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 37 卷第 12 期 大 学 物 理 Vol.37 No.12

2018 年 12 月 COLLEGE PHYSICS Dec.2018


櫍殻

櫍櫍櫍櫍櫍殻
櫍殻
物理实验
櫍櫍櫍櫍櫍殻

密立根油滴实验的理论与误差分析
阳劲松,曾大鹏,陈 杰
( 贵州大学 物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

摘要: 密立根及其学生通过精心设计出的油滴实验首次以无可争辩的实验事实揭示出带电体的电荷量具有量子化的特
征,并精确测定出基本电荷量值,成为物理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实验,其对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密立根油滴实
验数据的精度取决于油滴的选取,而实验教材只指出如何选择油滴,却未说明背后的物理原因. 本文将该实验中的油滴作为
研究对象,从实验的理论分析方面着手,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解析推导,并结合实验误差分析,挖掘出油滴选取的物理内涵,为
油滴的合理选取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密立根油滴实验; 理论分析; 选择原则
中图分类号: O 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712( 2018) 12-0037-04
【DOI】10.16854 / j.cnki.1000-0712.180275

1897 年汤姆孙通过测定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 验装置和测量仪器,对油滴的选取提出一定的要求.


( 又称荷质比 ) ,发现电子的存在,提出电子是原子 大学物理实验中,普遍采用的仪器为 MOD - 5 型密
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开了通向粒子物理学研究的大 立根油滴仪,其提供一个最大电压为 500 V 的可调
门. 汤姆孙因电子的发现以及在气体放电理论和实 直流电源,外加一个用于计时的秒表. 在上述实验
验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得了 1906 年的诺贝尔 装置和测量仪器选定的基础上,实验教材指出油滴
物理学奖. 1910 年前后,密立根设计出相应的实验 选取的原则,即适合做实验的油滴应满足平衡电压
装置,与其学生福莱柴尔通过选取带电油滴作为实 为 200 V 左右,
20 s 左右的时间内匀速下降 2 mm 的
[1]
验对象,测定出多颗油滴的电荷量值,发现油滴所带 要求 . 然而实验教材中并未对油滴的上述选取原
的电荷量均为基本电荷的整数倍,揭示出电荷量具 则背后的成因作进一步解释. 现有的文献针对油滴
有量子化的特征,并给出基本电荷———电子电荷的 选取原 则 问 题 从 不 同 角 度 进 行 了 若 干 分 析 与 讨
[2-11]
绝对值( 即 e,称为元电荷) 的准确值. 密立根因该实 论 . 本文将在现有文献工作的基础之上 ,将油滴
验的重要发现而获得 1923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密 的选取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分析角度推导出油滴
立根油滴实验因实验设计精妙、操作简单、实验结论 所带电量的理论公式,进而从误差分析的角度对该
重要而被后人津津乐道,已被列入理工科大学物理 实验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最后从理论上计算并分析
基础实验. 了适合做实验的油滴的计时起点的确定. 与现有文
密立根油滴实验主要采用平衡法和动态法来测 献工作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利用随机误差传递公
[1]
量油滴所带电荷量 . 比较而言,平衡法具有操作 式计算了电荷数为 n 的油滴因直接测量误差所导致
简单、易于控制、误差小等特点而常被采 纳. 本 文 的传递误差 Δn,通过要求 Δn<0.5 比较自然地给出
中,我们仅就平衡法进行分析与讨论. 在平衡法中, 了满足条件的油滴选取原则,对于进一步理解密立
需要直接测量油滴的平衡电压,以及油滴匀速下落 根油滴实验中油滴的选取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
某一距离所花费的时间,然后将这些直接测量值代
1 理论分析
入油滴电荷量的理论公式,间接给出油滴的电量值.
由于实验仪器精度的限制及直接测量上存在误差 , 采用平衡法测量油滴电荷量涉及带电油滴处于
将给间接测量油滴的电荷量造成一定的误差. 为保 如下两种力学平衡: 1) 油滴受重力和静电力而达到
证测量油滴电荷量结果的可靠性,应针对具体的实 静平衡; 2) 油滴受重力与空气阻力而达到动平衡.

