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9

订阅DeepL Pro以翻译大型文件。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www.DeepL.com/pro。

CSE 30310 混凝土结


构设计

Lec# 2: 结构设计
基础
Muhammad Riaz Ahmad 博士
mriazahmad@poly.edu.hk
土木与环境工程系 1

香港理工大学
1. 总体介绍
2
施工步骤

1. 业主确定地点并安排必要的资金。同时
选择建筑师/项目经理,再由他们选择各
种顾问(结构、岩土、勘测等)。

2. 项目经理研究适用的细则,并绘制符合
城市规划、消防、卫生和安全要求的结
构平面图。主管部门批准该计划。

3
施工步骤
3. 采购:采购项目所需的材料、设备和服务,
如招标文件、建议书或投标书,以及选择承
包商和供应商等。

4. 土地测量员测量土地并绘制
轮廓。

5. 岩土工程师会对现场条件、地下水位、土
壤性质(是否具有膨胀性)等进行调查,
并提供一份土壤报告。
6. 结构的形式、形状和大小由建筑师在结构
工程师的帮助下确定,以确保结构稳定、
经济,并能有效抵抗外部荷载。
施工步骤

7. 在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时,要考虑到所需的性
能、成本、供应、劳动力的可用性以及到现场
的运输。

8. 结构工程师要估算可能作用在建筑物上的荷载
(死荷载、外加荷载、风荷载、雪荷载、地震
荷载等)。

9. 通过适当的结构分析,主要是借助计算机,根
据各种荷载及其组合,确定作用在结构系统各
元素上的内力。
10. 各种构件的尺寸是根据关键荷载条件确定的。
设计应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可靠性、适用性和
耐久性。

5
施工步骤

12. 然后由结构工程师绘制和批准详细的
结构图纸。

13. 建筑师或项目经理制定详细的建筑图
纸和规格。

14. 施工:实际施工包括挖掘、地基工程和
结构施工,由工程师进行定期检查

15. 竣工和移交:项目移交给客户并进
入运营阶段
6
设计师的角色和责任

✓ 设计的目标应该是实现一个可接受的概率,即在设计寿命期间

,结构能令人满意地达到预期目的。

✓ 在适当的安全等级下,结构应能承受施工期间和设计寿命内

的所有荷载和变形,并能充分抵御意外荷载和火灾。

✓ 设计人员应指定适合环境的混凝土等级和类型,保持结构布

局和结构细节的简洁,并尽可能地重复使用构件截面和连接细
节。

7
设计师的角色和责任

设计师在设计结构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使用的材料

2. 结构系统的布置(如重力和侧向荷载抵抗系统)

3. 制造方法(原地浇注或预制)

4. 安装服务设施(电梯、供水、供电、通风、供暖和制冷
等)。

5. 安全、经济、美观

6. 所需的防火措施
7. 运行/维护和生命周期成本

8
2. 设计理念
9
设计理念

1. 工作应力法(弹性设计法)
在工作应力法中,材料的极限强度除以安全系数,以提供通常
在弹性范围内的设计应力。

不再使用
σ 作用
≤ σ可允许
钢 σ 可允许 =材
例如:混凝土

σ 可允许 =
fc′ 3
fy 1.7
10
设计理念

局限性:工作压力法

1. 由于该方法基于弹性应力分布,因此并不适用于混凝土等半弹
性材料,也不适用于变形与荷载不成正比的情况,如细长柱。在
处理受倾覆力影响的结构稳定性问题时,人们也发现这种方法并
不安全。

2. 此外,它也无法预测延展性、应变相容性、开裂和挠度,而
这对 RC 结构的行为至关重要。
3. 保守派 和 不经济 设计 因为 它 只 只
考虑工作应力,而工作应力远小于极限强度。

11
设计理念

2. 负载系数法
负载 负荷 系数 方法 其中 其中 的 工作 载
荷 是
乘以安全系数。
不再使用

R( f ) ≥ S(F )

