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镇海中学 2023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数学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钟,本次考试不得使用计算器,请考生将所有题目都做在答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
1. A  {x x  5x  6  0}, B  {x 1  x  3}, 则 A  B  ( )

A. {x 1  x  3} B. {x 1  x  3} C. {x 2  x  3} D. {x 2  x  3}

2.函数 f ( x)  2 x  x3  9 的零点所在区间为( )

A.  0,1 B. 1, 2  C. (2,3) D.  3, 4


a 1
3.设函数 f  x   ,则函数 f  x  的单调性(
 b ( a  0 , a  1) )
ax 1
A.与 a 有关,且与 b 有关 B.与 a 无关,且与 b 有关

C.与 a 有关,且与 b 无关 D.与 a 无关,且与 b 无关

4.已知等差数列 an  ,则 k=2 是 a1  a11  ak  a10 成立的( )条件

A.充要 B.充分不必要 C.必要不充分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5. 已知直线 a,m,n,l,且 m,n 为异面直线,m  平面  ,n  平面  .若 l 满足 l  m ,

l  n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l / / B. l   C. 若     a ,则 a / / l D.   

         


6.已知 e1 , e2 是单位向量,且它们的夹角是 60 .若 a  e1  2e2 , b   e1  e2 ,且 | a || b | ,则  

( )

A.2 B. 2 C.2 或 3 D.3 或 2


5sin x
7.函数 f  x    x cos x 在  2 , 2  上的图象大致为( )
ex

A. B.

{#{QQABBQCAogAAABBAAQgCUwE4CAIQkBGAACoOAEAIoAAAyANABAA=}#}
C. D.

3
8.设实数 x, y 满足 x  , y  3 ,不等式 k (2 x  3)( y  3)  8 x3  y 3  12 x 2  3 y 2 恒成立,则实数
2
k 的最大值为( )

A. 12 B. 24 C. 2 3 D. 4 3

二、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

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6 分,部分选对的得部分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9.已知复数 z1 , z2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有( )

A. z12  z12 B. z1  z2  z1  z2 C. z1 z2  z1  z2 D. z1  z2  z1  z2

10.已知 f  x  ,g  x  的定义域为 R ,且 f  x   g 1  x   a( a  0 ),g 1  x   g 1  x  ,

若 f  x  2 为奇函数,则( )

A. g  x  关于 x=1 对称 B. g  x  为奇函数 C. f  2   0 D. f  x  为偶函数

   ay  3x 2  y 2  , a  0 , P  x0 , y0  为曲线  上动
2
11.已知 O 为坐标原点,曲线  : x 2  y 2

点, 则( )
A. 曲线  关于 y 轴对称 B. 曲线  的图象具有 3 条对称轴
 9 
C. y0    a, a  D. OP 的最大值为 3a
 16 

三、填空题:本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c
12. 在 ABC 中,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 ,已知 a sin 2 B  sin 2 A  a sin A cos C .

2
角B=
13. 镇海中学举办大观红楼知识竞赛,该比赛为擂台赛,挑战者向守擂者提出挑战,两人轮
流答题,直至一方答不出或答错,则另一方自动获胜,挑战者先答题,守擂者和挑战者每次
1
答对问题的概率都是 ,每次答题互相独立,则挑战者最终获胜的概率为 .
2
14.在四面体 P  ABC 中, BP  PC ,  BAC  60 ,若 BC  2 ,则四面体 P  ABC 体积的最

大值是 ,它的外接球表面积的最小值为 .

{#{QQABBQCAogAAABBAAQgCUwE4CAIQkBGAACoOAEAIoAAAyANABAA=}#}
四、解答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77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 .( 13 分 ) 在 V ABC 中 , 内 角 A , B , C 的 对 边 分 别 为 a , b , c , 向 量

r r r r
m  (b  a, c), n  (sin B  sin C , sin A  sin B) ,且 m ∥ n .

