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計畫 v5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科技部

110 年度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申請書

一、綜合資料:

身分證
姓 名
號 碼

就 讀 學 校、 國立東華大學經濟學系 3 年
電 話
科 系 及 年 級 級

學 生 研 究

計 畫 名 稱

︻ 研 究 期 間


□自然司 □工程司 □生科司
生 計 畫 歸 屬 司 別
人文司(含科學教育領域)

研究學門代碼及名稱

上年度曾執行本部大 □是(計畫編號:M0ST - - - - )
專學生研究計畫 否

身分證
姓 名 林燕淑
號 碼

導 服 務 機 構
教 及 科 系(所)


職 稱 電 話



每位學生每月 6,000 元研究助學金,研究期間為 8 個月,共計 48,000 元

表 C801 教授簽章: 申請人(學生)簽 章:

科、系主管姓名:

1
(學生就讀學校)

二、研究計畫內容(以 10 頁為限)

(一)摘要

本計畫將探討水平差異模型時,雙頭寡占廠商在交叉持股的情況下,廠商為主動持股,是否和雙

方被動持股一樣,廠商會有單方面動機,將其手中競爭對手的少數股份部分轉售給外部投資者,同時

具有撤資均衡。為了探討此議題,本計畫將建立一個基本模型,此模型參考了 Stenbacka and Moer(2021)

模型設立,改動了被動持股廠商為主動所有權,透過參與決策敵對廠商的生產決策,考慮在數量競爭

和價格競爭下,是否和被動持股的情況一樣,會影響所有權配置的穩定性。本計畫將預計討論以下幾

點:(1)找出最適的生產決策。(2)外部投資者在接受轉售股份時,數量競爭和價格競爭之間的差異。

(3)以消費者剩餘和社會福利,來比較主動和被動所有權的差異。(4)在主動參與決策時是否存在股份

配置的不穩定性。

(二)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現代生活中的快速發展進步,同時各行各業百家爭鳴。為了促進共同發展,或又是防止惡意收購,交

叉持股,此一詞彙,逐漸步入了日常生活中。在民國 109 年台灣開放零股交易後,金融商品日益活絡,

有關於公司產業投資之類的議論在鄰里巷弄之間不絕於耳,也可以從新聞中,不時地出現公司之間併

購或者交換股份的情形發生。

交叉持股的出現,最早開始於日本的和楊房地產事件。1952 年該公司被惡意收購,引發了三菱集團的

內部結構調整。而在隔年日本反壟斷法修法後,為了防止重蹈覆轍,三菱集團下屬子公司發起了交叉

持股。相互持股的蓬勃發展,起始於 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的多企業開始對日本的優勢產業採取國際

