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

第 43 卷 第 5 期 2022 年 5 月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012


建筑结构学报 Vol. 43 No. 5 May 2022
文章编号:1000-6869(2022)05-0122-08 DOI:10. 14006 / j. jzjgxb. 2020. 0246

采用增强槽钢连接件的双钢板-混凝土
组合梁受弯性能研究
严加宝1 , 关慧凝1,2 , 王 涛3
(1. 天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天津 300072; 2. 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天津 300392;
3.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摘要:为了解决常规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整体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增强槽钢连接件的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
构。 为研究该组合结构受弯性能,对 6 根采用增强槽钢剪力连接件的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梁开展四点弯曲试验。 研究参数
为核心混凝土种类( 超高性能混凝土及普通混凝土) 、剪跨比、钢板厚度及连接件间距。 试验结果表明:合理控制距厚比和
剪跨比,试件将呈现弯曲破坏形式,并展现出良好的延性,增加钢板厚度和核心混凝土强度,截面受弯承载力得到提升。 提
出了该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梁受弯承载力理论分析模型,与试验结果比较表明,该理论分析模型能较好计算该组合梁承载
力。 同时,基于 ABAQUS 软件建立采用增强槽钢连接件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梁精细化有限元分析模型,与试验结果验证表
明,该分析模型能精确模拟组合梁受力性能,可为该种组合结构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基础。
关键词: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梁; 增强槽钢; 弯曲试验; 有限元分析; 受弯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TU398. 903 TU311. 41 文献标志码:A

Study on flexural behavior of steel-concrete-steel sandwich


composite beams with enhanced C-channels
YAN Jiabao1 , GUAN Huining1,2 , WANG Tao3
(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2. Tianji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Tianjin 300392,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CEA,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integrity of conventional steel-concrete-steel ( SCS) sandwich
composite structures, an SCS sandwich composite structure with enhanced C-channels ( SCSCS-ECs) was developed.
In order to study the flexural behavior of this composite structure, bending tests on six SCS sandwich composite beams
with enhanced C-channels ( SCSCB-ECs) were carried out. The investigated parameters were the type of core concrete
( 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or normal concrete) , shear span ratio, thickness of steel faceplate and spacing of
ECs.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properly designed spacing of connectors and shear span ratio, the SCSCB-ECs
fail in flexural mode and show good ductility. Increasing the thickness of steel faceplate and the strength of concrete
improves the bending resistance of SCSCB-ECs. Theoretical models were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ultimate load of
SCSCB-ECs. The predictions by the developed theoretical models against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e reasonable
estimations. In addition, a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SCSCB-ECs was developed using general software ABAQUS.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proved to be able to simulate the bending behavior of SCSCB-ECs,which provides foundation for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such composite structure.
Keywords: steel-concrete-steel sandwich composite beam; enhanced C-channel; bending test; FEA; bending
resistance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08358,52178494) 。
作者简介:严加宝,出生于 1982 年,男,工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钢混组合结构、混凝土结构研究。 email: yanj@ tju. edu. cn
通信作者:王涛,出生于 1977 年,男,工学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研究。 email: wangtao@ iem. ac. cn
收稿日期:2020 年 3 月

