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25

特稿

[修龙]XIU Long
传承跃升继往开来

spec-a-contr-buaons
作者单位
—中国建筑学会成立70周年
— 中国建筑学会(北京,100835)

Inheritance with Substantial Improvements and 收稿日期


Departure for a Bright Future 2023/09/15

Celebrating the Seven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DOI: 10.19819/j.cnki.lSSN0529-1399.202310001


Architectural Society of China

中国建筑学会自1953年成立以来,汇集了我国建筑界最优秀的专家学者,堪称建筑学界的学术殿堂。
以周荣鑫、梁思成、杨廷宝、汪季琦等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建筑大家以及历任学会领导,为学会注入了
优秀的基因,孕育形成了学会的光荣传统。中国建筑学会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所望,紧密团结广大
建筑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和专业智库的优势 ,致力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建筑文化繁
荣和建筑行业发展。中国建筑学会70年的发展史,映射着新中国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在社会经济、
城市建设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建筑学会为我国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取得辉煌瞩目的成就做出了重
要贡献,是新中国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重要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国际建协荣誉主席、希腊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
斯古塔斯(Vassilis Sgoutas)曾说:了解中国建筑的最佳办法莫过于关注中国建筑师的组织—
走过的发展历程。
我很早就开始参与中国建筑学会的工作 ,并且非常荣幸在2016年当选为第13届理事会理事长。第13
届理事会自组建以来,始终秉承着老一辈建筑先贤的优良学风,庚续着老一代学会人的理想情怀,不忘创始
初心,不负先辈的荣光和期望。站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发展新起点上,本届理事会追溯光辉历史、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系统思考学会应该如何做好坚守和传承、应该如何彰显新时代的精神
风貌和理想追求、应该如何把学会办得越来越好,经过深入思考、反复推敲凝练,确立了中国建筑学会的办
会理念:学术追求、行业引领、政府智库、会员之家。这是学会的重要特质,也得到了业界的支持认同和广
泛响应。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学会紧紧围绕这一理念,紧密团结广大会员和建筑科技工作者 ,全面推进学会
的各项工作,积极开展建筑学术交流、推动科技创新、繁荣建筑创作、发挥建筑科技工作者的社会作用等工
作,关注建筑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积极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服务于国家建设大局,坚持将住房城乡
建设事业融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延续传承、发展跃升,不断提升学会的凝聚力、号召力、公信
力和影响力。截至2023年8月,学会个人会员75997人,团体会员2827家,学会所属分支机构63家,组
织规模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被业界评价为:中国建筑学会进入了一个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全新历史阶段,
开创了建设领域学术事业繁荣兴旺的新局面。

1促进学术交流,营造学术生态
学术追求始终是中国建筑学会的核心目标,也是学会最重要的特征。70年来,学会组织了许多重要的学
术活动。1950年代初,国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建筑和住宅,学会组织了一系列关于住宅设计和建筑风格的
讨论,提倡百家争鸣,促进了工业和民用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 ,也活跃了建筑界的学术氛围。特别是1959年,
由建工部和中国建筑学会共同举办的“住宅建设标准及建筑艺术座谈会”在上海召开,包括梁思成、杨廷宝、

ARCHITECTURAL JOURNAL 001


戴念慈、吴良镭在内的专家学者都参加了此 2推动中国建筑师走向世界 中国建筑学会推荐常务理事张利教授高票

次盛会,与会人员发扬民主、畅所欲言,被 中国建筑学会成立之初就具有国际化视 当选国际建协四区(亚太区)副主席(任期


称为“建筑学界的群英会”,具有里程碑式 野,并承担了国际化职能,梁思成、杨廷宝 2023-2026年)。这是中国建筑师继杨廷宝、
的意义。其中,刘秀峰部长的总结报告《创 等老一辈建筑学家都具有很深厚的东西方文 吴良镭两位先生之后第三次当选国际建协副
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筑的新风格》影响了中 化背景和丰富的经历,这为学会开拓国际交 主席,对于学会乃至整个建筑界都具有重要
国建筑创作此后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是学会 流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1955年7月,学 意义。众多实践证明,中国建筑师已经立足
成立以来出现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1978年 会成立不到两年,即加入国际建协,成为新 于国际舞台,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和独特
10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委员会在南 中国成立后最早得到国际学术组织承认的中 的中国智慧,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得到了
宁召开了研讨会,建筑界的老前辈,包括杨 国学术团体之一。在此之后,除了 “文革” 国际建筑界的瞩目。
廷宝、陈植、戴念慈、张镭、张开济、吴良 特殊时期外,学会在国际建协理事会中始终 2)注册建筑师制度
镭等80余人出席参会,会议就如何恢复建 占有一席之地,拓展了我国建筑界对外交流 1980年代末,中国建筑学会就开始关
筑界的学术活动、住宅工业化等问题进行了 的渠道。 注注册建筑师制度建设,并收集了大量国
讨论,现场气氛活跃,思想激荡,这是学会 1)世界建筑师大会 外关于注册建筑师制度的相关资料 。1992
在恢复活动后召开的第一次盛会。此后,中 1993年,在建设部的支持与领导下, 年,建设部和中国建筑学会在北京共同举办
国建筑学会组织召开了一系列学术盛会, 中国建筑学会成功申办1999年第20届世 了 “建筑师的未来”国际研讨会,邀请了英
始终引领、推动着我国建筑学术的蓬勃 界建筑师大会。1999年6月23 H,大会在 国、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
发展。 北京召开,组织了主题报告和12场分题报 学会会长出席。会议认为,建筑师职业制度
进入新时代,中国建筑学会在做好传承 告及11场专题展览;通过了由吴良镭院士 应当包括学校教育评估、职业实践培训、职
的同时,积极创新工作思路。自2016年起, 牵头组织起草的国际建协《北京宪章》,以 业资格考试(注册)3个阶段。基于会议共
学会联合各地政府共同主办业界最有影响力 及由中国建筑学会和美国建筑师学会共同牵 识,学会在叶如棠理事长和张钦楠秘书长的
的学术活动之------ 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 头起草的《UIA关于建筑师实践中职业主义 牵头组织下,对我国的建筑师职业化制度建
会,聚焦行业发展的热点、难点,以学术性、 的推荐国际标准认同书》等多个重要文献。 设进行研究;在此之后,多次组团出访美国
前瞻性、创新性、指导性为目标,关注建筑 此次大会处于世纪之交,又是首次在亚洲地 和英国调研交流建筑教育评估和注册建筑师
及相关行业前沿的学术思想、科技成果和社 区举办,引起全球建筑界的广泛关注,在国 制度,组织了国内注册试点考试,并邀请境
会热点问题,引领建筑文化发展新方向,邀 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学会发展历史上 外专家观摩考试。中国注册建筑师制度从建
请包括院士、大师在内的顶级专家、学者作 又一重要的里程碑。 立之初就定位在国际通用的标准上,是当时
报告,分享交流国内外最新的学术成果,推 历史总是这样巧合,时隔30年,2023 亚洲国家中非常先进和完善的注册制度。
广创新技术经验。同期,学会还举办会员之 年7月9日,国际建协第28届会员代表大 基于中国在建筑师职业化方面与美国、
夜、建筑师画廊、工作营成果展、科普公益 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在住建部与北京市 英国等国家的互动交流,以及在亚洲的影响
等活动;此外,还联合相关省市政府倾力打 政府的支持领导下,中国建筑学会携手北京 力,国际建协在1994年成立“建筑职业实
造了郑州国际城市设计大会 、鉴湖峰会、建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成功申办2029年 践委员会”时,决定由中、美两国学会永
筑文化讲堂、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等 第3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同时,北京也将 久担任该委员会的联席主席(张钦楠,任期
系列品牌学术活动,积极探索学术交流的新 于2029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 1994-1999 年;许安之,任期 1999-2005
模式、新机制和新形式。 界建筑之都”称号。此次申办成功是国际建 年;庄惟敏,任期2005年至今)o 2008年,
通过举办高水平学术活动,中国建筑学 协对北京市乃至中国建设成就的高度认可, 中国建筑学会代表中国与美国、加拿大、澳

会携手地方政府共同搭建学术平台,凝聚建 是中国建筑学会国际交流工作的重大成就, 大利亚、墨西哥、韩国以及英联邦建筑师协


筑智慧与建造技艺,推动学术思想和建筑创 对加强建筑设计行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 会共同签订《堪培拉建筑教育协议》,互相
作理念的交流碰撞,探索建筑科技创新发展 动中国建筑师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承认各签约成员的建筑学专业认证体系和教
和当地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路径,营造 也将有助于带动行业转型升级,激发建筑创 学成果具有可比性,即所谓“实质性对等”,

良好的学术生态,助力各地城乡建设事业高 作活力,提升建筑设计行业影响力,促进推 经一方评估认证的建筑学专业,其他各方都


质量发展,获得了业界和各级政府及全国会 动北京乃至全国的建设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应加以承认。
员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 。 在国际建协第28届会员代表大会上, 为了配合住建部关于注册建筑师和 《堪

002 2023(10 |^lalcontrlbutlons


培拉建筑教育协议》的相关工作,中国建筑 被誉为中国建筑界的“最高荣誉”。以梁思 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模式,保证设计成果
学会于2016年成立职业能力发展部,协助 成建筑奖获得者为代表的杰出的中国建筑师 的高水平,有利于节约社会成本、降低决策
住建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 们不断成长,作品日臻完美,理论思考与实 风险,同时也为学会自身可持续发展注入了
员会日常评估工作,深入研究完善我国建筑 践探索渐趋成熟,有力推动了城乡建设高质 源源不断的动力。
专业教育,与《堪培拉建筑教育协议》各成 量发展,探索了新时代中国建筑的价值所在。 2017年5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
员国(地区)建筑学专业评估体系进行交流 务院建设雄安新区的决策部署,以“世界眼
对比,确保协议成员建筑学专业评估条件 、 3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发挥学会智库 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总
程序和学生评价标准的实质等效,推动建筑 作用 体要求全面推进雄安新区的建设,中国建筑
学专业学历学位在各成员国(地区)的互认, 70年来,中国建筑学会积极参与我国 学会受河北雄安新区筹备工作委员会委托,
助力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到协议成员国(地区) 工程建设,在国内外学术交流和重大项目工 组织开展了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项目设计
获取职业资格。职业能力发展部还承担了全 程建设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理论 方案征集顾问咨询工作,邀请了 20余位院
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相关工作, 上,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不同 士、大师、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4位院士、
深入研究和完善我国注册建筑师制度,对比 的历史时期,依据国家的“建筑方针”提出 大师组成联合团队,经过6轮专家评审和方
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筑师制度的差异性, 与时俱进的学术方向和建筑理念。在建筑实 案优化,共同完成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设
探索我国建筑师“走出去”的适当路径,从 践中,学会成立之初正值我国“第一个五年 计方案,为雄安新区建设贡献了力量;2019
而推动实现工程能力的提升与国际互认。 计划”首年,当时的主要建设任务就是要解 年4月,学会协助雄安新区开展建筑风貌导
3)梁思成建筑奖国际化 决人民住房短缺问题,针对我国建筑事业发 则的研究工作,先后组织6所高校和6家建
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设部和中 展中遇到的问题,学会连续组织了一系列以 筑设计单位,共召开专家会议16次,参与
国建筑学会共同创立梁思成建筑奖 ,2014 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和设计方法为主题的方案 项目咨询专家112人次,对《雄安新区建筑
年将该奖项交由中国建筑学会独立主办 。在 征集活动。1958年,学会发挥自身影响力, 风貌导则》研究成果进行评审和把关。

住建部和中国科协的支持下,学会于2015 积极组织专家进行了 “十大建筑”设计方案 2017年11月,为了更好地贯彻总书


年开始探索梁思成建筑奖国际化,并就此 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1976年,在唐 记视察崇礼所做出的“努力交出冬奥会筹办
设想向国际建协主席伊萨•默罕默德(Era 山遭遇强烈地震后的重建中,在国家建委的 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重要指示,做好
Mohamed)做了通报,得到国际建协的认 领导下,学会邀请了全国规划、建筑、结构 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中国建筑学
可和支持。同年11月,国际建协第127次 专业的几十位专家,对唐山的重建整体规划、 会受张家口市崇礼区人民政府委托,组织策
理事会通过了国际建协对梁思成建筑奖的支 建筑抗震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论证,对灾后 划了太子城冰雪小镇建筑大师工作营,开展
持,并于2016年6月与学会签订备忘录。 重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2008年汶川、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太子城冰雪
至此,在住建部、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下, 2010年玉树震后重建中,在宋春华理事长 小镇建筑方案征集工作。本次征集活动面向
经国际建协认可并参与,从第8届开始,梁 的领导下,学会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优势,短 全国,共有29家设计机构的35个设计团队、
思成建筑奖正式面向国际展开评选。 时间内组织和动员了建筑设计的院士、大师 8位院士、19位大师共同参与其中,工作营
与其他国际奖项相比较,梁思成建筑奖 和设计团队全力参与震后重建的设计工作, 规模达到150人,致力打造“尊重自然、集
更强调时代特征,其国际化是中国五大发展 经过反复论证、优中选优,创作了一大批优 约资源、中国风格、国际标准”、具有中国
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 秀的建筑作品。 北方山地风格的以冰雪为特色的旅游小镇。
建筑界的表述与延展,得到世界建筑界的高 近年来,中国建筑学会结合自身优势和 工作营共创作了 35个优秀设计方案,经过
度认可。国际建协荣誉主席斯古塔斯曾评价: 实践经验,面向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部署, 多轮评审遴选,确定最终推荐方案供河北省
“梁思成建筑奖的评选程序非常完美,展现 探索出了一种“科技咨询服务国家大局,助 政府决策。太子城冰雪小镇的建筑作品代表
了梁思成建筑奖向全球开放的新精神。梁思 力地方城乡建设发展”的新模式,学会携手 了当下中国本土建筑师对中国北方山地建筑
成建筑奖正在成为一个与其他国际顶级建筑 各地方政府,共同搭建高层次竞技平台,积 的理解,在冬奥赛事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
奖项齐名的大奖”。 极动员广大会员,组织高水平“运动员”参 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
梁思成建筑奖已经被国际建协列入世界 赛、高水平“裁判员”评审,通过多轮的专 同时也持续助力崇礼城乡发展,使太子城冰
级建筑大奖,也是我国唯一一项由国际行 家评审、方案优化、对比遴选,为政府的科 雪小镇成为以冰雪运动为特色的旅游胜地,
业权威组织认定与支持参与的“国际大奖”, 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这种比招投标 成为值得铭记的奥运遗产。

ARCHITECTURAL JOURNAL 003


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 建筑师奖” “建筑教育奖”合并为“建筑设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
设转为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进入 计奖”,每两年评选一次。30年来,该奖项 撑,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国家和主管部门在 为激发建筑创作热情、促进建筑工程设计和 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成立
社会经济和城市建筑策略上都作出了重要的 建造水平提升、推动建筑科技进步和建筑文 于2017年9月的中国建筑学会标准工作委
方向指引。中国建筑学会在城市更新的模式、 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已成为全国建筑 员会持续致力于标准化基础研究、标准的制
路径和技术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地方城乡 设计行业最高荣誉奖项之一。2018年,为 定、宣贯实施工作。截至2023年7月,已
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助力。2019-2022 了奖励在建筑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活动中做 发布学会标准115项,在编51项,学会标
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学会共同举办了4期苏 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鼓励建筑科技人 准已逐步涵盖健康建筑和社区 、建筑工业化、
州古城保护建筑设计工作营 ,这是全国首次 员追求真理、潜心研究、学有所长、研有所专、 智慧建筑、适老建筑、建筑电气、既有建筑
以“工作营”形式进行的古城保护微更新、 敢于超越、勇攀高峰,学会设立“中国建筑 改造、建筑防疫、建筑工程与材料等多个领
微改造探索,本着坚持保护与更新并重、传 学会科技进步奖”,2019年被正式纳入《社 域。2018年,中国建筑学会获批成为国家
承与发展兼顾的原则,探讨苏州古城复兴的 会科技奖励名录》(奖励编号为0297),目 标准委第二批团体标准试点单位,2019年
新模式、新路径和新技术。每期工作营在平 前已经完成了两届评选。2023年,经国家 被评为中国科协团体标准示范学会,通过标

江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中选择若干单 奖励工作办公室和中国科协审批,该奖项正 准引领,以科技赋能,促进住房城乡建设事


体,以“绣花功夫”进行改造更新,得到了 式更名为“中国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希望 业高质量发展。
业界多位院士、大师和专家团队的大力支持 通过该奖项的评选,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
和热情参与,社会反响非常好。此外,学会 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气氛,激励广大 5凝心聚力启新程,继往开来续华章
完成的城市更新科技咨询项目还包括浙江绍 建筑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科学家努力奋 七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
兴西小河历史文化街区区域城市设计及节点 斗、勇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提高中国建 70年来,中国建筑学会始终庚续着家国情
概念方案设计、山西柳林明清街历史文化街 筑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怀,秉持着建设祖国的使命,肩负着时代赋
区保护更新建筑设计等,将价值特色作为城 2) 组织科技成果鉴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予的责任,为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
市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国城市更新贡献了新 为健全完善建筑行业科技成果鉴定体 可磨灭的贡献。
的方案。 系,更好地发挥科技成果评价作用,促进建 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中国建筑学会发
筑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快推动 展的历程中来,特别感谢多年来一直关心和

4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国建筑学会 支持学会工作的各级政府,感谢业界同仁和


在新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逐步成为国 于2017年正式开展科技成果鉴定工作,承 广大建筑科技工作者,感谢中国建筑学会全
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力量之一。在我 接了科技成果鉴定由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向行 体会员、所属分支机构和秘书处的全体干部
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社团作为多学科、 业组织转移的任务。科技成果鉴定涵盖建筑 职工,正是由于大家的不懈努力和砥砺进
多领域、高层次科技工作者的聚合体,人才 设计理论及技术、建筑结构、遗产保护、绿 取,才使中国建筑学会取得了今天的辉煌
资源更富集、创新平台更多。引领科技创新 建技术等多个领域。其中,“具有中国特色 业绩。
既是科技社团的职责使命 ,更是高质量发展 的城镇和建筑遗产的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 中流击水三千里,奋楫笃行再出发。中
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创新中的 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国建筑学会70年的光辉业绩,宛如一幅气
引领示范作用,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 中国建筑学会通过不断总结科技成果鉴 势磅礴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已经深深地镌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定工作经验,积极探索简便实用的制度、规 刻在中国建设事业繁荣发展的历史丰碑之

1)设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和 范和流程,树立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 上。历史必将续写辉煌,新征程即将开启,


“中国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 献为核心的正确评价导向;充分发挥科技社 让我们凝聚精神力量,满怀信心和期待,携
1992年,为了深入贯彻国家城乡建设 团智库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水平 手奋进,以不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
发展战略,繁荣建筑创作,表彰优秀的建筑 提高,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激发科技人 厚积而薄发,笃行而致远,共同将中国建筑
设计作品,鼓励广大建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 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服务于建筑学 学会各项事业推向新的高峰,为推动中国住
精神,提高建筑理论和创作水平 ,中国建筑 科发展。 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懈努力,再展

学会设立“建筑创作奖”,2010年与“青年 3) 开展团体标准的制定、推进、宣贯工作 宏图,共续华章! GS

004 | 2023(10 |^lalcontrlbutlons


[李存东 ]LI Cundong 1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 [刘亦师]LIU Yishi 2 (通讯作者)
[夏楠]XIA Nan 1
中国建筑学会七十载史略 [李彳圭]LI Jia1

Unbroken Progress with Distinctive Accomplishments: 作者单位


A Brief History of the Architectural Society of China in 1中国建筑学会(北京,100835)
the Past Seven Decades 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收稿日期
2023/10/04

DOI: 10.19819/j.cnki.lSSN0529-1399.202310002

中国建筑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最早 的张稼夫参与了学会成立大会的筹备工作。之后因诸多原因,成立大

成立的学术团体之一,已走过了 70年的光辉路程;70年来,学会团 会一直延宕至1953年10月23日才在北京中国科学院举办 。


结和带领广大建筑科技工作者,在推动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提高建 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会期5天,时任建工部副部长的
筑行业科技水平、攻克建筑工程领域关键技术难题和促进人才成长等 周荣鑫担任大会主席团主席。大会结束翌日(10月28日)上午举行
方面取得了辉煌成绩,做出了巨大贡献。学会的发展历程与我国建筑 第一届理事会,会上选举产生理事34人(其中常务理事11人、候补

行业乃至现代化建设的轨迹紧密契合,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初创期 理事7人),“28日、30 H又分别召开了第一届常务理事会第一、二

(1951—1959)、停顿期(I960—1977)、发展期(1978—2011)、新发展 次会议,周荣鑫同志当选为理事长,梁思成、杨廷宝同志为副理事长,

时期(2012年至今)。 汪季琦同志为秘书长、吴良镭同志为副秘书长。并成立秘书室及组织、

学术研究、中国建筑研究、编辑等4个委员会,聘定了负责人及委员。”向

1 初创期:1951-1959 —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成立,
自此,学会的领导机构及其执行机构—

1.1 探索筹备:1951-1953 秘书处和最早的两个工作委员会和两个专业委员会也同时组建;依据


不同于民国时期的“中国建筑师学会” 1)[1],学会最早的组织雏 《中国建筑学会会章》所列宗旨,“团结全国建筑工作者,从事学术研

形源于1951年10月由梁思成(筹委会主任,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 究,总结和交流工作经验,提高建筑艺术及科学技术水平,以服务于

主任)、王明之(时任北京人民政府建设局局长)、范离(时任中共中 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中国建筑学会开始组织各项活动,开启了其70
央直属修建办事处主任尸胸发起成立的“中国建筑工程学会”筹委会。 年的发展历程(图1)。

时值3年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国家建设规模之大、时间之 1.2 初创发展:1954-1959


急和过去时代绝然不同”气但是,虽然完成了数千万平方米的建设量, 学会成立后正值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成立伊始就被赋

建筑师却备受社会各界的批评气《人民日报》从1951年6月开始陆 予了 “成为党和国家建设事业有力助手”的历史重任。为建设全国建
续发表了 22篇5)批评建筑设计铺张浪费和迟缓、轻视组织工作等缺 筑工作者总结交流经验、提高建筑理论和设计水平的平 台⑸,第一次

点的文章。1952年,全国开始了 “三反” “五反”等运动,学会的筹 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决定出版 《建筑学报》,由时任副理事长的梁思成

备工作随之陷于停顿,直至1953年1月,才再次重拾、推进。1953 任编辑委员会主任,1954年6月,《建筑学报》正式创刊发行(图2)o

年4月,筹委会正式向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呈交成立学会及组织第一 然而,由于1955年初在建筑界开始了反复古主义运动,学会和《建
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申请并获批准⑶;与此同时,时任建工部北京 筑学报》也开始整顿,第二期出版后《建筑学报》暂时停刊,直至

建筑设计院副院长的汪季琦加入筹委会并发挥了主要作用;8月2日 1955年8月复刊。
的筹备会决议通过采用“中国建筑学会”为正式名称。 1955年7月,学会以国家会员身份加入国际建协,成为新中国
在此阶段,学会虽由全国科联领导,但实际是中国科学院在学会 最早加入相关国际组织的行业学会之一;之后,学会的工作步入正

筹办和组织成立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 轨,影响力日渐扩大。1956年,学会配合“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ARCHITECTURAL JOURNAL 005


的制定,广泛开展了各种学术活动,无论在 1中国建筑学会成立社
团登记证书,登记时
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本质上的提高,成 间1955年
2 1954年,《建筑学报》
为学会成立以后的第一个辉煌时期,至此, 创刊封面

会员的队伍比1953年成立时多了 20多倍⑹。

在此期间,国家建设委员会研究同意学

会在业务上受其领导,之后又挂靠在建设工

程部。此后,学会的工作与国家的建设事业

配合更为紧密,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建设

方针政策,真正成为党和政府在基本建设上
的助手'气

1.2.1引领建筑理论发展,繁荣建筑创作 筹备组时期便与波兰建筑师协会、匈牙利建 2 停顿期:1960-1977


学会第一届理事长周荣鑫在成立大会上 筑艺术学会开展交流学习。学会成立之后, 学会于1961、1963、1966年连续主

号召建筑师开展学习并大胆创造,同时也重 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如苏联、波兰、民主德 办了多次以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和设计方法

申了 “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 国开展了多次学术往来,派出多个访团,也 为主题的会议和设计展览气对于提高住宅

的建筑方针。1955年3月召开的第一届7 接待了来自这些国家的建筑师协会代表团。 建设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围绕国家工业化

次常务理事会上,周荣鑫对“大胆创作民族 1953年12月,国际建筑师协会(UIA, 和现代化建设之初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组

形式”的提法进行了反思,提出坚决贯彻中 以下简称国际建协)秘书处向时任学会理事 织开展学术活动,切实起到了一个全国性学

央提出的“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 长周荣鑫发函,邀请学会以国家会员身份加 术组织的作用。

美观”的建筑方针(1952年)o 1956年,国 入国际建协;1954年2月,学会第一届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会工


务院在《关于加强建筑设计工作的决定》中 事会3次常务理事会上讨论同意参加国际建 作停摆,对外交流中断,直至1970年代初,
明确提出“民用建筑的设计中,必须全面掌 协,经全国科联上报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 我国执行“—条线、—大片”的新外交政策,

握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 4月得到批准⑻后着手申请事宜;在1954 开始与美国和西方国家建立更多的交流渠

则”。学会在“一五”时期建筑理论发展中 年8月学会第一届理事会5次常务理事会上, 道。在此背景下,由袁镜身(曾任建工部北

发挥了重要作用。 决定成立国际处,承担日益繁重的国际交流 京工业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向负责全国建设

在1959年首都十大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任务⑼。此后,学会代表团在不同场合多次 管理工作的军管会核心领导小组提议恢复学

过程中,建筑界对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问题 接触西方的建筑师和建筑团体,为进一步扩 会的活动,并由学会负责建筑界日益增长的

发生了不少争论,迫切感到建筑理论的研究 大国际交往奠定了基础。 对外交流事务。借此契机,学会得以恢复部

与探索是刻不容缓的事。1959年5月18日 1955年2月,学会向国际建协提出申请, 分日常工作『°】;1971年恢复对外联络工作

—6月4日,建筑工程部和学会联合组织的 7月,在海牙召开的国际建协大会上申请通 后,由何广乾任代理理事长;次年春,恢复

“住宅建筑标准及建筑艺术座谈会”在上海 过,学会成为正式会员并当选执委会委员(图 出席世界建筑师大会和代表大会,与国际建

召开(图3),座谈会结合建国10年来建设 4)。1957年,时任副理事长的杨廷宝当选 协中断多年的关系又得以续写。学会对外联

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建筑 国际建协副主席,学会成为进一步扩大新中 络工作的顺利恢复与其能够利用民间渠道发

创作问题,最后由刘秀峰部长做了题为《创 国对外交流和国际影响的重要平台。 挥国际交流作用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

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的发言。

这次座谈会指出了当时建筑创作的方向,在

全国建筑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此后,报刊刊

载有关建筑理论的文章逐渐增多,大大活跃

了学术气氛,开启了建筑创作走向繁荣的新

局面,这也是学会发展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

的重要标志。

1.2.2推动学术外交,扩大国际影响
学会的国际交流在成立之前早已开始。
3 1959年‘‘住宅建筑标准及建筑艺术座谈会”部分与会代表合影,4 1955年参加海牙国际建协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在莫斯科(左
上海(坐者左一梁思成、左二杨廷宝,左三刘秀峰;站立者左一刘 四戴念慈、左五杨廷宝、左六汪季琦、左七吴良镭、右三华
敦桢、后排右一戴念慈、右二余森文、右三王唐文、右四杨春茂) 揽洪、右四徐中、右五沈勃)

006 2023(10 |^lalcontrlbutlons


1973年后,学会逐步恢复了日常工作, 学会在特殊历史时期受到过严厉批判, 术活动拓展了学会研究领域和业务范围,使

但除对外联络和当年10月复刊的《建筑学 在恢复工作后迫切需要对历史问题加以反 我国建筑界的精神面貌为之大振,思想大为

报》之外,其他工作在当时的环境中都无法 省,并对重要的问题做出评价。1979年4月, 解放,盛况空前,广大建筑工作者的积极性

正常开展。 第四届3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杭州召开, 和聪明智慧被大大激发出来。在新的历史时

学会真正恢复学术活动的标志是1976 肯定了学会在1966年之前执行的路线、方 期中,学会的《章程》也进一步明确了学术

年7月唐山地震后组织论证唐山重建的总体 针、政策。此次会议之后,国家建委作出了 活动要面向经济、文化建设,为城乡建设现

规划(特别是市中心区的规划)、组织唐山 为学会和《建筑学报》平反的决定,为学会 代化服务,引领行业发展。

抗震纪念碑的设计竞赛和评选活动 。这些 和《建筑学报》恢复名誉536。许多地方学 除国内最具权威性的建筑类期刊《建筑

学术工作为国家重建唐山的决策提供了重 会也相继召开座谈会,批判极左路线及其在 学报》夕卜,1980年代,学会创办了《建筑

要依据(图5)。 建筑界的恶劣影响,辨清是非、解放思想。 结构学报》(1980年)和《建筑知识》(1981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学会发展道路曲 此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 年),各学术委员会也相继创办了 1。多种专
折,虽开展工作有限,但也促使学会领导们 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指 业技术刊物,地方学会在当地主管部门领导

认真总结和反思,因此能在即将到来的新时 示,学会的工作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下,也相继出版了 20多种学术刊物气 为

代中沉着冷静地开拓进取,接续发展。 1980年10月,学会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会员 全国的建筑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学术

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以杨廷宝为理事长的 交流平台O

3 发展期:1978-2011 第五届理事会。大会总结历史经验,提出新 1984年4月,学会与中国土木工程学

3.1 蓬勃发展:1978-1989 时期的工作任务,连同其后召开的各种形式 会联合创办“城乡建设刊授大学”,学会承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学会顺应时代 的座谈会,形成了学会工作“强调学术性、 办具体工作,并以《建筑知识》杂志为主要

发展,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迅速开创 且有其独立性”这一总的认识。大会后,多 刊授辅导园地,鼎盛时期注册学员和旁听生

了生机蓬勃、竞相向前的局面。 数省、市、自治区学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 总人数达5万余人。1984-1985年,为了

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 整顿和发展组织,会员队伍扩大至6万多 解和跟上国际建筑发展的大趋势,推行计算

大会开幕式上明确指出 “现代化的关键是科 人,是成立之初的30多倍;学会的专业学 机辅助建筑设计技术,学会连续组织召开数

学技术现代化”,重申了 “科学技术就是生 术委员会也由1966年前的7个发展到20个。 次相关学术会议,引发了建筑设计教学和生

产力”。学会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组织 至此,学会重新擎起学术活动的大旗,进入 产的深刻变革。

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得到了全国建筑工作 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1980年代后期,学会系统地引介了国


者的认可和大力支持。1978年10月,学 3.1.1引领行业发展 外建筑职业化制度,为后续建立我国注册建

会建筑创作委员会在广西南宁召开恢复活动 这一时期,全国各地的建设量日益增多, 筑师制度打下了坚实基础。同一时期,学会

大会,并更名为建筑设计委员会,会议重点 迫切需要在设计实践和理论上加以总结引领 全力推动建筑教育评估,成立“全国高等学

讨论了如何恢复建筑界的学术活动以及住宅 建筑业的健康、高效发展。1985年,学会 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拟定“高

的工业化、标准化问题(图6)[10]o 1979年, 在北京和广州分别召开 “繁荣建筑创作学术 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指标

仅学会各专业学术委员会就分别组织了 36 座谈会,,E96-198; 1989年10月,“中国建 体系”;开始参与指导我国的高等建筑教育,

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与会代表2600多人 筑创作四十年”交流评论会暨中国建筑学会 为确定其发展方向和规范教育内容起到了举

次,学会的历史机遇和大发展即将到来。 建筑史学分会成立大会在杭州召开。系列学 足轻重的作用[12]o

5新唐山规划、设计、建材和施工问题座谈会(左二阎子祥、左三林乐义;6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委员会南宁会议合影(前排左起金瓯卜、袁镜身、张开济、林乐义、张铺、
右起为戴念慈、张镇、袁镜身) 王华彬、谭垣、杨廷宝、宋养初、林克明、吴景祥、刘鸿典、哈雄文、冯纪忠、汪定曾、伍子昂)

ARCHITECTURAL JOURNAL 007


3.1.2开创国际交流新局面 进入1990年代,中国建设规模迅速扩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真正使中国的

改革开放以后,学会在加强国际交流与 大,城市化加速发展。1992年,为了繁荣 建筑成就受到全世界瞩目的划时代的事件

合作方面也开创了新局面,先后举办了多次 建筑创作,学会设立了 “建筑创作奖”;在 是1999年举办的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

国际会议。1981年10月,阿卡•汗建筑奖 此基础上,为促进我国青年建筑师成长,提 成为这一时代的华美终章。

第六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这是 高青年建筑师地位,于1993年设立了 “青 3.2.2主办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


首次在我国大陆举办的建筑学科大型国际 年建筑师奖”。 自1955年加入国际建协,学会一直积

会议;1982年,联合内地和香港的大学组 1993年11月,学会成立40周年大会 极参与国际建协的各种活动 ,充分利用国际

织的“国际有限元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 召开,明确了学会工作的纲领:“建设现代 建协平台开展与不同国家间的建筑技术交

1985年,“国际生土建筑学术会议”在北京 中国建筑文化”,反映出学会对其历史责任 流,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树立国家形象,

召开;1986年,联合中、日、韩3国学会的 的清晰认识,其开展的各项工作也更具战略 提高国际影响力。

“亚洲建筑国际交流会议”在东京召开,这些 意义。 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学会就在建设

会议都成为1980年代建筑界的盛事。 这一时期,学会同英国、美国、日本、 部的领导下积极申请在中国举办世界建筑师

1987年,时任学会副理事长吴良镭当 韩国等一些国家发展双边关系 ,同中国香港 大会,期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1984


选国际建协副主席,这标志着改革开放背景 建筑师学会进行互访'何,这些常规化的活 年底,在第15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第一次

下我国建筑师真正进入国际舞台,获得更多 动促进了中国建筑走向世界 。1993年4月, 申办因准备不足未能成功;1987年的第16


国际话语权。自此,学会在国际建协理事会 学会同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签订了两会合作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再次申请,惜败芝加哥;

中始终占有一席,这在国际建协100余个成 意向书,提出了在建筑教育和设计事务所、 1990年,第17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第3次


员中是绝无仅有的气 设计院之间的合作范围与内容,此后与日、 申请仍未成功。在前三次申办的基础上,学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对外交流 韩学会分别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在巩固我 会做好了充分准备工作、积极开展对外宣传,

范围持续扩大,1989年,学会以国家会员 国在国际建筑组织中的地位同时,学会在国 在1993年第18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以绝


身份正式加入亚洲建筑师协会9)( Architects 际事务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多数票取得了 1999年在北京举办国际建

Regional Council Asia, ARCASIA,以下简 3.2.1策划建立注册建筑师制度 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和第21次代表会


称亚建协)'°)。随后,1991年北京承办了亚 1980年代与1990年代,学会前瞻性地 议的资格。这也是世界建筑师大会第一次在

建协第12届理事会及第6次建筑论坛。 提出“提高队伍素质,崇尚职业主义”的原则, 亚洲国家召开。

1980年代,学会随改革开放的时代形 这不仅符合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的要求,也 申办成功后,由多个有关部委领导同

势,以前所未见的规模和魄力开展了丰富多 基本适用于所有为社会提供职业服务的建筑 志参加的组委会成立,1993-1996年为筹


彩的活动,探索了包括旧城改造和计算机应 从业者,促进了行业的规范管理。此后,建 备阶段,1997-1999年为实施阶段12)[14-15],

用等在内的新领域,体现了学术上的前瞻指 设部在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人事 整个过程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各有关行政部

导和行业引领作用;同时,通过各种学术交 部等部委的支持下,自1980年代起参照国 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流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建筑界的声誉,开 际惯例筹建注册建筑师制度。1992年,受 1999年6月23 S,国际建协第20届


创了国际交流的新局面。学会与所属分支机 建设部委托,学会组织草拟注册建筑师考试 世界建筑师大会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胜利召

构积极倡导和组织的活动得到全国建筑师 大纲试行稿,经多次讨论后于《建筑学报》 开,时任学会理事长叶如棠主持开幕式。会

的热情支持,出现了上下团结、人心振奋 公布并广泛征求意见后,于1994年10月 期4天,来自世界各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的局面。 在沈阳举办了我国第一次注册建筑师考试。 的6000多位代表欢聚一堂,广泛地交流学

3.2 继往开来:1990-1999 我国注册建筑师制度的建立,提高了建筑师 术思想,展望下一世纪建筑的发展方向。这

经过1980年代上下一心、奋勇向前的 的素质,并推动了我国建筑师逐步走向世界, 是我国建筑师登上国际大舞台担纲主角,将

努力,学会在1990年代初已经形成了突出 进入国际市场,并承担国际建筑工程设计任务。 世界的关注聚焦于中国的辉煌时刻(图7)。


的学术及组织优势,会员及分支机构的成员 为了促进国际建筑师之间的合作,学会 会上,时任学会副理事长吴良镭宣读了

集中了我国建筑界的主要力量,团结了全国 和美国建筑师学会被公推为国际建协建筑 《北京宪章》的纲要,提出“从传统建筑学

各地10万名建筑科技工作者,可以从宏观 师职业实践委员会联合书记(后改称联席主 走向广义建筑学”,及“以建筑、地景、城

研究到科学普及进行多层次呼应的学术研究 席),负责组织制定“建筑师职业实践国际 市规划三位一体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建筑师在

和科技活动,对我国建筑业的现代化产生了 标准” 11,o由学会代表的中国是这一标准的 广阔的领域内寻求设计的答案 ” [16]o国际建

巨大的推进力。 两个起草国之一,表明了学会在国际建筑界 筑界先后提出的《雅典宪章》(1933年)、《马

008 | 建筑学报 2023、1。|^ialcontributions


创作空前活跃。 及时举办了各种灾后重建工作推进会议,保

2000年,建设部与学会联合设立“梁 证了重建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受到了当地政

思成建筑奖”,以激励我国建筑师的创新精 府和群众的高度肯定。这些工作加深了学会

神,促进设计创作的繁荣。同时,由国际 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提升了学会的社会

建协批准,学会成立“国际建协’北京之 影响,之后被中国科协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

路’工作组”,传播和弘扬《北京宪章》精 体,实践了学会服务于国家基本建设的宗旨。

神,在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地区,通过诸 3.3.2引领我国高等建筑教育的发展
7 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
如论文征集、设计竞赛以及以宪章内容为主 自1992年始,我国开展了全国高等学
题的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对加强中国与世 校建筑学专业教育的评估工作 ,针对各校的

丘比丘宪章》(1977年)已经成为国际建筑 界的联系、扩大国际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 办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成果进行专项评

学术发展的里程碑;世纪之交,中国提出的 用[18]12O 2004年,学会申请2006年亚建协 价,这对于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国际化进

《北京宪章》总结20世纪建筑发展规律,指 大会的举办权并获全票通过;2006年9月 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皿】。2006年,我国

引新世纪建筑方向,对全世界建筑的发展起 17—22日,第12届亚洲建筑师大会暨亚洲 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的建

到指导与推动作用,不仅是中国建筑界国际 建协第27届理事会在北京举办,对宣传我 筑教育评估认证机构发起建筑学专业教育评

地位提升的体现,也反映了我国建筑事业取 国的建设成就、扩大和提高我国建筑界在国 估的国际互认。学会代表中国作为发起国参

得的巨大进步,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际建筑舞台上的影响和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促 与了多轮谈判,在会上介绍了我国建筑学专

此后,在亚洲地区经济强劲发展的大背景下, 进作用。 业教育的基本情况和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工

各国的建设活动实践都在不同程度上印证了 3.3.1发挥政府智库优势,支撑政府科学 作的相关程序和标准。2008年4月,旨在

《北京宪章》的一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延伸、 决策 推动建筑教育学历在签约国之间流动,形成
充实了宪章的观点皿。 2008年,上海世博会筹备进入最紧张 建筑学专业教育国际互认机制的《堪培拉建

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成功举办, 阶段,中国馆的设计方案却迟迟未定 。学会 筑教育协议》(以下称《堪培拉协议》)正式

学会起到主导作用,除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 勇挑重担,协助上海世博局进行方案征集, 签署。《堪培拉协议》是我国首次以发起成

丰富的展览和活动内容外,大会的组织工作 在学会精心筹划下,10。多个设计单位参加 员身份在专业教育评估和认证方面参与国际

也得到了国内外建筑师的一致赞赏,被国际 方案征集,代表了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最高 规则的制定,加入该协议标志着我国建筑学

建协誉为史上最为成功的建筑师大会 水平。经过多轮评审,最终敲定何镜堂院士 专业教育水平已迈入国际行列,有利于我国

会议期间,大批知名专家、学者和各方面代 方案为实施方案⑶。世博会后,学会组织对 建筑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为我国建筑

表齐聚中国,发展了各国建筑界的学术交流 后世博规划设计进行论证,并产生了长远的 师走向国际舞台打下坚实的基础明。

与友好合作,有利于汲取国外的先进建筑科 社会影响。此事的策划组织,切实提高了学 在此快速发展时期,在国内,学会深化

学技术,提高我国建筑发展水平,也使更多 会在社会、政府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政府合作,提升社会影响,有效地建立起专

的国外人士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学会第一 家和政府、地方联系的桥梁;在国际上,签

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次大会扩大了 时间在北京组织了全国最高层次的“灾后重 署系列国际协议,担任诸多主要角色,开始

我国的国际影响,使中国建筑走向世界又跨 建学术研讨会”,讨论震后最迫切要解决的 取得较多的话语权,学会在国际的影响力及

进了一大步,是学会发展史上一件划时代的 问题。其后,受北川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城市 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此时,学会的发展在广

大事件。 规划研究院委托,学会对灾后异地重建的北 度和深度两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在政

3.3拓展及深化:2000-2011 川新县城规划建设做技术指导;此后,组织 府、建筑界和建筑师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得

2000年后,学会与政府的联系变得更 召开了现场会议,对北川新县城建筑设计风 到大大加强,也成为国际建筑界倍受瞩目的

加紧密,配合国家经济建设,协助各级政府 貌达成的六点共识⑶成为北川重建的指导 学术团体。

开展建设工作,真正履行和发挥了学会的桥 性意见。

梁和纽带作用;学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迅速 2010年,北川重建工作过程中,玉树 4新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


提升,国际学术交流持续深入发展,此时, 发生地震。学会受青海省人民政府委托,组 2012年11月,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
越来越多的境外设计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参 织专家对玉树灾后重建进行规划设计和12 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

与到中外合作设计的行列中来。随着国际合 个重点工程项目的设计。 时代,学会的发展也进入到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作的开展和职业化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建筑 学会协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当地政府 2016年8月,学会召开第十三次全国

ARCHITECTURAL JOURNAL 009


全员代表大会并选举出第13届理事会。在

研究学会办会宗旨、目标、活动内容和总结

历往经验的基础上,理事会提出“学术追求、

行业引领、政府智库、会员之家”的办会理

念,全面推进学会的各项工作。

4.1搭建学术平台,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
繁荣与发展

学会以“学术追求”为核尤、,推动世界

—流学会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促进科

技创新能力提升,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 8 2023年第28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国建筑学会代表团,哥本哈根 9学会与国际建协签署的梁思成


建筑奖备忘录
开创学术交流新局面。

4.1.1学术活动
学会的学术活动始终坚持学术引领、国 时代本土建筑文化和技艺的融合与创新 ”“好 盛会将在30年后的2029年重回北京举办,
际视野,积极搭建互学互鉴、多元融合、协 设计•好营造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人 预示着我国建筑行业在新时期更为广阔的发

同创新的交流平台,开展建筑领域学术交流、 民情怀•时代担当”;每次年会专家云集, 展前景。

科技普及等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建筑领域 思想智慧激荡,累计举办主旨报告52场、 4.3弘扬科学精神,推动建设科技知识社


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成果,积极探寻我国建 专题论坛86场、学术展览4场,邀请院士 会普及

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案。 95余人次、大师200余人次,现场代表1.4 2014年,学会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正式


2012年1月,“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 万余名、线上参会人数达300余万人次。 开启,现已有科普基地132家;2015年,
化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向全国建筑 4.1.2学术期刊建设 中国建筑大家科普讲堂成立;2016年起打
科技工作者发出了《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 截止目前,学会主办期刊有《建筑学报》 造中国建筑学会科普系列图书;2018年10
化倡议书》,倡导贯彻节能减排方针,为树 《建筑结构学报》《建筑实践》估);学会与其 月,建筑设计博览会2018(北京)暨中国建
立中国建筑文化自信,进一步推动中国建筑 他单位联合主办的期刊有《建筑经济》《岩 筑学会65周年回顾展在北京举行;此后形

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同年3月,“全 土工程学报》《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等; 成CADE(中国建筑设计博览会)品牌,连


国甲级建筑设计院建筑创作方向工作会议” 2002年,与日本和韩国建筑学会共同创办 年举办。学会科普工作多措并举,联通行业

在北京召开;2016年9月,与中国文物学 了建筑类英文期刊《亚洲建筑与建筑工程》; 与社会,不断探索建筑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

会共同主办的“致敬百年建筑经典:首届中 2020年,开始承办亚建协会刊《亚洲建筑》。 之路,力争讲好中国建筑学界故事,开创建

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发布暨中国20世 这些学术期刊被国内外高质量数据库索引收 筑科普新局面。

纪建筑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公布 录,逐步形成了学会的期刊矩阵。2019年起, 4.4建立奖励体系,驱动建筑行业技术创新


了 “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积极 为了加快推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学会 2000年,住建部与学会联合设立“梁
推动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牵头建筑行业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工 思成建筑奖”,于2014年交由学会独立主办。

学会打造了以“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 作,推动建设与世界科技强国相适应的科 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原有“建筑创


会” “威海人居节” “郑州国际城市设计大会” 技期刊评价体系。 作奖” “青年建筑师奖” “建筑教育奖”合并

为代表的品牌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促 4.2开展国际交流,促进国内外友好合作 为“建筑设计奖”。2018年,设立“科技进


进行业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其中,“中国 多年来,学会始终坚持国际学术交流, 步奖”侦,2019年1月,正式纳入国家科

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始终坚持前瞻创新、关 积极在国际组织发声,参与制定国际规则, 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社会科技奖励名录》

注前沿热点、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已经成 推荐人员在国际组织任职。2019年6月, (奖励编号为0297)。“梁思成建筑奖” “建

为业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活动之一。2016- 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国际建协会员代表大 筑设计奖” “科技进步奖” 3个奖项共同构

2023年,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分别在北 会上增加汉语作为国际建协官方语言;2023 建起新时期学会的科学奖励体系,拥有完善

京、泉州、苏州、深圳、郑州等地召开,主 年7月,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在国际建协 的评审机制和奖项综合竞争力,成为建筑领

题包括“建筑的春天” “建筑师的职业责 第28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成功申办第30届 域的品牌奖项。

任” “新时代本土建筑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新 世界建筑师大会(图8)。国际建筑界的这一 2014年,中国科协启动全国学会有序

010 | 建筑学报 2。23\1。|^ialcontributions


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试点工作,梁思成建筑 张家口赛区太子城冰雪小镇建筑方案征集 , 见(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提供了重要参考。

奖作为首批10个试点项目之一,由住房和 助力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图10)。2018年9 自2020年起,学会持续推进北京市建筑师


城乡建设部交由学会独立主办。为了进一步 月,受河南省郑东新区管委会委托,开展郑 负责制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提升学会的学术权威性并扩大国际影响,在 东新区龙湖金融岛超高层用地及文化用地项 2018年1月,在调研多个国家和地区关于


住建部和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 目建筑设计方案征集;2019年3月,受怒 建筑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相关文件后,并

国际建协第127次理事会通过了对梁思成建 江州人民政府委托,开展怒江农房设计帮扶 在参考国际建筑师协会相关条款的基础上,

筑奖的支持;2016年11月,学会与国际建 工作,研究帮扶建设技术模式;同年,启动 结合中国国情和行业特点,组织相关专家和

协以签署备忘录形式固化长期支持梁思成建 苏州古城保护建筑设计工作营项目,探讨古 建筑师分会代表共同起草了《注册建筑师职

筑奖国际化评选(图9);同年,正式面向国 城复兴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技术。 业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于2022年6月


际建筑界展开评选。至今梁思成建筑奖已成 4.6开展研究论证,引领行业发展 正式发布。

功举办11届,包括3位国际建筑师的共27 为进一步发挥学术组织优势和作用,学 4.6.4工程能力评价


位专家和学者获得此项殊荣 。 会积极开展团体标准、科技成果鉴定以及建 2018年3月,中国科协联合全国学会
梁思成建筑奖是中国科协200多个学会 筑师负责制、工程能力评价等工作;并建言 开展工程能力国际互认工作,学会于2021
中唯一一个由国际行业权威组织正式认定与 献策,开展新时期城市建筑评论工作,服务 年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发起成立了中国工程师

支持的“国际大奖”。2022年,国际建协第 我国住房城乡建设。 联合体,并参与了《工程能力评价通用规范》

143次理事会的竞赛委员会报告中 ,特别提 4.6.1团体标准制定 《土木工程类工程能力评价规范》《建筑工程

到梁思成建筑奖的影响力持续提升。梁思成 2016年,学会启动标准化工作,发布 类工程能力评价规范》的编制、工程能力评

建筑奖具有自己鲜明的中国建筑文化特色 , 第一部标准《水泥和混凝土用镣铁渣粉》(T/ 价候任考官培训、工程能力国际互认圆桌会

积极推动中国建筑师走向国际舞台,为国际 ASC 01-2016) ; 2017年9月,学会标准 议、工程技术人员在线学习课程建设等工作。

建筑界全方位了解中国建筑文化搭建桥梁。 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2020年2月,应对 工程能力国际互认工作引领了建筑从业资格

4.5发挥智库优势,助力住房城乡建设高 突发疫情积极响应,迅速发布《办公建筑应 的变革,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推动了中

质量发展 对“新型冠状病毒”运行管理应急措施指南》 国工程师执业资格认证。

学会以构建“政府智库”为己任,积极 (T/ASC 08-2020),体现了学会的社会担当,


组织广大建筑科技人员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 同年,学会被中国科协授予“优秀抗疫学会” 5结语
管理及决策咨询,助力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 称号。 截至2023年8月,学会共有75997名

发展。在做好政府智库、承接政府部分职能 4.6.2科技成果鉴定 个人会员、2827家团体会员,较创立之初


方面,学会开展的工作包括承担全国注册建 2015年,学会首次开展科技成果鉴定。 的1700名会员网,已扩大40多倍。创立

筑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协助全国高等 受敦煌市人民政府委托,“敦煌市城乡风貌 之初学会仅有4个委员会,而现今已设立5

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工作、开展 规划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成果评审会在北 个工作委员会和63家分支机构。70年来,

城乡建设咨询等。 京召开。2017年,学会开始承接科技行政 学会机构的发展壮大和不断完善,从一个侧

以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和冬奥会场馆 管理部门向行业组织转移的任务,正式开展 面反映出我国建筑行业蓬勃兴盛的面貌,同

规划与设计为代表,学会先后为北京、雄安 科技成果鉴定,引领建筑行业成果转化与推 时,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也为之奠定了

新区、重庆、郑州、苏州等地方政府和建筑 广应用。2019年12月,“具有中国特色的
开发单位在城市发展和项目开发上提供了科 城镇和建筑遗产的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

技咨询服务,践行了学会的社会责任和专业 用”科技成果鉴定会在南京召开,此项成果

担当。2017年5月,学会受雄安新区筹委 在202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会委托,开展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方案征 4.6.3建筑师负责制
集咨询,正式启动设计咨询业务,次年4月, 2016年,学会开展建筑师负责制研究。
协助开展雄安新区建筑风貌导则的研究工 受住建部委托,先后在京沪等地开展调研工

作,对《雄安新区建筑风貌导则》研究成果 作、组织学术研讨会、起草《关于推行建筑

进行评审。2017年11月,受张家口市崇礼 师负责制管理模式的若干意见》等,为《在

区人民政府委托,开展2022年北京冬奥会 民用建筑工程中推进建筑师负责制指导意 10太子城冰雪小镇“大师工作营”工作现场

ARCHITECTURAL JOURNAL 011


崇高的学术地位,使学会成为广大建筑科技 秀的人才从事“有组织科研”和系统性实践, 参与学会工作,始终处在建筑科技发展的最

工作者心中的学术高地。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前沿,为推动我国建筑文化的繁荣发展、促

首先,学会是党和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 其三,学会是引领新中国建筑行业发展 进建筑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

的重要助手和智库,在学会成立之初,无论 的推动力,始终站立在时代前沿。建会之初, 学会创造了优良基因、奠定了崇高的学术地

成立大会的发言还是开展各项研究、出版工 就配合建工部组织力量考察、论证和落实关 位。从理事会到各专业委员会和地方学会的

作,均力求与当时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相配合, —设计标准化、
于新中国建筑行业“三化”— 成员组成不难发现,自建会以来,学会一直

显示其为“政府的有力助手”解决实际问题 制造工厂化和施工机械化的发展战略,在 注意吸纳全国各设计院、建筑院校、科研院

的重要定位—
—在新中国初期的一系列重大 1960年代初出现了一次建筑创作的繁荣兴 所和主管部门的建筑人才,使其在我国经济

建筑事件中,在涉及工业化发展和城乡居民 盛时期。改革开放后,学会得风气之先,积 建设中发挥力量。此外,学会一直以来倾力

生活的不同内容上,学会都充分发挥了行业 极引进西方建筑界的设计、管理理念和方法, 向国际组织推荐人才,并且在国内积极创造

学术团体在党和政府联系建筑科技工作者中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师注册制度、教育 机会让有才华的建筑师脱颖而出⑵,努力推

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学会紧 评估制度和国际建筑教育互认制度等方面都 荐中国建筑师的作品到国际建协评奖。学会

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团结广大会员和 发挥了组织领导作用,进一步筑实了学会引 主办的三大奖项对选拔这些建筑界的精英们

建筑科技工作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活 领行业发展的历史地位。 在国内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奖项

动和学术交流,推动了我国建筑科技的发展, 其四,学会是我国学术走向世界的起 成为公认的中国建筑界各个领域的最高荣誉,

繁荣了建筑创作,弘扬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点,也是我国开展民间外交的卓有成效的重 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说服力。学会还向中国

推动注册建筑师执业制度改革,得到了全社 要渠道。学会于1953年10月成立后即大 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推荐了多名院士人选18\

会的高度赞誉;又在新时代把握时代发展大 力推行民间外交,与东、西两个阵营广泛开 在新时期,学会面向“人”,即我国建

势,提出办会理念,在不同方面体现出国家 展学术往来,不但扩大了国际建筑交流的范 筑界各地区、各年龄段、位于不同职业阶段

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可以说,学会自创建以 围,也成功服务于我国当时的整体外交政策。 建筑师的工作有新发展,更加强调了从建筑

来的70年,经历了社会主义国家建构和体 1955年加入国际建筑师协会是新中国建筑 教育到注册建筑师考试和工程师能力培养及

制建构的各个历史时期,无论是创作思想讨 史的重大事件,既是我国推行文化外交的显 其继续教育的全过程培养的各环节,也更加

论、理论研究、技术咨询、科学普及、经验 著成果,也开启了“新中国学术走向世界”(陈 凸显出对会员成长、成才过程的关注,是新

总结等各方面,在国家的现代建设中发挥了 毅语)之端绪,而学会在其中发挥了联络、 时期学会工作的重要创新和亮点啊。

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学会的学术威望和学术 组织和实施的重要作用。利用参与国际建协 其六,与我国近代的各种学会和西方的

地位得以不断提高和加强的根本原因。将其 活动和其他建筑交流场合,学会通过精心准 学术团体不同,学会从其筹组开始就有非常

与70年来的学会宗旨、目标和任务等变化 备发言和宣传资料,向外界介绍新中国的建 严密的组织制度,体现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

相比较,是反映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一条重 设成就,为与外国进行建筑技术交流和增进 展存在“顶层设计”,显示了党的坚强领导。

要线索。 相互了解提供了重要的渠道,提高了我国建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科联(1958年后为中


其二,学会是新中国建筑学理论研究 、 筑界的声望和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具有深 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宣部科学处共同

设计竞赛和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组织者 。无 远的历史影响。在改革开放以后,学会主导 构成了我国科技领导体制,这种体制决定了

论是开展中国建筑史研究、对建筑创作进行 的国际建筑交流的发展经历与我国整体外交 学会必须围绕当时党和国家建设的中心任务

探索、组织城市和厂矿职工住宅设计竞赛、 政策的迁变密切有关,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学 展开研究和出版等工作。在建会之初,无论

参与国庆十周年“十大工程”的评审和总结, 会与我国国家发展进程的密切联系。 是团结技术人员、开展大胆创作、批判建筑

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组织一系列学术会议探 其五,中国建筑学会历来是吸纳和选拔 浪费,还是开展国际交流和加入国际组织,

讨建筑创作的原则并及时加以总结、开拓建 人才,促进其彼此平等交流的重要平台。学 无不由党中央和业务主管部门因势利导,经

筑学的研究领域、研究建筑行业体制改革等, 会之所以成为建筑学界的学术殿堂,主要原 过统筹考虑和决策后才得以逐次施行。

及在新时期配合政府开展北川、玉树灾后重 因在于学会汇集了我国建筑界最优秀的专家 学术自由和独立性并不意味着与世隔

建,参与雄安新区的建设,组织冬奥会场馆 学者,以周荣鑫、梁思成、杨廷宝、汪季琦 绝,学会的工作不能与国家和政府的建设事

设计和推进建筑学科发展研究工作等,学会 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和建筑大家担任学会 业截然分开。相反,通过学会历史上所发挥

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发挥组织优势,集中最优 领导,诸多院士和高水平的科技工作者热心 的作用,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承接政府职能 、

012 | 建筑学报 2。23\1。|^ialcontributions


与各级政府间的密切配合和所取得的成绩, 联松散。 建协建筑职业实践委员会联席主席,庄惟敏

2) 1953年夏秋之际,范离调离建筑领域,由从 担任国际建协理事和建筑职业实践委员会联
说明学会完全有能力向政府提供参考意见, 上海调来北京的汪季琦接替担任筹委会副主 席主席,叶青任国际建协绿色建筑委员会委
任,1953年8月的几次筹委会会议上范离仍 员等。周畅访谈稿.2013-05-16.
成为其得力助手和专业智库,能很好地履行
发挥了一定作用。 18) 如王小东、程泰宁、崔,|宣、吴硕贤等。刘加
和发挥学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同的时期, 3) 周荣鑫部长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1953. 平也是先获得了建筑学会的建筑教育奖,然

4) 中国建筑学会第六、七次常务理事会讨论情况. 后遴选为院士。周畅访谈稿.2013-05-16.
政策背景不同,市场背景也不同,经济背景
1955. 19) 赵琦访谈.2023-06-28.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
也不同,脱离了这些背景,学会的工作就无 5) 数据截至1953年8月。 究院会议室。
6) 自1957年7月伊始,为了配合国家基础建设
法开展,也无法践行其宗旨。这种规律同样 的全面开展和解决城市住宅急缺的问题,学会 参考文献
受国家建设委员会委托,组织举办全国厂矿职 [1] 抄送中圃建等H髓概况:公函外交部
是历史的经验。
工住宅设计竞赛,顺应国家需求,适时出版发 [J].内政公报• 1935: 11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党和国 行《厂矿职工住宅设计竞赛图集》。 [2] 汪季琦.中国建筑学会成立大会情况回忆[』.
7) 前者如《建筑经济》《工程勘察》《建筑热能通 建筑学报,1983(9): 27-29.
家对学会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并寄以厚望,使
风空调》等,后者包括《福建建筑》、《华中建 [3]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为中国
学会能履行党和政府联系建筑科技工作者桥 筑》(湖北)、《南方建筑》(广东)、《四川建筑》 建筑学会办理立案手续 [A].中国科协档案,
《陕西建筑》、《中州建筑》、《湖南建筑》等。 1955.
梁和纽带的职责,建设有温度、可信赖的建 [4] 给全国科联报告会议召开情况[A].中国建筑
8) 中国建筑学会国际部.中国建筑学会对外交流
筑科技工作者之家,切实为建筑科技工作者 工作汇报(2022年3月)。 学会档案-1953.
9) 亚建协是由亚洲最具代表性和最有权威的国家 [5] 张祖刚.《建筑学报》50年光辉业绩[J],建筑
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 或地区的建筑师协会和学会组成的联合组织, 学报,2004(10): 13.
1979年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正式成立。 [6] 戴念慈.中国建筑学会建会三十年的工作报告
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弘
10) 1990年,中国建筑学会以亚洲建筑师协会国 [』.建筑学报,1984(1):4-11.
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面向世界、 家会员身份第一次正式参加了在印度阿各拉 【7]周荣鑫.中国建筑学会周荣鑫理事长的会务报
举行的亚建协第11届理事会以及同期在新德 告[』.建筑学报.1957(3):6-13.
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 里举行的第四届亚洲建筑师大会。 【8]同意中国建筑学会申请参加国际建筑师联盟

合作,以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 11) 国际建协一向重视职业主义,成立了建筑师 [A].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 1954.


