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靜電耦合催化高效協同脫... 顆粒物與VOCs的試驗研究 陳夢晗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0

分类 号 : T U 8 3 4 单 位代 码 : 1 03 3 5


密 级 :
公 五 学
_
号 : 2 1 5270 1 

硕士学位论文



_
中 文 论文 题 目 : 高 压静 电耦 合催 化 高 效 协 同 脱 除


细 颗粒物 与 VO C s 的 试验研 究


英文论文 题 目 : E x p e r m e n t a  s t u d y  o nr e m o v a l o f f
i l ine

p a r t i c l e s a n d  V O C s b v e l ec t ro stati c

p rec i p i t a t o r a n d c a t a l y s i 

申 请人姓名 :

陈梦哈 

指 导 教师 :
 MM 

合作 导 师 :

翔成航 

专业名 称 :

工程热 物理 

研宄方 向 :

室 内 空 气净化

所在 学 院 能 源 工 程 学 院


论 文 提 交 日 期 2 0 1 8 年 3 


高 压 静 电 耦 合催 化 高 效协 同 脱 除

细 潁 粒物 与 VO C 的 试 验 研 究

 s




论 文 作 者签 名 

指 导 教师 签 名 : k 

论文评 阅人 h 王 勤 辉 教 授 ( 浙江大学 

评阅人 2 :
闰 志 勇 教 授 ( 中 国计量大学 

评阅人 } 吴 祖 良 副 教授 ( 浙江工商大学 

评阅人 4

 

评 阅人 5 :

 

答辩 委 员 会 主 席 王 勤 辉

教 授 ( 浙江大学 

委员 1 :
佘 春 江 教 授 ( 浙江大学 

委员 2 :
郑 成航 副教授 ( 浙江大学 

委员 3 :
徐 旭 教 授 ( 中 国 计 量 大 学 )

委员 4 : 钟 毅 高工 ( 浙江蓝 天求 是环保 股份有 限 公 司 



委员 5 :

 

答辩 日 期 : 20 1 8 年 3 月 8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致 谢

致谢

终于到 了 暂别 学 生 生涯的 时刻 , 今天的杭州 阳光很暖 , 适合 回 忆 。 从小 学



算起 , 竟 也求学快二 十载 , 突 然有 种 恍惚 的 感 觉 。 在 即 将告别 校 园 , 迈 向 社会

之时 , 回 首在浙大 的 两年半研究 生 时光 , 有 幸遇到 了 那 些 良 师益友 , 在我的学



习 和 生活 中 给予 我关心与 帮助 , 在这里我对 曾 经给予 我帮助和 支持的 师长 、 



友及亲人致 以 由 衷的感谢 

首先 , 感谢我的导师 —

高翔 教授 。 衷心感谢高老 师在科研上对 我 的悉心



指导和谆谆教诲 , 感谢高老师生活上对我的关系和支持 。 您积极 向上 、 处事 不



惊的人生 态度 勤奋严 谨 精益求精 的处事 风格是我 生学 习 和努力 的方 向


, 、 

感谢岑可法 院士 、 倪明 江教授 、 骆仲 決教 授 、 施正 伦研 究 员 、 方 梦祥教授 



程乐 鸣教授 、 周 劲松教授 、 王树荣教授 、 王勤辉教授 、 余春江教授 、 肖 刚教授



和 王 涛 副 教授给 予 我 的 帮 助和 指 导 , 老师们渊博的知识 、 严谨 的科研风格 以及



和 蔼 可 亲的待人方式 , 深深地影响着 我 , 这必将使我终 生 受益 



特别 感 谢竺 新波博 士 后 这 两 年多 来对我 的 指导 , 是您 领 我进入科研 的大 门 



教会我如何查找整理文献 , 如何设计实验 。 感谢郑 成航副 教授对我的指导与 帮



助 , 使得我在研 究 生期 间 有 了 更多 的 成长与 收获 。 感谢王毅高 工对我实验 台设



计及实 验方案设计 的指导 。 感谢课题组耿雪威 师姐 、 朱学诚 师兄 、 于馨凝 师姐 



赵冲 师兄 、 王耀霖 师兄 、 杨洋师兄 、 张烁在实验上对我 的指导 ; 感谢蔡宇 翔 师



弟 在实验和 科研 生活 中 对我 的帮 助 ; 感谢我的师姐兼室友任晓宇在 生活 中对我



的帮助和鼓励 。 祝福你 们科研顺利 、 工作 顺利 



同 时 , 也要感 谢吴卫红 、 翁卫 国 、 周灿 、 苏秋凤 、 张悠 、 徐甸等在科研生



活 中 的指导与 帮助 。 感谢课题组 的刘 少俊 、 曲 瑞阳 、 刘璐 、 胡 文硕 、 严佩 、 

倩云 杨正大 叶栋 李存杰 朱唯卓 唐 丁玲 金侃 杨航 郭 杉 沈佳




、 、 、 、 、 、 、 、 、

莉 、 王丽 、 张雪峰 、 刘勇 、 徐哲炜 、 李响 、 刘丁丁 、 邵奕欣 、 肖 立峰 、 林 国 鑫 



李 浩等在科研与 生活 中 对我的 帮 助和鼓励 , 祝福各位前程似锦 、 得偿 所愿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致 谢

感谢 我 的 男 友陈潇逸 , 感谢你对我的体贴和包容 , 带走 我 所有 的 负 能 量 

带我走南 闯 北滑雪蹦极冲浪体验 自 然 , 用 心去感悟世 界 。 最后 , 感谢我 的父母



二 十多 年来对我的养育之恩 , 永远在 背 后默默支持 我 , 让 我在失落沮丧 时有依



靠 , 你们认真负 责 的 工 作态度和积极乐观的 生活态度是我永远的 榜样 ; 感谢我



的爷爷 、 外婆 以及在天 堂 的外公 、 奶奶对 我 的关心和照顾 。 祝福 你们身体健康 



平 安快乐 

再次感谢大家 !
我将会在今后 的 工作和 生活 中 , 秉承浙大求是创新 的 校训 

过有意义的人 生 

20 1 8 年 1 

陈梦晗 于杭州 求是 园

II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摘 要

搞要

现代人大 部 分 时 间 在 室 内 度过 , 大气 中 的 P M2 .
5 通过 空 调 通风 系 统和 围 护 结

构 渗透 等 途径 进入 室 内 , 造成 室 内 P M2 . 5 浓度超标 , 会严 重 影 响 人体健康 。 同 时 

室 内 装修材料 会产 生 挥 发性有 机物 ( VOCs ) 等污染物 , 长 期 接触含有 甲 醛的空



气 , 即 使在 非 常 低 的 浓度水平 下 , 也 可 能 会造 成 严 重 的 健康 问 题 。 室 内 空 气污

染物存在种类 成分复杂等特点 单 技术无法实现污染物 的有 效治理 




多 、 ,

此 , 本文 提 出 采用 高压静 电耦 合催化 的 思路 , 协 同 脱除室 内 空 气 中 的细 颗粒物



与 V O C s 

本文 以 室 内 空 气净化为 着眼点 , 设计 了 双 区静 电除尘空 气净化系 统 , 研究



静 电 除 尘 的 放 电特性 , 开 发 臭 氧 分 解 及 VOCs 催 化 氧 化 双 效 催 化 剂 , 协 同 脱除

细 颗 粒 物 和 VOC 并减少 电 晕放 电过程 中 臭 氧二 次污染 其 第 章介绍




s ,
? 中 ,

了 室 内 空 气 净化研 究 背 景 与 研 究 进展 ; 第 二 章 介绍 了 本文 实验系 统与实验方法 



第 三章 主要研究 了 静 电除尘结构和性能优化问 题 , 确 定最佳放 电 参数条件 ; 



四 章研 究 了 颗粒物初 始浓度 、 风速 、 电压 、 空 气相 对湿度 等参数条件对 细 颗粒



物脱除效率 的影响规律 ; 第五章开发 了 臭氧与 甲 醛 降解 双效催化剂 , 进行 了 



氧协 同 催化脱除 甲 醛相 关研 究 , 研究 了 催化剂 组分配方 、 负载量 、 空速 、 空气



相 对湿度等 条件对催 化剂 活性 的 影响规律 , 并进行 中 试实验 , 结合静 电 除尘效



率 , 考察净 化器对 室 内 空 气 净化 的 综 合效 果 

第三章研究 了 极线直径 、 极线 间 距 、 极板 间 距等 结构 参数对线 板式 电 晕放



 -

电 反应 器伏 安特性 的影响规律 , 并运用 有 限元软件进行仿 真模拟 。 研究 发现 



当 极线直径为 0 . 1 mm , 极线 间 距为 1 0 mm , 极板 间 距为 1 4 mm 时 , 反应器可 以 在

较低输入 电压条件下稳定放 电 , 且输入功 率较高 ; 在 电压相 同 的 情况下 , 预荷



电 极 线 至 极板距离 越小 , 比 电 晕 电流越大 , 反应 器可 以 输入 的 功 率 越大 。 同 时 

研究 了 电 场 风速 以 及 相 对 湿度 对 反应 器 电 晕放 电 的 影 响 , 起晕 电压 与 电场风速

关系不大 , 随着 风速的增大 , 击 穿 电压逐渐降低 , 相 同 电 压下 比 电 晕 电流减小 



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 , 起晕 电压和击穿 电压 同 时降低 , 相 同 电压 下 比 电 晕 电流



增大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摘 要

第 四章研究 了 电场 参数对静 电 除尘 效率 的 影响 规律 , 分为 单 电源和双 电源



两 种 情况进行研 究 分析 。 研究 发现单 电源条件下 , 随着 电源 电压 的升高 , 各粒



径 的 粉尘 的 除尘效率 都随之提高 ; 除尘效率 随着 电场风速的增大而减小 , 当 



速为 0 5 m/s

时 , 对 PMo . 3 和 PMo .
5 两种粒径粒 子的除尘效率均可实现 99 %以上 

在 定范 围 内 增加相对湿度 可 以提高 细颗粒物 的捕集 效率 对于更大粒径的




, ;

颗粒物 , 静 电 除尘效率越高 。 双 电源条件下 , 当 预荷 电 电压较低 时 , 净 化器对



浓度较低 的 细 颗粒物脱除效率 较高 , 当 预荷 电 电压逐 渐升 高 , 浓度较高的细颗



粒物 的 脱 除 效率 将 高于浓度较低 的脱 除 效率 ; 随着预荷 电 电压 的升高 , 细颗粒



物脱 除效率增加较 为 明 显 ; 当 预荷 电 电压较小 时 , 随着 集尘 电压 的 升 高 , 细颗

粒物脱除效率增加较为 明 显 ; 预荷 电极线 至 阳极板前端距离 越小 , 在相 同 电压



下 , 除尘效率越高 

第五章研究 了 室 内 空 气净化催化模块 , 考察催化剂 对臭 氧分解 、 甲 醛降解



的 性能 , 研究不 同 工况 对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 。 并设计 了 臭氧协 同 催化降解 



醛 的实验研 究 , 利用 不 同 放 电工况下产 生不 同 浓度的臭氧 , 考察 了 臭 氧浓度对



甲 醛降解效率 的影响规律 。 研 究 发现 , M n C u /A -
l2 03 对臭 氧分解效 率 最高 。 

着 臭 氧浓度 的 增 加 , 催化剂 对臭氧的 降解效率显著 降低 ; 臭氧协 同 Mn 



C U /A I 2 O 3 催化降解 甲 醛性 能 与 甲 醛初始浓度 、 负载量 、 空 速和 相对湿度 关 系 很



大 。 随着 曱 醛初始浓度和 实验 空 速的 升高 , 催化剂 降解 甲 醛效率 降低 ; 随着负



载量的升高 , 催化剂 降解 甲 醛效率随之升高 ; 在


定范 围 内 , 相对湿度 的增加

有 利 于提高催化剂 催化氧化 甲 醛活性 。 在臭 氧协 同 催化降解 甲 醛 中 试实验 中 



随着 电源 电压的升高 , 反应 器 出 口 臭 氧浓度逐渐升高 , 曱 醛降解效率增大 。 



行 室 内 空 气 综 合净 化效率测试 , 实验 中 控制 反应器风速 为 1 . 0m/ s , 催 化模块 前



甲 醛浓度 为 l . O p pm , 电源 电压为 8k V 。 开启 电源后 , 静 电 除尘反应 器 出 口 臭氧



浓度迅速增 加 至 2 5 0  pp b 左右 ,
P M〇 .
3 和 PMo . 5 净化效率均达到 90% 以上 , 甲 

降解效率在 67% 左右 , 臭 氧浓度 在 6 6p


pb 左右 , 始终低于 国 家标准限值 

关 鍵词 : 室 内 空 气净化 ; 高压静 电 除尘 ; 催化 ;
细颗粒物 ; 挥发性有 机物

I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Ab s t r ac t

A b s t r a c t

P e op l e  s p e nd  m o s t  o f  t he i r  ti m e  s ta
y i n g  i n do o r s . P M2 .
5i n  t h e  at m o s p h e r e  e nt e r s

h e  r o o m  t h r o u g h a r con di t i o ni n

g  a n dv e n t i at i o n  s y s te m  re s u l t
i n g  i n  e x ce s s i ve


i l

c o nc e n t r at i o n  o f  PM2 . 5i nd o o r s ,  whi c h  w i l l  s e r


i o u s l y  a f fe c t  t h e  hx i m a n  h e a l t h .  At  t he

s a m e  t i m e ,  i n d o o r  d e c o r at i o n  m a t e ia
r l s w i ll
 p ro d uc e  v o at l il e o r
g a n i c  c o m p o un d s


VOCs )
an d  o t h e r p o l l u tant s 
.  L o ng -
te r m  e x p o s u r e  t o  fo r m a l d e h y d e  c o n t a i n i n
g air ev en


 ,

at  a v e ry  o w  e v e
 l l l  o f c o n c e n t r at i o n

, 
m a y  c au s e  s e r o u s  h e a i l t h  p ro b l e m s 

The  s tu d
y 
r e s e a r c h e d  th e  i n d o o r  a i r
 pur
i fi c at i o n , 
i n c ud n g
l i

t h e  d e s g n o f du a l z o n e
i 

 

e e c t r o s t at i c  d u s t  r e m o v a y s te m d s c h ar h ar ac t e r
i s t i c s  o f e e ct ro s tat i c  p r e c p at o r
s
ge  c t 

l l i l i i

an d  th e  d o u b l e

e f fe c t  c a t a l y s t  fo r  d e c o m p o s i t i on  o f  o zo n e  a n d  V O C s .  S t u d y t h e

s t r u c t ur e  a n d
 p e r fo r m a n c e  o p t m i zat o n  o f e l e c t r o s t a t c  p r e c i p i t a t o r  a nd  t h e  o p t i m u m
i i  
 i

p ar a m e t e r s  o f  d i s c h ar
g e  p a r a m e te r s S t u d y  t h e  i n f l u e n c e s  o f  p a r t i c l e  c o n c e n r a t i on
. t


w i nd  s p e e d ,
v o l t a g e  a nd  r e l at i v e  hu m i d i t y  c o n d i t o n s  o n  f i n e  p a r t i c l e s  r e m ov a l i

e ic
f i e n c y  S t ud y  h o w  t h e  c a t a l y s t  fo r m u l at i o n  o a d



, ve
l o c ity ,  r e l at i v e  h um i d i t y  a n d

o t h e r  c ond i t i o n s  a f fe c t  t h e  a c t i v i t
y  o f  c at a l y s t  c o m b i n g  w i t h  t h e  a c t ua l  wo r k i n g
, 

c o nd i t i o n s .  S t ud y  t h e  c o m p r e h e n s v e  e fec t  fo r  t h e  du s t i

fo r m a l d e h
y d e a nd o z o n e

re mo va l 

S t u d y  t h e  i n f l u e n c e s  o f o p e r a t i n g  p a r a m e t e r s  o n  t h e  w i r e p l at e  c o r o n a  d i s c h a r g e
 

r e a c t o r,  a n d  u s e  th e  fi n it t w a r e  fo r  s i m u l a t i o n  T h e  s t u d
e  e l e m e nt  so f .

y  fo u nd  t h at  t h e

i e l d  o f  c o r o n a  v o l t a g e  i s  r e l at e d  t o  t h e  p o l e  d i a m e t e r  T h e  l a r g e r
e l e ct ro s t at i c  f .

 p o l ar

d i am ete r , 
t h e  s te e p e r  I -

V  c har ac t e r i s t i c  c ur v e .  C o r o na  v o l ta
g e  an
d  l i n e  s p a c i n g  i s  v er y

n e g at v e  c o rr e at i o n
i l
, p
h a s e  vo lt a g e  at  t h e  s a m e  t i m e , 
du s t  c o l l e c t i n g  d e v i c e  o f p o l a r


w i d e  s p ac i n g  p r o d u c e d  b y  c o r o n a  c u r r e n t  ;
li ne s
p ac i n g  i ss ma l l
,  t h e  v o l t  am p e r e

c h ar ac t e r
i s ti c  curv e  m o re  st e ep ; 
re du c n g  t h e  e l e c t r o d e  s p ac i n g

, 
d i s c h a r g e  v o l t ag e  a n d

b r e a k d o w n  v o l t a g e  d e c r e a s e d at  t h e  s a m e  t i m e  a n d  g e t  m o r e  t ha n  c o r o na  c u r r e nt


s  th e  s am e ,  th e
re
qu i r e d  t o  r e du c e t h e   v o l tag e  i
 p l at e  s
p ac i n g 
sm al l ,
t he v o lt am
p e re  curv e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Ab str ac t

m o r e  s te e p .  T h e  s m a l er l t h e  d i s t a n ce  b e t w e e n  t he  p r e  c h ar g e d  e l e ct r o d e  a n d  th e  p l at e 

t he  l o w e r  t h e  c o r o n a  v o l t ag e ,
t h e  o w e r  t h e  b r e a k do wn  v o l t a g e


t h e  hi g h e r  t h e  v o l 

a mp e r e  c u r v e .  M e a n wh i l e ,  und e r  t he  s am e  v o l t age ,  t h e  s m al l e r  t h e  d i s tan c e b e twe e n   t he



a nd  t h e p o l a r p l at e h e  g r e at e r he p o w e r
p re c h a g d  e e c ro d  l i n e 
re l t e
  , 
t  t

 t hat  t h e r ea c t o r c a n
 
 

i n p u t  t h a n  t h e  c o r o n a  c u rr e n t .  W i t h  t he  i n c r e as e  o f  t he  w i nd  sp e e d ,  t h e  b r e a kd o w n

v o l t a g e g r ad ua l l y d e c r e a s e s
  ,
a n d t h e  c o r o n a  c u rr e n t
  d e c re as e s  at  t he  s am e  v o l ta
ge .  W it 

d i e  i n c r e a s e  o f  r e a t v e  h um i d i t y l i
,  t h e  c o r o n a  on s e t  v o l t a g e  a n d  b r e a k do w n  v o l t a g e

d e c r e a s e  at  t he  s am e  ti me , 
a n d  t h e  c o r o n a  c u rr e n t  i n c r e a s e s  a t  t h e  s a m e  v o l t ag e 

S t ud y  o n  t h e  i n f l u e n c e  o f  e l e c t r i c  p a r a m e t e r s  o n  t h e  e f
i c i e n c y  o f  e l e c t r o s t at i c

p r e c i p i a t o r fo r
t   t wo k i nd s o f
   sin
gl e  an d  d o u b l e
 p o w er  su
pp y
l . I n  t he si ng l e p o we r 
 s upp l y

c o n d i t i o n ,  t h e  du s t  r e m o v a l  e ic
f i enc y

i s  i nc r e a s e d  w i t h  t h e  i nc r e a s e  o f  t h e  s u
pp l y

vo l ta
ge .  T he d us t   re m o v a l  e f i c i e nc y  d e c r e a s e s  w
f i t h  n c re a s i n g  w i n d  s p e e d
i .  Wh e n  t he

wi nd  s
peed  r e ac he d 0 5 m / s  .
,
t he  r em o v a l  e ic
f i en c y o f 
 PM0 .
3a nd P M 0  . 5 c an b e   m o re  t h an

99 %  Wh . i l e  r e du c e  t h e  w i nd  s ,
i c en c y  c an  ach i e v e  n  t h e  l ow
p e e d  t he  r e m o v a  e f f 
 l i i

v o l t a g e  T h e  h i g h e r  re l a t i v e  hx i m i d i t y  i n  a  c e r t a i n  r a n g e  c a n  i m p ro v e  t h e  r e m o v a l

e ic
f i en c y  o f  f
i ne  p arti c l e s ,
b u t  wh e n  t h e  r e l a t i v e  h u m i d i t y  i s  h i g h e r  t h a n  t h e  c r
i t i c a l

v al ue , 
t h e  r e m ov a l  e f f c i e nc y  o f t h e  p a r t i c l e s  d e c r e a s e d
i  .  T he  l a r
ger  p ar
ti c l e s  p art i c l e

s i z e ,  the  h gh er
i t hee ic
f i e n c y  o f e l e c t ro s t at i c  prec i 

p i tato r .  I n  t h e  d o ub l e
 p o w e r  s upp l y

c o nd i t i o n s ,  wh e n  t h e e c h a rg e  v o l t a g e  i s  l o we r p ur i f i e r o  l o w  c o n c e n t r at i o n s  o f ne



pr fi
 

, 

p a r t i c u l a e  m at e r  r e m o a  e f f
i c i e n c y  i s  h i g h e r  w h e n  t h e  p r e c h a rg e  v o l t a g e  g r a d u a l l y
t t v l 

i n c re a s e d ,
t he  r e m ov a l  e f f i c i e n c
y of 
 fi n e
 p art i cle s  w i t h h g h c o n c e n t r at i o n w i l
 i   l b e hi ghe r



t i c e n c y  o f  l o w  c o n c e n t r at o n  W ih  t h e  i n c re a s e  o f  p r e c h a rg e
h a n  t h e  r e m ov a l  e f f i 
 i . i

v o l t ag e , t
h e  r emo v a l e ic
f i e nc y  o f  f
i n e  p ar t i c l e s  i n cr e as e d  o b v i o u s l y .  Wh e n  t h e  p re 

c har
g e  vo
lt a g e  i s  l ow e r , 
w i th  t h e  i ncr e a s e  o f co l l e c t i ng  vo lt ag e 
, 
fi n e  p art
i c l e s  r em o v a l

lB c i en c y
ef 
i n c re a s e d o bvi o u s l y  .  When  t h e p r e c h a rg e v o

 lt ag e  i s hi gh e r w ,
it h  t he  i n c re a s e

of co  l l e ct i n g v o l t ag e  ,
re m o v al  e ff
i c i e nc y chan g e d

l i tt l e .  Wh en  t he  r o nt
f  p o l ar  t o  t h e pre 


c h ar
g e d  ano
d e p at e  d i s t a n c e  g e t  s m a l l e r


, 
t he  du s t  r e m o v al  e ic
f i e n c y  w a s  h i g h e r  und e r

t he  s am e  v o lt ag e .  W it h  t he  nc r e a s e  o f v o i  l ta
ge , 
t h e  i n f l u e n c e  o f d i f fe r e nt  d i s t a n c e  o n

 

V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A b s t r ac t

t h e  r e m o v a l  e f f i c i e n c y  g r a du a l l y  d e c r e a s e d 

S t u d y  t he  i nd o o r  a i r  p u r
i f i c at i o n  c at a l y t i c  m o d u l e , a n d  t h e  e f fe c t s  o f c a t a y s t s  fo r

  l

o z o n e a nd  fo r m a l d e h y d e  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 .  T he  e f fe c t s o f   d i f fe r e n t c o n d  i ti o n s o n c at a l yt i c
 
 

ac t i v i t
y  w e r e  nv e s t g a t e d i i .  Des i
g n  t h e  c at a y s t  fo r  fo r m a l d e h y d e  d e c o m p o s
l i ti o n  wi th

o z o ne .  S t u d y  t h e  o zo n e  c o n c e n t r a t on  o f  d i i f fe r e n t  c o n c e nt r a t i o n s  u n d e r  d i f fe r e n t

d i s c h arge  c o n d i ti o n s  a nd  h e  e f fe c t  o f  o z o n e  c o n c e n t r at i o n o n  fo r m a l d e h


y de

d e g r ad at i o n  e ff i c i e n c y .  I t  w a s  fo u n d  t h at  M n C u / A b 〇 3  c a t a y s t  h a s  t h e  h g h e s t -

l i

e ic
f i e n c y  o f  o z o n e  d e c o m p o s i t i on  . W i t h  t h e  i n c r e a s e  o f  o z o n e  c o n c e n tr a t i o n  t h e

 ,

d e c o m p o s i t o n  e f f c i e n c y  o f o z o n e  d e c r e a s e d  s i gn f
i i c an t y
i  i l .  T h e  c at a l
y t i c  p e r fo r m a n c e

o f  M n C u /A h 〇 3 -

f
o r  fo r m a d e h yd e d e c o m po s
l i ti o n  w as  r e at e d l  t o th e  ni t i a i 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o f  fo r m a l d e h y d e ,  c a p ac i t
y o f
M n C u  s p ac e  v e


l oc i t
y  an d  r e a t i v e

 l

h um d i it
y  o f  a i r  W i t h  t h e  i n c re as e  o f  n
. i i t i al  c on c e n t r a t o n  o f  fo r m a d e h y d e  t h e
i 
 l

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 e f f c e nc y  r e d u c e d i i .  W i t h  th e  n c r e as e  o f i  M n C u -
l o ad i n g , 
t h e  c at a l y s t

e ic
f i e n c y  i n c r e as e d . W i t h t h e  n c r e a s e  o f  s p a c e  v e o c
i l i t
y  t he  c at al yt i c  e f

i c i enc y

d e c r e a s e d  T h e  r e at v e  hu m d
. l i i i t
y  i n c r e a s e  i s  c o ndu c i v e  t o  i m p r o v i n g  t h e  c at a l y t i c

o x i d at i o n o f   M n C u Ah 〇 -

/ 3c atal y st ac t i v i ty 

i n a  c e r ta i n  ran
ge . I n 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 s t ud y


o f  t h e  c o c a t a l y t i c  d e g r a d a t o n  o f  fo r m a d e h y d e  w i t h  o z o n e 

i l

i t w a s  fo u n d  t h at  t h e

ad d i t o n  o f o z o n e  n  t h e  r e a c t i o n  s y s te m  c an  m p r o v e  t h e  d e c o m p o s
i  i i i t i o ne f
i c i enc y o f

fo r m a l d e h y d e .  W i t h  th e  i n c re a s e  o f  t he  p o we r  s up p l y  v o l ta g e , 
t h e  o z o n e  c o n c e n t r at i o n

i n c r e a s e d  g r a du a l y  i n  t h e  o u t l l e t  o f  t h e  r e ac t o r  a n d  t h e  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 e f fi c i e n c y  o f


fo r m a l d e h y d e  i n c r e a s e d .  I n  t h e  n do o r a i r  p u r i i f i c at i o n  e f f i c i e n c
y  t e s t  e xp er
i m e n t

v e l o c i ty i sl . O m / s  in  re ac t o r ,  a nd 
t h e  fo r m a d e h y d e  c o n c e n t r at i o n  b e fo r e  t h e  c at a y t
l l i 

m o d u l e  w a s  ab o u t  L O pp m , a
n d  t h e  p o w e r  s up p y  v o l lt ag e  i s  8 kV .  T he  r e su lt ssho wed

t h at  re m o v a l  e f ic
f i e nc y  o f  PM0 .
3a nd P M 0  .
5  re a c h e d  ab o v e  9 0 % , 
a nd  t h e  d e c o m
po s i 

t i on

e ic
f i e n c y o f fo r m a l d e h y d e  i s  ab o ut  6 7

 % , 
a nd  t h e o z o n e c o n c e n t r at o n w a s
  i   a b o u t 6 6 pp b 


w h i c h w a s  l ow e r   t han  t h e n at i o n a l  s t a nd a r d 
 l i mi t 

