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54






2

國立故宮博物院舊藏歷代帝后圖像,清代貯於南薰殿,民國初年撥歸古物陳列所,後歸國
立中央博物院保管。此批南薰殿帝后畫像裝裱的黃綾上,全部鈐有古物陳列所﹁寶蘊樓書畫錄﹂
印,且其文物編號皆以﹁中畫﹂起始。
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高宗敕令將內務府庫所藏歷代帝后圖像,及工部庫中貯藏的
明代帝后冊寶,併藏於南薰殿,並令補綴重裝。掛軸裱作用金黃綾,天地明黃,壽帶綾邊。乾
隆十四年︵一七四九︶高宗作︿御製南薰殿奉藏圖像記並詩﹀一文,並刻為碑,立於殿前。其
後,仁宗嘉慶二十年︵一八一五︶編纂︽石渠寶笈三編︾,將南薰殿歷代帝王帝后像編入其中。
受命編纂之胡敬︵一七六九 一八四五︶另撰︽南薰殿圖像考︾,書中對於南薰殿收藏圖像淵


源流傳,收存考訂,記述詳細。
本次出版依照︽石渠寶笈三編︾和︽故宮書畫錄︾著錄,分別收錄歷代帝后像六十七軸,
以及︽歷代帝王半身像︾冊、︽宋代帝半身像︾冊、︽宋代后半身像︾冊、︽元代帝半身像︾
冊、︽元代后半身像︾冊、︽明代帝后半身像︾冊與︿明人畫出警入蹕圖﹀兩卷,將畫作按照
﹁立軸、冊頁、長卷﹂裝裱形式,依序分輯為套書兩冊,採全彩圖版印製出版。這批南薰殿圖
像最重要有南宋馬麟︵活動於西元十三世紀︶所繪道統五像,包括伏羲、帝堯、夏禹、商湯和
周武王,其他另有梁武帝、唐高祖、唐太宗、後唐莊宗等像。宋代帝后坐像共有二十九軸,宋
代帝半身像一冊,宋代后半身像一冊;元代帝后像並沒有掛軸,只有元代帝半身像,元代后半
身像各一冊;明代帝王坐像有二十六軸︵其中包括明興獻王坐像︶,明代后像僅有孝慈高皇半
身像一軸;另有明代帝后半身像兩冊,帝與后同裱為一冊。
本院於民國四十五年︵一九五六︶出版︽故宮書畫錄︾,十年後再刊增訂本。其後於民國
七十八年︵一九八九︶起,陸續編輯出版︽故宮書畫圖錄︾共三十二冊。﹁南薰殿帝后圖像﹂
除因納入本院專題特展,被收錄於圖錄之外,只曾單件發表,未曾系統性地完整發表刊印。此
次因合輯出版,以廣流傳。
國立故宮博物院 院長

3
4
凡例
一 此套書收錄故宮紫禁城南薰殿,中央博物院運臺之南薰殿歷代帝王帝后圖像,未收錄者為至聖先賢半身
像冊、聖君賢臣半身像冊、歷代聖賢半身像冊、明太祖御筆︵一︶、︵二︶冊,茲編不錄。
二 故宮舊藏歷代帝后圖像,清代貯於南薰殿,民國初年撥歸古物陳列所,後歸中央博物院保管。此批典藏
編號皆以﹁中畫﹂起始,意味其來源為中央博物院,其前身為古物陳列所。
三 清宮庋藏南薰殿歷代帝王帝后像,嘉慶二十年︵一八一五︶,編纂石渠寶笈三編,即收入其中。受命編
纂之胡敬另撰寫南薰殿圖像考,書中對圖像淵源流傳,收存考訂,記述詳細。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纂故宮
書畫錄增訂本卷七,凡南薰殿圖像考著錄者,概依原書編寫。
四 記錄清宮舊藏之南薰殿圖像考、故宮書畫錄增訂本編列各件,以時代為序,依世系先後錄之。同一朝代
先錄帝王畢,再錄帝后。兩書著錄者為本書引用,茲編以年代先後排列,改採混合編製原則,帝王之後
即為其后之像。
五 茲編據故宮書畫錄增訂本及院藏原件重新校理,編寫入錄。各依軸、冊、卷三種裝裱形式,分上下兩冊
編輯,以全彩圖版出版。
六 南薰殿圖像考編者所加按語稱﹁謹案﹂,故宮書畫錄增訂本則稱﹁編者按﹂。此次編纂所用按語,為示
區別,則以括弧小字,列於最後。
七 書畫名稱,均用故宮博物院及中央博物院登記原名為原則。其與南薰殿圖像考名稱不一者,或偶有改訂
者,均於按語中註明之。
八 茲編前後次序以南薰殿圖像考為準,畫軸中成套者,如伏羲、帝堯、夏禹、商湯、周武王像五軸,唐太
宗像二軸,宋太祖像四軸、明太祖像十一軸等,則每軸單獨編列。
九 書畫中往往有同名之件,故將院中收藏書畫典藏號及統一編號列入,以免紊亂。
十 南薰殿圖像考所記尺寸用工部營造尺,本編改用公尺。
十一 冊頁計數,前人以頁或開為單位。故宮所藏冊類一開之中,常有紙絹各半,或半開空白者。紊亂不清,
記敘為難。茲編先述開數,下概以幅計,以期清晰。
十二 昔人所稱畫幅之左右,極不一致。有以作者本身之左右為左右者,有以畫之左右為左右者。茲編所記左
右,概以畫論。不一例者,則改正之。
十三 茲編畫像曾經內務部古物陳列所保管,鈐有該所庫房﹁寶蘊樓書畫錄﹂印。其後民國七十八年至八十年
本院文物總清點,並於每件本幅外之裱紙、裱綾或裱絹上,加蓋﹁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度點驗之章﹂,此
兩印茲不具錄。

5
目次

6
院長序
2

凡例
4
目次
6
冊頁

8
歷代帝王半身像

10
宋代帝半身像

26
宋代后半身像

44
元代帝半身像

58
元代后半身像

74
明代帝后半身像︵上冊︶

98
明代帝后半身像︵下冊︶
128

長卷
154

明人畫出警圖
明人畫入蹕圖 156
200

7
冊頁
10
 
 三二一 三
—七 中畫 ○ •二
○ 三三一
• ○○ • ○○
1

9
10
2

6
4 3

8 7

12 11
11
14 13

18 17

22 21
12
16 15

20 19

24 23
13
26 25

30 29

34 33
14
28 27

32 31

36 35
15
37

16
本幅十九開 第十九開一開一幅 餘均每開二幅 摺裝 絹本 每幅均縱五九 六公分
• 橫四四 四公分

南薰殿圖像考著錄
設色畫。冠服半身像。各像題識。一。太昊伏羲氏。 二。炎帝神農氏。 三。黃帝軒轅氏。 四。少皡金天氏。 五。
顓 頊 高 陽 氏。 六。 帝 嚳 高 辛 氏。 七。 帝 堯 陶 唐 氏。 八。 帝 舜 有 虞 氏。 九。 禹。 十。 殷 湯。 十 一。 周 文 王。
十二。周武王。 十三。漢高祖。 十四。漢文帝。 十五。漢景帝。 十六。漢光武。 十七。漢昭烈。 十八。吳大
帝。 十九。東晉元帝。 二十。南朝宋武帝。 二十一。宋文帝。 二十二。齊高祖。 二十三。陳武帝。 二十四。
梁 武 帝 。 二 十 五 。 隋 文 帝 。 二 十 六 。 唐 高 祖 。 二 十 七 。 唐 太 宗 。 二 十 八 。 唐 玄 宗 。 二 十 九 。 唐 憲 宗 。 三十。
唐宣宗。 三十一。閩王審知。 三十二。南唐後主李煜。 三十三。宋太祖。 三十四。宋仁宗。 三十五。宋高宗。
三十六。宋孝宗。 三十七。宋寧宗。
謹案 此冊自漢晉後。宋齊陳梁隋五朝皆于德有慙。而閩主王審知。南唐後主李煜。一偏霸。一亡國。其間去取。無義例
可尋。或因舊像留傳。彙圖成冊歟。
又案 此冊各幅。分識帝王政績。約三千言。所錄皆記載中語。
︵ 第一幅。 題識。太昊宓犧氏。風姓。以木德王。生而神明。德合天地。因河圖洛書。而作八卦。更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藉生焉。蓋非特
為萬世字書之祖。實開物成務之學也。造化之祕泄於此。聖道之統亦肇於此矣。又教民豢六畜。充庖廚。享神祇。故又號庖犧氏焉。 第二幅。題識。