职业实践委员会,并组织起草了建筑师实践 【9]梁思成工作笔记[A],清华大学档案馆.1954-
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 的推荐国际标准的原则框架,对建筑师的专 08-10.
业能力、自主意识、献身精神和违约责任等 [10]袁镜身.回首往昔崎岖路、且看今朝艳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力实现中华民族伟
4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作了规范,提交1999年 天——祝中国建筑学会成立50周年[G].中
大复兴的中国梦。学会70年的风雨征程和 北京大会审议并通过。 国建筑学会50周年纪念专集.2003: 142-
12) 筹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指导委员会(国 143.
光辉业绩是我们的荣耀,更是我们的责任, 际、国家)与组织委员会、为大会筹款和签 【11]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学会50周年纪念专

以史为鉴,察往知来,珍视学会自身的学术 订承办合同等事宜,并向1996年巴塞罗纳 集[G], 2003.


大会提出初步报告。实施阶段落实了大会主 [12] 周畅.《堪培拉协议》的形成过程[J].建筑学
传统,不断梳理其发展历史和经验成果,是 题相关的学术内容和出版丛书等。 报,2008(10): 64.
13) “第一轮的评审从所有方案里选 50个,一共 [13] 叶如棠.学会工作的广阔发展前景[J],学会
学会成功应对未来复杂局面的保证,从而以
344个方案。完了以后我们又进行了第二轮, 月刊,1997⑴:,。.
新气象、新作为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高质量 从50个里头选了 20个,但把另30个都作 [14] 叶如棠.中国建筑学会四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为备用。第三轮,我们从20个方案里选8个。 建筑学报,1994(1):8-13.
发展,为我国城乡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在
进8的时候这几个实施方案都有了。第四次, [15] 叶如棠.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加速中国建筑走
从8个里头选2个。这两个一个是何镜堂的, 向世界的步伐—
—中国建筑学会第八届理事
伟大的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 。HJ
就是后来实施的中国馆。还有一个就是清华 会工作报告.建筑学报,1997(2): 7-12.
大学张利老师他们做的,把这两个方案推荐 [16] 《曙光》纪念集编委会.曙光[M].北京:中国
给中央领导。这两个都是推荐,不分先后。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最后由中央领导决定用中国器的方案作为中 [17] 叶如棠,窦以德.《北京宪章》在中国一一
国馆,用张利老师的方案做为下边的地方馆。 “北京之路”工作组六年回顾[J].建筑学报,
他们一个是主馆,一个是下面的地方馆。所 2005(9): 6.
以中国馆实际上是由两个方案组成的,两个 [18] 周畅.《北京宪章》和“北京之路”工作组[』.
团队设计的方案综合的,领衔的是何镜堂院 建筑学报,2005(9): 10.
士。”周畅访谈稿.2013-05-16. [19] 周畅.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与国际互认 [J].
14) 六点共识为:安全、宜居、特色、繁荣、文明、 建筑学报,2007(7): 1-3.
注释 和谐。 [20] 关于我申请参加国际建筑师联盟的问题[A],
1) 1920年代,随着上海、南京一带建筑事业的 15) 创刊于1981年的《建筑知识》2018年结刊, 外交部档案. 1954-06-17.
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日渐增多, 《建筑实践》耕续创刊。
1927年,中国建筑师公会在上海成立 ,次年 16) 2023年,更名为中国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 图片来源
改名为“中国建筑师学会”,其对于民国时期 17) 例如,中国建筑学会曾向国际建协推荐了诸 图1,5-10:中国建筑学会提供
团结精英建筑师、宣扬建筑设计的新成就以及 多人才,包括推荐崔恺作为国际建协竞赛工 图2:《建筑学报》
强化从业人员的自我认同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 作委员会的联席主席、马国馨做体育工作组 图3: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报》杂志社.中国
用。之后也出现过由建筑师以及建筑行业相关 委员、李兴钢接替做体育工作组委员、黄锡 建筑学会六十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从业者组成的专业团体,但皆以宣扬建筑师这 珍作为国际建协卫生医疗建筑工作组主任委 2013.
一新职业和保障从业人员待遇为主要目标,与 员、吴志强做建筑教育委员会终身委员 。中 图4:吴良锦.中国建筑学会参加国际建协的经过
近代建筑行业的发展及至国家近代化的进程关 国建筑学会还推荐张钦楠、许安之担任国际 [J].建筑创作,2013(Z2): 228.

ARCHITECTURAL JOURNAL 013


[特集建筑智能---- 想象知觉 建造]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在人工智能迭代发展的时代,人的想象力、认知力、实现力被不断增强,数字技术的发展是否会带来建筑情感与体验的挑战 ?建筑

学作为传统学科,一直保持人文主义的传统,后知后觉地应对技术变革,但这一次人工智能技术的挑战 ,似乎已经超越于工具属性,直
接拓展了人的意识、思维与想象力的边界。如今,面向智慧人居、虚拟人居、地外人居三大未来场景,建筑智能将以设计科学思维为引
领,致力从科学实证视角应对人机协作的情感意义,重构建筑科学知识体系,全面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智能技术研究,重新建立可持续发
展的学科范式。人工智能不断介入设计、优化和建造的全过程,渗透从微观到宏观的各层面,引发关于想象、知觉、建造过程等多个议题,
进而带来了建筑创作方法创新与思维伦理挑战。

本期特集着重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AI)技术对于建筑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影响,追寻数字技术对


于设计、建造思维的缘起、影响及演变。特集从数字建筑学的历史、平台、技术、实践与教育等众多方面展开探讨,指出基于生成式人

工智能技术的新方法、新趋势。开篇袁烽等通过搭建AI增强设计创作范式,提出数据集与训练架构对于建筑智能设计的共性意义,展
现了智能增强设计的新图景;马里奥•卡尔波(Mario Carpo)论述了一幅宏大的数字化智能设计历史画卷,解读数字化建筑理论、思想和
技术的兴衰起落;在建筑智能设计模式方面,郑豪等梳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流程与方法 ;何宛余等探讨建筑行业如何整合与应用生
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范式转型;张昕等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建筑教育中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的影响。从人工智能增强建筑性能化视角,
孙澄等探索了基于深度学习预测空间视觉舒适度;唐苴等引入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南京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的解析模型 。
建筑智能正在深刻影响着建筑业未来发展 。近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讨论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增强下的建筑学理论、方法、
教育与实践势在必行。产、学、研、用的融合无疑将为建筑学学科的知识创新、创作方法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学术主持人袁烽〉

走向生成式人工智能增强 Toward an AI-Augmented Generative Design Era

设计时代

[袁烽]Philip F. Yuan 1 摘要 ABSTRACT

[许心慧 1 XUXinhul 1 数据科学与机器算法的应用将重新定义人机协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data science and

[王月阳] WANG Yueyang 2 machine algorithms will redefine the ontological relationship
作的主体关系,并引导建筑创作迎来彻底变革,
of human and machine to guide architectural design towards
作者单位 而人工智能赋能下的启发设计、定制设计、增强 a complete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设计正在成为建筑智能创作的新范式;通过“数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euristic design, customized design,
2上海建筑数字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and augmented design are becoming a new paradigm for
(上海,200092) 据收集、模型训练、互动设计、评价反馈” 4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Through the four-step interaction,
个层级的设计交互,提出“通用模型、专业模型、 including data collection, model training, interactive design,
收稿日期
细分模型”三位一体的新训练架构;最终,文 and appraisal feedback,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framework
2023/08/05
of "general model, narrow model, and segmentation model".
章在更广泛的共享机制、数据结构、人文精神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E0141400) The paper envisions the future of architecture in the Al-
等议题上,描绘出人工智能增强设计时代的建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1 DZ1204500) augmented design era, addressing broader issues such as
教育部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筑学未来图景。 sharing mechanisms, data structures, and humanistic spirit.
(202102560007) KEYWORDS
同济大学理论创新课题项目 关键词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Generative
人工智能;建筑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AI); Al-augmented design; general
D0l:10.19819/j.cnki.lSSN0529-1399.202310003
增强设计;通用模型;专业模型;细分模型 model; narrow model; segmentation model

014 |建筑学报2。23\1。|?集整智11;想牛臂;建造.-r rf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 充、拓展、增强、进化等跨边界融合,成为 成的原型。由此,基于规则的创作本质上依<8
c集
的迅速崛起将人机关系的议题重新推向风 共同主体,才是实现未来扭转炳增的奇点[6_7]o 托于计算机庞大的信息储存量和强大的计算=1
=智
口浪尖。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将拥有 人机共生的创作范式下,从机器智能辅助设 能力,将思维转译为计算机所能识别的代码。
基于规律的创作则是机器学习如何做设 h
主体性:马德朴(Matias del Camp。)强 计到机器智能增强设计来增强建筑师的感知
=象
调,传统工具的目标在于教会机器如何去 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将拓展后人类时代建 计。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感知、认知、学习§知
和推理,通过大数据自动分析出信息和条 §觉
做,而人工智能的目标在于教会机器如何去 筑学的知识边界回。
§建
学⑴,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拥有认知世界的 人机共生的新主体性将推动建筑学知 件,通过设计要素找到建筑创作的规律和思 S造
维,生成大量建筑方案。例如,丹尼尔•博I
能力和意识;更激进的是,尼尔•里奇(Neil 识体系的更新迭代,人工智能赋能设计思
勒简(Daniel Bolojan)[11]通过生成对抗网络I
Leach)等学者提出,人工智能将取代大部 维带来了启发设计、定制设计、增强设计3
分建筑师的工作⑵。当然也有观点认为,人 个变革的方向。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启发 找到圣家堂的设计规律,结合森林的视频,j

工智能没有意识、不能思维,与元胞自动机、 设计思维的创作范式,将由人为主导,转 探索了两种意象的结合(图1)。相较于上述!


基于规则的创作,这一阶段我们普遍的追求I
参数化等工具并无区别,只是人类的工具。 换为人机共创的著作权模式;其次,人工
3.
马里奥•卡尔波⑶(Mario Carpo)认为以数 智能技术带来定制化的建筑智能生成范式, 是:人工智能可以理解建筑含义,提取设计|

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是通过迭代优化来解决 从“数据-模型-互动-评价”层面重 特征,让整个设计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特

问题的,而必须是可量化的问题才能被优 塑设计概念的生成过程;另外,人工智能 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化,因此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工具的作用领 技术增强了建筑知识体系的感知、分析、 Intelligence, GAI, T文简称生成式Al)技术,
域仅限于可度量的现象和因素。 决策、反馈的能力。此时此刻,积极思辨 在吸收了海量设计资料后,通过设计要素组

事实上,上述论点均有所偏颇,技术并 与讨论人机共生下建筑设计范式转化正当 合、外延、创新,甚至能超越建筑师的想象力,

非取代人类的新兴文明;亦不仅是人类中心 其时,充分认知人工智能推演与建筑设计 生成更加丰富、精确的设计成果,可协助增


主义操控下的工具囹。显然,人工智能正在 思维的耦合将为后人类时代带来新伦理、 强建筑师的思辨力与创造力'佝。

逐渐具有分析力和创造力,为人类带来了重 新美学以及新未来的多种可能 。 当前,以扩散模型(stable diffusion)为


要“视野”,成为人类身体和意识的延伸。李 代表的生成式Al主要分为3种生成路径(图

士桥认为,尽管算法具备了生成原创信息的 1启发设计:从规则到规律的推演创作范式 2)。1)通过单语义(prompt)生成图像,分


能力,但它们会持续产生错误信息,并且加 规则主导和规律主导是当前建筑学创 析建筑方案需求,将设计需求转化为文本描

速炳增;若想要扭转炳增的趋势,算法必须 作中两种主流的推演范式。前者是指建筑师 述,进行发散性思维,来探索创造性方案。

在所有方面都向生物学学习,即具有真实性 控制机器做设计。通过研判设计需求,使用 例如,灭绝物种纪念馆设计通过对展览路径

和负ffi[5]o然而,现在的人工智能不具备情 Rhino、Grasshopper. Revit 等数字化工具, —萌芽、生长、消逝、回忆,使


的解构—

感与意识的表征机制,也不具有道德和算法 将创作思路转变为机器可执行的命令。基于 用人工智能生成了叙事性空间节点。2)使


架构的信息交换;要实现人工智能的生物性 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的元胞自动 用路径是多语义(prompt和image)生成图
与真实性,其主体性也势必需要人类的制约 机回 卡尔•楚(Karl Chu)采用“帕斯卡三 像。通过对文本、单张图像或多张图像的相

与增强。因此,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相互补 角形”㈣来定义细胞迭代规则,作为建筑生 互组合,对设计形态和布局进行粗略定义和

ARCHITECTURAL JOURNAL 015


规划,算法根据输入的文本或控制图像,解 人工智能符合建筑师的习惯是建筑师自身 逻辑控制到自主生成的建筑智能。

析空间关系,生成相对应的设计方案。例如, 的任务,而不应完全依赖大型人工智能公 2) 模型训练


通过解构让•布维(Jean Prouve)设计的椅 司”㈣。让人工智能更适应建筑师的设计思 模型训练是将人脑的设计思维与经验判

子,仅保留椅子腿部分,生成适用于新材料 维,需要从“数据—模型—互动—评价” 4 断,转化为机器算法可理解的多维度建筑表

打印的椅面设计。3)图像迭代(inpaint)生成。 个方面重塑建筑产业,实现定制化的建筑设 达。模型涵盖参数和超参数两类:参数是指

建筑师将完成度较高的设计方案输入,人工 计智能生成范式。 材料、尺度、布局等与建筑学科相关的知识,

智能通过增加、减少、修改方案中的设计要 1)数据收集 转译成变量、权重等"亿;超参数是指学习

素,在已有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动,进 数据收集的本质是建立建筑师的专属知 率、批量大小等人工智能认知过程的控 制㈣。

—步灵活性、针对性地优化设计。例如,在 识库:根据建筑师的需求和偏好,筛选建筑 由此,针对模型层面的定制化,也应从两方

某乡村美术馆项目中,对草图方案已有的建 文本、图片、模型等数据,构建个性化的数 面进行:一方面,通过人机交互的形式,将

筑形体与布局进行形式迁移与风格衍生,快 据库;通过单条数据被使用的频率,排序数 定制化的数据作为训练输入 ,逐步将建筑师

速迭代形成多方案比较。上述3种路径,展 据库内的信息;将材料、环境、构造等设计 创作思维融入人工智能决策模型之中,促使

现了从“人机协同”(通过人的指导来监控 相关的知识体系转变为数据图谱,从中获取 人工智能更好地捕捉建筑领域的特征和规


机器的执行㈣)到“人机共生”的创作范式, 丰富的建筑信息,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律,提供专业性的设计解决方案;另一方面,

人和智能技术共同参与创意过程,通过相互 建筑师可根据需求确定人类与机器生产数据 记录和优化建筑师选择的超参数,提高训练

补充和激发,实现更高效的创意产出。 间的主体地位,确立提示数据、输入数据与 的收敛速度和准确性。通过比较不同算法的

生成数据的文本关系与互文流程(图3)。例 性能、观察生成结果的差异,并根据需求选

2定制设计:人机协作下的工作流程范式 如人工智能生成的数据(即机器数据)与人 择和调整算法参数,实现设计目标。

定制化的人机交互形式,是生成式AI 机共同生成的数据(共创数据),将作为数 3) 互动设计


增强设计的基础。通过建筑师专属的人机交 据集重新被输入到训练过程中的。清洗、集 互动设计本质上是指基于单一或多重目

互关系,强调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以建筑师 成、变换、归约建筑信息数据,促使人工智 标的人机交互过程。目标可以是借助公式的

的需求为主导,根据具体建筑语境的变化而 能训练过程更快收敛,使得模型能够更好地 指标,也可以指建筑师的经验决策。人工智

随时做出调整。丹尼尔•博勒简坦言:“使 理解建筑细分领域下的语义和特征,实现从 能生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建筑师检验设计

形式、性能及可建造性,调整每一环节的生

成结果,最终转化为建筑师思维导向下的建

筑方案(图4)o正如耶胡达・E•卡莱(Yehuda

“重复和倾斜的元素 E. Kalay)㈣所说,建筑设计可以被视为一个
在机器时代的开始
循环的连续学习过程。在调整的过程中,最

大程度打破人工智能与建筑师之间的藩篱,

建立可追溯和可迭代的交互形式,使建筑师
单语义输入
能够即时反思、评估和调整设计方案,成为
‘一把塑料打印的椅子,解构 流程定制化的重中之重㈣。契合建筑创作思
让•布维的设计

维的生成式AI,将建筑师从烦琐的设计迭代
中抽离;建筑师只需要积累快速筛选和决策

rrfl
让•布维设计的椅子
的能力,为建筑学的创作形式带来了新的可能。

4) 评价反馈
多语义输入 评价反馈不仅是建造完成后的最终复

盘,还是设计至建造全流程中,建筑师对每

个环节进行反馈和评价,辅助人工智能的自

我进化。通过人类与机器间渐进式的交互,

人工智能可以接收来自建筑师的反馈,包括

对生成结果的评价、指导、改进和建议(图
原始输入 5)。利用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2人工智能生成路径示例(上:灭绝物种纪念馆;中:让•布维设计的椅子与塑料打印结合 ;下:某乡村美术馆项目设计迭代)

016 |建筑学报2。23\1。|?集整智11;想牛臂;建造..r ri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一个雕塑的
加入
特写,黑白块, "回收
紫色破碎的油
废料"
漆,金属青铜
表皮,拓扑结
构,尖锐的三
角形”

I建筑文本I I建筑图像I I建筑图纸) I建筑模型I

5基于建筑师反馈的定制化智能体系 4典型人工智能互动流程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 RLHF)[21'221, 特定问题进行回答?由此,人工智能增强建 位一体,成为在建筑知识体系下的人工智能

反馈行为本身可以被用作评价模型的训练数 筑设计要求同时满足“通用性”(整体性、系 标准范式(图6)气通用模型具有强泛化能

据,进一步改进人工智能的生成能力和设计 统性地理解建筑学科体系及内部关联)和 “知 力,在被引入建筑设计领域时,模型的权重

质量。对建筑智能的评价过程正是人机协作 识性“(细分化、颗粒化地分解建筑领域问题)。 可被复用和迁移,人工智能广泛地学习建筑

的趣味所在,同样的工具在不同人手中 ,经 实现通用性,需要建立认知策略,通过 体系知识。专业模型是通过局部冻结、低

过不同的评价进行优化,会展现出不同的匠心。 类比构筑底层问题,搭建与建筑师思维相同 秩适应方法(low-rank adaptation of large


的信息处理方法网;建立共性训练方法,将 language models, LoRA)[24]等微调技术,

3增强设计:建筑知识体系下的智能架构 材料、环境、构造等建筑学知识转变为可计 对通用模型进行调整,以适应建筑设计的特

生成式AI增强设计并非泛专业算法和模 算的数据图谱;通过大规模建筑数据,人工 殊需求。细分模型,基于单一目标或多目标,

型的移植,更需要系统性地认知建筑知识体 智能将理解建筑学的经验和知识。实现知识 将复杂的非线性设计过程进行公式化、模型

系。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算法及模型对建 性,需要建立细分模型,将环境性能化、结 化,优化建筑设计的特定部分。例如,建

筑知识知之甚少。建筑师用功能、美学、风 构性能化、行为性能化引入算法技术,使得 筑师通过搭建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格、主义、场域等词汇描述建筑,用经济指标、 创作可以被度量和分析。另外,对泛化模型 network, ANN)闽,模拟有限元分析(finite
碳排放、结构荷载等指标定义建筑,这些常 进行迁移学习,在建筑知识体系的源域中提 element analysis, FEA)[26],加速了结构分
识性、隐匿性、抽象性的概念如何被人工智 取参数信息,针对特定建筑形式、性能、建 析速度,通过精细化、精准化的方法寻找效

能感知?各维度间的不可见关联是否能被学 造等问题进行决策。 能最大的结构形式。

习?机器智能是否能针对建筑知识体系下的 “通用模型、专业模型、细分模型”三 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增强应用,

ARCHITECTURAL JOURNAL 017


ANFI$ 算法或理论英文简称,全称 中文名称 算法或理论英文简称,全称 中文名称
深度自注意力网络(该翻译 BPO, Building Performance
材料优化 建筑性能优化框架
并不准确,只能模糊指代), Optimization
Transformer
或也有人翻译为变换网络、
IRRGA, Implicit Redundant
深度自注意力变换网络等 隐式冗余表示遗传算法
Representation Genetic Algorithm
BERT, Bidirectional Encoder 基于Transformer双向编码 PPOF, Passive Performance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 器表示算法 被动式性能优化框架
Optimization Framework
GPT, Generative Pre-trained 生成式预训练Transformer EEP FD, Evolutionary Energy 设计的进化能量性能反馈
Transformer 模型 系统
Performance Feedback for Design
Diffusion Model 扩散模型
Supervised ANN, Supervised Artificial
监督学习人工神经网络
LoRA, Low-Rank Adaptation 低秩自适应 Neural Network
LoCon, LoRA for Convolution AN FIS, Adaptive Neuro-Fuzzy Inference
卷积网络低秩适应方法 自适应模糊神经推理系统
Network System
适配器架构,一种用于迁移 MLP, MultilayerPerceptron 多层感知器
Adapter
学习的架构扩展方法 共享目标模型
SOM, Shared Object Model
Prefix-tuning 前缀调优
BESO, Bi-directional Evolutionary
双向渐进结构优化法
建筑学知识体系 Instruct-tuning 指令微调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Prompt-tuning 提示调优 FE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有限元分析
通用模型
GA, Genetic Algorithm 遗传算法 PCA, Principal Compon ent Analysi s 主成分分析

IVCGA, Interactive and Visual Fuzzy PR, Fuzzy Pattern Recognition 模糊模式识别
交互式可视化聚类遗传算法
Clustering Genetic Algorithm DL-ELM, Double-Layer Extreme
双层极限学习机
PSO,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粒子群优化算法 Learning Machine
EA, Evolutionary Algorithm 进化算法 CN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卷积神经网络

专业模型 Fractals 分形算法 R-CNN, Region-based Convolutbnal


基于区域的卷积神经网络
CA, Cellular Automaton 元胞自动机 Neural Network
YOLO, You Only Look Once —种目标检测算法
ArchiGAN, Architecture
建筑生成对抗网络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FCN, 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 全卷积网络
基于语义实例重建的点云
细分模型 PGACO, Pareto Genetic 基于帕累托遗传算法的协同 RfD-Net
场景理解
Algorithm-based Collaborative
优化
Optimization ABM, Agent-Based Modeling 基于代理模型

6建筑知识体系下的模型架构范式 L-system, Lindenmayer system 林登麦伊尔系统 MAS, Multi-Agent System 多智能体系统

需要平衡整体性和透明性。人工智能赋能建 4面向人机共生的智能生成设计平台 生成及训练。其核心架构则是基于通用模型 、

筑设计,首要目标是根据不同的任务和场 探索人工智能增强建筑设计与建造新范 专业模型、细分模型的数据和算法(图7)。

景,从模型架构中调用和组合多个模型及算 式,需要搭建以人工智能工具为核心的启发 作为智能生成设计平台,FUGenerator注重


法,构建适应建筑任务的整体解决方案。然 式设计平台。根植于同济大学AI性能化建构 3个板块间的联动,建筑师训练个性化模型
而,在人工智能走向整体化、集成化的过程 设计课,智能建筑设计平台FUGenerator应 后,能在生成界面处被快速调用;生成的成

中,不可避免地会黑箱化;尽可能保留人工 运而生。课程的智能链路是“生成一模拟一 果也能分享至社区,或传递给训练板块作为

智能的可解释性、可理解性、可靠性与可控 优化一迭代一建造”,要求学生通过人工智 数据输入。


性,成为建筑智能的重中之重㈣。其解决方 能技术生成建筑方案,并在参数化设计工具 社区板块为建筑师提供开源共享的建筑

式在于,随着人工智能被逐步发展,不断引 中优化和迭代,最终完成建造过程。该平台 创作平台。在数字时代的开源文化背景中,

入解释机制,构成动态变化的循环认知过程。 旨在发掘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应用于设计到建 工具、算法、模型、数据被集成在平台中,

安东尼•皮孔(Antoine Picon)强调,建筑师 造一体化过程,如何与建筑师共生协作,如 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分享个性化流程、模型、

需要谨慎地调整技术变化策略,而非固守一 何增强创作思维与方法、建筑理论与实践。 成果和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建筑师与建筑


成不变的原则㈣。 FUGenerator主要由3部分构成:社区、 设计机构将共同构成分散式的知识生产节

点,成为生成式AI增强建筑设计网络中的

建筑师个人 设计机构 重要主体。

用户界面 生成板块以稳定扩散模型为主要算法,
数据层 算法层 模型层

对比语言一图像预训练(CLIP)、引导语言
语言模型
文本图像 扩散模型' 深度自注意力网
社区 视觉模型 通用模型
图纸模型 络、对抗神经网络
多模态模型
图像预训练(BLIP)实现语义和图像的转换。
|预处理 预训练.微调 稳定扩散模型主要由两种模块组成:扩散模
平面图像模型
清理变换 迁移学习、前缀调优' 提示
生成 集成规约 调优' 指令微调、低秩适应
立面图像模型
专业模型
型(diffusion model)通过添加噪声再去噪,
建筑问答
提取表征 方法
将结果逐步转换为目标域的数据样本,实
现强大的生成能力1291,深度自注意力网络
基于底层算法搭建
特殊数据 性能目标
训练 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 细分模型
类型
粒子群优化算法
建造目标 (transformer)用于处理和编码文本进行词嵌
入,将文本插入到模型中,从而实现从语义
7 FUGenerator 智能
功能架构 核心架构 到图像的转换网。扩散模型与多模态转译
生成设计平台架构

018 |建筑学报2。23\1。|?集整智11;想牛臂;建造.-r rf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算法的结合实现了语义生成图像、图像生成 如"'Timber structure, Material-oriented 核心议题。一方面,如何建立开源或共享原

图像、语义指导图像、图像识别生成语义等 tectonic, Architecture-environment 则,形成有机的产、学、研、用的社会共同

多种方法,具备了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生成 symbiosis"(木结构,以材料为导向的建构, 体,推动人机协作体系的发展迫在眉睫 ;另

能力,满足不同建筑场景下的需求。 建筑融入环境),并且添加关键词限定建筑 —方面,对建筑信息化模型共享机制的升级

训练板块针对扩散模型和生成对抗网络模 风格(图8)。这些文字描述有助于建筑师快 认识被推到历史议程上来,知识分享的层级

型(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311 等算法集 速生成丰富多样的建筑方案,从而在创作过 不仅在于设计几何与信息化模型的生产,更

成了前缀调优(prefix tuning)[32\低秩适应 程中得到更多的灵感,迅速表达自己的设计 应该包括建筑知识边界的拓展。以人工智能

方法、文本到图像扩散模型(dreambooth)四 理念。 算法框架-数据库-训练流程等共性知识

等训练方式。平台支持建筑师建立个人数据 内容为主导的新型建筑研发社区,需要针对

库,使人工智能更好地理解、认识、感知建 5结语 设计平台的时效性、精准性和规范性开展大

筑师个体及建筑设计机构的需求与目标 。在 探索建筑师个体或建筑设计机构专属的 胆探索。

训练中,建筑师专属的算法配置都将被自动 AI增强设计平台,将成为未来建筑设计著作 生成式AI增强设计作为建筑学新范式,

记录和优化,以训练特定任务的建筑模型。 权产出新方向。搭建服务个体的人工智能辅 无疑将极大增强建筑师想象力,以及设计虚

同时,在后台建立了以50万余例建筑项目 助设计平台,既是对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学习 , 拟空间的能力,但是,是否更应该让人工智

数据为基础的建筑信息数据库,支持图像、 也可以在全设计流程中增强专属化、个性化 能赋能实体空间的建造?现在人工智能仍处

图纸、文本标注等多种建筑信息的调用。 的著作权特征。人工智能增强建筑设计流程, 于像素、体素及点云生成阶段,未来随着智

基于建筑师反馈,FUGenerator从数据、 需要构建专用的数据体系及搭建训练模型, 能设计矢量化、三维化的发展,为介入智能

模型、流程3方面及时调整设计范式。在数 通过自定义生成式算法与过程,可以实现人 建造流程提供了可能。从智能生成设计到机

据层面,支持用户上传建筑数据和数据库选 工智能与建筑设计思维的强关联。由建筑师 器人智能建造的无缝衔接 ,将彻底颠覆建筑

择,记录用户选择排序,搭建建筑师专属的 训练与搭建的人工智能模型,将赋能建筑师 产业的发展格局。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为主

建筑设计数据库。在模型层面,记录和管理 的感知力、分析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迸发 的集成式建造体系、设计至建造一体化流程

材料选取、尺寸设定、布局配置等参数配置, 出后人类世下建筑学的勃勃生机。 将建筑师带入生产场景,在这个设计与生产强

针对用户反馈训练评价模型对建筑任务模型 上述专有模型需要建立通用人工智能基 分离的后阿尔伯蒂式时代势必迎来建筑师的

及相应参数进行训练。在流程层面,基于节 础平台才可以实现,FUGenerator的目标正 职责与分工的重新定义,是否构建建筑行业的智

点式运作逻辑,建筑师自由扩展和组织设计 是为不同个性的用户提供可训练的通用人工 能衍里与新未来的时刻已缀味了呢?

节点,提供定制化可迭代、可追溯的交互模 智能建筑设计平台。在此探索过程中,如何 生成式AI或大型语言模型(Large

式,即时反思、评估和调整设计方案。通过 建立共享社区和开源机制是值得广泛讨论的 Language Models, LLMs)并不是人工智能


直观和灵活的方式迭代、思考和实验,建筑

师将建立个性化定制的人机协作范式,以适

应个性化场景,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人机

共生的时代,需要全新的人机交互模式,深

度融合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不断探索和优

化人机智能增强建筑设计的新范式。

FUGenerator作为启发式的生成式AI
增强设计平台,通过文本、图像等描述形

式,启发建筑设计。当建筑师进入创作阶段

时,该工具将氛围语汇转换为具体建筑草图

或方案,为建筑师创造多样化的灵感提供有

力支持。在概念生成阶段,建筑师只需输入

具体场景的描述,例如11 Adjacent to river,

Urban surrounding"(在城市中,临近河
边)等词语,随后加入关于建筑特性的描述,
8生成示例:在项目中运用中国传统屋面元素生成建筑意象图

ARCHITECTURAL JOURNAL 019


的最终形态。更重要的是,未来建筑智能需 e-flux, [2023-08-05]. https://www.e-flux.com/ Human Preferences[J]. Advances in Neural
architecture/chronograms/528659/a-shor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30 (NIPS
要学习如何表征建筑,搭建自监督学习模型。 but-believable-history-of-the-digital-turn-in- 2017), 2017.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学会分层制定计划。 architecture/[2023-03]. [22] LEE K, LIU H, RYU M, etal. Aligning Text-to-
囹林秀琴.后人类主义、主体性重构与技术政 image Models Using Human Feedback[EB],
构建可以感知、理解、预测、推演建筑的系 —人与技术关系的再叙事[J]-文艺理论研
治— [2023-02-23]. arXiv preprint, arXiv:
究,2020, 41(4): 159-170. 230212192. https:^arxiv.org/abs/2302.12192.
统,需要将系统本身进行分层—
—泛化的通
[5] LI S. Misinformation and Entropic Acceleration: [23] KOH I. Architectural Sampling: Three
用模型、适应建筑场景的专业模型、目标驱 Algorithms' Departure from Life[J], Architectural Possible Preconditions for Machine Learning
Intelligence, 2023, 2(1): 14. Architectural Forms[J]. Architectural
动的细分模型,才能将复杂的任务分解为更
[6] 袁烽,许心慧,李可可.思辨人类世中的建筑 Intelligence, 2023, 2(1): 7.
简单更层级化的任务,进行分层规划,实现 数字未来[』.建筑学报,2022(9): 12-8. [24] HU E J, SHEN Y, WALLIS P, et al. Lora:
[7] CHAI H, YUAN P F. Hybrid lntelligence[J], Low-rank Adaptation of Large Language
复杂的建筑设计目标。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2023, 2(1): 11. Models[EB], [2021-10-16], arXiv preprint,
[8] YUAN P F. Launch Editorial [J], Architectural arXiv: 210609685. https://arxiv.org/
当然,我们也应该思辨,人工智能增强
Intelligence, 2022,1(1): 1. abs/2106.09685.
建筑设计是否将我们带入“技术至上”的陷 [9] VON NEUMANN J, BURKS A W. Theory of Self­ [25] JAIN A K, MAO J, MOHIUDDIN K M.
Reproducing Automata[J], IEEE Transaction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 Tutorial[J],
阱中了呢?技术是人类的解药,也是人类的 on Neural Networks, 1966, 5(1): 3-14. Computer, 1996, 29(3): 31-44.
毒药。智能化工具思维是否将削弱人文主义 [10] CHU K .Metaphysics of Genetic Architecture [26] BHAVIKATTI S. Finite Element Analysis[M],
and Computation[J], Architectural Design, New Delhi: New Age International, 2005.
的创作主导地位?人类智能是否能使技术与 2006, 76(4): 38-45. [27] DOS ILO VIC F K, BRClC M, HLUPI
[11] BOLOJAN D, VER MISSO E. Deep Learning N. 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算法回归生命与真实,扭转炳增?此刻,人
as Heuristic Approach for Architectural Survey[C]//2018 41st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类文明的发展似乎已经和技术无法割裂,正 Concept Generation[C]//ICCC, 2020: 98-105.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12] CAMPO M D. Deep House - Datasets, Technology, Electronics and Microelectronics
如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Estrangement, and the Problem of the New[J], (MIPRO). IEEE, 2018:210-215.

Stiegler)所说:“我们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技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2022,1(1): 12. [28] PICON A. Preface[M]// YUAN P F.


【13]刘伟.人机融合—
—超越人工智能[M].北京: Collaborative Laboratory: Works of Archi­
术文化,去应对技术的时代”啊。由此,在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Union and Fab-Union. Hong Kong: Oscar
[14] DigitalFUTURES world. DigitalFUTURES Riera Ojeda Publishers Limited, 2019:12-17.
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的共生时代下,我们需
Talk: The Al Design Revolution: DALLE [29] ROMBACH R, BLATTMANN A, LORENZ D,
要思考如何探索后人文时代中的行动纲领, vs Mid Journey[Z/OL]. (2022-8-20) et al. High-resolution Image Synthesis with
[2023-07-27]. https://www.youtube.com/ Latent Diffusion Models[C]//Proceedings
重塑人机共生下的建筑学春天。GS watch?v=ButDfjQohB0&t=4756s. of the IEEE/CVF Conference on Computer
[15] 周慎.新文本间性: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文本内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022: 10684-
涵、结构与表征[』.新闻记者,2023(6):39*. 10695.
[16] SCHUMACHER P. Parametricism: A New [30] VASWANI A, SHAZEER N, PARMAR N, et
Global Style for Architecture and Urban al.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J], Advances in
注释 Design[J], Architectural Design, 2009, 79(4):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30
D该图片的通用模型内包含深度自注意力网络 14-23. (NIPS 2017), 2017.
(Transformer),基于 Transformer 双向编码器 [17] SCHUMACHER P. Parametricism 2.0: [31] GOODFELLOW I, POUGET-ABADIE J,
表示算法(BERT)、生成式预训练Transformer Rethinking Architecture's Agenda for the M旧ZA M, et 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模型(GPT)、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等 21st Century[M], New York: John Wiley & Networks [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算法;专业模型由微调技术训练而成,包含 Sons, 2016. 2020, 63(11): 139-44.
低秩自适应方法(LoRA)、卷积网络低秩适 [18] FEURER M, HUTTER F. Hyperparameter [32] LI X L, LIANG P. Prefix-tuning :
应方法(LoCon)、适配器架构(Adapter),前 Optimization[J/OL], Automated Machine Optimizing Continuous Prom pts for
缀调优(Prefix-tuning),提示调优(Prompt­ Learning: Methods, Systems, Challenges, Generation[EB]. [2021-01-01]. arXiv
tuning), 指令微调(Instruct-tuning)等;细分模 2019: 3-33. https://www.springer.com/ preprint, arXiv: 210100190. https://arxiv.org/
型由底层算法构成,包含元胞自动机(Cellular series/15602. abs/2101.00190.
Automaton, CA),进化算法(Evolutionary [19] HONG S W, SCHAUMANN D, KALAY Y E. [33] Ruiz N, Li Y, Jampani V, et al. Dream booth:
Algorithm, EA),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Human Behavior Simulation in Architectural Fine Tuning Text-to-image Diffusion
GA)、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 Design Project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 an Models for Subject-driven Generation[C]//
MLP)等。由于算法种类繁多,图中仅列出常 Academic Course[J], Computers,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the IEEE/CVF Conference on
见算法。 and Urban Systems, 2016, 60:1-11.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0] ADAMS R S, ATMAN C J. Cognitive 2023: 22500-22510.
参考文献 Processes in Iterative Design Behavior[C]// [34] 顾学文.对话法国哲学家贝尔纳 •斯蒂格勒
[1] DEL CAMPO M. Neural Architecture: Design FIE' 99 Frontiers in Education. 29th [EB/OL], (2018-04-27)[2022-06-20]. http://
and Artificial lntelligence[M], San Francisco: Annual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www.chinawriter.com.on/n1/2018/0427/
Applied Research and Design Publishing, 2022. Designing the Future of Science and c405057-29953400.html.
[2] LEACH N. Architecture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ference
lntelligence[M]. London: Bloomsbury Proceedings (IEEE Cat. No. 99CH37011. 图片来源
Publishing, 2021. IEEE, 1999, 1: 11A6/13-11A6/18. 图1:参考文献[11]
[3] CARPO M. A Short but Believable History [21] CHRISTIANO P F, LEIKE J, BROWN T, et 图3:作者参照参考文献[15]改绘
of the Digital Turn in Architecture[EB/OL]. al.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其余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020 |建筑学报2。23\1。|?集气筑智咛;想牛臂;建造| r rf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一个精简且可证的建筑 A Short but Believable History of the Digital Turn in
Architecture
数字化转型史

[马里奥•卡尔波 ]Mario Carpo 摘要 ABSTRACT

[闫超]YAN Chao译 对数字设计理论和数字化智能设计的历史进行阐 The paper intends to tell a history of digital design
theory and digitally intelligent design, and have it shown
作者单位 述,并用一种源于查尔斯•詹克斯的图解方式进
as a diagram, in the great Charles Jencks tradition. It
伦敦大学学院(英国) 行呈现;重点关注插图中那些波动变化背后的史 focuses on the main ideas driving the "waves" shown in
学意义,揭示数字工具和理论如何受到经济和设 the diagram, and unfolds the history that digital tools
译者单位
and theories rose and fell with the ebb and flow of the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计文化兴衰的影响,以及如何随着技术创新的曲
economy and of design culture, following the twists and
折发展和偶尔衰落而变化。
收稿日期 turns, and occasionally the fads,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2023/07/12 关键词 KEYWORDS
数字化转型;数字设计历史;编年史图解 digital turn; digital design history; chronographic
D01:10.19819/j.cnki.lSSN0529-1399.202310004 historiogram

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代生活中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在当今建 Jencks)的图解方式进行呈现气图1)o
筑实践中,任何一位建筑师在设计停车场布局时所用到的计算性工具 , 由于这张插图是基于纯粹的史学叙述所绘制,并且完全建立在线

都要远超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在1990年代设计毕尔巴鄂古根 性时间轴上,因此应该被称为编年史图解,而不是概念图解。插图中


海姆博物馆时所用到的。一直以来,技术创新使我们可以以更快速 、 连绵着的、不同颜色的“波形”,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高,暗示了
更低成本的方式完成我们所从事的工作,而这也反过来成为了推动技 从计算机发明到普及的这段时期中,各种计算性工具及其相关建筑设
术进步的驱动力。以建筑工程为例,其成本和效率对于经济学家、政府、 计理论的重要性在日益增长。然而,如果数字技术的作用随着时间推
开发商,乃至更加宏观的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建筑史学者 移而显著增长的话,那么这个走向主流的发展过程绝不会是稳定的。
的视野中,数字技术创新所带来的量变效应并不是关键。如果我们从 因为一个技术繁荣时期之后必然会紧跟着一个技术紧缩时期(繁荣和
建筑师的视角看待建筑,关键点从来都不是数字技术可以带来哪些优 萧条)。数字工具和理论的兴衰会受到潮起潮落的经济和设计文化的
势,而是在没有数字技术的前提下我们有哪些事是完全做不到的。质 影响,也会随着技术创新的曲折发展以及偶尔的衰落而变化。这便是
变才是创新的核心。而且,只有通过探寻这种跳跃式的、质变的创造 本文将重点阐述和解析的内容 。受篇幅的限制,本文将重点关注插图
性,我们才可以理解数字技术为什么以及如何改变了建筑被创作、被 中的波动,以及波动之间的旋转和湍流背后的史学意义,而其中比较
建造的方式,以及其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诚然,在由计算机驱动的数 细节的地点和人物则无法一一提及。
十年技术迭代之后,数字设计理论和智能设计已经成为了当代建筑史中
的重要篇章,然而这个篇章还没有被系统性地撰写过和T。笔者在过去 1失败的起点
的文章以及最近出版的专著中涉及了其中的部分历史片段那-气本文将 正如艾伦•图灵(Alan Turing)于1936年设想的那样,第一代现

对这一段历史进行整体式阐述,并用一种源于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代意义上的计算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造的 。著名的ENIAC

ARCHITECTURAL JOURNAL 021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030

波动Wave

202一
3 10 一茹雄 数字新粗野主文
关键理论/实E Digital Neobnitalism :
: Gilles Retsmi G顾azio& Kohler
关键人物/机构 ; ManuelJ.Garcia 告构优化
- i 4机器人组娑 Structural :Adiim Menges & Jan Knippets
Specia

:g Robotic Assemb^
数字建构
关键波动Primary Waves . JoseSaidiez Digital lectorics
二 ssue A r c E t e

Achm PhipF.Yuan
iw
蚩略漂:

SHoP Menges & Mak Foster Bergamin


第二次数字转型 :离散注义SecondDigitaliurn:Discretism 版本尊制 Jan Kiippers Gage Dilentxirger Philippe Block
Versioning i 数字新巴洛重
厚重的数字员格
建筑信息建模 W : Digital teoOarcqj^
, Chunky Digital
网络2.0&参与式转型 Web2A& PartkipatoiyiTum 大数据 Matias del Campo
Beiliaid Cadie 极繁革命 '离散主义:
溢卿

涌现与自组织系统 Emergence and selferganizatiS 网络2.0 摄射桌


脸eta 血岫冰
ft 参与式转型 TaHhPiqKtirei
ura

Kaigo Kuma
蛔2.0&
二 nfemgence" -maginarion- CogniMon and Fabrication

后人文主区的萌发Theris^ofposthumanism 智慧知市与开源建筑
溯ipatoiyTimi

樵照聘担期 就右 右强解
WikiHouse SmartGtie^and Op«n Source Architatures
参数化主义Parametricism
创客实验室 参数化主义: MwetehinASahyari : Miriam HIM
Parametricisni I 交叉的数字尻格
亲生物性与仿生设计Biophilic Biomimetic Design
Scluiriacher
机器学习 Machine Learning
<
玻利瓦策椅 ev Manovch
去空间化(虚拟现实,阿络空间,增强/混合现实) D&patialization(VR,Cyber"ace,AR/MR) Bolivar di蠢
粒字化
Part诘 Marcus Mi^sen S
Jacopo Leveretto
艾烈希荣壶
Greg Lyjni Steven Hutt
■ 数字后火文主义DigitalP^thumanisms
AlessiTeijxits
M gaycj-Lfei an Wiscombe
Andrew Witt M
新数字 &后数字理论 Nee-Digital & Post-Digital Theory Chafes Jaicks
跃迁宇雷的建筑学
泡状物
非标准建筑
Nai-Standa« Uenjamn
Dillenbsger
Beathz
Cobmiia
Dava :
Newnan;'瞄A
Mailt Garcia
4
Architectures
Architicture ofthe Xavier De 阚elier iss
•ieman Diaz Alonso
思维 绘图 Jumptig Univase
Be啊ii Bratton : Googfe Space
Thinking Drawing 泡状物 涌现
Gieg Ljnifs Mattias Del Campo
'Blob' 与自组织系统 : ZHAMeta微se
Emergen^ -J HiomasHeatlienvck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 Mark Wigley 临怖
博物馆:
John Frazer Gehiy's Guggenheim : MacoPoletto
进化建筑 Museum (Bilbaol : ElizabeHiSong-Lodcad Teneta
Achim Meiges
Evolutionaiy JeimySabii Chi& Pasquero ,
Axhtecture Mchael Heise

瞌 褶子
生成*.人工智能应用
Ap(dicationsofgenerat>|eAI

风格迁移
Style Transfer .生成式人工智能
网络空间 :
NeiSpiff Daniel Bolojan:- Generative Al
生成对抗网络 i
FOA :
Hani Rashid
横滨客运站竞鸯J ai绘画id具 Coop曲可瞅灿
KjkohamaPort 自动化设计
Tem'makompetitiq^
作为决策工具的人工智能
Folding in Automatic design,
ftichitectureAD NelLeadi :
Al asdeasbn making tool
人工智能2.0机器学W
Du翊dam
Gita Deleuze & Bernard Cxhe Al 2.0, ijiachine learning :
对象域 jrl
Objettile
数字化批量定制 Stanislas Chailou
Digit|iMass
Customisation 互联照泡沫破灭

*够
人工智能的寒冬 I…-
WiliamUMitchd Dqtcom crash
三维虹印
MID
i GonionPask 罪NURBS计算机辅 WINTER OF AR1JRCIAL
IvanSutheM i大型计算机 助设计与制造 David
INTELLIGEhfcE
Michael Hays
;IBMSystem36O withoutNURBS 个人计瓣繇啥 去空间化
3;
:Sketchpad (MIT] Bruntf Latour
Norbert:
Weiner:
联结主义 商空与汽车工业, 增强/混合现害
IconnedMst| Airaaftand Automobile Industries^ ■. 个人计算机
控制再 尤i智嬴 符号庄义
IBM PC : ^trkSdiimachfr
Cybemetiq
Cedt Piice 非均匀 哥伦比亚大学无纸化H
tahteaialStixiio

1940 1950 1960 !030

1计算性建筑设计的普及发展,马克•加西亚和斯蒂文•赫特绘制,2023年
计算机于1946年开始运行。这台计算机位 德里克•普莱斯(Cedric Price)因受到诺伯特•
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大楼 维纳(Norbert Wiener)的控制论理论的影响
内,重26t,占地面积127m2o它可以以任 而闻名。维纳的控制论最初是一种探究人与
意的编码序列来执行加减乘除,这在当时是 机器之间反馈交互系统的普适性理论,主要

极具突破性的创新。1950年代,当晶体管 源于维纳在战时对自动校正伺服机制的研
被发明后,计算机开始变得更小、更便宜, 究。普莱斯受该理论的影响,生发了一个奇

但其功能并没有实质性的飞跃,从1950年 特的想法,即智能建筑应该能够根据居民的
代末开始上市,它开始的定价主要是面向 使用偏好,通过由电子大脑驱动的机械系统 2欢乐宫,塞德里克•普莱斯设计,1963—1967

中等企业办公。直到1964年4月7日,当 进行自我重组,根据需求不断自行拆除和重
旧M System/360被大张旗鼓地推出后,计 建。这个设想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贯穿于普 规的建筑知识灌输并安装在它的记忆中 。通
算机才真正实现了大众市场的突破。然而, 莱斯的所有(未建成的)作品中。其中,最 过将这套被安装的“建筑百科全书”翻译成
在整个1960年代,其最先进机型的内存也 为著名的欢乐宫(Fun Palace, 1963-1967) 规则集,机器可以为每个终端用户提供包含
仅相当于当今大多数手机内存的1/5左右。 便具有可移动的墙壁和天花板,以及可自我 多种选择的交互式菜单,一步步地推动设计
本质上,建筑师所提供的是一种处理着 重组的空间(图2)气这个作品给伦佐•皮亚 过程,直至完成。这种人工智能范式在当今
大量复杂问题和绘图数据的低附加值专业 诺(Renzo Piano)和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被称为“符号主义” “专家系统”、基于知识
服务,因此并没有直接参与到第一个计算机 Rogers)的蓬皮杜中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或基于规则的人工智能等。从早期联结主义
革新时代。在整个1960-1970年代,且不 尽管后者空间中唯一运动的部分是电梯和一 浪潮消亡到当下,这种范式一直是人工智能
论大多数情况下,建筑公司无法承担当时计 个巨大的外挂自动扶梯气 发展的主导模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
算机的价格,即便建筑师和设计师有能力购 早期的人工智能理论(以及这个术语 今涌现的第二次人工智能兴起是由基于机器
买计算机,他们在日常工作实践中也几乎不 本身)可以追溯到著名的1956年达特茅斯 学习的“联结主义”或“神经网络”范式波
会用到。而且,图形转化为数字后的文件极 学院夏季研讨会。随后,在I960年完成的 动的回归所推动的。不幸的是,尼葛洛庞
大,这在当时是不可逾越的难题知功。时至 —篇开创性论文《迈向人工智能》(Steps 帝的机器在被制造测试的过程中从未成功
今日,这仍偶尔会成为实践中的问题。因 towa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中,马文.明 过。他本人之后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失
此,第一个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的不是建筑 斯基(Marvin Minsky)将人工智能定义为“通 败案例收录于他的畅销书《建筑机器》{The
师,也不是设计师,而是机械工程师。“计 用型问题解决机器”,他在文中所设想的对 Architecture Machine)中[8'10]o

算机辅助设计” (CAD)-词于1959年首次 人工智能的训练方式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机器 尼葛洛庞帝在1970年代的系列重大失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一个研 学习非常相似,只不过当时没有现今所具备 败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体现。I960年
究项目中被提出。这个项目主要是致力于开 的计算能力。明斯基的理论成为了一种被称 代早期的控制论和人工智能的许多项目都远

发数控铁床设备。1963年左右,伊万•萨 为“联结主义(connectionist)"或“神经网 超当时技术所能实现的水平。直到1970年


瑟兰(Ivan Sutherland)在麻省理工学院开发 络”人工智能范式的开端。然而,明斯基 代初,科学界才开始广泛地重新考量它们的
了极具前瞻性的绘图板(Sketchpad)o尽管 最终选择了与这种人工智能范式相悖的立 可行性。随着广泛意义上的幻灭的到来,资
它只允许对基本几何图形进行操作 ,并且过 场,并且从批判弗兰克•罗森布拉特(Frank 金支持(特别是来自军方的研究经费 )也很
程十分麻烦,但其绘图方式是通过在交互式 Rosenblatt)的感知器(Perceptron, 1958 年) 快就枯竭了。这是计算机科学编年史中被称
CRT屏幕(电视屏幕)上触摸“光笔”来完 开始(—种通过模仿人脑生理学而获得学习 为“人工智能冬天”的开端。由于政治和经
成的。这种近乎魔术般的操作方式在当时引 能力的电子设备),他用其余生致力于对这 济等多种原因,加上1973年和1979年的
起了轰动。在此背景下,随着1960年代普 种范式的批判和反对。 能源危机,整个社会对技术的看法迅速发
遍的技术繁荣和技术乐观主义的盛行,许多 数年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当时还十 生了变化。随着1970年代的推进,涌现于
源自早期计算机科学的概念被当时的建筑 分年轻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I960年代的技术乐观主义很快被技术悲观
先锋派所拥抱。当然,这些接触仅停留在观 Negroponte)编写了一个计算机程序,其目 所取代。当计算机科学进入冬眠状态(许多
念和理论层面,而不涉及机器本身。当时的 标非常简单,就是要取代建筑师。可能受到 计算机科学家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找到了新
建筑师并不熟知机器是由什么构成的,也不 了明斯基改变自我立场的影响,尼葛洛庞帝 工作)时,建筑师对第一电子时代的狂热也
清楚如何使用机器驱-'气 的自动化建筑师项目并不是从训练中不断学 很快就被后现代主义的“利维坦” (leviathan)
在当时最著名的技术狂热建筑师中 ,塞 习的机器,而是需要在初始状态时将一套正 冲淡了。在建筑领域,后现代的技术恐惧症

ARCHITECTURAL JOURNAL 023


将1960年代的大部分网络理论和人工智能 科学的观念,而是纯粹地以建筑师看待建筑 凸面到凹面的平滑过渡的迷恋显然是更具有

梦想扔进了设计史的垃圾箱,而I960年代 图纸的方式,从学科知识和设计理论的视角 传染性的,这一误读定义了第一次建筑数字

和1970年代初的高科技产物从全球建筑文 探索计算机辅助绘图。正是在经历了 I960 化转型的形式风格9,[11,14'17lo

—不是逐渐被遗
化和建筑院校中消失了— 年代的多重失败之后,计算机开始以一种可 尽管德勒兹在1990年代数字建筑风格
忘,而是一种对这段记忆的瞬间抹去。在整 行的方式改变建筑学,只不过是被作为绘图 中的影响力是无法阻挡的10)[18'19],但是单靠

个1970和1980年代,当建筑师的视野彻 机器而使用,而不是作为解决问题的机器。 他自己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在那段时期,与


