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专业品质的班级管理的教育思路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第 30 卷 (2010 年) (2010)

第3期 第 26-29 页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Vol. 30
No.3 P26-P29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更具专业品质的班级管理的教育思路 *
■李伟胜
摘 要:班级管理应该是不亚于学科教学和传统德育活动的甚至比之更具综合性的专业性的教育活动。为
了证明这一判断,需要清晰地辨别出其独到的教育思路。这一思路就是学生个体的精神生命在班级群体交往中得
以成长的内在机制,即
“学生个体的精神生命”在班级中得到“敞现 - 交流 - 辨析 - 提升”的过程。就其定位来说,
它相当于各门学科中超越具体教学模式、教学技法的教学过程内在逻辑。因此,尽管这一教育思路可以参照一次
班级活动的过程来理解,但运用它的最合适单位其实是学生成长中的某个事件、某个发展问题的解决过程。
关键词:班级管理;专业品质;教育思路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0)03-0026-04

班级管理 ①应该是不亚于学科教学和传统德育活 情形是:平面罗列各种事务处理方法,难显班主任专业


动的甚至比之更具综合性的专业性的教育活动。这是 智慧,反而让许多教师无所适从、身陷烦琐事务而难以
因为,
“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 自拔,或者让一些教师“小智若神”,因为一些暂时有效
社会培养着新人” 。具体到学校教育领域中,
〔 1〕
一个通 管住学生(而非管“活”学生)的绝招而沾沾自喜。它所
俗的说法就是
“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孩子过明天的 追求的目标是:使班级教育工作既有更高效率又有更
生活”。这注定了教育是一件充满理想也充满不确定性 高境界,使班主任教师既有更多专业能力,还有更高的
的事业。因此,学校教育不能只关注对已有知识的学 专业智慧和专业品位。
习,否则,就有可能教不好
“今天的孩子”,反而让“昨天 在这样的班级管理方法系统中,教育思路是班级
的知识”压制了他们,更难以让他们过好“明天的生 管理作为综合性教育活动的核心主线。就其定位来,它
活”,因为 肯定会需要更多的新创造。如
“明天的生活” 相当于各门学科中超越具体教学模式、教学技法的教
此理解学校教育,我们就会注意到:仅仅靠各门学科的 学过程内在逻辑。②它是将旨在提升学生精神生活质量
知识教学是难以承担培养新人的重任的,时代呼唤着 的班级教育理念 〔 2〕
落实于具体教育活动的第一层方
我们开发班级管理这一更具有综合性的专业领域的教 法。相对于后面更具有操作性的方法而言,教育思路更
育价值。 体现出一种内在的教育工作智慧,并能内蕴于所有班
因其综合性很强,班级管理能发挥出超越其他教 级教育活动之中。
育活动(如学科教学和单项德育活动)的、独到的教育 一、
辨析班级教育思路的前提
价值。不过,也正因为其综合性强,以至于人们难以充 在我们看来,作为班级管理专业性质标志之一的班
分把握,导致出现人们没有辨清其专业特征而将其混 级教育思路,既有别于以学习人类文化知识为主的教
同于教育活动之外的附属工作或无需教育思想的事务 学过程中的几个步骤或环节,也有别于其他学科所见
性、技能性工作。针对这样的情形,我们有必要更深入 的发展机制(如社会学所见的社会化机制),更有别于
地理解班级管理中的教育思路,也就是班级发挥育人 被庸俗地认同的事务处理方式。考察这样的教育思路,
价值的内在机制。这成为我们理解其专业性质的一个 首先需要确立三个前提。
关键因素。 1.思考的基础:对学生发展过程的一种理解
我们需要辨析的班级教育思路,是由教育思路、基 为了着力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质量,包括他们在班
本策略、
主要措施、
常见技法四个层次组成的班级管理 级中的生活质量,我们把学生在学校教育(包括班级管
方法系统的最高层次。这一方法系统所要超越的常见 理)中的发展过程看作是“个体经验世界”与“人类文化
①在这里,沿用
“班级管理”这一惯用术语,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用以指称通过班级展开的各种教育活动。它包括不同学者分
别表述为班级建设、班级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班级教育、
班级经营的内容。
* 本文系 2008 年上海市级教育科研重点项目《建设民主型班级的深化研究》
(项目编号:
A082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李伟胜(1967-),
男,湖北人,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学校管理研究。
第3期 李伟胜:更具专业品质的班级管理的教育思路 27