□炎︺帝神農氏。姜姓。火德王。斲木為耜。揉木為 。以教天下之耕。日中為市。致民聚貨。交易而退。嘗百草。品醫藥。以濟疾病。此後世農
商毉之所由起也。又作五絃之琴。詠豐年之歌。故號焉。 第三幅。題識。黃帝軒轅氏。姓公孫。土德王。弱而能言。長而敦敏。成而聰明。炎帝既
衰。諸侯肆暴。乃修德治兵。戮蚩尤而天下歸之。舉風后力牧。以為佐輔。命容成造律曆。隸首作算數。伶倫製律呂。實為文明之始。宮室書契 。章
服畢具。貴賤等分。群生安樂。鳳巢龍遊。非前朴野之俗矣。 第四幅。題識。少 金天氏。姬姓。金德王。時以九黎亂德。神惑巫怪。灾禍荐至。
乃修太 之法。象日月之明。鳳鳥適至。為曆正焉。 第五幅。題識。顓頊高陽氏。姬姓。水德王。為民師以命民事。淵靜有謀。疏通知遠。養材任
地。履時象天。治氣以化。誠潔︹當作絜誠︺以祭。萬物有序。民安其生。 第六幅。題識。帝嚳高辛氏。姬氏。木德王。生而神異。自吉︹當作言︺
其名。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教萬民。執中而徧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服從。 第七幅。
題識。帝堯陶唐氏。伊祁姓。名放勳。火德王。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所居之宮。茅茨不剪。土堦三等。下︹當作百︺姓安樂。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薦舜以天。俾襲帝位。後世言雍熙之治者。莫不以堯舜為首焉。 第八幅。題識。 ︹
□帝︺舜有虞氏。姚姓。名重華。火德王。
父頑。母嚚。象傲。常欲殺之。克諧以孝。蒸 ︹
□蒸︺又︹當作乂︺。不格姦。孝聞于堯。欲巽位四岳咸薦。釐降二女以試。命總百揆。百揆時序。
慎徽五典。五典克從。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述︹當作迷︺。仁以恤五刑之用。義以斷四罪之誅。而天下咸服矣。 第九幅。
題識。 ︹
□夏︺禹。姒姓。名文命。金德王。初嗣父職。以司空治水。克勤敏給。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而不入。別九土。開九州。定貢脫︹當

17
18
作稅︺。立經制。惜寸陰。興學校。泣罪人。絕旨酒。聲為律。身為度。垂法萬世焉。家天下。傳十七王。合四百三十二年矣。 第十幅。題識。 □
︹殷︺湯。姓子氏。名天乙。又名履。盤庚前國號商。水德王。舉伊尹之賢。去三面之網。諸侯咸歸之。早︹當作旱︺以六事自賢︹當作責︺。言未已。
大 雨 方 數 千 里 。 窮 夜 旦 之 所 思 。 而 汲 汲 焉 。 立 賢 無 方 。 旁 求 俊 乂。 而 天 下 太 ︹ 當 作 大 ︺ 治 。 傳 三 十 八 君 。 享 國 六 百 四 十 四 年 。 第 十 一 幅 。 題 識 。 周
文王。姬姓。名昌。木德王。勸農桑。定井田。關市不征。澤梁無禁。仕者世祿。罪人不孥。發政施仁。必先鰥寡。演卦作辭。垂世立教。道化所彼︹當
作被︺者廣矣。 第十二幅。題識。 ︹
□周︺武王。名發。 承文王之業。以太公為師。周公為輔。始伐紂革命。踐天位而朝諸侯。釋箕子囚。封比
干墓。散財發粟。大賚四海。萬姓悅服。傳三十五主。享國八百六十七年。 第十三幅。題識。漢高祖。姓劉氏。名邦。豁達大度。寬仁愛人。好謀
能斷。知人善任。削除秦亂。平定群雄。五載而成帝業。雖日不暇給。規模弘遠。而禮文制度。不能復古。君子惜之。兩漢歷二十四帝。四百六十九年。
第十四幅。題識。漢文帝。名恒。承惠帝高后之緒。掃除煩苛。與民休息。加以恭儉。專務德化。由是海內富庶。興於禮義。幾致刑措。至於禮樂制度。
則謙遜未遑矣。 第十五幅。題識。 ︹
□漢︺景帝。名。既即位。首賜民爵。除田半租。定律從輕。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可謂善矣。然於君臣父
子昆弟夫婦之間。未免少恩。其視乃考。蓋不侔矣。唯恭儉養民。克遵洪業耳。 第十六幅。題識。漢光武。名秀。字文叔。景帝子長沙定王發之後。
受 書 通 大 義 。 王 莾 篡 祚 。 起 兵 平 亂 。 即 位 洛 陽 。 聖 德 龍 興 。 不 階 尺 土。 才 明 勇 略 。 開 心 見 誠 。 恢 廓 大 度 。 同 符 高 祖 。 第十七幅。題識。漢昭烈。姓
劉氏。名備。字玄德。中山靖王之後。以諸葛亮為相。許靖為司徒。信義著於天下。名正言順。據蜀為國。三分鼎峙。再傳總四十二年。 第十八幅。
題識。吳太帝。孫姓。名權。字仲謀。承父兄餘烈。大有荊楊。任用賢俊。謀謨勇略。迭出於中。赤壁之勝。竟摧大敵。雄據一方。卒成霸業。四傳
而六十年。 第十九幅。題識。東晉元帝。名︹當作睿︺。琅琊恭王覲之子也。時王室危亂。泉︹當作始︺鎮建鄴。愍帝遇害。始即位紹統。儉邪
布素。禮任賢臣。詳刑簡化。光啟中其︹當作興︺。然儉有餘。而武不足。惜哉。而傳十一帝。一百四十年矣。 第二十幅。題識。南朝宋武帝。姓
劉氏。名裕。字德興︹當作輿︺。小字寄奴。生有神光照室。長雄傑大度。風骨奇偉。不事廉隅小節。仕晉累封宋王。削平寇亂。興復晉室。及即帝
位。清簡寡欲。嚴整法度。政事修明。可為良主。然二子不得其死。六君致乎非命。豈不為多殺之報也。而傳八王。五十九年。 第二十一幅。題識。
宋文帝。名義隆。涉經史。善隸書。其在江陵。禎符多集。十八即位。用賢討逆。首正典刑。仁厚恭儉。元嘉之間。號為善治。厥後延寇納侮。政亦
衰矣。 第二十二幅。題識。 ︹
□齊︺高祖。姓蕭氏。名道成。字昭︹當作紹︺伯。仕宋累封齊五︹當作王︺。廢宋自立。以身率下。以儉化人。每曰。
若 我 治 天 下 十 年 。 當 使 黃 金 與 土 同 價 。 咨 訪 得 失 。 信 任 臣 佐。 粗 足 稱 耳 。 七 傳 二 十 三 年 。 視 六 朝 最 為 促 祚 。 第 二 十 三 幅 。 題 識 。 陳 武 帝 。 姓 陳 氏 。
名霸先。字興國。仕齊︹應為梁︺ 。
□侯景封陳王。廢其主而自立。雄武英略。仁愛儉素。無聲色之樂。無金玉之飾。粗為可取。然出佛牙。設大會。
亦愚矣哉。五傳三十二年。 第二十四幅。題識。梁武帝。姓蕭氏。名衍。字叔達。生有異光。日角龍顏。有文在手。曰武仕齊。累立戰功。廢巴陵
王而自立。用齊宗族。待以赤心。至于老死。南北以降。最為忠厚。選廉平。立學校。江左無事。二百年間。未有盛於斯者。然而捨身佞佛。仁而無
斷。卒之餓死臺城。為千古。哀哉。四傳五十五年。 第二十五幅。題識。隋文帝。姓楊氏。名堅。以周靜帝元舅秉國政。封隋王。尋篡周而立。
混一南北。遂為正統。滅賦役而罷酒塩之榷。修律省刑。備荒積粟。可謂良主。然自以詐力得天下。猜忌苛察。信受讒言。功臣故舊。無始終保全者。
此其所短也。二傳三十八年。 第二十六幅。題識。 ︹
□唐︺高祖。姓李氏。名淵。仕隋留守太原。煬帝南 不返。值亂起義。立恭帝。封唐王。尋
即帝位。降殄群雄。海內咸服。定律令。興學校。舉明經。立官制。作均田租庸調法。迹其成功之速。蓋以太宗之為子也。傳二十世。二百九十年。
第二十七幅。題識。 ︹
□唐︺太宗。名世民。生四歲。有書生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幾弱冠。必能濟世安民。故命之。年十八。起兵晉陽。削
平僭亂。克建洪業。神謀武略。出人意表。雖武功定禍亂。終以文德綏海內。重道尊儒。容受直諫。魏徵勸行仁義。卒從其言。馴致天下大稔。米斗
三 錢 。 終 歲 斷 死 刑 。 纔 二 十 九 人 。 東 至 于 海 。 南 及 五 嶺 。 皆 外 戶 不 閉。 行 旅 不 賚 粮 。 取 給 於 道 路 。 其 致 治 之 効 。 三 代 以 還 未 之 有 也 。 第 二 十 八 幅 。
題識。 ︹
□唐︺玄宗。名隆基。始親政事。勵精為治。禁女樂。出宮人。毀服玩。焚珠玉。友愛敦睦。內外均式。搜遺書。註孝經。二十餘年。華夷
悅服。及其志欲既滿。侈心乃生。廢后殺子。寵愛壽妃。率︹當作卒︺致祿山之禍。以成幸蜀之變。可不戒歟。 第二十九幅。題識。 ︹
□唐︺憲宗。
名純。首用忠良。斥逐群小。從杜黃裳請。削平醜逆。威令幾振。既而驕侈寢生。漸興土木。以金丹而貴方士。因佛骨而貶賢臣。其後卒死於宦官之
非命。哀哉。故傳曰。素絲無常。惟所染之。憲宗有焉。 第三十幅。題識。 ︹
□唐︺宣宗。名忱。嚴重寡言。初為大︹當作太︺叔堅︹當作監︺國。
憂慼滿容。接遇群僚。裁決庶務。始見隱德。既即位。閔灾減膳。任賢使能。嘗書貞觀政要於屏風。每正色拱手而讀之。故大中之政。人思詠之。謂
之小太宗云。 第三十一幅。題識。閩王。審知。姓王氏初。兄潮。自唐攻苑曄。奄有閩國。加威武節度使。進琅琊王。朱溫開平間封閩王。至晉出
帝開運三年。傳二十世滅之︹句有誤︺。凡六主合五。 第三十二幅。題識。 ︹
□李︺後主。名煜。字重光。景之第六子也。祖。石晉時受吳禪。
煜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嗣位金陵。用徐鈜︹當作鉉︺等為輔。至宋太祖時。遣曹彬征之。煜降。封違命侯。三傳五十九年。 第三十三幅。題識。
宋太祖。姓趙氏。名匡胤。生於洛陽夾馬營。赤光滿室。及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仕周為殿前都點檢。命率禁兵禦契丹。見日下復有一日。黑光
摩盪。夕次陳橋驛。眾共推戴。及入京師。秋毫無犯。遂即帝位。以火德王。國號宋。傳世十六。三百乙︹當作一︺十七年。 第三十四幅。題識。
宋仁宗。名禎。真宗子也。年十三即位。初母后臨朝。政非己出。慶曆巳後。君子滿朝。恭儉仁恕。愛人恤物之心。終始如一。晏駕之日。雖深山窮
谷之民。莫不奔走悲號。其得人心如是。嗚呼仁哉。 第三十五幅。題識。 ︹
□宋︺高宗。名構。徽宗第九子也。雖能中興。而無撥亂之才。信任奸
邪。惑於和議。雖有李綱張浚之相。張韓劉岳之將。不能復尺寸之地。稱臣奉貢。忘不共戴天之。由其本心畏懦。剛果不足故也。先是兩京不及顧。
蓋宗澤之喪早。惜哉。 第三十六幅。題識。宋孝宗。名瑗。太祖七世孫。高宗育之於宮中。立為皇太子。性至孝。事上皇二十六年。孝養備至。升
遐之日。哀慕尤切。特行三年之喪。有恢復之志。值金主雍之賢。無釁可乘。南北講和。俱得休息。千載以來。孝親之君。一人而已。 第三十七幅。
題識。 ︹
□宋︺寧宗。名擴。光宗子。謙恭仁恕。柔而少斷。受制權奸。玩兵致寇。迸斥忠良。廢黜正學。邪佞得志。人民怨嗟。自是金人犯邊。疆
場日蹴。而國勢漸危。雖有小善。不足稱也。︶
︵ 籤題。歷代帝王像。乾隆戊辰年重裝。︶

