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112 學年度宜寧中學生物期末報告

生物報告題目

蜥蜴的一生

組員:07 許語恩(查資料、心得)

17 鄭湘縈(查資料、心得)

20 廖禹儒(查資料、做報告、心得)

中華民國 112 年 12 月
蜥蜴是對一大群有麟目爬行動物的統稱,為鱗龍形下綱的主體類群,現存 7000 餘種,廣泛

分布於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體型從幾公分長的壁虎到三公尺長的科摩多巨蜥不等。在舊時

的分類系統中,蜥蜴被統一歸為蜥蜴亞目(學名:Lacertilia),與蛇亞目(包含所有蛇類)、

蚓蜥亞目(包含所有蚓蜥)並列為有鱗目的三大類群,但後來的系統發育研究表明,蛇與蚓

蜥實際上均為蜥蜴的演化支,因此蜥蜴亞目是一個未涵蓋所有後代的並系群,現已不再使

用。

演化過程
身體構造
蜥蜴通常有四條腿和外耳(有的蜥蜴沒有腿),但蛇則不具有這兩個特徵。但蜥蜴和蛇都有
可以移動的方骨,這將牠們同喙頭目動物區分開來,後者的雙孔顱骨更為原始、堅固。某些
蜥蜴,如變色龍,擁有一條具備抓握力的捲纏尾,可幫助牠們在植被之間穿梭、爬行。

和其他爬行類動物類似,蜥蜴的表皮由
角蛋白構成的層層疊疊的鱗片所覆蓋。
這些鱗片能夠保護蜥蜴不受環境傷害,
並減少因蒸發而導致的失水。憑藉著這
一特徵,蜥蜴能夠在地球上最為乾旱的
沙漠中生存下來。蜥蜴的皮膚乾燥粗
糙,隨著生長發育會蛻皮。和每次蛻皮
都完整地蛻下一整塊皮的蛇不同,蜥蜴
蛻皮通常會會一塊塊地進行。蜥蜴身上
有的鱗片會生成刺狀以起到保護作用。
有的蜥蜴在鱗片下也會演化出皮內成
骨。

壁虎、安樂蜥科、變色龍這三種蜥蜴都
將腳趾上的鱗片演化成了吸盤。這些吸
盤由數百萬剛毛構成,可使用分子間作
用力與基質之間緊緊粘在一起,而不需要液態的黏膠。此外,變色龍的腳趾也分為方向相反
的兩個組(趾型),使得牠們可以像鳥一樣在樹枝上停留。

蜥蜴的齒列反映出了牠們多種多樣的進食範圍,包括食肉、食蟲、雜食、食草、食蜜和食
貝。通常蜥蜴的牙齒會依照其進食習慣長出單一形狀的牙齒,但也有部分物種的口腔中會有
不同形狀的牙,比如在頜前的切割用的牙齒,以及在口腔後部負責嚼碎食物的牙齒。大部分
的蜥蜴物種的牙齒都為側生,但變色龍和美洲大蜥蜴則是端生。

蜥蜴的舌頭可以伸出嘴部,一般都很長。毒蜥蜴、鞭
尾蜥蜴、巨蜥的舌頭先端通常會分叉,主要用於探測
環境變化。牠們會將叉舌探出,探知環境後又縮回,
將舌上的分子傳給犁鼻器以便分析其中的化學成分。
這一過程和嗅覺、味覺類似,但也不盡相同。壁虎由
於沒長眼皮,牠們會用舌頭把眼睛舔乾淨。變色龍的
舌頭又長又黏,可用來獵食昆蟲。

紅南美蜥的頭骨
繁殖與生命週期
和其他四足動物一樣,蜥蜴透過體內受精來繁
殖。交配時,雄性會將其半陰莖插入到雌性的
泄殖腔中。體型較小的蜥蜴在一歲時即可繁
殖,而體型較大的蜥蜴需要等到 2、3 歲時才能
進行。

蜥蜴大部分為卵生,雌性會將蛋產在保護起來
的結構(比如巢穴)中,或者直接產在地上。
根據不同的蜥蜴種類,蛋的大小可小至雌蜥蜴
的 4%~5%,大到 40%~50%,數量從幾個大的
到數十個小的都有。

攀木蜥蜴的蛋

絕大部分蜥蜴的蛋殼都較為粗糙以便能夠讓水分流通,但生活在乾旱地區的蜥蜴的蛋殼通常
會鈣化以阻止水分流失。蛋中的胚胎通常會從蛋黃中汲取養分。雌蜥蜴在產卵後一般都會棄
卵而去,因此蜥蜴照顧自己卵的行為並不常見,但也有幾種蜥蜴會孵蛋並護卵。雌性草原石
龍子利用呼吸失掉的水分來保持蛋的濕潤,從而幫助胚胎時期的發育。雷斯巨蜥的蛋孵化需
要 300 天,雌蜥蜴屆時會返回,幫助幼崽離開產卵孵化的巢穴。