世界”

之间相互沟通并使前者得以不断丰富内涵和提 静态的空间关系而言,个体经验世界属于学校生活世
升境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类文化的主要作用是滋 界的一部分,它与后者的其他部分之间相对区分;就动
养学生生命,人类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学生精神生命 态的相互作用而言,个体经验世界与学校生活世界相
的有机部分,并由此培养学生参与人类文化世界的更 互沟通,并在此过程中融入后者、拓展自身,同时拥有
新进程。 超越后者。其中,
后者、 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两者之间
学生个体的精神生命
2.思考的原点: 的沟通。
与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相比,学生在班级管理中 3.思考的线索:个体精神生命在班级群体中
的发展过程更具有综合性、
整体性、
开放性。相应地,用 的成长机制
以思考班级教育思路的原点,也应有自身的独到之处。 个体经验世界与学校生活世界相互沟通的过程,
其中,就班级管理中的师生关系而言,它与教学过程中 也就是个体获得成长的过程。具体到班级中,就是学生
师生关系的最大不同在于:班主任的作用方式更多地 个体与其他班级成员(包括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的交往
表现为幕后的支持、鼓励、帮助,学生则更突出其发展 过程。
主体的主动作用。学生是班级管理中的发展主体,而且 对于学生在班级中的发展来说,社会学及其他许
这种发展主体的地位应该落实在具体的学生个体身 多学科的研究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社会学早已从不
上。因此,我们可以选择
“学生个体的精神生命”作为理 同角度揭示:个体的发展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而且个
解班级教育思路的原点。从具体的可操作的角度来看, 体在不同性质的群体 (如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或社会
我们可以选择“个体经验世界”来具体描述这个原点。 组织)中的发展在内容及其机制等方面有所不同。相比
我们可用图 1 理解学生在学校生活 (包括班级生 于这类研究,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主动选择
活)中的发展情形。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个体经验世界 来思考班级教育思路。
与人类文化世界(学校生活世界为其代表)的关系,并
一是超越自然发展,让学生追求自觉主动的成长。
非相互面对甚至相互分立的两个不同世界的关系。就
当我们了解到社会学、心理学等揭示的个体发展机制
后,就班级管理而言,我们可以将其中更多“不自觉的
知识
自然生长”转变为学生“更为自觉的主动成长”。为此,
师生 学习 内环:个体经验世界
就有必要根据新的教育目标,重整班级中流于放任或
交往 生生 外环:人类文化世界
者被视作额外事务的学生生活,将其转化为师生自觉
交往
与家庭教 主动地开展的教育活动。
育的联系 其他 二是超越个体的自发交往,主动利用群体交往的
与社会教 内容 影响。相比于青少年在其他环境中的发展,学校教育有
育的联系 更为系统的内容、更具专业素养的教师,还有更多的伙
伴与他一起成长。可惜的是,许多人往往只关注到了前
图 1 “个体经验世界”
与“人类文化世界” 两个因素,而且只注意到教师掌握的学科知识优势,却

②叶澜教授对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的论述,为我们此处的思考提供了重要启发。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载于《教育研究》2002
年第 5 期)一文中,叶澜教授把“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式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描述为四个环节:
(1)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
动,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
体验、
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开发学生的“原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
程中的资源生成;
(2)在教师初步汇集资源的基础上,
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 ;
“生长元”(3)通过网络式的生生、师生多向互动,
形成对“生长元”多解的“方案性资源”;
(4)教师汇集不同的方案性资源,组织学生一起进行讨论、比较、评价、互补、修正,形成较不同
方案性资源更为丰富、综合、
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她还指出:
“以上四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过
程的展开逻辑环。在一节课上这一教学展开逻辑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简化之。它可以占满整个一节课,也可以超过一节课,还可以在
一节课上有两次或三次的呈现。总之,这不是根本性的,更重要的是教师对这一展开逻辑环内涵和意义的理解,
并结合自己教学实践
的具体构建。”后来,这一过程被重新描述为教学过程的三个分析单位:有向开放——
—交互反馈——
—集聚生成。参阅叶澜.“新基础教
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73- 274.
③这一对概念,源自叶澜教授在论述教学过程任务时所用的概念。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载于《教育研究》2002 年第 5 期)一
文中,叶澜教授把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定位为:使学生努力学会不断地、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努力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
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富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
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另参阅叶澜.
“新基础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265.
28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2010 年