19
第一幅
第三幅
第七幅
第二十四幅
第三十二幅
25
第三十三幅
26

 
三二二 三
—七 中畫 ○ •三
○ 三二二
• ○○ • ○○
1

3
2

27
5

28
6

29
9

11

30
10

12

31
13

15

32
14

16

33
34
本幅十六開 每開一幅 摺裝 絹本 均縱五五 八公分
• 橫四六 九公分
• 對幅紙本 尺寸同本幅
南薰殿圖像考著錄
左幅設色畫。冠服半身像。右幅標題。一。宣祖。 二。太祖。 三。太宗。 四。真宗。 五。仁宗。 六。英宗。 七。
神宗。 八。哲宗。 九。徽宗。 十。欽宗。 十一。高宗。 十二。孝宗。 十三。光宗。 十四。寧宗。 十五。
理宗。 十六。度宗。
謹 案 靖 康 之 難 。 宋 高 宗 奉 神 御 南 渡 。 故 宣 祖 以 下 諸 帝 后 像 得 規 仿 舊 制。 崇 祀 景 靈 宮 及 各 寺 觀 。 至 臨 安 陷 。 而 徽 欽 諸 帝 后
神御仍得與宣祖等像合藏燕京內殿者。考續通鑑。元平宋歲。兩浙宣撫使焦友直。以臨安經籍圖書陰陽祕書上于元。此南
北宋兩朝所由神御備在也。
︵ 第一幅。題識。宋朝宣祖皇帝。姓趙氏。諱弘殷。涿郡人。仕周為馬軍都指揮使。娶杜氏。太祖即位。追尊為宣祖昭武皇帝。 第二幅。題識。宋
朝 太 祖 皇 帝 。 宣 祖 長 子 。 諱 匡 胤 。 仕 周 為 殿 前 都 點 檢 。 代 周 有 天 下。 在 位 十 七 年 。 起 建 隆 元 年 庚 申 。 終 開 寶 九 年 丙 子 。 第 三 幅 。 題 識 。 宋 朝 太 宗 皇
帝。宣祖次子。太祖弟。諱炅。初諱匡義。混一天下。在位二十年。起太平興國元年丙子。終至道三年丁酉。 第四幅。題識。宋朝真宗皇帝。太宗
子。諱恒。在位二十五年。起咸平元年戊戌。終乾興元年壬戌。 第五幅。題識。宋朝仁宗皇帝。真宗子。諱禎。在位四十一年。起天聖元年癸亥。
終嘉祐八年癸卯。 第六幅。題識。宋朝英宗皇帝。太宗曾孫。父濮王允讓。諱曙。在位四年。起治平元年甲辰。終治平四年丁未。 第七幅。題識。
宋朝神宗皇帝。英宗子。諱頊。在位十八年。起熙寧元年戊申。終元豐八年乙丑。 第八幅。題識。宋朝哲宗皇帝。神宗子。諱煦。在位十五年。起
元祐元年丙寅。終元符三年庚辰。 第九幅。題識。宋朝徽宗皇帝。神宗子。哲宗弟。諱佶。在位二十五年。起建中靖國元年辛巳。終宣和七年乙巳。
第十幅。題識。宋朝欽宗皇帝。徽宗子。諱桓。在位二年。起靖康元年丙子︹當作午︺。終靖康二年丁未。 第十一幅。題識。宋朝高宗皇帝。徽宗子。
欽宗弟。諱構。渡江在位三十六年。起建炎元年丁未。終紹興三十二年壬午。 第十二幅。題識。宋朝孝宗皇帝。太祖七世孫。父秀王子偁。諱 。
在位二十七年。起隆興元年癸未。終淳熙十六年己酉。 第十三幅。題識。宋朝光宗皇帝。孝宗子。諱惇。在位五年。起紹熙元年庚戌。終紹熙五年
甲寅。 第十四幅。題識。宋朝寧宗皇帝。光宗子。諱擴。在位三十年。起慶元元年乙卯。終嘉定十七年甲申。 第十五幅。題識。宋朝理宗皇帝。
太祖十世孫。父榮王希 。諱盷。在位四十年。起寶慶元年乙酉。終景定五年甲子。 第十六幅。題識。宋朝度宗皇帝。太祖十一世孫。理宗弟福︹當
作榮︺王興︹當作與︺芮之子。諱 ︹當作︺。在位十年。起咸淳元年乙丑。終咸淳十年甲戌。︶
︵ 籤題。宋代帝像。乾隆戊辰年重裝。︶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第四幅
第五幅
第六幅
第八幅
第九幅
第十一幅
 