底远离技术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 当CAD软件作为一种简单有效且节省 之相“配合”的另一重决定性动因是市场上
助制造工具正在悄然地被飞机和汽车产业所 成本的绘图工具被广泛采用时 ,建筑师开始 出现了新的CAD软件,允许建筑师开始直
采用,并产生了重要的效应。当时的建筑领 基于新的电子格式绘制、归档、检索和编 观地操作一种非常特殊的“样条线(splines)"
域既不关心也无从知道这一点,而直到很久 辑传统的工程图纸,同期,另一些建筑师 连续曲线。几个世纪以来,手工绘制的样
以后才重新发现其重要性。 开始意识到计算机也可以用于创建新类型 条线一直用于描绘船体的流线型形式;自
的图纸,即那些手工绘制很难甚至不可能 1970年代以来,汽车和飞机制造商一直使
2真正的开端 实现的图纸类型。许多解构主义浪潮中涌 用样条线建模软件来实现类似的空气动力学
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技术专家和未 现的建筑师是这类探索的重要推动者。这 形态;1990年代初出现的价格普适且用户
来学家预计,更大、具有更强算力的计算机 个革命性的想法在1990年代初的美国哥伦 友好的CAD软件使每个设计师都能实现对
将推动一场技术革命。然而,实际情况是, 比亚大学建筑、规划和保护研究生院中孕 流线形态的控制。数字化的流线形态很快变
20世纪的计算革命是由更小、更便宜的普 育。当时学院的院长是伯纳德•屈米(Bernard 得十分普遍,以至于许多人开始将其视为数
及型计算机所推动的。虽然这些新兴的、价 Tschumi),与集结在这里的一批年轻建筑 字设计几乎不可避免的特征。数学领域的样
格普适的“个人”计算机(PC)做不了非常 师、理论家、艺术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创建 条线是连续的、可微的函数。然而,通过那
—众所周知,第一台个人
复杂的计算工作— 的无纸化工作室(Paperless Studio)是这个 些经常有能力改变思想史的经典误读之一,
—但它们的全球
计算机几乎什么也没实现— 创想的第一粒种子网。 基于样条线的空气动力学曲线和曲面形态成
普及出乎意料地突然让每个人的桌面上都拥 1993年,无纸化工作室中年仅29岁的 为了德勒兹褶子概念在数字建筑学中的核心
有了一台具有计算能力的机器。基于微软 格雷戈•林恩(Greg Lynn)8)[12]发表了新数字 体现。但德勒兹本人于1995年11月去世,
(Microsoft)磁盘操作系统(MS-DOS)的旧M 先锋派的第一份宣言:一期主题为“建筑褶 没有人在这个问题上征求过他的意见。不过
PC于1981年被推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皱(Folding in Architecture)"的《建筑设计》 据我们对他的了解,德勒兹很可能对汽车设
Jobs)的第一台麦金塔(Macintosh)计算机 Architectural Design 4/?)期刊,其中收录了 计、流线型和空气动力学形态没有什么兴趣。
及其图形用户界面于1984年被推出。第一 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等人的最新 无论误读是否真的存在,在那个时间
个AutoCAD软件(可以在MS-DOS上运行 作品。期刊主题中的“褶子(fold)”所指的 点上,流线型的建筑风格已经被付诸实践
的且价格普适的CAD软件)于1982年12 是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著作《褶子: 了。法国飞机制造商达索(Dassault)开发的
月由Autodesk发布。到1980年代末,越 莱布尼茨与巴洛克》(The Fold: Leibniz and 著名样条线建模软件CATIA于1992年在建
来越便宜的计算机工作站(甚至不久之后的 the Baroquf七 该书于1988年以法语出版, 筑中得到了第一次实际应用,实现了由弗兰
桌面计算机)已经可以处理相对较大、像素 其中包含了几页由德勒兹的天才学生、建筑 克•盖里设计的一条盘旋在巴塞罗那中央海
丰富且逼真的图像文件了。 师和博学家伯纳德•卡什(Bernard Cache) 滩上的鱼形雕塑(图3)。从那时起,特别是
此时,建筑师和设计师意识到,尽管个 所撰写的建筑理论。从字面意义上看,德勒 在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于1997年落成
人计算机无法像其宣称的那样成为一种思维 兹的“褶子”是连续函数图中的拐点,通过 之后,盖里一直被视为数字流线形式的代表
机器,但它们可以很容易地变成优秀的绘图 —阶导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来描述和定义, 建筑师。随后,1996年,林恩创建了 “泡
机器,因此,这时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并没有 但由于未知的(并且值得进一步深究的)某 状物(blob)”概念来定义数字流线形式的新
去尝试使用个人计算机来解决设计问题或寻 些原因,德勒兹给予了这一微积分概念以深 风格『可。再之后,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ik

找设计解决方案。这种源于早期人工智能的 远的本体论和美学意义。德勒兹在其哲学探 Schumacher) ®及了 “参数化”一词,其通


雄心壮志,在I960年代已经惨遭失败,并 讨中以非常抽象的术语触及了巴洛克时代数 常在技术层面上指参数化脚本,在更普适的
在1970年代被彻底放弃。在1990年代初, 学和艺术(绘画、雕塑、建筑)领域同时出 层面上则指向一种数字流线形式的视觉风格
建筑师和设计师更专注于使用个人计算机进 现的“褶子”问题。然而,在1990年代初 ”睥,2。-圳。从1990年代末开始到现在,数字

行绘图,他们没有触及任何控制论或计算机 的建筑文化中,表面上德勒兹对S形曲线从 流线形式一直被视为建筑学第一次数字化转

024 |建筑学报2。23\1。|?集整智11;想牛臂;建造..r ri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时任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他
对这种“去空间化”的互联网经济做出了清
晰且深刻的理论阐述,并预见这种新兴经济
即将到来。一代人之后,米切尔近乎预言性
的理论已经在全球疫情中被证明,传统虚拟

现实模型和“网络空间”实验正在Meta(原
Facebook)等公司的推动下快速复兴。

3鱼形雕塑,弗兰克•盖里设计,1992年 4投射桌,伯纳德•卡什创作,2004-2005
3第二次数字化转型
2000年初期,在互联网泡沫破灭(2001
年)、“911事件”和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
型的视觉标志。直到几年前,在没有数字技 说,后现代主义的梦想成真得益于数字技术。 (2003年)之后,以泡状体为代表的第一代
术的前提下,这种形式都是不可能或几乎不 数字化批量定制可以为了变化而变化,并且 数字流线形式热潮开始消退,建筑师的关注
可能设计和建造的。 在理论上不增加额外成本。这非常像是詹克 点开始从形式本身转向设计过程,触发了更
尽管最近有所衰落,但是数字流线形式 斯会支持的一个发展方向。事实上,他从那 多对参数化设计的可参与性的探索,以及

在1990年代以来的流行程度几乎已经完全 本十分关键但又经常被误读的《跃迁宇宙的 更广泛的数字化批量定制议题12,[21,23]o通过


掩盖并模糊了其背后支撑技术的重要性 。无 建筑学》(The Architecture of the Jumping 利用1990年代形成的、过剩的数字基础设
论形式和风格如何,数字化技术在过去和当 Universe^开始,便已经这么做了。而就 施,新技术及其伴随的新时代精神在2000
代始终都与数字化生产模式息息相关。数字 其所关联的、坚定的反现代信条而言,数字 年初涌现出来,催生了当时称之为Web 2.0
设计与建造所用到的脚本代码是使用数字注 化批量定制也可能会是德勒兹所认可的概念 的时代。即一种基于协作、交互、多源和用
解的,其中某些参数或系数值的变化可以生 框架。本质上,除了其中技术部分需要归功 户生成内容的参与式互联网时代。显然,在
成一种对象的“族群”,其中所有对象在外 于卡什之外,数字化批量定制可以被认为是 建筑领域,参数化设计代码的开放性不可避
观上都各不相同,但却共享着原始脚本的语 —个源于德勒兹的概念。然而,归根究底, 免地挑战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建筑师采
法规则。由于代码的这种共有性,对象“族群” 数字化批量定制是一个由建筑师和设计师先 用和倡导的设计著作权模式。如果同一个
中的所有个体也可能具备一些视觉上的共同 于他人而提出的构思,并已经付诸于大量的 参数化设计代码可以在理论上生成无限变

特征,进而看起来彼此相似。早在1988年, 理论探索、研究和实践。这也是建筑师和设 化的设计结果,那么谁来做出最终的选择


德勒兹和卡什便将这种新的共通性技术物称 计师提出的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构想之一。 呢?面对这个问题,卡什的投射桌(Tables
为“对象域(objectile)”。德勒兹和卡什将其 标准化在工业生产模式中可以降低成本,而 Project!ves, 2004-2005)项目试图利用参
描述为一组或一系列具有共同代码或基因型 在数字生产模式中只会限制设计人员的选择。 数化编码和数字设计与建造的技术逻辑,来
的不同表现型对象。而这个描述至今仍是对 作为一种新的建造方式,数字化批量 邀请(实际上是强制)用户做出选择 ,进而
数字时代的设计对象最为准确的定义。值得 定制或非标准化序列生产技术无关乎任何形 成为一个产品的联合设计师(图4)。这从某
一提的是,1990年代初期,林恩等人对数 式风格,而是直接成为了嵌入在所有数字设 种意义上复兴了尼葛洛庞帝在I960年代末
字设计与建造中的连续参数变化给出了非常 计与建造流程中的固有技术逻辑。同时,在 提出的控制论愿景。另外,尽管出于不同的
相似的定义。 1990年代,另一种技术革新也在以颠覆性 社会目的和观念意图,尼尔•格申斐尔德(Neil
这些理论为我们现在所说的数字化批量 的趋势与数字化批量定制并行发展 ,并且与 Gershenfeld)于200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发
定制提供了数学和技术基础。我们从数字设 早期数字化设计与建造理论之间有着潜在的 起的建造实验室(Fab Lab)运动,或2011
计与建造(CAD-CAM)的非标准模式中不 相通性。1990年代的数字设计文化开始探 年出现的维基住房(Wiki House)项目等,也
难发现,通过完全数字化的工作流程对差异 索人类活动从物理空间迁徙虚拟空间的进 都对这种参与式设计理念进行了实验。然而,
化产品进行连续制造不会增加任何额外成 程,以及这一进程对城市、经济和社会造成 设计领域的相关探索在规模上始终无法与
本。数字化批量定制不仅是一种从根本上反 的后果。这个进程通常也被称为“去空间化 Facebook.维基百科等参与式社交媒体的
—因为它颠覆了工业现代性的
现代的理念— (despatialization)",其中的虚拟空间包含了 迅速崛起相提并论。受限于建筑师作为人文
所有社会技术原则,同时也是一种迟来的对 虚拟现实、互联网或“网络空间(cyberspace)" 主义艺术家的现代传统,设计行业对技术文
后现代主义核心精神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 等。已故的威廉•米切尔(William Mitchell) 化发展的兴趣始终有所保留 ,甚至许多设计

ARCHITECTURAL JOURNAL 025


5玻利瓦尔椅.菲利普• 数字技术。这种过度密集的形式风格经常被
摩雷创作,2004年
6数字奇异I ,迈克尔• 称为新的“后人类”美学的预兆,并被经由
汉斯迈尔和本杰明•迪
伦伯格创作,2013年 不同视角进行解读和批判,如现代主义的疏
离理论(Entfremdung)或晚期古典主义和浪
漫主义的崇高性等伯)。

数字化离散风格的作品通常由大量构件
构成,这些构件可能全部相同、全部不同或
介于两者之间,因此构件的组装一直是阻碍
其继续发展的难题,并且至今仍未完全解决。
因为构件往往是批量定制的,因此人工组装
师担心这可能会削减他们的创作话语权。例 以及支撑它的“大数据”技术逻辑,最为显 的成本巨大。而自I960年代以来的工业机
如,建筑信息模型(BIM)作为一系列数字设 著地体现在一种极度繁复的形式语言中,形 器人是专为工厂环境中自动化的重复运动而
计与建造软件的统称,旨在促进设计方和开 成了一种新的数字风格,我们称之为“第二 设计,因此无法处理日常建筑作业中那些无
发方之间的协作,可以说是建筑领域中最符 次数字风格”或第二次数字转型风格。其 规则、临时性,甚至时常不可预测的操作。
合Web 2.0精神的产物,并且受到了建筑工 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迈克尔•汉斯迈尔 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数字建造领域的探索者
程领域和政府机构的亲睐,但是经常受到创 (Michael Hansmeyer)和本杰明•迪伦伯格 —能够
都在努力开发新一代后工业机器人—
意行业和学术界的批判®㈣。 (Benjamin Dillenburger)于 2013 年仓ij作的 模拟一些手工操作的智能机器人。这一探索
同样在2000年初期,技术发展还引发 数字奇异 I (Digital Grotesque I)项目(图 6)。 方向的先行者代表是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
了另一条对抗数字流线形式的建筑学发展脉 这个作品作为一个步入式的石窟,由数量惊 院的法比奥•格拉马齐奥(Fabio Gramazio)
络,并在后来形成了更深层次的美学、观念, 人的体素组成,并且每个体素都可以被视为 和马蒂亚斯•科勒(Matthias Kohler)o他们
甚至社会意义。在那个时期,3D打印技术 单独设计、计算、建造和定位的微型砖块。 从2000年初期开始,通过对传统工业机器
开始普及,并逐渐取代了兴盛于1990年代 这一类型的作品展现出的怪诞甚至敌意的美 人进行重新编程,试验了自动化砌筑各种不
的数控洗床,成为新一代数字设计师的首 学,超越了我们理解和解读其形式的能力 。 规则组合的砖块。另外,德国斯图加特大学

选建造技术。3D打印机可以精确地控制极 这些作品背后的逻辑明显与我们常规思维中 的阿基姆•门格斯(Achim Menges)和简•可


小立方单位的材料(我们通常称之为体素), 有机的“小数据”逻辑相悖,呈现出一种已 尼普斯(Jan Knippers)团队专门开发的自适
并且其尺寸和精细度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 初见成型的后人类逻辑。这种“过度”密集 应多功能机器人,能够根据意外情况改变机

断优化。从菲利普•摩雷(Philippe Morel)于 的视觉痕迹还可以在马里安•科莱蒂(Marjan 器人操作路径,从而实现对天然的非标准化


2004年完成的玻利瓦尔椅(Bolivar Chair)开 Colletti),马德朴(Matias del Campo)和马 材料(特别是天然木材)或具有非线性结构
始,这种新技术逻辑驱动着越来越多的设计 宁格(Sandra Manninger).马克•福斯特・ 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进行加工。
师探索具有体素特征的形式风格,从而展示 盖治(Mark Foster Gage)、艾莉莎•安德拉 从历史脉络上看到,对数字化离散形式
其背后体素化的离散设计与建造逻辑(图5)o 斯克(Alisa Andrasek)等人的近期作品中看 的物质化探索还可以回溯到由英国伦敦建筑
另外,2000年初期涌现的新兴结构分析方 到。同时,尽管处于完全不同的语境下,隈 联盟学院(AA)涌现与设计小组(Emergence
法(如有限元分析)14)和新兴数学工具(如同 研吾作品的“粒子化”风格也映射出这一 and Design Group)于 2000 年初进行的一
样基于离散逻辑的元胞自动机)也越发受到 趋势。另外,克劳蒂亚•帕斯奎罗(Claudia 系列材料自组织实验。该小组主要成员为
设计师的亲睐。离散数学意味着需要处理大 Pasquero),马克•波列托(Marco Poletto), 门格斯、迈克尔•汉塞尔(Michael Hensel)
量不可压缩的原始数据,因此本就不是一种 奈里•奥克斯曼(Neri Oxman)等人的作品在 和迈克尔•文斯托克(Michael Weinstock)o
人类友好的工具。事实上,没有人能够---- 体素基础上加入了亲生物性和仿生灵感;以 他们于2004年出版了《建筑设计》专刊
记录、计算,甚至建造上万亿个体素。然而, 珍妮•萨宾(Jenny Sabin)为代表的设计师甚 “涌现:形态生发设计策略(Emergence:
因为计算机具有超人的计算速度、内存和处 至直接引入了生物学和医学研究 。近年来, Morphogenetic Design Strategies)1251 等相
理能力,因此离散逻辑正是计算机所擅长的。 数字化的离散美学现在正在蔓延到先锋数字 关著作,为计算性设计领域引入并普及了
可以说,离散风格是天然为计算机设计的, 设计的范畴之外,试图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 复杂性科学理论。近期,吉尔•雷辛(Gilles
而不是为人类建筑师而设计的。 主流形式风格之一。以藤本壮介的近期作品 Retsin)和曼纽尔•加西亚(Manuel J. Garcia)
在建筑领域,计算性离散主义设计宣言 为例,这种风格甚至已不再受限于是否使用 等人对模块化大型组件的自动化装配探索,

026 |建筑学报2。23\1。|?集整智咤;想牛臂;建造| r ri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以及何塞•桑切斯(Jose Sanchez)在美国南 的角色。计算机或许可以成为解决设计问题 显得十分关键和本质。
加州大学等地的设计实验,形成了一种新的 的机器,可以自动化地自主设计,并在某种 人工智能现在可以非常可靠地解决问题
具有厚重感的离散聚合美学。这一风格时常 程度上代替建筑师。过去半个世纪的惊人技 或者做出决策。然而,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
让人联想起一些晚期机械时代的建筑先例, 术进步似乎让我们从观念上回到了 1967年 本质上是通过迭代优化来解决问题。也就是
因此也被称为“数字新粗野主义”。同时, 前后的状态。 说,被解决的问题必须是可量化的,进而才
这种新风格并不是当下建筑领域中对控制论 另外,更加幸运的是,当今计算性设计 能被优化。因此,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当被
和早期人工智能辉煌岁月的唯一怀旧迹象。 领域的新事物并非所有都源自半个世纪前。 用作设计工具时,其工作范围天然地仅限于
怀旧情绪已经遍布当代的建筑院校和某些数 在当今机器学习的众多实践应用中,一种运 涉及可量化现象和因素的任务。而不巧的是,
字先锋派的话语中。这些怀旧通常伴随着一 用生成对抗网络(GAN)进行图像处理的特殊 建筑设计是一项整体上并不能轻易转化为数
种与新自由主义鲜明的对立立场,并且这种 方法迅速引起了视觉艺术家和数字设计师的 字的工作。尽管建筑图纸的数字化已经有很
对立有时借由一些偏见,延伸到了对第一次 关注。通过对模型进行训练,计算机可以识 长的历史了,但迄今为止,建筑师还没有找
建筑数字化转型及其核心人物的批判上。另 别图像库中被标记为相同名称和概念的实例 到一种统一的衡量标准来评估建筑设计的价
夕卜,近年来,数字设计领域对当今环境问题 之间的相似性;或者反过来,计算机可以根 值。因此,人工智能设计工具也只能在确保

的警惕性日益提高,也进一步加深了 1990 据给出的名称或概念去创建与之匹配的新图 对象可量化的前提下,用于优化设计任务的


年代的数字化转型先驱与年轻一代数字化探 像。马德朴、斯坦尼斯拉斯•切罗(Stanislas 特定子集或子任务。而即使在这个有限的工
索者之间的脱节。 Chaillou)等人最近的作品展示了使用生成对 作范围内,大多数可量化的问题也可能包含
抗网络创作新颖建筑图像或融合现有建筑图 多个可优化的参数,因此建筑师在某些时候

4人工智能的重生 像(“风格迁移”)的巨大潜力。在撰写本文 仍然必须主观判断优先考虑哪一个参数。


当前,人工智能重新成为了社会的关注 的期间,Midjourney和DALL・E等基于大 正如菲利普•伯恩斯坦(Phillip Bernstein)
热点,并通常以大写字母AI出现,或被重 模型的人工智能程序已经实现了根据文本描 在他最近关于建筑领域机器学习的著作中所
新命名为机器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当下重 述创建图像的工作流,并成为了世界各地建 总结的那样,在设计专业中运用人工智能不
拾对人工智能的兴趣是有理由的。当今计算 筑院校中的热门议题。诚然,目前所有生成 会导致新一代后人类设计师的崛起,而是会
机强大的内存和处理能力,使得一些早期 对抗网络生产的作品都是二维图像,但是对 推动更智能的设计工具的开发 16,[26]o建筑师

探索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方法逐渐变得可行。 于生成三维实体的探索也正在进行中 —
—这 和设计师必须学会驾驭它们 ,因为不出意外
事实上,明斯基等人在1950年代末、1960 对于建筑来说将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 的话,它们很快就会成为行业中最普及和最
年代初已经预见到了这一点。不同于早期人 这种看似浅显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其 有效的工具。即便一些建筑师选择不使用它
工智能仅停留在设想层面(众所周知,这些 实触及了西方哲学和艺术理论中的一些核尤、 们,其他人仍然会这么做。然而,我们也大
设想从来没有真正有效地实现过),当今的 议题。受益于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我们现 可不必像I960年代的尼葛洛庞帝等人,或
人工智能呈现出出乎意料的实效性。计算机 在可以基于任何给定的原型或模板批量生成 者像当今的一些学者那样 ,想象新一代计算
现在可以下棋,可以用自然语言翻译文本, 无穷无尽的差异化实例。这些实例既可以从 机将能够取代建筑师的创造性工作。因为这
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驾驶汽车。因此,人 视觉层面,也可以通过语言来调用。而其中 种想象既没有任何用处,也没有任何智识上
工智能作为“通用型问题解决机器”的现代 —个有趣的副产品是,这种计算机生成艺术 —至少,暂时没有,将来一段时间
的意义—
主义原初梦想似乎再次触手可及,建筑师和 的方式复兴了艺术理论中关于模仿和艺术风 内也不会改变。KE
设计师也正在重新思考他们基于计算机的 格的讨论,而这些议题一直以来都被现代主 < 本文英文版 Chronograms of Architecture 是
作者受e-flux Architecture网络媒体和詹克斯基
数字设计与建造方法。在过去的30年间, 义艺术理论所回避或忽视。当然,我们也应
金会(Jencks Foundation)约稿撰写,于2023年
计算机虽然为设计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 注意到,截至撰写本文的时间,生成对抗网 发表在 https: //www. e—flux. com/architecture/
贡献,但是一直局限于辅助绘图的工作。建 络技术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实用潜力仍显现 chronograms/528659/a —short—but—believabl e—history—
of—the—digital—turn—in—architecture/>
筑师可以自由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注释、计算 出局限性。虽然它已经通过自动化视觉模仿
和建造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式,可以在无需额 为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带来了巨大飞跃,但是
外成本的前提下批量生产非标准形态 ,或者 哪个设计师会愿意借用别人的智能(更不用
注释
可以在一种分布式、后著作权范式的设计流 说是人工智能)来设计一座看起来像其他建 1)建筑学领域内一直缺失对于建筑数字化转型

程中增强协作。然而,当今计算机似乎再次 筑师作品的建筑呢?在笔者看来,类似的问 历史的全面史学梳理,近年来仅有一两部相


关的著作,包括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博物馆
准备好承担或重新夺回它们作为思考机器 题在当今探索人工智能建筑设计的可行性时 于2020-2021年举办的展览衍生出版物,以

ARCHITECTURAL JOURNAL 027


及莫利 克莱普尔(Mollie Claypool)为宜家的 者的交互主义(Mutualism)建筑视角,打开了 Architecture Magazine, 2014(10): 112-127.
SPACE1。所撰写的线上汇编文章。 1990年代以来数字建筑学鲜有触及的一个话 [12] LYNN G. New Variations on the Rowe
2) 笔者发表的著作中曾讨论过贝塞尔曲线的技 —数字流线形式在人类感知、语义层面的
题— Complex[J], ANY, 1994(7/8): 38-43.
术史、吉尔•德勒兹哲学对数字设计理论的影 意义。 [13] DELEUZE G. The Fold: Leibniz and the
响、1990年代的数字化批量定制等议题,见 12) 关于2000年初的数字设计发展状况,参见 Baroque[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参考文献[3-5]0本文的精简版本曾发表在 安托万•皮孔(Antoine Picon)和马修•波尔 Minnesota Press, 1993.
Casabella杂志上,见参考文献[6]。 (Matthew Pole)等人的著作。 [14] LYNN G. Archaeology of the Digital[M],
3) 插图是由马克•加西亚(Mark Garcia)和斯蒂 13) 关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历史与理论,参见菲利普• Montreal: Canadian Centre for Architecture;
文•赫特(Steven Hutt)根据笔者文章以及其他 伯恩斯坦(Phillip Bernstein)的著作。 Berlin: Sternberg Press, 2013.
相关资料所绘制。 14) 译者注:1990年代的数字流线形式(尤其是 [15] SCHUMACHER P. The Autopoiesis of
4) 译者注:关于建筑学中图形的数字化历史,可 盖里的众多建成作品)被广泛质疑其结构真 Architecture l[M], London: Wiley, 2011.
向前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涉及莱昂, 实性。因此,2000年初期以来,随着新兴结 [16] SCHUMACHER P. The Autopoiesis of
巴蒂斯塔•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的 构模拟和生形工具的出现 ,如何实现建筑- Architecture ll[M], London: Wiley, 2012.
一系列发明。本文作者曾对这段历史进行过详 结构一体化成为了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议题 。 [17] GOODHOUSE A. When Is the Digital in
细讨论,见参考文献[3]。另外,从文艺复兴 其中,尼尔•里奇(Neil Leach)提出的数字建 Architecture[M], Montreal: Canadian Centre
时期出现的切石法(Stereotomy)到现代时期 构(Digital Tectonics)成为了这一探索领域的 for Architecture; Berlin: Sternberg Press,
画法几何的发明,也在这条历史脉络中扮演着 理论基础。在中文语境下,徐卫国最早提出 2017.
重要的推动作用,见参考文献[7]。 了数字建构的概念,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 [18] DELANDA M. Deleuze and the Use of
5) I960年代和1970年代工业级计算机辅助设 索。在本文的插图中,门格斯、菲利布•布洛 Genetic Algorithms in Architecture[M]//
计软件的涌现,以及建筑控制论等议题,已经 克(Philippe Block)以及袁烽是这一领域的代 LEACH N. Designing for a Digital World.
成为了近年来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 表建筑师。 Chichester: Academy Press, 2002: 9-12.
6) 译者注:普莱斯在欢乐宫项目中与英国著名 15) 译者注:思辨实在论哲学运动 (Speculative [19] DELANDA M. Real Virtuality[M]//MENGES
控制论学者戈登•帕斯克(Gordon Pask)展 realism),以及其中代表性的物导向的本体论 Achim, AHLQUIST Sean. Computational
开了紧密的合作,两人于1980年代和1990 (Object Oriented Ontology),为近年来建筑领 Design Thinking. London: Wiley, 2011: 211-
年代在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院的教学实践, 域的“后人类”美学讨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格 215.
对后续建筑数字化转型中的人机交互设计, 拉厄姆 哈曼(Graham Harman)在建筑领域 [20] 帕克里特•舒马赫,段雪昕.赛博格超级社会
乃至更加广泛的互动建筑,都产生了深远的 的活跃,尤其是2016年加入南加州建筑学院 的建筑[J]-建筑学报,2019(4): 9-15.
影响。 (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21] POLE M, Manuel Shvartzberg. The Politics
7) 译者注:1960和1970年代关于动态建筑的 任教,影响了迈克尔扬(Michael Young), of Parametric ism [M]. London: Bloomsbury,
先锋探索是在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一次普 大卫•鲁伊(David Ruy)等建筑师。 2015.
遍运动,涉及了充气材料、轻型结构、可展结 16) 关于前沿人工智能的历史与理论,参见菲利普• [22] JENCKS C.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Jumping
构等议题,如建筑电讯小组(Archigram),蓝 伯恩斯坦的著作。 Universe[M], Chichester: Academy Press,
天组(Coop Himmelblau)、巴克敏斯特•富 1997.
勒(Buckminster Fuller),蚂蚁农场小组(Ant 参考文献 [23] PICON A. Digital Culture in Architecture[M],
Farm)等建筑师的早期探索、1970年大阪 [1] FANKHANEL T, LEPIK A. The Architecture Basle: Birkhauser, 2010.
世博会中的众多实验项目等。这些探索一方 Machine[M], Basel: Birkhauser, 2020. [24] BERNSTEIN P. Architecture-Design-
面延续到了 1990年代查克•霍伯曼(Chuck [2] CLAYPOOL M. The Digital in Architecture: Data: Practice Competency in the Era of
Hoberman)等人的研究,另一方面为1990年 Then, Now and in the Future[J/OL]. SPACE10, Computation[M]. Basle: Birkhauser, 2018.
代虚拟环境中的动态生形,乃至后来后人类语 [2023-08-05]. https://space10.com/project/ [25] HENSEL M, MENGES A, WEINSTOCK
境下的义肢建筑等议题,提供了观念上的历史 digital-in-arc h itecture/ M. Emergence: Morphogenetic Design
参照。 [3] C A R P O M . The AI p h abet and the Strategies[M], Chichester: Academy Press,
8) 译者注:贯穿20世纪的建筑图解脉络为1990 Algorithm[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4.
年代的数字设计探索提供了方法基础。其中, 2011. [26] BERNSTEIN P. Machine Learning:
从柯林罗(Colin Rowe)到彼得 埃森曼(Peter [4] CARPO M. The Second Digital Turn[M]. Architecture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Eisenman)的生成式图解发展,以及埃森曼早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17. lntelligence[M], London: RIBA Publishing,
期运用计算机的设计探索,都对格雷戈•林恩 [5] CARPO M. Beyond Digital[M], Cambridge: 2022.
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The MIT Press, 2023.
9) 1990年代数字化形式主义的重要推动者之 [6] CARPO M. Storia Brevissima, Ma Si 图片来源
一格雷戈•林恩在最近的著作中对这段历史 Spera Veridica, Della Svolta Numerica in 图 1: https://www.e-flux.com/architecture/
进行了梳理,见参考文献[14]0另外,帕特 Architettura[J], Casabella, 2020(10): 28-35. chronograms/528659/a-short-but-believable-
里克•舒马赫也对这一议题进行了理论建构, [7] 闫超.“绘制”建筑形态自治[J].时代建筑, h istory-of-the-digital-turn-in-arch itecture/;图中中
见参考文献[15-16]0近年来,年轻一代学者 2016(2): 165-166. 文为译者翻译
和博士生也开始触及这段历史,见参考文献 [8] STEENSON M.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图2~6为译者增加
[11, 17]。 How Designers and Architects Created the 图 2: https://www.cca.qc.ca/en/archives/380477/
1。)译者注:德勒兹哲学同样影响了另一位哲学 Digital Landscape[M], Cambridge: The MIT cedric-price-fonds/396839/projects/399301/fun-
家曼纽尔•德兰达(Manuel Delanda),后者由 Press, 2017. palace-project
于其计算机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双重身份,对 [9] LLACH D C. Builders of the Vision: Software 图 3: https://en.rn.wikipedia.org/wiki/
2000年初期以来的数字设计探索贡献了重要 and the Imagination of Design[M], New York, File: Barcelona_Gehry_Golden_Fish_02.jpg
的理论,包括了对建筑学中的新唯物主义、遗 London: Routledge, 2015. 图 4: https://thebuilding.aaschool.ac.uk/
传算法、实质性等概念的讨论,并直接推动了 [10] VARDOULI T, TOULOUMI O. Computer archive2014/mario-carpo/
数字建筑领域“结构-建筑一体化”的物质 Architectures Constructing the Common 图 5: https://archidoct.scholasticahq.com/
化转向。 Ground[M], New York, London: Routledge, article/32277-oomputational-intelligence-the-
11)译者注:舒马赫参数化主义理论受到德国社会 2019. grid-as-a-post-h uman-netwo rk
学家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的社会 [11] BREDELLA N. The Knowledge Practices 图 6:https://www.michael-hansmeyer.com/
系统论的影响,巧合地反映了早期控制论学 of the Paperless Studio[J], GAM, Graz digital-g rotesq ue-1

028 |建筑学报2。23\1。|?集整智咤;想牛臂;建造| r ri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下的 A New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ology in the Age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建筑设计新模式

[袁潮 ]YUAN Chao 1,2 摘要 ABSTRACT


[£|J豪]ZHENG Hao ‘(通讯作者) This paper reviews relevant researches and applications
对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建筑领域方案生成的相关研
of generative task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by using
究和应用情况进行综述,通过分析计算性设计与
作者单位 A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1同济大学智能大数据可视化实验室 人工智能辅助设计之间的关系,并聚焦人工智能 computational design and Al-aided design with a focus
(上海,200092)
辅助建筑设计的多种生成任务,提出了一种生成 on the generative tasks of Al-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2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new mod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上海,200092) 式人工智能影响下的建筑设计新模式,阐释了其
3香港城市大学建筑学及土木工程学系 under the impact of generative Al. Further, it explicates
设计模式的主要内容以及设计师与人工智能之间
(香港,999077) the main frameworks of the design mode and the
的交互关系,也为后续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igner and Al, and predicts new
收稿日期 关键词 directions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2023/06/10
KEYWORDS
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生成式人工智能;计算性
D01:10.19819/j.cnki.lSSN0529-1399.202310005 Al-aided design;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AI);
设计
computational design

1从计算性设计到人工智能 图解静力学、弗雷•奥托(Frei Otto)的极小曲面实验等不使用计算机


计算性设计(Computational Design)在过去几十年里深刻地影响 但都有主观的计算,而设计师通过CAD工具进行设计并没有明显的
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建筑设计和建造的效率。随着智能 主观计算。
算法以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在计算性思维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特征衍生出多种设计过程。参
特别是近几年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AI) 数化设计是一种基于算法思维⑷,通过参数和规则约束的设计过程,

的爆发式发展,各大院校以及行业从业者也开始尝试使用Al生成建 其特点是设计取决于参数。算法设计是一种设计师通过编写程序来构
筑设计方案。AI辅助建筑设计已经成为现实,这无疑将成为继人工 建明确规则的设计过程,从而解决特定类型的问题。生成式设计是一

设计和算法设计(Algorithmic Design)以来又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模式。 种通过定义规则来衍生出大量的设计方案的设计过程。相比算法设计,

回顾计算性设计的发展,自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ational 生成式设计的生成结果与程序之间常常存在不可回溯性 ,如元胞自动


Aided Design, CAD)兴起以来,众多学者就开始利用计算机强大的 机、遗传算法等。而算法设计常常可以通过阅读程序预测出输出结果,
算力,并通过数学逻辑和程序算法来探索和处理各种复杂的建筑形体 常用于自动化设计。以上这些术语之间并没有严格界限,不同的术语
生成任务。在此期间计算性设计也逐渐演化出各种术语 ,如参数化设 强调的是计算性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的不同侧重点 ,本质上,这些设计
计(Parametric Design),算法设计、生成式设计(Generative Design)等, 过程都是一种“设计师通过计算性思维构建规则从而输出设计方案”
这些术语的背后反映了不同的设计过程和思考。袁烽论述了参数化设 的模式。
计与算法设计的区别[1],里夫卡•奥克斯曼(Rivka Oxman)等人论述 随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建筑设计,一种
了参数化设计思维理论囱,伊内斯•卡埃塔诺(Ines Caetano)等人回 新的设计方式已经悄然兴起。相比于构建规则的计算性设计,AI辅助
顾了建筑领域里计算性设计的发展情况并对相关术语做出了相应的区 设计通过学习已有的数据训练出一种适用的“隐性”规则,再使用训
分'气计算性设计与数字化设计的区别在于主观的计算,例如传统的 练好的网络模型输出结果。这种通过“结果反向拟合规则”的思路随

ARCHITECTURAL JOURNAL 029


表1人工智能技术用于不同建筑生成任务的可视化分析(2D方案生成) 神经网络模型及其衍生模型被广泛地用于建
平面图 效果图 筑平面图、风格图、渲染图以及三维形体的

生成 生成

边界 矢量 描述 生成,进一步拓展了 AI辅助建筑设计的能
文 草图 文本 风格
图输 图输
献 输入 输入 转变 力。而如今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
入 入
10 使用GAN根据建筑平面图重建功能分区,以及根据功能分区生成建筑平面图 成熟以及商业化,进一步降低了设计师使用
11 使用WGAN模型来训练柯布西耶的户型平面图以及生成新的平面图
AI技术的难度。图像到图像『口71、文本到图
将GAN应用于建筑平面图的生成,帮助设计师自动生成给定边界的公寓平面
12 像理气图像到形体阳啊、参数到形体[414】、
图的预测细节
13 通过GAN在学习现有案例的基础上设计空间布局
文本到形体㈣,甚至是多模态的自然交互方
24 通过输入房间、门、窗的边界数据来预测和生成卧室家具的位置
25 使用LSTM Autoencoder训练平面图的抽象表示 式W2气使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更加简单和
26 将平面图转变为图结构(graph)数据来完成深度学习训练
自然。表1、2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用于建
14 使用计算设计生成的立面图案来训练GAN模型,从而输出新的类似的立面结果
16 使用cycleGAN实现草图生成渲染图的过程 筑设计的多种任务。AI辅助设计将成为继计
18 探索了通过草图生成特定风格的建筑效果图 算机辅助设计兴起以来又一重要的设计模式。
19 使用多模态数据训练GAN模型,从而结合草图和词语描述生成相应风格图像
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平面内容生成有
20 使用cycleGAN实现草图生成渲染图的过程
21 应用生成对抗网络(GANs)生成合成图像 了成熟的发展,但是针对具体行业的需求还
48 基于DC-GAN用于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可视化
需进一步优化,且当前3D方案的生成还不
15 使用多模态数据训练GAN模型,从而生成相应风格的图像
17 使用GAN探索不同风格建筑渲染图生成的过程 成熟。此外,AI底层运算过程的可视化和可
22 使用styleGAN生成一系列具有局部不同属性的建筑效果图
解释性仍有待研究。在AI日臻成熟的时代,
23 使用styleGAN合成具有地区风格的建筑渲染图
27 基于Style Transfer的建筑风格图生成 AI对设计行业的巨大冲击使得我们需要重新
审视设计师的定位、设计师与AI的关系以
Q无数据训练 算法设计 Q生成式设计。参数化设计
1不同设计过程的拓扑关
系。横向为不同的设计过 及今后的设计教育。
程,分别为算法设计、生
成式设计和参数化设计, 本文综述了 AI技术用于建筑领域方案
无数据训练 无数据训练 无数据训练j 无数据训练 无数据训练 它们之间的包含与交叉关
使用非AI算法 设计非AI算法 设计非AI算法 使用非AI算法 使用非AI算法 传统计算性
系如图所示。纵向为有无 生成的相关研究,根据不同的数据生成类
无参数交互 无参数交互 参数交互 参数交互 参数交互 设计
AI技术的使用,分为传统
结果不可预测 结果不可预测 结果可预测
计算性设计、AI应用设计 型,分别论述基于人工智能的2D方案生成
和AI开发设计
无数据训练 无数据训练 无数据训练 和3D方案生成,分析不同数据类型的生成
使用AI算法 使用AI算法 使用AI算法
AI应用设计
无参数交互 参数交互 参数交互 任务,并总结相应的设计流程,探讨了生成
结果不可预测 结果不可预测 结果可预测

式人工智能影响下的建筑设计模式、设计师
数据训练 数据训练 数据训练 数据训练 数据训练
使用AI算法 设计AI算法 设计AI算法 使用AI算法 使用AI算法 与AI的关系,以及建筑设计未来的研究方向。
无参数交互 无参数交互 参数交互 参数交互 参数交互 AI开发设计
,,结果不可预测 <_____________ 结果不可预% 结果可预测

2基于人工智能的2D方案生成
* AI技术
近年,图像生成技术已经变得十分成
熟,可用的AI模型也有多种,在建筑领域里,
着训练数据在数量和类型上的不断扩增,面 次爆发的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 根据不同的方案类型也逐渐形成了相应的AI
对不同的生成任务也更具通用性。图1展示 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宽和发展,如模式 工具和操作流程(表1)。建筑设计的2D方
了不同设计过程之间的关系。 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筑平面图,包括
人工智能并不是近些年来才提出的新技 Language Processing, NLP)、机器人学、 城市平面图,其中平面图可以由像素图表示,
术,早在1950年代达特茅斯会议便被正式 自动驾驶等。同样,在建筑学领域内AI作 也可以由矢量图表示。第二类是建筑效果图,
提出,在此期间经历了多次研究高潮和低 为一种通用的应用技术可针对性地解决建 包括立面效果、渲染图、风格图、街景图等,
谷,其聚焦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从图灵提 筑相关的问题,因此侧重点聚焦在如建筑领 常用于快速出图、预览效果、风格转换、概
出有关“机器可以思考”的早期概念,到专 域的数据训练和AI与相关建筑设计技术的整 念生成等设计任务。
家系统地提出以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聚焦 合上。 2.1建筑平面图生成
到以模仿生物神经网络的人工神经网络用于 如今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已经被广泛地 建筑平面图生成属于应用范围非常广的
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再到近10年来迅速 用于建筑领域里的数据分类和预测,例如建 —类研究。建筑平面图既可以表示为像素图,
崛起的深度学习和大数据训练、最近几年再 筑模型分类'7和方案评估氏9】。随着生成式 也可以表示为矢量图。像素图是一种2D的

030 |建筑学报2。23\1。|?集气筑智咛;想牛臂;建造..r ri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欧几里得结构数据,每个像素点邻接的像素 过手绘线稿图,快速生成对应的渲染图或实 本的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可用于概念图生
数量是固定的,因此对像素图数据特征的提 拍图。训练集的输出端可以是任何建筑渲染 成、创意辅助、平面图生成以及快速渲染等
取可直接使用固定大小的卷积核。矢量图表 图或照片,而输入端可以是对应的经过图像 任务。2D方案生成如今较为成熟,也有许多
示的数据类型,例如气泡图、树状图等是非 处理后的线稿图。第二种研究目标是根据低 开源和商业化的AI工具,随着相关研究和AI
欧几里得结构数据,每个节点邻接的节点数 质量的渲染图(比如建模软件的截图)生成 工具的大范围使用,这无疑已经影响了相关
量不一致,甚至节点之间连接的边存在权重 高质量或特定风格的渲染图[14,2°,21],生成 的艺术设计创作流程乃至设计行业的变革。

和方向,因此需要将矢量图转变为图(graph) 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结构的形式以及相应的邻接矩阵等表示方 GAN)是主要使用的工具,而渲染前后的两 3基于人工智能的3D方案生成
式,才能提取矢量图的特征,并且所使用的 张图即是数据集。 与平面化的图纸和图像不同,建筑本质
卷积核的大小也随着每个节点的邻接节点数 对于渲染图风格转变,styleGAN和 是三维空间中的形体,因此直接对建筑三
量变化。此外,根据建筑类型的不同,用到 cycleGAN是常用的工具,而输入输出端的 维形态的生成也是近些年比较热门的新兴
的训练数据也截然不同,如住宅户型和商业 数据即是两种风格的图片[15'17,22,23'o此外风 方向之一。其中三维形态的表示有多种方
场景户型等。在建筑平面图生成中用于输入 格迁移(Style Transfer)也被用于风格化图像 式,有以欧几里得结构为基础的表示,如
的数据类型主要为像素图和矢量图。 生成和转化㈤,输入两张图片,一张作为风 体素(voxel)、多视图、深度图等;有以非欧
像素图作为输入,常用于由用户提供边 格的指导,一张作为内容的指导,程序通过 几里得结构为基础的表示,如点云、网格
界图的建筑平面图的生成『°-'31。在模型训练 卷积操作对风格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评估, 等;还有通过参数方程构建的3D模型,如
环节,需要准备好大量的边界图和与之对应 使输出的图片在风格和内容上分别接近输入 NURBS、SubD的建模方式。因此,根据不
的建筑平面图,边界图作为输入的训练数据, 的两张图片。 同的形体表示方式,所用到的AI技术也十
建筑平面图作为训练标签。这种“边界图到 对于文本信息转渲染图,该任务是将 分多样(表2)。三维形体生成任务对于设计
建筑平面图”的生成模式可用于相似类型的 自然语言处理与图片生成相结合,通过语 而言将直接简化整个设计的创作流程,设计
户型和城市平面图的快速生成。 言描述来生成对应的建筑图像。这常被用 师将从繁重的建模环节中解放出来 。
矢量图作为输入I""】,也多用于“边界 于意象图或概念图的生成,辅助前期的设 3.1实体模型生成
图到建筑平面图”,生成的平面图是矢量的, 计思考。此外也有研究通过多模态数据训练 建筑实体模型一般用体素表示,因此空
以便后续的编辑。此外,这类“边界图到建 GAN模型,文本数据作为图像生成的限定条 间的栅格化可以作为基本的数据承载体来表
筑平面图”的生成模式也常常需要增加限定 件g向。如今已经有了许多很成熟的AI工具 示各种三维形态。技术层面主要有两种思
条件,例如在输入边界图的基础上增加空间 和应用可以实现从文本到图像的生成任务。 路:一是将体素理解为像素的第三维度,然
关系的气泡图㈣,可以更好地根据设计师 例如 Midjourney、DiscoDiffusion, Stable 后将三维形态转化为有限个的二维像素组,
的意图生成设计结果。 Diffusion. DALL・E2 等。 再套用基于图像的神经网络如变分自编码

2.2建筑效果图生成 2D方案生成总体上以图片生成为主,基 (Variational Autoencoder, VAE)、GAN 或者


建筑效果图生成是建筑设计方案最直观
的呈现方式。建筑效果图的生成常依赖于对

3D模型的渲染以及相应的精细化后期处理 。
这个过程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根据不同的任务流程,建筑效果图生成可以
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通过草图转渲染图,
这类生成任务可以十分快速地生成最终的预
测效果。第二类是渲染图风格转变,这类生
成任务更加偏向于对不同风格的表达和比
较。第三类是文本信息转渲染图,这类生成
任务通过自然语言交互使设计生成任务变得
更加容易。
对于草图转渲染图,第一种研究关注人
机交互方式的渲染图生成『6,09,46],比如通

ARCHITECTURAL JOURNAL 031


表2人工智能技术用于不同建筑生成任务的可视化分析(3D方案生成) 成点云㈣,然后根据点云重建出曲面 。相
引 体素生成 曲面生成 比结构化的体素生成,点云生成在采样、去
用 多视 截面
强化 图像 参数 文本 描述 噪以及曲面重建等过程中存在许多挑战。此
文 图输 图输
献 入 入 学习 输入 输入 输入
夕卜,由于建模过程可以被抽象为一系列指令
提出一种利用cycleGAN和编码器结构从单张二维图像生成三维形状的生
28
成模型 操作过程,因此也有相关研究探索图像到序
29 提出“3DensiNet”架构,使用密度热图作为2D到3D转换的中间监督工具
列指令的生成任务[38,4°],这种方式对接具体
30 构建一个生成模型,用于多视图二维素描到三维体素的生成
基于styleGAN生成多张不同风格的建筑轮廓视图作为截面,从而重建出 的建模软件可直接生成形体质量很好的参数
31
新的建筑形体
化形体。
32 使用强化学习生成连续变化的截面像素,形成新的三维实体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空间形态生成逻辑 对于参数作为输入,一些研究中通过输
将建筑空间抽象为多个单元部件,通过强化学习决策出单元部件的序列组
34 入表示曲面的数据来预测和辅助设计,这类
合,从而形成空间形体
通过将3D模型切割成多个平面,并用Style Transfer生成的2D图像, 模式并不直接通过AI模型生成曲面,而是
35
然后形成像素点组构建3D形体
用于评估曲面情况,从而输出满足要求的曲
36 通过Style Transfer将连续截面图转变为体素
37 通过GAN将连续截面图转变为体素 面结果[41'42]o此外,许多研究使用VAE模
47 使用强化学习组合废弃的物品搭建复杂造型
型来生成曲面。该模型采用编码和解码的结
48 借助强化学习辅助设计过程的决策
49 使用深度强化学习和模型代理来训练空间配置 构完成数据的训练。在潜空间中改变一些参
38 构建一个基于顺序草图的智能CAD建模应用程序
数,即可生成新的结果。而VAE模型也常
39 构建一个从二维草图到三维点云形状的生成模型
使用AlexNet构建了一个生成式架构,通过输入二维近似抽象草图生成精 常与图结构和点坐标数据结合起来用于三维
40
细化的CAD模型 形体的生成㈣。
41 使用ANN模型预测数据来辅助生成建筑曲面
42 人工神经网络生成三维曲面形态 对于文本信息作为输入,一种生成模式
43 建筑形态的隐空间信息学习 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网络,训练
44 使用LSTEM来生成参数化指令建议
文本信息与曲面之间的关系,根据文本直接
45 一种文本到3D的生成式神经网络模型
输出相应的3D模型四。但这种模式往往需

要大量的训练数据,目前这类研究仍存在许
Style Transfero二是使用强化学习直接作用 体素模型生成的缺点也很明显。碍于分 多挑战。此外,也可以通过文本生成序列化
于三维体素空间,根据给定的评估环境来生 辨率的限制,实体形态的边缘可能有锯齿化 的程序指令从而构建参数模型网。运用类似
成一个优化形态阳3% 47-49]。体素模型的生成 的现象出现,而且缺少必要的建筑细节。大 的逻辑,如今许多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人工
任务按照输入方式可以分为多视图和连续截 多数生成的实体形态都比较适用于艺术或雕 智能工具,如ChatGPT可以通过自然语言直
面图输入。 塑层面。 接生成构建3D模型的程序和指令,虽然当
对于多视图作为输入,主要用于用户给 3.2曲面模型生成 前还不足以很好地生成复杂需求,但这一能
定建筑的多个视图从而重建出三维形态 [28'30]o 相比于体素,曲面能更好地还原形态本 力为我们展现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潜
在训练过程中,多个视图作为输入数据,与 身的边界,而且数据比较轻量化,易于AI 力,并且生成的程序和指令也方便用户继续
之对应的体素形体作为输出数据,提供的视 模型的训练。曲面的表达方式有多种,常见 编辑和修改,这也将形成一种新的交互式的
图越多,重建的质量相对越好。但在建筑设 的类型有参数方程表示的连续可微的曲面、 算法设计方式。
计里,设计师绘制的草图视图数量有限,加 基于等值面表示的隐式曲面 ,以及广泛用于 3D方案生成的基本操作流程如图3所
之也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因此多视图重建 图形显示的网格等,其中参数曲面和网格表 示,三维形体生成任务相比图像生成任务的
高质量的三维形体任务还存在许多挑战。 示的曲面都可以由位置坐标控制,即可以用 技术难度更大,其难度集中在收集3D形体
对于连续截面图作为输入,这是一类 较少的数据来代表曲面。根据曲面的属性, 训练集和与之对应的标签 ,以及模型的训练

较为特殊的生成方式,基于GAN的生成思 曲面生成任务可分为以下几类:根据图像的 ±o随着图像生成研究的日趋完善,三维形


路,将截面边界图转化为连续变化的像素图, 曲面生成、根据参数的曲面生成以及根据文 体生成正成为当下研究新的突破方向 。
然后组合生成体素形体[31'34]o此外,通过 本信息的曲面生成。

Style Transfer的连续截面图生成并组合为相 对于图像作为输入,与多视图生成体素 4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应的体素形体的3气这类生成方式本质上是 形体类似,但是输出的不是结构化的体素点, 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成熟和市场化事
—种具有设计构思的2D生成策略。 而是一般的点云以及连接关系,或者直接生 实上对建筑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进一

032 |建筑学报2。23\1。|?集整智咤;想牛臂;建造| r ri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AI模型搭建 训练数据准备 AI模型搭建

选择神经网络模町 生成图像与目标图像
目标3D形体数据 选择神经网络模型
拟合程度

确定神经网络层数 ] 3D形体的
梯度下降,参数更新
确定神经网络层数
和神经元数目 J 序列图像数据 和神经元数目

对应的文本和
设定激活函数 设定激活函数
参数数据
输出3D形体

设定优化函数 设定优化函数
和学习率 和学习率

训练完成.参数保存

输出3D形体

生成3D形体

3用于3D方案生成的研究流程框架(左:生成实体模型的流程框架;右:生成程序建模指令的流程框架 )

步简化繁杂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 计师的定位,以及设计师与AI之间的关系。
甚至将会淘汰许多工作岗位。本文将从以下 什么是设计师可以做但AI难以做的以及什
几个角度探讨建筑设计模式的发展情况:设 么是AI可以做但设计师难以做的?根据两
计流程的变革、设计师与AI的关系以及研 者的特点和优势,可以将两者的关系为概括
究方向的发展。 为3种交互关系(图5)。

4.1设计流程的变革 1) 通过“设计师输入意图一AI执行”的
建筑设计流程一般需要经过调研、提案、 自动化模式处理大量重复性操作和经验任务
建模、出图等多种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花 自深度学习技术的出现,许多需要重复
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如今应用级的生成式 性操作且需要经验的任务,如建筑图元的识
人工智能在图像生成领域的成熟,使得用户 别、分类等任务可通过训练卷积神经网络模

无需掌握复杂的技术也能使用AI来辅助创 型实现旺气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进一步

意、设计提案、快速渲染以及批量出图等任 兴起,以GAN、VAE等生成模型为基础的
务。设计师从繁杂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技术可以快速实现建筑方案生成的任务,如
从而可以更多地思考创新本身。此外,生成 平面户型图的智能生成『°-佝。近两年来随着

式人工智能的普及也促进了新的算法设计模 图文对齐的大型语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式的发展。例如设计师使用ChatGPT输出 Models, LLMs)的快速成熟,以 Diffusion,
算法,然后进行编辑和扩展;设计师通过部 Clip和Transform等模型的结合进一步提高
署开源AI程序做针对性的数据训练,然后 了图像生成乃至3D生成任务的质量。
输出特定需求的结果。相比之前设计师需要 2) 通过“AI智能生成一设计师决策”
根据特定问题自主地编写程序,这类新模式 的自主智能模式处理多目标约束,并从设计 AI与计算性设计深度结合的设计流程

4设计流程框架
的通用性更强(图4)。 空间中寻找最优解任务
4.2设计师与AI的关系 1990年代约翰•弗雷泽(John Frazer) 输入意图
设计师

随着AI技术的日趋成熟,大量AI辅助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思想提出通用构建逻辑 '设计师输入意图一AI执行”的自动化模式

设计的案例表明,AI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强 (Universal Constructor),用于建筑空间的生


AI生成器
大的智能工具辅助自动化任务,也作为一种 成,使用算法对设计方案进行探索和优化
'AI智能生成一设计师决策‘‘的自主智能模式
智能对象越来越符合人的自然交互习惯。如 逐渐生成一种重要的设计方法。随着智能
迭代
今许多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直 优化算法被广泛地用于建筑设计中,如基
接通过自然语言就可与其交互,并且多模态 于进化算法用于建筑性能如照明、温度的
"设计师&AI协同”的合作模式

的交互方式即将成为现实。这不得不思考设 优化;基于集群算法用于空间路径形态的 5设计师与AI的3种交互模式

ARCHITECTURAL JOURNAL 033


生成和优化,大量难以由人力穷举的复杂 内容的生成上愈发成熟,并展现出巨大应用 L6dz, Poland: 2018,1:187-196.
[8] TURLOCK M, STEINFELD K. Necessary
设计问题从而有了有效的解决工具。随着 价值和潜力。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创新引擎 Tension: A Dual-Evaluation Generative Design
Method for Tension Net Structures[C]//
深度学习的发展,深度强化学习用于空间 和极为重要的基础技术将对各大行业乃至社
C. Gengnagel, BAVEREL O, BURRY J, et
形态的生成阳34,47-49]进—步拓展了该模式 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对于生成式人工 al. Proceedings of the Design Modelling
Symposium 2019. Cham: Springer
的应用范围。 智能技术所需的训练数据也是极其重要的产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20: 250-262.
3)通过“设计师&AI协同”的合作模 业资源乃至战略资源,构建相关产业的数据 [9] ZHENG H. Form Finding and Evaluating through
Machine Learning: The Prediction of Personal
式处理序列化的任务 集无疑将加速产业进一步迈向数据化和智能 Design Preference in Polyhedral Structures[C]//
Proceedings of the 2019 Digital FUTURES.
该模式强调人与AI通过不断交互完成 化,从而加快产业升级。生成式人工智能赋
Singapore City, 2020:169-178.
连续的任务,例如通过不断与ChatGPT对 能建筑设计乃至整个设计行业,无疑将大大 [10] HUANG W, ZHENG H. Architectural
Drawings Recognition and Generation
话交互,输出连续的建模程序或序列化的 简化设计难度,加快设计产出效率。同时,
through Machine Learning[C]//Proceedings
CAD指令。该模式随着大模型的成熟逐渐 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对当前的设计教育以及设 of the 3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 Aided Design in
成为一种新的交互设计方式。在这个过程中 计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掌握智 Architecture. Mexico City, 2018: 18-20.
[11] NEWTON D. Deep Generative Learning for
设计师通过Prompt不断修正Al的生成结果, 能技术和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开展深度
the Generation and Analysis of Architectural
AI也在不断地明晰、细化和更新设计师的思 融合AI的学科交叉研究,将会使得设计研究 Plans with Small Datasets[C]//Proceedings of
37th eCAADe and 23rd SIGraDi Conference.
路和需求,从而共同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 迈向新的台阶,创新程度也将更加强劲。KS
Porto, 2019, 2: 21-28.
这也将成为人机协同的重要发展方向。 [12] ZHENG H, KEYAO A, JINGXUAN W, et
al. Apartment Floor Plans Generation via
此外,在具体的任务中可能会包含多种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C]//25th

交互模式。对上述关系的梳理有助于理清设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计师在更加复杂和系统的任务中的定位以及 Research in Asia (CAADRIA 2020): RE:
Anthropocene, Design in the Age of
今后的发展路线。
Humans.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
4.3研究方向的发展 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
Asia, 2020: 601-610.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通用的神经网 参考文献 [13] YU D. Reprogramming Urban Block by

络,在具体的应用领域仍需要进行针对性的 [1] 袁烽.从数字化编程到数字化建造 [』.时代建 Machine Creativity How to Use Neural


筑,2012(5): 10-21. Networks as Generative Tools to Design
设计和优化。针对建筑设计的生成任务,除 [2] OXMAN R. Thinking Difference: Theories and Space[C], 38th Education and Research
Models of Parametric Design Thinking[J], in Computer 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了直接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输出结果,研究
Design Studies, 2017, 52: 4-39.52 in Europe: Anthropologic: Architecture
者通过AI模型结合算法设计来解决具体的 [3] GAETANO I, SANTOS L, LEITAO A. and Fabrication in the Cognitive Age,
Computational Design in Architecture: eCAADe2020, 2020: 249-258.
问题,往往能形成更符合要求的结果。AI结 Defining Parametric, Generative, and [14] MOHAMMAD A, BEORKREM C ,

合具体的应用场景的相关研究正成为一种重 Algorithm ic Desig n[J]. Frontiers of ELLINGER J. Hybrid Elevations Using


Architectural Research, 2020, 9(2): 287-300. GAN Networks[C]//Proceed i ngs of the 39th
要的学科交叉研究模式。此外,针对建筑设 [4] J AB I W . Param et ri c Design for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rchitecture[M], London: Hachette, 2013. Computer Aided Design in Architecture.
计的方案生成,当前很大的问题是缺乏相应
[5] FERRANDO C, DALMASSO N, MAI J, et al. Austin, 2019: 370-379.
的建筑数据集,特别是相关的3D数据集, Architectural Distant Reading: Using Machine [15] CHUANG C L, CHIEN S F. Facilitating
Learning to Identify Typological Traits across Architect: Client Communication in the Pre­
使得生成方案的质量不高,为提升AI生成 Multiple Buildings[C]//Proceedings of the 18th design Phase[C]//Proceedings of the 26th

高质量的设计方案,构建具体应用场景的建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AD Futur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Daejeon, Korea: 2019: 114-127. 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 Asia
筑数据集以及进行相关的模型训练,这或将 [6] YETI G, YETKIN O, MOON K, et al. A Novel (CAADRIA). Hong Kong, 2021, 2: 71-80.
Approach for Classification of Structural Elements [16] CHAN Y H E, SPAETH A B. Architectural
成为今后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
in a 3D Model by Supervised Learning[C]// Visualisation with Conditional Generative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dversarial Networks(cGAN)[C]//
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Computer Aided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International
5结语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Europe. Lodz, Polan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党的二十大以来,发展AI、深度融合 2018,1:129-136. in Computer 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7] NEWTON D. Multi-Objective Qualitative Europe (eCAADe). Berlin, 2020, 2: 299-308.
各个行业已成为推动技术发展、产业转型的 Optimization (MOQO) in Architectural [17] CHEN Z, HUANG W, LUO Z. embedGAN:
Design[C]^Proceedings of the 36th International A Method to Embed Images in GAN
重要方式。如今AI已从判别式发展到生成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Latent Space[C]//Proceedings of the 2020
式和通用式,在文本、图像、代码、声音等 Computer 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Europe. Digital FUTURES. Singapore City, 2021:208-216.

