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5

单位代码 10635

学 号 112019309000584

硕士学位论文
虚拟偶像粉丝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
——以虚拟女团 A-soul 的粉丝群体为例

论文作者: 陶一晨
指导教师: 刘丹凌 教授
学科专业: 传播学
研究方向:新媒体文化
提交论文日期:2022 年 4 月 2 日
论文答辩日期:2022 年 5 月 27 日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中 国 •重 庆
2022 年 5 月
独创性声 明

学 位 论 文题 目 


认 〇羞 s 未
t 裤勺 句 

本 学 位 论 文 是作 者 在 导 师 指 导 下 独 立 完 成 的 研 究 工 作 及 取 得 的 研


究成 果 , 恪 守 学术 诚 信 , 遵守 学术准则 。
对 本 研 究 及 学位 论文 撰 写 曾

做 出 贡献 的 老 师 、 朋友 、 同 仁 在文 中 作 了 明 确说 明 并 表 示 衷 心 感 谢 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导 师 签 名 : 

签名 日 期 :

o U 年5 月 签 名
日 日 期 :
加1 几 年 S 月 5 

学位 论 文版权 使用 授权 书


本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完 全 了 解 西 南 大 学有 关 保 留 、 使 用 学 位论 文 的 规


定 , 有 权 保 留 并 向 国 家 有 关 部 门 或 机 构 送 交论 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磁 盘 ,



许 论 文 被查 阅和 借 阅 。
本 人 授 权 西 南 大 学研 究 生 院 可 以 将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分 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 库 进 行 检 索 , 可 以采用 影 印 、
缩 印 或扫


描 等 复制 手 段 保存 、 汇编 学 位 论文 

本 论文 公开 时 间 :
M获学位 当 年 ;
□ 推迟 1
年 ;
□ 推迟 2 年 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导 师 签 名 : 

签名 签 名 ¥
日 期 年 彡 月 日 日 期 :
年 月 ■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III
绪 论.................................................................................................................................. 1
一、研究缘起............................................................................................................ 1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3
三、文献综述............................................................................................................ 4
四、研究问题与方法................................................................................................ 9
第一章 从观看到入迷:虚拟偶像粉丝迷群的形成.................................................... 13
第一节 数字文化语境的成熟................................................................................. 13
一、环境浸润:真实坐标的移动................................................................... 14
二、二次元的发展:偶像虚拟化潮流........................................................... 14
三、参与文化盛行:粉丝生产力的解放....................................................... 15
第二节 陪伴、养成与自助:虚拟偶像的独特魅力............................................. 16
一、陪伴性:超越现实的亲切感................................................................... 17
二、养成性:成长型游戏的参与感............................................................... 20
三、自助性:书写自我的满足感................................................................... 25
第二章 自我认同建构:以偶像为介质的多维建构.................................................... 31
第一节 角色扮演:基于个体代入的自我认同..................................................... 31
一、角色选择:在自我意识的确认中确立认同........................................... 32
二、角色演绎:在主客我的互动中建立认同............................................... 33
第二节 他者评价:与外界互动中统一自我......................................................... 35
一、社区耕作与文化资本积累....................................................................... 35
二、金钱投入与粉丝身份公示....................................................................... 37
第三节 个性消费:在反群体中凸显自我............................................................. 38
一、“发病”:在表演式消费中获得认同................................................... 38
二、缝合:在玩梗式消费中构建认同........................................................... 39
三、嘲笑:在贬低式消费中实现认同........................................................... 40
第三章 双重边界中的群体认同.................................................................................... 43
第一节 “我们”是 A-soul 的粉丝.........................................................................43
一、名称识别:划分内外边界....................................................................... 44
二、模因传播:循环加强认同....................................................................... 45
三、群体比较:优化群际边界....................................................................... 45
第二节 “我们”是网络亚文化的“巴比伦塔”................................................. 46
一、对阵与补充:在自我赋权中建构群体认同........................................... 47
二、冲突与平衡:于饭圈文化的抵抗中彰显身份....................................... 48
结语:虚拟偶像迷群:自助式追星的意义与反思..................................................... 53
第一节 意义:认同机制的构建............................................................................. 53
一、个人认同与 A-soul 粉丝个体...................................................................53
二、群体认同与 A-soul 粉丝群体...................................................................54
第二节 反思:丰盛社会的情绪泡沫..................................................................... 55
一、亲密关系的虚拟化................................................................................... 55
二、非理性对抗的消极影响........................................................................... 56
参考文献......................................................................................................................... 59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63
附 录................................................................................................................................ 65
附录一:受访者基本信息...................................................................................... 65
附录二:访谈大纲.................................................................................................. 66
致 谢................................................................................................................................ 67
摘要

虚拟偶像粉丝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
——以虚拟女团 A-soul 的粉丝群体为例
作者:陶一晨

指导教师:刘丹凌教授

摘要

随着技术发展和数字青年的成长,虚拟偶像正在步入大众视野,成为互联网
时代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虚拟女团 A-soul 正式出道后,凭借领先业界的技
术展现、幕后演员的职业素养、包容自由的创作氛围,俘获大批粉丝。2021 年 7
月 16 日,A-soul 的成员贝拉直播表演时,粉丝充值的大航海舰长数量破万,当晚
营收超过 177 万元,登顶 B 站直播排行榜。2022 年 1 月,组合成员嘉然和珈乐上
榜 B 站百大 UP 主,更是彰显了虚拟偶像及其粉丝不俗的影响力。相比真人偶
像,不受有机体束缚的虚拟偶像既有亲切、可爱等人类属性又拥有混沌、流动与
想象等赛博品质,解决了传统偶像容易出现的人设崩塌、遥不可及等问题 ,在精
准满足粉丝幻想的同时,亦提供给他们诸多新的行动可能,让他们以多种方式获
取情感归属以及身份认同。因此本研究运用参与式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以虚拟
女团 A-soul 的粉丝群体为例,对该群体的身份认同进行研究。发现 A-soul 在角色
与真人、前台与后台、真实与虚拟的模糊与缝合中释放其超现实魅力,亦为粉丝
开辟了挥洒自身想象与创意的空间。粉丝以 A-soul 之名展演自我,通过角色扮
演、反群体消费等文化实践体验自我并连接他人,既共同织就了一幅不同层级的
“A-soul 图景”,也在 A-soul 粉丝、亚文化巴比伦塔守护者这两重边界的划
分、比较与强化中建构群体认同。本研究也探讨了虚拟偶像粉丝文化存在的成
因、特点与问题,注意到该群体存在着混乱、空虚等特点以及背后所牵连的社会
问题与矛盾,以期增进外界对该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认识,充实目前学界的粉丝文
化研究。

关键词:虚拟偶像,自我认同,群体认同

I
Abstract

A Study on the identity of virtual idol fan groups

--Taking the fan group of virtual girl group A-soul as


an example
Author Tao Yichen taught
Instructor Professor Liu Danling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growth of digital youth, virtual idols
are stepping into the public eye and becoming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Internet era. After its official debut, virtual girl group A-soul
has captured a large number of fans with its industry-leading technical presentation,
professionalism of behind-the-scenes actors, and inclusive and free creative atmosphere.
on July 16, 2021, A-soul's member Bella's live performance saw the number of fans
topping up the number of Grand Voyage captains break 10,000, generating over 1.77
million yuan in revenue that night and topping the B-site live ranking. in January 2022,
group Members Diana and Carol made the list of the top 100 UP owners on B station,
further highlighting the uncommon influence of virtual idols and their fans. Compared
with real idols, virtual idols, which are not bound by organic bodies, possess both
human attributes such as affection and cuteness and cyber qualities such as chaos, flow
and imagination, which solve the problems of collapsing persona and unreachability that
traditional idols are prone to, and provide fans with many new possibilities of action
while precisely satisfying their fantasies, allowing them to obtain emotional belonging
and identity in many ways.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
depth interviews to study the identity of the virtual girl group A-soul as an example. It is
found that A-soul unleashes its surreal charm in the blurring and stitching of character
and real, front and backstage, real and virtual, and opens up space for fans to express
their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In the name of A-soul, the fans perform themselves,
experience themselves and connect with others through role-playing, anti-group
consumption and other cultural practices, which together weave a "picture of A-soul"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also construct the boundary between A-soul fans and the guardians
of the subculture Babylon Tower in the division, comparison and reinforcement of the
two. group identity. This study also explores the causes,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virtual idol fan culture, noting the confusion and emptiness of the group and the social

III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behind i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youth subculture group and enrich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fan culture in academia.

Keywords: virtual idols, self-identity, group identity

IV
绪论

绪论

一、研究缘起
2020 年央视举办选秀节目《上线吧!华彩少年》,虚拟偶像“翎 Ling”作为参
赛选手与真人偶像同台竞技,表演京剧传统剧目,引起广泛关注,不仅与特斯
拉、奈雪的茶等知名品牌达成合作,也在微博拥有了近十万粉丝。在海外,拥有
300 多万 ins 粉丝的虚拟网红 Miquela 与 Dior 等一线大牌合作,入选《时代》年度
“网络最具影响力人士”的榜单,仅在 2020 年的收入就超过了 1200 万美元,展
现了虚拟偶像的发展潜力。根据爱奇艺发布的《2019 虚拟偶像观察报告》,2019
年中国二次元用户规模达到 4.9 亿,有 3.9 亿人正在关注虚拟偶像,或在关注虚拟
偶像的路上。①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虚拟偶像行业市场规模约 5.08 亿
元。爱奇艺曾于 2020 年推出虚拟偶像选拔节目《跨次元新星》,次年专门成立
了专注虚拟偶像业务的理想国工作室,旗下艺人包括了 D.M 组合、十火、秋蒂等
多位虚拟偶像。2020 年 10 月,国内著名的娱乐公司乐华在年度最新企划中推出
了虚拟偶像女团 A-soul,并打出了“永不塌房”的口号,各方力量入局让虚拟偶
像市场再度火热。可以说,依托先进的动作捕捉、实时渲染、3D 建模、AR、VR
等技术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完善,虚拟偶像形态已超越了传统的文化范畴,不再局
限于动漫游戏、合成音乐、线上直播等传统模式,而是与真人偶像类似,拥有签
约包装、出道单曲、通稿营销等一系列流程。不仅可以参与现场活动、线下演唱
会、直播游戏与商务合作,还能在整个过程中做到与观众即时互动,以更多样的
形式介入现实生活。
虚拟偶像正慢慢走向成熟化、大众化,活跃在偶像、时尚、游戏、动漫等多
个领域,这背后不仅仅是技术和商业资本赋能,更是因为受众端“Z 世代”的崛
起。“Z 世代”是伴随着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也是在最接近西方原子家庭结
构中出生的一代。根据 QuestMobile《2020 年 Z 世代洞察报告》,该群体月人均
使用时长近 175 个小时,高出全网用户 35 个小时,偏爱二次元、追星、游戏属性

较强媒介。 媒体常常为其贴上孤独、无聊等标签,认为他们汇集而不聚集,没
有灵魂、思想,是独自坐在屏幕前与世隔绝、分散的蛰居族,体现了数字媒介时
代的群体性孤独现状。③

作为一种自带关系属性的新型传播媒介,虚拟偶像是人类强关系的延伸 ,

爱奇艺.2019 虚拟偶像观察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1004591.html

QuestMobile.2020 年 Z 世代洞察报告[EB/OL].https://www.cbndata.com/report/2522/detail?isReading=report&
page=1

(德)韩炳哲著、程巍译.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1.

喻国明,杨名宜.虚拟偶像:一种自带关系属性的新型传播媒介[J].新闻与写作,2020(10):68-73.

1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外观上看,他们通常拥有完美的脸庞和身材、百变的造型、动听的歌喉、曼妙
的舞姿以及鲜明讨喜的性格设定,不会因为生理或人为因素出现偶像失格等问
题,满足了粉丝的审美需求。从技术上看,计算机设计了动漫形象、梦幻场景、
表演特效,既创造了虚拟偶像的超现实魅力,也为粉丝的互动创造了可控安全的
后台空间,满足了粉丝的陪伴需求。从偶像本身来看,其流动、开放的人物设定
让虚拟偶像可以精准满足粉丝的期待和幻想,亦为粉丝行动提供了诸多新可能。
他们在以 A-soul 为中介的输出与输入中,经历了从观看、养成偶像再到自助式追
星的重心转移,获得别样的情感体验以及精神归属,本研究由此为重点展开。
本文以虚拟偶像女团 A-soul 的粉丝群体作为个案进行研究。A-soul 是国内著
名的娱乐公司乐华在 2020 年年度最新企划中推出的虚拟偶像女团,2020 年 11 月
23 日,A-soul 的官方账号陆续公布了该女团的企划、虚拟形象以及 3D 模型,12
月 1 日,A-soul 官方发布首支单曲为《Quiet》正式出道。不同于基于音源软件生
成的初音未来和其纯粹的 UGC 模式,虚拟女团 A-soul 背后是五位经过训练的
“中之人”在扮演虚拟偶像企划中的角色。她们在幕后通过技能训练、观众反
馈、市场调研不断调整角色设定、优化人物模型、改进扮演方式,最大化的满足
观众需求。在与观众互动时,身穿动捕设备的她们利用强大的 CG 与实时动捕技
术将真人特色融入到虚拟形象中,弱化了虚拟偶像普遍存在表情动作僵硬、合成
感明显等问题,呈现出如梦似幻的歌舞表演与亲切细腻的情感互动,最终实现了
角色与真人、前台与后台、真实与虚拟的模糊与缝合。可以说,虚拟偶像 A-soul
既无限接近人类又拥有“皮魂分离”的赛博品质,是具有灵活度与延展性等特质
的“完美偶像”,出道后迅速收获了大量粉丝,2021 年 3 月 7 日,A-soul 成员嘉
然进行生日直播,大航海舰长数量一度突破两千,登顶当月虚拟偶像的“舰长”
充值纪录榜。2021 年 6 月 12 日,在成员向晚的直播间,粉丝刷出了价值 125.58
万的礼物,当晚总计有 1.19 万人付费,舰长达到 6900 名,彰显了粉丝强大的文
化消费力。7 月 16 日晚成员贝拉生日直播,大航海舰队破万,营收超过 177 万,
再次打破虚拟偶像直播的营收记录,堪称虚拟偶像展演活动中的里程碑事件,也
从侧面反映了虚拟偶像及其粉丝在社会文化以及经济领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2
绪论

图 1.虚拟女团 A-soul 及其粉丝


与一般粉丝群体不同的是,A-soul 的粉丝除了观看偶像直播、发布弹幕与评
论外,还热衷于与偶像相关二次创作,他们或是写下风格各异的评论文章,在文
中自称“嘉然小姐的狗”“下水道的老鼠”,或是在论坛上扮演反群体污名偶
像,制造混乱战场,或是利用视频语言,展示身着滑稽服饰的自己如何为了偶像
而癫狂。此外,与粉圈“圈地自萌”“严格管理”的风格不同,A-soul 的粉丝还
热衷于在其他亚文化圈层,以高调的行为引来围观,并将部分围观群众吸纳其
中,在欺骗、吸引圈外群众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最后,在这种相对混乱、去
中心化的氛围中,他们将自己的粉丝社区定位为网络亚文化的“巴比伦塔”,意
为来自不同亚文化圈子的观众,都在这里放下偏见、自由发言,并以内部自
肃、对外征战等方式维持其自由平等的评论氛围,推进“巴比伦塔”共同体的建
构,在区别主流文化、饭圈文化中彰显自我优越。
综上,A-soul 作为新时代虚拟偶像的典型代表,而围绕 A-soul 形成的粉丝社
群有着独特的实践行为和运作过程,本文选择 A-soul 粉丝“一个魂”作为个案探
究和分析,重点关注 A-soul 粉丝围绕偶像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与身份认同建构之间
的关系。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本研究从身份认同这一视角切入,通过对粉丝实践活动的观察、描述和分
析,研究 A-soul 粉丝在此过程中获取和生成的是什么,又是如何建构自身身份认
同的。
一方面,目前国内研究者对虚拟偶像的关注还是停留在初音未来、洛天依等
技术驱动型虚拟偶像,以 A-soul 为代表的综合型虚拟偶像研究较少,尤其是对虚
拟偶像粉丝群体背后所体现的社会文化还缺乏分析。目前,虚拟偶像粉丝群体正
在逐步壮大,他们大多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 90 后、00 后,作为社会发展

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新生力量,研究他们的文化活动以及他们在社会文化层面的作为是极具深远意
义的。另一方面,A-soul 粉丝的身份认同研究,隶属于粉丝文化的研究,通过观
察得知,A-soul 粉圈与真人饭圈在心理动机及实践行为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该粉
丝群体也肉眼可见的有着愈发壮大的趋势,对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对于填补
当前粉丝文化的空缺有着较为显著的理论意义。

三、文献综述
本文是以虚拟女团 A-soul 的粉丝群体作为案例进行研究,隶属于文化研究中
的粉丝文化研究。粉丝文化的研究最初源自于西方,20 世纪初国内选秀节目的火
爆给本土粉丝文化带来了研究契机。因此在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将对国外的
“迷”研究、国内的粉丝文化研究进行一次梳理,在借鉴、分析大量学者文献整
理、分类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罗列出国外粉丝文化研究中出现三次浪潮以及
国内粉丝文化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粉丝经济”“数字劳工”“生产消费”
“组织机制”等。此外,作为本研究的理论视角和对象,粉丝群体的身份认同和
虚拟偶像粉丝的文献梳理也是文献综述重要组成部分。在梳理中发现国内研究者
对产业驱动型虚拟偶像及其迷群缺少关注,特别是该群体如何以偶像为中介进行
认同实践的研究较少。

(一)国内外粉丝文化理论的发展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葛兰西对阶级本质主义的摒弃使得阶级以外的文化斗
争形式和压迫/反抗关系进入文化研究的视野,在这样的背景下,受众研究领域开
始关注文化消费者到底是被主导意识形态收编还是对其进行抵抗,在这一时期代
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的《电视话语的解码与编码》
(1973),他区分了接收者在解读文本时的三种类型,提出了编码解码理论。米
歇尔·德赛都(Michel de Certeau)则更进一步强调大众消费者的能动性与创造
性,看到了受众在消费过程的抵抗力量,在《日常生活的实践》(1974)中将

“偷盗”“闪躲”“偷袭”等战争术语引入大众文化研究领域 ,约翰·菲斯克
(John Fiske)接受了德赛都等人的理论,并充分运用到对电视文本和流行文化迷
的研究中,在《电视文化》(1987)中提出了久负盛名的“两种经济理论” ②,
粉丝不仅是文化产品的接受者,还参与到文本生产中。粉丝文化研究在对消费者
及其创造性的欢呼中登场。同一时期的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在《文本
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1992)中,借用德赛都、费斯克的理论框架,


(法)米歇尔·德赛都著,方琳琳,黄春柳译.日常生活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
(美)约翰·菲斯克著,祁阿红,张鲲译.电视文化[M].北京:北京商务印刷馆 2005:448.

