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3

交通事故關係人之偵查

吳宗修
1

交通事故之資訊提供者
 駕駛人(Driver):駕駛或操控車輛者,廣義
地更包括行人
 乘客(Passenger):車輛內除駕駛人外之乘
載人員(乘員Occupants= driver + passengers)
 目擊證人(Witness):除駕駛人、乘客外,
於事故發生時(或人、車仍在事故現場時),
出現在交通事故現場之人,均稱為目擊證
人,例如警員、拖吊車司機、救護人員
 其他熟識者(acquaintance):除了駕駛人、
乘客及目擊證人外,例如醫師、車主、酒
保、交通工程師 、家屬
2

1
交通事故偵訊場所

 立即之事故現場:所收集到之
資料最為可靠
 醫院中:對傷患之偵訊
 稍後之事故現場:在某些情況
之下,能夠更從容地收集相關
資訊
 其他地方
3

在現場找尋駕駛人的重點
 大家注視之焦點
 站立於車旁者
 參與討論人
 檢查車損情況者
 掀起引擊蓋者
 撿拾車輛週遭掉落物品者

2
尋找駕駛人會遭遇困難的情況
 車上人員死亡或重傷,無法告知誰
是駕駛人,且其身體之位置無法提
供判別資訊時
 存活者指稱駕駛人為死者(極常
見),但存疑者
 車上人員拒絕提供「誰是駕駛人」
之資訊時;可能原因:無照、飲酒、
未達法定年齡、不良駕駛記錄
5

判定駕駛人之方法
 車主如在車內,則假設其為駕駛人
 詢問目擊者、參與事故車輛之駕駛人
 利用身體上之誌記(sign),確認駕駛人,
身體倒落在事故現場之位置
 利用煞車板上、加速器踏板上之鞋底

 利用方向盤上之手指指紋及檔風玻璃
上之頭髮
 後視鏡上可能之指紋
6

3
找尋目擊者及乘客

通常目擊者有如下之動作:
 與駕駛人談話
 在人群中發表意見者
 檢視車輛受損情況

找尋目擊者及乘客
嚴重之事故,應記下目擊者及乘員的住址、電話、
服務電話,以確認 :
 是否為當事行人
 任一輛車之乘員及其座位
 車輛擁有人
 救護車駕駛員
 拖吊車之駕駛人、操作員
 交通指揮之警察
 確認看到現場的人
 被警方傳訊之人
 除事故參與者外,第一個趕赴現場的人
 其它可能知道事故發生者 8

4
不易配合之資訊提供者
 焦慮之當事人:沒有駕照者、違規情
節嚴重者、飲酒者、.....
 受傷者
 年幼者
 不願意提供資訊的人
 不願涉入事故之人(告訴他回答某些問
題後,就不必出庭...)
 受指使不要提供任何資訊之人
 違規之嫌疑犯 9

旅次問題之偵訊內容
 從何處出發?何時出發?
 目的地及預定抵達時間為何?
 先前之停車地點、時間、及停車延時
各為何?
 旅次之主要目的為何?
 事故發生前之動作為何?
 車種類別描述。
 乘客姓名、地址、年齡、性別、在車
上之乘坐位置。 10

5
事故結果之偵訊內容
 每部車最後之靜止位置為何?
 每個事故參與人(尤其是受傷者)在事故
發生後之位置為何?
 每個事故參與人是否受傷?受傷之部位
為何?
 每部事故參與車輛是否損毀?其部位為
何?是否引起火燒車?如果在夜間,則
大燈是否開啟?那些主要零件鬆落?
 道路上有那些跡證物?有否塗抹湮滅跡
證之現象? 11

證詞(Testimony) 與證言
(Deposition)
 證詞為在法庭所提出者,證言則為在
其他地方所提出者。
 質問(Interrogation)之目的乃在嘗試讓
當事人在必要時承認其犯罪之事實。
 質問通常由起訴法官、警察專家進行,
因此通常不會在事故現場進行。
 在交通事故案件中會進行質問者均屬
重大之交通事故,如酒後駕車肇事、
肇事逃逸、自殺或竊盜者。 12

6
瞭解駕駛人於事故發生前之情況
 對駕駛人行為之瞭解有助於對事故發生
原委之分析。
 許多有關人之特性如果不迅速加以捕捉,
可能會很快消逝(如飲酒);而有些情況
則在事故發生後立即消失(如打瞌睡)。
 許多駕駛人之狀況或條件仍可於事後加
以測試檢驗,例如視力、駕駛技術與知
識、態度與個性等。
 駕駛人本身描述之狀況常係片面之詞,
甚且為不可靠之詞,有必要加以過濾。
13

駕駛人特殊跡證
 任何很明顯之身體傷殘,例如跛腳、死
傷、手腳僵硬、耳聾..
 其他人之陳述或提及(例如提到駕駛人打
瞌睡、激烈言語等)
 駕駛人之某些動作(如點煙、查看地圖、
調整音響、吃東西、喝飲料、打電話、
照顧小孩...等動作)
 車上之遺留物(藥丸、酒瓶、地圖、麻醉
劑...等)
 旅次類別與目的(長短程、活動類別....
等) 14

7
暫時性駕駛失能(Impairment)
之情況

 飲酒 (Alcohol);
 服用藥物 (Drugs and medicines);
 一氧化碳中毒 (Carbon monoxide);
 昏睡與打盹 (Drowsiness and sleep);
 突然失能 (Sudden disablement)。

