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心 理 学 报 2008, 40(2):

184 ~ 192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的编制
1 2,
1
邹 泓 蒋 索
(1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2 温州医学院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心理系,温州 325035)

摘 要 从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的主题入手,以文献研究和已有问卷为基础,结合开放式问卷所获资料,编制青
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 对 917 名青少年进行了施测,对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探
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的主题包括亲子关系、身体发育、兴趣爱好、亲密友谊、学习情况、
学校经历和观点态度 7 个方面;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取的 7 个因素与构想模型拟合较好,自编的青少年
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的信、效度均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关键词 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
分类号 B844

和临床咨询师、治疗者等多学科多领域研究者的关
1 问题提出 注,研究者编制了各种问卷进行相关研究。 自我表
自 我 表 露 (self - disclosure)最 先 是 由 Jourard 露问 卷 主 要 有 Jourard (1971 )的 Self - Disclosure
(1958)提出,是指个人将有关自己的信息表露给目 Questionnaire(JSDQ)、 Chelune (1976 )的 Self - Dis-
标人(将个人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 。 现在普 closure Situation Survey(SDSS)和 Miller 等人(1983)
[1]

遍认为最为经典的定义是个体口头将自己的信息 的 Miller Topics Inventory(MTI)。 JSDQ 被广泛用于


(包括思想、感受和经历)表露给他人,在亲密关系 。 JSDQ 有 15 ~ 60 个项
[8]
测查自我表露的个体差异
。 从以上界定可以
[2]
的发展和维持上起主要作用 目不等的不同版本。 问卷按照生活主题分为观点态
看出,自我表露的内容只包含个人自己的信息,而不 度、兴趣爱好、金钱、工作 (或学习)、个性和身体 6
涉及对非个人信息的自身感受(包括对对方或其他 个维度。 60 个项目的版本每个维度由 10 个项目组
人、事的评价、感受、看法等),但事实上在自我表露 成,要求 被 试 报 告 在 每 个 题 目 上 对 不 同 的 目 标 人
过程中,对他人(包括目标人)他事的评价、感受、看 (母亲、父亲、最好的同性朋友和最好的异性朋友)
法是无法避免的,而且对关系的发展和个体的社会 0———表示不向他人表露;
的表露程度: 1———表示向
适应起重要作用。 自我表露是青少年期友谊的重要 他人 说 了 一 些;2———表 示 非 常 详 细 地 告 诉 他 人;
。 Blos(1967)认为青少年期的一个主 X———表示对他人说谎或不正确地表达自己,分别
[3 ~ 6]
特征之一
要任务就是逐渐从与父母的联系向与同伴的联系转 以 1、2、3、 - 1 分进入统计。 SDSS 是 Chelune 基于自
。 Youniss 和 Smollar(1985)认为尽管青少年仍 己提出的自我表露适宜性(self-disclosure flexibility)
[6]

把父母作为主要的支持源,但亲密程度 (通过测量 概念编制的。 自我表露适宜性指个体辨别不同情境
。 青少年在 进行相适宜的表露的能力。 Chelune 认为自我表露
[7]
自我表露)已从父母向同伴逐渐转变
。 SDSS 由 20 个不
[9]
与同伴的自我表露过程中能得到自我表达、自我澄 是个体与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清和自我认同,同时促进了亲密友谊关系的发展,从 同情境的问题组成,要求被试在 6 点量表上报告,想
而减轻孤独感。 因此,研究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 象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下(如,与家庭成员一起吃饭;
有利于深入了解青少年同伴关系及其社会适应。 在相亲的时候)对特定的目标人(一个朋友、许多朋
自我表露已受到社会心理学家、人际沟通学者 0为
友、一个陌生人、许多陌生人)表露意愿的程度,

2007 - 02 - 09
收稿日期:
∗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XLX001)。
通讯作者:邹泓,E-mail:hongz@ bnu. edu. cn;蒋索,E-mail:jsbnu@ 163. com
184
2期 邹 泓 等: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的编制 185

“只愿意稍微表露一下”,5 为“愿意详细地表露让 问卷中 抽 取 的 而 不 是 针 对 青 少 年 群 体 专 门 编 制


对方了解自己”。 自我表露适宜性的得分通过计算 。 因此要全面深入研究青少年与同伴的自
[13 ~ 16]