直接投資,為了防止被惡意收購,越來越多的企業採取了相同的策略。

如今我們很容易便可以發現相關的例子存在周遭。例如: 雷諾-日產聯盟。1999 年,雷諾和日產結盟,

雷諾按每股 400 日圓的價格,以 54 億美元收購日產汽車 36.8%的股權,成為該公司的大股東。兩家

公司的領導層形成了共同的管理結構。例如,雷諾的首席執行官(CEO)可能同時擔任日產的董事會

成員,反之亦然。而技術研發、生產和市場方面同時進行了深度合作。他們共享技術、平台和生產設

2
施,從而實現成本節省和效率提高。如此協同經營,共同投資於新技術和新市場,以擴大業務範圍並

提高市場競爭力。而 2023 年,雷諾 日產 三菱 公司採取聯盟重組,雷諾 日產雙方減少相互持股的

比例至 15%,可以發現交叉持股,有其穩定的存在基礎。

除此之外,也存在有更為耳熟能詳的例子。蘋果,在其供應鏈中與多家供應商建立了戰略性的交叉持

股關係,以確保產品供應鏈的穩定性並推動創新。像是其主要芯片供應商之一的台積電,蘋果通過購

買其股份,建立了與該公司的股權聯繫,同時也有助於確保蘋果在先進半導體技術上的優勢。另外,

著名的公司高通和 LG,和蘋果也存在相關的合作。

這些合作同時又是競爭的關係,便為本計畫討論的核心問題。而除了這些出現在新聞中的例子,在學

術上,其他的研究方向的文獻中,也有相互合作的關係被提及。Aria 一文中,提到 Google 和三星二

者除了產品競爭,同時存在有合作。Google 擁有安卓此作業系統,是為全球最為廣泛存在的手機必需

品之一;而 Google 為了參與手機市場,也需要三星製作手機的技術。以至於在相互競爭的同時,也

會有合作存在。

可以發現,交叉持股,為一種深植日常的公司行為。但交叉持股此類合作的情況,除了增加彼此的競

爭力之外,也可能造成壟斷,來排擠其他競爭對手。所以像是過去被廣泛討論的公平交易法,被美國

被稱為反托拉斯法,就是為了防範此情形發生。其內容為:主要係規範限制競爭及不公平競爭之行為,

俾使於市場自由經濟法則與促進商業活動、及維護交易秩序與 消費者權益間求取平衡點,其規範行

為包括獨占、結合、聯合行為,及不公平競爭等常見行為。交叉持股,便屬於當中的結合行為,目前

結合行為之申報係採申報異議制,故除公平交易委員會基於該結合行為對限制競爭之不利益大於整體

經濟之利益,而予以異議,否則,原則上倘公平交易委員會逾法定等待期間而未異議者,則結合事業

得進行該結合行為。

本計畫主要採取 Stenbacka and Moer(2021)的模型建設來建構水平差異的模型。假設市場上存在兩家

生產相異產品的公司,兩家公司相互持有對方公司的股份,其中更改所有權的類型。兩家廠商都有可

能將其持有敵對公司的部分股份中的一部分轉售給外部投資者。本計畫將在此模型架構之下討論之主

要問題為,在交叉持股這種商業模式之下,其中一方公司是否擁有動機背離此模式,而後比較其中對

生產者剩餘和消費者剩餘的影響。

3
(三)文獻回顧

許多文獻考慮了部分所有權對寡占市場競爭性的影響。早期的文章像是 Reynolds and Snapp (1986)

說明了當市場中存在部分所有權時,其中廠商的管理者可以將其產品決策對敵對廠商的影響內生化,

此時會使產出減少,從而緩解市場內的競爭強度;而 Flath(1992)則是說明了假設市場中擁有三家廠

商,廠商 A 擁有廠商 B 的股份,廠商 B 擁有廠商 C,而廠商 C 擁有廠商 A 的股份這種間接連鎖持股的

情況所造成的反競爭效果會比直接持股來的大。而在近期的文章中,我們往往可以找到一些類似的文

章來做比較像是在 Leonardos et al.(2021)中,討論了在古諾雙邊壟斷的模型中,一家廠商擁有降

低成本的技術,並且同時持有競爭對手的非控股份額。結論告訴我們,部分被動所有權控股(PPO)不

同於以往對於勾結的想像,並不會使社會福利受損,而是透過固定費用誘導,使消費者剩餘和社會福

利增加。而 Papadopoulos et al.(2018)相較於前者不同的地方在於,擁有競爭對手非控股份額的廠

商,同時擁有產品創新的技術。對於該廠商而言,如果此產品的水平差異度越高,且質量方面差異度

較小,市場競爭越弱的情況下,持有產品創新技術的廠商會願意免費轉移技術給的對廠商。相較於上

述單邊的部分被動持股,Stenbacka and Moer(2021)則是探討了交叉所有權有可能出現不穩定的情況。

此外 Reitman (1994)不同於 Stenbacka and Moer(2021)的地方在於,其說明了在該文章的假設情形下,

當市場上擁有三家以上的廠商時,單一廠商會出現背叛合作的動機。

雖然本計畫是討論水平差異化下的競爭模型,但此議題在許多文章中是討論垂直差異的情況。垂直差

異可分為向前和向後持股。例如: Charistos et al. (2022) 討論了被動向前持股,其中分別有兩家上

游廠商和兩家下游廠商,且屬於一對一的排他關係,且在下游廠商提供給消費者同質產品的情況下,

為一段時間內無限重複之賽局。在此假設之下,討論上游共謀的可能性。而向後持股的部分,像是

Hunold and Stahl (2016) 和 Alipranti et al. (2022) 。Alipranti et al. (2022) 討論了一個上游

