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8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发展

学生姓名:胡丹丹
指导教师:马凤强 教授
所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完成时间:2021 年 5 月

新疆师范大学
二 O 二一年五月

I
分类号: 密 级:

学 号:107622018210037 单位代码:10762

硕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发展

学生姓名: 胡丹丹

指导教师: 马凤强 教授

所在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完成时间: 2021 年 5 月
新疆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
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新疆师范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
新疆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
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 单位 职称 备注

倪培强 新疆大学 教授 主席

马岳勇 新疆师范大学 教授 委员

徐国松 新疆师范大学 教授 委员

张锐 新疆师范大学 副教授 委员

卢艳玲 新疆师范大学 副教授 委员


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不得少于 5 人,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成员不得少于 3 人。
成员必须为奇数。主席一般为校外本领域正高级职称专家

II
摘 要

关于“幸福”一词,人们对其所作定义并不相同。从古至今,身处现实中的人都渴望
着幸福、追逐着幸福。然而在传统西方哲学的视野下,幸福更多地被视作为抽象的理念、
上帝的赐予、私欲的满足,马克思深刻批判了以上观点,以科学和辩证的角度对人的类本
质属性做了深刻的分析,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马克思的幸福体系得以建立。纵
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状况可以看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需求之间的
矛盾日益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的幸福感产生了影响。但这种现象很快被国家领导敏
锐察觉到,并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习近平幸福观,不仅在理论层面上为马克思幸福观赋
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也在现实层面上为中国人民获得幸福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思想保
障。
本文以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为基础,以马克思实践思维范式为逻辑方式,立足于马
克思对幸福的深刻认识,对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轨迹进行梳理,对马克思幸福观的内容进
行归纳总结,探索出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幸福观对马克思幸福观新的延续,并提出实现
中国人民幸福的有效方法论。首先,从西方哲学史出发,对理念幸福观、宗教幸福观、享
乐幸福观三种传统幸福观的背景及内容进行论述,通过分析以上三种幸福观存在的缺陷借
以论证马克思幸福观的科学性。综合马克思的相关著作和学术界现有的相关研究资料梳理
了马克思幸福观得以建立的轨迹。其次,充分展现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意蕴,从实践思维
范式的角度对马克思在幸福问题上的三大转向进行剖析,力图证明马克思幸福观的科学性
与系统性,并分别从幸福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幸福的实践路径是实践活动、幸福的价值追
求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幸福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全人类解放四个方面系统地对马克思幸
福观的基本内容进行解读,进而体现马克思对幸福深入和系统的认识。最后,马克思幸福
观在历经中国历代领导人对其深刻地解读和创新后,在当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提
出了符合现今时代特色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幸福观。挖掘出习近平幸福观对于实现
当代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现实价值,并提出实现人民幸福的有效方法论原则。
对马克思幸福观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从理论层面来说,既丰富了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内涵,又批判了各类片面的幸福观,为我国人民幸福感提升提供了书面指导,为
各级领导层实施具体措施提升人民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从实践层面来说,从多种维度实
现了个人和社会,乃至国家的幸福,朝着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一步步前进。

关键词:马克思幸福观;哲学意蕴;新时代幸福观
III
Marx's view of happiness and its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ABSTRACT

People have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the word "happiness".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people in reality have been longing for and chasing happiness.However, in the view of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y, happiness is more regarded as an abstract idea, the gift of God,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personal desires. Marx deeply criticized the above views, made a
profound analysis of human nature from a scientific and dialectical point of view, and established
a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theory of happiness.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has mad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needs increasingly obvious, which has exerted an impact on people's happiness to a
certain extent.But this phenomenon was soon keenly perceived by the national leadership, and
put forward in line with the reality of China's Xi Jinping view of happiness, not only in the
theoretical level for Marx's view of happiness endowed with a new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but also in the realistic level for the Chinese people to obtain happiness to lay a solid practical
founda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a logical way
with Marx's practical thinking paradigm, based on th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Marx carding Marx happiness trajector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tent of the happiness,
Marx explor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of jinping happiness of marxist outlook on
new continues,And put forward the effective methodology to realize the happiness of Chinese
people.First, starting from the western philosophy,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religious happiness
happiness, enjoyment, the essay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and content of three kinds of
traditional happiness, analyze their flaws, and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Marx on happiness, and through the study of Marx's writings and related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combing the trajectory of Marx's happiness is founded.Secondly, it fully shows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of Marx's view of happiness, analyzes Marx's three turns on happi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thinking paradigm, and tries to 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nature of Marx's view of happiness.And respectively from the body of the happiness
IV
is the practice of the proletariat, happy path is the value pursuit of practice activities, happiness is
the man's all-round and free development, the highest goal of happiness is to realize the
liberation of all mankind four aspects systematically to interpret the basic content of Marx's
happiness, and embody Marx's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deeply and systematically.Finally,
after the profound interpretation and innovation of Marx's view of happiness by successive
Chinese leaders,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 core has put forward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sent era -- Xi Jinping's
view of happiness.The author excavates the realistic value of Xi Jinping's view of happiness for
realizing the happiness of the contemporary people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for realizing the happiness of the people.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study Marx's view of happiness.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it not
only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Marxist theory, but also criticizes all kinds of one-sided views
on happiness. It provides written guida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happiness in China,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leadership at all levels to implement specific measures to
improve people's happiness.From the practical level, it has realized the happiness of individuals,
society and even the country from various dimensions, and made progress towards the goal of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step by step.

KEY WORDS : Marx's conception of happiness,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A new era of


happiness

V
目录
1 绪论 ............................................................1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
1.1.1.选题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1
1.1.2.选题的现实依据和意义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国外研究现状 ...........................................2
1.2.2.国内研究现状 ...........................................4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6
1.3.1.研究思路 ...............................................6
1.3.2.研究方法 ...............................................7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7
1.4.1.研究重点 ...............................................7
1.4.2.研究难点 ...............................................7
1.4.3.创新点 .................................................8
2 马克思幸福观的创立和发展 ......................................9
2.1 马克思幸福观之前的幸福观及其缺陷 .............................9
2.1.1 理念幸福观及其缺陷......................................9
2.1.2 宗教幸福观及其缺陷.....................................11
2.1.3 享乐幸福观及其缺陷.....................................13
2.2 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轨迹 ......................................15
2.2.1 马克思幸福观的孕育.....................................15
2.2.2 马克思幸福观的萌芽.....................................17
2.2.3 马克思幸福观的确立.....................................18
2.2.4 马克思幸福观的深化.....................................19
3 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意蕴 .......................................20
3.1 马克思幸福观的三大转向 ......................................20
3.1.1 由理性转向实践.........................................20
3.1.2 由“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21
3.1.3 由人的片面发展转向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22
3.2 马克思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23
3.2.1 无产阶级是幸福观的主体.................................23
3.2.2 实践活动是幸福的实现路径...............................24
3.2.3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幸福的价值追求.....................24

VI
3.2.4 实现全人类解放是幸福的最高目标.........................25
4 马克思幸福观的新时代发展 .....................................27
4.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幸福观” ............................27
4.1.1 人民是幸福的主体.......................................27
4.1.2 以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根本旨归...........................27
4.2 实现以劳动实践为基础的“奋斗幸福观” ........................28
4.2.1 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8
4.2.2 奋斗是实现幸福的路径...................................29
4.3 促进全方位相统一的“全面幸福观” ............................30
4.3.1 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30
4.3.2 坚持满足五个需求的有机统一.............................31
4.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幸福观” ..........................32
4.4.1 凸显真正共同体思想.....................................32
4.4.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3
结语 ..............................................................34
参考文献 .........................................................35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38
后记 ..............................................................39

VII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发展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关于“幸福”一词,人们对其所作定义并不相同。身处现实中的人类都渴望着幸福、
追逐着幸福。马克思在其诸多著作中对“幸福”进行了探讨,并将解放广大人民群众和帮
助无产阶级获取幸福作为自己一生所追求的事业。改革开放四十年创辉煌,我国在社会各
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经济水平持续增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相较之
前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随着西方拜金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入侵,人们开始思考幸福到底
是什么。幸福观这一思想是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马克思幸福观进行深入研究
有利于为开展以提升当代中国人民幸福水平的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1 选题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人的幸福问题既是人的发展问题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点。在西方哲
学理论史上,众多西方哲学家都对幸福提出了观点,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幸福
是抽象的理念、幸福是上帝的恩赐、幸福是私欲的满足等。然而这三种幸福观对幸福的理
解是抽象的、片面的,因此,马克思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将人的现实问题放
在首位,真切地关注到现实的人的幸福,并将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作为最高目标,这也体现
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深层理解,所以也可以说马克思幸福观就是一种研究现实的人的哲
学。笔者在查找国外学术界对马克思幸福观的研究资料时,发现并没有相关的著作,因此
只能通过研读国外学者关于“幸福”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国外学者大多从伦理学的角度
对幸福进行探讨,并且主要是从幸福的个体实现、制约幸福的原因、休闲和归宿问题的进
行研究。国内研究马克思幸福观这方面的资料较为丰富,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国内学者主
要是从个人与集体幸福、追求幸福的终极目标、获取幸福的条件等三个方面对马克思幸福
观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国外学者关于幸福的理解仍存在着缺陷,这种缺陷总体上体现在三
个方面:第一,马克思在其幸福观的理论中十分关注作为集合体的社会群体的幸福,而这
一观点遭到了存在主义的反对,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更加关注个体的幸福;第二,国
外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人类不幸福的直接原因,但并没有指出人类不幸福的根本原因是
资本主义私有制;第三,国外学者注重当下的幸福生活,但并没有将幸福放在历史与未来
的范畴中进行思考。虽然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幸福观的研究比较丰富,但是笔者认
为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幸福观研究同样存在缺陷:第一,国内学者大多是从某一个角度对
马克思幸福观进行探讨,没有将马克思幸福观放在整个马克思理论体系中进行考量;第二,
国内学者并没有从思维范式的角度对马克思幸福思想的本质和主要特征进行剖析;第三,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国内学者无法根据新时代背景对幸福问题作出新的探讨。
1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对幸福观进行论述,但是马克思幸福观内含在马克思的一系列理
论当中。笔者通过对马克思幸福观的创立和发展过程、哲学意蕴、新时代发展等方面的内
容进行深入研究,试图从不同角度分析马克思幸福观的内涵,这对我们从整体层面理解和
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深入研究和探索马克思幸福观,有利于深化马
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这一定义被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劳动实践过程
中的创造性与幸福的联系被广泛知晓;同时增强了对现今幸福观中的各类片面、庸俗的弊
端的批判,从理论层面为我国人民幸福感提升提供书面指导,为政府实施具体措施提供理
论依据。

1.1.2 选题的现实依据和意义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成功达成,更具创造力和吸引力的中国新时代已然来
临,在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带给中国人民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人民口袋里有了更多的
钱,不再为温饱问题而忧愁。然而,虽然国家努力解决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但贫富差距、
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是目前亟需解决的主要矛盾。由于西方拜金享乐主义思想的入侵,
使得人们产生了不平衡的心态和思想,理性和道德底线逐步降低,精神世界日渐空虚,于
是人民的幸福感也在不断降低。中国共产党敏锐地察觉到社会发展与幸福感之间的矛盾,
开展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并从整体上对社会新目标进行了全方位的布局。人民幸福
感的问题已然成为国家各级领导层在改善各类现实问题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课题,解决好这
一课题对于整个国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把马克思幸福观中的
核心思想和能够解决当下人民幸福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创新出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幸福观,引领人们合理化地追求幸福是十分有必要的。
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提升人民地幸福对于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具有重
要意义。通过运用马克思幸福观分析中国人民幸福现状,可以有效的对人民幸福感的提升
提供帮助,一是在社会层面对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人民幸福感与社会有着
密切的关联,毕竟社会中的核心是人民,而人民又无法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所以社会的好
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幸福感;二是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多元发
展不仅需要的是物质支持更需要精神动力。而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幸福观
的内容之一;三是有助于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是最小社会单位,不同的人组成
不同的社会体系,开展不同的社会活动。精神富足的人可以创造更多有趣的社会体系,而
精神富足的社会可以满足到绝大多数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这两者互为充分条件,互
相协助促使人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下去。