忽视了师生、
生生间的群体交往,结果导致学生虽有系 活品位。
统的知识学习,但在群体交往方面处于自发状态。追求 三、
班级教育思路的具体应用
符合时代需要的新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 尽管上述教育思路或育人机制具有自身的独特
的 〔 3〕
“民主型班级” ,显然可以在这方面有更多的主动 性,但在诸多实验学校的实践研究中,班主任们往往首
作为,包括主动开发和利用群体交往的影响,但又不让 先将其类比于一节课教学过程的几个步骤或环节,以
它沦为僵化地管制学生的手段。 便加深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一节班会的活动过程,举例
二、体现班级育人机制的教育思路 说明如何具体应用“敞现 - 交流 - 辨析 - 提升”
的教育
根据上述前提,班级教育思路,即学生个体的精神 思路。
生命在班级群体交往中得以成长的内在机制可以被描 一步一步实现有效的主动沟通 ④

述为:每一位个体的精神生命在班级生活场景中相互 初二(1)班以《主动沟通》为题的班会,旨在通过对
敞现,在真诚的交往中交流和辨析精神生活内容,并在 十四岁生日仪式和上次《父母是你特别的朋友》主题班
此过程中获得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提升精神生命 会的回顾体验及身边的典型事例,帮助学生感悟缓解
质量。这可以简要地表述为“学生精神生命”在班级中 亲子冲突、达到更好状态的策略。其中,尤其值得注意
得到“敞现 - 交流 - 辨析 - 提升”的过程。 的是两个方面:其一,积极有效的沟通;其二,自己有更
敞现。让学生的真实生活内容尤其是其真实的成 为成熟的行为表现。以此为主线,进一步思考什么是双
长体验得以在班级中主动呈现,从而形成最真实也是 嬴的策略,从而尽量避免“不满—冲突—冷战”这样的
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在此过程中,
“个体精神生命”向着 应对模式。将其聚焦就是:让学生感悟自己在自我发展
更多人的精神生命、向着大家共同拥有的更开阔的精 过程中应该主动承担的责任,而不是被动接受关爱。为
神生活世界开放,同时也为接受其他人和人类文化的 使活动取得实效,服务于学生的真实成长,此次班会有
影响提供基础。例如,通过谈话、
周记等,让学生放心地 如下主要步骤:
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1)回顾成长感受。主要有:播放十四岁生日仪式
交流。将敞现出来的真实生活内容作为教育资源, 的录像片段;思考“十四周岁意味着什么”;播放上次班
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反思和提炼。为此,要在学生之间、 会的录像片段;讨论交流。
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
充分交流各自的成长体 (2)主动面对成长的烦恼。由身边的亲子沟通的小
验和人生智慧,
让每位学生的 在开放中
“个体精神生命” 故事开始,开展小组讨论:如何更好地解决亲子沟通问
得以丰富内容,并构成班级共同拥有的精神生活内容。 题,并提炼感悟。
例如,在学生袒露自己内心世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 点评:
流对班级生活和个体发展中的某些事情的看法。 这两个步骤主要体现着班级教育思路的第一、二
辨析。这是最需要教师教育智慧和学生生命智慧 两个环节——
— “敞现”与“交流”。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
的一环,
即运用不断增强的思维能力和人生经验,辨别 活动,主动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新烦恼,从学生自己的生
已经敞现出来的真实生活的内容构成、形成原因、成长 活中挖掘教育资源,并逐步聚焦到新阶段的成长需要。
体验、生活境界。这既是对智慧的运用,也是增进智慧 这就超越了两种情形:一是只顾成人的考虑,甚至
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
“个体精神生命”和 是“鸵鸟”式地迷恋于成人构想的低效的 ,
“德育游戏”
整个班级共同拥有的精神世界的内容与品质得到学生 完成预定事务,却忽视了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内容;二
的透彻理解,从而为其作出明智的选择奠定基础。 是只是零散地、肤浅地呈现学生生活中的部分内容,缺
提升。群体交往最终应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 乏对学生生活的整体把握,更缺乏对学生当前成长需
着每一位学生在面对已经得到辨析的精神世界时,要 要的聚焦。
主动作出明智的选择。其中,既有个体精神生命和班级 (3)感悟自己的责任。呈现一次问卷调查(你有
“小
精神世界的拓展,也有个体和班级精神生活境界的提 孩子气”行为吗?)的结果,让学生领悟:你表现得越小
升,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有效培养。这都 孩子气,你的父母越把你“拴劳”。在此基础上讨论实现
意味着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即班级发展目标的 亲子双赢的对策,从而理解到主动沟通的必要性。
实现。例如,组织学生对不同的交友行为进行充分讨 点评:
论,形成有充足理由的、明智的选择,包括组织更高雅 这一步骤紧承前面的“敞现”与“交流”,推进到“辨
的文化活动。这既能充实学生的学校生活内容、满足学 析”这一环节。如果只是平面地交流学生的思想,那可
生的多元文化生活需求,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生 能依然是在最初的水平上丰富思想内容,却难以理清

