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

音域分布

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有人说喇叭高音太强、低音太少,诸如此类的话。

这些其实都属于高中低频段的量感分布。

一般来说的音域划分是将人耳可听到的 20Hz~20KHz 范围的赫兹进行

音域划分。然后根据不同行业的分布会有所不同,但是如果仅仅将如此

大范围的音域划分为高中低三段,将会显得不够精准。

国外划分

按照美国 TAS 与 Stereophile 的分法很简单,他们把高、中、低每段再细

分三小段,也就是变成「较低的中频、中频、较高的中频」分法。这种分法

就像十二平均律一般,相当规律化。不过用在中国人身上就会产生一些

翻译上的小问题。如「较低的中频」我们称作「中低频」还是「低中频」?

那么较高的低频呢?「高低频」吗?对于中国人而言,老外这种分法恐怕

行不通。

音域划分

国内音频的音域划分,很早是以乐器的频宽以及管弦乐团对乐器的称

呼作为参考。
将 20Hz~20KHz 的频率分为极低频、低频、中低频、中频、中高频、高频、

极高频等七段。这七段的名词符合一般中国人的习惯称呼,而且简单易

记,不容易产生混淆。

1、极低频

一般来说把 20Hz-40Hz 这个八度称为极低频,这个频段内的乐器很少,

能达到这个频段的大致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号、管风琴、钢琴

等乐器。由于这段极低频并不是乐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们也很少

将音符写得那么低。除非是流行音乐以电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则极低

频对于音响迷而言实在用处不大。

2、低频

从 40Hz-80Hz 这段频率称为低频。

这个频段的乐器一般有: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

低音伸缩号、低音单簧管、土巴号、法国号等。这个频段常常被用来用作

构成浑厚低频基础。通常,一般人会将这个频段误以为是极低频,因为

它听起来实在已经很低了。如果这个频段的量感太少,丰润澎湃的感觉

一定没有;而且会导致中高频、高频的突出,使得声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

听。
3、中低频

从 80Hz-160Hz 之间,称为中低频。这个频段曾一度是台湾音响迷最头

痛的一段。因为音响师在调控该频段时,经常造成耳朵轰轰作响的声音

让人头痛不已。此外这个频段的声音,非常容易产生峰值。为什么这个

频段特别容易有峰值呢?这与小房间的长、宽、高尺寸有关。大部分的人

为了去除这段恼人的峰值,费尽心力吸收这个频段,使耳朵不致于轰轰

然。可惜,当您耳朵听起来不致轰轰然时,下边的低频与上边的中频恐怕

都已随着中低频的吸收而呈凹陷状态,而使得声音变瘦,缺乏丰润感。更

不幸的是大部分的人只因峰值消失而认为这种情形是对的。这就是许多

人家里声音不够丰润的原因之一。这个频段中的乐器包括了刚才低频段

中所提及的乐器。此外还有定音鼓与男低音。

4、中频

从 160Hz-1280Hz 横跨三个八度(320Hz、640Hz、1280Hz)之间的频

率称为中频。这个频段几乎把所有乐器、人声都包含进去了,所以是最重

要的频段。大部分人对乐器音域的最大误解也发生在此处。例如小提琴

的大半音域都在这个频段,但一般人却误以为它很高;不要以为女高音音

域很高,一般而言,女高音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频的上限而已。
这个频段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从二音路喇叭的分频点分析。一般二音路