20 道题目的平均标准差获得。 MTI 是 Miller,Berg 我表露,前提是必须具备科学的研究工具———青少
和 Archer 设计的,要求被试在 7 点量表上报告对同 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即编制能真实全面反映青
性朋友在各个题目上表露的程度,从“1”几乎不表 少年群体的独特特点,针对该阶段特定的表露内容
露到“7”完全充分表露,包括“我的个人习惯”、“我 的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的问卷。 最后,目前国内
做的自己感到羞愧的事情”、“我最深的情感”等 8 没有一套针对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的问卷。 国内
,一些学者直接采
[17 ~ 20]
个项目。 该领域的研究兴趣正在兴起
本研究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 用国外的问卷对青少年进行测查,存在一定的不适
先,对自我表露概念的重新界定及研究内容的扩展。 宜性。 如使用 JSDQ 最原始的 60 题版本来测查中
,但 JSDQ 中某些选项
[17,
18,
20]
前人有关自我表露的概念界定存在不足,自我表露 国青少年的自我表露
的内容不应只包含个人自己的信息,还应涉及对非 不符合中国国情(如,“我对宗教团体的个人意见和
个人信息的自身感受。 因此在本研究中,青少年与 感受,如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无神论者”)。 Ru-
同伴自我表露是指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将个人信息 bin,Yang 和 Porte(2002)在做中美大学生自我表露
(包括想法、感受、个性、经历等)和对非个人信息的 的跨文化研究中,就删减了 JSDQ(60 道题版本)中
对中国大学生不适用的 13 个项目 。 因此,立足
[21]
自身感受(包括对对方或其他人、事的评价、感受、
看法等)以口头或其它形式直接表露给同伴的行为 于本土,编制一套适合我国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
过程。 青少年的同伴主要包括最要好的朋友和普通 的问卷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于以上
同学。 前人有关自我表露的研究也发现目标人的性 原因,本研究从探索性研究入手,对我国青少年与同
别和表露者与目标人的关系会影响个体表露的水 伴自我表露的主题展开研究,试图编制一套具有良
。 因此,本研究将同伴进一步
[10]
平、频次和可能性 好信、效度的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
细分为 3 类:最要好的同性朋友、最要好的异性朋友
和普通同学,以便在问卷编制的基础上深入考察青
2 研究方法
少年与不同同伴自我表露的特点。 其次,国外已有 2. 1 被试
的一些问卷在研究中发现存在问题。 有研究使用 2. 1. 1 开放式问卷被试 被试为北京市一普通中
JSDQ 来测查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没能得到 学初二、高二学生。 有效问卷 73 份。 其中女生 36
。 Pedersen 和 Higbee(1969)的一 人,男生 37 人。
[8,
11,
12]
一致的结论
项研究中同时使用 25 个项目和 60 个项目的不同版 2. 1. 2 预测被试 为考察问卷结构的合理性和筛
本的 JSDQ 却 得 到 了 不 一 致 的 结 果 。 Cozby
[13]
选项目,本研究在小范围内进行了预测。 被试为温
(1973)认为 JSDQ 存在严重的问题,许多用该问卷 州市一普通高中的高一、高二学生和一补习班的初
。 Raphael 一 ~ 初三学生共 273 人。 有效问卷 262 份,高一 49
[8]
来测量自我表露的研究价值令人怀疑
和 Dohrenwend(1987)研究表明有关自我表露与心 人,高二 49 人,初三 57 人,初二 59 人,初一 48 人;
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之所以不一致可能是由于 JSDQ 其中男生 102 人,女生 160 人。
的项目内容混淆了不良适应症状和精神病理学症 2. 1. 3 正式施测被试 被试为温州市两所普通初
。 该研究将 120 名经美国精神病学协会颁布 中和两所普通高中的初二、初三、高二、高三的 702
[12]

的 DSM-Ⅲ确诊的抑郁症患者和 197 名健康者就 27 名学生。 有效问卷共 655 份,初二 174 人,初三 138
个项目版本的 JSDQ 报告自我表露水平相比较,JS- 人,高二 201 人,高三 142 人;其中男生 359 人,女生
DQ 中的题目经临床专家评定,被分为与症状无关 293 人,有 3 人性别值缺失。
和受症状影响的两个分量表。 结果证实了原先的假 2. 2 研究程序
设,健康者比抑郁症患者更可能在与症状无关而不 2. 2. 1 收集原始资料 从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
是在受症状影响的题目上自我表露。 再次,国外有 的定义出发,以自我表露的主题事件为维度编制青
关成人自我表露的研究相当广泛和深入,而有关儿 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是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研
童青少年的自我表露研究则相对较少,已有的青少 究初始阶段,在分析相关文献,参照国外问卷的基础
年自我表露的研究所使用的问卷项目大多是从成人 上,预期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的主题包括兴趣爱
186 心 理 学 报 40 卷

好、观点态度、学习情况、学校经历、身体发育、情绪 放式问卷。 内容为一个开放式问题:“你与同伴表


情感、亲子关系和亲密友谊 8 个维度。 为检验预期 露的内容具体有哪些? 请尽可能多写出你可以想到
维度,并获得关于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内容的第 的方面。”对开放式问 卷 回 答 结 果 归 纳 整 理 如 表 1
一手资料,保证编制的正式问卷项目符合我国青少 所示。
年的生活实际,编制了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的开

