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動平常考 答案卷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解答

一 、 單選題(15 小題,每格 5 分,共 80 分)


1.A 2.A 3.D 4.C 5.E
6.D 7.A 8.E 9.B 10.C
11.B 12.(1)C (2)C 13.C 14.B 15.D

二 、 多選題(6 小題,每題 10 分,共 60 分)


1.ACD 2.AC 3.ACE 4.BCE 5.BDE
6.AE

解析

一 、 單選題(15 小題,每格 5 分,共 80 分)


1. 由 P 點運動方向可知,此橫波向左行進,當質點 P 位於最低點時的狀況如圖所示:

(A)○、(B)(E)╳:此時 a 的 y  0 ,不是在最高點
(C)(D)╳:此時 b 的 y  0
2. 波第一次經兩弦交界時,反射波波形上、下顛倒,透射波波形上、下不顛倒,即丁圖;
丁圖向左之波遇左牆,其反射波波形與丁圖上、下顛倒,即丙圖;
丙圖於右弦線上,向右行進之波遇自由端反射波波形上、下不顛倒,即乙圖,
故先後順序為丁丙乙
12
3. (A)╳:由題圖可知,波長   15  3  12 (cm) (B)╳:由題圖可知,振幅為 2 cm (C)╳:頻率 f   0.2 (Hz) (D)○:波
60
速 v  f   0.2 12  2.4 (cm/s),方向向  x
x 27  3 24
(E)╳:所需時間 t     10 (s)
v 2.4 2.4
4. 由題圖可知,繩波的波長為 2 m,設繩波的週期為 T
  2.0
v T    0.4 (s),
T v 5.0

波沿 方向傳播,可反推波在 t  0 、 t  0.1 (s)及 t  0.2 (s)時的波形如圖所示,由圖可看出,P 點在 0~0.2 s 間,質點位移向
x
下,在 0.2~0.4 s 間,質點位移向上,故選(C)

    7 4 v 7v
5. 如圖, L       ⇒   L ,又 v  f  ⇒ f  
2 2 2 4 4 7  4L

6. 如圖所示,將下一個瞬間的波形以虛線表示:

速度方向:由圖可看出:a 點和 d 點的振動速度向上;b 點和 c 點的振動速度向下


加速度方向:正弦波上的介質質點作簡諧運動,故質點的加速度方向恆指向平衡點 (A)╳:正弦波上的介質質點只在原地
附近作上、下振動 (B)╳:a 點的加速度方向向下,而速度方向向上 (C)╳:a 點的振動速度向上,而不是向左上 (D)
○:d 點的加速度方向向上,速度方向也向上 (E)╳:b 點振動速度方向向下
nv mv F 2v 5v 4
7. fA  (n  1, 2, 3, ) , fB  (m  1, 3, 5, ) ,v  ,   LA  LB , LA : LB = 4:5
2L 4L  2 LA 4 LB 5
8. (A)A、E 為疏部 (B)C 為密部 (C)位移為零
(D)振動速率最小

9. 如圖所示,波程差   | PS1  PS2 |  13  12  1 (m)     2 (m)
2
v 344
f    172 (Hz)
 2

0.010
10. 線密度    2.0 103 (kg/m)
5.0
F mg 1.0  9.8
 波速 v     70 (m/s),
  2.0 103
如圖所示,可得 2  4.0    2.0 (m),

v 70
由波速公式 v  f   f    35 (Hz)
 2.0
nv 4  70
※另解:形成 n  4 的駐波  f    35 (Hz)
2 L 2  4.0
11. 深水區水波波速快,波長長,又水波在界面處波前須連續,而相鄰兩波前距離為波長
 4
12. (1) 節線波程差 Δx = (2n − 1) = (2 × 2 − 1)× = 6(cm)
2 2
 4  4
(2) 兩波源連線上,相鄰腹點與節點相距   1 (cm),相鄰兩節點相距   2 (cm),如圖,可得共有 2 × 3 = 6 個節點
4 4 2 2

d 1 d 1 9 d 11 9 11
13. n  5  6      d  
 2  2 2  2 2 2
14. 設行進波如圖所示,為簡單起見且不失一般性,令甲位於第一個波峰處,由「甲、乙兩點,其鉛直位移之和恆為零」可知,
1 3 5 1
乙必位於波谷處(如圖中的 A、B、C),故甲、乙兩點可能相距  、  、  ,通式可寫為 (n  ) , n  1,2,3,
2 2 2 2
1
 1.5 (cm)  (n  ) , n  1,2,3,
2
1.5
 