K ey 
w o rd s :  i n do o r  a i r
 p ur
i f i c at o n i
; 
h i g h  v o l t a g e  e l e c t r o s t at c  p r e c i p i t at o r i
; 
c at a l y s i s ;

fi n e par t

i cles ; 
v o l at i l e  o rg a n i c  c o m p o u nd s

V II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目 

目 

顏    

輕  I II

Ab s tr ac t  

g f :  V I I I

1 錢  

1 . 1 研究背景  

1 . 2 室 内 空 气净化技术  

1 . 2 . 1 室 内 除尘技术  

1 . 2 2 .
挥发性有机物降解技术  

1 . 3 国 内 外研 究 现状  

1 . 3 . 1 电晕 放 电 除尘研 究 进 展  

1 . 3 2 .
曱 醛 催 化 氧化研 究 进展  

1 . 4 课题研 究 意 义和 内 容  1 

2 实验系 统与 实验方法  1 

2 . 1 静 电 除 尘反应 器 结 构 选 型 设计  1 

2 . 1 . 1 电晕形式  1 

2 . 1 . 2 电场 结构 设计  1 

2 . 1 . 3 静 电除尘效率计算  1 

2 . 1 . 4 有效驱进速度计算  1 

2 . 1 . 5 净化器尺寸计算  1 

2 . 1 . 5 净化器实 际参数设计计算  1 

2 2 .
静 电除尘实验系 统  20

2 2 . . 1 单通道线板式 电 晕 放 电 反应器  20

2 2 2
. .
多 通道静 电除尘反应 器  22

2 3 .
催化实验系 统  23

2 3 . . 1 催化剂制备方法  23

VI II


浙 江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目 

2 3 2
. .
催化剂 表征方法  24

2 3 3
. .
催化反应 活性评价系 统  25

2 3 4
. .
催 化模块 中 试系 统  26

2 4 .
静 电除尘与催化协 同 脱除污 染物实 验 系 统  27

3 运行参数对放 电特性 的影响    3 



3 . 1 单通道线 板式 电晕 放 电特性的 实验研究  3 



3 . 1 . 1 极线直径对伏安特性的影响  3 

3 . 1 . 2 极线 间 距对伏安特性 的影响  33

3 . 1 . 3 极板 间 距对伏安特性的影响  35

3 . 2 单通道线 板式 电 晕放 电 电场仿真模拟  36

3 . 2 . 1 仿真模 型    3 7

3 2 . . 1 仿真结 果  37

3 . 3 多 通道静 电 除尘反应 器放 电特性 的 实验研 究  40



3 3 . . 1 预荷 电 极线 至极板距离 对伏 安特性 的影响  40



3 3 2
. .
电场风速对伏安特性 的影 响  4 

3 3 3
. . 空 气 相 对湿度对伏 安特性 的 影响  42

3 . 4 本章小结  43

4 运行参数对静 电除尘效率 的影响  45



4 . 1 室 内 空 气颗 粒物粒径分布 的 实验研 究  45

4 2 .
单 电源 除尘效 率 的实验研 究  46

4 2 . . 1 不 同 粒径 颗粒物 除 尘效 率 的 实验研 究  46

4 2 2
. . 细 颗粒物 初始浓度对除尘效率 的 影响  47

4 2 3
. .
电压对除尘效率 的影响  49

4 2 4
. .
电 场风 速对 除尘 效 率 的 影 响  50

4 2 5
. .
空 气相 对湿度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 5 

4 3 .
双 电 源 除 尘 效率 的 实验研 究  53

4 3 . . 1 预荷 电 电压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 53

4 3 2
. .
集尘 电压对除尘效率 的影响  54

I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目 

4 3 3
. .
电场风速对除尘效率 的影响  54

4 3 4
. .
预荷 电距离 对除尘效率 的影响  56

4 4 .
本章小 结    57

5 室 内 空 气净化催化模块 的 实验研 究  59

5 . 1 催化剂表征分析  59

5 . 1 . 1 催化剂 晶 体 结 构 分析  60

5 . 1 . 2 催 化剂 物 理 结 构 分析  60

5 . 1 . 3 催化剂 化学结构分析  6 

5 2 .
催化分解臭氧的实验研 究  63

5 2 . . 1 催化剂 配方筛 选  63

5 2 2
. .
负 载量对臭 氧分解效率 的 影响  64

5 3 .
臭氧协 同 催化 降解 甲 醛 的 实验研 究  65

5 3 . . 1 臭 氧初始浓度 对 甲 醛降解效率 的影响  65



5 3 2
. .
甲 醛初始 浓度 对 甲 醛 降解效率 的影响  66

5 3 3
. . 锰铜负载量对 甲 醛降解效率的 影响  66

5 3 . . 4 空 速对 甲 醛降解效率 的影响  67

5 3 5
. .
相 对湿度 对 甲 醛降解效 率 的影响  68

5 3 6
. .
催化剂 C 02 选择性研 究  69

5 4 .
催化模块 中 试实 验研究 

 70

5 4 . . 1 电压对臭 氧 生 成浓度 的影响  72



5 4 2
. .
臭氧浓度对 曱 醛降解效率的影响  73

5 4 3
. . 室 内 空 气综 合净化效果测试  74

5 5 .
本章小 结  75

6 全文总 结  76

6 . 1 研究结论  76

6 2 .
创新点  77

6 . 3 研 究 工作展望  78

参考文献  79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目 

个人 简 历及在 学期 间 参 与 的科研项 目  86

X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1 章 绪论

1 绪论

1 . 1 研究 背景

自 20 1 3 年以来 , 我 国雾霾天气频 发 , 大气 中 PM2 .


5 浓度 严 重超标 , 许多城

市深受其害 。 PM2 5 是指 环 境 空 气 中 空 气动力 学直径小于等于 2 5


pm 的颗粒物 

也称 为 细 颗粒物 [

。 资 料显示 , 我 国 大气环境 中 的 PM2 . 5 浓度 超过 了 世界卫生组



均 浓度 安 全值 我 国 大部分人 暴露

给出的 

织 WHO P M2 g/ m
 口


( ) .
5 ( 25 i ) ,

在 PM2 .
5 浓度 超标 的 环境 中 。 图 卜 1 为 20 1 8 年 1
月 1 8 日 全 国 空 气 质 量 指 数 AQ (



PM2 .
5 实 时地 图 , 实 时数据来 自 于 中 国环保部 。 可 以看到 , 我 国 大 部 分地 区 AQ 

指数 高 于 1 00 , 有 些地 区甚 至达到 3 00 以上 , 为严重污染 。 大气 中 的 PM2 .


5 通过

空 调 通风系 统和 围 护 结构 渗透 等途径进入 室 内 , 而 自 然通风是我 国 住宅 的主要



通风形式 , 因 此室外 P M 2 .
5 浓度 的严 重超标成 为 了 室 内 P M2 . 5 浓度 超标 的 最主 要

因 素 [
3 】

。 P M2 . 5 会经 过鼻腔深入人体肺部 , 甚 至渗透进入血液 。 长期 暴露 在

PM2 5 较高的环境 中 , 人体 呼 吸 系 统 、 心血管 系 统 、 神经 系 统 以及免疫系 统等 会



受到 严重伤害 [
4]
, 将会 出 现眼睛刺 激 、 头 昏头痛 、 疲劳嗜睡等诸 多 不 良 反应 

这称作病 态建筑综 合症

5 ,
6 ]



全 国 空 气 质 置 指数

蠢考  y  ^
〇〇 5°


1 1

■3 0 0 -

5 00

500 8 00


SOO VXt

全 国 空 气质量指数 实 时地 图 时

AQ PM2 间 
[ 

图 5 20 8 0 82 3 00


1 I ( 1 1 1 : )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1 章 绪论

我 国 早期 的 室 内 空 气 污染物 以 厨房 油 烟 、 香烟烟雾 、 微尘 、 微生物 、 细菌



为主 。 近年来 , 随着经济的发展 , 人们 开始追求 办 公和居 室环境舒适化 、 高档



化 、 智 能化 , 由 此带动 了 室 内 装修热潮 。 与 此 同 时 , 市面 上建筑材料 良莠 不齐 



大量 使用 化 学化工产 品 、 人造材料 , 以及 现代 化 办 公设备和 家用 电器 的 入驻 



使得室 内 空 气成分 日 趋复杂 , 室 内空气 中 甲醛 、 苯 系 物 等挥发性有 机物 ( VOC s 



和氨 臭氧等污染物浓度水平远高于 室 外 其中 以 曱 醛为 代表 的 挥发性有
8]



、 。 ,

机物 通过 呼 吸 吸收或 皮肤 接触 , 影响 人体健康 长 期 接触含有 甲 醛的空 气 



即使在 非 常低 的浓度水平 下 , 也可 能会造成 严 重 的健康 问 题 , 短时 间 内 人们会



感到头痛 恶心 呕吐 肢乏力 严 重 时会抽 搐 昏迷 记忆力 减退 G



1 1 1
[ , 】

、 、 、

、 、 

综 上所述 , 目 前我国室 内 空 气污染 问 题的特点是 由 室 外源引 发的 pm2 . 5 污染



和 由 室 内 源引 发的 VO Cs 污染并存 。 由 于室 内 空 气流通能 力 较差 , 室 内 空 气中

的污染物往往不易 扩散 , 如果污染物不 能得到有 效控制 , 那么室 内 污染程度可



能远远高于 室外 。 根据 中 国 标准化协会提供的调查报告显示 , 室 内 空 气污染程



度往 往高 出 室 外 倍 气质 量标准
2]
我国室 内 空 G B /T 


中 明


1 0 。 ( 1 8883 -

20 02 )

规定 室 内 可 吸入颗 粒物浓度应低于 醛浓度应 低于


3 3 3

0 0 9 m g/ m 0 m g /m
[ ]

, . 1 

研 究 表 明 , 现代人有 80 %的 时 间 在 室 内 度 过% , 因 此 室 内 空 气 质 量

( I n do o r a i r
qu a li t
y , 简称 I AQ ) 与 人们 的 生 活和 健康息 息 相 关 , 恶劣的室 内 

气质 量会严重影响 人们 的身 心健康 。 20 1 6 年世界卫 生组织 ( WH O ) 调查结果显



示 : 城 市和农村地 区 的 环 境 空 气污染 每 年导 致全世界 3 00 万人过早死亡 , 原因



是长 期 暴 露于 PM l ( ) 或更小粒径 的颗粒物 空 气 中 。 在 2 1 个 受影响 最严 重 的 国家 



5 %的 疾病 和 死亡 与 室 内 空 气 污染有 关 ,
WH O 已 将室 内 空 气污染列 为 人类健康

的十大威胁之 在我 灰霾 的水平与 医 院心血 管 诊病人量呈正相关


5]




。 , 

灰霾 天数 每增加 医 院 门 诊病人量就上升 个单位 6]


天 同时 室 内 空气


1 ,
2 . 1 2

。 ,

污染也造成 了 严 重 的经济损失 , 我 国 每年 因 I AQ 问 题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千亿



元 。 20 0 1 年上海市城 区 大气颗粒物污染造成 的健康危害经济损失为 5 1 . 5 亿元 



占 上海全市 当 年 GD P 的 1 . 03 %

1 7】


近年来 , 有关 室 内 环境空 气质量 的研究引 起 了 人们 的关注 。 针对不 同 应用



场合及功 能 需求 , 人们研发 了 各种 室 内 净化技术 , 市场上 出 现 了 多 种类型的 空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丨 章 绪论

气净化器 , 以 去除 室 内 空 气 中 的可吸入颗粒物 、 烟尘灰尘 以及 以 甲 醛为 代表的



挥 发性有 机物 有效改善 室 内 空 气 质量 然而 前各种 单 空 气净化技术存




, 了 。 目

在 定的局 限性 高性能组合式 空 气净化器 的研制 具有突 出 的 意义 可 以进


一 

, ,

步 提高 空 气净化器 的各项性 能指标 , 降低能耗及成本 , 有 效推动 室 内 空 气净化



技术发展 

1 . 2 室 内 空 气净化技术

室 内 空 气净化技术主 要分 为 室 内 除尘技术 以及挥 发性有 机物降解技术 , 



室 内 除尘 技术 主 要 包括过滤净化技术和 静 电 吸附技术等 挥发性有机




8 91
_

1 1


, ;

物 降解技术主 要包括物理吸 附技术 热催化技术 光 催 化技术 低温





2 ( )

2 1
] [
22 ,
23 1
、 、 、

臭 氧净化技术 化 学试剂 净 化技术 生物工程技术


25 26] 2 7]
等离 子技术 等

24 1 [ , [

、 、 、 



各种 净化技术具体介绍如 下 。 

1 . 2 . 1 室 内 除 尘 技术

( 1 ) 过滤净化技术

空 气过滤 技术让 空 气 通 过 纤 维 过滤材料 , 捕集空气 中 的颗粒污染物从而达



到净化空气的 目 的 。 运用 空 气过滤技术 可 以 在 去 除 细颗粒 物 的 同 时 过滤细 菌和



病毒 

过滤技术在应用 过程 中

般与 通风结合 , 通 常用 空 气过滤器作 为 过滤设备 



影响纤维过滤器性 能 的主 要 因 素有 :
微粒尺 寸 、 微粒形状 、 过滤速度 、 填充率 

容尘量等 

过滤技术是 目 前最为 主流的净化手段 , 市 场上多 数 空 气净化器都采用



H EPA 滤 网 进行过滤 H E PA 是 种 国 际公认 的 高效滤芯 般采用 多 组分玻璃




一 一

。 ,

纤维制成 , 孔径微小 , 吸 附容量大 , 净化效率高 , 可有 效去 除粒径在 〇 3 nm





上 的 可吸入颗粒物 、 烟雾 、 细菌 , 过滤效率高达 99 9 7%

以上 。 缺点 是滤芯 需 要

频繁更换 , 维护成本较高 

( 2 ) 静 电吸附技术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1 章 绪论

静 电 吸 附 技术 的 基本 原 理 是把含颗 粒物 的 空 气 引 入 高 电压 静 电场 内 , 通过

尖端放 电作用 使颗粒物带上 电荷 , 带 电颗粒在 电场 中 受 到 电场力 的 作用 , 向 带



相反 电性 的 电极板运 动 , 并集附于其上 , 从而 实现净化 空 气 的 目 的 



从净化 效率 方面看 , 静 电吸附技术的 效率很高 , 除尘效率可达 90 %以 上 



能够去 除小 至 0 0
. 1

0 . 1
 [ im 的颗粒物 , 其性能往往可 以达 到 中 效 、 高 中 效甚至亚

高效 空 气过滤器的效果 其 阻 力 很小 般 情况 下仅为 影响静 电吸




。 ,
1 0 ?
20Pa 。

附效果的主要 因 素有 : 空 气参数 、 颗粒物特性 、 装置结构 、 操作条件等 。 在除



尘的 同 时可 以杀菌 但是需要高压 电源 般 到 周 需 要将集尘装置清洗


, ,
1 2 

次 

与 传统 空 气过滤器相 比 , 静 电吸附装置具有 效率稳定 、 阻力 小 的显著特点 



具体性 能 对 比如表 1

1 所示 

表 1


静 电吸 附 装置 与 空 气 过滤器性 能对 比

静 电 过 滤 器 空 气 过 滤 器 M


可达 98% 以 上 8 5 % 95 % 静 电过滤 器可替代 粗 


效两 级纤 维过滤器 


运行 时效率基本保 持不 初始效率很低 , 效率在 运行 中 静 电过滤器 效率



变  运 行 中 逐 渐 接 近 平 均 水 稳 定
。 , 使 系 统始终处 于

平 最高效率 的保护下
。 ; 

纤 维 过 滤 器在 开始 阶段

效率不高 , 系 统得不到

应有 的保护 

 ̄  ̄

阻 力 小 在 使 用 过 程 中 , 阻力 会 运行 中 静 电过滤器 阻力

不 断增大直 至堵塞 。 稳 定 , 对于 系 统 阻力 的

影 响 很小 , 而 且清洗之

后 阻力 会 回 到 初始值 

纤 结 过 滤 器 在 使用 过 程

中 阻力 会 不断增大直 至

废弃 

_ _  ̄  ̄

寿命 可 以 反复清洗 永久重 第 级板式寿命 年 静 电 过 滤 器 几 乎 无 耗





1 ,

复使用 第 。 二 级袋式 寿命 6 个 材 , 而纤维过滤器需要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1 章 绪论

般只 能 次 性 使 定 期 替 换 滤 芯





用 

1 . 2 2 .
挥 发 性 有 机 物 降 解 技术

( 1 ) 物理吸附技术

该 法将污染 的 空 气通过 吸附剂 层 , 使污染物被吸 附剂 所捕捉 , 从而达到净



化空气的 目 的 。 优 点 是选择性好 , 对低浓度物质脱除效率 高 , 且设备简 单 , 



作方便 

吸 附剂

般有 活性炭 、 沸石 、 分子筛 、 硅胶等不 同 种类 。 目 前 , 在室 内空



气净化 中 应用 较广 的是活性炭 。 它吸附能力 强 、 化学稳定性好 、 机械强度 高 



来源十分广 泛 

物理吸附 法只 能暂 时吸 附气 态污染物和少 量 的颗粒物 。 当 温度 、 湿度 、 



速升高到 定程度时 所吸 附 的 污染物有 可 能 会 出 现游离 尤 其 当 接近吸 附饱




, ,

和 , 污染物会重新进入 空 气 中 。 当 吸附材料 吸附饱和 后 就不再有 吸附 能 力 , 



不及时脱 附或更换吸附材料 , 被吸 附 的有害物质 、 细菌 、 病毒等 随 时可 能会重



新释放 

( 2 ) 热催化技术

热催 化技 术是有机物在 气流 中 被加热 , 在催化剂 的 作用 下加快分解反应速



率 , 最终分解 生 成水和 二 氧化碳 。 目 前 用 于 V OC s 降解 的催化剂 主要是金属 和



金属 盐 , 金属 包括贵金属 和 非贵金属 。 热催化技术反应 装置设计 简 单 , 几乎没



有耗材 , 但是存在 催化剂 稳定性 差 、 易 失活等缺点 



( 3 ) 光催化技术

光催化技术通过特 定波长 的紫 外光照射在光催化剂 二 氧化钛上而 发 生 氧化



还原反应 分解 空 气 中 些有 害 气体 微 生物和有 机物 使之变 成无害物质


, 、 , 

光 、 水 、 氧气和半导体光催化剂 是光催化反应 的要 素 ,
二 氧化碳和 水是反应理

想 的最终产物 对 人 体和 环 境 完 全无害 光催化技术装置 般 由 壳体 电控


, 。 、 

风机 、 净化 四 部分组成 , 催化剂 的使用 量和 气体在催化剂 上 的停 留 时 间 是此技



术 的 关键 。 该技 术最 大 的优 点 是不存 在 吸 附 饱 和 的 情况 、 使用 寿命长 、 成本低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论 文 第 1 章 绪论

最大 的缺点 是催化剂 容易 使微孔被堵塞 , 净化效率 变 低 , 吸收太阳光的效率 比



较低 

( 4 ) 低温等 离 子技术

低温等 离 子技术通过高压 、 高频脉冲 放 电形成 非对称 等 离 子体 电场 , 产 生



大量高能电子 、 离子 、 激 发 态 粒 子 和 具有 强 氧化 性 的 自 由 基 , 这 些活性粒 子和

有 害气 体 分 子 发 生 频 繁 的 碰 撞 产 生雪崩 效应式 的 系 列物理 化 学反应 




, 、 ,

速分解有毒有害 气体及病 毒 、 细菌等 。 在化 学反应 的过程 中 添加 适 当 的 催化剂 



能 降低分 子 的活化 能从而加速化学反应 进程 



低 温等 离 子体技术降解 气体污染物具有 反应速率快 、 条 件温和 以 及 易 操 作



等优点 。 将低温等离 子体用 于 空 气净化 , 不但可 以 分解 气 态污染物 , 还能从气



流 中 分离 出 微粒 , 调 解 离 子平衡 , 过程复杂 , 影响 因 素很多 。 目 前 还 未有 较好



的应 用 实例 

( 5 ) 臭 氧净化技术

臭 氧具有很强 的 氧化 能力 , 可 以 氧化细 菌 的细 胞壁 , 直 至穿透细胞壁 与 其



体 内 的 不 饱和 键化合而 杀 灭细 菌 。 臭氧在消 毒灭菌过程 中 还原 成氧气和 水 , 



会造成 二 次污染
°

。 但是 臭 氧本身 有 恶 臭 , 且使用 环境温度不能超过 30 C , 否则



可 能产 生 致癌 物质 。 所以不提倡在人居环境 中 使用 臭氧消 毒 

( 6 ) 化学试剂 净化技术

使用 氯制 剂 和过 氧 乙 酸进行消 毒 , 主要是依靠 它们 强氧化能力 杀灭致病微



生物 。 过 氧 乙 酸分解 产物 中 的羟基 自 由 基可 以 破坏 菌体 , 使蛋 白 质变性 。 由 



过氧 乙 酸用 量少 、 浓度低 , 对人体无 明 显刺 激 作用 , 适合病 房 室 内 空 气消毒 



( 7 ) 生物工程技术

利 用 生 物工程技术 , 根据某 些植物 吸 收 甲 醛的原理制 成 , 能主动捕捉游离



曱 醛并形成稳定的 固 态物质 , 包住游离 的 甲 醛分 子 , 封 闭 污染物分子的释放 



但 甲 醛 等 装修 污 染具有 持续 性 , 通 常会持续 1 0

1 5 年 。 这种试剂 只 是在 污染源

外层形成

层保护膜 , 暂时封 闭 污染源 , 甲 醛污染源头并没有得到 解决 。 当 



护膜失效后 , 甲 醛会重新被释放 出 来 。 有些 甲 醛清除剂 能 与 甲 醛发 生化 学反应 



但如果 甲 醛清除剂 与 甲 醛发 生不完全反应 , 则有 可能生 成其他有害物质造成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1 章 绪论

次污 染 

综上所述 , 各种 室 内 空 气 净化 技术各具特 点 , 但 同 时也存在局 限性 。 由 于



室 内 污染物来源广 种类多 因此 单 净化技术不 能实 现 室 空 气污染的完




、 , , 内

全净化 采用 组 合技术是 治理 室
28 ]
内 空 气污染未来的 发展 趋势 基于各种净化


, 。

技术的特点 , 本文提 出 采用 静 电除尘耦合催化技术协 同 处理室 内 空 气污染物 中



的 细 颗 粒 物 与 VO C s 

1 . 3 国 内 外 研 究现状

1 . 3 . 1 电 晕放 电 除尘研 究 进展

静 电除尘技术 般通过直流高压 电源产 生 强 电场 将 气体 电离 从而产 生




, ,

电晕放电 。 静 电除尘装置 中 需 要有 两 个 极 性 相 反 的 电 极 , 其 中

个 电极为 电晕

极 要求表面 曲 率很大 且 曲 率半径很小 般为 丝状或者针状 电极 当 电极




, , , 。

之 间 加上高压 , 电晕极附近产 生极不均匀 电场 , 使得空 气 中 存 在的少量 自 由 



子加速 , 轰 击 中 性 空 气分 子外层轨道上 的 电 子 。 逸 出 的 电 子继续轰 击 中 性空气



分子 , 产 生更多 电子 , 被轰击出 电子的空 气分子 因 失去 电子变成正离 子 。 在强



过程非 常迅速 电晕极附近的 空 气发生 电离


29 ]
电场 区 这 称为 电子雪崩

, , 。 

形成等离 子体 , 等 离 子体 中 的 高 能 电 子与 正离 子与 颗粒物碰撞荷 电 , 带 电粒子



附着 在颗粒物上使之荷 电 , 荷 电后 的颗粒物在 电场力 的作用 下 向集尘极运动 



最终被集尘极捕获 从而实现除尘效果 般情况下 集尘极为 板状 电极 可以




, 。 ,

增加 收尘面积 有利 于提高集尘效率 [
3 <) ]
, 

早在 1 8 24 年就有 人提 出 用 放 电 的 方法进行 除 尘 。 20 世纪初 , 美 国人首次将



静 电 除尘 的原 理应 用 于 工业 用 于工业 生产 过程 中 的废 气净化 百多 年来

3 1

, 。 

静 电 除尘技术不 断 发展进步 , 随着 电工 电子新技术的突破 , 静 电除尘技术应 用



的领域也从工业 除尘拓展至 室 内 空 气净化领域 , 并在实 际使用 过程 中 被证 明 具



有 良好 的净化 效果¥

33 1


人们对静 电除尘 的 结构 设计进行 了 大量研究 , 发 现其几何 结 构 的 布置 对 净



化 效 果有 直 接 影响 , 除尘效率 与 电极结构 、 电晕极线直径 、 极板 间 距 、 电晕极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1 章 绪论

?6
数量 等 参数有 很大关 系 等人 对 线筒 式和针板式 电晕 放 电 的伏安特性



。 Zhu [ 1

关 系 进行研 究 , 在 不影响 放 电稳定性 , 且放 电能量密度较高时 , 确定 了 多 针对



板 电晕放电 中 优化的 电极 间 距 Ya n g 等 人 些 典型 结构 的 线板式净化器的


3 7]
对 



性 能进行实测 , 发现 电 晕极直径越小 , 越利 于提高净化器性 能 ; 当 单通道 内 



置多 根电晕极时 , 线 间 距的增加将使荷 电 区 的粒 子预捕集作用 逐步 明 显 , 从而



提高净化效率 ;
当 异极 间 平均场强相 同 时 , 宽 间 距净化器 的净化效果更好 ; 

单 通 道仅设 置 根 电晕极 时就 可 以 实现 良好 的净化效果




高压 电源与 静 电除尘器的 匹 配 同 样很重要 。 国 内 外学者研究 了 合适 的 电源



拓扑形式 以 及静 电除尘器不 同 工况 、 不 同 工作 过程下 的 控制 方 式 , 设计 了 各种




MG
新型高压 电源 以利 于更好 的发挥静 电除尘 电源在静 电除尘 中 的作用 [
3 ]
, 

在静 电除尘器 中 , 电 晕 线 产 生 的 离 子风增加 了 除 尘 器 驱进速度 , 对提高除



尘器 的 除尘效率有 重要作用 。 L i
等人 在 除尘器空 载情况下 , 采用 在收尘极分

区布点的方法 , 改 变 设计参数 , 测 量 收尘极板上 的速度分布 , 分析 了 离 子风对



静 电 除尘的 影响规律 

然而 , 静 电 除尘技术也有 局 限性 : 首先 , 高压 电场 的加压过程 需 要消耗较



多 的能量 , 需 要 通过 改进 电场结 构设计 , 降低 工作 能耗 ; 此外 , 电晕放 电过程



空 气发 生 电 离 会产 生臭 氧等 副 产 物 其超过
42]
中 当 定浓度 时会对损害人体



, ,

健康 , 因 此室 内 空 气净化器使用 静 电 除尘技术 时 , 需 要对臭 氧浓度进行控制 



这 些 都是静 电除尘技术在实 际应 用 中 需 要解决的 问 题 



国 外学 者 方面开发 各种 臭 氧分解催化剂 % ^

方面研究 基检



了 , 了 自

测方法和 作用 机制 在对 电晕 线材料进行研究 后
45 4 6]

发现在相 同 条件下 


。 , ,

晕 线材料不 同 , 电晕放 电臭氧产 生 率 也不 同 。 B oe lt er 等人 测量 了 四 种 电晕线



材料 ( 钬 、 钨 、 铜 、 银 ) 在不 同 电 晕 电流下的臭氧发生 率 , 结果发现 , 无论是



正极 电 晕 放 电还是负 极 电 晕 放 电 , 在 相 同 电晕 电流下 , 电暈放 电臭氧发 生 率从



大到小依次为 钛 、 钨 、 铜和银 。 因 此采用 银作 为 放 电极线 可有 效减少臭 氧的产



生 。 但是银 的 机械强度较低 、 使用 寿命较短且价格 昂 贵 , 所以人们还需要进




步研究开发 出 新 的 价格便 宜 、 机械强度高 、 能有效抑制 臭氧产 生 的极线 材料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1 章 绪论

1 . 3 2 .
甲 醛 催 化 氧化 研 究 进 展

近年来 , 国 内 外学者对挥发性有机物 ( VO C s ) 催化 氧化 技术进行 了 大量研




4M Q]
究 , 其 中 主要 以 曱 醛为 典 型 污染物进行研 究 [

。 催化剂 配方和制备方法会对

其催 化氧化 甲 醛的性 能有 较大 的影响 。 目 前 , 催化氧化 曱 醛的催化剂 可分为 两



大类 : 非 贵金属 催化剂 和贵金属 催化剂 



由 于 优异的催化性能 , 贵金属 Pt ,
Ru ,
Rh ,
Pd ,
A g Au
, 被 用 于 VOC s 分

解催化剂 的制 备 。 贵金属 催化剂 表现 出 比 金属 氧化物更 高 的催化活性 , 利用贵



金属催化剂 可 以 使 甲 醛在较低 的 温度 下 全部 转化 为 无毒 的 C02 和 H 2 0 



在贵 金属 催 化剂 中 ,
对 于 VOCs 的 降 解 ,
Pt 系 催化剂通 常有 最高 的 低温活

贵金属催 化剂 的 负 载量和分散性是影响 其催 化性 能 最关键 的 因 素


52

5 1

53
[ ] , ]

。 


定负载量下 , 催化剂 催化性 能 与 贵金属 的分散性呈 正相 关 。 但 当 贵金属负



载量在超过

定范 围后 , 贵金属 颗粒容易 聚集在载体表面 , 催 化剂 活 性 降低 



因 此 , 催化剂 的负载量存在

个最优值 。 此外 , 不 同 的 制 备 方 法 也 会影 响 金属

纳 米粒 子尺 寸和 分散性 浸渍 法和 沉淀法是负 载 型催 化剂 的 两种 简 便 通用
54 1

。 、 

的制备方法 但其控制 贵金属 颗 粒大小 的 能力 较差 等人 研究


55
, 。 H uan g [ 1

了 利用

硼 氢化钠还原制 备 Pt 催化剂 , 通 过调 节还 原 温度 来 控制 Pt 纳米颗粒的大小 , 



功 用 浸渍法合成 系 列 高分散性 催化剂


了 Pt 

表 1

2 室温催化 氧化 甲 醛催化 剂 配 方


初 始 S  ^
傕化剂 组分
| 
C HOH
 |


參 考文献

浓度

1 0 wt %P T 〇 
ty i l O O ppm  5 0 000 T 1

 -

 20
°
C 00 %

 1
. .

