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9

旅游学刊

Tourism Tribune
ISSN 1002-5006,CN 11-1120/K

《旅游学刊》网络首发论文

题目: 旅游能带给人们生命意义感吗?——旅游情境下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机制研究
作者: 陈扬乐,李佳霏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4.00.011
收稿日期: 2023-07-05
网络首发日期: 2024-03-29
引用格式: 陈扬乐,李佳霏.旅游能带给人们生命意义感吗?——旅游情境下的生命意
义感生成机制研究[J/OL].旅游学刊.
https://doi.org/10.19765/j.cnki.1002-5006.2024.00.011

网络首发:在编辑部工作流程中,稿件从录用到出版要经历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等阶
段。录用定稿指内容已经确定,且通过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同意刊用的稿件。排版定稿指录用定稿按照期
刊特定版式(包括网络呈现版式)排版后的稿件,可暂不确定出版年、卷、期和页码。整期汇编定稿指出
版年、卷、期、页码均已确定的印刷或数字出版的整期汇编稿件。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稿件内容必须符合《出
版管理条例》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符合编
辑部对刊文的录用要求,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稿件内容应基本符合国家有关书刊编辑、
出版的技术标准,正确使用和统一规范语言文字、符号、数字、外文字母、法定计量单位及地图标注等。
为确保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的严肃性,录用定稿一经发布,不得修改论文题目、作者、机构名称和学术内容,
只可基于编辑规范进行少量文字的修改。
出版确认:纸质期刊编辑部通过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签约,在《中国
学术期刊(网络版)
》出版传播平台上创办与纸质期刊内容一致的网络版,以单篇或整期出版形式,在印刷
出版之前刊发论文的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因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
》是国家新闻出
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ISSN 2096-4188,CN 11-6037/Z),所以签约期刊的网络版上网络首
发论文视为正式出版。
网络首发时间:2024-03-29 17:02:38
网络首发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11.1120.K.20240329.1213.001

引用格式:陈扬乐, 李佳霏. 旅游能带给人们生命意义感吗?——旅游情境下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机制研究[J]. 旅游学刊,


2024, 39. [CHEN Yangle, LI Jiafei. Does travel bring meaning in life: Study on the meaning-making process in tourism
context[J]. Tourism Tribune, 2024,39.]

——旅游情境下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机制研究

陈扬乐 ,李佳霏
(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摘 要]生命意义感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有意义的生活是幸福的最深层次含义。文章以人们踏上旅途寻求生活的
意义这一现实现象为切入点,将积极心理学中的生命意义感范畴引入旅游研究视野,以相关网络游记与社区问答文本为材料,
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最终提炼出“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刻’”这一核心范畴,对旅游者获取生命意义感的具体过
程与一般路径作出理论解释。研究发现:1)旅游者以具身实践的方式主动地构建生命意义,具身实践是旅游者生命意义感
的来源;2)旅游者由审美体验中的自我超越激发生命活力,自发地觉察生命意义;3)旅游者通过自我反思这一内省过程形
成对世界与真实自我的深刻理解,不断地追寻生命意义;4)旅游者通过自我认同的强化实现自我价值的确认,进而真正地
肯定生命价值;5)回归生活世界时,人们通过回忆与回味重新赋予旅游体验以新的意义,个体生命状态的转变是旅游积极
人生意义的一种体现。文章创新地构建出“旅游世界中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模型”,对人们在旅游世界中获取生命意义感的
“顿悟时刻”进行了深入解读,丰富了旅游体验的研究内容,深化了现有研究对旅游积极效应的认识,为深入理解“旅游的
意义”提供了新思考。
[关键词]生命意义感;具身实践;自我超越;自我反思;自我认同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4.00.011