收稿日期: 2018-05-09; 修回日期: 2018-06-22


作者简介: 阳劲松( 1979—) ,男,湖南衡阳人,贵州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广义相对论、量子引力研究工作.
38 大 学 物 理 第 37 卷

实验步骤及实验原理如下. 在第一个平衡阶段中, 本实验所采用的 MOD - 5 型密立根油滴仪的参数取


通过调节间距为 d 的平行极板间的直流电压 U,使 值见表 1. 注意到油滴所带的电荷量 q 为电子电荷
质量为 m、电量为 q 的油滴受重力和静电力处于静 量的绝对值 e 的整数倍,即 q = ne,其中 e = 1. 602 ×
平衡 mg = qU / d ( 1) 10 -19 C,因此可将油滴所带电荷数 n 用平衡电压 U、
由于实验中使用的油滴近似为球状 ,且密度 ρ 已知, 匀速下落的距离 l 和时间 t 来表示,即
因此其质量由半径 r 来决定,即待测油滴的电荷量 q 表1 实验所用参数值
由其半径及平衡电压 U 来决定 q = q( r,U) . 撤掉极 符号 数值 单位
板间的电压后,油滴受重力和空气的黏滞阻力向下 ρ 981 kg·m -3
运动,油滴所受阻力按照 ( 修正后的 ) 斯托克斯定律
[1]
g 9.80 m·s -2
由速率为 v 来决定 ,即
η 1.83×10 -5 Pa·s
f = 6πrηv / ( 1 +b / pr) ≡mkv ( 2)
式中 η 为空气的黏度,b 为修正系数,p 为大气压强. d 5.00×10 -3 m

取油滴在静平衡过程中的静止点为坐标原点 ,以竖 b 8.226×10 -3 N·m -1


直向下的方向作为 x 轴的正方向,建立 1 维坐标系.

(槡 )
3
油滴从静 止 出 发 下 落 过 程 中,受 竖 直 向 下 的 重 力 l
997 614 + 0. 191 996 - 0.438 174
mg,以及竖直向上的阻力 mkdx / dt 的作用,向下作 t
n= ( 9)
加速运动,其运动的微分方程为 U
dx d2 x 实验测量中,油滴匀速下落距离一般设定为 l = 2.0 ×
mg -mk = m 2 ( 3)
dt dt 10 -3 m,在油滴电荷数 n 给定情况下,从式出发,容易
设 t = 0 时,油滴由静止开始从坐标原点处下落,初 绘制出平衡电压 U 与匀速下落时间 t 的关系图,见
始条件为 x( t = 0) = 0,( dx / dt) ( t = 0) . 利用这一初值 图 1. 图 1 中的每条曲线代表电荷数 n 取值给定的
条件求解方程,得到 情况下的 U -t 曲线图,同一曲线上的不同点代表具
g g 有相同电荷、不同平衡电压的油滴.
x( t) = t - ( 1 -e -kt ) ( 4)
k k2
因此,t 时刻油滴下落的速率为
g
x( t) = ( 1 -e -kt )
v( t) = · ( 5)
k
容易看出,随着时间 t 的增加,油滴的速率 v 逐渐接
近于定值极限速率 g / k,而几乎作匀速直线运动,进
而进入新的平衡状态( 即达到第二个平衡状态 ) ,平
g
衡条件为 v max = ( 6)
k
因此,在第二平衡过程中,油滴的半径 r 可由速率
图1 n 给定时,U-t 曲线图
v max 来确定,即 r = r( v max ) . 油滴匀速下落的速率 v max
是通过测定匀速下落 l 距离所需的时间 t 来确定.
从方程解出油滴的半径 r,从而得到式中 k 的表
结合前面两个平衡过程的分析结果 ,得到 q = q( U,l,
达式:
t) . 因此,就实验原理以及测量的难度而言,密立根
[ ]
-1