4
绪论

并运用到粉丝文化的分析中,他把民众阅读视作一系列的前进撤退、玩弄文本的
战术和游戏,先将文本打碎,再重新拼贴。从已有素材中抢救出能用来理解个人
生活经验的只言片语,高度评价了受众的抵抗性。① 总之,这一时期的粉丝文化
研究直指粉丝的“抵抗性”和“创造性”,夯实了积极的受众观。
90 年代以后,以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为代表的学者开始从
消费社会学这一视角研究关注受众群体的消费和兴趣如何反映了他们的社会资
本,以及社群内部由此形成的阶层制度,这些理论对粉丝文化研究产生重要影
响,学者们重点关注粉丝文化中对社会、文化、经济的等级的再现。例如乔纳
森·格雷和康奈尔·山德沃斯等学者在《Fandom》(2007)指出,粉丝的抵抗的
往往出于个人惯习与爱好,这些惯习与爱好品味,是受社会因素影响而被建构起

来的。
随着新媒体迅速崛起,为粉丝文化的传播实践提供新的方式,其影响力也逐
渐扩大,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大众现象。学者逐渐关注到了网络技术对粉丝的影
响,将目光放在技术对粉丝文化影响上,例如南希·贝姆(Nancy K. Baym)的
《打开,登录:肥皂剧,迷群和网上社区》(1997)。尼古拉斯·艾伯柯龙比和
布莱恩·郎赫斯特认为,收编/抵抗这一宏大的社会理论不能关照到受众媒介接触
的多样化,以及处于不同社会权力中受众的立场与身份的多样化,因此,他们在
《受众:展演和想象的社会学理论》(1998)提出奇观表演范式。奇观表演理论
突出身份概念,强调受众在日常生活的复杂语境中变化不定的身份建构。这一范
式下的研究突出粉丝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认同形成和重组,侧重于研究迷群体的
自恋心理与表演动因,将抵抗/收编所关注的权力与阶级问题放到次要位置。劳伦
斯·克罗斯伯格(Lawewnce Grossberg)在《这屋里有粉丝吗?粉都的情感感受
力》中反驳了抵抗收编范式下精英主义的粉都观,而将粉丝对偶像以及自身身份
的“情感”与“认同”作为粉丝与普通大众的区分标准。康奈尔·桑德沃斯
(Cornel Sandvoss)在《粉丝:消费之镜》(2002)中提出,粉丝对于偶像除了
崇拜之外,还有情感投入,应该关注的是粉丝的认同和心理动机之间的关系。这
些理论拓展了粉丝文化研究的视野,使得粉丝文化领域呈现多元、开放的特点。
我国对于粉丝文化的研究的起步较晚,20 世纪初,《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
火爆全国,追星族常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粉丝文化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中
国学者陶东风出版了《粉丝文化读本》(2009),从粉丝定义、消费特征、情感
认同以及文化政治等方面总结了国外的相关研究介绍了国外粉丝文化的相关的成


(美)亨利·詹金斯著,郑熙青译.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年.
Jonathan Gray,Cornel Sandvoss,C. Lee Harrington. Fandom:Identities and Communities in a Mediated

World[M].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7:3.

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果,介绍了粉丝文化现象以及其研究传统路径。推进了国内粉丝文化的研究,如
杨玲的《转型时代的娱乐狂欢——超女粉丝与大众文化消费》(2012)将超女粉
丝文化与中国社会转型联系起来,对新媒介环境中粉丝文化消费的新特征做出初
步探讨。张蔷的《粉丝力量大》(2010)从国内的粉丝文化出发,从明星、
HelloKitty 到可口可乐,层层深入探讨粉丝与偶像一体两面的关系进而延伸到社
会品牌营销上。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网络社区的迷群有了更加多元的划分,学者朱丽
丽在《数字青年:一种文化研究的新视角》(2016)中,从微观视角出发,描绘
了新媒介环境下数字青年群体的生活图景,涉及到了二次元文化、耽美小说、字
幕组、郭敬明、中国好声音等等,进而揭示了数字青年的鲜活面貌与文化逻辑。
目前,国内关于粉丝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外研究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的
粉丝文化做出解读,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其一是针对网络时代的粉丝经济
的研究,不仅将粉丝群体当作观众研究,而是注重于粉丝群体对于经济模式、社
① ②
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提出了经营粉丝社群的营销策略。 指导未来的粉丝营
销。其二是集中在新媒体语境下粉丝文化生产与消费、话语权、数字劳工等问
题。其三是从粉丝组织为切入点,阐释了粉丝组织的形成与发展、组织内部的规
则、机制等,如雷蔚真的《网络迷群与跨国传播——给予字幕组现象的研究》刻
画了网络迷群的基本特征与组织架构,探究粉丝群体的参与行为实践与个人或集
体认同等。

(二)粉丝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

埃里克森(1998)将认同其定义为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

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和内在自信。 侧重个体对自
我的确认和认知,他认为自我同一性包括自我同一性、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
性,这里的自我即包括对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与环境、个
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
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2016)中也指出,自我是在个人经历与社
会情境的联结与反思中被建构出来,自我认同离不开由自身经历所形成的反思性

理解的自我。 不少学者采用身份认同视角探究粉丝实践活动,为本研究提供了
一定的理论参考。


蔡骐.社会化网络时代的粉丝经济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5-11.

肖芃,高森宇.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的营销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10):118-121.
(美)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化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78.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夏璐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6:58.

6
绪论

有学者认为粉丝之所以会对某个对象产生出狂热的追捧行为,是基于他们希
望通过这种情感来建构和呈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自我形象以实现对自我身份的强
烈认同。① 国内学者张飞宇《网络迷群自我认同研究以及邓惟佳的《能动的迷—
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都从自我认同这一视角分析粉丝的内在情感。青少
年成为粉丝可以被理解成其在青春期阶段尝试走出自我同一性的角色冲突,建构
身份认同的过程。除了娱乐明星性魅力的展示为粉丝所带来的愉悦,粉丝可以通
过公益行为等集体组织的活动来增进群体归属感,并依靠创造集体记忆获取对粉

丝身份的认同。 学者蔡骐和廖婕以广州和长沙两地的青少年粉丝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当代青少年粉丝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动机进行了探究,将其
心理动机归结为宣泄心理和从众心理、认同心理三类。还有学者从消费社会视角
出发,把认同作为人们主动选择、创造、管理和维护的结果,往往通过特定的行
为和符号产品来表达和凸显。消费既构成塑造认同的原材料,又构成人们用以显

示认同的符号、象征和社会交流的工具。 而粉丝是通过文化消费所能获取的社

会资本对于他在社群中的阶层和权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学者深描新媒介
时代粉丝群体丰富的自我展演所造就的社会景观,揭示了粉丝如何在群体狂欢与
个体展现等行为中构建日常身份。如孙曌闻的《奇观与展演:社交媒体环境中偶
像迷群传播行为研究》、朱姝的《想象与展演:K-POP 迷的日常实践及其意义生
产研究》。
通过以上梳理可知,学界对于粉丝身份认同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社会学
领域出发,但是相关著述还不算丰富,对象也集中在真人偶像粉丝群体。因此本
研究将从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两个层面出发,分析虚拟偶像 A-soul 的粉丝如何以
A-soul 为中介进行实践活动并实现自我的建构。

(三)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群体的研究

“虚拟偶像”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已出现,日漫 2D 动画《超时空要塞》


中的角色“林明美”以角色身份发布单曲,成为初代虚拟偶像。2007 年,基于音
源合成软件 Vocaloid 生成的虚拟歌姬初音未来横空出世,让每位用户都可以利用
其声源库自行谱曲和编曲,“音源库+虚拟形象”的运营模式将虚拟偶像带入了
新发展阶段。但是时至今日,虚拟偶像还是没有明确定义,究其原因,主要是虚
拟偶像的形式还在不断发生变化。有学者强调其技术基础,认为虚拟偶像是动画

Smith,S,Fisher,D,and Cole,S J.The lived meanings of fanaticism: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role of labels and

categoriesin defining the self in consumer culture[J].Consumption,Markets and Culture,2007,10(2):77-94.



严锦.网络粉丝趣缘群体的身份认同建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

王宁.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J].社会学研究,2001(01):4-14.

姜明.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粉丝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6.

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或者电脑中生成的虚拟人物。 有学者强调其背景设定,认为应该基于现实世界

的,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虚拟人物。 从而将虚拟偶像与动漫形象区分开来。喻
国明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虚拟偶像是“虚拟场景或现实场景中进行偶像活动的
架空形象。在技术上,利用计算机图形、语音合成等手段人工制造“能说会唱”

的虚拟存在;在运营模式上,仿照真实偶像进行演艺活动和开展形象运营, 根
据虚拟偶像发展背后的驱动力可以分为以林明美为代表的内容驱动型、以初音未

来为代表的技术驱动型和依托游戏、直播、影视等产业的产业驱动型 ,以虚拟
女团 A-soul 为典型代表。
目前关于虚拟偶像的研究聚焦于虚拟偶像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虚拟偶像的
变现模式、经济影响以及文化影响。例如谢志鹏在《拟人化营销概念探索》中分
析了“初音未來”拟人化策略对商业营销以及对于文化创造的影响,认为初音未
来使人们对音乐创作的概念得以更新,激发了普通人群的文化创作力,但也有快

餐化与浅薄化的趋势。 亦有不少学者针对虚拟偶像的出现,讨论数字技术对人
产生的影响。认为虚拟偶像体现了人类身体被符码化,被作为数据库被提取与使
用,最终带来的后果是我们的身体更容易被商业资本所操控,也会简化和解构了

对人类和生命的理解。 还有学者认为这样的数字文化消费体现了后现代的特
征,受众不再崇拜宏大叙事,而是关注各种萌元素的组合和拼贴,体现了文化生
产与消费的降级。⑦
关于虚拟偶像吸引粉丝的原因,有学者认为并不在于其形象的完全真实,而
在于动作与行为的拟真性,其所展现的可爱的身体因为缺乏内在代表了无罪与纯
洁,能提供给人无尽的幻想, ⑧ 虚拟偶像利用了虚拟空间的特点,贴合了穿梭在

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人们的需要。 电子媒介等即时信息工具给人们的交
流施加了介质的阻碍,而这一阻碍使得人们觉得同机器相处会比与真人相处容
易。⑩
虚拟偶像粉丝群体内部异常活跃的内容生产与消费实践亦是学界的关注重

王玉良.虚拟明星:建构电影明星研究新视角——以动画明星 Baymax 为例[J].当代电影,2015(07):101-103.



穆思睿.浅析虚拟偶像的定位及与其它动漫形象的区别[J].戏剧之家,2018(10):89+114.

喻国明,耿晓梦.试论人工智能时代虚拟偶像的技术赋能与拟象解构[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20,28(01):23-30.DOI:10.13806/j.cnki.issn1008-7095.2020.01.006.

喻国明,杨名宜.虚拟偶像:一种自带关系属性的新型传播媒介[J].新闻与写作,2020(10):68-73.

宋岸.从“初音未来”看虚拟歌手对音乐文化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7.
Daniel Black:<Digital Bodies and Disembodied Voices: Virtual Idols and the Virtualised Body>, The

FibrecultureJournal,2006(09).

(日)东浩纪:《动物化的后现代: 御宅族如何影响日本社会》,褚炫初译,台北: 大鸿艺术股份有限公司,
2012 年.
Daniel Black. The virtual ideal: Virtual idols, cute technology and unclean biology[J]. continuum,2008,22(1):37-50


朱钊. 浅析虚拟偶像“初音未来”与赛博空间[J].现代交际,2010(09):59-60.

成怡.“初音未来”:虚拟技术与现实世界的伦理碰撞[J].传媒观察,2013(03):10-12.

8
绪论

点,有学者认为以初音未来和洛天依为代表的技术驱动型虚拟偶像 赋予粉丝高

度自主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权力,粉丝在本文的再生产中获得身份认同。 例如张
自中在《虚拟偶像产业中 UGC 动机研究》中使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粉丝
的内容生产行为进行了研究,认为该粉丝群体从兴趣出发进行内容创作,构建对

于偶像的群体想象。 宋雷雨认为虚拟偶像的粉丝由以往文化研究中的文本“盗
猎者”“游牧者”变成更具复杂和暧昧性的文本生产者与消费者,促成了其粉丝

的自我认同、集体认同和社群巩固 。
综上所述,关于粉丝文化研究已经开始从多领域展开,粉丝心理机制和粉丝
应援、消费和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但国内研究者对内容、技术和
商业等不同动力驱动下产生的新一代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群体缺少关注,多数研究
是仍然围绕着“初音未来”和“洛天依”展开的,研究角度集中在虚拟歌手音频
开发技术、虚拟偶像运营策略与变现方式、虚拟偶像粉丝内部内容创作及其影响
等,将其看作一种新型的文化消费方式,缺乏对粉丝行为及其身份认同之间的关
系深度探析。虚拟偶像本身即由媒介符号创造而来,实质上为粉丝提供了一个
书写与涂改的页面,这导致了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关系以及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关
系都发生了变化,那么在这种新型的互动场域中,虚拟偶像粉丝的身份认同问
题,是文化研究中相对较新也值得去研究的内容。

四、研究问题与方法
(一)研究问题

基于以上讨论,本研究将会在社会文化场域中去探究,占据相对主动地位
的 A-soul 粉丝是如何在关于偶像的网络实践去形成与建构身份认同的,这亦
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所在。具体而言,分为以下几个问题:A-soul 的迷群是怎
么形成的,他们与偶像、与其他粉丝之间的互动行为在的这一新的技术景观和
文化中出现了什么新的特征?这些实践活动与其身份认同建构之间有怎样的勾
连?

(二)研究方法

第一,本研究采用了参与式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
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和记录。线上参与式观


喻国明,杨名宜.虚拟偶像:一种自带关系属性的新型传播媒介[J].新闻与写作,2020(10):68-73.

李镓,陈飞扬.网络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群体的网络互动研究——以虚拟歌姬“洛天依”为个案[J].中国青年研
究,2018(06):20-25.
张自中.虚拟偶像产业中 UGC 动机研究[J].新闻论坛,2018(02):15-18.


宋雷雨.虚拟偶像粉丝参与式文化的特征与意义[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12):26-29.

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察是参与观察法的一种,相对于线下实体空间和社会环境,指的是研究者基于网
络平台对研究对象的生活和实践活动进行深入观察。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线上
参与式观察能够使研究者在面对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时,排除本身的主
观倾向性和观点,更加直观地描绘出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实践和所处背景,使研
究发现真实有效。
研究主要选取 B 站、百度贴吧、豆瓣小组为主要的观察驻点。选取这几个平
台的原因是,首先,B 站是二次元用户的集中地,是 A-soul 直播、表演以及官方
答疑的主要场所,也是粉丝开展互动、评论、创作等活动的空间,大部分互动行
为都可以直接观察到,能够提供给研究者最直接和最活跃的一手信息。
其次,A-soul 吧讨论氛围比较自由,A-soul 的第一批观众就是来自 V 吧的观
众,他们带有乐子人特点,即在网上冲浪时热爱扮演旁观者以及拱火人的角色。
目前还活跃在 A-soul 吧的粉丝大多都是乐子人文化爱好者,几乎无时无刻都在
“战斗”,相较于豆瓣和 B 站,A-soul 吧的粉丝成分更为丰富,粉丝社区里戏
谑、混乱的话语特点在这里更加突出,能够给研究者提供更为丰富和重要的信
息。
最后,A-soul 的豆瓣小组对用户的发帖和评论有一定的门槛设置和审核机
制,管理相对严格,遇到争议则会迅速建起专楼讨论,而且,由于不受篇幅和字
数限制,A-soul 的同人文学创作产量很高,类型丰富,这能够为研究提供异质性
的数据。
在选定了网络社区后,研究者从 2021 年 4 月起,一直观察虚拟偶像女团 A-
soul 各种传播活动以及网络社群动态来获取相关体验和信息,每次观察时间 1-2
小时。在有关“A-soul”的各类视频制作、直播录播、线上线下的传播活动中,
观察记录粉丝与 A-soul 与粉丝以及粉丝与粉丝之间的互动过程、话语表达、情感
交流等多方面内容,将有代表性事件案例,进行截屏保存整理;同时也参与到社
群和社区的日常交流讨论中,例如发表、回复评论等,将相关言论以截屏方式记
录,定期总结分析,有助于更真实全面的归纳出其参与行为的意义内涵。
第二,本研究采用了深度访谈法。希望通过与粉丝的交谈,“了解受访者的
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生活中曾经发生的事情、他们的行为所隐含的意义”

,以此深入到社会现象中,在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搜集大量原始资料的
基础上,建立情境化的、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 ② 具体而言,为了深入探究 A-
soul 粉丝是如何在与偶像以及其他个体之间的实践活动中建构起认同的,本研究
拟通过与受访者之间进行深入访谈,更主动的融入粉丝视域中,收集粉丝的情感


陈向明.社会科学质的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228.

陈向明.社会科学质的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1.

10
绪论

体验、思想细节,挖掘个体在具体行动过程中所建构的意义,并与参与观察到的
个体经验材料进行联合分析。在研究设计上,首先,笔者通过前期在 B 站、豆
瓣、贴吧等社交平台的观察,以个体自我定义为 A-soul 粉丝,积极参与了 A-soul
社区相关的文化实践为标准,选择了部分访谈对象进行线上访谈。其次,由于该
群体有表演性倾向,笔者在视频网站看到带有本地标签的 A-soul 粉丝表演类视频
后,与该群体取得联系,以自愿为原则,在线下进行了面对面访谈,最大限度上
保证取得客观真实地第一手资料。

11
第一章 从观看到入迷:虚拟偶像粉丝迷群的形成

第一章 从观看到入迷:虚拟偶像粉丝迷群的形成

虚拟偶像发展至今聚集了不少粉丝,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有一定影响
力,这一群体并非是凭空出现的,其背后会受到社会、文化、技术等因素的影
响,对这种原因的探究,是理解粉丝群体身份认同的起点,除此之外,虚拟女团
A-soul 本身所具有的陪伴、养成、自助的特点怎么让观看者成为“一个魂”——
A-soul 的粉丝名,也是本章的分析重点。
本章从虚拟偶像粉丝群体发展壮大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出发,论述了长期浸
润于虚拟空间的网络一代所具备的虚拟想象力、二次元文化包容力、媒介内容生
产力,以及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相对孤独、失势从而渴望安全亲密、支配掌控的情
感状态,再阐释了作为供给端的虚拟偶像在技术的加持下如何升级换代,契合了
Z 世代的精神需求。具体而言,第一,虚拟偶像在“像与不像”“是与不是”
“在与不在”这三个方面的游移中释放出超现实的陪伴魅力,为观众营造了隐藏
自我、逃避现实、获取安全与慰藉的空间。第二,虚拟企划在互动设计中,始终
以粉丝为本位,使他们不仅能够全程“见证”偶像成长,还在形态、内容等关键
性环节被赋予“制造”偶像的权力,将“追星”变成养成游戏,亦让偶像的成
名之路成为粉丝的自我期待和补充,最后,虚拟偶像作为一个开放、多元、混
沌的后台,可以充分迎合个体的心理诉求和思维特征,让他们脱去现实世界中
的枷锁,在一个全新而自由的“舞台”中展现无穷的创造力,这种供粉丝自我
赋权与彰显个性的自助性,亦促使了个体从观看者到参与者再到粉丝的身份转
变。

第一节 数字文化语境的成熟
数字技术与产业的飞速发展,开辟了复杂生动、交互宏大的虚拟空间,人
们的日常生活日益深刻地与媒介技术融合,数字文化语境的日益成熟,生活其中
的原住民们早已将虚拟世界作为日常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否具有人类的肉身
并不妨碍他们深度地投入情感、信任与认同。其超越技术发展水平的虚拟现实想
象力,为虚拟偶像提供了存在根基。当 A-soul 被塑造成具有生命力的虚拟形象,
并为其注入受众所渴望所憧憬的人格化元素时,受众也更容易对虚拟偶像产生迷
恋与推崇。在这样的语境下,越来越多本来存在于纸质书、游戏、动漫中的二次
元“纸片人”突破次元壁在真人偶像领域进行传播实践,虚拟人物日益深入地嵌
入人类的现实情感生活,为顺应偶像虚拟化潮流“出道”的 A-soul 培育出更具的
包容度与亲近感的文化空间。此外,在以虚拟偶像为媒所构造的数字世界中,遵
循着的是参与式文化逻辑,极大地满足了在数字文化中化身为积极行动者的粉丝

1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参与热情,为原本无法享受文化制作权的个体提供了创作空间也为虚拟偶像提
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源泉,个体得以走向主流而宏大的现实叙事中未曾抵达的地
方,在其中释放自身对“真实”的实际感受,亦吸引着更多个体从观看到参与再
到入迷。

一、环境浸润:真实坐标的移动

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不仅在熟练使用程度上更具优势,
而且在认知和行为上都呈现出数字化状态,因此他们具备想象虚拟现实的能力。
这 种 想 象 力 的 演 进 让 他 们 能 够 将 “ 真” 与 “ 实 ” 分 开 。 正 如 雪 莉 · 特 克 尔
(Sherry Turkle)在《群体性孤独》中曾提到的事例:博物馆将两只远道而来的
巨大海龟视作展览中的镇馆之宝,但前来参观的孩子却宁愿看到更干净、更活泼
的机械龟,而不是这两只脏兮兮的、被监禁的、纹丝不动的真海龟,他们对于海
龟的真实无动于衷。因为他们认为真实性没有内在价值,只有在实现特殊目的时

才有意义。
虚拟偶像粉丝以 90 后、00 后为主,大多属于数字原住民一代,能够自如地
在虚拟与现实之中切换,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成长过程都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了友
谊、爱情、生活的乐趣以及理想的实现,网络冲浪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因此更
容易接受虚拟偶像。ID 名为“培根冲冲冲”的 A-soul 粉丝在论坛上发帖探讨虚拟
偶像真实性时表示,“你们非说是假的,但是她(虚拟偶像)自己认为是真的,
我们这些粉丝也认为是真的,那就是真的”,他的文章得到很多粉丝点赞、留
言。访谈对象 005 的表达更加直白,“我是觉得只要看 A-soul 能给自己带来快乐
就行了,我现在就把看 A-soul 当做生活娱乐的一部分,闲暇的时候溜溜切片。做
什么事做久了都会有情感,不仅是人,物品用久了你也都有情感的,只要此时此
刻对我是开心的就可以了。”可以看出,对于虚拟偶像的粉丝的来说,最重要的
是“对象”是否能让自己的情感得到满足,至于对方到底是真实的生命个体还是
虚拟的符码其实并不重要,用不着特意区分。换句话说,只要得到他们心理上的
承认,这五个人类模型就可以成为被崇拜的偶像。
总之,对于成长于网络时代的数字原住民来说,在与虚拟偶像的相关实践中
呈现出异常丰富的叙事特征,既体现了他们对当下处境的理解,也包含了真实感
的变迁。

二、二次元的发展:偶像虚拟化潮流

随着二次元角色向三次元偶像工业的进军,“纸片人”成为粉丝亲密想象的


(美)雪莉·特克尔,周逵,刘菁荆译.群体性孤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3.