2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幸福思想贯穿马克思理论始终,马克思将这一思想视作实现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国
内外学者通过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对“幸福”和马克思幸福观进行研究论述,相关
研究资料较为丰富。

1.2.1 国外研究现状

纵观国外的研究动态可知,西方科技迅速发展的同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在显著增加,
但奇怪的是,人们的收入与生活水平并未呈现正比关系。这一社会现象引发哲学家和伦理
学家的关注,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幸福这一话题。但是谈到幸福时,国外学者
大多是从伦理学这个角度出发探讨的,而运用马克思幸福观来研究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少之
又少,目前没有一本专门的著作是来研究马克思幸福观的,或者在著作中间接提供对马克
思幸福观的看法。因此,本人将国外学者对幸福的研究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关于“幸福的个体实现”的研究。针对个体实现这一问题相较于以往哲学家马
克思提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认识和理解。在他看来,他在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阶段的无产阶级无情地被资本家剥削与摧残时,他坚定地站在资本家的对立面,完全维护
无产阶级的权益,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幸福应当得到关注和探讨。而近现代的一些哲学
家们对这一看法提出了质疑,尤其是存在主义学者萨特,与马克思站在了完全相反的对立
面,在其著作《存在与虚无》中更加关注个体存在的意义,从而注重个体的幸福,追求个
体的幸福,以此来弥补马克思幸福观中人学的空场。①
第二,关于“制约幸福的原因 ”的研究。在研读有关“幸福”的各类资料时,可以
发现,每位学者都有其认为制约幸福的因素,他们的理解都带有自身时代的特点。1930 年
英国哲学家贝特兰·罗素在《幸福之路》一书中就曾重点分析了致使人类变得不幸福的各
种原因,并依据每一条原因,列出来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而且,她的理论十分具有人性化,
她根据东西方不同的种族以及他们生活的环境上面的差异,还有接受的教育理念、道德理
念上的不同概括出一条具有普遍性质的幸福原理,被社会各界人士所称赞。②而法国学者
阿兰在她撰写的《幸福散论》著作中直截了当地指出烦恼是制约人类幸福的终极因素。只
要清除了人类头脑中的烦恼,就可以获得身心上的愉悦,达到幸福的理想状态。③英国学
者佛格森并未从社会、人类的角度去谈制约人类幸福的原因。在《幸福的终结》一书中从
宗教文化、人生信仰、道德理念、人体感官和生理情绪五个方面对幸福展开论述,以宗教


萨特.存在与虚无.[M].北京:三联书店,1987:335-336.

贝特兰·罗素.幸福之路.[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9:10-12.

阿兰.幸福散论.[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1999:54-56.
3
新疆师范大学

信仰的角度阐述了对幸福的理解。①
第三,关于“幸福与休闲”的研究。笔者在研读“幸福”与“休闲”有何关系时,发
现马克思对这一问题作了解读,在他撰写的众多著作中,都能看见马克思对资本家的憎恨,
憎恨他们压榨老百姓,赚取老百姓的血汗钱,损害老百姓的权利,因此,对资本家维护的
资产阶级进行了严厉地批判,撕开了他们丑恶的嘴脸,揭开了他们毫无人性的一面。马克
思十分同情工人的不幸,于是,他走向了为工人实现幸福的道路。他提出“休闲时间”一
词,倡导给工人更多不用劳动的时间,去做工人想做的事情,提升工人的幸福感。美国学
者杰弗瑞·戈比沿袭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他也在其著作《你生命中的休闲》中指出,当生
命不需要为生存而奔波,完全处在休闲放松的状态下,生活的质量才会提高,人生的幸福
才更好地体现出来。②
第四,关于“幸福的归宿”的研究。按理来说,当人们的物质水平更高时,人们在精
神方面会表现出更加愉悦幸福的状态。但现实并未如此,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工生产
逐渐开始被机器生产所取代,正因如此人们才得以从繁琐的生产系统中解脱,有时间去做
让自己幸福的事情。但人类的幸福感并未提升太多,反而自杀事件逐年增加,人们对幸福
的认识越来越虚无缥缈。于是,众多学者开始关注通过怎样的力量才可以引领人类走向真
正的幸福。马克思就提出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幸福,幸福的获得一定离不开实践,有了
实践活动才能够创造物质基础,物质基础的丰富,才可以实现上层建筑的蓬勃发展,个人
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但亚当·沙夫对马克思的幸福观提出质疑。他在《人的哲学》中指出
马克思这一个观点应该被叫做“社会享乐主义”。③

1.2.2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幸福问题成为国内学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他们主要从个人与集体幸福、追求
幸福的终极目标、获取幸福的条件等方面对马克思幸福观进行研究,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
第一,关于“个人与集体幸福”的研究。国内的学者在探讨马克思的幸福是个人还是
集体幸福的问题时,各种各样的阐释众采纷呈见解不一,从不同的角度就此问题阐释理解
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罗敏从幸福的主观性出发分析了幸福的主体,并且将主体的对象界定
为现实的可感事物的有血有肉的个人,而不是一个集合体,这一观点打破了马克思的“集
体幸福”的观点,并且批判“集体幸福”完全剥削了个人的幸福。④但这一观点也遭到了
众多学者的否定与反驳,其中,在学术界具有影响力的林剑学者就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


佛格森.幸福的终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

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311-312.

亚当·沙夫.人的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63.:66.

罗敏.幸福三论.[J]哲学研究,2001,(2):32.
4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发展

对“个体幸福大于集体幸福”这一观点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集体幸福和个人幸福是
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存在,离开了谁另外一个都无法独立存在。他
指出,个人幸福的实现需要社会福祉作为基础和保障,而社会福祉的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
限制了个人幸福的实现。①闵绪国通过对马克思幸福观与以往西方的幸福观进行对比作出
论述,认为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往西方思想家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并将社会与个人相对
立,而马克思则将个体与社会视为统一的关系。②
第二,关于“追求幸福的终极目标”的研究。于晓权有着自己深刻地思考,他在研究
了马克思关于这一观点的著作后,通过结合资本主义异化这一现实背景,得出在这种贫富
差距两极分化的困境下,是完全无法做到实现各个阶层的人类幸福这一结论。马克思早已
看出这种结果,于是在他的著作中预设了一个具有全人类幸福的社会发展阶段,在共产主
义社会里,没有了阶层的界限,人类是互相平等且幸福的。这一发展阶段的实现一定是需
要靠一代代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的。③皮家胜认为,马克思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着
最高的理想,理想的实现是在个人幸福为搭建基础上完成的,它把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以

及获得幸福作为终极目标来追求,所以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张方玉则认为马克思共产
主义理想和中国实际国情结合在一起推动了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进行的一系列伟大社会实践都极大地提高了
人们的幸福指数,从侧面论证了马克思幸福观是可以在中国发展下去的。人民生活的幸福
快乐不仅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也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目标。⑤
第三,关于“获取幸福的条件”的研究。我国学者罗敏就这一问题提出,幸福是个体
的主观感受,不同个体对于幸福的感受是不同的,不能将幸福和外在的其他条件挂钩,这
二者没有直接关系。⑥林剑经过思维推敲认为罗敏的观点存在逻辑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
指出,人之所以不断努力改造世界、提升生活水平,就是为了获得幸福,如果没有外在条
件作为支撑,幸福便是一盘散沙,一吹就散了。⑦学者温彦军对罗敏的观点提出反驳,他
认为在马克思对幸福的研究过程中,蕴含着许多例如“人的需求、社会”等与幸福有着紧
密相关的哲学范畴,这些范畴正是促进个人实现幸福的重要因素。⑧幸福的实现既需要内
在情感作为驱动力,又需要公平的社会制度作为保障。另一学者王健赞同了他的观点并认


林剑.幸福论七题.[J]哲学研究,2002,(4):49.

闵旭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J]高校理论战线,2010,(2).:62.

于晓权.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意蕴.[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84.

皮家胜.论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J]江汉论坛,2003,(8).:36.

张方玉.以人为本的幸福观.[J]前沿,2011,(5):57.

罗敏.幸福三论.[J]哲学研究,2001,(2).:32.

林剑.幸福论七题[J].哲学研究,2002,(4):55.

温彦军.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5):14.
5
新疆师范大学

为,马克思的一系列理论和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是对人生深刻的思考,马克思
幸福观就是对人生整体的理解与把握,集中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①马克思的幸福观是积
极的,它要求人们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奋斗来实现幸福。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从幸福的个体实现、制约幸福的原因、休闲、归宿问题对幸福进
行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需要我们从中借鉴有益成分。国内学者主要从个人与集
体幸福、追求幸福的终极目标、获取幸福的条件等方面对马克思幸福观进行研究,这对于
我们更好的了解马克思理论有积极意义。但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幸福以及马克思幸福观的研
究,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认识的地方。国外学者第一,在幸福的主体属于集体还是幸福这
个问题上,发表了完全相反的观点,萨特主张幸福的对象是个体,而马克思坚定的认为幸
福是集体幸福。第二,虽然从不同角度阐述人类产生不幸福的原因,但没有指出不幸福的
根因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第三,他们多从当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而非将
其置于时间某一节点上进行探讨。国内学者大都就某一个角度或某个方面来谈马克思幸福
观,对马克思幸福观把握不全面;其次,他们对马克思幸福思想的本质、主要特征等问题
的阐述没有从思维范式角度进行剖析;最后,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他们没有站在新时代
背景下考察幸福问题,无法指导当今社会人类实现幸福。本文分析了三种传统幸福观的缺
陷,以马克思经典著作为依托,另辟蹊径,从实践思维范式角度阐述马克思幸福观的三大
转向,旨在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马克思幸福观的真谛,并对马克思幸福观的主要内容展
开论述,通过结合马克思幸福观的主要内容和当下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进入新时代这一现
实,分别从四个方面入手,对习近平幸福观进行分析,从多种角度对幸福有了全面的理解,
从而指导人民在现实中获取幸福。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本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马克思关于幸福观阐述的经典文本出发,借鉴目前国内外
学术界对幸福观的研究成果,分析马克思之前的学者幸福理论的缺陷,梳理马克思幸福观
的发展轨迹,论述马克思幸福观的三大转向和主要内容,对习近平的幸福观进行深入分析,
为实现当代中国人民幸福提供新方向。首先,从马克思之前学者的幸福观出发,分析传统
幸福观的内容及缺陷;其次,梳理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轨迹,按照马克思对幸福观的一步
步深化,以其著作为时间线,对幸福观孕育、萌芽、确立,深化阶段进行剖析解读,进而
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幸福观的形成过程;再次,阐释马克思幸福观的三大转向和主要内容,
从实践思维范式角度指出马克思幸福观的科学性,再进一步对马克思幸福观的主要内容加


王健.论人生观的历史类型及其对幸福的理解.[J]道德与文明,1997,(2):26.
6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发展

以叙述,充分展现出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意蕴;最后,基于马克思幸福观在中国大地上“生
根发芽”,成长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习近平幸福观,并通过“人民幸福观”、“奋斗幸福观”、
“全面幸福观”、“世界幸福观”四个方面展现其新的内涵。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探讨,
从理论上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实践上指明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1.3.2 研究方法