°
2 0 wt
. . %N a  M O p p m  8 0 0 0 0  2 5 % R H  2 5 C
- -

 90 

%P d T O   


1 . 0w t . / i
2 9 5 0 0 0b 1 00

1 . 0 wt . %P T O 2 
t/ i l O O pp m  5 0 0 0 0 1 T

 -

 2 5 C
°
1 00%  i
5?


2 0wt
. . %N a  6 0 0 p p m 

1 2 0 0 0 0^

 5 0 % RH 2 0 °
C1 0 0 % ^

1 . 0 wt . %P t/ T i 〇 2

 % ^


°
A 11/ C 0 O 4  2 0 0 ppm  5 5 0 0 0
3 1 T

 2 5 C5 2 . 1

综 合考 虑 催化剂 成 本和 效 率 的 关 系 , 许 多 研 究 专 注于 负 载贵金属 复合催化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1 章 绪论

剂 包 括金属 氧化物 ( 例如 A 〇 l
2 3 、 T 〇2 i 、 C e02 、 1 ^ 〇1 等 1 ) , 非金属 氧化物 ( 例如

沸石 以 及 碳材料
5 2]
实验表 明
6 66!
例如 ZSM MC M N aY 等

02 等


i ) 、 ( 、 、 ) 。 

负载 型催化剂 可 以 获得相对较高 的表面积 以 及 良好的 分散性 , 从而 提高贵金属



催化剂 的催化活性 等人 研究 高 比表 面积介孔分 子筛


6 7]

Q i

了 P t/T 〇 2 i
在常温下高

效降解 甲 醛 

金属氧化物载体会影响 催化剂 的 电化学 性质 , 例 如 贵 金属 与 块状载 体界 面



的 晶 格氧迁移 率 。 其中 , 系列 Pt ,
Pd ,
Au 负 载 的 催 化 剂 表现 出 优异的性能 , 

?7
醛可 以在 室温下被催化氧化 可 以被用 来净化 室
5 5 ,5 6
内 空 气 在实际应用


( )
[ , ]

, 。

中 要 考 虑 催 化剂 的 稳定性 。 实 验证 明 , 载体 为 锐钬矿 相 的分散 性好 于金红石相 



醛 的 转化有积 极作用



[ ]



在实际工程应用 中 , 贵金属 负 载量直接 关 系 到 催化剂 的 使用 成 本 , 低负载



量有 助于 降低贵金属催化剂 的 使用 成本 。 因此 , 制备低负载量 、 高活性的催化



剂 具有 实 际 意义 

由 于贵 金属 资 源有 限且价格 高 昂 在实际应用 具有 定 的局 限性 因 此

, 中 , 

许多研究集 中 在金属 氧化物催化剂 。 金属 氧化物主 要元 素 为 过 渡金属 包 括 T i 



72 76
Fe等
53

Cu ,
Mn ,
A l ,
C o Ce , ,
【 , 】


人们合成 出 不 同 形貌结 构 的 金属 氧化物用 于 曱 醛催化氧化 , 并表现 出 较好



的催化性能 等人 采用 硬模板 法制 备得到 具有 较大 比表 面积 的 三维 多 孔




7 7]
。 Ba i

通道结构 的 催化剂 在 空速为 条件下可 以实


°
3 D C o3 〇4

, 3 0 0 0 0 m L /( g


h) ,
1 3 0 C 

现 甲 醛 0 0% 转化 Wa n g 等 人 制备 系 列 八 面体分子筛催 化剂 OMS

了 2

1 。 ( 

K M n 〇x )

, 具有 优 异 的 低温 活 性 ,
乙 醛和 乙 醇 分 别 在 3 7 3 K 和 4 1 3 K 时实现 1 00%

转化 。 虽 然 K Mn O 催 化 剂 的 反 应 活 性 在 相

y 同 温度 下 高 于 许 多 贵金属 催化剂 

但 乙 醛 氧化 的 C 02 选择性较差 ( < 4 5 °/〇 ) 

在单

金属氧化物催化氧化 甲 醛 的研究基础上 , 人们采用 不 同 的制 备方法



来进行过渡金属 掺杂制 备复合型 氧化物催化剂 , 使催化剂 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



大幅度提高 C ar r
il 等人 发 现 铜 钴 双 金 属 氧化 物 催 化 剂 比 仅含有 种金属 氧


。 l o

化物的催化剂 活性更高 , 形成的 C uC 〇2 04 尖 晶石 型结构有利 于增强活性 。 S hi 





人 通过修饰 共沉淀法制 备得到 的 Mn CV C e Ch 催化剂 其活性高于共沉淀法或



[ ]

1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1 章 绪论

溶 胶 凝 胶 法 制 备 的 Mn0 催化剂 时就可 以 实现 醛 化


°
. x

Ce02 ,
1 00 C 甲 1 00 %转 

现有研究表明 , 利 用 臭 氧 协 同 催 化 降 解 VOC s 可 以在 室温条件下使用 非贵



金属 催化剂 降解 VOC 其反应 过程 主 要分 为 两 步 是催 化剂分解 臭 氧产




生活性氧原 子 ,
二 是活性 氧原 子 吸 附 在 催 化剂 表 面 并 氧化 分解 VOCs 。 因 此 

臭 氧协 同 催化降解 甲 醛 可 以用 下 面 的反应 过程表示



98 ]




n + +


0 + ^ 0 0
( )

 +   + 
3 

M^
n +
+ HC H O +   O ^
> M +U C O O H


n+ + " +

M +HC O OH + 〇 M +H CO

i )

  ^
1 

H C0 2 3 
^h 2
o + co 


n+
代表催化剂 的金属离 子 代表活性氧原 子 的化学活



中 ,
M 中 ,
c y ,

催化剂 上的氧空位吸附 反应示 意 图


99
性高于 〇 3 , 并 由
[ ]

。 图 1

6 为 


广




I  I n d oo r  A i r

  


\ \ 


HC HO ) 



_ 

、 C l ea n A i r  )  I
A i r C CQ ^O )
 



, 、 


 、 

HCHO  Sto r a ge O z o n e  ca t a yt l i 

ox dat on


i i

臭 氧协 同 催化氧化降解 甲 醛示 意 图
82
图 1


f 

当 反应体系 中 加 入臭 氧协 同 催化氧化 甲 醛 , 可 以 在 室温下使用 非 贵金属 催



化剂 , 尤 其是 在低浓度 的 情 况 下 可 以 有 效脱 除 挥 发 性 有 机化 合物 , 降 低能源成

本 , 减少 臭 氧分解 的 二 次污染 , 提高臭氧的利用 效率 



等人 研究 臭 氧协 同 ^ 催化剂 脱除 甲 醛过程 中 空 气湿度对反




8 1

Z h ao \1 1 1




应的影响 , 发现 当 相 对湿度大于 5 5 %时 , 在 室温条件下 甲 醛可 以 1 00 %氧化 生 成



H 0
2 和 C02 , 且反应 稳定性 显著 增 强 。 Zhu 等人 应 用 M nO ; c
/ A l
2 〇3 催化剂协 同

臭氧脱除 甲 醛 , 研究 了 相对湿度对反应 的影响 , 发现水和 甲 醛存在竞争吸附 



因 此 , 对 臭 氧协 同 作 用 下 的 甲 醛催 化研 究 具有 很好 的 现 实 意 义 , 可 以在分


1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1 章 绪论

解 电晕放 电产 生 的臭氧的基础上 同 时降解 室 内 曱 醛 , 进 一

步净化 室 内 空气 

1 . 4 课 题 研 究 意义 和 内 容

我 国 已 经 在 室 内 空 气净化 技术 方面 的 研 究 取得快速进展 , 甲 醛 室 温催化分



解 、 新型吸附 、 等离 子体 、 UV / 光催化技术等方面 ,

批新产 品 新设备投放市

场 , 但仍有

些核心技术亟待突破 : 室 内 颗粒物成分 复杂 、 细颗粒物 比例更高 



对 室 内 颗粒物除尘技术进 步研 究 仍具有很好 的 意 义 同 时 H E PA 和 活性炭




; ,

等仍是 目 前室 内 空 气净化 的 常 用 材料 , 决定 了 设备组件 的 频繁更换和 效果衰减 



因 此 , 研发使用 周 期长 、 不 需 频 繁更换 的驻极过 滤材料 、 低成本的 VOC s 催化



分解材料及其应 用 技术 成 为 当 务之急 

本文 以 室 内 空 气净 化 为 着 眼点 , 设计 了 双 区静 电除尘空 气净化系 统 , 研究

静 电除尘 的放 电特性 , 开发臭 氧分解及 VOCs 催化氧化双效催化剂 , 协 同 脱除



细 颗 粒 物 和 VOC s , 并减少 电晕放 电过程 中 臭氧的二次污染 。 主 要研 究 了 静电



除尘结构和性能优化问 题 , 确 定最佳放 电参数条件 。 研究 了 颗粒物初始浓度 



风速 、 电压 、 相 对湿度 等条件对细 颗粒物脱 除效率 的影 响规律 , 在大风量 的情



况下提高净化效率 ; 开发催 化剂 降解臭 氧 、 脱除 甲 醛 , 研究 了 催化剂 组分配方 



负 载量 、 空速 、 空 气相 对湿度 等 条件对催化剂 活 性的 影响 规律 , 并进行 中 试实



验 , 结 合实 际 工况设计产 品 参数 , 考察净化 器对 室 内 空 气 净 化 的 综 合效 果 。 


3 为 研 究技术路线 图 

1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丨 章 绪论

1  室 内 空 气 净 化 h 一 … -



 1   

细 颗粒物强化脱除 VOC s协 同 脱 除

>

( ;



静 电 耦 合 催 化 实 现 细 颗 粒 物 与 V OC 高 效

 s




1  


 ?

mmm mam s

 tSSSM


l  


运 行 参 数 对 静 电 场 放 电 特 性 运 行 参 数 对 细 颗 粒 物 捕 集 开 发 臭 氣 分 解 和 V OC 氯 化

 |

的 影 响 规 律 的 影 响 规 律  的 双 效 催 化 剂 

W
 ̄  ̄   ̄

 ?



建 立 高稳定和离 放 电强度 的 运 行参 数 对污染物协同 反 应 器结 构对 奥 氰生成 置 



极 配 方式 匹配 准 则 脱除的 响规律 与 分解 量 平衡 的 彩 响 规 律

f | 

开 发并 忧化适 用 于 室 电锅 合 催 化协 同 脱 除
细 顆 粒 物 与 V OC 的 净 化 设 备

f s
 

图 1

3 技术路 线 图

1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论 文 第 2 章 实验系 统 与 实验 方法

2 实 验 系 统 与 实验 方 法

2 . 1 静 电 除尘 反 应 器 结 构 选 型设 计

2 . 1 . 1 电 晕形 式

电 晕 放 电是静 电 除尘净化器实现除尘 的 首要条件 。 电 晕放 电通 常 由 直流高



电压启 动 , 并将 高 电压加载在 曲 率 半径很小 的 电极上 , 如针状 电极或细 线状 电



极 。 自 由 空 间 中 的 自 由 电 子在 电场 的 作用 下加速撞击 气体原 子或 分 子 。 当 电场

强度 达到 气体 电离 的 临界值 时 , 自 由 电 子在撞击前积累 的 能量将气体原 子或分



子上撞 出 个电子 此时在 电 晕极线 附近的 空 气开始发 生 电离 当 电压 持续升




, 。

高 , 气体的 电离 加剧 , 形成 电 子雪崩 , 产 生 大量 的 电 子和 正 负 离 子 。 当 电 极的

电位升 高到

定程度 时 , 也就是 电荷积累 到 一

定浓度 时 , 针尖附近的强 电场可



以 使周 围 的 空 气发生 电离 , 产 生局 部放 电现象 。 此 时可 以看到 电极周 围有淡蓝



色辉光 , 并伴随 撕撕的 电流声 , 这种特定形 式 的 气体放 电就称 为 电 晕放 电 



电 晕放 电 的 电流强度 与 加 在 电极之 间 的 电压大小 、 电极的形状 、 电极间 距 



气体的性质和密度等多 种 因 素有关 。 当 两 电极 间 的 电位差 由 零开始逐渐增大 



开始 时发 生无声 的 非 自 持放 电 , 此 时 电流很微弱 , 其大小决定于 剩 余 电离 ;




电压增加到 定数值 形成 电晕放电 该 电压称 为 起始 电压 或 电 暈放 电 的 阀 值




, ,

电压 下文 般称 为 起 晕 电压 电极 间 电流 的 突 然增 大和 在 曲 率 半径较小 的 电


( ) 。

极处有辉光 出 现 时 的 电压记为 起晕 电压 。 若继续增大 电位差 , 则 电流强度将增



大 , 发光层 的 大小及其亮度也 同 时增大 。 当 外加 电压 比 阀 值 电压 高 很 多 时 , 



晕 放 电 会转 变 为 火花 放 电 

在 电 晕 放 电 过程 中 , 电极 的几何形状起 到 关键作用 。 由 于 电场的不均匀性 



电离 过程主 要发 生在局 部 电场很高 的 电极附近 , 这个 区 域叫 电 离 区 域 。 在 电离



区域外 , 由 于 电场较弱 , 不发 生或很少 发生 电离 , 电流 的 传导主 要依靠 正 离 子



和 负 离 子 或 电 子 的 迁移运动 , 因 此 电离 区域之外的 区 域被称 为 迁移 区域或外 围



区域 。 如图 2

1 所示 

1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2 章 实验系 统与 实验方法

在工业 电除尘器设计 中 , 负 电 暈 比正 电 晕起晕 电压低 , 击穿 电压高 , 有利



于 电 除尘器的工作 。 但是负 电 暈放 电后 , 空 气 中 含有 较 多 的 臭 氧和 氮氧化 物 



净化器均采用 正 电 晕放 电形式
83

会造成 二 次污染 , 因 此 , 目 前室 内 了
[ 1



荷电粉尘


电 子 空 气 分 子



t i
f   \ O
极

 °  〇?

,〇  〇
极线 / -


Y
正离子

电 晕 区 电 晕 外 区

图 2 -

1 电 暈放 电示 意 图

2 . 1 . 2 电场结构设计

根据 电极布置方式的 不 同 , 可 以 将静 电除尘净化器分 为 单 区和 双 区 两 大 类 

如图 所示 单 区 静 电除尘器 颗粒物的荷 电与捕集 在 区 域 内 进行


2 -

2 ( a ) , 中 同 

如图 2 -

2 ( b ) 所示 , 双 区 静 电净化器分为 两个 区 域 ,

个区域 内 主要 进行颗

粒物荷 电 ,
第 二 个 区 域捕 集 荷 电 颗 粒 [
3 7]
。 与 单 区净化器相 比 ,
双 区 净 化器具有 更

高的颗粒物捕 集效率 。 因 此 , 室 内 空 气净化器通 常采用 双 区 结构形式 



本文将在第 三 章 中 进 行 除 尘 器 结 构 参数设计 实验 , 确 定 最佳放 电条件 , 



除尘器 的 参数设计 提供实验支持 




极板

? ? ? ? ?

极线

( a ) 单 区 静 电除尘净化器

1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2 章 实验 系 统与 实验方法



极 线
极板




? ? 

? ? 

? ? 

? ? 

? ? 

? ? 

荷电区  4  集 尘 区
( b ) 单 区 静 电 除尘净化器

图 2 -

2 单双 区 静 电 除尘净化器 示 意 图

2 . 1 . 3 静 电 除 尘效率计算

如图 2 -

3 所示 , 设气体流 向 为 X , 气体和 颗粒物在 x 方 向 的 流速 皆 为 w ( m/ s ) 



气 体 流 量 为 0 方 上 每单位长 度 的 集 尘 板 面 积 为 总 集尘


3 2
( m / s ) ,
jc 向 a( m / m ) ,

面积为 电场长度 为 气体流动 截 面 积 为 F 直径为 本 的


2 2
d( m ) ;
/ < ( m ) ,
( m ) ; 
 ,

颗粒物的驱进速度 为 在气体 的 浓度 为 G 则在 泣 时间 内长



vt ^ ( m /s ) , 中 (
g/
m ) ;

度为 办 的空 间 中 的捕集量为 

d n= a  

 (
dx ) ?

 w
i 

 C^ d t
)
= -

Fdx d C  ?



( 2 -

1 


于 带 入上式得






aw .

 dC  ( 2 2 -



ax =
— - 

Fu  C

将其 由 净化器入 口 ( 颗粒物浓度 为 G ,
) 到 出 口 ( 颗粒物浓度为 G , ) 进行

积分 , 其 中 儿 得 

aw

L ^ ( 2 -

3 

[

A .
 ( 2 4 -



Q  cu

理论分级捕 集效率 为 

1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2 章 实验 系 统与 实验方法

A 
t c i t 
. .
( 2 5 -



^2 / y

上式即 多 依奇 安德鲁森 -

( D e u t s c h And e rs o n ) 公式 

从式 ( 2 5 -

) 可 以看出 , 当 3—  ̄
或 你
一  ̄
, 或 0

0 时 , 即集尘板面积无 限

大 或驱进速度 无 限大 , 或风量趋近于 0 时 , 集尘效率为 1 00% 



入 口  _ _ _ __ 
出口


r T 1

c ,  wa  C + d C i


_   ■



含 尘 气 流 入 a 清 洁 气 流 出 







X
 



图 2 3 -

捕集 效率方程式 推导示 意 图

2 . 1 . 4 有 效 駆进 速 度 计算

通过 简 化和 假设 可 以得到 理论驱进速度 在 空 气 净化器 的 电


84]

w 的公式 [
。 

场 中 , 荷 电细颗粒物通 常处于 层流范 围 , 即 St


o cks 区 

^<  2 6

( 

Re 
=

颗粒物荷 电后 , 在 电场力 的 作用 下 向 集尘板移动 , 作用 在颗粒物上的 电场



力 为 

F =
me

E x  ( 2 7 -



其 中 为 附着在颗粒物上 的基本 电荷数 为 个 电子 的 电荷 电量 静电




, /J , ,

单位 , 厶为 电场 中 某 点 的 电场强度 

对于 在 气流 中 运动 的颗粒物 , 及e

般在 1 以 下 。 当 小于 1 特别是小于

0 5 .
时 , 对球形颗粒物可用 式 2 8 -

计算颗 粒物运 动 阻力 

F n/J dw 

3 > . ( 2 8 -




上式为 St
o cks 公式 。 其 中 ,
d 为 微粒 的 直 径 。 电场力 和 阻力 平衡时考 虑 滑动

修正 , 由 此可得 出 颗 粒 物 的 理论 驱进速度 

1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2 章 实验系统与 实验方法

 2 9
_

( 

w=
2 7t i d
> 

式 中 C 为 滑动修正系 数 

得 到 在驱 进速度 下 的 微粒运动 x 距离所需 的 时 间 r 




dr
 dx  
= 


( 2 -

1 0 



对半径为 及 的 管 式 电场 , 时间 为 r = 气 流 在 净 化 器 中 停留的时 


W V

则 设计净化器 时应 满足要求 即 也就是 电场 中 的 气 流风速不 能



太大 , 否 则 带 电 粒 子 可 能被 气流卷 吸 而 带 出 电场 

有 效驱进速度是 静 电 除尘净化器设计 最重要 的设计参数之 由 于影响




中 。

颗粒物 电荷运动 的 因 素有很多 , 颗粒物驱进速度 的 理论计算值和 实 际值相 差较



大 , 所 以 通 常沿用 经验或半经验 的 方法来确 定有 效驱进速度 的值 。 在实际运行



过程 中 , 测 出 静 电除尘器的集尘效率和处理 气体量 , 再根据集尘板的总 面积 



用 式 ( 2 5 -

) 计 算 得 到 的 驱 进 速 度 就 是有 效驱 进速度 

2 . 1 . 5 净 化 器尺 寸 计 算

确 定有 效驱 进速 度 的 数值 后 , 根据净化器入 口 的 颗粒物初始浓度及 出 口 

度计算 净化器应有 的 除尘效 率 求 得极板 比 表 面 积 净化 的 空 气所





出 >

, S ( l m /S

需 的集尘面积 ) 及集尘板总 面积 乂 

c 

 I n( l 


7)  ( 2 -

1 1 


0=




A 

 Q S ( 2 -
1 2 

其 中 ,
S 为 极板 比表 面积 ,


为 除尘效率 , w 为 有效驱进速度 ,
0 为 除尘器

流量 ,
乂 为 集尘板总 面积 

考虑 到净化器在设计 、 制造 、 安装过程 中 以 及 实 际 使用 中 工 况的变化 , 



照 电 除 尘 的 相 关经验值 , 可 以 将 A 的理论值乘 以适 当 的 余量 系 数 1

1 . 5 

1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2 章 实验 系统与 实验方 法

2 . 1 . 6 净 化 器 实 际 参 数 设计 计 算

在设计 静 电 除 尘 反应 器 时 , 首先要确 定 电场的 结构 以及 电晕放 电的形 式 



结 合 工业 静 电 除 尘 的 原理 以 及装置 , 本实验选择线板式 电场结构 , 并采 用 正 电



晕放电 

估算 气体流量

( 1 )
0 ( m / h 

气体流量 等 于 室 内 空 间 体积 与 空 气 毎小 时循环次 数 的 乘积 , 本实验 中 假设



高度 空 气 每小 时循环 的次数

需要净化空 气的房 间 面积 S 为 1 0m ,
// 为 3 m ,
i 

为 3 次 , 所需 的风量 0 为 

3 3



Sx H x N 

 1 0 x 3 x 3m / h

9 0m / 

( 2 ) 估算 电场风速 v( m/s 



静 电除尘器在 实 际应 用 中

般取 电场风速 v 为 l

2 m/ s 。 如果 除尘器 风速过

高 , 会增加 电场长度和净化器的体积 , 引 起粉尘二次飞 扬 ; 风速过低 , 电场横



截面积增大 , 从而设备体积增大 , 不经济 。 因 此本设计 中 取 l m/ s 



计算 集尘 板截 面 面积

( 3 ) 尸 ( m 

F = ^ =  90
 -

m

二
 0 025 m



v  1 x 3 60 0

式 中 ,
F 为 集 尘板截面 面积 ,
0 为 气体流量 , v 为 电场风速 

( 4 ) 电场强度 五 ( k V /c m 

电场强度与 电源 电压 U和极板 间 距 6 有关 , 通常 电场强度 五 选择 3



8 k V /cm 

根据公式 

E 




设计 电场强度 五 为 6  k V /c m , 电压 为 8 . 4 kV

, 计算得极板 间 距为 1 4 mm 

( 5 ) 驱 进速 度 w ( m/ s 

本设计 参照 工业 电 除尘器 的 经验值 取 =



w 0 0 9 m /s
. 

集尘面积

( 6 ) A ( m 

集尘效率 ;

设定为 85 %的 情况下 , 集尘面积 

1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2 章 实验系 统与 实验方法

2 

A - —

l n

^ —

=  — 

I n
— - —

m =
 0 53m

w\


] 0 . 0 9 x 3 60 0  1

0 85

 .

( 7 ) 集尘板高度 /z  ( mm 

本设计 取集 尘 板高 度 为 1 7 8 mm 

( 8 ) 通道数 

尸 0 025


n

bh 0 . 0 1 4x 0 . 1 78

( 9 ) 集尘板长度 Z  ( mm 


r  A 0
= 

= 
. 53
m


CA


5 0mm


2n h  2 x 1 0 x 0 . 1 78

( 1 0 ) 校正设计参数

设计参数需 满足条件 不 符合条件 时 需 适 当 调整 参数 。 本设计 






1 5Q x Q , Q9


l m/s , 
—  = =
0 96m
. / 5 , 符合条件 

b 1 4

最 终 设 计 反 应 器 尺 寸 长 *宽* 高 为 1 5 0mm

1 4 0 mm

1 7 8mm , 截 面 积 为

风速核算 单位时 间 流量为





0 025 m


l m/ s ,
90m / h 。

2 2 .
静 电 除尘 实 验 系 统

2 2 . . 1 单 通 道 线 板 式 电 晕 放 电 反应 器

图 2 4 -

为 单通道线板式 电晕放 电反应器示 意 图 , 图 中 线 板 式 电 晕 放 电 反应 



采用 有机玻璃框架 , 极线 和 极 板材 质 为 不 锈钢 。 极线直径 、 极线间距 、 极板 间



距可调 。 初始状态 下共有 1 0 根极线 , 极线 间 距为 1 0 mm 。 通 过 更 换极 线 可 以 调



节极线直径 , 实验 中 分别采用 直径 为 0 . 1 mm 、 0 2 mm

和 0 4 mm .
极线 ; 通过拆卸

极线可 以调节极线 间 距 , 实验 中 分别 测量 了 极线 间 距为 1 0 mm 、 2 0 mm 、 3 0 mm

和 4 0 mm 极线 间 距条 件 下 反 应 器 的 放 电 参 数特 性 ; 通过更换垫 片 , 调整垫片厚

度 , 可 以实现极板 间 距的调节 , 实验 中 分别测 量 了1 4 mm 、 1 6 mm 、 1 8 mm 



2 0 mm 极板 间 距条件 下 反应 器 的 放 电参数特性 

20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2 章 实验 系 统与 实验方法



1  IT

/ i 


U .
 - Jr 



图 2 -

4 单通道线板 式 电 晕 放 电反应 器示 意 图

2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2 章 实验 系 统 与 实验 方法

2 2 2
. .
多 通 道 静 电 除 尘反 应 器

握 r
 ̄ 5




 m3


.遍

 - j .