表1 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N = 73)
内容 兴趣爱好 学校经历 学习情况 观点态度 亲密友谊 亲子关系 情绪情感
个人信息(频次) 52 26 28 22 18 11 18
非个人信息(频次) 0 30 22 16 34 26 16

可见,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的 么都说”,依次记 1 ~ 5 分。
内容主要集中在兴趣爱好、学校经历、学习情况、观 2. 3 研究工具
点态度、亲密友谊、亲子关系、情绪情感方面;除兴趣 (1)友谊质量问卷。 采用邹泓(1998)修订的青
爱好,自我表露的内容都既包括个人自己的信息,也 少年友谊质量问卷,分为 5 个维度,即信任与支持、
包括对非个人信息的自身感受(包括对对方或其他 陪伴与娱乐、肯定价值、亲密袒露与交流及冲突与背
人、事的评价、感受、看法等)。 叛。 问卷为 5 点计分,1 为“完全不符合”,5 为“完
2. 2. 2 编制正式问卷 对开放式问卷结果进行分 全符合”。 本 研 究 中 各 维 度 的 克 伦 巴 赫 α 系 数 在
析,发现青少年提及的有关情绪情感的表露是由具 0. 64 ~ 0. 90 之间。
体的事件或人而引发的,如“父母对我很严格,不让 (2)自我意识问卷。 修订香港学者 Shek(1994)
我有一点自己的空间,让我厌烦”、“同伴的行为让 翻译的自我意识量表 。 修订后的问卷仍包含个人

我很生气”、“考试没考好,让我很沮丧”等。 以自我 自我意识、公众自我意识和社交焦虑 3 个维度,项目


表露的主题事件为维度划分标准是本研究的基本思 由原来的 22 个删减为 16 个。 问卷为 5 点计分,1
路,因此拟将这些情绪情感项目归入学校经历、亲子 为“一点不像你”,
5 为“非常像你”。 本研究中各维
关系、亲密友谊等其它主题维度,情绪情感不作为独 度克伦巴赫 α 系数在 0. 77 ~ 0. 82 之间。
立维度。 有关身体发育方面的表露内容在开放式问 2. 4 问卷施测
卷中没有获得相应信息,但本研究拟在编制正式问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由研究者和一名
卷时暂且保留这个维度,因为有可能该主题对青少 助手共同完成。 测试前向学生说明来意,宣读指导
年来说是比较敏感的话题,使得他们在公众调查中 语,等所有学生都明白后开始施测,学生作答完毕后
不愿提及,而不代表在日常生活中不存在,因此根据 现场收回问卷,时间约为 30min。
前人研究结果添加相应项目。 至此,根据开放式问 2. 5 统计处理
卷和文献资料将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初步分 剔除 无 效 问 卷 后,原 始 数 据 录 入 采 用 EpiData
为 7 个维度,分别是兴趣爱好、学习情况、学校经历、 3. 0,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因子旋转采
观点态度、身体发育、亲子关系和亲密友谊。 依据这 用斜交旋转,计算工具为 SPSS 11. 5,验证性因素分
7 个维度,参考前人相关研究中问卷的项目进行项 析采用的计算工具是 Amos 4. 0。
目编制和筛选。 在编制出初始项目后由 2 名心理学
专业教师和 3 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仔细查阅各项
3 结果与分析
目,将不易理解或意思相近的项目标示出来。 随后, 3. 1 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这些有问题的项目进行适当的修改或删除,制定 由于问卷旨在考察青少年与 3 类不同同伴(最
出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正式问卷。 正式问卷共 要好的同性朋友、最要好的异性朋友和普通同学)
77 个项目。 每个项目请被试分别就自己与最要好 的自我表露,因此要考查同一问卷对 3 类不同目标
的同性朋友、最要好的异性朋友和普通同学的自我 人的共用性。 又由于最要好的同性朋友是青少年最
表露情况在 5 点量表上作答,从“几乎不说”到“什 主要的同伴(本研究发现 92. 7% 的青少年的最要好