122
表 1 试件主要参数
0 引言 Table 1 Main parameters of specimens
钢板 实测混凝 槽钢
试件 距厚比 剪跨比 混凝土
厚度 土厚度 间距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由两侧钢板、夹心混凝 编号 S / ts λ 类型
t s / mm t c / mm S / mm
土及剪力连接件组成,其兼具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 N-1 2. 7 119. 3 90 33. 3 4. 86 C40
的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核电反应堆外壳 [1] 、沉管 N-2 2. 7 120. 4 90 33. 3 6. 43 C40
N-3 2. 7 119. 8 90 33. 3 2. 38 C40
隧道 [2]
、超高层建筑剪力墙 [3]
等结构中。
U-1 2. 7 118. 9 90 33. 3 4. 88 UHPC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通常采用剪力连接件保 U-2 2. 7 119. 7 210 77. 8 4. 85 UHPC
证混凝土与外侧钢板协同作用。 随着对钢板混凝土 U-3 5. 6 118. 7 90 16. 1 4. 72 UHPC
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入,剪力连接件的形式得到不断
发展与改进。 如 Wright 等 [4] 提出了采用交错栓钉的 210 mm,其对应距厚比分别为 33. 3 和 77. 8,用以研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研究表明,交错连接件可以 究剪力连接件间距对试件受弯承载力和钢板破坏形
有效提高混凝土和钢板工作整体性,但是栓钉的搭 式的影响。
接会造成材料浪费;Bowerman 等 [5] 提出了采用摩擦 试件组成及尺寸如图 1 所示。 各试件梁的总长
焊接连接件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尽管该结构性 度均为 1 900 mm, 宽 度 200 mm, 核 心 混 凝 土 高 度
能良 好, 但 结 构 截 面 高 度 受 限 且 成 本 较 高; Malek 120 mm。 采用增强槽钢作为剪力连接件,选用 12#槽
等 [6]
研究了采用角钢连接件的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 钢,其高度 为 120 mm, 长 度 为 50 mm, 腹 板 厚 度 为
构,结果表明,由于角钢在混凝土结构中埋置较浅, 5. 5 mm,翼缘厚度为 9 mm。 如图 1 所示,槽钢的一侧
截面抗剪能力提高有限;Yan 等 [7]
提出了一种 J 型钩 开孔,采用 8. 8 级公称直径为 14 mm 的高强螺栓与钢
连接件,其 在 抗 滑 移、 平 面 外 抗 弯 剪 等 方 面 表 现 良 板连接,另一侧采用焊接方式与钢板连接,将钢板、
好,然而 J 型钩连接件埋入混凝土深度约为界面高度 剪力连接件拼装成钢骨架。 模板支护方案及浇筑过
一半,导致钢-混凝土界面抗剪能力较弱。 上述已有 程如图 2 所示,将钢骨架竖直放置,梁端及钢板两侧
研究表明,目前可用于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剪力 采用模板支护并用夹具固定,以防止浇筑过程中钢
连接件有其优点,也存在抗剪能力有限或经济成本较 板变形。 浇筑核心混凝土时,将梁侧放,从上部灌入
高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抗滑移性能好、抗弯 混凝土,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直至混凝土密实。
剪性能好、成本低的剪力连接件。
为了较好地平衡性能与施工便捷性间的关系,
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增强槽钢剪力连接件。 为了研究
采用该连接件的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受弯性
能,对 6 根组合梁展开四点弯曲试验,并在试验的基
础上开展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以期为该类构件在
工程中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
图1 采用加强槽钢的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梁
Fig. 1 Steel-concrete-steel composite beam
1 试验概况 with enhanced C-channels

1. 1 试件设计
试验中设计了两组共 6 个采用槽钢剪力连接件
的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梁试件,其中一组( 试件 N-1 ~
N-3) 采用普通混凝土(C40) 浇筑,另一组( 试件 U-1 ~
U-3) 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 UHPC) 浇筑。 试件主要
参数如表 1 所示,为了研究剪跨比对试件破坏形式
的影响,第一组( 试件 N-1 ~ N-3) 分别设置 3 种剪跨
比; 为 了 研 究 核 心 混 凝 土 强 度 对 受 弯 承 载 力 的 影
响,核心混凝土采用普通混凝土( C40 ) 和超高性能
混凝土( UHPC) ;为了研究含钢率对试件受弯承载力
的影响,试件 U-1、U-3 钢板厚度分别设置为2. 7 mm 图2 试件制作
和5. 6 mm; 试 件 U-1、 U-2 槽 钢 间 距 设 置 为90 mm 和 Fig. 2 Specimen fabrication