14
第一章 从观看到入迷:虚拟偶像粉丝迷群的形成

素材,推动了本就浸润于虚拟环境中的人们在情感上对虚拟世界更深层次的投
入。
二次元指特指由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构成的
平面世界,又被称为 ACG。二次元既可以指 ACG 所创造的二维世界,也可以指
ACG 爱好者构成的亚文化社群,还可以指 ACG 及相关产业所形成的文化产业链
条。 ①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促使了二次元产业链的延长,原先呈现在二维世界中
“纸片人”越来越多的“破壁”发展,从原有作品中独立出来挤进真人偶像序
列。例如 2018 年,手机游戏《恋与制作人》中的高人气 NPC“李泽言”开通微
博,吸引大批手游粉丝转战微博,他们主持超话、打榜、做数据,让游戏中的男
友享受着如同真人偶像般的待遇。《魔道祖师》中的魏无羡也曾化身为品牌代言
人引发书粉、动漫粉的消费狂欢。
一方面,虚拟偶像的粉丝群体恰好成长于动漫、游戏等日本二次元文化蓬勃
发展的阶段,新世纪中国的电视荧幕上,《美少女战士》《数码宝贝》《七龙
珠》《火影忍者》等经典日本动漫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那些经典的日漫人物和热
血情节成为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在这种氛围的潜移默化下,90 后、00 后对于“虚
拟人物”和二次元世界普遍持开放、认同的态度,当面临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等
方面的压力时,二次元表演、形象和特定内容都可以让其从现实压力中抽离出
来,藏匿于虚拟世界中。通过观察也发现,A-soul 粉丝群体中不少从小都是二次
元文化的狂热爱好者,一直都在 B 站等二次元创作平台上比较活跃,自称“肥
宅”“死宅”。可以说,从虚拟歌姬“初音未来”到虚拟 YouTuber“绊爱酱”再
到虚拟女团 A-soul,他们的二次元设定都极大的满足“宅”在次元壁内进行自我
疗愈和自我隐藏的需求。
另一方面,相对于魏无羡这样有“作品”支撑的虚拟前辈,顺应偶像虚拟化
潮流“出道”的 A-soul 不仅征用了二次元元素为粉丝构造了象征性的第二世界,
而且在一开始就直接将二次元文化深度整合进以粉丝导向的偶像工业中,A-soul
是枝江宇宙里存在的人,不仅有作为二次元角色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还是一个
会不断自我发展完善的个体,让大批二次元文化的消费者成功地从“追番”过
渡到“追星”,顺理成章地转变为拥有“永不塌房”式亲密关系的粉丝。

三、参与文化盛行:粉丝生产力的解放

亨利·詹金斯在《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中将粉丝积极参与到
媒介文化生产中描述为参与式文化。在开放、兼容、交互的新媒体环境下,粉丝
的参与式生产成为一种新消费与表达方式。例如在《偶像练习生》《创造营》


邵燕君主编.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2.

1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等时下大火的综艺节目中,粉丝不再被称为粉丝,而是被称作“制作人”,是决
定“练习生”是否出道的主导力量,整场选秀的实质是各方大粉带领下粉丝力量
的角逐,也就是说,新媒体技术赋予了粉丝高度参与的权力,从被动接受到积极
行动,粉丝的力量对偶像的发展变得至关重要,这种深入直接的造星机制的出
现,营造了以高度参与为主要特征的粉丝文化。虚拟女团 A-soul 呈现的广阔而
自由的解码和再编码空间,极大地满足了粉丝们高涨的参与性和创造性热情。
一方面,A-soul 的运营设计为粉丝的主动性发展提供了文化条件,粉丝有
能力与空间按照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勾画虚拟偶像,广泛而深入地共同参与到关于
A-soul 的叙事中。在新媒体环境下,粉丝获取信息、生产内容和传播作品对都变
得更为便捷,面对多元媒介产品和海量信息资源,拥有进行个性化选择、拼贴以
及原创的能力,从被动接受到成为生产与传播者,他们可以即时进行互动共享,
并以此为基础凝聚出多样化的文化群体,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培育了一批愿
意成为偶像经营者的粉丝。A-soul 为粉丝提供了参与式文化生产的空间,运营方
专门厘清相关规则,向愿意二创的粉丝们开放所有作品素材,并尊重粉丝著作
权,让粉丝们更加积极且安心地贡献其创造力与想象力。
另一方面,这些关于自我的叙述创作最终成为了虚拟偶像的持久生命力和
百变魅力来源,在这样的情感循环中,吸引更多个体、群体愿意并沉迷于与虚
拟偶像建立独特的情感连接。譬如 A-soul 粉丝圈科普性文章《为什么我们终会
爱上 A-soul 的评论区》下方,很多粉丝留言写下自己的从“路过”到“入坑”的
经历,几乎无一例外都会提到被 A-soul 评论区中各种令人迷惑的评论、梗以及传
播度很高的二创剪辑所吸引,那些“迷惑”的言论和优质视频既是粉丝的行为艺
术展又持续为虚拟偶像引流。此外,A-soul 的团队也持续在 B 站制定多期创作激
励计划,鼓励 A-soul 的粉丝进行音乐视频、游戏、模型设计、小说等跨媒介粉丝
艺术,还专门开辟“A-soul Pick”专栏,将每一期激励计划中,被 A-soul 团员选
中的粉丝作品进行公示,发送奖励,促使粉丝创作的高质量同人作品并加速传播
引流。

第二节 陪伴、养成与自助:虚拟偶像的独特魅力
相比完全依靠用户驱动的“初音未来”,A-soul 的背后是身着动捕服的“扮
演者”,依靠 CG、动作捕捉以及实时渲染技术,A-soul 一方面具有似真非真的
赛博气质,另一方面能够参照真人偶像的演出模式主动生产内容,在多元化的互
联网渠道与粉丝进行高强度的互动,在虚拟偶像圈树立了独特的美学风格与运营
模式。
德勒兹(Gilles Deleuze)曾提出“无器官的身体”概念,认为无固定组织的

16
第一章 从观看到入迷:虚拟偶像粉丝迷群的形成

身体是一种“从规范化、符号化和主观化了的状态中逃离出来的躯体,是拆散了
的、分解了的、非地域化的,故而能够以一种新的方式重建的躯体”。 A-soul 介

于虚实之间,不受到有机体的束缚,是“无器官的身体”的绝佳例证。
因此,动态、流动与自由的 A-soul 既能与粉丝与共处于同一情感磁场,又生
活在平行世界,在“存在”与“不存在”之间为粉丝坚守着一方逃避现实的压力
与失败的净土;A-soul 的角色设定与扮演者的分离特质演化出了虚拟偶像的赛博
品质,让五位“偶像”在是“她”与不是“她”中与粉丝一起构建起虚拟偶像的
概念;人物模型与扮演者的结合演绎,则是让 A-soul 兼具虚拟的美好与真实的细
节,在“像与不像”中为粉丝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感官体验和和安全陪伴,从而释
放了 A-soul 的超现实魅力。
与此同时,正是在日常的高频陪伴中,A-soul 给观看者带来了强烈的“伴随
成长感”,并且赋予其成长之路见证者的地位,双方在共享生活故事中完成意义
的共享与情感的连接。基于此,粉丝在“养成”过程中,更容易将自身的目标映
射于偶像的成名之路上,在对偶像状态的“云 P”过程中融合自我,在制造偶像
的出场中呈现自我。
更进一步地说,A-soul 就像是可以存留和激活观看者主体性的空白页面,个
体既在 A-soul 信息后台中挥洒自身的情感与欲望,又在以 A-soul 为中介的输出与
输入中连接其他个体,共同编织一幅巨大的“A-soul 图景”,每个人都能在其
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注脚,得到自助式的满足。

一、陪伴性:超越现实的亲切感

A-soul 综合了唱跳偶像和虚拟主播的技能,虽然确实以唱歌跳舞为主要表演
方式,但也有游戏室、日常杂谈这些虚拟主播的直播项目。每周都有个人单播、
合体直播,每逢重要节日还会企划特别活动,使之相比一般偶像更能给予粉丝日
常陪伴感和互动感。在 A-soul 传递出如亲人朋友般的亲切感的同时,其形象设
计、角色设定以及目前的技术局限注定她们只能暂存于屏幕中,但是对于虚拟偶
像的粉丝而言,他们已经演进出足够的虚拟现实想象力,偶像有别于真实世界的
表演,在“像与不像”“是与不是”“在与不在”中,为他们找到了一种方式
来隐藏自我、逃避现实的压力与失败,使他们在乌托邦式“真实体验”获得了随
时随地的陪伴感和安全感。

(一)在与不在的平衡:陪伴的真实与屏幕外的安全距离

A-soul 依托技术平台,不仅跨越时空的藩篱,实现高频率互动,并且打破


(美)斯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18.

1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场景成本的限制,构建了校园、沙滩、练习室、卧室客厅、演唱会现场等多样
化表演场景,让粉丝对着电子屏幕里虚拟的世界和人物有了认同、怜惜、情爱与
欲望,进入了 A-soul 所在的“枝江”世界里,获得真实的情感共振。同时,粉丝
普遍期许 A-soul 团体里的五位女孩在非直播或者表演时段具有不可逾越的距离
感,与现实世界充分切割。比如应该不回私信,社交账号上所发的内容要注明是
运营代发,实现虚拟偶像在直播时“存在”又“不存在”的虚拟感。
具体而言,一方面,在情感限度内,粉丝与 A-soul 直播时的夜话、互动、
陪伴在情感限度内是真实的。比如 A-soul 账号下的评论区,从来不乏真情实感的
粉丝不厌其烦的叙述着“虚拟偶像”的千般好:贝拉的善良真诚打动了我,她们
给了我努力向上的动力,嘉然的存在使我快乐,她让我学会了爱自己,不再摆
烂……访谈对象 001 在被问到 A-soul 身上最吸引人的特质时表示,“她们五个人
一直强调她们是真的,就是来自枝江的偶像团体……而她们最吸引我的是陪伴
感,从周三开始持续到周日,在直播里的她们是平易近人的,那两个小时就是沉
浸其中,忘却现实中很多的烦心事。对我而言,他们是真的,此时我就扮演成一
个虚拟观众。所以看直播的时候我也不会多想什么皮套和中之人,因为嘉然就是
嘉然。”
另一方面,在现实语境下,A-soul 目前以抖音、B 站双平台直播为主要互动
方式,实质仍然是一串数字符码,背后是动捕设备和不知面目的训练生,粉丝跨
不过电子屏幕的距离获得触碰 A-soul 实体的机会,且不希望偶像真的突破“屏
幕”存在于真实世界。例如在 A-soul 团体在某次夜谈直播中谈到了印象最深的粉
丝所送的礼物等相关话题,这导致很多粉丝感到次元壁破裂所带来的强烈不适,
引起粉丝对运营方极大不满。这主要由于虚拟偶像一旦如同真人偶像一样与粉丝
进行此类亲密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粉丝基于虚拟感而想象的完美世界随之崩
塌。

(二)像与不像的平衡:二次元形象与真人属性配比

从 A-soul 虚拟偶像的外貌设定上看,虚拟偶像二次元的表现形式与三次
元建模刚好将“虚拟的想象”与“真实的生动”相结合,实现了微妙的完美。
纯粹的二次元人物与故事虽然美好,但是其故事展开、角色人设早已由作者定
好,受众的参与感有限,无法与其以现实方式进行更深次的互动,三次元的明星
偶像虽然真实,能够满足互动的需求,但是其物理和生理方面的局限性使之常常
出现人设崩塌、幻想破灭的情况,从而不够美好。“皮套”与“中之人”结合演
绎的方式在“像”与“不像”之间取得完美的平衡。
一方面,它完美的点在于它像人:动捕设备与 3D 皮套配合幕后真人表演赋

18
第一章 从观看到入迷:虚拟偶像粉丝迷群的形成

予五位“偶像”精细的行为轨迹以及细腻的肢体表情,官方还为每位成员设置生
肖、体型数据、兴趣爱好、人生履历与艺术追求等信息,使偶像们具备官方认定
的“人格基准线”,从而产生了真实鲜明的主体性与具身性等特点,完善了“枝
江世界”的内部逻辑,使受众在角色设定与虚拟偶像扮演的张力之间获得多样化
的审美体验。
另一方面 A-soul 的完美又不到逼近真人的地步,A-soul 的五个女孩在形象设
置上与真人有着明显的差距,例如肩膀明显要比真人要更窄而头更大,眼睛几乎
占据脸部面积的一半,但是鼻子和嘴巴、牙齿都不明显等。“皮套”鲜明的动漫
风与真人的距离感有效避免了“恐怖谷”效应,正是粉丝所追求的完美。
虚拟偶像将二次元的“不真实的美好”与三次元“真实的不美好”相结合,
既与真实世界具有安全距离,又确保粉丝在享受心理慰藉的同时又不至于缺失安
全感。

(三)是与不是的平衡:角色扮演与后台暴露的分寸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中认为世界是一个舞台,社会生活可以分
为“前台”和“后台”,前台主要是进行理想我的表演,后台则是观众不能进入
的场所。 对虚拟偶像 A-soul 而言,所有的表演与互动都是“中之人”穿着动捕

设备在动捕房中完成的,在技术的渲染下,五位“中之人”在屏幕中呈现出嘉
然、向晚、珈乐、贝拉、乃琳的 3D 形象,在直播镜头中演绎枝江宇宙中五位女
大学生的偶像生活,其所有的互动行为都可归结为是基于官方企划设定而做出的
前台表演。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扮演过程中,“中之人”会在与队友、粉丝的互
动中不断流露出自身特征,充实着所要扮演的虚拟人物的血肉与骨架,又凭借着
这些“后台”的暴露与粉丝实现情感共振,最终实现虚拟宇宙的逻辑自洽。也就
是说,A-soul 以完美的皮套作为完美的载体,中之人的演绎作为其灵魂,通过皮
魂分离的表演,让中之人在是“她”与不是“她”隐藏真人缺陷,实现了虚拟偶
像概念上的完美。
一方面,无论是先有偶像企划再找来中之人迎合人设,还是先找到中之人,
再根据真人特质设计虚拟偶像的相关设定,整个过程充斥着浓郁的表演成分。中
之人的义务就是在“表演”中表现出符合该角色设定的完美品质。例如 A-soul 中
“珈乐”融入虚拟偶像身份之路就并不顺利,“中之人”本人性格“软萌”却因
“珈乐”角色设定需要表演高冷,导致首播表现欠佳,亮相后便以身体不适为由
被公司冷藏,但粉丝之间心照不宣的是“中之人”应该是在秘密进行封闭直播训
练,学习如何更好的扮演“虚拟偶像”。也就是说,粉丝深知虚拟偶像背后中之


(美)戈夫曼,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

1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的存在,她们是两个分离的个体,整个过程贯穿着 rp(Role playing)。


另一方面,虽然人设是企划制定,但是随着中之人与粉丝互动的加深,“中
之人”本人的背景、经历、故事、情绪会不断暴露,这些反差会在与粉丝的互动
中,融合进虚拟形象中,衍生出更加立体完整的真实人格。以 A-soul 中的队长贝
拉举例,她在直播中谈到自己以前是一个梦想着进国家队的芭蕾舞者,后来因为
腰伤退役,经过漫长治疗重新面对生活,并努力练习流行舞蹈和声乐做一名虚拟
偶像,以另一种形式追逐舞台梦想,这段经历打动了观看直播的受众,吸粉无
数。“贝拉”的后台表露行为到底是不是表演其实谁也无法确定,但是“贝拉”
坚毅又脆弱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线在虚拟偶像世界里却饱满了起来。总之,中之人
将个人经历融入到虚拟角色的扮演中,让两者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最终在“她即是她,她也不是她”的混沌与想象中涂抹上专属虚拟偶像的神秘色
彩。正如 002 号访谈对像在说到中之人和皮套之间的关系时表示:“虽然它是
假的,但是它也因此而完美,虚拟偶像的皮和魂是互相成就的,不能没有那个
皮但也不能没有后面那个魂”。因此,大多数粉丝都刻意避免对中之人进行
“开盒”即曝光中之人的隐私,也无法接受皮套背后中之人被换,因为这不但会
使真人的缺陷被直接暴露,更会直接摧毁虚拟偶像。

二、养成性:成长型游戏的参与感

以偶像团体视角开看,A-soul 具备养成系的典型特点:一方面,刚出道时整
个团体唱跳表演不齐,不了解虚拟偶像文化与网络热词,所以不会与观众接话互
动,处处透露青涩与稚嫩,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枝江宇宙中五个女大学生成立 A-
soul 共同追梦的角色设定。另一方面,无论是在运营还是表演方式上,国内并没
有形成一个完善成熟的虚拟偶像发展轨迹,A-soul 更像是乐华娱乐和互联网企业
针对虚拟偶像市场合作推出的“实验产品”,粉丝们在与偶像的日夜相处中,见
证着 A-soul 的成熟过程,伴随成长的感受日益强烈,也让追星过程回归到关于虚
拟偶像的养成游戏。粉丝可以在“游戏”中充当父母、情人、守护者等不同身
份,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对 A-soul 进行培养与投资,不断累积自己的经验值。
当两者之间有了深度地情感捆绑,助力 A-soul 站上她们梦想中的“鸟巢”,也成为
粉丝的既定目标,并将 A-soul 的成功视为自我身份认同的期待和补充。