∗ 特此感谢香港学者 Shek 的帮助,提供自我意识量表


2期 邹 泓 等: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的编制 187

朋友为同性),因此对问卷项目和维度的分析首先 较清晰,原先预想的测量项目大部分归到了一起。
基于青少年与最要好的同性朋友表露的数据,再同 根据分析结果,去掉在多个因素上都有较高载荷以
时检验对其它两类同伴的适用性,最终得以确定。 及不易解释的项目 39 个,去掉在最要好的同性朋友
为了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首先对青 数据中符合标准但在最要好的异性朋友和普通同学
少年与最要好的同性朋友自我表露的数据进行了 数据中不符合标准的项目 1 个,对剩余的 37 个项目
Bartlett 球形检验,检验值为 6823. 33,p < 0. 001,说 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限定 7 个
明各项目间有共享因素的可能性。 同时,样本适当 因素做斜交旋转。 结果显示,7 个因素累计方差贡
性度量值 KMO 为 0. 94,表明数据样本适宜作因素 献率 63. 42% ,各因素项目及载荷见表 2 (以青少年
分析。 对其它两类同伴数据的检验也都表明适宜作 与最要好的同性朋友表露的数据为例)。 然后对这
因素分析。 37 个项目在最要好的异性朋友数据中进行验证,结
对初始问卷的 77 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7 个因素累计方差贡献
果显示,维度结果也很清晰,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做斜交旋转。 结果显示,符合预 率 66. 80% ,项目因素载荷在 0. 38 ~ 0. 95 之间;同
期 7 个因素的理论假设。 7 个因素累计方差贡献率 样,采用普通同学数据,7 个因素累计方差 贡 献 率
54. 03% ,对这 7 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维度结构比 61. 50% ,项目因素载荷在 0. 35 ~ 0. 97 之间。

表2 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的因素项目及载荷
因素 1 因素 2 因素 3 因素 4 因素 5 因素 6 因素 7
项目 载荷 项目 载荷 项目 载荷 项目 载荷 项目 载荷 项目 载荷 项目 载荷
43 0. 73 35 0. 83 13 0. 58 65 0. 70 25 0. 50 54 0. 58 1 0. 58
44 0. 84 36 0. 91 14 0. 71 66 0. 74 26 0. 69 55 0. 82 2 0. 73
45 0. 96 37 0. 81 15 0. 86 70 0. 84 32 0. 59 56 0. 75 4 0. 58
46 0. 90 38 0. 77 16 0. 82 71 0. 77 33 0. 79 59 0. 63 5 0. 73
47 0. 85 39 0. 67 17 0. 64 72 0. 76 34 0. 85 60 0. 57 7 0. 66
48 0. 86
51 0. 35

因此,将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的主题归为以 法、感 受 或 发 生 在 他 们 之 间 的 事 件。 包 括 项 目:
下 7 个方面: (66)自己对他(她)的一些行为感到生气;(70 )自
因素 1 亲子关系,指青少年体验到的家庭气 己对他 (她)的 建 议;(72 )他 (她)的 缺 点 等 5 个
氛、家庭教养方式及自己与父母的交往关系等。 包 项目。
括项目:(45)自己感到不被父母信任;(47)自己与 因素 5 学习情况,指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遇
父母所发生的冲突;(51)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等共 7 到的一些事情及其对学习的感受或体验。 包括项
个项目。 目:(26 )自己学习上的优势;(33 )自己的学习方
因素 2 身体发育,指青少年对自身身体发育 法;(34)自己的学习目标等 5 个项目。
变化的关注或感受。 包括项目:(36)对自己目前身 因素 6 学校经历,指青少年在学校所发生或
材(如身高、体重、腰围、胸围等)的感受;(37)对自 经历的一些事件及自身感受。 包括项目:(55)某个
己长相的感受———喜欢或不喜欢的地方,如鼻子、眼 老师或同学出丑或搞笑的事;(56)同学或老师的一
睛、嘴巴、牙 齿 等;(38 )自 己 所 期 望 的 外 貌 等 5 个 些自己看不惯或不喜欢的行为;(59)自己与同学或
项目。 朋友的冲突等 5 个项目。
因素 3 兴趣爱好,指青少年平常的喜好。 包 因素 7 观点态度,指青少年对自己或周围的
括项目:(13)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音乐;(16)自己 人、事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包括项目:(2)自己对某
爱看的电视节目或电影;(17)自己喜欢的休闲娱乐 个异性朋友的好感或喜欢;(4)自己的信念或价值
方式,如打游戏、看漫画、上网、读书、运动、逛街等等 观;(5)自己对某个同学或朋友的性格特点的看法
5 个项目。 等 5 个项目。
因素 4 亲密友谊,指青少年对同伴的一些看
188 心 理 学 报 40 卷

3. 2 验证性因素分析 析。 与最要好的异性朋友自我表露的这组数据结果
为了考察构想模型与实际模型的拟合度,以及 显示,所有项目的因素载荷都在 0. 50 以上,模型各
拟合指数:χ / df = 2. 87 (χ = 1746. 91,df = 608 ),
2 2
项目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性
因素分析。 首先采用与最要好的同性朋友自我表露 GFI = 0. 87,TLI = 0. 92,CFI = 0. 93,RMSEA = 0. 05。
这组数据,对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的 37 个项 根据修正指数,模型修正方案和与最要好的同性朋
目的 7 因素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所有项目的 友自我表露这组数据非常相似,也是根据修正指数
因素载荷都在 0. 50 以上,模型各拟合指数:χ / df = 去掉交叉载荷较高的项目 1,设置项目 65 和 66,54
2