123
1. 2 材料性能
浇筑混凝土标准材性试块,和试件在相同环境 2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下养护。 试验测得普通混凝土的棱柱体抗压强度为
52. 1 MPa,弹性模量为 30 000 N / mm2 ;UHPC 棱柱体 2. 1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抗压强度为 125. 4 MPa,抗拉强度为 6. 65 MPa,UHPC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梁在荷载作用下,主要存在
弹性模量为 45 000 N / mm2 ;UHPC 中的平直钢纤维体 以下 3 种破坏形态: 1) 弯曲破坏,破坏时下钢板受
积掺量为 3% ,纤维长度为 8 mm,直径为 0. 12 mm,长 拉屈服,受压区混凝土压溃,属于延性破坏; 2) 弯曲
径比为 66. 7,抗拉强度为 1 600 MPa。 试件中所用钢材 破坏与受压钢板屈曲破坏,受压钢板发生局部屈曲与
牌号均为 Q235,钢板及槽钢屈服和抗拉强度实测值 混凝土剥离,属于延性破坏; 3) 剪压区斜截面破坏,属
如表 2 所示。 于脆性破坏。 各破坏形态试件试验现象具体如下:

表 2 材性试验结果
1) 试件 N-1、N-2、U-1、U-3 均发生弯曲破坏,破
Table 2 Test results of material properties 坏形态如图 4a 所示,裂缝为竖向弯曲型。 加载初期,

屈服强度 抗拉强度
梁跨中处出现细微竖向裂缝,随着荷载逐渐增大,跨
钢材种类 伸长率 / %
f y / MPa f u / MPa 中处裂缝宽度增加,裂缝分布范围向支座处扩散。

厚 2. 7 mm 钢板 332. 0 467. 2 26. 7


2) 试件 N-3 发生剪压区斜截面破坏,其破坏形
态如图 4b 所示。 试件 N-3 为采用普通混凝土浇筑的
厚 5. 6 mm 钢板 323. 8 450. 9 27. 8
剪跨比为 2. 38 的试件,加载前期(荷载小于 162. 1 kN)
[12 槽钢 310. 2 447. 9 22. 2
试件以受 弯 为 主,裂 缝 为 竖 向 弯 曲 裂 缝; 强 化 阶 段
1. 3 试验装置及量测方案 (荷载为 162. 1 ~ 105 kN) ,加载点与支座间出现枣核
所有试件均为简支两点对称加载,采用出力为 状斜裂缝,加载点一侧钢板明显翘曲,加载点处混凝
300 kN 油压千斤顶通过分配梁进行加载,试验加载 土压溃,承载力下降。
装置如图 3a 所示。 3) 试件 U-2 发生弯曲破坏和受压钢板屈曲破
加载过程采用位移控制,加载速率为 0. 5 mm/ min。 坏,其破坏模式如图 4c 所示。 荷载为 20. 6 kN 时,试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终止加载: 1) 混凝土裂缝贯 件跨中出现第一条竖向弯曲裂缝,随着荷载增加,裂
通至受压钢板底部; 2) 受压混凝土出现压溃现象; 缝宽度和分布范围逐渐加大,试件呈现弯曲破坏,荷
3) 梁跨中挠度达到 60 mm。 载达到极限值 77. 5 kN。 随后继续加载,跨中挠度逐
试 验 中 测 量 了 跨 中、加 载 点 及 支 座 下 方 位 移。 渐加大,试件发出砰的声响,此时受压钢板与混凝土
在下部受拉钢板的跨中和加载点处布置了应变片, 分离,钢板发生局部屈曲,其荷载稍有降低。
用 ST 表示;受压钢板跨中布置应变片,用 SC 表示,
应变片布置 及 编 号 如 图 3b 所 示,数 据 由 采 集 系 统
进行采集。 加载过程中对裂缝的发展进行了观察,
并记录裂缝开展对应的荷载和位移。

图3 试验装置及应变片布置 图4 典型破坏形态
Fig. 3 Test setup and measurements Fig. 4 Typical failure modes