(一)成长之路的见证者

A-soul 设置了能够充分了解偶像信息的渠道与相应的反馈方式,并以粉丝为
本位顺势将其拉入一场养成计划中,用平等、参与以及高频互动等特点吸引、
凝聚粉丝。保证粉丝作为偶像成长的见证者的地位,让其在持续地观看过程中

20
第一章 从观看到入迷:虚拟偶像粉丝迷群的形成

找到价值归属。
首先,开放又高频互动的养成模式使粉丝们收获更为紧密的情感,弥补了
现实中的失落感与孤独感。粉丝不仅提前知晓偶像单人直播、团体直播的活动
时间,还能清楚 A-soul 在什么时间段进行声乐训练、舞蹈训练、文化课以提
高作为偶像的各项业务能力,偶像每周通过一张排得满满的日程表向粉丝“报
告”成长计划和训练历程。除此之外,A-soul 中的各个团员经常在直播时分享
日常训练的轶闻,时不时在 B 站、抖音、微博的个人账号中发送最近的训练成
果和日常心情,粉丝则通过留言和点赞、转发与其互动。这些活动让粉丝除了
投入金钱与情感之余,能最大限度的见证偶像们的成长。
其次,A-soul 的制作方在企划中将故事背景设定为五个普通的女大学生,为
了共同的舞台梦想而相聚在一起。这种人物故事设定带有明显的成长性,叙事背
景又与“梦想”“生活”等议题息息相关。虚拟偶像粉丝总体而言以 90 后、00
后居多,目前还处于与理想与现实做斗争的阶段,这让偶像与粉丝虽然处于不同
的时空与场域之下,但会共同面临人际交往、工作、学习、生活等等问题的困
扰,于是,在日常高频率的直播互动中,“伴随成长”的关系感受也更加强烈,
激励着观看者主动参与到一场名为“A-soul”的叙事中,在更为宏观的交往场景
中与 A-soul 完成意义的共享与情感的连接。
具体而言,一方面,不同于真人偶像的可望而不可及,五位虚拟偶像在对待
粉丝的人情与温度上更接近他们成长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人。A-soul 粉丝在网络
上往往采用诸如“温柔”“善良”“真诚”“双向奔赴”等词汇表达自己的真情
实感,这些品质既是粉丝在情感上的认同也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投射。不管存在形
态如何,拥有这样品质的对象都是理想的伴侣,与偶像之间基于身份、距离、技
术的隔离感就会变得相对淡化,粉丝也更容易将其想象成自己生活中真实可感的
人物,与之建立起可靠的情感联系,既实现枝江世界的情感共振,又能嵌入现实
世界。
2020 年 12 月,组合成员嘉然在直播中读信破防,这一事件是 A-soul 发展史
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粉丝来信的主要内容是身为打工人的他对工厂生活的记
录,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其生活的窘迫,配合着直播间里适时响起的 BGM“我
曾想过一了百了”,嘉然在念到一半时声音已是控制不住的颤抖,最后在读到
“昨晚一时上头打了 30(元)SC(付费留言),于是今天晚上的鸡胸肉少切了
一半”时,无法抑制情绪背对观众开始抽泣,平复后对着镜头良久,只挤出一句
“要好好吃饭”,戏剧性的是,虚拟偶像模型的出厂设计中并没有哭泣的选项,
目前的动捕设备也不能识别眼泪的运动轨迹,最终呈现在屏幕上的是模式化的虚
拟笑容与真实而破碎的灵魂,这一充满违和感的场面与配上充满人情味“要好好

21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吃饭”,让屏幕前的蛰居族们无不动容。访谈对象 005 在谈到此事时表示,“我


在电脑前有了被爱与关心的感觉。”此事发生在 A-soul 企划公布一个月之际,五
个偶像面对的更多是来自各方的抨击,前路迷茫,在粉丝看来,嘉然在虚拟偶像
领域所要面临的“成长阵痛”与粉丝在现实生活中必须面临的社会压力是一样
的,双方在这一刻的反思中感同身受。正如这条视频下的高赞留言所表达的那
样:“毕竟大家伙都是打工人,本来怀揣着偶像梦来公司。可能也没想到自己最
后成了虚拟偶像吧,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有机会让我们看到她的脸。但还是为了梦
想拼尽全力的过好每一天,从企划发布被狂喷,被 v8 泥哥们天天 yygq(阴阳怪
气)带节奏发那些根本看不懂但又不得不去了解的东西。到现在稍有了起色但前
路依然模糊,有时候就是这样,人的带入和崩溃也就是在一瞬间。”最终,这个
充满违和感的画面与复杂的情感感受转化为 A-soul 与粉丝共同记忆的锚点,他们
也于这段成长经历中收获了情感归属。
另一方面,成长性设定让虚拟偶像在高频率训练与营业中更容易出现性格、
业务能力、外表造型、成就等方面的变化,这对粉丝而言也是意外激励点。发觉
偶像身上新的闪光点有又进一步激发粉丝的认同,获得新鲜感和成就感。而且参
与到五个女孩从被人误解、嫌弃到如今的被上百万人所喜爱所追捧,这一逐渐靠
近梦想的过程也不断激活粉丝与偶像之间的亲密关系与情感认同。

图 1.嘉然读粉丝来信时背对镜头哭泣
总之,A-soul 和粉丝共享着生活故事,粉丝亦在相处过程中释放和表达自
己,看到自我的缩影。粉丝不用仰望崇拜、不用乞求“营业”、不用对抗强势的
经纪公司、不用时刻告诫自己离偶像生活远一点,而是被赋予更深次的参与表达
的权利,见证者通过五位“女大学生”每天的直播表演、游戏陪玩、小剧场聊
天,共享情绪并沉浸其中。那些关于“生活”与“梦想”的开放性议题唤起了正
值青春年华的粉丝群体源源不断的关注与讨论,他们对于这些主题的认同会因生

22
第一章 从观看到入迷:虚拟偶像粉丝迷群的形成

活轨道的差异更容易转化为一种对于“美好”的守护与追逐,在人类社会永恒的
话题中表达交流自己的经历,并获得想象中的社会支持,实现了对自我的塑造和
认同。正如在播放量达到 50 万+的著名二创作品《像我这样的鼠人》中,A-soul
粉丝在歌词中表达的那样“像我这样默默无闻的人,也会有人去听闻。”

图 2.A-soul 的日程表

(二)成名之路的主导者

在 A-soul 的偶像养成“游戏”中,粉丝作为参与者不仅能够全程“见证”,
还被赋予更多“制造”偶像的权力,也就是说,既在陪伴中见证了她们从青涩新
人逐步成长为合格偶像的过程,亦被授予重新定义新时代虚拟女团的机会,他们
一方面化身为经纪人与制作人,为其做出商业运营上的理性规划,在 A-soul 的定
位、营销、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细致与专业,另一方面通过直播弹
幕刷屏、队员账号留言、官方账号留言、贴吧盖楼、豆瓣发帖甚至直接取关等行
为引起公司关注与回馈。双方经年累月的反馈、修正与磨合以及粉丝文本的传
播,导致偶像的现存形态、发展轨迹、未来方向都融合着“制造者们”的部分自
我。每一次共同目标的达成,每一个作品的完成、每一项新纪录的诞生,是将自
己与偶像都呈现在大众面前,以形成他人对于自我的认同,粉丝在偶像的升级完
善中体验到真实世界中无法感受到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首先,对偶像的“云 P”过程中,偶像的形态融合了粉丝的“自我”。在每
周的直播过程中,粉丝可随时通过弹幕、评论以及私信运营反馈不满意、有疑问
的地方,运营则集中在每周二下午更新“QA”,公开地对观众关于直播、节目
企划、成员、脚本内容的建议或询问进行答复,积极采纳意见,改进技术和设
备。通过每周 QA(问答)与粉丝互动,在回答问题与接受质疑的过程中,虚拟
偶像的各项能力,例如唱跳表演、综艺感、中之人的表演方式、人物模型的修改

2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甚至动捕技术都会根据粉丝反馈不断修正,被粉丝称为“云 P”。比如 Vocal 担


当“珈乐”就因为直播时观众反馈不佳,随后单独停播进行封闭训练,官方邀请
30 位粉丝作为观众定期观看测试直播并填写反馈报告,让其以更加成熟的姿态回
归。再比如 2021 春节期间,工作人员放假未归、运营团队对粉丝膨胀速度毫无
准备、操作失误、未及时澄清等因素促成嘉然直播效果不佳,随后导致直播事
故。粉丝通过发帖、私信、评论、弹幕等方式展开“战斗”,时间从 2 月 14 日持
续到 2 月 23 日,直到运营团队在每周 QA 栏目对粉丝道歉并给出解决方案并且才
结束。这一事件被粉丝称为“血色新春”,它既锻造了一批生产力、表现力、战
斗力极强的粉丝,也锻造了五位虚拟偶像和运营团队强大的承受力、适应性。从
这个角度来看,虚拟偶像和粉丝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前的给予与接受,更像是相
伴相生。
其次,粉丝在 A-soul 的“引流”过程中展现了自我。粉丝自发在各种网络渠
道中推介 A-soul,作为资深的二次元用户、游戏用户和直播用户,粉丝们四处在
各个亚文化圈层引流,吸引一切可以被吸引到的团体,在直播里让嘉然给游戏主
播送祝福,去直播间里以成员名字刷贡献榜,在各大游戏主播直播间以成员名字
送大额礼物,在学校贴吧发帖推选“嘉然”为大学校花,种种行径只为 A-soul 的
名字能够出现在各种场景,为 A-soul 在游戏圈、直播圈、二次元等圈层积累了名
气,这些行动被粉丝自豪称为“万象天引”策略,并且把由此造成的混乱状况称
为“大引流”时代。正是由于粉丝对 A-soul 直播活动的投入,化用各个圈层的
“模因”制作相关二创产品并广泛传播,使 A-soul 迅速成为虚拟偶像圈顶流,在
偶像市场的知名度与各个亚文化圈的讨论度水涨船高,而这些“始作俑者”们也
“利用”A-soul 出现在各亚文化圈的视觉中心,A-soul 评论区中“亚文化熔炉”
的形态初显。
再次,A-soul 直播所呈现的内容也会在观众反馈、运营、偶像本人的共同讨
论下决定。A-soul 每次直播的节目单会充分考虑粉丝要求,根据粉丝的要求与最
终投票选择歌舞表演种类、夜谈主题、剧场设置,幕后团队还根据粉丝需求持续
开发虚拟场景,不断解锁人物新造型。出道一年以来,A-soul 的演出场景从教
室、练歌房、卧室、天台、KTV 到海滩、海岛甚至海底,最新的国风主题里面有
御剑飞行、古风建筑、月亮之上等场景。这些精致的场景与精彩表演又成为粉丝
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引流的利器。

24
第一章 从观看到入迷:虚拟偶像粉丝迷群的形成

图 3.古城月夜表演场景 图 4.世外桃源表演场景
总之,A-soul 粉丝对 A-soul 的成名之路至关重要,这种“重要性”增强了粉
丝在这里找到与自己相类似的价值体系的可能性,进而重新获得自我,找到自我
归属。例如珈乐在历经两次闭关训练再次回归后,002 号访谈对象表示:“和珈
乐一起经历了这么多,看着她经历这么多磨难却还能初心不变,就是她带给我的
思考。A-soul 对于我,有时候一面镜子,我能在他们的身上看到自己,世间的苦
难如此不同,但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的经历却如此相似。”

三、自助性:书写自我的满足感

虚拟偶像的设定与传统偶像需要时刻保持的“人设”是截然不同的,虚拟偶
像的设定处在一个流动状态。虚拟偶像企划推出时,就只对虚拟偶像的性格、外
貌、生活背景等设定进行了适当的加工、组合,刻意保留了大量的空白,提供一
个比真人更开放的参考文本。从偶像本身来看,“皮”与“魂”的特殊性,让所
有“表演”过程中出现冲突都可以归结为二次元文化中的反差萌、成长之路的新
情节;从粉丝视角看,虚拟偶像在与粉丝互动和反馈中,其特质可以依据粉丝喜
好不断叠加、创造、更新、完善,这也是真人人设无法做到,也基本不能去做
的。正如美国学者劳伦斯·克罗斯伯格在《这屋里有粉丝吗?——粉都的情感感
受力》当中所写“粉丝通过对于某些消费实践和内容文本的深度投入,产生新的
意义形式、快感和情绪体验,以应对新的悲观、抑郁、失望和不信任感。在某种
程度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满足的是对自我情感的掌控和支配权”①,访谈对象
003 号认为,“我追她们就是满足自己的,他们是我的工具人和洋娃娃,我想
法和灵感的载体而已。”
在 A-soul 相关视频的评论区里,之所以原本互相的区隔、鄙视的亚文化迷
群能够聚集。恰恰是因为以“关注 A-soul”为媒介,形成了一个具有开放性与
破坏性的表意空间,通过在留白的偶像身上进行生产与消费,以及对于粉丝文
本的再创作,粉丝身份的形成不再仅以官方偶像作为唯一认同,还有因为空白
而形成的书写场所来影响着粉丝自我。


劳伦斯·克罗斯伯格.这屋里有粉丝吗?——粉都的情感感受力[C].转引自陶东风编.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9:146.

2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留白的偶像:围绕 A-soul 的自我呈现

A-soul 既有官方架构与规约又有大量引人思考的留白,粉丝一旦接受虚拟
偶像的假定性就会进行个人化的形象具化、想象补充与情感寄托,形成从角色企
划到虚拟偶像,再到现实世界之间相互激活的良性循环。粉丝可以赋予偶像原本
并不存在但自己喜欢的样貌、特质,满足粉丝个性化的审美喜好,创作、书写、
解释出专属于自身的“偶像”,创作出多维多面多向的偶像“元文本”。
日本学者东浩纪在《动物化的后现代——御宅族如何影响日本社会》中提出
了“萌要素”与“数据库写作”概念,指出在宏大叙事解体的后现代境况下,故
事得以成立的新模式:无数萌要素构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几个萌要素的组合构
成角色,进而生成故事,人们不再消费故事背后的宏大叙事转而消费这一数据

库。 萌要素主要包括人物形象萌要素与人物性格萌要素,前者以双马尾、黑长
直、呆毛等为代表,后者指人物在性格与行为方式上的特征,包括天然呆、腹
黑、傲娇等等。人物形象萌要素与特定的一种或几种人物性格萌要素搭配创作出
一些成功的人物属性后就很容易作为“萌要素”被固定下来,成为要素数据库中
的一员,形象萌要素也很容易成为人物性格与行为特征在身体、服饰、造型方面
的外化。
A-soul 的“人设”与“角色”是通过数据库萌要素的“组合”与“聚合”呈现
出来。“组合即是一些符号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文本’的方式”,而聚合则
“是符号文本的每个成分背后所有可比较,从而有可能被选择,即有可能代替

被选中的成分的各种成分。” 一方面,通过组成人设的各部分的有机拼接,
各个角色的“人设”形式化的身体指代性得以完成,实现了相似性之下的各种
隐喻,即对官方人物设定做出直观的展现。例如双马尾是动漫中傲娇型人物的
标配,A-soul 队员向晚形象造型上采用了双马尾要素,其实是在指向晚傲娇的
人物设定。另一方面,聚合是在组成人设的形式化身体元素中,存在对于人设
背后一定叙事空间的规约性换喻指涉。体现在二次元世界中,就是基于观看者
因消费习惯而形成的视觉惯例,例如走吃货路线的“嘉然”,其棕色长发上长
期竖着几根“呆毛”,这是因为在二次元的世界中,“呆毛”总是出现在某些
方面天然呆、单纯或者搞笑的角色身上,这里实现的是“呆毛”元素背后约定
俗成的内涵。这些要素作为“二次元”文本创作的固定意义,能够迅速刺激到
大批长期浸淫其中的粉丝的美好回忆与情感经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A-soul 正是借助一系列要素集合,搭建了一个以 A-soul


(日)东浩纪著,褚炫初译.动物化的后现代:御宅族如何影响日本社会[M].台北:大鸿艺术股份有限公司,2012:
62-66.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56-157.

26
第一章 从观看到入迷:虚拟偶像粉丝迷群的形成

为中心的叙事宇宙。但是,官方给予的偶像文本中没有细节描写,人物关系与叙
事都保持在极简状态,虚拟偶像本人也不用时时刻刻谨记“人设”,因为角色设
定与“中之人”的冲突可以通过虚拟偶像是“她”也不是“她”的表演性特征完
成自洽。于粉丝而言,虚拟偶像如同素材库,她们的所有的细节都可以由“读
者”粉丝自行调配、想象、补充。留白的 A-soul 为粉丝打开了自助的窗口,促
进了粉丝与偶像之间深层次的情感卷入。
首先,这些丰富又复杂的参与式文化在跨媒介的流动中构成相互对话、相互
补充的态势,其中,一些文本在融合传播中还能激起粉丝集体共鸣,甚至使得粉
丝的私人阐释上升的集体的、官方的认同。例如 2020 年 12 月,名为“新户眠
子”的 B 站用户,在嘉然的 B 站账号中留言,写下了《猫鼠狗》这篇文章,这位
粉丝在文中自称“鼠鼠”,字里行间透着自卑、自嘲的情感。其实,“鼠鼠”是
早期的贴吧用语,指的是出生在下水道鼠人,没有希望走出昏暗,每天浑浑噩噩
度日。粉丝这里用了“鼠鼠”既暗指自身是“不合格”的粉丝,照应了自身孤
独、焦虑的现实处境,又是在对那个会叮嘱“大家要好好吃饭”的嘉然表达着小
心翼翼的喜欢。很快,这篇文章被众多粉丝以各种语言将其做成二创作品,以
“嘉然小姐的狗”为主题的相关短视频、文章、歌曲在 B 站广为流传,让本来存
在于个别粉丝笔下的“嘉然小姐”以及这个称呼所代表的圣洁形象被凝结、上升
为一种广泛的集体认同。官方也顺势而为,2021 年 3 月 7 日的嘉然生日会上,嘉
然对粉丝们唱了一首歌,名字叫《给嘉心糖们的信》,在歌词中以“嘉然小姐
说,不会轻易退缩”回应了粉丝们的期待。

2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5.新户眠子(后改名为账户已注销 299444)的文章《猫鼠狗》

图 6.《猫鼠狗》的相关二创
其次,官方留下的空白以及多样化的素材,虚拟偶像表演的细节甚至是
“魂”与“皮”矛盾,其实都为粉丝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提供了机会,循着
各式痕迹,粉丝讲述着更多样化的故事。他们设想偶像的前尘往事:比如说贝拉
28
第一章 从观看到入迷:虚拟偶像粉丝迷群的形成

最初是如何在芭蕾舞台上受伤又是如何成为女团队长;补充偶像台下不为人知的
细节:比如珈乐被关进“小黑屋”进行封闭训练时到底经历了什么;也描绘可能
的未来:五个女孩走出 V 圈,收获了来自主流大众群体的关注和掌声,最终和粉
丝一起实现了鸟巢开演唱会的梦想,还有很多粉丝作品将 A-soul 从原本枝江宇宙
中剥离出来,只保留其性格和外貌等基本设定,然后插入新的世界观中进行叙
事,在 A-soul 本身就无实体存在于现实的基础上又覆盖了一层虚拟性,形成了关
于虚拟偶像独特景观。
最终,在粉丝的决策和创作下,虚拟偶像在网络营造的虚拟现实中,或是披
荆斩棘、踏平艰险实现梦想或是与队友在枝江小城中成双成对、双宿双飞,粉丝
心中的所思所想被戏剧性表达出来,他们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梦想、无法逾
越的鸿沟都通过这些不同维度、不同层级虚拟偶像文本得以实现。