油滴实验比较简单. 实验中只需较精确地测定油滴 k = 8.963 71×10-8 ( nU) 1/3 +1.022 85×10-7 ( nU) 2/ 3


的平衡电压 U 及其匀速下落 l 距离所需时间 t,即可 ( 10)
得出待测油滴所带电荷量 q,其具体表达式为 进而从式可得出油滴从静止开始加速到速率为 v 所

( )
3
A l 花费的时间为
q= -B + B 2 +C ( 7)

( )
U t 1 v
t=- ln 1 - ( 11)
4 b 9η k v max
式中 A≡ πρgd, B ≡ , C ≡ ( 8)
3 2p 2ρg
第 12 期 阳劲松,等: 密立根油滴实验的理论与误差分析 39

应的误差 值 越 小,因 此 宜 选 择 电 荷 数 小 的 油 滴 来
2 误差分析
作实验.
由前文的分析 可 知 ,密 立 根 油 滴 实 验 中 待 测
油滴的电荷数 n( 或电荷量值 q) 是通过间接测量
法来获得 的 ,即 通 过 直 接 测 量 油 滴 平 衡 电 压 U、
其在空气中匀速下落距离 l 所需时间 t,然后利用
理论公式得到 油 滴 所 带 电 荷 数 n 的 间 接 测 量 值 .
[12]
由误差分析 可知 ,对上述 3 个物理量进行直接
测量所引 入 的 随 机 误 差 将 给 油 滴 电 荷 量 的 间 接
测量值带来误差 . 对于一个电荷数为 n 的 油 滴 而
言 ,其电荷数 的 随 机 传 递 误 差 Δ n 由 如 下 的 随 机
误差传递公式给出 : 图2 n 给定时,Δn -U 曲线图

槡( ) ( ) ( )
2 2 2
n n n
Δn = ΔU + Δl + Δt ( 12)
U l t

式中 ΔU、Δl、Δt 代表直接测量 U、l、t 所引入的随机


测量误差. 对于本实验而言,U 和 t 的测量误差由实
验所用的伏特表和秒表的精度来决定 ,即 ΔU = 1 V,
Δt = 0.1 s. 而实验的第 3 个测量值 l 的误差主要来自
于实验操作者的视觉判断而引入油滴半径的 2 倍的
误差,即 Δl = 2r. 利用误差传递公式,可计算出待测
图3 n 给定时,Δn -t 曲线图
电荷为 n 的油滴的传递误差 Δn 的具体取值. 注意
到该实验中 l 的取值已被设定为 20 mm,对于电荷
最后 ,我们回过 头 来 讨 论 两 个 平 衡 过 程 之 间
为 n 的油滴而言,由于平衡电压 U 及匀速下落时间
的中间过程 ,即 油 滴 作 加 速 运 动 过 程 . 去 掉 平 衡
t 需满足方程,因此油滴电荷量 n 的间接测量误差
电压后 ,油滴由平衡 状 态 从 静 止 出 发 需 经 一 段 时
Δn 完全由对应的 U 或 t 来确定. 按照四舍五入的近
间的加速过程后才 达 到 接 近 于 匀 速 运 动 ,因 此 实
似方法来对数值 n 取整时,应要求 Δn< 0.5,否则将
际测量油滴 匀 速 下 落 l = 20 mm 所 花 时 间 t 应 在
导致油滴电荷量的真实值与测量值差一个电子电荷
加速过程结束后方可进行 . 如果油滴还没有 充 分
量的绝对值. 利用数学软件 Mathematica 可作出电荷
地接近匀速运动就 开 始 计 时 ,势 必 影 响 实 验 结 果
数为 n 的油滴的测量误差 Δn( Δn<0.5) 与平衡电压
的准确性 . 设油滴从静止出发加速到某一接 近 于
U 之间的关系图( 见图 2) ,以及测量误差 Δn 与匀速 -5
极限速率 v max 的速率 v,满 足 1 - v / v max = 10 ,则 该
下落时间 t 之间的关系图 ( 见图 3) . 图中实心点对
油滴可被视为已充分达到匀速运动状态 . 将 式 代
应于各条曲线中的极小值点,其代表电荷数为 n 的
入式 ( 11) ,得到油 滴 从 静 止 出 发 到 达 速 度 速 率 v
各油滴中测量误差 Δn 取极值 ( 最小值 ) 的“最佳 ”
所花的时间
油滴,相应参数的取值见表 2. 由理论公式结合误差
t total = 1.031 98 × 10 -6( nU) 1/3
+ 1.177 6 × 10 -6( nU) 2 /3
传递公式给出的图 2、图 3 及表 2 所蕴含的信息告
( 13)
诉我们: ( a) 随着电荷数 n 的增大,油滴的参数 t 和
U 的取值范围均逐渐缩小,即适合选取的油滴数目 按照上式,容易作出电荷数为 n 的油滴其 t total 随 U
逐渐减小; ( b) 随着电荷数 n 的增大,对应的最小误 的变化图,见图 4. 图 4 告诉我们,对于满足测量误
差值 Δn min 逐渐增大; ( c) 对于电荷数为 n 的油滴而 差 Δn<0.5 的油滴而言,从静止出发经历 t<0.000 7 s
言,为保 证 其 测 量 误 差 Δn < 0. 5,则 电 荷 值 应 满 足 后即可视为作匀速直线运动. 因此,实验中只需让
n≤26; ( d) 匀速下落 l = 20 mm 所需时间的最佳取 油滴从静止开始下落短暂的时间 ( t < 0.000 7 s) 后,
值范围为 10 s<t<39 s; ( e) 平衡电压的最佳取值范 即可进行实验测量.
围为 87 V<U<308 V; ( f) 相对来说,电荷数越小相
40 大 学 物 理 第 37 卷