2. 62 (χ = 1595. 56,df = 608 ),GFI = 0. 88,TLI = 和 55,


46 和 47,
46 和 48 的误差项之间的相关路径,
2

0. 93,CFI = 0. 93,RMSEA = 0. 05。 根据修正指数设 只是再增加设置项目 47 和 48 的误差项之间的相关


置项目 33 和 34 的误差项之间的相关路径,再去掉 路径,得到最终模型(见表 3)。 与普通同学自我表
交叉载荷较高的项目 1 个(项目 1),对剩余的 36 个 露的这组数据结果显示,所有项目的因素载荷也都
在 0. 50 以上,模型各拟合指数:χ / df = 2. 41 (χ =
2 2
项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各拟合指数均有提
高,再根据此次因素分析的修正指数,依次设置项目 1463. 43,df = 608 ),GFI = 0. 89,TLI = 0. 92,CFI =
54 和 55,
46 和 47,
46 和 48 的误差项之间的相关路 0. 93,RMSEA = 0. 05。 根据修正指数,模型修正方
径,再次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最终模型(见表 案和与最要好的同性朋友自我表露这组数据也非常
3)。 同样为了进一步检验这一结构的合理性和这 相似,也是根据修正指数去掉交叉载荷较高的项目
些项目对青少年与其它同伴自我表露的普遍适用 1,设置项目 65 和 66,
54 和 55,
46 和 47,
46 和 48 的
性,继续采用与最要好的异性朋友和普通同学自我 误差项之间的相关路径,只是再增加设置项目 55 和
表露这两组数据分别对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 56,
47 和 48 的误差项之间的相关路径,得到最终模
的 37 个项目的 7 因素结构再次进行验证性因素分 型(见表 3)。

表3 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N = 655)
拟合指数 χ 2
df χ2 / df GFI TLI CFI RMSEA
与同性朋友 1208. 30 569 2. 12 0. 91 0. 95 0. 96 0. 04
与异性朋友 1322. 02 568 2. 33 0. 90 0. 95 0. 95 0. 05
与普通同学 1072. 89 567 1. 89 0. 92 0. 95 0. 96 0. 04

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说明该模型 据为例,见表 4)。 项目的因素载荷在 0. 58 ~ 0. 86


拟合度较好,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下面是青 之间,且大多数项目的载荷在 0. 60 以上,均达到心
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的项目标 理测量学的要求。
准载荷(以青少年与最要好的同性朋友自我表露数

表4 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项目标准载荷
因素 1 因素 2 因素 3 因素 4 因素 5 因素 6 因素 7
项目 载荷 项目 载荷 项目 载荷 项目 载荷 项目 载荷 项目 载荷 项目 载荷
43 0. 76 35 0. 75 13 0. 70 65 0. 74 25 0. 70 54 0. 61 2 0. 63
44 0. 85 36 0. 78 14 0. 76 66 0. 74 26 0. 72 55 0. 61 4 0. 71
45 0. 83 37 0. 86 15 0. 74 70 0. 82 32 0. 64 56 0. 72 5 0. 76
46 0. 78 38 0. 79 16 0. 76 71 0. 72 33 0. 76 59 0. 78 7 0. 74
47 0. 82 39 0. 75 17 0. 58 72 0. 78 34 0. 76 60 0. 72
48 0. 79
51 0. 66

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各维度的相关如表 正相关。
5 所示。 可见大多数维度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中等
2期 邹 泓 等: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的编制 189

表5 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各维度的相关
因素 1 2 3 4 5 6 7
1 1. 00
2 0. 68 ∗ ∗ 1. 00
3 0. 51 ∗ ∗ 0. 55 ∗ ∗ 1. 00
4 0. 67 ∗∗
0. 67 ∗∗
0. 50 ∗ ∗ 1. 00
5 0. 57 ∗∗
0. 58 ∗∗
0. 63 ∗ ∗ 0. 54 ∗ ∗ 1. 00
6 0. 61 ∗∗
0. 62 ∗∗
0. 59 ∗∗
0. 62 ∗∗
0. 59 ∗ ∗ 1. 00
7 0. 68 ∗∗
0. 73 ∗∗
0. 59 ∗∗
0. 70 ∗∗
0. 70 ∗ ∗ 0. 72 ∗ ∗ 1. 00