( 二)聚集的粉丝:“面具”下的自我狂欢

在关于 A-soul 的阐释社区中,无论是揶揄嘲讽、污名偶像还是自我降


格、反串钓鱼、解构一切,最终都在“喜欢 A-soul”的“面具”下达成和解。
不拘一格的评论区和二创氛围吸引着许多网络文化爱好者聚集于此,在以“发
病”为主题的舞台表演中,他们以“关注 A-soul”为面具,通过狂欢式表演或者
观看 A-soul 粉丝的表演获得乐趣,在破坏秩序等级的快感中舒缓现实压力,以
另一种方式释放着自我获取认同。
一方面,A-soul 本身作为一个开敞、丰富、立体、多元的叙事空间,为粉
丝进行颠覆性数字实践,组成独特的文化圈层提供一个重要契机。A-soul 的粉丝
大多是青年亚文化群体,始终都是在主流价值观下被主流文化的话语所描述。
在现实生活中,面临学业、工作、社会、生活上的压力,他们与父母长辈之间
存在的代际冲突,使得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会面临诸如父辈权威压制、社会
地位和社会资源有限等困境,在人际交往上也相对青涩和敏感,而 A-soul 官方
团队曾在 2021 年 1 月 5 日的 Q&A 中公开回应:“A-soul 直播间和评论区的
氛围至今都是比较宽松随意的,我们很喜欢这样的氛围”。所以,在官方的默
许下,粉丝可以夸张甚至戏剧的在这个大舞台上展现平时所不能表达的情感和
问题,怪话、抽象梗、反串钓鱼与阴阳怪气成为 A-soul 粉丝圈里最容易受到关注
和欢迎的表达方式。典型的表现就是不忌讳关于“性”的表达,尽管会因为审
核机制做出一些处理,但“发烧(骚)”“寄吧”等词语显然是在颠覆真实世
界里的情感表达规则。面对这些狂热的表白或攻击,屏幕里偶像始终带着甜美
的微笑和礼貌的回应态度,叮嘱大家“规律作息,好好吃饭”,而围观的网友
则以弹幕、评论等形式为之喝彩,这迎合了粉丝寻求安慰和情感支撑的心理需

2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求。
另一方面,在“喜欢 A-soul 的面具”之下,多种亚文化群体在 A-soul 的
评论区下方说着彼此都似懂非懂的隐语黑话来表达于 A-soul 的喜爱,正如粉
丝 Mostima 在一篇讨论 A-soul 评论区文化的帖子下留言道:“A-soul 的评论
区可以说是互联网的最终形态,没人理解任何人,就算这样也乐此不疲的复制
黏贴着整活段子,大家都很开心,明明没有任何意义的交流”。从这个意义上
说,那些让人迷惑的语言或许不一定能够达到情感交流,但实际上给了粉丝情
感发泄的窗口,大家在这个窗口里对自身个性经历和精神世界进行自由展现。
总之,粉丝的创作不仅丰富了 A-soul 五人的形象性格厚度,也为聚集的
粉丝提供了认同对象的多种选择,吸引着分散区隔的亚文化群体相聚于此,成
为 A-soul 粉丝。一幅巨大的“A-soul 图景”在 A-soul 和粉丝以及粉丝与粉丝
的互动中徐徐展开,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注脚,得到想象中的满
足与补偿。访谈对象 010 表示:“自己本身是网络游戏爱好者,但在 A-soul
的评论区感到宾至如归,因为在这不仅可以谈论游戏、生活,还会有人会和你
一起讨论。”

30
第二章 自我认同建构:以偶像为介质的多维建构

第二章 自我认同建构:以偶像为介质的多维建构

认同一直以来便为众多学者所关注和研究,埃里克森将认同定义为一种熟
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中获得所期待
的认可和内在自信。①,也就是说,认同既与自我有关又与他人有关。吉登斯也

提出,自我认同主要通过自我反思和参照他人两种途径实现, 自我反思可以帮
助个体明确未来目标——理想自我,塑造了个体自我认同叙事中关于理想我的表
达渠道,从参照他人的层面看,通过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获得所期待的认可,达
到行为与思想上的统一。粉丝围绕 A-soul 搭建了观看的舞台,演员除了偶像还有
他们自身。粉丝以 A-soul 为媒介进行自我表演,也在其他观众的注视中获得认
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A-soul 粉丝的“认同”也可在这两个层面上加以理解
和把握,一方面,他们以留白的 A-soul 为媒,反思和讨论我与“我”的关系,另
一方面,在“我”与他者的关系上,与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或文化品位的一群
人,通过话语体系、表达方式等来确认彼此。 ③
本章将把粉丝个体放进的 A-soul 粉丝组成的“阐释社区”中,观察其实
践活动,探究他们是如何通过具体途径来实现自我认同建构的,这种多途径的
自我认同建构过程将被分为三个向度加以分析:一是个体如何通过角色扮演和
情感投射建构自我认同,二是个体如何在自我意向与他者评价的统一中建构自
我认同,三是个体如何通过反群体的个性消费建构自我认同。

第一节 角色扮演:基于个体代入的自我认同
A-soul 自身虚拟、开放等特性让粉丝可以直接拆解出偶像的部分素材、元
素,再重新加以组合,创造出一个专属的人设,这过程本身不包含太多抵抗意
味,只是出于满足自身某个特定想象的需求,以此重构个体身份的认同。从本质
上来说,是把自身的情感与理想投射到一个抽象而又完美的投影上,投射是将

自己内在的心理内容转移到别人身上或转移到某种客观存在物的心理过程。
是深层自我的外显与放大。
也就是说,A-soul 作为一个开放、包容、混沌的素材库,可以充分迎合各
种个体的心理诉求和思维特征,让他们脱去现实世界中的枷锁,在一个全新而
自由的“舞台”中展现无穷的创造力,而这些创造力来自于粉丝最本真、最理
想的自我。此外,A-soul 的二次元特性让粉丝群体对 rp(角色扮演)处于包

(美)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化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78.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等译:现代性与白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58.

蔡骐.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文化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21(09):5-23+126.

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著,高凌瀚译.种族主义源流.北京三联书店,2005:110

31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容与认可的态度。于是,粉丝可以通过角色选择、角色扮演与调节这一运作过
程,编造“假想我”,化身为“理想自我”,甚至复制“真实自我”,实现
“我”和“深层自我”之间螺旋的有机互动,将扮演对象引进“自我”的过程
中,伴随着对“我”的再思考,最终实现深层自我的确认。正如在粉圈文章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虚拟偶像》下方,一位名为“昆丁又见昆丁康普森”的粉
丝留言的那样:“真正要去爱的也是她们眼中倒映出的我的影子。所以我愿意
去爱她们的虚拟,去投身于她们带来的欢愉和感动。”

图 1.粉丝选择扮演鱼头和老鼠

一、角色选择:自我意识的确认中确立认同

A-soul 粉丝通过不同形式的角色演绎表达自我,在对“摹本”进行识别和
甄选时,也是在确认自身认同的参照对象,蕴涵着粉丝对自我身份的感知和自
我实现的需要。
一方面,粉丝所选择的扮演对象,往往是具有自身个性、寄托其幻想的事
物,如此才能将精力贯注其中,满足情感能量的释放。正如海纳曼指出:“当无
意识欲望得到某种东西,而自我却禁止它时——这将使身份和自我成为悬而未
决的问题——幻想便乘机而入。” ①A-soul 粉丝在线下漫展活动中 cosplay 所
喜爱的 A-soul 队员、选择 A-soul 相关的装饰道具、在语 C 中选择角色、选择
要翻跳歌曲舞蹈,在这些筛选与确认中粉丝获得愉悦与满足,个体定位由此确
立,随之产生对自我形象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与一般二次元爱好者选择 cosplay 对象不同的是,A-soul 粉丝
的表演对象不一定是比自身更加完美的形态。例如带上老鼠面具扮演“鼠
人”、在头上顶一只碗(向晚粉丝名叫顶碗人)、在网络上扮演黑粉或者路
人,这些并不光彩的形象选择亦蕴含了粉丝自我意识确认。粉丝“枝大
ZUTAG”在《为什么我们终会爱上 A-soul 的评论区》中谈到“现实世界中,以


(美)海纳曼著,贺玉高译.我将在你身边:粉丝、幻想和埃尔维斯的形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7.

32
第二章 自我认同建构:以偶像为介质的多维建构

及大部分网络空间中,大家都努力把自己 rp(角色扮演)成高尚、优雅、美丽的
形象。那我们何不把自己 rp(扮演)成疯疯癫癫的鼠鼠?毕竟我们本来就没什么
话语权,不如就表现得魔怔一些,尽管像个小丑,也至少显得独特一点。”①这
段话体现了他将自我意识转移到对角色的选择上。可能粉丝平时没有时间正式而
仔细想想自己现实处境与价值取向,但是在 A-soul 的评论区里,粉丝自称“老
鼠”,语言模式与行为路径都逼近卑微与疯狂时,也让其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也
就是说,通过选择身份的方式,他认识到了自我与自我深层次的需求,从而发掘
出潜意识里对话语权失落的体悟。

二、角色演绎:在主客我的互动中建立认同

选定所要演绎的“角色”后,A-soul 粉丝便沿袭扮演、定位与认同的路
径,在基于虚拟偶像身份所营造出的赛博空间里,获得了双重主体的身份,现
实主体得以从现实社会中的规约得到解放,虚拟主体的行动逻辑将以理想中的
“主我”为导向,通过一系列扮演行为向内投射自身情感与意象。我们可以借
助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来解读“双重主体身份:“主我”代表心理内部
层面,“客我”代表社会外部层面。在现实中,A-soul 粉丝的行为受到成既定
的规则的严格约束,他们作为“客我”的现实主体建构必须符合社会规则,并
依赖基于血缘、地缘关系的仪式和社会参与来实现对自我的审视和形象认定,
所以他们是以“客我”在迎合他人和社会的期待。如查尔斯·泰勒所认为的那
样,一个人不能基于他自身而是自我,只有在与某些对话者的关系中,我才是

我。 粉丝在演绎过程中主我与客我亦在对话互动,从而确立身份认同。
但是,一方面,在各种形式的角色扮演过程中,粉丝可以体验到偶像身上
与自我理想形象相似的气质,将扮演对象被置于自我典范的位置上积极地建构自
我。在线下的漫展活动的 cos 展区,cosplay 的群体互相拍照交流,粉丝身着
嘉然的服饰模仿偶像滑稽的“嘉步”或者表演偶像的经典歌舞,通过这些实践
活动,粉丝将把角色所代表的独特特质投射在自己身上。作为虚拟偶像文化的
粉丝,他们并没有如同外界给他们打上的标签那般,沉浸在眼花缭乱、无穷无
尽的二次元世界中,在渴望通过文化实践活动来缓解身份焦虑的同时,他们也
会积极反思怎么用实际行动去在现实生活中充实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访谈对
象 009 在谈到为何会喜欢虚拟偶像时说道,“嘉然让我们好好吃饭”让我觉得
应该要照顾好自己的现实生活,不要盲目消费,贝拉的从芭蕾舞演员转型到做
女团让我觉得要努力和上进,我应该好好锻炼身体去过好我的人生。”这也反

枝大 ZUTAG.为什么我们终会爱上 A-SOUL 的评论区[EB/QL]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0612124?from=


articleDetail

(加)查尔斯·泰勒著,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南京: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50-51.

3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映一个魂在各类扮演与表达的过程中,那只描绘理想人生的“笔”也触动了现
实生活重构的动力开关,弥补现实我的不完美之处。正如吉登斯所言,自我具
有极强的“反思性” ①,建立自我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学习成
为“理想的我”,并从中建立起对未来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的期望,由表层娱
乐上升至价值意象层面进而实现情感传递和身份认同。
另一方面,A-soul 及其文社区所具有强烈的流动性与可塑性让粉丝在角色
扮演中可以拆解出原创的、私有的语言或剧本,每个扮演者都能独立设计自己
表演,找到表演切入口,并在扮演过程中将对“偶像”的认同转变为对所属群
体的身份认同。在 COS 展区很多人把一个白色大碗顶在头顶,或者集体对着
“向晚”的人形立牌喊“爹”——向晚的黑称,戏仿向晚以及粉丝“顶碗人”
网络称号,非常具有表演效果。在场的 A-soul 粉丝肯定不全是向晚的粉丝,
这类行为并不一定真的是对“偶像”认爹式崇拜,事实上,在游戏直播圈里
“爹”的称呼是对真人饭圈里认爹式偶像崇拜讽刺,扮演脑残粉故意对向晚喊
“爹”,可以看作对前面两种立场的滑稽模仿,所以更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个体
随意拉扯与关联,借助这种随意的联动感,粉丝在扮演别人过程中不断跳进又
跳出 A-soul 文化圈,审视自己的同时也收获了粉丝身份。从线上来看,某些
A-soul 粉丝喜欢“反串黑粉”,这是某种具有相对流动性的状态,他们对“偶
像”往往釆取明贬暗褒、正话反说式话语方式,但是最终获得的是身为“粉
丝 ”的快感, 并且强化了和 丰富自身对于 A-soul 的理解和爱意。例如 在 A-
soul 相 关 视频 下 方 ,常 常 会 有 用户 评 论 A-soul 为 “ 套 皮 人 ”或 者 称 呼 “ 嘉
然”为“矮子”,并且直指她们营销过度惹人厌烦,但是他们的 ID 名、头像
和装饰挂件又会暗示其粉丝身份,这种反串常常引来“友军”附和与争论。可
以说,粉丝通过戏仿、拼贴、解构等手法,为自己设计了复杂有趣的表演剧
情,在瞬息万变的身份转换中获取身份认同。
无论是模仿偶像表演还是戏仿 A-soul 相关的文化意象,都可以看做粉丝
在现实生活中的前台寻找不到真实自我的释放空间,亦或是对前台的展演还不
满足,从而转向 A-soul 的表演场域进行自我的再次延伸。粉丝在把自己的诉
求和欲望投射到角色演绎的同时,也在一边把角色的某些特质内化,寻找到了
自己在想象空间中渴望成为的模样,释放了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压抑,用虚拟
“人设”弥补了现实中“本我”的不完美之处。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等译.现代性与白我认同[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8:69

34
第二章 自我认同建构:以偶像为介质的多维建构

2.ID 名明显暴露粉丝属性的嘉心糖在反串黑粉

第二节 他者评价:与外界互动中统一自我
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镜像阶段是一个自欺的瞬间,是一个由虚幻影像引起

的迷恋过程,而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类似虚幻且理想化的自我想象。 这种意象
存在于自我认知之中,正是主体与期待性形象之间的差距与张力,引领着作为
普通人的粉丝在虚拟偶像社区中通过实践中实现理想我、虚幻我的满足,除开
在角色扮演中让双重主体展开对话建立认同以外,构建自我认同离不开他人评
价。库利认为我们关于个体的各种理想是在交往发展起来的思想和情感中建立
的,很大程度上依赖对我们在我们敬重的人眼里的形象的想象。②这是粉丝达到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同一的重要途经。个体在粉丝群体中收获大量肯定甚至虚
拟偶像本人认可,即自己对所期待的形象与他人对自我印象的评价达到统一,自
我认同也被建构出来,而在 A-soul 粉丝群体中,这两者之间的桥梁便是个体积极
主动呈现的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

一、社区耕作与文化资本积累

粉丝围绕虚拟偶像进行信息交换与生产,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获取丰富的、优
越的文化资本,这些资本是其实现自我期待的途径之一。A-soul 粉丝与其他粉丝
群体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他们不是被动地依附与崇拜偶像,而是通过想象和自己
的创意去塑造偶像,也代表着 A-soul 作为虚拟偶像是需要粉丝的创作来维持其多
元丰富的生命形态,因此,粉丝能否通过写作、绘画、剪辑、音乐等方式呈现自
己文化资本的在虚拟偶像粉圈里至关重要,文化资本成为获得粉丝群体以及官方
支持和认可的关键。
首先,粉丝通过文化劳动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会有 A-soul 官方的认可,主要
通过播放量、点赞数、投币数或者其他的计算指标给予文化资本拥有者一种官方
的保障与认同。官方机构对个体迷的认可也可以帮助粉丝完成自我意象和他者评


刘文.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J].学术交流,2006(07):24-27.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著,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71.

3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价的统一。粉丝心甘情愿参与到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是因为他们对 A-soul 与粉丝


复合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属于其中一员,那么这个代表着 A-
soul 的官方账号对自己表示尊重与认可,自然也是粉丝所关心和在意的。因为虚
拟偶像的特殊性,A-soul 在 B 站的官方运营一直鼓励粉丝积极主动创作优秀作
品,除开持续不断推出二创激励计划,还寻找那些非常出色的二创内容进行转
发、点赞、标记,甚至主动与粉丝进行合作,联合产出文化作品,让其他粉丝知
晓的作品与作者的优秀。此时,A-soul 的运营方作为一个中介机构在粉丝的心目
中是公平公正的,它的评价和认可就成为参照的标准,而作者由于受到官方团队
的认可完成了自我意象和他者评价的统一,实现了自我认同的建构。
其次,除开官方回复,虚拟偶像本身也会在直播经常提到最近看到的粉丝二
创作品,与粉丝进行公开讨论与点评或者直接用社交账号转发粉丝作品。并且,
在每期的 A-soul 二创激励计划结束后,还以专栏的形式公布被 A-soul 成员 pick
(喜欢)的二创作品并定制专属奖励,这一举措集合了粉丝群体、官方团队、偶
像本人联合的夸奖与赞美,在这些他者评价中一个魂的自我认同就被建构了起
来。
再次,是粉丝之间的社区支持,粉丝所撰写的小作文、同人文、歌曲、视频
等,这些作品在相关话题下被广大粉丝群体观看、转发,甚至再次创作,丰富偶
像形象的同时,也是粉丝对作者表达支持。例如,A-soul 粉丝原创应援曲《枝
江》,下方粉丝评论量上万,热评是清一色的夸赞,例如“这歌词,全文除了枝
江没有一个 A-soul 相关字眼,但每句话都是对她们的爱,属于是顶级二创了”
“尽力宣传一下,确实有点大了,第一次民谣都能溜大”“这就是最让我嫉妒和
佩服的才华的魅力”。对虚拟偶像来说,优秀有趣的二创作品非常重要,因此粉
丝原创能力相当关键,《枝江》虽然词曲简单,但情感真挚,将其想象中五个女
孩的相遇娓娓道来却又余韵悠长,足以见作者的功力不俗,在得到众多粉丝的赞
美和崇拜后,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压力、难以满足的艺术追求都在这些社区支持
中消失无形。此外,当粉丝的创造性文本和话语成为粉丝群体中的关注焦点,文
化资本还会形成粉丝群体的社交资本。
最后,个体付出时间、精力和财力,在迷群中从事文化劳动和生产,积累个
体主体化的文化资本。在 A-soul 粉丝圈中具体表现为每个视频、文字、画作投稿
都有作者的网络署名,填词、编曲、演唱、制作等名称标识会让群体的其他成员
一目了然。这样的文化资本因其积累不能超越其主体的素养与能力,所以它伴随
拥有者自身能力与特性而存在,参与 A-soul 官方的二创激励计划、攥写科普专
栏、整理与管理偶像资源、在论坛、评论区发帖、留言以及维护管理贴吧或者豆
瓣小组。这些实践活动都会带上主体的个性化烙印,正是它赋予了文化作品区别

36
第二章 自我认同建构:以偶像为介质的多维建构

于其他作品的独特价值。粉丝新户眠子写下名为《猫鼠狗》的文章,文中不仅有
粉丝卑微与爱,还带有隐喻与讽刺意味,不仅在当时引发了模仿狂潮,回头看这
篇文章预言了 A-soul 经历了大引流后粉丝生态发展。“新户眠子”让自身成为让
老粉回忆或新粉了解 A-soul 绕不过去的文化标志。

二、金钱投入与粉丝身份公示

充裕的资金是虚拟偶像得以良好发展的物质基础,粉丝们也常尽己所能的为
虚拟偶像提供经济支持,除开文化资本,经济投入是粉丝支持虚拟偶像、彰显自
我身份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方面,虚拟偶像粉丝群体对于粉丝经济资本的投入和身份彰显有一套保障
系统。基于虚拟偶像的特殊性,其活动场域集中在各自直播间,粉丝金钱投入的
方式主要是直播打赏、充值舰长、购买粉丝装扮、限量头衔以及代言产品等。而
直播系统会对观看期间金钱投入大的观看者进行相应奖励,具体形式可以是
“super chat”单人特效、身份卡片、专属头衔、装饰挂件。例如充值成为“舰
长”成为主播间贵宾,就能在直播间用“super chat”(特殊字体留言)与偶像互
动,保证其通过金钱投入获得特权以彰显身份。
另一方面,正如让·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到的:“消费者与物的关
系出现了变化:他不会再从特别用途上去看这个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
全套的物。”① 充值舰长、账号装扮的费用不低且完全不具有任何使用价值,粉
丝通过消费符号性产品将对自我欣赏和自信转化为对某种认同。詹金斯在《昆
汀·塔伦蒂诺的星球大战——数码电影、媒介融合和参与性文化》一文中认为,
当观众融入《星球大战》这部电影所创造的叙事宇宙之后,“媒介观众就不能只
购买单个产品或经验,而是必须进入与特定叙事宇宙的长期关系,这个叙事宇宙
必须做到足够的丰富和足够的复杂以维系观众的长期兴趣,并刺激一连串的消费
选择。”②粉丝身处 A-soul 社区,要想实现对于偶像的情感认同与自身身份的认
同,不仅需要想象中的“镜像我”,还需要“镜中我”的协助来达到目的,于
是,在直播间里对着“super chat”的发送者打出“大佬”二字的围观粉丝、“舰
长”进入直播间后在屏幕中出现的瞩目特效、直播屏幕中实时显现的贡献排行榜
等等都组成了网络社区中他者评价,通过这些他者的评价与互动,观看者不仅实
现了对其粉丝身份的公示,他本人对自己经济能力的欣赏与自信也在某种程度上
也得到统一。


(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

亨利·詹金斯.昆汀·塔伦蒂诺的星球大战——数码电影、媒介融合和参与性文化[C].转引自陶东风编.粉丝
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5.