文献法。在马克思的众多著作中,都能看到“幸福”的影子,所以为了精准掌握马克
思的幸福观,需要对相关的经典著作以及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幸福观的研究进行认真研
读,从而避免对其思想的解读出现偏颇。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幸福观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其思想的创立
及发展过程依托于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历史发展与理论的逻辑演进辩证统一的过程。因此,
本文在写作思路上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证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通过
客观深刻的观察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全面了解马克思的幸福观。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对马克思幸福观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
还原其思想的本真。马克思幸福观在经过长期以来的中国化,最终形成了新时代背景下最
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幸福观,这一理论对指导当下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本文研究有两个重点,一是对马克思幸福观主要内容的探究。只有对马克思阐述的有
关幸福观的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的理解,才能整体把握马克思幸福观的内涵,为探寻马克思
幸福观对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二是马克思幸福观
在新时代发展的研究。由于我国现正处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需要将马克思
幸福观的精华运用到这个新时期,充分展现其意义,更好的指导当下领导阶层对人民幸福
获得感的进行有效实施是本文研究的最终归宿。

1.4.2 研究难点

本文研究有两个难点,一是挖掘马克思之前学者的幸福观以及其缺陷。本人需要梳理
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对于幸福的理解,并根据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将其进行归纳,总结
出他们的共同点,并分析出其缺陷,这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来研究,但由于本人对文献的
把握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在总结和剖析上有一定的难度;二是探究马克思幸福观在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下的发展。关于马克思幸福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的发

7
新疆师范大学

展,必须精准的把握新时代习近平幸福观,并与马克思幸福观相结合,真正挖掘幸福观在
当代的时代价值。

1.4.3 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是马克思幸福观区别于之前学者幸福观的三大转向研究。由于学术界之
前与之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对马克思幸福观的创立进行梳理并直接对其内容展开叙述,而本
文在两者间加入了马克思幸福观的三大转向研究,从思维范式角度进一步深刻的揭示了马
克思幸福观的优势,具有独特的设计结构。

8
新疆师范大学

2 马克思幸福观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幸福观的创立和发展是一个缓慢深入的过程,先克服西方哲学史上具有代表性
的幸福观的缺陷,而后再历经孕育、萌芽、确立、深化等四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一种具有
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幸福理论体系。本章的重点在于探讨马克思之前的学者关于幸福的主要
观点及存在的缺陷,以及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的幸福观获得的新发展。

2.1 马克思幸福观之前的幸福观及其缺陷

在西哲发展史上,就曾有三种幸福观名声大噪,分别是理念幸福观、宗教幸福观、享
乐幸福观。这三种幸福观对“幸福”的理解都具有片面性,分析其存在的缺陷对于深化幸
福观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2.1.1 理念幸福观及其缺陷

“理念”,从字面意思理解,指的是关于理性的概念,在希腊文中是“观念(idea)”
的意思。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理念”代表着人们在理性的基础上对“善”所持有的
的信仰与追求。理念幸福观是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视作最高层次的幸福,其最大特征是
主张摒弃一切物质欲望。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持有的理念就与这一幸福观完全一致。
苏格拉底幸福观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个人生活等条件下产生的。苏格拉底经历了
雅典的昌盛与衰落,看到了阶级矛盾的尖锐和底层百姓的痛苦,认为这一切人伦道德问题
的核心便是“幸福”。他认为,人只有活在现实中,而非一味地追求别的东西,才能够真
正地把握住现实中的幸福。同样苏格拉底的个人生活对其幸福观的产生也具有重要影响。
苏格拉底成长的家庭环境比较艰苦,并且他的妻子无法理解他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但
他对于这一切都欣然接受,这也体现了他独特的幸福观。苏格拉底的理念幸福观主要概括
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在“认识你自己”中收获幸福。受古代欧洲文化影响,西方的人们
更加信奉宗教神话,后来逐渐转向对自然哲学的崇拜,次而又将目光移向了人的伦理道德
的研究,但大多都停留在感性阶段,并没有进行理论性的研究。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思维
方式让哲学变得不再深不可测,晦涩难懂。他认为世界瞬息万变,自然真理无穷无尽,人
类所掌握的知识也并非是永恒的,因此,苏格拉底将探索永恒真理作为其毕生愿望,而能
够实现这一愿望的根本途径就是把目光回归到人的本身,向内寻求自我。苏格拉底认为要
想真正的认识自己,首先要清楚自己作为人的价值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对自我有
了清晰的认识。如果人们运用这种方法来对自我进行内省,定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幸福
自然而来。在如今的社会,许多人都在努力讨好着别人,试图通过讨好来获得满足感,进
而实现幸福,这其实是一种心灵缺失的症状,是精神上无法满足自己,愉悦自己,才会想

9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发展

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幸福的养分。第二,谈到如何拥有幸福,苏格拉底认为:“节制是一种
伟大的善,如果你真的拥有它,你就幸福了。
”①在苏格拉底看来,人要想获取幸福,让自
己有德性的生活,就必须通过节制的方法予以实现。如果对人类的快乐进行区分,大致可
以分为理性上的快乐和生理上的快乐两个层面。生理层面的快乐是一种转瞬即逝、短暂的
愉悦,是由于追求食欲、情欲、物欲等而产生的快乐。当人们被痛苦、悲伤等情绪支配并
非是知识统治时,生理层面的快乐又会演变成为“享乐主义”,当拥有了真正的知识时,
就不会被欲望情绪所支配。在《高尔吉亚篇》中,苏格拉底与卡里科勒进行对话时,提出
人们做快乐的事情是为了好的事物,而好的事物就是事事都遵循各自的秩序,因此,一个
有秩序的灵魂必然是有节制的并且这种灵魂称之为好的灵魂。色诺芬在谈及他的老师苏格
拉底时认为苏格拉底本人生活很简朴,没有太多的欲望,更多注重理性层面的快乐。正如
他本人所说:“只考察灵魂获得快乐的方式,而不考虑哪一种快乐比较好,哪一种快乐比
较坏,不关注其他事情而只关注灵魂的满足。
”②苏格拉底还认为一个幸福的人必定是懂得
运用自己的理性去节制的人,掌握事物的本质,始终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通向善的道路。
知是行的理论保证,行是知的具体操作,知行合一,才能走向幸福。而那些受到欲望控制
使人陷入暂时的快乐中,反而迷失了自我,酿成苦果。综合以上关于苏格拉底对理念幸福
观的分析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强调只有始终保持自身的节制和将身心处于有秩序的框架中
的人才是善的、幸福的。
幼年时期的柏拉图是在伯罗奔尼苏战争中长大的,残酷的战争让人民流离失所、家破
人亡,给人民的心灵埋上了厚厚的一层阴霾,因此,他十分厌恶战争,在他经历的雅典战
争中,她发现雅典之所以战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民主制度。这一制度不仅造成国家战
败,损失惨重,还永远失去了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对此他感到绝望,于是向着斯巴达去
找寻他内心里理想国该有的模样,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寻找通往幸福的钥匙。柏拉图不仅
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幸福与德性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理念,而且与自己的思想融
合,形成了独特的柏拉图幸福观。柏拉图的理念幸福观大致分为两个内容:第一,善的理
念是寻求幸福的根本。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超越我们可感世界永恒不变的存在,因
此,
“理念”便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而“善”恰恰是最高级的典范,
“善的理念”理所
当然就成为了人们要追寻的最高的最完满的存在,得到幸福的前提就是要得到“善”,这
个“善”是一个理念,并非真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而一个内心饱含幸福的人一定是“至善”
的忠实追求者,在一步步对“至善”追求的过程中提升理性,从而达到灵魂的升华,使灵
魂时刻保持在和谐平衡的状态里。柏拉图在这里将善分为身体善、外在善与灵魂善,灵魂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上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47.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上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6.
10
新疆师范大学

善是获得幸福的首要因素。虽然灵魂善优于身体善与外在善,但仍然存在比灵魂善更为高
级的“至善”
,它是人类寻求幸福的根本。关于“何为至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太
阳作为比喻,我们在看某一样东西的时候,人本身拥有视觉能力,同样,颜色也存在,但
如果没有“光”的存在,那么人是无法看见任何颜色的。而“光”是由太阳照射发出的,
因此,有了太阳,照射出来的光也就让我们很好地看见我们想看的东西。可感世界中太阳
与视觉能力和所见事物的关系如同在可知世界中“善的理念”与理性和可知事物的关系一
样。人的灵魂好似眼睛,如果没有光的存在,人就无法看清自己所见之物,同样,如果没
有“善的理念”的存在,人就无法分辨真伪,识别真正的幸福。所以,只有灵魂拥有“善
的理念”,才能享有最高的幸福。第二,幸福必须符合“正义”德性。在古希腊时期,流
传着这样一句话:人的本质是灵魂。柏拉图的“灵魂三分说”就印证了这点。他认为,能
够支配灵魂的要素有三个部分,在金字塔顶端,起着主要支配作用的是理性,次而是令人
的行为做出改变的激情和欲望这两个部分。当有着理性支配的灵魂进入人的肉体,就会被
肉体所禁锢,受到激情与欲望的影响。激情与欲望是用来感受饥饿、爱欲、饥渴等物欲,
属于非理性部分;而理性用来思考推理,属于理性部分。“正义”便是理性控制激情与欲
望的手段。亚当·斯密在谈到柏拉图所说的“正义”时,他认为这是代表着行为与举止的
完美一致性,正是这种一致性促进个人获得幸福。在金字塔顶端的理性控制着欲望和激情,
使得这三个部分处在互相牵制统一平衡的状态,作为外在表现形式的肉体也会感受到和谐
与平和,自然而然人的心中也会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幸福观将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真正开始为人类的幸福着想,这
与当时的学者思想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二者的思想仍存在片面性。他们将“理念”
看作是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把精神上的快乐看作是更高级的快乐,但是获得幸福不仅仅
体现在“理念”上,而是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这不仅需要精神的满足,
同样也需要物质作为基础,二者相互支撑,才是打开幸福大门的钥匙。

2.1.2 宗教幸福观及其缺陷

宗教一直是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的核心,因而衍生出因信仰上帝而产生的宗教幸福
观,其中两派的代表人物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就深信宗教与幸福紧密相关,祈求上
帝带领在世的子民走向幸福的康庄大道,拥有了上帝,就是拥有了幸福,背弃了上帝,就
是舍弃了幸福。
史上首位为基督教进行哲学辩护的哲学家奥古斯丁所生活的时代正处于罗马帝国的
破落时期,当时的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阶级矛盾,奴隶主极力压榨奴隶的剩余
价值,致使奴隶奋起反抗,为争取自由,与奴隶阶层产生不断冲突,农业、手工纺织业受

