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5

新闻媒体如何影响读者对美态度:以《环球时报》与《人民日报》的报道为例

How News Media Influences Readers’ Attitudes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A case study of
Global Times and People’s Daily reporting
Thesis
Presen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By
Jacob Andrew Kursinskis, B.A.
Graduate Program in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2018
Thesis Committee:
Xiaobin Jian, Advisor
Galal Walker
Copyright by

Jacob Andrew Kursinskis

2018
Abstract

Despite American news media warnings of a rising Chinese nationalism reaching back

decades, new research suggests that Chinese nationalism is not rising, thus it appears there is

only a perception that Chinese nationalism is rising. American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aware

of the effects of news media coverage, and since U.S-China relations have been moving towards

more confrontational,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effects that the so-called nationalist Global

Times coverage has on readers’ attitudes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compared to the more

reserved and more “official” People’s Daily. This study took initial reporting and commentaries

from the Global Times and People’s Daily on the same issues and had participants read one of

the eight articles before taking a survey measuring their opinions toward five aspect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is study also included a control group who only took the opinion survey. The

study found, among other things, that participants who read the Global Times’s reporting o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matters generally expressed more negative opinions toward even

unrelated aspects of the United States such as its society and people than did participants who

read People’s Daily or were par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at did not read a news article. This

study’s findings, coupled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Global Times’ role in the Chinese

media system, can help American academics and policymakers better contextualize Chinese

media reporting 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develop more appropriate responses.

Key words: Global Times, People’s Daily, News Media, Attitudes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U.S-

China Relations

iii
摘要

尽管美国新闻媒体对高涨的中国民族主义报道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但最近的研究显

示中华民族主义其实没有兴起,因此这好像是一种错觉。由于美国人越来越关注新闻媒体

的影响力,而且近几年来的中美关系倾向于更加对立,此项研究的内容即是要检验所谓民

族主义的《环球时报》是否比更谨慎更官方的《人民日报》对读者对美态度产生不同的影

响。此项研究选取《环球时报》与《人民日报》对两件事的初次新闻报道和评论,继而邀

请参与者先读一份报道再完成一份设计好的对美国五个方面的态度的问卷调查。此项研究

也包括只完成问卷调查的实验对照组。除了别的结果以外,研究发现读了《环球时报》政

府方面与经济方面报道的参与者比读了《人民日报》的报道的参与者或没读任何报道的参

与者对于美国政府经济不直接相关的方面,比如人民、文化与社会持有更为负面的态度。

这些结果表明,对《环球时报》在中国新闻媒体系统中的作用进行更确切的了解会帮助美

国专家与决策者更好地对不同的中国新闻媒体进行区分和定位,并作出更合适的回应。

关键词:《环球时报》、《人民日报》、新闻媒体、对美国的态度、中美关系

iv
Dedication

This thesis is dedicated to the memory of my older brother, Nick, who always believed in my

ability to succeed in school and in life, and without whom I never would have begun to stud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You have been a source of motivation when I wanted to quit, a source

of strength when I felt weak and, as always, an example I could follow. You are gone but your

belief in me has made this journey possible.

v
Acknowledgements

Throughout my graduate studies there have been so many people that have helped guide my

research. I would like to thank everyone from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at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I would like to thank my advisor Dr. Xiaobin Jian who

helped guide and refine my domain research, Dr. Jianqi Wang whose class on analyzing Chinese

media was fundamental to my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media system, Dr. Minru Li who taught

me the importance of seeing things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 and Dr. Galal Walker for his

expertise and dedication to the Flagship Program. I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especially Dr. Shaohua Lei and Dr. Shiming Fan whose courses

provided me with new insight into Chinese media and society. I would like to thank Na Na and

Zhang Zijing for their feedback and assistance with my research. Finally, I would like to thank

my parents, Ron and Kris, as well as my sister Alex, for providing me with endless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 in school and in life.

vi
致谢

在读研究生的过程中,有许多人帮助和指导我的研究。感谢所有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东亚语

言与文学系的人员。十分感谢我的导师简小滨博士对我研究方向的指导和改善、教分析中

国媒体课的王建琦博士对我对中国媒体制度的理解、李敏儒博士教我从华人的视角看事的

重要性以及吴伟克博士的知识和他对旗舰工程项目的奉献。我也很感谢北京大学的国际关

系学院,尤其是雷少华博士和范士明博士,他们教的课让我对中国媒体和社会有了新的了

解。还要感谢那娜和张梓径对我研究提供的反馈和帮助。最后,想感谢我父母和妹妹对我

学习和生活一直以来的鼓励和支持。

vii
Vita

May 2015……………………………………Huntington National Bank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May 2015……………………………………East Asian Studies Center Intensive Chinese Language
Scholarship
May 2016…………………………………...Bachelor of Arts in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Security and Intelligence
June 2017……………………………………The Phyllis Krumm Memorial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June 2017-May 2018…………………..Foreign Language and Area Studies Fellowship
September 2017-June 2018…………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Fields of Study

Major Field: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News Media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iii
目录
Abstract ........................................................................................................................................................ iii
摘要 ............................................................................................................................................................. iv
Dedication ..................................................................................................................................................... v
Acknowledgements...................................................................................................................................... vi
致谢 ............................................................................................................................................................ vii
Vita ............................................................................................................................................................. viii
图表目录 ..................................................................................................................................................... xi
第一章:研究背景....................................................................................................................................... 1
一、引言 .................................................................................................................................................. 1
1. 变化中的新闻媒体环境 ................................................................................................................... 1
2. 世界趋势........................................................................................................................................... 2
3. 美国媒体与非官方中国媒体 ........................................................................................................... 4
二、文献分析........................................................................................................................................... 7
1. 美媒如何影响国际关系................................................................................................................. 8
2.《环球时报》报道风格分析.......................................................................................................... 12
3. 中国人对外看法............................................................................................................................. 13
三、研究价值与目标............................................................................................................................. 15
第二章:研究说明..................................................................................................................................... 20
一、观察 ................................................................................................................................................ 20
二、研究假设......................................................................................................................................... 22
三、研究对象......................................................................................................................................... 22
四、研究方法......................................................................................................................................... 26
1. 使用的文章说明............................................................................................................................. 26
2. 调查结构说明................................................................................................................................. 27
第三章:研究结果..................................................................................................................................... 29
一、资料展示与分析............................................................................................................................. 29
1. 美国政府......................................................................................................................................... 29
2. 美国经济......................................................................................................................................... 34
3. 美国文化与社会............................................................................................................................. 35

ix
4. 美国人民......................................................................................................................................... 40
5.美国整体.......................................................................................................................................... 44
二、讨论 ................................................................................................................................................ 47
第四章:结论与展望................................................................................................................................. 50
参考文献 .................................................................................................................................................... 53
问卷调查 .................................................................................................................................................... 56

x
图表目录
图表 1:性别………………………………………………………………………………………………………………………………………………….. 23
图表 2:年龄………………………………………………………………………………………………………………………………………………….. 23
图表 3:工作状况…………………………………………………………………………………………………………………………………………… 24
图表 4:去过美国…………………………………………………………………………………………………………………………………………… 24
图表 5:去的原因…………………………………………………………………………………………………………………………………………… 24
图表 6:来自什么省份…………………………………………………………………………………………………………………………………… 25
图表 7:美国政府方面(《环球时报》组)…………………………………………………………………………………………………. 29
图表 8 :美国振幅方面(《人民日报》组)………………………………………………………………………………………………… 29
图表 9:美国政府方面(实验对照组)………………………………………………………………………………………………………... 30
图表 10 :美国政府方面(跨方面平均)…..…………………………………………………………………………………………………. 30
图表 11: 美国国家安全方面(《环球时报》组)………………………………………………………………………………………. 31
图表 12:美国国家安全方面(《人民日报》组)……………………………………………………………………………………….. 31
图表 13:美国国家安全方面(实验对照)…………………………………………………………………………………………………… 31
图表 14:美国国家安全方面(跨方面平均)……………………………………………………………………………………………….. 31
图表 15:美国外交政策方面(《环球时报》组)……………………………………………………………………………………….. 32
图表 16:美国外交政策方面(《人民日报》组)……………………………………………………………………………………….. 32
图表 17 :美国外交政策方面(实验对照组)………………………………………………………………………………………………. 32
图表 18:美国外交政策方面(跨方面平均)……………………………………………………………………………………………….. 32
图表 19:未来两国政府之间的关系………………………………………………………………………………………………………………. 33
图表 20:美国的经济政策……………………………………………………………………………………………………………………………… 34
图表 21:美国的经济结构……………………………………………………………………………………………………………………………… 34
图表 22:目前两国经济关系…………………………………………………………………………………………………………………………. 35
图表 23:未来两国经济关系…………………………………………………………………………………………………………………………. 35
图表 24:美国文化方面(《环球时报》组)……………………………………………………………………………………………….. 36
图表 25:美国文化方面(《人民日报》组)……………………………………………………………………………………………….. 36
图表 26:美国文化方面(实验对照组)………………………………………………………………………………………………………. 36
图表 27:美国文化方面(跨方面平均)………………………………………………………………………………………………………. 36
图表 28:美国社会方面 1(《环球时报》组)…………………………………………………………………………………………….. 37
图表 29:美国社会方面 1(《人民日报》)组)…………………………………………………………………………………………. 37
图表 30:美国社会方面 1(实验对照组)……………………………………………………………………………………………………. 37
图表 31:美国社会方面 1 (跨方面平均)…………………………………………………………………………………………………… 37
图表 32:美国社会方面 2(《环球时报》组)……………………………………………………………………………………………. 38
图表 33:美国社会方面 2(《人民日报》组)……………………………………………………………………………………………. 38

xi
图表 34:美国社会方面 2(实验对照组)……………………………………………………………………………………………………. 38
图表 35:美国社会方面 2(跨方面平均)……………………………………………………………………………………………………. 38
图表 36:美国价值观和生活习俗在中国传播………………………………………………………………………………………………. 39
图表 37:美国文化在中国传播…………………………………………………………………………………………………………………….. 39
图表 38:对美国人的态度…………………………………………………………………………………………………………………………. 40
图表 39:最能代表美国人的一个词(《环球时报》组)…………………………………………………………………………….. 41
图表 40:最能代表美国人的一个词(《人民日报》组)……………………………………………………………………………. 41
图表 41:最能代表美国人的一个词(实验对照组)……………………………………………………………………………………. 41
图表 42: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和平或好斗的程度…………………………………………………………………………………………… 42
图表 43: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文明或不文明的程度………………………………………………………………………………………. 42
图表 44:中国人与美国人的道德或不道德的程度………………………………………………………………………………………. 43
图表 45:中国人与美国人的谦虚或傲慢的程度……………………………………………………………………………………………. 43
图表 46:中国人与美国人的真诚或虚伪的程度……………………………………………………………………………………………. 43
图表 47:跨特征平均…………………………………………………………………………………………………………………………………….. 43
图表 48:对美国的印象…………………………………………………………………………………………………………………………………. 45
图表 49:最能代表美国的一个词(《环球时报》组)………………………………………………………………………………… 45
图表 50:最能代表美国的一个词(《人民日报》组)………………………………………………………………………………… 45
图表 51:最能代表美国的一个词(实验对照组)……………………………………………………………………………………….. 46
图表 52:更好的描述中美关系的一个词………………………………………………………………………………………………………. 46
图表 53:美国对世界的影响…………………………………………………………………………………………………………………………. 46

xii
第一章:研究背景

一、引言

1. 变化中的新闻媒体环境

从改革开放时期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新闻媒体

也不例外。1980 年中国只有 382 家报纸,1现在中国估计有两千家报纸以上,2而且报纸越

来越多元化。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中国所有报纸差不多都一字不差地抄写共产党所谓的喉

舌党报《人民日报》,但目前中国新闻媒体有许多种不同的报道风格。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美国的新闻媒体的衰落有许多文件证明,此现象起源传统新闻媒体改变、市场动力和网络

化的社会。3中国媒体只有在过去的十年里开始看得出来一点衰落,虽然有些共同的原因,

由于中国与美国不同新闻媒体系统,新闻媒体受制于中国媒体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市场压力

和政治压力。4

其实,中国新闻媒体商业化催生了目前的媒体多元化。除了党媒之外,中国新闻媒体

有一点报道自由,有的时候共产党会发表让媒体可报道的话题或可报道的官方路线怎样的

指令,但大部分时间非官方媒体可以随便报道,并且事后如果共产党对报道不满会被审查,

1
Hazelbarth, Todd. “The Chinese Media: More Autonomous and Diverse--Within Limits.”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3 年 6 月 19 日.
2
作者不详. “Q&A: China's Newspaper Industry.” BBC News, BBC, 2013 年 1 月 11 日.
3
McChesney, Robert W. “Farewell to Journalism? Time for a Rethinking.” Journalism Practice Journalism Practice,
vol. 6, no. 5-6, 2012 年, 614–626 页.
4
Sparks, Colin, et al. “The Impact of Digital Media on Newspapers: Comparing Response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 Global Media and China, vol. 1, no. 3, 2016 年 9 月 7 日, 186–207 页.

