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How should China converge with International Finance Reporting Standards?

中国应当如何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我们组的回答: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特征决定了中国在实施国际会
计准则趋同必须考虑本土化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
一、回答三个问题。
1、中国会计的目标是遵守会计规则,还是提高透明度促进投资者决策?
我们认为,考虑到中国《会计法》的要求,与 IFRS 提高会计透明度以实现纯粹公允的
无法企及性,中国会计的目标应当是遵守规则以实现程序公允。
(1)根据《会计法》第九条: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
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
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
民商法和经济法是会计准则的上位法,因此会计准则必须在中国民商法和经济法的框架
下运行,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制度。企业会计应当坚持根据法律事实记账的基本原则,为企
业经营管理和国民经济管理提供具有法律证明力的财产权利和业绩信息。
(2)参考井尻雄士对于美国会计准则及其环境的研究,对于会计信息的提供和保证存
在着程序公允与纯粹公允的问题,实现纯粹公允是人类无法企及的事情(人工智能也无法
解决)
IFRS 以原则为导向,引入公允价值会计等多种手段,对于会计人员和审计师的主观判
断能力提出很高要求,目的是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助于投资者的决策。然而,
实现“纯粹公允”,即不误导投资者是不可能实现的,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原因在于,
会计人员、审计师无法得到充分的信息(也不可能得到未来的全部信息)以做出准确的预
测,既然是对于未来的估计,就不可能永远是“不误导投资者”的。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经
常出现会计数字没有预测到企业未来经营情况的原因是会计、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
能力培养不足,但即便在未来培养出了更多行业精英人才,也不可能实现“纯粹公允”;
即便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也不可能对于未来预期实现准确的预测。
2、公允价值会计:更透明还是更能进行操纵?
我们认为,除了受到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发展状况的影响,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宗教文
化决定了公允价值会计(以预测为基础的,依赖于个人主观判断的会计)在中国的应用效
果。无论当下还是未来,中国的公允价值会计都更倾向于一项操纵手段而非提高透明度,
促进投资者决策的方式。
(1)中国的现实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会计会导致会计数字更容易被操纵:中国的资
本市场不发达,许多领域缺乏活跃市场导致公允价值难以准确估计;进行操纵后的惩罚机
制不完善,操纵成本较低;对于投资者的保护亦不完善……
(2)中国的社会结构特征: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存在
明显的区别,中国人对于公与私的界限区分不明。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主义的人情社会,
讲究“面子”与相互报偿的社会规范,这就使得中国企业从事着更多关系型交易而非市场
型交易,公允价值会计的估计更加困难;会计信息的提供也会从对外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等的“公事”向着反映股东、高管、审计师利益的“私事”发展。长期来看,这
种关系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社会结构特征不会改变,公允价值会计乃至所有以预测为基础的
会计的操纵动机都将大于提供准确信息的动机。
(3)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是否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制度实施效果呢?我认
为是显然的。中国的宗教文化与西方国家存在极大的差别,体现在:中国有大量人无宗教
信仰;在信教的人中,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数也有所区别。对于会计人员/企业高管,是否信
仰宗教,信仰哪一种宗教,会影响其主观判断和行为决策,在以预测为基础,强调主观判
断的会计处理背景下,这将对企业的会计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在中国,这种影响更多是负
面的。
3、发展阶段论&中国特色论?
对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们应当用融入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待,将趋同作为一个发
展阶段,不断引入 IFRS 新规定,以追求最终形成国际会计准则所预期的资本市场环境,完
全采纳 IFRS?还是应当求同存异,关注本土化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呢?我们认
为应当是后者。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与 IFRS 存在差异,这是由政治制度、宪法规定的经济制
度等决定的。例如,《宪法》规定了我国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长期来看,国
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中仍将占据大比例。如果我们
在修改会计准则时对 IFRS 完全接纳对关联方披露的要求,必然带来极大的成本和披露层面
的困难。如何体现出中国的本土化特征呢?我们组将通过对趋同以来,我国会计准则与
IFRS 的具体差异及其发展进行分析讨论。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 IFRS 的具体差异。


1、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具体来说是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问题。
我国在 2006 年之前规定的会计处理中,当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消失时,可以在计提的
范围内转回资产。2006 年 2 月 15 日, 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在第
十七条规定: (长期)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因此, 长期资产减值
能否转回的问题是新老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会计处理问题上的最大区别。
国际会计准则 (IAS36) 允许资产减值转回, 但对其做出了谨慎性的规定, 例如必须有明
确迹象表明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减少, 并必须能够估计该项资产的可
收回金额。
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是否可以转回与国际会计准则越走越远,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从我国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出发, 王建新 (2007) 通过对
2001~2004 年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行为的分析发现, 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并非由于
其资产质量的改善与经济因素的好转, 而是出于其盈余管理的动机所致,考虑到我国企业利
用资产减值转回来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非常普遍, 为遏制这种不良现象,从而采取了这样一
种反制措施。有人认为未完全采纳国际会计准则是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够发达或者是制
度不完善。但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 SFAS 144 规定: 在资产减值恢复时, 如同其他资产增值
不确认一样, 不允许转回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也就是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也不允许长
期资产减值转回,这就说明我国未完全采纳国际会计准则并不是因为当下的市场经济不够
发达或者是制度不完善,而是国际会计准则本身就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2、国有企业的关联方披露。
我国之前的会计规定以及 2006 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 36 号——关联方披露》都
将 仅仅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的企业,视为非关联方。
而 IAS 24 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1984 年 7 月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
生效日为 1986 年 1 月 1 日。第二个阶段是 2003 年 12 月 18 日修订的第 24 号准则“关联方
披露”,2005 年 1 月 1 日起生效。第三个阶段是 2009 年 11 月 4 日,IASB 发布修订后的第
24 号准则,约定自 2011 年 1 月 1 日起生效。前后三个版本,主要的争议点是:受同一个政
府控制的国有企业是不是关联方及其披露义务的确定。
1984 年的会计准则规定:同受政府控制的企业不属于关联方;而 2003 年版 IAS 24 准
则中,就明确说明国有控股的营利性企业不再豁免其披露与其他国有控制企业交易的义务。
因此, 2003 年版的准则将同受政府控制的企业认定为关联方,要求披露非常详细的关联
方关系及其交易等信息。
在这个两个阶段,我国几乎未参与该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参与制定的成员都来自市
场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
到了 2009 年,IASB 再次发布新修订的 IAS 24,并明确规定:如果仅仅是同受同一个
政府控制的关联方,可以豁免披露关联方交易金额和余额的义务。2009 年版的修订,我国
从推动项目启动到项目开展和发布,都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其中,2007 年的征求意见稿
共收到 72 封评论函,中国方面一共递交了 10 封评论函;2008 年底的征求意见稿,共收到
75 封评论函,中国方面一共递交了 16 封评论函。提交单位有官方的财政部、证监会,以
及我国国有企业和国内会计事务所。
所以,趋同不仅意味着中国向国际准则靠拢,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意味着 IASB 反
过来向 中国靠拢。

三、总结与展望
趋同不等于完全等同。各国在经济环境、法律制度、文化理念、监管水平以及会计信
息使用者和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忽视各国国情,忽视会计发展阶
段和环境特点的等同是难以实现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趋同并不意味着单向运动。它是世界各个国家之间、各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之间、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各区域性会计组织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认可,共同提高
的一种双向、良性互动。
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出台是多个利益相关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根据各自的利益诉
求,互相妥协或协商以达成合意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经济后果,还受到政治
力量的干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