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青少年网络暴力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苏新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MEDIA OBSERVER 媒体观察

传播学视域下青少年网络暴力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苏 新

摘 要 青少年在利用网络学习、娱乐的同时 ,极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扰 ,进而形成网络暴力 ,对青少年


身心造成危害 ,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动荡因子。文章旨在运用“沉默的螺旋”、把关人等传播学相关理论探
究青少年网络暴力成因 ,并提出应对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 青少年网络暴力 ;传播机制 ;心理动因 ;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2-0071-03
DOI: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21.02.020

1 青少年网络暴力界定及表现形式 战”。当意见强势的一方以霸权方式剥夺他人话语
权 ,将一些侮辱、诋毁等词语强加在当事人身上时 ,
1.1 青少年网络暴力概念界定 网络暴力事件便以摧枯拉朽之姿席卷而来。此外 ,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让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认识 通过网络向受害者发送恐吓、威胁等骚扰信息的行
世界、表达自己 ,但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也成为滋生 为 ,也属于网络语言暴力的范畴。
青少年网络暴力的温床。截至目前 ,我国学术界尚 1.2.2 网络侵权行为
未对网络暴力做出明确概念。对于网络暴力的认知 , 网络侵权行为最常见的形式是“人肉搜索”,
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认为网络暴力的本质是网络舆 其本意更倾向于一种人工参与的知识搜索 ,通过发
论的暴力 ,另一种则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网络侵权 动广大网友的力量为遇到因难的当事人提供帮助。
行为 [1]。 然而在社会舆论的长期发酵与通讯终端的持续更新
网民是网络暴力的行为主体。我国网民群体 下 ,“人肉搜索”俨然偏离其本意 ,成为受众内心
结构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 ,为 40.5%,而青少年指 带有“非法”意味的贬义词。大部分青少年网络暴
13 岁以上到成年之前(也就是满 14 岁不满 18 岁)
。 力事件都集中于学生交流平台 ,因现实社会中的同
综上所述 ,青少年网络暴力的概念可以界定为 :青 学关系 ,更容易搜集个人信息。网络使用者利用多
少年个体或群体通过互联网 ,对当事人进行言语侮 种技术手段 ,通过不法渠道获取受害者个人信息将
辱或造谣诽谤 ,且未经允许公开当事人信息和隐私 , 其公布于网络 ,并对受害者本人及周围的人进行骚
侵犯其人身权利和财产安全 ,对他人身心造成实质 扰、恐吓甚至人身攻击。
性伤害的行为。 除了对隐私权的侵犯 ,网络侵权行为还包括对
1.2 青少年网络暴力表现形式 名誉权和肖像权的侵犯。例如青少年在“追星”过
1.2.1 网络语言暴力 程中 ,为替偶像博好感、笼人气 ,诽谤谩骂其他明星 ;
网络语言暴力指在赛博空间中以语言为媒介 , 利用图片处理技术恶搞受害者照片 ,将其公布于网
对特定对象进行辱骂攻击行为 ,是现实生活中带有 络嘲笑侮辱。这些都对受害者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暴力色彩的言语在虚拟网络世界的延伸。现今社会 ,
青少年更愿意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言论 ,分享个人 2 青少年网络暴力成因分析
生活 ,这给网络暴力施暴者以可乘之机诋毁辱骂受
害者 ,对其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2.1 社会环境——网络场域的虚拟与公众行为的
青少年对自身情绪控制不强 ,当其他网民在 盲从
网络社交平台发表个人观点时 ,只要一方使用带有 网络场域的虚拟与匿名 ,为网络暴力提供了野
暴力色彩的语言 ,简单的意见不合就会升级为“骂 蛮生长的温床。在网络环境中 ,人人都有“麦克风”,