約有 20%的蜥蜴是胎生的,在蛇蜥亞目中尤其常見。胎生的蜥蜴透過一個胎盤一樣的結構來
獲取營養,一生下來外表就類似成年蜥蜴的縮小版。小部分蜥蜴(如鞭尾蜥蜴)採用孤雌生
殖,但一些有性生殖的蜥蜴有時也會進行孤雌生殖。一隻被捕獲的科莫多巨蜥就在與雄性隔
離了兩年後產下了一窩蛋。

蜥蜴的性別可由溫度決定——至少對於卵生的蜥蜴而言,孵化時的微環境可決定孵出來的蜥
蜴的公母。低溫孵化會孵出更多雌蜥蜴,高溫下則會產出更多的雄性。然而,有些蜥蜴有性
染色體,會出現雄異配性(XY 和 XXY)和雌異配性(ZW)。

蜥蜴的壽命有長有短:家養的變色龍壽命極短,只有 1–3 年;但有報告稱一隻人工飼養的


墨西哥毒蜥活了 34 年。

正在交配的石龍子
移動
除了蛇蜥蜴之外,大部分蜥蜴都是四足動物,爬行時左右肢體交替使用,身體也會來回搖
擺。由於卡里爾約束,這種搖擺會極大程度上限制蜥蜴的正常呼吸,導致牠們沒法一口氣跑
太遠。有些蜥蜴可以雙足奔跑,有的還可以利用後足、尾部的支撐讓自己站起來。包括飛蜥
科在內的一些體型較小的蜥蜴可以滑翔——有些蜥蜴的滑翔距離可達 60 公尺(下落距離 10
公尺)。有些物種的蜥蜴(比如壁虎和變色龍)能夠附著在天花板、玻璃等垂直表面。有些
蜥蜴(如普通雙冠蜥)能夠在水面上奔跑。

感知
和其他脊椎動物類似,蜥蜴擁有視覺、觸覺、嗅覺、聽覺這幾種感官,但對這幾種感官的依
賴性和蜥蜴的棲居地有關係。比如說,生活在鬆軟土壤里的石龍子十分依賴嗅覺和觸覺,而
壁虎則依靠其敏銳的視力來捕獵、估測距離等。巨蜥的視覺、聽覺、嗅覺均十分敏銳。有些
蜥蜴對五官的使用不同尋常:變色龍能夠把眼睛轉到不同的方向上,有時可以讓兩隻眼睛的
視野各不相同(比如一隻眼睛看前面,一隻眼睛看後面)。許多蜥蜴沒有耳廓,而是有一個
能看到耳膜的圓形開口。不少蜥蜴十分依賴聽覺來探知到捕食者的存在,聽到一點輕微的響
動就會逃跑。

尼羅河巨蜥用舌頭探知氣味
同蛇與許多哺乳動物一樣,所有的蜥蜴都有一個特殊的嗅
覺器官——犁鼻器,可用來探知費洛蒙。巨蜥會將氣味從
舌尖傳到犁鼻器中。牠們的舌頭只用來收集資訊,不用來
處理食物。

尼羅河巨蜥用舌頭探知氣味

毒液
在 2006 年以前,人們認為只有美國毒蜥和墨西哥毒蜥有毒。然而,包括科摩多巨蜥在內的
若干種巨蜥都能從其口腔的腺體中分泌強力的毒液。比方說,雷斯巨蜥的毒液可導致快速昏
迷,並透過其藥理學上的效應(降低血壓、阻抗凝血)導致失血過多。人們有望透過蜥蜴毒
液中的蛋白質來研發新的醫療藥物。許多蜥蜴
(包括鬣蜥、鬃獅蜥等一貫被認定為無毒的蜥
蜴)的唾液腺中都發現了與毒液毒素有關的基
因,這意味著蛇與蜥蜴的這些毒素基因可能出自
同一個祖先。

美國毒蜥
溝通

蜥蜴之間一般不用聲音來互相交流。大型的蜥蜴會發出爬行動物常見的嘶嘶聲,並張開大
嘴。有的蜥蜴(特別是壁虎、蛇蜥、部分鬣蜥)能夠發出更為複雜的叫聲,聲音器官也在這
些不同的物種身上獨立演化。這些叫聲有的短促,有的尖銳,有的響亮,被用來求愛、領地
防衛或表達痛苦。

