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4

i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第三版 單元九 導讀《四塊玉‧閒適》分析理解_教師版

《四塊玉•閒適》關漢卿
分析理解
(參考 2014 年閱讀題 4)
1 試根據曲文首兩句「南畝耕,東山卧」回答問題。
(1) 作者借「南畝耕,東山卧」兩句以古人自況,表達心中所想,是運用了甚麼寫
作手法?(2分)
用典。(2分)
(2) 兩句所述古人的事跡有甚麼相通之處?又當中體現傳統士人怎樣的品格?試分
析說明。(1分,2分)
陶潛和謝安都是選擇不做官,寧願放棄名利,過着歸隱的生活。(1分)他們的
事跡體現了傳統士人不慕功名富貴,不願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格。(2分)
整合
考核重點:理解文章內容。

2 曲文以「閒將往事思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甚麼?」作結,試根據此句
回答下列問題。
(1) 作者以怎樣的語氣收結?試選出下列最切合的一項。(2分)
A 揶揄
B 謙虛
C 恭維 A B C D
D 讚賞 ● ○ ○ ○
答案分析:
曲文開首提到作者學習陶潛、謝安歸隱不仕,可見作者不是真的「愚」,他只是不想官場中與
所謂的「賢」人相爭,結尾表現了他對後者的諷刺,語氣是揶揄的。
(2) 試說明曲文收結處隱含怎樣的感情。又這與曲題「閒適」有甚麼關係?(4分)
曲文收結處反映世間賢愚顛倒,作者只有自認愚笨,不與人爭,(1分)曲文收
結處因而隱含對社會的憤懣。(1分)曲題「閒適」表達了作者應對當時社會環
境的處世態度,(1分)作者想到自己改變不了社會,便盼望像陶潛、謝安一樣
歸隱田園,不理世事,過着閒適的生活,以此尋求自我慰藉。(1分)
整合 引申
考核重點: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4)


3 下列哪項不是《四塊玉 • 閒適》運用的修辭手法?(2分)
A 對比
B 對偶
C 反問 A B C D
D 襯托 ○ ○ ○ ●
答案分析:
曲文中引用了陶潛和謝安的典故,借以自況,但不屬正襯;提到人我賢愚之別則屬對比,並非反襯。
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寫作手法。

1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第三版 單元九 導讀《四塊玉‧閒適》分析理解_教師版

(參考 2022 年閱讀題 6(ii))


比較
4 本曲的寫作手法與辛棄疾《青玉案 • 元夕》有所不同,下列哪項的賞析理解不正確?
(2 分)
A 本曲運用典故表情達意,《青玉案 • 元夕》則運用比興寄
託,借「那人」自況。
B 本曲的文字淺白通俗,《青玉案 • 元夕》則善於運用修辭
描摹景物形象,文字相對較為典雅。
C 本曲沒有描寫景物,《青玉案 • 元夕》則詳細描寫元夕街
頭的盛況。 A B C D
D 本曲長於敍事,《青玉案 • 元夕》則長於心理刻畫。 ○ ○ ○ ●
答案分析
《四塊玉‧閒適》只是以「世態人情經歷多」一句籠統概括自己的生平,沒有詳細敍述個人經歷,可見
「長於敍事」並非本曲的特色。《青玉案‧元夕》借獨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人」寄寓自己的志向,
但沒有描寫「那人」的心境,可見「長於心理刻畫」並非其特色。

評價
考核重點:比較篇章的寫作手法。

比較
5 關漢卿《四塊玉 • 閒適》與蘇軾《念奴嬌 • 赤壁懷古》同樣借古人事跡抒發胸臆,
兩篇作品所運用的寫作手法有何不同?試分別說明。(4 分)
(1) 《四塊玉 • 閒適》:關漢卿以引用的手法,借放棄名利歸隱的陶潛和謝安自
況,(1分)表達對閒適生活的嚮往,並隱含對社會賢愚不分的憤慨。(1分)
(2) 《念奴嬌 • 赤壁懷古》:蘇軾運用反襯,借周瑜年少有為的英雄形象反襯自
己,(1分)藉此抒發自己年華老去、功業未成的無奈。(1分)
整合
考核重點:比較篇章的寫作手法。