3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3.直播间舰长特权

第三节 个性消费:在反群体中凸显自我
粉丝所有的实践活动都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消费”,A-soul 粉丝的各种
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粉丝个体在“自
我实现”的动态过程中建构自我认同,鲍德里亚认为如果消费这个字眼要有意
义,那么它便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 通过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对 A-

soul 粉丝的实践活动的考察和分析,发现不是所有粉丝具有剪辑、绘画、音乐
等能力,能够通过二创等途径获取文化资本或者通过金钱投入凸显身份,获得
认同。所以,部分粉丝会进行自己独特的文化消费,以此将自己与这个群体中
的其他成员区别开来,并在文化消费过程中张扬个性,追求独特、争取自我生
存的权力空间。
这些粉丝的个性消费是以反群体方式出现的。通过装疯卖傻、缝合玩梗、
揶揄嘲讽、污名偶像等等五花八门的表意策略来反群体,这些迂回曲折又流露
着草根式机智的解读与表意往往引起更多的注意,他们正是以骗到圈外群众和
赢得圈内关注获得成就感与认同。本节就试图将这些粉丝如何通过这种实践活
动来进行自我认同建构进行剖析。

一、“发病”:在表演式消费中获得认同

一般而言,粉丝基于与偶像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会通过各种方式重塑自己
积极正面阳光的形象,迷摆脱“疯狂”“病态”标签,但 A-soul 的部分粉丝会通
过自己独特的实践互动——公然进行夸张的表演行为,为偶像也为自己引起关
注。通过强烈的情感表达,在多元混杂的 A-soul 圈中给围观者留下深刻的情感记
忆,促使粉丝可以忽视彼此之间基于现实身份的差异,以原生态的情感互动来聚
合个体认同。例如对着天空、马路、空气大喊“嘉然你带我走吧”“没有你我


(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

38
第二章 自我认同建构:以偶像为介质的多维建构

可怎么活”,或是来到线下对着屏幕中出现的队员或者线下的人形立牌跪拜,
这些强烈的情感表达行为使得他们在粉丝中脱颖而出,被其他粉丝收录到《人
类发病闪耀之时》视频合集,不仅获得上百万点击观看量,还获得了大量诸如
“病友交流会”等留言。
一方面,这种非理性的表演表明自己是不像普通人那样因为喜爱偶像就恪
守饭圈规则,压抑自己,连表达爱意的语句标点都要使用固定文案,表达爱意
的地点都要听从指挥。相反的,他可以自由乃至疯狂的示爱,并在这样一个亚
文化熔炉里获取不菲的“亚文化资本”,另一方面,“装疯卖傻”式表演无论
出现在线下的公众场合还是上传网络公共平台都需要粉丝的勇气和一定的表演
能力,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设计表演的天赋、控制情绪的能力以及面对他
人眼光的勇气,能引起关注也是肯定了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从而在这个群体中
实现情感认同。

图 4.粉丝对 A-soul 的立牌表演式崇拜

二、缝合:在玩梗式消费中构建认同

部分粉丝群体利用自己多重网络身份,对其它亚文化群体比如 LOL 直播
圈、刀塔圈、真人饭圈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进行戏仿、盗猎,这种行为在 A-soul
圈层内部被称为“缝合”。从他人无从想到的角度来解构与重组,形成极具复
杂性与暧昧性的语言,并以这套符号系统在网络平台对偶像和同伴表意,展现
自己混迹于互联网多年而形成知识结构以及对流行元素的掌握,并在围观者的
回应构建自我认同。
一方面,A-soul 的最初观众其实自带“乐子人”特殊属性,他们运用自己
的知识储备对 A-soul 相关文本进行了独到解读,如此这些粉丝的知识水平和
应用能力以这种个性消费方式得以被展现,从而完成了自我认同中有关自我身
心关系层面的建构。由于 A-soul 背后是在娱乐圈备受争议的“乐华”娱乐公
司,A-soul 出道视频发布之初,“反群体”从贴吧、NGA 纷至沓来,为该企

3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划打上“资本”的标签,并在评论区里直接表示不欢迎资本。但很快,这批围
观群众发现 A-soul 的实时动作捕捉和人物场景建模确实处于业内领先水平,
团员表演时细微表情变化及精确到手指的肢体动作都以极高完成度呈现在观众
面前,2020 年 12 月 12 日,嘉然直播时面对镜头连跳 20 首宅舞,以专业、勇
敢的姿态回应屏幕外铺天盖地的质疑,催化了这批“反群体”对 A-soul 的态
度转变,积累了第一批粉丝。这批来自 V 吧的“黑转粉”和被引流而来后期
观众——“动物园粉丝”,都是“抽象”文化爱好者。他们的特点是终日网上
冲浪但不会付出真情实感,热衷于钓鱼、拱火、捣乱后再围观混乱以寻找精神
刺激,与贴吧中的屌丝文化有直接关系。这些群体长期混迹于贴吧、游戏圈、
直播圈,往往拥有多重亚文化群体身份,让他们有能力在与偶像或其他粉丝交
流时采取缝合、玩梗这一与众不同的方式。
另一方面,在与之有相似经历的粉丝对这类语言的成功解码与模仿,维持
了对于各自亚文化身份作为文化符号而存在的认可,让其从他者评价的层面建
构了自我认同。比如在 A-soul 成员贡献精彩表演时,弹幕集体刷“我超,
X”,运营接受建议刷“他好温柔”,成员结束直播时集体刷“XX,你带我
走吧”以上的三个梗分别来自英雄联盟主播山泥若、B 站 up 主 Lex 和电影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些缝合者不一定对所有梗都正确掌握了,但是在互
动交往中展现了对彼此身份与经历的承认与认同。

三、嘲笑:在贬低式消费中实现认同

在詹金斯的《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性文化》中指出,粉丝是狂热
的介入球类、商业或娱乐活动,迷恋、慕或崇拜影视歌星或运动明星的人。 ①
成为 A-soul 粉丝的目的都是因为喜爱 A-soul,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而着迷,对
待喜爱对象的态度一般而言都是以肯定和赞美的成份居多,部分粉丝群体在其
中是进行批评和指责,有的甚至是无缘无故的“吹毛求疵”,在嘲笑与贬低中
显示出自己与粉丝群体之间的差异。
部分粉丝在通过这样的个性消费方式凸显消解一切的新青年底色,在留言
被顶为高赞或者欺骗到圈外观众时收获满足并完成自我认同的建构。例如队员
嘉然在 B 站发布动态称自己唱歌被老师称赞进步了,部分粉丝留言“你都唱成
这样了,声乐老师也只好顺从你了”“看到掉舰了才发动态是吧”,从有别于
大多数粉丝的思维和表意出发,对虚拟偶像及其文本进行揶揄嘲讽,这些嘲笑
和贬低甚至有污名偶像嫌疑的言论在传播过程中逃逸出圈引来路人围观与迷
惑,也引来其他粉丝的关注、留言、附和,大家以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将这


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M].郑熙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1-34.

40
第二章 自我认同建构:以偶像为介质的多维建构

些言论顶成最热留言。最终,嘲笑式言论的发出者因为自己能够制造“战场”
而得到满足感与优越感。
总之,对于喜爱 A-soul 并且希望她们发展得更好的粉丝“而言,做任何
有助于此的行为,都是在某种程度上进行自我实现,部分粉丝能够利用自己的
剪辑、音乐、写作、绘画做二创或者直接投钱创造流量是方式之一,另一部分
粉丝四处出击,引起关注与流量、挑起争辩与互动也是方式之一,在这个过程
中,理想我的达成不必是实体化、具象化的文化资本或他人的正向评价,粉丝
体量的增长、路人心态的转变、直播间人气的增长都成为其自我实现的范畴。

41
第三章 双重边界中的群体认同

第三章 双重边界中的群体认同

自我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诞生的,自我总是在人际关系中诞生并成长

的。 而自我所处的人际关 系以及社会 环境其实都来自于个体所属的那个群
体,在泰弗尔看来,社会认同是个体对自身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的认知,同时
从属于某群体的身份对个体而言具有情感和价值意义。他认为社会认同首先是
个体通过区分与自己相似或相异的个体进行自我分类,并对自己还会通过比较
对自己所在群体内形成更积极的评价,因此形成自我认同,并且在持续性比较

形成的差异性认知中增强社会认同,加强个体的自我认同感。
A-soul 粉丝以“A-soul”作为媒介,在角色表演、自我意象投射、个性消
费等文化实践中建构自我认同外,还形成了该群体特有的亚文化风格和亚文化
资本,从而在不同层面上划分、比较、强化边界建构群体身份认同。
就目前的观察来看,A-soul 粉丝的群体边界主要有两重:第一,作为 A-
soul 的粉丝是“一个魂”中的一员,对 A-soul 以及一个魂复合体的认同度相
当高,并且积极提升与对 AS-AU 大家庭的认同感。第二,由于承载着“一个
魂”集体共识的客体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个客体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系统,有
平等、去中心化的一面,为了维持其作为网络文化先锋派的群体定位,防止出
现传统饭圈里中心化、层级化倾向,A-soul 的粉丝群体开始寻求“反粉头”
“反指导”“反小团体”“反全肯定”的共识,通过内战、自肃等个性化实践
划分自身作为亚文化“巴比伦塔”的边界。正如爱德森所说:“它(指民族)
是想象的,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和
他们相遇,或者甚至听说过他们,然而,他们相互联结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位成
员的心中。” ③在这里,“想象的共同体”之于 A-soul 而言,更多表现的是由
情感互动、实践活动、生产以及消费所共同联结起的一个相对“自治”的文化
场域,并且有着对于“自由而平等”这一现代化意象的集体认同。综上,作为
一个特殊的粉丝群体,其群体认同也是非常得关注的问题。

第一节 “我们”是 A-soul 的粉丝


共同参与到关于 A-soul 的“叙事”中作为“A-soul 粉丝”共同的兴趣,
是横向勾连他们的纽带,也决定了迷群的边界。个体被吸纳成为粉丝的过程,
既是他们从寻找团体到融入团体的过程,也是一个以兴趣和情感为核心的群体


(美)罗洛·梅著,冯川,陈刚译.人寻找自己[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66—67.

韩静.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综述[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2(01):55-57.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5:6.

4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开展“以 A-soul 之名”的文化实践的过程,与此同时,基于我们是 A-soul 粉


丝的身份认同而建构的群体认同也逐渐形成,通过观察,粉丝群体内部会是通
过独特而有内涵的属性名称、集体符号实践、群体间比较来凸显亚文化资本,来
实现粉丝之间的意义分享与情感流通,形成了与群体认同密切相关的个体认知和
集体记忆。

一、名称识别:划分内外边界

A-soul 粉丝以及运营者制会通过制定不同的名称和机制来区分不同社区群
体、不同粉丝群体。共同商定的专属名称和规则是 A-soul 的粉丝作为集体在
外在活动时的表征标识,属于一种抽象的划分内外的符号边界。
一方面,粉丝在与偶像、与同伴的互动与讨论获取并拟定了团体的名称,
这个名称则体现了群体之间的区别和差异,也是粉丝对自身身份最基本的识别
方法。A-soul 的粉丝名字取自其英文名字的中文翻译“一个魂”又名 AU,A
代表 A-soul,U 与“友”发音相近。在群体内部把来自 B 站、抖音、豆瓣、
贴吧等平台上的同伴称为 bu、抖 u、豆 u、8u。五位偶像各自的粉丝也分别拥
有粉丝名称,例如向晚的粉丝名顶碗人,顶=支持,碗=晚,所以顶碗人代表
支持向晚的人;而贝拉的粉丝名为贝极星,因为贝谐音北,北极星的意思,因
贝拉的形象是月亮,暗喻粉丝如同星星围绕在其身边。每一种名称都有其原因
和内涵,了解和接受名称的内涵也是内群体成员加深对所属群体与外群体之间
的边界。另一方面,各个群体还会围绕与偶像的共同经历为“己群”或者“他
群”取一些别称,进一步加深群体认同。嘉然的粉丝名本来是“嘉心糖”,但
是由于嘉然在直播中曾因为“鸡胸肉”作文而哭泣,粉丝认为其有着超出常人
的温柔与宽容,甚至是具有神性的,从而效仿宗教教徒自称所属群体为“嘉
门”,并且每次在表达对嘉然的喜爱或者心疼偶像曾经被网暴的遭遇时,会打
出“嘉门”并加上双手祈祷表情,这个称呼蕴含着嘉然和粉丝之间的情感经
历,也对他们建立的群体认同起到了作用。
另一方面,在承载其一切实践活动的网络社区中,运营者所设计的一系列
范畴机制则是一条条实体边界将粉丝群体自动分类,例如粉丝需要充值舰长才
能成为偶像直播间里的会员并获取专属身份与勋章奖励,账号等级会判定个体
是否具有资格在直播间对着偶像发送弹幕,需要回答问题等待管理员审核来决
定你是否能进入豆瓣粉丝组,成为“豆 u”等等,这都是网络社区的范畴机制
自动划分边界的方式。

44
第三章 双重边界中的群体认同

二、模因传播:循环加强认同

依托 A-soul 的任意元素相互创作、改编、借鉴,一些表达符号在循环使用中
固定下来,成为 A-soul 文化社区中的公共表意规则,也可以称作模因,“模因”
出自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中的“meme”,他认为基因正是通过复
制,将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类似的,模因作为文化的遗传因子,在文化传播
中发挥着复制、模仿、变异与选择的作用。①
一方面,当一套共同创造和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形成后,这些粉丝共同创作
的典故、谐音、缩写,成为了进入 A-soul“圈内”门槛。以“看嘉狗”、“鼠
人”这些话语为例,他们都出自 A-soul 圈内的著名作文《猫鼠狗》,无论“做
狗”还是“下水道的老鼠”,在现实世界中常常被用作侮辱性词汇来指称别人,
但是大量粉丝争相使用、互相模仿,自称 XX 的狗,并且将类似的怪异行为表达
自嘲为“发病”“发情”“溜大了”等等,编织了一套风格化的符号体系,在这
里,《猫鼠狗》就作为“定型文”,也就是“模因”,在 A-soul 粉丝社群的传播
中衍生出一系列的例如“做狗”“鼠鼠”“发病”等与之具有密切关联的符号,
新粉丝们通过模仿使用这一套话术与其他粉丝共享着相同的表达方式和生活方
式,从而融入群体。
另一方面,共同创作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承载着粉丝们的经历与回忆,
这些模因的传播与变异也发挥了彼此认证身份的甄别作用,从而有效地抵御了迷
群外部的“他者”对其私密世界的窥视,提高了粉丝们对群体的认同感与自豪
感,进而建构群体认同。A-soul 出道初期,原来就混迹于 V 圈中的网友对首播的
嘉然进行辱骂与嘲讽,但随后被其善良可爱的一面治愈,成为了最初的粉丝。在
他们心中,嘉然无端承受网暴的经历跟耶稣受苦有异曲同工之处,以此创作了许
多类似的《圣经》遣词用句风格的话语来赞美嘉然:圣嘉然用她的受难,赦免了
我们的罪。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
义人欢喜更大。此类话语成为元老级粉丝在评论区认出彼此的暗语。

三、群体比较:优化群际边界

认同需要在与他者的互动才能显现出来,社会比较使社会分类过程的意义
更明显, 针对同类的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群体比较,例如与将 A-soul 与同期的

个人势、社团势的虚拟偶像的作比较,从而强化、优化作为 A-soul 粉丝群体


的边界。
一方面是表层比较,也就是比较作为虚拟偶像的直播人气、舰长数量、粉


郭小安,杨绍婷.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米姆式传播与共意动员[J].国际新界,2016,38(11):54-74.

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03):475-480.