1
导致很多西方学者担心这种情况导致一种自我审查。5共产党认为新闻媒体主要的角色是

服从并支持党的领导,6, 7而且政府觉得保护新闻媒体会产生越来越多国家安全事务,8而且

政府审查主要有国家安全和保留社会稳定的原因。虽然中国大陆所有新闻媒体都是可被审

查的并且都是政府会施压的,新闻媒体之的不同还是很多因为也接受市场接受。媒体接受

的市场动力起源于政府减少补贴,因此媒体为了需要发展自己的独特报道方式和吸引力,

同时还需要服从共产党的领导和对内容的限制。我的理解是不是以下意思:中国媒体多元

化受限于政府管制,中国特色媒体多元性的广泛报道方式和看法只局限于共产党允许报道

的狭窄话题。此情况导致有趣的现实,中国媒体制度里有对政府(媒体限制一般都在于报

导政府事务方面)过分积极的新闻媒体渠道,但没有对政府特别消极的新闻渠道。9可能

《环球时报》代表比较保守主义的报纸,而《财新》或《南方周末》代表比较自由主义的

报纸,但事实上它们没那么自由的。难以用数量表示,但很多人认为中国新闻媒体以后面

临的市场压制和政治压制可能愈来愈严重,因此会进一步向更保守的转变。

2. 世界趋势

近年来,西方面临着两种趋势:新闻危机和看似日益高涨民族主义。这些现象并不新

鲜,但最近它们变得越来越政治化。

5
Repnikova, Maria, and Kecheng Fang. “China's New Media.” Foreign Affairs, Foreign Affairs, 2016年10月13日
6
作者不详. “State Media Should Play Due Role in Properly Guiding Public Opinion.” China Daily, China Daily, 2016
年 2 月 22 日.
7
黄安伟. “习近平收紧媒体控制,强化个人权威.”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6 年 2 月 23 日.
8
Xu, Beina, and Eleanor Albert. “Media Censorship in China.”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17 年 2 月 17 日.
9
Repnikova, Maria, and Kecheng Fang. “China's New Media.” Foreign Affairs, Foreign Affairs, 2016年10月13日.

2
上述提到的新闻媒体衰落是目前新闻学面临的危机的一部分,但最近另一个趋势是质

疑媒体的可靠性。近年来,“假新闻”和“另类事实”等用语已经进入我们的词汇,这意

味着实事求是的价值衰落。

民族主义也成了媒体最喜欢的替罪羊;把特朗普当选、英国脱欧和反难民运动都归咎

于民族主义运动,但实际上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解释。然而美国媒体已经

用这个词来描述中国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和国内政治问题。比如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反

日朝感情等等。许多美媒耸人听闻地报道了“中国高涨的民族主义”,但没有人考虑这一

概念的来源,甚至没有人研究它是否反映了现实。

Johnston 2017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可能驳斥了此“中国高涨的民族主义”传言。10美学

者不仅是偶尔讨论这种看法,而且即使是专家也沉迷于此。因此,如果这种正在兴起的中

华民族主义实际上是一种错觉,那么它提出了重要的问题:它的起源是什么?如果你看美

国新闻,你会知道民族主义也在美国兴起,但这也没有经历彻底的时间序列研究。确实,

据研究者所知,没有一项研究具体的纵向测量美国人民抱有的民族主义感情程度。也许这

是因为媒体最近关注民族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应的,就是只报道已经出现的民族主义行

为,而不调查普通的政治行为,使例外的行为看似是一律。媒体报道民族主义的时候也往

往与其他概念(例如民粹主义、右翼保守主义和孤立主义)结合使用,并使用一个关系和

社会学的定义,而不是纯粹的政治定义。Johnston 使用前一个定义,即民族主义与国家有

着更多的情感联系,对群体内明显偏袒,对群体外明显诋毁。然而,如果这种日益高涨的

中国和美国民族主义只是一种假象,那么就值得去理解这些误解是如何产生的。

10
Johnston, Alastair Iain. “Is Chinese Nationalism Ris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41, no. 3, 2017 年, 7–43 页.

3
3. 美国媒体与非官方中国媒体

或许很难找出造成错觉的确切原因,但作者提出两个值得探讨的假设:1.美国媒体使

用轶事趣闻证据,并选择性地报道中国故事;2.美国媒体选择性地关注些文章或报纸。

从历史的角度以及简单的认知偏见来看,很明显美媒使用轶事趣闻与有选择性地报道

的做法使自己产生了“高涨的中国民族主义”错觉。

在 1972 年尼克松总统去中国前,中国和美国二十多年没联系,但从 1978 年改革开

放时期开始,两国之间关系慢慢开始变化。过去的三十年美国各个总统认为,如果美国增

加交流并鼓励中国更多地参与国际组织会使中国民主化,但近几年来美国总统慢慢意识到

中国不打算民主化,至少不实现美国要它实现的民主化计划,而且选择走自己的道路。但

现任政府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里面清楚地提出很多美国官员和学者最近几年

热情地讨论:美国误解了中国的意图,中国不打算遵照美式发展道路。此事不足为奇,因

为前十几年中美关系经过了几个紧张关系周期,但由于全球化和互联网热潮,“敌意的中

国”概念和“高涨的中国民族主义”错觉似乎变得更为主流。

因为两国关系恶化, 加上双方缺乏信任,美国对华政策可能倾向于妖魔化中国,更强

调两国文化、社会、历史区别,认为中国所做的事有恶性意图(敌对归因于偏见)。因此,

以媒体报道中国每一个民族主义者坏行为新闻为例,从来不给出事情发生背景,使美国人

以为这个例子代表中国国情,连受教育的人都以缺乏从统计数据来看事情的能力出名,就

是人们自身分析媒体的能力很低(媒体偏差、外群体同质性偏误、群体归因错误)。另外,

人们往往指出,似乎新闻媒体越来越认为“坏消息是好新闻,好消息不是什么新闻,没有

新闻是坏消息”,所以宁可报道民族主义行为与其他不普通故事也不愿报道中国人普通故

4
事(把新闻渲染得耸人听闻、新闻负面性)。因此媒体多报道民族主义事件使人觉得这行

为是真相的、让人误以为使经常发生的,并且进一步代表中国人民整体(可得性启发)。

而且因为这类新闻引人注目,媒体会多多报道它,让“高涨的中国民族主义”错觉显得更

真实(真相错觉效应),导致其他媒体参加狂热(叠加效应),结果媒体只注意并报道证

实“高涨的中国民族主义”错觉的消息(选择性接触理论、确认偏误),并且因为错觉已

经被普遍接受性,如果一个人对此事提出其他看法就会被压制(从众效应、群体思想)。

最后,因为民族主义者感到美方攻击中国,会加强他们自己的民族主义感情或让他们采用

一种受害者思维方法,结果他们更愿意表示民族主义感情(自证预言)。媒体实质上制造

了“高涨的中国 民族主义”错觉然后自己相信了并使它持续下去。

 敌对归因于偏见(Hostile Attribution Bias):人往往倾向于对他人行为误认为有敌意意图,连特定行为模棱两可或行善


的时候。
 外群体同质性偏误(Outgroup Homogeneity Bias):或称外群同质性偏误、组外一致性偏误,人们认为自己群体内的成
员是比其他群体的成员更加多样化的,外部群体的成员之间彼此极其相似,比内群体成员更加“同质化”,不是自
己这一方的都是一样的。
 群体归因错误(Group Attribution Error):认为群组成员的个体特征反映了群组整体的特征,认为群组的表现反映了群
组成员个体的偏好,虽然事实所说明的可能是不同的情况。
 把新闻渲染得耸人听闻(News sensationalization):新闻媒体制造新闻事件得一个办法,渲染得新闻更有趣得而让新
闻消费者更愿意关注它,结果媒体赚了更多钱。
 新闻负面性(Negativity of the news):“坏消息是好新闻,好消息不是什么新闻,没有新闻是坏消息”;新闻报道缺
乏关于普通人和普通故事,消费者也觉得这类新闻无聊的,因此新闻必须采取引人入胜的报道方式,多强调灾难、
暴力及其他令人激动消息,结果过分注重负面报道。
 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在记忆中高估事件可能性的倾向,它受到记忆的远近程度、事件的罕见程度以及
情绪化的影响,因而在作评价时更多依赖记忆中记住的信息而不是全部信息。在使用启发法进行判断时,人们往往
会依赖最先想到的经验和信息,并认定这些容易知觉到或回想起的事件更常出现,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
 媒体偏差(Media Bias):这里指媒体由于外来因素,主要使市场动力(比如媒体所有者、所有制集中、人员选择、新
闻消费者喜好、广告压力、媒体商业化),媒体无法准确地报道新闻因为报道前不能调查核实每一条消息,更是毫
无恶意的和无意的偏差。
 真相错觉效应/重复成真效应(Illusory Truth Effect):即使没有意识到听说过,人们也倾向认为听过的是真的,而不管
该陈述实际上是否正确。换言之,人容易相信熟悉的话胜过陌生的。
 叠加效应(Availability Cascade):也称效用层叠,某一观点不断重复确认后会加强,如集体观念通过其在公共话语中不
断地重复获得越来越多的合理性,自我认知也将随之产生强化。换言之重复足够多那么它将变成“真的”,有点像
三人成虎,以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也称证实偏误,人们偏向于关注、寻找、解释和记忆能够证实自身预想的信息,而忽
视事实去支持自己的成见。
 选择性接触理论(Selective Exposure Theory):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之际,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和内
容,而是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内容加以接触,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
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媒介或内容。
 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同羊群效应,人们从事或者相信某件事时依赖于其他相同情况的人做出的选择,相关
的是群体思想(Groupthink)和从众行为(Herd Behavior)。

5
 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
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

中国事务观察家不会不认识《环球时报》在国内外,以非官方报道风格出名。可惜的

是,美国主流媒体,甚至美国专家也对《环球时报》在中国媒体系统中的地位产生了误解。

比如《纽约时报》在很多不同的报道中对《环球时报》做了不同的介绍,称它为

“Communist Party-run newspaper”、11“state-run”、12 “a newspaper control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13 “a mainland newspaper with a nationalist bent that is affiliated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14 “a newspaper that sometimes reflects the thinking of

China’s leadership”。15这些说法都有点道理,但也都不能完全准确地描述《环球时报》,

因为事实上《环球时报》的地位很复杂。《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是共产党员,《环球时

报》是党报《人民日报》附属报纸,且共产党持有《环球时报》,但是《环球时报》有很

多报道是自由的,并且它报道的内容不是共产党自己写出来的,《环球时报》的内容都是

它自己的观点,因此称它国立报纸、共产党报纸或共产党控制的一家报纸都不能完全描述

它的地位。胡锡进自己用 “a newspaper that sometimes reflects the thinking of China’s

leadership”描述《环球时报》。16但美媒有的时候不是也反映美国领导们的想法吗?没有

人称《纽约时报》为政府报纸。所以用此说法描述还需要更深刻的解释。由于《环球时报》

11
Ramzy, Austin. “After Relative Silence on Hong Kong Protests, Mainland Media Outlets Note Arrest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4 年 7 月 3 日.
12
Qin, Amy. “Uighur Biker Takes Message of Peace on the Road.”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4
年 5 月 16 日.
13
Ramzy, Austin. “U.S. Gun Violence Draws Scorn in China as a Human Rights Issue.”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8 年 2 月 23 日.
14
McDonald, Mark. “East Asia's Sea Disputes: Scar Tissue from War Wound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2 年 8 月 16 日.
15
Perlez, Jane. “Xi and Trump Discuss Rising Tensions With North Korea.”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7 年 4 月 12 日.
16
Huang, Zheping. “Inside the Global Times, China's Hawkish, Belligerent State Tabloid.” Quartz, Quartz, 2016 年 8
月 10 日.