2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第三版 單元九 導讀《沉醉東風•漁父詞》分析理解_教師版

《沉醉東風•漁父詞》白樸
分析理解
(參考 2019 年閱讀題 4(ii))
1 作者描寫釣叟身處江上所見的情景,試綜合全曲回答問題。
(1) 作者運用甚麼着色詞描寫江邊的景物?試說明這樣描寫的效果。(1分,2分)
作者運用了「黃」、「白」、「綠」、「紅」這四個着色詞描寫江邊的景物。
(1分)通過運用着色詞,作者描畫出一幅色彩明麗的秋景,(1分)讀者自然
能感受到曲中的「釣叟」置身這樣優美的環境,心境是何等的閒適。(1分)

(2) 作者運用動態描寫來表現江上所見,與用靜態描寫的江邊景物互相映襯。試摘
錄有關句子。(2分)
點秋江白鷺沙鷗。(2分)
複述 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寫作手法。

2 作者說釣叟「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試根據此句回答下列問題。
(1) 釣叟的「忘機友」是誰?作者把「忘機友」作為釣叟的朋友,襯托出釣叟有怎
樣的人生態度?試加以說明。(1分,2分)
「忘機友」是指江邊的白鷺和沙鷗。(1分)作者說釣叟以鷗鷺為友,鷗鷺自由
自在地在江邊飛翔,不受拘束,(1分)這是以鷗鷺襯托出釣叟不受世間功名利
祿所拘限的人生態度,寧願隱居江湖,放浪形骸於山水間。(1分)

(2) 這兩句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2分)
 對偶  用典
 對比  比喻
A 、、 B 、、 A B C D
C 、、 D 、、 ● ○ ○ ○
答案分析:
 對偶:這兩句字數相等,結構相同,相同位置的詞語詞性相類、意義相對。
 用典:「刎頸交」用了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典故,「忘機友」則用了李白詩與《列子》的
典故。
 對比:曲文中把兩種性質不一的朋友並列,加以比照。

整合 引申
考核重點:理解文章內容;掌握寫作手法。

(參考 2018 年樣本試卷閱讀題 6)


3 作者以「傲煞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收結曲文,反映出釣叟怎樣的人生
態度?(2 分)
釣叟不識字,面對萬戶侯卻不以為恥,反映出釣叟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1分)
他蔑視官場,厭惡名利,寧願隱逸江湖,追求淡泊寧靜的生活。(1分)
引申
考核重點:理解文章內容。

1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第三版 單元九 導讀《沉醉東風•漁父詞》分析理解_教師版

比較
4 承上題,作者通過刻畫釣叟來流露自己的隱逸思想。這種隱逸思想與范仲淹《岳
陽樓記》筆下古仁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
憂,退亦憂」的人生態度看來不一樣。你認為前者的表現是否在逃避士人的責任?
試談談你的看法。(4 分)
我認為前者表現是逃避士人的責任。范仲淹指出不論仕途順逆,都應以天下為己
任,這是傳統士人的人生理想。(1分)作者雖身處政治黑暗的元代,但士人作為
社會的中流砥柱,仍應盡力為蒼生謀福祉。(2分)如果擔當官吏,當然要勤政愛
民;即使沒有官職在身,士人也可以在民間辦學,把自己的才學貢獻給社會,這
i.樣才對得起士人的責任。(1分)
另一立場答案:
我認為前者表現不是逃避士人的責任。范仲淹指出不論仕途順逆,都應以天下為己任,這是傳統士
人的抱負。(1分)然而,作者身處政治黑暗的元代,朝廷不如范仲淹時的宋代那樣重用士人,士
人想為蒼生謀福祉也無從說起。(2分)與其鑽營為官,助紂為虐,不如隱逸山林,避免個人品格
被世俗污染,也算是盡了士人「修身」的責任。(1分)

