”。⑤ 万历五年四月初六日,“顺义王俺答建
寺西海岸,以寺额请,赐名仰华”。⑥ 建寺非仅为了讨赏,而是迎请供养锁南坚错。
仰华寺地望,蒙古文 《俺答汗传》 记 “在 青 海 之 东”,⑦ 今 人 谓 在 青 海 湖 东 南 方 共 和 县 恰 卜
恰镇加拉村附近,⑧ 到西海约 50 里途程。虑 及 建 造、 护 卫 和 晨 夕 礼 拜 的 方 便, 宾 兔 的 帐 幕 应 在
仰华寺一旁。
四川抚按诸臣的报告转述太简,详细事体不明。 《明史》 解释说: “时乌斯藏僧有称活佛者,
诸部多奉其教。丙兔乃以焚 修 为 名, 请 建 寺 青 海 及 嘉 峪 关 外, 为 久 居 计 …… 丙 兔 既 得 请, 又 近

① 《明神宗实录》 卷 37,万 历 三 年 四 月 甲 戌, 台 北: “中 研 院 ” 历 史 语 言 研 究 所 影 印 本,1962 年, 第


858—859 页。
② 《明史》 卷 330 《西域传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 8546 页。
③ 王士琦:《三云筹俎考》 卷 2,万历刊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 30b 页; Hen rySer
ruys,Genea
logi
cal
Tabl
esoftheDe
scendan
tsof Dayan-Qan,S-Gr
avenhage:Mou
ton & Co.,1958,p.88.
④ 《明神宗实录》 卷 33,万历二年闰十二月辛卯、丁酉,第 779、782 页。
⑤ 五王城在松潘地方,宾兔原也 想 在 该 地 建 寺。 (参 见 《明 神 宗 实 录 》 卷 46, 万 历 四 年 正 月 乙 已, 第
1026—1027 页;卷 41,万历三年八月戊寅,第 935 页)
⑥ 《明神宗实录》 卷 61,万历五年四月癸亥,第 1383 页。
⑦ 佚名:《阿勒坦汗传 (附蒙古文原文)》,珠荣嘎译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
991年,第 2
59页。
⑧ 秦裕江:《仰华寺寺址初探》,《青海社会科学》1995 年第 1 期。
· 178 ·
“西藏” 地名的起源

胁番人,使通道松潘以迎活佛。”① 活佛、“听之奉佛” 的 佛 均 指 锁 南 坚 错, “丙 兔” 是 俺 答 四 子
宾兔 (蒙 b
ing
tüt
ayi
ji,uy
iγur i
nbi
ngü,藏 b
t in-dus,?—1588) 名字别写。 四川抚按担心地方
安危,乃向中枢报告,要求转由顺义王俺答约束其子。
兵科都给事中蔡汝贤提建言分三层:一是评论宾兔行动的意图和明朝隆 庆 封 贡 政 策 的 不 当;
二是具体说到宾兔在松潘的事, 认 为 四 川 之 衅 是 起 自 宾 兔 奉 佛 焚 修 之 说, 奉 佛 是 借 口, 真 意 是
欲肆行抢掠;三是建议皇帝督促当事诸臣采取新的方针。
值得注意的是,章下兵部议覆。其结果是:“宾兔西牧,抚臣议欲传谕俺答,科臣议宜整兵遣
谍、专图拒剿。兵部尚书谭纶两是之,因条为设险练兵、积饷储器,及更置将领、抚谕熟番数事,
且荐都司佥书徐仁威、游击章延廪可用。上俱从之。
”② 抚臣指四川巡抚曾省吾,科臣即蔡汝贤。
蔡汝贤一直反对隆庆和议,反对款贡互市。③ 所谓宾兔逆志已萌、俺答墓木已拱,也是不实
之词;④ 稽诸汉文以及蒙古文藏文记述,当时俺答父子及蒙古右翼部落是虔诚的西藏佛教徒, 且
对明朝奉贡惟谨。总之,宾兔住 牧 西 海 十 多 年 了, 势 力 已 经 延 伸 至 广 远 的 松 潘 地 区, 控 制 了 松
潘通往乌思藏的道路;宾兔和蒙古 右 翼 已 经 是 西 藏 佛 教 虔 诚 信 徒 与 檀 越。 作 为 在 明 朝 赞 助 下 文
化转变的标志,就是西海南岸为锁南坚错建立的仰华寺。
最为关键的是,蔡汝贤所定义的 “西 藏” 名 称, 在 他 看 来 “许 之 建 寺, 则 西 藏 一 路 往 来 自
繇;听之奉佛,则南 北 诸 番 交 通 无 禁”, 意 谓 如 果 允 许 建 寺 供 奉 活 佛 锁 南 坚 错, 那 对 于 宾 兔 等
“黠虏”,西藏一路就往来自由 了, 因 为 番 僧 和 蒙 古 信 徒 老 是 往 返 于 乌 思 藏 与 归 化 城、 河 套 (我
儿秃厮) 之间,西海及仰华寺是 中 途 必 经 之 地; 他 们 得 以 永 久 地 在 此 地 寺 庙 奉 佛, 跟 西 海 南 北
诸番的往来就没有约束了。“远交近攻” 的远、近分别指 “西藏” 与 “诸番”。
蔡汝贤将 “西藏一路”“南 北 诸 番” 对 举, 还 说 “远 交 近 攻”, 都 提 示 此 处 空 间 的 中 心 就 是
西海。当时情况是:西海的南、北、西分 布 诸 番, 西 南 极 远 处 是 乌 思 藏 所 在, 东 四 百 里 有 明 西
宁卫的卫城,明朝为了监视或 控 制 西 海, 西 海 正 东 不 容 蒙 古 与 诸 番 久 居, 以 此 之 故, 蔡 汝 贤 只
提及西海之南、北、西三面。
仅就此处看,“西藏一路” 意谓 “西海以西,往藏去的一路”, “南北诸番” 是指西海南部和
北部的各番落。下一节将廓清:就中 “藏” 字乃指乌思藏之地,是 “乌思藏” 简称。