廠商,兩個下游廠商,其中一方下游廠商擁有上游廠商的部分被動持股,該文獻表明,擁有被動持股

使得上游廠商會對下游廠商購買生產要素價格實施補貼,使其低於沒有被動持股時的價格,此時擁有

者獲得補貼高於另一廠商。對持有廠商來說,有無持有的生產數量是一樣的;而另一下游廠商在有被

動持股

下,其生產數量大於持有被動股份的廠商。相較於此,Hunold and Stahl(2016)其具有二個上游廠商,


4
而兩家下游廠商都會向被持有股份廠商購買生產要素,不同的地方在於被持有上游廠商所提供給下游

的生產要素價格是相異的。其中提供給持有廠商的名目價格會高於另一家上游廠商所提供的價格,但

因其擁有供給方的部分股份以至於實際上所支付之實質價格低於另一廠商所提出的價格。特別的是,

在此情景之下縱使更改收費方式為兩部分關稅,原均衡依舊存在。

相較於上述的被動持股,在 Brito et al.(2014)一文中,提到了持有股份的差別,被動和主動持股在

生活中可代表的股票種類為一般股和特別股,也說明了將具有投票權的股份售與獨立的大股東會優於

出售給小股東。目前也有許多的文獻在探討主動持股的情況。JEF 一文探討監控成本的基準同時評估

股東在激進主義時的淨回報。其中表明了過去許多文獻討論主動參與決策的結果會大幅優於被動的結

論其實不盡然,因其中所隱含的成本包括主動參與時除了額外的談判時間精力,尚且需加入各方面專

家和流程顧問所帶來的成本。而後總結了三種常見的相關成本,分別為 1.需求談判 2.董事會代表 3.

代理權之爭。文章發現,歸類為代理權之爭的競選活動平均成本為 1071 萬美元,以此做評估可剔除

異常報酬中的三分之二。RFS 則是以德國公司作為觀察方向,討論所有權集中度,所有權類型和公司

控制。結論發現德國公司相較於英美的差異不再於所有權的集中度。

本計畫將以 Stenbacka and Moer(2021)所討論的在交叉被動持股下,廠商是否會單方面的想要背叛此

均衡,將其所持有的的對公司股份出售給外部投資者(像是退休基金,金融機構)為基礎,並討論主動

持股分別在數量競爭和價格競爭下的差異。

(四)研究方法及步驟

我們考慮古諾雙頭寡佔模型。廠商 1 是擁有股份和成本降低技術的廠商,而廠商 2 則是生產一般標準

品質的商品,以下為我們所假設的線性需求函數

𝒑𝒊 = 𝐚 − 𝐪𝒊 − 𝐫𝐪𝒋 (1)

p 是廠商的價格,a 是消費者對於廠商產品的最高願付價格;而q i , q j 則分別為兩個公司所個別生

產的產品數量;r 則為兩種產品之間的水平差異,其中 r ∈ (0,1)。我們假設外部投資者所獲得的股份

沒有參與決策的能力。為了方便算我們假設 I , j = 1 , 2 且 I 不等於 j。
5
本計畫的模型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廠商分別各自和外部投資者提出秘密邀約,為轉售自身擁