喇叭的分频点大多在 2500Hz 或 3000Hz 左右,也就是说,2500Hz 以上

由高音单体负责,2500Hz 以下由中低音单体负责。这 2500Hz 大致是

1280Hz 的二倍,也就是说,为了怕中低音单体在中频极限处产生太大的

分频点失真,设计师们统统把分频点提高到中频上限的二倍处,如此一

来,最完美的中频就可以由中低音单体发出。如果这种说法无误,高音单

体做什么用呢?如果您曾经将耳朵贴近高音单体,您就听到一片[嘶嘶」

的声,那就是大部分泛音所在。如果没有高音单体发出嘶嘶的音,单用一

个中低音单体来唱音乐,那必然是晦暗不堪的。当然,如果是三音路设

计的喇叭,这段中频绝大部分会被包含在中音单体中。

5、中高频

从 1280Hz-2560Hz 称为中高频。这个频段有什么乐器呢?小提琴约有

四分之一的较高音域在此,中提琴的上限、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的高音

域、短笛的一半较低音域、钹、三角铁等。请注意,小喇叭并不在此频段音

域中。其实中高频很容易辨别,只要弦乐群的高音域及木管的高音域都

是中高频。这个频很多人都会误认为是高频,因此需要特别留意。

6、高频
从 2560Hz-5120Hz 这段领域,称之为高频。这段领域对于乐器演奏而

言,已经是很少有机会渉入了。因为除了小提琴的高音域上限、钢琴、短

笛高音域以外,其余乐器大多不会出现在这个频段中。从喇叭的分频点

中,我们可以发现到这段频域全部都出现在高音单体中。例如,当您将耳

朵靠近高音单体时,您所听到的不是乐器的声音,而是一片嘶嘶声。从高

音单体的表现中,可以再度证明高音单体几乎很少发出乐器或人声的基

音,它只是发出基音的高倍泛音。

7、极高频

从 5120Hz-20000Hz 这么宽的频段,称之为极高频。各位可以从高频就

已经很少有乐器出现的事实中,了解到极高频所容纳的尽是乐器与人声

的泛音。一般乐器的泛音大多是愈高处能量愈小,换句话说,高音单体

要制造得很敏锐,能够清楚的再生非常细微的音。

从这里,发生了一件困扰喇叭单体制造的事情:

假若一个高音单体为了清除所有细微的泛音,不顾一切的设计成很小

的电流就能推动振膜,那么同样由这个高音单体所负责的大能量高频

与中频极可能就会时常处于失真的状态,因为这两个频段的能量要比极

高频大太多了。这也是目前市面上许多喇叭极高频很清楚,却容易流于

刺耳的原因之一。
HF(高频):6kHz-16kHz,影响音色的表现力、解析力。
像音乐盒那种尖锐的声音.

MID HF(中高频):600Hz-6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
清晰度。 像大提琴那种中规中矩的声音.

MID LF(中低频):200Hz-600Hz,影响音色和力茺和
结实度。像大提琴那种中规中矩的声音.

LF(低频):20Hz-200Hz,影响音色的混厚度和丰满度
像低音炮那种低沉的声音.

人耳可分辨的声音频率大约是在 20Hz~20kHz,因此调
音台中的四段均衡器把其分为的 4 个频段,根据德国柏
林音乐研究所资料介绍,它们是:

31Hz——这个频段需要播放器材有比较好的低频下潜能
力,如果没有,当然就不容易听见,这个频段主要影响
底鼓的延续音(sustain),就是踩下底鼓之后嗡嗡的声音,
增强这个频段可以让音乐浑厚。

63Hz——这个频段是底鼓所在的主要频段,如果单纯把
这个频点增强 10dB,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底鼓声变得很大,
甚至破了,所以增强这个频段有助于音乐更厚实。
125Hz——这就主要是贝斯的频段了,贝斯常用的音高
位置的音色主要在这一频段,当然不是说这一频段只有
贝斯,增强这一频段音乐会更扎实。

基本上,如果增强了上述三个频段,你想要重低音的话
就有了,这里说一下遮蔽效应,简单说就是比如你把
125Hz 调的很大,那么靠近 125Hz 的、dB 数小的频率就
会被遮蔽,听不到了。

250Hz——这个频段多了声音会很脏,少了声音会很干
净,硬实,但它同时也是人声、弦乐、手鼓等等音色的主
要共鸣点的所在频段。可以想象在水下的那种轰隆隆的感
觉,是这一频段带给我的主要感受。

500Hz——和 250Hz 的感受相似,这一频段的增强会使


一些铺底的合成器 pad 音色凸显出来,会使更多的男声
凸显出来,这一频段多了还是会浑浊,稍微增加一些会
使音乐有更多温暖、亲近的感觉。

1000Hz——这个频段可以算作一个分水岭,大部分乐器
的基频都在 200—1000Hz,所以调节 1000 以下的频段会
更多的影响音色(不是影响音量),增强这一频段会使
音色更明亮。

2000Hz——增强人声的可懂性,说白了听得更清楚,包
括吉他贝斯的琴弦摩擦的声音,电吉他的尖刺感,两元
店大喇叭里的广告,都可以让你更多的体会这一频段的
特点,所以增强这一频段让音乐更清晰。

4000Hz——我个人理解这一频段是很多音色的镶边,就
像是相框的边框,衣服或者窗帘的下摆,很多时候这一
频段可以让声音更完整,更具细节,更多现场感,但是
过多的提升也会让人觉得刺耳,听觉疲劳。5000Hz 以上
是几乎所有乐器的谐波成分,也是人耳最敏感的频段,
比如把 5000Hz 提升 6dB,有时会让人觉得整个音量被开
大了一倍,如果过多的衰减则会让音乐听起来很远。
8000Hz—— 这个频段比较明显的是 各种镲声、弦乐摩擦琴弦的声音、还有就是 齿音,比如提
升该频段会放大歌手四、是、次、字一类的发音。一般很少会大幅提升这一频段。

16000Hz—— 事实上这一频段确实很难分辨,如果把一首歌的 16000Hz 提升 10dB,我一般


会去听各种镲,镲会显得更亮更大声了, 反之,镲声会显得小了、暗了。如果不仔细听,会
感觉音乐没什么变化。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