 .  l —
 L  a 

L 





ft

 y////


h 

\yy^yyyy^yyyyyyy/M 



u u T un




i i ii it
ej

ii

V///
"/"
/7’
7" 7^
T7" ^"
" 77zz
7/ " ""7^
"^77 


『 

图 2 -

5 多 通 道 线 板 式 电 晕放 电反应 器示 意 图

图 2

5 为 多 通 道线板式 电 晕放 电反应 器示 意 图 , 图 中 静 电 除尘反应 器采用 双



区结构设计 , 分为 预荷 电 区和 集尘 区 两部分 , 预荷 电极线 为 单极线 , 集尘部分



共有 1 0 个通道 , 极线直径 0 . 1 mm , 极板 间 距 1 4 mm , 极线可 以拆卸 , 预荷 电部



分极 线 到 阳 极板前 端 间 距可调 

22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2 章 实验 系 统与 实验方法

2 3 .
催化实验 系 统

2 3 . . 1 催化剂 制 备方法

1 .
等体积浸溃法

用 等体积浸渍 法制 备催化剂 时 , 载体 的 体积和浸溃溶 液 的 体积


致 , 浸溃

溶液刚 好 能完 全进入到载体空 隙 中 。 该制 备方法经济实用 ,


且活性组分分布较

为均勻 , 可 以较 为 方便地控制 活性组分的 负 载量 。 详细制 备方法如下 ( 以等体



积浸溃法制 备 M n C u/A


2 〇3 催化剂 为 例 ) 

称取 定 量 的 硝 酸 锰 溶液 和 硝 酸 铜 加入去离 子水溶解 配置 定浓度 的





( 1 ) , ,

硝 酸锰和 硝 酸铜 混合溶 液并搅拌 l h 



( 2 ) 称取

定质量的 Y

A I
2 O 3 粉末 , 加入

定量的 ( 1 ) 中 的 混合溶液 , 直至粉



末正好吸附 饱和 , 静置 1 2h 

直 至溶液蒸 干
°

( 3 ) 水浴加 热 80 C 

( 4 ) 将样 品 放入烘箱 1 HH: 加热烘干 1 2h 



条件下
°

的 升 温速率 

°

( 5 ) 将烘干后 的样 品 放入马 弗 炉 中 , 以 l 〇 C /分 钟 , 在 500 C

加热煅烧 5h , 得 到 催化剂 成 品 , 压 片研磨样 品 至 40 60


目 

2 .
过量浸溃法

用 过量 浸溃法制备催化剂 时 , 将催化剂 载体放入过 量 的浸溃溶液 中 , 即 



溃溶液体积超过载体可吸收体积 , 待 吸 附平衡后 , 经过加热 、 干燥 、 活化等步



骤后便得到催化剂 成 品 , 通 常借调 节 浸溃溶液的浓度和 体积控制 负 载量 。 详细



制 备方法如下 ( 以 过 量 浸 溃 法 制 备 Mn -

C u/ A l 2 0 3 球状催化剂 为 例 ) 

称取 定量 的 硝酸锰溶液和 硝 酸铜 加 入 去 离 子 水溶解 配置 定浓度 的





( 1 ) , ,

硝 酸锰和 硝 酸铜 混合溶液并搅拌 l h 

( 2 ) 称取

定质量的 A I2 O3 小球放入 ( 1 ) 中 的 混合溶液 , 用 水浴锅 80 C 加热



搅拌均 匀 直 至 溶液蒸 干 

( 3 ) 将浸渍后的 A 1
2 0 3 小球放入烘箱 1 1 0 C 加热烘干 1 2h 

的 升 温速 率 条件下
°



°

( 4 ) 将烘干后的样 品 放入马 弗 炉 中 , 以 l 〇 C /分 钟 , 在 5 00 C

23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2 章 实验系 统与 实验方法

加 热煅烧 5h , 制 得催化剂 成 品 

实验过程 中 所用 的 化 学试剂 在表 2 -

1 中 列出 , 催化剂 制 备及部 分活性测试使



用 到 的仪器和 设备在表 2 2 -

中 列 出 

表 2 -

1 本文研 究 使用 的化 学试剂

Si  丽 生 产 厂 家

50 % 硝 酸 锰 溶 液  M n( N 0 3)3  分 析 纯 国 药 集 团 化 学 试 剂 有 限 公 司

C e (N 0 3 ) 3 9H 2 0  分 析 纯 国 药 集 团 化 学 试 剂 有 限 公 司


mM F e (
N0 3) r 9H20  分 析 纯 国 药 集 团 化 学 试 剂 有 限 公 司

C u (N 0 3 ) 2

3 H20 分 析 纯 国 药 集 团 化 学 试剂 有 限 公 司


 mM C 〇( N〇 3 )2

6H 2 〇 M l  国 药 集 团 化 学 试 剂 有 限 公 司

A b 〇^  J m 上 海 阿 拉 丁 生 化 科 技 股 份 有

 i

限公司

表 2 2

实验仪器设备

W rW

电 子 天 平 AL 1 04 瑞士  Met l er  To l e do 公司




恒 温 磁 力 搅 拌 器 D F -

1 0 1 S 巩 义 市 予 华 仪器有 限责 任 公 司

电 热 恒 温 水 浴 锅  DK S 26  杭 州 蓝 天 化验 仪器 厂




电 热 恒 温 干 燥 箱  D MG 9 24 0 8  上 海 精 宏 试验 设 备有 哏 公 司

马 弗 炉  E Q 3 2 0 0E 昆 山 市 超 声 仪 器 有 限 公 司

2 3 2
. .
催化剂 表征方法

( 1 ) X 射线 晶 体衍射 ( X R D )

催 化剂 组分 的 组成 形 式 会对 其 最终 的 行 为 特 性造成 巨 大 影 响 , 相 同 元素组

成而组成形式不 同 的 组 分具有 完 全不 同 的 性能 。 XRD 是研 究 催 化剂 表 面组成形



式的重要方法 。 X 射 线 衍射 ( XRD ) 分析采 用 日 本 R i


g a ku D / m ax 2 5 5 0 P C 全 自 

管 电压 扫描角 度为
°
多 晶 X 射 线 衍射 仪 ,
40kV , 电流 2 0 0  mA , C u 靶 , 5

80 

扫 描速度 为
°
4 / m n
i 

( 2 ) 低温 N 吸附测试 2 ( B ET 

催化剂 的微观物理 结 构 , 特别 是 比表面积和孔径大小是影响催化剂 性能 的



24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2 章 实验 系 统与 实验方法

重 要指标 。 低温 ( 77 K ) 条件 下 的 N 物 理 吸 附 是测试催化剂 微观结 构 的 最 常 用



 2

可靠 的方法 ,
BET 法是计算 催 化剂 颗粒 比 表 面 积 中 应 用 最广 的 方法 。 本文研 究

中 采用 的是美 国 康塔公 司 生产 的 Au t o s orb



C 型 低温氮吸 附 实验装置 。 催化剂



在测试前进行预处理 以脱附表面吸附的 杂质 预处理温度 为


°

2 5 0 C , 时间 为 

小时 

( 3 ) X 射线光 电子能谱 ( XPS 



XP S 是利 用 X 射线去辐射样 品 , 使原 子或者分子的 内 层 电 子或者价 电 子 受



激发射 出 来 , 被光子激发 出 来的 电子成为光电子 , 通过检测光 电子的能量 , 



到光 电子能谱 图 , 从而获得原子的 电子组成信息 , 特别是价态信息 。 X 射线光



电子 能谱 ( 乂?8 ) 分析使用 仪器是 美 国 1 ^〇 11 ( ^8£ 八 ^8 1  250 光 电子能谱仪 ,




射 线光源是单色 A l Ka 射线 ( hu

1 4 8 6 6e V . )
, 样 品 表 面 荷 电效应 用 C I s ( 284 6

 .

e V ) 标定 , 去除基线 后进行 G aus s i an -

Lo re nt z i an 曲 线 拟合 

2 3 3
. .
催 化反应 活性评价 系 统

催 化 反应 活 性 评价 系 统 如 图 2 -

6 所示 。 该试验 系 统 主 要 由 配气系统 、 微型 

定 床 反应 器和 气体成分测试 系 统等 三部 分組成 

肋 黴流 鼓泡瓶


|

r

I  Z ZT 


^  分析 仪


勝  I

 iG a s m e 

 se n D n 体 分 析 仪
m 卜  p 置 u 反应 器 

1 1

I II金
賴锅
混知 n 

尾气样 空

图 2 -

6 催化反应 活性评价系 统示 意 图

( 1 ) 配气系统

反应 气体通过标准钢 瓶 气 、 甲 醛溶液鼓泡 以 及臭 氧发 生器等 通过混气 箱 来



配制 , 钢瓶气相 关参数见表 2 -

3 所示 。 气体流 量 用 质 量 流 量 计进行控制 。 质量流



量计 由 北京韦 星华创公司 生产 , 精度为± 1 % , 且所有 质 量流量 计均用 皂膜流 量




25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2 章 实验系 统与 实验方法

计进行标定校准 

表 2 -

3 实验气体规格及参数


^  ̄

KW  Ws  m  r l

 L

1 a 9 9 . 999 % 4 0 L  ,
1 5 . 0MPa 杭 州 今 工 特 种 气体有 限公 司

99 999

% 4 0 L  ,
1 5 . 0 MP a 杭 州 今 工 特 种 气 体有 限 公 司

99 999
. % 4 0 L  ,
1 5 . 0MPa 杭 州 今 工 特 种 气 体有 限 公 司

( 2 ) 微型 固 定 床反应 器

催 化剂 活 性 评价在微 型 固 定床反应 器 中 进行 , 反应器 为


个 内 径 8 mm 石英

坡璃反应 管 。 实验 中 取 O . l
g 催化剂 进行活性测试 

( 3 ) 气 体 成 分测 试 系 统

臭 氧降解 实 验反应前 后 臭 氧浓度用 臭 氧检测 仪 ( 2 B T e c hn o l o g i e s1 0 6 -

M ) 

量 , 甲 醛降解实验反应前后 甲 醛浓度使用 Gasme D x4 0 0 0 t FT -

I R 红 外烟 气分析仪

进 行 分析测 量 。 催化剂 的 反应 效率 通 过 以 下 公 式 计 算 

C C
 2 3

" 〇u ( 1 


00%
i '


= x l

C i 

式 中 : 和 分别 表示 气体的进 出 口 浓度 

2 3 4
. .
催化模块 中 试 系 统

催化模块 中 试系 统主要包括 甲 醛发生装置 、 催化反应装置 、 加湿装置 、




频 风机 、 连接管路等 

I  1
  

/  

i 甲 醛溶液


 

气栗 转子流量计 水浴锅

图 2 -

7 甲 醛发 生装置示意 图

图 2

7 是 甲 醛发 生装 置示意 图 。 发生装置主要 由 气 泵 、 转 子流量计 、 恒温



水浴锅和 装有 甲 醛溶液的 鼓泡瓶构 成 , 各部分用 橡肢管 连接 。 鼓泡瓶位于 甲 醛



溶液液面 以 下 的 导 管 与转 子流量计相 连 , 进而与 气泵相 连 , 位于液面 以上的导



26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2 章 实验系 统与 实验方法

管 与 催化段入 口 相连 

实验 中 打开气泵 , 往鼓泡瓶 内 通入气体使瓶 内 气压升高 , 由 压差作用 将 



醛溶 液挥发 而 产 生 的 甲 醛 气体导入实验系 统 中 。 通过转 子流量计可调节 进 气量 



进而控制 甲 醛气体浓度 。 根据环 境温度 设置 恒温水浴温度 , 使其与 室 内 环境温




致 , 防止 甲 醛 气体在 出 口 处凝结 , 保证 甲 醛 气体浓度 的 稳定性 



2 4

静 电 除 尘与 催化协 同 脱 除 污染物 实验 系 统

变 频风




图 2

8 静 电 除尘与 催化协 同 脱 除 污染物实验 系 统示 意 图



27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2 章 实验系 统与 实验方法

图 2 -

8 中 实 验系 统 主 要 包括颗 粒物与 甲 醛发生装置 、 静 电 除尘 空 气净化器本



体 、 污染物检测装置 、 加湿装置 、 变 频风机 、 连接管路等部分 



实验 中 使用 高压直流 电源 ( 50 kV / 1 0m A , 大 连泰思 曼科技有 限公 司 ) , 极性



为 正 。 使用 激 光 尘 埃粒 子 计 数器 ( Y09 -

3 0 1 , 苏州 华 宇净化设备有 限 公 司 ) 检测

净化效率 , 仪器通过采样 口 抽取 空 气进行测量 , 并读 出 采样空 气 中 不 同 粒径粒



子的数量 。 使用 臭 氧 检测 仪 ( 2 B -

1 06 M )
测量处理后的采样空 气 中 的臭氧浓度 

同 时 , 管 道 内 装有 热 线风速仪 , 用 以 监测 管 道 内 气体流速 。 温湿度 由 高精度温



湿度控制器 ( HTC -

3 0 1 ) 测量 , 电 流用 高 压直流微安表测 量 , 采用 檀香发烟的

方式产 生稳定浓度的 细颗粒物污染源 



在静 电 除尘 空 气净化器本体后加装催化反应装置 , 管 道 内 设有若 干插槽 



用 于 固 定 装有 催 化剂 的 支 架 。 采用 甲 醛溶液水浴加 热 的 方 式 产 生 浓度 稳 定 的 

醛气体污染源 , 使用 甲 醛检测仪 ( GT -

903

CH2O )
实时检测 曱 醛浓度 , 仪器通

过采样 口 抽 取 空 气进 行测 量 , 并读 出 采样 空 气 中 的 甲 醛浓度 

Ar ? S l A MAN 

▲  ▲  |


— 馨 : 

图 2

9 高压直流电源

图 2 -

1 0 激光尘埃粒 子计数 器

28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2 章 实验系 统与 实 验方法

I 康、  

I 0
 %
<〇r>e
y
Mc ?
^iWK^
n H 〇 r
 




L _ 


图 2 -
1 1 臭 氧检测仪



m 




图 2 -

1 2 甲 醛检测仪

i kmk  1


^n 


t 

BB 


图 2 -

1 3 热线风速仪

29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2 章 实验 系 统 与 实验方法

mma  

图 2 -

1 4 温湿度控制 器

機 斤 響 % 考 姆 馨輝 麵 醫 ¥



f 

f 

MB

图 2 -

1 5 高压直流微安表

根据 《 固 定 污染 源排 气 中 颗粒物和 气 态 污染物采样 方 法 》 ( GBT _


1 6 1 5 7


采样孔 径不小于 采样孔管长 不大于 不使




85
1 996 )  [ ]

中 的要求 , 内 8 0 mm ,
5 0 mm ,

用 时应 用 盖板 、 管 堵或 管 帽 密 封 。 当 采样孔仅用 于 采 集 气 态 污染物 时 , 其 内 

不小于 40_ 。 颗粒物测试 口 距前端设备或弯 头等距 离 不小于 3 倍管径 , 下游的



弯头 、 设备等距 离 不小于 6 倍管径 。 由 此 设计 系 统 管 路直径 为 8 0mm , 采样 口 



前端设备或 弯头等距离 2 5 0mm , 距下游的 弯 头 、 设备等距离 5 00_ 



实验 中 测 量 静 电除尘净化器进 出 口 不 同 粒径颗 粒物的粒 子数 以及催化模块



进 出 口 甲 醛 浓度 , 由 此计算净化效率 。 本文主 要研 究 PMo 3 与 PMo .


s 的净化效率 

30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3 章 运行参数对放 电特性 的 影响

3 运 行 参 数 对 放 电特 性 的 影 响

静 电 除尘器的 结构 变 化 以 及运行参数 的 变 化会影响 除尘器 的 放 电 参数 , 



而影响除尘效率 。 通过分析静 电 除尘器的放 电特性 , 可以 了 解不 同 结构 的除尘



器所 能提供的 电晕放 电强度 , 进而 了 解颗粒物的 荷 电程度 



本章研究 了 电 场参数对放 电特性 的影响规律 , 分 为 单通道反应 器和 多 通道



反应 器 两 种 情况进行研 究 。 对于单通道反应器 , 主要考察 了 极线直径 、 极线 



距和 极板 间 距 等 结 构 参数对放 电特性 的 影响 ; 对于 多 通道反应 器 , 主要考察 



预 荷 电距 离 、 电场风速 、 空 气相 对湿度 等 条件参数对放 电特性 的 影响 。 并利 用



有 限元分析 , 对 电晕放 电 电场进行仿真模拟 , 为 静 电 除尘反应 器 的 参数设计提



供理论和 实验指导 

3 . 1 单 通道 线 板 式 电晕 放 电特 性 的 实 验 研 究

本实验设计 中 的 静 电 除尘 反应 器采用 线 板式 电场结 构 , 通过调节 不 同 的结



构 参数 , 分析极线直径 、 极线 间 距 以 及 极板 间 距之 间 的距离 等 参数对反应 器伏



安特性 的影响规律 。 测试 时 电 场风 速 大 小 为 零 

3 . 1 . 1 极线 直径对伏安特 性 的 影 响

实验 中 通过更换不 同 直径 的极线 , 探 究极 线 直径对伏 安特性 的 影响规律 



极线直径分别 为 : 0 . 1 mm 、 0 2 mm
. 、 0 4 mm
. , 极线 间 距 2 0 mm , 极板 间 距 1 4 mm 

实验结 果如 图 3

1 所示 

3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3 章 运行参 数对 放 电 特性 的 影响

0

1  .


2


 Jj
 / //



— 0 . 1 mm


0 2 mm


— —

 .

〇
-  0 4 m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4 5 6 7 8 9  1 

Vo l t a g e( kV )

图 3

1 极线直径对伏安特性 的影响

由 图 3

1 的 参数分析 可得 , 静 电场的起 晕 电压 与极 线直径正相 关 , 极线直径



越小 , 起晕 电压就越低 。 在其 它参数不变 的 情况下 , 电压和 比 电 晕 电流成 正 比



的 关 系 。 因 此 , 适 当 减小极 线直 径 可 以 实 现 在较低 电压 下 得到 较大 比 点 晕 电流 

提 高输入功 率 , 实现较好 的 除尘效果 。 且 当 极线直径过大时 , 反应 器会在 较低



比 电 晕 电流 时就 发 生 击 穿 。 因 此 , 在反应 器设计 时 , 选 择极 线 直 径 为 0 . 1 mm 

极线 

当 电 晕 极 线和 集尘板之 间 电压足够 高 时 , 极 线附 近就会 出 现电晕现象 , 



时 的 外加 电压 和 电场 强度分别 称 为 起晕 电压和 起 暈 电场 强度 。 P eek 给 出 了 起晕



电场强度 的半经验公式

8 6]



6 1 / 2
E c 

3 x l 0
/^ ( l +  〇 〇3-


^ / l)
f )
( 3

1 

式 中 :
/ 为 放 电极表 面粗糙系 数 ;
3 为 气体相对 密度 ,

= ^ ; T 为 空 气温



77


度 K P 为 空 气压力 7 为 K 忍 为 个大 气压 为 极线半径

, ,
Pa 293 ;
a 



; ; ;

起晕 电压 匕 为 [
8 6]


j/  J7   \  ( 3

2 






32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3 章 运行参数 对放 电特性 的影响

式 中 : d 为 线 板 式净化器 的特 征长度-

, d 

 l n
& , 6 为 极线 到 极板 的 间 距 

7t a

C 为极线间距 , 当 6/C S 1 时 , a M Mr 

将式 ( 3 -

1 ) 代入式 ( 3

2 ) , 则起晕 电压可 以 表示为 





Vc  + 0 0 3 4a S 3 3


3 x l 0 f ( aS   .


] n(d / a) ( 

图 3

1 表 明 极线直径越小 ,
起晕 电压越低 ,
且要达到 相 同 的 电 晕 电流所需 的

外加 电压越低 这与式  致


( 3

3 ) 

P C o o p e rm an

利 用 微扰 理论 ( P e rturb at o n  the o ry i ) 导出 了 低 电晕 电流 时的 比

86
电 晕 电流 密 度 可表示为

87]

/ ,




( 3 _



嘱 )

外加 电压 尤 为 离 子迁 移率

式中 :
为 ,
V ; , m /

V ‘





则 板 面 电流平均 密 度 _ / 可表示为 


3 5

( 


L V〇
i?r^r
= =

a/
i 〇 ( )

c ehm ( d  / 


式 ( 3

4 ) 表 明 比 电晕 电流 密 度与 电源 电压 间 呈 抛物线 关 系 , 当 电源 电压 

到 起晕 电压后 , 比 电晕 密度随 电压的升高而升高 ;


当 净化器的其他结构 参数不

变时 , 极线直径越大 , 伏安特性 曲 线越陡 。 图 3


1 表示 的净化器伏安特性 变 化趋

势与式 ( 3

4 ) 相符 

3 . 1 . 2 极 线 间 矩 对伏 安 特 性 的 影 响

实验 中 通过调 节极线 间 距分别 为 : l 〇 mm 、 2 0 mm 、 3 0m m 、 4 0 mm , 极线直



径 0 2 mm

, 极板 间 距 1 4 mm 。 实验结果如 图 3 -

2 所示 

33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3 章 运行 参 数对放 电 特性 的 影 响


5  I

2

//
 7

y



^ 2 0mm

3 0
1 〇mm

mm



i        


 , 

 , i i , i

4  5 6 7 8 9

Vo l t a

e ( k V 

图 3

2 极线 间 距对伏安特性 的影响

分析 图 3

2 可得 , 当 极线 间 距减小 至 1 0 mm 时 , 起 晕 电压 明 显升 高 。 当 电 

电压相 同 时 , 极线 间 距宽的除尘装置产 生的 比 电晕 电流大 。 当 极线 间 距降至



1 0 mm 时 , 比 电晕 电 流和 起 晕 电压有 较大 的 变 化 。 因 为 线板式 电场装置极线 间



距如果过小 , 则极线之间 容易产 生 电晕干扰 , 而产生 电屏蔽 ; 其 它 条件不 变 时 



每根极 线 的 比 电 晕 电流会相应 的减少 , 并且极线 间 距越小 , 相 互干扰作用 越大 



板面 平均 电流 密 度 和 总 电 晕 电流

可 以用 电 晕 电流密 度 /

A /m )

y ( A/m )
/( A 

等 三个参数来表征静 电净化器 内 电流 的强弱 。 分析 静 电 净化器伏 安特性 的 目 



是 了 解 不 同 结 构 的净化器所 能 提供 的 电 晕 放 电 强度 , 进而 了 解颗粒物的荷 电程

度 。 颗粒物荷 电量与 空 间 电荷 密度紧 密相 关 , 空 间 电荷 密 度越大 , 颗粒物的荷



电就越充分 空 间 电荷 密度 可 以表示 为 [
86]

P 

丄 3 6

( 

KE

为 板面 平均 电流 密度 为

A 离 子


其 中 , 为 空 间 电荷密度 ,
C /m ;
y ,
/ m ;

迁移率 场强度


m /

V _


) ; £ 为 电 ,
V / m 

式 ( 3

6 ) 表明 , 随着板 电流密度 的增大 , 空 间 电荷 密度也随之增大 , 颗粒



物荷 电量增加 。 因 此 , 板面平均 电流 密度更 能 客观地描述粒 子荷 电程度 。 由 



3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3 章 运 行参数对放 电 特性 的 影响

( 3 -

5 ) 可得 , 板面平均 电流密 度 _ / 与 电 暈 电流密 度 / 的 区别在于 , 板面平均 电流



密度 还 与 极板 距 有关 因 此 极线 间 距 不变时 板面平均 电流密 度和




7 间 c 。 , 当 c ,

电 晕 电流 密度 的 变 化规律相 同 , 它 们 的 大小均 能反应 颗粒物荷 电程度 的 强 弱 



但是 , 在分析极 线 间 距对伏安特性 的影响 时 , 采用 板 面平均 电流密度作为 静 电



除尘器的 电流参数更加 合理 [
8 8 ]



计算不 同 极线 间 距下 , 反应器的板面平均 电流密度 , 结果如 图 3


4 所示 。 

线直径 0 2 mm

, 极板 间 距 1 4mm 

2 0  "


6 0 kV

 .

6 5 kV

 .

〇 〇
 



7 0k .

J
\ 80  


— 7 . 5k 

h  


I  I   . I


.    I . I

 
I  .


I  

Q

1 0  1 5  2 0 2 5 3 0 3 5 4 0

W i r e D i s t a n c e( m m


图 3

3 极线 间 距对板 电流 密度 的影响

由 图 3

3 可知 , 当 极板 间 距为 1 4mm 时 , 板 电流 密 度 随极 线 间 距的增大而 

小 ; 当 极线 间 距为 l 〇mm 时 , 板 电流 密 度 最 高 。 因 此 , 当 极线 间 距为 1 0mm 时 

颗粒物荷 电程度最强 。 在反应 器结 构 设计 时 , 选择极线 间 距 为 1 〇_ 



3 . 1 . 3 极 板 间 距对伏 安特性 的 影 响

实验 中 调 节 极板 间 距分别 为 : 1 4mm 、 1 6 mm 、 1 8 mm 、 2 0 mm , 极线直径



0 4mm

, 极线 间 距 2 0 mm 。 实验结果如 图 3

4 所示 

3 5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3 章 运 行 参 数对 放 电 特性 的 影 响

VWA



0  jr

 j

f j

y 
t
y —




1

1


4mm



mm

mm

〇  //^ — °-

 ,


 ,   ,  I
 ,  I  I


7  8 9 1 0  1 

Vo kV
g e(
l t a 

图 3

4 极板 间距对伏安特性 的影响

实验 中 当 其 它 条件不变 时 , 极板 间 距越小 , 起晕 电压和击穿 电压 同 时 降低 



且获得相 同 的 比 电 晕 电流 时所 需 的 电压 降低 , 从图 中 可以看出 , 极板 间 距越小 



伏安特性 曲 线 的越 陡 。 因 此 , 可以适 当 调小 除尘器的极板 间 距 , 从而在较低 电



压 下获得较高 的 比 点 晕 电流 。 但是 , 当 极板 间 距过小 时 , 可能会引 起火花放 电 



击穿等 问题 , 因 此 , 需 要 将极板 间 距控制 在 合理 的 范 围 内 。 在 反应 器结 构 设计



时 , 选择极板 间 距 为 1 4mm 

3 2

单通 道 线 板 式 电 晕放 电 电场 仿 真模拟

AN S Y S 软件是美 国 AN S Y S 公 司 研制 的 大 型 通用 有 限 元分析 ( FEA ) 软件 



可 以 用 来模拟分析流体 、 电场 、 磁场 、 声场等 , 也可分析模拟结 果并根据使用



者 的 技术要求对物理参数进行优化 

本 节 应 用 AN S Y S 的 电 磁 分 析 软 件 , 通过建立 几何模型 并给 出 边界条件 , 



算线 板 式 电 晕 放 电 的 静 态 电场分布 模拟得到 线板 空 间 内 的 电场分布情况


, 

指 导 静 电 除尘器 结 构 设计 

3 6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3 章 运行参数对放 电特性的影响

3 2
. . 1 仿真模 型

静 电除 尘净化器 的 除尘过 程主 要是线


板式 电晕放 电 。 选取 单 通 道 线 板 式

电 晕 放 电进行仿真研 究 , 模型二维结构示意 图如 图 3

5 所示 , 极板长 1 5 0mm 

厚度 l ni m , 加 在极线 上的 电压 为 8 kV 


极板


极线

( a ) 单极线线 板 电极模型

 -


极板

參 ? ? 籲 籲

极线

( b ) 多 极线线 板 电极模型

 -

图 3

5 模型 二 维结构示意 图

除尘器环境为 大气环境 


常温常压下 介电常数为

225 k nT

( )

1 ,
p 1 .

g ,

态粘连系数

3 2 2
. .
仿真结果

采用 线 板式 电晕放 电 利 用 AN S Y S 有 限 元 分 析 软 件 进 行 电 场 计 算 得到



设计线板 电极的 电场分布情况如 图 3


6 所示 

图 3

6( a )  (

e ) 对应 的 工况如表 3


所示 

表 3

1 模拟工况表

对应 工况 极线直径 极线数量 极线 间 矩 极板 间 距

( mm )  ( 根  ( m m )  ( m m ) )



U  〇 1

i  〇  1 4

3 7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3 章 运 行 参数对 放 电特性 的 影响

( b )  〇 1  0 2 0

 1

( 7 ) 0 ^ 2   0 i 1 

( d )  〇 1 4 4 0 H


( 7 )  0  5 3 0 1 1 




— 

y !
{ : y  乂



( a 




^ 0 H H HH H H K Sdu> ^3HH i H H B E Q u 3H B HB u I S S H H9K E

( b 


I I [ C D 3 3 3 H H HK E u ! S I]
^^^B

38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3 章 运 行 参 数对 放 电 特性 的 影 响

— ■ ( c 

■■■ ■ ■ I

( d 

■■

 ( e 

图 3

6 仿真结果

从图 中 可以看到 , 设计 电场强度 最大值都在 电晕 线附近 电场强度指 向 四 周 



3 9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3 章 运行参数对放 电 特性 的影 响

线板 间 的 电场强度矢量 线都有指 向 板 , 有 利 于 荷 电粒 子 向 极板运动 



由 图 3

6( a ) 和图 3

6 ( b ) 对 比 分析可知 , 当 极板 间 距为 1 4 mm 时 , 极线

周 围 的场 强 略大于极板 间 距 为 2 0 mm 时极线周 围 的场强 。 因 此 当 极板 间 距较小



时 , 场强较大 

由 图 3 -

6 ( a ) 和图 3

6 ( c ) 对 比 分析可 知 , 直径为 0 . 1 mm 的极线周 围 的场



强大小约 是 〇 2_

的 2 倍 , 说 明 极 线 的直径越小 , 其周 围 的场 强越大 。 这与之

前 节 中 放 电特性实验结果 致

3 . 1 . 1 

由 图 3 -

6 ( a ) 和图 3

6( d ) 、 ( e ) 对 比 分析可 知 , 极线数量 与 电场 中 最大场



强的关系 不大 , 当 极线数量迗到 4 根时 , 最大场强约为 单极线 时 的 2 倍 。 隨着



极线数量 的增 多 , 电场 中 最小场 强 的 大小增大 , 极线数量为 4 根的最小场强大



小 远大 于 单极 线 的 最小场 强大小 , 极线数量 为 5 根 的 最小场 强大小 约 为 极线数



量为 4 根 的 最小场 强 大小 的 3 倍 。 静 电除尘器 的 效率 主 要 与 最大场 强有 关 , 



此 , 适 当 增加 极线 数量 , 可 以 增 大反应 器 电场 的 最大 场 强 。 从第 四 章 中 除尘效

率 实验结果 中 可 以看到 当 单通道仅设置 根 电 晕 极 时 即可达 到 良好 的 净化效





果 , 同 时又能 够 筒 化净化器结 构 , 降低 工 作 电 压 , 减 少 设备造 价 。 因 此 ,


双区净

化器的 每个通道 内 设置 根 电晕极线 即可




3 3
. 多 通 道 静 电 除尘反 应 器 放 电特 性 的 实 验 研 究

3 3
. . 1 预 荷 电 极 线 至 极 板 距宵 对 伏 安 特 性 的 影 响

实验 中 调 节 预荷 电极线 至极板距离 , 分别 为 : 0 mm 、 5 mm 、 1 0 mm , 极线

直径 0 . 1 mm , 极板 间 距 1 4mm 。 实验结 果如 图 3

7 所示 

40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3 章 运行 参数 对放 电 特性 的 影 响

■ 0m m



 1
3  -

? —

 5 mm

0 mm

2




/



x 




Q 一

盡 .


i  .

 i 
.   i .


i  i
 , 


4 5 6  7 8 9 1 

Vo l t a
g e ( kV)

图 3

7 预 荷 电极 线 至极板距 离 对伏安特性 的影响



从图 3 -
7 中 可以看到 , 预荷 电极线 至极板距 离 越小 , 起晕 电压越低 , 击穿 电

压越低 , 伏安 曲 线越 陡 ; 同 时 , 在 电压相 同 的情况下 , 预荷 电极线 至极板距离



越小 , 比 电晕 电流越大 , 反应 器可 以输 入的 功 率 越大 。 在实 际设计 中 , 适 当 

小预荷 电极线 至极板前端 的 距离 , 可 以在较低 电压下获得较高的 比 电晕 电流 



3 3 2
. .
电 场风速对伏 安特 性 的 影 响

实验 中 预 荷 电极 线 至极板距 离 为 〇 mm , 极线直径 0 . 1 m m , 极板 间 距 1 4mm 



调 节 风速分别 为 0 50.
、 0 75 .
、 1 . 00 、 1 . 25 和 1 . 5 0 m/ s 。
实验结 果如 图 3

8 所示 

4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3 章 运行 参数对放 电特性 的 影 响

0 40


I
° 3 5



;

〇3 〇

 J/

^0 . 2 5  

0 20



° - 1 5  

\
U ■
0 5 0 m/ s
一  ̄

 .