11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发展

到严重影响,经济衰退,罗马帝国由盛转衰。与此同时,统治阶级通过苛捐杂税,让底层
老百姓苦不堪言,由此爆发冲突,更加加剧了罗马帝国的衰败。当时人们被痛苦笼罩,基
督教徒正是抓住了劳苦百姓脆弱的心灵,大力宣扬来世幸福的理论,一时之间人们如同抓
住救命稻草一般,纷纷成为上帝的教徒。奥古斯丁的父母接受着完全不同的宗教洗礼,母
亲信仰基督教,父亲是异教徒,奥古斯丁在不同的宗教背景下成长,从小对宗教有着不同
的看法。早期奥古斯丁信仰摩尼教,沉浸在感官享受中无法自拔,后来受到柏拉图主义的
影响,正式加入基督教,从此一生致力于基督教的传教,并形成了自己的宗教幸福观。他
曾在自己撰写的《论真宗教》一书中把基督教看作是真正的宗教,是能够带领教徒通向幸
福的唯一途径,并将上帝奉为宇宙中唯一不生不灭的神,上帝创造了人类,把对幸福渴望
的基因也写进了人性当中,人追寻上帝的过程,就是寻求幸福的过程。上帝是至高无上的
存在,正是有了上帝的恩赐,人类才能感受到幸福,在心中找到了上帝,就是找到了幸福
本身,与上帝联系的愈加密切,获得的幸福就愈多。在奥古斯丁看来,要是想在现实世界
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渴求什么。人要追求的幸福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
这个对象一定是永恒存在且不依赖于幸福的,二是渴求的对象不能是变化且消逝的东西。
而唯一满足这个条件的只有上帝,上帝是恒久不变的存在,是无限完满的存在,而那些物
质财富,感官快乐都是暂时的,不能称之为幸福。关于如何拥有上帝,拥有幸福,他指出
要通过信,望、爱三种德性才能实现。爱自己、爱邻人、爱上帝是爱德的三种表现,在生
活中能够爱自己和爱邻人的人也是能够爱上帝的人。因为爱上帝而爱自己的人和因为爱自
己本身而爱自己的人获取爱的方式不同,前一种人在精神与灵魂中获得满足,后一种人更
注重感官的快乐。但前一种人并没有优于后一种人,因为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都是所需的,
不能抛开二者谈幸福。爱邻人就是像爱自己一样爱身边的人。最后的本质就是爱上帝,远
离恶的事物,接近善的事物,虔诚的信仰着,坚定的渴望着,真诚的爱着,最后到达上帝
之城,拥有幸福。
出生于贵族家庭的托马斯·阿奎那从小便被父亲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为本尼狄克会
的僧人,但基于当时所处的时代,正统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受到亚里士多德哲学、奥古
斯丁主义等各种流派以及哲学家思想的冲击,托马斯·阿奎那开始对亚里士多德哲学进行
研究,并加入多明我会,成为了一名修士。由于受到他人哲学思想的影响,托马斯另辟蹊
径,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神学体系,它将封建社会与基督教会之间产生的意识形态冲突充分
暴露出来,真实反映出了中世纪人们意识形态的差别,一时间托马斯·阿奎那和他的著作
《神学大全》受到中世纪人们的追捧,书中关于幸福的理论也为我们思考什么是幸福提供
了方向。由于奥古斯丁神学主义在中世纪的广泛传播,托马斯·阿奎那也深受其影响。他
认为,想要知道什么是最高的幸福,就必须要认识上帝,在上帝的指引下,才能够获得现
12
新疆师范大学

世里的幸福。在追寻上帝之前,首先就是要证明上帝的存在。教父哲学认为上帝从宇宙初
始就存在着,是最完满的善的拥有者,是一切真理的化身,但这种理论只是一种假设,没
有现实依据,因此受到各界人士的质疑。为了回应他人的质疑,他提出了一套能够证明上
帝存在的理论,在对他的这一理论进行认真研读后,可以发现他的理论就是要找到一个拥
有着世间最高智慧的生物,并且它是集所有完满存在物于一身的存在,唯一符合这些条件
的只有上帝,正是有了这个前提,事物才能产生和发展。通过这五种证明,托马斯·阿奎
那让人们信服了上帝的存在,并且把上帝看作是唯一至善的存在。在他看来,如果当一个
人仅仅觉得物质上的享受或身体上的强健是一种善,追求到了它们就能够获得幸福时,一
旦真正得到了,贪欲会使得他变的更加贪婪,不再满足收获到的幸福,内心变得空虚,又
因无法得到产生了极大的绝望感,这恰恰说明追寻的善不是至善,这与至善还存在的差别。
要想满足至善,有三个条件:一是本体完美无缺,二是永恒不变,三是满足人性的所有善
的要求。而符合这三个条件的人选只有上帝,因此,拥有至善能力的只有上帝,别无他人。
同时,托马斯·阿奎那受到《圣经》的影响,认为人是无法在今生今世获得幸福的,只有
对今生今世所作的错误行为进行忏悔,有了悔恨之心的灵魂得到了彻底的救赎,纯净的灵
魂才有资格进入天国与上帝见面,从而获得来自上帝给予的真挚的幸福。奥古斯丁与托马
斯·阿奎那是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先锋者,他们把上帝幸福论带给受到压迫的底层老百姓,
一时间成为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可以说,这种幸福理论是有一定价值意义的。但是,他们
对幸福的理解还没有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更是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认为幸福就是拥
有上帝,追寻上帝的过程就是获得幸福的过程,依旧缺乏现实性,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感受
到幸福,有的只是宗教带来的虚幻的幸福。

2.1.3 享乐幸福观及其缺陷

“享乐”顾名思义就是追求快乐,快乐即幸福。亚里斯提卜和边沁是这一观点的集大
成者。在他们看来,生理上快乐远远高于心理上的愉悦,物质需求的满足是精神无可替代
的存在。
昔勒尼隶属于古希腊,曾是古希腊的殖民地。受到苏格拉底影响,亚里斯提卜创立了
昔兰尼学派,也被后来学者称为“享乐主义学派”。亚里斯提卜的享乐幸福观概括为两方
面:第一,生活的真正目的是快乐。亚里斯提卜认为人类活在世界上就要追求快乐,他主
张把快乐看作是一切生活的真正目的,因为不仅是人类,整个自然界的所有生灵都在追求
着它。所以,人们最明智的选择恰恰是将现实中眼前的幸福看作是全部生活的最大目的。
快乐是不需要刻意保持的,当我们受到积极的情绪感染时,就会感觉到快乐,也就不想要
再找寻更多的东西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避免它的对立面—痛苦。简而言之,
“求乐避苦”

13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发展

乃是人的自然本性。并且,为了得到快乐与幸福,什么样的手段都是被允许的。虽然行为
不符合道义,但产生的结果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这也可以被看作是善的,这种言
论无疑将昔勒尼派卷入纵欲主义的漩涡中了。第二,幸福是肉体快乐至上。亚里斯提卜所
认为的快乐是一种瞬时的当下享受,快乐近似于善,这种快乐更多是肉体的快乐。相较于
精神的快乐,肉体快乐是更高级的快乐。肉体快乐是更容易获得的,并且带来的感受更加
真实、强烈。同样,在肉体上感受到的快乐与痛苦是一致的,肉体上的痛苦也要比精神上
的痛苦更无法忍受。但肉体快乐与精神快乐没有善恶的区分,它们都属于善的快乐。不过,
快乐的同时也会夹杂着痛苦,需要付出代价才能避免痛苦。同样,这种代价很有可能也会
带来痛苦,而人所感受到的快乐与痛苦相当时,快乐便不是真正的快乐了,这样的快乐也
不是善的,因而要慎重选择。
杰里米·边沁所处的时代正是工业大革命迅速发展时期,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极
大发展,英国步入工业社会阶段。但经济的进步并未带动人们思想的提升,当时在封建王
国里,国王与农场主仍然掌握着国家话语权,普罗大众的思想依旧被宗教神学控制,追求
肉体快乐被认为是一种可耻的行为,而禁欲被看做是无比高尚的行为,整个社会充斥着“趋
苦避乐”的风气,压抑痛苦笼罩着人们的内心,对人们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折磨。而边沁
所提出的“趋乐避苦”的苦乐原理无疑对封建制度的君权神授制度致命一击,如同一把利
剑直戳禁欲主义心脏,给饱受压抑与痛苦的人民带来了希望,为后来更加文明的国家建设
带来了强大的理念支撑。在边沁看来,幸福和快乐可以直接划作等号,并且人类的情绪和
行为都被快乐和痛苦这两种情绪主宰,我们的言行举止都受到其支配,想要摆脱他们的人,
最终都会屈服于他们的统治。也就是说,快乐与痛苦是无法摆脱的,我们的思维、语言、
行为都受到了它们的影响。因此,在这种体系下,
“善”、
“恶”与“快乐”
、痛苦的内涵变
得完全一致,快乐代表的就是终极的善,痛苦代表的就是终极的恶,满足人们追求快乐就
是善的,反之则是恶的。边沁把这套理论归纳为“苦乐原理”,这套理论简洁明了的指出
幸福就是获得内心最大限度的快乐。除此之外,边沁认为快乐和痛苦虽然在本质上是没有
区别的,但是存在着简单和复杂的划分。同时,边沁也受到了昔勒尼学派的影响,快乐与
感官和物质联系更加紧密,认为肉体的快乐是大于精神的快乐,因此,边沁的幸福观也被
认为是一种“享乐幸福观”。
亚里斯提卜与边沁“求乐避苦”的思想给饱受封建殖民压迫的劳苦人民带来了希望,
给他们痛苦的心灵带来一丝慰藉。然而,二人的幸福观存在着巨大的缺陷。亚里斯提卜追
求肉体的快乐远高于精神的快乐,这会导致人们只追求短暂的物质快乐而舍弃追求精神上
的愉悦,这只是欲望上的满足,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幸福。边沁对幸福的理解略显肤浅,快
乐和痛苦只是一种感受,二者本质上也没有差异,将快乐与幸福直接划为等号,将痛苦看
14
新疆师范大学

作是不幸,感官的快乐是高于精神的快乐。同时,虽然边沁通过一套比较系统的方式对快
乐与痛苦进行缜密的分析与计算,但个体间的主观感受存在着不确定的差异。比如有的人
认为看书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因为它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对不爱看书的人来说简直是折
磨,是痛苦的事情。如此看来,幸福算法便不能适用了。因此,简单追求享乐的幸福观也
不是我们寻找的真正幸福观。

2.2 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轨迹

马克思对幸福的看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孕育阶段的中学与大学时期以及莱茵报
时期,马克思看到了劳动人民受到统治阶级的压迫,无法实现言论自由,毫无幸福而言,
继而提出通过宣扬出版自由来获得自由与幸福;到萌芽阶段看到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
阶级完全没有了属人的性质,劳动也成了异化劳动;到确立阶段意识到在共产主义理想社
会中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才是最佳的幸福状态;到深化阶段在《资本论》中句句皆是对资
本家的批判,指出只有广大人民获得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2.2.1 马克思幸福观的孕育

在马克思的中学时代,他就已经意识到了自由对于不仅是个人幸福,而且也包括了整
个人类这个集合体的幸福。如果一个时代充斥着自由、快乐、理性,这势必是一个幸福的
时代,反之,则不是。到了中学阶段的马克思恰好处于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升级的大
环境下,一边是普鲁士王朝用各种手段不择余力的挽回其统治地位,另一边是受到英国工
业革命的影响,新兴资产阶级追随者奋起反抗,要求改变现有的封建制度,渴望自由与压
制自由之间的较量让马克思开始思考自由意识对于幸福的意义,从此,这颗种子便开始汲
取营养,等待生根发芽。
首先早期的马克思对自由就充分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且把它发表成一篇名为《青
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文章,文章从头至尾无不体现出这个年龄的马克思对自由的渴
望与热爱。马克思在谈到自己对于职业如何进行选择时,他认为这是一件十分神圣的事情,
要选择一份为整个人类服务的工作,而这份工作就是为人类谋求自由的发展。换言之,在
人们面临职业选择时,追求的目标不是简单的为了一个让他人羡慕的社会地位,这完全是
一种庸俗低级的表现,更高级的职业是要为了整个人类的幸福而考虑。同样,职业的选择
本质上就是对自由的选择,不能仅仅凭借自己喜好去选择一份职业,而应当选择为他人创
造幸福的职业,这才是青年正确的择业观。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职业的选择与社会
紧密相关,选择一些抽象真理研究只能服务少部分人,不能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全人类的幸
福。同时,马克思认为在追求自由时,要怀抱一颗奉献的赤诚之心。青年马克思心中已然