44
 三二三 三
—七 中畫 ○ •三
○ 三二三
• ○○ • ○○
1

5
2

6
4 3

8 7

45
10 9

12 11

46
本幅六開 每開二幅 摺裝 絹本 均縱五六 二公分
• 橫四五 七公分

南薰殿圖像考著錄
左幅設色畫。冠服半身像。右幅標題。一。宣祖后。 二真宗后。 三。仁宗后。 四。英宗后。 五。神宗后。 六。
哲宗后。 七。徽宗后。 八。欽宗后。 九。高宗后。 十。孝宗后。 十一。光宗后。 十二。寧宗后。
謹案 宋帝后已詳畫軸。軸內闕孝宗后像。今補。宋史后妃傳。孝宗三后。一。成穆郭皇后。開封祥符人。孝宗為普安郡
王時納焉。生光宗。及受禪。追冊為皇后。一。成恭夏皇后。袁州宜春人。郭氏薨。太后以夏氏賜王。即位。奉上皇命立
為皇后。一。成肅謝皇后。丹陽人。太后以賜王。王即位。進貴妃。淳熙三年。上皇傳旨立為皇后。光宗受禪。上尊號壽
成皇后。孝宗崩。尊為皇太后。
又案 玉海。景靈宮孝宗后成穆成恭成肅殿曰嗣徽。
編者按。此冊左右對幅。均為設色畫冠服半身像。像上各有標籤。圖考所記右幅標題者。恐係傳鈔之誤。又石渠寶笈著錄云。謹案冊內所繪宋諸帝后。
俱止一像。考宋史。宣祖英宗欽宗光宗皆一后。宣祖妃杜氏。初封南陽夫人。太祖即位。追謚皇考武昭皇帝。廟號宣祖。追尊母為皇太后。謚明憲。
更謚昭憲。英宗皇后高氏。謚宣仁聖烈。欽宗皇后朱氏。謚仁懷。隨欽宗北遷。光宗皇后李氏。謚慈懿。此據史可定像為某后者也。仁宗哲宗皆二后。
仁宗郭皇后。被廢追復。無謚。曹皇后。謚慈聖光獻。郭既廢。此像應是曹后。哲宗孟皇后。謚昭慈聖獻。一再見廢。至康王即位。尊為隆祐太后。
今像猶是道家裝束。疑被廢時所繪。或孟后以曾見廢。不欲盛飾。遺令如此。若昭懷劉后。以搆孟氏代立。政和三年。作神御殿曰柔儀。其繪像不應
如此。此雖二后。亦據史可定像為某后者也。至於真宗三后。一潘皇后。謚章懷。係追尊。一郭皇后。謚章穆。一劉皇后。謚章獻明肅。神宗三后。
一向皇后。謚欽聖憲肅。一朱皇后。謚欽成。一陳皇后。謚欽慈。朱陳二后係追尊。徽宗三后。一王皇后。謚顯恭。一鄭皇后。謚顯肅。一韋皇后。
謚顯仁。鄭韋二后。俱隨徽宗北遷。鄭后不歸。韋后還宮。高宗二后。一邢皇后。謚憲節。一吳皇后。謚憲聖慈烈。邢后從三宮北遷不歸。孝宗三后。
一郭皇后。謚成穆。係追尊。一夏皇后。謚成恭。一謝皇后。謚成肅。寧宗二后。一韓皇后。謚恭淑。一楊皇后。謚恭聖仁烈。今像俱止存一。難據
史傳懸定為某后矣。
︵ 第一幅。籤題。宣祖皇帝后。宋太祖母。 第二幅。籤題。真宗皇帝后。 第三幅。籤題。仁宗皇帝后。 第四幅。籤題。英宗皇帝后。 第五幅。
籤題。神宗皇帝后。 第六幅。籤題。哲宗皇帝后。 第七幅。籤題。徽宗皇帝后。 第八幅。籤題。欽宗皇帝后。 第九幅。籤題。高宗皇帝后。
第十幅。籤題。孝宗皇帝后。 第十一幅。籤題。光宗皇帝后。 第十二幅。籤題。寧宗皇帝后。︶
︵ 籤題。宋后像。 ︹乾隆︺戊辰年重裝。︶
□□

47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第四幅
第五幅
第六幅
第七幅
第八幅
第九幅
第十幅

 