0 0
_


 ^ 0 7 5 m/s

 


— I S 

? 0 m/ s
— —


〇 〇 〇
_  1 .

  ,   ,   ,   , 
| i i
 ,
 i 

6 . 5 7 . 0 7 . 5 8 .
0 8 . 5 9 .


Vo l t a g e( kV 

图 3

8 电场风速对伏安特性 的影响

从图 中 可 以看到 , 起暈 电压与 电场风速关 系 不 大 , 均在 6 6 kV .


左右 ; 随着

风速的增大 , 击穿 电压逐渐 降低 , 这可 能是 因 为 风速的 增大干扰 了 静 电场 中 的



离 子流动 , 破坏 了 电场的均勻 性 ; 随着风速的增大 , 相 同 电压 下 电流变 小 , 



现这种 情况可 能是 因 为 电 场 中 带 电离 子和 电 子在 向 接地极运动 的 过程 中 , 气流



扰动对 电场也会产 生 定影响 导致 带 电粒 子 的迁移 率 不 总体来说


8 9]




, 。 ,

场 风速对伏 安特 性 的 影 响 很小 , 可 以忽略不计 

3 3 3
. .
空 气 相 对湿度 对伏安特 性 的 影 响

实验 中 预荷 电极 线 至极板距 离 为 0 mm , 极线直径 0 . 1 m m , 极板 间 距 1 4 mm 

调节系 统管道 内 相 对湿度分别 为 3 5 % 、 50 % 、 65 %和 80 % 。 实验结果如 图 3


9 

不 

42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3 章 运行参数对 放 电 特性 的 影响

0 4 0



0 3 5
.   -











° 3°.

/
° 25  -


<





0 . 1 0

 /^ -

^ RH =
35 


RH =
50 


0 0 5

 RH =
65 


^ RH =



- ―

 80

0 00

- ^

.              
I . I ■ I
■ I ■ I ■ I ■ I 

5 . 5 6 . 0 6 . 5 7 . 0 7 . 5 8 . 0 8 . 5 9 . 0 9 . 

Vo l t a g e( kV 

图 3

9 相 对湿度 对伏安特性 的影响

从 图 中 可 以看到 , 随着相对湿度 的增大 , 起 晕 电压和 击穿 电压 同 时降低 



相 同 电压 下 比 电晕 电流增 大 。 由 此可见 , 空 气相 对湿度对伏安特性 的 影响 较大 



可能是因 为 当 空 气相对湿度较大时 , 空 气 中 水分子含量较 多 , 电场加压 后 水分



子发 生 电离而带 电 , 电 场 中 出 现更 多 的 电子和离 子 , 增大 了 电场 内 部的 电暈 电

9G 9
流 所以更容易击穿

[ ,

, 

3 4

本章小 结

本章 实验通过调节 不 同 的 电场参数 , 考察 了 极线直径 、 极线 间 距 、 极板 



距 、 预荷 电 至极板距 离 、 电场风速 、 相 对湿度等参数对线 板式 电 暈放 电反应器



 -

伏 安 特 性 的 影 响 规律 , 并运用 有 限 元 软 件进 行仿 真 模拟 , 得到 以下结论 

( 1 ) 在 反应 器结 构 设计 方 面 , 静 电场的起晕 电压与极线直径正相关 , 极线直径



越小 , 起 晕 电压越低 , 且要达到相 同 的 电 晕 电流所需 的 外加 电压越低 ; 极线直



径越大 , 伏安特性 曲 线越陡 。 当 极线 间 距逐渐减小时 , 起暈 电压升 高 。 电压相



同 时 , 极线 间 距宽 的 集尘装置产 生 的 比 电 晕 电流大 ; 极线 间 距越小 , 伏安特性



43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3 章 运 行 参数对 放 电 特性 的 影 响

曲 线越陡 。 当 极线 间 距降至 1 0 mm 时 , 比 电 晕 电流和 起晕 电 压 变 化 明 显 。 极板



间 距越小 , 起晕 电压和 击穿 电压 同 时 降低 ,
且获得相 同 的 比 电 晕 电流时所 需 的

电压 降低 ; 极板 间 距越小 , 伏安特性 曲 线的 越陡 。 预荷 电极线 至极板距 离 越小 



起晕 电压越低 , 击穿 电压越低 , 伏安 曲 线 越陡 ; 同 时 , 在 电压相 同 的情况下 



预 荷 电极 线 至极板距 离 越小 , 比 电 晕 电流越大 , 反应器可 以 输入 的 功 率越大 



( 2 ) 在条件 参数 方 面 , 起晕 电压 与 电场风速关 系 不大 ; 随着 风速 的增大 , 击穿



电压逐渐 降低 , 相 同 电压 下 比 电 晕 电流减小 。 隨着相对湿度 的增 大 , 起晕 电压



和击穿 电压 同 时降低 , 相 同 电 压下 比 电 晕 电流增大 。 空 气相 对湿度对伏安特性



的影响较大 

44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文 第 4 章 运 行 参数对 静 电 除 尘 效 率 的 影 响

4 运 行 参数 对静 电 除 尘 效 率 的 影 响

本章研究 了 电场参数对静 电 除尘 效率 的影响 规律 , 分为 单 电源和双 电源 两



种 情况进行研 究 单 电源为 预荷 电极线 与 集尘阳 极板接在 同 个高压 电源上


。 

阴 极板接地 , 预荷 电 与 集尘 电压相 等 ; 双 电源为 预荷 电极线 与 集尘 阳极板接在



两 个不 同 的 高压 电源上 , 阴 极板接地 , 预荷 电与 集尘 电压 可 以分别 调节 。 实验



主要考察 了 电压 、 电场风速 、 空 气相对湿度 、 颗粒 物初始浓度 等参数对 除 尘 效



率的影响 , 为 静 电除尘 反应 器的实 际应用 提供实验指导 



4 . 1 室 内 空 气顆粒物粒径分布 的 实验研 究

实验 中 用 激光尘埃粒 子计数器在采样 口 测量大气环境空 气 ( 不点香情况下 



和檀香气氛 中 各粒径颗粒物粒 子数量 , 得到室 内 颗 粒物 的初始浓度 。 后续实验



基于 两 种 不 同 颗 粒 物 浓度 环 境分 别 进 行测 量 

图 4 -

1 显示 的是大气环境空 气和檀香气氛 中 各粒径颗粒物 ( 粒径分别 为 0




0 3 . 、 0 3

0 5 . 、 0 5 .

1 . 0 、 1 . 0 -
3 0

、 3 0

5 0

和5 . 0 -

1 0 0 叫1

) 分布 比例 情况 , 图4 -

2 

示的是空 气和檀香 中 各粒径 颗 粒物 分 布 个数 情 况 ( 2 68L



采样气体 中 颗 粒物个

数 ) 。 左侧 空 白 柱体表示 空 气 中 的颗粒物分布情况 , 右侧 斜 线 柱体 表 示 檀香 气 氛

中 颗 粒物 的 分 布 情况 。 从图 4 -

1 中 可 以看到 , 室 内 空 气和檀香 气氛 中 , 大 部分颗



粒为 粒径小于 0 5 .

〇 m 的细颗粒物 ; 空 气 中 粒径小于 0 3 .


xm 的 颗粒物 占 比更大 

檀香 气 氛 中 粒径在 0 5 .

1 . 0 |
xm 范 围 内 的颗 粒物 占 比更大 。 从图 4 2 -
中 可 以看到 

檀香 气 氛 中 的 颗粒物浓度远高于大 气环境 中 的 颗粒物浓度 



45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4 章 运行参数对静 电 除尘效率的影响

00



1 I 
A i 

^/^
\ \S an d a l w ood

80  

1 60

n

I l j


2 〇

 I I
J  H H  
I I




0 3 .

0 .

0 5 .
0 . 5

1 .
0  1 . 0

3 .
0 3 .

5 0

5 . 0

1 0 0

 .

Pa rt i c l eS i ze(
pm 

图 4 -


空 气和 檀香 环 境 中 各 粒径 颗 粒物分布 比例 图

1 00 0 00 0 

□A 
i 

< 46 72 2
 S a n d a wo od

 l

8 00 000

_ 7 6 7 84

I1


 



 I 


 m m

I  I I


I I

z


2 00 0 00 

你
I I


 ’
94 5 52

〇
_
2 70  ^ 5 1  . 25  5 1 5   1 


0 .
3 0 .

0 5 .
0 .

1 .
0  1 . 0

3 0 3 . 0

5 0 .
5 .
0 -

1 0 0

 .

Par
t i c l eS i ze  (
pm 

图 4 -

2 空 气和檀香环境 中 各粒径颗 粒物分布个数 图



4 2

单 电 源 除尘效率 的 实验 研 究

4 2
. . 1 不 同 粒径颗粒 物 除 尘效 率 的 实验研 究

图 4 -

3 显不的是 电源 电压为 7 6 kV .
, 风速 为 l m/ s 时 , 净化器对不 同 粒径的

颗粒物的除尘效率 。 从图 中 可 以看到 , 按净化效率计算 , 对于更大粒径的颗粒



物 , 静 电除尘效率越高 。 对粒径为 l
pm 以上的颗粒物 , 净化器 除 尘效 率迗 到 90 

46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4 章 运行 参 数对静 电 除尘 效率 的影 响

以上 ; 特 别 是 对 粒 径 为 如m 以 上 的 颗 粒 物 , 净化器 除 尘效率接近 1 00% 





画 0 -

0 . 3 0

图 4 -



0 5
. 0

Pa

不 同 粒径颗粒物的 除尘效率


rt


1 . 0

c eS z e( ^m


1 . 0 -

3 .
0 3 0





5 . 0 5 .
0 -

1 0 0


4 2 2
. .
细 颗粒物初始 浓度 对 除尘效率 的 影 响

图 4 4( a

) 、 ( b ) 分别 为 预荷 电极线 至 阳极板前端距离 为 1 0mm , 风速为



l m/s 时 , 集尘 电压为 6 kV 时 , 净化器对粒径为 0 . 3 j



_
m 和 0 . 5
pm 粒子的脱除效率 

其 中 黑 色 曲 线 表 示 空 气环 境下 细 颗 粒物 的 脱除 效 率 , 红色 曲 线表示用 檀 香发烟

产 生 的 细 颗 粒物 的脱 除效 率 , 横坐标值表示预荷 电 电压 的大 小 。 图 中 数据为 颗

粒物的初始浓度 

47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4 章 运行参 数对静 电 除尘效率 的影 响

1 0 0

0 . 3 pm

^6 0


 /


| ?


S40

1 5 7 7 8 个 / m n

 i

? —

299 1 95 个 / m n

 i

2 0


I  ■
I               
. I



I ■


I .


I 

Q

6 8 .
7 .
0 7 .
2 7 . 4 7 6 7 . . 8 8 .
0 8 . 2 8 . 4 8 . 

Vo l ta
g e(k V 

( a 

1 0 0

0 . 5
 |
xm

☆ 6 0 /


 /

 ■



to 40 

■ 77 个 m n


— —

1 8 / i



27 1 3 2 1  个 / m n

 i

2 0


〇
I  ■ ■ ■              
i ■ i i . 睡 . i . i ■ i 

6 .
8 7 . 0 7 2 7 4 7 6 7
. . . . 8 8 .
0 8 .
2 8 .
4 8 6

 .

Vo l t a g e( k V)

( b 

图 4 -

4 细 颗 粒物初始 浓度 对 除尘效率 的 影响

从图 中 可以看到 , 当 预荷 电 电压较低时 , 净化器对 浓度 较低 的 细 颗 粒物脱



除效率较高 , 当 预荷 电 电压逐渐升高 , 浓度较高 的 细 颗 粒物 的脱除效率 将 高于



浓度 较低 的 脱 除 效 率 。 这 可 能是 因 为 颗 粒浓度增 加 会造成 颗粒之 间 空 间 间 距的




48


浙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论 文 第 4 章 运 行 参数对静 电 除 尘 效 率 的 影 响

减小 , 从而增强 了 颗粒 间 的 碰撞 团 聚 作用 , 小颗粒 团 聚形成 大颗 粒的 化率 增大 



更容易 被脱除 。 根据 J . P 〇 d l i n s ki 等人 [
92]
的研 究 结 果 , 随着颗粒数 目 的上升 , 

间 电荷数量 增多 , 从而增大 了 电场 的 畸变 程度 , 改变 了 电场 力 的 分布 , 在极线



附近的颗粒受到 较强 的 电场力 , 驱 进速 度 提 高 。 因 而 , 颗粒初始 浓度 的上 升在



定 程度 上有 利 于 增 强 颗 粒 的 脱 除 效果 

4 2 3
. .
电 压 对 除 尘效 串 的 影 响

将静 电除 尘净化器 的 预荷 电极 线 及 集尘 区 域 正极板接在 同

个高压 电源的

正极 , 负 极板接地 。 釆用 单 电源正 电 晕 放 电 的方式 , 预荷 电 区 电压与 集尘所加



电压相 同 , 测量不 同 电压 等 级下静 电除尘器进 出 口 单位体积 颗 粒 物数 量 。 每个



工况 间 隔 1 分钟测 1 次 , 共测 3 次 , 测 量 结 果 取平 均值 , 计算 除尘效率 。 除尘效



率可表示为 


i n

^ x l Q 〇 /〇

 ( 4 _

1 

其中 ,
7 表示静 电 除尘器除尘效率 ,
見 表示静 电 除 尘器进 口 的单位体积颗

粒物数量 ,
么m 表 示 静 电 除 尘 器 出
口 的单位体积颗 粒物数量 

如图 4 5 -

所示 。 风速 l m/ s , 相对湿度 45% 。 对于不 同 粒径的粉尘 的 除尘效



率都隨着 电压的升高而提高 。 结 合第 五 章 的实验结 果 , 隨着 电源 电压的升高 



放 电产 生 的 臭 氧量 也会增加 , 造成二次污染 , 所 以 应 当 将 电源控制 在 合理 范 围



内 

49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4 章 运行 参数对静 电 除尘效 率 的 影 响

r 
 T/

 :


■ —

0 3 im



w 4 〇 
J r

^ 05





j l . O

i 

f  ▼ 3 . 0
pm


20

 il  + 5 . 0



1 0 〇 .




I  I   ■ I ■  I I  I

Q
 ,
 |   ,   , 

6 .
5 7 .
0 7 .
5 8 . 0 8 . 5 9 . 0 9 . 

Vo l t a
g e  ( k V)

图 4 -

5 电压对 除尘效率 的影响



4 2 4
. .
电 场 风 速对 除 尘效 率 的 影 响

实验 中 通过调 节 变频风机转速 改变 电场风速 , 分别 测 量 了 电场风速在 0 50





0 75

、 1 . 00 、 1 . 25 和 1 . 50 m/ s 条件 下细颗 粒物 的脱 除效率 , 实验结果如 图 4 -

6( a ) 

( b ) 所示 。 图 ( a ) 为 P M0 .
3 的除尘效率 , 图 ( b )
为 PM〇 .
5 的除尘效率 

: 



 J //  i
■ 0 .
5 0 m/ s

 v /

^ 0 7 5 m/ s
S4 0  -

 .


^
/
1 .
0 0 m/ s

# r m/ s
— —

1 . 25 

? m/ s
 ̄ —

5 0
 1 

2 〇

0
 1  ■ 
1  ■  1
  1    1


7 0

7 .
5 8 . 0 8 .
5 9 .


Vo l t a g e  ( k V)

( a ) P M 0 .
3 的 除尘效率

5 0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4 章 运行参数对静 电 除尘效率 的 影 响



1 
 y ^0 0 m/ s

j . 5 


S4〇  _

 //  —


0 75 . m/ s


 V/  l . O O m/ s

? ▼ 2 5 m/ s

1 . 

? 0 m/ s

 5 

2〇  1

  1 ■  

〇

■  1 

  
'  ■ '

7 . 0 7 .
5 8 .
0 8 . 5 9 .


Vo l t a


(
k V )

( b ) P M o . 5 的除尘效率

图 4 6 -

电场风速对 除尘效率 的影响



可以看到 , 除尘效率 随 着 电场风速的 增 大 而 减小 。 当 风速为 〇 5 m/ s



时 , 

两 种粒径粒 子 的 除尘效率 均可 实现 99% 以上 。 适 当 降低风速 , 可 以 在较低 电压



下实现高效除尘 。 但在设计 实 际工况时 , 需 要考虑 单位 时 间 内 颗 粒物的 总净化



效率 因 此 并 不 是风速越小 室 内 除尘效果 定越好 可 以根据空 间 的大小




, ,
, ,

设计不 同 档位 

4 2 5
. .
空 气 相 对湿度 对 除尘效率 的 影 响

实验 中 通 过调 节 加湿器 阀 门 的 大小 来 调 节 实验 气路湿度 , 分别测量 了 相对



湿度在 3 5 % 、 5 0 % 、 65 %和 80 %条件 下 细 颗粒物 的除尘效率 , 实验结果如 图 4 7




( a ) 、 ( b ) 所示 。 图 ( a ) 为 P Mq .
3 的 除尘效率 , 图 ( b ) 为 PMo 5 的 除尘效率 

5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4 章 运行参数对静 电 除尘效率 的 影响

0 0



V
 //


 8 0  -

35 % RH

 

/ —

5 0 % RH

 

 / 65 % RH

 

7 5
_

/ r
— —

 8 0 %  RH

7 0


.                
I . I . I . I . i .
I . I . I 

6 .
8 7 .
0 7 . 2 7 . 4 7 .
6 7 . 8 8 . 0 8 .
2 8 . 4 8 .


Vo l t a
g e( k V )

( a 

0 0


£8 0  / -

35 % RH

 

/ 45 % RH

 

 / 60 % RH

 

75  _

/ —

 8 0 %  RH

7 0


.                
i .
i ) . i . i .

i . i 

6 .
8 7 .
0 7 . 2 7 . 4 7 . 6 7 .
8 8 .
0 8 .
2 8 .
4 8 .


Vo l t a
g e  ( k V)

( b 

图 4 -

7 相对湿度对除尘效率 的影响

从图 中 可以看到 , 当 相对湿度 由 3 5 %增 至 5 0 %时 , 除尘效率增加 明 显 , 



电压 为 7 6 kV

时 ,
0 . 3
^m 的颗粒脱除效率增 加 了 2 % 1

当 相对湿度 由 60 %增 至

%时 除尘效率变化不大 而 当 相 对湿度进 步增至 %时 除尘效率开始




65 , ;
8 0 ,

5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4 章 运行参 数对静 电 除尘效率 的 影 响

下降 , 但仍高于相 对湿度 为 3 5 %时的除尘效率 。 与 3 . 3 . 3 节 中 相对湿度对伏安特



性 的 影响 结 果进行 对 比分析 后 , 可以看到 , 虽然随着相 对湿度的增大 , 比 电晕



电流增大 但是并不意味除尘效率 会 直提高 可能时因为 当 相 对湿度大于临




, ,

界值 后 , 细 颗粒物会 发 生凝并而 团 聚长大 , 从而影响细颗粒物 的除尘效率 



4 3

双 电源除尘效率 的 实验研究

4 3
. . 1
预荷 电 电压对 除尘效率 的 影 响

将静 电除尘净化器的预荷 电极线及集尘 区域正极板分别 接在 两 个高压 电源



的正极 , 负极板接地 。 釆用 双 电源正 电晕放 电的方式 , 调节 预荷 电 区所加 电压 



测量不 同 预荷 电 电压等级下 的 除尘效率 , 如图 4 -

8 所示 , 集 尘 电压 为 5 kV , 电场

风速 l m/ s 


 /X



!

70

 / /

 //

 —

■ 一

0 3 .

pm

 //  -
*  ̄

〇 5



1 60

J pm


1  . O


/  —


3 .

pm

 ,
0





5 . 0 i

■  l O O .


i 

4 0


I         
■ I .
I . I . I .    I . 

7 0 . 7 . 5 8 . 0 8 . 5 9 . 0 9 . 5  1 0 0

 .

Vo l t a
g e( k
V 

图 4 -

8 预荷 电 电压对 除尘效率 的 影响

从图 中 可以看到 , 随着预荷 电 电压的升高 , 细颗 粒物脱除效率增加 较为 明



显 。 当 预荷 电 电压 为 8 . 5k V 时 , 所有 粒径 的 细 颗 粒物 除尘效 率 达 到 80 %以上 

随着预荷 电 电压的进

步升高 , 除尘效率 也会提 高 。 但是结合第三章 中 放 电 



性的研究结果 , 预荷 电 电压过高 容易 发 生 击穿 。 因 此 , 从净化器 的 安全性 能及




5 3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4 章 运 行参数对 静 电 除尘效率 的 影 响

能耗方面考虑 , 预荷 电 电压在 8 kV 9 k V

为 较优选择 

4 3 2
. .
集 尘 电压对 除 尘效 率 的 影 响

将静 电除尘净化器 的预 荷 电极 线 及集尘 区域正极板分别 接在 两个高压 电源



的正极 , 负 极板接地 。 釆用 双 电源正 电晕放 电的方式 , 调 节 集尘 区 所加 电压 



测量不 同 集尘 电压 等 级下 的除尘效率 , 如图 4 9 -

所示 。 图 中 横 坐标表示集尘 电压

大小 , 纵坐标为 PMQ .
3 的脱除效率 , 预荷 电 电压 分别 为 7 0 .
、 7 5

、 8 . 0 、 8 . 5 、 9 0 .


9 5

、 1 0k V , 电 场 风 速 l m/ s 

 ?

^ 

? 





一 >









80  -
^

 ^

5 7 0k . 


4 0 % 



 —

7 5k
-  .

8 .
0kV

^ kV


- ―

 8 . 5

2〇  -

 —


 9 0k . 

,   丨


9 . 5 kV

O OkV


l .

Q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4  5  6  7  8

Vo l t a
g e( k
V 

图 4 -

9 集 尘 电压对除尘 效率 的 影响

从 图 中 可 以看到 , 当 预荷 电 电压较小 时 , 随着集尘 电压的升高 ,


细颗粒物

脱除效率增加较为 明 显 ; 当 预荷 电 电压较大时 , 随着集尘 电压的升高 , 细颗粒



物脱除效率 变 化 不大 。 因 此 , 从净 化器 的 安全性 能 及 能 耗 方 面 考 虑 , 集尘电压



在 5k V _

6k V 为 较优选择 

4 3 3
. .
电 场 风速对 除 尘效 率 的 影 响

实验 中 通过调节 变 频风机转速改变 电场风速 , 分别 测 量 了 电场风速在 0 50





54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4 章 运行参数 对 静 电 除尘效 率 的 影 响

0 75

、 1 . 00 、 1 . 25 和 1 . 5 0 m/ s 条件下 细颗粒物的脱除效率 , 实验结果如 图 4 -

1 

( a ) 、 ( b ) 所示 , 横 坐 标表示 集 尘 电 压 的 大小 。 图 ( a ) 为 预荷 电 电压为 7 5k
. 

时 PMG .
3 的脱除效率 , 图 ( b ) 为 预荷 电 电压 为 8 . 0kV 时 PM0 3 的脱除效率 

0 0

 ■


 



90


8 0


7°



胃  —


 0 5 0 m/ s

 .

 T
—  ̄

m/ s

50 0 75

 

y

/  / 1 . 0 0 m/ s

40 1 2 5 m/ s
- 

. 

, —


1 . 5 0 m/ s

3 0
- ^



 ,  
.     i . i . 



3  4 5 6 7

Vo l t a g e( k V 

( a 

〇〇 ■ ■
■ -





 
l ■

?

9 0

 

! : 

L 〇


£  / —

■ 一

 0 5 0 m/ s
.


/ —

? —

0 7 5 m/ s
 5 〇
_

y
.

