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参禅

(一)

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参禅,其实是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

佛。”的直指法门没落之后的产物,是真正禅宗的末流。从无常观

来看,这也是“法久生弊”的必然结果。纵观世间的一切现象何尝

不都是如此呢?

参禅略有二路,一是参禅,一是参话头,其实都可以称之为参

禅。

我们先介绍参话头。

所谓“话”,即是心中生起的一念,比如“阿弥陀佛”这一句

佛号即可称之为“话”。“头”即这句话是从哪生出来的?念头生

起的源头是哪里?也就是追究念头之所从来处。所谓参话头,即是

以全部的注意力去追究、探究念头从哪里生起来的?能够生出念头

的那个源头是什么?不能靠思想、琢磨、猜测、推理,因为这些都

还是属于“话”,不得己就创造了禅宗专有的一个词“参”,显而

易见,“参”是一个动词,又不同于平时的思考、分别、理解、相

像之类的意识活动。

比如,参禅者心里默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前面的佛号念过去了,后面的佛号尚未生起前,心中空无一念

之时,猛然追究:这些念头(佛号)从何而来?

这是非常猛利的方法,须全神贯注,全力以付,专注而又不能
停滞地向心灵深处追究,有点像是用钻头向坚硬的物体钻去一样,

古人比喻为“狗舔热铛”,无从下嘴。而我们平时所练习的有所缘

的禅修则是专注而停滞的,比如,我们以眼前一尊佛像作为所缘境 ,

也需要全神贯注地心系其上,虽然也要求对所缘境不理解、不分别 、

不联想、不评判,但这样的注意力是停滞在所缘境上而不散乱分心。

而参话头则不然,它没有具体的所缘境,但想去探究“真相” ,

这种一直向内去追究的状态叫“参”。念头从哪里来的?生出念头

的源头究竟是什么?是什么能源源不断生出念头来?禅宗把这个状

态叫“疑情”。

参禅与参话头本质上是一样,只是在用心程度上稍轻松一些,

因为允许些许正思维的介入,相对也较容易入手。

比如在打坐的时候(其实任何时候都可以),面对妄念纷飞的

内心状况,我们可以这样开始参禅:别人都不知道我内心在想些什

么?我是怎么知道的?能够知道自己内心正生起如此种种念想的是

什么?

基本上,参禅是借助客体的显现来反向追究主体。念头、想法

等即是客体,或者说,一切被感受、觉知到的对象都是客体。那么,

是什么在感受、觉知这些客体呢?

在常人的经验中,意识活动的主客体经验是搅合到一起的,我

们把念头、情绪、想法当作了“我”,但稍加引导或观察,会发现

其实“我”并不是这些念头、想法、情绪、感受,是“我”在经验

正在发生的念头、想法、情绪、感受,这个“我”究竟是什么呢?
“我”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指示代词,那么,这个指示代词指向的

是什么呢?没有“我”,一切不可能被经验、感受、认知到,甚至,

没有“我”就没有(我的)世界与人生,可见“我”是基础,是核

心,是非常重要现在却是茫然无知的,因此,才有追究、探索的必

要。

这里说的“我”,在禅宗通常称之为“本来面目”。既然弄清

楚“本来面目”如此重要而煞有介事,显然,我们凡夫目前虽然天

天都会说到“我”,但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并不

知道自己的真实面目。

弄清楚“我是谁?”这就是参禅。

实际上,以大家目前掌握的佛法理论及实践经验,应该都知道

这里说的“本来面目”其实就是注意力,就是觉知。

我们以前讲过禅宗二祖慧可悟道的经历,看看那个就非常清楚

了。

(师(达摩大师)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祗教曰:外

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慧可种种说心性理,道

未契。师只遮其非。不为说无念心体。一日,慧可曰:‘我已息诸

缘。’师曰:‘莫不成断灭去否。’可曰:‘不成断灭。’师曰:

‘何以验之,云不断灭。’可曰:‘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

师曰:‘此是诸佛所传心体。更勿疑也。’)

唐代的宗密大师也说:“寂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是空寂之知,

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
众妙之门。”

这么简单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参禅?

殊不知,以前的人根器好,道心坚,看得破,放得下,一经直

指,就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之后依性起修,林下泉边,潜符密

证,孤峰顶上,独自闲修,以此消磨习气,长养圣胎。后世人聪明

伶俐,多凭理解揣度、比量思维,纵或有电光石火、隙中窥天的瞥

见,由于得来容易,往往得少为足,加之见地不透,名闻利养之心

厚重,昔日所见,多成追忆,最终流于狂禅,不足为道。

虽然“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也只是“门”而已,且此一

“知”深意无穷,有意识的分别之知,有意根的我执之知,有离于

心、意、识的无知之知,如果没有明眼善知识的再三钳锤,落入根

尘识心而自以为是者比比皆是。

就其中种种歧途,祖师们不得不再三警示。

比如,黄龙死心禅师云:知之一字,众祸之门。

玄沙师备禅师云:“若认昭昭灵灵是汝真性,为什么瞌睡时又

不成昭昭灵灵?若瞌睡时不是,为什么有昭昭时?这是认贼作子,

是生死根本,妄想缘气,弄精魂汉,瞌睡时既作不得主,生死到来

怎生作主?但哄人自哄耳!”

南泉大师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

…………

因此,古人不为之点破,全靠自己用力参究,以期行者自明、

自悟,如达摩大师对慧可“师只遮其非,不为说无念心体。”行者
有所悟后,再依明眼善知识印证,方能说得个“入处”。

为什么祖师后来又点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呢?

宗密大师说:至荷泽时,他宗竞播,欲求默契,不遇机缘。又

思惟达摩悬丝之记(达摩云:“我法第六代后,命如悬丝。”),

恐宗旨灭绝,遂明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任学者悟之浅深,

且务图宗教不断,亦是此国大法运数所至,一类道俗合得普闻,故

感应如是。

末法时代之今日,有志追求精神之道的人,若能秉承“知之一

字,众妙之门。”的启示,按图索骥,顺藤摸瓜,朝向觉知这个方

向去探求,总好过终日追逐妄想而波波浪走,心无所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