4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丝数量、二创作品数、作品质量以及直播回放播放量等,粉丝自发开设“A-
soul 数据组”“枝江日报”等账号对相关数据进行存档纪念,其余粉丝通过比
较这些可量化的数据对本群体产生赞赏与认同。依托于字节跳动的技术支持、
乐华的资金支持以及五位中之人较高的表演能力,A-soul 的相关数据在 V 圈
中一骑绝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过于热衷比较数据的观众会被称为“斗虫
民”。因为这容易引起各家粉丝的矛盾与争吵,且数据并不能全面代表虚拟偶
像与主播们的真实水平,所以斗虫这种行为其实并不被提倡。
另一方面则是深层比较,A-soul 粉丝会将群体内的所见所感内化后,以情
感感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其是虚拟偶像身上养成性与自助性的特点让“AS-
AU 的复合体”联系更加紧密,这让粉丝在遇见外界攻击和质疑,会更容易被
激发比较欲望,会通过积极发掘 A-soul 以及 AU 的相关优势——3D 建模、动
捕、画面流畅度、偶像表演的专业度与进步速度以及倡导粉丝理性消费的价值
观,去对应同质群体的相关缺陷并强化差异性边界,比如部分粉丝与某些进军
于中国市场的日本虚拟偶像进行对比,发现她们直播时全程很少与观众交流,
套着二次元头像打游戏讲几句话就能盈利后,留言道“A-soul 证明了即使是流
量练习生门槛也比大部分套皮纸片人高得多”,言下之意是对外群体的品味的
贬损,积极建构了粉丝对于自身作为“AU”的认同。可以看出他们的潜意识
中都存在着一份“荣耀”,一份作为 A-soul 的粉丝的“骄傲”,并且把这份
情感渗透进了他们对其他 V 圈偶像的评价过程中,这也成为了自身构建群体
认同的关键。

第二节 “我们”是网络亚文化的“巴比伦塔”
在观察“A-soul”粉丝群体认同建构过程中,发现了两重边界的存在,一
重是的作为粉丝的边界,粉丝主要比较的是与 A-soul 同处 V 圈的其他虚拟偶
像;另一重是他们作为网络亚文化群体的边界,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和另类化

的符号对主流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附属性文化方式。 通过前文分析
和观察材料可知,粉丝之所以成为粉丝,除开出于对 A-soul 五位成员各项魅
力的喜爱,还是因为在以 A-soul 为中心的文化场域中,他们可以逃离传统文
化工业里大众媒体、官方公司、粉丝群、意见领袖对自身的种种宰制与束缚。
在粉丝心中,这里无疑是亚文化巴比伦塔——建塔的人说着不同的语言,而他
们将要改写寓言故事的结尾,通力合作让此塔推向更高处。
为了维持这一的共享情感以及文化意象,进一步划定属于巴比伦塔“筑塔


胡疆锋,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6(04):87-
92.

46
第三章 双重边界中的群体认同

人”的身份属地。他们会将彼此互动联系进行结构化的改造,一方面以特立独
行的传播艺术与文化风格将自身与主流文化区分开来,在清晰的文化边界内进
一步重塑自我身份认同与群体认同。另一方面将“内战”“自肃”“ttk”等亚
文化圈特有进攻方式贯穿于追求“自由平等”这一目标的始末,不仅加强了反对
“小群体”“意见领袖”“一言堂”的相关共识,更指明了保持 A-soul 社群
独立思考的、自由发言的行动策略,在抵抗饭圈文化中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与
归属感。

一、对阵与补充:在自我赋权中建构群体认同

就从受众普及率来看,A-soul 的确还只能算是小众文化,相对于微博上动
辄粉丝破千万的明星,A-soul 中人气最高的成员在 B 站的粉丝数量是 160 万
左右,绝对数量相对算少,具有边缘性特征,因此,他们只能运用在多个亚文
化圈子中摸爬滚打而积攒的梗与话术,来“对阵”主流文化,但这一系列带有

“游击战术” 烙印的传播实践并不一定真的是与主流媒体争夺权力,而像是
粉丝在情感上对想象中的乌托邦世界的更深入和更融入表现,正如吉登斯所
说,在高度现代性情境中本体的安全和存在性焦虑时刻影响着人们的自我认

同。 对于受到现实压制的个体来说,“亚文化巴比伦塔”的文化意象是他们
在主流之外开辟出的新的自我边界,形形色色的个性表达则是他们建构群体认
同的新途径。
一方面,从内容消费上看,如果主流推崇的是公德、法制、秩序和社会责
任感,那 A-soul 粉丝在文化消费过程中就呈现出与之截然相反的颠覆、混
乱、疯狂、解构与跟风。这既是由于至少有 30 种亚文化群体汇聚于 A-soul 粉
丝社区,其中不少人带有“乐子人”属性特征,他们享受破坏秩序、制造混乱
所带来的愉悦感,又是因为作为虚拟偶像的粉丝,他们引以为豪的是他们可以
用各种方式选择自己所需要、所喜爱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新的一代以自己的
方式对它所继承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作出反应,在很多方面保持了连续性,
同时又对组织进行多方面的改造,最终以某些不同的方式来感受整个生活,把
自己的创造性反应塑造成一种新的情感结构。” ③当 A-soul 社区作为一个新页
面的被展开,个体的参与方式都可以依据自身视角而定,粉丝作为一个单独的
“自我”被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于是,粉丝在自我赋权的情感基调下,从
被忽视与压抑的主流空间逃逸而出,进入自由平等、解放狂欢的平行空间中进
行情感认同实践。

(美)约翰·费斯克著,王晓汪,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2001 年.

(英)安东尼·吉登斯,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39.

(英)雷蒙德·威廉斯,倪伟译.《漫长的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57.

4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另一方面,A-soul 粉丝的传播方式也和主流的传播方式相悖,在被其称作
“万象天引”的引流策略中,他们以“群魔乱舞”的传播方式活跃在各个网络
亚文化圈。或是在二创作品中,将来自动物园、英雄联盟、动漫圈的梗“缝合”
其中引来该圈层粉丝的关注,或是 p 各种 A-soul 表情包发到各大贴吧,格式统一
是“我宣布嘉然是 xx 大学的校花”,或是和其他人在网络上吵架后,发一句
“你说的对,但是可以请你关注嘉然今天吃什么吗?”,或是直接真人出镜,以
哭嚎、恐吓、滑稽等状态推销 A-soul。由此,一群绝对数量不算多的粉丝以这
种传播战略带着 A-soul 在网络文化空间的高频出镜,对于“所有的怪话拆
开,都是喜欢你”的群体认同在这种混乱式传播中拓展为共享式的群体意识,
在持续性积累中强化为内部的彼此联动,“亚文化先锋”的意识逐渐得以崛
起,也为他们搭建新的身份认同提供认知基础。
正如在专栏作文《自由平等的 A-soul 评论精神永不被击溃》中,粉丝
“枝大 ZUTAG”写道:我们参与网络社区讨论时,多多少少都会追求一点身
份认同,最好还是标新立异一点的。主流文化很无聊的,以至于我们会觉得那
些津津有味刷着主流烂梗的人多少沾点。所以,最优解是融进亚文化小圈子,

通过玩一些新梗来满足站在时代前列的精神需求(哪怕是自以为的前列)。
由此可见,A-soul 粉丝并不一定是在挑战、抵抗权威,他们更在意的是自
己的乌托邦世界的“纯洁性”,那些怪异的行径不过是在做出契合自身想象的
亚文化巴比伦塔意涵的情感反应。

二、冲突与平衡:于饭圈文化的抵抗中彰显身份

随着日韩应援文化的传入与国内选秀节目的发展,粉丝也越来越习惯于中
担任偶像职业生涯中充当“制作人”角色,“数据是人气的最好证明”在商业
资本的运作下成为饭圈基本共识,购买代言的数量、应援集资的金额、做数据
的时间、为偶像控评的能力等成了衡量粉丝的喜爱度和贡献度最直观的指标,
最终以此为衡量的标准,粉丝内部形成一批有话语权和行动力的粉圈意见领
袖,也就是“大大”“粉头”,也形成了以一个个以他们为核心的小群体,规
划着粉丝整齐划一的实践活动,防止“粉丝行为、偶像买单”。很多研究指出
粉丝群体如何呈现其在主流媒体中的正面形象,比如有学者以鹿晗粉丝社群的
管理为例,指出“芦苇”为改变社会大众对粉丝形象的刻板印象,以贴吧为中
心,以后援会为基础,对内为粉丝提供信息与指导,制定出具有明确分工的社
群管理体系,用制度赋予粉丝身份并制造粉丝差异,以约束粉丝行为,对外则
有组织性的为偶像控评、反黑、打投、做数据、刷销量。从而生产了“隐忍自

枝大 ZUTAG.自由平等的 a-soul 评论精神永不被击溃[EB/OL]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1215274


48
第三章 双重边界中的群体认同

律”“谨言慎行”的粉丝形象。 也奠定了偶像饭圈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运转
和组织管理模式。
一方面,A-soul 粉丝群体虽然认同自己粉丝身份,并且在建构“AU”群
体认同过程中也是积极的行动者,但是,与一般饭圈不同的是,他们不急于摆
脱“疯狂”“病态”“冲动”“过度”等主流媒体赋予的粉丝标签,他们想要
讨伐的恰恰是饭圈为了生产主流媒体眼中的“正面形象”而出现的组织方式和
商业文化,比如拉帮结派、统一管理、机械复制、谨言慎行等。另一方面,身
为众多亚文化圈群体的聚集地,A-soul 粉丝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高度中心化的
氛围这一冲突,就不得不想象新加入粉丝以及其他群体将会如何看待自身的文
化认同,于是他们不仅通过外战、内战、辩论、开团等激烈形式对内自我整
肃,对外生产亚文化社区形象,也会从社会价值观念和普通围观者都能够接受
或是理解的行为方式来建构自我、群体以及粉丝的文化身份认同,比如强调对
新成员新事物的欢迎以及对他人思想的尊重,在冲突和平衡中促使粉丝们更加
肯定自我、增强对 A-soul 社区文化的认同感。
首先,从粉丝群体特征来看,如上文所提到的,最初的粉丝群体带有贴吧
乐子人印记,他们有着混乱需求,因此极力反对粉丝群体中的“中心—边缘”
倾向。后期引流而来的观众几乎覆盖了网络上所有的亚文化圈,大多经历过因
为粉丝抱团而出现的各种问题,目睹了 Hololive 旗下虚拟主播以字幕组为核心
的运营模式的崩塌以及真人饭圈中的诸如“227 事件”的恶劣影响,彼此心照
不宣地形成了“反对饭圈”的最低共识。
其次,从 A-soul 本身来看,偶像本体的自助性让其文化空间在本质上已
偏离了传统饭圈统一化、扁平化的管理原则和整齐划一的成员守则。吸引并包
容着多种文化背景、多种文化经历的亚文化群体组合出现在同一舞台之上,亚
文化“巴比伦塔”也是现实中“鼠鼠”群体的媒介缩影,这其中对个体自由意
志的突出,凝聚着最广泛意义上的粉丝共鸣,他们展开自我反思、对话,并拒
绝盲从于现实社会中饭圈法则与等级规训。值得一提的是,A-soul 作为虚拟偶
像市场的实验产品,并没有过分看重偶像营业收益和盈利,A-soul 的成员嘉然
在直播时曾对观众说“你们是跟然然聊天还是 SC(发送付费留言者)聊
天”,曾给予观看者极大震撼,因为直播界里,很多主播都会对打出 SC 的粉
丝额外关注,其他观众也会对 SC 发送者展现艳羡、崇拜之情,导致直播变经
济资本拥有者的主场,真人饭圈里往往也是这种规则,那些能够拥有金钱权势
的粉丝往往会获得其他粉丝甚至的是偶像本人的青睐。嘉然的话让默默观看直


王艺璇.悖论的合法性:网络粉丝社群对粉丝形象的再现与生产——以鹿晗网络粉丝社群为例[J].中国青年研
究,2017(06):67-74.

4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播的观众久违地感受到偶像对粉丝个体的尊重,也支持了粉丝群体内部理性清
醒、人人平等的思潮运动。
再次,从粉丝实践角度看,由于 A-soul 是不折不扣的偶像企划,从 A-
soul 诞生起,关于“粉圈就是饭圈”的争议就从来没停过,为了抵抗粉丝圈可
能出现的“控评”“粉头”“小团体”等倾向,A-soul 粉丝一方面采取内战机
制,维护自肃氛围。正如巴比伦塔建设时,工匠们会因语言差异而产生误会,
同样的,由于 A-soul 得粉丝群体极速膨胀,争端随之而来。其中既有粉丝面
向偶像和运营的讨伐,也有粉丝之间激烈的辩论。A-soul 粉丝为了强调“饭而
不饭”的准则与优势,经常性会针对一件事情,采取在评论区直接争论,或者
豆瓣小组、贴吧盖楼互辩,并用“开团”冲塔”“ttk”等带有的亚文化特征的
词语命名这些行为。“周一周二,经典内战”成为群体内部广外流传的一句
话,直接反映了群体内部冲突爆发的频繁性。这主要是因为在 A-soul 没有直
播的周一周二,粉丝会对上周直播和企划进行复盘总结然后开展大规模战斗,
直到周二官方 QA 发布解答问题才会进入“停战”模式。当在被问到什么是内
战时,访谈对象 002 表示:“在内战中,我们都知道部分问题不是我们能解决
的,但是通过内战可以营造我们内部的独特的氛围,虽然有时候不好,但是我
们更加拒绝饭圈那一套糟粕,所以看上去我们是多少有点极端而魔怔,但面对
事关 A-soul 发展的一些底线,我们是会冷静下来,大家反而不会去发散
的。”也就是说,粉丝把内战理解为一种内部的辩论赛,他们混战其中要的不
是结果,而是以此作为维护群体内部去中心化氛围的手段。
另一方面,普及宗旨和共识,建构自由平等、团结友爱“AS-AU”复合
体。部分身经百战的粉丝撰写系列科普文章,强调人人平等、团结友爱、理性

思考、动态开放的宗旨和反粉头、反小团体、反全肯定、反指导的共识。 部
分粉丝在评论区交流深入讨论扩大影响,为一个魂布置一层几乎可以任意进出
的“共识屏障”,使受众很容易产生对 AS-AU 复合体的情感认同和身份归
属。如同文学作品“帮助人构成一种与现实生活相逆反的环境,有助于传播幻
觉感受,促使人们用主观经验去取代客观经验” ②,这种“人人平等”“天下大
同”的社区形象塑造,有助于个体建构出有别于真人饭圈的优越感与群体归属
感,粉丝“枝大 ZUTAC”在论坛上写道:在这里(A-soul 社区),没有粉
头,没有控评,所有人都能平等的交流,所有人都能畅所欲言,不用反复斟酌
遣词造句,不用担心被全肯定粉围攻。自由并不代表无序,不需粉头指指点


培根冲冲冲.AU 泛文化圈底层逻辑建构——“宗旨-共识-行动”[EB/OL]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2315
007/?from=readlist

叶舒宪.文学治疗的原理及实践[J].文艺研究,1998(06):78-85.

50
第三章 双重边界中的群体认同

点,不需小团体可以组织,鼠鼠们自发地为 A-soul 引流,一切出于自愿。”


从“我们是粉丝”到“我们是亚文化的巴比伦塔”,A-soul 粉丝聚焦于在
现实或网络中被忽略、被代表的自我,无论是对主流文化的疏离还是与饭圈文
化交锋,都充满了对社会关系网络中突出自我价值的渴求,以期获得真正的身
份建构。访谈对象 010 表示:“我觉得最能代表 A-soul 粉丝文化氛围的词语
是‘三寄一加’,这个词的意思是你说任何话之前都要先问问,我寄吧是谁
啊,你寄吧是谁啊,他寄吧又是谁啊。也就是大家都是独立个体,谁也不能代
表谁。你花了再多的钱跟我们普通的“一个魂”没有区别,我们不会来崇拜
你,你只能说我觉得,但不能代表我们或者说我们觉得。”当粉丝群体的社区
风格和价值观念达成粉丝内部、官方公司、其他群体的认可时,粉丝们的群体
认同就会变得更为强烈。对抗饭圈规则的实践行为不仅赋予了粉丝们对群体的
强烈认同,还将自身升格为更高级别的粉丝文化社区,从而促使粉丝们更加肯
定自我,增加对 A-soul 文化社区的认同感。

51
结语:虚拟偶像迷群:自助式追星的意义与反思

结语:虚拟偶像迷群:自助式追星的意义与反思

第一节 意义:认同机制的构建
A-soul 的粉丝群体,其特殊性在于他们是所迷恋的对象并没有现实的
实体,他们专注且投入地着迷的 A-soul,实质上只能在电子屏幕中以符码形式
出现,所有的互动基本上都要通过网络平台完成。通过考察和分析发现正因为
A-soul 的虚拟性、开放性甚至是自助性,所以使得 A-soul 的粉丝群体相对于
一般的粉丝群体而言,对偶像更多的主动性,他们是偶像是成长之路的见证
者、参与者,亦是成名之路的主导者。粉丝不再是被动地仰望与崇拜偶像,而
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去塑造偶像。同时,由于虚拟偶像的非物质实体性与
可塑性,他们的受众可以更为夸张甚至戏剧的在二次元、在虚拟人物存在的平
行宇宙中,没有干扰地展现平时所不能表达的情感和问题,通过这一系列主动
行为生产属于自己的意义,完成身份认同建构,本文中针对虚拟偶像的身份认
同建构是从“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两个层面展开论述的。
本文在对 A-soul 粉丝身份认同方式的探索中发现,无论是自我认同还是
群体认同都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又不可替代的作用,三者相互联结穿插,相互
作用。具体而言,从现实客观角度而言,虚拟偶像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一种虚
拟形象,从媒介角度看,是将三次元偶像文化引入二次元文化后,形成的一种
混合型关系媒介,粉丝在媒介使用中为虚拟偶像产制出多种意义,整个互动过
程是虚拟偶像迷群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关于自我的意义生产过程,因此,粉丝
对于自身诉求的满足,自我认同的建立,是整个环节的大前提,正是源于对自
己的心理、行为等方面的认同诉求,才会使得自己的行为展现出夸张化的、表
演性的一面。在此基础之上,粉丝群体所展示出的接纳和共同爱好的延续使得
粉丝再次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进行强化。从群体自身通过积极比较、冲突、调整
与协商而获得的优越感以及共同体的设想中,帮助群体更稳定地维持下去,从
而反作用于粉丝的个体自身,使得粉丝对于自我的身份认同更加牢靠。

一、个人认同与 A-soul 粉丝个体

每一个人都有理想化的自我想象,这种想象是推动人们朝着自己的理想状
态不断奋斗和前进的动力,同时它也是一种个人的内在心理需求,当得到他人
认可后,这种需求便得到了满足,从而建构了自我认同。因此,部分粉丝无法
在现实社会和真实空间中追寻到这种状态或者满足这种内在的心理需求时,他
们找到了 A-soul 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动态空间。通过观察发现,在网络空间

5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非常活跃的粉丝在现实生活和社会空间中往往承受着工作、学习与人际交往压
力,他们是不被人理解“Z 世代”,是在碎片化的社会中处于孤独状态的一
代。因此,渴望有人陪伴的他们转向虚拟偶像以及同样喜欢虚拟偶像的群体中
寻求慰藉。首先,在自由宽松甚至无门槛的氛围中,粉丝自己潜意识投入到角
色扮演中,以文字、语音、真人等形式在群体中呈现,让角色的选择以及演绎
的内容成为自我投射的客体。从而在自我体验、反思和他人评价中产生自我肯
定,进行自我认同建构。其次,粉丝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展现自身文化能力,在
A-soul 的文化社区中,不仅仅只有做高雅二创才可以获得社区支持,那些“发
病”型二创、缝合型作品甚至说怪话、反话亦可以得到群体中他者甚至整个群
体的欣赏与认同,积累文化资本,从而在他者评价与自我意象统一中实现自我
认同。最后,粉丝还积极以“反群体”的个性消费来展现自我,在发疯式表
演、缝合式创作、贬低式评价中表达自我,凸显与其他人不同的优越感与差别
感来建构自我认同。