注:∗ ∗ p < 0. 01

3. 3 效度检验
3. 3. 1 相容效度 从友谊质量问卷中抽取出亲密
4 讨论
袒露与交流这一维度,计算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概念重新定义的预想得到了开放式问
各维度得分与亲密袒露与交流得分的相关。 友谊质 卷调查的支持。 青少年列举了许多自己在与同伴自
量问卷是让被试根据自己与首选的最好朋友的友谊 我表露过程中,对非个人信息的自身感受的自我表
状况作答的,又由于本研究发现 92. 7% 的青少年的 露内容,如“同伴让我不高兴的地方”、“父母之间的
最要好朋友为同性,因此取青少年与最要好的同性 事情给我带来的影响”、“自己对同伴的一些看法、
朋友自我表露这组数据做分析。 结果发现,自我表 建议和要求”、“父母对我的猜疑和不理解”等等。
露的 7 个维度得分与亲密袒露与交流得分有显著的 研究初期提出的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的主题
正相 关,依 次 为 0. 51,0. 49,0. 43,0. 47,0. 38, 内容除身体发育维度外都在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中
0. 48,0. 57。 这表明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具 获得相应内容。 亲子关系上,青少年提到了父母对
有较高的相容效度。 自己的管束、父母对自己的(不)理解、与父母的代
3. 3. 2 效标效度 在前人有关自我表露的研究中, 沟等;兴趣爱好上,青少年提到了自己的偶像、喜欢
个人自我意识与自我表露的关系得到了最一致的结 的音乐、书籍或电影、自己的爱好如玩游戏、足球、
论,即与同伴自我表露的水平与个人自我意识水平 NBA 等;亲密友谊上,青少年提到了同伴让自己不
。 个人自我意识指个体更关注自
[14 ~ 16]
存在正相关 高兴的地方、自己对同伴的建议和要求、自己对同伴
身内部情绪状态、动机等的倾向性。 高水平的个人 的一些行为感到失望等;学习情况上,青少年提到了
自我意识与个体对内部自我的更准确、更详细的认 自己学习上的困惑、学习压力、考试没考好、学习方
识相联系,而这些认识正是自我表露的素材。 因此 法等;学校经历上,青少年提到了学校或班级里发生
本研究以个人自我意识得分为效标,通过考察青少 的一些稀罕事、和同伴发生冲突、被老师批评、对某
年与同伴自我表露各维度得分与个人自我意识得分 些同学或老师的不满等;观点态度上,青少年提到自
的相关程度,来检验自编问卷的效标效度。 结果表 己的信念、对某个异性朋友的好感、自己不喜欢的一
明,自我表露的 7 个维度得分与个人自我意识得分 些自身缺点等。 前文已提到,青少年情绪情感的表
均有显著的正相关,依次为 0. 31,
0. 31,
0. 36,
0. 40, 露都是针对具体的事件或人有感而发的,因此本研
0. 38,
0. 26,
0. 40。 这表明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 究在编制正式问卷时,将情绪情感维度项目融入到
卷具有较高的效标效度。 其它的 7 个维度中去。 而有关身体发育内容的表露
3. 4 信度分析 在开放式问卷中几乎看不到相关的主题信息,这与
本研究考察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亲子关 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对身体发育敏感这一事实不相
系、身体发育、兴趣爱好、亲密友谊、学习情况、学校 符,但有可能越是敏感的话题青少年在公众调查中
经历、观点 态 度 的 克 伦 巴 赫 α 系 数 分 别 为 0. 92、 越不敢提及,而不代表在日常生活中不存在。 因此,
0. 89、0. 83、0. 88、0. 84、0. 83、0. 79。 7 个因素的克 在编制正式问卷时暂且将身体发育这一维度保留下
伦巴赫 α 系数均在 0. 7 以上,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 来,根据文献资料和青春期发育的特点确定了相关
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的一些项目,以待进一步检验。 对预测结果的探索
性因素分析和正式施测结果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可以
190 心 理 学 报 40 卷