15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发展

拥有了想要为全人类谋幸福的热切愿望,甚至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事实证明,此
后的马克思一生也在致力于为人类的自由幸福发展而努力。在青年马克思的世界里,自由
之花含苞待放,也即将开满整个荷塘。
其次就是进入大学阶段的马克思在早期对自由意识理解的基础上,更加系统的对自由
意识与幸福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这一想法在其《博士论文》中表达的淋漓尽致。他曾在文
章中直接的表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就自然哲学这个问题上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并且
认为这其中存在无法跨越的差异,这种差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原子偏斜运动”。在他看
来,自由意识不仅仅能够作为原子的本质属性,同样他也能作为人的本质属性而存在。简
单来说,虽然德谟克利特发现原子的运动模式是必然朝着一个方向且作直线运动的,但伊
壁鸠鲁在他的基础上,还发现了原子还具有偏斜的运动方向,这是一种偶然性,恰恰是伊
壁鸠鲁修正了原子的直线运动模式,进而突破了原有的教条模式,使原子有了能动的自我
偏斜能力。马克思将这一想法运用到自我意识方面,如果说,原子可以突破原本的运动模
式,产生偶然性,去和它的命运抗衡,那人亦是如此。马克思认为,当人在面对一成不变
的必然性时,需要有偶然性的发生,才能从必然性中挣脱出来,摆脱命运的束缚。自由意
识的使得人类可以支配自己的意识,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可能性以及偶然性化作打破束缚
的工具,给通向幸福的道路带来无限可能。在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幸福的看法
有了更加深刻的转变,从感性直观为基础的幸福观到以理性实践为基础的幸福观,这为他
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用锋利的文字写下对统治阶层的愤恨,勇敢的与统治阶层对抗,
为底层人民争取发声亮剑机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马克思反抗最为激烈的时期,《莱茵报》时期。从大学毕业走向社
会的马克思真正目睹了在普鲁士王朝统治下受到压迫的底层人民苦不堪言,尤其是在当时
与德国相邻的英法两国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工业大革命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而他
身处的德国仍然通过封建制度来压制人民,毫无怜悯之心,对此,马克思对自己国家制度
深感失望,无比痛恨封建制度的存在,力争通过宣传出版自由的方法尽可能获取政治上的
自由。这种不满的情绪也在人民群众中渲染开来,威廉四世为了巩固自己统治的王朝,缓
和臣民的情绪,以所谓“自由”的书包检查令试图蒙混过关。见惯了统治者虚伪嘴脸的马
克思自然不相信这一检查令表面所说的内容,他完全看透了这个检查令背后的虚假。于是,
立刻以《评普鲁士最近的书包检查令》有力地回击了政府,简单直接地扒开了政府隐藏的
真实目的。虽然在书包检查令的公告里,政府谈到人民是有权利以一种严肃谨慎的态度探
求真理,看似给予大众话语权,但实则完全没有列举出一套准则来判定何为严肃,何为谨
慎,这一切都由政府说了算。不止如此,政府虽然允许大众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倡导
言论自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在表达想法前受到了官方通用表述的制约,必须严格
16
新疆师范大学

按照规定好的框架表达,这与他们倡导的自由完全是自相矛盾的。马克思看到,人民的不
幸福正是由于封建统治剥削其自由造成的,于是他看透了封建主义的本质,在后来的关于
林木盗窃案中为底层百姓争取权利。18 世纪 40 年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致使许多农民失去
了土地,只能依靠在森林中捡拾树枝来换取生活所需,政府为维护其阶级利益,对犯法的
农民施以惩戒,马克思从法律角度提出,树枝从树干脱落之后,就不属于林木持有者,这
就不属于盗窃行为,但马克思的辩护并未起到真正作用,由此马克思开始意识到在当时而
言,法律不过是又一种统治阶级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从此,马克思开始走上了关注现实
中的人类幸福的发展道路。

2.2.2 马克思幸福观的萌芽

1844 年马克思流亡至巴黎时,把他在莱茵报时期的经历做了总结,并进行了深入的思
考,写下了《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他尖锐地指出异化劳动是使得人类幸福丧失的罪
魁祸首,异化指的是作为有意识有能动性的人类被其创造出来的异己的存在物而支配、奴
役。以下是异化特征表现的四个方面:
首先是劳动产品的异化致使工人不幸福。资产阶级之所以成为拥有社会财富最多的阶
层,就是因为它的私有制制度完全是为资本家服务,而恰恰是这一自私利己的制度,造成
了工人的幸福缺失。工人经过流水线加工产出无法服务于自己的劳动成果,从侧面由资本
家的奴隶转换成自己生产的产品的奴隶,甚至还要被资本家嘲笑是“贫困的资本”。工人
努力创造着高于自身价值的产品,而没有意识到产品价值越高,自身价值愈加低贱。给资
本家产生的效益愈多,自己生活的愈加贫穷。工人完全受制于劳动产品的价值,自身价值
愈加贬值,自然感受不到幸福。同时,工人不得不通过劳动获得生活资料来维持生活,不
仅充当其劳动产品的奴隶,同时还受到了生活资料的奴役,这种双重奴役,对工人来说,
是身心的双重打击,不幸便是如此开始。
其次是劳动行为的异化致使工人不幸福。劳动这一行为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种异己的
存在,没有人天生愿意劳动。对于工人来说,他们在高强度的劳动中,时时刻刻感受到的
是一种摧残人精神的状态,他们无法决定自己想要做的劳动,被安排的像一架机器一样毫
无生机地完成工作业绩。长时间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的工人肉体与心灵遭受着双重折磨,只
有在短暂的不劳动时间才会感到一丝舒畅和幸福。
再次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致使人类不幸福。在马克思看来,现实中生存着的人类是由
血肉组成的有生命的类,可以无拘无束,自由的存在于世界中。人的类特性是有自由意识
且能够自我支配的活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剥削下,异化劳动使得人类完全沦为
纯粹工具性活动,而且必须依据这一手段才能勉强维持自身生存需要。

17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发展

最后是人与人的异化致使人类不幸福。无论是工人还是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都不是
幸福的最终拥有者,在工人看来,自己进行的劳动是受他人强迫、支配下完成的,那就一
定存在着一个被服务的、与工人身份相反的、能够支配工人的力量存在,这就是资本家。
资产阶级创立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就是为了更好的为他们自身服务,因此,占有社会绝大
资源的资本家幸福感要远远高于被压迫的工人阶层。马克思在分析出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
原因就是私有制度和异化劳动后,提出要以无产阶级革命来对抗这股力量,实现实现人与
自然、人与人、个体与类的统一,使得人的本质复归,最后得到自由全面发展,走向真正
幸福的道路。从这篇文稿中可以看出,此时的马克思对幸福的想法已经有了大致的框架,
幸福的种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

2.2.3 马克思幸福观的确立

如果说要了解马克思在何时以文字的形式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展现出来,那一定是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也让马克思幸福观思想得以确立。在《形态》中,马克思仍然是站
在辩证的角度看问题,关于幸福观内容,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将实现个人全面而自
由的发展作为最终落脚点,清晰地表明其幸福观的最终确立。
马克思首先对“现实的个人”进行阐述。在他看来,“现实的个人”一定是在现实中
真实存在的人,是有生命的个人,绝不是宗教神学里虚幻的人,①“第一个需要确认的具
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将人从虚假中脱离出来,真正放到现实生活中去考量。
人类与动物的差别可以通过意识上的差异来区别,但从根本上区别于动物的是人能够生产
生活资料。人类能够生存下来的第一个前提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就需要衣服、满足人
类温饱的粮食以及其他可供人类生存下去的物质资料。如何拥有这些物质资料,最重要的
就是进行生产活动,这一行为带来的结果不仅能够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而且还能提升继
续生存下去的动力。因此,人们在进行生产实践活动的同时,还能促进人类更好的生活,
更加幸福。并且这个活动是长期进行的,这是因为人们对衣食住行的需要并不是短暂的,
而生产满足需要的物质资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人类需要借助劳动工具,劳动工具又
间接的成为一种新需要,新需要促进再生产。同时,人们进行劳动生产是为了实现人类自
。②“现实
身的繁衍,不断地将生命延续下去,即“人类现实生活中,自身的生产—繁衍”
的个人”也不是孤立的存在,人类会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中,与他人进行团体活动,在
与众人的合作中来对抗大自然可能带给他们的威胁,在这种社会关系里,也促使人类不断
地发展和丰富自己,在追求“现实的个人”的过程中找到幸福。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9:806.
18
新疆师范大学

2.2.4 马克思幸福观的深化

《资本论》的问世对整个人类进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这其中马克思对资本主
义社会这一发展阶段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他戳穿了资产阶级的虚假宣传,他们口头上所谓
的自由、平等、人权的口号只是为了诓骗更多的底层百姓为他们服务,压榨出更多的剩余
价值。马克思在著作中谈到资本家是如何通过花言巧语榨取劳动工人的价值,致使工人终
日在枯燥机械重复的环境里生活。这种残忍的压榨行为让工人毫无幸福可言,他们只能通
过不断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避免自己被饿死的情境发生。同时,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家们已经没有了人性的特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被金钱关系所取
代,不是劳动者去支配其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而是被劳动产品所支配。这也能看出人性
也在发生着异化。马克思撰写这本著作的目的不仅仅是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弊端,还通过呼
吁更多的休闲时间来让工人获得更多的幸福。
马克思认为,人类获得幸福的方式可以通过争取休闲时间来达成。本质上讲,休闲是
一种不需要谋生且无功利性的活动。人类处于休闲时间中,才能摆脱物质利益间的纷扰而
实现自由,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愉悦感。如何定义“休闲”一词,马克思在书中对其进行了
详细的解读,一方面来说,它是一个可供人类消遣玩耍的时间段;另一方面,它是可以充
分让大脑得到休息,压力得到释放的时间段。放在现实生活中,不需要进行劳动的时间就
是休闲时间,个体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休闲时间。足够的休闲时间可以让人类有充分的机
会去完成能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马克思在分析工人进行劳动的时间时,他发现工人的
劳动时间被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产出满足工人自己以及家人和社会所需要的劳动产
品的时间,也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外一部分是在工人完成本职工作后,资本家额外占
用工人时间来获取剩余价值的时间,被叫做:剩余劳动时间。而资本家恰恰是占用了劳动
工人的闲暇时间,将其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这对于工人来说,显然是一种十分不公平的
时间分配机制。而且,资本家明明在已知剩余劳动时间的情况下,依旧继续压制,这简直
是毫无人性的做法。而想要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就需要延长人类可供消遣娱乐,
让大脑智力得到迅速发展的休闲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人们可以随心发展自己的兴趣爱
好,开辟新的活动方式。作为一个有时间限制的生命,在世界上生活的时间是有限的,但
在有限的活动里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对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19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发展

3 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意蕴
要谈论幸福问题,就要把现实的人放在实际生活中,以实践的思维范式,通过实践活
动,促使人类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过去的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提出的幸福观都存在着致命的
缺陷,才会名声大噪却又立即销声匿迹。马克思深刻批判了他们理论的不足之处,提出了
科学的幸福观。虽然马克思对幸福一词并未作出规范性定义,但其幸福观中蕴含着丰富的
哲学意蕴。本章将着重讨论马克思是如何实现幸福转向并论述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3.1 马克思幸福观的三大转向

由于旧唯物主义者在思考问题时,总是抽象的、片面的,因而对幸福的问题缺失了
全面系统的理解。马克思深刻批判了旧唯物主义者的“纯粹理性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抽
象定义和人的片面发展,指明了错误的思维范式,从实践思维范式的角度承认了实践的重
要性、确立了“现实的人”的社会地位、完成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转向。