在荷载系数法中,计算时应使用材料的极限强度。由于这种方法
不对材料应力采用安全系数,因此不能直接考虑材料的变化,也
不能用于计算工作荷载下的挠度或开裂。同样,这种设计方法现
已被现代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所取代。

12
设计理念

3. 极限状态法(载荷和阻力系数设计)

强度设计方法基于以下理念
在使用 "F.O.S. "时,较大部分适用于载荷,而较小部分适用于载
荷。
较小部分应用于材料强度。

{1 / F.O.S.2 }材料强度 ≥ 应用载荷 x F.O.S.1


F.O.S.1 = 过载系数或载荷系数 {大于 1} 1/F.O.S.2 = 强度降低系数

或阻力系数 {小于 1}

13
设计理念

3.极限状态法(载荷和阻力系数设计)

极限状态可定义为结构不再满足相关设计标准的状态,即结构
将不再适合其预期用途。

好处
安全:通过考虑各种负载组合和概率,提高安全等级 经济的设计:更有效地利用材料,
因此更经济
现实方法:这种方法更接近材料和结构的实际行为
全面性:它既包括极限状态,也包括适用性极限状态。
考虑的结构。
然而,强度设计方法非常复杂,需要较高水平的结构行为和统计概念

14
设计理念
混凝土结构使用实务守则 2013》(HK2013)
• 操作规范》采用极限状态设计法。

• 采用极限状态法设计的结构精细、安装正确
它们不会达到极限状态的概率是可以接受的。

•本《业务准则》所考虑的极限状态是指终极极限状态
(ULS) 或适用性极限状态 (SLS)。

•结构的极限状态设计必须确保:(1) 结构在最恶劣的荷载条件下是安全的(
与 ULS 有关);(2)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构件的变形不会影响结构的外观、
耐久性或性能(与 SLS 有关)。
此外,还应考虑防火要求。同样重要的是要考虑合适的材料、工艺和质量控制

15
设计理念

极限状态 (ULS)
定义与倒塌或其他类似形式的故障(发生概率极低)相关的状态。

部分或全部结构失去作为刚体的平衡。关键部件断裂导致部分
或全部坍塌。

渐进式坍塌 轻微的局部失效超载导致邻近的
整个结构坍塌。

因结构变形导致构件屈曲而产生的不稳定性。
翻转、屈曲、强度

16
设计理念
极限状态 (ULS)
这就要求结构必须能够承受设计荷载,以确保人员安全和结构的安全与稳定。
17
设计理念

适用性极限状态 (SLS)

定义:与结构或结构部件的特定使用要求有关。
结构的功能使用受到破坏,但预计不会倒塌,更常见的情况是
由于生命损失的危险较小,因此比终极极限状态更容易容忍。他们

关注的是:
(a) 正常使用情况下的结构功能;
(b) 用户的舒适度;以及
(c) 结构的外观。

部分适用性限制状态:
• 偏转

• 裂缝

• 耐用性

• 过度振动

• 防火性能 18
设计理念

ULS 还是 SLS 失败?


19
3. 关键负载安

20
设计载荷

错误和不准确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
1. 设计假设和计算不准确;
2. 行动的规模可能会异常扩大;
3. 不可预见的应力重新分布;
4. 施工不准确。

这些因素不容忽视,可通过对特征
载荷采用部分安全系数 (γf)来加以考
虑。
负载的部分安全系数(适用性)
设计情况 长期行动 可变行动

全部 1.0 1.0 21
设计材料强度

γm的选择取决于
1. 实际构件的材料强度。该强度与实验室测试结果不同
受控条件下的强度
2. 所考虑的极限状态的严重程度,因此 ULS 取值较高
比 SLS
22
用于 ULS 分析的加载组合

死荷载和外加荷载 1.4Gk +1.6Qk

确定横截面 钢缆的面积?