6
不确定的地位,解释它对美的态度是很困难的,但在报道严重事件时,细致入微的介绍它

还是必要的。如果《环球时报》关于南海问题发表特别好战的报道,然后《纽约时报》或

其他美媒的反应是发表“中国不怕开战”这类标题,让美国决策者以为《环球时报》代表

共产党的看法,就带来严重的问题。由于《环球时报》复杂的地位和专业性的缺乏,这就

是为什么很多美国媒体要引述《环球时报》的报道。这大概与美媒衰落有关;由于《环球

时报》特色的报道风格,懒惰的美国记者容易找到《环球时报》引文令美国报纸读者惊讶,

此算是底层新闻报道。

大部分人应该同意《环球时报》的报道持有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感情,而笔者也已经

说《环球时报》与共产党关系不够密切,但《环球时报》自己的报道也扩大兴起的中华民

族主义,因为对它的利润率很好。现在,中国有那么多报纸,只保留目前的读者不够,因

为市场竞争很多,因此《环球时报》此类媒体愈来愈多地努力寻找读者,填补市场空缺。

《环球时报》作为中国持有民族主义感情的少数派的代言人,同时美国媒体不断引用《环

球时报》的报道而误会它的地位,就放大了《环球时报》的发言权并增加了它的吸引力,

结果加强“高涨的中华民族主义”错觉,使美媒关于“高涨的中华民族主义”成为自我实

现的预言。所以,研究《环球时报》此类报纸如何影响人们对美国的看法蛮有道理,因为

现在是中美关系关键时刻。在学术界人们常说世界上最难搞的两个关系是夫妻关系和中美

关系。由于两国强大的地位不言而喻,所以以处理好中美关系为重要。

二、文献分析

此几篇文章可以概括为三种:1.美国新闻媒体怎样影响国际关系或中美关系;2.《环

球时报》报道特色分析;3.中国人对外看法。分析第一种就是因为研究者想理解中国新闻

7
媒体如何影响国际关系与中美关系,然而研究此题目的文章很少,甚至研究者连一篇探讨

此题目的文章都找不到。选择第二种就是因为本研究具体地体验《环球时报》如何影响人

对美看法,因此值得了解它经常使用的报道方式。选择第三种就是因为本研究也想看中国

人对美看法如何。

1. 美媒如何影响国际关系

当前美国新闻媒体对国际关系的消极影响;作者:周新华17

这篇文章有三个重点:其一是美国新闻媒体在世界范围的覆盖面。因为美国 CNN 与

其他地位高的媒体渠道一刻不停地报道,并几乎对所有故事都有报道,所以难以忽视它们

的覆盖面,因为如果它们有偏见肯定会影响国际关系。其二是美国媒体片面报道国际事务

的必然性。作者指出美国媒体也不是完全自由的,它也受本国意识形态、文化、政府、经

济和新闻行业自己的影响,并且这些因素对国际关系造成消极影响。其三是片面新闻报道

对国际关系的消极影响。作者指出因为美国媒体影响力巨大,它更容易传播有利于美国偏

见的观点。

这些观点也适用于中国,尽管中国有不同的媒体系统。在中国,媒体比较有限,尤其

是能够在中国发行的外国媒体,所以大部分涉华报道来自于官媒,所以官媒拥有垄断,因

此影响国际社会对华舆论。这也包括中国政府对媒体的控制与意识形态影响,而且由于中

国媒体环境最近的变化,中国媒体也受经济与市场的影响,因此中国媒体同时故意和无故

意地宣传有利于中国的国际关系思想。

17
周新华. “当前美国新闻媒体对国际关系的消极影响.” 《现代国际关系》, no. 12, 1999 年, 37–39 页.

8
实证分析美国媒体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作者:乔木18

此篇文章具体地分析美国媒体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作者用三个事件来分析美国媒体对

中美关系的三种影响:消极的、模糊的和积极的。

作者首先讨论了美媒报道李登辉访美对中美关系的消极影响。当时,克林顿政府最初

拒绝了李登辉的签证申请,但由于媒体采取的反对中国援助台湾的报道框架刺激了公众舆

论,让美国人民对政治家施压使其放弃了原来的决定,导致克林顿政府最终给予了李登辉

签证。作者也讨论了美媒报道的克林顿政府对中美关系的模糊影响。当时因为美媒没有统

一的路线,对事件的看法也有各种各样的立场,所以它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是模糊不清的。

最后作者讨论了在 2000 年影响了中美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就是美媒对中美永久正常贸易

关系(PNTR)报道。当时媒体采用的报道框架更强调通过政策对美国产生有利性,表示

美媒在具体的情况下愿意把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批评搁置一旁。

这三个不同的报道框架表现出美媒具有一种灵活性,在不同的时期由于不同的利益,

会采用不同的报道框架来操作公众舆论。虽然中国媒体都是政府控制的,但作者暗示了媒

体能作为影响公众舆论的工具,因此中国政府可以利用媒体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对公

众舆论造成不同的影响。

美国媒体新闻报道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作者:吴明萍19

此篇文章有两个重点:1.美国新闻媒体报道与中美关系相关性;2.媒体新闻报道对外

交政策的作用机制。

乔木. “实证分析美国媒体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当代传播》, 2002 年, 21–23 页.


18

吴明萍. “美国媒体新闻报道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 《知识经济》, no. 24, 2010 年, 176–177 页.


19

9
其一,作者讨论美媒涉华报道的演变,就是 1978 年改革开放后期至 1989 年天安门

事件之前,美国媒体主要报道美国文化如何渗透中国社会与其他基本上正面的话题。作者

同时指出中美关系友好的时候,大部分美媒涉华报道也比较正面。但是,1989 年往后,

中美关系变坏的时候,大部分美媒涉华的报道变得比较负面了。如此,美国媒体报道更适

合诺姆*乔姆斯基的宣传模型,就是媒体抱有反应性。其二,作者讨论了美国媒体以操作

公众舆论来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甚至作者称美国媒体为美国决策者的第二圈之一。如此,

美国媒体报道更适合所谓的 CNN 效应,就是媒体拥有主动性。

此外,作者发现了当时消极报道比积极报道的影响更大。虽然本文研究没把报道分为

正面和负面,因为《环球时报》的报道主要有负面的影响,并因为现代新闻媒体都采用比

较负面的报道方式。这个结果对于分析《环球时报》对观众的影响更加有用。

我们一定要以中国为敌吗?;作者:付高义20

此篇文章主要讨论了美国媒体涉华负面地报道及其后果。值得考虑的是,是否负面报

道会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美国媒体对华不断妖魔化倾向让中国人对美国采取更消极

态度,结果美国媒体自己造成反对美国现象。这与本文目标有关,就是中国人对美看法在

多大程度上是媒体造成的。

“冷战”与“主权”:中美南海对峙的媒体框架分析;作者:黄敏21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分析中美新闻媒体对南海问题的报道框架。作者说框架化从来是某

家报纸最核心的任务之一,因为框架是讲故事的主要媒介,并选择有效的框架会给予故事

20
付高义, 和 杨修友. “我们一定要以中国为敌吗?.” 《开放导报》, no. 8, 1997 年, 25–25 页.
黄敏. “‘冷战’与‘主权’:中美南海对峙的媒体框架分析.” 《新闻与传播研究》, no. 4, 2009 年, 61–70 页.
21

10
意义并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作者也指出框架也受本国文化的影响,并具有文化一致性的框

架会产生“文化共鸣”,而对公众舆论有极大的影响力。作者也对媒体报道进行语篇分析。

此篇文章表明媒体报道消息前,必须作出很多编辑决定,主要是使用的框架,这些决

定都会牵动报道对读者的影响。因之,为理解《环球时报》与其他中国媒体如何影响人们

的态度,分析它使用的报道框架很重要。值得看《环球时报》与官方媒体使用的框架有什

么区别。

美国新闻媒体的国际报道及其舆论影响;作者:范士明22

这篇文章作者指出美国媒体报道风格大都是负面的。作者提出美国媒体简单化与戏剧

化倾向首先来源于市场动力,就是媒体需要考虑吸引读者为取得商业利益。也讨论因为所

有媒体有形的限制,媒体需要选择报道有些新闻而不报道另一些新闻,实际上这情况算是

一种偏见。作者说绝对的客观和平衡的媒体是不存在的,因为实际上事件本身并不会说话,

而媒体偏见是不可避免的。他也说“很少有人怀疑媒体是否能够影响人们的看法。不过,

具体到媒体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看法,如何影响,则众说纷纭。”本文就是来研究媒

体如何影响人们看法。

范士明. “美国新闻媒体的国际报道及其舆论影响.”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no. 4, 2000 年, 35–38 页.


22

11
2.《环球时报》报道风格分析

《环球时报》国际报道新闻要素分析;作者:尤蕾23

论文作者研究《环球时报》的报道特色,有一章具体分析《环球时报》的国际新闻报

道特色,包括它选的标题、使用的语言、新闻文本和图片。作者说《环球时报》的标题一

般具有间接性和生动性,而说是因为“报纸争取读者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始于标题的竞

争。”因为《环球时报》不是官媒,它通常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以制造通俗易懂而富有生活

气息的标题。作者也指出《环球时报》的报道具有艺术性和可读性。其实,这才是《环球

时报》出名的特点。因为它使用的语言充满感情的、具有可读性而且报道方式是比较直率

的,人们愿意读它因为它与官方媒体正式的报道方式分歧很大。本人认为这些区别会对读

者造成不同的影响。

《环球时报》国际报道特色分析与发展研究;作者:尚文静24

在这论文中,有一章具体分析《环球时报》国际报道新闻要素。作者指出《环球时报》

与人《人民日报》的亲密关系。《人民日报》以前的副总编说《环球时报》之所以成功在

于它“以中国人的眼光观察事物,以中国人的头脑思考事物,以中国人的语言报道事物。”

这表明《环球时报》以是个以市场为导向的报纸。作者也讨论了《环球时报》正确的导向

性,说《环球时报》始终坚持在国家报道中以国家利益为重,表现它也是政府的工具。

23
尤蕾. “《环球时报》新闻报道特色研究.” 河北大学, 2007 年. 知网.

24
尚文静. “《环球时报》国际报道特色分析与发展研究.” 四川大学, 2006 年. 知网.

12
因为《环球时报》是中国共产党喉舌《人民日报》的附属报纸,它在共产党保护之下

并享有更加高的地位,而且因为它是非官方报纸,它有更加自由发展独特报道方式为吸引

读者。

3. 中国人对外看法

“爱恨交融”中的反美主义---冷战后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作者:范士明25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讨论了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他强调文章主要讨论的是美国在中国

的形象,但是形象不等于事实上的美国。他也指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美国形象,所以并

不存在一种被普遍认同且一致的美国形象。不管怎样,他发现了在爱恨交融对美看法中,

中国人爱的是美国软实力的因素,恨的是美国硬实力的因素。作者说,“中共民间存在的

对于美国的‘既爱又恨’ 的矛盾心理,以及所谓的民族主义反美情绪上升,成为被传媒

经常提到的两个方面中国青年一边拼命争取美国常春藤大学的奖学金,一边在民意调查中

把美国划为最无好感的国家,让人迷惑不解。”改革开放之后,好莱坞电影使中国人民心

驰神往,因此很多人极爱美国。但是,1999 年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被炸,让很多人

恨美国。其实,这爱恨交融蛮有道理,美国极发达的一个国家会制造世界最好的文化产品,

反而美国极强大的一个国家也会有令人讨厌的外交政策。

由于这些结果,研究者想看中国人对美国软实力的因素以及对美国硬实力的因素的看

法,关注新闻报道是否影响这些看法。

25
范士明. “爱恨交融’中的反美主义——冷战后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 国际政治研究, vol. 42, no. 2, 2005 年,
52–58 页.

13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and Americans (中国人对美国与美国人民的态

度); 作者:Alastair Iain Johnston 和 Daniela Stockmann26

这篇文章研究在中国高涨的反美态度的西方普遍看法。此看法逻辑如此:在 1989 年

天安门事件后期,中国政府实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成功地使中国青年变得更加民族主

义,因此增加了反美主义看法。此普遍的看法来自于三个在方法论上有问题的来源:1.美

国媒体使用轶事趣闻证据,并选择性地报道中国故事,2.美国专家选择性地关注些文章或

报纸,3.与小群体的中国官员和知识分子。作者说因为没人做实证长期的研究,我们确实

没有测量中国人反美主义感情是否兴起。

作者的研究有几个目标,包括:测量中国人对美友好关系与两国间察觉到的身份差异

的程度、发现人们对美国哪一个方面持最积极和消极的态度、而且看消极态度在某个方面

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其他方面的态度。作者们使用北京大学进行的北京社会经济发展

年度调查的数据为依靠来作出结论。

除了别的结果以外,作者们发现了受教育程度高、收入高、旅行过外国与对国际新闻

感性这四个度量集都产生对美国更加友好关系而感到与美国人民身份差异更少。作者们也

发现了人们对美看法分为两种:他们对美国人民、文化与社会因素持有一般积极的态度,

但对美国对外政策与其他现实安全利益持有一般消极的态度。最后作者们发现了人们对美

看法积极性倾向于减少,但并不意味着是因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高涨的民族主义诸如此

类所导致的。

26
Johnston, Alastair Iain, and Daniela Stockmann.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and American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7 年, 157–195 页.