評價
考核重點:比較篇章的內容,提出見解。

比較
5 本曲與王維《山居秋暝》均在結尾抒發對隱居生活的感受,試綜合有關內容,回
答以下問題。
甲 傲煞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白樸《沉醉東風•漁父詞》)
乙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山居秋暝》)
兩篇作品的作者均借用典故來表達心境,二人用典的方式有甚麼不同?又他們對
隱居生活抒發了甚麼相似的感受?(2 分,2 分)
《沉醉東風‧漁父詞》 《山居秋暝》
用典的  ● 正用典故(1分)  ○ 正用典故
方式 ○ 反用典故 ● 反用典故(1分)
 兩篇作品的作者都抒發了對官場生活感到厭倦,與樂意歸隱的感
感受
受。(2分)
引申
考核重點:比較篇章的寫作手法和內容。

2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第三版 單元十 講讀《韓非子選》分析理解_教師版

《韓非子選》 《韓非子》
分析理解
(參考 2022 年閱讀題 1)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10 分)

(1) 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 明: 使……賢明 /


(《猛狗與社鼠》第 2 段)
使……明白(2 分)
(2) 明為己者必利。(《猛狗與社鼠》第 4 段) 明: 表明(2 分)

(3) 耕、漁與陶,非舜官也。(《歷山之農者》第 2 段) 官: 職責(2 分)

(4) 賢舜,則去堯之明察。(《歷山之農者》第 2 段) 去: 去掉 / 否定(2 分)

(5) 將治天下,釋庸主之所易。(《歷山之農者》第 2 段) 釋: 放棄(2 分)


解釋
考核重點:解釋文言字詞。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2)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語體文。(6 分)考核重點:解釋文言句子。
(1)樹木而塗之,鼠穿其間。(《猛狗與社鼠》第 3 段)
豎起(1 分)木頭,塗上爛泥(1 分),老鼠就鑽進(1 分)那中間。
(2)然則,仲尼之聖堯奈何?(《歷山之農者》第 2 段)
那麼(1 分),孔子為甚麼(1 分)會以堯為聖人(1 分)?
解釋
考核重點:解釋文言句子。

3 在《猛狗與社鼠》的第1段,宋人對甚麼事情感到奇怪?又他在請教鄉里中德高望重的老
人後,對老人的回應有甚麼疑問?(1分,1分)
宋人賣的酒味道醇美,卻放至變酸也賣不出去,因而感到奇怪。(1分)當他聽到老人的回

應時,他不明白老人問自己養的狗是否兇惡,與酒賣不出去有甚麼關係,因而感到疑惑。

(1分)
整合
考核重點:理解文章內容。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1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第三版 單元十 講讀《韓非子選》分析理解_教師版

4 承上題,作者藉宋人存有疑問,比喻君主的甚麼情況?(2分)
A 君主被大臣蒙蔽與挾持。
B 君主無禮地對待有道之士。
C 君主不知要任用有道之士做大臣。 A B C D
D 君主不知有道之士的任用被阻撓。 ○ ○ ○ ●
答案分析
作者以宋人不知道猛狗會咬人,嚇得客人不敢來買酒,使酒直到變酸也賣不出去,比喻君主不知道大臣阻撓有道
之士帶着治國策略來見君主,使君主被蒙蔽脅迫,有道之士則不被任用,故答案是D。
整合
考核重點:理解文章內容。

5 在《猛狗與社鼠》的第 3 段,管仲提到君主身邊的侍從會做出哪些惡行?(2 分)
 搜刮百姓的金錢
 隱瞞自己的罪惡
 泄露君主的內情
 勾結同黨增權勢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答案分析
管仲指出君主身邊的侍從在朝廷外會搜刮人民的財產,在朝廷內就結黨營私,隱瞞自己的罪惡,而在宮內就將君
主的內情告訴同黨,與宮外的同黨互相倚重,故答案是D。
整合
考核重點:理解文章內容。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19)


6 《猛狗與社鼠》的第 3 段提及社鼠與君主身邊的侍從,二者均難以對付。試據文意以自己
的文句完成下表。(4 分)
社鼠 君主身邊的侍從
(1) 在君主面前隱瞞罪惡,(1 分)
難以察覺的
藏身在社壇的縫隙中。 又在宮內刺探君主的內情。(1
原因
分)
(2) 用火去燻,擔心燒毀社壇;用水
對付的可能
去灌,(1 分)則擔心社木所塗 懲處他們,會使君主不得安寧。
後果
的顏色剝落。(1 分)
整合
考核重點:理解文章內容。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2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第三版 單元十 講讀《韓非子選》分析理解_教師版