034 |建筑学报2。23\1。|?集整智11;想牛臂;建造.-r ri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18] STEIN FELD K. Drawn, Together: Machine- Ecology[C]//Proceedings of the 24th [39] NOZAWA N, SHUM H P H, FENG Q, et
Augmented Sketching in the Desig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l. 3D Car Shape Reconstruction from
Studio[C]//Proceedings of the 40th Annual 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 a Contour Sketch Using GAN and Lazy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 Asia. Wellington, 2019, 2: 767-772. Learning[J], Visual Compute, 2022, 38(4):
Aided Design in Architecture (ACADIA). [28] LU Y, WANG Y, LU G. Single Image Shape- 1317-1330.
Online Global, 2020: 282-289. from-Silhouettes[C]//Proceedings of the [40] HUANG H, KALOGERAKIS E, YUMER
[19] ZHOU Y, PARK H J. Sketch with Artificial 28th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 et al. Shape Synthesis from Sketches
Intelligence (Al): A Multimodal Al Approach Multimedia. New York: Association for via Procedural Models and Convolutional
for Conceptual Design[C]//ln Proceedings Computing Machinery, 2020: 3604-3613. Networks[J]. I EEE Transactions on
of the 2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9] WANG M, WANG L, FANG Y. 3DensiNet: A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2017,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Oral Design Robust Neural Network Architecture towards 23(8): 2003-2013.
Research in Asia (CAADRIA). Hong Kong, 3D Volumetric Object Prediction from 2D [41] ZHAO X, HAN Y, SHEN L. Multi-objective
2021, 1: 201-210. lmage[C]//Proceedings of the 25th ACM Optimisation of a Free-form Building
[20] STEINFELD K. GAN Loci: Imaging Pla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New Shape to Improve the Solar Energy
Using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C]// York,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Utilisation Potential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Proceedings of the 39th Annual Conference 2017: 961-969.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26th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 Aided Design [30] DELANOY J, AUBRY M, ISOLA P, et al. 3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in Architecture. Austin, 2019: 392-403. Sketching Using Multi-View Deep Volumetric 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 Asia
[21] NOYMAN A, LARSON K. A Deep Image of the Prediction[J], Proc. ACM Comput Graph (CAADRIA). Hong Kong, 2021: 221-230.
City: Generative Urban-Design Visualization[C]?7 Interact Tech: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42] ZHENG H, YUAN P F. A Generative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Annual Symposium on Machinery, 2018, 1(1): 1-22. Architectural and Urban Design Method
Simulation for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31] ZHANG H, HUANG Y. Machine Learning through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J], Building
San Diego, Society for Computer Simulation Aided 2D-3D Architectural Form Finding at and Environment, 2021, 205:108178.
International, 2020. High ResoIution[C]//Proceedings of the 2020 [43] MIGUEL J D, VILLAFANE M E, PISKOREC
[22] CHEN J, STOUFFS R. From Exploration Digital FUTURES. Singapore City, 2021:159-168. L, et al. Deep Form Finding: Using Variational
to I nterpretation : Adopti ng Deep [32] AKIZUKI Y, BERNHARD M, KAKOOEE R, Autoencoders for Deep Form Finding of Structural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Models to Latent et al. Generative Modelling with Design Typologies[C]//Blucher Design Proceedings.
Space Interpret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straints-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Porto, Editora Blucher, 2019:71-80.
Alternatives[C]//Proceedings of the 26th Object Gener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44] TOULKERIDOU V. Steps towards 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ugmented Parametric Modeling Systems for
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 Asia 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 Asia Supporting Design Exploration[C]//Blucher
(CAADRIA). Hong Kong, 2021, 1: 131-140. (CAADRIA). Bangkok, 2020, 1: 445-454. Design Proceedings. Porto, 2019:81-92.
[23] LARRAIN T V, VALENCIA A, YUAN P F. [33] WANG D, SNOOKS R. Artificial Intuitions of [45] POOLE B, JAIN A, BARRON J T, et al.
Spatial Findings on Chilean Architecture Generative Design: An Approach Based on Dream Fusion: Text-to-3D Using 2D Diffusion[C]〃
StyleGAN Al Graphics[C]//Proceedings Reinforcement Learning[A], Proceedings The El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f the 2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f the 2020 DigitalFUTURES[C]//Singapore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 2023.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ity, 2021: 189-198. [46] LI Y, XU W. Using CycleGAN to Achieve
Research in Asia (CAADRIA). Hong Kong, [34] HOSMER T, TIGAS P, REEVES D, et al. Spatial the Sketch Recognition Process of Sketch-
China: 2021, 1: 251-260. Assembly with Self-Play Reinforcement Based Model i ng [C]//Proceed i ng s of the 2021
[24] ZHENG H, REN Y. Machine Learning Neural Learning[C]//Proceedings of the 40th Annual DigitalFUTURES. Singapore City, 2022: 26-34.
Networks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in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 [47] HUANG C.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Vectorized Design Drawings[C]//HOLZER D, Aided Design in Architecture (ACADIA), 2020: Architectural Design-build-opportunity of
NAKAPAN W, GLOBA A, et al. Proceedings 382-393. Machine Learning in a Material-informed
of the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35] REN Y, ZHENG H. The Spire of Al: Voxel­ Circular Design Strategy[C]//GLOBA A,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ed 3D Neural Style Transfer[C]. AMEIJDE J, FINGRUT A, KIM N, LO S,
Research in Asia (CAADRIA). Bangkok, 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nternational edi. Projections - Proceedings of the 26th
2020, 2: 709-718.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ided CAADRIA Conference - Volume 1, Hong
[25] AZIZI V, USMAN M, PATEL S, et al. Floorplan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 Asia Kong, 2021: 171-180.
Embedding with Latent Semantics and (CAADRIA). Bangkok, 2020, 2: 621-630. [48] WANG D, ROLAND S. Intuitive Behavior:
Human Behavior Annotations[C]//The [36] LIU C, SHEN J, REN Y, et al. Pipes of Al: The Operation of Reinforcement Learning
11th annual Symposium on Simulation for Machine Learning Assisted 3D Modeling in Generative Design Processes[C]//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SimAUD). Design[C]//YUAN P F, YAO J, YAN C,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26th International
Vienna, 2020: 343-350. Proceedings of the 2020 DigitalFUTURES.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26] EISENSTADT V, ARORA H, ZIEGLER Singapore City, 2021: 17-26. Design Research in Asia (CAADRIA). Hong
C, et al. Exploring Optimal Ways to [37] ZHANG H, BLASETTI E. 3D Architectural Kong, 2021, 1: 101-110.
Represent Topological and Spatial Form Style Transfer through Machine [49] VELOSO P, KRISHNAMURTI R. An Academy of
Features of Building Designs In Deep Learning[C]//Proceedings of the 25th Spatial Agents: Generating Spatial Configurations
Learn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with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C]//
Architecture[C]// Proceedings of the 26th 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 Asia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AADRIA). Bangkok, 2020, 2: 661-670. 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Computer Aided
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 Asia [38] LI C, PAN H, BOUSSEAU A, et al.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Europe (eCAADe). Berlin,
(CAADRIA). Hong Kong, 2021, 1: 191-200. Sketch2CAD: Sequential CAD Modeling by 2020:191-200.
[27] CAMPO M DEL, MANNINGER S, SANCHE Sketching in Context[J], ACM Trans. Graph:
M, et al. The Church of Ai: An Examination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2020, 图表来源
of Architecture in a Posthuman Design 39(6): 1-14.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整理、绘制

ARCHITECTURAL JOURNAL 035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 Exploration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领域的探索 A Case Study ofLookX AI Cloud

—以小库AI云为例

[何宛余]HEWanyu 摘要 ABSTRACT

[杨良枢]丫ONG Leong Shong Jackie (通讯作者) 以小库AI云为例,探讨其如何整合生成式人工智


Using LookX Al Cloud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it integrates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能技术,并介绍平台灵感创作、模型训练、共享
作者单位 technology, introducing inspiration generation, model
深圳小库科技有限公司(深圳,518000) 社区和智能工作流。灵感创作使用大模型生成设 training, community sharing, and Al workflows. The
计灵感图像,模型训练则支持用户训练专属模型, inspiration generation employs large models to generate
收稿日期
design inspiration images, while model training supports
2023/06/30 共享社区允许用户分享作品促进虚拟社区交流,
users in training personalized models. The community
而智能工作流试图集成语言模型实现对话式交互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3801300) sharing feature allows users to share their works, fostering
设计。 communication within a virtual community. Lastly, the
DOI:10.19819/j.cnki.lSSN0529-1399.202310006
关键词 Al workflow attempts to integrate language models to
enable conversational interactive design.
智能化;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小库AI云;
KEYWORDS
智能建筑设计
intelligentiz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AI); LookX Al Cloud; intellig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1技术趋势 片和各类风格的插画。
随着近期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在不久的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或许会更进一步向更高维度

GAI)相关底层技术的突破,人类社会或许正在面临一个新的技术拐 的数据格式拓展,例如视频、三维几何模型等,甚至是更多维的模型,
点。从人工智能(生成式)大模型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硬件的发展, 如建筑信息模型%而在应用领域方面,该技术也被预测将可直接应

训练模型可支撑的计算力在21世纪以来呈指数型增长,这导致基于 用到需要更复杂的感知、创造和判断能力的工作场景中,例如能实现
扩散模型的图像生成模型、可理解上下文的语言对话模型与多模态模 文案和设计的最终稿、游戏平台的智能开发等伺(表1)。因此,“人
型等在近几年实现⑴(图1)o预计这将会很大程度上颠覆数个产业中 工智能”这一原来被视为与创作、设计人员仍具有一定距离的词汇,
涉及视觉、绘画、语言、口语等相关的工作场景。 如今已经开始渗透到这些群体 ,建筑设计也不例外。
当前也已涌现了数家深耕垂直领域的研发单位或科技公司,试图
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以往被认为离不开人类创意能力的生产 2建筑业趋势
过程。这些技术不再处于实验阶段,而是已经可以在市场营销、计算 社会和技术的演变都会催生新一轮的产业变革 。建筑业自身也面
机编程、音乐艺术、医疗医药、法律咨询等领域中找到可代表的商品 临来自短期市场变化和长期新兴影响因素的冲击。市场变化对各行业
化应用产品囱。在市场营销领域中,市面上已有基于语言类的大模型, 的每一位参与者所产生的冲击较为直接,但也由于其较容易受到突发、

如ChatGPT的软件应用工具可生成宣传文案;在计算机编程领域中, 不可预期因素的影响,从而难以深入讨论;而对于具有长期效果的新
编程人员如今已不需要重新构思代码结构 ,生成工具可以自主推荐潜 兴因素则可展开探讨。
在合适的代码编写样例;在艺术创作领域中,图像生成工具也已支持 随着时代的演变,建筑业目前面临3种趋势:工业化、绿色化、
通过输入描述文字或参考图像生成各类图像作品,其中包括逼真的照 数智化地工业化,模块化制造、自动化制造、支持现场施工的自动

036 |建筑学报2。23\1。|?集气筑智咛;想牛臂;建造..r ri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第一次AI浪潮(基于规则) 第二次Al浪潮(统计学习) 第三次AI浪潮(大模:
代表性
sefaFLOP)

0P牝
> ■多模态
Minerva(54OB)« PdM 啊6)
模 型 的 训 练 所 需 算 力 ,每 秒 千 兆 次 浮 点 运 算

109
a,T-3n ■游戏
AJptxOoMaeta AtVKClTMSOB

■视觉
107
AlgGoLae t .绘画

105 ■语言

■语音
103 TrcnsE ♦ •
AI«cN«t 4 • ,GAMS .驾驶
.,、 *Mltcels ■
KN5LM +RNN4C»/l0(WSJJ* .・ V .其他
10
fitJN 0 *RTO9 IM (MSI RT05) « »DQ<
ft imag»g*n«i6on
MeoaDOTrtron Racier Net!, Fuzzy NM BlLSTk
1950 1990

达特茅斯会议 符号学派 《人工智能: BP神经网络 基于AI的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淘汰 深度神经网络 AlexNet LLMs GPT等大模型
首次提出’'人工智能” 引入符号,运用逻辑 一般性的考察》 联结学派兴起 投入商用 适用范围有限;同时 作为深度学习基础 图像识别准确率 工业应用 将GAI带入新
公理进行解答 英国终止爱丁堡等 桌面计算机成本低于 达到人类水平 探索初见 趋势
人工智能项目支持 专家系统的维护 成效
1人工智能生成式大模型发展趋势分析

表1生成式大模型技术和相关潜在模态进展预测⑶ 成式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前,国际标准化组
时间 2020年以前 2020 年 2022 年 2023 年 2025 年 2030 年
织(ISO)于2019年成立了机器可读标准战
垃圾邮件 基本文案 形式更长; 垂直领域的细调 终稿的质量高 终稿的质量高于专
文字 检测;翻译; 撰写;初稿b 草稿深化b 取得更好的效果 于人类平均水 业作者水平c 略咨询小组(Strategic Advisory Group on
基本问答a (科研论文等)c 平C Machine-readable Standards, SAG MRS)O
单行自动 多行生成b 形式更长; 适配更多计算机 文本生成 文本生成终版(软
准确率更好b
—“机器可用、可
他们试图对数字标准—
完成a 语言;适用更多 (软件)产品C 件)产品,质量高
编程
垂直领域c 于全职的开发者水 读、可迁移的标准"(Standards Machine
平C
Applicable, Readable and Transferable,
— — 艺术、标识、 初稿(产品设计、 终稿(产品设 终稿的质量高于专
图像 照片b 建筑设计等)b 计、建筑设计 业艺术家、设计师、 SMART)进行初步定义。他们针对来自真实
等)C 摄影师水平C
和虚拟世界的内容性质,并根据其与机器交
— — 三维模型、 三维模型、视频 草稿深化b 游戏的智能开发平
视频、 互的不同程度,提出了 5个等级[5] : L1文
视频生成的 的初稿b 台;个性化的视频
三维、其他
初步尝试b 游戏和电影c
档化(纸质文本);L2电子化(开发数据格
注:大模型可行程度(a初步尝试;b实现将至;c迎来巅峰)
式);L3信息化(机器可读文档);L4数字
化技术将更好地为建筑业实现工业化,为达 据驱动的智能决策的制定。数智化也如同“工 化(机器可读内容);L5智能化(机器可交
成“产品驱动(非项目制)”的建造方式成 业4.0” “智能制造”等概念,以往可能只有 互内容)。其中,L5智能化的数字标准包括
为可能。绿色化,在绿色低碳的概念下,不 产业的主要参与者,或企业管理层特别关注, 了如下定义:1)机器可定期自我学习的分析
仅追求建筑在施工、运维层面的节能减碳, 现如今这个认知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当技术 与校验,以改善内容的处理及访问;2)机器
也呼吁绿色建材的应用。数智化,它与生 可以更多地为大众所获取和赋能时,掌握了 可以查找和使用上下文中的元素,并对其执
成式人工智能的关系最深,包涵两层含义: 该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力的个体或组织,其创 行操作;3)机器可自动问答或预测并提供内

1)数字化,侧重对信息资源的形成与调用, 造价值的效率和效果将可以十倍、百倍于他 容(图2)。当将其投射到建筑领域可对应的


基于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支持和能力,让业务 者。反之,该个体或组织所创造价值的效率 内容范式时,可看到目前建筑业里还未有一
和技术产生交互,实现对信息的“获取和管 将远远落后于他者,所需的生产成本将会更 种内容范式完全满足L5的定义,或者达到
理”;2)智能化,侧重于对知识的获取并应 高,并逐步被淘汰。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迭 其目标效果,因此暂且将其称为“新一代的
用于工作过程,使机器具备感知、思维与判断、 代下更加快了行业数智化的步伐。 元数据”。理论上,L5建筑数字标准不仅支
自适应学习、有效执行等功能,实现对知识 持L4数字化所提到的“数”(非几何数据)
的“提效和增值”。 3建筑数字标准发展趋势 和“模”(几何模型)等数据结构,还需引
因此,在建筑的数智化中,可实现更好 从全球的数字标准发展趋势中,我们或 入“规”的概念,即涉及了规范、规则及规
的多方协作,更好地控制产业链,并支持数 许能从中预测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早在生 律。1)规范:机器可应用标准、法规、规范;

ARCHITECTURAL JOURNAL 037


L5

L2
开放数据格式®
纸质文本 栅格化图像、PDF
纸质建筑图纸

文档化 电子化

•可实现基本搜索和 •可实现简单的标注 •标注可通过语义描述来 •表达内容和元素之间关系的


查阅 和搜索 实现 信息建模,本体存在于可寻
•文档结构完善 •对有意义和定义的元 址元素的关系中
•文档可轻易地被 素进行高级搜索 •定期自我学习的分析与校验,
软件解析 •可接收多个标准内容 以改善内容的处理及访问
•查找和处理如图表、公
•机器可以查找和使用上下文
式,可执行代码等元素
中的元素,并对其执行操作
的基本能力
•自动问答或预测并提供内容
•价值链内的无中断数据流

2 ISO SMART数字标准(以建筑领域为例) 3灵感创作:对设计草图生成灵感或渲染图像

2)规则:机器可应用行业通识、企业业务 向或设计草图,但难以将设计关键词或草图 “写实渲染,独栋建筑,外观具有台阶式和


的规则逻辑;3)规律:机器可自主学习规 转化为空间视觉想象; 绿化的公共空间或体块,现代风格”,或上
律以改善内容及关系的处理 ,并自主问答及 2) 设计早期阶段制作的、写实度高的可 传一张风格参考图像,点击生成按钮等待数
预测、提供内容。 视化图像虽可更好地表达设计概念,但为此 分钟即可获得数张“灵感图像”。该生成的

L5级智能化可能是建筑业未来与人工 需求进行渲染效果并不明显 ; 图像在画面构成上将会如实遵从基础图像,


智能技术有机融合的载体指向之一,为此, 3) 难以根据某个指定的设计方案再拓展 而在风格上将会参考文字描述或者风格参考
需要能支持相应数字标准的内容范式、技术, 出不同幅度的设计变异可能性。 图(图3)。在细节上,虽然生成的图像无法
甚至是相匹配的软件系统(工具)。下节将 灵感创作允许设计师输入文字、草稿图 完全媲美于那些通过常规的、对三维模型精
以小库AI云作为一个工具案例来展开介绍。 像,甚至是成果参照图像来生成灵感或渲染 度高的渲染技术手段所可达到的高精准度,
图像。为了回应上述痛点1)和2),此功能 但是经过此平台的智能“像素”演绎,大部

4生成式工具的可能 针对不同场景的需求主要提供了两种模式: 分的画面构成、建筑材质和光影效果等亦可


小库AI云为深圳小库科技有限公司于 “轻松模式”和“探索模式”。轻松模式具有 达到设计前期的沟通要求,甚至能支持下载
2023年5月7日上线的一个设计云平台(以 较低的使用门槛,适用于初学者,用户可选 不同放大尺寸倍数的高清图像。
下简称平台),旨在回应当下的生成式人工 择软件中已预设好的生成场景,可上传多种 在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基于某个设计方
智能技术发展和其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可 类型图像作为用于生成构成参照的基础图 案进行拓展是一种常见的设计思路。针对痛
能。平台提供了数个功能点以回应上述情况: 像,并选择输入文字描述以生成灵感或渲染 点3),需要有别于传统地重新构思和调整设
“灵感创作”实现通过文生图、图生图的方 图像。探索模式则开放了更多的控制参数设 计模型,灵感创作还提供了另一种更便捷的
式智能生成灵感图像;“模型训练”提供了 置,允许用户从零开始,即不需上传任何参 方法,即用户只需要指定某张已生成图像 ,
低门槛的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功能;“共享社 考图像,仅需输入文字描述,或选择数个标 —键点击生成数张衍生图像以拓展思路 。
区”则允许创作者在一种数字社区中分享作 签智能组合描述句子,接着指定基础和风格 而对于任意一张已生成图像,此平台也

品。而“AI工作流”则是试图回应当前对话 的人工智能生成模型,并自行调节模型参数 支持局部编辑,即二次生成。以往用户需要


式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以生成最契合的灵感效果图。 重新局部调整三维模型,或切换到其他图形

LLMs)的技术发展而提出的新设计流程可能。 以轻松模式为例,在实际的渲染作业中, 处理软件进行后期处理。此平台则允许用户

4.1灵感创作 用户以往需要对该设计方案搭建三维模型、 通过多边形或涂抹的方式指定需要局部编辑


鉴于图像生成模型的能力提升,生成更 设置渲染参数并进行后期图像处理,这个过 的范围,接着仅需要输入文字描述,如“细
逼真的、能启发设计灵感的图像已成为可能。 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而使用此平台时, 化更多的立方体块”对该范围进行二次创作,
该平台中的“灵感创作”主要响应了设计前 用户只需要上传某一张设计草图、三维素模 改变建筑材质、风格、元素,甚至是形体(图4)o
期阶段的如下痛点: 截图、手绘素描、真实照片或线稿平面图来 以上灵感图像的生成,建立在建筑垂直

1)项目和案例研究完成后确定了设计方 作为基础图像,接着通过一段文字描述,如 领域的底层AI大模型之上,包括了建筑大

038 |建筑学报2。23\1。|?集整智11;想牛臂;建造..r ri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模型、室内大模型和“泛建筑”大模型。这 4.2模型训练 现成的模型,更低门槛地创造工具成为可
些模型之所以得以训练和应用,离不开千万 1990年代以前的设计工具是尺、规、纸、 能,甚至是更“得心应手”。该平台除了提

级建筑结构化数据库一ArchiNet。该数据 笔,而往后则有了电子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供官方标准的生成式模型,其中的“模型训


库具有中文语料库和标注,使得该大模型能 工具。而在本世纪初后则有了建筑信息模型 练”功能也允许用户自行训练专属的生成式
提供高质量的建筑灵感生成。也基于此特点, 软件。随着参数化设计软件和可视化编程工 模型,作为后续创作的有力工具。这是凭借
该模型与市面常见的模型具有不同之处 。后 具的出现,设计师可以开始创造自己的设计 着上述ArchiNet数据库作为一种“泛建筑”
者由于为了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往往容 工具,特别是难以直接描绘的非线性形体, 的模型训练底层架构,同时该数据库也支持
易陷入“过拟合”,即无法具体地理解某个 或者是需要重复操作的绘制和建模工作。 了中文标签,因此该平台的模型训练可更好

行业术语,从而影响图像生成质量(图5)。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下,除了使用 地贴近国内的应用情况,而这正是国外常见

的生成式模型所缺失的特点(表2)。

表2模型平台使用特点对比 为了满足不同的用户群体,该模型训练

S 平台名称 MJ云平台 SD本地部署 小库AI云平台 如同灵感生成,也分为自动模式和进阶模式


硬件要求 低 高 低 (图6)。如同灵感创作,自动模式具有较少
上手难度 低 较高 较低 的参数设置,而进阶模式则开放了更多模型
内容质量 较高 良莠不齐 较高
训练的参数设置,其中包括训练步数、学习
是否针对行业 否 可以,需要训练模型 是,小库自有的建筑与室内
率、网络维度等。
像成比
图生对

优化 大模型

功能 支持中文提示 否 否 是,中英双语训练集,允许 以自动模式为例,在实际操作中用户需


丰富性 用户中文提示
先整理15〜100张图像(共同表达相似的元
严格可控生成 否 可以依赖第三方插件 是,小库平台内置
素,如某个具体的建筑设计手法、形体、材
模型社区 无,官方只 需要收集资源存储到本地 有,小库平台内置行业最大
有少数模型 的建筑模型分享社区 质、环境元素等)作为模型训练数据集上传
支持行业语义 较少 是 是 到此平台。接着设置准确的训练集类型、训
扩展性 自定义风格训练 否 是,不过门槛极高 是,零门槛训练
练方向等基本参数以便得到更精确的训练效
支持
果。经过大约10min的等待时间,用户即可
S 平台名称
硬件要求
某在线平台

SD本地部署
极高(16G显存属于入门水平) 低
小库AI云平台
获得专属的生成式模型。为了更好地表达该
上手难度 较低 高 较低 模型的实际效果,平台还会提出若干随机的
训练效果 较差 良莠不齐 较好,官方预设多个行业训 文字描述,和不同等级的模型相似度强度作
练模板,多场景训练最优解
模型 为两组生成输入条件进行自动化测试。该测
训练 参数自定义 不支持 极高 支持,提供两种模式,满足
功能
对比 不同用户需求 试的生成图像,按照前述两组测试条件进行
丰富性
成果分享 支持 否 支持,可发布至模型集市,
排列,形成一份直观的矩阵表格(图7)。
让所有人欣赏与使用您的
成果 当然这些训练成功的生成式模型可接着
训练成果版权 属于平台 用户自有 用户自有 应用到前述的灵感创作中。它们能随时根据
训练
成果 训练成果可下载 需额外操作 是 是
设计需要,随时被搜索和调用,实现重复的

居住建筑,高层, 居住建筑,高层, 居住建筑,高层, 居住建筑,高层, 居住建筑,高层,人视图,


提示 立面图,现代主义风格 立面图,新中式风格 人视图,新中式风格 半鸟瞰图,新中式风格 未来风格,曲线,傍晚

可任意组合,史忠
实反映具体的提示

小库大模型
VS
L某过拟合模型
强化了某个方向,但
丧失具体语义的关
联,对没有学习的部
分没有反应,难以自
由组合

4局部生成:一键智能局部修改图像 5小库大模型与过拟合模型效果比较

ARCHITECTURAL JOURNAL 039


6模型训练的自动和进阶模式
7生成式模型自动化测试结果矩
训练模型 阵

L r W乏己.官忘忘
8灵感广场:显示平台可生成多
类设计领域的图像,包括城市、

«正 -甄,撷瓠嘿丑、
建筑及景观
9模型集市:显示平台具有多种
,开放更多 设计领域的可选生成式模型
训练参数

嘉蓦是备恶鲤*171 10首批入驻该平台的模型训练团
队:AARG (AI建筑研究室)、
樊川、XSarchitectural 和徐睿
鹏工作室
6 上传图像,最多100张
7

设计逻辑和表达的复用。某种程度上,这似 行调整以达到想要的生成效果。创作者可进 获得分成。这种交易机制的设计,在某种程


乎解放了创意层面的“重复劳动”。 —步设置权限,例如是否允许他人复用该图 度上也是为如今处于数字游民、大模型时

4.3共享社区 像生成的所使用的文字提示 ,或是复用该图 代下的设计群体提供了另一种 “业务思路”。


任何行业的设计成果都具有其价值 ,相 像的生成式模型。 由于模型训练的门槛降低,设计师不仅能提
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也逐渐成为设计领域重要 而在模型集市中,需求方也可以搜索、 供设计服务,那些能自主训练出优秀模型且
的关注要点。在此平台中,由用户自己创作 筛选、排序并直接使用已训练好并授权可复 被多次调用的“炼丹师”也能通过此类新兴
的作品,即生成图像和人工智能模型的所有 用的生成式模型(图9)。在这里,具有编程 的模型训练工作获得收益(图10)。
权将完全归属于用户,这一举措的目的之一 能力的用户也可选择自行上传他们于本地或 —智能工作流
4.4未来可能—
是为了弱化用户在分享其作品后可能所导致 非此平台计算环境所训练的生成式模型文 前述三种功能主要可作用于设计前期阶
的知识产权侵权隐患。基于此,任何用户可 件,以供社群使用,提升“工具”的复用次 段,尤其是设计灵感的构思和视觉具象化
将生成的灵感图像和已训练的生成式模型个 数。由于在使用相同的模型和其参数设置下 的作业场景中,这些功能的实现主要基于
别分享到相应的线上公共社区,即“灵感广 难以生成完全一样的图像 ,因此抄袭问题也 生成式图像大模型,而大型语言模型在设
场”和“模型集市二 难以存在,更多的是人机共创的成果被更多 计领域中也有其可发挥的地方。后者通过学
在灵感广场中,所有平台用户可看到被 的人分享和“借用”。 习大量的文本数据,可理解语言文本的含义
允许公开展示的图像作品。在一种全放开权 社区的概念还能进一步拓展成市场,意 (看懂问题),并生成如同人类自然语言的
限的情况下,某位用户不仅可在“灵感广场” 味着该平台中的参与者扮演了需求方和供应 文本(回复问题)。由于此类模型使得机器
看到某件图像作品,还可一键生成相似“同 方,在双方自愿的条件下,作品都可发生交 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提问,它成为多模态
款”图像(图8),即直接复用生成该图像的 易。例如需求方需要付费使用他人的人工智 (multimodal)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多模
模型和参数设置,甚至基于该模型的设置进 能模型,而该模型的创作者则可按调用次数 态模型中,可通过输入多种格式,如语言、

040 |建筑学报2。23\1。|?集气筑智咛;想牛臂;建造| r ri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4—-
,请把这张截图用于立面设

»-- 、g-
普融孺瓣立 请基于这个立面生成
CAD立面图和3D的
---------------- V .Sketch up 模型.
请分析一下现在广州 请把最火的户型推荐i |请把我修改好的户型生||
新房的房价.助力产 给我,并以可编辑的| |成30层的高层住宅体块。
k.形式在这里打开。 J ----------------------------- - 请查收图纸和模型
品面积段、产品配比
等信息?
请在智能规划中调整 绐您的住宅立面成翌

请见以下信息 模型

输入文字 输入文字; 输入提示词 输入效果;


输出模型
建议和分析 输出提示词 输出灵感 输出CAD

11规范助手界面 12智能工作流设想

图像、视频等,接着输出多样数据类型。 上传住区设计项目任务书后,对话机器人可 持警惕,确保其负责任和合乎道德地使用,


ChatGPT的横空出世无疑影响了整个 自主回答并推荐后续设计步骤,其中包括对 同时考虑隐私、安全和社会影响问题。最后,
世界,它向世人证明了大型语言模型某种程 该项目所在地推荐户型,生成可直接编辑的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整合不
度上可以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并做出逼真 户型模型和建筑楼栋,推荐数个规划组合策 应削弱人类创造力和直觉的作用。建筑是一
的反应。当然,此类数据驱动模型的局限也 略,并筛选满足合规性、目标和约束条件的 门深刻的人文学科,涉及对文化、社会和情
如同前述提到的市面上存在的图像生成模 住区规划方案。接着还允许机器对所选择的 感背景的理解。其应该成为增强人类能力而
型,其“专业属性”依然难以完全适用于所 方案体量轮廓进行重新生成或人机互动编 不是取代人类能力的工具。人类专业知识、
有生产性工作场景。该模型主要使用互联网 辑,最终得到满意的作品;在前述的“灵感 艺术视野和技术进步的融合将真正塑造建筑
上的文字信息作为训练集,很多未上网的信 创作”生成带有细节元素的渲染示意图,甚 设计的未来。他
息自然就未被纳入到其学习范畴。专业领域 至再将此效果图转化为二维图纸或三维模型
数据和知识的缺乏,结果是该模型固然看似 (图 12)。
具有广泛的知识,但还远未能达到某领域的
专家水平。从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可见,虽然 5结语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从古至今或多或少也有应用于个人 小库AI云的案例,相信只是生成式人
[1] Computation Used to Train Notable Artificial
的娱乐场景,但是历代智能模型或学派的“生 工智能于建筑设计应用的一隅。以上案例探 Intelligence Systems[EB/OL]. (2023-06-
30)[2023-06-25]. https://ourworldindata,
存”,是需要考虑该模型是否能产生价值? 讨了此新技术目前更多可能应用的设计前期 org/grapher/artificial-intelligence-training-
是否能成为当下不可或缺的生产力?抑或是 阶段,从灵感生成到自主推荐操作步骤。除 computation.
[2] B U H L E R K . Generative A I Is
否能提升现有的生产力?(图1) 了为建筑设计领域带来了令人兴奋的成果, Exploding[EB/OL]. (2023-04-11)[2023-
06-25]. https://www.forbes.com/sites/
在垂直领域如建筑行业中已有一定规模 该技术也可为设计师探索新的设计可能性,
konstantinebuhler/2023/04/11/a i-50-2023-
的数字信息沉淀了下来,例如文字方面,其 并有潜力彻底改变现有的建筑设计方式。 generative-ai-trend s/.
[3] GRADY P, HUANG S. Generative Al: A
中典型代表有标准、规则、规范类的知识。 当然,面对任何新兴技术,在完全理解
Creative New World[EB/OL], (2022-09-19)
例如一个学习了消防规范的模型被训练后, 其风险前都必须谨慎对待,确保它的工作和 [2023-06-25]. https://www.sequoiacap.com/
article/gen erative-ai-a-creative- new-world/.
可提供更便捷的规范查询服务,小库AI云 输出成果仍然是可控的,尤其是认识并解决 [4] RIBEIRINHO M J, MISCHKE J, STRUBE G,
et al. The Next Normal in Construction: How
的“规范助手”即是源于这种尝试。用户无 与其实施相关的道德和社会影响至关重要 ,
Disruption Is Reshaping the World's Largest
需手动查找规范文件及细项条文,仅通过 例如在该平台的生成机制中就需要考虑对敏 Ecosystem[R], Mckinsey, 2020.
[5] 刘曦泽,王益谊,杜晓燕,等.标准数字化发
与机器对话便能获得规范相关的结构化信息 感词的处理。另外,模型算法的公正性也取
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1,
(图 11)。 决于它们所训练的数据,如果不仔细管理, 23(6): 147-154.

对话式的交互具有其便利性,可直接表 生成结果有可能会产生偏见和不平等的情况 图表来源


达人类的思维方式。受此类交互模式启发, 发生。因此,在一个能公开分享图像和模型 图1:数据来自参考文献[1],笔者负责数据可视化
表1:参考文献[3]
将其集成到现有设计的流程可被设想为:在 的线上社区中,软件开发者和用户都必须保 其余图表均为作者绘制

ARCHITECTURAL JOURNAL 041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 Exploring Design Studio Pedagogy in the Age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教学探索 A Case Study of the Studio Class of "Generative Al Short Film"a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以清华大学"AI生成式影像“课程为例

[闵嘉剑】MIN Jiajian 1 摘要 ABSTRACT


[于博柔]YU Borou 1 Considering the distinctive attributes of Generative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原创内容生成、自然语
[张昕]ZHANG Xin 2 (通讯作者)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 original content generation, the
言交互、多模态跨媒介等特点,“建院未来畅想
studio class entitled 'Imagination of Future Architecture
作者单位 2035/AI生成式影像”课程引导学生畅想2035年 School in 2035 / Generative Al Short Film" encourages the
1 MYStudio(美国) 人工智能对建筑学教育的影响 ,以建筑学院为事 students to envisio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the year
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2035. This endeavor involves the utilization of Al tools for
件空间进行世界构建,利用AI工具全流程创作影
the creation of short films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收稿日期 像短片。通过传授驾驭和创造AI工具的能力,以
of world construct centering on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2023/06/03
及问题的学习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旨在培养学生 as the event space. By adopting a problem-based

清华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DX01_10) 跨学科思维方式、跨媒介表达方法,探索建筑学 learning approach and redefining the roles of educators


清华大学丰田联合研究基金专项(20223930099) and students, this class seeks to foster interdisciplinary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路。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关键核心技术专项 thinking among students and facilitate cross-media
(20211080095) 关键词
expression, aiming at a new way to nurture innovative
生成式人工智能;建筑教育;世界构建;影像;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D0l:10.19819/j.cnki.lSSN0529-1399.202310007
交叉学科;跨媒介;创新型人才培养 KEYWORDS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AI);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world building; short film;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cross-media;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20世纪初至今,从模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参数化设计到人 造力与想象力,体现如下:

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技术发展在不断迭代建筑设计 1) 从概念到形式生成


的工具与方法(图1)⑴。随着人工智能革命的到来,生成式人工智能 形式生成作为建筑师的核心能力之一,原本需要长期设计训练与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AI,下文简称生成式 Al)已经介 经验积累,生成式AI通过训练大量带标签的建筑作品照片、平面等

入了设计的“想象” “优化”和“建造” 3个方面,建筑与建筑师的 数据,大幅压缩了训练与学习时间。如Stable Diffusion等AI图像生

定义也随之延展:桑福德•昆特(Sanford Kwinter)谈到,建筑已不再 成工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快速生成逼真的效果图 ,或者通过体量模型


完全是建筑自己,而逐渐成为一种知识、研究和行动的形式⑵;袁烽 图片进行快速渲染。建筑师可以利用AI工具快速生成大量概念草图,
提出,在人机共生的背景下,建筑师必须将工具、平台、思维和生产 并不断筛选与迭代,获得最终的设计意象。随着AI模型的不断更新,
流程的革新融入更高层面的产业塑造、文化表现以及生态目标的实现 生成图像的画面质量与准确性也在不断提升。相比之下,在传统建筑

当中⑶。在AI快速迭代的今天,需要重新审视建筑设计与设计教学 , 设计行业,这个过程需要概念构思、草图绘制、三维建模、附材质、

探索新的方法与理论。 镜头调度、渲染等一系列操作才能实现。传统的“设计理念(文本)T

最近兴起的LLMs大型语言模型、Diffusion扩散模型等生成式 草图(二维)T建模(三维)T渲染图(二维)”的设计创作流程可以升

AI模型,在知识获取、图像生成、动画制作以及三维模型生成等领 级为“设计理念(文本)-渲染图/动态影像(二维)-模型生成(三维)”。

域产生了重要突破。生成式AI模型在某个领域收集大量数据,然后 2) 多模态属性,包含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三维模型等不
使用神经网络训练模型来生成新内容⑷ ,很大程度拓展了建筑师的创 同媒介的生成与转化

042 |建筑学报2。23\1。|?集整智11;想牛臂;建造..r ri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忡设计
建筑设计方法 模块化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 参数化设计
建设科技、建筑学的发展预测,也关乎师生
1940年代 1960年代 1990年代 2010年代

Urban 5
AutoCAD Rhinoceros Grasshopper 双方的发展愿景。尽管5组同学的2035预
MIT Arch Mac 2007
CATIA 1998
1973
1982 测差异较大,但对于建筑教育本身,整体呈
建筑设计软件
REVIT
2000
工具发展 现乐观、积极态度。
1940 1960 1970 1980 1990 (年) 1.2适配2035年建筑教育模式的建馆改造
人工智能 智能机器人 卷积神经 语音助 AlphaGo
术语发明 网络CNN 智能代理 手 Siri 击败李骂石
1956
WABOT1
1973 1989 1995 2011 2016 DALL-E2
题目设定的事件空间是清华大学建筑
Stable Diffusion
神经网络 聊天机器人 深蓝击败 生成对抗 Midjourney 馆,该馆已使用29年,经历了摆满绘图桌的
数学模型 图灵测试 ELIZA 新认知机 卡斯帕罗夫 网络GAN ChatGPT
AI发展 1943 1950 1966 1979 1997 2014 2022
“图房”时期,目前发展为个人电脑空间+模
1 20世纪以来建筑设计软件工具与Al发展
型工坊+设计实验室的状态。课程任务书要

求不改变用地范围、限高,可对内部进行自

在生成式AI增强下,建筑设计的创作 间,以2035年的清华大学建筑馆为事件空 由改造。根据前期分析,建筑学院的改造模

媒介与表达方式,可以从传统的建筑图纸、 间;2)学习和应用最新的AI生成工具,并 式可概括为3类:1)基于师生增量和设施升


实体模型、分析图与效果图,扩展到更加生 通过影像短片的形式对主题进行呈现,包括 级的改造,满足空间开放性、灵活性、连续

动的动态影像、更具沉浸感的跨媒介叙事及 影像创作、分镜脚本制作,并利用AI生成 性、交互性等要求。3组同学采取了设施植


虚拟体验。面对全新的设计工具与设计方法, 工具等进行视觉设计,最终通过剪辑完成影 入的策略,包括情绪捕捉与干预、互动屏幕、

设计教学本身也将被重新定义。在生成式AI 像。课程目标并不仅是教授日新月异的 AI 绿藻空间装置;2)实况实验室建设%创造

时代,作为连结了建筑与建筑师的建筑学教 工具,更是依托AI工具的便捷性,强化跨 以创新、测试、交流为特征的跨学科合作平

育,其目的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优化能 学科的思维方式、跨媒介的表达方法,思考 台。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

力、建造能力为目标,传授驾驭和创造AI 人工智能时代建筑学新的意义。 (Media Lab),承载科学、技术、设计、艺


工具的能力,而不是教授AI工具本身。 术的布朗运动式交叉探索;新加坡国立大学

2022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针对2022 1课程任务 SDE1&3教学中心(设计与工程学院),利


级本科新生,按4条培养路径分类制定了培 1.1对于2035年建筑教育的展望 用1976年原建筑的结构框架将改造过程视
养方案,明确了部分本科生可自愿进入四年 题目设定时间是2035年,即“基本实 为一次验证建筑可持续设计的实验;英国伦

制(工学学士)、宽口径的交叉探索类培养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间节点。为实 敦大学学院的人-环境-活动研究实验室

路径,在既有实用型、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培 现这个目标,党的二十大要求对教育、科 (UCL PEARL),模拟各项参数可控的足尺环


养体系中,探索一条创新型人才养成的新路。 技、人才工作进行一体部署,提出“加强基 境,研究人与环境如何交互;3)基于未来教
课程改革的全面执行从2023年9月,即 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中共 学特征的新型空间组织模式,一组同学设计

2022级的二年级开始。在交叉探索类的培 中央、中国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了支持个性化学习的新游牧式空间。此外,

养计划中,三、四年级6门建筑设计课中的 2035》、住建部发布的《“十四五”建筑业发 —组同学提出了第4种模式,即保持原有物

3门将调整为交叉探索设计或设计研究,由 展规划》均提出了 2035年远景目标。清华 理空间不变,师生佩戴脑机设备,以混合现

交叉学科教师组设计开放式、实验性的课程 大学发布了 2030中长期战略规划,提出了 实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题目,将建筑设计技能与数据、管理、媒介、 “推进融合式教学” “科教融合育人”,加强 1.3 AI工具在创作过程中的充分应用


制造中的某一门类进行整合。本文所介绍的 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是, AI工具的涌现会对建筑设计与建筑教
是提前两年(针对2022级的2025年课程) 如何将“教育的发展目标” “建筑的发展目标” 育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看待AI工具与创
部署的课程实验,在三年级开放式设计教学 与“清华的发展目标”相结合,践行高等教 作者的关系,不仅是本课程师生面对的问题 ,

(2023-02-20 至 2023-04-15)的 11 组课程团 育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则是摆在建筑学院全 也是建筑行业关心的问题。本次课程中,学

队中“借用”一组,由张昕、闵嘉剑、于博 体师生面前的开放议题。本次课程将这一议 生运用文字转文字、文字转图像、文字转语

柔作为指导教师,以“建院未来畅想2035 / 题交由学生回答,以期获得一手的、主体视 音等最新的生成式AI工具,改变创作方式

AI生成式影像”为题,展开教学探索。教学 角的答案。在此背景下,学生对于科技发展 与工作流程,从剧本、人物设计、场景设计、

内容包括:1)思考与探索人工智能相关科技 对建筑教育的影响展开研究,并对于12年 影片剪辑等不同角度进行辅助创作。通过将

如何影响未来建筑学院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空 后清华建筑教育的畅想,既包含对建筑业、 AI工具与传统的手绘、手工模型、照片拍摄、

ARCHITECTURAL JOURNAL 043


表1课程体系设置 为跨界探索的重要媒介,建筑学学生将经由
创作课 本次课程学习动态影像的媒介特点与创作流
课程类型 理论课 技术课
作业设置 相关AI软件应用
程,从主题、类型、剧本、脚本、故事板、
张昕、闵嘉剑、于博柔及外请 张昕、闵嘉剑、于博柔 闵嘉剑、于博
指导老师 运镜、配乐、剪辑等多方面进行实践创作。
讲座 柔
讲座1: AI动作生成/许华哲、 技术研究 New Bing, ChatGPT AI工具综述 但是,学生对于运用AI工具进行影像创作
第一阶段 王泽宇
研究推演
是陌生的,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此最终呈
讲座2:五十年之后的人类全 技术推演 New Bing, ChatGPT
景生活/郝景芳 现影片的完成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讲座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 ChatGPT, Stable Diffusion AI图片生成
张昕 空间逻辑 Midjoumey, Stable Diffusion 工具
第二阶段
世界构建
2教学过程
讲座4: AI影像综述/闵嘉剑、 剧本生成 ChatGPT
于博柔 视觉设计 Midjoumey. Stable Diffusion 2.1课程体系(表1):创作课+技术课+
讲座5:影像创作方法与流程 脚本分镜 Midjoumey AI影像生成 理论课
/于博柔、闵嘉剑 拍摄建模 工具
第三阶段 仓IJ作课是8周课程的核心,是空间主导
影像创作 讲座6:未名的当代性:影像、 风格控制 Dreambooth, ControlNET
(建筑)与时间主导(影像)两种不同媒介创
展览与批评/蒋斐然 动态特效 Motionleap, cutout.proAI
作思维的交叉。课程由张昕、闵嘉剑、于博
讲座7:配乐与声音设计/周 稳定补帧 Ebsynth, Runwayml AI剪辑及

第四阶段
天歌 特效剪辑 DaVinci、Runwayml
声音工具 柔联合负责,从不同角度切入,对学生作品
后期制作 声音设计 Mubert, AIVA, MurfAI 进行指导,相互补充。作为交叉学科设计课
硬件装置(自选)
程,大部分同学初次接触影像创作与AI生

成式工具,既需要补充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也需要学习掌握全新的软件技能。因此,在

传统"设计工作室”(Design Studio)模式基
础上,本课程增加了实践技术课、理论讲座

课作为补充,是一种复合型的设计课程类型。

理论课除了 3位授课教师讲解人才模式培养
改革、影像创作方法与流程等内容外,还特

别邀请了计算机科学家许华哲与王泽宇、科

幻作家郝景芳、影像策展人蒋斐然以及作曲
2交叉探索系列讲座海报
家周天歌,带来交叉学科系列讲座,涵盖人

工智能、科幻未来、影像策展、作曲配乐等

主题,为同学们的创作提供设计理论与方法

软件建模等方法进行结合,呈现出更为个性 《今日建筑》(/- 'Architecture d'aujourd'hui) 论支持(图2)。

化的AI影像创作工作流程。 展示了萨伏伊别墅的漫步空间,探讨动态影 技术课由闵嘉剑、于博柔负责,根据设

1-4高品质动态影像创作 像与现代主义建筑的关联。而伯纳德•屈米 计进度4次课循序渐进,指导同学将AI工

本次设计课的最终呈现形式是动态影 (Bernard Tschumi)受到“现代电影之父”谢 具融入设计流程:1)AI工具综述:梳理生成

像,通过AI增强影像这一媒介,间接增强 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影响, 式AI的发展历史,不同模态信息相互转换


设计的“想象”,训练学生掌握全新的空间 引入“运动、空间、事件”的建筑思想,认 的AI工具及整合进建筑设计、影像创作的
叙事与表达方式。影像与建筑虽是两个相对 为电影剧本与建筑密切相关,而空间由其中 方法,以及各类AI影像的案例分析;2)AI

独立的领域,但同为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艺 的运动及事件决定'气自1990年代起,电 图像生成工具:梳理计算机辅助创作与设计

术。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影像作为体 影建筑学等影像与建筑课程的结合方法也得 的历史,重点讲解DALL - E 2、Midjourney、


验与记录建筑的重要方式,也是建筑师重要 到海内外诸多学者的讨论与探索。鲁安东认 Stable Diffusion的使用方法、特点、提示
的灵感来源。早在现代主义初期,勒•柯布 为“电影为理解空间的感知、运动、想象、 词,与草图、模型等传统工具的结合方法,

西耶尝试运用电影表现现代建筑,他的短片 记忆等维度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媒介” [7]o作 以及AI工具对游戏原画等领域的冲击,数

044 I建筑学报2023 \ 10 I特集建筑智能一想象.知觉.建造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 I
情绪的投影与社交 表皮功能 I 1-
AR技术被引入到设计与授 空气净化 感知 纳米材料的回收
课中,建筑学院的过道改造 1. 膜在光合作用下,进行碳的固 纳米机器人可进行红外线扫描 暂时性回收,纳米微藻机器人
成可以展示情绪空间的长廊。 定,并将二氧化碳转换为氧气 。 维持室内温度.控制空气流速、 形成的物质被建筑立面吸纳。
2. 纳米之间紧密的连接,阻隔室 净化气体。
外大颗粒灰尘。 永久性回收:被土壤分解。
可视化
基本概念 能量储存 聚集,颜色变化.透明度。
1. 将光能.生物能转换为热能和
光能,并储存在机器人中。
2. 热能用于调控、平衡空间内的
情绪反馈辅助设计 温度。夜间释放光能用于照明。

建筑馆的工位发生改变,学
生们可以在新工位中投映自
己的设计,并收集其中的情
绪反馈。

T ,
检测人呼出的气体,分析
健康状态。
膜透明度、软硬程度变化,
气体成分变化。
红外线扫描、影像数据反馈。

情绪收集智能建筑

建筑馆能够感知人的情绪,
明白人的需求.并作出相应
的变化来服务使用者。

借助手机等装置,控制膜的开闭。 膜感知人的接触,形成包裹人体的形状。

3《情绪空间2035»研究情感计算与建筑教育的结合(学生 4影片《赛博微藻》对绿藻生物技术的推演(学生:刘馨阳、郑皓准)
龙宇航、艾明思)

据集与版权争议等;3)AI影像生成工具:介 在这个阶段同学们快速理解AI相关 用者的情绪感受,对光线、温度等微环境进

绍单张静帧图片+分层转动态(Midjourney). 技术背景,找到与建筑教育的关联,想象 行自动调节。其中《赛博微藻》对绿藻纳米

文字生成视频(Deforum)、基础视频风格 2035年AI等技术对建筑教育与建筑空间的 材料与建筑设计结合进行研究,构思一种具

化(Runwayml)、基础图像控制+风格定制 影响。计算机科学家王泽宇与许华哲的讲座 有空气净化、能量储存等功能的智能“帐篷”

(Stable Diffusion + ControlNET + Dream booth) 回顾了 AI的历史源流,介绍了主流机器学 系统,学生可以在一个更加健康而私密的环

等4种Al工作流的特点,重点讲解Stable 习算法的实现原理,及AI算法和虚拟现实 境中学习和创作(图4)。

Diffusion网页版工具生成影像;4)AI剪辑 技术在智能机器人、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文 2)世界构建


及声音工具:介绍AI剪辑工具RunwaymL 化内容的转化与传播等方面的应用。科幻作 影片的发生地点是2035年建筑学院,

Davinci、视频稳定、插帧等Al后期工具, 家郝景芳的讲座聚焦于畅想20年后的人类 同学们需要完整地构思这一特定时间与空间

以及Mubert等Al声音生成工具。与基于经 全景生活,包括与智能共生、细胞医疗与基 下的科技水平、建筑与环境逻辑、生活状态、

验的传统教学不同,生成式AI工具迭代速 因科技、人机一体与机械骨骼等科技在生活、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主要的人物角色,让构

度非常快,很多相关工具与插件是在课程进 商业、科学探索等不同领域的潜在应用场景。 思出来的世界需要具有信服度与代入感,并

展中出现的,如 GPT-4, Runwayml Gen-2 学科交叉讲座为同学的技术推演提供理论依 通过草图、建模、AI绘图等方式进行表达。


等,指导教师需要快速学习并融合进课程中。 据,开拓设计思路。 “世界构建”传统上属于科幻文学、电影与

2.2 4个课程阶段 5组同学也围绕“人工智能”主题选择 游戏研究的领域,当下已经成为一种重新思

整个设计课共分为研究推演、世界构建、 不同方向进行研究与概念设计,并学习运用 考媒体的模式。著名传播和媒介研究学者亨

影像创作、后期制作4个阶段。课程结合了 New Bing及ChatGPT等Al工具进行资料 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在跨媒体讨论中


建筑设计与影像创作两种类型的工作流程, 收集、研究与推导。例如《情绪空间2035》 认为,“叙事”越来越成为“世界建构”的

每个阶段的理论课与技术课作为创作课的补 组研究未来情感计算技术与建筑教育结合的 艺术,因为艺术家创造了引人入胜的环境,

充。与此同时,由于同学们的设计进展与使 可能性(图3)。一方面,情感辅助设计,学 这些环境无法在单一作品,甚至单一媒体中

用AI工具的熟练度不同,课程结构保持动 生可以将设计方案投影到工位核心,通过使 得到充分探索或穷尽同。“世界构建”在此

态调整状态,阶段之间没有明确的时间划分, 用者体验收集到的情绪信息反馈,对方案进 次课程中是连接建筑设计与影像创作的重要

不同阶段的内容也会有所交叉。 行评估,以实现不断优化的目的。另一方面, 方式,传统建筑学作品成果通过平立剖、效

1)研究推演 建筑馆本身也通过表情识别等传感器捕捉使 果图、三维模型、文字说明等多种媒介对未

ARCHITECTURAL JOURNAL 045


—危机仍然存在
发现AR空间崩 一AI修理—
坏,呼叫AI修理 完成
去新馆 ______ 喝咖啡感觉 __去五楼一
买咖啡 味道怪异 工位
发现AR空间崩坏,准备 发现原因是过分 仁加钮睑
进入 自己寻找问题所在 一依赖AI导致 —…—
— —危机1»昧
建馆 危机
I准备自己寻找一发现原因是过分
解除
问题所在 依赖AI导致
径直去 _____ 在AR空______到教室和队友_____ 听到服务器的
五楼工位 间冥想" 合作设计 怪异轰鸣声
忽视一危机仍然存在

Sensor 串口数据,Arduin。 Python 决策 做出推动情节选择

6影片《空中楼阁PIPEDREAM))多线性情节叙事,及脑机交互体验装置设计(学生:孙唯嘉、赵容)

5影片《PaWsCat》未来建筑学院的系统及空间设计(学生:撤晓雨、张馨) 7影片《空中楼阁PIPEDREAM))第一视角镜头及“赛博朋克‘‘视觉风格(学生:孙唯嘉、赵容)

建成的建筑空间进行呈现,也是对未来物理 影像、展览与批评”从影像策展和当代艺术 并逐帧批量图生图(image to image)绘制动

环境的想象和世界构建。本次课程在此基础 的关系出发,回顾了自己影像策展的创作历 态影像(图7)。影像创作是整个设计课使用


上更加关注技术推演对建筑系学生的学习模 程。每组同学首先构思影像的类型与叙事方 AI工具最多的一个阶段,也是最复杂的—"b
式、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而是建筑馆物理 式,如剧情片《Paul's Cat》、新闻片《情绪 阶段。

空间形态以及数字空间的改变。例如影片 空间2035》。之后将剧本深化为镜头脚本与 4)后期制作


《Paul's Cat》设计出"seed+cell+farm"系 故事板,确定每个镜头的画面内容、镜头调 最后一个阶段把生成的视频素材统一视

统,其中包含建筑馆AI大数据集成控制系 度、光线氛围、声音设计、时间长度等信 觉风格,进行配乐、对话声音制作,添加字幕,

统seed,装配式多功能可移动单元cell和 息,并通过AI工具辅助草图生成静帧效果。 剪辑成最终的成片。在这个阶段的理论课上,

柔性可开启平层farm。通过自由的组合方式, 在脚本及故事板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课学习 周天歌介绍了声音设计以及作曲配乐领域的

以及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建筑馆成为一个乌 的AI影像生成方法,选择了适合各自主题 研究成果及发展历程,视觉空间如何与声学

托邦小岛,对抗信息时代的弊端(图5)。同 的技术路线制作动态影像。例如《空中楼阁 空间结合,举例展示了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

时这个阶段,同学们在技术课学习了 AI图 PIPEDREAM》为多线叙事的交互式影片, 表现力,以及新兴技术与声音设计结合的

像生成式工具的使用方法、特点、提示词, 结合脑电波硬件设备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方向,演示了如何使用新兴音乐Al "AIVA”