58
三二四甲 三
—七 中畫 ○ •三
○ 三二四
• ○○ • ○○
1

3
2

59
5

60
6

61
62
本幅八開 每開一幅 摺裝 絹本 均縱五九 四公分
• 橫四七公分 對幅紙本 尺寸同本幅
南薰殿圖像考著錄
右幅設色畫。半身像。左空幅。各像籤題。一。太祖。 二。太宗。 三。世祖。 四。成宗。 五。武宗。 六。仁宗。
七。文宗。 八。寧宗。 前數像皮冠。氁衫。後數像頂鈸笠。服袍。鈸笠綴以珠寶。光彩章灼。若古之會弁然。
謹案 元史帝紀。太祖皇帝。諱特穆津。姓卻特氏。蒙古部人。太宗皇帝。諱烏格台。太祖第三子。母光獻皇后鴻吉哩氏。
世祖皇帝。諱呼必賚。母莊獻皇后奇味氏。成宗皇帝。諱特穆爾。世祖之孫。太子珍戩第三子。母鴻吉哩氏。武宗皇帝。
諱哈尚。世祖皇太子珍戩第二子。達爾瑪巴拉之子。成宗兄子。母鴻吉哩氏。仁宗皇帝。諱阿裕爾巴里巴特喇。武宗母弟。
母鴻吉哩氏。文宗皇帝。諱圖卜特穆爾。武宗次子。明宗弟也。母唐古氏。寧宗皇帝。諱伊哲伯。明宗子。母鼐瑪錦氏。
以上名氏皆照譯改。
又案 倪燦炙研錄。崇國寺有至正十四年聖旨碑。上序元諸帝。皆用國語。所云成吉思皇帝者。太祖也。窩闊台皇帝者。
太宗也。薛禪皇帝者。世祖也。完澤篤皇帝者。成宗也。曲律皇帝者。武宗也。普顏篤皇帝者。仁宗也。格堅皇帝者。英
宗也。忽都篤皇帝者。明宗也。亦憐真班皇帝者。寧宗也。中不及文宗者。後至元六年。以帝謀不軌。使明宗飲恨而崩。
詔徹其廟主。故碑文亦不書。
又案 欽定續通志。器服略。元初立國。冠服車輿。並從舊制。史志不載。其國俗可考者。天子積蘇冬之服。凡十有一等。
服納奇實奇淩。則冠金錦暖帽。服大紅桃紅紫藍綠寶里。則冠七寶重頂冠。服紅黃粉皮。則冠紅金答子暖帽。服白粉皮。
則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銀鼠。則冠銀鼠暖帽。其上並加銀鼠比肩。夏之服凡十有五等。服塔納圖納奇實。則冠寶頂金鳳鈸
笠。服蘇布特圖納奇實。則冠珠子捲雲冠。服納奇實。則帽亦如之。服大紅珠寶里紅毛子塔納。則冠珠緣邊鈸笠。服白毛
子金絲寶里。則冠白籐寶貝帽。服褐毛子。則帽亦如之。服大紅綠藍銀褐金繡龍五色羅。則冠金鳳頂笠。各隨其服之色。
服金龍青羅。則冠金鳳頂漆紗冠。服珠子褐七寶珠龍答子。則冠黃雅庫特寶貝珠子帶後簷帽。服青蘇普金絲欄子。則冠七
寶漆紗帶後簷帽。
又案 積蘇元史作只孫。輿服志。一色服也。今蒙古語凡物之顏色謂之積蘇。又作質孫。元史帝師八思巴傳詔。省臺院官
以及百司庶府並服銀鼠質孫。
又案 元史武宗紀。至大四年閏七月。仁宗即位。十月敕繪武宗御容。奉安大崇恩福元寺。延祐七年二月。建御容殿于永
福寺。英宗紀。至治元年二月。作仁宗神御殿于普慶寺。七月奉仁宗及帝御容于大聖壽萬安寺。二年十月。建太祖神御殿
于興教寺。泰定帝紀。元年八月。遣翰林學士承旨斡赤祀太祖太宗御容于普福寺。文宗紀。天歷元年十月。幸大聖壽萬安
寺。謁世祖裕宗神御殿。二年五月。幸大聖壽萬安寺。作佛事于世祖神御殿。順帝紀。至元元年。命繪明宗御容。六年正
月。奉太祖太宗睿宗三朝御容于石佛寺。祭祀志。至元十五年。命承旨和禮霍孫寫太祖御容。十六年。復命寫太上皇御容。
與太宗舊御容俱置翰林院。泰定四年。造影堂于石佛寺。未及遷。後至元六年。翰林院言。三朝御容。祭所甚隘。兼歲久
屋漏。于石佛寺新影堂奉安為宜。兵志。延祐元年閏月。隆禧院官言。世祖影殿有軍士守之。今武宗御容於大崇恩福元寺
安置。宜依例調軍衛守。從之。五行志。至正二十八年六月。甲寅。大都大聖壽萬安寺災。帝命百官救護。惟東西二影堂
神主。及寶玩器物得免。餘皆焚燬。此寺舊名白塔。自世祖以來。為百官習儀之所。成宗時。置世宗影堂於殿之西。裕宗
影堂於殿之東。月遣大臣設祭。
又案 王圻續通考。至正十四年立寧宗影堂。
︵ 第一對幅。題識。元太祖皇帝。即青吉思汗。諱特穆津。在位二十二年。父曰伊蘇克伊。是為烈祖皇帝。起宋寧宗開禧二年丙寅。金章宗泰和六年。
終宋理宗寶慶二年丁亥。金哀宗正大四年。 第二對幅。題識。元太宗皇帝。諱諤格德依。太祖第三子。在位十三年。起宋理宗紹定二年己丑。終宋
理宗淳祐元年辛丑。金正大六年。 第三對幅。題識。元世祖皇帝。即色辰。諱呼必賚。睿宗第四子。在位三十八年。起宋理宗景定元年庚申。終于
元貞三年乙酉。 第四對幅。題識。元成宗皇帝。即諤勒哲依圖。諱特穆爾。世祖曾孫。在位十一年。起元貞三年乙酉。終大德十一年丁未。 第五
對幅。題識。元武宗皇帝。即庫魯克。諱海桑。成宗長子。在位六年。起大德十一年丁未。終至大五年壬子。即皇慶元年。 第六對幅。題識。元仁
宗皇帝。諱阿裕爾巴里巴特喇。成宗次子。在位九年。起至大五年壬子。終延祐七年庚申。即至治元年。 第七對幅。題識。元文宗皇帝。即濟雅圖。
諱托克特穆爾。武宗子。在位六年。起至和元年戊辰。終至順四年癸酉。 第八對幅。題識。元寧宗皇帝。諱伊哲伯。明宗次子。在位一月。︶
︵ 籤題。元朝帝像。乾隆戊辰年重裝。︶

63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第四幅
第五幅
第六幅
第七幅
第八幅

 

74
三二四乙 三
—七 中畫 ○ •三
○ 三二五
• ○○ • ○○
1

5
2

6
4 3

8 7

75
10 9

14 13

76
12 11

15

77
78
本幅八開 第八開一開一幅 餘均每開二幅 摺裝 絹本 均縱六一 五公分
• 橫四八公分
南薰殿圖像考著錄
右幅設色畫。半身像。左空幅。各像標題。一。世祖皇帝后。徹伯爾。 二。順宗皇帝后。塔濟。 三。武宗皇帝后。珍格。
四。武宗皇帝后。 五。武宗皇帝后。濟雅圖皇帝母。 六。仁宗皇帝后。 七。英宗皇帝后。 八。英宗皇帝后。 九。
明宗皇帝后。 十。寧宗皇帝后。額森圖嚕默色。 十一。后納罕。 十二至十五幅四后像。無標題。 后像首服用紅羅
束髮。峨峨然極高。至頂摺而下。頂植小玉塔及彩羽。前後綴珠翠花朵。以帶繫髮際。兩端下垂及肩。又以金色羅紅托裏。
高寸許。攏髻上綴大珠。作葵花方勝樣。覆髮際。旁繞兩耳。與耳環珠琲相接。下承頤。如瓔珞。羅兩端後垂及肩。再以
紅羅抹額。或方空。有花。微露鬢痕。袍色大紅。織金為緣。間有紫與黃及茜色者。
謹案 世祖后。元史表作昭睿順聖皇后。名察必。今譯改徹伯爾。順宗后。 武
考順宗。武宗父也。為世祖子。名答刺麻八刺
。元史傳作昭獻元聖
宗 即 位 。追 尊 曰 昭 聖 衍 孝 皇 帝 。廟 號 順 宗
皇后。名答已。今譯改塔濟。初為順宗妃。生武宗及仁宗。武宗立。尊為皇太后。武宗后。元史傳作宣慈惠聖皇后。名真哥。
今譯改珍格。又武宗后。濟雅圖皇帝母。濟雅圖元史作札牙篤。為文宗廟號。考武宗三后。又二妃追尊為后。今像止存三。
一珍格。一唐古氏。即文宗母。其一標題未注明。不知所屬。仁宗凡二后。一為阿南達實哩皇后。一為達爾瑪實嘿皇后。
今像止存一。英宗凡三后。一為蘇喀巴拉皇后。一為雅本呼圖克皇后。一為多爾濟巴勒皇后。今像止存二。明宗自溫綽寬
皇后至瑪里達皇后。凡八后。今像止存一。以上四像標題未注明。不知所屬。寧宗后。元史傳作答里也忒迷失皇后。元史
語解作塔哩雅圖默色。今標題作額森圖嚕默色。此下一像。標題止后納罕三字。考元史。后妃表傳無納罕皇后。惟世祖有
奴罕皇后與納罕音相近。然像次寧宗後。則又非是。後四像俱無標題。不可考矣。
又案 永樂大典服字韻載。蒙古冠服引析津志云。罟罟以大紅羅幔之。胎以竹。涼胎者輕。上等大。次中。次小。用大珠
穿結龍鳳樓臺之屬。飾於其前後。復以珠綴長條褖飾方絃。掩絡其縫。又以小小花朵插帶。又以金壘事件裝嵌。極貴。寶
石塔形在其上。頂有金十字。用安翎筒。以帶雞冠尾。出五臺山。今真定人家養此雞。以取其尾。甚貴。罟罟後。上插朵
朵翎兒。染以五色。如飛扇樣。先帶上紫羅脫木華。以大珠穿成九珠方勝。或疊勝葵花之類。妝飾於上。與耳相聯處。安
一小紐。以大珠環蓋之。以掩其耳在內。自耳至頤下。光彩眩人。環多是大塔形葫蘆環。或是天生葫蘆。或四珠。或天生
茄兒。或一珠。又有速霞真以等。西蕃納失今為之。夏則單紅梅花羅。冬以銀鼠表納失。今取其暖而貴重。然後以大長帛
御羅手帊重繫於額。據此。則諸后像之以紅羅束髮峨峨然者。名罟罟。以金色羅攏髻。上綴大珠者。名脫木華。以紅羅抹額。
中現花紋者名速霞真也。伏讀欽定續通志。器服略。后妃命媽首飾服章制度。元后妃及大臣正室。皆戴古庫勒。衣大袍。
則罟罟當譯改古庫勒矣。考葉子奇草木子云。元朝妃后皆帶姑姑。高員二尺許。用紅色羅。蓋唐金步搖冠之遺制。田朝恆
增訂金壺字考。引席上腐談所云。罟姑真珠船。所云顧姑。輟耕錄。聶碧窗所云固姑。謂是一物。誠然。而以為即今婦女
所戴挽頭。一名盤圈。以鐵絲為之。則擬不于倫。良由未詳考元代服制耳。
又案 析津志云。袍多是用大紅織金纏身雲龍袍。間有珠翠雲龍者。有渾然納失失者。有金翠描繡者。有想繡者。 疑
想字
。其