表 2 “最佳”油滴的参数取值 究对象,
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出油滴所带电荷数 n
电荷数 最小误差 下落时间 平衡电压 用平衡电压 U、
匀速下落的距离 l 和时间 t 来表示的
n Δn min t /s U/V 理论公式,并利用数学软件 Mathematica 绘制出电荷
1 0.005 331 38.780 7 307.280 数 n 取值给定的情况下直观的 U -t 曲线图 1. 然后对
2 0.013 824 29.600 9 235.776 油滴实验进行了相应的误差分析,利用误差传递公
3 0.024 166 25.265 5 201.771 式,
通过要求电量为 n 的油滴的间接测量误差 Δn<0.
4 0.035 936 22.576 9 180.603 给出了满足条件的油滴选取原则: 1) 其电荷值应
5,
5 0.048 898 20.688 5 165.696 满足 n≤26; 2) 匀速下落 l = 20 mm 的时间的最佳取
6 0.062 901 19.262 4 154.418
值范围为 10 s<t<39 s; 3) 平衡电压的最佳取值范围
7 0.077 835 18.132 9 145.473
为 87 V<U<308 V; 4) 相对来说,电荷数越小相应的
8 0.093 615 17.207 8 138.137
误差值越小,因此宜选择电荷数小的油滴来作实验.
9 0.110 175 16.430 7 131.968
最后,
从理论上推导出油滴从静止出发达到接近于匀
10 0.127 463 15.765 1 126.680
11 0.145 432 15.186 1 122.077
速运动状态这一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 t total 的解析表
12 0.164 044 14.675 9 118.018 达式,
进一步对满足 Δn<0.5 的油滴的 t total 进行分析,
13 0.183 266 14.221 7 114.402 结果表明,
在实验过程中,只需让油滴从静止开始下
14 0.203 069 13.813 5 111.151 落短暂的时间( t<0.000 7 s) 后,
即可进行实验测量.
15 0.223 429 13.444 0 108.206
16 0.244 321 13.107 2 105.521
参考文献:
17 0.265 725 12.798 5 103.059 [1] 胡林,余克俭.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 北京: 机械工
18 0.287 623 12.514 1 100.790 业出版社,
2015.
19 0.309 999 12.250 8 98.688 1 [2] 刘保福. 密立根油滴实验中油滴大小的选择和下落计
20 0.332 836 12.006 1 96.734 3 时起 点 的 确 定[J]. 新 乡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21 0.356 121 11.777 8 94.911 4 16( 02) : 10-11.
2002,
22 0.379 840 11.564 2 93.204 8 [3] 郑立军. 密立根油滴实验中油滴选取原则的理论依据
23 0.403 982 11.363 7 91.602 4 13( 4) : 19-23.
分析[J]. 长春大学学报,2003,
24 0.428 536 11.174 9 90.093 7 [4] 于津江,耿荣华.密立根油滴实验中油滴的最佳选择分
25 0.453 490 10.996 8 88.669 6 析[J].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5( 6) : 13-15.
2003,
26 0.478 835 10.828 3 87.322 3 [5] 谭鹏,李斌. 密立根油滴实验中油滴选取原则的理论
分析[J]. 佛 山 科 学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
23( 3) : 5-7.
2005,
[6] 刘智新,李慧娟,穆秀家. 密立根油滴实验人为操作引
27( 4) : 33-36.
起的误差探析[J]. 大学物理,2008,
[7] 姚宇西. 密立根实验所用油滴粘滞系数对电子电量测
量精确度影响规律的研究[J]. 大学物理实验,2012,
25( 6) : 54-56.
[8] 刘芬,王爱芳,杨田林. 密立根油滴实验中油滴的参数
选择分析[J]. 实验科学与技术, 12( 4) : 23-24.
2014,
[9] 苏茂. 密立根油滴实验中运动速度的分析[J]. 大学物
理实验, 27( 1) : 19-21.
2014,
图4 n 给定时,t total -U 曲线图
[10] 徐兵. 密立根油滴实验中油滴选取原则的探讨[J].