及与草图、模型等传统工具的结合方法,被 (图6)。作品为第一视角体验影片,主要通 结合输入需求快速提供配音设计。

快速运用到设计过程中。 过相机实拍获得纪实感的镜头语言,再通过 现阶段AI工具除Runwayml等视频整

3)影像创作 “赛博朋克” “科幻”相关风格的高清图进行 体风格化软件外,大部分工具是逐帧生成逻

在2035年世界构建的基础上,如何通 训练和微调(fine-tune),对提示词、迭代步数、 辑。因此,提示词与原视频图像差别越大 ,

过影像结构与观看逻辑巧妙地进行主题表 重绘程度等参数进行研究细化 ,选择最合适 每帧生成的内容差别就越偏离 ,进而形成抖

达?策展人蒋斐然的讲座“未名的当代性: 的Stable Diffusion参数,将实拍视频拆帧 动效果,这也是现阶段AI生成式影像的共

046 |建筑学报2。23\1。|?集整智咤;想牛臂;建造| r ri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性。影片《情绪空间2035》利用Deflicker
等工具进行了降噪及画面稳定处理,也同时

利用AI生成的随机性形成独特的视觉风格。

收集到所有视频素材后再通过Davinci等AI
软件剪辑,统一色调等视觉效果。同时进行

环境声、人声、配乐等声音设计和字幕标题

设计。此外,影片从新闻片类型出发,以报

纸作为连接现实与未来的媒介 ,同时制作报

纸样式的海报、宣传手册等展示物料(图8)。

3教学成果
最终5组影像使用不同的AI技术路线,

也因此形成各自的视觉风格(图9,表2、

3)o技术路线大致分为3类:第1类路线主
要结合传统建模及动画渲染软件如Rhino、

Blender、Enscape进行基础建模及素模动
画制作,再通过Runwayml及Ebsynth进
9 5组影片海报(学生:艾明思、龙宇航;王雨涵;刘馨阳、郑皓准;撤晓雨、张馨;孙唯嘉、赵容)
行AI风格迁移;第2类主要通过相机实景

拍摄,再生成风格化动态影像;第3类主

要通过Midjourney生成具有电影质感的静
帧图,通过深度图建模及相机运镜,并应

用Motionleap及AI面部驱动等软件生成动

态效果。随着AI技术飞速发展,自然语言
直接生成三维模型和动态影像等工具不断迭

代,相信未来的教学中会有更多样化的技术

路线。

通过《Pau『s Cat》技术路线图可以看

出AI工具在前期研究和设计阶段主要体现

在ChatGPT等大型语言模型工具帮助查找
资料、撰写及润色剧本、生成提示词,以

及AI图片生成工具快速制作场景及故事板,

将设计想法可视化(图10)。与此同时,还
是需要大量依赖设计草图、建模、平立剖绘

制来进行设计推演。在影像生成阶段,通过

训练风格化模型,以及文字生成影像、图片

生成影像、影片拍摄风格化等不同方法,会

大量运用不同的AI工具及插件,可以一定

程度代替传统的建模、附材质、动画渲染过

程。最后的剪辑整合阶段运用AI配音和声
□生成式AI工具流
音设计工具可以快速制作风格匹配的背景音 口传统设计工具流

乐,以及人物对话。影片创作本不属于建筑 10影片《PaWsCat》技术路线图(学生:撤晓雨、张馨)

ARCHITECTURAL JOURNAL 047


表2 Al生成式影像3种技术路线类型 师的能力范围,但由于生成式AI工具的出现,
技术路线类型 优点 缺点 影片应用案例
建筑师可以更容易地进行跨界创作。
建模动画+ AI风格化 空间设计、镜头调度 前期工作量较大 ((Paul's Cat))《情绪空间 2035»
可控性强

实景拍摄+ AI风格化 制作速度较快,适合 受场地限制,较 《空中楼阁PIPEDREAM》 4总结与展望


改造、增强现实主题 难生成复杂场景
4.1建筑类的创新人才定义与交叉学科路径
AI生成静帧+ AI动态效果 制作速度较快,视觉 动态效果较弱 《赛博微藻》《P—Arch》
风格独特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存量发展时

代,建筑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建筑大

表3教学成果5组影片介绍
片名:情绪空间2035 |时长:6'03" |设计者:艾明思、龙宇航

AI 工具:ChatGPT, New Bing, Midjoumey, Stable Diffusion(ControlNET) , Runwayml, AIVA, Davinci, D-ID

简介:2035年,将情感计算技术融入教学与设计中,并利用情感的大数据信息将建筑馆建成一座智能建筑。影片探讨情感计算技术与建筑结合的可能性,并借由情绪空间的假想,
思考建筑空间与使用者心理的关系

片名:P-Arch 时长:6'03" 设计者:王雨涵

AI 工具:ChatGPT, Midjoumey, Stable Diffusion(ControlNET ), Cutout.Pro, Runwayml. AIVA,喜韵音坊

简介:屏幕在2035年成为各种XR技术的载体、人类与AI实时交互的保障,以及建馆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片将屏幕作为建筑叙事、空间语言和空间实践的载体,构想
AI助手P-Arch通过各类屏幕界面对建筑学学习模式的影响

片名:赛博微藻 时长:3'33" 设计者:刘馨阳、郑皓准

AI 工具:ChatGPT, Midjoumey, Stable Diffusion, D-ID

—赛博微藻具有高度智能化的特性,它们参与构建零碳建筑的自循环系统,形成的建筑空间从柔软界面、气体转换、
简介:2035年,由微藻和纳米机器人合成的新型微观生物 —
自适应形体等方面积极参与到治愈性的建筑生活中

片名:Paul's Cat

AI 工具:ChatGPT, Midjourney, Stable Diffusion(ControlNET, Dreambooth), Ebsynth, Kaiber, Runwayml, Mubert, Murf

简介:2035年建筑学院通过AI深度学习实施“seed+cell+farm”模式,以新游牧式场所组合方式,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影片通过Paul和AI猫的循环相遇故事,展现未
来建筑馆技术与人文关怀共存的美好图景

片名:空中楼阁PIPEDREAM 时长:7'52" 设计者:孙唯嘉、赵容

AI 工具:ChatGPT、Midjourney, Stable Diffusion Hypemetwork, Deforum, AIVA


其他工具:Python,相机实拍、TGAM脑电波传感器、Arduino IDE

简介:在脑机互动和AI绘图技术背景下,2035年建筑馆将展现人类与AI深度参与、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可穿戴设备和交互式电影,观众在沉浸式互动过程中
推动剧情变化,同时反思AI过度使用的问题

048 |建筑学报2。23\1。|?集整智咤;想牛臂;建造| r ri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课程构思 课程开始 中期评图 期末评图
是“前喻文化”的重要代表,传统“设计工
2023.1.11 2023.2.20 2023.3.18 2023.4.15

作室”(design studio)中,有经验的设计课
设计
课程进展 教师通过师徒制的方式把日积月累的设计经
2022.12 2023.1 2023.2 2023.3 2023.4 2023.5
#
Google Bard 验传递给学生。而如果师生共同面对未知将
Lora ControlNet 2023.3.21
2023.1.2( 2023.2.12
Runwayml Gen-2 成为研究性教学活动的新常态,设计课教师
2023.3.20

Al发展 ChatGPT
Runwayml Meta
Midjourney V5 也应积极应对角色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
Gen-1 LLaMA New Bing
2023.3.15
2022.11.30 2023.2.6 2023.2.24 2023.5.4
GPT-4 变为终身学习者,接受知识学习速度慢于学
2023.3.13

11 Al技术发展与课程的时间线关系图 生的事实,做好课程设计者、资源调配者、

学习陪伴者与课程总结者。GE
〈许华哲、王泽宇、周天歌、蒋斐然、郝景
芳对于理论课程给予了教学支持;廉毅锐 、程晓喜、
类对高分考生的吸引力均呈下降趋势,师生 设计课的设置目的是建立由设计问题驱动的
牟伦田、徐甜甜、唐克扬、刘鲁、王鹏在两次评
的主动探索意愿增强。部分高校结合自身 自主学习和知识组织,实现个性化的路径探
图过程中提出了宝贵建议;助教罗书宇也参与课
特点展开教改探索,而作为专业学位,建筑 索,推动设计创新。 程教学;孙凌波对于论文架构设计给予了指导。〉

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的培养计划较 4.2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为严格,限制了本科生选修数理基础类、交 顾大庆在关于教学法研究的论文中 ,强

叉类项目课程。但是,从历史传承、国际认 调了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知以及学科特点来看,建筑类学生的核心本 learning)作为一种设计教学法(design
领,仍是“设计” [9]o对于专业型人才的培 pedagogy)的重要意义回。在低年级稳守
参考文献
养,盲目强调交叉创新容易步入“为创新而 设计能力“底层逻辑” (underlying logic)训 [1] CHAILLOU Stanisl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创新,为交叉而交叉”的误区,关键在于守 练的基础上,高年级设计课的命题设计对于 Architecture: 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M].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GmbH, 2022.
住专业的系统逻辑,即所谓“先守正,再创 交叉创新型人才的自主学习至关重要。相 [2] KWINTER S. Requiem: For the City at the End
of the Millennium[M]. Barcelona: Actar D, Inc.,
新”。庄惟敏院士指出,建筑师是一种“全才” 比布扎式的“图房”、包豪斯的“工作坊”,
2010.
培养,要做到思想与操作连贯、学理与功法 “设计实验室”(design lab)的字面含义更 [3] 袁烽,许心慧.从实验到实证:设计科学思维
导向的建筑智能实验室[』.时代建筑,2022(4):
融会、知识与技能共匏[10]o “全体论”(holism) 符合交叉探索类设计课程的理念,即教学内
6-15.
思想强调各个学术方向并非独立于整体而存 容对师生是未知或部分未知的,师生在教 [4] OPEN Al. Generative Model[EB]. [2016-06-
16] https://openai.com/research/generative-
在,而是整体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在建筑 学活动中是合作者关系,设计教学追求研 models.

类目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育人模式 究的完整性而不是设计成果的完整性。课 [5] 王洁琼,鲁安东.中国建筑类高校前沿技术实


验室研究与设计协同机制调研报告[』.时代建
基础上,交叉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直接借用 程的构思与教学过程恰与AI技术的跃迁式 筑,2022⑷:60-66.
[6] BERNARD Tschumi. The Manhattan
文理学院或书院的模式,仍应以设计教学为 发展同步,以2022年11月30日发布的 Transcripts[M]. London: Academy Editions,
主导,通过设计课程的任务设置指引自主知 ChatGPT为例(课程构思于2023年1月 1994.
[7] 鲁安东.作为空间教学的《电影建筑学》课程[』.
识学习,师承式、多学时的小班设计教学仍 11 H ),到2023年3月17日(3月18日 建筑学报,2015(5): 5-11.

是不可替代的。关于课程任务的设置,可融 [8] 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


课程中期评图),其4.0版本即正式上线,
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入于实证研究的相关内容,设计课也有望成 师生在课程中必须同时面对大量新知识、新 2012.
[9] 顾大庆.一石二鸟—
—“教学即研究”及当今
为工科与创意学科的学科交叉前沿平台。张 工具的涌现。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
研究型大学中设计教师的角色转变[J]-建筑学
利指出: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不能再局限 (Margaret Mead)在《文化与承诺》(Culture 报,2021 ⑷:2-6.
[10] 庄惟敏.中国语境下梁思成建筑教育思想的
于形态方面的创新,而是要适应时代的需求, and Commitment, 1970 年)一书中提出前 国际范式一一“体形环境”建筑思想与清华

以人为本,以科学的方式服务人们生活的快 建筑学院的发展[J]-建筑学报,2021(9): 9-15.


喻文化"(prefigurative culture)与“后喻文
[11] 张利.设计科学:一种真实的建筑学科的当代
速演进皿。2022年,基于30余位交叉探 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概念。前者是 性[』.世界建筑,2022(11): 6-7.
[12]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
索型的建院校友访谈,学院提出了根植于设 向老年人学习的文化,强调经验传承,后者
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
计科学的媒体、管理、数据、制造等多个交 是向年轻人学习的文化,强调对新知识的获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叉探索方向,通过培养方案改革,学生可以 取。她认为,在现代通讯和技术革命迅猛发 图表来源


更为从容地利用辅修专业、交叉专业、证书 展的情景下,后喻文化将成为当代世界独特 图2:何欣凝、鲁佳辰、朱烽绘制
图3~10:学生课程成果
项目、交叉实验室等校内资源。交叉探索类 的文化传递方式'码。可以说,建筑学一直 其余图表均为作者绘制

ARCHITECTURAL JOURNAL 049


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采光办公 Construction ofVisual Comfort Prediction Model for
Daylit Office Space Based on Deep Learning
空间视觉舒适度预测模型建构

[黄茜 ]HUANG Xi 摘要 ABSTRACT


[曲大刚 ]QU Dagang 为更好地辅助建筑设计,助力智能预测平台开发, In order to better assist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孙澄]SUN Cheng (通讯作者) develop intelligent prediction platform to improve the
提升办公空间视觉舒适度,提出了自然光环境下
[孙适]SUN Shi visual comfort of daylit offic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办公视觉舒适度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分别构建 construction method of visual comfort prediction model
作者单位 了基于哈尔滨地区实验数据的智能化预测子模型 under the natural light environment. It constructs the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150006) intelligent prediction sub-model based on experimental
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
与自动化统计子模型,实现预测与结果图谱展示,
data in Harbin and the automatic statistical sub-model for
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90) 并通过实例验证了预测模型构建方法的可行性与
prediction and graphic display, and verify the feasibility
预测模型的可用性。 of the prediction model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the
收稿日期
2023/07/20 关键词 applicability of the prediction model through a design
case.
视觉舒适性,预测方法,深度学习,办公建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938003) KEYWORDS
黑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GZ20210211) 光环境模拟
visual comfort; prediction method; deep learning; office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building; daylight simulation
(2022FRFK01012)

DOI: 10.1 9819/j.cnki.lSSN0529-1 399.20231 0008

人工智能在近十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深度学习极大推动了 本研究立足建筑师方案设计需求,应用深度学习技术构建自然采
建筑智能化设计的发展。相较于浅层学习,深度学习的学习能力更强、 光办公空间的视觉舒适度预测模型,通过实测实验、问卷调查获取数
鲁棒性与容错能力更高,在复杂预测问题与复杂特征学习方面具有突 据;应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建模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构建预测模
出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方案生成与建筑性能预测,辅助建筑师方案创 型;并通过具体案例对所构建的预测模型可用性予以验证。
作与设计优化。
舒适的自然光环境对于人们的工作效率 、视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视觉舒适度的影响因素
对人们的幸福感提升影响巨大[1'2]o办公空间中视觉舒适度较低往往 自然光环境的视觉舒适度在学术界尚无严格定义,一般认为视觉
会造成使用者对环境进行干预 (如人为开闭窗帘等),间接导致运维 舒适度是描述使用者对视觉环境的满意程度。影响视觉舒适度的因
能耗增加。合理提高办公空间视觉舒适度将有助于提升自然光的利用 素众多,包括空间使用者性别、年龄等个体特征个人偏好、自然
率,降低潜在运维能耗。当代办公模式多以垂直与水平办公模式交替 及人工光环境、室内装饰材料与色彩、显示屏特性等。既有研究指
为主,垂直办公多采用计算机视觉显示终端为工具,由于作业者视线 出,最常用的自然采光办公空间的光环境视觉舒适度评价指标包括 :
方向的改变,办公人员的光环境舒适度阈值范围'7、喜好旧®与适 与水平办公模式相关的桌面水平照度、照度均匀度、眩光;垂直办公
用于水平办公的常用光环境质量描述指标存在一定区别;垂直视野方 模式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描述人眼处垂直照度值、视野最大亮度值、屏
向下眩光及窗外景观对使用者视觉舒适度的影响也有所增强。既有研 幕亮度对比度'叫对空间使用者舒适性的影响,部分代表性相关研究

究中视觉舒适度相关理论研究不够完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不明确、 见表& "2】。可见视觉舒适度研究的影响因素阈值范围未有统一结

缺少综合性评价指标,且尚无可用于工程设计的办公空间视觉舒适度 论,且各实验人群主观舒适度评价可能会因地域及生活习惯差异产生
预测工具。 巨大差别。此外,研究表明窗视野质量邱四虽不属于光环境描述指标,

050 |建筑学报2。23\1。|?集气筑智咛;想牛臂;建造.-r rf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但对视觉舒适性有着重要影响作用[16'171. 2视觉舒适度评价指标提出 表1自然采光空间垂直办公视觉舒适度相关影响
因素及阈值范围统计
为确保所提出预测方法的可行性与可用 鉴于上述原因,为更好地辅助建筑师方
研究团队 影响因素及提出值域
性,较好地契合建筑师方案创作与工程设计 案创作,本研究借鉴天然光自治系数(Daylight
亮度值<2420cd/m2舒适
的需求,研究各影响因素所选取的评价参数 Autonomy, DA)等动态指标的提取方法,提 石在(Suk)[3] 垂直照度值<351.6Lux舒适
亮度比>11.7不舒适
在具备科学合理性的同时,还应具备可模拟 出了视觉舒适度时长百分比(Visual Comfort
亮度值V2500cd/m2舒适
Dime Ratio, VCDR),空间视觉舒适度时长 韦林伯格
性与可快速获取的特征(表2)„本研究从光 亮度值〉4000cd/m2不舒适
(Wymelenberg),
垂直照度值<8751ux舒适
量、眩光、视野质量3方面结合既有研究 比(Spatial Visual Comfort Duration Ratio, 因纳尼斯(Inanici)16'91
垂直照度值>12501ux不舒适
成果及国内外设计标准展开研究。桌面水平 SVCDR)来描述空间视觉舒适度情况。 雅库比克(Jakubiec)⑻ 垂直照度值>15001ux不舒适
照度可用于衡量办公人员桌面的光量是否充 视觉舒适度时长百分比(VCDR)为描述 卡尔森(Karlsen)㈣ 垂直照度值>17001ux不舒适
足,研究选用桌面水平照度(殊)作为平面照 空间某坐标点的视觉舒适度评价指标,即
亮度值>2740cd/m2不舒适
琳尼(Linney)[11]
度评价指标"玄光对于垂直办公视觉舒适度 空间某一点、某一朝向下视觉舒适度等级 亮度比<5舒适

垂直照度值<20001ux舒适
的影响尤为突出,由于眩光衡量指标可通过 大于等于某一舒适度等级(1〜7舒适度等 边宇皿
垂直照度值>30001ux不舒适
垂直照度(匀计算获得眩光可能性(DGPs严, 级,1为非常不舒适,7为非常舒适)的累 亮度比<10舒适
北美照明学会
基于实测实验的可操作性,研究以人眼处垂 计时长占全年工作总时长的百分比。建筑 亮度比>40不舒适

直照度作为眩光评价指标;视野质量(View 师可以根据各模拟点的VCDR 了解空间内


表2本研究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Quality, 1/。)是一个特殊参量,对于视觉舒 各点的具体舒适度情况,并通过伪色图(即
选取原则 原则说明
适性具有重要且特殊的影响效果。在预研 视觉舒适度等级时长百分比图谱,下文简 所选取环境参数应科学合理,与办公
究也中采用过基于视野内容、视野获得量、 称视觉舒适度图谱)表达空间内视觉舒适度 科学合理性 视觉舒适度密切相关,保证视觉舒适
度预测的科学性
视野清晰度的量化方法。本文采用学界认可 的分布。
由于预测需先于空间建成,所选取参
度更高的英国标准协会EN17037(2018年版 为方便设计者进一步了解空间整体视觉 可模拟获取
数应能通过模拟获取,用以辅助建筑
师方案设计与优化,进而保证视觉舒
本)中的相关评价方法来计算获取视野质量, 舒适度,研究提出了空间视觉舒适度时长比 适度预测方法的可行性与可用性

视野质量分为0〜3共4个不同的等级。 (SVCDR)。SVCDR是指所预测空间各模拟 所选取参数可通过数值模拟高效、快


速获得,从而保证视觉舒适度预测的
视野内环境亮度对比度为代表的亮度值 点处于无不舒适状态(即舒适度等级N4)的 可快速获取
速度,满足建筑师方案创作与设计深
指标在田野调查中可应用HDR-I技术㈣通 全年累计时长与各点全年工作总时长的比值, 化的使用需求

过拍摄与图像分析的方法获取,但其在可模 用于宏观描述空间在全年时间中视觉舒适度
拟性与快速获得性方面较差 ,且无成熟模拟 处于舒适状态的时间占比情况。 视觉舒适度研究实验
模型建构所需的实测数据与调研结果获取

工具,难以有效支持方案创作:此外,亮度 ,视

智能化预测子模型构建
对比度是描述环境背景亮度与显示屏亮度的
比值.抛开设备及极端个人使用习惯,显示
3视觉舒适度预测模型构建
自然光环境办公空间视觉舒适度预测主
t 视觉舒适度瞬时值预测模型
第二步

屏亮度一般为统一值,由于环境亮度与垂直 要包括“瞬时舒适度等级的智能化预测”与 8


自动化统计子模型构建
视觉舒适度等级全年时长百分比计算模型J 第三步

照度之间存在强相关性,因此本文采用垂直 “空间视觉舒适度时长百分比的自动化统计
1视觉舒适度预测模型构建方法流程
照度替代亮度对比度。 计算”两部分内容,故视觉舒适度预测模型
综上,研究最终以桌面水平照度、人眼 由完成上述工作内容的两个子模型构成,其
处垂直照度、窗视野质量3个参量作为自然 构建流程如图1所示。由视觉舒适度研究实 3.1舒适度研究实验
光环境办公空间视觉舒适度的评价参数。每 验获取影响因素数值与舒适度评价,作为深 基于预研成果『气 研究团队于2022年

组参量数值对应的舒适度评价为空间某位 度学习输入与输出数据集;深度学习神经网 9-11月在哈尔滨市选取了 4个典型办公区


置、某时刻下的瞬时舒适度。但瞬时舒适度 络经过训练与测试,获得视觉舒适度预测能 域开展舒适度研究实验(图2),为纯自然光
指标对建筑设计指导作用不足,建筑师无法 力;神经网络所输出的各点瞬时舒适度预测 采光环境,实验中不使用照明设备。4个办
清晰、直观地了解该点所在空间全年视觉舒 结果通过统计计算获得VCDR、SVCDR值, 公区域空间的楼层标高、面积、家具摆放方
适度状况,需进一步提出能够描述空间全年 并通过可视化图谱输出办公空间视觉舒适度 向、采光窗朝向、窗视野景观具有差异化
视觉舒适度的评价指标。 预测结果,辅助方案创作。 (表3)。实验中共有35名受试者(男性17人,

ARCHITECTURAL JOURNAL 051




酉南方向建筑围合院落景观

酉南方向建筑围合院落景观
1

西北方向城市街区景观

Q
O 8.

0.2
0.0

0 训练次数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3视觉舒适度预测中深度神经网络训练数据训练

女性18人),年龄20〜52岁,均为本科及 的综合视觉舒适度评价问卷,每完成一组实 包含250个节点,采用Relu函数作为激活


以上学历,日常工作模式为水平及垂直混合 验受试者休息3min,实验人员记录照度值 函数,第3个隐藏层包含160个节点,采用
办公,且受试者均在哈尔滨居住时间大于6 及拍摄照片。实验采用不干扰性测量,调研 Than函数作为激活函数。神经网络的损失
个月,视力或矫正后视力正常,无其他眼部 问卷基于受试者的主观舒适度感知填写。放 函数 loss 选择 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函
疾病。 置桌面及人眼高度的照度仪获取水平照度值 数、优化器0ptimizer选择Rmsprop、评估
实验中办公空间平面共布置31个测试 与垂直照度值;配备鱼眼镜头的相机拍摄记 标准Metrics选取Accuracy,最终完成视觉
点(图2),桌面放置显示器、键盘、鼠标、 录受试者垂直于显示器方向的180°广角视 舒适度预测深度神经网络构建。
照度仪以及纸张与签字笔。测试位置座椅后 野照片,用于计算此位置视野质量数值。舒 研究将有效实验数据整理标记形成数据
放置测量及拍摄设备套组(照度仪、鱼眼相 适度问卷评价采用7舒适度等级量化表。实 集,随机筛选其中70%数据作为神经网络
机)以三脚架固定,相机镜头及照度仪感光 验中晴天、阴天、多云天空情况比例依照哈 的训练集,剩余数据作为测试集,对预测模
区距地面1.2m(坐姿眼高)。每次实验中每 尔滨地区2019年天空类型出现比例安排, 型展开训练并保存模型训练结果(图3),训

位受试者以随机顺序坐在随机抽取的6个实 共进行73人次实验,最终获得432组有效 练后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为 96.1%,预测能力


测位置上,每个位置上进行5min的纸质办 实验数据。 较好。
公及5min的电脑办公,并填写此段时间内 3.2智能化预测子模型构建 3.3自动化统计子模型构建
视觉舒适度预测是以环境评价参数指标 智能化预测子模型的输出结果为空间标
为依据,对相应空间位置该时刻某一朝向的 点的瞬时舒适度,本研究应用Python3.5建
表3实验中办公空间区域信息参数 视觉舒适度等级进行预测 ,其本质是对空间 立自动化统计子模型,对智能化预测子模型
楼层标 面积 桌椅摆设 窗朝 窗外视野
区域

某一位置、某一时刻、某一朝向的环境评价 所输出的结果进行数据分离与重组 ,以点为
高(m) 方向 向 类型
建筑围合 参数指标数据进行舒适度等级划分的多分类 单位逐时段、逐朝向统计舒适度等级;并自
A 6.3 61 垂直窗 西南
院落
问题。为保证较好的预测效果,研究选取深 动化计算获得各点的舒适度等级时长百分比
建筑围合
B 10.5 38 垂直窗 西南 —瞬
度神经网络来构建智能化预测子模型— 数值,最终输出预测空间各舒适度等级的视
院落

平行窗、 开阔城市 时视觉舒适度预测模型(Instantaneous Visual 觉舒适度图谱及空间视觉舒适度时长比。自


C 10.5 16 东南
垂直窗 景观
Comfort Prediction Deep Neural Network, 动化统计子模型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城市街区
D II.8 23 垂直窗 西北
景观 iVCP-DNN)o研究采用基于Python3.5的人 至此视觉舒适度预测模型构建完成 ,模

工神经网络建模方法,应用Tensorflow(1.14 型可应用于辅助建筑师方案设计。
表4视觉舒适度预测深度神经网络结构 版本)框架构建该神经网络模型,以水平、
结构层 节点数 激活函数
垂直照度与窗视野质量值作为输入层数据 4视觉舒适度预测模型的应用与验证
输入层 3 —
组,以舒适度等级为输出参数,神经网络设 下文以位于哈尔滨某办公建筑的室内空
隐藏层l:100 Sigmoid 函数
隐藏层 隐藏层2:250 Relu函数 置3层隐藏层(表4)。 间为例,对前文所构建的视觉舒适度预测模
隐藏层3:160 Than函数 首层隐藏层包含100个节点,采用 型展开应用与验证。该办公空间位于建筑一
输出层 7 Sigmoid 函数
Sigmoid函数作为激活函数;第2个隐藏层 层,西北方向墙面为玻璃幕墙,空间总面积

052 |建筑学报2。23\1。|?集整智咤;哼招言建造| r riFh.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110m2,净高3m,最大进深处8.6mo该空 T1时刻 4= T1时刻各模拟点的■

瞬时视觉舒适度预测模型
间轴测图及其外部周边环境如图5所示。 工
T2时亥I

4.1操作流程 - y __曜时野适度签级

(<CP DNN)
T3时亥.
11 7 T3时刻各模拟点的;


预测模型的具体应用过程如下所述。 Jt时舒适度盖级J
T
首先,研究采用Rhinoceros?软件对建
Tn时亥i.
L
Tn时刻各模拟点的f
筑室内和50m以内的建筑外环境进行模型 瞬时舒适度盖级二

构建,对空间界面材料进行标柱。本文应
故据分离与重组
用ClimateStudio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输入
模拟平面各点:
全舞瑾度等级集织
哈尔滨地区气象数据,以1.5m为步长进行
数据统计计算
网格划分,设定空间各点办公桌垂直于窗摆
视觉舒适度预测结果
放,预设使用者视线平行于窗,朝向东北
墙面方向;模拟获得空间各点全年工作时 4自动化统计子模型的工作原理

间(8:00-17:00)内每 15min 在 0.75m 高度

的水平照度、1.2m高度的人眼处垂直照度、
窗视野质量数值;将输出的模拟结果汇总,
经数据分离与重组后获得各个时间及空间单
位下的模拟数据(§、或 右)作为预测模型
的输入数据。
然后,将生成数据逐组输入研究所提出
舒适度等级N4时长百分比图谱 舒适度等级N5时长百分比图谱
的办公视觉舒适度预测模型进行舒适度预测
与统计计算,最终输出各模拟点的视觉舒适
度等级时长百分比数据文件 ,并可根据设定
获得不同视觉舒适度等级区间的视觉舒适度
图谱。该图谱能够直观地表达出空间内视觉
舒适度的分布情况,以及各点舒适度等级的
具体情况。本案例此部分预测过程耗时约
舒适度等级N6时长百分比图谱 舒适度等级N7时长百分比图谱
3mino
5待预测空间及其周边建成环境 6不同视觉舒适度等级区间的视觉舒适度图谱
4.2预测结果
该案例空间在自然光环境下,视觉舒适
度等级分别大于等于4级、5级、6级和等 4.3设计指导 可通过替换玻璃幕墙材料来调整室内空间视
于7级的SVCDR值分别为47.4%、38.5%、 视觉舒适度预测结果可为方案创作、设 觉舒适度,笔者采用构造相同、可见光透射
26.2%、3.9%,各分布情况如图6所示。通 计优化与深化提供指导,辅助设计者更好地 比分别为75.4%与80.5%的双层中空玻璃
过图谱可以看出空间西北侧幕墙区域整体视 完成建筑场地景观布置、建筑形态优化、建 幕墙材料进行视觉舒适度预测,结果显示
觉舒适度相比于南侧空间更高,但临近幕墙 筑材料选择、遮阳设计、空间功能布局等相 SVCDR数值从47.4%提升至49.5%O
窗1.5m范围区域受眩光等因素影响视觉舒 关内容。案例中建筑已经落成,难以通过调 2)遮阳体系设计
适度有所降低。选取图中A点与B点位置 整建筑的外环境与建筑空间形态来提升空间 结合视觉舒适度图谱,设计者可通过建

进行对比分析可知,B点舒适度等级' 4(即 整体视觉舒适度,但建筑师仍可借助舒适度 筑遮阳体系设计提升室内空间视觉舒适度。


认定为较舒适的等级区间)的时长约占全年 预测模型从幕墙材料选择、遮阳体系设计、 笔者结合已有幕墙结构杆件增设遮阳板,降
办公时长的78%,优于A点的55%,但B 功能布局优化等方面提高办公空间整体视觉 低近窗区室内眩光概率,通过遮阳板对入
点在等级5~7的时长占比均劣于A点,可 舒适度。 射光的反射来提升室内光线入射深度,当
看出A点处于高视觉舒适度等级的时间更 1)幕墙材料选择 室内增设宽度550mm不锈钢遮阳时,可以
长,视觉舒适度状态更稳定。 在保证保温与设计效果前提下,建筑师 将该空间的SVCDR数值从47.4%提升至

ARCHITECTURAL JOURNAL 053


in a Daylit Office Environment[J], LEUKOS,
2011, 7(1-4): 103-122.
[7] 王雅静,黄海静.适宜老年人阅读行为的健康
光环境研究[』.照明工程学报,2023, 34(3):
162-172.
[8] JAKUBIEC J A, Reinhart C F. A Concept for
Predicting Occupants' Long-Term Visual
Comfort within Daylit Spaces]J]. LEUKOS,
2015: 1-18.
[9] TAI N C, INANICI M. Luminance Contrast
as Depth Cue: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CD 空间现状的视觉舒适度图谱 应用遮阳体系后的视觉舒适度图谱 0 Applications[J], 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7采用遮阳体系前后的视觉舒适度图谱 (视觉舒适度2 4级) 8空间平面功能布局
Applications, 2013, 9(5): 691-705.
[10] KARLSEN L, HEISELBERG P, BRYN I.
Verification of Simple Illuminance Based
Measures for Indication of Discomfort Glare
54.9%,提升效果显著(图7)。 合理性,辅助建筑师以“大设计视角”统筹 from Windows[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5,92:615-626.
3)功能布局优化 建筑设计相关专业,系统全面地提升办公空 [11] LINNEY A. Maximum Luminances and
根据视觉舒适度预测结果,设计者可优 间品质、降低能耗,促进精细化节能设计发展。 Luminance Ratios and Their Impact on
Users' Discomfort Glare Perception and
先选取视觉舒适度较高的北侧区域作为办公 本研究处于初期阶段,在未来将展开更 Productivity in Daylit Offices[D], Wellington: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2008.
空间,将舒适度相对较低的南侧区域作为其 广泛气候区域人群的实验调研,丰富与完善
[12] BIAN Y, LUO T. Investigation of Visual Comfort
他功能空间,如交流讨论区、展示区等办公 预测模型数据库资源;在本研究基础之上整 Metrics from Subjective Responses in China:
A Study in Offices with Daylight[J], Building
辅助功能区域,从而充分利用高视觉舒适度 合自动化建筑生形、智能化平面设计等技术, and Environment, 2017,123: 661-671.

空间,图8为笔者结合视觉舒适度分布情况 开发多目标优化智能设计系统,挖掘人工智 [13] ARIES M BC, VEITCH J A, NEWSHAM G R.


Windows, View, and Office Characteristics
进行的空间功能布局设计示意。 能在计算性设计领域的应用方式,实现人机 Predict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iscomfor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综上,视觉舒适度预测模型的实践应用 协同下的方案自动化设计。希望本研究能够
Psychology, 2010, 30(4): 533-541.
验证了研究所提出的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具有 助力健康建筑与低碳设计的发展,回应时代 [14] KO W H, SC HI AVON S, ALTOMONTE S, et
al. Window View Quality: Why It Matters and
可行性;所构建的视觉舒适度预测模型能够 赋予建筑行业的课题与使命。KS What We Should Do[J], LEU KO, 2022, 18(3):
高效、快速地完成视觉舒适度预测,清晰直 259-267.
[15] HELLINGA H, HORDIJK T. The D&V Analysis
观地呈现预测空间舒适度分布情况,助力建 Method: A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Daylight
参考文献 Access and View Quality[J], Building and
筑师优化改造既有建成空间,提升空间视觉
[1] AL HORR Y, ARIF M, KAUSHIK A, et al. Environment, 2014, 79:101-114.
舒适度。该方法与模型若应用于建筑方案设 Occupant Productivity and Office Indoor [16] PEIMAN P, et al. Multi-objective Optimisation
Environment Quality: A Review of the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Office Windows:
计阶段将会从景观、建筑、室内设计3个层 Literature[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6, Quality of View, Daylight and Energy
面多个维度辅助设计者完成基于视觉舒适度 105(2): 369-389. Efficiency[J], Applied Energy, 2020, 261:
[2] TABADKANI A, ROETZEL A, Li H X, et al. 114356.1-114356.23.
的方案设计优化。 Daylight in Buildings and Visual Comfort [17] ABD-ALHAMID F, KENT M, Wu Y.
Evaluation: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J], Quantifying Window View Quality: A Review
Journal of Daylighting, 2021, 8(2): 181-203. on View Perception Assessment and
5结语 [3] SUK J Y. Luminance and Vertical Eye Representation Methods[J], Building and
Illuminance Thresholds for Occupants' Visual Environment, 2023, 227: 109742.
人工智能技术以人机协同的方式赋能于 Comfort in Daylit Office Environments[J]. [18] WIENOLD J. Dynamic Daylight Glare
建筑设计诸多方面,显著提升了建筑空间性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9,148:107-115. Evaluation[C], In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4] BELLIA L, FRAGLIASSO F, STEFANIZZI International IB PSA Conference. Glasgow
能评价与设计优化的效率。面向以人为本的 E. Daylit Offices: A Comparison between UK, 2009: 944-951.
Measured Parameters Assessing Light [19] 黄茜,孙澄,曲大刚.基于神经网络的自然采
健康建筑与双碳目标下的减碳需求,面对大
Quality and Users' Opinions[J], Building and 光办公空间视觉舒适度预测方法研究 [C].数
量的增量设计与存量改造任务,需充分借助 Environment, 2017, 113: 92-106. 智赋能:2022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
[5] GALASIU A D, VEITCH J A. Occupant 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华中科技
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亟需的性能预测 Preferences and Satisfaction with the 大学出版社,2022: 357-362.
方法与工具。本研究构建的基于深度学习技 Luminous Environment and Control Systems ㈣孙澄,刘蕾,孔哲.HDR-I技术应用于光环
in Daylit Offices: A Literature Review[J], 境性能实测的方法[』.照明工程学报,2017,
术的视觉舒适度智能化预测模型能够直观地 Energy and Buildings, 2006, 38(7): 728-742. 28(2): 65-69+83.
[6] WYMELENBERG K V D, INANIC M,
向建筑师展示空间舒适度分布情况,为设计
JOHNSON P. The Effect of Luminance 图表来源
决策提供依据,提升设计科学性与方案创作 Distribution Patterns on Occupant Preference 本文图表均为作者绘制

054 |建筑学报2。23\1。|?集整智咤;想牛臂;建造| r ri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历史地段多尺度层级结构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nalytic Model
for Multi-Scal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in Historic
解析模型的建构及应用 Residential Areas
A Case Study of Hehuata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 in Nanjing
—以南京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宋哲昊] SONG Zhehao 1 摘要 ABSTRACT


[唐苴]TANG Peng * %通讯作者)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ization and intelligentization, data-
在数字化智能化的背景下,提出数据驱动的解析
[王笑]WANG Xiao 1 driven analytical methods and matching operational tools are
方法和与之配套的操作工具 :基于形态类型学认
[宋亚程]SONG Yacheng 1 required to complete the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design
知历史地段多尺度层级结构的特征,通过数据集 of historic areas. This paper contends for the multi-scale
作者单位 转译并反映历史地段各层级上空间元素的形态特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historic areas based on the typo­
1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 morphology, and translates and reflects the morphological
征及其关联关系。面向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实践中
2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relationships of spatial elements
(东南大学)(南京,210096) 的具体工作,尝试通过计算机编程自行研发数字
at each level of the historic area through digital methods.
化工具,完成调研数据的实时解析,并协同多元 Developing a digital tool through programming to focus on
收稿日期
2023/08/11 主体意愿获得设计策略。 the specific work in the practice of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of
historic areas, it can complete real-time analysis of research data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178008) and collaborate with the wishes of multiple agents to obtain
居住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多尺度层级;形
design strategies.
DOI: 10.19819/j.cnki.lSSN0529-1399.202310009
态类型学;解析模型 KEY WORDS
historic residential area;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multi-scale

hierarchy; typo-morphology; analytic model

历史地段是国际通用的概念 ,定义为“保留历史遗存较为丰富, 是自下而上逐渐形成的。每一个微观单元的调整,例如立面改造、破

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 墙开门、院落拓展等,都会影响到整个街区的街巷构型和公共空间品

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质。这正说明了历史地段是一个单元与整体相互关联的 、具有多层级

居住型历史地段是其中的一个类型,在保留了历史空间结构和传统风 结构的有机系统。无论从人的角度,还是物质空间的角度来看,历史

貌的同时,传承了相应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是城镇集体记忆的重 地段的更新改造都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决策,并寻求多目标最优解集
要物质载体⑴,其保护和更新是城镇化中后期改善人居环境和传承历 的问题㈤。以智能化方法求解此命题,就需要明确单元与整体形态之

史文化的重要任务⑵。在信息化背景下,面广量大的历史地段保护与 间的关联关系,建立解析与综合决策相关联的数据结构,并研发支撑

更新工作更需要智能化的方法。 上述工作的智能化工具。

在历史地段中,居民对生活空间进行了长期持续的自主营建 ,历

史地段也因为有居民生活始终在活态发展。在保护与更新工作中产权 1国内外研究进展
人、管理部门、投资人、设计师的理念都会影响历史地段的改造措施。 1.1历史地段空间形态的认知与智能化解析
设计师在实践中无法采取“先规划编制,再建筑设计”的操作流程, 对历史地段进行定量分析与数学建模得益于GIS技术、统计分析

而是首先要收集并协调多方利益与诉求进行解析和判断 ,才能展开有 软件、智能建模软件、景观分析软件的发展。其空间形态的量化方法


针对性的设计操作凶;设计师的工作重点,已从图纸绘制转变为根据 通常采用多指标组合的方式,如“边界形状、空间结构、建筑秩序”
利益相关群体的复杂诉求进行综合决策和设计操作[4],而其所面临的 三组形态指数'气 又如空间句法基于图论(Graph Theory)来揭示空间

设计前期信息统筹与解析工作更加繁重 。第二,历史地段的空间结构 形态的深层结构特征,进而建立物质空间结构与空间功能配置的关联 [7]o

ARCHITECTURAL JOURNAL 055


中国的历史地段,无论是建筑本身的模 OpenStreetMap(OSM)地图数据建立了案例 —种智能化计算模式,主要包括众包系统和

数化建造体系,还是院落形式或街巷构型, 数据库,基于机器学习中的案例推理获得建 群智感知(crowd sensing)系统。马拉•阿德


都有着明确的尺度层级关系。这与分层级进 筑、地块、街区层级的组合规则并运用到生 里安娜(Marra Adriana)和法布罗奇诺•乔瓦
行信息存储和调用,并能够实现快速解析的 成设计中获得了初步的成果阻。在宜兴蜀 尼(Fabbrocino Giovanni)面对遗产保护中的
数字化思维十分适配,适合建立起相应的数 山古南街的研究中,基于形状语法建立了从 复杂社会信息,建立并完善了基于多元人

据集,继而可以利用智能算法工具获取空间 道路.地块到建筑,立面构件等各形态要素 群的应用程序,用于综合性条件评估与价值


形态的构成规则或对其进行聚类回。西方关 的数字化描述方式,形成打通各尺度层级的 判定㈣。迪内希•卡特里(D. Katre)提出了

于城市物质形态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形 全数字链关联机制,实现了三维层面的聚落 文化遗产众包系统的概念(Cultural Heritage


成了城市形态学与建筑类型学两大学派相互 形态智能化生成”气 Crowdsourcing System, CHCS),并通过众
印证的形态类型学体系陟气宋亚程等重点 1.2 众包系统(crowdsourcing system)与 包社区启发式方法对文化遗产进行详细评

探寻了形态类型学视角下多尺度层级的解析 群智计算(crowd computing) 估。在系统中允许公众、专家等对遗产对象

框架与中国城市实际形态的差异,并做出了 1960年代,谢里•阿恩斯坦(Sherry R. 进行不同信息的录入和版本的更新;同时不

相应的改进与完善,使既有理论更适应于中 Arnstein )在《公民参与的阶梯》(A Ladder 同专业背景人员的参与,也支撑了启发式设

国居住型历史地段的复杂空间[11]o夏青等在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中系统论述了城市设 计与评估相关联的体系[25'=

陕西省彬县老城开元寺片区的保护更新中解 计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层级与阶段,奠定了公 目前为止,大多数智能工具研发都基于

析了从街巷肌理到院落空间,再到细部做法 共参与的概念和研究基础”四。国内越来越 GIS、Grasshopper. CityEngine 等成熟软件。


的类型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完成了历史地段 多的学者开始推动基于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 但这些软件的应用并不能完全应对设计师在
的重构设计㈣。韩冬青等在南京小西湖历史 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方法,并完成了诸多 历史街区更新改造这一特殊工作过程中遇

风貌区的改造设计中探索了形态类型学方法 实践"刘。王建国等在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 到的问题。本研究尝试通过Java语言编程,


的“在地化”创新附。形态类型学的方法 街区的更新改造中,采取了针灸式的工作模 直面并回应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实践中的具

为中国历史地段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认知体 式,通过关键节点的改造激发街区活力并作 体操作,以设计师身份自行研发面向设计师

系,也为智能化数字化的解析打下了基础。 为居民自主更新的样板,增强居民的参与感, 的智能化解析工具。

在形态解析与智能设计方面,张可 使街区环境得到持续的改进与提升[22]o

寒(Kehan Zhang)等以厦门鼓浪屿传统建 针对现场调研工作中的多线程和重 2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与空间结构

筑为研究对象,利用类型学方法提取当地 复劳动,多终端协同理念(Web-based 2.1研究对象概况


传统建筑的平面类型,并转译为形状语 Collaboration)被引入遗产保护中。以 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荷花塘)

法,在Grasshopper中编写了基于规则的 ArcGIS Online1231为代表,通过多终端的应 是南京老城南众多居住型历史地段中较有代

相关生成方法,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定量分 用进行多主体共同操作,各方可通过网络上 表性的一个,是南京现存的明清传统住区中

析与智能化建模M。笔者团队在罗马中央 传来管理和共享既有的数据。近年来兴起 历史格局最清晰、传统风貌最完整、历史遗

火车站周边地区城市更新的研究中,利用 的群智计算是建立在多终端协同理念上的 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荷花塘北侧和东侧临

近城市主干道集庆路和中山南路,南接明城

墙,西临鸣羊街,与愚园隔街相望,占地

12.57hm2。荷花塘的历史可追溯到六朝时期,
明清时期奠定了的空间格局一直传承至今。

街区内有多处文保单位和大量传统民居 。由

于长期以来缺乏成体系的规划与保护措施 ,

致使私搭乱建现象严重、空间格局凌乱(图

1)o街区内房屋的产权大多因历史问题而错
综复杂,同一居住单元内多产权人意愿的协

调使保护更新工作困难重重。

荷花塘的更新改造,需延续街区原有的

历史记忆与空间类型特征,并整合政府管理
1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环境与现状

056 |建筑学报2。23\1。|?集气筑智咛;想牛臂;建造.-r ri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城市肌理 表1各层级空间元素的形态特征属性
层级 自身属性 外部属性 示例
单一肌理 长度Length 深度值
(道路) 宽度Width 连接值
控制度
集成度

地块 占地面积 Area=Sl+S2+S3+S4 深度值


容积率 FSI=(F1 x S2+F2 x S4)/Area 连接值
建筑占地率 GSI=(S2+S4)/Area
平均层数L=FSI/GSI
控制度
集成度
X必

单一肌理(道路) N
4度
建筑

开放空间率OSR=(1-GSI)/FSI

建筑 占地面积S 深度值
层数F 连接值
总面积 All Area=SxF
风貌评估Feature mark
控制度
集成度
泌 S2

质量评估Quality mark V1
地块

街区尺度层级理论㈣,通过“城市肌理(街 2层的传统民居,还有少量近年来兴建的多
区)-单一肌理一地块序列与道路一产权 层住宅或公共建筑。建筑临街出入口原本大

地块一建筑与院落”的尺度层级结构,来 多位于建筑檐面上,但随着院落不断细分为

认知和标识荷花塘从街区整体到建筑单体的 多户人家共同居住,建筑逐渐新增了山墙面

空间组构方式和类型特征。 或其他方向的出入口。单体建筑与院落布局

图2描述了荷花塘各尺度层级上空间元 模式以此划分为不同模式(图4),用来表达

素的相互关联,建构了从街区整体到微观单 “建筑单体与院落”的使用模式、到达方式

元的层级结构。其中单一肌理、产权地块与 和公共性。

建筑单体作为保护与更新工作的直接操作对

象,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荷花塘的“城市 3荷花塘多尺度层级结构解析模型的建构
2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的尺度层级结构解析
肌理”体现在道路网络构型上,其道路网由 与应用

数条主街以及多条支路构成,街道两侧的地 3.1后端:空间形态特征的数字化转译
块呈鱼骨状排列,街道与其相邻的地块序列 针对道路、地块、建筑等空间元素,本

即组成一个“单一肌理”(图3)。“单一肌理” 研究重点解析两方面形态特征:1)空间元素
是连接“城市肌理”与“地块序列和道路” 自身的几何特征,例如道路的长宽、地块的

的中间类型,是居住型历史地段空间构成的 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建筑的面积等。这些属

主要要素。 性反映了空间元素的直观形态,是设计师直

“地块”是“地块序列和道路”的下一 接操作的对象,统称为“自身属性”。2)反
层级,多为不规则矩形。在荷花塘漫长的发 映空间元素之间及其与外部空间的关联属

展过程中,随着政策、土地所有权与分配方 性,借用了空间句法中深度值、连接值、控

式的多次调整,地块被多次重新划分。现有 制度和集成度°4个量化指标描述吐 统称

地块划分方式基于产权而非形态边界,同一 为“外部属性”。这些量化指标表达了空间

部门、居民、设计师等多个群体的意见,因 产权人名下的房屋与院落组成的地块在本文 元素在整个街区中的拓扑位置、交通便利程

而成为居住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一个典 中称为“产权地块”,成为更新设计的直接 度及与其他元素连接的紧密程度等(表1)o


型研究范例。 操作对象[1\ 上述特征属性将空间元素的形态进行了

2.2荷花塘的形态类型学解读 “建筑单体与院落”是“产权地块”之 数字化转译,因此形态分析结果也是以数据

本研究尝试引入克罗普夫(Kropf Karl)的 下的层级。荷花塘内的现有建筑大多为 1〜 形式呈现,不能给予习惯用形态操作的设计

ARCHITECTURAL JOURNAL 057


算和输出结果的解析模型。

◎ 按照设计师的操作习惯,解析模型架

构于研究对象的CAD总平面图上。首先在
类型2 :传统民居地块, 类型3 :传统民居地块, 类型4 :传统民居地块, DXF文件中将道路的线段以及地块、建筑与
单向正入,独栋前院 单向正入,独栋后院 单向正入,两栋中院

院落的图块分别置于对应图层中,程序通过

识别图层名将对应的空间元素几何信息纳入

解析模型中。同时,从外部输入的空间元素

的非形态特征属性,例如历史价值、产权关
类型6 :传统民居地块, 类型7 :传统民居地块, 类型8 :传统民居地块,
单向正入,多进院落 多向进入,独栋后院 多向进入,多进院落 系等,亦提前标注于DXF文件中的图块内,
可随时被读取并与相应的空间元素匹配。

解析模型为每个层级定义了一个类,类

的不同对象对应该层级上所有的空间元素。

每个对象的属性除了该空间元素的形态特征
类型10 :传统民居地块, 类型11 :多层住宅地块,独栋 类型12 :多层住宅地块,联排
多向进入,多栋并联 属性与非形态特征属性之外 ,还包括一个与
匚。地块边界 口主要建筑 偏房或门房 亍地块入口

4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中建筑与院落的布局类型举例
其关联的下一层级空间元素的数据集。例如,

—个产权地块的属性包括了该地块内所有建
城市肌理 单一肌理 地块 -
Class Urban tissue Class Simple tissue Class Plot Class Building 筑的对象。类对应各个层级,各个层级的数
Attribute
;simple tissues
Data Type
List< Simple tissC J「 Attribute
plots
Data Type
List<Plot> 0
Attribute
:buildings
Data Type
List<BuildingC
Attribute Data Type
building_ploygoiWB_Ploygon 据通过对象的属性相互联动(图5)o
非形态信息

非形态信息
street Street 0 plot_ploygon WB_Ploygon building_mesh WB_Mesh
b_cultural boolean
形态分析过程中,形态类型学的分析方
name String
directions List<String> b_history boolean
法被转译为相应的几何算法,空间句法中的
b_finish boolean
道路
b_special boolean
Class Street area double property
各评价函数也被写入Java程序中。在解析
String
非形态信息自身属性

自身属性

Attribute Data Type FSI double


模型中,逐层级应用相应的函数进行计算,
name String GSI double occupation_area double
自身属性

WB_Ployline ave_L double all_area double


ro;id_line
即得到所有层级上空间元素的形态分析结
OSR double layer int
length double self_type int quality_eval int
果。之后程序运行K-Means聚类算法,根
width double features_eval int
self_type int self_type int
据形态分析结果快速给出同种空间元素分别
deptii int
depth int connectivity int deptfi int 基于内部属性与外部属性的类型特征。在解
外部属性

外部属性

外部属性

connectivity int control double connectivity int


control double integration double control double 析模型内形成了数据驱动的“建构一解析一
integration double out_type int integration double
out_type int out_type int 聚类”的形态解析流程。任意历史地段的地
5反映多尺度层级结构的解析模型架构图
形图DXF文件按照前述方法导入解析模型

信息读取 模型建构 形态分析 类型划分 平台后都能直接转化为数据信息并实时输出


形态分析结果
街区形态
空间结构调整&非形态特征修改
&
类型特征
相应的解析与聚类结果。

DXF文件 JAVA语言编程 解析模型还增加了调整与循环更新的功


6解析模型中的循环调整与快速分析反馈机制
能。一方面,模型中道路、地块与建筑等空

间元素的数据集可以随时增加或减少,对应

师以直观的参考。为使解析方法更适应设计 合中心进行重新分配。经过多次循环直至各 于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过程中道路网的调

师的操作习惯,本研究引入K-Means聚类 类型的空间元素数量不变后,所有道路、地 整、地块的再划分与建筑的拆除等操作;另


算法气用以识别同一层级上同类空间元素 块与建筑就被划分为特征相似的几种类型。 —方面,模拟公众参与的过程,根据产权人

基于自身属性或外部属性的类型特征。该算 此时设计师便可直观地根据空间元素在几何 的意愿模型中每个空间元素可以进行拆、改、

法根据需要的类型数量设定相应的集合,并 与拓扑层面的聚类结果来选择设计策略。 留等操作,建筑属性等也可被修改。在输入

依据给定的多项特征值计算每个元素与集合 3.2中端:解析模型建构 条件改变后,解析模型就会对整个历史地段

中心之间的距离,将类似的空间元素纳入距 基于上述数字化转译,研究接着通过 进行模型重建与解析计算,并输出新一轮的

离最近的集合中。每次循环遍历后,集合的 Java程序语言建立起对多尺度层级结构进 形态解析与聚类结果(图6),为制定更合理

中心会重新调整,空间元素则会根据新的集 行系统性描述的数据集,并构建能够实时计 的设计策略提供依据。

058 |建筑学报2023 \ 10 I特集建筑智能—


—想象•知觉•建造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7解析模型可视化界面 8解析模型的多个显示模式(左上:荷花塘街区内道路与建筑的自身属性分析总图;右上:道路
与地块的外部属性分析总图;左下:地块的历史、产权综合信息图;右下:道路与建筑的外
部属性分析三维视图)

3.3前端:解析模型的可视化交互界面 结构等。每次调整都对应着修改与反馈的循
研究开发了相应的可视化界面,方便多


环过程。理想状态下,根据解析模型提供的


元人群协同操作,也方便设计师、管理方等 实时分析结果,设计师能实时把握每一个细



实时获得分析数据,并进行设计决策七该 小空间元素调整后街区的总体状态和总体评



界面基于Java语言编程平台的运行界面开 价结果,据此研判更新设计策略方案。各主
F-X
-
发,展示街区总平面图和三维模型,以色差 体亦基于当前方案提出新的意见并通过交互
F


显示不同的解析结果。界面左侧为操作菜单 界面重新录入模型中,从而展开新一轮的设 方案
修正

栏,可通过简单操作完成空间元素的形态调 计决策,直至满足各方需求。目前尚不能使

整和非形态属性的修改。解析模型基于变化 用此工具直接进行保护更新设计,但基于人
9多元主体协同的解析工作流程
实时展现二维或三维视角下自身属性的分析 机互动的可视化实时解析结果 ,可省去设计

总图、外部属性分析总图、道路与地块的历 师在调研后的大量重复劳动,而将更多的精

史、产权综合信息图等。多种界面模式之间 力投入到设计中(图9)。
可以实时切换,多角度与多维度的分析总图 3.4解析模型的实际应用
实时展示历史地段内每条道路、每个地块与 将本研究构建的解析模型应用于荷花塘

每座建筑的形态分析结果与类型特征。界面 保护与更新的前期决策阶段进行应用与检

右侧为数据显示栏,一方面实时更新街区整 验。解析模型首先读取荷花塘的地形图数据,

体分析结果(例如所有道路与所有地块的平 并快速给出了街区当前的形态解析结果。随

均深度值),另一方面可随时点选查看某个 后各位产权人在模型中录入当前改造意愿 ,

空间元素详细的分析结果数值 ,方便设计师 设计师结合管理方、投资方等意见和荷花塘

随时从特定微观单元的具体信息中做出应对 面临的实际问题,在解析模型界面内进行调

决策(图7、8)o 整(图10〜12)。
解析模型界面的构建考虑了管理方、投 面对荷花塘中道路网凌乱复杂、断头路

资方、设计方、产权人(居民)及社区管理 多带来的交通不便问题,设计师对道路网进

等各方协同操作的需求。在设计师的主导下, 行了重新规划。首先打通了孝顺里、水斋庵

多元人群可以同时进行操作,共同完成街区 与磨盘街等几条街区内的多处断头小巷并进

形态的调整和非形态信息的修改。不同人群 行拓宽,以疏解街区东西方向的交通隔阂。

拥有不同操作权限,例如产权人可对自家房 同时在谢公巷至鸣羊里之间新增了一条南北

屋的拆改留提出要求,投资方可对已经完成 走向的通路,以连通街区西侧数条互相孤立

收房的所有地块进行操作,管理方和设计师 的由西向东进入街区的道路,增强街区西侧 O打通多处断头小巷并进行拓宽


❷新增一条南北向的道路

等则可修改整个街区所有道路与地块的空间 的连通性。最后删除了部分小断头路,并调 ❸删除部分小断头路

10荷花塘街区路网调整前(上)后(下)的解析结果对比

ARCHITECTURAL JOURNAL 059


整其周围地块的进入方向,使部分原本要通 大的规则且临街的地块,使得新地块的外部 过解析模型输出了 CAD底图和三维模型作

过小巷进入的地块直接与主路连通,降低整 属性较为公共,并在未来的建设中适合作为 为后续详细方案设计的基础(图12)。


个道路网的深度值。完成以上操作的同时, 毗邻主路的连续商业空间。另一种操作是地

解析模型实时给出了新的分析结果 ,街区内 块的重新划分,例如殷高巷14-5号地块的 4总结与展望


道路网的平均深度由3.11降为2.92,平均 产权人不愿意变动地块南侧的房屋,但愿意 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本体问题是物质

连接值由3.19 ±升为3.50,道路与地块的 将地块北侧不临街的几栋房屋协商置换 。其 空间载体与人的生产生活共同组成的,在这

其他整体外部属性数值亦向更公共的方向转 西侧紧邻的14-4号地块北侧为历史建筑, 个意义上,保护与更新工作面临着本体问题

变(图10)。 南侧为待改造房屋。面对这种情况,设计师 日益复杂和技术手段不断革新所带来的挑战

在地块层级上,尊重产权人的意愿重塑 将两地块中可改造房屋所处的产权地块合并 和机遇。宜兴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南

街区内地块形态,合理置入新功能成为设计 为一个有较大面积的新地块。解析模型快速 京小西湖历史风貌区更新改造为代表的典型

的重点。一种操作是零散地块的重组,例如 判断出该地块外部属性较为公共,适合置入 案例中,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成为改造的必

水斋庵钓鱼台路口西南侧的一些地块,部分 商住混合功能。在尊重产权人意愿的基础上, 然方式,设计团队的统筹协调成为设计的必

不与主街道直接连通的小地块闭塞而狭窄, 上述操作均实现了街区空间伴随更新改造措 要前提。当下,居住型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

解析模型显示其外部属性属于最封闭的一 施的实时解析和评价,帮助设计师提出了将 新工作重在解决居民的实际需求、提升公共

类。通过与周围地块合并,形成数个面积较 改造空间价值最大化的策略(图11),并通 空间环境质量,更需要拓展出更为适用的工

二)地块ea类型为1
(-------- 鸣羊胃— ------------------------------ 1-^—.
匚可 匚^二二斗
I I地玦ea类型为2 L新重组地块

地块重组前 地块重组后■保留建筑

殷高巷14-4号与14-5号地块的划分与再组合

殷局巷 殷高巷

,鸣羊里

号智坊 ⑥鱼台W三巷

鸣羊街 孝顺里

水焉庵 — 斋俺

荷如街i/F

谢公巷'

:磨盘街.
高岗里

炊罪 修马巷4
陈家牌坊

中山南路 中山南路
明城墙

I I [------- 1 I I I I
街区内主路 居住 已完成改造商业 商业 商住混合 居住 管理服务 历史文化旅游 街区内主路 次级主路 —般道路 支路
传统地块形态 传统地块形态类型 传统地块形态类 传统地块形态类型 传统地块形态类型 尺度较大.通达性强 尺度较大.通达性较强 尺度较大.通达性较差 短而狭窄.通达性差
类型 密度适中或较高 型或多层住宅 通达性强 历史文化价值较高 适合清理并拓宽为车行 清理违建.自行车进出 或短而狭窄,通达性较强 环境整治.普通步行通路
密度适中 通达性适中或较差 密度适中或较高 居民同意置换 沿线多公共业态 沿线混合业态 环境整治.主要步行通路 沿线私密业态
I I 通达性强 居民同意置换或 通达性较差 街区主要入口或 沿线混合业态
支路或断头路 商住混合 社区幼儿园 居民同意置换 居民仅同意改造 历史建筑附近
或保持现状

I I [ I I I I I I I
已完成改造商业 社区幼儿园 最公共新地块 较公共新地块 公共性适中新地块 较私密新地块最私密新地块

12荷花塘的现状与更新策略(左:荷花塘现状;中:荷花塘未来功能导向;右:荷花塘未来更新策略)

060 |建筑学报2。23\1。|?集气筑智咛;想牛臂;建造.-r rf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作流程和辅助工具。 相连通的所有道路中深度值最低的那个 。建筑 [10] 田银生,谷凯,陶伟.城市形态研究与城市历史
的深度值即所处地块相邻道路的深度值加上从 保护规划[』.城市规划,2010, 34(4):21-26.
人类科学研究经历了经验科学 、理论科 道路到达该建筑经过的空间转换次数(必须通 [11] 宋亚程,韩冬青,张炸.南京城市街区形态的

学、计算科学,转向数据密集型科学,而数 过的建筑与院落),即表达从历史地段外直到 层级结构表述初探[J].建筑学报,2018(8): 34-


进入该建筑总共经历的空间转换次数。 39.
据密集型科学也正在实现由传统的假设驱动 连接值:空间中某节点的邻近节点个数。对应 [12] 夏青,杨星月,崔楠,高畅.类型学视角下的老
到历史地段中,道路的连接值为与该道路连接 —以陕西省彬县老城开
城区保护与更新探索—
向基于科学数据进行深度探索的转变冏。探
的道路总数。地块的连接值等于与该地块相连 元寺片区规划为例[J].新建筑,2015(1): 140-
究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其主要研究模型是 通的所有道路中连接值最高的那个。建筑的连 144.
接值来源于所处的地块。 [13] 董亦楠,韩冬青,沈肠,包宇骷.适于传统街
智能化工具和算法。以数字化智能化的方法 控制度:每条道路的控制度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区保护再生的“类型学地图”绘制与应用—

介入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前期分析阶段, 以南京小西湖为例[』.建筑学报,2019(2): 81-


(■1 87.
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判断的 (其中c,•为与当前道路相连接的第/条道路的 [14] ZHANG Kehan, ZHANG Na, QUAN Fangmei,
连接值,为与当前道路相连接的道路总数)。 et al. Digital Form Generation of Heritages in
准确性、合理性是本研究的目标。在荷花塘
地块与建筑的控制度来源于相邻的道路。控制 Historical District Based on Plan Typology and
的实际应用中也证明了本研究所搭建的解析 度反映了空间元素间相互控制的程度。 Shape Grammar: Case Study on Kulangsu
集成度:为避免元素数目对“深度值”的干扰, lslet[J], Buildings, 2023, 13(1): 229.
模型的有效性。此外,通过编程语言构建的 采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历史地段中每条道路的集 [15] 唐苴,李鸿渐,王笑,等.基于机器学习的传统

数据集以数据的方式成功转译和记录了历 成度: 建筑聚落历史风貌保护生成设计方法 —


—以罗
C = (n- 2)/2(D - 1)
马Termini火车站周边地块城市更新设计为例
史地段的多尺度层级结构,将大量复杂零散 (其中C为当前道路的集成度,n为历史地段 [J].建筑师,2019(1): 100-105.
中的道路总数,D为当前道路的深度值)。地 —宜兴丁蜀古
[16] 唐苴,王笑,华好.解码历史—
的空间信息整合为一个联动的系统,使之在
块与建筑的集成度来源于相邻的道路。集成度 南街历史风貌保护与更新中的数字技术与实践
形态变化与形态解析之间形成互动与反馈机 反映了当前空间元素与所有空间元素联系的紧 [J].建筑学报,2021(5): 24-30.
密程度。 [17] ARNSTEIN S R. A Ladder of Citizen
制,为历史文化的准确传承与合理创新提供 2) K-means聚类算法即K均值聚类算法。其原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了新的思路,也使保护更新工作更具整体性 、 理为首先随机选取K个元素作为聚类中,卜 Institute of Planners, 1969, 35(4): 216-224.