於春夏秋冬。金繡輕重。單夾不等。其製極寬闊。袖口窄。以紫織金爪。袖口纔五寸許窄。即大其袖。兩腋摺下有紫羅帶。
拴合於背腰上。有紫摐繫。但行時有從女提抱。此袍謂之禮服。考草木子謂。元代衣服。貴者用渾金線為納失失。或腰線
繡通神襴然。上下均可服。等威不甚辨。據此則納失。今納失失。皆是金線所為耳。
又案 元史泰定帝紀。元年四月。作昭聖皇后御容殿於善慶寺。順帝紀。元統元年十月。奉文宗皇帝及太皇太后御容於大
承天護聖寺。祭祀志。神御殿舊稱影堂。所奉祖宗御容。世祖帝后大聖壽萬安寺。成宗帝后大天壽萬寧寺。武宗及二后大
崇恩福元寺。仁宗帝后大普慶寺。世祖武宗影堂。皆藏玉冊十有二牒。玉寶一鈕。仁宗影堂藏皇太子玉冊。十有二牒。皇
后玉冊十有二牒。玉寶一鈕。世祖影堂有珍珠簾。又皆有珊瑚樹。碧甸子山之屬。
編者按。本冊左右兩單幅。均係設色畫。冠服半身像。像上各有籤題。圖考所紀左空幅者。恐係傳鈔之誤。
︵ 第一幅。籤題。世祖皇帝后。徹伯爾。 第二幅。籤題。順宗皇帝后。塔濟。 第三幅。籤題。武宗皇帝后。珍格。 第四幅。籤題。武宗皇帝后。
第五幅。籤題。武宗皇帝后。濟雅圖皇帝母。 第六幅。籤題。仁宗皇帝后。 第七幅。籤題。英宗皇帝后。 第八幅。籤題。英宗皇帝后。 第九
幅。籤題。明宗皇帝后。 第十幅。籤題。寧宗皇帝后。額森圖嚕默色。 第十一幅。籤題。后納罕。 第十二至十五幅四后像。無標題。︶
︵ 籤題。元后像。乾隆戊辰年重裝。︶

79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第四幅
第五幅
第六幅
第七幅
第八幅
第九幅
第十幅
第十一幅
第十二幅
第十三幅
第十四幅
第十五幅
 
 

98
三二五甲 三
—七 中畫 ○ •三
○ 三二六
• ○○ • ○○
1

5
2

6
4 3

8 7

99
9

12

100
11 10

14 13

101
16 15

18 17

102
本幅十開 第五第七開一開一幅 餘均每開二幅 摺裝 絹本 第一幅縱六三 •七公分 橫五一 八公分 第二幅縱

六五 •五公分 橫五一 •七公分 第三幅縱六五 • 八公分 橫五二 • 一公分 第四幅縱六五 • 七公分 橫五二 • 一
公分 第五幅縱六五 五公分 橫五一
• 二公分 第六幅縱六五
• 五公分 橫五一
• 五公分 第七幅縱六五 •
• 六公分
橫五一 •七公分 第八幅縱六五 •七公分 橫五一 • 八公分 第九幅縱六五 • 三公分 橫五一 • 二公分 第十幅 縱
六三 •七公分 橫五 ○ 九公分 第十一幅縱六三
• 五公分 橫五二
• •三公分 第十二幅縱六三公分 橫五一 一公

分 第十三幅縱六四 •四公分 橫五二 •三公分 第十四幅縱六五 • 四公分 橫五二 • 三公分 第十五幅縱六四 • 六
公分 橫五二 一公分 第十六幅縱六四 •
• 二公分 橫五二公分 第十七幅縱六三 • 三公分 橫五 ○ • 九公分 第十八
幅縱六二 •七公分 橫五 ○ •
六公分
南薰殿圖像考著錄
設 色 畫。 冠 服 半 身 像。 各 像 籤 題。 一。 明 太 祖 高 皇 帝。 二。 孝 慈 高 皇 后。 三。 太 宗 文 皇 帝。 四。 仁 孝 文 皇 后。
五。 仁 宗 昭 皇 帝。 六。 誠 孝 昭 皇 后。 七。 宣 宗 章 皇 帝。 八。 孝 恭 章 皇 后。 九。 孝 惠 皇 后。 十。 英 宗 睿 皇 帝。
十一。孝莊睿皇后。 十二。孝肅皇后。 十三。憲宗純皇帝。 十四。孝貞純皇后。 十五。孝宗敬皇帝。 十六。孝
康敬皇后。 十七。武宗毅皇帝。 十八。孝靜毅皇后。
謹案 明代后像見畫軸者。止太祖孝慈高皇后一幅。今照冊內標題補載。太宗仁孝文皇后。徐氏。中山王達長女。洪武九年。
冊為燕王妃。王即位。冊為皇后。生仁宗。 仁宗誠孝昭皇后。張氏。永城人。永樂二年。冊為皇太子妃。生宣宗。仁宗立。
冊為后。宣宗即位。上尊號曰皇太后。英宗即位。加上太皇太后。 宣宗孝恭章皇后。孫氏。入宮方十餘歲。成祖命誠孝
皇后育之。成祖為太孫選濟寧胡氏為妃。以后為嬪。宣宗即位。冊胡氏為皇后。而以后為貴妃。貴妃子宮人子。寵眷日重。
后上表遜位。宣德三年。冊立為皇后。子為皇太子。是為英宗。十年二月。英宗立。尊為皇太后。郕王即位。尊為上聖皇
太后。英宗復辟。上徽號曰聖烈慈壽皇太后。明興宮闈徽號。自此始。 孝惠皇后一像。不知所屬。案明史后妃傳。有孝
惠邵太后。憲宗妃。興獻王母。世宗入繼大統。封為皇太后。卒葬茂林。謚曰孝惠皇后。然世次當在孝貞純皇后下。
又案 景帝廢后。汪氏。順天人。正統十年。冊為郕王妃。十四年。王即位。冊為皇后。景泰三年廢。正德元年薨。議祭葬禮。
大學士王鏊曰。葬以妃。祭以后。明年。上尊謚曰貞惠安和景皇后。此像或是景帝后。疑不能定也。 英宗孝莊睿皇后。
錢氏。海州人。正統七年立為后。憲宗立。稱為慈懿皇太后。以別於周太后。又孝肅周太后。英宗妃。憲宗生母。憲宗即位。
尊為皇太后。弘治十七年。孝宗與大學士劉健李東陽謝遷議。立奉慈殿別祀。不祔廟。遂罷謚。仍稱太皇太后。嘉靖十五
年遷后奉慈殿主。與紀邵二太后並祀陵殿。不繫帝謚。以別嫡庶。其後穆宗母孝恪。神宗母孝定。光宗母孝靖。熹宗母孝
和。莊烈帝母孝純。咸遵用其制。 憲宗孝貞純皇后。王氏。上元人。憲宗在東宮。英宗為擇配。選后及吳氏留宮中。及
即位。左右為吳地。為冊吳為后。吳后廢。冊為皇后。孝宗即位。尊為皇太后。武宗即位尊為太皇太后。孝宗孝康敬皇后。