三 、 万历七年藏僧通贡的 “藏 ” 与 “乌思藏 ”

万历六年藏历五月十五日,锁 南 坚 错 与 俺 答 在 西 海 仰 华 寺 举 行 宏 大 皈 依 法 会, 从 此 蒙 古 社
会折入西藏佛教之道,这座宏伟 的 寺 院 遂 成 为 蒙 古 人 在 西 海 活 动 的 中 心。 依 藏 文 记 载, 藏 历 当
年冬,锁南坚错由此处被甘肃巡 抚 侯 东 莱 请 到 甘 州, 受 到 隆 重 礼 敬 供 养, 十 二 月 底 锁 南 坚 错 从

① 《明史》 卷 330 《西域传二》,第 8546 页。


② 《明神宗实录》 卷 37,万历三年四月己卯,第 865—866 页。
③ 方逢时:《虏酋势劫熟番 疏 (抚 处 宾 酋 )》, 陈 子 龙 等 选 辑: 《明 经 世 文 编 》 卷 320,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1962 年,第 3418 页,编者在文尾作行间按语:“任事极难。抚议初成之时,蔡给事等论方 (逢 时)、 王
(崇古) 甚急。” 亦见方逢时:《与 兵 科 蔡 龙 阳 论 贡 市 夷 马 疏》, 《大 隐 楼 集》 卷 13, 李 勤 璞 校 注, 沈 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220—221 页。 另 参 见 《明 神 宗 实 录 》 卷 33, 万 历 二 年 闰 十 二 月 丁 亥 ,
第 776—777 页;卷 37,万历三年四月乙酉,第 873—874 页。
④ 宾兔的情况参见 《明神宗实录》 卷 31,万历 二 年 十 一 月 丙 申, 第 744—745 页。 俺 答 情 况 参 见 方 逢 时:
《上内阁张太岳论西虏事书》、 《虏 酋 势 劫 熟 番 疏 (抚 处 宾 酋 )》, 《大 隐 楼 集 》 卷 13, 第 226—227 页;
补遗,第 309—310 页。
· 179 ·
历 史 研 究 2016 年第 5 期