基于一定规则计算每个元素与所有聚类中心之 【18]赵秀敏,葛坚.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中的
多元性与协同性。 间的距离,并将每个元素分配到距离最近的类 公众参与问题[J]-城市规划,2004(1): 69-72.
别中。每分配一个元素,聚类中心就会根据聚 [19] 阮仪三,顾晓伟.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
本研究搭建的解析模型,支撑的仍是设
类中所有的元素进行重新计算。以上过程不断 模式的剖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计前期的调研资料整合和解析等辅助决策工 迭代,直至没有任何一个元素被分配给不同的 2004(5): 1-6.
聚类或者没有聚类中心再发生变化,则输出聚 [20] 钟晓华,寇怀云.社区参与对历史街区保护的
作,并未延伸到设计操作本身。后续研究拟
类结果。 —以都江堰市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灾后重
影响—

进行人机交互的生成设计工具的研发,将形 3) 本研究开发的可视化解析模型已经获得国 建为例[』.城市规划,2015, 39(7): 87-94.


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历史地段保 [21] 李邮,刘敏,黄耀福.社区参与的新模式—
—以
态分析与形态设计联动起来,建构基于数据 护更新设计辅助决策软件V1.0(登记号: 厦门曾厝坡共同缔造工作坊为例[JJ-城市规划,
2023SR0517748)。 2018, 42(9): 39-44.
驱动的“(现状的)形T(解析的)量-(设计的)
[22] 王建国.历史文化街区适应性保护改造和活力
形”的保护与更新设计全流程工具平台。如 参考文献 —以宜兴丁蜀古南街为例[』.
再生路径探索—
[1] 庞志宇,韩冬青,宋亚程,等.支持居住型历 建筑学报,2021(5): 1-7.
此,将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工作模式逐渐
史地段规划建设专项工作衔接的多尺度层次框 [23] 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
由设计师的主观价值判断与方案拟定,转变 架[J]-城市规划学刊,2023(2): 103-109. ArcGIS Online, [2023-07-30]. https://www.
[2] 周岚,丁志刚.中国规划重塑期的转型和创新 esri.com/zh-cn/arcgi s/p rod ucts/arcg is-o n I i n e/
为数据与智能计算支持下的多主体多专业的 应对思考[JJ-城市规划学刊,2022(5): 32-36. overview.
[3] 董亦楠,韩冬青,黄洁.从南京小西湖历史地 [24] MARRA A, FABBROCINO G. Crowd-based
协同决策与协同设计,进而在积累了丰富数
段小尺度、渐进式保护再生看城市设计的过程 Tools for Indirect Condition Assessment and
据和案例的基础上建构智能化的设计方法和 性和参与性[J].时代建筑,2021(1): 51-55.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C]//Euro-
[4] 韩冬青.显隐互鉴,包容共进—
—南京小西湖 Mediterranean Conference. Springer Cham,
设计平台,是本团队这一系列研究所追求的
街区保护与再生实践[JJ-建筑学报,2022(1): 2021: 38-50.

更高层次的技术目标。KS 1-8. [25] KATRE D. Usability Evaluation of Cultural


[5] 王建国.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几个 Heritage Crowdsourcing System (CHCS)[J],
科学问题[J].城市规划,2022,46(6):7-24.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21: 273-
[6] 浦欣成.传统乡村聚落平面形态的量化方法 290.
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26] KROPF K. Ambiguity in the Definition of Built
注释 [7] HILLIER B, HANSON J. The Social Logic of Form [J], Urban Morphology, 2014, 18(1): 41-
D空间句法中的4个量化分析值深度值、连接值、 Spac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57.
控制度与集成度在本研究中的具体算法如下: Press, 1989. [27] HEY T, TREFETHEN A. The Fourth Paradigm
深度值:规定空间中两个相邻元素之间距离为 [8] 唐克,王笑,李金泽,宋哲昊.“形一量一形” 10 Years On[J], Informatic Spektrum, 2020,
一步,则从该元素到达外界的最短步数即为该 视角下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J].世界建筑, 42(6): 441-447.
元素的深度值。对应到历史地段中,道路的深 2022(11):58-59.
度值即将每条道路抽象成一个空间节点 ,从外 [9] MARSHALL S, CALISKAN 0. Urban 图表来源
界道路到达当前道路的最小节点转换次数即为 Morphology and Design: lntroduction[J], Built 文中所有图表均为作者拍摄、绘制,或者是作者编
当前道路的深度值。地块的深度值为与该地块 Environment, 2011, 37(4): 381-392. 写的程序运行界面截图

ARCHITECTURAL JOURNAL 061


1远看天府农业博览园‘‘瑞雪”展示馆与周围环境

天府农博园“瑞雪”:互承木构 “Ruixue Multi-Hall" at Tianfu Agricultural Expo:


Practicing Robotic Construction of Reciprocal Timber
壳体的机器人建构实践 Shell Structure

[高伟哲 ]GAO Weizhe 1 摘要 ABSTRACT


[孙童悦 ]SUN Tbngyue 2 梳理介绍了新津天府农博园 “瑞雪”展示馆的设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strategies and
[袁烽]Philip F. Yuan ‘(通讯作者) construction processes of the project Ruixue Multi-Hall
计策略和建造过程,作为首个“全机器人预制”
at Tianfu Agricultural Expo, Xinjin. As the first research­
作者单位 的研究型实践,以结构性能化的设计策略为导 based project using entire robotic prefabrication, the
1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0433) 向、机器人建造为核心,构建出复杂的双曲互承 design adopts the strategy of performance-based
2上海建筑数字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structural design focusing on robotic construction to
(上海,200092) 木构壳体,同时以木构机器人、3D打印机器人、
realize sophisticated doubly-curved reciprocal timber shell
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FUSense全域感知数字模拟系统等为代表的智能建
structure. Meanwhile, the use of typical intelligent digital

收稿日期 造技术,实现建造过程中精确拟合与模块化预制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such as wooden-construction


2023/04/10 装配,以人机共生的乡村智造彰显后人文建构理 robots, 3D printing robots, FUSense In-Situ sensing digital
simulation system, etc. contributes to precise matching and
念的实际应用,使传统乡村建筑重新焕发生机。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modular prefabrication. Characterized by the symbiosis of
项目(2022YFE0141400) 关键词 human and machin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1DZ1204500)
互承木构壳体;结构性能化设计;数字建造;乡 construction in present-day rural China showcases the
教育部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202102560007) 村建设;预制装配化;可持续建造 concept of post-humanistic construction, aiming to
revitalize traditional rural buildings.
DOI: 10.19819/j.cnki.lSSN0529-1399.202310010
KEYWORDS
reciprocal timber shell structure; performance-based
structural design; digital construction; rural construction;
prefabrication;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062 |建筑学报2。23\1。|?集整智咤;想牛臀漕造I . r ri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1人工与自然边界的消解
中国天府农博园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西北部,是一个融合数

字化农业博览与乡村振兴的综合园区。天府农博园“瑞雪”展示馆(以
下简称“瑞雪”)是园区中的关键建筑之一,坐落于主展馆西侧。项
目场地位于农博园核区域,除几条主要交通外,被大片农耕田地与

点状自然林地包围(图1、2)o
不管是被公认为数字化设计转型的关键起点的“褶子”议题,还
是中国古代造园中对环境的“脉络气势”的观察,二者在设计方法上
都提出了将建筑本体与环境糅合成有机的整体 ,并通过空间的扭曲、
褶皱来回应环境中的“力”与“势”。考虑到展示馆所处的地理位置
有着强烈的自然属性,我们也顺其自然地采用了自然拟态的建筑策略。
2东向鸟瞰
项目概念出自“瑞雪兆丰年”这一美好愿景,通过对正在消融中的积

雪景象的模拟,为设计概念注入了生命:场地边界呈反C形,空间
狭长,部分区域锐角相对,连接处狭窄,同时需保护原有树木及植被 悄然生长的过程。空间的延展蓄意模糊了室内外的界定,并以漫游的
环境,当起伏的屋顶首先成为一个“由外而内”的环境策略时,内部 方式打开以往展陈建筑封闭路径的壁垒 ,开拓出充满变数的弥漫性的
空间及其功能如何与之契合就成为了设计的重点。整体采用线性整合 探索意趣(图5、6)o
的策略,以连续的边界打破场地条件的限制,创造出自由连续的整体 设计之初,团队利用非均匀有理样条曲线(NURBS)生成柔和而
线性流动空间。起伏错落的形态类似于雪后的地面,也像是正在消融 可控的形态边界。然而,在后续深化和面向施工的过程中,该类曲线
的积雪,描摹出雪落大地、冬雪消融的景象,与周遭景观及人文精神 通常会产生难以精准定位、放样等实际问题。因此,在深化方案设计
悄然融合(图3、4)o 时,团队针对无理性样条曲线进行了有理化的编程设定:首先,在曲
从早期的经典建构学生机论概念开始,建构形式的核尤、目标是呈 率较低的近直线曲线段上,直接采用直线段进行拟合;接着,针对离
现并增强对结构中力学传导势能的感知[1],这种对重力传导势能的需 散程度较高的曲线部分,通过二阶有理化的圆弧线混接,并确保圆弧
求与身体平衡感密切相关⑵。在展示馆的功能布局中,团队将动势概 混接点达到曲率切线连续(G1)的方式进行第二次拟合。经过以上两
念引入动态体验流程,试图尽可能赋予室内布局多义性,通过尺度与 种方法对控制点曲线进行有理化处理,最终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平面边
空间形态的变化引领超越线性的感官体验。这种体验不仅限于视觉感 界形态控制线(图7)。在控制线半径2〜52m的范围内,共有24条
知,更通过在特定空间节点引入绿植与天光 ,让人体会到树木、花草 圆弧线和1条直线线段参与拟合出最终的平面有理化轮廓。其中,最

3展示馆远景 4展示馆与周围的人文环境

ARCHITECTURAL JOURNAL 063


5展示馆漫游与周边花草
6展示馆夜景与周边环境

大的圆弧半径为51.6m,最小的圆弧为2.1m。外凸圆弧主要对应于 无论是谢亿民院士的双向渐进结构优化法 (BESO),还是菲利普•布


尺度较大的室内多功能展厅空间,而内凹圆弧则用于处理功能空间衔 洛克(Philippe Block)的数字化图解静力学,从米哈拉托斯(Michalatos)
接处的空间尺度过渡(图8)。在北侧项目主入口区域,通过一个半径 开发的千足虫(Millipede)有限元工具到派克(Piker)的袋鼠(kangaroo)
为23.5m的内凹圆弧塑造出室外主入口广场空间(图9)o 动态找形工具,都试图整合结构性能图解与建筑设计 ,为建筑结构性
能化设计提供了多种可能性⑶。

2互承木构壳体的性能化设计 在空间的形态载体上,团队采用了连续壳体,对于这类自由曲面

2.1连续壳体的结构性能图解与找形 形态,首先需要进行结构性能化分析,根据自由曲线边界有理化处理,
在数字时代下,复杂的数值运算被封装成结构算法,交由计算机 获取基本平面边界形态控制线;同时采用基于动力学力学模拟模型袋
运算执行。设计平台上的结构算法能够通过直观 、动态的图解将结构 鼠(kangaroo)中的网格重构和粒子一弹簧找形法,来计算稳定力学
性能与几何形态紧密联系。有限元分析中,用不断变化的色阶描绘结 性质的壳体空间结构。具体来说,团队首先通过圆弧和直线有理化拟
构性能分布是图解的基本展现方式。结构性能图解不仅可视化结构性 合控制点曲线边界,得到初步平面形态控制线;定义整体平面网格,
能,更关键的是,它在结构性能与建筑几何之间建立了实时互动联系 。 并进行基于四边面的网格重构;设置目标四边面数量约2000个,允

064 |建筑学报2。23\1。|?集气筑智咛;想牛臂;建造| r ri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8建成后形态鸟瞰 9远看主入口广场空间

许运算器自适应调整四边面数量,得到基础

平面细分网格(图10)。接着,在获取基础
平面细分网格后,综合各个“厅”空间需求,
进行反复推敲迭代;南侧尾部体块作为整体,
10四边面重构网格 壳体曲面造异数优化
荷载W=60长度变形系数L=0.9弹力S=3 荷载W=100长度变形系数L=0.9弹力S=3
需保证使用高度和开窗面积;北侧3个“厅”
平 S3H=52m S3H=62m
滑 S2H=2.7naF,l->S4H=2.7m S2H=3.4r)K S4H=3.6m

空间及过渡空间室内进深较大,打开较大的 度 S1H=Z2m jT , S5hh=2.7m S1H-8.4m S5H=3.6m
■- S6H-3.8m
参 ,—
— * S6H=3.7m
r

偏心椭圆天窗和较小的近圆天窗,引入自然 对
:S7H=32m
比 S7H=3.0m

光线(图11)。最后,通过粒子一弹簧找形法, 荷载W=75长, ).8弹力S=3 荷载W=50长度变形系数L=1.0弹力S=3



计算得出与平面曲线形态相呼应的三维绵延 ffi

S3H=4.8m
S2H=2.4nMB-s^4H=2.4m
S3H=7.4m
C1U _ S2H=4.0g^ $4H=3.9m
S5^:2.4m S1Im . S5H=4.2m
载 S1H^8m ,■
参 ]' ‘ ^]^=3.6m S6H-3.7m
壳体空间;设定一定强度的弹性力和沿网格 11引入洞口光线 数

比 1 ■' S7H=3.0m
面均匀分布的屋面荷载参数,锚点固定与空 ° S7H=32m

系 荷载W=100长度变形系数L=0.6弹 荷载W=100长度变形系数L=0.9弹;
间功能相对应的结构落地面;在网格面、锚 数
S3H=5.8m S3H=4.0m
& S2H=3.0『-S4H=3.0m S2H=2.0q^^, S4H=2.1 m
弹 S1 H=7.6m •广 S5H=3.0m S1H=5.4m L S5H=2.0m
点、弹力和荷载相互作用下,达到稳定的力 ,Tfal 1
■ ■*"
"-■* r ;; ■-
S6H=3.7m ^H=3.5m


学形态,形成基础壳体空间(图12)。 对 S7H=3.0m 一飞 S7H=3.0m

在壳体结构的性能优化方面,团队进行 1--------------------------------------------------------------------------------------------------------------------------------------- 1
12粒子一弹簧找形 S3H=5.6m

了一系列算法和参数的优化调整,以使空间 S2H=3纫尸二受1"皿
S1H=7.4m Y ■■ '■ I S5H=3.2m

更符合建筑功能的基本尺度,同时在结构上 上a J L 七气—\, S6H=3.8m

更为自洽。在对边界控制曲线进行有理化和 : ---- ■■■■, -

粒子一弹簧找形计算后,得到了基础的自 —
1—
'S7H=3.2m

兰藉骨笑 荷载 竺80 坦理吃系苗 1=野—弹力S=3


由曲面连续壳体原型,并对壳体结构生形算
13形态功能往复推敲 14壳体曲面参数优化
法进行了参数类型优化与数值调整,以使其
更加满足建筑功能和空间体验的要求。
在壳内空间的形态优化方面,团队在原
有4大参数(地点、轴向锚点、弹力和荷载)
的基础上增设了边界拉回曲线参数,最终通
过荷载、长度变形系数和弹力等3项可调参
数的优化对比,确定了荷载W=80、长度系 E2-观景窗,玻璃界面 E3-观景口,洞口无围合E4-室外剧院口,洞口无围合E5-观景口,洞口无围合 E6-观景口,洞口无围合

数L=0.9、弹力S=3的最优解,使7处壳内

找形高度分布在3.2〜7.4m之间,室内净高
分布在2.6〜6.8m之间,以满足不同功能空 最大高度:2.4m 最大高度:2.4m

间的使用需求(图13〜15)。 15计算生成边界曲线

ARCHITECTURAL JOURNAL 065


在推敲建筑空间形态和功能模块基础上,团队进一步定义和划分
了不同建筑功能区域。内凹与外凸圆弧带来的场域感,使建筑入口具
有昭示感。建筑形态氛围引导使用者“向内部空间引入”,符合本项
目与大田景观对话的整体定位。开口空间设在内凹圆弧部分,主入口
开在西北并形成较大洞口。南侧第二个体量功能规划为半室外剧场空

间。北侧3个壳体“厅”空间及连接部分划定为室内展厅部分 。西
南侧尾部形态成为主要的室内办公与后勤空间。通过两个小尺度壳体
“厅”的过渡,实现与景观交流对话的半室外灰空间,打造半室外剧

场及阶梯看台和舞台空间(图16〜18)。
2.2互承几何设计
通过对壳体结构性能的优化,团队得到了有理化的壳曲面,为下
—步的内部结构设计提供了基础 。内部结构设计基于图像镶嵌的网格
转化的联想,即互承结构。互承结构是通过短杆构件相互旋转、搭接,
不断迭代和延展形成的一种结构,多单元编织的互承体系中,互承单
元不断在周围延展组合,最终会形成高度自相似性的互承几何语言[4]o

由于旋转、搭接,互承几何语言在空间中被赋予结构意义 ,成为了一
种独特的结构形式(图19)。
基于多单元互承结构体系的设想,团队对互承结构的几何原型及
其几何转换方式进行了研究。互承结构的诞生首先产生于图形镶嵌,

而镶嵌图形中的每个顶点是否连接3条或以上的线段,是决定能否转
换为互承几何的关键因素。具备符合条件的图形镶嵌网格后,可以进

行相应的互承几何转换,得到不同旋转角度下的互承几何网格(图20)。
通过对比B、C两类网格特性状态,综合考虑尺度与建造模拟、

066 |建筑学报2。23\1。|?集气筑智咛;想牛臂;建造.-r ri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24互承线模的结构杆件转换

19室内的互承结构细节

弯矩 应力
1.3DL+1.5L 1.3DL+1 5LL

20KNm 1.2N/m m2
14KNm D.9N/m m2
8KNm D.6N/m m2
2KNm D.3N/m m2
-3KNm DN/m m2
-9KNm -0.3N/m m2
-15KNm -0.6N/m m2
-21 KNm -0.9N/m mz

22互承网格空间找形 26结构性能计算

力学性能估算、结构与互承结构的生成,进行旋转角度参数的调试, 针对互承结构的单元杆件实施几何控制优化,使用圆弧线或直线
团队发现c网格在旋转16.1°时达到位于等分点的特殊互承状态(图 段归纳空间曲线几何特征,替代原始的NURBS曲线。运用遗传算法
21)。这种状态下,互承网格整体的结构性能达到最佳 ,能够完美呈 对圆弧半径进行归纳和整合,将圆弧半径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并
现出壳体内大跨度的无柱空间,为建筑带来独特的几何语言和良好的 进行相应编号。针对相近半径的圆弧进行区间划分,同一区间范围内
结构性能。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为了保证互承结构的稳定性和空间适 的圆弧采用半径数据的中位数作为统一的半径数值,获得误差指标小
应性,需要在设计中考虑一些关键参数,如互承杆件的强度、长度、 于6cm的归纳最优解。将所有杆件统一归纳为直线杆件、3.9m半径
连接方式等。同时,为了确保整体的力学性能,还需要进行各种模拟 的圆弧杆件及9.0m半径的圆弧杆件这3种类型,在合理误差范围内,
和测试,以便在建造过程中调整和优化结构(图22)O 通过几何系统优化大幅降低了工厂预制杆件的加工成本。

2.3互承木构的材料性能优化 在完成整体和局部杆件曲线的几何优化后,团队进一步将几何线
在智能建造的木结构部分中,团队针对互承结构线模与曲线边界 模完善至三维空间模型层面。首先进行空间中的共面偏移,接着在
控制线的交界处所存在的结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优化措施 ,主要通过 偏移后的曲面上完成出头线段的修建,建立杆件基础表面,最后将

3个维度优化裁剪后的杆件难以加工、平行杆构建力学性能难以表达 基础表面朝各自的法向延伸,形成空间杆件模型(图24)O利用成都
等问题,即筛选过短构件和过近平行构件,并确保每根杆件仍存在彼 新津区丰富的云杉资源和团队积累的木结构预制、现场装配施工技术

此搭接的相交关系,来实现边界适应性结构优化(图23)O 手段,将互承结构的材料确定为云杉胶合木,截面经过高跨比计算为

ARCHITECTURAL JOURNAL 067


B3类杆件-节点3

27互承木构节点详图

180mm x450mmo以空间中的共面偏移、出头线段修建、基础表面 实现自动路径规划、自主飞行、自主智能避障、复杂环境测绘等功能,


建立、基础表面向各自法向基础等方式,完成了空间杆件模型的深化。 结合GPS.RTK实现混合高精度感知,快速生成一数字设计模型进行
该方案的结构性能经过初步测算处于合理区间(图25、26)O结构团 实时交互和对比验证。这一技术路径能够方便建筑师通过实时监控复

队依据力学性能计算,综合设计了4种类型的木结构单元梁,并设计 杂项目的施工情况全貌,逐一智能化校对非线性钢结构、互承木结构、
了基于钢叉板、螺栓、钢钉等结构构件参与的不同类型节点(图27), OBS木板平整度、木方高度和打印板等关键要素。
通过钢叉板实现稳固连接,使方案满足结构的力学性能和施工可行性。 在感知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感知技术,提前摸排施工现场的挑
在1.3倍恒荷载和1.5倍屋面活荷载的预设条件下,方案整 战,实现风险预评判。无人机可在高空中获取项目整体数据,全站
体的弯矩分布在±20KNm的合理区间内,整体应力在1.2N/mm2 仪则可获取精细局部数据,GPS.RTK为整体数据定位提供支持 。利
至一0.9N/mm2之间,最大剪应力1.197MPa小于2.0MPa,大部分 用FUSense云端数据库储存采集由各类数据采集规划终端,实时采
剪应力低于0.15MPa,显示出良好的形变抵抗能力。对于木构屋面 集到的多模式、多类型的施工现场二维数据,并进行可视化展示。用

整体的轴向力,部分杆件轴向受到180KN压力、75KN拉力。整体 户可自定义数据采集视角、采集时间。内嵌AI智能算法,高准确
屋面的互承木构与外围控制曲线的钢环梁之间采用钢叉板实现稳固连 率、高运行效率完成场景识别与内容比对分析。这些数据可在数字设
接,分别通过焊接、螺栓方式将钢木结构交接处固定,实现方案整体 计模型中实时交互,使建筑师更全面地了解施工过程中的挑战与风
结构在不同材料体系间的有机融合。 险(图28)。
通过优化设计和测算验证,团队成功地将互承木构设计理念与智 另一方面,通过实时强大算力支持,团队可实时解算并提供施工
能建造技术相结合,实现结构性能与施工可行性的融合。同时,团队 指导。运用统计计算、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计算机视觉等相关技
考虑环保与低碳因素,选用云杉胶合木作为材料,并在工艺上探索低 术,FUSense将采集的场景数据信息经整理后数字仿真模型与设计
碳化加工方法。此项成果为智能建造领域的木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 模型进行比对校验,根据实际业务需求,构建各类可复用的功能模块,
路与方向。 对所涉数据进行分析、理解,并对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问题做出诊断、
预警及调整,实现误差检测、工期检查、电子验收等功能。借助数字

3基于全域感知平台FUSense的机器人建造 建模和全域感知技术,建筑师能实时监控并指导施工现场。例如,在

3.1 FUSense全域感知系统 互承木构和3D打印屋面施工中,建筑师可通过数字设计模型实时监


在智能建造过程中,多模态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分析至关重要。然 控铺设过程中的偏差与误差,提供相应指导和调整建议,使整个施工
而,传统的测绘方法和采集方式往往难以满足复杂施工环境下高精度、 过程更高效、准确(图29)O
多维度数据的采集需求,其原因在于传统测绘技术采用固定平台和固 最后,通过后评估,团队可实现后续工序的动态调整。数字设
定方式,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现场环境不断变化,导致测绘精度难以 计模型和全域感知技术不仅能在施工过程中提供指导和调整,还可

保障。FUSense全域感知技术是一种基于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和分 在施工完成后进行后评估和优化,提高工程质量与施工效率。针对
析的智能建造技术,它能够实现对复杂建筑项目的全方位、高精度、 不同用户的痛点需求,通过搭建的FUSense数字化平台,服务设计
实时的感知和指导,提高建筑设计和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方、业主方、施工团队、监理单位、政府单位在建筑工程中的感知需

在“瑞雪”项目中,FUSense全域感知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求。不同的用户借助FUSense平台中特定的软硬件设备,可以实现
通过搭载环境感知技术的自研无人机空中采集终端、全站仪地面采集 在施工过程中采集信息的规划 、数据采集的执行、信息的汇总分析、
终端(固定)、动力小车采集终端(移动)等多种感知设备,团队能够 与人工智能赋的数据可视化。这能有效打通智能建造场景中复杂多变

068 |建筑学报2023\1。|?集气筑智咛;想牛臂;建造..r ri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互承木构分区
(基础钢骨架T I-H-III区互承木构,按顺序铺设)

屋面3D打印板分区
28通过FUSense建模进行信息采集 29通过FUSense建模进行高精度感知及实时动态调整
(檐口版-1-25区普通板-接缝板-屋脊板,按顺序铺设)

3 一第一层欧松板OSB 4 —铺顺SPF龙骨

34互承木构与屋面3D打印分区

31预拼装三根单元与空间 32三棉木梁单元地面预拼装 33互承木构组装过程 35屋面3D打印模块及防水处理安装


定位线

的定制化流程和生产场景中信息复杂、联通困难、效率低下等问题。 完成单元构件预制并对其进行分区编号后,随即运往成都新津基地,

FUSense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包含Grasshopper端的采集规划模 进行现场数字化建造。预制、编号的木构杆件与外围控制钢环梁运至
块,包含无人机数据采集的规划、地面移动机器人的数据采集规划、 建造现场后,首先需完成外围钢环梁与5处天窗洞口环梁的空间定位:
测量机器人的数据采集规划 ;Grasshopper端的数据分析模块包含基 通过脚手架搭建与全站仪配合,定位每段钢梁所在空间位置坐标,完
于点云的神经网络物件识别、点云模型匹配、点云模型误差分析等; 成临时支撑结构搭建,从而稳定5处洞口钢环梁位置;同时,分段焊
在建造现场边端,FUSense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包含无人机的程 接边界钢环梁,通过预埋短柱支撑同样稳定空间定位 。在完成边界钢
序控制APP、地面移动机器人的控制APP、测量机器人的控制APP等: 结构现场空间定位后,便可进行后续互承木结构安装(图30)o木结
在数据汇总云端,提供整合的数据采集星示,实现跨时域跨空间域的 构安装精度要求较高,由于各木构杆件接缝的预制性切割,要求木梁

信息整合与分析。FUSense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机制,将随智能建 拼接过程中充分控制误差。因此,对钢结构定位及整体呈现精确度要
造场景的升级进行同步的拓展与迭代,成为智造建造场景下的信息采 求较高。安装过程中,若钢结构本身误差导致与木结构交接有轻微不

集感知范式。因此,FUSense全域感知技术在瑞雪项目中发挥了重 同时,则通过钢木交接处的钢叉板进行现场适应性调整。
要作用,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在互承结构分区吊装前,首先进行构件预拼装。以3根木构杆件
3.2互承木构的机器人建造 为一个组合单元,对互承结构的3个区域分区进行杆件筛选和三棉木
在互承木结构及屋面系统完成面向建造的设计层面深化后 ,互承 梁预拼装(图31、32)O预拼装完成后,从I区开始组合吊装。木结

木结构杆件与屋面3D打印板均进入工厂预制环节,分别进行互承木 构安装定位以三棉单元为基础,通过定位杆件上表面中线,先寻找到
结构单元洗削、切割以及改性塑料单元模块的3D打印有序生产。在 定位线在平面上的x、y坐标,再根据其高度进行精确抬升(图33)。

ARCHITECTURAL JOURNAL 069


施工团队还会基于全站仪、GPS-RTK、无人机扫描等方式进行每棉 匀铺设点式木方,然后将3D打印板通过金属构件连接到点式木方上,
木梁交合点中线的复测,以有效复核、及时调整木构建造过程中的累 完成一个区域屋面结构铺设的全部流程 。类似于互承木构的建造原
积偏移。 则,3D打印板的现场施工亦采用分区铺设的有序方法 。在预制阶段,
吊装完成后,团队开始有序安装屋面3D打印模块。由于模块预 整体屋面打印板被划分为4个主要类别,按照檐口板、普通板、接缝板、
制过程中已进行编号分区,现场安装主要按照预设组合方式进行装配。 屋脊板的顺序逐步展开铺设。作为外部边界轮廓定位的檐口板是现
将相应编号的模块组合完成后,再通过钢构限制性作用,将其与互承 场最早铺设的部分,且其精确定位至关重要。在檐口板铺设与定位
木结构进行相应连接,实现屋面系统与木结构的有机融合。安装完成 完毕后,设计团队立即着手铺设25个区域的普通板。因此,整个屋
后,施工团队通过现场精确测量及时调整误差,以保证整体结构的稳 面被划分为25组,1〜25区的打印板在定位安装完成后,便可利用
定性和精度。同时,施工团队还会对结构进行一定的防水处理 ,以保 中间一列的接缝板实现相邻区域的拼接。现场工作人员可通过适时
证屋面系统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图34、35)O 调整接缝板的方式,极大程度地解决施工阶段产生的横向误差(图
在机器人木构建造过程中,施工团队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现代 37、38)。
化机器人工艺,实现设计、制造和施工的高度一体化,既保证了工程 同时,为减少复杂双叶曲面的屋面板密铺拼接在预制打印、成品
质量,在提高了施工效率的同时,又减少了人为误差。此外,互承木 运输、现场安装等环节存在的误差累积,团队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结构和屋面3D打印技术的采用,使得建筑形态和结构更加复杂和精 在设计阶段解决建造阶段可能产生的实际误差。针对屋面的纵向误差,
细,达到设计意图和美学要求。 采用打印板上下的搭接构造方式,上层板按压搭接到下层板上,通过

3.3全3D打印屋面体系的机器人建造 搭接关系内的5cm重叠部分,均衡建造阶段的纵向误差。针对屋面
为了解决“瑞雪”屋面形体的高低落差超过9m以及复杂的双曲 的横向误差,则采用砖块铺砌中的错缝拼接,使横向板块拼接中产生
几何形状的问题,团队选择了大尺度改性塑料3D打印技术进行屋面 接缝间隔对齐,为横向误差提供了保证建造效果表达的有效方式。此
的形态拟合、模块化分板与样板段预制生产来实施建造。改性塑料的 外,为满足工厂预制要求与优良视觉效果 ,设计团队倾向于采用单层
3D打印屋面整体构件采用工厂预制、分组编号、现场装配式施工的 打印方法进行屋面单元预制建造。然而,在预制单层微曲单元板的过

方式,可以极大地提升现场的施工效率,缩短整体工期(图36)O 程中,可能会出现打印过程中的不稳定性,随着单层材料反复挤出以
在完成互承木构的整体搭建后 ,团队对屋面进一步施工。首先, 及层高积累,造成单元板构件的倒塌或变形。因此,团队对单个屋面

在木结构上侧铺设一层欧松板(OSB),继而铺设一层SPF木龙骨。 打印板进行了弯折处理,以产生与曲面边缘平行的层叠起伏,形成呼
在木龙骨上侧再铺设第二层欧松板,接着铺设防水卷材,最后进行 应上下翻飞形态的有机融合,满足形态美学与建造要求(图39)O
类似瓦片的3D打印屋面搭接铺设。在防水层上,按照结构定位线均 最后,团队通过在屋面顶部铺设屋脊板和屋脊缝盖板的方式,协

36远看组装完成的屋面

070 |建筑学报2。23\1。|?集整智11;想牛臂;建造.-r rf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37屋面体系安装全流程
38屋面体系施工过程
39屋面打印板拼接方式

I区木构搭建完成 川区木构搭建 III区木构搭建完成

第一层欧松板OSB 第二层欧松板OSB 铺设防水卷材 边界钢构定位 铺设木方

屋面打印板分区铺设 屋面打印板分区铺设 屋面打印板分区铺设 屋面打印板分区铺设 屋面打印板分区铺设


(普通板铺设完成)
少 *

£7

X—J-

屋面打印板分区铺设 屋面打印板分区铺设 屋面打印板分区铺设 天窗骨架搭建 天窗玻璃搭建


37 (接缝板铺设完成) (屋脊板铺设完成)

调位于建筑顶端的整体形态与屋面搭接关系。经过檐口板、普通板、接缝板、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师袁烽
屋脊板的有序施工拼接,壳体屋面如同皑皑白雪般起伏绵延。互承木构及 地点四川成都
设计/2021年/竣工/2022年
3D打印屋面从设计到建造的一体化,极大地体现了数字建筑在设计深化阶
业主四川天府农博园投资有限公司
段的无限潜能,及其面向建造施工阶段的智慧化赋能。 设计团队
高伟哲、孔祥平、张售、刘康、王炬、胡樱子
智能建造上海一造科技有限公司
4结语:迈向人机协作的可持续未来
基地面积3689 m2
作为后人文建构的代表,天府农博园“瑞雪”展厅不仅具有高预制装 建筑面积2180 m2
结构形式互承木构
配化、高效、绿色、可持续等优势,更在数字建造工作流程方面进行了深
入研究。本文通过对互承结构面向建造的几何特征优化 、结构性能优化、
参考文献
节点设计等环节的深入探讨,实现了互承木结构壳体从设计到建造的交互 [1] SEKLER E F. Structure, Construction, Tectonics [J], Aufbau,
1964(10): 89-95.
工作流程打通,为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起到示范作用。 [2] PICON A. Construction History: Between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History [J], Construction History, 2005/2006(21): 5-19.
“瑞雪”展示馆既是一次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也是一次“乡村智造”
[3] 袁烽,柴华.数字享生,关于2017年上海“数字未来”活动“可
的系统研究,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建设实践的重要案例。本项目立足乡村 视化”与“物质化”主题的讨论[』.时代建筑,2018(1): 62-68.
[4] GRUNBAUM B, SHEPHARD G C. Tilings and Patterns[M].
振兴战略,以“瑞雪”展示馆为具体实践载体,通过对建筑与结构、建造
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 1987.
与生产、施工与运营等方面的全流程探索,实现了设计理念、建造方式和
图片来源
运营管理的全面升级;通过对结构性能化策略、预制装配化建造以及绿色 图1,4, 5, 8,16右上,19左,36右:是然建筑摄影拍摄
图2, 3, 9, 16左,16右下,36左:存在建筑-建筑摄影拍摄
生态可持续等方面的实践研究,将乡村建筑从传统乡村建造方式中解放出
图6, 19右,39:王可拍摄
来,对中国当代乡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KS 其余图片均为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拍摄、绘制

ARCHITECTURAL JOURNAL 071


1在沙漠景观中的碧哈总部

走进沙丘:设计碧哈总部 Inside the Dune: Designing BEEAH HQ

[萨拉•谢赫•阿克巴里 ]Sara Sheikh Akbari 1 摘要 ABSTRACT

[帕特里克•舒马赫 ]Patrik Schumacher 1 介绍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碧哈总部设计,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ew BEEAH Headquarters

[段雪昕 ]DUANXuexin 1,2 designed by Zaha Hadid Architects (ZHA), which responds
与沙漠沙丘起伏的形态相呼应 ,根据当地气候条
to the undulating forms of the desert dunes and optimizes
作者单位 件进行设计优化,配备符合LEED钥金标准的新 the design according to local climatic conditions.
1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英国) 一代运营技术,旨在未来实现净零能耗。继而详 Equipped with next-generation technologies for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operations at LEED Platinum standards, the design aims
细说明了其“沙丘”设计理念的核心,即屋顶设计,
to achieve net-zero energy and sets a new benchmark
收稿日期 并进一步阐释了为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整体影响所 for future workplaces. It reveals the heart of the "dune"
2023/07/21
做的努力与精心的设计考量。 like concept of BEEAH HQ which lies in the design of the
roof, and explain the efforts and carful design decisions to
DOI: 10.19819/j.cnki.lSSN0529-1399.202310011 关键词
reduce the building's overall environmental impact.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碧哈总部;可持续性; KEYWORDS
净零能耗;未来建筑 Zaha Hadid Architects; BEEAH HQ; sustainability; net-zero
energy; future architecture

072 |建筑学报2。23\1。I?集整智11;想牛臂;建造..r ri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2从阿尔萨贾沙漠
眺望碧哈总部

当你驱车经过沙迦一望无际的阿尔萨贾沙漠(Al Sajaa deserts) 洲”与聚会空间,在加强自然通风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将阳光间接地

—碧哈(BEEAH)
时,你会看到一个迷人的建筑逐渐出现在地平线上— 引入室内空间。建筑拥有大面积的悬挑,形成可遮阳的玻璃外墙。尽

“沙丘”般的总部大楼。在沙漠的背景下,它傲然挺立,独特而引人 管建筑外观坚实,它的两个中央内庭院保证了所有内部空间的充足日

注目的设计立即吸引了路人的目光。碧哈集团是沙迦一家发展迅速的 照与全景视野,同时也有效地减少了暴露在沙漠强烈阳光下的玻璃面

环境管理公司,在2013年为其总部建筑举办国际设计竞赛之后,委 积(图4〜6)。

托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aha Hadid Architects)为其设计总部大 公众可以通过游客中心与公共翼楼之间的空间进入建筑 。在进入

楼。碧哈总部建筑面积9000m2,占地约9.3hm2,毗邻碧哈废物管理 大楼后,游客与工作人员会在中央看到一个由清水混凝土穹顶覆盖的

中心,体现了碧哈集团“可持续性”与“技术"的两大战略支柱(图1)o 两层高的大堂空间。大堂中央典雅的楼梯将游客与工作人员引向由混

凝土穹顶覆盖的画廊空间与管理办公空间(图7)。尽管碧哈总部是一

1浑然天成的“沙丘” 座私人办公楼,但在其公共翼楼内还设有画廊、200座的礼堂、咖啡
建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沙丘在沙马尔盛行风吹拂下形成的起伏形 厅(图8)以及游客体验区。这些都是为碧哈集团全年举办的不同活
态,与周围的沙漠景观浑然天成、相得益彰。其有机的曲线和流畅的 动而设计,可用于社区项目与教育。该建筑的私人翼楼包括中央开放

线条模仿了沙丘的流动性,唤起了一种宁静的感觉(图2)。碧哈总部 式办公区,以及私人的办公空间、会议室和配套空间(图9)。

由3个不同的“沙丘”体量组成,在设计之初,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
对其朝向与轮廓进行了优化,每个体量都能满足不同的功能要求(图 2建筑几何:从概念到实现
3)。位于北部的游客中心旨在通过互动展品展示碧哈集团的运营情况, 碧哈总部“沙丘”概念的核尤、在于屋顶的设计,精心打造的屋顶

两个主要体量分别是位于北部的公共与管理区,以及位于南部的行政 与周围景观建立了连续、流畅的联系。屋顶是一个迷人的自由形态结

区。这些体量通过两个中央庭院相互连接,庭院作为建筑内的“绿 构,由当地生产的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板(GRC)建造而成,不仅体

ARCHITECTURAL JOURNAL 073


1主楼
2游客中心
3能源中心
4礼仪区
5光伏板阵
6停车区
7 VIP停车区
8巴士停车区
9沙丘景观小品
10水景

1门厅
2接待
3大堂 12设备叵
4办公 13庭院 辅助功能间
3总平面 (5 5会议 14部门办公区 22 控制室
6室内水景 15 员工门厅 23 董事长办公室
7室外水景 16 礼堂 24 会客区
8储藏室 17 礼堂门厅 25 CEO办公室
9垃圾回收间 18 咖啡厅 26 董事会室
10收发间 19 研究室 27 总监办公室
11祈祷室 20 游客中心 28 画廊空间

5二层平面

•3“ 〜Hill
II MIL ■;

© £

7大堂中央楼梯
8面向咖啡厅的大堂铺设了木材饰面
9从员工入口看向开放式办公空间

074 |建筑学报2。23\1。|?集整智11;想牛臂;建造.-r riFh.


I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10碧哈总部的日出

现了设计理念的核心愿景,还实现了重要的功能目标。GRC板的使
用有助于提高建筑的热质量,通过有效调节温度波动来提高能源效率;

在室内散热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为用户提供舒适的环境。

人们驾车驶过时,会感到建筑的轮廓如海市蜃楼般在地平线上浮

现。屋顶的沙色与沙漠的色调相协调,在沙漠的阳光照射下,光与影

的交织进一步使建筑与周围的沙丘融为一体(图10)o同浅色屋顶面
面板曲率分析
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包边的深灰色GRC面板,勾勒出建筑的轮廓,
突出了屋顶的自由几何造型。

之所以决定在屋顶上使用平面GRC板,而非单曲面或双曲面

GRC板,是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包括易于生产、运输和安装,以
及成本效益,在确保施工过程顺利、高效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了

在不影响设计概念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持自由形态的连续几何曲面, 细节放大

11屋面分板设计的方案比选
设计团队在各个阶段都进行了大量的优化设计和表面分析。

在屋面分板设计上,团队比选了多种不同的板块形状、大小与布

置方式,每个方案都对平板、单曲板和双曲板的范围进行了数据分析

(图11),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平面面板的数量,同时确保不会影响整
体几何形状的流畅性。最终,屋面几何造型的有理化选择了使用三角

形平板。屋顶由约6400块三角形GRC平板组成,其设计尺寸比包
边板板块的尺寸小很多,这样的细分可以使其更接近屋顶的双曲面造

型,同时使板材的运输与安装更加方便与经济(图12)。

为了强调方向性并突出整体几何造型,三角形板块间的主要屋顶

接缝在南北方向的宽度设计为100mm,而在东西方向的接缝较小,
12最终屋面分板的设计方案

ARCHITECTURAL JOURNAL 075


13屋面的三角形面板
14屋面2019年5月施工照片

1双层中空玻璃
2钢板竖框
3主体钢结构
4三元乙丙卷材
5幕墙系统EWS 02 GRC包边板
6混凝土主体结构
7保温层
8 GRP天沟
9钢支撑
10 EWS 01三角形GRC屋面板
11铝板直立锁边
12铝型材
13水泥板
14垫片
15灯饰
16硅填缝
17二级钢结构
18防潮层
19铝防水板
20 GRP支撑钢
21 GRP釉面板
22 GRP内衬板
23架空地板层铺大理石瓷砖
24线性变形缝
25铝盖板
26可移动GRC板
27混凝土盖板
28固沙层
29夯实层
30铝支架
31铝板

15墙身详图 一°-5 17

仅为20mmo选择使用更宽的接缝可简化GRC次结构的设计,便于 的和谐统一。顶点高度为17m的大堂像是一个流动体,其内设有接

从上方安全地安装固定件,同时也有利于安装集成线性LED照明系 待台和等候休息室,游客可在视觉上被引导至碧哈总部的各个公共空

统,与建筑的几何造型相得益彰 ,并由邻近的光伏板发电场供电。 间,如礼堂、会议室和内庭院(图16、17)。


在玻璃立面扭曲的地方,采用了与屋顶类似的设计策略,立面被 双曲面的清水混凝土穹顶结构曲线优美、无需内支撑,与碧哈总

有理化为平板三角形玻璃板。通过使用一个规则曲面作为玻璃立面的 部的设计愿景相得益彰,也成为了建筑重要的设计空间之一。穹顶的

基础几何面,可以确保立面框架保持平直,并与用于水平支撑和横向 建造需要一个细致的过程和详细的工程设计,分5次浇筑而成,两侧
约束的主要钢结构保持一致,从而在实现设计概念与实际限制之间取 的初始浇筑与垂直墙体的浇筑过程非常相似,而穹顶顶部的最终浇筑

得了巧妙的平衡(图13〜15)。 则是模拟了天花拱顶的创建。在此过程中,对混凝土混合物的设计给

屋顶设计语言的流动性也延续到了室内 。清水混凝土穹顶的两层 予了精确的关注,以确保其能够适应不同的条件(图18)。


通高大堂空间,体现了建筑在室外形式、室内空间、结构与功能之间 穹顶上覆盖着数百个嵌入式金属盒,这些金属盒集成了照明与机

076建筑学报2。23 \1。?集兽筑智%■亨•臀;建造,.r dFh.


I Special Issue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Fabrication
电管线,确保空间不仅在视觉上具有凝聚力,而且具有高度的功能

性。穹顶以其独特的外观在空间中引人注目 ,与周围的玻璃钢板(GRP)
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为屋顶的钢结构提供重要支撑。

3与环境共同设计
设计团队始终致力于创造具有环保意识的建筑,在设计之初就采

用了一系列主动与被动设计策略,以优化可持续性与舒适度 ,其中包

括:精心设计的“沙丘”;布置大量悬挑提供遮阳并减缓玻璃立面的

热增益;可以利用从其“生活实验室”收集的数据,不断进行自我调

整和优化;由太阳能电池阵提供电力,并配备了新一代智能技术,旨

在实现LEED祐金认证和净零能耗;可开启外墙有利于自然通风 、促
进新鲜空气的持续流动,并显著减少了对额外冷却系统的需求;外墙

选择了专门用于反射太阳光饰面,可有效地减少热量吸收,有助于降

低整体能耗。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衷心希望,从该项目中获得的

宝贵知识将成为指导性的蓝图,激励人们创造具有环保意识和前瞻性

思维的未来建筑。KS

设计单位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
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帕克里特•舒马赫
地点阿联酋沙迦
设计/ 2014-2022年/竣工/ 2022年

业主碧哈集团(BEEAH Group)
设计团队
Sara Sheikh Akbari (项目主管);Charles Walker(商务主管);
Gerry Cruz (室外部分负责人);Drew Merkle (室内部分负责人),
John Simpson, Matthew Le Grice, Maria Chaparro, Frenji Koshi, Leo
Alves, Erwan Gallou, Vivian Pashiali, Alia Zayani, Alessandra Lazzoni,
Zsuzsanna Barat, Dennis Brezina, Rash a Al-shami, Anna Mieszek,
Elena Scripelliti, Eider Fernandez-Eibar, Marco Pavoni, Ben Kikkawa,
Maria Vergopoulou-Efstathiou, Haohao Chen, Thanh Dao
第一阶段设计团队
Tariq Khayyat(项目主管),Kutbuddin Nadiadi(项目建筑师);
Gerry Cruz, Drew Merkle, Yuxi Fu, Xiaosheng Li, Edward Luckmann,
Eleni Mente, Kwanphil Cho, Mu Ren, Harry Ibbs, Mostafa El Sayed,
Suryansh Chandra, Thomas Jensen, Alexandra Fisher, Spyridon
Kaprinis, John Randle, Bechara Malkoun, Reda Kessanti, Carolina
Lopez-Blanco, Takehiko Iseki, Matthew Johnston, Sabrina Sayed,
Zohra Rougab, Carl Khourey, Anas Younes, Lauren Barclay,
Mubarak Al Fahim, Faten El Meri
竞赛团队
Xiaosheng Li, Gerry Cruz, Yuxi Fu, Drew Merkle, Lauren Barclay,
Mostafa El Sayed, Alia Zayani, Mubarak Al Fahim

结构、立面、声学、交通及市政顾问Buro Happold
MEP.光学、防火及安全顾问Atelier Ten
可持续顾问(设计阶段)Atelier Ten
可持续顾问(建造阶段)Buro Happold
造价顾问 Gardiner & Theobald
项目经理 Matthews Southwest
景观顾问 Francis Landscape
当地建筑师 Bin Dalmouk, DSA Architects International
总承包商 Al Futtaim Construction

基地面积9.3 hm2
建筑面积9000 m2
结构形式钢结构,少部分混凝土结构

图片来源
® 1,2, 7~10,13,16: Hufton+Crow 拍摄
图 14,17,18: Luke Hayes 拍摄
其余图片均为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提供
16大堂中央楼梯
17从二层画廊空间向清水混凝土穹顶望去
18清水混凝土穹顶2019年5月施工照片

ARCHITECTURAL JOURNAL 077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地点/江苏徐州
设计/ 2021年/竣工/ 2022年
建筑师崔It关飞董元铮
Architects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 Research Group Land-Based Rationalism D.R.C
Architects in Charge CUI Kai, GUAN Fei, DONG Yuanzheng
徐州园博园儿童友好中心 Design Stage 2021 Completion 2022

Children's Friendship Center at Xuzhou DOI: 10.19819/j.cnki.lSSN0529-1399.202310012

Garden Expo
Xuzhou, Jiangsu
业主徐州新盛园博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毕懋阳、庄彤、肖芬芬、巩艳红、卫嘉音、李可溯、娄霓、
韦振飞、曲可鑫、李仁杰、高丽颖、裴韦杰、彭典勇、
张若曦

景观设计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
幕墙顾问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帷幕中心
泛光照明顾问北京宁之境照明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基地面积4.1 hm2
建筑面积4700 m2
结构形式钢网架

摄影吴清山

总平面(T) 1儿童友好中心 5大草地


2 5号门 6森林树屋
3观鸟塔 7停车场
4营地 8亲水场地

1西区临水面外景
2西区入口

ARCHITECTURAL JOURNAL 079


3全景鸟瞰
4底层架空灰空间
5北侧主入口

二层平面

1活动室
2冷饮吧
3综合活动厅
4设备间
5休息亭
6室外露台
7厨房
8餐厅
9书吧
10办公室

—层平面 ©

080 |建筑学报2023\ 10 |醍s


栏杆
屋面
排水沟
节点
嗣柱
碳穿孔铝板
属饰面板
W锌钢板
增强水泥纤维压力板
内嵌150mm厚岩棉
厚覆膜装饰板
9mm厚耐火纸面石

M白色吸声涂料
筋吊杆,上部与
•0X4角钢固定
厚扩张金属网板块,
制边框U型龙骨,找
钢筋吊杆固定
尝耐磨整体卷材地面
厚镀锌钢底板
基础

墙身详图? °jg—°5 1?