作者简介:苏 新,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网络新媒体。

nmrmagz@126.com 新媒体研究 71
2021年第2期 NEW MEDIA RESEARCH

网民只需注册网络 ID,便能抛开现实身份畅所欲言 , 2.3 心理动因——泛道德化的个人心理及错误成


轻易便可发表带有明显色彩情感的言论 ,造谣诽谤、 就动机
诋毁辱骂等暴力行为也因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隐匿 “泛道德化”是将道德意识无限扩张 ,越位侵
性 ,导致追责困难。言论影响力与破坏力急剧提升 , 犯到社会文化其他领域 ,将其文化表现变为服务于
网络暴力行为愈演愈烈。 道德与表达道德的工具 [2]。我国古代重视以德修身 ,
青少年在网络社交平台作为信息传播者发表言 泛道德化的社会文化氛围由此衍生。网络环境中 ,
论的同时 ,也在以信息接受者的身份接收他人意见。 网民常以道德准则作为社会热点事件的批判依据 ,
因网民素质参差不齐 ,平台审核机制尚未完善 ,网 将自己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理想诉求诉诸于网络
络事件真假难辨 ,且青少年还未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 暴力的施暴者身上。但在实际参与过程中 ,网络舆
所以在网络平台海量信息冲击下 ,青少年往往无法 论的不当引导往往使网民偏听偏信 ,在未对事实真
做出准确判断 ,极易对现实产生认知偏差 ,甚至在 相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就对事件定性 ,站在道德
青少年卷入网络暴力舆论旋涡时 ,仍对是非曲直懵 制高点大搞舆论审判 ,“伸张正义之举”变成网络
然不知。 暴力行为。青少年正处在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 ,看
公众往往会在群体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 ,而与 待问题容易以偏概全 ,再加上其热血冲动的特质 ,
多数人保持相同认知。网络盲从行为 ,就是基于群 青少年在卷入网络暴力时 ,很容易将自己想象成制
体意见对网民个体产生的心理压力 ,部分网民为了 裁与审判者 ,认定自身行为是大胆无畏、激浊扬清
免受责难、寻求安全和归属群体等原因做出与本人 的正义之举。
意愿相悖的行为。究其主观原因 ,是网民内心缺乏 满足成就动机也是青少年参与网络暴力的典
自信导致无意识和自我认同感缺失。由于青少年自 型心理特征。一方面 ,青少年对成功具有强烈的渴
我认知与判断能力还不成熟 ,缺乏独立思考分析的 望 ,希望通过自身成就获得更多关注与认可 ;另一
能力 ,极易产生盲目从众的心理与行为 ,当群体意 方面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强烈寻求身份认同 ,十
见高度一致时 ,网络匿名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心理 分注重他人对自我的看法 ,当现实社交圈无法满足
保护伞 ,使其在网络上的言行肆无忌惮。 青少年所需的理解与鼓励 ,为了形成牢固持久的自
2.2 传播机制——“眼球经济”驱动网络暴力 我认同 ,部分青少年会转向网络社交平台表达诉求 ,
传播 以从积极稳定的反馈中满足成就动机。青少年虽有
“流量为王”的时代 ,网络平台是各类媒体的 一定知识储备 ,对社会现象也有一定思考 ,但由于
必争之地。就网络平台而言 ,舆论传播与话题讨论 缺少经验、阅历尚浅 ,很容易“拍着脑袋想问题”,
能为网站带来源源不断的流量和收入。为博取网民 甚至走向极端。网络媒体的渗透与嵌入 ,使青少年
眼球 ,获得更多关注度 ,一些网络媒体平台选择迎 陷于遭遇网络暴力与参与网络暴力的双重身份中 ,
合受众低级趣味 ,以制造传播过程中的“卖点”。 并且难以区分虚拟社区与现实生活的界限 ,网络暴
与此同时 ,“眼球经济”造成的不良后果日益凸显 , 力行为极易倒灌进青少年的现实交往中 ,线上暴力
如网络信息真假难辨 ,传播内容不断突破道德底线 行为延伸至线下。
等。目前我国网络平台还未设立分级制度 ,所有内
容对青少年均不设限。网络环境中 ,部分视频传播 3 青少年网络暴力优化路径
平台充斥着低俗不雅的评论与内容 ,严重影响正常
健康的视频传播生态。青少年作为视频平台的重要 3.1 构建网络治理体系 ,加强网络管理
用户 ,长期接触此类信息会影响其价值判断和行为 3.1.1 合理设置网络议程
选择。 网络空间的开放与虚拟易导致青少年缺乏理性
害怕被孤立是人的社会本性。因此 ,舆论场中 思考 ,混淆是非判断 ,不利于其正确价值观形成 ,
的理性讨论并不占优势 ,明显的群体压力使部分网 且极易诱发违法犯罪。为了健全建设网络公共领域 ,
民意见趋于一致 ,成为网络舆论的主导力量。在网 减少网络暴力行为 ,网络大众媒体要在网上设置议
络暴力舆论场中 ,暴力事件关注人群越多 ,参与人 程。首先 ,主流媒体要第一时间发布事实真相 ,避
群就越多 ,弱势群体的意见往往淹没在声势浩大的 免网民被恶意流言所迷惑。主流媒体要详细交待事
群体讨伐中 ,造成网络舆论场上“有理在于声高” 件的背景资料、前因后果及主要内容 ,通过客观公
的结果。网络环境的包容与自由 ,致使一些价值观 正的材料让网民信服。其次 ,门户网站适当减少对
歪曲、扰乱社会稳定以及暴力、色情等内容混杂其 网络暴力事件的报道 ,将其放置不起眼位置 ,或加
中 ,这些都会诱导青少年做出越轨行为。 快更新频率及时覆盖 ,减少网民对暴力事件的关注

72 新媒体研究 nmrmagz@126.com
MEDIA OBSERVER 媒体观察

与讨论。最后 ,“意见领袖”吸引网民参与设置好 以多样的传播策略和方式参与到网络环境的“发声”