0 引言

“有意义的生活”是幸福的最深层次含义,相较于快乐,意义感为人们带来的影响更为深刻与持久 [1]。
生命意义感为个体指明了生活的方向与目标,使个体拥有对生活事件的控制感与自我价值感 [2],是人生的
重要体验。然而,人们在烦忙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感到生命意义感匮乏。俗务和职责等的束缚以及劳绩
和名利等的困扰使人们陷入空虚与焦虑,感到身心疲惫与不自由,发觉生活厌倦 [3]。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
的个体,人们会产生调整生命状态的动机[4]。因此,“生活在别处”成为对异化日常生活的一种诗意抵抗
[5]
,旅游也成为个体寻找新的生命体验以对抗生命意义虚无的途径之一 [4]。生活中不乏人们踏上旅途寻求
生命意义的现实现象,尽管旅游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并非每种类型的旅游活动都能担此重任 [6]。该现象
虽不具有普遍性,但暗示着旅游与个体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内在关联,也反映出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海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南沙旅游开发国际合作的动能与路径研究”
(21BGL019)资助。[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to CHEN
Yangle) (No. 21BGL019).]
[收稿日期]2023-07-05;[修订日期]2023-11-02
[作者简介]陈扬乐(1965—),男,湖南邵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海洋旅游、旅游地理、人口迁移与城
市化,E-mail: 991352@hainanu.edu.cn;李佳霏(1999—),女,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体验,
E-mail: lijiafei_elva@163.com,通讯作者。
如旅游能否为人们带来生命意义感以及旅游者获取生命意义感的具体过程和一般路径如何,等等。
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就旅游的意义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如从现象学视角,对“旅行的意义”进行阐释
[7]
;从存在主义视角,探讨背包旅游体验在赋予个体自由上的意义[8];从身体视角刻画徒步旅游者实现自
我完善与成长的个体生成过程[9];从微观层面的日常生活出发,反思旅游在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价值上的作
用[5];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揭示旅游对于人存在于世的意义 [10];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探
索旅游在强化个体积极人生体验、提升主观幸福感与培育个人积极心理品质上的积极效应 [11]等。然而,旅
游学界对生命意义感的研究十分有限,还未形成有力的解释性概念和本土化的理论模型以揭示旅游者获取
生命意义感的具体过程与一般路径。而对生命意义感的探讨是理解个体如何在旅游中获取最深层次幸福感
的关键,对于深化旅游体验的意义、探索旅游者心理层面的内在规律以及增进旅游福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
义与实践价值。
基于此,本文搜集了相关的网络游记和网络社区问答文本,遵循扎根理论方法开展探索性研究,重点
考察两方面内容:一是旅游者生命意义感的来源、获取过程与一般路径;二是个体在旅游中获得的生命意
义感对其生活世界存在哪些远端影响,即旅游的意义如何体现在旅游者的日常生活中。本文尝试将积极心
理学中的生命意义感范畴引入旅游研究视野,拓展旅游效应的研究视角,从而更好地理解旅游活动在个体
层面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原创性概念的提出与本土化理论模型的构建丰富旅游体验的研究内容,并为旅
游业增进社会福祉与提升公民深层次幸福感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1 文献回顾

1.1 生命意义感

生命意义感是人生的重要体验,其获取与维持是人类的基本动机之一 [12]。Frankl 最早将生命意义研究


由哲学领域引入心理学视野[13]。他认为,人们不应该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14]。
生命意义(meaning of life)与生命的终极目的有关,关乎“人为何而存在(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
这 一 形 而 上 的 哲 学 问 题 , 该 问 题 是 “ 现 代 客 观 主 义 科 学 方 法 论 所 无 法 触 及 的[15]” 。 而 生 命 意 义 感
(meaning in life)强调个体所感受到的最重要的、个体本身的、具体的价值,以及个体对生活目的或人生
重要事件的价值体验[13]。
生命意义感包含重要性(significance)、目的性(purpose)和一致性(coherence)3 个成分[15],具有
拥有意义感(presence of meaning)和寻求意义感(search for meaning)两个维度,其中前者指个体理解自
己生命的含义,认识到自己生活中的目的、目标和使命,强调结果;后者则是个体为构建或强化对生命含
义和生活目标的理解所付出的努力,强调过程[16]。与上述结构相对应,学者们开发了生命意义问卷[16]、生
命意义感三维量表(three dimensional meaning in life scale)[17]等测量工具,为生命意义感的心理学实证研
究拓宽了道路。本文认同 Steger 对生命意义感的定义,即生命意义感是人们理解和领会自己生活意义的程
度以及对自己生命的目的、使命和首要目标的觉察程度[16]。据此,旅游情境下的生命意义感是指旅游者在
旅游世界中对个体存在意义和对其生活重要性及目的性的感知与追寻。
随着心理学对生命意义感研究的不断深化,生命意义感的功能、来源和产生机制已逐渐清晰。从功能
上看,生命意义感是一种较为全面的心理资本[18],与积极心理功能密切相关[19],是个体生存的重要保护因
子[20],有助于个体积极应对与适应生活中的困境[21];在社会层面,生命意义感有助于焕发个体的集体主义
大局观,使其践行亲社会行为[22]。长期缺失生命意义感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更可
能通过互联网的过度使用来实现“病理性补偿”[23],增加了“空心病”[24]与抑郁的风险[20]。生命意义感不
仅在心理问题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个体实现幸福生活也至关重要。生命意义感能够预测个体的
心理幸福感水平[25],其拥有意义感维度对主观幸福感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6]。而且,生命意义感还是真实
幸福感(authentic happiness)的重要组成元素[27]。真实幸福感的概念由积极心理学之父 Seligman 在对主观
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相关要素进行整合与重新反思的基础上提出[28]。他认为,幸福的生活分为愉悦的生
活、充实的生活与有意义的生活 3 个层次,意义感不仅是拥有最深层次幸福生活的标志,也是个人实现蓬
勃发展(flourishing)的一个重要方面[27]。
如何获得生命意义感,进而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29]。Frankl 提出了获取生命意义感的
三种途径,即借由创造性价值获得工作的意义、借由体验性价值获得爱的意义以及借由态度性价值获得忍
受苦难的意义[14]。已有研究也证实了创造力[30]、与亲人建立的情感联系[31]和创伤后成长[32]对生命意义感
有正向预测作用。生命意义感的来源与个体过去的学习经验以及现在的生活方式有关,且因文化的不同而
存在差异[19]。Kaufman 将生命意义源(source of meaning in life)定义为个体在人生过程中借以获得意义感
的具体生活事件。中国文化情境下的生命意义源主要包含社会关注、自我成长、关系和谐、生活享受和身
心健康 5 个方面[19]。由于旅游在上述 5 个方面均发挥着积极效应[5,9,33-34],可以推断,旅游作为个体人生经
历的一部分,具备成为生命意义感来源的可能。
为了理解人们获取生命意义感的具体过程,心理学家从不同侧面提出了生命意义感形成的理论模型,
如寻找意义模型(meaning-seeking model)[35]、应对与成长模型(model of meaning-making coping and
growth)、生命意义构建的整合模型(the integrated model of meaning making)和以满足基本心理需求为核
心的生命意义构建模型等[29]。已有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思路上的启示,但旅游者在非惯常环境下的心理与
行为特质是非常态的[36],个体在旅游情境中构建的情境意义感也有别于一般意义感,因此现有的心理学理
论框架在对旅游者心理的解释上存在局限。

