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杵音繚繞中的布農文化記憶──布農族杵音的即

興原理研究及其文化詮釋
關渡音樂學刊第二十期 頁 7-42 (民國一○三年)
作者:曾毓芬
10.18.2023 主修課作業
系級:傳二 理論組
名字:陳又瑜

我會選擇這篇論文做為介紹的原因,其實是我看了一個
原住民的電視節目,他是由考古學者劉益昌和作家謝哲青主
持的。這個原住民電視節目介紹很多我以前從未聽聞的原住
民故事,探索原住民近五千年的歷史,甚至還有討論原住民
的當代文學觀。我覺得我最喜歡的是吳榮順老師講解布農族
祈禱小米豐收歌那一集,我覺得吳老師講的很生動又不枯燥,
讓我更想瞭解布農族的音樂文化,所以促成我選擇這篇論文
做為介紹的原因。

我會先講解杵音的歷史來由,再講解它的音樂文化及發展。
以前的杵是作為農業生活器具,每當部落舉行重大的祭儀活
動前,族人會聚集在一起搗米以準備製作小米酒。
因為以杵擊臼的緣故,布農族人發現木杵有一定的規律與節
奏,因而將其做為一種合奏的樂器。
提及杵音的表演形式,布農族木杵的演奏,通常在六到十枝
木杵的合奏。木杵演奏時,一定圍成圓圈,男女不拘,演奏
者左手在上,握住木杵中間部份上端,右手則執下端。開始
時一定先由一位演奏者(過去一定是祭司)敲擊石板四次之
後,大家再依一定的模式此起彼落的在時間差之內敲擊,因
此而產生複音及複節奏的現象。
這邊值得注意的重點是,布農族人唱歌時,就純粹是唱歌,
不加其他樂器,而杵也是單獨演奏,不是用杵來伴奏的。

木杵的材質,木杵的形制 ex 長短,粗細,
木杵所敲的地板材質都會影響到出來的聲音。
木杵敲擊在石板、水泥地、磨石子地、或是磚塊等不同材質
上,聲音都會不一樣。族人表示,在石板上聲音最亮最脆,
水泥地其次,而水泥塊的話又會比在水泥地聲音聽起來更悶。

布農族是部落的散居社會,分為六大社群:卓社群(南投縣
玉山一帶)、卡社群(南投縣東部山區一帶)、丹社群(南
投與花蓮縣界一帶)、巒社群(南投縣、嘉義縣界玉山一
帶)、郡社群、搭科布蘭郡(簡稱蘭社群,在今中央山脈南
投,人數較少)。每個部落的杵音演奏模式都有些許差異,
我今天介紹的是明德部落(巒社群)杵音演奏,討論明德部
落杵音形式為主。

對明德的族人來說,僅僅六支杵就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杵音
合奏,其中四支是主音,兩支是配音。四支主音有固定的音
調(SOL, MI, RE, DO,以輪流的方式奏出),而另外兩支是
配音,主要負責節奏的裝飾,這兩支和其它四支杵的音調不
相關。明德部落的領奏聲部是最高音的木杵,並且在其單獨
重擊出兩聲導奏之後,以「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四
部」的順序(SOL, MI, RE, DO),由高至低以均勻的節奏依
次奏出旋律。

總結來說,布農族木杵合奏的重點,就在於「前後錯落」的
時間法則。在合奏時,每一部木杵以固定音高,反覆演奏著
特定的節奏型。
而當這些各別的節奏型分別在不同的時間點輪流加入合奏時,
不僅會結合成一個橫向的集體旋律,
並同時編織起一個層層疊疊的節奏織體,
就是學術上所稱的「複節奏」(polyrhythm)模式,它也是
布農族各部落形態不一的木杵合奏傳統中,唯一不變的共識。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