ARCHITECTURAL JOURNAL 081


6东区综合活动厅

剖透视

082 |建筑学报2023\ 10 |联s


[董元铮崔恺]
一座充满童趣的“几何园林” DONG Yuanzheng, CUI Kai (通讯作者)

-钢桁架多边形构建徐州园博园儿童友好 作者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北京,100044)
中心
A "Geometric Garden" Full of Childlike Joy 收稿日期
2023/08/14
Children's Friendship Center Constructed by Polygonal Steel Truss at
Xuzhou Garden Expo DOI: 10.19819/j.cnki.lSSN0529-1399.202310013

1结构作为策一城市与大博览会 式基础、首层架空,使建筑在原野溪流上“盈盈而立”,地形和景观

徐州是华东重要的重工业城市,素有“网架之乡”的称号,钢网 得以连续而完整,且顺便解决钢结构落地的防潮 、防腐和检修需要。

架的加工与生产在徐州具有成熟的产业集群 。徐州儿童友好中心是第 我们对西侧溪流稍做改道和截流,建筑偏置于基地西北,尽量临

13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的配套文化设施。作为一个典型的 溪而建。临溪处需要亲水,密林中需要登高。我们希望建筑与地形之

博览会建筑,设计任务脱离不了一贯的情况:要求快速建造,且功能 间产生更生动的拟合,于是开始了对钢网架结构单元具体几何形式的

带有不确定性。 探求。

大博览会的诞生与工业革命密不可分,博览会建筑则伴随着近现

代建筑的工业化之路,从水晶宫到埃菲尔铁塔,铸铁、钢等新型工业 —结构单元的核心
3找形—
材料在博览会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因其自身优秀的物理特性,还因 采用钢空间网架的策略是由可依赖的社会资源、可利用的经费、

为博览会具有临时性—
—很多博览会建筑在会后将被拆除或改作他 可允许的周期、不得不面对的基地限定决定的。找形,即找到一个合

用,人们在彼时已经认识到金属材料在拆改和可循环利用方面的优势。 适的基本结构单元的几何形式 ,是设计的现实起点。

这些背景给了我们重要的启发,决定从结构体系入手,做基于某 单元式的设计来自自然造物的启迪。从向日葵、蜂巢、雪花,到

—钢结构网架,在徐州当地
时、某地、某种相应的社会资源的设计— 微观世界的细胞、微生物,几何体的相似、重复和镶嵌,我们在自然

简便易得、适应快速建造,同时其灵活可变、可自由生长的特点可以 —单元式设计策略是达成建构系统标准
中得到太多完美的形式示范—

更容易地对功能空间改变作出响应。 化的理想方法。我们希望为钢网架找到一个理想的几何单元原型,既

具备结构静力学的合理性,也能提供空间组织的效率,更理想的是具

2轻的提出—
—建构与地形 有几何上的趣味,可以为空间和形式带来新的机会。

项目基地位于园博园北侧一角,荒野中地形微微起伏,西侧一条 我们决定采用这样一个五边形,由一个正方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

泄洪渠穿过,汇入南侧的悬水湖。整个基地被较浅的大片坚硬岩石层 组成:在平面上拥有等长的5条边,使它具有可密拼性和生长性 ;在
覆盖,很多岩石裸至地表。西侧的泄洪渠两岸露出大量的岩石,天然 方向上,提供了 90°和60°两种拼接和转向的机会,使平面拥有更多

地赋予了溪岸叠石造景的园林情趣。 变化(图1)。90°内转角提供稳定的空间,60°内转角则解决多向的通

在这种地质条件下建设,结构基础的处理将面临难度高、代价大 —像一截彩色铅笔,像一块稚拙的
行。它的形式感带有天然的童趣—

等问题。基于这一限制,我们从一开始就不考虑对基地进行大范围开 积木,像一个儿童简笔画的童话小屋。

挖爆破,而希望求诸于尽量轻质的、对地形更友好的建构体系—
—点 当它作为剖面使用时,三角形的一条边成为与水平面夹角为30°

1单元几何逻辑

ARCHITECTURAL JOURNAL 083


2剖面构造分析
3观鸟塔
4屋顶平台远眺观景
5空间网架分析
6整体轴测

的楼板或屋面,是楼梯、台阶可利用的理想 剖面上,建筑群的地坪根据周边地形和景观 小” 1,o多么有趣,金属材料创造了一种可

坡度,空间单元的等边特性提供了完美、标 的需要而起伏,产生了亲水空间、远眺观景 —使结构成为线条,一种没有距离没有


能—

准的标高衔接方式(图2)。且它能像我们期 空间(图4)、书吧的阅读台地、屋顶小剧场、 大小的抽象之物。

待的一样,轻松地引导空间上扬或下探,与 户外营地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空间体验。所有 五边形单元的确定,确立了结构体系------

地形产生灵活的拟合关系。 的立体单元都通过短柱架空在混凝土浅基础 个基于五边形三维轴网的空间钢网架。单元

二维和三维同时应用这个几何单元,房 上,漂浮在地形上方。 体的等边成为等长的结构杆件 ,上下弦杆为

子就像在花园中搭积木一样,自然而然地生 H型钢,斜腹杆为圆钢杆,相互以多面体节
成了:在二维平面内,以致密排列的标准活 —尺度与可视性
4结构— 点连接,网架自身的结构高度容纳了建筑空

动室为核心,建筑向东、西两个方向生长裂 自金属结构诞生以来,人们对其给结构 间(图5、6)。


变,向西延着溪流旋转、扩散,向东则分裂 构件的尺度带来的颠覆最为惊叹。水晶宫内 考虑到儿童活动的空间需求和行为尺

为营地、观鸟塔(图3)等几个独立的小单体, 部“我们只看见许多优美的线条,没有任何 度,将单元体的边长设定为3.6m。相对小

使完整的建筑体量完全融入树林中;在三维 线索可以用肉眼来判断其距离或真正的大 巧的单元跨度使圆钢(作为空间网架腹杆)

084 |建筑学报2023\ 10 |醍S


直径可以小至160mm, H型钢(作为空间 放的体验。

网架的上下弦)高度小至200mm—
—越小
越接近抽象之物。均一的跨度带来均一的截 —简单与复杂的原则
6建造—
面。连接节点在传统球形的基础上对各向连 单元式几何原型的设计策略,是我们团

接杆件做法向面的切削,产生的多面体节点 队近年来持续研究和实践的设计方法之一。

具有一定的陌生感,削弱传统球形网架可能 抽象与现实之间产生的偏差,主要来自构造

导致的美学疲劳(图7)。 自身厚度与结构截面的叠加影响,以及不可

跨层空间网架的特殊挑战在于,各层楼 避免的、从结构主体到围护界面层层叠加的

面的荷载不能任意施加在空间网架的中部。 施工误差,这是每一个具体工程都需要面对

在结构工程师的建议下,所有楼面处的节点 和解决的问题。
7多面体连接节点分解轴测
被拆解成水平构件贯通、上下各设一个球节 围护界面采用轻质材料,形成镂空不锈

点的形式。这种层叠关系在立面上呈现为层 钢板幕墙、阳光板幕墙、金属网幕墙以及装

间联结特殊的节点形式,使结构逻辑可读。 配式垂直绿化外墙。通过在立面上像七巧板

结构构件暴露在围护结构外,进一步提高了 —样组合,增强了建筑围护构件的单元化特

钢结构的防火安全性。申克尔认为:“一座 征。单元构件的工厂化预制和现场装配作业

建筑中的所有重要结构元素都应该是可以被 使建筑整体更精致。围护界面内置会带来冷

看见的,一旦结构的基本部分被掩盖,整个 桥处理的难度,我们采用在室内侧喷涂纤维
思维的过程就都丢失了。”⑴这一观点在结 保温涂料的方式解决。

构与建筑美学之间增加了一个重要的联系。 装配式带来的高精度是双刃剑,使建筑

可视的结构构件就像儿童简笔画一样,一笔 设计和施工的容错度降低。当一个严密的几

—画编织起建筑,单元式围护界面嵌在结构 何系统控制了一座建筑的平面、立面、结构

框架的阴影里,使建筑外观看上去显得灵巧、 体系,直至装饰和细部,也就意味着,错误

精致(图8)。 可能更刺眼,也更难以弥补。工程中经常遇

至9的现场为降低造价而擅自减配的情况一

—被发现的“几何园林”
5空间— 如大玻璃改小玻璃、金属大板改小板、细框

在理性的结构系统框架中 ,围护界面可 改粗框、开缝改胶缝,或者擅自省略节点细

以相对自由。灵活多变的空间、丰富的体验 节,如离缝、折边等—
—在一个严密的几何

是顺理成章的结果。除了有意识地提供规矩 系统中都无所遁形,使建筑的完成度、逻辑

—些的活动教室区域与更活泼的商业区域之 性打折。另外,几何单元的复杂度提升一点

夕卜,我们未对空间的使用方式做出更多的限定。 点,围护界面单元的数量可能会呈现指数级

在建筑底层,各种形式的架空和斜腹杆的限 的增长。这些都使我们意识到,足够简单的

定,使建筑与场地之间形成了各种室内外交融、 秩序才能成为法则。G8

渗透的灰空间,有似亭台;在高处,各种景

框与周边丰富的水景、草地、密林产生视线

和空间上的交流,更胜楼阁(图9、10)o
当我们在这个小巧的几何世界中漫游, 注释
1)洛萨•布赫尔于1851年所述,转引自《空间•
随时随地感受到几何框景中的自然 ,小巧的
时间•建筑》。
多边形单元带来空间短促的转折和频繁的节
参考文献
奏变化,空间穿插的偶然性造成了很多不经
[1]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建筑理论史—
—从
意的视线的贯通—
—虽然这不是设计时有意 维特鲁威到现在[M],王贵祥,译.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21.
为之,但也不算是穿凿附会,我们确实“发
图片来源
—这
现”多边形体系自造了一个几何园林—
所有照片均为吴清山拍摄
种空间的变化和乐趣,带给人一种轻松、开 所有图纸均为卫嘉音、毕懋阳、周思阳绘制
8结构可视的立面局部
9西区一层半室外空间
10西区二层灰空间

ARCHITECTURAL JOURNAL 085


设计单位素朴工作室 地点/江苏宜兴
设计/ 2018-2020年/竣工/ 2022年
建筑师宋晔皓孙菁芬
Architects SUP Atelier
Architects in Charge SONG Yehao, SUN Jingfen

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 Design Stage 2018 — 2020 Completion 2022

Wastewater Resource Reclamation Plant DOI: 10.19819/j.cnki.ISSN 0529-1399.202310014

of Yixing
Yixing, Jiangsu
业主中持新概念环境发展宜兴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解丹(专业负责)、石磊、陈晓娟、褚英男、吕蕙欣、
刘梦嘉(实习)、欧阳扬(实习)、王希典(实习)、林丹荔(实习)、淮泽宇(实习)、
刘蕊(实习)

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工业建筑施工图设计及工艺设计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景观双螺旋楼梯结构设计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照明设计同原照明工作室
景观设计北京雨人润科生态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基地面积8.03 hm2
建筑面积3.30万m2
结构形式钢结构(建筑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池构筑物)

摄影夏至

总平面
O 0 20 50 100m

1厂区东侧鸟瞰
2池子咖啡外侧梨形庭院

ARCHITECTURAL JOURNAL 087


三层平面

1门厅

一层平面 O 0. 10 20 50m

088 |建筑学报2023\ 10 |醍s


1办公室 6水务花园区
2室外中试区 7咖啡厅
3门厅 8初沉池
4休闲岛 9缺氧池
njjOtCluii 1-■■-L 5门厅前广场 10好氧池
mi mi ill Bini . ........... 11二沉池
L 1 u W
sm此w lJUL 1业理里!迎
剖面 P 1° 20,m
3” 。

3研发办公楼顶层圆形内院
4研发办公楼去往泥区的架高廊桥
5研发办公楼三层北侧出入口平台
6中央景观水池的双螺旋坡道
7研发办公建筑北侧入口广场区

ARCHITECTURAL JOURNAL 089


[孙菁芬宋晔皓褚英男解丹刘梦嘉]
面向未来的污水资源概念厂 SUN Jingfen 1, SONG Yehao 2,4 (通讯作者),CHU Ying nan 2,4, XIE Dan 3, LIU Mengjia

设计研究 作者单位
1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84)
A Study on the Design of Future-Oriented Conceptual 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Plant of Wastewater Resource Reclamation 3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100085)
4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

收稿日期
2023/02/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78264)

DOI: 10.19819/j.cnki.ISSN 0529-1399.202310015

1设计源起
“污水处理厂”曾经一度是人居环境中必不可少但又让人敬而远

之的市政设施。传统污水处理厂由于成本和工艺的限制,通常会因气

味恶臭、噪音过大、蚊虫增多等现象影响周边环境,进而产生邻避现

象。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城市的发展,倾向于采用下沉全封闭式

等方式,改善基础环境水平,降低气味、噪声等因素对周边环境的污

染。虽然实现了不对周边城区产生负面干扰的目标,但是污水处理厂

仍然并未完全融入城乡生活,是城乡发展中的孤岛与末端环境。

随着污水处理技术的进步和迭代,曾经那些必须藏在阴暗里的幕

后英雄,终于进化成资源的循环工厂,试图以健康开放的姿态向社会
1概念厂南侧农田
和公众开放,积极努力地融入城市人文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将曾经

地图中那些不为人知的隐藏之地,变成低碳的生态公园、城市的郊野

客厅。这便是素朴团队接到“污水资源概念厂”任务时的规划与设计 用、分与合、简与繁、异与同,最终“炼制”成一件完整的“器”。

初衷。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概念厂专家委员会,从2013年开始,几经酝酿, 2整体设计在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应用
提出了 “建设面向未来的中国城市污水处理概念厂”的构想,并明确 2.1顶层设计的“分与合”
了概念厂的4个追求“水质永续、能量自给、资源循环、环境友好”, 宜兴污水资源概念厂的红线面积约8hm2,整体建构筑物面积约

借此实现中国污水处理行业在国际上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3.3万n^。其整体布局需满足:污水处理(20000t/d处理量)、污泥
专委会科学家们的技术要求与人文情怀,与建筑团队接手项目之初的 与有机质的处理(100t/d处理量)、若干条水处理试验线的研发中试区、
整体设想,从不同的专业领域着手,却在山顶上相遇,一拍即合。 科研及管理人员办公空间,以及面向公众开放的兼顾展陈、科普、学

考虑到当下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向未来的概念厂需要技术上开放 术交流、庆典活动的多功能空间。这些功能需求,按以往的规划模式,

以满足更新迭代。所以概念厂的意义,不在于定义当下最新的工艺技 会采用摊开的独立分散式布局。但这次,我们在业主的支持下,采用

术,而在于打破公众对污水处理设施的偏见,营造自然和谐、友好开 了集约的三维立体布局(图2、3)o

放的公共环境。 首先,污水处理(水区)和有机质处理(泥区)因各自独立的处理

概念厂选址位于江苏省宜兴市高媵镇,周边鱼塘水系及农田环绕 , 工艺单独分作两区,分别设置于距离市政污水运输主管道最近的东北

生态风景独具特色。在这样的环境里建设污水处理厂,让我们既慎重 侧和背离公共广场的西北侧;场地南侧则是研发办公区,既靠近城市

又珍惜,必须让它成为融入自然、开放友好的公共景观(图1)。 干道和厂区内公共广场,又能欣赏南侧视野开阔的田园景观。在总体

在这样的目标下,概念厂的设计绝不能是各专业独立的技术拼盘 , 布局上,打破常规水区和泥区内松散的独立厂房式布局,将其按工艺

而是需要总建筑师打破领域和学科间的壁垒 ,在整体思维的淬炼下, 流程需求捏成紧密贴合的整体,减少了外墙和外部道路,简化了物流

从园区到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协调公共环境与工艺技术之间的美与 路径和管理人员出入口。整合后建构筑物的体量和占地大幅减小,日

090 |建筑学报2023\ 10 |作品


I Works
常生产和运维管理主要依靠北侧和西侧的道路和场地;而面向公众的 之后廊桥往东行至池子咖啡的屋顶,并开始逆时针绕水区构筑物一圈,

广场和管理研发人员的道路则位于厂区的中部和南侧 ,“生产”与“公 在不影响水区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可较近距离地参观污水的处理流程 ,

众服务”的场地和流线独立成环、互不干扰(图4)。 —双螺旋坡道处,沿双螺旋回到
最终回到中央广场的标志性构筑物—

得益于场地内紧凑的布局,整体规划为厂区节省了约1-8hm2的 广场的镜面水池上。镜面水池的水是污水处理后的洁净水,薄薄一层

北侧预留发展用地。这些绿化空地也为厂区内的海绵设计及雨水净化 水面,既展示了处理后水体的清洁度 ,又是能与公众互动的景观小品。

与利用做出了贡献。 挑战了结构设计的双螺旋楼梯,作为整个立体参观流线的起点和终点,

为进一步实现三维空间上的布局集约,概念厂的管理办公区与研 与镜面水池互相因借,成为广场核心区的标志性景观 (图7)。


发中试区立体叠合布置。底部的研发中试区需要大跨度 、高净空以满 立体的参观动线,自广场草坡而起,至广场水池而终,将办公研

足实验条件,四周开敞、避雨且可自然通风排烟;借助中试区的层高, 发区、污水处理区、有机质处理区这3大功能板块环绕成一片抽象的

在其东侧布置了 3层的配套实验辅助用房及设备层,并在其顶部集中 “三叶草”,整体参观流线是一场移步换景的动态体验。公众的参观与

设置厂区内的管理办公、会议展陈等空间(图5)。 厂区的日常运行和维护界面立体分流,在保证公众可近距离观看各类

面向公众展示科普的多功能空间被处理成紧贴水区圆形二沉池壁 处理工艺的前提下,不影响厂区内的安全生产与正常运营。

的线性展廊,借助4个梨形庭院,将此线性空间分为中控展示、多功 这一立体参观动线和公共广场的设立,加深了公众对概念厂的了

能池子咖啡、服务配套3段空间。借助庭院墙体的结构支撑,实现了 解,增强了公众与工厂之间的互动 。池子咖啡可以做科普园地,办论

无柱的室内空间,获得南北通透的景观视线:南侧可看到厂内核尤、的 坛或学术会;户外广场、草坡、景观水池可以办音乐节、文化周、户

广场花园;北侧的玻璃幕墙为“池子咖啡”点题,让人在咖啡厅一眼 外婚礼,以实现“公众”和“工厂”的双向奔赴:通过科普,公众了

就能看到工业化的污水处理池(图6),使得市政工业设施也成为可被 解污水处理厂、消除了成见;污水厂保持开放性,可组织公众活动,

欣赏的风景。 以服务人文社会。

东北侧与池子咖啡连体的水区、西北侧独立的泥区、南侧办公加 2.2工业建筑的“简与繁”
研发中试区,以三足鼎立之势,构成了概念厂的主体,并围合出中间 在概念厂的建筑设计中,度的把握和克制也非常关键 。它虽然是

带有立体景观绿化的公共广场,正对概念厂的主入口。以广场内景观 不同于常规污水处理厂的示范项目,但终究还是需要理性控制的市政

绿地北侧的坡道为起始端,一条立体的步行环廊坡道顺时针串联了研 工程。整体厂区的建筑设计全靠建筑自身的功能元素来实现,借助体

发办公平台。往北可达泥区屋顶,隔窗可观看生物质处理的加工工艺; 量的虚实、窗洞口的布局,以及楼梯、庭院、天窗的设计来优化建筑

2整体厂区集约式布局图示 3功能分区 4立体动线及公共活动内容

5研发办公建筑南侧(底部研发中试区+顶部办公区) 6池子咖啡室内看北侧水区构筑物 7概念厂中心区从南向北鸟瞰立体连廊串联三区

ARCHITECTURAL JOURNAL 091


8水区混凝土初沉池
9泥区设备管线与建
筑一体化
10泥区顶部定制设计
烟囱
11生物质处理厂房立
面局部
12池子咖啡室内照明
效果
13池子咖啡天窗及照
明设计详图
14研发中试区试验场
与天窗

品质,用最基本的元素实现整体设计效果。 为改善咖啡厅内的自然通风, 3个天窗被处理成可从侧面开启的高侧窗,


水区的主体部分是各处理池和机房的本色出演 。清水混凝土池体 在提高室内舒适度的同时,减少对空调的依赖与能耗(图13)。室内的

奠定了朴素的工业感的基调(图8),池体上考究的管线排布和必要的 空间美学与节能减碳的可持续设计原则在此合体。

上盖设施增添了构筑物的细节。 研发办公建筑也是兼顾“美与用”的整体思维下的可持续设计。

有机质处理区(泥区)在完全尊重工艺流程的前提下 ,设计着重 底层为10m净高的研发中试区大空间,局部配有二层的辅助用房,

处理了 3个要点,得以让工艺内容最复杂、建筑体量最大、最难与其 作为化验室和仪器储存室,同时也是研发中试区与公共广场、花园绿

他构筑物协调的泥区厂房融入整体园区的建筑语言里 :一是借助厂房 地的缓冲屏障。建筑顶部的圆形空间则是概念厂管理和研发人员的日

底层与顶层的体量差异,让局部屋顶成为立体参观路径的一部分;二 常办公区,涵盖企业管理的综合职能。

是在满足进排风、采光、管线安装的前提下,用模数化的建筑窗墙单 底层的研发中试区高空间中,每一列柱网对应一组独立的水处

元打造简洁整体的厂房建筑立面,弱化厂房因功能要求造成的不规则 理集装箱试验线,顶部预留吊装设备方便试验装置更换。中试区顶

体型;三是烟囱的设计,泥区顶部因除臭装置和排热的功能设有几根 部在顶层内院空间中设置了天窗 ,为大进深实验空间提供自然采光

烟囱,通过对这几根烟囱的定制设计体现泥区工业建筑的特色 ,让它 (图14)。北侧外墙上随机设置的砌块圆洞则进一步优化了大空间的

成为泥区一景(图9〜11)。 米光和通风。

2.3公共建筑空间的“美与用” 顶层办公区借助中间的圆形内院,不仅改善了室内的自然通风与

水区部分公共空间设计的重点集中在池子咖啡 。其空间轮廓与水 采光,还顺带实现了空间和功能的分区:大进深空间用作开放办公区、

区的圆形二沉池完全贴合,同时用建筑、室内、照明、景观一体化的 公共会议室和展厅,小进深空间用作独立办公室 、洽谈室等,以满足

工程设计,实现了简洁却丰富的空间氛围。池子咖啡的室内无柱空间 不同性质的空间需求。

便于多功能的灵活布局,满足科普课堂、学术论坛、冷餐酒会等各种 研发办公建筑的造型源于空间布局,如北侧内凹的入口广场、

公共接待活动。考虑到各类使用场景,场所气质需既优雅得体又亲切 顶层屋檐下的户外观景台,以及必要的疏散楼梯。两部疏散楼梯中

有趣,实现“美与用”结合的整体设计。故诸如天窗、照明灯具、空 的一部位于北侧入口区,既是广场上的雕塑景观,又是立体参观环

调风口等功能元素,都通过精确的定位和设计处理来营造室内的视觉 线的组成部分;另一部设在建筑东侧的辅助用房处,在挑出的休息

美学,力图实现“没有装饰的装饰”。 平台上可远眺南侧湿地和厂外的鱼塘农田。考虑到宜兴的气候而设

屋顶圆形天窗的均匀布置实现了咖啡厅白天完全依靠自然采光的 计的江南水乡常见的半户外连廊,将疏散楼梯半室外化,在优化采

不开灯模式。与天窗直径完全一致、间隔布置的圆形拉膜灯和圆形天窗 光通风的同时,又能吸引员工多走楼梯、欣赏厂外的田园风景,鼓

顶部暗藏的环形灯,则实现了夜间与白天和而不同的照明效果(图12)。 励健康低碳的工作方式。

092 | 建筑学报 2023\ 10


2.4立体环廊整合的“异与同”
立体环廊在功能上是一条与生产流线独

立分开的参观路径,它使得工厂不受公众参 处理后的洁净空气

观活动的干扰,同时也是串联三区的空中管

廊。故在水区环廊架在高空;在泥区和办公

研发区利用屋面平台,提供过而不入的参观

体验。从全厂的空间整合上,它是一条纽带,

将原本互不相干的工业建筑编织成整体。

立体环廊的焦点是位于广场中部镜面水
15厂区整体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池上的集“力与美”一体的双螺旋坡道。结构

设计师巧妙地借助支撑点位的选择,结合建

筑的形态设计,让一端出挑的桥体与另一端

的双螺旋坡道互相平衡,结构设计轻巧,用

钢量节省,造型别致而有张力。双螺旋坡道

作为参观路径的终点,不仅是全厂的标志性

空间,更是通过整体造型在水面的倒影,让“处

理后的净水”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具象而动

人的画面。双螺旋的景观坡道不仅是建筑与

结构设计的无间配合,又以点带面地把水景

广场变为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龙点睛之笔。

16厂区资源回收循环与能源自给图示

3能量一资源循环概念厂
厂区的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尊重并结合

了污水与污泥处理工艺流程设计,整体基本 效率。在当今光伏成为很多民用建筑可再生 水厂的价值、更多地去重视资源循环利用的

实现了 “水质永续,资源循环,能量自给, 能源重要组成部分的趋势下,工业建筑可以 意义,并接纳其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组

环境友好” 4个追求(图15、16)。日均2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开辟可再生能源的新 成部分,同时也引发了国际上不同专业背

万吨的城市生活污水经一系列水处理工艺净 路径,低投入、高产出,实现节能减碳目标。 景专家们的关注和探讨,并获得高度认同。

化后,达到地表IV类水标准,再经处理后 园区的整体景观设计也以生态永续、资 2023年6月,国际建协创新健康设计奖的


可以直接饮用,可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应 源循环为目标。厂区竖向实现无雨水管网, 评委会将优胜奖授予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

用于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补给。污水、污泥 完全借助景观高程设计组织地块内的雨水 , r,在颁奖评语中指出“它在项目图景、环

处理产出的有机质及氮磷等营养物质,可为 重新回到大自然的生态循环中。景观的绿植 境理想、景观和建筑解决方案、可持续设计

周边农业、种植业、园林景观等提供品质稳 配置依靠农业景观和本地多样性的植被搭 原理的运用、公共性与教育职能、污水景观

定的肥料,带动其向绿色发展的产业升级, 配,不求落地成景,借助时间和自然界新陈 技术、自然资源优化利用以及建筑使用后评

有效实现城乡物资的良性循环。宜兴污水资 代谢的力量,形成兼具观赏性和生态多样性 估等方面都提供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这

源概念厂自2021年10月正式运营后,借 的郊野湿地景观。在确保污水和污泥处理不 种模式的推广和普及,必将为我们这个时代

助“水—肥—气”的综合利用模式,通过 受干扰的前提下,将概念厂的运营延伸至现 所需要的健康环境做出巨大贡献”。而这恰

持续的调整优化,目前已实现了厂区内总能 代农业、生态田园等领域,打造出具有区域 恰点出了概念厂专家组和设计团队共同奋斗

源65%〜85%的自给率,日均发电量基本 特色、活动内容丰富的城市郊野客厅,实现 的目标。KS

稳定在6000kWh/d左右,随着运营的磨合 了生态、生活、生产的“三生”共融互动。

还在上涨,水质净化中心更是实现了 100%
能源自给。这样的成效不仅大幅优于国内传 4结语
图片来源
统污水处理厂的能源回收现状,更是已比肩 项目建成后,通过实践展示的概念厂的
图1,5-14:夏至摄影
欧美等发达国家污水处理厂的平均能源回收 基本理念,让公众重新认识和评价了城市污 其余图片均由作者团队绘制

ARCHITECTURAL JOURNAL 093


设计单位家琨建筑 地点/四川泸州
设计/ 2017年/竣工/ 2021年
建筑师刘家琨
Architects Jiakun Architects
Architect in Charge LIU Jiakun
二郎镇天宝洞区域改造 Design Stage 2017 Completion 2021

The Renovation of Tianbao District of DOI: 10.19819/j.cnki.ISSN 0529-1399.202310016

Erlang Town
Luzhou, Sichuan

094 |建筑学报2023\ 10 |醍s


业主四川省古蔺郎酒厂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韩琦、杨鹰、朱维昆、温锋、曲一鸣、刘速、
吴露伊、陶秋炜、刘相栋、魏之铭、李静

照明设计BPI碧甫照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基地面积4.83 hm2
建筑面积8478 m2
结构形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7阶梯花园
总平面Q ? 1* 50尸
1接待厅 4酒阵展厅 8斜行电梯
2诗酒院 5品酒阁 9山崖餐厅
3树院 6勾调体验区 10仁和洞

1品酒阁和阶梯花园东向鸟瞰
2品酒阁北立面

ARCHITECTURAL JOURNAL 095


3入口处远眺接待厅
4接待厅面向赤水河一侧的
17m水平长窗
5俯瞰诗酒院
6诗酒院廊下
ARCHITECTURAL JOURNAL 0 97
7树院屋顶
8树院内景
9勾调体验区室内
10斜行电梯及山崖餐厅

098 |建筑学报2023\ 10 |醍S


4门厅
1室外走廊 5货运大厅
2走廊 6设备平台
3勾调体验区 7阶梯花园

10 20m
品酒阁及勾调体验区剖面

ARCHITECTURAL JOURNAL 099


[金秋野]
说势 JINQiuye

— 刘家琨“洞仙别院”引发的建筑学思考
— 作者单位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100044)
On Shi, or Propension
An Architectural Analysis of The Renovation ofTianbao Cave District 收稿日期
of Erlang Town by Liu Jiakun 2023/09/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21 BG116)

DOI: 10.19819/j.cnki.ISSN 0529-1399.202310017

聊起二郎山天宝洞区域改造项目(以下称“洞仙别院”)的设计 想深山古寺、飞檐翘角,似乎都有道理,但又似是而非。家琨建筑正
理念,刘家琨总是轻描淡写地说:“亭台楼阁嘛” 1,o据说这样的解释 式发表的《山水之间:二郎镇天宝洞区域改造项目》一文引用了一幅

曾在项目发表的时候引起某杂志主编的质疑,认为不够高级、缺乏学 清代袁江的《蓬莱仙境图》十二条屏气这提示我们,或可从阅读山

术深度气如今,连营销网文中都充斥着铺天盖地的理论大词 。相比 水画开始,了解古人心目中亭台楼阁进入山水自然的方式 。

之下,“亭台楼阁”的说法,会不会太大众化、太平常,难与常识拉 《蓬莱仙境图》(图1)的画面右侧奇峰对起,主体建筑位于两山
—亭台楼阁又怎样?有谁不知道?建筑师的理念竟如此
开距离呢?— 之间的谷地,右峰脚下有偏殿,通过复廊与主殿相连;左峰脚下是依

肤浅吗? 山体转折的游廊和一座水阁。近景有围墙,远处遥见一凉亭。建筑群

面对这样的质疑,本文尝试回答3个问题: 规模宏大,沿地形水平展开,总体建在山脚下,方便车马出入。画面

1) “亭台楼阁”中蕴含着怎样的美学观念和建造智慧? 中建筑与山水得到了同等表现,从形制和规模来看,与其说是蓬莱仙

2) 传统建筑主题如何转译到“洞仙别院”这样的现代建筑中? 山,不如说取材于现实中的离宫别院。

3) 刘家琨坚持采用“亭台楼阁”来阐述设计理念的原因是什么? 《蓬莱仙境图》与洞仙别院并不相似。后者选址于赤水河畔天宝

在一篇文章中,刘家琨这样写道:“力没有形状,但无处不在。 峰下的峭壁中段,山体下部坡度稍缓,与上部峭壁间形成一平座,正

怎样对待力,不光是一种技术的态度,也是一种文化的态度。超越中 好为建造提供便利。从远处望去,建筑多半隐入半山腰的茂林修竹,

国表象符号,以’力’为表现主题,从弓箭原理中汲取灵感,以’张 少量和缓托出。因为身处半山,姿势凌空欲飞,不是清代画中的华丽
弓搭箭,引而不发’的状态来传达一种刚柔相济的东方意识”⑴。笔 庄严,而有悠远的古意。建筑的小衬托出山体的大,人在建筑中更加

者认为,对“力”的文化性的表现,是家琨建筑的一个隐含但持续的 渺小,人以建筑为媒介,神游于山水之间。山腰有天宝洞、地宝洞以

主题,是建筑师对中国传统造型特征与空间智慧的深入思考和主动运 及仁和洞,是全球最大的天然藏酒洞群⑵。建筑主体沿山体水平展开,

用。虚实相生、引而不发的“力”即“势”,在家琨建筑中,有时像 支线向上方斜逸开去,连接着3处洞窟,也即仙人的居所。建筑在褶
在“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中加以直观呈现,有时像在“洞仙别院” 皱动荡的山体上刻画出鲜明的直线条,或断或连、时隐时现、纵横开

中进行含蓄表达,其内在的美学依据,一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即宏 阖,呼应了 “洞仙别院”的名字(图2)。


观视野下有张力的布置;二是建筑自身的形态特征,即主体视角下有 这种布局更多出现在五代与宋的全景山水画中。那也正是中国山

张力的造型。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进入场地的方式,它既表达自己, 水画创生的时代,画面中既有对世间山水的客观再现,也有对仙山楼

也提升环境,内与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借势”与“造势”, 阁的无穷想象。人间与仙界,是互为参照的。荆浩的《匡庐图》中,

寓动于静,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山腰处还是隐士的茅庐;到学生李成的《晴峦萧寺图》中,寺庙已然

是仙境的意思(图3)。它雄踞于小山之巅,前景古木交柯,台基上层

1笔势与山水地形,有张力的布置 层建屋,水平屋脊上腾空而起一高阁,再往上看,是陡然高耸的远山

人们常说中国传统建筑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之美。但“融于自然” 巨影。山脚下农舍酒肆,一派世间和乐。沿之字形山路往上,寺庙的

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消失在山水间,完全隐藏自身的存在,还是摹山 塔刹飞檐会在行人的视野中时隐时现,让人心生向往,而远山和飞瀑

水之势、象自然之形,好比现代的“仿生建筑”或“大地景观” ?想 则充当了悠远的背景。

100 |建筑学报2023\ 10 |醍s


1《蓬莱仙境图》,清,袁江,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4洞仙别院与山水大势
2洞仙别院与山体关系,建筑模型
3《晴峦萧寺图》,宋,李成,藏于美国纳尔迎-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观察洞仙别院的整体布置,是与地形走势基本吻合,西高东低, 源于书法中的“笔势”,它大于个别笔画和文字的造型,催生出贯穿

水平延展,并围绕山体呈现轻微的弧度分布。最西边,接待厅和上方 全篇的连续力线,移植到山水画中,不仅决定了山和水的布局,也决

漂浮的耐候钢亭显露于山体之外,从这里一路到品酒阁,建筑几乎都 定了楼阁进入山水的位置和姿态。

隐没在树丛中。品酒阁作为整个序列的高潮部分再次显露出来,再往 看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建筑就是这样如龙般缠绕在绵延的

东的阶梯花园再次遁入树丛 。往上看,细细一线的斜行电梯和小巧精 山体中部,从头至尾,若隐若现(图5)。建筑很小,分布很散,但藏


美的山崖餐厅在更高的山腰处,浮现于裸露的崖壁和绿树丛中。整体 头露尾、彼此勾连,与山形水势相鼓应,一眼望去,仿佛人迹遍布天

上,建筑群像一条游龙出没云烟里 ,与山势交相唱和,若隐若现,并 地间。顺势,即在山的远近高低和人的进退顾盼之间巧妙布置,用最

向高处探出鳞爪,用几处挥洒的点染和轻盈的栈道,换取对山水大势 —山水画既是全景总览的,也是第一
少的人力获得最大的景观效益—

的把握与经略(图4)。 人称视角的。如此说来,亭台楼阁在山水中的“位置经营”特别重要,

在中国文化中,山一直作为大地的脉搏而成为美学表现的对象。 所以《园冶》开篇就讲“相地”。将山水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于是

所以山水画较其他类型的绘画更有一种吐纳天地的襟怀。山可以被描 巧妙经营,“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气“天人合一”不是一

绘为立轴,也可以铺陈为长卷,远近高低、应接不暇,阴阳向背,蜿 味的退让和隐忍,而是你来我往、互相成就,所以王夫之说:“能取

蜒收分。山制造了各种对峙的关系和力的较量,让画面充满生机。在 势者,婉转屈伸以求尽其意” [5]o将山形水势默识于心,以笔墨描绘之,

顾恺之的描述中,山体,特别是山脊,“夹冈乘其间而上,使势蜿蟾 再把亭台楼阁点染其间,顺应并驾驭自然之力和造化之功,这是一种
如龙”⑶,画山水,其实就是通过画笔来再现这种“险绝之势”,而 “战略”的美学化,饱含生命意识。人力虽小,也可以藉建造与天共舞。

在山水中布置亭台楼阁,就是在体悟、再现之后顺应并驾驭之,好像 古人似乎一直试图从不断变化的外界抓住些具体可感的东西 ,与这种

驯服疾驰的野马。 变化同呼吸、共命运。建造不是遵循某种原型或规则 ,而是审时度势、

在南宋陈容的《九龙图》中,龙身就像山水画中的建筑般出没云 因地制宜,像推手,像弈棋,更像恋人间那种富于张力的关系。

中。人观察山形水势,其实是在体察蕴含其中的创生力流,凝固的山 以第一人称视角看洞仙别院,从入口花架(图6)折入,左边即
体顿时奔腾跃动起来。山水画特重“气韵生动”气其实是防止“人为” 出现轻轻漂浮的耐候钢亭(图7)。下台阶进入接待厅,经由曲折路径
的因素阻断了对自然能量的表达。而这种能量,蕴含在山水画中“之” (图8)消化第一级高差,打乱方向感,赫然发现临江的17m长窗和
字形折动的构图中,也即一阴一阳的交替变化,往复前进。这大概起 无边风景(图9)。从序厅出去,道路仿佛隐入林中,诗酒院中的树木

5《江山秋色图》,宋,赵伯驹,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ARCHITECTURAL JOURNAL 101


6入口花架 10树院与酒阵展厅之间的过渡空间
7入口耐候钢亭 11酒阵展厅与品酒阁之间的过渡空间
8进入接待厅之前的过渡空间 12品酒阁的风景及水面
9接待厅室内,一侧是17m长窗

和倒影也有屏蔽作用,让远景仅隐约可见。 —人在登临状态下借浩瀚视野唤醒的
望 ”— 草庐取而代之。中国文化中的酒神精神,就

一直到树院结束,才在出口平台左侧看到一 自我意识 山水固制造超越的手段,生命 这样让位于一种内省式的儒家理性精英主

线远山(图10),和屋面洞口中的斜行电梯。 的有限向宇宙的无限敞开。 义,而与仙界自动保持距离了。

—品酒阁之前,人要穿过
在到达空间高潮— 遗憾的是,中古山水画中亭台楼阁的选

昏暗神秘的酒阵展厅(图1 1),突然豁然明亮, 址布局方式,在宋代之后逐渐式微,除了在 2字势与亭台楼阁,有张力的造型


左侧大风景全面展开,头顶是长长的悬挑屋 仇英、李在、王时敏等画家的拟古山水中偶 涉及到建筑单体的造型问题 ,既然“势”

顶(图12)。从这里出去,经过曲折的架空 尔闪回,文人画对细致刻画“仙山楼阁”并 是一种从自然到人工、从整体到局部的连贯

廊桥(图13),乘斜行电梯上山,整个建筑 无兴趣,董源山水中的“人迹”仅限于水岸 气韵,局部必然受整体影响,成为连绵力线

群尽收眼底(图14)。凭借这“形而上的回 渔村,元四家和董其昌承其余绪,更以文人 传递脉络中的一环。这样,局部不止表达近

13架空廊桥
14从斜行电梯俯瞰建筑群

102 |建筑学报2023\ 10 |醍s


处,也表达绵延的“远”。传统建筑关照自然,

并非依靠机械模仿或一味顺从,而是要把握

自然内在的机制并展现之,如同书法,谋篇

有宏观的“笔势”,个别的字则有微观的“字

势”,同一种力量贯穿始终,在文字中一进

—出,穿越通用造型,为文字和笔画赋予具

体形态。与之类似,山水中的亭台楼阁也是

在流动力线的作用下相继出现的,不是西方

的类型学,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生成的形式”,

因为同一个字(或建筑)在不同位置出现的

时候都有不同的形式,即所谓“异体同势”。

决定建筑形式的不是一套概念化的“原型”,

而是一套不绝如缕的对仗关系 ,仿佛笔画间

“点划上下偃仰离合之势”,组成篇章的时候
“形势递相映带”[6],以此对抗标准字形僵化

的标准结构。

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中,楼阁出现在

中景小山顶端相对平坦的地方,底层是水平

感很强的歇山屋顶,二层落于平座之上,游

廊通过斗棋外挑,仿佛飘在空中(图15)。
近景水畔的农舍和半山处的楼阁暗示二者分

别处在人间和仙境。半山楼阁往往建于小山
平顶或两山间较高的山坳处气由相对封闭 、

坚实的基座部分和高高托举在半空的楼阁部
分组成气楼阁顶部从树梢或山坳中凸显出

来,供人登高凭眺,也成为风景中的视觉中 15《雪景寒林图》,宋,范宽,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7宋画中典型的飞阁:左上,《晴峦萧寺图》,宋,李成;左下,《江山


16《松严仙馆图》,宋,佚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小景图》,宋,李唐;右上,《溪山行旅图》,宋,范宽;右下,《秋山
心。与较低楼层相比,楼阁顶部格外轻盈飘 行旅图〉〉宋,郭熙
18洞仙别院中的4处飞阁:左上,品酒阁;左下,廊桥;右上,山崖餐
逸,因为宋代广泛使用的叉柱造而特显独立, 厅;右下,入口耐候钢亭

好像浮于基座之上。北宋佚名的《烟风秋晓

图》以足够的尺幅列举了各种不同的半山建 同时存在的。对建筑师来说,三维形式固然 飞瀑廊桥、山腰寺庙、路边驿站、竹林农家、

筑类型,如隐藏在山坳里的楼观寺庙及临水 重要,人在檐下的真实而强烈的观感才是第 半山精舍、山顶宝刹、悬崖草庐、山下宫殿

平台上的望江亭。一些楼观的底层真的修筑 —目的。洞仙别院中,“凌虚飞阁”主要有 等十多种不同类型的建筑,相邻两处与山的

在砖石台基之上,并依地势层层跌落。山脚 4处,分别是接待厅、品酒阁、栈道廊桥和 关系从不雷同,且两者必存在对仗关系,且

水畔多见民居,鲜有将楼阁置于绝顶之上者。 山崖餐厅(图17、18)o各处依据所处位置 以或隐或现的道路相连,使高低上下分布的

北宋佚名的《松严仙馆图》是个很好的反例: 和功能而有尺度与形制的差异,总体上都由 建筑与整体山势一直保持着相反相成的呼应

—旦楼阁出现在山顶,画面就失去非绝壁巨 沉稳的基座、纤细的立柱和飞扬的屋宇组成。 关系。

嶂不能提供的悠远背景,顿时仙气全无(图 但它们都是建筑群“外显”的部分,与“内 以现代样式,洞仙别院再现了古画中建

16)。 含”的部分交相映带。再看赵伯驹《江山秋 筑之间的对仗关系。入口花架与接待厅是“曲

李成仰画飞檐被后人诟病,其实这样奇 色图》,全卷共有房屋22处,从左至右分布 直”,前者一览无余,后者盘桓缠绕。接待

怪而反常的画法,恰恰说明画家心中远距离 着山下农舍、半山村落、峡谷关隘、山顶宝塔、 厅与诗酒院是“开合”,前者风气开张,后

的全景视角和近距离的第一人称视角一直是 隐士居所、水岸茅庐、山后城镇、湖畔渔村、 者宁静致远。诗酒院与树院是“明暗”,前

ARCHITECTURAL JOURNAL 103


替的有序光影中,屋顶无声地强调自身宏大

的高度和深度(图25)。来到品酒阁内,透
过四方明净的玻璃观看郁郁葱葱的崖壁和江

山远景,俱怀逸兴壮思飞,颇能体会古人将

飞阁建于绝壁之上的匠心(图26)。建筑似

乎干扰了风景,实则衬托了风景,建筑相对

人的宏大和相对山水的渺小,在人与山水之

间建立了尺度关联,更加凸显宇宙之大。今

以安全和环保为由设定红线,不再利用绝壁、

深渊、水岸和海滩来建造,实则辜负了中国

特有的山水情怀。但当游人以为到此建筑的

故事已达高潮,却又经由曲折的架空廊桥循

斜行电梯扶摇直上,从高空俯瞰此前经历的

—切,方觉如梦初醒。唯一的遗憾或是,由

于地形限制,在项目发表时从对岸或高处遥

望接待厅和品酒阁的画面,在行进途中未有

体现,损失了山水画中从山脚遥望飞阁的远

19诗酒院的树影 20酒阵展厅的视幻觉空间 观视角。


21品酒阁顶层玻璃廊 22从下方仰望斜行电梯

3顺势而为,建筑表达生命力的方式
者天淡云闲,后者静影摇曳。树院与酒阵展 变化的台地,根据功能安排不同的角色登场。 每次面对书法作品的时候,我总是在想,

厅是“高低”,前者低平伸展,后者上下无 建筑形式整体上是大开大合的,但仅就锈蚀 那种经由双眼唤起的身体知觉,那种随着笔

限。而酒阵展厅与品酒阁构成了整个建筑群 钢板屋顶这一要素来说,各处就因地制宜, 触流动的生命力,刻印在静态图像中、穿越

最强有力的一组对仗关系:“隐现”,前者四 有轻有重,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品酒阁 了时间达到观者内心的笔尖的使转和手臂的

面封闭、如入洞窟,后者把酒凭栏、好风无 为例,经此前一路铺垫,人们的心理预期达 舞蹈,是如何实现,又何以感人至深?草书

限。最后,整组建筑与斜行电梯形成“纵 到最高,于是空间乐章的华彩部分也随之到 中的文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已经难以辨

横”的对仗。除此外,局部还有“轻重” “俯 来:垂直延伸的室外楼梯创造出高度上的恢 认,书法隐含的意义应该不同于文字自身的

仰” “旷奥” “张弛”等多组对比,最终体现 弘感,上方水平伸展的屋顶笼罩下,建筑凌 含义,而另有来由。是虚与实的连续转换,

为连续变化的“因借取势,虚实相生”(图 空欲飞的姿势呼之欲出(图23)。山势由低 让纸面上确定的形状呈现深度,由始至终贯

19~22)。 回到高企,在此得到建筑的响应,是“形生 穿于作品中的力线,使每个笔画都跃动起来,

而在“虚实”这一组终极关系中,通常 于势”的过程,这里又有一个“以形取势” 文字在稳定与失衡之间达到微妙的平衡,使

的做法是充分留白、计白当黑。以山体之 的反过程:深远出挑的屋顶本来是水平,但 观者感受到生命的悸动(图27)。


大,人无论如何都无法伦比,所以适度经营, 通过4条边内收的弧线创造出飞檐的观感 作势欲飞,是中国器物造型的一个共有

其余留给想象。这正是中国艺术中特别重视 (图24)。这个观感,是充分考虑到第一人 特征。或许它来自于对自然世界中万事万物

的“度与分寸”,刘家琨所谓的“把握到什 称视角、特别是从下向上观看的现场感而设 的观察和体悟。没有绝对的动和绝对的静,


么时候到此为止”⑺。用最小的力气获得最 计的,既降低了施工难度,又保证了制造精 因为势的存在,静止的事物也蕴含着动作,

大的空间效益,正是“顺势”策略的核心要 度,那些镂空的“楝条”和檐口隐约可见的 好像枝头小鸟,它合拢翅膀的一刹那,双腿

义。或许在这块场地上有100种不同的布置 反梁边缘都与弧形投影面一起带来古代木构 微曲,躯干前倾,已经预示着下一次飞行。

方案,但最简单直接的就是因借原有的建筑 大殿的现场体验。而这一切都是靠简明的结 宋画中楼阁向平座外和缓托出的姿势、屋面

基址,避免喀斯特地貌复杂的地勘条件。但 构形式和基本的工业材料,通过视错觉和光 的曲线和飘扬的飞檐挑角,与先秦巨鼎的夔

这样一来,不同建筑的间距就定死了,建筑 影关系来实现,真正做到了 “四两拨千斤”。 足和晚明书案的马蹄一样,都是对自然生命

师将计就计,在山体展开面上得到一组连续 阳光好的时候,行走在品酒阁外明暗交 的礼赞。品酒阁屋顶的平正即是延续着这种

104 |建筑学报2023 \ 10 |醍s


23西北向远望品酒阁
24品酒阁飞檐
25品酒阁外有序的光影
26品酒阁内远望江山
27草书《古诗四帖》局
部,唐,张旭,藏于
辽宁省博物馆

“循体成势”的几何观念。蕴含着“势”的 与关系的结果,也引发新的力与关系。诗酒 却已失去飞扬的诗意。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

造型超越于形式之上,绝非抽象的隐喻或暗 院原本是篮球场,也可造一座建筑;保留 是,到底什么是传统,如何为我所用?这是

示,却让造物有了精神向度—
—表达生命之 “院”的形式和开放空间是虚实转换的要求、 每一位严肃的建筑师,在他的职业生涯的某

动,而不是静态的几何原型。 “开合”与“明暗”关系推动的结果,也为 个时刻必然会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历

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中国建筑师也经常 前后两处制造反差与惊喜。将拓片沿廊下布 史也是连续运动和变化的,“此时”意味着

谈“原型”,似乎在各种形式背后,都有静 置本是江南园林中常见的手法,与门口的楹 无数过往与未来事件的交汇,“此地”则凝

止的、恒定的、超越时间的“基本形式”, 联配合,传统的意思还在。深远的出檐和超 聚了前人的生命意识和实践活动,具体化为

为建筑赋予意义。在人文社科领域,讨论一 过人体尺度的石头长凳为场所赋予抽象的纪 文明的造型。可以说,任何造型之美都不是

件事情,必先厘定概念、讨论词源,似乎离 念性,与参差烟树的倒影形成对比。试想人 孤立的、偶然的、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

开了对终极含义的理解,就无法面对事实。 从入口进入,转折4次又离开。一轮明月倒 雄健的文化势能之上。

而“势”的观念却认为,万物因循衍生,一 映水中,酒助诗兴,诗酒趁年华。整个过程 笔者认为,刘家琨是当代中国建筑师中,

环扣一环,无往不在的力流将一切贯穿起来, 仿佛穿过了一个无法深入其间、供奉天地自 具有明确的文化传承意识和主动精神的一

无始无终。并没有万物借以擘画的蓝图,也 然的大殿,实体和虚空、真实与幻影糅合在 位,但他并不经常谈及、甚至有意避免精英

没有为造型提供摹本的理式 ,词语在使用关 —起。尽管前进路径与传统寺庙南北向的轴 视角和宏大叙事。以“亭台楼阁”来阐释洞

系中生出意义,人在社会关系中获得身份, 线不符,主体的感受却一模一样,轴线穿越 仙别院的设计理念,正是这一立场的直观体

建筑在环境关系中确定样式。 主体建筑曲折前行,成为山体和行进力线的 现。洞仙别院整体形象兼具清越、沉稳、洒

比如山水画中的亭、台、楼、阁,它们 —部分,建筑不是孤立的尽端。 脱、飘逸,它在绝壁之上、山水之间藏与露

既是“类型”,又不同于现代建筑所谓的“类 同样的,那些诟病品酒阁弄错了传统建 的分寸感,与山水相互映衬、彼此烘托的策

型”。夯土为台,到底是筑亭还是起楼阁, 筑奇偶开间的人,显然是不能领会“形制” 略,以及对仙山楼阁的想象与表现,都与五

要看远近关系、视野和在路径中的位置。平 与“意象”的主次关系。与诗化的“意象” 代、宋的全景山水画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折

旷可筑亭,苍郁则起楼阁,到底是楼还是阁, 相比,“形制”只是一件无趣的外衣,就像 射出当代鲜有的文化抱负和浪漫情怀。山上

要看场地是两面观还是四面景。一切都是力 清代界画乃至清代建筑,徒有僵化的则例, 是郎酒集团的生产车间,山下是现代的接待

ARCHITECTURAL JOURNAL 105


众所周知,建筑是现实的空间形式,但 开迷雾、用现实召唤历史、实现气象上迥然

也不限于物质空间本身,同时也是诗意的载 异乎当代的潜在可能性。刘家琨到底是不是

体。诗意关联着历史与环境,是内向的文化 拥抱时代语言、追寻本土诗意的建筑诗人,

建构,使用尽量凝练的语言来表达尽量深远 将以他不断问世的新作品来持续验证。KS

的效果。如果把建筑比作一种语言,那么我

们今天所掌握的就是现代主义的形式和建造

体系。只有当这语言是开放性的、向历史与

现实无限敞开,才能取势并造势,婉转屈伸 注释
1) 参见发表于家琨建筑公众号的《山水之间:二
以尽其意。建筑慢慢展开,一种气象在周遭
郎镇天宝洞区域改造项目》、发表于2021年

回荡,逐渐凝聚成特有的场所与氛围。建筑 9月《建筑技艺》上的《低技策略下的智性营
—品谈二郎镇天宝洞区域改造项目》、发
造—
不只是它自身,也是它用有限的语言所描绘 表于2022年UED家琨建筑专刊中的《泸州
二郎山天宝洞改造》等文章。
的全部,靠远方的力量来孕育和推动着 ,历
2) 参见《家琨词汇:汪伦、蔡克非、申捷、杨磊、
史也就不再是僵化的制式 ,而是一种深刻又 宋春来、田申、王玺、陈瞰、韩琦、冯仕达、

华益对谈》,UED 2022年第8期,第12-21页,
绵长的体验,即使工匠、技术和法式全部湮 项目参与者韩琦谈到在与某杂志对接项目发表
的时候,主编很不情愿,但事务所坚持采用“亭
灭也不会绝响。
台楼阁”来叙述设计理念。
刘家琨有一种“拒绝抽象,用通俗概念 3) 家琨建筑官网:http://www.jiakun.com/
project/detail?id=35
28上:《高阁凌空图》,宋,佚名,藏于天津博物馆; 表达深刻思想”的行动法则。20年后再看“低
4) 谢赫.《古画品录》.“气韵生动”或“气韵,
下:品酒阁侧影
技策略”,我们惊讶地发现,它竟也是顺势 生动是也”,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
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气
观念的一部分,核心就是“处理现实”,而 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如“风气韵
度” “风韵遒迈”等,指人物从姿态、表情中
场所,唯有山间这一段诗意的空间引人沉思、 不是“对抗现实”。兵法作为一种处理现实
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画论中出现
让人怀想。这座建筑拒绝肤浅的传统符号, 的极致艺术,要不断面对捉襟见肘的条件和 类似的概念,首先是用以衡量画中人物形象的,
后来渐渐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乃至
它捕捉到传统建筑中独有的空间之势,再把 复杂变化的局势,所以要对“势”有敏感的
某一绘画形式因素,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
这种感受提炼、放大,通过当代的材料和施 把握,“势者,因利而制权” t8]o这是一种道 有发于笔者”(张庚《浦山论画》)、“气关笔力,

韵关墨彩”(黄宾虹《论画书简》)0见:俞剑
工工艺加以表现,不“炫技”、不“矫饰”, 家的“水的智慧”,绝不刻板生硬、无端生
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

力气花得恰如其分。 造,而求锲而不舍的穿透力,及对现有条件 版社,2007 : 355 页。


5) 如范宽《雪山萧寺图》、刘松年《雪山行旅图》、
而且,以少有的洞察力,刘家琨对传统 的最大化利用。所以用兵一定要避免正面对 郭熙《秋山行旅图》等

的借鉴和运用是深层的,“亭台楼阁”的表 抗,这与西方历史上动辄决斗的思路完全相 6) 如李嵩《月夜看潮图》、夏永《岳阳楼图》、赵


伯驹《仙山楼阁图》、佚名《柳阁风帆图》等
象不能掩盖这一点。首先是确定建筑与山川 反。同样的策略在计成的笔下变为“巧于因
参考文献
风貌的呼应关系,将环境的纷繁引入作品, 借,精在体宜”,并成为中国造园的基本方针。
[1]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
化为充沛的活力与能量;其次是借用现有场 而刘家琨以耐候钢板复现亭台楼阁的做法, [J], UED, 2022(8): 240-245.
[2]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融入场地,跳脱山
地和建筑,采用相反相成的对仗法塑造内部 —松阳文里三庙文化
正是在一个现代园林— —二郎镇天宝洞区域改造项目[J]- UED,
水—
2022(8): 10-24.
的空间关系;第三是运用朴素克制的建筑语 中心项目中第一次得到尝试。其余如再生砖、
[3] 顾恺之.画云台山记[M]//俞剑华.中国古代
言,表达朴实无华、飞扬豪迈的诗情;最后 蛇形画廊、西村大院等貌似互不关联的项目 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581.
[4] 骈宇骞,等.孙子兵法第五篇"势"[M]〃孙子
还能化用传统建筑的体验感受 ,塑造场景和 中,对现实中“势”与“力”的把握与展现,
兵法,孙膑兵法.北京:中华书局,2012:29.