1.2 旅游与生命意义感

人们不把旅游看作纯粹的消磨时间,而是借助旅游发现意义[37]。从生活世界到旅游世界的跨越在本质
上是一种心境的转换[38],旅游者心理水平的改变与心理状态的调整通常是旅游更为积极的人生意义所在[39]。
已有研究对旅游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的探讨主要围绕此在的存在意义、体验的意义以及休闲的意义等
话题展开。
首先,旅游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之一,有助于更直观地展示此在的存在意义 [40]。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
的存在本身并无先决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出价值 [4]。也就是说,人生的价值是在
行动中实践而出的。不甘沉沦于世,寻找生活的意义,释放与找回自我便是旅游的动力和源始 [10]。人们在
日常生活中处于“烦忙”状态,难以寻得诗意所在[10],而当旅游者进入到不同于生活世界的崭新世界时,
便开启了人生波谱中的一个特殊时段[39]。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卸下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角色,避开繁重
的生活责任,遵循内在动机与个人情感行动,进而体验自我的回归[38]。人们还可以在旅游这个自由的时空
中探索到与生活世界中不一样的自我并构建出新的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意味着自我定位与对存在意义的确
证,关系到个体对于自身价值的判断及其对生活意义的把握 [8]。由此可见,人们可以在旅游世界中体会本
真的自我,感悟存在的意义,提升生命意义感。
其次,旅游体验能够促使旅游者反思和重新审视生活的价值与意义[5]。对于旅游者而言,旅游是一种
媒介,体验才是其根本目的[41]。旅游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既有感官欢娱,也有精神享受;既有依附
于事物表面的观察,也有沉湎于理性世界的沉思[39]。从内容上看,旅游体验可以分为世俗体验与审美体验
[39]
,其中旅游审美体验具有纵向上的层次深度性。有学者结合背包旅游者的心理活动将旅游审美的最深层
级归纳为反思体验[8]。反思体验为旅游者提供深入思考的机会,旅游者在这一内省过程中由外在景观推及
自身,加深对生活事件的理解并触发对人生道理的体悟。从载体上看,旅游体验发生在非惯常环境下[42]。
非惯常环境隔绝与摆脱了原有的环境要素,为旅游者提供变换人生角色、塑造与实现自我的机会与生命意
义的刺激与参照,人们能在这一环节中调整生命的状态,体验生活的不同乐趣,获得滋养其生命体的更好
的物质和精神养料[4]。
最后,旅游还是休闲方式的一种,休闲具有生命意义层面的价值意蕴。休闲使人在一种自由自在、无
拘无束的状态下发挥自己的生命潜质并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43]。休闲不只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
决定了日常生活的意义,它体现了日常生活中人之“成为”和“存在”的价值[44]。
总之,旅游具备触发生命意义感的可能,是生命意义感的来源之一。但学界对于二者间关系的把握还
停留在哲学思辨层面,对于生命意义感的探讨也只是零散地嵌入在相关研究中,系统性的实证研究较为匮
乏,旅游者获取生命意义感的路径尚不清晰,故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探索性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研究,用质性分析软件 MAXQDA 2020 辅助资料编码与分析。扎根理论提
倡从经验材料出发“自下而上”地构建理论[45],适用于对尚未被完全了解的现象或概念进行探索且强调对
“过程”的关注[46],与本文的研究问题相契合。本文遵循价值中立的科学准则,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对所
研究的现象完全不干预,力求解释事实的真相,一切“让事实说话”[47]。