500 N/mm2。
钢的 γm = 1.15

计算:

设计应力 = 特性屈服应力/ γm
= 500/1.15 = 434 牛顿/平方毫米
设计值 = 1.4x 死载荷 + 1.6 活载荷 = 1.4 x 30 + 1.6 x 2.0 = 7.4 kN = 7400 N

mm2
23
ULS 结构分析

行动
1. 永久作用力(死载荷)
2. 可变作用力(活载荷)

死载荷 活载荷
24
ULS 结构分析

1. 应用力矩系数和剪切系数。
2. 手工计算:在使用计算机分析之前,学生应能进行手工
计算,以便理解其中的设计原则。
3. 计算机分析:熟悉电子表格的使用很有用。

结构分析的主要目标是

以获得整个结构的内力和力矩,这些内力和力矩在所需
的荷载组合下与设计荷载保持平衡。
25
ULS 临界载荷布置

1.40Gk+ 1.60Q k 1.40G k+


1.0 G k 1.60Qk
A C

(a) 最大下垂度的装载布置
A 和 C 处的力矩

(b) 偏转形状
三跨梁
26
ULS 临界载荷布置
27
ULS 临界载荷布置

对于上述所有情况,应考虑不利和有利条件下 γf 的适当值

28
4. 结构分析
29
梁的分析
点载荷

均匀分布负载
30
自由梁计算器 | 反作用力、弯曲、剪切分析
(civils.ai)
梁(非连续梁)分析

单跨简支梁承受 25kN/m 的分布式永久荷载(包括自重)、跨中


40kN 的永久集中分隔荷载和 10kN/m 的分布式外加荷载。

1.4×40=56 千牛
P = 1.4 × 40 = 56 千牛

(1.4×25 + 1.6×10)×4 =204 k n w = 1.4 ×25 + 1.6 ×10)
= 51 kN/m

M = PL/4 + wL2/8
130 千 = 158 kN-M
28 K N
牛 V = (P+w x 4)/2 = 130
28 K N
130 千

158 千 牛

31
梁的分析:(连续梁)
G = 25 kN/m kQ = 10 kN/m
k
A B C D

6.0 米 4.0m 6.0m

(1.40x25 + 1.60x10)x6
=306 千牛 (1.0x25x4) 306 千牛
(1) =100kN

(1.40x25 + 1.60x10)x4
(1.00x25x6)
(2) =150 千牛 =204 千牛 =150 千牛

306 千牛 =204KN 306 千牛


(3)
连续梁加载布置
32
梁的分析
固定端力矩(点荷载)
33
梁的分析
固定端点力矩 (UDL)
34
梁的分析
G = 25 kN/m kQ = 10 kN/m
k
A B C D

6.0 米 4.0m 6.0m

(1.40x25 + 1.60x10)x6
=306 千牛 (1.0x25x4) 306 千牛
(1) =100kN
连续梁加载布置
35
梁的分析

第一个负载案例
刚度 ( k ) A 3 I B I C 3 I D
. .
4L L 4L
3 1 1 = 0.125
. = 0.125 = = 0.25
46 4
Distr.因素 0.125 0.25
0.125 + 0.25 0.125+0.25
=1/3 =2/3 2/3 1/3

载荷(千牛) 306 100 306

- 306× 6 100× 4 306× 6


F.E.M 0 ± + 0
8 12 8
-229.5 +33. 3-33.3 +229.5
平衡 +65.4 +130. 8-130.8 -65.4

结转 -65.4 +65.4
平衡
结转
+21.8 +43. 6-43.6 -21.8
穆明
t 分布
-21.8 +21.8
平衡 +7.3 +14. 5-14.5 -7.3
结转 -7.3 +7.3
平衡 +2.4 +4. 9-4.9 -2.4
结转 -2.4 +2.4
平衡 +0.8 +1. 6-1.6 -0.8
M (kN m) 0 -131.8 +131. 8-131.8 +131.8 0
36
梁的分析

第一个负载案例
= 2.6 m

= 168.2 千
牛顿

= 131 千牛
= 175 千牛

37
梁的分析

132 132
(1) 82

168 168
90 90
(2) 12

72 72
149
149
(3)

161
161

弯矩图(千牛米)
38

自由梁计算器 | 反作用力、弯曲、剪切分析 (civils.ai)