④原作者:上海市曹杨二中附属学校缪红。参阅本课题成果之一陆桂英主编.建设民主集体,共创阳光人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7.117- 119.本文采用的是该案例的概述,点评意见为本文作者所写。
第3期 李伟胜:更具专业品质的班级管理的教育思路 29

头绪,更难以在后面获得实质性的认识上的提升和行 长体验为参照的考察单位。它可能恰好与一般理解的
为上的高追求。 外在时间单位或事件单位一致,但并不局限于此,因为
这一环节其实最需要班主任的专业智慧,即帮助 也许在后者之中有着多个这样的成长事件,也许一个
未成年人理解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实质,尤其是 成长事件包含多次活动、多节课。例如,上述每一步骤
主动地从自身寻找原因和对策,主动地承担起发展责 “敞现 - 交流 - 辨析 - 提升”
的实施过程均可以展开为
任。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逐步成长为成熟的发展主 这四个环节,而这次班会也可以成为班级系列主题活
体,而不是一味依赖成人的带领或呵护。 动中的一个环节。辨析与之相应的思考单位的关键在
(4)点明主题,深化内涵。提出希望,发出建议(
《我 于着眼于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哪些事件、哪个问题的
们怎样与父母沟通—— ),让每一位
—给同龄人的建议》 解决。显然,要理解这种更具有综合性、特殊性的教育
学生都能主动承担应有的责任,促进自我发展,回报父 思路,需要有更高的教育智慧,如理解教育活动的复杂
母和社会。 性〔 4〕。
点评: 参考文献:
这一步骤着力于“提升”,使得学生从情感到理智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
—教育
都有实质性的、向更高境界的发展,而不是停留于原 世界的今天和明天〔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36.
有的发展水平,更不是停留于连自己都不相信的空洞 〔2〕李伟胜.试析新世纪班级建设的目标〔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的套话之中。如果后续的班级活动能够继续强化这方 (3);
2004, 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建设新型班级〔M〕.天津:
面的实际行动,可望使学生成功地解决与家长主动沟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5.
通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发展主动权,创造 〔3〕李伟胜.试析班主任的系统工作思路〔J〕.福建教育,
2007,(9).
更好的家庭生活和学习生活,切实提高自己的生命质 李伟胜.辨析班级管理的境界,追求学生的发展〔J〕.班主任之
量。 友,2008,(7);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建设新型班级〔M〕.天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是通过一节班会的过程 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112- 141.
来例说班级教育思路,但是,在将此教育思路应用于实 〔4〕叶 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
践时,真正适用的思考单位并不是一般理解的一次活 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一节课等参照外在的物理时间的常用单位,
动、 而是学
生成长中的某个事件、某个发展问题的解决过程。这是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上海 邮
一个以学生精神生命成长为参照系、以一种内在的成 编 200062

More Professional Educational Approach in Classroom Management


LI Wei-she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Classroom management is a kind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ctivity which is even more comprehensive
and professional than the discipline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moral activities. In order to prove this, the educational
approach included in it should be identified. This approach is the inner mechanism by which the individual student’s
spiritual life improves in the group communication and it is also the process of “unfolding -communicating -
discriminating-improving”of “the individual student’s spiritual life” . As an inner logical teaching process, classroom
management surpasses the concrete teaching modes and techniques. Therefore, though this teaching approach can be
understood by referring to a classroom activity, the most suitable unit of applying it is a certain event in students’
growth or a process of resolving problems.
Key words: classroo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haracter; educational approaoh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