15

酒精與駕駛能力
 酒精包括乙醇(ethanol)、甲醇
(methanol)、類丙醇(iso-propanol)
等有機化合物,特性為透明、易揮發
易燃、亦溶於水、有特殊淡味;其化
學式為C2H5OH。酒精會降低中樞神經
的活動力,使眼球反應遲緩,降低心
跳頻率、血壓、呼吸頻率,增加反應
時間,肌肉鬆弛,皮膚觸感冷(本身
感覺溫熱),呼氣有酒精味道;過量
使用甚至會造成休克、昏迷、死亡。
16

8
酒精濃度檢測方法

 Breathalyzer (呼氣)
 Blood Analysis (血液)
 Urinalysis (尿液)
 Vitreous humor(眼液)

17

酒精濃度簡易自我測試方法
 行走迴轉法(Walk & Turn):沿直線將左腳緊置於右
腳前,雙手平貼身體兩側,行走九步並喊初步數;迴
轉,再往回走九步。如身體未保持平衡或行走偏離基
線者,不合格(BAC≧0.1%,BrAC≧0.5mg/l)
 單腳站立法(One-leg Stand):雙手平貼身體兩側,
舉起右腳或左腳離地十五公分,眼睛注視舉起的腳。
大聲讀秒計數,直到三十秒為止。如身體與手臂前後
左右擺動超過十五公分者,不合格(BAC≧0.1%),
BrAC≧0.5mg/l
 同心圓法(Concentric Circles):沿印製好的三重圓
圈(半徑分別為4.0、4.3、4.6公分),在內圈畫線,
直到畫完一圈。畫圈時間超過15秒或所畫之圓不連續,
而接觸圓圈六次以上者,不合格(BAC≧0.05%,
BrAC≧0.25mg/l) 18

9
酒精濃度之法規標準
 道安規則(102.6.11)第114條規定飲用酒類
或其他類似物後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超過每
公升0.15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超過百分之
0.03以上者不得駕車。
 處罰條例(102.5.8)第 35 條規定酒精濃度
超過規定標準者,處新臺幣15,000元以上
90,000萬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及
吊扣其駕駛執照1年。5年內再犯罰90,000元
 刑法(102.6.11)第185-3條規定服用毒品、
麻醉藥品、酒類或其他相類之物,不能安全
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而駕駛者,處2年以下有
期徒刑、得併科20萬元以下罰金。 19

體內酒精消散程度

 (BAC)ACC=(BAC)M+rt

 (BAC)ACC=BAC at the time of accident


 (BAC)M=BAC measured at some time t
after the accident
• r=reduction rate
• 0.017%/hr for male
• 0.015%/hr for female

20

10
藥物與駕駛能力
 有些藥物之效果像飲酒,有些則使駕
駛員感到昏睡。
 藥物檢測通常透過血液及其他人體物
質之化驗,需借助檢驗師、醫生、及
毒物專家、藥學家之幫忙。
 可對駕駛人病歷及用藥歷史作必要之
追蹤調查。
 糖尿病患駕駛人之特殊情況:休克
(Shock)或昏迷(Coma)。
21

一氧化碳中毒
 吸入過多之一氧化碳會使人中毒,甚
且死亡。
 利用車輛排放之廢氣自殺者亦有所聞。
 一氧化碳中毒致死之屍體解剖-肝臟
轉櫻桃紅色、以血液檢測加以確定。
 一氧化碳中毒之癥兆-頭痛、虛弱、
暈眩、模糊等。
 一氧化碳中毒之偵查背景:駕駛員及
乘客靜坐或躺於未損毀之車輛內。
22

11
昏睡與打盹
 昏睡失去知覺會影響駕駛人之駕駛績效,進而
造成交通事故,然而在交通事故發生後通常不
易證實。
 行經彎曲路段卻繼續直進;在沒有急轉彎之情
況下,車輛逐漸偏離車道。均很可能與駕駛員
打瞌睡有關。
 行駛於郊區較市區易打瞌睡;行駛直路較彎路
易打瞌睡;行駛於交通量低之道路較交通量高
之道路易打瞌睡。
 最佳確認駕駛員打瞌睡之方法為同車乘客之指
認。
 「撞上他車」與「駛離正常車道」時突然踩煞
車之動作,可作為打磕睡之一種推理證據。 23

突然駕駛失能
 生理性或精神性之突然意識喪失
(Blackouts),將產生許多類似打瞌睡而
發生交通事故之情況。
 中風、癲癇病發、糖尿病導致之休克、
精神病發等都可能導致突然性意識喪失,
但清醒後往往不復記得事情之發生情況。
 突然之劇痛(如心藏病、潰瘍及嚴重之肌
肉痙攣等)也可能使駕駛人頓時喪失駕駛
之能力,而發生交通事故。
24

12
事故傷亡分類
 沒有受傷 (No injury)
 可能受傷 (Possible injury)

 非失能、明顯之受傷 (Non-
incapacitating evident injury)
 失能性之受傷 (Incapacitating injury)

 致命之受傷 (Fatal injury;亦即死亡)

台灣事故分類--A1:24小時內死亡、A2:
受傷、A3:財損
25

駕駛人特性

本能 Natural Abilities
感官(sense) 精神與神經(mind &nerves) 骨骼與肌肉(bones &muscles)
聽、看、聞、觸 智慧、判斷、組織 體格、力量、活動
學習才能 Learned Capabilities
知識或訊息(knowledge or information) 技能與習慣(skill &habits)
交通規則、方向、標誌、標線、車輛性能保養、控車、專心、判別路況
用路人行為
動機與態度 Motives &Attitudes
態度(attitudes) 動機(motives)
冒險、衝動、賽車、炫、粗魯 畏懼損傷、社會責任、榜樣、規避處罰

26

1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