124
2. 2 荷载-挠度曲线
试件荷载-跨中挠度( P-δ) 曲线见图 5,根据典型
荷载-挠度曲线 ( 图 6) ,试件 受 力 可 分 为 5 个 阶 段:
1) 第一阶段,当荷载小于开裂荷载 P0 时,钢板和混
凝土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受拉混凝土尚未开裂,此时
钢板和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水平较低,试件的初始刚
度 K0 由钢板和全截面混凝土共同提供。 2) 第二阶
段,即带裂缝工作的弹性阶段。 受拉区混凝土出现
裂缝,弹性刚度 K1 较初始刚度 K0 有一定程度上的下
图6 典型荷载-挠度曲线
降;随着荷载增加裂缝数量增多,纯弯区段裂缝分布 Fig. 6 Typical load-deflection curve
趋于均匀。 3) 第三阶段,试件进入非线性工作阶段。
随着跨中挠度的不断增加,下部受拉钢板达到屈服 出良好的延性;发生钢板与混凝土剥离的试件,其荷
应变,受拉钢板进入塑性。 4) 第四阶段,强化阶段。 载稍有降低;发生剪切破坏的试件其荷载-挠度曲线
此时受拉钢板进入强化阶段,混凝土裂缝宽度迅速 陡降。
发展,截面曲率和跨中挠度显著增加。 弯曲破坏的 2. 3 特征点性能分析
试件荷载-挠度曲线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试件表现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梁的主要试验结果如表 3 所
示,其中 P0 表示第一条裂缝出现时对应的荷载;P y 表
示下钢板达到屈服时对应荷载;P u 为极限荷载,取下
钢板应变达到 0. 01 对应的荷载 [8] 。
对于试件 N-1 ~ N-3,研究剪跨比的影响。 由图
5a 和表 3 可见,随着剪跨比从 2. 38 增加到 6. 43,试件
的破坏形式由剪压区斜截面破坏转向弯曲破坏,跨中
截面的屈服荷载分别为 68. 3、50. 3 kN 和 141. 8 kN,极
限荷载分别为 76. 3、57. 1 kN 和 162. 1 kN。 即使在剪
跨比为 2. 38 的情况下,试件的受弯性能仍能充分发
挥,说明增强槽钢剪力连接件提高了截面的抗剪性
能和抗滑移性能。
对于试件 U-1、 U-2, 研 究 剪 力 连 接 件 间 距 的 影
响。 由图 5b 和表 3 中看出,剪力连接件的距厚比从
30 增加到 70,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分别下降 8. 03%
和 9. 04% 。 同时从图 4b 破坏模式图中可以看出,距
厚比为 70 的试件上部受压钢板发生局部屈曲。 说明
图5 荷载-挠度曲线 增大距厚比,试件承载力会稍有降低,上部受压钢板
Fig. 5 Load-deflection curves
发生屈曲,影响试件的正常使用。

表 3 主要试验结果
Table 3 Main test results
试件 K0,T / K0,FE / K0,T / K1,T / K1,FE / K1,T / P0,T / P y,T / P u,T / P u,a / P u,T / P u,FE / P u,T /
编号 ( kN·mm - 1 ) ( kN·mm - 1 ) K0,FE ( kN·mm - 1 ) ( kN·mm - 1 ) K1,FE kN kN kN kN P u,a kN P u,FE
N-1 14. 8 15. 0 0. 92 8. 9 9. 3 0. 96 11. 6 68. 3 76. 3 70. 0 1. 09 78. 7 0. 97
N-2 13. 3 13. 0 0. 93 7. 0 8. 2 0. 86 9. 8 50. 3 57. 1 53. 4 1. 07 56. 8 1. 01
N-3 26. 4 29. 3 0. 90 14. 9 16. 8 0. 89 21. 0 141. 8 162. 1 137. 4 1. 18 170. 6 0. 95
U-1 18. 6 19. 7 0. 94 9. 9 10. 3 0. 96 21. 6 76. 0 84. 1 77. 2 1. 09 88. 3 0. 95
U-2 20. 6 18. 4 1. 12 10. 1 10. 8 0. 94 22. 5 69. 9 77. 5 73. 5 1. 05 90. 4 0. 86
U-3 24. 8 24. 9 0. 92 17. 6 18. 7 0. 91 33. 5 154. 9 171. 6 151. 8 1. 13 177. 3 0. 97
均值 0. 96 0. 92 1. 10 0. 95
标准差 0. 08 0. 04 0. 04 0. 05
注:K0,T 为试验得到混凝土开裂前的初始刚度;K0,FE 为有限元模拟得到的试件初始刚度;K1,T 表示混凝土开裂后,下钢板屈服前试件弹性刚
度;K1,FE 为对应 K1,T 的有限元模拟结果;P0,T 为试验测得试件开裂荷载;P y,T 为试验测得试件屈服荷载;P u,T 为试验测得试件极限荷载;
P u,a 为理论计算得到的极限荷载;P u,FE 为有限元模拟得到的极限荷载。