1
(1)求 A;(2)若 V ABC 的外接圆半径为 2,且 cos B cos C   ,求 V ABC 的面积.
6

16. (15 分)已知 Tn 为正项数列{an}的前 n 项的乘积,且 a1=3, Tn  an ,数列 {bn } 满


2 n 1

足 bn  kan  n .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 {bn } 为递增数列,求实数 k 的取值范围;

17. (15 分)某款游戏预推出一项皮肤抽卡活动,玩家每次抽卡需要花费 10 元,现有以下

两种方案.方案一:没有保底机制,每次抽卡抽中新皮肤的概率为 p1 ;方案二:每次抽卡抽

中新皮肤的概率为 p2 ,若连续 99 次未抽中,则第 100 次必中新皮肤.已知 0  p2  p1  1 ,玩

家按照一、二两种方案进行抽卡,首次抽中新皮肤时的累计花费为 X , Y (元).

(1)求 X , Y 的分布列;

(2)求 E  X  ;

(3)若 p1  2 p2  0.02 ,根据花费的均值从游戏策划角度选择收益较高的方案.

100
: 0.99  0.37 .

x2 y2
18. (17 分)已知椭圆 C :   1( a  0 , b  0 )的左、右焦点
a2 b2
1  
分别为 F1 、 F2 ,离心率为 2 ,经过点 F1 且倾斜角为   0     的直
 2
线 l 与椭圆交于 A 、 B 两点(其中点 A 在 x 轴上方),△ABF2 的周长为

8.

{#{QQABBQCAogAAABBAAQgCUwE4CAIQkBGAACoOAEAIoAAAyANABAA=}#}
(1)求椭圆 C 的标准方程;

(2)如图,将平面 xOy 沿 x 轴折叠,使 y 轴正半轴和 x 轴所确定的半平面(平面 AF1 F2 )与

y 轴负半轴和 x 轴所确定的半平面(平面 BF1F2 )互相垂直.


1 若  ,求三棱锥 A  BF1 F2 的体积,
3

2 若   ,异面直线 AF1 和 BF2 所成角的余弦值;
3
 
3 是否存在   0     ,使得 △ABF2 折叠后的周长为与折叠
 2
15
前的周长之比为 ?若存在,求 tan  的值;若不存在,请
16
说明理由.

19.(17 分)在几何学常常需要考虑曲线的弯曲程度,为此我们需要刻画曲线的弯曲程度.

考察如图所示的光滑曲线 C : y  f  x  上的曲线段 »
AB ,其弧长为 s ,当动点从 A 沿曲线段

»
AB 运动到 B 点时, A 点的切线 l A 也随着转动到 B 点的切线

lB ,记这两条切线之间的夹角为  (它等于 lB 的倾斜角与 l A

的倾斜角之差).显然,当弧长固定时,夹角越大,曲线的弯

曲程度就越大;当夹角固定时,弧长越小则弯曲程度越大,

因此可以定义 K  为曲线段 »
AB 的平均曲率;显然当 B 越
s

接 近 A , 即 s 越 小 , K 就 越 能 精 确 刻 画 曲 线 C 在 点 A 处 的 弯 曲 程 度 , 因 此 定 义

 y
K  lim  3
(若极限存在)为曲线 C 在点 A 处的曲率.(其中 y ', y '' 分别表示
s
1  y 
s 0
2 2

y  f  x  在点 A 处的一阶、二阶导数)

(1)求单位圆上圆心角为 60o 的圆弧的平均曲率;

x2  1
(2)求椭圆  y 2  1 在  3,  处的曲率;
4  2

2 2 y 
(3)定义   y   为曲线 y  f  x  的“柯西曲率”.已知在曲线 f  x   x ln x  2 x 上
1  y  
3

存在两点 P  x1 , f  x1   和 Q  x2 , f  x2   ,且 P, Q 处的“柯西曲率”相同,求 3 x1  3 x2 的取值

{#{QQABBQCAogAAABBAAQgCUwE4CAIQkBGAACoOAEAIoAAAyANABAA=}#}
范围.