14
Is Chinese Nationalism Rising?(中国民族主义正在兴起吗?) 作者:Alastair Iain

Johnston27

这篇文章研究对中国高涨的民族主义态度的西方普遍看法。此看法的逻辑与高涨的反

美主义普遍看法一样,也使用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年度调查(英文叫做 Beijing Area Study)。

作者发现了中国民族主义程度在十几年里并未兴起,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减少了。他发

现了青年的民族主义感情比老一辈少。

作者说这个错觉可能来自于美国媒体使用轶事趣闻证据来报道中国情况,并错觉被普

遍接受之后,媒体练习了选择性接触理论,由此只寻找确认他们的错觉的信息。分析中国

对外政策太重要了,而在愈来愈数码化的世界中新闻传播速度极快,因此媒体与知识分子

必须被问责,而且我们对所有普遍看法都应该依靠实证的时间系列数据为判决看法是否是

真相。

三、研究价值与目标

上述的文献分析表明美国新闻媒体如何影响中美关系和美国对华舆论的中方研究有

很多。也有很多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学者研究中国新闻媒体系统和媒体审查系统。此两

方显示研究中国新闻媒体如何影响中国人对美态度。中国新闻媒体如何影响中美关系的研

究确实很少。本研究的目标就是为以下研究填补空白:中国新闻媒体如何影响人对美看法。

本研究的目的不是比较中美两国的新闻媒体系统,也不是判断哪个国家或系统更好。本人

认为此类研究缺乏存在的以下几个原因:

27
Johnston, Alastair Iain. “Is Chinese Nationalism Ris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41, no. 3, 2017 年, 7–43 页.

15
其一,本人认为美方更强调意识形态观念 ,比如自由和民主,从而倾向于假设这些

价值观有普遍性而不接受此类价值观的国家走错路。美国总统访问中国时,美国媒体总是

对他施压提出中国人权问题,媒体也往往批评美国总统在记者会之后美逼迫中国主席和他

一起回答西方记者问题。28事实上,此两个做法几乎没有任何建树。中国政府一直不予考

虑西方国家对它人权问题和媒体系统的批评,但美国媒体还以为有必要坚持在访问时提出

这些问题,因此浪费可能讨论共同利益方面事件的机会,结果双方关系进步不大。好像美

国人更强调意识形态的观念,因此他们比较关注媒体系统自身,并且可能简单的对测试中

国媒体影响不要考虑因为它报道propaganda,但不管是propaganda,中国媒体的影响很大,

所以理解这情况很重要。

其二,本人认为美国研究者在中国用人类对象的研究会面临巨大语言与文化障碍,而

且中国政府会禁止做特别敏感的研究。据说语言是灵魂的窗户,因为语言是某个文化的基

础,并形成某人对世界的看法,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语言有意义的。不少美方研究关注

媒体审查或媒体的宣传因为会避免用人类对象。偶尔一个研究者会尝试超出这样的研究范

围而考虑媒体审查或所谓的propaganda(这词通常翻译‘宣传’但因为英文里面更倾向是

贬义词,而中文里面有中立含义,本文不翻译它)对读者带来什么影响,但此情况不太常

见,并且往往在方法论上有问题的。一个例子是美国《国内公用无线电台》记者Louisa

Lim为关于中国政府对六四事件审查,向北大和其他北京大学生传播的调查,当时她让一

百个学生看六四事件在西方特别有名的Tank Man照片并问他们是否认识片里的场合,结

果只有十五个学生猜对了(本人觉得学生认识照片,但因为事件的敏感性就说不认识,也

28
Watkins, Eli. “Trump Does Not Take Questions in China.” CNN, Cable News Network, 2017 年 11 月 10 日.

16
很可能的。)29, 30 然后Lim就用了这样所谓的研究宣称绝大部分中国青年不知道六四事件,

因为中国最好的大学并且是六四事件起源校园的学生不认识那张照片,并且几个西方媒体

写了书评并提到这份调查。31, 32 事实上,除了研究方法对中国文化不敏感而外,此调查

只表明政府有效的审查照片,但认为证明绝大部分中国青年或大学生不知道当时众多人亲

眼看见的事件发生是错误的。因为不认识那张照片并不意味着不知道六四事件(这不是批

评该书,只是指出书里提到的调查有问题。) 即使政府能够完全禁止六四事件在网络上提

到,它也无法阻止所有人在日常生活继续讨论此事。

今年本人在北京大学读书,几次在课堂上遇到教授们在几十个学生前面坦率的讨论六

四事件。 虽然六四事件在网络上被禁止,它并不是Lim女士描写那样的秘密。本人认为更

常见的是人们讨论六四事件时会说政府的反应是必要的并不可避免的,而政府驱散游行示

威者时,它反映慎重的。

本人也认为由于政治制度分歧或新闻媒体在社会的作用把所有中国官媒或其他被政府

审查的报纸都当成propaganda是错误的,不假思索拒绝研究此类报道将使得我们无法理解

它。

然而,中方研究更强调美媒如何影响中美关系或美国对华舆论,就是因为中国更注重

效果,而不太注意意识形态。近几年来,中国政府观察美媒所谓自由媒体对社会稳定和国

家政治消极影响,这证实了它的看法:审查媒体是正确之路。政府认为,与产生社会不安

的因素和把外交与国内政策变乱的总统上台,有同谋关系的媒体,是没有好处的。当然,

29
Lim, Louisa. “For Many Of China's Youth, June 4 May As Well Be Just Another Day.” NPR, NPR, 2014 年 6 月 1 日.
30
Lim, Louisa.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Tiananmen Revisit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年.
31
作者不详. “Ageing Rebels, Bitter Victims.” The Economist, The Economist, 2014 年 5 月 29 日.
32
Read, Benjamin L. “Book Review: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by Louisa Lim & 'Tiananmen Exiles' by
Rowena Xiaoqing H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ow Jones & Company, 2014 年 5 月 30 日.

17
观察美国媒体近几年来的混乱(尤其是美国2018年大选时的报道)不是唯一的愿意中国

政府想审查中国新闻媒体,西方专家宣称中国政府审查中国新闻媒体就是为了继续把握统

治权力,这概念其实有点道理。

一个原因中国媒体如何影响中国公众舆论或中国媒体如何影响中美关系的中方研究很

少,就是因为此课题的敏感性。不仅是新闻媒体被审查,而且中国公众舆论也会被审查,

因为政府想制止持异议舆论发动百姓抗议,33 结果会使人学到自我审查,并且此行为不可

避免的影响人的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审查与所谓的propaganda就是它实行的一种文化霸权;

政府通过媒体审查操纵社会文化,让共产党的世界观被強制作為唯一的社会规范,并被认

为是有利于全社会的普遍有效的思想,但实际上只有统治阶级受益。共产党认为新闻媒体

主要的角色是服从而支持党的领导。34由于文化与社会区别,好像美方不了解中国共产党,

共产党知道它的媒体审查与propaganda是公开的,同时也知道美国一直不同意此系统。可

美国还是不了解共产党完全不在乎美方说什么想什么,美媒有什么批评。似乎美方认为强

调这些事会让共产党感到尴尬或羞愧而改变自己的政策,但中国执政党不在乎。不管怎样,

因为共产党使媒体为它服务,要是想研究中国媒体如何影响中国人态度可能太敏感了,因

为会暗示媒体不纯粹地报道新闻,而它意图试试影响人的看法。共产党不可接受这个行为,

因为是质疑它的领导而暗示它使媒体报道的内容不是完全真理。

中国媒体被政府影响构成很大的限制。有趣的是虽然媒体被限制,还存在种类繁多新

闻渠道,而虽然报道广泛看法范围都是对共产党定下来的可讨论的话题,比较狭窄。这是

研究者决定进行这项研究的理由之一。《人民日报》为实际意义上是共产党的喉舌,而它

33
King, Gary, et al. “How Censorship in China Allows Government Criticism but Silences Collective
Express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107, no. 02, 2013 年, 326–343 页.
34
作者不详. “State Media Should Play Due Role in Properly Guiding Public Opinion.” China Daily, China Daily, 2016
年 2 月 22 日.

18
以枯燥无味报道风格出名,反而《人民日报》附属报纸《环球时报》特别有民族主义和民

粹主义特色,它可读性比《人民日报》强得多,然而 世人举世皆知《环球时报》缺乏专

业性和可靠性。虽然中国媒体都以某种方式被政府控制,中国新闻媒体还是整体没有一致

性。有人觉得共产党其实鼓动这种多样性,因为会让媒体显得有更多自由,前提是媒体不

损害党的威信。新闻渠道可以采取对政府都是积极的看法,也可以采取对政府十分中立的

看法,但持有对共产党都是消极看法的新闻媒体是不存在的,如果存在这种媒体,它也会

快被停业。这项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这两份风格迥异报纸《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如

何准确地影响读者看法,具体涉及它们关于美国的报道,由于美国是在共产党对外关系历

史上引起争论的国家。

19
第二章:研究说明

一、观察

在 Johnston 的文章里面,他更加关注的是,是否在中国大众群体里,民族主义正在

兴起。即使他简短地介绍了这观点的可能来源,但这不是他研究的主要目标,并承认他自

己也不确定这“民族主义高涨”的观点的起源到底在哪儿。不管怎样,他说根据他自己的

分析与 BAS 的发现,这观点确实似乎是错觉。不过,也应该强调,这评价,绝不是对这

个问题的最后一个判决。同样,在本文里面,笔者讨论了这个错觉可能的来源,但该研究

主要目标就是关注具体的一个变量如何影响读者对美国的态度。

根据本人自己的观察,笔者认为,进行本文的研究,是很重要和必须的。这以便我们

了解他国对美国的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影响本研究的观察有几个:

一、已存在研究支持本研究里的某些假设。

二、《环球时报》填补了中国新闻系统中的空缺。

三、中国人对美国一般持爱恨交加的看法。

其一,现有的传播学研究表明,虽然《环球时报》这类报纸的观点没有被普遍接受,

但是因为他们报纸方式特色鲜明,所以还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目前新闻行业里出现的感

性报道方式与他们不加掩饰的试图影响读者看法的行为愈来愈明显。35《环球时报》的报

35
Peters, Chris. “Emotion aside or Emotional Side? Crafting an ‘Experience of Involvement’ in the News.”
Journalism, vol. 12, no. 3, 2011 年, 297–316 页.

20
道内容总体比较消极,但其实这恰恰是读者想要看到的。36《环球时报》也使用耸人听闻

的报道方式,有研究表明高度激动的新闻(high arousal news)是人们最有可能分享的一

种新闻,因此增加了《环球时报》这类媒体的传播范围。37, 38 进一步来说,政治新闻是

否能煽动起人们的愤怒是人们是否会分享这个新闻的最好的预测指标,39 这就是为什么

《环球时报》有广泛的吸引力和覆盖面。因此,因为《环球时报》具有特色的、消极的和

激进的报道方式,也因为这种新闻恰恰是消费者想要看到并且传播的新闻,所以研究《环

球时报》非常重要。

其二,《环球时报》与其姊妹报《人民日报》的报道风格大相径庭。因为《人民日报》

是共产党喉舌它平常的报道枯燥无味,而《环球时报》以其可读性、口语风格和锋利笔调

出名而让人们更愿意读它,即使知道它没有《人民日报》那么有专业性。《环球时报》自

己说它跟政府的关系确实很少,这其实对《环球时报》是有利的,因为许多人不信任官方

媒体,也不自护政府的立场,读者往往想要看官方媒体不敢报道的耸人听闻的新闻。因而,

不仅是因为《环球时报》报道风格有吸引力,同时也是因为官方媒体缺乏吸引力。因为

《环球时报》主要报道国际新闻,往往报道与美国有关的消息,因此《环球时报》可能已

成为很多人对美国唯一的信息来源。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正在增长,就出现愈来愈多对于

外交政策寻求非官方看法的人。

36
Trussler, M., and Soroka, S. “Consumer demand for cynical and negative news fram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19(3), 2014 年, 360–379 页.
37
Berger, Jonah. “Arousal Increases Social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 22, no. 7, 2011
年 6 月 20 日, 891–893 页.
38
Berger, Jonah, and Katherine L Milkman. “What Makes Online Content Viral?”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11 年.
39
Hasell, Ariel, and Brian E. Weeks. “Partisan Provocation: The Role of Partisan News Use and Emotional Responses
in Political Information Sharing in Social Media.”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 42, no. 4, 2016 年, 641–661
页.

21
其三,Johnston40与范士明41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对美看法很复杂。中国人对美国有些

方面持有特别积极的态度,比如文化方面的事物,但中国人对美国另一些方面也持有特别

消极的态度,比如外交方面的事务。上一代和现在的一代人对美看法的差异也很大。分析

现在的一代人的看法很重要,因为能预示下一代人可能持有的态度,并且大体上能预测今

后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假设

这项研究假设如下:

H1:《环球时报》此类特色的报道的读者会比《人民日报》官方媒体的读者和不读新闻

的人对美国持有更负面的态度。

H2:先读《环球时报》报道人比先读《人民日报》的人和没有读报道人不仅会对美国政

府和美国经济持更负面的态度,而且也会对美国人民、社会、文化这些不直接相关的问题

持更负面的态度。

三、研究对象

《环球时报》自己不公布它的读者资料。当研究者尝试一下联系他们时,获取资料失

败。但是对于“高涨的中国民族主义”错觉的普遍看法就是大部分民族主义者是年轻人,

而越来越持有民族主义感情是因为中国1989年之后实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决策,因此研究

者传播问卷调查强调年轻人。

40
Johnston, Alastair Iain, and Daniela Stockmann.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and American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7 年, 157–195 页.
41
范士明. “爱恨交融’中的反美主义——冷战后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 国际政治研究, vol. 42, no. 2, 2005 年,
52–58 页.