125
针对试件 U-1、U-3 研究钢板厚度的影响。 由图
5c 和 表 3 可 见, 随 着 钢 板 厚 度 由 2. 7 mm 增 加 到
5. 6 mm,K0,T 和 K1,T 分别增加 33% 和 78% ,P0,T 增加了
55% ,P y,T 和 P u,T 分别增加了 104% 和 104% 。 结果表
明,随着钢板厚度增加,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增长;
钢板厚度的增加对试件开裂荷载影响有限,原因是
试件的开裂由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控制。
针对试件 N-1、U-1 研究混凝土材料的影响。 由
图 5d 和表 3 可见,钢纤维可以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
图8 跨中截面应变沿高度分布
拉性能,试件的 K0,T 和 P0,T 提高了 25% 和 86% ;P y,T 和
Fig. 8 Strain distribution along height of
P u,T 提高了 16% 和 10% ,试验中观察到混凝土开裂后, cross section at mid-span
裂缝处仍有钢纤维紧密相连,受拉性能并未完全丧失,
受拉区混凝土仍可为截面抗弯作出贡献。 随着荷载的增加,截面中性轴位置逐渐上移,基本符
2. 4 应变分析 合平截面假定。
典型试件应变 ε 与荷载 P 变化关系曲线如图 7
所示。 由图可见,试件的受拉钢板均达到屈服应变, 3 极限荷载计算
试件 N-1、U-3 破坏时受压钢板也发生屈服,其距厚比
均为 33. 3,上部受压钢板的抗压性能得到了充分发 计算极限荷载时作出如下假设: 1) 核心混凝土
挥。 试件U-2距厚比为 77. 8,试验过程中上部受压钢 应变分布满足平截面假定; 2) 对普通混凝土不考虑
板发生局部屈曲,受压钢板应变未达到钢材屈服应 受拉区混凝土的贡献; 3) 对 UHPC 考虑受拉区混凝
变,发生弹性屈曲 [9]
,因此合理的距厚比限值可以避 土的贡献。
免受压钢板的局部弹性屈曲,从而发挥钢板的受压 3. 1 普通混凝土双钢板组合梁极限荷载
性能。 截面应力与应变分布如图 9 所示,受拉区混凝
土开裂,受压区混凝土应力分布简化为矩形;受拉钢
板进入 屈 服 状 态, 受 压 钢 板 发 生 局 部 屈 曲 或 达 到
屈服。

图9 普通混凝土组合梁截面应力分布
Fig. 9 Stress distribution of cross section in
normal concrete beams

受拉区钢板合力 T s 、受压区钢板合力 C s 和混凝


土合力 C c 计算如下:
T s = Bt s f y (1)
C s = Bt s σ cr (2)

{12Kπ( SE/ t ) ,f }
2

σ cr = min s
2 y
(3)
图7 荷载-应变曲线 s

C c = [ λ( x - t s ) ] ( η f c ) B (4)
Fig. 7 Load-strain curves
其中:η 和 λ 为受压区混凝土等效矩形应力图系数,
为了验证平截面假定,对试件跨中截面应变沿 取 值 参 照 GB 50010—2010 《 混 凝 土 结 构 设 计 规
高度的分布进行分析。 图 8 为试件 U-1 跨中截面的 范》 [10] ,此处 η 取 1. 0,λ 取 0. 8;σ cr 为受压钢板应力,
纵向应变沿截面高度 h 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在达到 取钢板屈曲应力与钢材屈服强度中的较小值;E s 为
极限荷载 之 前, 截 面 应 变 沿 高 度 方 向 呈 线 性 分 布。 钢板的弹性模量; K 为边界条件常数, 此 处 取 0. 6;