103
104
張氏。興濟人。成化二十三年。選為太子妃。孝宗即位。立為后。武宗即位。尊為皇太后。世宗入繼。用張璁議。改稱伯母。
二十年八月。上尊謚。 武宗孝靜毅皇后。夏氏。上元人。正德元年立為后。
︵ 第一幅。籤題。大明太祖高皇帝。 第二幅。籤題。孝慈高皇后。 第三幅。籤題。大明太宗文皇帝。 第四幅。籤題。仁孝文皇后。 第五幅。籤題。
大明仁宗昭皇帝。 第六幅。籤題。誠孝昭皇后。 第七幅。籤題。大明宣宗章皇帝。 第八幅。籤題。孝恭章皇后。 第九幅。籤題。孝惠皇后。
第十幅。籤題。大明英宗睿皇帝。 第十一幅。籤題。孝莊睿皇后。 第十二幅。籤題。孝肅皇后。 第十三幅。籤題。大明憲宗純皇帝。 第十四幅。
籤題。孝貞純皇后。 第十五幅。籤題。大明孝宗敬皇帝御容。 第十六幅。籤題。孝康敬皇后。 第十七幅。籤題。大明武宗毅皇帝御容。 第十八幅。
籤題。孝靜毅皇后。︶
︵ 籤題。明帝后像。乾隆戊辰年重裝。︶
105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第四幅
第五幅
第六幅
第七幅
第八幅
第九幅
第十幅
第十一幅
第十二幅
第十三幅
第十四幅
第十五幅
第十六幅
第十七幅
第十八幅
128
 
  三二五乙 三
—七 中畫 ○ •三
○ 三二七
• ○○ • ○○
1

4
2

5
3

7 6

129
9 8

12 11
130
10

14 13
131
15

132
本幅九開 第二第六第九開一開一幅 餘均每開二幅 摺裝 第七第八開 紙本 餘均絹本 第一幅 縱六三 六公分 橫 •
五一 •三公分 第二幅縱六三 • 九公分 橫五一公分 第三幅縱六三 • 八公分 橫五一 •二公分 第四幅縱六五 •二
公分 橫五一 二公分 第五幅縱六五
• 四公分 橫五一
• 一公分 第六幅縱六五公分 橫五一公分 第七幅縱六四 •

六公分 橫五 ○ • 八公分 第八幅縱六五 • 一公分 橫五一 • 四公分 第九幅縱六五公分 橫五一 • 四公分 第十幅縱
六四 •九公分 橫五一 •五公分 第十一幅縱七三 •三公分 橫四二 八公分 第十二幅縱七三
• 五公分 橫四二 •

九公分 第十三幅縱七一公分 橫四三 • 六公分 第十四幅縱七一 • 二公分 橫四三 •五公分 第十五幅縱六四 •四公
分 橫五 ○ •
三公分
南薰殿圖像考著錄
設色畫。冠服半身像。各像籤題。一。世宗肅皇帝。 二。孝潔肅皇后。 三。孝恪皇后。 四。穆宗莊皇帝。 五。孝
懿莊皇后。 六。孝安皇后。 七。孝定皇后。 八。神宗顯皇帝。 九。孝端顯皇后。 十。孝靖皇后。 十一。光宗
貞皇帝。 十二。孝元貞皇后。 十三。孝和皇后。 十四。孝純皇后。 十五。熹宗悊皇帝。
謹案 世宗孝潔肅皇后。陳氏。元城人。嘉靖元年。昭聖皇太后為帝選婚。得后立焉。又孝恪皇后。杜氏。世宗妃。穆宗
生母。大興人。嘉靖初。封康嬪。進為妃。穆宗立。加尊謚。 穆宗孝懿莊皇后。李氏。昌平人。穆宗為裕王冊為妃。生
憲懷太子。穆宗即位。加尊謚。又孝安皇后。陳氏。穆宗次后。通州人。隆慶元年。冊為后。又孝定皇后李氏。穆宗妃。
神宗生母。漷縣人。初為嬪。進貴妃。皇貴妃。萬曆元年。上徽稱曰慈聖皇太后。
又案 彤管拾遺記。孝定皇太后。李氏。神宗生母也。上嘗侍后慈寧宮看花。時已秋節。有銅盎生紅蓮。蓮心抽蕊九。而
攢簇四向。如臺蓮然。上令文書官宋紳傳外廷觀看。看畢乃送慈寧。上親率后妃稱賀。且賦詩以為太后慈壽之瑞。嘗於太
后 千 秋 節 。 為 太 后 祈 福 。 敕 取 內 庫 所 藏 吳 道 子 畫 觀 音 像 臨 撫 之 。 易 以 慈 容。 使 梵 剎 瞻 仰 。 勒 石 刷 千 頁 以 布 天 下 。 天 下 梵 剎
皆供之。
又 案 燕 舟 客 話 。 長 椿 寺 大 殿 旁 小 室 內 藏 佛 像 十 餘 軸 。 中 二 軸 黃 綾 裝 裱。 與 他 軸 異 。 一 繪 九 朵 青 蓮 花 捧 一 牌 。 題 曰 九 蓮 菩
薩之位。明神宗母李太后也。
又案 陳悰天啟宮詞注。英華殿前菩提樹兩株。為李太后所植。太后上賓。神廟上尊號曰九蓮菩薩。祀慈容於樹北之別殿。
神宗孝端顯皇后。王氏。餘姚人。正位中宮者。四十二年。以慈孝稱。又孝靖皇后。王氏。神宗妃。光宗生母。初為慈寧
宮宮人。帝過慈寧。幸之有身。十年四月封恭妃。八月。光宗生。是為皇長子。三十四年。元孫生。加慈聖徽號。進皇貴妃。
四十年病革。光宗請旨得往看。至。宮門猶閉。抉鑰而入。后目眚。手光宗衣而泣曰。兒長大如此。我死何恨。遂薨。諡

133
134
溫肅端靜純懿皇貴妃。熹宗即位。上尊諡。 光宗孝元貞皇后。郭氏。順天人。萬曆二十九年。 為皇太子妃。四十一年
十一月薨。諡恭靖。熹宗即位。上尊諡。又孝和皇后。王氏。光宗妃。熹宗生母。順天人。初入東宮為選侍。生熹宗。進
才人。四十七年三月薨。光宗即位。追封皇貴妃。熹宗即位。上尊諡。又孝純皇后。劉氏。光宗妃。莊烈帝生母。海州人。
後籍宛平。初入宮為淑女。萬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莊烈愍皇帝。已失光宗意。被譴薨。莊烈帝封信王。進賢妃。及即位。
上尊諡。遷葬慶陵。帝五歲失太后。問左右遺像莫能得。傅懿妃者。舊與太后同為淑女。比宮居。自稱習太后。言宮人中
狀貌有相類者。命后母瀛國太夫人徐氏指示畫工。可意得也。圖成。由正陽門具法駕迎入。帝跪迎于午門。懸之宮中。呼
老宮婢視之。或曰似。或曰否。帝雨泣。六宮皆泣。
又案 燕舟客話。長椿寺大殿旁小室內。藏佛像十餘軸。一繪女像。具天人姿。戴毘盧帽。衣紅錦袈裟。題菩薩號。下注
崇禎庚辰年恭繪。烈皇生母孝純劉皇后也。不知何時奉安寺內。
︵ 第一幅。籤題。世宗肅皇帝。 第二幅。籤題。孝潔肅皇后。 第三幅。籤題。孝恪皇后。 第四幅。籤題。大明穆宗莊皇帝。 第五幅。籤題。
孝懿莊皇后。 第六幅。籤題。孝安皇后。 第七幅。籤題。孝定皇后。 第八幅。籤題。大明神宗顯皇帝。 第九幅。籤題。孝端顯皇后。 第十
幅。籤題。孝靖皇后。 第十一幅。籤題。大明光宗貞皇帝。 第十二幅。籤題。孝元貞皇后。 第十三幅。籤題。孝和皇后。 第十四幅。籤題。
孝純皇后。 第十五幅。籤題。大明熹宗悊皇帝。︶
︵ 籤題。明帝后像。乾隆戊辰年重裝。下冊。︶
︵ 原故宮書畫錄著錄為明代帝后半身像。貳冊并為一條。今依原冊籤題。分上下冊編錄。︶
135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第四幅
第五幅
第六幅
第七幅
第八幅
第九幅
第十幅
第十一幅
第十二幅
第十三幅
第十四幅
第十五幅
長卷
156
 