2.2资料收集与整理
相比于访谈,网络游记是旅游者自发形成的素材,将其作为分析材料能更大程度地实现对旅游者真实
内心世界与细致旅游体验过程的窥视[48]。本研究的游记文本材料来源于马蜂窝、新浪和穷游网三大网络平
台,网络社区问答作为补充材料。网络游记等文本资料采用关键词筛选-条件筛选-人工筛选的策略进行过
滤。具体过程如下:1)以“生命意义感”“生命的意义”“人生意义”“生活意义”“寻找意义”等词
为检索词进行关键词筛选;2)将内容不详实,首或尾缺失,重复或含广告、推广等信息的游记文本筛除;
3)经过阅读与组内讨论,保留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文本材料,用于编码分析。
遵循扎根理论的理论抽样原则,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同步进行资料编码与分析。理论抽样并不追求人
口统计学意义上的代表性及广度,而是以发展类属、理论构建为目的[47],体现了扎根理论的灵活度与开放
性。当新增材料中没有新范畴或新关系产生,则认为资料达到了饱和,便停止收集新素材。本文最终获得
网络游记 21 篇(编号为 Y1~Y21),共计 86 325 字;以及新浪网社区问答文本(编号为 1W1~3W52)与
马蜂窝社区问答文本(编号为 M1~M38)30 224 字,具体信息如表 1 和表 2 所示。
表1 网络游记基本信息
Tab.1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online travel blogs
编号 性别 主题 来源
Number Gender Theme Source

Y1 女 原始生态震撼心灵深处,壮阔美景促思生命意义——新西兰南岛游 马蜂窝

Y2 男 旅行的意义——雅拉神山 马蜂窝

Y3 女 戈壁感悟 马蜂窝

Y4 女 3 天徒步张掖 88 公里(不一样的旅行感悟,用双脚丈量世界) 马蜂窝

Y5 男 背包穷游云南旅行的那一两件小事——感悟篇 马蜂窝

Y6 女 震撼心灵之旅——静谧甘南之一路向南 马蜂窝

Y7 女 新西兰|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 马蜂窝

Y8 女 安徽西递、宏村圆梦两日之旅 洗涤心灵,净化灵魂 马蜂窝

Y9 女 旅行之经历对于旅行和生活的意义 马蜂窝

Y10 女 一个人寻找旅行的意义 马蜂窝

Y11 女 自驾寻梅里雪山|山不向我走来,我自向山奔赴 马蜂窝

Y12 男 在东北、在雪乡、感悟人生,领悟自己 马蜂窝

Y13 女 徒步——感受生命的意义,体会来自身心的感动 马蜂窝

Y14 男 西藏-生命本该有意义,我们绝对不是白来一场! 马蜂窝

生命如花,在寂静的岁月中绽放——西沙/婺源/贵州/浙江/云南/凤凰/盘锦/35 篇随笔
Y15 男 穷游网
思考人生理想

Y16 女 从非洲之巅到广袤平原-生命里不可忘却的 14 天 穷游网


Y17 男 海上沉思录——46 天环游太平洋日志.40 篇随笔.哲学与人生 穷游网

Y18 女 东非肯尼亚——追寻自然与狂野,探索生命的意义 穷游网

Y19 男 游世界,感悟人文精神——40 天南美洲、大洋洲、地中海之旅 穷游网

Y20 女 江湖儿女 后会无期——海的东边 寻找生活的另一种意义 马蜂窝

Y21 女 川行千里 只为找寻生命的意义 马蜂窝

表2 网络社区问答基本信息
Tab.2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online Q&A
编号 问题 来源
Number Question Source

1W1~1W37 什么样的旅行才算有意义? 新浪网

2W1~2W28 你认为旅行对自己的意义是什么? 新浪网

3W1~3W52 旅游真的能洗刷心灵深处吗?能开阔视野吗?还是单纯的旅游消费? 新浪网

M1~M38 能否通过旅游找到生命的意义?如何在旅途中寻找生活意义的所在? 马蜂窝

3 范畴挖掘与模型构建

3.1开放式编码
首先对文本资料进行逐字逐句地阅读与检视,按照贴近材料的原则提取文本中自然浮现的意义单元,
将其作为原始符码,或对其命名形成构建符码,构建符码对原始符码起归纳与概括的作用。随后根据语义
与逻辑关系,将反映同一现象的符码归类、整合,聚拢在同一类属之下,并对各类属进行抽象命名,舍弃
与研究主题无关或自身无鲜明意义的符码。经过 3 次编码和多次对比修正,最终提取 1380 个意义单元,抽
象出 15 个下位范畴,分别为:身体移动、感官调动、沉浸其中、情感交织、人际交往、文化交融、身心一
体、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认同、寻求意义感、拥有意义感、原本的生命状态、激活的生命状态和调
整的生命状态。