3.1.1 由理性转向实践

“幸福”作为一种人类思维,仅仅存在于“理性”之中,还是要在实践中去实现,马
克思早已给出了答案。在提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西方传统哲学一直作为西方哲学的主流
思想。其中“本体论”哲学更是贯穿西方传统哲学的始终。这些哲学家将“本体论”看作
是“第一哲学”,对本体论进行自我诠释是他们研究哲学最根本的任务。
梳理整个西哲史,从古代哲学出发,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持有的理念本体论,
都是用排除主体的方法确立了一种客体性思维范式。进入近代哲学后,虽然哲学家们对主
体的认识发生了转向,但他们依旧想要依靠一种实体来改造成主体,然而这一方式依然受
本体论局限性束缚。分析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可以看到这两种哲学通常都以
寻找“终极本体”为基本方向对哲学进行探讨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具有各自
特性的本体论的哲学体系。由此可以看出,整个西方传统哲学都是将本体论作为研究哲学
的核心发展的。通过对比分析哲学家们提出的本体论可以看到他们的本体论思想有着一定
的共通之处或契合点,这一共通性体现在他们总是探究世界的终极本质为终极目的,首先
以本体为基础和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变体有所理解和掌握,其根本目的在于将哲学建构为
一种具有至高的普遍性和解释力的科学知识系统。本体论思维范式贯穿于整个西方传统哲
学的发展始终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马克思早先的哲学研究,而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主要是
针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思维范式所进行的一种批判。
与西方传统哲学采用的本体论思维范式不同的是,马克思在思考问题时常常将实践思

20
新疆师范大学

维作为主要方式。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强调称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①幸福作为一种真
理,恰恰是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只有通过实践的验证,才能把握幸福的真正内涵。这种
实践思维范式首先是在实践中将自由与必然相统一,然后将理论与实践和生活相联系并最
终通过实践的方式证明和解决引申于人类生活本身的抽象问题。马克思实现了由本体论思
维范式向实践思维范式的转变,使幸福不再是抽象意义上的理论,而是真正站在现实生活
里,双手可以握住,内心可以感受到的幸福。

3.1.2 由“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在其改变世界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思维范式也
可以被叫是人学思维范式,这是因为实践的对象与幸福的对象同为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然而关于幸福的对象这一问题,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产生了极大的分歧。费尔巴哈认为幸福
的对象是抽象层面的“人”而非肉体层面的“人”,马克思坚决反对抽象虚幻的人,主张
从现实出发,以现实的人的角度从事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获得真切的幸福。
费尔巴哈通过批判黑格尔“人”的思想对“人”的概念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界定,可
以看到同黑格尔将人的本质定义为抽象的“自我意识”不同的是,费尔巴哈将其定义为必
须把自己的类当做对象的那种生物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意识”,也就是说,他把人当做
感性实体来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进步性。但他并未关注到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虽然
他强调实践可以解决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但他仍未注意到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能动
属性可以看到费尔巴哈仍然未从现实层面分析人的本质属性,这个人不是存在于现实生活
中,而是已经从社会历史关系中抽离出来的人。费尔巴哈始终未能改变传统哲学在“人”
这一层面上具有抽象性的问题,只有马克思在将实践引入哲学之后“人”才开始有了现实
层面的内涵。
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看法,费尔巴哈的理论始终没有从
根本上超越旧唯物主义的局限。综合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笔者认为其哲学理论的局限性主
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没有将感性视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
动,费尔巴哈仍是简单地从理论层面分析“人”的本质和内涵。②可以看到费尔巴哈始终
无法摆脱传统哲学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未能对人的感性活动形成正确的认识;其次马克思
还指出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还简单地停留在生物学意义上,未能主要到人处于现实
的社会关系之中这一基本前提。最后费尔巴哈全然在乎思辨哲学中的感性世界不是我们所
说的现实的感性世界。所以说费尔巴哈哲学当中的感性本体论是缺乏现实基础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9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5.
21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发展

经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费尔巴哈在阐述现实的人的局限这一方面的内容时始终未能
为其人本学提供必要的、现实的论证。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相关论述的重要意义在
于这一思想不仅是对以往哲学思想的反思,也是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随着
马克思人学思维范式的创立哲学逐渐从天上回归于人的现实世界,最终使幸福的对象—现
实的人有了归宿之地。

3.1.3 由人的片面发展转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对于资本家而言不过是机器的替代品,资本家赚取丰厚的社会财
富的主要方式就是不断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在物质与精神上实现了极大的幸福。然而对
于被雇佣的劳动工人来说,他们的劳动是被安排在固定的生产线上做着机械重复的任务,
这种分工致使工人的大脑与身体分离,形成了个人的片面发展方式。马克思正是看到了资
本主义私有制度造成了人类的片面发展,身心无法获得幸福感,因而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
理论,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人幸福的景象构画美好蓝图。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批判人的片面发展的现实中展开的。随着资本主义
社会的建立社会的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一
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社会生产的方式,但也给人类的生存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当在这种旧式分工下,人的精神与能力出现了严重的不同步。一方面表现为物质资料
的发展与人的精神发展出现了不同步现象。按理来说,物质资料的发展与人的精神发展是
成正比关系的。物质资料的不断丰富促使人能够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也就是说,
精神疾病或者犯罪案件的发生几率与物质条件的发展状况是呈反比的。然而现实并非如
此,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类变态杀人案件以及自杀案件逐年增加,即便发展到了今天这个
时代,西方国家的安全问题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物质资料的发展与人的
精神发展是不同步的,物质资料的发展是早于人的精神发展,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
果不把这个差距缩小至社会的允许范围内,这就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良性态势运作。
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身能力出现了不同步现象。在“拜物教”思想的主导下,人被
物完全禁锢,自身能力的发展出现了分裂模式:资本家用获取到的原始资本对劳动工具进
行了改造,由简单的劳动工具向大机器工业发展,这使得生产经营变得更加专业化,从而
使在固定生产流水线上从事特定分工角色的工人在他熟悉的领域内变得更加专业化,专业
能力得到了极大的优化。从积极意义上来说,人的自主独立能力得到了加强。然而这一系
列机械重复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品并阻碍了其独立人格的形成

,这种能力不过是获取物质财富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可以看到旧式分工只能使人成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6.
22
新疆师范大学

抽象的存在物并最终沦为一种劳动工具。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主导下的商品经济发
展是造成人类抽象化的关键性因素,商品交换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抽象本身。
基于以上提出的人在精神和能力的片面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片面发展的现象仍
然是旧唯物主义的实体性思维范式造成的,马克思正是站在社会实践的角度对“人的全面
而自由的发展”进行思考,最终确立了其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相关学说。马克思在
分析出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后,转而走向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研究,为人类真正的幸福
找寻方向。

3.2 马克思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在其撰写的所有著作中,均未对“幸福”进行直接定义,但在其实践唯物主义
视域中,幸福是在合理的需要被充分有效满足时,主客观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实现身心上
的满足状态。并且马克思对其幸福观的内容进一步的补充与解释,尽可能从多个层面对幸
福进行解读。本章将从无产阶级是幸福的主体、实践活动是幸福的实现路径、人的全面而
自由发展是幸福的价值追求、实现全人类解放是幸福的最高目标四个部分来解读马克思幸
福观的内容。

3.2.1 无产阶级是幸福的主体

19 世纪的西方国家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工业革命,大工业生产促使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迅速。资产阶级从中赚取极大的利润,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财富。然而享受生活的资本家与
努力生存的劳苦百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无数由于辛勤劳动却无法获得应有回报,在
极其差劲的工作环境中劳动,饱受着长时间的压榨,却还要时时刻刻担心失业危机的工人
最终走到了一起觉醒与斗争。
当马克思注意到资本主义时期财富成为全部生活的唯一目标时,坚定地站在了资产阶
级的对立面,积极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贫苦生活,感受着广大人民群众的不幸,并努力为
无产阶级走上革命道路出谋划策。由于不仅仅是工人无法长期维持温饱状态,而且社会的
其他阶层也因为资产阶级的扩张垄断而日益贫困,因此也加入到了无产阶级的队列中。为
了改善大家共同的生存条件,各个阶层走向联合,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民都能获得幸福而
奋斗。马克思与无产阶级想法不谋而合,并且马克思的幸福观代表的也是无产阶级的幸福
观,幸福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即广大人民群众。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任
务并带领人类最终找到幸福的正确方向。无产阶级革命的实现需要无产阶级与哲学家共同
作出努力,马克思就无产阶级与哲学家的关系作出思考,认为无产阶级是哲学的物质武器

23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发展

而哲学则又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①。可以看到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与哲学家的共同努力人
类幸福的实现才有可能。
3.2.2 实践活动是幸福的实现路径

在研究马克思幸福观的过程中,最能直观感受到马克思对于幸福的看法,超越了一切
旧唯物主义者的优越性在于他将实践的观点贯穿于幸福观的始终,赋予了其新的涵义。马
克思幸福观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批判一切旧唯物主义者包括费尔巴哈的幸福观,将实践
活动作为幸福生活的实现路径,把幸福放在现实的物质生活中来考量,真正把握了幸福的
真实内涵。
在上述章节中,本人分析了费尔巴哈的感性主义幸福观,在这里就不做过多赘述了。
马克思在对其进行深刻批判后,提出要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实现幸福。马克思表示幸福是
建立在“感性的人的活动”的基础上完成的,也就是幸福是靠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达到的。
马克思认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唯物主义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它们往往局限于
感性的直观形式②这就表明只有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人们实现幸福的真正依据。这在一定程
度上既避免了从主观层面对幸福进行定义,又彻底驳斥了以往神学所推崇的彼岸世界的虚
假的幸福观,这对于促使幸福回归到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强调应在人类的历史实践层面对幸福的真谛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人类的历史
本身就是一场人类的实践史,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的,而人类创造历史
的目的恰恰是获得幸福的依据。马克思认为对于为了拥有一切而进行战斗的往往是现实的
感性的人。这就表明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幸福的内涵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
不断丰富和变化,如果依赖所谓的绝对真理那么幸福的目的则永远无法实现,甚至止步不
前。不难看出相较于以往哲学家马克思幸福观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始终是以人类的
历史实践活动为基本和依据对幸福进行探讨。马克思指出随着社会关系、生产条件、人们
的社会存在的发展人们的意识也会随之变化,这就意味着人们关于幸福的理解并非是永恒
不变的、固定的,必须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位置不断对幸福的内涵及外延进行深化。

3.2.3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幸福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深知在充满剥削与压迫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是无法实现自由与幸
福的。因而,他认为,资本主义是充满弊端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是不完整且不理想
的,随时会被淘汰,更容易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替代的,在马克思看来最理想的社会形
态非共产主义社会莫属。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人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实现全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5.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845:1.
24
新疆师范大学

而自由的发展,这正是幸福的价值追求所在。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主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
和人的自由发展这两个层面。
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层面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第一是人类劳动能力的全面发
展。人类的全部生活在本质上表现为实践性,也就是说,人类只有依靠劳动才能延续自身
的生存与发展。人类通过劳动工具改变物质世界,这一劳动行为促使其自身的劳动能力得
到了显著地提升体力和智力得到普遍发展;第二是人类自身需求的全面发展。对于需要的
满足,一直都刻划在人类的基因里,从人类存在之初,就对生存的需要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因为这决定了自己的生命能否继续存活在这个世界中。而当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已经达
到了饱和状态后,享受生活的需要在不断地提升,人类想要在饮食上吃的更加健康、在出
行时更加便利,在精神上更加富足。于是,人类在不断创造新的需要来满足自己,使自己
达到幸福的理想状态;最后是人的社会和交往关系的全面发展,由于人存在于一定社会关
系中,因此在进行社会实践时个人会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指明:
“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①社会关系与交往关系得到全面
丰富的发展,不仅能够满足个人的需要,同时还能在社会中扮演其他的社会角色,拓宽自
己的视野,更加全面的塑造自我,幸福感程度更加深刻。
从人的自由发展层面来看,就是成为一个自主支配、自主创造、自主发展的人。但是
这种自由并不是肆意妄为的自由,而是受到特定条件制约的自由,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的
自由发展。一方面,人的自由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可以
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发展的爱好。同样,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现实的社会
条件的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的个性自由。因此,人的个性自由受到历史的制约,
呈现动态、不断发展的模式。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发展要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但这种需
要一定是合理合法,不危害他人的需要。如果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嗔痴念,令他人受到
损害,于人于己都不是个性自由发展的最佳状态,甚至离幸福的目标愈来愈远。因此,我
们需要遵守社会制定的法律法规,遵守应有的社会道德,个体只有在这个真实的联合体中
才有可能获得幸福的最佳状态。