答案:

CBDBCDCB

9. BC 10. ACD 11.ABC

3 16
12.60° 13.1/3 14.
3 3

11.【解析】
将 x 用  x 替换代入方程,方程不变,故曲线关于 y 轴对称,A 正确;
令 x  r cos  , y  r sin  ,代入整理可得 r  a sin 3 ,

其中 r  x 2  y 2  0 ,  为点  x, y  所在终边对应的角度,且    0, 2π  ,

 π   2π   4π 5π 
因为 r  0 ,故    0,  U  , π  U  ,  ,
 3  3   3 3 
 4π 5π  3π
因为曲线关于 y 轴对称,故    ,  对应的图象关于   轴(即 y 轴对称)对称,
 3 3 2

注意到 r  a sin 3 关于  的周期为 ,
3
π 5π x
故曲线也关于   和  (即 y   )对称,
6 6 3
故 B 选项正确;
a 2  9
y0  a sin 3 sin   sin   3  4sin 2      a,  ,C 正确;
4  16 

OP  r  a sin 3  a ,D 错误;

综上,选 ABC.

   ay  3x 2  y 2   x 4   2 y 2  3ay  x 2  y 4  ay 3  0 ,该方程关于 x 2 有解,


2
C 另解: x 2  y 2

 9 
由实根分布可知 y0    a, a  .
 16 
3
8 y 2  2  3 x 2  y 2 2  3
a a    a x 2  y 2
D 另解:  x 2  y 
2 2
 8 y 2  3x 2  y 
2 2
   2 ,
8 8 3

解得 OP  x 2  y 2  a .

 
15. 解:(1)由已知 m ∥ n ,即 c(sin B  sin C )  (b  a)(sin A  sin B)  0 ,

由正弦定理得 c(b  c)  (b  a)(a  b)  0 ,即 bc  c 2  a 2  b 2  0 ,


5

{#{QQABBQCAogAAABBAAQgCUwE4CAIQkBGAACoOAEAIoAAAyANABAA=}#}
b2  c 2  a 2 1 π
整理得 b 2  c 2  a 2  bc ,即 cos A   ,又 A (0, π) ,故 A  ;
2bc 2 3
π 2π 1
(2)因 为 A  ,所以 B  C  ,则 cos( B  C )   ,
3 3 2
1 1 1 1 1
即 cos B cos C  sin B sin C   ,又 cos B cos C   ,所以 sin B sin C    .
2 6 2 6 3
因为 ABC 的外接圆半径 R  2 ,
b c bc 1 16
所以由正弦定理可得 sin B sin C    2
 ,所以 bc  ,
2R 2R 4R 3 3
1 1 16 3 4 3
所以 S ABC  bc sin A     .
2 2 3 2 3

16.

(1) an  3n
1
(2)由bn 1  bn  0 恒成立得k 
6

17. 【解析】

 k
k
1  p2 10 p2 , 10  N
1 *
k
k
(1) P  X  k   1  p1  10
1
p1 ,  N *
, P  Y  k  
 .
10 1  p 99 , k  1000
 2


10
(2) E  X   10 k 1  p1 
k 1
p1  ;
k 1 p1
10
(3) E  X    500 ;
p1
99
10
E Y   10 k 1  p2  p2  1000 1  p2    990 1  p2   1000  990  0.37  633.7 ,
k 1 99 99

k 1 p2

因为 E  X   E Y  ,故选择方案二.

18. 解:(1)由椭圆的定义知: AF1  AF2  2a, BF1  BF2  2a ,

所以 △ABF2 的周长 L  4a  8 ,所以 a  2 ,

{#{QQABBQCAogAAABBAAQgCUwE4CAIQkBGAACoOAEAIoAAAyANABAA=}#}
1 c 1
又椭圆离心率为 2 ,所以  ,所以 c  1 , b 2  a 2  c 2  3 ,
a 2
由题意,椭圆的焦点在 x 轴上,

x2 y 2
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 1;
4 3
(2)①

x2 y 2
由直线 l : y  0  3  x  1 与  1,
4 3
 8 3
 
联立求得 A 0, 3 ,(因为点 A 在 x 轴上方)以及 B   , 
 5 5

3 ,

6 11 3
| AF1 | 2,| BF1 | ,V  | BF1 || F1F2 | sin1200 | AF1 | sin 600 
5 32 5
15 1
②由 A F2  B F2  A B  , AF2  BF2  | AB | 8 ,故 AB  A B  ,
2 2
O 为坐标原点,折叠后原 y 轴负半轴,原 x 轴,原 y 轴正半轴所在直线为 x , y , z 轴建立

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3 8 
F1  0, 1, 0  , A  0 ,0 , 3  , B  3,  , 0  , F2  0,1, 0  ,
5 5 
   3 13 
 