^ 1 . 0 0 m/ s

4〇
_  1 . 2 5 m/ s


1 . 5 0 m/s

0



i  .


i  .

 i  , i  ,  i
 ,   i 

3  4  5  6  7  8

Vo l t a
ge(k
V )

( b 

图 4 -

1 0 电场风速对 除尘效率 的 影响

5 5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4 章 运行参 数对静 电 除尘 效率 的 影 响

从 图 中 可 以看到 , 除尘效率 随着 电场风速的增大而减小 。 当 风速低 于



0 7 5 m/ S

时 , 在预荷 电 电压 为 7 5k. V 和 8 . 0 kV 两 中 工况下 , 对颗粒物 的 除尘效率

均可实现 90 %以 上 。 通过 比较 图 4 -

1 0 ( a ) 和 ( b ) 可 以发现 , 风速对除尘效率

的 影响在较低预荷 电 电压 的 工况下更 为 明 显 。 因 此 , 在实 际应用 过程 中 , 可 以



适 当 降低风速 , 从而提高 除尘效率 



4 3 4
. .
预荷 电距 离 对 除 尘效 率 的 影 响

实 验 中 调 节 预 荷 电极 线 至 阳 极板 前端 距离 分别 为 : 〇 mm 、 5 mm 、 1 0 mm 

测量 了 电场 风速在 l . O O m/ s , 集尘 电压 为 5 kV 条件下细 颗粒物 的脱除效率 , 实 



结果如 图 4 -

1 1  ( a ) 、 ( b )
所示 。 图 中 显示 的均为 P M0 .
3 的脱除效率 , 其 中 , 

( a ) 横 坐标 为 预荷 电 电压 , 图 ( b ) 横坐标为预荷电功 率 

/   /

■ —

1 0 mm




5 0
_


? —

5 mm



/ ▲ O mm


40
- *

 i   i  ,  i
 ,  i  ,  i  ,  i


5  6 7 8 9 1 

Vo l t a
g e(
k V )

( a 

从图 4 -

1 1  ( a ) 中 可以看到 , 预荷 电 极 线 至 阳 极板 前 端 距 离 越小 , 相 同 预荷

电 电压下 , 除尘效率越高 。 当 电压 为 7 5 kV

时 , 在距离 为 0 、 5 、 1 0 mm 的工况

下 , 除尘效率分别 为 99 9 . % 、 88 . 7 %和 70 . 1 % 。 随着 电压的升高 , 不 同 预荷 电距

离 对于除尘效率 的影响逐渐减小 。 由 此可见 , 可 以 通过调 小预荷 电极线至 阳极



板前端距离 , 调低 电压 , 从而在较低 电压下 实现 更 高 的 除尘效率 , 设备更 为 可




56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4 章 运行 参数对 静 电 除 尘效率 的 影响

靠安全 

L  :




I  —

? —

5 mm

5 0

 0 mm

4 0

*

 i  ,  |  ,  |  ,  |  ,  |  i  i 

0  5 1 0 1 5  2 0  2 5

P o w e r( W 

( b 

图 4 -

1 1 预荷 电距离 对 除尘效率 的影响



同 时 , 需要考虑除尘器的能耗问 题 。 从图 4 -

1 1  ( b ) 中 可以看到 , 当 电压 

于 9k V 时 , 在相 同 功率下 , 当 预荷 电极 线 至 阳 极板前端距 离 为 O mm 时 , 除尘效



率最高 ;
当 电 压大于 9 kV 时 , 在相 同 功 率下 , 当 预荷 电极线 至阳极板前端距离

为 1 0mm 时 , 除尘效率 最 高 。 通常情况下 , 静 电除尘器在 工作 时 , 电压不会超



过 9k V , 因 此适 当 调 小预荷 电极线 至 阳 极板前 端距 离 可 以 减少 工作 能 耗 。 预荷



电极 线 至 阳极板 前端距 离 为 〇

5mm 为较优选择 

4 4

本章小结

本章针对 电场参数对静 电除尘效率 的影响规律进行研 究 , 分为 单 电源和双



电源 两种 情况 , 得到 以下结论 

( 1 ) 对于 单 电源双 区 静 电除尘实验 , 预荷 电 电压和 集尘 电压相 同 。 随着 电源 电



压的升高 , 各粒径 的粉尘的 除尘效率都随之提高 。 除尘效率 随着 电场风速 的增



大而减小 。 当 风速为 0 5 m/ s

时 , 对 两种粒径粒子的除尘效 率均可实现 99% 以上 

5 7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4 章 运 行参数对静 电 除尘 效率 的 影 响

适 当 降低风速 , 可 以在较低 电压下实现高效除尘 。 细颗粒物的捕集效率 与 空 气



相 对湿度呈拋物线 关 系 在 定范 围 内 增加 相 对湿度 可 以 提 高 细 颗粒物 的 捕




, ,

集效率 ; 但是 当 相 对 湿度 大 于 临 界值 后 , 颗粒物的捕集效率反而下 降 。 静电除



尘器对于 更大粒径 的 颗粒物 , 静 电除尘效率越高 。 当 电源 电压 为 7 6kV



时 , 

粒径为 l
pm 以 上的颗粒物 , 净化器 除尘效率 达到 90% 以上 ; 特别 是对粒径 为


pm 以 上 的颗粒物 , 净化器 除尘 效 率 接近 1 0 0% 

( 2 ) 对 于 双 电源双 区 静 电 除尘 实 验 , 可 以 分别 调 节 预荷 电 电压和 集 尘 电压 。 

预荷 电 电压较低 时 , 净化器对浓度较低 的 细 颗粒物脱 除效 率较高 , 当 预荷 电电



压逐渐升高 , 浓度较高的细颗粒物的 脱除 效率将 高 于浓度较低 的脱 除效 率 。 



着预荷 电 电压 的 升 高 , 细颗粒物脱除 效率增加较为 明 显 。 当 预荷 电 电压 为 8 5



 .

kV 时 所有 粒径 的 细 颗粒物 除尘效率 达到 %以上 随着 预荷 电 电压 的进 





80 。

升高 , 除尘效率也会提高 。 但是结合第三章 中 放 电特性的研究结果 , 预荷 电电



压过高 容易 发 生击穿 。 因 此 , 从净化器 的 安全性 能及 能耗方面考虑 , 预荷 电 电



压在 8k V -

9k V 为 较优选择 。 当 预荷 电 电压较小 时 , 随着集尘 电压 的升高 , 细颗



粒物脱 除效率增加 较为 明 显 ; 当 预荷 电 电压较大时 , 隨着 集尘 电压 的升 高 , 



颗粒物脱除效率 变化不大 。 因此 , 从净化器 的 安 全性 能及 能耗方 面 考虑 , 集尘



电压在 5k V-

6 kV 为 较优选择 。 预荷 电极线 至 阳 极板前端距离越小 , 在相 同 电压



下 , 除尘效率越高 。 随着 电压 的 升 高 , 不 同 预荷 电距离对于除尘效率的影响逐

渐减小 。 由 此可见 , 可 以 通过调 小预荷 电极线至 阳 极板前端距离 , 调低 电压 



从而 在 较低 电 压 下 实现更 高 的 除 尘效 率 

58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5 章 室 内 空气净化催 化模块的 实验研 究

5 室 内 空 气净化催 化模块 的 实验研 究



室 内 空 气污染除 了 颗 粒物 浓度超标外 , 还有 曱 醛 、 苯系物等 VO Cs 超标等



问 题 。 净化器 在实 际使用 过 程 中 , 静 电除尘部分工作 时会产 生


定浓度 的 臭 氧 

对 空 气造 成 二 次污 染 , 但 同 时少 量 的臭氧可 以协 同 催化提 高 甲 醛降解效率 。 



此 , 在 静 电 除 尘模块后加入催化模块 , 可 以在有效去除 空 气 中 细颗粒物的 同 时 



降 解 VOC s , 减少 臭氧等 二 次污染 , 实现多 种 污染物高效协 同 脱除 



本章进行 了 室 内 空 气 净 化 催 化模块 的 实 验研 究 , 考察多 种催化剂 对臭氧分



解 、 甲 醛降解的性能 , 研究不 同 工 况对催化活性的 影响规律 , 为 催 化剂 的 实 际



应 用 提供实验指导 。 并设计 了 臭 氧协 同 催化 降解 甲 醛的 实验研 究 , 利用 不 同 



电 工况下产 生不 同 浓度 的臭氧 , 考察 了 臭 氧浓度 对 甲 醛降 解效率 吟影响 规律 .




综 合颗粒物 的净化效率 , 进行 了 室 内 空 气 综 合净 化 效果测 试 , 在分解静 电除尘



模块产 生 的臭 氧的 同 时 , 进

步提高催化降解 曱 醛的 效率 

5 . 1 催化剂 表 征分析

实验 中 采用 等体积浸溃 法制 备催 化剂 , 具体制 备方法如 2 3 . . 1 节介绍 。 以 



化铝为 载体分别 制 备 了 不 同 锰 铜 负 载 量 的 Mn -

C u/ A l
2 〇 3 负 载 型双金属催化剂 

MmC u 摩 尔 比 为 1 :  1 。 对催化剂 样 品 进行 了 X RD 、 BET 和 XP S 表 征 测 试 



5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5 章 室 内 空 气 净 化 催 化模块 的 实 验 研 究

5 . 1 . 1 催 化剂 晶 体结 构 分析

■v -

A U O  ?Mn 0




?Cu O  aC u Mn 0 2 

??
 

3  M n C u/ y A - -



0  ? k


i 謫 

> 

i        
. i . i .
i t      i .
i 

J O  :! ( 丨
 3 0  4 0  5 0  60  7 0  8 0

°
2 0( 

图 5

1  X RD 谱图

图 5 -

1 为 催 化 剂 载 体 Ab〇 3 以 及 Mn C u A -

/ I 2 0 3 催化剂 的 X RD 谱图 。 从图 

可以看到 , 载体 Ah〇 3 具有 很 明 显 的 y

A I 2 O3 衍射峰 。 Mn C u A -

/ l 2 〇3 催化剂 有 丫


。 。
以 及 C u M n 〇
。 。
A l
2 〇  3 ( 67 46 . ) 、 M n 〇 2 ( 46 . 84 ) 、 C uO( 20

3 5 . 6 ,
3 8 . 86 ) 2 

衍射峰 催化剂表面有 溶体结构 生 成 等人




°
( 2G

3 7 24
.  ) ,
C u M n2 〇 4 固 。 M ac h i da

发现 溶体结 构 有 利 于提 高 催 化剂 的 氧化反应 性 能
93
[ ]

固 

5 . 1 . 2 催 化剂 物理结 构 分析

表 5

1 催化剂 B ET 测试结果


Sbet  Po re  v o u m e Po
l res i ze

Sa m p l 


2 3


_ -


1 >


m g ) (
cm
g ) (
nm 


A l
2 〇 3  2 2 3 0 . 5 84 9 . 09

l . O M n C u/ y A b O- -

s 2 1 0 0 5 3 5 9 6 3

 . .

2 0 . Mn C u -




A l
2 O 3  2 0 9 0 . 5 4 7 9 3 0

 .

3 . 0 Mn -

C u/y A -


2 〇 3 2 0 7 0 . 5 1 3 8 . 06

5 0 . Mn C u/y A - -

2 〇 3 2 0 6 0 . 4 72 9 . 1 

60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5 章 室 内 空气 净 化催 化模块 的 实验研 宄

1 0 0 . M n C u/y A
- -


2 〇 3  2 0 4 0 . 54 1 8 . 05

对不 同 负载量 的锰铜催化剂 进行 B ET 测试 , 比表面积 、 孔容和孔径 的测试



结果列于表 5

1 。 催化剂名 称 中 1 . 0 -

5 . 0 分别 表 示催 化剂 负 载 量 。 可以看到 , 

化剂 的 表面积均在 以上 较大 的 比表面积有 利 于 臭 氧及 醛分


比 甲

BET SOO i r ^g 。

子吸附在催化剂 表 面 , 从而 提 高反应 速 率 。 负载 了 锰铜 后的催化剂 比表面积减



小 , 这可 能是 因 为 在催化剂制 备过程 中 , 锰 铜 氧化物 进 入 载 体微孔 



5 . 1 . 3 催化剂 化 学 结构 分析

OI s O





^ 






§


b  



    


. ' 1 


i i i

5 3 6 5 3 45 3 25 3 0 5 2 8 5 2 6

B ndi i n gE n e r g y ( e V )

图 5

2 X P S O I s 谱图

为 分析催 化剂 的 表 面 氧 含 量 以 及锰 离 子 的 化 学价 , 对样 品 进行 XPS 分析测



试 , 测试结 果如 图 5

2 和 图 5

3 所示 。 其 中 , a

f 分别 表示 7

八 1
2 〇 3 ,
1 . ( ^ 11

〇 1/



A l
2 〇 3 , 2 . 0 Mn Cu -



Ab〇 3 , 3 . 0Mn -

C u/y -

A l
2 〇 3 5 ,
. 0 M n C u/y A
- -


2 〇 3 ,  l O O . Mn 

C u/Y A -


2 〇 3 。 XMn Cu -



Ab 〇 3 中X表 示M n -

C u负 载量 。 图5 -

2 为 催 化 剂 O  I s 

经分峰处理 处的峰代表 晶体氧 表示 






图 , , 在 5 29 6 .

5 3 0 . 0e V ( 0 ) ,
Op ;

如缺 陷 氧化物和 羟 基基 团

处的 峰代表表面 吸附氧 的
_

53 1 . 3

5 3 1 . 7e V , 中 〇2 、 CT 

用 Oa 表 示 与 晶 体氧 O 相 比 p , 表 面 吸附氧 〇 具有 较强 的移动 能力 a , 对催化



剂 的氧化性 能和 活性具有 重 要影响 。 表 5


2 中 列 出 了 各催化剂 O ?/ O a + O
( ( 0 计算结


6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5 章 室 内 空 气 净 化催化 模 块 的 实验研 究

果 , 可以看到 , 随着锰铜负载量的提高 ,
〇 a/ ( 〇 ?+ 〇 P )
值提高 , 因 此 , 负载量的

提 高有 利 于 催 化剂 获得更 多 的 氧 空 位 以 及更 多 的 表 面 活性氧 

Mn  2










mm



—  ̄

      
l 1 ' 1 

I I I I

64 8  6 4 6  6 44  6 4 2  6 4 0  6 3 8

B i n d i n gE n e r gy ( e V )

图5 -

3 X P SM n2 p 3 /2  谱图

Mn 2
p 3 /2 经分峰处理 后的谱 图如 图 5

3 所示 , 其 中 ,
642 5 .
、 64 1 . 4 、 640 . 1 e 

4+ 3+ 2+ 4+
处分别 对应 和 Mn 各 催 化 剂 Mn 所有 锰 离
95]
Mn 、 Mn [

。 表 5

2 中 列 出 了 占 

4+
子 比例 的计 算 结 果 , 可以看到 , 随着锰铜负 载量 的提高 ,
Mn 含量提高 ,
且与

4+
催 化剂 活性 的 结 果 致 Mn 可 能 在催化 氧化反应 过程 中 起到 关键作用
1 1





表 5

2 XP S 元 素 含量 分析结 果

元 素 含董

Sam
p l e 0I s M n2 p 2 / 

+ + + 4+
O a /(
〇 ? +O p )
%M n



Mn

+Mn

+Mn )



A l
2 〇 3  2 0 A 1 9 . 

1 . 0 Mn Cu -



A l
2 〇 3  23 . 2  23 . 

2 0 . Mn C u -



A l
2 〇 3  25 . 6  23 . 

3 . 0 M n C u /y A
- -


2 〇  26 3
. 2  25 . 

5 . 0 M n C u /y A
- -


2 〇 3  27  . 1 27 2

 .

1 0 0 . Mn Cu -



A l
2 〇 3  28 .
3  29 9

 .

62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5 章 室 内 空气净化催化模块 的 实验研 究

5 2 .
催化分解臭氧 的 实验研 究

5 2 . . 1 催 化剂 配 方筛选

实验 中 采用 等体积浸渍法制 备催化剂 , 具体制 备 方法如 2 3 . . 1 节介绍 。 以 Y




A I
2 O 为 3 载 体 分 另

J  制 备 了 M n -

C e /A h 〇 3 、 M n C u/ A h C h -

、 Mn Co Ah〇 -

/ 3 、 Mn 

F e/Ab 〇 3 四 种 负 载 型双金属 催化剂 , 双金 属 氧化物总 负 载 量 5 % M mX C e



( 

Cu 、 Co 、 Fe ) 摩 尔 比 为 h 1 

取 O . l
g 催化剂 进 行催 化剂 活性测试 , 测试系 统如 2 3 . . 3 节 中 介绍 。 总气量 为

l L/m n i , 平衡气体 为 氮气 , 通过调 节 臭 氧发 生 器功 率 , 控制 臭氧浓度 在 1 8




2 5 5 pp m 间 , 测得不 同 臭 氧浓度 下 , 不 同 组 分催 化剂 对臭 氧 降解 效 率 


? :

 

 Mn -

Cu/ A l 〇
4 0

2 


| 、


r — 


U M n Fe A -

/ l 〇 


2 3

Mn Co A -

/ l


0 

0
2u






 Mn Ce A -

/ l


0 

   ■      ■  1  ■  1 


■ 1 1 1

0  5 0 1 00  1 5 0  2 0 0 2 5 0

I n i ti a l Co n ce n t ra ti o n( p p m 

图 5

4 不 同 配方催化剂 对臭氧分解效率 的 影响

反应 条件 催化剂 平衡 气体 为 N
°

( : 20 C , O . l
g , 总气量 l L/m n i , 2 )

从图 5

4 中 可以看到 , 随着 臭氧浓度 的 增加 , 催化剂 对臭氧的 降解效率 显著



降低 。 当 臭氧浓度低于 45 j

pm 时 , 臭 氧降解效率均可达到 95 %以上 。 其 中 

Mn C u A h 〇 -

/ 3 对 臭氧降解效率 最 高 , 当 臭 氧浓度达到 25 5
p pm 时 , 仍可达到 90 .
5 

的 效 率 。 Mn C e A -

/ l 2 〇 3 对 臭 氧降解效率 最低 , 当 臭 氧浓度 由 84
pp m 增 大 到

63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5 章 室 内 空气净 化催 化模块 的 实验研 宄

1 2 3 ppm 时 , 降解 效率 由 8 4 . 5 %降至 6 1 . 8 % 

5 2 2
. .
负 载 量 对 臭 氧 分解 效 率 的 影 响

实 验 中 采用 等体积浸渍 法制 备催 化剂 , 具体制 备 方法如 2 3 . . 1 节介绍 。 以 



化铝为 载体分别 制 备 M n C u/ A -


2 〇 3 负 载 型 双金属催化剂 , 双金属氧化物 Mn C u

 -

总 负载 量 分别 为 1 % 2 % 5 % 和
, ,
1 0 % M n C u 摩 尔 比 为

: 1 :  1 

取 O . l
g 催化剂 进行催化剂 活性测试 , 总气量为 l L/ m n i
, 平衡气体 为 氮气 

通 过调 节 臭 氧 发 生 器功 率 , 控制臭氧浓度在 l OO
ppm , 研究不 同 Mn Cu 负 -

载量

对催化剂 降解 臭氧效率 的影响 



1 0 0

 96 6 . 97 . 

1 _1議I


| | |


1  2 3 5 1 

Lo ad i n
g Am o u n t ( % 

图 5

5 不 同 锰铜 负 载量 对臭 氧分解效 率 的影响

反应 条件 催化剂 初始浓度 为 


°

( : 20 C O,
. l
g , 总气量 l L/m n i , 0 3 l OO
ppm ,

衡气体 为 N 2 )

从图 5

5 中 可以看到 , 随 着 Mn -

Cu 负 载量的增加 , 催化剂 对臭 氧 的 降解 效

率增大 。 当 Mn C u 负 -

载量 由 1 %提 高 至 5 %时 , 臭氧降解 效率 由 78 2 .
%提 高 至

96 6 . % ;
当 负 载量 由 5 %升 高 到 1 0 %时 , 臭氧降解效率只 提高 了0 . 5 % , 效率改变

不明显 。 因 此 , 实际应用 过程 中 使用 5 %负 载量 即 可 

64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5 章 室 内 空气 净 化催化模 块 的 实验 研 究

5 3

臭 氧协 同 催化 降 解 甲 醛 的 实验 研 究

实验 中 采用 过量浸溃法 , 以 氧 化 铝 为 载 体 分 别 制 备 Mn -

C u/A l 2 0 3 负载型双

金属 催化剂 , 具体制 备方法如 2 . 3 . 1 节 介绍 , 催化剂 活性评价系 统如 2 3 3


. .
节 

介绍 。 利 用 臭氧发 生器产 生 臭 氧 , 并通过调 节 发 生器功 率产 生不 同 浓度 的 臭 氧 



催化剂 活性测试均在 室温下 进行 ( 2 ( TC ) 



5 3
. . 1 臭 氧初始浓度 对 甲 醛 降解效率 的影 响

实验 中 制备 了Mn C u -

负载量为 5 % 的 M n C u/ A -


2 0 3 催 化剂 , 取 O . l
g 催化剂

进行 活性测试 。 〇 3 初始浓度为 60 、 80 、 1 00 、 1 20 、 1 4 0 p pm , 甲 醛初始浓度 




对应 空 速 为 平衡 气体 为 N 


°
5 0
pp
m , 总气量 为 200m l / m n
i ,
5 000 0h , 2 ,
20 /〇 〇 2 ,

对湿度为 5 0 % 。 图 5

6 表 明 随着 臭 氧初始浓度 的 升 高 , 催化剂 降解 甲 醛效率 升



1 0 0

 96 6

 .

9〇2
^

t■■ 1
广 f 

K |III I

 :

__




_圓 _ 圓 _ 

60  8 0 1 00  1 20  1 40




O zo ne C o nc e n tr a t
 i o n(
pp m 

图 5

6 臭 氧初始浓度对 甲 醛降解效率 的影响



反应 条件 催化剂 醛初始 浓度 为 总气量为


°

( : 20 C ,
O . l
g , 甲 50


pm , 

20 0m l / m n
i , 对应 空速为 5 0000 h '总气量 l L/m n i , 平衡气体为 N2 2 0 % 〇 2



65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5 章 室 内 空气净 化催 化模 块 的 实验研 宄

5 3 2
. .
甲 醛初始 浓度 对 甲 醛 降 解效率 的 影响

实验 中 制备 了 M n C u

负载量为 5 % 的 Mn C u Ah 〇 -

/ 3 催 化剂 , 取 O . l
g 催化剂

进行活性测试 。 实验 中 控制 〇 初始浓度为 3 l 〇〇
ppm , 总 气量 为 2 0 0m l / m n i
, 对应

空速为 5 0000h '平衡 气体 为 N 2 , 2 0 % 〇 2 , 相对湿度 为 5 0 % 。 图 5


7 表明 随着 

醛初始浓度 的 升 高 , 催化剂 降解 甲 醛效率 降低 。 当 甲 醛浓度 为 1 3


ppm 时 , 甲 

降解效率可达 95 %以上 。 可 能是 因 为 甲 醛浓度较高 时 , 吸 附在催 化剂 表 面 的 



醛分子数量 增 多 , 与 臭氧分子 间 发 生竞 争吸附 



00


 



8 = : :


 T   ̄



T ▼


80  

?  4 

  




 -

2 60






2 pp m


— —

1 3

4 0 ?
 —

ppm



29
|
5 0
pp


t 72 


— —


pp

20

 ?9 8 


pp

I  I    . I ■

 
■  I ■  I 

Q

  ,

1 0  2 0 3 0 4 0 5 0 60

T i m e( m n i 

图 5

7 甲 醛初始浓度对 降解效率 的 影响

反应 条件 催化剂 初始 浓度 为
°

( : 20 C O ,
. l
g ,
0 3 l OO
pp m , 总气量为

对应 空速为 平衡气体为

N 2 0 % 〇

200m l / m n i ,
S OOOOh ,
2 , 2 )

对比 5 . 3 . 1 节 中 的实验结果可 以 看到 , 当 0 3 与 HCH O 的 浓 度 比 由 低 于 2 :  

提高至  左右时 甲 醛 降解效率提升 最快 此后 随 着 0 浓度 的 进 步提




2 : 1
, 。 , 3

高 , 虽然甲 醛降解效率依旧增大 , 但是变化幅 度减小 



5 3 3. .
锰铜负 载量对 甲 醛 降解 效 率 的 影 响

实验 中 制 备 了 M n -

Cu 负 载 量 分别 为 1 % 、 2 % 、 3 % 、 5 %和 1 0 %的 Mn 

66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5 章 室 内 空气 净 化催 化模块 的 实验研 宄

C u/A 1
2 〇3 催化剂 , 取 O . l
g 催化剂 进行活性测试 。 实验 中 甲 醛初始浓度 为 5 0
ppm 

〇3 初始浓度 为 l O O pp m , 总气量为 2 0 0 m l /m n i
, 对应 空 速为 5 0000h '平衡 气 体 N 2 

20 %〇2 , 相 对湿度为 50 % 

90 2
 ^4

 _画

so



s ■1II


i

1  2 3 5 1 

M n C u L o a d

i n
gA
m ount  % ( 

图 5

8 锰铜负载量对 甲 醛降解效率 的影响



催化剂 初始浓度为 初 始 浓度 为
°

( 反应 条件 : 20 C , O . l
g ,
HCH O 50
pp m , 〇 3 

对应 空速为 平衡气体为 %〇

总气量为 N2

200m m n 5 0 0 0 0 11 20
OO
ppm
l ,
l / i
, ,
, 2 )

图 5

8 给 出 了 不 同 锰铜 负 载 量 对催化降解 甲 醛活性的影响 。 结果表明 随着



负载量的升高 , 催化剂 降解 甲 醛效率随之升高 。 当 负 载量 由 1 %升高 至 5 %时 



甲 醛降解效率明显升高 , 由 3 7 %提 高 至 9 1 % 。 当 负载量 由 5 %升 高 到 1 0 %时 , 

醛降解效率 由 9 1 %提 高 至 93 % , 效率 改变 不明 显 

5 3 4
. .
空 速对 甲 醛 降 解效 率 的 影 响

实验 中 制备 了 M n C u

负载量为 5 % 的 Mn -

C u/ A l
2 0 3 催化剂 , 取 O . l
g 催化剂

进行活性测试 , 。 实验 中 〇 3 初始浓度为 l 〇〇
pp m , 甲 醒初始浓度为 50
p pm , 总气

量 分 别 为 1 00 、 200 、 3 00 、 400 、 5 00m l / m n i , 对 应 空 速 分 别 为2 5 0 0 0 、 5 0000 



平 衡 气 体 N 2 0 % 〇 相 对 湿 度 为5 0
°

75000 、 1 0 0 000 、 1 2 5 0 0 0 11 ,
2 , 2 ,
/〇 

67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5 章 室 内 空气 净 化催 化 模块 的 实验研 宂

0 0

9 4


 2
9 〇2

r 1 1 1■


|
I 25 000
I 1 1 1
 5 0000 75 000 1 00 0 00 1 2 5 00 0




G H S V(

h 

图 5

9 空 速对 曱 醛降解效率的影响

初始浓度 为
°

( 反应 条件 : 20 C ,
O . l
g 催化剂 ,
HC HO 初始浓度 为 50
ppm ,
0 3 

l O Oppm , 平衡 气 体 为  N2 , 20%〇2 

图 5

9 给 出 了 反应 空速对 甲 醛降解效率 的影响 规律 。 结 果表 明 随着 实验 空 速



的升高 催化剂 降解 醛效率 随之 降低 空速 由 升高至 时


当 25 000 T

, 甲 。 25 000 1! 1 1


甲 醛降解效率 明 显降低 , 由 95 %降至 6 1 % 。 因 此 , 在实际应用 中 可以适 当 减小



空 速 , 但 也 要 综 合考 虑 单 位 时 间 内 催化剂 的总 降解效率 

5 3 5
. .
相 对湿度 对 甲 醛 降 解 效率 的 影 响

大 气环境 空 气 中 存在水汽 , 因 此需 要考虑相 对湿度对催化剂 活性 的影响 



实验 中 制备 了 M n C u

负载量 为 5 % 的 Mn -

C u/ A l
2 03 催化剂 , 取 O . l
g 催化剂 进行

活性测试 。 实验 中 〇3 初始浓度 为 l 〇 〇p
pm , 甲 酸初始浓度为 5 0
ppm , 总气量为

对应 空 速为 平衡气体 2 0 % 〇 2 相对湿度分别控制 在

N 

2 0 0 m l /m i n ,
5 0 0 0 0 11 , 2 , ,

0 、 1 0 、 20 、 50 、 75 % 

68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5 章 室 内 空 气 净 化 催 化模块 的 实验 研 究

0 0


90 2 .  〇




 7,  ■ ■


i l 


l :  aII *



1 ?

-
 I II I

0 1 0  20 5 0 7 5

Re l a t i ve Hum i d i t
y( %  

图 5

1 0 相对湿度对 甲 醛降解 效率 的影响



反应 条件 催化剂 初始浓度
°

( : 20 C O ,
. l
g ,
HCHO 初始浓度 为 5 0
ppm ,
0 3 

总气量为 对应 空 速为 平衡 气体 为 N %〇

l O O pp m ,
2 0 0 m l /m i n , 5 0 0 0 01T , 2 ,
20 2 )

图 5

1 0 考察 了 相对湿度对 甲 醛降解效率 的影响 , 从图 中 可 以看到 , 随着相



对湿度的增加 , 催化剂 降解 甲 醛效率 先升 高 后下 降 。 当 相 对湿度 由 0 %升 高 至 5 0 



时 , 甲 醛降解效率 明 显升高 , 由 26 5 . %升 至 90 2 . % ; 当 相对湿度 由 5 0 %升 高 至



%时 甲 醛 降解 效率 略微降低至 % 结果表明 在 定范 围 内 相对湿度




75 ,
87 0 . 。 , ,

的 增 加 有 利 于 提 高 Mn -

C u/ A l
2 0 3 催 化剂 催 化氧化 甲 醛活性 。 水对反应 的促进作

用 可 能是 因 为 吸附在催化剂表面 的水分子被激活 , 形成活性表面 基 团 OH -

, 

使

醛催化氧化 更有效的路径发展 湿度过大 时 水分子可 能会与


9]
当 相对

甲 向

。 , 

醛分子在催化剂 表面产 生竞争吸附 , 吸附 在催化剂 表面 的 甲 醛分子减少 , 因 



醛降解效率降低
82
甲 [ 1



5 3 6
. .
催 化剂 C〇2 选择性研 究

实验 中 制备 了M n C u -

负载量为 5 % 的 M n C u/ A -

l 2 0 3 催化剂 , 取 O . l
g 催化剂

进行活性测试 。 实验控制 〇 3 浓度为 l OO


p pm , 总气量为 200m l / m n i , 对应 空速为

69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5 章 室 内 空 气 净化催化模块 的 实验研 宄

平衡 气体为 N /。 〇 2 相 对湿度分别 为 %和 % C 〇2 选择性测试




°

S OOOOh , 2 ,
20 ,
0 5 0 。

结果如 图 5

1 1 所示 

00  ■— ■ ■ ■ ■ ■ ■

■ ■




一  ̄  ̄  ̄
一 — 一 — _ _



* ** *


5

?