126
S 为剪力连接件间距;t s 为钢板厚度;B 为截面宽度; x - ts
ε cc = ε (13)
f c 为混凝土棱柱体抗压强度,x 为截面中性轴高度。 h - x st
根据截面合力平衡, x
ε sc = ε (14)
Cs + Cc = Ts (5) h - x st
求出中性轴高度 x,即 其中 f t 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Bt s ( f y - σ cr ) 受拉钢板( T s ) 和混凝土( T c ) 合力,受压区钢板
x = ts + (6) ( C s ) 和混凝土( C c ) 提供的合力计算如下:
ληf c B
对中性轴取矩,极限弯矩计算如下: T s = min{ Bt s f y ,n b N u } (15)
M u = T s (h - x - 0. 5t s ) + C c [x - 0. 5λ(x - t s ) - t s ] + σ
T c1 = ct e1 B (16)
C s ( x - 0. 5t s ) (7) 2
极限荷载 P u 与截面极限弯矩计算关系为 T c2 = σ ct e2 B (17)
P u = 2M u / ( a + 0. 025) (8) σ
T c3 = ct e3 B (18)
其中:a 为剪跨,即加载点到支座的距离。 2
3. 2 UHPC 双钢板组合梁极限荷载 C c = σ cc E c B( x - t s ) (19)
受压区边缘混凝土达到峰值压应变时,试件达 C s = min{ σ sc,m t s B,n t N u } (20)
到峰值荷载 P p ,此时混凝土完全退出工作,拉压钢板 其中:B 为截面宽度,f y 为钢材的屈服强度,ε y 为钢板
达到抗拉强度 f u ,如图 10a 所示,由受力平衡条件可 屈服应变,σ ct 为 UHPC 极限拉应力,n b 和 n t 是焊接在
得,峰值弯矩 M p 为: 梁半跨顶板和底板上的连接件个数,N u 为剪力连接
M p = T s ( t c + 0. 5t s + 0. 5t s ) (9) 件的受剪承载力,T s 的取值考虑了截面是否满足全组
Ts = Tc = fu ts B (10) 合效应。
根据截面力的平衡关系,可得
C s + C c = T s + T c1 + T c2 + T c3 (21)
截面屈服弯矩:
e3
M y = T s ( h - x - 0. 5t s ) + T c3 e1 + e2 +
( )+
3
2 2
T c2 (0. 5e2 + e1 ) + T e + Cc ( x - ts ) +
3 c1 1 3
C s ( x - 0. 5t s ) (22)
屈服荷载 P y 与截面屈服弯矩关系如下式所示:
P y = 2M y / ( a + 0. 025) (23)
试验 中 将 极 限 荷 载 定 义 为 受 拉 钢 板 应 变 达 到
0. 01 时对应的荷载,因此极限荷载 P u 由峰值荷载与
图 10 超高性能混凝土组合梁截面应力分布 屈服荷载线性插值求得。
Fig. 10 Stress distribution of cross section in UHPC beams Pu = Py + ( εu - εy ) ( Pp - Py ) / ( εp - εy )
(24)
屈服荷载时,UHPC 受压区混凝土应力分布简化
为验证式(8) 、(24) 的正确性,将计算结果与试
为三角形;UHPC 受拉区混凝土开裂后仍能承担一部
验结果进行对比,如表 3 所示,试验值与计算值之比
分拉力,其受拉区简化模型遵从本构曲线的特征,简
均值为 1. 1, 标 准 差 为 0. 04, 计 算 值 与 试 验 值 吻 合
化为三角形 + 矩形 + 三角形,如图 10b 所示。
良好。
受拉钢板达到屈服强度 f y 时,试件达到屈服荷
载 P y ,此时受拉钢板的屈服应变 ε st 可表示为 f y / E s ,
设中性轴高度为 x,根据平截面假定求出受压混凝土 4 有限元分析
压应变 ε cc 、受压钢板应变 ε sc 、受拉区混凝土简化图
形的高度 e1 、e2 、e3 ,不同高度应变可表示为: 4. 1 有限元模型建立
f 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 ABAQUS 进行有限元
ε st = y (11)
Es 分析,采用 1 / 4 对称建模的方式,建立了精细化的双
f 钢板-混凝土组合梁的模型如图 11 所示。 选用八节
ε t0 = t (12)
Ec 点减缩积分的三维实体单元( C3D8R) ,单元整体网
127
格尺寸为 10 mm,槽钢和螺栓细部网格尺寸为1. 5 mm。
槽钢与钢板焊接处采用 tie 连接方式;钢板、混凝土、
槽钢、螺栓之间相互作用定义“ 面与面接触” ,法向行
为定义为“ 硬接触” ,切向行为通过罚函数定义,摩擦
系数为 0. 4 [11] 。 支座处边界条件为简支,对称面边
界条件如图 11 所示。