氛围。 成为潜在的统一线索。而洞仙别院正是“低 【5]王夫之.四溟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2010: 98.
汉语中与“势”有关的词特别多:形势, 技术、高人文”策略的遥远回响,此时喧嚣 [6]张怀曜.六体书论[M]//历代书法论文选.上
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212.
姿势,声势,气势,取势,乘势,造势,借势, 繁华的蜀地烟火转变为高阁凌空的历史想象
【7]超越预设与完成度的具体氛围:汤桦、刘家琨、
趁势,失势,攻势,均势,得势,作势,情 (图 28)。 冯仕达对谈[J]. UED, 2022(8): 24-29.
[8]骈宇骞,等.孙子兵法第一篇“计” [M]//孙子
势,态势,优势,劣势,架势,威势,风势, 势,意象,生命力,当我们试图从这些
兵法,孙膑兵法.北京:中华书局,2012:2.
火势,水势,地势……它们各有各的运用场 词汇中找到往昔与今日的不同,却时常感到
图片来源
合,似乎并没有统一的理论,但都分享潜在 失落,似乎一切努力辨析的差异,都会在现 图2, 8:家琨建筑拍摄、提供
的、统一的思想方法和行动准则,就是强调 实中找到若干对应物,而显得并不特殊。但 图 4, 7, 9, 12, 13, 20, 23, 24:存在建筑-
建筑摄影拍摄
顺势而为,用最少的投入换来最大的成效。 洞仙别院向我们展示出另一种可能,一种拨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拍摄、提供

106 |建筑学报2023\ 10 |醍s


太平河对岸远景(摄影:侯博文)

[张雷雷晓华范新我]
“锚固”与“悬浮”的建造策略 ZHANG Lei 1, 2, LEI Xiaohua 2, FAN Xinwo 2

-石家庄太平河城市片区展示中心设计初探 作者单位
1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南京,210093)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Anchoring” and “Suspension" 2张雷设计研究(南京,210001)
Exploring Taiping River Urban Area Exhibition Center in Shijiazhuang
收稿日期
2023/04/10

DOI: 10.19819/j.cnki.lSSN0529-1399.202310018

1项目区位 建后改为周长24华里的砖筑城墙。现存正定城墙是明代遗存,城垣
太平河城市片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体育北大街以西 、古城东路 残存约8106m。这是一块文脉敏感、历史信息丰富的场地,但现状
以北、胜利北街以东、波沱河南岸以南,规划面积约5.53km2o石家 多为小规模工业及商贸物流用地,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可利用土地资
庄的母亲河漉沱河及其支流太平河在片区东侧交汇。太平河自西向东 源丰富,未来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穿越,将片区分隔为南岸城市片区和北岸谋划区两大部分(图1)。片 太平河城市片区展示中心位于胜利大街和太平河交界处 (图2)。
区北望正定古城,南接东垣古城遗址公园。正定古城已有1600多年 作为太平河城市片区的首发项目,其主要功能为片区规划和文化展示,
的历史,古城墙东晋时为土筑,北周石砌,唐代扩建为土城,明朝扩 是片区对外宣传和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同时作为市民公共休憩场所,

ARCHITECTURAL JOURNAL 107


与北侧的太平河滨水公共空间相连,也是城市滨水公共活力带的有效 “一座建筑物不像音乐、绘画、雕塑、电影及文学那样,它总是与特
延伸。 定的场地纠缠在一起的”叫“锚固”尝试去回答“这块土地需要什么”,

将建筑与场地的场所意识通过空间和材质等形态要素 ,以解锁文化密

2 '锚固”及其建造策略 码的方式联系并呈现。
展示中心整体空间关系在形态上明显被划分为基座及架空观景平 从华夏文明最初完全开放的村落,到龙山文化时期围墙的出现,
台两个部分。基座部分采用院落布局及连续封闭的实墙,回应正定古 再到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建立城墙区分边界 ,围墙的建立和打开一直

城城垣形态及其街区肌理,表达时间延续的痕迹(图3),其错落的体 贯穿历史,开放与封闭之间存在着一种空间冲突中的动态平衡。城墙
量和连续的清水混凝土实墙同大地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 ,形成对场地 和院墙是中国性的形态要素。对外封闭、对内开放是一种空间对抗冲
的“锚固”,强化在地性场所记忆(图4)。 突的建筑学表达。在这个意义上,建筑是有明确边界的风景,在中国
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在其出版的第一本专著《锚》(Anchoring} 文化里,墙是和大地“锚固”的最常用最有效的空间构件和时间性要素 。
中谈及建筑、基地、现象、历史等方面的关系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展示中心“锚固”的对象是历史悠久的正定古城文脉,呈现方式

4基座对场地的锚固

108 | 2023(10 | 嘛您
5边院 6基座与景观平台的差异突出悬浮感

采用了院落为中心的布局和对外连续封闭的清水混凝土外墙。庭院空 向空中。这是人类第一个进行滑翔飞行实验的记录,尽管可能不会成
间采用中心庭院外加4个边院的布局:中心庭院是空间和流线组织的 功,但人类对于反重力的渴望和好奇贯穿了文明进化的各个时期。“悬
中心;东南西北4个面各有一处窄长的边院。建筑外在形态采用连续 浮”一直以来也是建筑与艺术永不过时的灵感主题。现代结构技术的
封闭的界面,外立面很少开窗。边院在功能上有效地解决了建筑内部 发展及材料科学的进步提供了更多突破常规结构尺度的可能性,“悬
空间所需的采光通风,满足了设备用房的对外开口要求;同时也是景 浮”式公共活动场所作为一种引导和激发体验者进行空间探索的独特
观庭院,通过在混凝土实墙底部克制的开口,边院成为建筑内外连接 交往和活动场所,代表了城市公共空间向多维立体发展的未来趋势。
的风景(图5)。 “悬浮”最明显的特点是采用结构策略使空间主体尽可能脱离地
展示中心建筑底层展厅和辅助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底 面,通过弱化甚至改变传统支撑和加大悬挑尺度的方式强化视觉效果
层混凝土外墙采用两种不同的建造方式:边院外侧的院墙为清水混凝 (图6)。纤细的承重构件、更大的构件间距、深色系或者反射材料饰面,
土单层墙体;边院内侧为功能用房的外墙面,采用“夹心墙”的构造 有助于弱化支撑体、放大空间悬浮感。同时,当上部悬浮体被强调及
做法,清水混凝土外墙浇筑完成后,背衬保温隔热材料形成空腔,从 视线聚焦,上下两部分的形态差异也有助于弱化支撑体 。
建筑外侧到内侧依次为150mm厚现浇混凝土墙体、水泥基渗透结晶 展示中心上部观景平台是一个飞碟般轻盈悬浮的“梦舞台”,清
型防水涂料、挤塑聚苯板保温层,以及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基层墙 晰明确地和基座部分厚重的清水混凝土实墙划分成上下两段 (图7)。
体,在保证现浇混凝土墙体外观整体性的同时,有效地保证了建筑整 “梦舞台”面对天空、自然、太平河与漉沱河完全开放—
—也只有在

体保温性能。浅灰色现浇清水混凝土外墙采用长 800-1200mm.宽 这个高度,才能感受周边城市环境,感受对这个基地来说最重要的太


150mm的芬兰木模板,呼应正定古城城墙及东垣古城城墙遗址的厚 平河、津沱河自然景观,见证太平河城市片区未来的快速发展,并远
重历史感。 眺正定古城,连接城市的过去与未来(图8)。
观景平台采用空间钢桁架结构,由3个核心筒以及一处剪力墙支
3 “悬浮‘‘及其建造策略 撑。3个核心筒除了结构支撑的作用之外,分别布置2部疏散楼梯和
《汉书•王莽传》云:"取大鸟副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 —处设备用房,满足观景平台作为公共活动场所的疏散,以及消防水
钮,飞数百步堕。”意思是用大鸟的羽毛拼合成翅膀固定在人身两侧, 箱、排风排烟等设备要求。剪力墙同时也是室外游逛楼梯的结构支撑
人从头到脚装上羽毛,然后拉着牵引线迅速奔跑,就会像鸟儿一样飞 构件。观景平台采用钢结构悬挑桁架加钢结构次梁的结构形式 ,周圈

ARCHITECTURAL JOURNAL 109


7厚重清水混凝土基座上支撑的观景平台 ”梦舞台”,由核心筒和剪力墙支撑
8屋顶”梦舞台”的景观视野
9建筑基座的屋顶游园,及观景平台的方形洞口

110 l««*» 2023'10 lw±^.es


1 0100mm x5mm无缝镀锌钢管
2 60mm x 60mm x 4mm镀锌钢管GRC竖龙骨
3 M10不锈钢螺栓组
4 20mm 厚 GRC 板
5 010 钢筋 @500mm
6 40mm x 40mm x 4mm 镀锌钢管
7 M6不锈钢螺栓组
8铝合金材件(氤碳喷涂)
9 60mm x 60mm x 4mm 镀锌钢管
10 0 85mm x4mm无缝钢管
11 8mm厚U型镀锌钢板
12 M6不锈钢限位螺栓组
13 60mm x 60mm x 4mm 镀锌钢管
14 4mm厚折弯镀锌钢板

12核心筒及剪力墙支撑结构

设置环形钢梁,主体结构直径轴线距离为54.3m,平台完成面直径为 杆工字钢截面为500mm x 300mm,腹杆截面为400mm x 250mm,


59.4m,钢结构桁架最大水平悬挑距离达到20m,充分体现“梦舞台” 次梁一般截面为500mm x200mm,周圈设置环形梁,环形梁截面为
的悬浮感和未来性。 850mm x 250mm矩形钢管。
观景平台钢结构悬挑桁架下弦弧线通过桁架中点垂直线上方80m 观景平台结构施工顺序为:先将混凝土核心筒角柱以及内部钢结
的圆心控制。下弦由平台中央向端部逐渐上扬,桁架根部最大高度约 构固定,再将核心筒浇筑至平台结构高度并预留钢筋;核心筒施工至

4m,端部收至0.8m,在远离核心筒和剪力墙的端部减少了结构自重。 平台高度后,将观景平台主桁架在地面进行预安装,以观景平台圆心、

圆形观景平台中央设计了边长11.4m的方形洞口,方形洞口边缘距 核心筒轴线为基准确定主桁架位置,通过吊装焊接、螺栓固定与核心

离平台外边沿24m,方形洞口周边结合桁架结构设置了 40多个大小 筒预埋件连接,主桁架上下弦贯通,通过环形钢梁使结构形成整体 。

不同的洞口,大大降低了观景平台的自重及整体结构荷载(图9)。游 主桁架安装完成后,次级桁架连接相邻的平行主桁架,形成空间受力

客及参观者从建筑四周向上仰望,阳光穿透观景平台直径近60m的 系统悬挑桁架;最后在钢结构主桁架间焊接次梁,承载钢制楼承板。
飞碟弧形曲面,在幻彩玻璃洞口形成彩虹洒落在建筑基座屋顶及中心 观景平台底部GRC挂板的划分与观景平台内部结构保持一致,以降
庭院。 低安装难度、提升安装精准度。观景平台底部中间部分GRC幕墙按
桁架下弦曲线抬升使得观景平台的端部相比中心位置抬升了 照洞口方向以及桁架结构采用正交划分,外侧GRC幕墙采用扇形划分。
5.7m,视觉效果更加舒展开阔。观景平台外侧采用浅灰色 GRC挂板
饰面,工厂预制后现场安装。为了降低开模成本,GRC挂板分缝设 4水平与垂直动线
计在底部内侧按照洞口方向进行正交划分,外圈开模采用扇形划分。 太平河城市片区展示中心总建筑面积5000m2,其中地上4400m2o

GRC幕墙在钢桁架端部0.8m高处继续向外悬挑5.1m,通过幕墙龙 建筑底层是主要的功能区域,设置了前厅、序厅、展厅等主要对外展示

骨以及GRC板的悬挑形成薄边,观景平台的厚度由中间部分的5.7m 空间,以及贵宾接待、会议、办公等辅助功能(图13)。4个内向封闭的
逐渐减小到平台端部的0.02m(图10),面对天空接近消隐,进一步强 体量围绕中心庭院布局,形成从封闭的展厅水平参观流线到开放的垂直

化轻盈的飞碟意象及“悬浮”的造型理念和视觉效果。 体验动线之间的有限衔接。
观景平台底部的几何关系作为壳体的一部分,不同截面的高、宽 建筑二层东北角布置了小型图书咖啡吧,面对北侧的太平河完全
和弧形线段均有不同,不同截面的结构尺寸也有差别。观景平台主桁 开放,这里的大面积落地玻璃窗和底层封闭的建筑体量形成强烈的反

架通过核心筒与剪力墙悬挑(图11、12),采用焊接和高强螺栓与3个 差(图14)。建筑顶部为悬浮的飞碟型市民休憩观景平台,提供了在
核心筒以及剪力墙预埋件连接,通过超声探伤保障结构安全。桁架弦 更大维度上亲近滨河自然环境、体验城市片区快速发展的仪式场所 。

ARCHITECTURAL JOURNAL 111


2」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三层平面
10会议室
13 平面 Q ? 5^-!° 20m 1门厅 4微型消防站 7序厅 11接待室
2前厅 5空调机房 8电梯间 12准备室
3消控安防 6办公 9 4D展厅 13设备

展示中心600m2的地下层布置变配电间及
消防泵房等辅助设备用房。
作为对市民开放的城市公共场所,展示
中心公众参观动线的主入口位于用地西侧城
市主干道胜利大街,通过景墙和场地上小品
的引导,参观者经过丰富的城市公共景观区
域和建筑周边纯净的景观(图15),穿过建
筑主入口廊架,进入展示中心门厅。展示中
心门厅正对面是中心庭院,庭院以水和细竹
为对景,透过庭院上空观景平台上大大小小
的洞口和室外楼梯的空隙,中心庭院空间简
明光影丰富(图16)。参观者可以通过庭院
的台阶和户外楼梯直接到达屋顶平台,体验
垂直动线的丰富性,也可以参观完整规划展
览后通过电梯直达。贵宾流线从建筑南侧入
口进入,到达贵宾接待区域后,可选择体验
整个参观流线或到达重点展示区域。
展示中心的门厅通过两片圆弧形天窗和
光带的引导连接中心庭院,同时,展览主动
线从门厅左侧进入展厅前厅,门厅和展厅前
厅的衔接采用了精心搭建的空间场景,供参

观者休憩、漫游、拍照(图17、18)。这一
场景和前厅的类似场景通过彩色玻璃窗在视
觉上连通,“房子外面是房子,房子里面也
有房子”⑵。前厅的屋顶采用了大面积北向
14建筑二层小型图书咖啡吧大面积落地玻璃
15地面广场上的景观游园

112 |邮™ 前|德您°,


2023
业主石家庄国控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
责任公司、石家庄城市建设发展集
团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范新我、姜磊(项目负责"赵济宁,梁佳斌,
余柳青青(建筑);杜月、车苏靖(室内);
赵敏、刘志磊、连浩、姜志远(景观)姜磊、
陈艮林、殷文灿、李均、唐俊华、朱榴燕、
姚永生、刘彩琴、张工作、谷加雷、邱月(施
工图)

基地面积8400 m2
建筑面积5000 m2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结构

16中心庭院一角
17休息厅
18门厅
19屋顶采用风帆形天窗的前厅

风帆形天窗,均匀而富有节奏的自然光渲染了前厅的场景感及展厅入 与“锚固”及其对应的独特空间形态,表现封闭性和开放性之间的辩证
口的氛围(图19),成为进入相对封闭的展览空间的前奏。 关系,解锁这块土地独特的文化密码,其独特的建筑信息携带了特定的
展厅主要采用多媒体的方式介绍太平河城市片区的规划愿景 ,其 文化、历史、社会、政治和情绪内涵,也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休
中也包含不少互动内容,吸引市民前来参观体验。参观完规划展览后, 憩、个体经验等多维体验,有助于增强场所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创造
参观者可乘坐电梯到达二层的图书咖啡吧小憩,在此欣赏太平河滨河 力和空间活力。KS
风光,继续向上到达屋顶观景平台,在室内外体验动线的转换中感受
封闭与开放性相互交织、空间起承转合的丰富节奏。
参考文献
[1] 斯蒂文•霍尔•锚[M],符济湘,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
5结语 社,2010-8.
[2] 《张•雷设计研究:向没有学过建筑的建筑师学习|有方
太平河城市片区展示中心在空间形态上直观地表现为 “悬浮”与“锚
专访》,有方空间(微信公众号)[2023-03-01], https://
固”的对立:通过“锚固”完成对场所与文脉的再定义;通过“悬浮” mp.weixin.qq.com/s/B-_24JMGHCyG5CoAH1FsDA

对封闭内观所积聚的能量进行释放,转化为垂直向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 图片来源
图4~9, 14, 15, 17-19:侯博文摄影
表现建筑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城市空间是一种被符号和象征意义
图16:杨泽宇摄影
所构建的环境,是充满感性和情感意义的场所。展示中心通过“悬浮” 其余图片均为张•雷设计研究绘制、提供

ARCHITECTURAL JOURNAL 113


[刘奕秋]LlUYiqiu
探寻抽象的本质:克里斯蒂 [王帅中]WANG Shuaizhong 2 (通讯作者)
[约瑟夫•施瓦兹 ]Joseph Schwartz 1
安克雷兹与约瑟夫•施瓦兹 [克里斯蒂安•克雷兹 ]Christian Kerez
[刘奕秋]LlUYiqiu 1译

的合作模式 [王帅中]WANG Shuaizhong 2 译

Unraveling Abstraction: Insights into the Joseph 作者/译者单位


1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系(瑞士)
Schwartz and Christian Kerez Collaboration 2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香港,999077)

收稿日期
2023/02/01

D01:10.19819/j.cnki.lSSN0529-1399.202310019

瑞士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克雷兹(Christian Kerez)与结构工程师 I王帅中I首先,非常荣幸可以进行此次采访。我想以一个比较宽


约瑟夫•施瓦兹(Joseph Schwartz)是建筑师与结构师相互配合、相 泛的问题作为采访的开始:克里斯蒂安•克雷兹教授,您是如
互成就的搭档典范。他们的密切合作造就了众多国际知名项目,如 何理解结构的?约瑟夫•施瓦兹教授,您是如何理解建筑的?
洛伊申巴赫学校(School in Leutschenbach)、一墙之宅(House with 在你们的理解中,建筑和结构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
One Wall)、五户住宅(Apartment Building in Forsterstrasse), 2020 |克雷兹|我并不试图通过建筑的媒介来表达我自己,我更试图让
迪拜世博会巴林王国馆(Pavilion for the Kingdom of Bahrain Expo 那些已经存在于建筑中但隐匿的共通性(hidden common)变
2020 Dubai)等。2016年,克雷兹与施瓦兹合作完成的偶然性空间 得可见。与其说我在寻找个人对建筑的理解和建筑语言 ,不如
(Incidental Space)代表瑞士参加了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他们 说我对建筑的一般的、非个人的理解更感兴趣。这种对建筑基
在中国也参与了许多大型竞赛,如郑州超高层、北京新CBD文化中心、 本知识的兴趣使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即一个建筑是如何站
广州三馆一场、秦淮河入江步行桥等,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 立起来的,一个承重结构如何能获得普遍性的理解。我主要关
实践之外,他们两位都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 。克雷兹在建 心的不是建筑的外观,而是如何思考或想象一个建筑的本质。
筑设计教席教授他独特的跨学科、多领域融合的设计方法,鼓励学生 比如,郑州超高层(图1)的设计基于一个非常基本和普
探求空间的本质与感知,来创造丰富、独特的空间体验。施瓦兹则在 遍的认识,即高层建筑是一个垂直悬臂。相较于承载建筑重量
结构设计教席教授他超越类型和超越计算的结构设计理念。他一手创 的元素,垂直向和侧向的力的元素更为重要。在郑州超高层中,
建了建筑学院以设计为导向、基于图解静力学的结构教育体系。该体 通过张拉元件,侧向力以最有效的方式被控制。这些裸露的
系强调概念性结构设计,能够在设计之初就与建筑空间发生互动。 拉索看起来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围绕着建筑,但它们不是装
多年来,克雷兹教授与施瓦兹教授不断在实践和教学上突破专业 饰性的、象征性的或修辞性的元素。从远处看,这些元素展
壁垒以谋求革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篇访谈与分析将对他们的合 现了每个高层建筑所隐藏的真实性(图2)。高层建筑对风荷载
作进行深入探索,展现他们的协作理念、方式与成果。 和地震的抵抗力比低层建筑要高得多,但大多数情况下,提
供这些抵抗力的构件被藏匿在外墙子结构后方的核心筒之中。

I施瓦兹|尽管我不是建筑师,也没有接受过建筑学的训练和教育,
但我一直在尝试更多地思考建筑。对我而言,建筑更像是我

生命中的一个过程,大概始于20岁时。随后,在我40岁左
右开始的同许多建筑师的合作过程中,建筑也给我带来越来

越大的影响。而最近20年,很明显,我对建筑方面的追问
也越来越多。最让我着迷的也许是关于比例的问题,我意识
到比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曾经我对它的理解比较浅
显。随后,我很快意识到空间也非常重要,尤其是与光结合
的空间。因而我清楚地认识到,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是使建筑
具备生命力的重要元素。我与克里斯蒂安的合作深深地影响
克里斯蒂安•克雷兹(右)与约瑟夫 •施瓦兹(左)

114 2023\10 |*«v|ew


1郑州超高层项目一期效果图 2郑州超高层项目一期结构方案 3华沙现代艺术博物馆室内效果图 4华沙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空间分析

了我的这一认知过程。但实际上,我们之间从未讨论过建筑 的概念,成为了一个遗留的梦想或愿景。
学,我们总在另一个层面进行讨论,我自己会从一个更建构 |王帅中|在这些项目中,你们以怎样的理念作为合作的出发点?
(architectonic)的角度去理解建筑与结构的关系。我也强烈地 |施瓦兹|我们的很多合作都源于对结构本质的思考,它让我们回
意识到人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艺术和艺术性 到了以一种更抽象、更立体的方式来看待事物的原点。从力
构件对我而言总是有一点点难以理解,它常常将我置于一种 的角度看,闭合表面的那一刻、生成弧度的那一刻、形成三

矛盾的情况下。我不是艺术家,更像是一个匠人(craftsman), 维体量的那一刻,都蕴含着巨大的潜能。我非常喜欢辨识这
我所接受的工程教育也更多地源于此 。对我而言,建筑更像 种潜力,并利用它来阐释建筑空间的内容。通常情况下,结
是某种审美,它更加持久,比我看待事情的方式更加深刻。 构工程师会选择另外一条道路,比如在给定形状的情况下,

I王帅中I既然两位都说到了建筑与结构的相对本质,或许我们可 如何使物体站起来?在这种视角下,五户宅就永远无法建成。
以从合作的初始开始谈起。哪些项目促使了你们的合作?合 很多工程师看到这座建筑都会分析 :这面墙承载着那面墙,
作的过程又是怎样的? 而那面墙又承载着另一面墙,越往下,楼板就会变得越厚。
|克雷兹|我们的合作始于列支敦士登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楼板是挂在墙上的 。这个跨度对一些工程
Liechtenstein),我们在1998年赢得了这个竞赛。这栋建筑 师来说难以置信,且由于柱子的缺失,他们会认为这个空间
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混凝土盒子,但它的承重墙由抛光的黑色 不可能实现。而如果我告诉他们上面有一堵墙 ,他们更会认

混凝土制成。在没有接缝的情况下建造80m长的墙体,同时 为这根本难以想象,因为墙又为楼板增加了额外的荷载 。与
还要在炎热的夏天处理体积膨胀的问题,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其说,这不是结构的最佳方案,因此我们不能建造它;不如
此后很快,我们一起合作完成了更大规模的项目。 说,这堵墙解决了问题,而不是给结构增加额外的负荷。我想,
|施瓦兹|我们之前只在一些会议上见过,但不是以合作的形式。 类似的冗余性以及从三维系统中寻找答案的方式是我们合作

那个时候我主要与海因里希•德杰洛(Heinrich Degelo)一起 时重要的手段,因为它给项目带来了潜在的自由度和品质。


工作。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是,他打电话问我是否有兴趣支持 |王帅中|这种直击结构本质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视角非常具有启发
他的列支敦士登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墙体设计正是使我加入 性。在你们合作的过程中,应该也会面临一些沟通与理解层
这个疯狂又惊人的项目的原因。在我们设计出它之前,我也 面的挑战。这些挑战是什么?你们又是如何解决的?
不确定方案是否可行。一个革命性的转变发生在混凝土试验 |施瓦兹|问题总是复杂且综合的。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在合
之后,至此我们才确定其可行性。我对这些有趣的讨论记忆 作的项目中,我们总是能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各自的想法,
深刻,从那以后我们的合作就像爆炸一样 ,卓有成效并且非 而且异常清晰,只用草图就能传达。于我而言,我们总是有
常自然。我们都喜欢一些特别的、有抱负的事情。 着很顺畅的沟通,这在其他人身上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克里

|克雷兹|这个项目之后,我们在2007年赢得了华沙现代艺术博 斯蒂安是个例外。我们不会直接说行或者不行,而是会去讨
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 in Warsaw,图 3)的竞赛。我与 论结果带来的好或坏的影响,以克服这个问题。
约瑟夫设计了一个纪念性的屋顶结构。屋顶的巨大横梁跨度 |克雷兹|确实,我记得很多这样的时刻。我认为约瑟夫具有罕见

超过70m,连接建筑的两侧。由此,在没有任何结构性支撑 的抽象思考的能力。对大多数工程师而言,如果你告诉他们
的情况下,建筑内部可提供共约1万m2的展览空间(图4)o 处理建筑元素的想法,他们会说,我需要跟谁合作或者我需
不幸的是,波兰政府不是我们计划建造的整个地块的所有者 , 要多少时间。但其实重要的是你如何去理解建筑,理解建筑
因此这个项目被取消了。他们最终改变了地块和规划,并开 元素如何联系在一起,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具体设
展了新的竞赛,现在正在建设的项目非常传统。我们向公众 计某个建筑之前,你必须已经思考了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
开放1万m2的地块、并用巨型屋顶结构覆盖市中心公共广场 完全是抽象的。

ARCHITECTURAL JOURNAL 115


I施瓦兹I我们的合作很少出现难以讨论或难以理解对方的情况 。 观性的建筑。约瑟夫和我则试图以不同的方式利用既有的规
对我来说,“为什么”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建筑师直接告诉 范和资源。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建筑师,我们不会设计一
我这样可以,或是一定要这个尺寸,直接地增加或减少元素。 些东西,然后再要求工程师和专家来克服设计所造成的问题、
我们的讨论总是从抽象的层面展开。 使设计变得可行。相反,我们从一开始就会讨论如何共同处
可能同样重要的是,我一直在尝试寻找简单的规则。这 理一个设计问题、并探索最终的解决方案,直到设计过程结束。
种规则可能刚开始不一定是美的,但是最后一定是有逻辑的。 这种集体创作的理念涵盖了从客户代表到现场工人等与所有
如果没有规则,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在结构和建筑上同时有效 人的合作范畴。
的解决方案。答案常常是在我们考虑到这一点后产生的,它 在瑞士,建筑成本必须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我们
能让建筑以非常积极的方式发展。并且这些答案并不复杂或 在洛伊申巴赫学校(图5、6)的设计中整合了很多HVC (供热、
疯狂,而是在概念层面上非常简单、有力,就像迪拜世博会 通风和空调)的专家,并与建筑管理部门紧密合作。同时,苏
巴林王国馆项目展示的那样。 黎世市的代表希望将这所学校打造为苏黎世郊区公共地标的

I王帅中I或许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讨论合作的历程。比如,你们的 愿景,对建筑的设计也至关重要。
合作一般在设计的什么阶段开始?相比于其他结构工程师和 |刘奕秋|感谢两位从合作历程的角度,展现建筑与结构如何在本
建筑师,你们的合作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质上相互成就。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是否有这样一个时刻 ,

I克雷兹I许多建筑师和工程师基于特殊的预算和任务书建造了奇 建筑师设想的空间概念并不能完美地直接对应结构力流 ,从
而导致结构变得不可被阅读?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结构外观
与力流完全对应是否必要 ?
|克雷兹|对我来说,设计总是从如何定义、想象和建造一个空间
的问题开始。这个空间不是抽象的,不是为建筑学专家设计的,
而是为每个人设计。即使我为一个家庭设计一栋房子,使用主
体也不仅是客户这一个家庭。在我的想象中,每个人都应该能
体验这栋房子,或者至少能通过图纸和图片在想象中参观它。
在广州,我们想象了一个面向所有人、而不仅是对艺术感
兴趣的人开放的艺术博物馆(图7、8)o整个设计围绕着一个
5洛伊申巴赫学校夜景
6洛伊申巴赫学校1:10结构模型 巨大的开放空间进行,以汇聚景观、人与艺术。在这个意义上,
建筑的外部就是建筑的内部。这一不寻常的公共空间被一系
列没有承重功能的外壳覆盖。只有当你进入建筑时,才会看
到包括柱子、楼板和中间桁架的真正的承重结构。结构完全
暴露在一个巨大而开放的空间中,单个的壳体或是局部闭合

的球体被悬挂在天花板上(图9)。即使不买门票或参观艺术
展览,你也能够体验这个空间。
|施瓦兹|从合作的过程看,我们似乎没有遇到过需要去“修正”
结构的情况,而是总把结构作为融合建筑和承重能力的整体
元素来发展。我不记得是否有这样的一个时刻:我们有一个
非常有力和漂亮的建筑概念,但结构却行不通。我认为结构
不应只是以一种帮助承重的方式出现,以这种方式做出强有
力的结构是很有挑战性的,甚至可以说完全不可能。
我更关注结构的规则,而它的可读性对我来说不是那么
重要。我们不可能创造一个很好的承重结构后,再在里面悬
挂些什么,不过这也可以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任务。
|刘奕秋|迪拜世博会巴林王国馆是两位最新合作的成果之一,也
7广州三馆一场大厅效果图 是在中东地区的首个建成项目,展现了一个根本性的结构创
8广州三馆一场内部效果图
9广州三馆一场剖透视及分解轴测 新理念。离开欧洲的语境,全新的地理与文化环境是否给空

116 |wa 2023110 |*«vlew


如果没有建筑师和工程师,以及当地政府和建筑公司之
间的许多交流互动,就不可能实现最后的实际空间体验 。沟
通与交流对最后成果至关重要并不是一个新现象,而巴林馆
项目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与所有参与者远距离沟通的容易程
度。但寻找合适的合作者并不容易,我们花了与沟通同样的
时间来找到契合的伙伴。
|刘奕秋|合作的难点不仅在于理念创新,也在于深化与实施过程
中的深度配合。在验证和实现巴林馆项目这一创新的轻质结
构体系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克雷兹|由于约瑟夫当时正忙于其他项目 ,我们最开始与奥雅纳
(Ove Arup)合作进行方案设计。他们主要用计算机来核查整
体设计并标记出系统中的薄弱环节,随后对此进行强化。但
这些新加的建筑构件也增加了额外的重量,使结构系统变得
更重、更不稳定,而且最后重量和成本在短时间内增加了一倍。
当我们开始与约瑟夫合作时,很明显,我们首先需要找
10迪拜巴林馆外景 12迪拜巴林馆的三级结构体系 到一个概念性的方法来设计结构体系,并需要一些额外的加
11迪拜巴林馆内景
固。我们在第一次的讨论中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应该像传
统的木梁结构那样从层级上来考虑结构,创造一级、二级和
三级元素(图12)。
|施瓦兹|迪拜项目中一个很重要的点在于明确结构之间的关系 ,
就好比森林中有树木、树木上则有树枝,建立一个结构层级,
需要第二层级甚至第三层级的杆件来稳定那些过长的元素。
同时,问题还在于是否允许一个节点上存在多个杆件 ,以及
这样做会带来的后果。我们对结构系统进行了讨论,形成了
简单的规则,并以此开发出有效的结构形式,而不是把所有
元素都放进去、再去寻找问题出在哪里。在最开始就去思考

这些简单的规则是十分重要的(图13)o这些规则能够让我们
间设计和结构创新带来了新的探索方向? 从结构和承重的角度去理解发生了什么,然后我们就可以控
|克雷兹|迪拜世博会原址是一片沙漠,我们希望在沙漠中创造一 制它,反之则会失控。很有趣的是,这些规则虽然非常简单,

处公共大厅,以庇护游客免受热量和光线的侵袭 (图10)。我 却能够最终统领着建筑密度的理念,并将一切整合在一起。


们想象中的空间不是一个简单的空荡大厅,而是步移景异、 它的有趣之处也体现在我们一开始就有这种直觉 ,试着
带来无穷无尽变化的场所。轻量结构系统的创新可以追溯到 用直觉来推动想法,以达到最佳效果。通常,当我们引入这
郑州超高层这一项目,我们对如何用更少的材料、以更可持 样一个规则时,建筑师们会觉得它在破坏整个理念。但是克
续的方式建造超高层做了许多研究,同时思考结构系统如何 里斯蒂安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其中的潜力,他的这种开放的
在整个建筑中以可见的形式被感知。在迪拜巴林馆项目中, 态度让整个项目可以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上发展。
将倾斜的元素以多种方式连接起来,以减少垂直支撑的建筑 |王帅中|施瓦兹教授多次提及在巴林馆项目中依赖计算机来完成
长度是实现目标的一个最初想法。这样的结构创新让我们有 结构计算的问题。似乎您对于依赖计算机的现象深感忧虑,
机会不断改变空间的开放程度和结构元素的密集度,而由此 您认为对结构设计的未来而言这是一个问题吗?
引发开放性和密度的不断变化,在看照片与图纸时是很难想 |施瓦兹|是的,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来讨论这一问题。一是,
象的。同时,这个空间并不令人感到畏惧或有纪念意义 ,反 人们往往对计算的结果深信不疑 ,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计
而让人感到轻盈和短暂。开窗的位置由127根斜柱的结构设 算与现实无关。二是,很多工具无法促成(enabling)设计,
计而导向生成,自然光线是如此柔和宜人,以至于许多人以 它们仅仅是对已经存在的事物进行分析。

为是人工光源(图11)。 计算机不能告诉你该怎么做,这正是问题所在。结构工

ARCHITECTURAL JOURNAL 117


14巴林停车场模型 比缺乏经验,但他们对讨论也更加开放,更愿意遵循我们的
15巴林停车场施工现场
想法来解决现场问题。欧洲人工成本较高,中东建筑工地上
的工人比欧洲多得多,通常情况下他们的工作可以被机械替
代。但在我们的项目中,由于建筑的复杂程度,现场更多的
人工也带来了更高的灵活度,可以更好地保证项目的实施(图

15) 。在我们的建筑工地上工作的工人面临的挑战比在其他工
地更大,成果也更明显,因此也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自豪感。
另一方面,我们也很容易通过计算机的规划来支持现场
的施工。巴林停车场面积总计为4.5万m2,总共需要7万个
1:20的剖面模板,都由一个人在两周之内编程完成。在数字
图纸和施工现场之间的密切协作下,我们这一复杂的项目得
以完成。由此,基于当地建筑工地灵活的状况与条件 ,我们
实现了在欧洲很难被建造的建筑。每个国家都可以有自己因

程师应该更为概念化地看待问题,我认为这甚至与计算机的 地制宜的成就。

工作方式背道而驰。比如,计算得到了一个应力峰值,通常 I王帅中I恭喜你们的团队最近赢得南京秦淮新河入江口步行桥(图
情况下我们会加粗该处的结构,但对应的应力峰值其实也在 16) 的竞赛,这也将是你们在中国的第一个落地项目。桥梁这
同时上升。我们要自己去想背后的原因,计算机永远无法告 类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设计面临哪些挑战?这次竞赛项目为

诉你这些问题的原因。这正是问题所在,越是使用计算机处 你们以及更大层面上的团队合作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

理这样的问题,就可能引发越来越多的问题。 I克雷兹I我们非常高兴能参与这个项目。我在世界各地建造了很
现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学者,包括我自己的研究教席,都 多建筑,然而,设计一个大型的公共设施、一个完全开放的

在一方面致力于研究新的思维方式,一方面为设计提供相应 空间、一个为所有人服务的构筑物一直是我的梦想,尤其在

的可能性工具。像奥莱(Ole)或皮埃尔路易吉(Pierluigi,均为 中国。我们都来过中国很多次,也在中国参与了好几个竞赛,

ETH结构设计组博士后),以及我们组里其他博士研究生的研 与我们在欧洲或中东的作品非常不同。我们考虑的不仅是外

究课题,在这一方向上都非常清晰。结构最终总是需要与设 观,而是关心具体的空间质量。秦淮新河入江口步行桥的设

计进行互动的,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而 计基于对桥梁的根本性的结构创新的概念。我们创造了 3种
不是像黑箱一样,只要轻轻一按就得到一个结果。所以,结 不同的过河路径,它们不仅在流线上相连,而且在结构上合

构工程师的教育模式需要做出改变。在我们的课程里能看到 而为一,带来全新的过河体验(图17)。步行桥将成为提供多

现在的结构工程师也可以做到去设计,但是他们没有受过专 维视野的观景平台,游览者将在不同标高上、以步移景异的

门的训练,也不知道如何采取有创造力的方式 。而通过这些 空间体验观赏河流与城市。行人以不同的方式通过同一座桥

思维的基本要素,他们可以找到一个明确的方向,从而真正 的景象,也将成为远处观者的地标景观。

对结构和建筑设计做出贡献。乐观地看,现在全世界有很多 |施瓦兹|我很喜欢南京,和克雷兹教授一起参与如此有趣的项目 ,

不同的人、不同的小组和组织,都在推进这种思考方式。并 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机会,也是难忘的体验。正如前面讲

且我认为对于这个职业和其价值而言,这种改变确实有益。 到的,我和克雷兹教授在所有的合作项目中,从初始阶段便

|刘奕秋|欧洲建筑师在发展中国家建造时的一个普遍担忧是,由 致力于将结构和建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结构设计的角度

于当地的施工技术有限,创新的建筑和结构概念可能无法被 看重要的是,秦淮新河步行桥将3条纤细而轻盈的结构路径

精确实施。但我看到巴林的停车场项目(图14)达到了非常高 融合成一个整体系统,只有通过3根结构构件之间的相互借
的施工质量,尽管在现场的同事告诉我,当地的承包商在这 力和受力,它们才能形成一个非常牢固的结构体系。我们的

个项目之前甚至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浇筑混凝土。在类似的项 结构设计团队与克雷兹团队一起尝试和探索了很多不同的结

目中,你们是否会制定一些策略以适应这种状况 ?与当地工 构剖面模型,发展了一套清晰的结构体系来平衡弯矩和剪力。

人的交流、相互之间的教学相长又是怎样进行的? |刘奕秋|我有幸作为合作者一起完成了竞赛,非常感谢两位教授

|克雷兹|在迪拜和巴林的项目中,我们都有一到两名建筑师在现 提供的机会,我得以转换提问者的身份加入回答。在我看来,

场做整体建筑管理。但如果没有数字化设计与计算机辅助, 步行桥作为大型基础设施与其他功能性建筑的最大区别在于

这项工作是不可能实现的。虽然当地的工人跟欧洲的工人相 其城市公共性。创造一个公共、开放、不排斥任何人、能联

118 |wa 2023110 |*«vlew


结个体的城市空间,需要我们回到城市(urban)的本质。列 在深入具体问题之前,克雷兹教授与施瓦兹教授都强调
斐伏尔(Henri Lefebvre)强调的相遇(encounters),或是玛西 了在抽象层面理解建筑与结构本质的重要性。在他们合作中
(Doreen Massey)进一步提出的会聚(throwntogetherness), 起到引领作用的抽象本质具体是什么 ?又应如何理解?回溯
是城市性的根本所在。因此,在城市设计层面,我们的步行 访谈中展现的合作历程与多个实践项目,他们的创作似乎常
桥致力于为人们创造日常相遇的可能性。相遇的先决条件是 —抽象的本质体现在对隐
常从一种对既有现实的反思开始—
连接。由3根轻质桥梁延伸的多条路径连接了场地周边的公 匿共同性的揭示,对常规结构系统的打破,对空间质量与体
园、堤岸、地铁站等分散元素,将人流会聚在一起。多重轨 验的缔造。对访谈中所涉及项目的进一步分析也可为抽象本
迹的交错不仅创造了人与人的相遇,也带来了人与河岸、江水、 质的探寻带来一些应用中的具体理解 :郑州超高层通过张拉
植物、夕阳等自然元素在不同层次与标高的相遇。 元件展现了高层建筑中通常不可见的侧向力;华沙现代艺术
3根桥梁的必要性首先体现在打破了原有桥身 、桥面分 博物馆借助巨型屋顶结构创造了大型无柱开放空间;迪拜巴
离的状态,相较于传统吊桥或拱桥中只有桥面能通行的状况, 林馆以倾斜的轻型杆件系统消解传统的梁柱体系;秦淮新河
我们希望结构构件利用率最大化,使桥的每一处都可以通行, 步行桥以3根相互支撑的桥梁打破桥面与桥身的二元分隔,
而这一概念必须通过3条路径的互相借力才能得以实现。再 使得每个结构构件都可被人直接体验并行走。
者,从城市、社会的角度,我们认为该步行桥的目的不应是 对抽象问题的本质探寻是合作的前提与基础。基于访谈,
两点之间的快速通行,更应是激发流动性与差异性的城市漫 我们进而对克雷兹教授与施瓦兹教授的合作模式进行梳理与
步,在相同的预算内创造更多互联的空间。 总结。从合作的起点看,两位教授在设计的初始阶段便致力

I王帅中I你们认为与中国团队的合作,相比与在其他国家团队的 于将建筑和结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他们不为彼此设限,保


合作有什么不同之处? 持极度的开放以共同推进创新。在如何进行合作的层面上,
|克雷兹|目前为止,与我们合作过的任何其他国家相比,最大的 寻找和创造简单有力的结构规则是统领建筑概念并控制结构
区别就是中国速度。我们与当地合作伙伴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 系统的重点。在合作过程中,他们不会直接做出行或者不行
究院以及南京市规划局的合作非常紧密和良好 ,这使得快节奏 的结构决策,而更倾向于评估不同决策带来的后果以做出综
的工作速度不仅很现实,甚至非常令人愉悦。特别是相较于在 合判断。容许适当的结构冗余度以及从三维系统中寻找答案
欧洲,我们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做出一个简单的决定。 的方式,是结构创新得以推进的重要手段 ,也为建筑带来了
我们期望可以早日将这座基于建筑师与结构师之间紧密 更高的品质与自由度。对于抽象问题共同的本质性理解进一
协作、瑞士团队与中国团队通力合作的步行桥建成,并期待 步导致了合作中的默契,他们之间不依赖过多数字化或基于
与中国同仁共同探讨。 计算机的交流手段,通过简单的草图和概念描述便能实现高
效沟通。

后记:探寻抽象的本质 沟通与合作不仅在于建筑师和结构师在概念层面的创新,
也在于项目深化和实施过程中的广泛配合,尤其在跨越国界
在2023年施瓦兹教授即将退休之际,两位教授重新回顾 和文化的语境中。寻找有能力且有动力去实施的专业配合人
近25年的合作历程,为本次采访增添了更多的意义。 员,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的关键。两位教授通过多个国际项
目的实践经验,展现了集体参与对于最终空间完成度的重要
性。从当地政府、在地配合单位、技术专家,再到客户代表
与现场工人,对设计问题的共同探索跨越了整个设计周期。
基于当地建筑工地的状况与工人的熟练程度,设计与结构的
创新可被更灵活、更因地制宜地实施。
克雷兹教授与施瓦兹教授的合作历程展示了他们对建筑
与结构的抽象本质的探寻。他们的合作更像是一场共同的冒

险,共同迈向下一个未知的挑战与创新。KS

16秦淮新河入江口步行桥 图片来源
夜景效果图
图13:约瑟夫•施瓦兹提供
17秦淮新河入江口步行桥
近景效果图 其余图片均为克里斯蒂安•克雷兹提供

ARCHITECTURAL JOURNAL 119


广告

项目信息

上堡示范镇
“留住乡愁“视域下乡村建筑的
传承和发展

建设地点/江西崇义 1民居院落与古桥景观效果图

设计/ 2018年/竣工/ 2019年 2小镇民居建筑效果图

总建筑面积/ 5万rr?
方案设计/崇义规划建筑设计院

在乡村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过程中,建筑设计
师以不同的介入视角转向乡村建筑舞台,为改善现
代乡村人居环境、保护和传承乡村建筑遗产共享着
个人智慧,但与此同时,破坏传统村落特色、炊烟
和乡音丢失等现实问题也频繁出现。为了让乡村建
筑更好地承载乡愁记忆,本文以"留住乡愁”为主
旨对上堡示范镇进行全面的乡村建筑改造设计 ,以
期打造一个既能够承载乡愁记忆 ,又能够改善人居
环境的现代美丽乡村,提升上堡居民的生活质量,
满足上堡居民对故乡的精神眷恋,并为类似的乡村
建筑设计规划提供参考。
上堡乡隶属于江西赣州市崇义县,位于赣、湘
两省交界处,这里气候温凉湿润,农业文化历史悠
久。在这里,部分古老习俗、建筑造型、历史遗迹、
传说故事等都得到较为完整的保留,尤其以客家文
化保留最为完整。凭借浓郁醇厚的客家乡土文化、
农耕文化,上堡乡近年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和体验乡土环境,以乡愁情感为卖点的乡土旅游产
业也蒸蒸日上。上堡乡发展历史悠长,乡内多数村
庄的建筑也有着较长的历史。设计项目开展前,上
堡乡农村中小部分建筑外观有不同程度的朽坏 ,对
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安全隐患;少数建筑局部被替换
成与传统村落风格不符的现代样式;还有小部分新
建民居建造存在零乱情况,对上堡乡的传统风貌产
生了负面影响,制约了乡愁文化的传递。
扎根于上堡乡客家乡土文化氛围、建筑情况和
地方发展需求,上堡示范镇项目从设计到竣工始终
广告•项目信息

秉承着3项原则:1)原真性保护原则,坚持保护和 口建设区外,设计项目还立足于不同功能区规划建 充分呈现上堡传统建筑特色(图4)。


留存上堡乡各农村的真实建筑样貌,维护好原初乡 设诸多新建筑。新建建筑以小镇主干道、旅游线路 上堡示范镇以留住乡愁为出发点,将原真性
村建筑的外观、造型、功能,以原真性建筑反映当 和当地居民生活线路为脉络,以方便人居生活为核 的乡土建筑特色与新型村镇建筑空间进行了有机融
地文化基因并承载当地居民的乡愁情感;2)人居与 心,充分参考上堡小镇核心文化区的建筑风格,满 合,不仅充分反映了小镇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
文化传统相融合原则,将协调互促理念融入乡村建 足居民生活需要;增加诸多人文景观单元,用各种 而且体现着建筑与历史文化和谐相处的上堡记忆。
筑规划和设计理论体系,协调统一"宜居”与"文化” 民族特色符号装饰人文建筑,使之与上堡乡的客家
元素,打破城建固有思维,在保持原有建筑整体风 乡土文化风貌相协调,在满足游客旅游需求的同时 <钟诗平/崇义规划建筑设计院〉
貌格局的基础上,实现村落建筑内部功能的有机更
新,既满足居民的乡愁回忆,也满足居民的实际生
活需求和发展需求;3)因地制宜的在地性设计原则,
充分关注和协调上堡乡地理空间内各类建筑相关要
素,保持当地居民、外地游客、自然生态环境与建
筑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保障建筑单元与其他场地
单元配置之间的平衡,让建筑发挥出展现区域特色、
彰显地方和谐的价值。
秉持上述3项原则,上堡示范镇建筑设计项目
在”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以保护、
修缮、更新和新建为具体路径对上堡乡村建筑进行
了整体规划设计。1)保护:经过系统调研和逐区域
建筑调查,对一类建筑及其他质量优越的建筑采取
完整保护举措,在符合建筑安全规格的基础上剔除
影响上堡当地建筑文化传统的建筑单元,恢复原有
建筑空间;保护辕门、鼓楼、上堡整训旧址、古桥
建筑(图1)等传统建筑要素,并划定保护范围,对
红旗旗杆、客家族碑刻等历史遗址进行系统保护,
维护原有建筑空间'•保护上堡乡客家传统建筑规制,
以单栋建筑布置为主,院墙与房屋围合部分的院墙
或道路采用砾石铺壕,房屋制式还原客家传统民居
建筑的中轴性及祠宅合一的特点;2)修缮:及时修
缮和恢复寿命不长、稳定性较差的原有建筑,在保
持原有建筑布局和建筑结构的基础上 ,修复零碎构
建和建筑装饰;重点加固民居建筑设施,减少高层
建筑并采用并联布局思路,让小镇建筑兼顾视觉审
美价值和生活使用价值(图2) ; 3)更新:改造小镇
规划区域范围内的原有建筑外立面,通过平改坡、
加盖小青瓦屋面、刷板栗色漆、用木板牌匾包装门
面、铝合金窗换成木雕花窗等诸多改造和设计方法,
3小镇建筑景观
将上堡乡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风貌展现出来 ,让建筑
外立面效果图
外立面成为小镇街区的风景线,带给居民和游客优 4小镇人文景观
美的视觉体验(图3) ; 4)新建:除了规划小镇出入 单元效果图
广告

书讯

建筑艺术风格反映了世界各地不同族群对建筑艺术的不同理解与追
求。20世纪以来,世界建筑艺术的面貌受到文化、地域、社会、经济等
因素影响,其发展面貌逐渐多元化,并在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建筑功
能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建筑的样式、流派在上述风潮下不断演进与
娉变。同时,伴随技术的革新,建筑艺术的形式及可能性也在不断扩展 ,
为将来建筑形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现当代建筑艺术赏析(第
2版)》一书共介绍了 300多位建筑师或建筑事务所不同时期的400个建

筑作品,较为全面地展现了 20世纪以来世界建筑发展的面貌,可为读者
了解世界现当代建筑思潮提供参考 。
全书整体可分为两篇,第一篇介绍20世纪以来世界建筑发展的历史,
分别下设有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和后现代主义3节,从线性时间带来的
学理递变入手介绍世界建筑发展的理论革新和代表人物,并附有大量经
典建筑的图片与文字介绍,包括设计者、建造时间、地点等中英文内容;
第二篇对具有代表性的70多处建筑,从建造背景、结构、美学等方面入手,
做了较为详细的阐释。
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
筑思想,主张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提出建筑应当适应于工业化社
会的建造条件,以简洁性、功能性和创新F生为主,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
和激进主义色彩。如美国费林格艺术中心,建筑师密斯强调了建筑内部
空间的流动性和结构的开放性,展现了 20世纪中叶世界建筑的发展面貌 。
后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和流派 ,
倡导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历史、文化和地域元素。建筑设计师通常会利用
历史建筑元素和现代技术结合的方式,创造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独特
个性的建筑作品。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波特兰市政厅、美国国家
美术馆东馆、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米拉之家等。后现代主义建筑通过对历
史、文化和地域的关注与表达,为当代建筑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动力。
高科技建筑是1970年代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也被称为结构表现主
义。将高新工业与技术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其风格以改良的现代
主义为代表,利用先进技术和高科技材料来塑造独特的建筑形式以实现
其特殊的建筑职能。在设计理念上,该建筑风格更加注重创新与科技的
结合,使建筑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和耐久性,是体现20世纪后半叶建筑
艺术发展的重要代表。
绿色建筑是20世纪晚期形成的建筑艺术形式。这种建筑设计思想重
视建筑物的能耗、污染、环保等属性,希望通过建筑的功能设计及采用
高效、环保、节能的技术与材料,让其在全寿命期内,达到节约资源、

《现当代建筑艺术赏析(第2版)》: 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效果,为人们提供健康持续的生存空间 ,最大限

20世纪以来世界建筑艺术发展的面貌展示 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种高质量的建筑形式。
综上,20世纪以来的世界建筑艺术发展面貌呈现出多元、创新、绿
作者刘古岷编著 色的特点,不同的流派和风格相互交织,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景观。
出版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76606638
出版时间2023年 V文/牟逸萌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
广告•书讯

《隈研吾谈建筑》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建筑师语录。著名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以
具自传意味的建筑回忆录构筑出一个具纵深感的历史空间,这一历史空间有一条
清晰的动线,即本书按时间顺序戈吩的四大部分:“1964—
—东京奥运会” “1970—
—广场协议“ “202 —东京奥运会”。隈研吾以相隔近60年
大阪世博会” “1985—
的两场东京奥运会为起讫、以联动日本与世界的四件大事为时代标识 ,提点、梳
理他一路成长的个人经验,并借此反思“日本的现代”的进程,包括日本战后的
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及作为其表征的建筑的蛆变。
在书中,上述四件历史大事分别对应于日本战后产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
里山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集中展示了日本进入
产业资本主义取得的成就;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和1985年的广场协议意味着产业
资本主义开始向金融资本主义转变 ;2020年东京奥运会,最初选择的设计方案来
自金融资本主义在建筑领域的代言人扎哈•哈迪德,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而转向了
基于“里山资本主义”的理想而提出木结构设计方案的隈研吾。
隈研吾是如何在日本现代建筑的新传统中走向了 “里山模式”呢?在本书融
记叙性和史论性于一炉的书写中,蕴含了两条线索:在一条线索中,隈研吾穿过
了丹下健三、安藤忠雄、扎哈•哈迪德等著名的建筑界前辈和同侪,并在对其风格、
成就、地位的深刻解读中串连起一部日本现代建筑小史,同时也在对他们的反思
和批判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在另一条线索中,隈研吾穿过了他之所以成为他
—出生地大仓山下的木屋、隐于撒哈拉沙漠中的村落 、泡沫经济破灭后
的道路—
的地方性项目,他在这些个人经历的给养中找到了自己所希望的那种建筑,并掌
握了使其落地的方法。
以上两条线索在书中交织并行,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隈研吾成为隈研吾的过程,
也是他改写日本现代建筑史的过程。本书采取了顺叙的线性结构,书中的四个部
分一方面对应着隈研吾的建筑生命由萌芽走向成熟的起承转合四个阶段 ,一方面
对应着日本社会经济结构由产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向里山资本主义的娉变,
以及与此相应的现代建筑风格由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向隈研吾所谓 “负建筑”
的转向。从个人传记的角度,隈研吾对他与两次奥运会因缘的书写充满了戏剧性。
在奥运会场馆设计带予他的社会认同及自我书写的强化下,隈研吾接过了丹下健
三的接力棒,成为了擅于捕捉时代精神的日本建筑师的代表 。可以说,两次奥运
会首尾呼应的写法构成了一个完满的叙事之圆 ,一方面推进了隈研吾地位的经典
化,一方面指引着日本现代化的新方向 。
隈研吾主张的代表未来方向的里山资本主义可以追溯到他幼年在里山的经验,
即一种前现代的生活经验启发了隈研吾对于后现代的跨越。这种较之“现代”更
为宏大的历史视野贯穿于本书的写作之中,成为了作者展开建筑和文化批判的潜
在前提,并为他对日本战后现代性经验的反思释放了空间 。在书中,隈研吾有一
句富于启示的论断:“关于建筑师需要具备的能力,有各种答案,比如造型能力、

《隈研吾谈建筑》: 美感等,但最需要的其实是理解能力。”隈研吾以他在建筑上的成功印证了这句话

基于个人叙事的建筑与时代之思 的效力,又以他在写作上的才能对这句话作出了诠释。他所说的理解能力当然不
限于建筑领域,而是面向整个人类社会,正如本书的日文书名住姻 ’(可

作者隈研吾 直译为“人类的住处“)所示,设计师对于建筑的理解最终考验的是对于人的理解,
出版文汇出版社
ISBN 9787549636105
出版时间2021年 〈文/樊烽 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与服装学院 〉
广告

书讯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一书,围绕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内涵和要素
展开梳理,并立足于工艺美术理念对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应用思路进行探究 。书中提
到,工艺美术是美、形结合在一起衍生出的审美学科,强调自然、文化和实物的融合,
彰显的是一种物质价值与思想内涵相统一的理念 。在制定建筑设计方案时,运用工艺
美术相关理念可以进一步优化设计效果,彰显独特的工艺美术风格。在中国传统民居
装饰艺术设计领域,设计师通过掌握工艺美术应用和创作思路,可以借工艺美术之手
优化传统民居装饰艺术效果,满足人们的审美诉求。工艺美术视域下,中国传统民居
装饰艺术设谐口应用路径包括4个方面。
1) 美好寓意的传递。窗极图案造型、石砖刻画图案等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往
往带有一定的美好寓意,深刻反映着健康和乐的民居氛围。如唐宋时期广为流传的牡
丹花纹在传统民居装潢中较为常见,寓意着富贵祥和。此外,灵芝纹、如意纹、麒麟
纹等在传统民居的木质窗极、墙砖、地砖和房梁上均较为常见,均带有美好祝福的寓
意。在传统民居装饰艺术设计中,设计人员可以从美好寓意的角度出发,充分了解不
同图案造型蕴含的内涵,以此来装饰民居建筑的和美氛围。具体措施如,设计人员可
以采用工艺美术手法将传统吉祥图案中的图案造型提取出来并进行加工组合 ,将吉祥
图案以更符合现代审美的方式呈现在装潢中 ,达成兼顾美好寓意传递和满足审美的装
饰效果。
2) 实用功能的体现。艺术源于生活且服务生活,工艺美术视域下,传统民居建
筑装饰设计不能是单纯禾U用外观视觉效果来展现美学价值,而是要实现工艺实用性与
视觉审美性的统一,将建筑装饰有机融于传统民居建筑整体环境。为此,设计人员应
用在追求装饰艺术审美性的同时,从实用功能出发合理选择装饰材料 、科学设计结构,
让装饰单元发挥出一定的空间功能。具体措施如,针对北方干旱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
传统民N建筑装怖艺术
装饰设计,设计人员可以用防火、隔热材料来打造内墙装饰;针对南方湿润地区传统
民居建筑的装饰设计,设计人员则可以用防潮、防霉材料来打造内墙装饰。
3) 意境化的设计表达。江南地区传统民居中,很多空间都展现出一种意境之美,
尤其在园林建筑景观中,写意的艺术手法在装饰设计中较为常见。意境是一种联想与
艺术的结合,依托点、线、面来表现出某个物体或某种精神理念的代表特 征,营造氛
围,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工艺美术视域下,设计人员可以从工艺设计角度出发,
用现代建筑装饰材料将树木花卉、翎毛走兽、博古器皿等写意对象的具体形象表达出
来,形成写意装饰,用以展现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意境美感。
4) 变形设计思路。变形设计是工艺美术设计领域的常见设计思路 ,是指运用变
形手法将具体形态抽象化、将复杂图形简单化,让图案造型在保持原本文化内涵的基
础上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变形设计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应用较为 常见,如
陕北窑洞民居的壁画中,人物造型一般都经过变形手法的加工,视觉表现力比一般造
型更为突出。设计人员在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装饰设 计时,同样可以采用变形手法来
强化装饰单元的视觉表现力,在深入了解传统民居所在地区的图案造型风格 、厘清不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 同图案造型的变形思路的基础上,设计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单元,以展现地域性的工

工艺美术视域下中国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研析 艺美术特色,并进一步丰富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

作者齐丰妍陈文婿
出版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 9787518087143
出版时间2021年 <文字及资料来源:谢诗羽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媒体艺术学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