(參考 2022 年閱讀題 9)


7 試綜合《猛狗與社鼠》一文的內容,判斷以下陳述。(4 分)
無從
作者認為: 正確 錯誤
判斷
(1) 「社鼠」對君主的危害比「猛狗」更大。 ○ ○ ●

(2) 君主難以洞察「猛狗」與「社鼠」的禍患。 ● ○ ○
答案分析
(1) 無從判斷。課文只論述「猛狗」與「 社鼠」對君主的危害,沒有論及「社鼠」比「猛狗」有更大的危害。
(2) 正確。像「猛狗」的大臣與像「社鼠」的侍從都善於掩飾自己的惡行,故此君主難以洞察他們會帶來的禍患。
整合
考核重點:理解文章內容。

8 根據《歷山之農者》第 1 段中舜的表現,「聖人之德化」須具備甚麼條件?(2 分)
要做到「聖人之德化」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方面需要身體力行,為世人樹立榜樣,(1分)

另一方面要以長時間的薰陶,才能達到以德行教化人民的效果。(1分)
整合
考核重點:理解文章內容。

9 在《歷山之農者》的第 2 段,作者怎樣通過寓言,指出儒者既「聖堯」又「賢舜」的謬誤?
試以自己的文字說明。(4 分)
作者先舉出楚人賣矛和盾的寓言故事,指出楚人口中最鋒利的矛和最堅固的盾不可能同時

出現,(1分)否則就會自相矛盾,無法自圓其說。(1分)作者接着說明儒者讚譽堯和舜

的評價,就像「矛楯之說」一樣無法同時成立,(1分)指出「賢舜」就會否定堯的明察,

代表堯有過失;而「聖堯」則會否定舜的德化,帶出儒者的言論有互相抵觸的謬誤。(1

分)
整合 引申
考核重點:理解文章內容及作者觀點。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3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第三版 單元十 講讀《韓非子選》分析理解_教師版

(參考 2018 年閱讀樣本試卷題 7)


10 作者在《歷山之農者》的結尾,以「賞罰使天下必行之」對比「聖人之德化」的優劣。試
根據文意以自己的文句完成下表。(4 分)
賞罰使天下必行之 聖人之德化
(1) 命令到達的當天便可以使人民改 舜一年才糾正一個過錯;而且舜這樣的
效率 過,(1 分)十天內便可以糾正全國 人不多,壽命也有限,但天下間有待糾
的過錯。(1 分) 正的過錯卻無數。
居於權勢之位,而用命令矯正人民的錯 (2) 必須親身參加辛苦的勞作然後才能
可行性 誤,即使是平庸的君主也會很容易地辦 感化百姓,(1分)這種做法即使是
到。 堯、舜也會感到困難。(1 分)
整合
考核重點:理解文章內容。

(參考 2021 年閱讀題 15)


11 《猛狗與社鼠》與《歷山之農者》兩文分別運用了甚麼寫作手法。(每道分題可選多於一
項,全對才給分。)(4 分)

舉例論證 借古諷今 寓言說理 對比論證 類比論證

(1) 《猛狗與社鼠》 ○ ○ ● ○ ●
(2) 《歷山之農者》 ● ○ ● ● ●
答案分析
(1)《猛》運用了「狗猛酒酸」與「社鼠」的寓言,以猛狗嚇走想買酒的客人,類比大臣阻撓君主任用有道之士;
而社鼠在社壇為害卻很難除去,則類比君主身邊的侍從做出種種惡行卻難以對付,由此帶出這兩種人會影響國家
管治。
(2) 《歷》舉出舜三年只能糾正三個過錯的例子,說明德化的困難;以「自相矛盾」的寓言,論證儒者的言論存
在謬誤;以德化對比賞罰,說明以賞罰方式治國更有效;以「不可陷之楯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兩得,類比「舜」
和「堯」不可兩譽。
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寫作手法。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