22
笔者承认此研究目标人群并不具有广泛或确切的代表性。邀请参与者也不是完全随机

的,参与者都来自于北京大学本科生、海归派学生、研究者的社交圈子或研究者认识的人

的社交圈子。但研究者并不以个人特点或觉得会回答什么而区别对待,研究者一般邀请一

门课所有学生参加或邀请一个微信大群聊里所有人参加,所以唯一可能的偏见是参与者自

己的参与偏差,也就是说愿意参与这项研究的人可能已经对美国有兴趣。参与者分为的三

个团体是完全随机的。把这些人作为研究对象也有好处。Johnston也承认北京社会经济发

展年度调查参与者并不代表中国人民整体,因为北京居民平均比中国人民更富有、更高的

受高等教育比例、更有可能有出国经历。根据Johnston的分析,这些变量都与对他国的比

较高好感相关,因此BAS和本人的研究对象是最有可能的对美国持有积极态度的人。因此,

如果新闻媒体报道影响参与者对美国的看法,表示这个影响对于中国人民整体会更大,所

以这项研究有深远的含义。

问卷调查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参与者的个人背景。一共九十四个人参加了这份调查,他

们的背景如下:

图表1:性别 图表2:年龄

51 60 60
50
42 50
40
40
30 29
30
20 20
10 10 4
1
0 0
男 女 24岁以下 25-30岁 31-40岁 41-50岁

23
图表3:工作状况

50
46
45
40
35
30
25
20
15
8 9
10 6 7
4 3
5 1 2 1 1 1 2 1 2
0

图表 4:去过美国 图表 5:去的原因

50 48 40 36
44
35
40
30
30 25
20
20 15
10
10 4
5 4
0 0
是 否 学习或工作 旅行 无详细说明

24
图表6:来自什么省份

北京:31 位

河南、江苏:6 位

河北、湖北:4 位

重庆、广东、山东、上海、陕
西、山西:3 位

湖南、江西、吉林、辽宁、
浙江:2 位

贵州、黑龙江、内蒙古、宁
夏、四川、天津、新疆:1 位

无详细说:8 位

参与这个研究项目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相同的特性。这项研究的参与者通常有以下几

个特点:绝大部分人已经拿到了高等教育学历或正在上大学、大多数年龄在 18 至 30 岁

之间、百分之 90 以上单身、百分之 48 的人去过美国。在去过的这些人当中,有 32 个在

美国居住的时间超过了一年。另外,超过四分之一的人是北京本地人。我们不难看出,这

些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而且比较富有(因为他们要么是北京人、要么去过美国、要么在

北京定居,这是三个表明他们比普通人更富裕的因素)还有丰富的海外经验。因此,他们

对美国的了解可能更深入一些。所以如果这个实验还是让读者们对于美国持有 更为消极

态度的话,那么这将会是一个强有力的声明。并且,可能对普通人的影响会更大。

25
四、研究方法

1. 使用的文章说明

研究者随机把参与者分为三个团体:其一是先读《环球时报》报道然后填问卷、其二

是先读《人民日报》报道然后填问卷、其三是不读新闻报道的实验对照组。

在此项调研中,《环球时报》组与《人民日报》组的参与者读了两种报道中的一种:

普通新闻报道或者评论。参与者读的报道都是关于中美经贸关系方面里的两个事件之一:

美国总统特朗普 2018 年 3 月 22 日签署备忘录对中国商品加征 500 亿美元关税,或者美

国政府 2018 年 4 月 16 日发布公告禁止中兴通讯公司向美国企业购买产品。因为《环球

时报》与《人民日报》都发布好几篇文章报道这两件事,为了避免文章选择性偏见,使用

的普通新闻报道和评论都是《环球时报》与《人民日报》初次发布。

研究者尽量确认使用的是初次报道的文章,但因为《环球时报》与《人民日报》每天

要对某事件发布很多新闻报道和评论,在不同的媒介发布不同版本。其次,由于不容易使

用它们自己的互联网资料库,谷歌和百度搜索键词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使用的文章

有可能不是最初报道的。不管怎样,该研究主要看两份报纸间的风格和内容是怎么样影响

读者的,如果没有使用初次报道,其实也不影响研究结果。

本人选择使用普通新闻报道和评论这两种报道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因为中国新闻发

布时间。在国际新闻报道过程中,尤其是大的时事新闻,常见中国媒体报道新闻的路:不

管是官方媒体还是非官方媒体,等到外交部发布了官方路线之后,才发布自己的报道或直

接转发外交部的报道。因此《环球时报》与《人民日报》关于某件新闻初次报道往往没有

26
很大的区别。其实《环球时报》与《人民日报》的报道风格区别在评论方面区别最大,所

以为了研究两份报纸各自报道风格对读者的影响,评论部分很重要。其二是因为评论的目

的就是提供报纸主观看法,并尝试分享读者对事情的态度,所以测试报纸如何影响人们对

美看法的研究,这种评论报道也很重要。

研究者使用的《环球时报》报道标题如下:1.中国人快醒醒!特朗普开战了!42;2.

美国出手打中兴,中国商务部发话了!43;3.刘志勤:解决贸易争端,“讲法还要讲道理”44;

4.社评:发展国产芯片,中国不能三心二意了。45最后两篇是评论。

研究者使用的《人民日报》报道标题如下:1. 特朗普签署备忘录将对中国商品大规模

征收关税46;2. 商务部回应美国向中兴采取管制措施:随时采取必要措施47;3. 人民日报

钟声:华盛顿须为贸易战一切后果负责48;4. 人民日报评中兴危机:核心技术靠化缘要不来,

花钱买不来。49最后两篇是评论。

2. 调查结构说明

在问卷调查中,五个类别的问题有特定次序。前四个类别都与具体的美国社会方面有

关:美国政府、美国经济、美国文化与社会和美国人民。第五个类别包括比较具有普遍性

42
杨阳. “中国人快醒醒!特朗普开战了!.” 环球时报, 2018 年 3 月 23 日.
43
赵衍龙. “美国出手打中兴,中国商务部发话了!.” 环球时报, 2018 年 4 月 17 日.
44
刘志勤. “刘志勤:解决贸易争端,‘讲法还要讲道理.’” 环球时报, 2018 年 3 月 23 日.
45
李林芝. “社评:发展国产芯片,中国不能三心二意了.” 环球时报, 2018 年 4 月 17 日.
46
金旼旼, et al. “特朗普签署备忘录将对中国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 人民日报, 2018 年 3 月 23 日.
47
李楠桦, and 仝宗莉. “商务部回应美国向中兴采取管制措施:随时采取必要措施.” 人民日报, 2018 年 4 月 17
日.
48
袁勃. “人民日报钟声:华盛顿须为贸易战一切后果负责.” 人民日报, 2018 年 3 月 23 日.
49
李拯 . “人民日报评中兴危机:核心技术靠化缘要不来,花钱买不来.” 人民日报, 2018 年 4 月 18 日.

27
的问题。之所以包括关于美国政府与美国经济的问题,就是因为研究者使用的事件基本上

是两国政府之间的经济矛盾,所以跟前两个类别直接相关。作者本人也故意把这两个类别

的问题作为先要回答的问题,因为要把消极报道与不太相关的话题之间造成一点心理上的

距离,否则如果参与者读消极报道然后直接回答无关联的问题,可能使它们对话题抱有反

常偏见。之所以包括有关美国人民那类别的问题,就是因为参加者的看法很主观,并且更

加依靠个人的经历。所以如果读《环球时报》组跟实验对照组之间对美国人民积极性区别

巨大,可能表示独立变量(是否提前读文章)引起因变量(对美态度)差异。设置有关美

国文化与社会那类别的问题也为这个目的。当然,人可能单独对美国人民和文化持有消极

看法,此事是可以接受的,但一般来说这些事不激起特别消极的态度,而且如果人们对这

些事情不持有积极态度,更常见的就是持有中立态度。

28
第三章:研究结果

一、资料展示与分析

一共有九十四个人完成了这份调查。此外,如果参与者选择“不知道”研究者记录此

回答但不用在统计分析部分。在下面的图标里,若非另有说明,蓝色代表选择“积极”或

者“非常积极”的回答、红色代表选择“消极”或者“非常消极”的回答,而绿色代表选

择“一般”的回答。调查也主要使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为统计分析。

1. 美国政府

下面的四个图表(7-10)是关于调查中的问题:你对美国下面的几个政府方面持怎样

的态度?

图表 7:美国政府方面(《环球时报》组) 图表 8:美国政府方面(《人民日报》组)

60 60
53.4
50
50 50 46.6
40.7
36.6 36.7
40 40
33.3 34.4
29.6
30 30
20 20 16.7
20 20 15.6
13.3 15.7
11.1 11.1
6.7
10 10
3.3
0 0

29
图表 9:美国政府方面(实验对照组) 图表 10:美国政府方面(跨方面平均)

70 3.4
60.7 3.35
60 56.7 3.35
3.3
50
41.9 3.25
40
3.2
21.5 3.15 3.12
30 3.15
21.4 19.3 19.4
20 3.1
6.5 3.05
10 2.6
0 3
0

从数据能看得出来,阅读报道上的新闻文章会影响读者对美国的看法。虽然《人民日

报》组员对美态度比《环球时报》组员消极一点,差异不大,而且在这类别的问题方面,

研究者其实已经预料到所有参与者对美国政府都持有比较消极的看法。这是因为根据北京

社会经济发展年度调查资料,北京居民传统上已经对美国政府持有比较消极的看法《环球

时报》组员对美国政府的态度还是比实验对照组员消极得多,并这两组还是该研究主要进

行比较的两组。在所有参与调研的被调查者当中,参与者对于“近几年来的领导”持有最

消极的态度,并且参与者对共和党的态度比对民主党的态度消极得多。这表明特朗普总统

所谓的“贸易战”对于人们对美国政府的态度的影响程度,因为没提前读新闻报道跟提前

读新闻报道的参与者都对于美国政府的不同方面表示出同样模式的态度,尽管在较小的程

度上。

下面的四个图表(11-14)是关于调查中的问题:你对美国下面的几个国家安全方面

持怎样的态度?

30
图表 11:美国国家安全方面(《环球时报》组) 图表 12:美国国家安全方面(《人民日报》组)

70 63.4 70 63.3
60 58.1
60 60

50 46.7 50
43.3 42
40
40 40
33.4 31.3
30 26.6 30
23.4 25.8
20 16.6 19.4 19.4 19.4
20 20 15.6
13.3
10 10

0 0

图表 13:美国国家安全方面(实验对照组) 图表 14:美国国家安全方面(跨方面平均)

70 65.5 2.66
2.64
60 2.64
50 2.62
50 44.8
42.3 2.6
37.9
40
31 2.58 2.57
30 23.1 2.56 2.55
20 2.54
10.3
7.6 6.8 2.52
10
2.5
0

意想不到的是,《人民日报》组在美国国家安全方面的态度上比《环球时报》组和实

验对照更积极。而且研究对照组员持有最消极的态度。针对这几篇文章采用一种批评性话

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也许可以揭示出《环球时报》组与《人民日报》组的

31
反馈有差异的原因,并显示出与实验对照组相比,《环球时报》报道对参与者的态度影响

较小。

下面的四个图表(15-18)是关于调查中的问题:你对美国下面的几个外交政策方面

持怎样的态度?

图表 15:美国外交政策方面(《环球时报》) 图表 16:美国外交政策方面(《人民日报》组)

60 53.3 70 62.5
50
50 60
40 36.6 40 49.4
50
40 38.8 40.7
31 37.5
26.7 40 31.3
30 23.3 28.2 25.8
20 23.3 30 22.6
20 13.7 18.8 18.7 15.6
13.3 20
10 10
0 0

图表 17:美国玩家政策方面(实验对照组) 图表 18:美国外交政策方面(跨方面平均)

80 73.3 3.5
3.2
70 2.79
3 2.58
60 2.5
46.7
50 41.4 41.4 2
40
26.7 1.5
30 20 20
13.8 17.2 16.7 1
20
10
10 3.3 0.5
0 0

32
意想不到的是,在外交政策方面,《环球时报》组员持有最积极的态度而实验对照组

员持有最消极的态度。但,若计算归类于上面的政府的三个方面的十六个事物的态度值得

平均分数,《环球时报》组平均为 2.79 分、《人民日报》组平均为 2.85 分还有实验对照

组平均为 2.82 分。因此,虽然《环球时报》组在某个具体方面没占态度最消极的组,它

对美国政府的三个方面的总体态度,还是三组间最低的。

在 2017 年底和 2018 年初时研究者发放过一份调查问卷,询问:“你认为目前最影

响中美关系的一件事是什么?” 当时百分之二十三实验对照组员说目前最影响中美关系

的事情是台湾问题,而百分之二十五组员说贸易关系是最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件事。但

2018 年春天的时候,研究者再次发放调查问卷,问了一样的问题,可这次百分之八十二

实验对照组员认为贸易是目前最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件事,而只有百分之十组员认为台湾是

中美之间最严重的问题。因为台湾问题曾经是中美之间最严重的问题,并可能表示,因为

这一件具体的事,中国人对美国的全面态度变得更消极。

下面的图表(图表 19)是关于调查中的问题:你认为在未来中国政府于美国政府之

间的关系会有怎样的变化?