甘州写一封信给明 朝 中 枢 张 居 正,① 递 达 朝 廷 已 是 万 历 七 年 二 月 份 了。 此 事 明 朝 称 为 “藏 僧 求
贡”,留下不少往复纪录,正可明了前述 “西藏一路” 藏字所指。
张居正 《番夷求贡疏》 交待了事情的端绪,由于该文太长,这里不便抄录。② 万历七年二月
十六日朝廷处理:“命辅臣居正勉纳贡夷人、乌思 藏 僧 人 锁 南 坚 错 等 馈 物。”③ “僧 锁 南 坚 错, 即
虏酋顺义王俺答所称活佛 者 也。 去 年 虏 酋 以 迎 见 活 佛 为 名, 意 图 西 抢, 因 教 以 作 善 戒 杀, 阻 其
西掠,劝之 回 巢。 又 因 而 连 合 西 僧, 向 风 请 贡, 且 以 番 书 一 纸 并 压 书 礼 物 遗 居 正, 居 正 上 言
‘臣系辅弼近臣,参预密勿,义不与 外 夷 私 通’, 不 敢 私 受。 上 以 居 正 辅 理 勋 猷, 宣 播 遐 迩, 戎
狄宾服,宜勉纳所馈,以 慰 远 人 向 风 慕 义 之 诚。”④ 张 居 正 称 锁 南 坚 错 为 “乌 思 藏 僧 人 ”、 “西
僧”,这都是明代对西藏喇嘛的常称,后者则在元代就开始使用。
张居正办理此事时的同僚 通 信, 对 锁 南 坚 错 僧 人 身 份 的 称 呼 值 得 注 意。 如 《答 贵 州 巡 抚 何
莱山》:
藏僧求贡事,诚制御 虏 酋 之 一 机。 承 示 即 入 告 主 上, 已 荷 俞 允。 其 回 赐 诸 物 皆 命 内 库
送,不穀阅过乃发,圣 德 柔 远 之 仁, 可 谓 并 包 无 外 矣。 阐 化 求 封 一 节, 礼 部 谓 彼 中 见 有 阐
化王嘉隆间皆曾入贡,与复封之说 相 左, 恐 有 诈 冒, 不 得 不 一 行 查, 可 遣 使 同 顺 义 一 人 至
藏中一查之,当得其要领也。⑤ 其所遗不穀者,虽不可峻拒,宜奏知圣主,而后受之, 托掖
川公量为酬答,以 慰 其 意。 仍 希 以 鄙 意 传 喻 顺 义, 促 之 早 归。 建 寺 一 节 似 亦 可 从, 俟 宣 大
军门有疏即为请 行。 此 酋 归 则 贡 市 愈 坚, 而 西 镇 可 安 枕 矣。 若 将 宾 兔 一 枝 携 之 来 归 尤 玅,
不知彼肯从否。⑥
此处张居正使用 “藏 僧 ”, 其 中 “藏 ” 指 称 西 藏, 地 方 则 为 “西 镇 ”, 其 指 代 可 谓 清 晰。 又 有
《答甘肃巡抚侯掖川》:
荅藏僧锁南坚参 遍 金 纻 丝 二 端, 云 纻 丝 二 端, 此 外 仍 加 茶 百 斤, 及 细 布 等 物。 或 再 欲
从厚,则加一数念 珠 子。 去 人 不 便 多 赍, 烦 即 于 抚 赏 银 内 处 给, 可 入 查 盘 也。 仍 乞 代 为 传
示,谢其远意。通贡一 节, 已 奏 知 主 上 俞 允, 今 且 先 授 禅 师 之 号, 后 若 化 虏 有 功, 次 第 加
进,决不恡惜。此后中华番虏合为一家,永享太平,垂名万世矣。⑦
此处张居正仍使 用 “藏 僧”, “藏” 代 表 西 藏, 可 谓 十 分 普 遍。 张 居 正 使 用 “藏 僧 ”, 还 可 见 其
《答巡抚吴环洲》:
虏酋既失利于西, 势 必 归 巢, 今 欲 建 寺 迎 藏 僧 来, 盖 藉 此 以 掩 其 败 也。 归 之 迟 速 亦 任
彼意,不必加意促之,使得借以为重。⑧

① 藏文传记谓土虎年 (万历六年) 冬,锁南坚错来到甘州城。rGya nga-pachen-po


l-dbangl sbr
tsams,
rje-
bt
sunt hams-cad mkhyen-pab
sod-namsrgya-mtshovirnam-t
hardngos-grubrgya-mt
shovishing-r
tazhe

o(
bya-babzhugs-s 1646),收入rGya ku-phr
l-dbangs engr imbyongyimdzadrnam : sku-phr
engdang-po
na
sbzh
i-pav
ibargy har,Pe-c
irnam-t in:Kr
ung-gov
ibodr
i un khang,2010,shog g
g-padpe-skr rangs
559-560.
② 张居正:《张太岳集》 卷 4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第 552—553 页。
③ 《明神宗实录》 卷 74,万历六年四月癸已,第 1606—1607 页。
④ 《明神宗实录》 卷 84,万历七年二月辛卯,第 1767—1768 页。
⑤ 内容另参见 《明神宗 实 录 》 卷 72, 万 历 六 年 二 月 癸 卯, 第 1558 页; 卷 84, 万 历 七 年 二 月 辛 卯, 第
1768—1769 页。
⑥ 张居正:《张太岳集》 卷 31,第 378 页。
⑦ 张居正:《张太岳集》 卷 31,第 378 页。
⑧ 张居正:《张太岳集》 卷 31,第 379 页。
· 180 ·
“西藏” 地名的起源