8 0

8  —

C 0 2  RH (

5 0 % 

2
6 0

 一

^ C O  RH (

50 % 



|  C 0 2  RH (

0 % 

t  4 0
-  -


C O  RH (

0 % 








9 n 

_

 v v ^ v v v



v 





V V V V 



 

〇 V

" -
"  ̄ " —
"   ■

V
  " T


" ^  ̄ "  ̄ - , , 一

, 
  I    


I   I , , I , I
 ,  I  ,

0  1 0  2 0  3 0  4 0  5 0  6 0

T i m e( m i n 

图 5

1 1 不 同 湿度下 C02 选择性



反应条件 催化剂 HCHO 初 始 浓度 为 初始浓度 为


°

( : 20 C , O . l
g ,
5 0ppm , 0 3 

总气量为 对应 空 速 为 平 衡 气 体 为 N 2 0 % 〇

l OO n
r 2 00m l / m n i S OOOOh 2 2 )


pp , ,

结果表明 , 在较高湿度条件 下 ( RH =
5 0 % ) , 整个反应 时 间 段 内 ( 60 分钟 ) 

甲 醛几乎 1 00 %转化为 C02 ; 而 在干 空 气条件下 ( RH =


0 % ) , 甲 醛只 有 80 %左 

转化为 C 02 , 说 明 在 高湿度条件下 ,
C 02 的选择性较高 , 水分 子对于 甲 醛转化

为 C02 具有增强作用 

5 4 .
催化模块 中 试实验研 究

静 电除尘器在去除空 气 细颗粒物的 同 时 会产 生 定浓度的臭氧 臭氧




中 , ,

协 催化降解 甲 醛 方面将臭氧分解 另 方面提高 了 甲 醛降解效率 从而





, , ,

达到综合去除室 内 污 染物的 目 的 

改变 静 电 除尘 电压 的大小 , 可测得不 同 臭 氧浓度对催化剂 活性 的影响 。 



验 中 用 甲 醛 检测仪测 量 催化模块进 出 口 前后 甲 醛浓度 , 用 臭 氧检测 仪测 量测量



70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5 章 室 内 空气 净 化催 化模块 的 实验研 宂

催 化 模块 进 出 口 前 后 臭 氧浓度 

本节 以 研究催化剂 的 实 际应 用 效果 为 主 要 出 发点 , 考察 了  M n C u /A

l 2 03 

化剂 在实 际应用 中 对低浓度 醛的 降解特性 使用 过量浸溃法制 备 批球状




甲 。 了

M n C u /A -


2 03 催化剂 , 并制备 了 套壳 , 将催化剂 放置 在套 壳 中 , 制 成催化模块 

加 装 在静 电 除尘净化器 后 , 进行催化 降解 甲 醛的性能研究 



如 2 4

节 中 介绍 , 催 化模 块测 试平 台 主 要 由 甲 醛发 生装置 以 及催化反应 装置

组成 。 打开 变 频 风机 , 使管道 内 产生负压 , 从而使 甲 醛发生装置产 生 的 甲 醛气



体能在系统 中 稳定定 向 流动 。 通过 改变 风机的频 率 , 可调 节 管道 中 气体的流速 



用 甲 醛检测 仪测 量催化模块进 出 口 前后 甲 醛浓度 



依次打开风机 、 甲 醛发生装置 气泵 , 通过调 节转 子流量计 , 可实现不 同 的



甲 醛初始浓度 。 待系统 内 曱 醛浓度稳定后 , 放入催 化模块 , 调 节 风机频 率 , 



使

放入催化模块前后 管 道 内 风速相 同 。 待催化剂吸附 甲 醛饱和 后 , 开启 高压 电源 



通过臭 氧协 同 催化来 实现 甲 醛的降解 。 同 时 , 考察在不 同 的 测试条件下 , 甲 



降解效率的差异 。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

( 1 ) 依次打开风机 、 气泵 , 并调 节 风机频 率 和 转 子流 量 计 , 使管道 内 气 流速度



和 甲 醛初始浓度 满 足实 验 所 需 

( 2 ) 放入催化模块 , 并再次调 节风机频率 , 使 管 道风速稳定 不 变 , 同 时 , 



测试 次管 内 甲 醛浓度 当 催化剂 吸附 甲 醛饱和 后 管道 内 甲 醛浓度 重新稳




1 0s 。 ,

定 

( 3 ) 开启 高压 电源 , 在风机的 作用 下 , 臭氧和 甲 醛 同 时 通过催化模块 , 并在催



化剂 表 面 发 生 反应 每 测试 次催化模块 出 口 甲 醛浓度 并对管 内 臭氧浓




。 l 〇s ,

度进行 实 时 监测 

( 4 ) 待管道 内 甲 醛 与 臭 氧 浓度再次稳定 后 , 可根据反应 前后 甲 醛和 臭氧浓度 的



变 化量计算 出 催 化剂 对 甲 醛和 臭氧的净化效率 

( 5 ) 再次调 节 风机频 率 、 转 子流量计 或 调 节 高 压 电源 电 压 , 重 复进行步 骤 2 



3 、 4 , 可测得在不 同 甲 醛初始浓度 、 不 同 风速和 不 同 臭氧浓度 等 工况下 , 臭氧



协 同 催化降解 甲 醛的 效率 。 若持续进行步骤 3 , 可测得净化 系 统催化 降解 曱 



的 稳定性 

7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5 章 室 内 空气 净 化催 化模块 的 实验研 宂

( 6 ) 静 电 除尘器 对 空 气 中 的颗 粒污染物有很好 的 去 除 效果 , 同 时又可 以利 用 静



电除尘器高压 电场产 生 的臭氧协 同 催化降解 曱 醛 。 通过分析反应 前后 甲 醛 、 



氧及颗粒污染物的 变 化趋势 , 可综 合评估 整 个净 化体 系 对 室 内 空 气 的净 化效果 



进而 改进设计参数 , 提高 空 气净化单元 的实用 性能 



5 4
. . 1 电压对臭 氧生成 浓度 的 影 响

实验 中 使用 单 电源 , 即预荷 电 电压 与 集尘 电压相 同 , 实验风速 为 l m/s 。 



节 电源 电压 7

9kV , 使用 臭氧检测仪测量静 电除尘反应器 出 口 臭 氧浓度 。 实验



结果如 图 5

1 2 所示 

5 00

4 82




14〇 0



^ 35 7
P


i 〇〇

 ■|


2 〇〇

 ■ii


 _ __

1   
 ,
1 47

1 °。

m
隱__^

6 9

\ m m m1 

7 0

7 .
5 8 .
0 8 .
5 9 .


Vo l t a
g e( k V 

图 5

1 2 电压对臭氧生成浓度 的影响

由 实验结果分析可知 , 随着 电源 电压的升高 , 反应器 出 口 臭 氧浓度逐渐升



高 。 根据国家标准 《 空 气过滤器 》 ( G B T / 1 4295 -

2008 ) 的规定在试验环境条件

温度 相对湿度 静 电过滤器在额定风量下
°

下 ( 20 ± 5 C ,
5 0 ± 1 0 % ) , , 臭 氧发 生

浓度需 要低于 均值 即 左右 因 此在 不对放 电产 生 的 





〇 . 1 6 m g /m  ( l h ) ,
75
ppb 。

氧进行 处理 的 情况下 , 仅 当 放 电 电压低于 7k V 时 , 满足 空 气净化器臭 氧排放 要



求 

72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5 章 室 内 空 气净 化 催 化模块 的 实验研 究

5 4 2
. .
臭 氧浓度对 甲 醛降解效率的影响

实验 中 选用 负 载 量 为 5 % 的 Mn C u A h 〇 -

/ 3 催 化剂 , 空 气相 对湿度 为 20 % , 

节 风机频 率使反应器 中 风速控制 在 1 . 0  m/ s , 调 节 转 子流量计使 甲 醛初始 浓度 始



终稳定在 1
p p m 左右 。 打开高压 电源 , 利 用 静 电 除 尘器高压 电场产 生 的 臭 氧协

同 催 化剂 降解 甲 醛 。 测 试催 化模块 前 后 的 臭 氧浓度 , 以及催 化模块 对 甲 醛的降



解效率 。 测试结 果如 图 5

1 3 所示 。 表 5

3 为 不 同 电压下 , 催化模块前后 的 臭 氧

浓度值 




1 00

80  _

 7 3 . 

6 9 /7

6〇

| I I I I I






1 0  6 9
圓 圓 圓 圓 圓
1 47  2 4 9  3 5 7  4 8 2


Ozo ne C o n c e nt ra
 t i o n(
pp
b 

图 5

1 3 臭 氧浓度对 甲 醛降 解 效 率 的 影响

表 5

3 催化模块前 后 臭 氧浓度值

测 试位 置  臭 氧浓度 ( ppb)

69  M 7 2 4 9 3 5 7 4 8 2

^ 2 3 4 8 6 6  39
1 05 1 

综 合分析 图 5

1 3 及表 5

3 , 可以看到 , 随 着 臭 氧浓度 的 升 高 , 甲 醛降解效



率也随之升高 。 当 反应 器 中 风速为 1 . 0 m/ s , 甲 醛浓度为 1 . 0


p p
m , 电源 电压 为 

kV , 臭 氧浓度 为 24 9p pb 时 , 催化模块对 甲 醛的降解效率最高 , 且催化反应 后 的



臭氧浓度 为 66
pp
b , 低于 国 家标准值 

73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5 章 室 内 空气 净 化催 化模块 的 实验研 究

于催化剂 的 存在 能使 臭氧分解 生 成 具 有 强 氧化 能 力 的 0% 而 〇 能氧


由 ,

化吸附在催化剂 活性位上 的 甲 醛分子 , 因 此 , 臭氧可 以协 同 催化降解 甲 醛 。 



随着 臭氧浓度 的 增加 有 助 于 催 化剂 分 解 出 更 多 的 O' 从而提高 与 甲 醛接


, CT

触的概率 , 故 甲 醛的 降解效率 随之升高 。 但是 , 当 生 成臭 氧浓度过高 , 超 出 



化剂 实 时分解 臭 氧的 能 力 范 围 时 , 就要考虑臭氧的 二 次污染 问 题 



5 4 3
. .
室 内 空 气综 合净化 效果测试

实验 中 控制 反应器风速为 1 . 0 m/ s , 催化模块前 甲 醛浓度 为 l . O


ppm 。 开启 高

压 电源 , 调 节 电压 为 8 kV , 利 用 静 电 除尘 反应 器 的 高 压 电场产 生 的 臭 氧协 同 

化剂 降解 甲 醛 。 测试在 静 电 除 尘反应 器和 催 化模块 的 共 同 作用 下对 细颗粒物和



曱 醛 的综 合净化效果 并进行 稳定性测试 每 分钟测量 次数据 测试结




, 了 ,
5 。

果如 图 5

1 4 所示 

0 0 3 0 0





 ?
   T 
8 0





24 0^

 


1 、



一 ■ —

一 ■

■

60

V

80

 


— p m 0 .




U   J

— -

pm
0 5  

q
4 0

  / 八
H C O H 

1 20 S

  ^ 〇  §



^ \

% 2 0

  I
一 ?
一 一



? -

60
^


i  ■

0


/
 * -

0




  ,
I  I  ,  I  ,   , 

 ,  I  ,

0  1 0  2 0 3 0 4 0 5 0 6 0

T i m e( m n i 

图 5

1 4 室 内 空 气综 合净化 效果测 试 结 果

由 图 5

1 4 可知 , 开启 电源后 , 静 电 除尘反应器 出 口 臭 氧浓度迅速增加 至



250
ppb 左右 , 在静 电除尘器和 催化剂 的 共 同 作用 下 ,
P Mq .
3 和 PM〇 .
5 净化效率均

达到 90 %以 上 , 甲 醛降解效率在 67 %左 右 , 臭 氧浓度 始终低于 国 家标准 限值



运行风量 为

75
ppb ,
90m / h 

74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5 章 室 内 空气净 化催化模块 的实验研 宄

5 5

本章 小 结

本章 进行 了 室 内 空 气净化催化模块 的 实验研 究 , 考察催化剂 对臭氧分解 



甲 醛降解的性能 , 研究不 同 工况对催 化活性的影响规律 。 并设计 了 臭氧协 同 



化降解 曱 醛 的 实 验研 究 , 利用不 同 放 电工况下产 生不 同 浓度 的臭氧 , 考察 了 



氧浓度 对 曱 醛降解效率 的影响规律 。 得到 以下结论 



( 1 ) 在  Mn -

C e /A l
2 〇 3 、 Mn C u/A -

l 2 〇3 、 M n C o /A -

l2 〇3 、 Mn -

F e/A l 2 0 3  四 种催化剂

中 ,
M n C u /A

l 2 03 对臭氧分解效率最高 。 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加 , 催 化剂 对臭 氧

的降解效率 显著 降低 。 当 臭 氧浓度达到 255


ppm 时 , Mn Cu A -

/ l 2 0 3 对臭 氧降解效

率仍可达到 90 5 % . 

( 2 ) 在臭 氧协 同 M n C u/A -


2 03 催化降解 甲 醛小试 实验 中 , 发现 甲 醛降解性能 与

甲 醛初始浓度 、 锰铜负载量 、 空 速和 空 气 相对湿度 关 系 很大 。 随着 甲 醛初始浓



度的 升高 , 催化剂 降解 甲 醛效率降低 ; 随着锰铜负载量的 升高 , 催化剂 降解 



醛效率随之升高 , 当 负 载量 由 1 %升 高 至 5 %时 , 甲 醛降解效率 明 显升高 , 由 3 7 



提高至 9 1 % , 当 负载量 由 5 %升 高 到 1 0 %时 , 甲 醛降解效率 由 9 1 %提 高 至 93 % 



效率 改变 不明 显 ; 随着实验 空 速的升高 , 催化剂 降解 甲 醛效率 随之降低 , 当 空



速 升高至 时 醛 降解效率 明 显降低 %降至 %


由 甲 由

IS OOO l r 1 2 5 0 0 0 1T , , 95 6 1 

在 定范 围 内 相对湿度 的增加有利 于提 高催化氧化 甲 醛活性


, 

( 3 ) 在臭氧协 同 催化 降解 甲 醛 中 试实验 中 , 随着 电源 电压的升高 , 反应 器 出 口



臭 氧浓度逐渐升 高 , 甲 醛降解效率增大 。 进行 室 内 空 气综合净化效率测试 , 



验 中 控制 反应器风速 为 1 . 0  m/ s , 催化模块前 甲 醒浓度为 1 . 0


pp
m , 电源 电压为

8k V 。 开启 电源后 , 静 电 除尘反应器 出 口 臭 氧浓度 迅速增加 至 25 0


 ppb 左右 , 

P Mo .
3 和 P Mo . 5 净化 效率均 达到 90 %以上 , 甲 醛降解效率在 67 %左 右 , 臭氧浓度

在 6 6 pp b 左右 , 始终低于 国 家标准 限值 

75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论 文 第 6 章 全文总结

6 全文 总 结

6 1 .
研 究结论

1 、 本文针对 室 内 空 气 净化 问 题 , 提出 了 静 电 除尘耦合催化协 同 脱除细颗粒物与



VOCs 的 思 路 , 研究 了 静 电 除 尘器结 构 参数及运行 参数 对 线 板 式 电 晕 放 电 反应



 -

器 伏安特性 的 影 响 规律 , 并运用 有 限 元 软件进行仿 真模拟 。 研 究发现 :


静 电场

的 起晕 电压 与 极线 直径 正相 关 , 极线直径越小 , 起晕 电压越低 , 且要达到 相 同



的 电 晕 电流所 需 的 外加 电压 越低 ; 极线直径越大 , 伏安特性 曲 线越陡 。 当 极线



间 距逐渐减小 时 , 起晕 电压升高 。 电压相 同 时 , 极线 间 距宽 的 集尘装置产 生 的



比 电 晕 电流 大 ; 极线 间 距越小 , 伏安特性 曲 线越陡 。 极板 间 距越小 , 起晕 电压



和击穿 电压 同 时降低 , 且获 得相 同 的 比 电 暈 电流 时所需 的 电压 降低 ; 极板 间 



越小 , 伏 安特性 曲 线 的越陡 。 预 荷 电极 线 至极板距 离 越小 , 起 晕 电压越低 , 



穿 电压越低 , 伏安 曲 线 越陡 ; 同 时 , 在 电压相 同 的情况 下 , 预荷 电极线 至极板



距离 越小 , 比 电晕 电流越大 , 反应 器可 以 输 入的 功 率 越大 。 起晕 电压 与 电场风

速关系 不大 ; 随着风速的增大 , 击穿 电压逐渐降低 , 相 同 电 压 下 比 电 晕 电 流减



小 。 随着相对湿度 的增大 , 起晕 电压和 击穿 电压 同 时 降低 , 相 同 电压下 比 电晕



电流增大 ; 空 气 相 对湿度对 伏 安特性 的 影 响 较大 



2 、 本文针对 电场参数及运行 参数优 化 等 问 题 , 研究 了 电场 参 数对静 电 除尘 效 率



的影响规律 , 分为 单 电源和 双 电源 两 种 情况进行研 究 分析 。 研 究 发现 , 对于单



电源双 区 静 电除尘实验 , 预荷 电 电压和 集尘 电压 相 同 。 随着 电源 电压 的升高 



各粒径 的 粉尘 的 除尘效率都 随之提 高 ; 除尘效率 随着 电场风速的增大而减小 



当 风速为 0 5 m/ s

时 , 对 两 种 粒径 粒 子 的 除尘 效率均 可 实现 99 %以上 。 适 当 降低

风速 可 以 在 较低 电压下 实现高 效 除 尘 在 定范 围 内 增加 相对湿度 可 以提




, ; ,

高 细 颗粒物 的 捕集效率 ; 静 电 除尘器对于更大粒径 的 颗粒物 , 静 电除尘效率越



高 ; 当 电 源 电压 为 7 6k. V 时 , 对粒径为 l

mi 以上的颗粒物 , 净化器 除 尘 效 率 达

到 90 %以上 。 对于双 电源双 区 静 电除尘实验 , 可 以分别 调节预荷 电 电压和集尘



76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6 章 全文总结

电压 。 当 预 荷 电 电压 较低 时 , 净 化器 对 浓度 较低 的 细 颗 粒 物 脱 除 效率 较 高 , 

预 荷 电 电压逐渐升 高 , 浓度较 高 的 细 颗粒物 的 脱 除 效率 将高 于 浓度较低 的脱除



效率 ; 随着预荷 电 电压 的 升高 , 细颗粒物脱除效率增加较为 明 显 。 当 预荷 电 电

压为 8 5k
. V 时 , 所有 粒 径 的 细 颗 粒物 除尘 效 率达到 80 %以上 。 随着预荷 电 电压

的进

步升高 , 除尘效率 也会提高 。 但是结合第三章 中 放 电特性的研究结果 



预荷 电 电压 过 高容易 发 生 击穿 。 当 预荷 电 电压较小 时 , 隨着集尘 电压 的升 高 



细颗粒物脱除效率增加较为 明 显 ;
当 预荷 电 电压较大 时 , 随着 集 尘 电压 的 升 高 

细 颗粒物脱除效率 变 化不大 。 因 此 , 从净化器的安全性 能及能耗方面考虑 , 



荷 电 电压 在 8k V -

9 kV , 集尘 电压在 5k V -

6k V 为 较优 选择 。 通过调 小预荷 电极 线

至 阳极板前端距离 , 调低 电压 , 从而 在较低 电压下实现更高的 除尘效率 



3 、 本 文 针 对 室 温 条 件 下 VOC s 降解 的 问 题 , 提 出 了 臭 氧协 同 催化降解 VOCs 的



思路 , 研究 了 不 同 工 况对臭 氧协 同 催化降解 甲 醛催化效率 的影响规律 。 研究发



现 , 在  Mn -

C e /A l
2 〇 3 、 M n C u /A -

l 2 〇3 、 Mn Co A -

/ l 2 〇3 、 Mn -

F e /A b 〇 3  四 种 催化剂 中 

Mn C u A 0 -

/ l 2 3 对臭氧分解效率最高 。 随着 臭 氧浓度 的增 加 , 催 化剂 对臭 氧 的 降

解效率显著 降低 。 甲 醛降解性能与 甲 醛初始浓度 、 锰铜负载量 、 空 速和 空 气相



对湿度关系 很大 。 随着 甲 醛初始浓度 的 升 高 , 催 化剂 降解 甲 醛效率 降低 ; 随 着 



锰铜负载量 的升高 , 催化剂 降解 甲 醛效 率 随之升 高 ; 随着实验空速的升高 , 



化剂 降解 醛效率 随之降低 在 定范 围 内 相对湿度 的增加有利 于提高催化




甲 ;

氧化 甲 醛活性 。 在臭 氧协 同 催化降解 甲 醛 中 试实验 中 , 随着 电源 电压的升高 



反应器 出 口 臭 氧浓度逐渐升高 , 甲 醛降解效率增大 。 进行室 内 空 气综 合净化效



率测试 , 实验 中 控制 反应 器风速为 l . 〇 m/ s , 催化模块前 甲 醛浓度为 l . O pp m , 



源 电压为 8 kV 。 开启 电源后 , 静 电除尘反应器 出 口 臭 氧 浓度 迅速增 加 至 2 5 0  pp b



左右 , 而 PMo . 3 和 P Mo .
5 净化效率均达到 90% 以上 , 曱 醛 降解 效率 在 67 %左 右 

臭 氧浓度 在 66
pp b 左右 , 始终低于 国 家标 准限值 

6 2 .
创新点

本文 主 要 创 新 点如 下 

77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 6 章 全文总 结

( 1 ) 开 发并优化适 用 于 室 内 静 电耦 合催 化 协 同 脱除细颗粒物与 VOC s 的 净化 设



备 , 研 究 得 到 静 电 除 尘器结构 、 运行参数 以 及 电场 参数等 对静 电 除 尘器性 能参



数的影响特性 

( 2 ) 开 发 臭 氧 分 解 和 VO C s 氧 化 的 双 效 催 化 剂 , 在 室温条件下 实现臭 氧协 同 

化降解 甲 醛 , 研 究 得 到 多 种 因 素 对催 化剂 效率 的 影响 规律 , 并结合静 电除尘技



术 , 实 现 室 内 空 气 综 合净化 

6 3

研 究工作展望

可 以将湿式 电除尘技术用 于 室 内 空 气净化 。 研究表明 , 窄 间 距湿 电技术不



仅可 以实现细 颗粒物的高效脱除 , 还可 以有效降低臭氧等放 电 副产物的排放浓



度 , 是值 得重 视的 研 究 方 向 

下 步可 以 设计湿 式静 电除尘器 研 究 在极板表面如何均句覆盖水膜 




, ,

现稳定放 电 ; 研 究 湿度对颗粒物 团 聚长大 的影响规律 ; 同 时可 以 改善静 电除尘



器 极 板 需 要定期 清 洗 的 问 题 

可以进 步 优化臭 氧分解和 VO C s 氧化双效催化剂 提 高催化剂 活性 




, ,

强机理研 究 ; 研究 臭氧协 同 催化脱 除苯 、 甲 苯等其他 VOC s 



78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参 考 文 献

参考文献




中 国 环境科 学研究 院 环境空 气质 量标准 .


M ]

中 国 环境科 学 出 版社 ,
20 1 2 


2] 吴志成 济南 城区大气 . PM 2 . 5 中 痕量 元 素 的 来源及健康风 险研 究 [
D ] ;
山东 

学 ,
20 1 6 




郑 洁 张雨 姚大 军 , , ,
e t al .
办公建筑 中 空 调形式对室 内 外 PM2 . 5 浓度相 关性 的

影响 [



 土木建筑 与 环境工程 ,
20 1 7 , 
39

4) : 1 -
5 


4] 彭潇然 杨邓 童琳 北京市 空 气 , ,

中 P M2 . 5 的 浓度对人体疾病 的 影响 [



内 蒙古

科技与 经济 ,
20 1 7 ,
1 4) :  60 -
1 


5] 姜坪 赵秉 文 卫 军锋 病 态 建筑综 合症 与 生 态 建筑
, ,





南方建筑 ,
20 05 , 
3 ) 1 : 1


4 


6 ]  S o r e a nu  G  D xon  M  D a r l i n g t o n  A  B o t a n i c a l  b i o f i l t r a t o n  o f  i n d o o r  g a s e o u s

i 


. i

p o l u t a nt s l 

 A  mini -

re v i e w
[


.  C he m i c al  E n g i n e e r i n g  J o ur
nal , 
20 1 3 , 
229( 8 ) : 5 85

94 



7 ]  h t tp ww w a i r e v e l c om /


: // . l .




潘小 川 ?
室 内 空 气 质 量 对 人体健康 的 影响 [



中 国 科学基金 ,
2 0 0 5 1 9 (4 ) ,
: 2 0 5


8 


9 ] G uo M 
, 
Pe i X Mo , 
 F , 
etal .  F o r m a d e h y d e  c o n c e n t r at
l i on  a n d  i t s  i n f l u e n c i n g  fa c t o r s

i n  r e s i d e nt t e r  d e c o r at i o n  at  H a n g z h o u C h i n a  [ J ]
i al ho me saf ,
. 环境科 学学报 英文版 ( ) 

20 1 3 , 
25 (5) : 9 0 8 


1 0 ] N i e l sen ,  D am g ar d  G  L ar s e n  et  a  R e c e nt  , ,
l . tr e nd  i n r i s k  as s e s s m e n t  o f

fo r m a l d e h y d e  e x p o s u r e s  f r o m  i nd o o r a i r  [ J ] ;
.  Arc h i ve so f  To x i c o l o gy , 20 1 3 8 7( ,


: 7 3


98 

e t  al  A / C e O  2  n an o sp h e r e s  E f f
 L e i  M  Wa n g D  L  J 
1 1

i c i e n t  c at a y s t s  fo r

 i

. : l
[ ] , ,

fo r m a l d e h y d e  o x i d at i o n  [ J ] .  A pp l i e d  C a t a l y s i s  B  E nv i r o n m e n t a l , 
20 1 4 , s
1 4 8

1 4 9 (6 ) 

36

43 


1 2] 孔 祥瑜 室 .
内 空 气 污染及其 防 治 [



大众标准化 ,
2005 ,


: 3 1

3 


1 3 ]
室 内 空 气 质 量 标 准 GB T [
/ 1 8 8 83

20 0 2
][



广 西质量监督导报 ,
2006 , 





1 4] 谭 琳琳 我 国 室 .
内 空 气 质 量 管 理控制 研 究 [
D ] ; 北京交通大学 ,
200 8 


1 5
]
O rg a n i z at i o n  W H .
世 界卫 生组织 丨
公共 卫 生 及健康 问 题环 境和 社 会决定 因 素

司 [


.  20 1 4 


1 6] 殷 文军 彭 晓 武 宋世震 , , ,
et  a l .
广州 市灰霾天气对城区居 民心血管疾病影响 的

时 间 序 列 分析 [



环 境 与 健康杂 志 ,
2 00 9 ,
2 6 ( 1 2 ) 1 0 8 : 1

5 


1 7] 阚 海东 陈秉衡 汪宏 上海市城 区 大 气颗 粒物 污染对居 民健康危害 的 经济 学


 ,

79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参 考 文 献

评价 [



中 国 卫生经济 ,
2 0 04 , 
2 3 (2 ) : 8

1 1 


1 8

宋 广 生 室 内 环境污染控制 与 治理技术 M .