3 总结 计量与测试技术, 43( 01) : 23-24.


2016,
[11] 曾孝奇,邵明珍,何佶,等. 密立根油滴实验的不确定
作为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经典的实验,密立 36( 12) : 37-40.
度分析[J]. 大学物理,2017,
根油滴实验因实验设计精妙、操作简单、影响深远等 [12] 梁晋文,陈林才,何贡.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 修订
原因而被列入进理工类大学必做物理实验 . 版) [M]. 北京: 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
本文以密立根油滴实验中油滴的选取原则为研 ( 下转 64 页)
64 大 学 物 理 第 33 卷
题 目 作 者 期号 题 目 作 者 期号

更正 ……………………………………………………… ( 10)
信息与动态 欢迎订阅 2019 年《大学物理》 ………………………… ( 11)
封面说明 ………………………………………… 穆良柱( 1) 前往繁星的所在———“宇宙简史”课程建设略记… 忻蓓( 11)
书讯 ……………………………………………………… ( 3) 《大学物理》2018 年总目次 …………………………… ( 12)
书讯 ……………………………………………………… ( 5)

( 上接 40 页)

Theoretical and error analysis of Millikan’s oil - drop experiment


YANG Jin-song,ZENG Da-peng,CHEN Jie
( School of Physics,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 Millikan and his student designed the oil -drop experiment,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
tory of physics,to reveal that magnitude of any charged bodies takes separation value,and determine magnitude of
the electron’s change. Suitable choices for oil -drop will help us to improve the measuring accuracy. Some books a-
bout physical experiment provided choice rules,however it is not explained the reasons why we shall make that
choices. In this paper,we focus on choice rules for the oil - drop experiment,and reveal the physical reasons by
combining theoretical and error analysis. Thes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hoice rules of oil -drop.
Key words: Millikan’s oil -drop experiment; theoretical analysis; choice rules

( 上接 48 页)
the bodies to get nearer. The structure and stability of the liquid bridge are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structure of
solid,the characters of liquid and solid,as well as the temperature. The energy variation method is used to figure out
the stable state of the liquid bridge,which allows the force between liquid and solid to be accurately calculated,un-
der both static and quasi -static circumstance. Taking thin liquid structure between glass plates for instance,the fast
breakage process of large area liquid bridges are discussed,and fractal phenomenon,fingering phenomenon and in-
homogeneous shrink in this process are analyzed. The liquid bridge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micro electro me-
chanical system and bio -adhesion.
Key words: liquid bridge; surface tense; energy variation; fractal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