发现,身体发育这个维度很显著地独立和突显出来, 的 时 候 更 愿 意 向 他 人 倾 诉,以 寻 求 支 持 或 理
。 青少年处在青春期这一特殊的生理心理
[25 ~ 27]
支持了研究者的假设。 根据预测结果的探索性因素 解
分析和正式结果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了青 时期,体验到更多的消极心境,因此表露的主题可能
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的 7 个主题:亲子关系、身体发 就是负向的多些。 第三,在身体发育维度上,所有与
育、兴趣爱好、亲密友谊、学习情况、学校经历和观点 青春期性发育相关项目都没有被保留下来,如 “自
态度。 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表明,青少年与同伴自 己青春期的身体发育变化”等。 有关身体发育的表
我表露的 7 因素结构模型较好地拟合了观测数据, 露内容仍停留在长相、身材等方面。 之前,考虑或许
支持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研究结果。 同时,本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父母与青少年这方面的沟通交
考察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达到可接受的水 流比较少,但青少年同伴之间在这方面的主题沟通
平。 因此,本研究编制的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 可能相对活跃,因为毕竟这是青少年在青春期面临
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测评青少年与同伴 的自身一大突出变化。 但结果表明,即使是青少年
自我表露的发展特点。 与同伴,有关这个主题的表露大多也是回避的。 国
问卷在设计时将青少年的同伴细分为 3 类:最 外的许多问卷涉及这一维度,这可能是由于国内外
要好的同性朋友、最要好的异性朋友和普通同学。 教育理念和内容的差异所致,国外对自身身体的关
本研究进一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青少年与 3 注或青春期性教育本身就是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要
类不同同伴 (最要好的同性朋友、最要好的异性朋 方面,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谈及此类问题持很自然
友和普通同学)的自我表露的总平均分进行总体比 和开放的态度,因此青少年对这些主题也有了更多
较。 结果表明,青少年与不同同伴的自我表露水平 的了解和关注,谈论自然增多。 而这些主题在我国
确实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F(6,
637)= 594. 01,p < 还是相当敏感的,在平常的教育生活中教师和家长
0. 001,得分高低排序依次为:最要好的同性朋友、最 也是尽量避免的,这种压力环境下青少年不敢谈论,
要好的异性朋友和普通同学。 这一结果支持了社会 或者说也不知道如何谈论。
渗透理论的观点和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 社会渗透
理论认为随着关系的亲密和发展,自我表露会变得
5 结论
。 研究也表明人们更愿意对 本研究结果表明:(1)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
[22]
越来越深入和广泛
。 青少年与最要好的朋友的关系
[23]
亲密的人表露 的主题包括:亲子关系、身体发育、兴趣爱好、亲密友
毋庸置疑要优于或亲密于与普通同学的关系,因此 谊、学习情况、学校经历和观点态度 7 个维度;(2)
两者间的自我表露也就会越多越深入。 自编的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具有心理测量学
分析问卷某些具体项目的特点,也能从另一侧 认可的信度和效度。
面反映我国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的特点。 首先,
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的主题项目中,负向表露内 致谢:特别感谢侯坷、王英春和马春荣等人在本文修
容要多于正向表露内容,尤其体现在学校经历、亲子 改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关系和亲密友谊 3 个维度中。 在学校经历维度里除
参 考 文 献
了一些客观事件项目外,都是一些负向项目,如“自
己与同学发生的冲突”、“自己被老师批评”;亲子关 1 Jourard S M,Lasakow P. Some factors in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8,56:91 ~ 98
系中除了“父母对自己的关怀”这一正向项目外,其
2 Derlega V J,Metts S,Petronio S,et al. Self-disclosure. Stage
余都是负向的亲子关系项目;亲密友谊维度也是如
Publications,Inc,1993
此,如“自己感到对方让自己生气或失望的地方”、 3 Duane B,Karen P. Patterns and functions of self-disclosure during
“对方的缺点”等。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解释: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In Rotenberg K J,Disclosure processes
第一,实证研究和经验都表明,一般正向自我表露在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onography). Cambridge,New

交往初期较多,随着关系的深入,负向的自我表露会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0 ~ 56


4 Thomas J. B,Nancy A H. Intimacy and self-disclosure in
。 青少年与同伴的关系日益重要并逐渐
[22,
24]
增多
friendships. In:Rotenberg K J ed. Disclosure processes in
取代了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得他们愿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onography). Cambridge,New York:
意也敢于敞开心扉,将负向的信息表露给同伴,表达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57 ~ 77
自己的真实感受。 第二,人们总是在郁闷或不开心 5 Shmuel S,Brett L,Zwi K,et al. Adolescent intimacy revisited.
2期 邹 泓 等: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的编制 191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97,26(5):597 ~ 617 (李林英,陈会昌. 大学生自我表露的调查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