其 《答甘肃巡抚侯掖川》:
藏僧通贡授官给赏事,前启已悉,僧衣图书等项俱付差人赍上矣。俺酋折北于西伐,从此
能卷锐以俟再举,策之上也。乃逞忿报复,以致部众离心,势穷力蹙,必致一败涂地而后已,
此天将亡胡之徵也。请和西番,断不可许;回巢建寺一节,亦止可量助物料,工完赐以名额。
岂有堂堂天朝,特为建寺而劝之回巢者乎?凡此皆挟中国以为重,而示威于瓦剌 (
Oyi
rad),
不可从也。自今劝令回巢之言,亦不必太急。彼既丧 败, 势 不 得 归, 然 亦 必 归。 今 在 西 海,
不免为贵镇扰,公且耐烦处之,抚赏费用,已属本兵议处。谅彼亦自不能久也。①
从张居正与同僚通信来看,同一件事,《番夷求贡疏》 与 《实录》 称锁南坚错为 “乌 思 藏 僧 人”、
“西僧”,同僚间通信则改称 “藏 僧”, 另 有 “藏 中” 一 语。 可 知 “乌 思 藏” 与 “藏” 所 指 相 同,
可以互换;但 “乌思藏” 用于正式奏疏,“藏” 字用于一般书信,乃其 简 称, 二 者 有 别。 这 是 张
居正的细心之处。
《明神宗实录》 也有 “乌思藏” “藏” 并 用 而 所 指 相 同 的 例 子。 前 引 万 历 七 年 二 月 十 八 日 记
录说:“赐贡夷乌思藏自称阐化王长男札释藏卜、次男札释坚参、藏僧锁南坚参、 星吉藏卜等封
授,赏赍有差,并给代乞顺义王俺答之赏。”② 锁 南 坚 错 的 藏 文 传 记 谓 土 兔 年 (值 万 历 七 年) 八
月皇帝派遣专人封授他 rgya
l-khamst
hams-c
adky
iskyabsgna
sgyogch
i ī (护国弘教禅
ng- r
师) 名号 (
mthan),并颁给 印 信 及 僧 服 敕 书 (
s a) 等 物,③ 则 是 送 达 日 期 了。 稽 考 史
vjav -s
事,《实录》 与张居正通信中的 “锁南坚参” 乃是锁南坚错名字另一个写法。④
藏僧求贡这件事上,“藏” 乃 “乌思藏” 简称。万历三年宾兔迎佛盖 寺 是 藏 僧 求 贡 开 端, 故
“西藏一路” 的 “藏” 也指乌思藏地区。那就是说,到万历三年的时候,明人对 乌 思 藏 地 区 有 三
个名称:正称 “乌思藏”,简称 “藏”, 另 称 “西 藏”。 连 贯 地 看, 乌 思 藏 之 地 简 称 “藏 ”, 以 及
“西藏” 之名,恐 怕 在 万 历 三 年 之 前 就 成 惯 例, 不 然 的 话, 蔡 汝 贤 不 能 径 行 使 用。 所 以 蔡 汝 贤
“西藏” 一语,确解是 “西海以西的乌思藏”。

四 、 郑洛西海经略与乌思藏地区的称谓

洪武皇帝驱逐元朝势力于 塞 外 以 后, 最 大 敌 人 仍 是 蒙 古, 后 者 保 持 巨 大 的 力 量, 谋 求 复 辟
南犯。洪武永乐年间,明军深入 朔 漠, 攻 击 元 朝 残 余 力 量, 同 时 逐 步 建 立 起 沿 着 塞 北 与 内 地 之
间的北边军事防线。其西端在历 史 上 著 名 的 要 区 河 西, 明 朝 在 这 里 陆 续 建 立 军 事 卫 所, 计 有 嘉
峪关以西的七个羁縻卫,和嘉 峪 关 以 东 (关 内) 河 西 地 区 的 西 番 诸 卫, 仰 赖 这 条 南 依 雪 山、 北
面瀚海的漫长沃野地带 (
oas
is),⑤ 构筑起北拒 “胡虏”,南抚 “西番”,维系 西 域 及 其 以 远 往 来