图 11 有限元模型
Fig. 11 Finite element model

4. 2 材料本构模型 图 13 有限元与试验荷载-位移曲线对比
钢材采用硬化弹塑性模型,采用 von Mises 屈服强 Fig. 13 Comparison of load-deflection curves
度准则,钢材本构简化为三折线。 屈服强度、屈服应 between test and FEA results
变、抗拉强度、极限应变取值与材性试验结果一致。
采用 ABAQUS 软件中的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模
拟混凝 土 本 构。 普 通 混 凝 土 受 压 本 构 模 型 采 用
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10] 的本构,
如图 12a 所示;普通混凝土受拉本构模型采用断裂能
定义,按欧洲模式规范 [12] 的建议计算。
UHPC 受压 本 构 采 用 杨 剑 等 [13] 提 出 的 本 构 模
型,UHPC 受拉本构采用张哲等 [14] 、李文光等 [15] 提出
的本构模型。 UHPC 的本构关系曲线如图 12b 所示。

图 14 有限元与试验裂缝对比
Fig. 14 Comparison of concrete cracks between test and FEA

表 3 中列出了试验与有限元结果比较,可得初
始刚度、 弹 性 刚 度 和 极 限 荷 载 比 值 均 值 为 0. 96、
0. 92、0. 95,标准差为 0. 08、0. 04、0. 05。 有限元结果
图 12 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 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双钢
Fig. 12 Constitutive laws for concrete 板-混凝土组合梁的受弯性能,可用于后续参数分析
的开展和试件的优化设计。
4. 3 模型验证
典型试件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的荷载-挠度曲线对 5 结论
比如图 13 所示,可见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
合良好。 1)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梁主要存在 3 种破坏形
典型破坏模式的对比如图 14 所示,有限元模拟 态,分别为弯曲破坏、受压钢板屈曲破坏及剪压区斜
受压钢板屈曲位置与试验现象相吻合,有限元模拟 截面破坏。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梁截面应变沿高度分
能较好地捕捉试件受拉区裂缝的位置与数量。 布满足平截面假定理论。
128
2) 试验中剪跨比从 2. 38 增加到 6. 43,双钢板- [6] MALEK N, MACHIDA A, MUTSUYOSHI H, et al.
混凝土组合 梁 由 弯 曲 与 剪 切 组 合 的 破 坏 形 式 转 为 Steel-concrete sandwich members without shear
纯弯曲破坏形式,因此采用增强槽钢剪力连接件能 reinforcement [ J ] . Transactions of Japan Concrete
Institute, 1993, 15(2) :1279-1284.
提高截面的受剪承载力。 增大距厚比对双钢板-混
[7] YAN J B, LIEW J Y R, SOHEL K M A. Push-out
凝土组合梁承载力影响小于 10% 时,受压钢板发生
tests on J-hook connectors in steel-concrete-steel
局部屈曲,影响组合梁的正常使用。 随着钢板厚度
sandwich structure [ J ] .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的增加,组合梁的刚度和受弯承载力呈线性增长趋 2014, 47:1693-1714.
势。 与普通混凝土浇筑的 组 合 梁 相 比,UHPC 浇 筑 [8] 韩林海, 陶忠. 方形截面钢管混凝土构件的设计计
的组合梁开裂荷载提高 86% ,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 算 [ J ] . 钢 结 构, 1998, 13 ( 4 ) : 39-45. ( HAN
提高 16% 和 10% 。 Linhai, TAO Zhong. Design calculation of concrete
3) 基于平截面假定建立了双钢板-混凝土组合 filled square steel tubular members [ J ] . Steel
梁极限荷载理论模型,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 Construction, 1998, 13 (4) :39-45. ( in Chinese) )
[9] YAN J B, YAN Y Y, WANG T, et al. Seismic
合良好。
behaviours of SCS sandwich shear walls using J-hook
4) 采用 ABAQUS 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双
connectors[ J ] .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19, 144:
钢板-混凝土组合梁的精细化模型,通过有限元模拟
106308.
与试验结果对比可得,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组合梁 [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 [ S] . 2015
的受弯性能,为该种组合结构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 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 Specification