图表 19:未来两国政府之间的关系

60
45.8 50
50
41.7
40 37.5 37.5

26.9 变好
30 25
23.1 变坏
20 不变
12.5
10

0
《环球时报》组 《人民日报》组 实验对照组

33
这个问题评估的事参与者对两国政府之间关系的乐观程度。所以,如果新闻使读者对

两国未来关系持比较悲观的态度,可能意味着参与者认为目前的问题和摩擦是比较严重的,

非常难以解决。《环球时报》与《人民日报》组员对两国未来的关系都持有比实验对照组

员更悲观的看法,并且《人民日报》组员比《环球时报》组员更悲观。

虽然从给美国政府的平均分数来说,《环球时报》组员对美给分大体上比《人民日报》

组员与实验对照组员更加低,但是《人民日报》组员和实验对照组员还是都在一些具体方

面比《环球时报》组员对美国政府有更消极的看法。因此,好像《环球时报》不怎么能影

响读者对美国政府的看法,因为许多中国人已经对美国政府持有消极态度,可能很难再去

影响他们。

2. 美国经济

下面左边的图表(图表 20)是关于调查中的问题:你对美国的经济政策持怎样的态度?

下面右边的图表(图表 21)是关于调查中的问题:你对美国的经济结构持怎样的态度?

图表 20:美国的经济政策 图表 21:美国的经济结构

3.5 3.7 3.69


3.47
3.45
3.45 3.65 3.63
3.4
3.6
3.35 3.56
3.31
3.55
3.3

3.25 3.5

3.2 3.45

34
下面左边的图表(图表 22)是关于调查中的问题:你认为目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经济

关系更多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下面右边的图表(图表 23)是关于调查中的问题:你

认为在未来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会有怎样的变化?

图表 22:目前两国经济关系 图表 23:未来两国经济关系

100 70
60 63
90 22.2 28.6 34.5 60
80
70 50 45.5
60 40 36
50 27.3
30 27.3 18.5
40 77.8 变好
71.4 65.5 消极 18.5
30 20 变坏
20 积极 10 4
10 不变
0 0

虽然实验对照组对美国经济政策、经济结构与两国间当前的经济状况抱持最负面的态

度,但是他们实际上对未来中美经贸关系抱持最乐观的态度。《环球时报》组,由于他们

“变好”回复率是三组间最低的,被视为是对未来中美经贸关系最不乐观的组,并与其他

两个组别差异较大。持有乐观看法程度最低的组,并与其他两组员差异较大。但《人民日

报》组,由于他们选择“变坏”这个回复率是三组间最高的,被视为是看法最悲观的组。

3. 美国文化与社会
在政府方面与经济方面,研究者预期三组都会持有比较消极的对美态度。但在文化与

社会方面,能开始真正的看到《环球时报》与《人民日报》如何微妙地影响人们对美的态

度,因为文化与社会跟新闻报道与评论不直接相关。

35
下面的四个图表(图表 24-27)是关于调查中的问题:你对美国下面的几个文化方面

持怎样的态度?

图表 24:美国文化方面(《环球时报》组) 图表 25:美国文化方面(《人民日报》组)

100 93.3 100 93.8


90 86.7 90 90.7 81.3 87.5
76.7 80 78.2
80 76.7 80
70 66.7 66.7 70
60 60 53.2 56.3
50 50
40 40
30 30
20 13.3 20
6.7 3.3 3.3 6.6 6.3 0
10 0 0 10 3.1 0 0 3.1 0
0 0

图表 26:美国文化方面(实验对照组) 图表 27:跨方面平均

120 4.06
96.7 4.04 4.03
100 93.5 4.04
83.9 83.3
74.2 4.02
80 67.7 64.5 4
60
3.98
40 3.96
3.96
20 3.94
0 0 0 0 0 0 0
0 3.92

对文化方面而言,三组都持有比较积极的态度。“积极”回答的平均分数是 4.0。在

三组之间,尽管《环球时报》组员持有最消极对美态度,但大体上还是很积极的。在研究

36
参与者中,食品与连锁餐厅和时尚与时装得到了最消极的评价,同时影视得到了最积极的

评价。

下面的四个图表(图表 28-31)是关于调查中的问题:你对美国下面的几个社会方面

持怎样的态度?

图表 28:美国社会方面 1(《环球时报》组) 图表 29:美国社会方面 1(《人民日报》组)

80 76.7 70 65.6 64.5


66.7 66.7 62.5
70 60
50.1 53.2
60 50
53.3
50 46.6
40
40
30
30
20 20
13.3 9.4 12.5
10 10 6.5
10 6.7 6.7 10 3.1 3.1
0 0

图表 30:美国社会方面 1(实验对照组) 图表 31:美国社会方面 1(跨方面平均 )

90 3.7
80.6 3.68
80 3.68
71.9
70 3.66
59 61.3
60 3.64
53.3 3.62
50 3.62
3.6 3.59
40
30 3.58
20 3.56
10 3.2 6.5 3.3 3.2 3.54
0
0

37
三组结果中,先读《环球时报》的分组成员再次成为态度最消极的,但大体上还是比

较积极的。而先读《人民日报》的分组也比实验对照组表现出更消极的态度。

下面的四个图表(图表 32-35)是关于调查中的问题:你对美国下面的几个社会方面

持怎样的态度?

图表 32:美国社会方面 2(《环球时报》组) 图表 33:美国社会方面 2(《人民日报》组)

100 96.7 100 96.9


90 89.6 83.4 90 87.5 81.3
80 73.4 80 80 75.5
70 62 70
60 60 56.3
50 50
40.7
40 40
30 30
20 20
6.6 10.3 9.4 6.3
10 0 0 3.4 0 10 0 0 0 0
0 0

图表 34:美国社会方面 2(实验对照组) 图表 35:美国社会方面 2(跨方面平均)

100 96.9 4.3 4.26


87.5 90.7
90
71.9 4.2
80
70 68.8 4.07
4.1
60
50 48.4 4
3.93
40 3.9
30
20 3.8
10 3.1 6.5
0 0 0 0 3.7
0

38
在此社会方面参与者的态度大体上都比较积极。但《人民日报》组员的态度最为消极,

尤其是对于美国的新闻媒体。

如果我们把三个美国文化与社会的十八个事物计算平均,《环球时报》组平均分为

3.90、《人民日报》组平均分为 3.89 和实验对照组平均分为 4.01。虽然《环球时报》组

员对于美国文化持有比较消极的态度,但《人民日报》组员对于第二个社会方面的态度

(包括美国科技、新闻媒体、高等教育、政治制度、总体感觉)更为消极,这导致他们的

跨三个方面的平均分差不多。和预期的一样,实验对照组大体上态度最为积极。

下面左边的图表(图表 36)是关于调查中的问题:你认为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习俗

在中国传播是好的事情还是不好的事情?下面右边的图表(图表 37)是关于调查中的问

题:你认为美国文化在中国传播是好的事情还是不好的事情?

图表 36:美国价值观和生活习俗在中国传播 图表 37:美国文化在中国传播

100 100
13 0
90 90 24
30 27.8 22.7
80 80
70 70
60 60
50 50 100
40 40 87
70 72.2 73.3 76
30 不好 30 不好
20 好 20 好
10 10
0 0

有趣的是,三组在同等程度上觉得美国价值观与生活习俗在中国传播是好的,但《人

民日报》组员和实验对照组员都在更大程度上觉得美国文化在中国传播是好的。尽管《环
39
球时报》组对美国文化比第二社会领域(包括美国价值段与生活习俗)积极得多,但对美

国文化在中国传播比美国价值观与生活习俗在中国传播只抱有稍微积极的态度。

4. 美国人民

第四方面是关于参与者对美国人民持怎样的态度。此类别的问题是更为了测算读一篇

报道后,参与者对美看法的影响程度,因为所选的文章主要讨论政府和经济事务。 所以

在普通情况下,因为一个人对他国人民的态度多大程度上是主观的,并依据个人经历和背

景,而且因为问卷调查方案是随机的分为三组,如果该研究的参与者没有提前读新闻报道,

三组之间应该没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如果区别存在,可以归因于参与者读的文章的内容。

下面的图表(图表 38)是关于调查中的问题:总的来说,你对美国人民持怎样的态

度?

图表 38:对美国人民的态度

4.1
4.06
4.05
4
3.95
3.87 3.88
3.9
3.85
3.8
3.75
《环球时报》组 《人民日报》组 实验对照组

这图表显示,读消极新闻报道,不管是覆盖政府或经济方面里的事情,有形的影响人

们对他国人民的态度。

40
下面的三个图表(图表 39-41)是关于调查中的问题:你认为最能代表美国人 的一

个词是什么?

图表 39:最能代表美国人的一个词(《环球时报》组)

积极 热忱、主动(2)、乐观、先进、前列、包容、平等、民主、理想主义、自由(6)、运

稍积极或中立 普通的
一点消极或中立 让美国再次伟大、自我、简单
消极 傲慢(3)、奋斗、霸权、大条

图表 40:最能代表美国人的一个词(《人民日报》组)

积极 多样、独立(2)、个人主义(2)乐观、友善、坦诚、开放、有创造力、活力、自由
(14)
一点积极或中立 分工明确
一点消极或中立 自我(2)、自顾自
消极 反转

图表 41:最能代表美国人的一个词(实验对照组)

积极 上帝的子民、开放(3)、热忱、乐观、公平、多元、天真、强调个体、无拘无束、民
主、独立、精英、自信、自由(7)、进取、选择多

一点积极或中立

一点消极或中立 自我

消极 懒惰、分裂

如果把这些词语分为积极特征和消极特征,会透露趋势。并因为词语有不同的内涵和

不同的积极或消极程度(比如,说美国人很努力和说美国人很普通有很大区别),研究者

把它们分为四个类型并且为了便于衡量它们使用了李克特量。所以研究者把积极词语(褒

41
义词)计为 4 份。中间两类的词语是:1. 有点积极(褒义)或者有点消极(贬义)的词;

2. 语境中意义不太清楚的词,但可以合理地假设正常使用中有积极或消极的含义;3. 意义

不清楚但根据某个参与者对其他问题的回答的积极程度或消极程度能估计积极(褒义)的

或消极(贬义)的。将这类比较积极的词计为 3 分,而这类比较消极的词计为 2 分。最

后,将消极(贬义)词计为 1 分。然后把各个回答都相加,然后计算总数分的平均数。

结果,《环球时报》组平均为 3.11 分、《人民日报》组平均为 3.67、实验对照组平

均为 3.68 分。能看得出来,在这方面《环球时报》组对参与者的对美国人民的态度影响

程度比较大。

必须承认的是,把不同的词语分为不同的类别是研究者主观判断的,但即使只看原始

的回答而排除没有明确含义的词,在样本数据中《环球时报》组仍然出现了最多的贬义词

和最少的褒义词。

下面的六个图表(图表 42-47)是关于调查中的问题:请评价你认为中国人与美国人

“正面特征”或“负面特征”的程度。

图表 42:中国人与美国人和平或好斗的程度 图表 43:中国人与美国人文明或不文明的程度

7 7
6 6
5 4.81 5.03 4.8 4.38 4.65 4.5 4.78
5 5 4.1
4 3.43 3.65 3.91 4
3 3
2 2
1 1

中国人 美国人 中国人 美国人

42
图表 44:中国人与美国人道德或不道德的程度 图表 45:中国人与美国人的谦虚或傲慢的程度

7 7
6 6
4.68 4.71 5.03 5.13 5.13
5 4.23 4.33 4.42 4.52 5
4 4 3.37 3.55 3.72
3 3
2 2
1 1

中国人 美国人 中国人 美国人

图表 46:中国人与美国人的真诚或虚伪的程度 图表 47:跨特征平均

7 7
6 5.23 5.48 5.66 6
5.1 4.53 4.68 4.8
5 4.67 4.88 5 4.19
4 3.92 4.07
4
3
3 2
2 1 0.61 0.61 0.61
1 0

中国人 美国人 中国人 美国人 身份差异

上面五个问题要使用语义差异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来测试读新闻报道是

否会影响参与者对自己以及对美国人认知的身份差异(identity difference)。一般来说,

身份差异分析的是内群体人员(中国人)意识到自己与外群体人员(美国人)身份之间的

差异程度程度。

43
为了计算身份差异值,参与者要从一级至七级评价他们认为中国人与美国人持有相反

特征的程度(一分代表十分具有某个消极的特征,而七分代表十分具有某个积极的特征)。

然后分别总计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在对某反义词的评分,然后分别算出两边的总平均分。

最后,用中国人的分数减美国人的分数,得出的数字结果的绝对值就是身份差异分数。

有趣的是,三组的身份差异评分都一样:0.61。表示大部分的参与者认为中国人与美

国人的身份差异不太大。另外,虽然《环球时报》组在这个方面对美国人民平均持有最消

极的态度,他们也是对中国人平均持有最消极的态度。并且,有趣的是在三个方面(文明

/不文明、道德/不道德和真诚/虚伪)三组都认为美国人在更大程度上具有积极特征。这

个结果是意想不到的,但考虑到该调研参与者的人口统计的特征,这也就并不令人吃惊了。

这也与 Johnston 的结论一致,50就是城镇居民、年轻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和游历丰富的中

国人关于自己国家的人民表现出例外论观点可能性最小,即他们具有高度身份差异可能性

比较小。

5.美国整体

下面的图表(图表 48)是关于调查中的问题:从 1 级至 10 级,请评价你对美国的印

象。

50
Johnston, Alastair Iain. “Is Chinese Exceptionalism Undermining China's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The China
Questions: Critical Insights Into a Rising Power, by Jennifer M. Rudolph and Michael Szonyi,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年, 95–95 页.