蜥蜴會為了交配、嚇退敵人而向外界傳遞信號。其
中,蜥蜴透過視覺展示傳遞信號的方式有擺姿勢、漲
大身體、伏地挺身、展示明亮顏色、張大嘴巴、搖尾
等。雄性安樂蜥科和鬣蜥長有大小、顏色、圖案各異
的喉扇或皮贅,可與點頭、擺身配合成為視覺信號的
一部分。 安樂蜥打開自己的喉扇

分布
除了極靠北的地區、南極洲和少數島嶼之外,蜥蜴在全世界各處都有分布,從海平面以上到
海拔 5000 公尺處都有其活動的身影。牠們通常喜歡溫暖的熱帶氣候,但在非極端的氣候條
件下也能生存。蜥蜴的棲息地也很廣:大部分生活在地表,但也有生活在石頭、樹上、地下
甚至水裡的,如海鬣蜥就生活在海里。

飲食
大部分的蜥蜴都會捕食,牠們最常見的獵物是小
型陸地無脊椎動物,尤其是昆蟲。許多蜥蜴都是
被動捕食者,但也有不少會主動覓食。變色龍會
捕食甲蟲、蚱蜢、有翅白蟻、蜘蛛等多種昆蟲。
牠們會耐心地等待時機去偷襲這些獵物,在樹枝
上一動不動,只有眼睛會轉動。當昆蟲落地時,
變色龍會目不轉睛地盯著獵物並慢慢靠近,然後
伸出舌頭將獵物粘住,再縮回。壁虎會食用蟋蟀、甲蟲、白蟻和蛾子。

反捕食適應行為
蜥蜴有著許多反捕食適應行為——奔跑、爬、用毒、偽裝、反射出血,以及斷尾逃生。
包括壁虎、石龍子在內的很多蜥蜴都能割斷自己的尾巴。有的尾巴顏色鮮明,斷掉之後還會
來回晃動,以此來讓天敵分心,從而忘記跑掉的蜥蜴。斷掉尾巴之後的蜥蜴能夠讓其尾部於
數個星期內部分再生。
在遇到危險時,許多蜥蜴都會快速逃跑,蜥則開發出了多種不同的策略——牠們會裝死,以
此來欺騙對手;在遇到不會追趕獵物的響尾蛇時會逃跑;在遇到移動速度很快的鞭蛇時又會
一動不動,透過變色來躲避敵人。被抓住後,有的蜥蜴還會讓自己的身體變得僵硬,讓吻部
較短的捕食者無法下咽。角蜥還能透過眼睛下方的一個小袋向其貓科、犬科的捕獵者噴射出
極臭的血液(反射出血)。
心得.
透過這次的報告讓我了解到蜥蜴的各種習性與生活習慣,有種更親近大自然的感覺,並且讓
我震驚的是家中牆壁上很常見的壁虎居然不是蜥蜴屬而是守宮,這次的報告讓我學到許多新
東西。

一開始以為蜥蜴就只是變色龍,發現只是品種之一,也沒想到會有人用心去養,真的很佩服
蜥蜴會在冬天挑食把自己冬眠前吃一堆東西增肥,所以很多蜥蜴會一到冬眠就把自己餓死
養蜥蜴也是個大工程,如果發現突然不對勁也是要及時找到治療方式,所以要蜥蜴絕對不可
以三分鐘熱度,蜥蜴也跟普通爬蟲類一樣需要補充鈣質還有維生素,也有可能麵包蟲很好吃
所以在餵食其他食物蜥蜴會變得很挑食,很佩服養這種昆蟲的人,一定是真的很喜歡還很有
耐心。

如果沒有這一次的生物報告平常根本不會去研究與蜥蜴有關的事情,所以透過這次的報告我
們了解到了很多關於蜥蜴的東西,像是並不是所有蜥蜴都是卵生的,也有一部分的蜥蜴是胎
生的,以及有些蜥蜴是有毒的甚至也包括一些會拿來家養的,像是我所知道的鬃獅蜥,也才
知道說蜥蜴不是全部都生活在炎熱的陸地上,在大海裡面甚至到 5000 公尺海拔的高山上也
有蜥蜴的身影存在其實講蜥蜴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在上面沒有提及的外來種綠鬣蜥,因為目前
牠在台灣大量繁殖導致台灣生態出現問題,但在做報告的過程中也漸漸的認識更多種的蜥
蜴,也對蜥蜴有更多的了解,也產生了一些興趣。

資料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9C%A5%E8%9C%B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