① 张居正:《张太岳集》 卷 31,第 380 页。


② 《明神宗实录》 卷 84, 万 历 七 年 二 月 辛 卯, 第 1768 页。 参 见 《明 神 宗 实 录 》 卷 72, 万 历 六 年 二 月 癸
卯,第 1558 页。
③ rGyal-dbangl nga-pachen-posbr
tsams,re-b
j tsunt
hams-cad mkhyen-pabsod-namsrgya-mt
shov
irnam-
thardngo s-grubrgya-mt shovis
hing-r
tazhe o,shoggr
sbya-babzhugs-s angs562.
④ “参” 字不是笔误,依据行状撰的侯东莱墓志铭叙及此事此僧。(屠隆:《明故 正 议 大 夫 兵 部 右 侍 郎 兼 都
察院右佥都御史侯公墓志铭》,《白榆集》 卷 18,台北:伟文图 书 出 版 社 景 印 万 历 间 刊 本 ,1977 年, 第
948—949 页)
⑤ 参见陈正祥:《河西走廊》(国立中央大学研究 院 理 科 研 究 所 地 理 学 部 丛 刊 第 四 号 , 行 政 院 水 利 委 员 会
委托研究西北水利移垦问题报告之二),重庆,1943 年。
· 181 ·
历 史 研 究 2016 年第 5 期

明朝的通路,① 目光可谓深远。这个地区设为陕西行 都 司。 按 照 当 时 的 看 法, “西 番 即 西 羌, 族
种最多,自陕西历四川云南西 徼 外 皆 是。”② 因 之 同 时 期 在 四 川 省 西 北 部 也 设 立 军 事 卫 所,③ 控
制西番诸聚落。
隆庆和议 (
1571) 之后,从宣大甘肃 沿 边 到 西 海, 蒙 汉 关 系 一 般 是 友 善 太 平 的。 万 历 九 年
俺答去世,西海地区蒙古主导者易为河套 (
ordos) 火 落 赤 (
quai), 局 势 重 新 动 荡 起 来, 万 历

十六、十七年,明朝前线有三员大将被杀,举朝震动,认为蒙古将进攻关陇,④ 皇帝乃委派兵部
尚书郑洛 (
1530—1600) 前去解决。⑤ 郑洛 (《明实录》 写作郑雒) 先后在宣大山西担任巡抚和
总督,了解右翼蒙古,并结有很深的交情,文武兼备,精通边务。
郑洛经略陕西四镇始于万 历 十 八 年 十 月, 次 年 十 月 结 束。 他 受 命 后 兼 程 抵 达 兰 州, 又 进 驻
西宁,沿途调查,并根据历史经 验 提 出 两 项 重 要 原 则: 一 是 注 重 河 西 地 区 的 军 事 防 卫, 重 建 明
初河西走廊 “南番 北 虏 ” 格 局, 为 此 驱 逐 归 化 城 与 河 套 来 的 蒙 古, 使 各 归 故 地, 二 是 要 “收
番”,即把沦为蒙古役属的诸番聚落招抚回来,妥当安置。值得注意的是,这 两 项 目 标 集 中 于 西
海地区。故经略陕西,重在西海。
当时郑洛密集报告西海四 境 “番 虏” 情 况, 事 后 也 有 所 回 忆, 其 用 语 显 示 乌 思 藏 地 区 的 称
谓早已多样化。首先,藏、乌思藏、西藏三个名称交替使用。
夫茶禁严矣,各番赴 藏 受 戒, 如 汉 人 之 赴 京 求 官, 禁 之 不 能 也。 而 海 上 之 途, 则 入 藏
捷径。番利虏途,虏利 番 货, 故 群 虏 之 恋 恋 海 上 者, 虏 视 番 为 可 劫 之 人, 番 畏 虏 为 截 路 之
盗。此而不议,则番必 入 藏, 入 藏 必 由 青 海, 由 青 海 则 必 借 路 海 虏。 若 无 法 以 防 闲, 则 受
戒之番,何以禁其通虏?
近据西宁兵备道按察使 石 槚 呈 为 乞 恩 讨 路 以 便 赴 藏 受 戒 事。 准 西 宁 游 击 鲁 光 祖、 碾 伯
守备祁德手本,查得西宁境内住牧 熟 番 僧 人, 未 款 之 前, 有 去 乌 思 藏 受 戒 者, 俱 将 番 僧 名
数,并随骑马匹行 李 等 项, 赴 本 道 告 明, 一 面 转 呈 甘 肃 抚 院, 一 面 本 道 查 给 执 照, 经 由 四
川内地入藏,回从原 路 归 巢。 自 虏 款 以 后, 番 虏 交 通, 各 僧 就 近 取 道 海 上, 直 赴 西 藏。 今
番僧班着儿坚昝、 札 思 巴 坚 错 等, 欲 由 前 路, 缘 近 日 经 略 部 院 招 番 杀 虏, 各 怀 雠 衅, 难 以
前往,告要照依先 年 旧 例, 经 由 四 川 入 藏, 似 应 准 从 到 道, 案 照 转 呈 到 臣。 臣 切 以 为 群 虏
占据海上,非独便利 水 草, 实 是 垂 涎 番 货。 盖 番 僧 入 藏, 必 由 青 海, 由 青 海 必 经 虏 巢, 经
虏巢必供虏 货, 故 西 藏 之 氆 氇 (
phrug) 宝 刀, 诸 番 所 有, 虏 即 有 之。 今 欲 断 绝 番 虏 交 通,
而犹容其经由旧路,则势必连结,是两河之患无已时也,此安 可 以 不 议 也? 合 无 备 行 督 抚,
细查往例,如该道所呈,有 则 修 复, 容 其 给 引, 永 绝 番 僧 通 虏 之 虞; 无 则 该 镇 别 为 长 计。
若番不由海,不惟绝交构之嫌,且使虏无所利于番,亦难久居于海矣。⑥
这里议论番僧前往乌思藏受戒一事,交替使用 “赴藏受戒” “去乌思藏受戒” 的 说 法, 又 有 “入
藏捷径”“直赴西藏”“经由四川入藏” 之语,显然,乌思藏、藏、西藏皆可指称乌思藏地区。