3.2
主轴式编码
本阶段的目的是厘清下位范畴之间的相互关联与逻辑顺序,将开放式编码中相互独立的下位范畴进一
步归类形成主范畴。将开放式编码阶段形成的范畴带回资料现场进行分析,通过时间先后、语义、情境和
因果等关系建立有机关联[47],最终发展出 6 个主范畴,分别为:具身实践、自我反思、自我认同、自我超
越、生命意义感、生命状态的转变。开放式编码与主轴式编码过程如表 3 所示。

表3 编码过程
Tab.3 The coding process
主轴式编码 Axial coding 开放式编码示例 Open coding examples

主范畴 Principal category 下位范畴 Inferior category [建构符码] 原始符码 [Constructed code] Primary code

具身实践 身体移动 从热带雨林,走进苔藓满目的世界,再跨进沙漠的领地,一个山谷翻过去/走


Embodied practice Physical movement 向湖畔,走进山林,走进沟谷/爬上小山坡/在路上走走停停

感官调动 [视觉]一望无际的黑沙与碧蓝的海水相连
Sensory engagement [听觉]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静静聆听山谷、河流、鸟儿的声音
[味觉]细细品尝咖啡
[嗅觉]闻到了餐厅里烟熏肉类的烟火香/闻到了刚刚除草后的青草香
[触觉]手脚渐渐失去了知觉,又慢慢回温,再慢慢冷却

情感交织 [积极情感]快乐/幸福/兴奋/一路欣喜/感动/轻松愉快
Mixed feelings [消极情感]不开心/失落/遗憾/心情沉重/焦虑/担心/不安
[复杂情感]五味杂陈/敬畏和感恩/体会到很多以前感觉不到的情绪/眼泪汹涌/鼻
子会酸
人际交往 带上了父母,让他们能和我们一起分享自由行的乐趣/船上的男女老少嗨成一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片/我们边坐着开始聊天/遇到不同的人/结交了很多关系不错的朋友/与人之间
的互动

文化交融 法式情怀/维多利亚时期的古典建筑/英伦范/地道的藏族菜/多元文化交汇碰撞/
Cultural blending 当地的民风民俗/感受来自当地浓厚的风土人情/与汉族不同但同样灿烂的民族
文化/古代建筑/了解当地文化
沉浸其中 [放空]放空一切思绪/放空自己/暂时忘记生活的烦恼/丢弃一身杂念
Immersion experience [专注]专注感受自然一点一滴的变化/全身心的投入/我专心的感受自然和寻找
内心的平静
[沉浸]醉在了这一片绿意朦胧里,久久没有回过神来/融入到其中/置身这如诗
如画的美景之中/沉醉不已/突然有种天人合一的感觉/身临其境/人与自然和谐
融入

身心一体 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一起置于途中/心灵触动/短暂的和灵魂一起获得了探索未
Body-mind integrity 知的自由/触及灵魂/洗涤心灵/跟你的心去旅行/修行/旅行给身体以放松,给灵
魂以洗礼/反馈到身体和心灵上

自我反思 - [反思]自我反省/反省与思考/深入思考/忆苦思甜/思考自己/审视你的生活/人生
Self-reflection 哲学反思
[感悟]感悟/顿悟/感悟人生/启迪/越是困境中,越是开悟时
[体会]深有体会/体会山河的壮美/体会到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不同的选择

自我认同 - 真正发现自我和实现自我/遇见更好的自己/寻回自己/最本真的自己/平静地回
Self-identification 归自己/爱上自己/了解自己

自我超越 - 每每看到各种自然界的奇观和鬼斧神工就会觉得人类的渺小,有时也会感到人
Self-transcendence 类的伟大/远眺着纯净冰川和巍峨雪山,体验着阿斯派灵山国家公园地区的迷
人风景,突然有种天人合一的感觉