1 , n  1,2,3,
(n  )
2

1 1
由題目的圖形可知週期 T  0.4 (s)  f    2.5 (Hz)
T 0.4
1.5 3.75
v  f   2.5  
波速 1 1 , n  1,2,3,
(n  ) (n  )
2 2
n  1  v  7.5 (cm/s)
n  2  v  2.5 (cm/s)

 n  3  v  1.5 (cm/s)  故選(B)



nv nv
15. 272(Hz)  ,n = 1, 2, 3, …①⇒ L  ,
2L 2  272
mv mv
204(Hz)  ,m = 1, 3, 5, …② ⇒ L 
4L 4  204
① 272 2n 4 2n
⇒ :  ⇒  ⇒ 2m − 3n = 0 ⇒ 取最小值,(n, m) = (2, 3),
② 204 m 3 m
2  340 340
由①可得 272  ⇒L  1.25 (m)
2L 272

二 、 多選題(6 小題,每題 10 分,共 60 分)


1. (A)(C)○、(B)╳:脈衝波前後二次反射與透射的情形如圖所示

(D)○:振幅表示波的能量,由能量守恆知:入射波的能量  第一次反射波的能量+第二次透射波的能量  第二次反射波的


能量。故第二次透射波的能量必小於入射波的能量,且在同一輕繩上,故第二次透射波的振幅較原入射波小
F
(E)╳:波速 v  ,輕重兩繩彼此連接,張力相同,故波速由繩的線密度決定(輕繩的波速大於重繩的波速)。第一次透

射波在重繩上出現,第二次透射波在輕繩上出現,故第二次透射波的波速較快

2.

mv 
(A)○:閉管的駐波頻率 f  ( m  1,3,5,7, )  駐波頻率是不連續的 (B)╳:如圖(a): L     4L
4L 4
 v
形成 1 個節點時 f1  4 L 7 4
(C)○:由圖(a)和圖(b):   f3 為 f1 的 3 倍 (D)╳:由圖(d),形成 4 個節點時, L    L
形成 2 個節點時 f  3v 4 7
 3
4L
(E)╳:閉口端為位移的波節,空氣分子的振動位移為最小值
mv
3. 閉管的駐波頻率公式 f  ( m  1,3,5,7, )
4L
v
(A)○:基音 m  1  f1 
4L
3v 5v 7v
(B)╳:泛音頻率: f3  ; f5  ; f7 
4L 4L 4L
開口端形成波腹  空氣分子在開口端的縱向(聲波傳遞方向)有最大位移
(C)○、(D)╳: 
閉口端形成波節  空氣分子在閉口端的縱向(聲波傳遞方向)有最小位移
v v
(E)○:開管基音頻率 f1   f1 
2L 4L
4. (A)╳:由圖可知,該管樂器的諧音頻率比為 1:2:3:4:5:6,故為開管樂器 (B)○:由圖可知基音頻率為 100 Hz  由
1 v v 340 nv
f1  L   1.7 (m) (C)○:由 f   v ,若波速降低,頻率會降低 (D)╳:波形由所有頻率疊加而成 (E)
2L 2 f1 2 100 2L
○:700 Hz 為第 7 諧音,故有可能發聲
1 v1 sinθ 1
5. (B)錯:水波由深水進入淺水之相對折射率 n  = = ,θ1 為入射角,θ2 為折射角,可知深水區 v1 >淺水區 v2 時,折
2 v2 sinθ 2
射率> 1 (D)錯:若兩個點波源頻率、振幅不相同時,不會形成節線 (E)錯:兩點波源等頻率、等振幅、而要看到節線,

代表該位置形成完全相消干涉,其條件為 PS1  PS2   n ,n 為奇數,此位置水面振幅最小,而非波谷,故不是最暗,且當
2

PS1  PS2  時,將不會形成節線
2
F
n
6. nv  n mg , n  1, 2, 3,
f    n m
2L 2L 2L 
1
(A)f 不變,m 變 4 倍,n 變 倍,即 n = 1,故波形如圖
2
2 2 2 4
(B)f 不變,m 變 8 倍,n 不為正整數,不會形成駐波 (C)f 變 倍,n 變 倍,n = 2 ×  ,不為正整數,不會形成駐波 (D)f
3 3 3 3
1 1 1 2 1
變 倍,n 變 倍,n = 2 ×  ,不為正整數,不會形成駐波 (E)f 變 2 倍,m 變 16 倍,n 變 倍,即 n = 1,故波形如圖
3 3 3 3 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