1
的敵對廠商股份的一部分ri,(此時ri < si ),si 為廠商相互持有的股份比例(si < 2)。廠商的外部投資

者分別計為Ii ,Ij (Ii ≠ Ij )。第二階段:每個外部投資者分別決定接受(αi = 1)或是拒絕(αi = 0)秘密邀

約,我們假設外部投資者都接受的情況。第三階段:持有主動股份的廠商決定是否介入另一廠商的生

產決策。第四階段:廠商極大化利潤。第五階段:廠商決定生產均衡。我們使用到推求解法來解此賽局。

本計畫主要利用 Stenbacka and Moer(2021)的模型設計,廠商 i 持有自身股份的比例為(1 − sj ),而他

的其餘股份分別為廠商 j 持有(sj )和廠商 j 的外部投資者所持有的(sj − αj rj )所組成。每一個外部投資

者都由一個獨立的所有者所持有。以下為廠商 i 之總利潤

𝐌𝐢 = 𝛂𝐢 𝐅𝐢 + 𝛑𝐢 + (𝐬𝐢 − 𝛂𝐢 𝐫𝐢 ) 𝐌𝐣 (2)

而一般情況下廠商 i 的產品利潤為

𝛑𝑖 = 𝑝𝑖 𝒒𝑖 + (𝐬𝐢 − 𝛂𝐢 𝐫𝐢 )𝑝𝑗 𝒒𝑗 (3)

當主動所有權廠商欲要介入另一廠商的生產決策時,式(4)便為被持有廠商的生產決策函數:

𝑁𝑗 = (s𝑖 − α𝑖 r𝑖 )π𝑖 + (1 − s𝑖 )π𝑗 (4)

主動所有廠商介入敵對廠商生產決策的比例會因其轉售給外部投資者而減少。而後我們先討論在數量

競爭下的情況。

1. 數量競爭下的情況

1.1 廠商 i 為主動所有權廠商

我們先考慮擁有主動所有權的廠商是否會選擇脫離均衡,將所持有的敵對廠商股份轉售。假設αi = 1,

且因為是數量競爭,所以假設 r = 1。Nja 中的 a 表示主動所有權。

𝛑𝑖 = 𝑝𝑖 𝒒𝑖 + (𝐬𝐢 − 𝛂𝐢 𝐫𝐢 )𝑝𝑗 𝒒𝑗
{ 𝑎 (5)
𝑁𝑗 = (𝐬𝑖 − 𝛂𝑖 𝐫𝑖 )𝛑𝑖 + (𝟏 − 𝐬𝑖 )𝛑𝑗
先對 πi 偏微分後代入Nja ,之後再對q j 偏微,整理過後可得到廠商 i 的最適生產決策。