生命意义感 寻求意义感 [探索生命意义]对自我生命意义的期望和探求/探索生命的意义/探寻自身存在


Meaning in life Search for meaning 的意义
[寻找生活真谛]生活的意义,就藏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等你寻找/追寻意义
在于你想要探寻什么,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都不一样/去寻找人生幸福的真谛
[探寻人生方向]去探寻未来的方向/在迷茫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方向
拥有意义感 [感受生命意义]找到更多人生的意义和生活乐趣/生命也因为这些情感的牵绊有
Presence of meaning 了更深的意义/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生命本该有意义
[理解生活事件]人生就是一趟旅行/或许生命需要等待/生命本不该苍白而单
调,它也有丰富的颜色/人生就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旅行/明白无常才是生命的常
态/生命是有很多种可能的,你会尝试去理解遇到的一切的人及一切的事物
[确立生活目标]在旅游的时候可以看到生命中想要的/想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
性,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尽可能的有意义/还有梦想可追/默默地决定了明年的
方向/旅行让人对自己的人生更加清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生命状态的转变 原本的生命状态 [内心虚无]迷茫/失望/厌倦/感到焦虑/心灵空虚/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待久
Transformation of life state Original life state 了,我们已失去自我
[烦忙状态]忙忙碌碌/生存压力/烦乱的事务/生活和工作不尽人意,压得我有点
喘不过气来
[日常重复]日复一日/反反复复的生活/一成不变的环境
激活的生命状态 [生活环境转变]离开居所,离开城市,到一个你从来没去过的地方/远离城市的
Activated life state 喧嚣与高楼大厦/进入到一个不同的环境中
[生活状态转变]体验完全不同于以往日常的生活方式/没有了惯常的事务/完全
忘记了我的烦恼和原本的生活
[转换心情]放飞自己尘封已久的烦闷心情/换个心情/心情平复/抛弃坏情绪
[转换心境]换个心境/对心态的调整/心灵的宁静/不再麻木
调整的生命状态 [实现个人成长]心胸开阔/大开眼界/增长见识/丰富阅历/自我成长/见了世面/让
Adjusted life state 人心灵获得成长
[收获个人改变]改变人的气质/谦卑和感恩/变得更有信心/长期的人格变化/更加
坚强/更加坚定/勇气
[获得生活动力]能量满满地回去创造新生活/生命充满了动力/充满电之后元气
满满地再去面对问题
[调整生活态度]珍惜每一天/过好当下/使我热爱工作/积极从容地面对生活
[重温记忆]成为回忆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日后的生活里回想起那一刻的温度与美
好/当结束这段旅程回来时,可能就有余温等待你慢慢回味/留给自己的回忆录
3.3
选择性编码
依据主范畴的基本涵义与其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出能够串联与解释旅游者如何获取生命意义感的故事
线,即:旅游者作为创造生命意义的能动性主体,以“具身实践”的方式获取意义生成所需的身体经验,
主动地构建生命意义;以“自我超越”的形式自发地察觉生命意义;以“自我反思”的途径不断地追寻生
命意义;以“自我认同”的强化真正地肯定生命价值;最终由生命意义的生成实现“生命意义感”的提升。
借助上述对直接的、第一手资料的领悟过程,旅游者实现了由原初的困惑、空虚到感恩生活、珍惜生活的
“生命状态的转变”。根据以上故事线,本文将旅游者获取生命意义感的过程理论化为“旅游世界中的
‘顿悟时刻’”,以此作为核心范畴。该核心范畴对各主范畴起到统领作用,且与各主范畴密切联系,共
同组成有机整体。
为了检验理论的饱和度,再从马蜂窝网站收集新的游记 3 篇(共计 13 049 字),进行编码,未发现新
范畴与新关系,编码的结果支持选择性编码的结论,从而认定理论达到饱和。围绕核心范畴和故事线,构
建起旅游世界中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模型(图 1)。

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刻”
The “enlightenment moment” in tourism world

自我超越
Self-transcendence

具身实践
Embodied practice

生命意义感
Meaning in life

自我反思
Self-reflection

自我认同
Self-identification

生命状态的转变
Transformation of life state

图 1 旅游世界中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模型
Fig.1 The model of meaning-making process in tourism world

4 旅游情境下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刻”