[ ]

机械工业 出 版社 ,
20 1 1 


1 9] 谢小 亮 .
室 外颗粒物对 室 内 环境 的 影 响 及其控制 方法 —

以 静 电 除尘技术为

例 [
D ] ; 东南大学 ,
20 1 6 


20] 徐玉党 室 .
内 污 染控 制 与 洁净 技术 [
M ]

重 庆大学 出 版社 ,
20 06 


2 1
]
Ras o  RA , 
Ze l t ne rM ,  S t a rk  WJ .  I nd o or  A i r  P u r i f i c at i o n  Us i ng 
A ct i vat e d  C a r b o n

A d s o rb e r s :  R e g e n e r at i o n  U s i n g  C at a l y t c  C o m b u s t i o n  o f  I n t e r m e d i a t e l y  S t o r e d  V O C
i 




.  I ndu s t r i a l  & En g  i i n g  C h e m i s t r y  R e s e ar c h
neer , 
20 1 4 ,
53

49

: 1 9 3 0 4 -

1 2 


22 ] 王光辉 纳米 . T i 02 光催化技术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 中 的应用 [



环境科 学 与

技术 ,
200 1

24(6) : 20 2 -




23 ] 
A gh i
g hi  A H agh
,

g h at F E v a l u at i o n o f n a no
 .   

t i ta ni u m d i o x d e  i
(
T O 2 i 
)
c a t a l y s t s  fo r

u l t r av i o l e t  p h o t o c at a l y t i c  ox d at i o n  a i r  c l e an i n g  d e v i c e s  [ J ] i . J na
our l  of  E nv i r o nm e n t a l

C he m c al  E n 6 22 9
g ine er ng 20 5 3 3 1

i i 1 : 


,  ,  ( )


2 4 ]  Z hu  X L , 
i u S , 
Ca Y i
? 
etal .  P o s t p l a s m a c at a l y t i c

  re m o v a l  o f  m e t h an o l  o v e r  Mn C e


c at a l
y s t s  n a n  at m o s p h e r i c  d e e ct r i c  b ar r i e r  d i s c h a rg e
 J  A pp l i e d  C at a B


ys s
i i l . l i
[ ]

E nv i r o nm e n t a l
, 
20 1 6 , 1 8 3 ( 1 24 3 2 -




25] 易忠芹 王宇 , ,
田 小兵 ,
e t al .
室 内 环 境臭 氧 污 染 与 净 化 技 术研 究 进 展 [



科技


导报 ,
20 1 4 , 
3 2 (3 3 ) :  75 -

8 


26] 张浩 范 海 明 周 钧 臭 氧在 空 气净化 , ,

中 的 应用 [
J] .
舰船 防化 ,
20 1 1
, 


: 3 0

3 


27] 张甜甜 李建军 岑英华 , , ,
et a l .
生 物 净化 废 气技 术的 进展 [



徵生 物 学通报 

2007 34 3 5 87 90

: 


,  ( )


28] 石芳芳 邱利 民 于川 , , ,
e t al . 室 内 空 气净化技术及产 品 综述 [



制冷学报 ,
20 1 4 



: 1 4 8 -




29] 杨振兴 , 向 晓东 ,
陈旺生 .
新型 双极 电 晕 放 电器 的 放 电特性 [



高 电压技术 

20 0 8 
3 4(5 : 1 0 6 2

6 


, )


3 0] 陈建清 .
电 晕放 电等 离 子体催化 室 内 空 气净化器的研制 [
D ] ;
北京交通大学 

20 1 5 


3 1

张平 高压 静 电 除尘器供 电 最优控制 .




自 动化学报 ,
1 9 9 2 ,1 8 ( 2) :  2 1 8

22 


32

向 晓东 现代 除尘理论与 技术 .


M ]

冶金工业 出 版社 ,
2 0 02 


33

梁曦东 周 远翔 , , 曾 嗓 高 电压工程 第 . . 2 版 [
M ]

清华大学 出 版社 ,
20 1 5 


3 4] 刘 志 强 何寿杰 冯 晓军 , , ,
et al .
线 筒 式 电 晕 放 电伏安特性关 系 的研 究 [



河北

大学学报 (
自 然科学版 ) ,
2008 ,
28 (
6) : 6 0 4

7 


35

朱益 民 孔祥鹏 多 针对板 电 晕 放 电伏安特性研 究 ,





高 电压技术 ,
20 06 ,
32( 1



57 -
8 


36

王晓臣 ,
朱益 民 多 针对板式 负 电 晕 放 电 电极 .
间 距确 定 [
J] .
高 电压技术 ,
2003 

80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参 考 文 献

29 ( 7 ) :  40 2 -




3 7] 杨秀峰 尤燕 铭 钟珂 双 区静 电空 气净化器性能研究 ,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

2005 ,
2 5 (z l )
: 1 49 5 2 -




3 8

刘 军 石健将 静 电除尘 电源的 发展 ,





环境工程 ,
2008 ,
26( 5 ) :  44 -

7 


39

吴 罡 静 电 除 尘器 高 频 电 源 的 控 制 研 究 .

D ] ;
浙江大学 ,
20 1 2 

刘钰华 庆军 陈峰 种 新型 静 电 除尘用 高频 高压 电源 的设计 电 子设





40] , 曾 ,




计工程 ,
20 1 3 ,
2 1



: 1 07 -

1 0 


4 1
] 李庆 孙玉荣 刘志强 , , ,
et al .
静 电 除 尘器 离 子风研 究 [



河北大学 学报 ( 自 然科

学版 ) ,
200 7 ,
2 7(5

:  4 1

3 + 1 03 


42

刘 军 宫威 石健将 , , ,
e t al .
高 压 静 电 除尘用 电 源调 压 特性 的 分析 [



高 电压技

术 ,
2 009 ,
3 5 (2

: 3 44 9 -




43 ]J a i  J , 
Z h an g P C he n L C a  , 
 .  t a l y t c d e c o m p o s i t o n o f g a s e o u s o zo n e o v e r m a n g a n e s e
i  
 i 

  

d o x d e s w i t h d i f fe r e n t c r y s t a l  s t r u c t u r e s  [ J ]
i i    .  A pp l i e d  C a t a l y s s  B  E nv i r o nm e n t a l i
, 
20 1 6 

1 89

2 1 0 8 -



44 ]  M a Wa n g C H e H Tr a n s o n m e t al  d o p e d  c r ypt o m e an e yp e m a n g a n e s e o x i d e


 J ,  .  i ti  l t  
[  , 

c a t a l y s t s  fo r  o z on e  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 [ J ]  . App li e d  C at al
ys
i s B Env i ro n m e nta l
, 2 0 1 7 

20 1

5 03 -

1 0 


4 5 ]  C ze c h  T , S o
b c zy k  AT , 
J aw o re k  A .  O pt i c a l  e m i s s i o n  s p e c t r o s c op y  o f p o i n t p l a n e

 

c o r o na a nd  b a c k c o r o n a d i s c h a r g e s  i n ai r  [ J ]

  .  E uro p e an P hy s  i c a l  J o ur
nal D , 
20 1 1

65 (3 ) 

4 5 9 74 -




4 6] M i z u n o  T  Ts u n o  ,
H ,  Ya m a d a  H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o f  O z o n e  S e
l f .

D ec o m p o s iti on

M od e l fo r  E n g i n e e r i n g  D es i
gn  [ J ] .  O zo ne  Sc i e nce & Eng  i ne e ri n g , 
20 0 7 , 
29 ( 1

: 5 5

63 


4 7 ]B oe l ter K D av d s o n
, 
i  J .  O zo n e G e n e r at  i on by 

I n d o o r  E l e c t r o s t at i c,
 A i r C l e a n e rs  [ J ] 

A e ro s o S c i e n c e  &  Te c h n o l o g y 997 2 7(6) 6 89 70 8

 1

: 



, ,


4 8 ] XuQ ,  Z h an g  Y ,  M oJ , e
t al .  I n d o o r  fo r m a l d e h y d e  r e m o v a l  b y  t h e r m a l  c at a l y s t 

k i n e t i c  c h a r ac te r i s t c s i
, 
ke y  p a r am e t e r s ,  an d 
te m p e r at ur e  n fl ue n c e  [ J i

.  Env i r o n m e nt a l

S c i e n c e  &  Te c hn o o g y l
, 
20 1 1

45 ( 1 3

: 5 754 


49
] Q u i roz T J  Ro y e r  S  B e
, ,
ll at  J P  e t  a l  F o r m a d e h y d e  c at a l y t i c o x i d at i o n  a s  a

. 
 l :

p ro m i s i n g  s o f
t w ay  o f e l i m i n a t i o n  [ J ]   .  C he m s u s ch e m , 
20 1 3 , 
6(4) : 5 78 

Ba B Li P r o gr e s s  n r e s e a r c h  o n  c at a l x i d at i o n


50
Q ao  Q J ,  e t  al y s t s  fo r c at a l y t c  o
 i i 
i i  . 
[ ] ,  , 

o f fo r m a l d e h y d e  [ J ]
 .  C h nese i  J o ur
n al  o f  C at a l
y si s , 
20 1 6 ,
3 7( 1

: 1 0 2

22 


5 1
]
Ab de l o u a h ab

Re d d a m Z M a 
, 
i l RE C o , 
l oma  F , 
et  al .  P at i n um
l  su
p p o rte d  o n h i g
hly 


i a  o n a c t i v at e d  c a r b o n fo r  t h e  t o t a  o x i d a t i o n  o f  V O C s  [ J ]  A p p l i e d
d i s p e rs e d c e r 
 l .

C at a y s l i s A G en e ra  l
, 
20 1 5 ,
4 94 ( 8 7 9 4 -




5 2 ]  J o un g 
HJ K , 
i m JH 
, 
Oh  J S ,  e t  al .  C at a l
yt i c  o x i d ati o n  o f  VO C s  o ver  CN T -

su
pp o r t e d

8 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参 考 文 献

p l at i n u m  n an o p art c e s  [ J ] i l .  A pp l i e d  S u r fa c e  S c i e n c e , 
20 1 4 , 
290 4
( )
:  267 73 -




53
]
P um ett
i i M ,
F no  D i
,
R u s s o N M e s o p o ro u s  .   m a n g an e s e  o x i d e s p r e p a r e d  b y  
s o l uti o n

c o mb usti o ns
y n t h e s i s a s  c at a l y s t s fo r    t he  t o t a l  o x i d a t i on o f  
VO C s [


.  A pp l i e d  C at a l y s i s

B  E nv i r o nm e nt a l , 
20 1 5 , 1 63 ( 1 63 ) :  277 8 7 -




54
]
B e n ard  S B , 
O u s m an e M Q R e ta 
, 
il l eau  L R ? 
etal .  C at a y t l i c  r e m o va l  o f
 p r o p e n e  an d

t o l u e n e  n  a i r  ov e r n o b l e  m e t a
i  l  c at a l  [ J ] .  C a n ad i an  J o urn al  o f  C v i i l  E n g ne e r
i ng i
, 
2009 

3 6(3 6 ) : 1 93 5 45 -




55
]  H u a n g H  H u  P  H u a n g  H  e t  a l  H g h y d , , ,
. i l i s
p e r s e d a n d  a c ti v e  s u pp o r t e d  P t

n a no p a r t c l e s  fo r  g a s e o u s  fo r m a d e h y d e  o x i d at i o n  I n f
i l u enc e  o f  p art i c l e  s i z e  [ J ] l : 

C hem i c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 J o ur
nal , 
20 1 4 , 
25 2( 1 8

: 3 20 6 -




56
]
Z h an g C  5 
He H A  .   com
p a ra
ti v e  s tud y  o f  T O  2  s u pp o r t e d no b
i  l e  m e t a l  c at a l
y s t s  fo r

t h e  o x d a t i o n  o f fo r m a l d e h y d e  a t  r o o m  t e m p e r a t u r e  [ J ]
i  ,  C at a l
ys
i s  To d a
y , 
2007 ,
1 26 (3 ) 

3 45 -
50 


5 7
]
L i Y Z h an g C H e H
,   , 
 . S i
gn i fi c an t  e nh an c e m e n t  i n  ac t i v i t y  o f  P d/ T i O  2  c a t a l y s t  fo r

fo r m a l d e h
y d e  ox d a t i o n b y i 

Na  ad d i t i o n  [ J ] .  C ata l
y s i s  To d a y , 
20 1 6 


5 8 ]  Z h an g  C ,
H e  H Ta n a k a  K X  P e r fec t  c a ,
t a l y t i c  o x i d a t i o n  o f  fo r m a l d e h y d e  ov e r  a

P t / T i O  2  c at a y s t a t l   ro o m  te m
p e r at u r e  [ J ] .  C at a y s l i s C o mmu n i c at i o n s , 
2 0 05 ,
6(3 ) :  2 1 1


4 


59
] 
Z han g  C 5  L i u  F  Z ha i  ,
Y  et  a

l .  A l ka l i

M et a l

P ro m o te d  P t/ T i 0 2  O p e ns  a  M o r e

E ff c i i ent  P at hw a y  t o  F o r m a l d e h y d e  O x i d at i o n  at  A m b i e n t  Te m p e r at u r e s  [




A n g e w an d te C h em i e , 
20 1 2 1 24 (3 8 )

: 9 766

70 


6 0] M aC 5  Wa n g  D ,  X ue  W  e t  a 5
l .  I nv e s t i g at i o n  o f  F o r m a l d e h y d e  O x i d at i o n  o v e r

C o 3 04 C e 0 2  a nd  A u / C o 3 0 4 C e 0 2  C at a y s t s  at  R o o m  Te m p e r a t u r e Ef ve
- —

l : l Fe c ti 

R e m o va l  a nd  De te r m i n a t i o n  o f  R e ac t i o n  M e c h a n i s m  [ J ]  E n v i r o nm e n t a l  S c e n c e  &

 . i

Te c h n o l o gy , 
20 1 1

45 (8) : 3 628 3 4 -




6 1
]
J ab l o n sk a  M K r o A K uku , 
l
?
l ska

Z aj ^ c E 
?
et al .  Z e o l ite s Y m o d f
ied w   i  it h p al l ad i um


as  e fe c ti v e  c at a l y s t s  fo r  l o w -

te m p e r at u r e  m e t h a n o l  n c i n e r a t i o n  [ J ] i .  App li e d  C at a l
ysi s

B E nv
 i r o nm e nt a l ,  2 0 1 5 , 
1 66 -

1 67

3 53

65 


6 2 ]  S ang 
C K Wa n g G S P r o p er t
, 
.  i e s a n d p e r fo r m a n c e o f P d b a s e d c at a l y s t s fo r c at a l y t i c



      

o x i d a t o n o f v o l at i e o rg a n i c  c o mp oun d s  [ J ]
i  
l  .  A pp li e d  C at a l
ysi s  B Env  i r o nm e nt a l
, 
2009 

92(3^) :  429 3 6 -



6 3 ]  J e n ki n  ME , 
S au n d e r s  S M ,
D e rw e nt R G 
, 
et al  .  D eve l o p m e nt o f a    r e d uc e d  s
p e c i at e d

V O C  d e g r ad a ti o n  m e c h a n i s m  fo r  u s e  i n  o z o n e  m o d e l s  [ J ] .  A t m o s p h e r i c  E n v i r o nm e nt 

2 00 2 , 
3 6(3 0

:  4 72 5 3 4 -




64 ] J eon J Y , 
K i m  HY Wo o  S , 
I .  M e chan i s t i c  s t ud
y o n  t h e  S C R o f N O  b y  C  3  H  6  o ve r

  

82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参 考 文 献

P tA^ /M C M 4 1  [ J -


.  A pp li e d  C at a l y s s  B  E nv i r o nm e n t a i l
, 
2003 ,
4 4 (4 ) : 3 0 1

1 0 


6 5 ]D e b e cker D P ,
F ar n  B i

Ga i
g n e au x  E M ,  et  a l  . To t a l  o x i dat i on  o f
 p ro p an e  w i t ha

n an o -

RuO  2  / Ti O  2  c at a l y s t  [ J ] .  A pp l i e d  C at al
ys i s  A G en e ra
 l
, 
20 1 4 ,
48 1

25

: 1 1

8 


6 6 ] P i na  MP  ,
I r u s t a S ,  M  M e n e n d e z  A  e t  a  C o m bu s t o n o f  Vo


l . i l a t i l e  O rg a n i c

C o m p o un d s  o v e r  P l at i n u m -

B as e d  C a ta y t l i c M e m b r an e s  [


.  I n d u s tr i al & Eng i nee r i n g

C he m i str
y 
R e s e arc h , 1 997 , 
3 6( 1 1

:  45 5 7 66 -




6 7 ]Q i  L , 
C hen g B  , 
Yu  J etal 

. H i
gh

s u r fa c e  a r e a  m e s o
p o r o u s  P t / Ti 0 2  ho l l o w  c h a n s

 i

i c i e n t  fo r m a l d e h y d e  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 a t  a m b i e n t  te m p e r at u r e  [ J ]
fo r  e f f . na o f
 J o ur 
 l

H a z a r do u s M at e r  i al s , 
20 1 6 ,
30 1

522 -

30 


6 8 ]  H u a n g  H  L e un g  ,
DYC . C omp l e t e  e l i m i n a t i o n  o f  i nd o o r  fo r m a l d e h

d eo ve r

su
pp o r t e d P t c a t a y s s w
t   l  i t h  e x tre m e l
y 
l ow  Pt  c o nte n t at  am b i e nt   te m p e r a t ur e  [ J ] ,  J o ur
n a l

of  Ca t a ysl i s ,2 0 1 1
, 
2 8 0( 1

: 6 0 7 -




6 9 ]N i eL ? 
Z h o u  P  Yu  J , , e
tal .  D e ac ti v a t i o n  a n d  r e g e n e r at i o n  o f P t / T  i 0 2  n an o s h e e t



y p e  c ata y s t s  w l i t h ex p o s e d ( 0 0 1 )  fa c e t s  fo r  r o o m  t e m p e r at ur e  o x i d a t i o n  o f

fo r m a l d e h
y d e[J] . J o urn al  o f  Mo l e c u l ar  C at a l y s i s  A C he m  i cal , 
20 1 4 , 
3 90

8) : 7

1 3 


70
] Xu
Z ,  Yu  J ,  J aro n i e c  M . E ff
i c e n t  c at a y t c  r e m o v a l  o f  fo r m a l d e h y d e  a t  r o o m
i 
 l i

te m p e r a u r e  u s n g  A l O O H  n a n o f l a k e s w
t i i t h  d e p o s i t e d  P t  [ J ]  A p p l i e d  C at a l y s . i s B

E nv i r o nm e n t a l , 
20 1 5 ,
1 63 (
1 63 ) : 3 06 -
1 2 


7 1
]
Mc ca l l i on  J S.

yn
t h e t i c  a d s o r b e n t  s a fe y  c o n q u e r s  o do r  [ J ] l , 1 9 94 

72 S p i veyJJ . C o m p e t e  c a t a l y t i c  o x d a t i o n  o f v o l at i l e  o r g a n i c s  [ J ]  I n d e n g c h e m r e s
l i  ,

[ ] 

1 98 7 ,
2 6( 1 1

:  2 1 65

80 


73
]
Wan g  C H , 
L nS S i
,  C h e n  C L  e t  a l  P e r fo r m a n c e  o f  t h e  s u pp o r t e d  c o pp e r  o x i d e

. 

c a t a l y s t s  fo r  t h e  c a t a l y t i c  i n c i n e r a t i o n  o f  a r o m a t i c  h y d r o c a r b o n s  [ J ]  C h e m o s p h e r e .


2 006 64( 3 ) 5 03 9

: 



7 4 ]  K o n s o l ak i s  M ,  C ar ab i n e i ro  S A ,  Ta v a r e s  P B ,  e t  a l  . R e d o x  p ro p e r ti e s  a nd  V OC

o x i d a t i o n  ac t
iv i t
yo f  Cu  c at a l y s t s  s u p p o r t e d  o n  C e i

x S mx O S  m i x e d  ox d e s  [ J ] i . J o ur
n a l

of  H a zar d o u s M ate r  i a l s ,2 0 1 3 ,


26 1

26 1 C) : 5 1 2 2 -

1 

7 5 ]D e i sD
m ar o a nn i de s  T VOC ox i d at i o n  o v e r  M n O  x  C eO 2  c at a l y s t s  p r e p a r e d


l i I .   
[ , 

by  a  co m b u s t i o n  m etho d  [ J ] .  A pp li e d  C at a l
y s i sB 
E nv i r o nm e nta l ,  2 0 0 8 ,  8 4


2) : 3 03


1 2 


7 6 ]  S c i re  S , 
Ri c c o b e n e  P M , 
Cr i s afu l l i  C  C er
ia .  su
p p o r t e d  g r o up  I B  m e t a l  c at a l y s t s  fo r

t he  c o m b us t i o n  o f  v o at i l l e  o r g a ni c  c o m
p o un
d s  a nd t h e p re fe r e n t i a l ox i d a t o n o f

 i   C O [




A pp l i e d  C at a l y s i s  B  E n v i r o n m e nt a l , 
20 1 0 ,
1 0 1



: 1 09 -

1 7 

 B a i  B  A r a nd i y a n  H 

77

L i  J  C o m p ar

i s o n  o f  t h e  p e r fo r m a n c e  fo r  o x d at o n  o f

 ?
. i i

fo r m a l d e h y d e o n n a n o  

Co  3 0 4 ,
2D -

Co  3 0 4 ,
an d  3 D Co -
 3 0 4 c at a l y s t s  [ J ]
 .  A pp l i ed

83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参 考 文 献

Ca a l y s i s  B  E nv r o nm e nt al ,  2 0 3 s1 42 43 ( 5 ) 6 77 83

t i 1 1
 : 



78
]
Wa n g R  , 
L i J  . E f fe c t s  o f p r e c u r s o r 
 a nd  s u l fa t i o n  on  O MS -

2  c ata l
y s t  o r  o x d at o n
f i i 

o f  e t h a n o l  a n d  a c e t a d e h y d e  a t  l o w  t e m p e r a t u r e s  [ J ]  E nv i r o nm e n t a l  S c i e n c e  &
l 
 .

Te c h no l o gy ,
20 1 0 ,
44 ( 1 1

:  428 2 7 -




7 9 ]  C ar r i l l o  AM C arr , 
i az o  J G .  C u  an d  C o  o x d e s  s u p p o rt e d  o n h a i  l l o y s i t e  fo r  t h e  t o t a l

o x i d ati o n  o f  t o uene[J]
l ,  App li e d  C a t a l y s i s  B  E n v i r o nm e n t a l , 
20 1 5 1 64 4
(, )
:  443 -

5 2 

S hi  C Wa n g Y  Z hu A eta
Mn xC o 3 x O  4s o l dso l uti o n ash i gh ef
i c i e n t

80 

 l   i
[ ] 5   , ,

c at al y s t s  fo r  l ow

te m p e r a t u r e  o x i d at i o n  o f  fo r m a l d e h y d e  [
J] . Ca t al y s i 

C o mm un i c ati o n s ,
20 1 2 , 
28

2 8 ) 1 8 :

22 


8 1
]  Z h ao  D Z ,
S h iC ,
L X S


et  a l  E nh an c e d  e . fe c t o f  w at e r  v a p o r  o n  c o m p l e t e

o x d at i o n  o f fo r m a d e h y d e  i n  a
i  l i r  w i t h  o z o n e  o ve r  Mn Ox  c at a l y s t s  a t  r o o m  tem
p e r at u r e




. J o ur
n al  o f  H a z a r d o u s M at e r
ia  l s ,2 0 1 2 , 
s2 3 9

2 4 0 (4) : 3 62

9 


82
]
Z hu  B , 
L iX S 5 S
un P , 
e t  al .  A  n o v e l  p r o c e s s  o f o z o n e  c at a y t i c  o x i d a t i o n  fo r  o w
 
 l l

c o n c e n t r at i o n  fo r m a l d e h d e  r e m o v a l  [ J
y ]
.  C hi n e s e  J o ur
n al  o f  Ca t al ys i s
, 
20 1 7 3 8
, (
1 0) 

1 7 5 9 69 -




83

赵朋 涛 吴振升 杨 学 , , 昌 ,
et a l .
双 级双 区 静 电净 化器实验研 究 沖 国 高等学 


电力 系 统及其 自 动化专业学术年会 ,
F 20 ,
1 4[ C ] 


84

许钟麟 空 气洁净技术原理 第 .

3 版 [
M ]

科 学 出 版社 ,
2 00 3 


85

国 家环 境保护 局 .
固 定污染源排气 中 颗粒物测定 与 气 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
M ]


中 国 环 境 科 学 出 版社 ,
1 99 6 


8 6 ]  L e o n ar d  G L M ,
it c hn e r  M , 
Se l f S A  .  E xper
i m e nt a l s tud
yo f  t h e  e f fe c t  o f  t u rb u l e n t

d i fu s i o n  o n  p re c p i t ato r  e f
ic i enc y[ J ] i .  J o ur na l of  A er o s o l S c i e nc e ,
1 9 8 2 1 3 , (
4) : 2 7 1


84 


87
]  C o o p e r m a n  P  P ar t i c l e  t r a n s p o r t  n  e l e c t r o s t at i c  p r e c p i t ato r s  [ J ]
. i i .  A t m o s p he ri c

E nv i ro n m e nt , 
1 982 , 
1 6 (6) : 1 5 68 9 -




88

杨秀峰 , 尤燕铭 .
静 电净化器伏 一

安特 性 的 实 验研 究 [
J] .
建筑热 能通风空 调 

20 1 2 ,
3 1



:  45 8 -




89

石零 陈文 , , 曹诗龙 .
线 网 极配伏安特性实验研 究





江汉大学 学报 ( 自 然科


学版 ),
20 1 7, 45



: 5

9 


90] 
i H Z o u z ou N M o r e a u E
N o ur 
,

,

? 
e t al  .  E f fe c t  of  rel at i v e hu m i d i t y o n c u rr e n t



v o l t ag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o f a n  e l e c t r o s t at i c 

 prec p i ta or[J]
t i .  J o ur
na l  o f  E l e c t ro s t at i c s , 
20 1 2 , 
7 0( 1



20 4 -




9 1
]
Yaw o o tt i  A ,  I n t r a  P  Ti p p ay aw o n g  ,
N ,  e t  al  . A n  e xp e r
i m en t a l  s t u d y  o f  r e l at v e

 i

hum i d it
y  a nd  a i r  f l o w  e f fe c t s  o n
 po s i ti v e  a n d  n e g a t i v e  c o r o n a  d i s c h a rg e s  i n  a  c o r o n a 

n e e d l e  ch arg e r  [ J ] , J n al  o f
o ur  E l e c t r o s t at i c s , 
20 1 5 , 7 7( 1 1 6 22 -



84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参 考 文 献


9 2 ]P o dl i ns k iJ 5  N i e wu l i s  A , 
M i ze r ac z y k  J ?  e t  al  . E S P  p e r fo r m a n c e  fo r  v a r
i o u s  d u s t

de n s i t i e s  [J ] . J o ur n al  o f  E l e c tro s tat i c s ,  2 0 0 8 ,
6 6(5

6) :  24 6 -

53 


9 3 ] M ach i daM ,  U t o M ,  Da i s uke K ur o g A i
,  e t  al  . M nO x C e 0 2B -

i n a r y  O x i d e s  fo r

C at a l
y ti c  N Ox  S o r p t o n a t L o w Te m p e r at u r e s
i    .  S o rp t i v e  R em o va l of NOx [


.  C hem i s tr


of  Ma te ia
r l s ,2 0 00,1 2

1 0) : 3 1 58 -

64 


94 ]  D up inJ C , 
G o n b e au D V 
, 
i n at i e r  P ? 
e t  a l  S y s t em at i c 
. XP Ss t ud i e s  o f m eta l  o x i d e s



hy dro x i d e s an d p e r o x i d e s  [J ]


.  P hy s i c al  C hem i s tr
y C hem c a
l Ph
ys ics i 
, 
2 000 , 
2 (6

: 1 3 1 9 

24 

9 5 ]  L i u  G  Yu e  R  J i a  Y  e t  a l  C a t a y t i c  o x i d a t i o n  o f  b e n z e n e  o v e r  C e Mn  o x des


. l i
, , ?


y n h e s i ze d  b y  f
t l ame  sp r ay  p y r o y s i s  [ J ] l .
颗粒学拫 (
PA RT I C U O L O G Y ) ,
20 1 3 1 ,


4) 

454 9 -




9 6] 
A nd RR 
, J
S TO , 
C hen  J G ,
e t al  .  E l e c t r o n  T r a n s fe r  E f fe c t s i n  O zo ne D e c om po s  i ti on

o n  S u p p o r t e d  M a n g an e s e  O x i d e  [ J ] . J n al  o f Ph y s c a l  C h e m
o ur  i i s tr
y B , 
200 1
, 1 0 5 ( 1 9) 

424 5 5 3 -




9 7 ]  L o n g L , 
Z h ao  J
? 
Ya n g L  , 
e t  al .  R o om Te m p e r a t u r e  C at a  l
y t i c  O z o n a t i o n  o f To u e n e

  l

ov er  Mn 0 2 /A l 20 3 J Ch ne se nal  o f
J o ur C at a y s s 20 3 2 (6) 904 6

.  i   l i 1 1 :  1 

_ _ _ [ ] ,  , 


9 8 ] M aC ,
Wa n g  D ,
X u eW ,
etal .  I n v e s t g at i on  o f  fo r m a l d e h y d e  o x d a t o n  ov e r
i 
 i i

C o 3 0 4 C e2 -

 a nd  A u/ C o 3 0 4 C e 0 2 -

 c at a l y s t s  a t  ro o m  te mp e r at u r e :  e f fe c t i v e  r e m ov a l  a n d

d e ter m i n at i o n o f   r e a ct i o n  m e c h a n i s m
[


.  E nv ir o nm e nt a l  S c i e n c e  &  Te c hno o gy l
, 
20 1 1


45(8) : 3 62 8 


9 9 ]  F u t a m u r a  S  Z h a n g  A  E i n a g a  H  e t a l  I n v o v e m e n t  o f  c a t a l y s t  m at e r a
, , ,
. l

i l s  i n

n o nt h e r m a l
 p asm a c hem i c a p o e s s n g o
l l r c f h a z a r d o u s a i r p o l l ut an t s  [ J ]
 i

 

.  Ca t a l y s i s  To d a y,

2 0 02 ? 
72( 3

^ )
:  25 9 65 -



8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