1.2 兩個廠商皆為主動所有權廠商

6
此時雙方的生產決策都會有敵對廠商的介入,所以改成對以下的集合做整理可得廠商 i 的生產決策。

𝑵𝒂𝒋 = (𝐬𝒋 − 𝛂𝒋 𝐫𝒋 )𝛑𝒋 + (𝟏 − 𝐬𝒋 )𝛑𝒊


{ 𝒂 (6)
𝑵𝒋 = (𝐬𝒊 − 𝛂𝒊 𝐫𝒊 )𝛑𝒊 + (𝟏 − 𝐬𝒊 )𝛑𝒋
1.3 主動所有權對轉售的影響

在前兩節的討論,在 1.1 中,有可能得到相較於被動的情況主動所全的利潤較高,當持有決策權的利

潤大於轉售所帶來的利潤時,廠商 i 會選擇減少轉售來增加控制能力。藉由上述 1.1 和 1.2 的討論,

可以得到在主動所有權下轉售比例的選擇。

2. 價格競爭下的情況

2.1 廠商 i 為主動所有權廠商

在價格競爭時,產品具有水平差異性所以需轉換需求含式,

𝐚(𝟏 − 𝐫) − 𝑝𝑖 + 𝑟𝑝𝑗
𝑞𝐢 = (7)
1 − 𝑟2

接著對第(5)式的集合做運算,可以得出在價格競爭下廠商 i 的生產決策。

2.2 兩個廠商皆為主動所有權廠商

此時對第(6)式作處理可以得到廠商 i 的均衡。

2.3 主動所有權對轉售的影響

此時和數量競爭不同的是產品具有水平差異性,會影響到廠商 i 對於轉售的決策。當產品差異性大的

時候,有可能減少對敵對廠商的控制可以增加市場總產量,同時影響轉售的比例。

3.不考慮轉售

此節只需將轉售的部分排除(𝐫𝐢 = 𝐫𝐣 = 0),便可運用上述的討論方式進而討論只有主動所全的影響。

在數量競爭下廠商 i 為主動所有權時,當其所持有敵對廠商股份增加時,可能更願意自己生產。

因為持有股份的增加,代表廠商 i 對於敵對廠商的生產數量具有已知的部分。

7
(五)預期結果

(六)需要指導教授指導內容

(七)參考文獻

Stenbacka, R., & Moer, G. V. (2021). Cross Ownership and Divestment Incentives. Economics

Letters, 201(109748).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16/j.econlet.2021.109748

Leonardos, Stefanos, et al. “Partial Passive Ownership Holdings and Licensing.” Economics Letters, vol. 204,

2021, p.109910, doi:

https://doi.org/10.1016/j.econlet.2021.109910

Papadopoulos, Konstantinos G., et al. “Product Innovation Transfer under Passive Partial Ownership

Holdings.” Economics Letters, vol. 177, 2019, pp. 22–25, doi: https://doi.org/10.1016/j.econlet.2019.01.008

Papadopoulos, K. G., Petrakis, E., & Skartados, P. (2022). The Ambiguous Competitive Effects

of Passive Partial Forward Integration.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89(2), 273–644.

https://doi.org/10.1002/soej.12599

Gantchev, N. (2013). The Costs of Shareholder Activism: Evidence from a Sequential Decision
Model.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07, 610–631.
https://doi.org/http://dx.doi.org/10.1016/j.jfineco.2012.09.007

Franks, J., & Mayer, C. (2001). Ownership and Control of German Corporations. The Society for
Financial Studies, 14(4), 943–977. https://www.jstor.org/stable/2696732

Reynolds, R. J., & Snapp, B. R. (1986). The Competitive Effects of Partial Equity Interests and
Joint Ven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4(2), 141–153.
https://doi.org/10.1016/0167-7187(86)90027-5

8
Flath, D. (1991). When Is It Rational for Firms to Acquire Silent Interests in
Riv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9(4), 573–583.
https://doi.org/10.1016/0167-7187(91)90066-T

Vertical Integration by Means of Shareholding Interlocks. (198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7(3), 369–380. https://doi.org/10.1016/0167-7187(89)90004-0

Alipranti, M., Petrakis, E., & Skartados, P. (2022). On the Pro-Competitive Effects of Passive
Partial Backward Ownership. Economics Letters, 213, 110–376.
https://doi.org/10.1016/j.econlet.2022.110376

Hunold, M., Petrakis, E., & Stahl, K. (2016). Passive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Strategic
Delegation.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47(4), 891–913.
https://www.jstor.org/stable/26305404

Reitman, D. (1994). Partial Ownership Arrangements and the Potential for Collusion.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42(3), 313–322. https://www.jstor.org/stable/2950573

Flath, D. (1992). Horizontal Shareholding Interlocks.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13(1),
75–77. https://www.jstor.org/stable/2487400

Brito, D., Cabral, L., & Vasconcelos, H. (2014). Divesting Ownership in a Riv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34, 9–24. https://doi.org/10.1016/j.ijindorg.2014.02.007

Charistos, K., Pinopoulos, I. N., & Skartados, P. (2022). Passive Forward Ownership and
Upstream Collusion. Economics Letters, 216, 110608.
https://doi.org/10.1016/j.econlet.2022.11060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