3.2.4 追求全人类解放是幸福的最高目标

社会是在全人类一步一步的解放基础上不断获得发展,这就表明社会发展与人的解放
在历史进程上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同时还体现了实现幸福的阶段目标是社会的进步发展
而幸福的最高目标则是追求全人类解放。研究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为实现全人类解
放,获得真正的幸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0.
25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发展

马克思在其唯物史观形成初期就对人本主义异化史观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批判,这一
思想集中体现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可以看到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对这一内容
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最终形成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这三种社会形态概括总结了人类从
原始社会至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三个阶段人类本质上的发展,反映了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人类的幸福也随之转变。
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即最初的社会形态。这一阶段主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
会和封建社会等三种社会形态,其最大特征就是自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从原始社会初期
开始,人类大部分时间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自己今日不被挨饿。因此,人类大部分时间
都用来打猎以获取足够多的食物。由于在获取食物时人类的安全遭到了威胁,有时甚至会
遭到野兽的袭击。为了自己后代能够繁衍下去,人类通过组成部落在其中互相依赖。人的
依赖关系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依旧摆脱不了自
然的束缚。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然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内在统一与相互制约。马克思强
调认为人的解放受制于其生产方式和物质条件,人类解放首先是从其与自然界的狭隘关系
中获得解放,因此生产资料的进步就显得尤为必要。
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①即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这一阶
段极具复杂性,这一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科技进步致使工业发展迅速,
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拥有一定资产和商业头脑的人类嗅到了商机,开始雇佣劳动工
人,赚取巨大的利润,积累了丰厚的财富,成为了资本家。但他们并不满足自已已经拥有
的财富,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确立了毫无人道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这一制度是万
恶之源,是阻碍人类幸福的罪魁祸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沦为无情的生产机器。表面
上,资产阶级为了缓和与贫苦大众之间的关系,高喊着自由民主平等的口号,实则在背地
里极力损害劳动工人的权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对于工人而言往往是一种强制性劳

动,在劳动中公认的肉体和精神均遭受了折磨 。因此只有实现劳动解放无产阶级才能从
资本主义社会得到解放,只有实现劳动解放工人才能在拥有尊严和自由的基础上进行劳
动。
第三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即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在这
个阶段,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民众文化素质以及民主政治法治程度高度发达,真正实
现了以经济高速发展、政治自由解放、精神充足富裕为基础的人类解放和自由。在这个社
会中人的发展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人类的幸福也达到了最高的理想状态,但这
一状态并未完全实现,这就需要一代代人类在进一步解放中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工程建设重点教材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
26
新疆师范大学

4 马克思幸福观的新时代发展
马克思幸福观在历经百年之后,在中国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习近平幸福观。习近平
将马克思幸福观中实践、人民、社会、共同体的思想运用到中国具有实际中,形成了“人
民幸福观”、“奋斗幸福观”、“全面幸福观”以及“世界幸福观”这四大内容,赋予了
马克思幸福观以新的内涵,有助于扩展马克思幸福观的时代内涵和外延,对于从整体上实
现中国人民幸福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4.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幸福观”

马克思在真切体会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平民百姓即使努力劳动,却依旧食不饱,穿
不暖,连思考什么是幸福都没有机会后,开始积极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以人民幸福
水平的程度来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努力为人民群众争取应有的权利,使人民在一定
程度上享受幸福带来的满足感。自新中国成立后,每一位中国领导人都深知中国人民的艰
苦,他们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立场为基本出发点和重要目标,并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其实
现工作的根本遵循。中国也是在一代代领导人的正确引领下,迈上了全新的阶梯。中国在
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走向世界前列时,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幸福观”正是在坚持以人
民群众为主体的前提下所提出的。

4.1.1 人民是幸福的主体

习近平幸福观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人民幸福的问题。而习近平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并不是
凭空想象出来的,其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人本主义幸福观。马克思幸福观与习近
平幸福观在“人”这一概念范畴上具有共通之处。这里的“人”既不是一个人,也不是社
会中的部分人群,而是全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每个人,它是一个集合体,决不能把它
当作个体来看待。同样,这里的“人”也不是虚幻抽象的人,不是压迫奴役他人的统治者,
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广大人民群众。人民幸福是以人民为主体并从人民整体而言的。个人幸
福往往被视作为人民幸福的外在表现,但二者在诸多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绝不能将
人民幸福与个人幸福的简单叠加相等同。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一直把人民幸福的
问题挂在嘴边。当前,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重要任务,这就表明实现
人民幸福的关键与核心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中心亦被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实践的根本价值追求。

4.1.2 以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根本旨归

通过梳理和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幸福的相关论述可以明显地看到习近平总书

27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发展

记始终将以人民过幸福生活作为根本旨归。如,“中国梦最根本的目标是实现中国人民的
”①“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②等。
美好生活。
“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不单单是一句激励人心的口号,更要结合社会实际将其落实。
综合学术界相关研究及前文的相关论述,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两方面对这一主张进行落实。
一方面必须尊重和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只有在思想上不断彰显人民意愿、满足人民精神
需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才能有牢固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必须将
人民作为幸福的评判主体,将人民关于幸福的意愿与需求作为幸福的根本标准,这就要求
党员干部必须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基本点和重心,社会发展的成果一定
要由人民共享,这才是实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的正确路径。

4.2 实现以实践劳动为基础的“奋斗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已在中国传播了百年之久,每一代国家领导人都根据当时中国的时代特征
和社会条件,提出符合当时特色的幸福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理论中提到最多的也是要
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获得幸福的关键就在于奋斗。自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在谈话间,
提及“奋斗”多达 30 次,由此可见习近平对“奋斗”的重视性。“奋斗”一词也不是空
穴来风的,是马克思幸福观发展到新世纪的最新产物。“奋斗”一词与“实践”、“幸福”
在某种层面上具有共通之处。习近平总书记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对
新时代如何继续坚持奋斗做作出了系统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以实践劳动为基础、强调知行
合一的“奋斗幸福观”。

4.2.1 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马克思幸福观之所以经久不衰,且被众多国家作为指导本国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理论
支撑,正是因为它坚持了实践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以实践为基本并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
时代条件对如何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了深入思考,强调必须在坚持
马克思实践的基础上,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中赢得主动权,在理论上开拓创新,在实践
中夺取胜利。
首先,伟大斗争回答了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时要保持怎样的精神状态。
当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环境,都十分复杂,这也就意味着出现了新的历史特点。我党在


习近平接受华尔街时报采访时强调 坚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确方向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N].人民日
报,201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
28
新疆师范大学

分析如今局势后作出了科学判断,对当前面临的如:反腐斗争、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等多
种斗争进行部署,对危害人民幸福的斗争开展精准打击,维护了人民的幸福安康。
其次,伟大工程回答了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时要提供怎样的政治保障。
党的建设问题是我党关注的重点问题,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在新时代中共共产
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就必须提高全面从严治党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对党的严格,
才是给人民最好的答复。从中央八项规定到两学一做的具体实施,让人民看到了党中央要
治理好党的决心,真正为人民幸福着想的用心。
再次,伟大事业回答了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时要走怎样的道路。中共中
央出台的一系列重要政策都为让人民看到国家在为走好社会主义道路制定了清晰的目标,
让人民感受到幸福指日可待。
最后,伟大梦想回答了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时要实现怎样的奋斗目标。
国家做的任何事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中华民族的强大与其经历的重
重磨难是相联系的。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得到了进一步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
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和坚持党的领导。

4.2.2 奋斗是实现幸福的路径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谈到,人们之所以努力奋斗,不断拼搏,这与他们的需求息息相关。
换句话说,奋斗是实现幸福的路径,人们通过奋斗才能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达到个人幸
福的理想状态。习近平就曾在多种场合提及幸福与奋斗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号召新
时代青年通过不懈努力奋斗为自身乃至于整个人类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将奋斗看的如此之重,有着更加深层次的原因:首先从物质层面来
讲,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是通过多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得到的,才能被其他国家保
持互相尊重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
本国情,并且在未来的长期时间仍在此队列中,正是这一基本国情,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
奋斗。由此也可以看出,习近平的奋斗幸福观是一种对当代中国国情的客观清醒的认识;
其次是从精神层面而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财富的累积,这就给人
民的精神文化水平也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人满足于短暂的物质需求,不再坚持不
懈的奋斗,而是单纯的只享受着丰富的物质资料,忘记过去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对
社会的深刻认知,尤其是那些没有经历过磨难洗礼的年轻一代,普遍存在缺少奋斗精神的
现象。习近平提出奋斗幸福观,恰恰是对人民的负责,督促人民在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
最终实现个人自由与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每个人的幸福负责,而且他认为个人的奋斗和幸福是一对相互作

29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发展

用、相互联系的关系。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宏观视域下对幸福与奋斗的关系进行分析与
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当前必须要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
标,②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意志。

4.3 促进全方位相统一的“全面幸福观”

习近平幸福观的内容涵盖了个人、社会、国家各个层面,是一个科学全面的幸福理论。
由于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在不断向前推动,在每个阶段都会面临社会的主要矛盾。协调解
决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实现中国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
对以往我国各项工作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的社会实际,提出了全方位相统一的
“全面幸福观”。

4.3.1 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己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
间的矛盾。③这一深刻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在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的基础上所提出
的,是对现阶段社会出现的主要问题的科学总结。这一判断有着深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研究,有助于我党发现问题所在,解决人民的主要问题,为人民幸福
提供有效措施。
首先,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他指出:矛
盾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正是由于矛盾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
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我党必须要在众多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并对其作出科学的判断,
才能解决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人民的主要问题。
其次,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现实依据是社会每个阶段的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
之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了转变。1956 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
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再次发生转变,纵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可以
看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历程是曲折的,由于党的八大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没有得到长期的
坚持,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偏差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严重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
过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确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
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0
新疆师范大学

经济建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
矛盾”①,这一表述自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持续了三十多年,成为政策和路线制定的
基本依据与方向指引。我国当前正在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举
世瞩目的成就,人民对生活的需要不再是简单的“吃得饱”
,而是要“吃得好”
,基于当前
的重大实际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当前我国复杂的社会现实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
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

4.3.2 坚持满足五个需求的有机统一

2021 年 3 月 12 日,党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这一纲要主要指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提出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趋势。纲要共计十九篇,六十五章,主要通过对社会各领
域进行重点改革满足人民的所需所求。坚持习近平全面幸福观,满足五大需求的有机统一,
为保障新时代中国人民幸福实现提供具体全面的有效措施。
首先要实现经济发展幸福。我国经历了 40 多年的改革浪潮,已经在经济领域取得了
较为满意的成绩。人民的腰包也在日益鼓起来,幸福感也在逐年提升。在最新出台的纲要
中指出,在 2025 年对经济发展没有提出明确的增长指标,只要维持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
即可。从这一指征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国已经不再追求数量,而是迈入了质量时代。这意
味着对人民的幸福有了更高的质量要求,需要通过改进效率、走向和谐两大抓手实现这一
目标。
其次要实现创新驱动幸福。创新驱动的目标就是要让中国科技更加先进。科技进步了,
才会推动人类走向更高质量的幸福。在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比重要从过去
的 7.8%增加至 10%,这意味着在未来的五年甚至是十五年,中国会全力迈向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发展。因而,在 2025 年,政府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至
60%。也就是说,社会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大学生就业会成为就业市场的主力军。
要摆脱大学生群体的内卷现象,这一切的根基就是科技创新。国家对科技产业中的人工智
能、脑科学、深空深地深海等七大领域做出了详细的改进计划,为补足中国科技短板提供
方向。还提出了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等概念,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为大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途径。
再次要实现民生福祉幸福。人口老龄化现象是近几年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在最新纲
要中,就新增了人口老龄化这一模块。整体思路聚焦在“一老一小”上。对于儿童来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4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
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1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发展