的议题以促成正确舆论形成。主流媒体也要在高层 中来。同时 ,主流媒体不能放弃对意见领袖的监督 ,
次结构构架上对事件明确定性 ,使网民通过标题就 要时刻警惕网络新媒体传播中的各种舆论倾向。
能知晓媒体对事件的态度 ,引导网络舆论走向。 3.3 培育青少年媒介素养
3.1.2 规范网络传播内容 3.3.1 打造三维立体媒介素养培育体系
当今网络传播中 ,把关人由媒体机构、政府机 培育青少年媒介素养 ,需要打造学校、家庭、
关两类分为媒体机构、政府机关、普通网民三类 , 社会三维立体媒介素养培育体系。学校应分层次有
因此需要根据不同角色进行多元化把关 ,规范网络 针对性地设置媒介素养课程 ,根据青少年成长过程 ,
传播内容。普通个人不仅作为信息接收者出现 ,同 建构青少年对媒介信息反思批判意识 ,培育青少年
时也是信息传递者 ,某种程度上承担着“把关人” 媒介应用能力 ,提升其公民意识和通过媒介参与社
的角色 ,个人把关的崛起影响信息的内容、流量和 会公共事务的兴趣。
形式。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把关的规范程序 ,这时 家长应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媒介。青少年媒介
传统把关要向网络把关转型 ,在把关过程中除了监 素养培育离不开父母引导 ,若父母本身对媒介缺乏
控和过滤内容 ,还要及时剔除虚假信息。职业把关 正确认知 ,对青少年接触媒介一味禁止或纵容 ,就
人除了撰写编辑 ,还要监控论坛舆论 ,筛选置顶 , 会对青少年媒介观产生消极影响 ;若家长能以身作
引领舆论导向。国家要加强网络伦理教育 ,唤起网 则 ,引导青少年对媒介信息进行辩证思考 ,就能在
民道德感 ,宣传社会正能量以引导积极向上的社会 无形中提高孩子的媒介素养。此外 ,社会机构组织
风气。 举办讲座、展览、媒体实践等活动 ,为青少年提供
3.2 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 多样化渠道 ,以了解媒介知识 ,理解媒介内涵 ,体
主流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力量 ,除了规范 验媒介工作。
自身传播行为 ,还要聚焦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积极 3.3.2 提供青少年媒介素养培养渠道
用正确舆论占领宣传阵地 ,牢牢把握对社会舆论引 新媒体时代交互的环型传播模式特别强调受众
导的主导权。多数情况下 ,如果传统主流媒体没有 对媒介的参与。因此在培育青少年媒介素养过程中 ,
第一时间抢占信息和舆论高地 ,扼杀谣言的产生和 学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参与性特征 ,依据学生实际
传递 ,必会有损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受众 需要 ,结合参与式教育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师生
从传统主流媒体得不到透明的信息 ,便会诉诸其他 交流与评价反馈等机制 ,让学生深度参与到新媒体
渠道 ,这就给不实信息甚至谣言以传播机会。因此 , 信息制作与交流中 ,在实际应用中形成直观的理念。
提升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速度、增加透明度尤为 媒介素养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青少年兴趣
重要。 点 ,借助新媒体平台灵活使用文本研究、个案分析、
传统媒体要特别注意时机策略和内容策略以放 情景模拟等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大主流声音。在时机策略上 ,传统主流媒体需要仔 使其学会有效驾驭和使用新媒体技术。
细研究传播规律 ,提高选择合适传播时机的能力。
具体来说 ,传统主流媒体要在第一时间传播信息、 4 结语
引导舆论 ,同时结合后续不同时间节点“巧妙”沟通 ,
密切关注各沟通阶段的信息和舆论走向 ,主动引导 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 ,青少年在网络世界占据
议程设置方向 ,而不是被动受制于网络议程以不断 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但我国青少年网络生态环境建
巩固沟通效果 [3]。在内容策略上 ,传统主流媒体要 设还存在很大障碍。因此 ,媒体、学校与家庭要加
以受众为对话主体 ,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 ,通过更 强引导 ,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暴力的侵害腐蚀 ,共
符合受众心理的方式包装和传播信息 ,成为民众喜 同呵护青少年茁壮成长 ,使其形成积极正确的世界
闻乐见的媒体。 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中 ,传统主流媒体在借鉴新 参考文献
媒体传播手段、思维方式时 ,要特别注重与网络意 [1]艾蔼.青少年网络暴力问题及应对研究[D].武汉:华中师
见领袖进行良性互动。一方面 ,传统主流媒体要争 范大学,2018.
取实现自身与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力的叠加 ;另一方 [2]吕洪刚,李小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释疑与实
面 ,传统主流媒体要正视网络传播的广袤土壤 ,在 践路径[J].学术探索,2016(11):120-124.
网络舆论中提供丰富可信的信息 ,实施持续有效的 [3]胡智锋,刘俊.媒介融合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如何放大主流
关注 ,进行公平客观的解读 ,引导积极有益的思维 , 声音[J].北方传媒研究,2017(1):11-14.

nmrmagz@126.com 新媒体研究 7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