基础。 for concrete structure design: GB 50010—2010 [ S] .
参 考 文 献 2015 ed.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1] 申丽婷, 李小军. 核电站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墙体面 Press, 2015. ( in Chinese) )
内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J] . 工业建筑,2016,46 (12) : [11] YAN J B, ZHANG W. Numerical analysis on steel-
57-61. ( SHEN Liting,LI Xiaojun. Experimental study concrete-steel sandwich plates by damage plasticity
of in-plan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double steel plate model: from materials to structures [ J] . Construction
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wall for nuclear power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7, 149: 801-815.
plants [ J] .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16,46 ( 12 ) : [12] CEB-FIP. Model code 1990 [ S ] . London: Thomas
57-61. ( in Chinese) ) Telford Ltd, 1993.
[2] 宋神友, 聂建国,徐国平,等.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 [13] 杨剑,方志. CFRP 预应力筋超高性能混凝土 T 梁的
构在沉管隧道中的发展与应用[ J] . 土木工程学报, 受弯 性 能 [ J] . 铁 道 学 报, 2009, 31 ( 2 ) : 94-103.
2019, 52 ( 4 ) : 113-124. ( SONG Shenyou, NIE ( YANG Jian, FANG Zhi. Flexural behaviors of ultra
Jianguo, XU Guoping, et al. Development and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T beams prestressed with
application of steel-concrete-steel composite structures CFRP tendons [ J ] . 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in immersed tunnels [ J ] .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Society, 2009, 31 (2) :94-103. ( in Chinese) )
Journal, 2019, 52 (4) :113-124. ( in Chinese) ) [14] 张哲,邵旭东,李文光,等. 超高性能混凝土轴拉性
[3] JI X, CHENG X, JIA X, et al. Cyclic in-plane shear 能试验[ J] . 中 国 公 路 学 报, 2015, 28 ( 8 ) :50-58.
behavior of double-skin composite walls in high-rise ( ZHANG Zhe, SHAO Xudong, LI Wenguang, et al.
buildings [ J ] .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xial tensile behavior test of ultra high performance
2017, 143(6) : 04017025. concrete[ J] .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4] WRIGHT H D, ODUYEMI T O S, EVANS H R. The 2015, 28 (8) : 50-58. ( in Chinese) )
experimental behaviour of double skin composite [15] 李文光, 邵旭东,方恒,等. 钢-UHPC 组合板受弯性
elements [ J ].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能的试验研究[ J] . 土木工程学报, 2015, 48 (11) :
Research, 1991, 19(2) :97-110. 101-110. (LI Wenguang, SHAO Xudong, FANG Heng,
[5] BOWERMAN H, COYLE N, CHAPMAN J C. An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flexural behavior of steel-
innovative steel / concrete construction system [ J] . The UHPC composite slabs [ J ].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al Engineer, 2002, 80(20) : 33-38. Journal,2015,48(11):101-110. (in Chinese))

12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