国家将重点解决父母托育难、儿童安全无法保障的问题。从托育方面看,国家将在 150 个
城市动员社会群体力量对社区进行大规模的服务建设;从安全方面看,国家将对 100 个城
市进行儿童友好性城市的示范改造,打造社区超大空间,让还在在社区自由玩耍,促进儿
童身心发展。对于老人来说,国家将会建立居家、社区、机构三大联合的养老体系,对 200
万困难老人进行居家改造,配置安全设施,并对中国 500 个区县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通过志愿者群体方式使孤寡老人得到赡养。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民生活的更加安全
且有保障,人民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从次要实现绿色生态幸福。绿色生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通

过促进绿色生态发展让人们生活在绿水青山中,对人民幸福生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在纲
要中,国家提出了长江黄河生态的保护、东北的振兴、西部大开发、中部大倔起四大重点
领域改革,这表明了中国迈向绿色生态的决心。国家指出,未来五年必须将二氧化碳排放
降低 18%,海上风电、西南水电、沿海核电也迎来了新机会,内陆八大清洁能源基地也会
得到新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通过各项措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
的和谐。
最后要实现安全保障幸福。人民在社会中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离不开国家的安全保障。
国家在纲要中表明,要筑牢国家安全屏障以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防范。
国家将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提出要有效遏制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人民健康的
医疗安全保障,还要加强面对天灾时的救灾能力,第一时间保障人民人身安全。同时还要
坚决防范打击暴力恐怖、社会恶势力等其他犯罪行为,保护社会安全,人民幸福。

4.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幸福观”

如今的世界正经历着百年难遇的变局时期,国内外社会环境在面临多种机遇的同时也
伴随着各种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制高点对国内外
的社会问题进行审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习近平的幸福观是一种具有人文情怀的
“世界幸福观”。

4.4.1 凸显真正共同体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为基础和依据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丰富和
完善。马克思之所以提出“真正共同体”这一理念,恰恰是看到了资产阶级为了满足其私
欲,创造出一个虚幻的共同体,让广大人民群众沉浸在民主平等的美好假象中越陷越深。
但虚幻终究是虚幻,迟早有一天会破灭。马克思戳穿了资本主义的居心叵测,提出与之相
对的真正共同体。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性的真正理想状态主要体现为个人与他人、个人与

32
新疆师范大学

集体在根本利益上的共通性和契合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和
契合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思想重心在于
探讨人类命运的发展方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球性危机愈发凸显,为此人类命
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可以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
“真正共同体”思想虽然分属不同时代,但二者都已维护人类根本利益为终极目标。因此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发展。

4.4.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习近平的世界幸福观中,时刻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摆在最为显著的位置,这一理
念贯穿其理论始终。“和”这一思想是中国自古以来处理国家关系、国内民族关系以及人
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核心思想,中国在与其他国家相处时始终秉持着合作共赢的君子理
念。习近平站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依然向其他国家伸出友好的橄榄枝,
积极构建实现全人类幸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2013 年
习近平在访问俄罗斯期间发布演讲时着重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内容。2015 年习
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对于新时代如何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相关论述。
时至今日,习近平总书记仍然将这一理念渗透在对外交流的谈话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
对全世界人类的幸福挂念在心。
同时,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具体的实践。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关系,中国对外交流也在
不断开拓创新,以“对话”
、“结伴”为基本力争打造一张丰富的国际外交网。面对中俄关
系,我国仍旧保持友好相处理念。自 2013 年起直至今日,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访问多达
八次,与普京总统进行了密切交流,并对两国共同发展签订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成功增进
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中美关系也出现了新转机。作为世界经济体排行榜榜一和榜二的
国家,两国的关系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自拜登当选美国总统后,就提出双方将于今年
3 月 18 日至 3 月 19 日在阿拉斯加举行高层会晤,这对之间僵持不动的两国关系来说,可
以称得上是一个好消息了,毕竟肯对话比对抗强。中欧关系向更深层次发展。2020 年我国
外交部部长王毅与多位欧洲国家总统深度对话,探讨在新形势下两国如何开展更加友好相
处模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铺路搭桥。中国与周边国家一直保持着共赢的合作
关系,但还是有些国家兴风作浪,插手南海岛屿问题,面对这一情形,中国也会以强硬的
态度保护本国不受侵犯。中国始终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制定并开展社会实践工
作,为全球人类的幸福做出努力。

33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发展

结 语
历史上众多学者都对幸福这一话题提出了相关的认识,但都销声匿迹在历史的长河中
了。究其根本,就是没有看到幸福的对象是现实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幸福的路径是实
践活动。马克思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提出了以活生生的人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实现路径,
以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为价值追求,以实现全人类幸福为最高目标的幸福观。马克思幸福
观是一种具有科学性、理论性的幸福观,因而在历经百年之后,仍然成长在中国的大地上,
衍生出了众多符合中国时代特色的幸福观。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想要满足当代人民的幸福
需求,就必须以马克思幸福观为指导,采取科学的方法,继续实行促进人民幸福的有效措
施。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成功达成,更具创造力和吸引力的中国新时代已然来
临,在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带给中国人民最直接的影响是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不再
为温饱问题而忧愁。虽然国家努力解决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但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等
问题仍然是目前亟需解决的主要矛盾。甚至由于西方拜金享乐主义思想的入侵,使得人们
产生了不平衡的心态和思想,理性和道德底线逐步降低,精神世界日渐空虚,进而幸福指
数也在不断下降。因此,想要恢复和提升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以马克思幸福观为
理论指导,以中国具体实际为基础,依照符合中国国情的习近平幸福观,兼顾理论和现实
领域,找到真正实现人类幸福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我们正处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要不断的改变对幸福的理解,
把握人民对幸福的真正需求,坚持集“人民幸福观”
、“奋斗幸福观”、
“全面幸福观”、
“世
界幸福观”于一体的习近平幸福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积极发挥其应有之意
及更深层次的作用。为人民迈向伟大新征程、书写人民幸福新篇章提供基本遵循和方向指
引。

34
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
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
文献出版社,2013.
[7]中央宣传部组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波] 亚当·沙夫.人的哲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9]贝特兰·罗素.幸福之路.[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9.
[10]阿兰.幸福散论.[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1999.
[11]约翰·格雷.人类幸福论.[M].商务印书馆,1963.
[12]高恒天.道德与人的幸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3]于晓权.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底蕴.[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14]高兆明.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15]陈瑛.人生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16]李水石,秦龙.马克思幸福观的历史演进: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到《德意
志意识形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17]赵甲明.怎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J].清华大学学报,1994,(13).
[18]皮家胜.论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J]江汉论坛,2003,(7).
[19]高延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对人的幸福的科学阐释[J]广西社会科学,2013,
(3).
[20]薛伟娟.拿什么提升人民的幸福感[J]人民论坛,2018,(5).
[21]王永贵,刘希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四个维度[J]毛泽东
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11).
[22]罗敏.幸福三论[J].哲学研究,2002,(2).
[23]林剑.幸福论七题[J].哲学研究,2002,(4).
[24]陈先达.哲学与人生[J].求是,1997,(11).
[25]方松华.幸福观研究概述[J].哲学动态,1998,(2).
[26]王时.马克思的斗争幸福观[J].甘肃社会科学,2012,(1).
[27]杨燕华.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及其对当代青年的启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17,(1).
35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发展

[28]马进.马克思的从抽象人的幸福观到现实人的幸福观[J].甘肃社会科学,2012,
(1).
[29]徐小芳.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劳动价值论解读[J].重庆社会科学,2018.(06).
[30]杨玲玲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J].人民论
坛,2011,20:32-35.
[31]周怀红.幸福观的时代诉求及其培养[J].理论探讨,2010,04:39-42.
[32]陈云.习近平幸福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维度[J]学习论坛,2017,33(01):64-65.
[33]贺家红.幸福观研究概述[J].哲学动态,1998.
[34]邢立军.幸福乌托邦的终结—国家主义幸福观及其解构[J].社会科学战线,2010.
[35]袁贵仁.人学的一种开拓性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5.
[36]湛利华.习近平人民幸福观论析[J].中央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8,(1):6-7.
[37]陈亚玲,胡爱丽.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J].甘肃社会科学,2014,(4).
[38]肖霞.马克思的幸福观论略[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1).
[39]马瑞丽.试论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轨迹[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3).
[40]葛宇宁.论马克思的现实幸福何以可能[J].广西社会科学,2013,(3).
[41]江畅.论习近平幸福观[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3.
[42]张懿.马克思的幸福观[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9).
[43]刘玲玲.马克思实践幸福观论析[J].南方论刊,2010,(8).
[44]张光成.“幸福”的哲学思考[J].传承,2007,(8).
[45]邓先奇.从马克思的人性论解读人的幸福[J].江汉论坛,2010,(7).
[46]李德田.理性幸福观解读[J]党政干部学刊,2011,(1)
[47]蔡春玲.对幸福的哲学思考[J].学术探索,2007,(4).
[48]付原野.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J]改革与开放,2011,(6).
[49]朱林.幸福的哲学新思[J].江西社会科学,2009,(6).
[50]陈根法.幸福在于追求[J].道德与文明,1995,(1).
[51]张方玉.以人为本的幸福观[J].前沿,2011,(5).
[52]王时.马克思的斗争幸福观[J].甘肃社会科学,2012,(1).
[53]陈文远.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学术交流,2008,(10).
[54]王鲁宁,马永庆.马克思幸福观的若干难点问题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2).
[55]王永章.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三个层次[J].思想理论研究,2019(9).
[56]黄蓓蓓,熊火根,朱喆.马克思幸福论的现实转向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5).
[57]徐小芳.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劳动价值论解读[J].重庆社会科学学报,2018(6).
[58]闵旭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J]高校理论战线,2010,(2).
[59]温彦军.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
(5).
36
新疆师范大学

[60]王健.论人生观的历史类型及其对幸福的理解.[J]道德与文明,1997,(2).
[61]万庆.马克思幸福思想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2010.
[62]江海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008.
[63]Myers.D.G.The Pursuit of Happiness[M].London:Aquarian, 2013(10).
[64]Julia Annas.The Morality of Happiness[M].London:Methuen,1987.
[65]Wilson W.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J] PsychologicalBulletin,1967,(67).
[66]Diener E. Eunkook MS.Richard E etal.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J]Psychology Bulletin,1999,125(2).

37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发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1] 胡 丹 丹 . 浅 析 绿 色 发 展 思 想 的 实 践 探 索 [J]. 品 味 · 经 典 . 内 蒙 古 人 民 出 版
社,2020(06):103-104.

38
新疆师范大学

后记
回顾我前半生的学习生涯,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我没有让父母操太多心,从小一直都很
懂事,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反而到了成年之后,有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父母亲友帮助,
尤其是考上了研究生,开始了漫长的论文写作阶段。有时候常常坐在书桌前望着电脑,一
个字也写不出来,就会感到十分焦虑,这个时候我的父母还有我的朋友会老帮助我、开导
我,让我能够重拾信心继续写下去,所以我第一感谢的就是我的父母和我的朋友们,谢谢
他们能够一直陪伴在我身边,帮助我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其次我想感谢我的导师马凤强
老师,还有马岳勇老师、徐国松老师、张锐老师、卢艳玲老师,谢谢各位老师在我论文写
作中对我的帮助,衷心希望各位老师在未来的生活里,能够收获更多的幸福。最后我想感
谢我自己,感谢自己可以坚持下来完成了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我相信未来的自己会更
加优秀。结尾就祝自己和所有亲朋好友都能够身体健健康康,幸福平安!

3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