① 参见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明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07年,第 3
93—4
15页。
② 《明史》 卷 330 《西域传二》,第 8539 页。
③ 参见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明代卷)》,第 415—439 页。
④ 张问仁:《经略少保郑公西征平夷记》,杨应琚编:《西宁府新志》 卷 35 《艺文志》,台北:文海出 版 社,
1966 年影印本,第 1384—1385 页。
⑤ 参见 《明史》 卷 20, 万 历 十 八 年 秋 七 月 “己 巳 , 兵 部 尚 书 郑 雒 经 略 陕 西 四 镇 及 山 西 宣 大 边 务 ”。
(第 273 页)
⑥ 郑洛:《郑经略奏疏》 卷 2,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 卷 405,第 4402—4403 页。
· 182 ·
“西藏” 地名的起源

当时郑洛的助手万世德写 于 前 线 的 信 说: “今 把 酋 (
baqu) 乃 永 绍 卜 (
r yüngs
iyebü) 一 枝
耳,松山为我儿秃厮 (rdos),火酋 (
o quai) 为 多 罗 土 蛮 (
l dol ümen), 盖 风 马 牛 不 相 及
oγat
也 ……及火酋利藏僧之买路而道之行,把酋 利 藏 僧 之 囊 橐 而 御 之 路, 又 构 不 解 之 隙 矣。”① 正 可
与郑洛报告中 “藏” 字的用法印证。
又有值得注意的是,“乌思” 一称,也指称西藏。
臣乃鼓舞番族,多 方 作 用, 张 声 挞 伐, 谓 将 三 路 出 兵, 一 由 河 州, 一 由 洮 州, 一 由 西
宁。大兵将至两川,擒捕首 先 逆 虏。 又 发 露 布 于 松 藩, 以 防 乌 思 之 逃 遁; 传 羽 檄 于 川 蜀,
以遏大山口之冲 突。 乃 火、 真 两 酋, 自 知 罪 大 恶 极, 恋 住 不 能, 跳 梁 不 敢, 计 穷 力 屈, 遂
夜弃两川,渡河北遁矣。②
辱远教惓惓,知永邵卜已遁乌 斯,火 真 两 酋 潜 伏 盐 池。青 海 波 澄,湟 中 烽 静,良
足 为 快 。③
青 海 曾 潜 迹 , 乌 思 欲 远 羁 (行 间 注 : 虏 离 两 川 , 遁 之 青 海 , 且 侦 我 消 息 , 欲 远 遁
乌 思 矣 )。④
以上是说郑洛驱逐火落赤、真相二部落离开西海的计策和结果。
对照张问仁的事后追述: “诸 夷 既 归, 火、 真 必 欲 作 螳 螂 当 辙 状。 公 (郑 洛) 乃 分 布 兵 势,
大举出塞,河东 兵 自 两 川 而 进, 扼 其 南 奔; 甘 凉 兵 自 扁 都 而 进, 防 其 北 溃; 骁 将 雄 师 数 万 众,
公自统之,由西 石 峡 出 海 上。 五 路 并 进, 千 里 穷 追, 而 火、 真 诸 酋, 业 当 未 事, 远 遁 于 乌 思 藏
之间矣。”⑤ 再对照经略结束后,郑洛提出今后如何保持西海无 “虏” 的第八条办法:“夫甘肃道