梁的分析

剪切力图表(千牛米)
39
梁的分析

BM 和 SF 封套 设计时应考虑
端跨中弯矩的 50%(HK2013,
第 5.2.9.2 条)
40
梁的分析

跨度大致相等、荷载均匀的连续梁

使用相关系数可求得三跨或多跨近似相等的无悬臂连续梁的极限弯矩
和剪力,条件是

(a) 跨度相差不超过最长跨度的 15%;

(b) 负载均匀;

(c) 特性可变负载不超过特性永久负载。
41
梁的分析

连续梁的弯矩和剪力系数

末端跨度内部 跨度 0.11FL
0.08FL 0.08FL
(a)
弯曲瞬间
0.09FL 0.07FL

(b) 剪切力 0.45F 0.55F

0.60F 0.55F

F= 跨度上的总极限荷载 = (1.40Gk+ 1.60Qk ) kN L=

有效跨度(参见 HK2013 5.2.1.2)


梁的弯矩和剪力系数 42
5. 时刻再分配
43
力矩再分配
对于低应力水平,弹性行为假设是合理的;但当截面接近其极限阻力矩时,就会
发生塑性变形。因此,在某些限制条件下,允许对弹性力矩进行重新分配。

钢筋混凝土的行为介于钢筋和混凝土之间。两种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显示了钢
材的弹塑性行为和混凝土的塑性行为。图中展示了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典型弯矩
曲率图。
RC 梁的典型弯矩曲率
44
力矩再分配

塑性分析理论

如果增加的力矩超过了屈服力矩,之前
受力到屈服点的最外层纤维将继续承受
相同的应力,但会屈服,而提供必要的
额外抗力矩的责任将落在靠近自然轴的
纤维上。
当应力分布达到完全塑性分布时,塑性
铰链就形成了,因为该截面无法抵抗额
外的力矩。塑性力矩 (Mp) 是在所有构件
横截面上产生完全塑性并形成塑性铰链
的力矩。

45
力矩再分配

1. 最大弹性弯曲发生在固定端。当
载荷增加时,塑性铰链将在该处
形成。
2. 塑性铰链的引入降低了结构的不
确定性,使其成为静力决定结构
。它仍然可以承受更大的载荷。
3. 当施加额外的荷载时,塑性铰链
处将无法承受更多的力矩,但梁
的其他位置仍有预留的承载能力
,因此这些位置的 B.M. 可以增加

4. 通过进一步增加载荷,另一点的
应力将增加并达到屈服,从而形
成另一个塑性铰链。
46
力矩再分配

当达到弯矩承载能力时,载荷的
增加会在 A 和 C 处形成塑性铰 单位长度

链。 载荷
L
wL
A 和 C 处的力矩不会增加。额外 2 弹性 BMD M
12 B
u
的荷载会在 B 处产生额外的力矩 A wL2
=M=M
A C
C
24
除 A 和 C 外,B 处还形成塑性 附加力矩图
(铰链位于 A 和 C)
铰。
崩溃机制
坍塌和弹性 BM 图形状相同。弹
性 BM
图表可以重新分配,以便 弹性 BMD(坍塌载荷)
倒塌图 wL2 最终崩溃 BMD
12

力矩再分布 - 单跨梁
47
塑性铰链的形成和力矩的重新分布

4
结构中塑性铰链的形成 8
力矩再分配

时刻再分配的要求:

• 在不超过其他截面设计弯矩的情况下,可以减小梁上
某一截面的弯矩

• 柱力矩值不会受到影响或减小

• 内部和外部之间保持平衡
力量

• 允许的再分配量最高为 30%(见 HK2013 规范)。大于


4 层的无支撑框架为 10

49
力矩再分配

支撑力矩再分配 150 kN-m

1. 其他部分的最大设计容量不会受到影响

2. 柱力矩不受干扰(150-142 = =)。
8),112 kN-m 也减少了 8 kN-m。
3. 内力和外力之间保持 平衡。

50
讲座结束

5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