44
图表 48:对美国的印象

9
7.2 7 7.2
7

1
《环球时报》组 《人民日报》组 实验对照组

对于美国整体,三组态度差不多一样,《人民日报》组稍微消极一点。

下面的三个图表(图表 49-51)是关于调查中的问题:你认为最能代表美国的一个词

是什么?

图表 49:最能代表美国的一个词(《环球时报》组)

积极 阳光、自由(4)、民主、强大(6)、开放(3)、包容(2)、信仰、乐观、舵手
一点积极或中立 汉堡包、利益
一点消极或中立
消极 霸权(2)、暴力、战争、傲慢

图表 50:最能嗲表美国的一个词(《人民日报》组)

积极 进步、自由(10)、简单、百花齐放、独立思考、民主、成熟(2)、强大(4)、多样
(2)、灯塔

一点积极或中立 搞事情、利益
一点消极或中立
消极 霸权、矛盾、分裂

45
图表 51:最能代表美国的一个词(实验对照组)

积极 随意、强大(3)、超级大国、资源多、自由(6)、热情、民主(2)、有钱、强调个
体、开放、宪政、发达、乐观、世秩序的维持着、热忱、竞争

一点积极或中立
一点消极或中立
消极 走下坡路、傲慢、分裂

如果把这些词语和上面代表美国人民的词一样分为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也会透露倾向。

这次,《环球时报》组的平均分是 3.25 分、《人民日报》组的平均分是 3.62 分、实验对

照组的平均分是 3.67 分。也就是说,《环球时报》组员自己用的词语描述美国是最消极

的。

下面左边的图表(图表 52)是关于调查中的问题:你认为哪一个词语能够更好的描

述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下面右边的图表(图表 53)是关于调查中的问题:你认为美国对

世界的影响更多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图表 52:更好的描述中美关系的一个词 图表 53:美国对世界的影响

60 100 95.5
53.6 92.9
50 46.9 46.9 90
77.8
40 40 80
40 32.1 70
30 60
20 14.3 16.7 50
40
10 6.3
3.3 30
0 0 22.2
0 20
4.5 7.1
10
0

合作伙伴 竞争对手 亦敌亦友 敌人

46
《环球时报》组有最少的人认为合作伙伴是最能够描述中美关系的。另外,《环球时

报》组也有最少的人认为美国对世界的影响更多的是积极的。

二、讨论
《环球时报》对读者对美国政府与经济领域态度的影响非结论性的。尽管,《环球时

报》组对政府领域来说有着三组间最消极的态度,但它们在每个单一领域并不都是最消极

的。例如,尽管相比于比《人民日报》组,认为中美政府之间的关系会在未来变得更好的

参与者在《环球时报》的参与者中占更少的比例。他们也有着更少的人认为其关系会变差。

并且,因为实验对照组实际上在国家安全和外国政策领域有着更为消极的态度,这可能成

为影响反应参与者态度的一种影响因素,这种影响因素使他们的消极态度被限制了。

在经济方面,《环球时报》对参与者的对美国的看法的影响也不确定,只有在问他

们对未来中美经贸关系有什么样的看的时候,有最少人认为经济关系会变好。不仅如此,

《人民日报》有更多的人认为未来经济关系会变坏。因为参与者能够选择“不变”这个选

择,这也证明了,为什么《环球时报》的调查中,下降的乐观程度并没立即变为更为严重

的消极。

总的来看,在涉及美国文化、社会、人民以及整体得各领域都支持作者的观点:即阅

读《环球时报》比起阅读其他官媒如《人民日报》或不阅读任何新闻来说,会使得读者对

美国有更多的负面态度,且这种负面态度不光是由政治和经济层面所引起,甚至会从文化、

社会、民众等不相干的方面扩展而来。简单概括下,《环球时报》的影响如下:

 在美国文化方面,使得读者:1.在大体上对美国文化方面里具体事物和 2.对美国

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持有更消极的态度。

47
 在美国社会方面,使得读者:1. 对第一个社会方面持最消极的态度,并在第二个

社会方面还是比实验对照组在不少程度上持有更消极的态度、2. 持有比其他两组

对美国价值观与生活习俗在中国传播稍微消极的态度。

 在美国人民方面,使得读者:1.使用更多消极的词语描述美国人民、2.在五个话

义差异量表问题上给美国人最低得平均分数。

 最后,在美国整体方面,使得读者:1. 使用更多消极的词语描述美国人、2.最喜

欢用 “竞争对周”而最少用“合作伙伴”、3.对于美国对世界的影响持有最消极的态

度。

五个问题类别之间,人们态度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而且在有的方面提前读报纸

的影响程度不一样,但一般来看,在最后三个方面趋势很明显。大部分情况下,《环球时

报》组与实验对照组差异最大,这意味着产生对美消极态度最重要的因素是非官方媒体的

报道。官媒也有显著影响的,但比非官方媒体的影响小一些。这些结果也表示《环球时报》

的报道的影响很深远,因为关于美国政府和经济方面的报道会促使人们对美国人民、文化、

社会和美国整体形成消极的态度。

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这些结果。如果把参与者分为《环球时报》快讯组、《环球时报》

评论组、《人民日报》快讯组、《人民日报》评论组、快讯组、评论组,这显示出一个有

趣的趋势。我们可以再次回顾那三个测试参与者对美国文化与社会领域中的特定项目的态

度的问题并且再一次观察他们在三个区块中的平均。实验对照组的平均值为 4.01 分、

《环球时报》快讯组的平均值为 3.94 分、《环球时报》评论组的平均值为 3.89 分、《人

民日报》快讯组的平均值为 4.06 分、《人民日报》评论组的平均值为 3.81 分。最重要的

是这些数字显示出的趋势,而不是数字之间的差异,因为参与者是由他们阅读的报纸做区

48
分,然后再由不同的新闻类型划分,就减少了人口数,结果数字有更大的差异和误差范围。

但是《环球时报》与《人民日报》组的评论都比它们的快讯对读者对美国持有的看法都有

更大的影响。日后,如果有更多文章和问题针对这个研究做出分析,你就可以更清楚判断

《人民日报》的评论是否真的对人民的态度有最大的影响力。

快讯组平均分为 3.95 分、评论组平均分为 3.86 分。这些数字反映了与上面同样的趋

势,但这次不逐个以报纸划分。好像又长又详细的报道是最影响人们态度的变量之一。

研究者分析发现了另一个特别影响参与者对美国态度的变量就是他们是否去过美国,

并且它是个人背景阶段中最能够预测参与者会否对美国持有积极态度的变量。去过美国组

的平均分为 3.95 分,未去过美国组的平均分为 3.84 分。再者,由于这两组只被分组一次,

各组人数更多,所以他们的误差更小,表示数字更具可靠性。这些结果含义深远,也强调

了交流对建立更好两国关系非常重要。在这个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时刻,保持交流、沟通

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因为已经被证明了会产生相互的友好感。否则双方关系只能恶化,因

为减少交流机会将导致双方对彼此有更低的友好感度。

49
第四章:结论与展望
此研究证明《环球时报》的报道对人们的影响力甚至在不相领域也很强。更深刻的研

究才会更好地确定《环球时报》对政府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影响如何。必须承认的是,此研

究主要关注《环球时报》关于政府与经济方面的报道是否影响人们对美国人民、文化与社

会方面的态度。本文很少关注新闻报道如何影响读者对政府与经济政策的态度,因为对待

它们的态度大概已经是更消极的了。这就是前两个问题类别没提到具体的事件、政策或者

领导的原因。如果有的话,此研究也不关注《环球时报》关于美国人民、文化或社会的报

道对美国政府或经济的态度。但因为大部分的时间社会或文化事情没那么引起分歧的,因

此研究者猜想影响会更小。

当然,某人对美国持消极态度不意味着他就是民族主义者或持民族主义态度,但这之

间还是有关的。正如在本文开头章节讨论的那样,大众民族主义与反美主义有着必然的密

切关系。这是本人花了很长时间讨论高涨的中国民族主义错觉的原因之一,此研究中的很

多灵感源于Johnston和北京大学的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年度调查的发现。此研究只探索《环

球时报》与“高涨的中国民族主义”错觉的关系并且试图理解读《环球时报》的人会受什

么影响。理解这错觉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这观点是错的,那么它最糟的结果是成为严

重中国偏见的证据,而最好的结果是成为矫正影响中国对美国及世界看法的因素的误解的

必需。

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与资料分析,虽然中国民族主义看起来不兴起,即便美国感知到

其兴起,它也仍会影响中美关系。如果美国认为中国变得越来越民族主义,变成过分自信

的修正主义国家,美国将会视中国为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如果中国觉察到美国越来越想

向中国实施霸权、或是歧视中国人民、干涉中国的崛起,那么会使中国视美国为竞争对手。

50
要批判它从而阻止其恶化中美之间极其重要的关系,了解这些关于兴起的中国民族主义的

看法的来源很关键。这个研究的性质使试探性的,本人承认此结果没有确定性的证据,但

还希望这项研究能够促使这领域的学者们展开更加深入的探索。

此外,理解《环球时报》与《人民日报》不同的地位,尤其是《环球时报》的报道对

读者的影响很关键。如果美国新闻媒体或者学术界继续认为《环球时报》代表着共产党的

意见,可能导致美国领导层和决策者,根据他们所认为的更加慷慨激昂的中方辞藻,采取

更严厉的对华立场。按照这项研究的发现,这样的情况特别危险。尽管《环球时报》是中

国最大的报道国际事务的报纸之一,而且它的报道似乎使读者对美国持有更消极的看法,

但是认为《环球时报》代表中国领导层或整体中国人民的看法是个严重的错误。

然而,中国新闻媒体,这个体系还是允许《环球时报》成为中国共产党可以利用的工

具。在将来,如果它需要用非官方的办法来鼓动人民关于国家民族主义的情感,那么共产

党依然可以利用这种非官方的办法。因为这样的情况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很普遍的。中国共

产党可能会秘密的支持《环球时报》关于某些涉及好战的报道,而同时指出《人民日报》

和其他党媒比较客观的立场,继而能够维持自身的纯洁性。去理解这样子的情况是非常有

用的,因为在过去的几年里,西方国家相信中国共产党一直使用这样子的办法,比如中韩

对于萨德问题的处理。当时,西方共同的立场就是中国共产党非官方地支持对韩国企业在

大陆发展的抵制,继而带来严重的结果。51

虽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要求《环球时报》报道的内容,但它也并没有阻止《环球时报》

关于对美国好战的报道。因为中国共产党清清楚楚地表示中国新闻媒体必须跟着党姓,并

且为党服务,这表明中国存在着选择性的媒体控制,因为它不愿意去压制那些具有消极影
51
Huang, Cary. “Opinion: Why China's Shadow Boycott of South Korea Is Self-Defeating.”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7 年 4 月 2 日.