4.1
生命意义的来源:具身实践
意义是行动者与环境互动、对话的产物,构建在身体经验的基础之上[49]。具身实践便是旅游者经由自
我身体与旅游世界发生交互的方式,其间各要素相耦合,共同组成统一的、整体性的体验,作为旅游者生
命意义的来源。具体来说,旅游者以“身体移动”摆脱惯常环境,唤醒身体意识,进入旅游世界;以“感
官调动”获取直接经验,塑造感官记忆,综合把握旅游世界;以“沉浸其中”感受物我交融,获得畅爽体
验,置身于旅游世界;以“情感交织”体会感性自我,实现情感升华,沉醉于旅游世界;以“人际交往”
了解他者经历,更新自我认知,理解旅游世界;以“文化交融”邂逅异域文化,触发自我省察,体悟旅游
世界;最终获得“身心一体”的心灵顿悟,推动自我重构,实现旅途意义的生成。
身体移动。通过身体移动,旅游者由生活世界跨入到旅游世界,脱离了日常环境与社会关系,暂时将
生活与工作中的烦恼与琐事悬置,实现了生活环境与个人心境的同时转变,“旅行的行走中,摆脱个人成
长和生活环境的拘囿和限制,了解到异域的人的生活方式,才知道生活不止一种可能和一种样子,人可以
有很多活法儿”。(1W2)在行走的过程中,旅游者唤醒了身体意识,感受到久违的身体存在。部分旅游
者在徒步体验中赋予“崎岖的道路”以“艰苦人生之路”的象征意义,“在路上”的流动性实践启示旅游
者加深对人生事件的理解,“这不正如人生吗?人生在世,总是会遇到各种艰苦的‘路’……回看这
‘路’,崎岖但风光无限,也不枉努力了一场”。(Y11)由此可见,旅游者将具身实践视作一种重新建
构主体的方式[8],人们能够在活动的、鲜活的生理性体验中体认世界并感悟生活,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
刻”便由此产生,“攀登山岳,游览江河,造访古迹,对祖国河山和悠长过往的赞叹让你发现生活的美好,
感悟生活的意义”(M2)。
感官调动。身体是连结旅游者自我与旅游世界的通道[50],也是旅游者与外部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的基础。
借助眼、耳、鼻、手、口等感官,旅游者形成了对旅游世界的综合把握,并获取了意义生成所需的直接的、
第一手的身体经验。通过感官调动,旅游者将旅游世界嵌入于身体中,转化为深刻的感官记忆,“感官上
的体验和记忆都是刻在身体里的,再次有相同感受出现的时候,会本能地唤起这段记忆”。(Y7)沉浸在
感官享受之中,旅游者仿佛感受到了“生命的净化与升腾”,“置身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感受着清新
的空气和水草的味道,仿佛生命在净化、升腾”。(Y19)感官调动不仅是浸入体验的前提[9],也是旅游
世界中“顿悟时刻”发生的基础。它使旅游者获得了对客观世界的直观把握,在一定程度上触发了旅游者
对于生命意义的自发性思考,“在星空下我们探讨着人生的意义,虽然没有找到答案,但还是很惬意”。
(Q2)
情感交织。身体是与情感联系最紧密的空间尺度,也是各种情感建构的场所[51]。当旅游者踏入旅游世
界时,便进入了由感性主导的情绪交错场。从情感唤起阶段的“激动、兴奋、紧张、期待”,到情感享受
阶段的“愉悦、不舍、沉醉、平静”,再到情感升华阶段的“幸福、自豪、难忘、感恩”,丰富的情感变
化使旅游者沉醉于旅游世界之中。情感的宣泄也使旅游者体验到了自我的回归与生命的本真,“乞力登顶
的时候毫无征兆的眼泪汹涌……见到小狮子兄弟扑着玩耍的时候心里会有浓浓暖意……豹子突然临空跃起
的那一刻,盯着那舒展的线条我竟然鼻子会酸……再被生活感动一次,再一次泪眼婆娑地拥抱生命的本真,
再一次找到为了某些意义不计代价的勇气”。(Y16)旅游世界中人们寻得生命意义感的“顿悟时刻”也
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感受生命的意义,体会来自身心的感动。当你走在大自然当中,你会为自己
而感动,而骄傲,甚至自豪……”。(Y13)
沉浸其中。旅游者将身体置于旅游世界之中,形成“具身-嵌入”的循环认知系统[52]。对眼前观赏对
象的专注使得旅游者重新建立起与自然、社会的亲密联系,加深对生活事件的理解,“看着对面的宏村和
云雾缭绕的山,我们安静了很久,世界仿佛只剩我们两个人,对生活、人生也感慨颇多”。(Y8)旅游者
沉浸于旅游世界,感受自我与当下情景的融合,在与外物达成契合的状态下获得对生活和人生的直接感受
与顿悟,“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一起置于途中,景色融合,物与我皆忘也……短暂地从生活中抽离,你终
于可以换个心境,换个角度去审视你的生活,感悟你的人生”。(1W11)
人际交往。在旅游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去除了社会角色扮演的成分 [53],不再被功利的价值观念
所主导[5]。人们依据主观意愿结交新朋友,以真实面目相待,“人与人之间相处其实真的可以很简单,不
用那么多的复杂思想”。(Y5)他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与人生观念等为旅游者提供了生命意义的刺激与
参照。通过不断地将他者经历与个人生活相对比与联系,旅游者更好地理解了生活事件并确立起新的生活
目标,“我们坐着开始聊天,分享这次旅行的感悟和收获。通过交流,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丹妮送给过我
一句话,‘找到自己,忠于自己’。到现在我还贴在墙上……今年,我想我能够好好地忠于自己”。(Y5)
人际交往为旅游者提供了内化他者经验与更新自我认知的机会,促使旅游者以不同视角看待人生,“谢谢
她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让我知道,只要梦想在远方,脚下的路再难便也不觉得难
了……”。(Y20)由此可见,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刻”可能发生在旅游者与他人的交往之中。
文化交融。旅游使人们从熟悉的文化环境中解放出来,把异地的文化元素引入自己的生活。与异域文
化的邂逅能够触发旅游者在一定程度上的自我省察,“当你面对不同地方的生活状态,感受风土人情时,
就会去试着理解与感受当下与自身固有生活状态的反差”。(3W16)文化交融不仅使个体放下固守的文化
背景、观念与偏见,从而拓宽与丰富世界观,也为旅游者创造了内在的丰富性与自我的价值感,“当你抵
达一个地方时,你能感受到来自当地浓厚的风土人情……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会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1W1)通过了解异域文化,一些旅游者开始用“另一种眼光去观察”生命,并由此获得了一种看透生命意
义的“顿悟时刻”,“藏族人民对亲人的逝去没有那么多眼泪,因为信仰的力量,他们明白生命的终点意
味着另一个生命的起点……用心去感受,看透生命的意义”。(Y21)
身心一体。旅游体验可以补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匮缺,让其在与体验对象相观照的过程中涤除
烦恼、净化内心与提升境界[9],进而产生身心一体的心灵顿悟,“徽州对我最大的吸引点就在于厚厚的文
化历史沉淀感,这种沉淀感总觉得可以洗涤心灵、净化灵魂”(Y8)。心灵内嵌于一个活跃的、与外界相关
联的身体中,心灵、身体与外部环境这三者形成一种紧密的耦合(coupling)[54]。旅游者由内心深处的触动
化解了自我与世界的隔阂及对立,体会到生活的多种可能性,从而获得新的生命认知与启迪,“走了很多
的地方,也遇见过很多不同的人,然而只有这次直触心灵,让我体会到原来生活还有那么多不同的选择、
不同的意义……”。(Y20)身心一体的具身实践唤醒了旅游者本真的存在状态,推动了旅游者的意识重塑
和自我重构。旅游者不禁发出感慨与感叹,感恩大自然与旅游世界的馈赠,旅游的意义也由此生成。“这
两场旅行在我心里纯净到神圣,它们用自然的神奇力量,教会了我敬畏和感恩,让我之后的人生变得广阔
而勇敢”。(Y7)