Sharabany R,Wiseman H. Close relationships in adolescence:the 2004,
育, 20(3):
62 ~ 67 )
case of the Kibbutz.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93,22 17 Li L Y,Chen H C. Self-disclosure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6):671 ~ 695 personality traits,loneliness,and mental health in college students
6 Hargie O D W,Tourish D,Curtis L. Gender,religion,and (in Chinese).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2003,
17(10):
adolescent patterns of self-disclosure in the divided society of 666 ~ 668
Northern Ireland. Adolescence,2001,36(144):665 ~ 677 (李林英,陈会昌. 大学生的自我表露与人格特征、孤独、心理健
7 Cozby P C. Self-disclosure:A literature review. Psychological 2003,
康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7(10):
666 ~ 668 )
Bulletin,1973,79(2):73 ~ 91 18 Li D P,Yu M Z,Wang C K,et al. Self-disclosure and self-
8 Chelune G J. Reactions to male and female disclosure at two concealment in adolesce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leve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6,34: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es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1000 ~ 1003 and Education,2006,22(4):83 ~ 89
9 Berg J H,Derlega V J. Themes in the study of self-disclosure. (李董平,余苗梓,王才康等人. 青少年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的
In:Derlega V J,Berg. J H ed. Self-disclosure:theory,research 2006,
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2(4):
and therapy (monography). New York and London:Plenum, 83 ~ 89)
1987. 1 ~ 8 19 Xiu L,Chen H C,Yue Y H. Development of self-disclosure of
10 Kowalski R M. Speaking the unspeakable:self-disclosure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In Robin. M K,Mark R L. The social psychology 2006,22(1):43 ~ 46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interfaces of social and (邱莉,陈会昌,岳永华. 中学生自我表露的发展. 心理发展与
clinical psychology (monography). Washington,D C:American 2006,
教育, 22(1):
43 ~ 46)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9. 225 ~ 247 20 Donald L R,Yang H B,Michael P. A comparison of self-reported
11 Raphael K G,Dohrenwend B P. Self-disclosure and mental self-disclosure among Chinese and North Americans. In:Petronio S
health:A problem of confounde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ed. Balancing the secrets of private disclosures (monography).
Abnormal Psychology,1987,96(3):214 ~ 217 Mahwah N 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0. 215 ~ 234
12 Stokes J P. The relation of loneliness and self-disclosure. In 21 Altman I,Taylor D. Social penetration:the development of
Derlega V J,Berg J H. Self-disclosure:theory,research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New York:Holt Rinehart,
therapy (monography). New York and London:Plenum,1987. Winston,1973
175 ~ 200 22 Collins N L,Miller L C. Self-disclosure and liking:A meta-
13 Dennis R P,Frank F F,Steven M C,et al. Early adolescent age 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4,116(3):457 ~ 475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tterns of emotional self-disclosure to 23 Gary E S,John P K. Repression,emotional disclosure,and
parents and friends. Adolescence,1990,25(100):959 ~ 976 health:theoretical,empirical,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In
14 Franzoi S L,Davis M H. Adolescent self-disclosure and James W P,Emotion,disclosure,and health (monography).
loneliness: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 and parental influences. Washington,D 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2. 177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8(3):768 ~ 193
~ 780 24 DeVito J A.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 The eight
15 Davis M H,Franzoi S L. Adolescent loneliness,self-disclosure, edition. New York:Longman,1998.
and 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25 Derlega V J,Metts S,Petronio S,et al. Self-disclosure. Sta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3):595 Publications,Inc,1993
~ 608 26 Jeffrey H K,David H L,Crystal D C,et al. Disclosing versus
16 Li L Y,Chen H C. Investig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self- concealing distressing information:linking self-reported tendencies
disclosure (in Chines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o situ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2,
Education,2004,20(3):62 ~ 67 36:531 ~ 538
192 心 理 学 报 40 卷

Development of the Adolescent Self-disclosure with Peers Questionnaire

ZOU Hong ,JI ANG Suo


1 2,
1

(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1

(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in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Public Health,Wenzhou Medical College,Wenzhou 325035,China)
2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adolescent self-disclosure with peers is defined as a behavioral process in which adolescents reveal
personal information aspects about themselves such as their opinions,feelings,personalities,and experiences as well as
share their comments and ideas about other persons and things directly through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and other
means. Peer self-disclosure benefits adolescents ' social adaptation as well as their development both phys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However,compared with studies on adults,those on adolescents are relatively few. Besides,most recent
questionnaires in these studies were not designed specifically for adolescents. Instead,the items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questionnaires for adults. Moreover,some questionnaires had serious problems. Since some domestic researchers applied
overseas questionnaires directly,the applicability of these questionnaires had been ignored. Therefore,we tried to develop
a questionnaire on adolescent self-disclosure with peers that can reflect adolescent characteristics and focus on the given
topics of adolescence.
Seventy-three adolescent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an un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Based on literature searches and
adolescents’ opinions,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was developed. Thereafter,262 adolescents completed the initial
questionnaire. Further,655 adolescents from four grades completed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on adolescent self-disclosure
with peers. We also tested the reliabilities and validities of this questionnaire through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The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topics of adolescent self-disclosure with peers contained seven
dimensions. They wer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physical development,tastes and interests,friendship,academic
performance,experiences in school,and attitudes and opinions. The final questionnaire included 36 items. The result of
th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validity of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was acceptable,with the factor
loading of each item above 0. 58,and the Cronbach’s α coefficients of the seven factors were 0. 920,0. 887,0. 832,0.
879,0. 839,0. 827,0. 794,respectively.
The seven main dimensions of the topics of adolescent self-disclosure with peers wer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physical development,tastes and interests,friendship,academic performance,experiences in school,and attitudes and
opinions.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questionnaire on adolescent self-
disclosure with peers are acceptable.
Key words adolescents,peers,self-disclosure,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