F1 A  0,1, 3 , BF2   
 5
3, , 0  .
5 
 
  F1 A  BF 2 13
记异面直线 AF1 和 BF2 所成角为  ,则 cos   cos  F1 A, BF2      ;
F1 A BF2 28

②设折叠前 A  x1 , y1  ,B  x2 , y2  ,折叠后 A ,B 在新图形中对应点记为 A ,B ,A  x1 , y1 , 0  ,

B  x2 , 0,  y2  ,

my  x  1

,得  3m  4  y  6my  9  0 ,
2 2
将直线 l 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  x 2 y 2
   1
4 3

{#{QQABBQCAogAAABBAAQgCUwE4CAIQkBGAACoOAEAIoAAAyANABAA=}#}
6m 9
y1  y2  , y1 y2  ,
3m2  4 3m2  4
在折叠后的图形中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原 x 轴仍然为 x 轴,原 y 轴正半轴为 y 轴,

原 y 轴负半轴为 z 轴);

 x1  x2   x1  x2    y1  y2 
2 2 2
AB   y12  y2 2 , AB  ,

1
 x1  x2    y1  y2    x1  x2 
2 2 2
所以 AB  A B   y12  y22  ,(i)
2
2 y1 y2 1
又 
 x1  x2 
2
  y1  y2  
2
 x1  x2 
2
 y12  y22 2,

 x1  x1    y1  y2   x1  x2
2 2 2
所以   y21  y21  4 y1 y2,(ii)

1
 x1  x2    y1  y2 
2 2
由(i)(ii)可得   2 y1 y2 ,
4
2

因为  x1  x2    y1  y2   1  m
2 2 2
   y1  y2 2   14  2 y1 y2  ,
 

 6m  2 36   1 18 
2

2
所以 1  m  2    2      ,
 3m  4  3m  4   4 3m  4 
2

2 2
 1 m   1 18 
即 144  2    2  ,
 3m  4   4 3m  4 

12  12m 2 1 18 2 28
所以   ,解得 m  ,
2
3m  4 2
4 3m  4 45
 1 3 35
因为 0    ,所以 tan    .
2 m 14

{#{QQABBQCAogAAABBAAQgCUwE4CAIQkBGAACoOAEAIoAAAyANABAA=}#}
3 3
另解:设 | AF1 | ,| BF1 |
2  cos  2  cos 
由三余弦定理可知, cos ABF   cos 2  ,在三角形 ABF1 中,由余弦定理

 2 1 2
| A ' B ' |  (| AB |  )
 2 联立解出
| A ' B ' |2 | AF |2  | BF |2 2 | AF || BF | (  cos 2 )
 1 1 1 1

28 3 35
cos 2   , tan  
73 14

19. 【解析】

π

(1) K   3 1.
s π
3
1 1 3
  
x2 x x2  2 1 x2  2 x2  x2  2
(2) y  1  , y     1   , y     1    1   ,
4 4 4  4 4  16  4 

3 2 16 7
故 y  , y   2 ,故 K  3
 .
x 3
2 x 3
49
 3 2
1  
 4

1 2 2 y  2 2 2 2
(3) f   x   ln x  1 , f   x   ,故   y     ,其中 s  3 x ,
1  y   x ln x  3 3 s ln s 
3 3 3
x

t ln t t
令 t1  3 x1 , t2  3 x2 ,则 t1 ln t1  t2 ln t2 ,则 ln t1   ,其中 t  2  1 (不妨 t2  t1 )
t 1 t1
 1 1  1
令 p  x   x ln x 吗,p  x   1  ln x  p  x  在  0,  递减,在  ,   递增,故 1  t2   t1  0 ;
 e e  e

t ln t 1  2  t  1 
令 h  t   ln  t1  t2   ln  t  1  ,则 h  t   2 
ln t  0,
t 1  t  1  t 1 

2  t  1
(自行补证 ln t  t  1  )
t 1
则 h  t  在 1,   递增,又 lim h  t   ln 2  1 , lim h  t   0 ,故 ln  t1  t2    ln 2  1, 0  ,
t 1 t 

2 
故 3 x1  3 x2  t1  t2   ,1 .
e 

{#{QQABBQCAogAAABBAAQgCUwE4CAIQkBGAACoOAEAIoAAAyANABAA=}#}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