断,则海虏势孤,固 不 必 于 轻 动 大 众、 穷 兵 追 剿 也。 然 恋 牧 日 久, 则 狎 我 疏 防, 部 落 零 星, 可
施 剿矣……于 时 再 入 莽、 捏, 则 畏 我 师 之 袭 击; 远 由 川 底, 则 畏 瓦 虏、 回 夷 之 堵 截, 势 不 得
不远遁乌思藏中,庶几乎西海可廓清也。”⑥ 这样来看,“乌思” 也可指称乌思藏。
郑洛对于 “乌思” 的地理方位记述甚为详细, “西宁行百里许而出 石 硖, 即 为 塞 徼。 又 西 行
四五百里,乃为青海。青海周 围 七 八 百 里, 其 西 有 大 小 盐 池, 西 南 则 通 乌 思 西 藏, 西 北 则 通 瓜
沙哈密。皆其可去可 来 之 地、 可 牧 可 猎 之 区, 延 袤 数 千 里, 广 漠 无 际 ”。⑦ 又 有 “盖 大 海 以 西,
至于大小盐池;又西北至于哈密、赤斤;又西南乌思西藏。延袤 数 千 里, 广 漠 无 际, 野 牛 野 马,
易于打猎。而西藏之宝刀奇货、氆氇皮 革, 服 用 所 需, 种 种 皆 西 海 所 有, 而 北 塞 所 无 也”。⑧ 因
而, “乌 思、 西 藏” 乃 是 同 位 语, “乌 思 西 藏” 之 意, 不 是 两 地。 这 么 写 是 为 了 前 后 行 文 对 称,
求得修辞效果 (大小盐池,乌思西藏,瓜沙哈密,哈密赤斤)。翻检当时奏疏 文 集 和 《明 实 录》,
知道 “乌思” 是 乌 思 藏 简 称。 其 实 只 会 如 此, 因 为 当 时 不 知 道 “乌 思 藏” 在 藏 语 里 是 两 个 词,
可以拆开 (乌思 + 藏,藏语 dbu
sgt
sang)。
西宁、西海与西藏的空间关系,清 代 方 志 描 述 一 如 明 代, 可 以 印 证。 如 《秦 边 纪 略》 谓 西

① 万世德:《上曹如川抚台》,《湟中牍》(万历刊本,有万历甲午仲秋自序) 卷 7,第 2b、3a、3b 页。


② 郑洛:《郑经略奏疏》 卷 1,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 卷 404,第 4388 页。
③ 郑洛:《与石见吾廉使》,《郑襄敏公赤牍》 卷 17,万 历 三 十 五 年 丁 未 家 刻 本, 第 3a 页。 大 小 盐 池 在 西
海之北。
④ 郑洛:《西征纪事一百二十韵》,《白贲堂诗草》 卷 10,万历二十七年刊本,第 11b 页。
⑤ 张问仁:《经略少保郑公西征平夷记》,杨应琚编:《西宁府新志》 卷 35 《艺文志》,第 1388 页。
⑥ 郑洛:《郑经略奏疏》 卷 2,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 卷 405,第 4403 页。
⑦ 郑洛:《郑经略奏疏》 卷 2,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 卷 405,第 4396 页。
⑧ 郑洛:《郑经略奏疏》 卷 1,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 卷 404,第 4388 页。
· 183 ·
历 史 研 究 2016 年第 5 期