二、群体认同与 A-soul 粉丝群体

AU 作为粉丝群体,研究其群体认同如何被建构也非常重要。这一部分研
究主要借用了社会认同理论中“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作为理论基础。通
过考察发现虚拟偶像的群体边界主要有两重,首先,作为 A-soul 的粉丝“一
个魂”中的一员,能够强烈感到“我们 A-soul”这样的情绪。第一,群体内部
通过对各种粉丝花名及其内涵的阐述,建构作为一个魂的集体认同,并协同网
络空间自动化的范畴机制进行自动划分。第二,粉丝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强化群
体边界,既通过可量化的指标数据与其他虚拟主播、偶像进行表层比较,又通
过积极发掘 A-soul 内在优势——3d 建模、动捕、画面流畅度、偶像表演的专
业度与进步速度等去对应同质群体的相关问题并强化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由
于这一过包含着在外在刺激下而引发的情感流露,因此属于深层比较。
其次,第二条“边界”是“一个魂”作为亚文化群体,在与主流文化的对
阵或补充中,在与饭圈文化的抵抗中浮现出来。承载着 A-soul 粉丝集体共识
的客体有自身的特殊性,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系统,粉丝的传播方式和内容消
费方式呈现出颠覆、混乱、取乐的特点,实质上,这是 A-soul 粉丝在自我赋
权的情感基调下,从被忽视与压抑的主流空间逃逸而出,进入自由平等、解放
狂欢的平行空间中进行身份认同实践。作为众多粉丝圈中一个,A-soul 的粉丝
群体极力避免出现传统偶像饭圈中的中心化倾向,这一方面是由于该粉丝群体
本身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 A-soul 自身的自助性、开放性,让他们得
以从传统的情感结构中脱嵌,并通过巴比伦塔的形象构建对高度中心化的饭圈

54
结语:虚拟偶像迷群:自助式追星的意义与反思

氛围、对备受压抑的现实空间进行反思与批判。于是,他们倡导“反粉头”
“反小团体”“反全肯定”的共识,通过自肃、外战等机制去抵抗已经相当成
熟的饭圈霸权,划分自己作为亚文化群体的边界,建构属于 A-soul 粉丝的群
体认同。
综上,粉丝从依附地位到与偶像共生,消费形式从养成到自助,这些特性
使得粉丝积极主动地围绕 A-soul 的偶像活动搭建了更为多元而充满张力的文
化场域,将关于自身的文本挪用到偶像身上进行读写,并由此重新审视、调整
自身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也就是说,他们本身也在读写过程被不断地被重
塑,身份意义由此被搭建,这是本研究的创新点和意义所在。

第二节 反思:丰盛社会的情绪泡沫
一、亲密关系的虚拟化

对于 A-soul 而言粉丝既是建构者又是消费者,他们不用与真人偶像逢场作
戏,担心有朝一日人设崩塌,反而自给自足,把他们的爱与消遣编织进为名为
A-soul 的叙事中,虚拟偶像成为了提供亲密关系想象的素材库,粉丝对那些萌
要素的创造与消费,使他们在想象中实现离奇的梦想与欲望。在这种心理动机
的驱使下,粉丝会将对虚拟偶像的生产消费与亲密关系等同,但是过度的沉迷
与幻想最终会导致粉丝群体在情感泡沫中迷失。
一方面,粉丝以 A-soul 为名,自己自足的完成了有关亲密关系的想象。美
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霍顿和理查德·沃尔在 1956 年就提出过“准社会关
系”理论,用以表示观众与他们喜爱的电视明星之间发展出的单方面、想象性的
人际关系。但是这种单方的臆想在现实情况下很难得到回应,所谓“国民偶像”
“国民妹妹”“国民男友”几乎不会在微博与任何“国民”互动,他们与粉丝群
体为数不多沟通渠道大多数时候是用来发布广告甚至直接由工作人员管理,偶尔
的原创自拍是作为粉丝能得到的最大福利。但是 A-soul 的粉丝可以走的更远,因
为虚拟偶像离不开粉丝的塑造与成就,她们表演什么、如何表演,以什么样的形
象表演,甚至她的性格、生平都可以由粉丝来参与打造,也不用过于担心自己的
参与会对她们造成干扰与压制,只需借一副虚拟化身涂抹上自己所需的品质、
性格和经验,就能通过虚拟空间进行传播和情感互动,打造了粉丝福利的终极
闭环。
另一方面,虚拟偶像设置好了规模庞大且绵密熨帖的亲密素材库,还能根据
粉丝反馈不断更新、培训、升级,巧妙而得体的回应那些被现实所驱逐的非分之
想,为粉丝提供他们正与偶像共处于一段亲密关系的证明素材。比如设置虚拟偶
像在直播念精彩的粉丝作文、与粉丝玩“你画我猜”的游戏,再比如经过训练
5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偶像,面对粉丝满屏幕发送的“烧”(骚)时,学会笑着纠正粉丝应该用
“风情”来形容女孩子。可以说,虚拟偶像的强互动性契合了现代社会年轻人
的陪伴性需求。无论是对五位女孩成长之痛感同身受的关爱和疼惜,还是对他
们个人能力的住欣赏和仰慕,或是成为男友粉、女友粉,沉浸式体验恋爱的甜
蜜和苦涩,都能得到相应的回应。
实质上,A-soul 作为偶像工业的商品,在他们的出厂设计里,早已将长时
情感或短时消费行为进行紧密联系。无论怎么强调理性消费,粉丝爱她们不可
避免地要在虚拟空间中为爱打钱、收集周边、写歌作曲、花式安利,最基本也
要观看直播、转发评论、刷播放量去“奔赴”偶像所释放的爱意。粉丝通过产
出和消费来支持偶像,取悦自己,A-soul 运营则迎合粉丝情绪,为粉丝提供更
贴心的情绪商品,专门开辟专栏公布被偶像提到的二创作品,情感和货币一样
具有了交换的性质,都被一起交送到了运营者的手中。此外,也要关注部分粉
丝沉迷于虚拟偶像世界里规则简单的关系里,让体验到的情感取代情感本身,
以为每天观看 1—2 小时 A-soul 的直播就拥有了一段稳定陪伴关系,那么日常
生活的其他面向和事件的重要性将被大大削弱。那种对真实情感生活的体验和
对周围事物的关心很可能湮没在夜晚冰冷的电子屏幕中,最终得到的一定只有
更汹涌的孤独与焦虑,而这些负面情绪又和其他情绪一道被卷入新一轮的观看
过程中去。

二、非理性对抗的消极影响

结合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在 A-soul 粉丝进行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中,非理


性的、狂欢式的思维贯穿始末。对于粉丝行为“狂欢化”的缘由,我们也找到了
答案。首先是 A-soul 粉丝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利,正是这种赋权让粉丝获得了主导
型参与感,其次是 A-soul 粉丝文化内核既包含了“追星文化”“抽象文化”“二
次元文化”等多种互联网亚文化,又包含着对“巴比伦塔”这一代表自由意志的
文化意象的追求,因此拥有着比普通的粉丝群体更狂热、更激进的思想内涵和行
为方式。对于纯粹的喜欢,对于自由发言、拒绝平庸的渴望,促成了 A-soul 粉丝
对于自己身份的建构初衷,在对自我价值,自我行为意义的探求中,又极易受到
群体内的情绪感染,在特定的时间和地域中,将“非理性”推向前所未有的高
度。
一方面,部分参与者以“A-soul”为符号和面具,在这副面具的庇护之下
尽享狂欢。他们或恶搞,致力于去中心化与网络对线,把一切都变成了可任意
把玩的娱乐资本,或是把带有暴力黄色意味的语言和行为被奉为“高级”,盲
目地追捧和模仿,或是在与 A-soul 相关的网络传播中,通过欺骗等手段不断戏

56
结语:虚拟偶像迷群:自助式追星的意义与反思

弄“传”“授”双方,以观察别人的“丑态”完成快感的提取与自我价值的实
现。其中有些人的目的更多是单纯的发泄,借着 A-soul 粉丝群体自肃机制、包
容氛围进行无理由、无差别进行网络攻击,甚至没有缘由地跟风挑衅、造谣,
造成负面情绪加剧升级,破坏力巨大。
另一方面,基于 A-soul 的特殊性以及粉丝群体作为一个无组织、去中心化
的亚文化群体,很容易“滋养”这类文化的爱好者,或者因此将更多具有混乱需
求的人士吸纳其中,最终共同走向失控。当群体失去了应有的凝聚力,产生更
多的与外界互动上的失误与过界,反过来又会对群体本身产生消极影响,如此
恶性循环,直至群体彻底瓦解。最后,为了狂欢而狂欢心态,折射了当前复杂
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青年群体中盛行的怀疑、解构、消解等后现代主义性质的心
态,整体的基调向负文化偏移,且受众呈现低龄化趋势,一旦在抵抗与追寻认
同的过程中越线,将会对网络文化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5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 (德)韩炳哲著,程巍译.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
版社,2019 年.
[2] (法)米歇尔·德赛都著,方琳琳,黄春柳译.日常生活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
出版社,2009 年.
[3] (美)约翰·菲斯克著,祁阿红,张鲲译.电视文化[M].北京:北京商务印刷
馆,2005 年.
[4] (美)亨利·詹金斯著,郑熙青译.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年.
[5] (美)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化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6]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夏璐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
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年.
[7] (日)东浩纪著,褚炫初译.动物化的后现代:御宅族如何影响日本社会[M].台北:
大鸿艺术股份有限公司,2012 年.
[8] 陈向明.社会科学质的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9] (美)雪莉·特克尔,周逵,刘菁荆译.群体性孤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
社,2014 年.
[10]邵燕君主编.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11] (美)斯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
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年.
[12](美)欧文·戈夫曼,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8 年.
[13]陶东风主编.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
[14]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年.
[15](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等译.现代性与白我认同[M].北京:北京
三联书店.1998 年.
[16](法)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著,高凌瀚译.种族主义源流[M].北京:北京三
联书店,2005 年.
[17](美)海纳曼著,贺玉高译.我将在你身边:粉丝、幻想和埃尔维斯的形象[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

5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加)查尔斯·泰勒著,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南京: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1 年.
[19](美)查尔斯·霍顿·库利著,包凡一,王源译.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M].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9 年.
[20](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2000 年.
[21](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著,郭建如译.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3 年.
[22](美)亨利·詹金斯著,郑熙青译.文本盗猎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年.
[23](美)罗洛·梅著,冯川,陈刚译.人寻找自己[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
[24](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
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25](美)约翰·费斯克著,王晓汪,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
版,2001 年.
[26](英)雷蒙德·威廉斯著,倪伟译.漫长的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
[27]Jonathan Gray , Cornel Sandvoss , C. Lee Harrington. Fandom : Identities and
Communities in a Mediated World[M]. New York :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7.
二、期刊类
[1] 喻国明,杨名宜.虚拟偶像:一种自带关系属性的新型传播媒介[J].新闻与写
作,2020(10):68-73.
[2] 蔡骐.社会化网络时代的粉丝经济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5-11.
[3] 肖芃,高森宇.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的营销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
学学报),2015,37(10):118-121.
[4] 王玉玊.虚拟现实:真实感与想象力[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1):3
5-41.
[5] 付茜茜.偶像符号的编码:人工智能虚拟偶像消费文化研究[J].学习与实践,2021
(02):132-140.
[6] 王 宁 . 消费 与 认 同 — — 对 消 费社 会学 的一 个分 析 框 架的 探索 [J]. 社会 学 研
究,2001(01):4-14.
[7] 王玉良.虚拟明星:建构电影明星研究新视角——以动画明星 Baymax 为例[J].当

60
参考文献

代电影,2015(07):101-103.
[8] 穆思睿.浅析虚拟偶像的定位及与其它动漫形象的区别[J].戏剧之家,2018(10)
:89+114.
[9] 喻国明,耿晓梦.试论人工智能时代虚拟偶像的技术赋能与拟象解构[J].上海交
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01):23-30.
[10]朱钊.浅析虚拟偶像“初音未来”与赛博空间[J].现代交际,2010(09):59-60.
[11] 成怡.“初音未来”:虚拟技术与现实世界的伦理碰撞[J].传媒观察,2013(03):10-
12.
[12]李镓,陈飞扬.网络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群体的网络互动研究——以虚拟歌姬“洛
天依”为个案[J].中国青年研究,2018(06):20-25.
[13]张自中.虚拟偶像产业中 UGC 动机研究[J].新闻论坛,2018(02):15-18.
[14]宋雷雨.虚拟偶像粉丝参与式文化的特征与意义[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
报),2019,41(12):26-29.
[15]蔡 骐 . 网 络 虚 拟 社 区 中 的 趣 缘 文 化 传 播 [J]. 新 闻 与 传 播 研 究 ,2014,21(09):5-
23+126.
[16]刘文.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J].学术交流,2006(07):24-27.
[17]韩静.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综述[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2(01):55-57.
[18]郭小安,杨绍婷.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米姆式传播与共意动员[J].国际新界,201
6,38(11):54-74.
[19]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03):475-480.
[20]王艺璇.悖论的合法性:网络粉丝社群对粉丝形象的再现与生产——以鹿晗网络
粉丝社群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7(06):67-74.
[21]胡疆锋,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
[J].南京社会科学,2006(04):87-92.
[22]王贤卿,吴倩倩.虚拟偶像景观中的青年文化心态及其培育策略[J].思想教育研
究,2021(07):100-105.
[23]Smith,S,Fisher,D,and Cole,S J.The lived meanings of fanaticism: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role of labels and categoriesin defining the self in consumer
culture[J].Consumption,Markets and Culture,2007,10(2):77-94.
[24]Daniel Black. Digital Bodies and Disembodied Voices:Virtual Idols and the
Virtualised Body, The FibrecultureJournal,2006(09).
[25]Daniel Black. The virtual ideal: Virtual idols, cute technology and unclean
biology[J]. continuum,2008,22(1):37-50.

61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学位论文类
[1] 姜明.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粉丝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 宋岸.从“初音未来”看虚拟歌手对音乐文化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7.
四、电子文献类
[1] 爱奇艺.2019 虚拟偶像观察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1004591.
html
[2] QuestMobile.2020 年 Z 世代洞察报告[EB/OL].https://www.cbndata.com/report/2
522/detail?isReading=report&page=1

62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刘丹凌,陶一晨.可供性视角下主流媒体深化数字化转型的路径[J].出版广
角,2020(19):29-31.
[2] 陶 一 晨 . 贾 樟 柯 的 电 影 《 世 界 》 艺 术 表 达 [J]. 卫 星 电 视 与 宽 带 多 媒
体,2020(09):125-127.

63
附录

附录

附录一:受访者基本信息
编号 姓名(应被访者 性别 年龄 职业 访谈方式
要求均为网名)
001 椰壳与火萤 男 23 助理 线下

002 可爱吃桃了 男 22 自由职 线下



003 Shan-huang 男 26 摄影师 线上

004 我不想和你说话 女 25 研究生 线上

005 皇珈魔女团 女 20 本科学 线上



006 乃 00 天下第一 男 25 自由职 线上

007 像碗倒去 男 22 本科学 线上

008 男 21 本科学 线上
嘉然今天 he 什么 生
009 枝江喜之狼 男 19 本科学 线上

010 cici 男 22 本科学 线下

6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二:访谈大纲
访谈问题采取半结构式设计,访谈问题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性别、年龄
2.受教育程度、职业
二、对于虚拟偶像文化的接触情况
1.最早开始关注 A-soul 的时间?
2.你从哪些渠道了解到虚拟偶像?之前有相关的文化经历吗?
3.平时花在她们身上的时间?
三、对于“A-soul”的看法
1.你对于喜欢偶像有什么硬性要求吗?
2.你认为她们能够受到欢迎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她们身上什么特质吸引了你?
3.你会去主动跟别人安利她们吗?用什么方式安利呢?对方一般会接受安利吗?
如果不接受,你会怎么做?
4.你能接受虚拟偶像背后是幕后扮演者吗?你怎么去看待 中之人与角色的关系
呢?如果背后的中之人换了,或者你知道中之人的真实样子,你是会欣然接受还
是排斥?
四、互动实践行为
1.平时主要的观看互动平台有哪些?会给自己安排一些固定的打卡的任务吗?
2.自己比较喜欢的二创吗。自己是否会做或者学着去做一些同人创作?比如画
图?写同人文?还是其他方式?
3.你觉得自己了解 A-soul 圈的文化规则吗?你知道的有哪些呢?你会去自觉遵守
吗?
4.对于 A-soul 粉丝群体内部的那些奇怪的喜爱表达方式怎么看待?心里的想法是
什么?
5.你们在网上自己会称自己为“鼠鼠”、“狗”吗,为什么是老鼠和狗呢?
6.有因此交到朋友吗?你们之间是否会聊偶像之外的事情?
五、身份对于你产生的影响
1.你有因为喜欢 A-soul,受到过其他人异样的眼光吗?你有参与过“内战”,在
网络上去辩论之类的吗?具体原因是么?最终的结果是怎样的?
2.你觉得作为 A-soul 社群的粉丝和平时展现给他人的你是否有区别?区别主要
是?
3.你周围的亲人或朋友知道这件事吗?他们中不理解你喜欢虚拟偶像吗?
4.你在跟别人的交谈中,如果谈到兴趣爱好之类的,是否会刻意隐瞒自己的粉丝
身份?原因是什么?
5.你觉得喜欢 A-soul 之后,你对于恋爱、友谊等现实情感关系是更渴望还是相反
呢?原因是什呢? 有对你生活态度方面的影响吗?
6.对于 A-soul 的评论区你的感觉是什么呢?
7.评价一下对于 A-soul 文化社区内的粉丝文化,是否有你无法接受的现象?

66
致谢

致谢
当年18岁的我离开家乡踏入西大,懵懵懂懂地过完四年本科生活,没想到一转
眼我的研究生生涯也要结束了。
文行至此,不仅代表着我的毕业论文尘埃落定,也代表着我的校园青春将停留于
此。可是当我缓缓敲出“致谢”两个字的时候,突然觉得一切是那么的不真实。
此刻我终于感受到白驹过隙的意义,但是三年时光里,导师、同窗和亲人给我爱
与鼓励将如高山大川,连绵不绝,伴我度过往后人生中的理想与远方。
首先,我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刘丹凌教授。刘老师常对我们说要做一个有
心人,她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三个字,是她让我明白面对学习要有虔诚踏实
之心,面对生活要常怀一颗温暖的感恩之心,做什么事都要有尽善尽美、有始有
终之心,这三个字让我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都受益匪浅,今后我要用
一生去细细咂摸、品味、实践这三个字。
这篇论文一开始进行的并不顺利,在我中途几乎要放弃时,是刘老师鼓励我坚
持下去,她一如既往地肯定我的研究、我的能力,倾尽自己所能助力我的发展。
这些信任、锻炼和爱给了我面对生活中所有困难的勇气和底气,也让我不断突破
自己的舒适圈,变成了一个更好的自己。刘老师就像一束光,一扫我曾经的迷茫
与阴霾,照亮了我的研究生生涯,而这段被光芒笼罩的时光,将会陪伴我走向未
来的人生路,让我有了继续追赶光明的方法与能力。三年里,对刘老师说的最
多 的话就是谢谢,临近毕业,除了给恩师再道一声感谢,希望未来刘老师的生
活可 以一直充满阳光、鲜花和爱。
其次,感谢教导过我的每一位老师,感谢如诗一般浪漫、温柔的董小玉老师,
感谢给我无数次头脑风暴的韩敏老师,感谢严格却可爱的秦红雨老师,感谢耐
心、宽容的胡文渊老师…… 我还要感谢的同窗好友们。感谢成梦蝶,我们既是
同门又 是室友,共同经历过小组作业的打磨、课堂汇报的崩溃,偷偷摸鱼的的
快乐,那些或热血或荒唐的时光是我最难忘却的岁月。还要感谢我的室友郭芸芸
和王鑫,熄灯之后我们谈天说地,用吵闹赶走一天的无聊沉闷,封校时我们一起
打羽毛球, 把所有不愉快都通过汗水蒸发,过节时我们买零食铺满地毯,用间
接性暴饮暴食 体验别样的快乐与痛苦,那些回忆将伴随我走过人生的每个路
口。希望我的同窗 们都有美好的未来,在各自的领域里成为自己的太阳。

6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你们在我成长路上的支持和帮助,无论去向哪
里,总有你们作为最后港湾,我亦希望未来的我能不负你们的期望。
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过好人生中的每一天,将我在校园里得到的爱与温暖,
散播给更多的人。

6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