 四二八 三
—七 中畫 ○ •一
○ 一
• 五四
○ • ○○○
157
158
本幅絹本 縱九二 一公分
• 橫二六 一
○ 三公分

南薰殿圖像考著錄
設色畫。城闕崇坊。桃柳廣陌。卷盡處又見小城。城外列橋二。近山有碑亭。有宮門。山中松柏陰森。殿宇高揭。當是陵
寢所在。首列百官。禮服送駕都門外。次則羽林軍士。執兵擁扈。又次則鹵簿全備。簫鼓鐃吹。前後導從。帝戎服。乘介
馬。馬色黑白雜。後執蓋者二人。左右乘馬捧劍者二人。威儀之盛。闐衢溢路。凡為人一千九十有九。為馬七百八十有五。
輦駕四象者一。駕八馬者一。十二人舁而行者一。二十八人舁而行者一。輅有四輪駕二十三馬者一。輿用四馬駕者一。用
十二人舁者二。車飾窗戶以朱者七。加黃幄者三。旌旗列樹。營衛旁連。不能悉舉。
200
 
 四二九 三
—七 中畫 ○ •一
○ 一
• 五五
○ • ○○○
201
202
本幅絹本 縱九二 一公分
• 橫三 三
○○ 六公分

南薰殿圖像考著錄
設色畫。宮闕城堙。橋梁衢陌。大段與前圖︵出警圖︶相應。惟以陸出。以水旋。佈置稍異。自山陵至小城。從官皆乘馬。
由此易陸而水。帝冠雙龍幞頭。服龍繡紫袍。當舟中正坐。舟尾戎服持兵者六人。前後朱服拱立者三人。內監以篙進舟者
五人。旁一舟。陳設花果雜物。亦列兵衛。後舟上加黃幄者二。垂朱簾者四。簫鼓鐃吹。前行導迎者四。羽林軍士。執兵
擁扈者六。又前載朱色箱。內監放爆竹前引者二。其黃幄。肩輿。象輦。馬輦。人輦。暨步行鹵簿。皆從岸上行。前驅
至西直門 直
城坊署西。百官禮服郊迎。大橋下。軍士各執械夾道鵠立。至城止。凡為人九百一十有五。為馬三百七十有七。舟
門三字
二十。車飾以朱者三。旌旗甲仗。具如前圖。
謹案 出警入蹕二圖。原籤不著何代。宮史定為明世宗。考明史帝紀。嘉靖十七年十二月。癸卯。章聖皇太后崩。 世
興獻王妃蔣氏
宗本生母
。十八年二月。乙卯。幸承天。三月庚辰。至承天。辛巳。謁顯陵。四月壬子。至自承天。五月甲申。奉獻皇后梓宮於承
天。七月祔葬顯陵。帝時居憂。故謁陵御戎服以示變禮。然旋蹕時。太后猶未葬。即改御吉服者。史稱禮部言。歲除。大
行皇太后服制。二十七日已滿。適遇正旦朝會祭享。一切吉儀。所當酌議。帝定於歲除日變服元色吉衣。元旦祭服。於元
極寶殿行告祀禮。具翼善冠。黃袍。御殿。百官公服致詞。鳴鼓鐘。鳴鞭。奏堂上樂。元旦御殿。宜易吉。而樂不可作。
世宗于禮制。多獨斷。故啟蹕用簫鼓鐃吹。旋蹕則易服龍袞。一如平時也。
又案 明史稿河渠志。通惠河即大通河。源出昌平白浮村神山玉泉。過榆河。會一畝馬眼玉泉。繞甕山後匯為七里濼。東
入都域西水門。貫積水潭。潭。禁城西海子也。成化七年。尚書楊鼎侍郎喬毅上濬通惠河議。言元時水在宮墻外。舟得入
域內海子灣。今水從皇城金水河出。故道不可復行。惟玉泉龍泉及月兒柳沙等泉皆出西北。循山麓而行。可導入西湖。請
濬西湖之源。引諸泉水。從高梁河分其半由金水河出。餘則從都城外壕流轉通惠。帝從其請。六年六月工成。自大通橋至
張家灣渾河口。六十餘里。漕船稍通。然不二載。澀滯如舊。嘉靖六年。御史吳仲言。通惠河元郭守敬所鑿。後屢請修復。
皆為權勢所撓。顧通流等八閘遺跡俱存。因而成之。為力甚易。大學士楊一清言。省運軍勞費。宜斷行之。明年六月。仲
報河成。帝以先朝屢勘行未即功。仲等四閱月工成。詔予賞。仲又請留督工郎中何棟專理其事。從之。九月。擢棟右通政。
仍管通惠河道。自此漕艘直達京師。迄於明末。據鼎毅言。城西北諸泉水。從都城外濠流轉通惠。是明時西直門外。有河
道可達通惠河之明證。而吳仲濬河。正在嘉靖年間。此世宗所以得汛舟運河抵西直門旋蹕也。蘇天爵元名臣事略稱。至元
三十年秋。車駕還自上都。過積水潭。見舳艫蔽水。天顏開懌。特賜都水監郭公錢緡。仍以舊職兼提調通惠河漕運事。自
元末至嘉靖初。相距止二百餘載。是時河道遺址未盡凐。故濬治易為功。自明末都城西北屢被圍。矢石之衝。濠塹填塞。
而遺址遂無復存。說者謂都城西北。水不能流轉入通惠河。毋乃囿於眉睫之見乎。
編 者 按 。 石 渠 寶 笈 著 錄 云 。 謹 案 出 警 入 蹕 二 圖 。 原 籤 不 著 何 代 。 宮 史 定 為 明 世 宗 。 以 嘉 靖 十 八 年 三 月 帝 至 承 天 為 證 。 考 承 天 乃 今 湖 北 安 陸 府 。 世宗 以
分藩舊壤。因從巡幸。何緣忽用戎裝。又安陸在大江南。當日果由水程旋蹕。自應浮江北來。亦不得卻至西直門也。考明史武宗紀。正德十二年。帝
自稱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十三年。二月己卯。太皇太后崩。六月庚辰。梓宮發京師。帝戎服從。竊意居憂上陵。猶用戎服,疑此圖當屬武宗。
或當時命工繪圖。而事實未行。故史亦不之載。皆未可知耳。孫承澤春明夢餘錄。通惠河即玉河。發源昌平州神仙泉。過榆河。會一畝馬眼泉。遶甕
山後。匯為七里灤。東入都城西水門。貫積水潭。積水潭者。皇城內西海子也。又引楊鼎等言。元時水在工牆外。船得入海子灣泊。又引元史。 郭守
敬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經甕山泊。自西水門入城。環匯於水潭。車駕還自上都。過積水潭。見舳艫蔽水。大悅。據此。則西直門外舊有 河通
船可知。又明史河渠志云。昌平有河通轉糧餉。是明時故道尚存。故舟得至西直門橋下。以此求之。情事似合。

203
248

發 行 人 吳密察
110001387

主 編 林莉娜
監 修 劉芳如
南薰殿歷代帝后圖像 . 下 / 林莉娜主編 . -- 初版 . --

執行編輯 林莉娜、蘇雅芬
攝 影 故宮攝影小組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 (CIP) 資料

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民 110.03

ISBN 978-957-562-843-7(精裝)

出 版 者 國立故宮博物院
1. 人物畫 2. 帝王 3. 后妃

地 址 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二二一號
電 話 ︵ 二︶二八八一︱二 二一
面:23x30 公分

傳 真 ︵ 二︶二八八二︱一四四
網 址 http://www.npm.gov.tw
944.5

  設計印刷
地 址

紅藍彩藝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新北市中和區中山路二段三二七巷九號



電 話 ︵ 二︶二二四 ︱一一四一
總 代 理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物藝術發展基金
地 址 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二二一號
電 話 ︵ 二︶二八八一︱二 二一轉六八九七七
專 線 ︵ 二︶二八八三︱六八八七
傳 真 ︵ 二︶二八八三︱八九二九
郵政劃撥 一九六 六一九八
電子信箱 service@npmeshop.com
出版日期 中華民國一一 年三月 初版一刷
定 價 新臺幣一六 元
國際書號︵ ︶:
ISBN 9789575628437
統一編號︵ ︶:
GPN 1011000200

© 權所有 翻印必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