海 “在西宁之西,其周千里……环海 之 地, 广 野 弥 漫, 其 西 北 一 隅 咸 沙 碛, 不 长 寸 草 …… 其 南
则可达松潘茂州,其东则至西宁 河 洮, 其 西 则 通 西 域 各 国, 哈 密、 金 山、 乌 斯 藏 尤 近; 其 北 热
水、祁连诸山。” 行间注释重复道: “青 海 在 西 宁 西 四 百 里 …… 哈 密 在 西 北, 金 山 即 沙 陀, 在 海
之西……乌斯藏在西南,今达赖喇嘛所居。”①
归纳以上所考,至迟万历年间,乌思藏之地拥有多种称呼:一 是 乌 思 藏 (正 名, 旧 名), 二
是藏、乌思 (简称),三是西藏 (新名)。

五、余 论

回顾本文,万历三年 《明实录》 所 录 朝 章 第 一 次 出 现 “西 藏” 这 个 词, 已 经 是 专 名 了, 不
是误写,更不是次要之事。通过对 明 朝 诸 多 汉 文 史 料 的 梳 理, 特 别 是 明 人 对 川 甘 青 毗 连 地 区 蒙
古和藏僧活动的连贯报道中,可以得出: “西藏” 意谓 “西海之西的乌思藏”; “藏” 乃乌思藏简
称,“西” 指西海之西,乃是以西海 (
mts ngon) 为地理空间的中心,而非立足京师或者内地
hos
得到的方位感。
在张居正笔下,“藏” 指乌思藏,已经是稳定的名称了;但他谈到 乌 思 藏 地 区 的 时 候, 倾 向
于正式场合 (奏疏) 使用 “乌思藏”,同僚书翰用 “藏” 字,后者是乌思藏的 简 称。 再 看 郑 洛 及
其同僚笔下,意指乌思藏地区的 “藏”、 “西藏” 字眼儿早就固定下来,频繁运用; “乌思” 只见
郑洛个人使用,但当时读者亦能准确理解。《明实录》“藏”“乌思藏” 并用,所指一致。
“西藏” 这几个汉文地名创立行用的契机是:由于住牧归化城和河套地区的右翼蒙古移牧西海
周围,将其地诸番变为役属,同时建立仰华寺奉佛,跟乌思藏喇嘛建立深切的信仰关系之后,明初
“南番北虏” 的局面被打破,明朝不得不以西海地区为中心,进行军事住民的 经 略, 恢 复 西 海 地
区秩序,而对从归化城经西海到西藏四川广漠的边陲地理空间重新 结 构 化 , 西 番、 西 宁、 西 海、
四川与西藏的空间关系得以清晰,形成新的地理识觉与空间表象,形成新的 “西藏地域”。
从 “乌思藏” 到 “西藏” 的地名变更 意 味 着 什 么 呢? 元 明 时 代 地 名 “乌 思 藏” 是 出 自 西 藏
内部 “西藏三区”(bodchol-khagsum) 的 观 念, 三 区 里 面 dbusg
tsang (乌 思 藏) 被 称 为 “圣
教”(佛教) 之区 (
dam-pachosky l-kha),dbus (乌思,意为 “中心”) 地区因拥有大昭寺
icho
(vphru
l-snangg
t agkhang) 这座佛教道场 而 具 有 神 圣 性, 这 是 悠 久 岁 月 形 成 的 西 藏 (
sug-l bod
yul) 中心的空间识觉。 新 的 地 名 则 另 起 炉 灶, 系 以 西 海 为 中 心 建 立 的 地 理 识 觉, 乌 思 (
dbus)
之地不再具有中心性和神圣性, “藏” 字 是 “乌 思 藏” 简 称, 是 汉 语 演 化 的 结 果, “西” 则 指 在
西海以西。整个性质而言,是将青藏高原空间重新建构了,现代西藏的地理空间得以析出。
以西海为地理中心创造出 “西藏” 地 名, 这 一 点 虽 出 乎 意 料, 但 稽 诸 往 昔 的 史 实, 也 在 常
理之中。在近代以前,西海地区对 于 中 国 经 略 西 北 及 中 亚 具 有 一 贯 的 重 要 性。 就 今 日 内 地 与 西
藏的地面交通和后勤保障来看,西海地区仍为十分重要的节点。

〔作者李勤璞,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研究员。临安 311300〕

(责任编辑:周 群 吴四伍 责任编审:路育松)

① 梁份:《秦边纪略》 卷 1,赵盛世等校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 73 页。


· 184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