51
响的中美关系报道,或者这暗示着,共产党准许此类报道,因为共产党悄悄地使用这类报

道。

52
参考文献
1. Berger, Jonah. “Arousal Increases Social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 22, no. 7, 2011 年 6 月 20 日, 891–893 页,
doi: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1413294.
2. Berger, Jonah, and Katherine L Milkman. “What Makes Online Content Viral?”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11 年, doi:10.1509/jmr.10.0353.
3. 范士明. “爱恨交融’中的反美主义——冷战后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 国际政治研究, vol.
42, no. 2, 2005 年, 52–58 页.
4. 范士明. “美国新闻媒体的国际报道及其舆论影响.”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no. 4, 2000
年, 35–38 页.
5. 付高义, 和 杨修友. “我们一定要以中国为敌吗?.” 《开放导报》, no. 8, 1997 年, 25–25
页.
6. Hasell, Ariel, and Brian E. Weeks. “Partisan Provocation: The Role of Partisan News Use and
Emotional Responses in Political Information Sharing in Social Media.”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 42, no. 4, 2016 年, pp. 641–661., doi:10.1111/hcre.12092.
7. Hazelbarth, Todd. “The Chinese Media: More Autonomous and Diverse--Within
Limits.”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3 年 6 月 19 日,
www.cia.gov/library/center-for-the-study-of-intelligence/csi-publications/books-and-
monographs/the-chinese-media-more-autonomous-and-diverse-within-
limits/copy_of_1.htm.
8. 黄 安伟. “习近平收紧媒体控制,强化个人权威.”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6 年 2 月 23 日, cn.nytimes.com/china/20160223/c23beijing/.
9. Huang, Cary. “Opinion: Why China's Shadow Boycott of South Korea Is Self-
Defeating.”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7 年 4 月 2 日, www.scmp.com/week-
asia/opinion/article/2083166/opinion-why-chinas-shadow-boycott-south-korea-self-
defeating.
10. 黄敏. “‘冷战’与‘主权’:中美南海对峙的媒体框架分析.” 《新闻与传播研究》, no. 4, 2009
年, 61–70 页.
11. Huang, Zheping. “Inside the Global Times, China's Hawkish, Belligerent State Tabloid.”
Quartz, Quartz, 2016年8月10日, qz.com/745577/inside-the-global-times-chinas-hawkish-
belligerent-state-tabloid/.
12. 金旼旼, et al. “特朗普签署备忘录将对中国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 人民日报, 2018年3月
23日, world.people.com.cn/n1/2018/0323/c1002-29883775.html.
13. Johnston, Alastair Iain. “Is Chinese Exceptionalism Undermining China's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The China Questions: Critical Insights Into a Rising Power, by Jennifer M.
Rudolph and Michael Szonyi,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年, 95–95 页.
14. Johnston, Alastair Iain. “Is Chinese Nationalism Ris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41, no. 3,
2017 年, 7–43 页, doi:doi:10.1162/ISEC_a_00265.
15. Johnston, Alastair Iain, and Daniela Stockmann.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and American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7 年, 157–195 页,
www.jstor.org/stable/10.7591/j.ctt7zc83.10.

53
16. King, Gary, et al. “How Censorship in China Allows Government Criticism but Silences
Collective Express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107, no. 02, 2013 年, 326–
343 页, doi:10.1017/s0003055413000014.
17. 李林芝. “社评:发展国产芯片,中国不能三心二意了.” 环球时报, 2018 年 4 月 17 日,
opinion.huanqiu.com/editorial/2018-04/11873121.html.
18. 李楠桦 and 仝宗莉. “商务部回应美国向中兴采取管制措施:随时采取必要措施.” 人民
日报, 2018 年 4 月 17 日, finance.people.com.cn/n1/2018/0417/c1004-29931283.html.
19. 李拯 . “人民日报评中兴危机:核心技术靠化缘要不来,花钱买不来.” 人民日报, 2018 年 4
月 18 日, 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418/c1003-29935319.html.
20. Lim, Louisa. “For Many Of China's Youth, June 4 May As Well Be Just Another Day.” NPR,
NPR, 2014 年 6 月 1 日, www.npr.org/sections/parallels/2014/06/01/317397569/for-many-
of-chinas-youth-june-4-may-as-well-be-just-another-day.
21. Lim, Louisa.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Tiananmen Revisit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年.
22. 刘 志勤. “刘志勤:解决贸易争端,‘讲法还要讲道理.’” 环球时报, 2018 年 3 月 23 日,
opinion.huanqiu.com/opinion_world/2018-03/11687662.html.
23. McChesney, Robert W. “Farewell to Journalism? Time for a Rethinking.” Journalism Practice
Journalism Practice, vol. 6, no. 5-6, 2012 年, 614–626 页.
24. McDonald, Mark. “East Asia's Sea Disputes: Scar Tissue from War Wound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2年8月16日,
rendezvous.blogs.nytimes.com/2012/08/16/east-asias-sea-disputes-scar-tissue-from-war-
wounds/.
25. Perlez, Jane. “Xi and Trump Discuss Rising Tensions With North Korea.”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7年4月12日, www.nytimes.com/2017/04/12/world/asia/trump-
china-north-korea-xi-jinping.html.
26. Peters, Chris. “Emotion aside or Emotional Side? Crafting an ‘Experience of Involvement’ in
the News.” Journalism, vol. 12, no. 3, 2011 年, 297–316 页,
doi:10.1177/1464884910388224.
27. 乔木. “实证分析美国媒体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当代传播》, 2002 年, 21–23 页.
28. Qin, Amy. “Uighur Biker Takes Message of Peace on the Road.”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4年5月16日, sinosphere.blogs.nytimes.com/2014/05/16/uighur-biker-
takes-message-of-peace-on-the-road/.
29. Ramzy, Austin. “After Relative Silence on Hong Kong Protests, Mainland Media Outlets Note
Arrest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4年7月3日,
sinosphere.blogs.nytimes.com/2014/07/03/after-relative-silence-on-hong-kong-protests-
mainland-media-outlets-note-arrests/.
30. Ramzy, Austin. “U.S. Gun Violence Draws Scorn in China as a Human Rights Issue.”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8年2月23日,
www.nytimes.com/2018/02/23/world/asia/china-us-gun-violence.html.
31. Read, Benjamin L. “Book Review: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by Louisa Lim &
'Tiananmen Exiles' by Rowena Xiaoqing H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ow Jones & Company,

54
2014 年 5 月 30 日, www.wsj.com/articles/book-review-the-peoples-republic-of-amnesia-
by-louisa-lim-tiananmen-exiles-by-rowena-xiaoqing-he-1401486452.
32. Repnikova, Maria, and Kecheng Fang. “China's New Media.” Foreign Affairs, Foreign Affairs,
2016年10月13日, 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china/2016-10-12/chinas-new-media.
33. 尚文静. “《环球时报》国际报道特色分析与发展研究.” 四川大学, 2006 年. 知网.
34. Sparks, Colin, et al. “The Impact of Digital Media on Newspapers: Comparing Response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 Global Media and China, vol. 1, no. 3, 2016 年 9 月 7 日, pp.
186–207., doi:https://doi.org/10.1177/2059436416666385.
35. Trussler, M., and Soroka, S. “Consumer demand for cynical and negative news fram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19(3), 2014年, pp. 360–379.
doi:10.1177/1940161214524832.
36. Watkins, Eli. “Trump Does Not Take Questions in China.” CNN, Cable News Network, 2017
年 11 月 10 日, edition.cnn.com/2017/11/09/politics/donald-trump-xi-jinping-
press/index.html.
37. 吴明萍. “美国媒体新闻报道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 《知识经济》, no. 24, 2010 年, 176–177
页.
38. Xu Beina, and Eleanor Albert. “Media Censorship in China.”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17 年 2 月 17 日, www.cfr.org/backgrounder/media-
censorship-china.
39. 杨阳. “中国人快醒醒!特朗普开战了!.” 环球时报, 2018 年 3 月 23 日,
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8-03/11686821.html.
40. 尤蕾. “《环球时报》新闻报道特色研究.” 河北大学, 2007 年. 知网.
41. 袁勃. “人民日报钟声:华盛顿须为贸易战一切后果负责.” 人民日报, 2018 年 3 月 23 日,
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323/c1003-29886242.html.
42. 周新华. “当前美国新闻媒体对国际关系的消极影响.” 《现代国际关系》, no. 12, 1999 年,
37–39 页.
43. 赵衍龙. “美国出手打中兴,中国商务部发话了!.” 环球时报, 2018 年 4 月 17 日,
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8-04/11870415.html.
44. 作者不详. “Ageing Rebels, Bitter Victims.” The Economist, The Economist, 2014 年 5 月 29
日, www.economist.com/news/books-and-arts/21602980-twenty-five-years-after-
bloodshed-beijing-new-details-keep-emerging-ageing-rebels.
45. 作者不详. “Q&A: China's Newspaper Industry.” BBC News, BBC, 2013 年 1 月 11 日,
www.bbc.com/news/business-20970543.
46. 作者不详. “State Media Should Play Due Role in Properly Guiding Public Opinion.” China
Daily, China Daily, 2016 年 2 月 22 日, 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6-
02/22/content_23580181.htm.

55
问卷调查
美国政府

Q1 你对美国下面的几个政府方面持怎样的态度 :

不知道/不
非常积极 积极 一般 消极 非常消极
想回答

政府制度
o o o o o o
民主党/进
步派 o o o o o o
共和党/保
守派 o o o o o o
近年来的
领导 o o o o o o
总体
o o o o o o
Q2 你对美国下面的几个军事方面持怎样的态度 :

不知道/不
非常积极 积极 一般 消极 非常消极
想回答

海外军事
基地 o o o o o o
军售
o o o o o o
反恐战争
o o o o o o
军事干涉
o o o o o o
总体
o o o o o o

56
Q3 你对美国下面的几个外交政策方面持怎样的态度 :

不知道/不
非常积极 积极 一般 消极 非常消极
想回答
国际贸易
协定 o o o o o o
外交工作
o o o o o o
制裁
o o o o o o
对外援助
o o o o o o
在国际组
织的行为 o o o o o o
总体
o o o o o o
(Q4 和 Q5 只对实验对照组传播)

Q4 你认为目前最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件事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5 你认为在未来最能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件事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6 你认为在未来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之间的关系会有怎样的变化?

o 变好
o 变坏
o 不变
o 不知道/不想回答

57
美国经济

Q7 总的来说,你个人对美国的经济政策持怎样的态度?

o 非常积极
o 积极
o 一般
o 消极
o 非常消极
o 不知道/不想回答

Q8 你对美国的经济结构持怎样的态度?

o 非常积极
o 积极
o 一般
o 消极
o 非常消极
o 不知道/不想回答

Q9 你认为目前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更多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o 积极
o 消极
o 不知道/不想回答

Q10 你认为在未来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会有怎样的变化?

o 变好
o 变坏
o 不变
o 不知道/不想回答

美国文化与社会

58
Q11 你对美国下面的几个文化方面持怎样的态度 :

不知道/不
非常积极 积极 一般 消极 非常消极
想回答

品牌产品
o o o o o o
电影与电
视剧 o o o o o o
音乐
o o o o o o
食品与连
锁餐厅 o o o o o o
职业运动
o o o o o o
时尚与时
装 o o o o o o
总体
o o o o o o
Q12 你对美国下面的几个社会方面持怎样的态度:

不知道/不
非常积极 积极 一般 消极 非常消极
想回答

价值观
o o o o o o
生活习俗
o o o o o o
生活方式
o o o o o o
社会组织
o o o o o o
总体
o o o o o o
59
Q13 你对美国下面的几个 社会方面持怎样的态度:

不知道/不
非常积极 积极 一般 消极 非常消极
想回答

科技
o o o o o o
新闻媒体
o o o o o o
企业
o o o o o o
高等教育
制度 o o o o o o
政治制度
o o o o o o
总体
o o o o o o
Q14 哪一句话最接近你的观点:

o 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习俗在中国传播是好的事情
o 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习俗在中国传播是不好的事情
o 不知道/不想回答

Q15 哪一句话最接近你的观点:

o 美国文化在中国传播是好的事情
o 美国文化在中国传播是不好的事情
o 不知道/不想回答

60
美国人民

Q16 总的来说,你个人对美国人民持怎样的态度?

o 非常积极
o 积极
o 一般
o 消极
o 非常消极
o 不知道/不想回答

Q17 你认为最能代表美国人的一个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18 总的来说,你认为中国百姓整体对美国人持怎样的态度?

o 非常积极
o 积极
o 一般
o 消极
o 非常消极
o 不知道/不想回答

Q19 请评价你认为中国人与美国人和平或好斗的程度:

非常好斗 一般 非常和
的 平的
1 2 3 4 5 6 7

中国人
o o o o o o o
美国人
o o o o o o o

61
Q20 请评价你认为中国人与美国人文明或不文明的程度

非常不文 一般 非常文
明的 明的
1 2 3 4 5 6 7

中国人
o o o o o o o
美国人
o o o o o o o
Q21 请评价你认为中国人与美国人道德或不道德的程度:

非常不道 一般 非常道
德的 德的
1 2 3 4 5 6 7

中国人
o o o o o o o
美国人
o o o o o o o
Q22 请评价你认为中国人与美国人谦虚或傲慢的程度:

非常傲慢 一般 非常谦
的 虚的
1 2 3 4 5 6 7

中国人
o o o o o o o
美国人
o o o o o o o

62
Q23 请评价你认为中国人与美国人真诚或虚伪的程度:

非常虚伪 一般 非常真
的 诚的
1 2 3 4 5 6 7

中国人
o o o o o o o
美国人
o o o o o o o

有普遍性的问题

Q24 从 1 级至 10 级,请评价你对美国的印象(1 级为最冷淡或不友好的,10 级为最热情


或有好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对美
国的
印象
o o o o o o o o o o

Q25 你认为最能代表美国的一个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26 你认为哪一个词语能够更好的描述中国和美国的关系?

o 合作伙伴
o 竞争对手
o 敌人
o 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不知道/不想回答

Q27 你认为美国对世界的影响更多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o 积极
o 消极
o 不知道/不想回答

6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