4.2 生命意义的觉察: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指人们对去自我中心的更高生存境界的认知和信念[55],是个体感受自我与更高世界相连的一
种罕见时刻(rare moment)。一方面,自我超越表现为旅游者对日常生活的超越。非惯常环境隔离了原有
的环境要素[4],使旅游者有机会摆脱“烦忙”与“喧嚣”,以“静观”的方式来看待消极生活事件,“旅
行中我们会暂时把之前的烦恼挂在空中,静静的观察着,当我们跳出问题本身时,事情就被看得一目了然
了”。(2W16)当旅游者将注意力由自我本身转移至高于自我的事物之上时,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便显得无足
轻重,“把问题交给时间和自然吧……感受到这个星球的浩瀚,就能深知自己的渺小。这些让人心烦意乱
的小事,在人生长河之中本就渺小,放在这个星球里能算得了什么?自然教会了我可以幸福一生的大道
理”。(Y7)走出去,才知道世界有多大,历史有多厚重。相形之下,个体的生命无疑是渺小的,但就在这
渺小个体与广袤自然的对比之下,旅游者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与归属,加深了对生命真正含义的理解,
“人与万物没什么两样。生和死这对冲突对立的词汇,在自然的大爱和智慧里,界限变得模糊,变得‘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生命也因为这些情感的牵绊有了更深的意义”。(Y16)另一方面,自我超越还表现
为旅游者对其审美对象与审美时空的能动超越。自我超越这种心理现象常常非旅游者刻意寻得,而是在审
美体验中自然发生,“我耳边仿佛又想起了布拉格街边的四重奏美妙乐曲……坐在古老而昏暗的小酒馆中,
我仿佛穿越千年,听到了欧洲中世纪那高耸的教堂中发出的阵阵钟声……情不自禁地反思自己生命的意义,
也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文思考吧”。(Y19)旅游者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惊艳与赞叹并不仅仅存
在并依附于具体的审美对象当中,而是从经验的层面超越出来,进而形成一种生命层面的“顿悟”,“人
生不顺意,心有烦愁忧,登高看苍茫大地,九曲江河;临海观水之壮阔,惊涛拍岸,纷扰自可散去几许”。
(M2)由此可见,旅游审美中的自我超越可视作一种对生命价值的发现、对生命美感的唤醒与对存在意义的
创造,它为旅游者提供思考人生与理解生命含义的更开阔的视角,是一种启示性的“顿悟时刻”。

4.3 生命意义的追寻:自我反思
个人的自我意识是追问人生意义的反思性起点[54]。在休闲的状态下,人们获得了思想的空间与思考的
自由,有机会在自由的意识状态下朝向世界,以别样视角反思自我与生活,“只有当一个人拥有更多的独
立于他人或群体的机会时,他才有可能对自己的生命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形成丰富的人文意识”。(Y19)
旅游世界中有无数个由不同性质材料打磨而成的镜面,这些镜面为旅游者提供了生命意义的刺激与参照,
旅游者可以借助它们来观察他人、映照自我 [8],由外物推及己身,“在旅行途中看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
景,听到了别人的有趣故事,给了自己反思的空间”。(2W15)自我反思这一内省过程与身体经验紧密地
交织在一起,是旅游者将外部体验向内部转化的过程,也反映出旅游者对于生命意义的不断追寻,“静寂
和休闲生活对我来说更是一种自我反省与修行。没有烦乱的事务打扰,不用理会虚伪无聊的人情世故,也
不必接受各种思想意识的灌输,我每日只是沉浸在对自我生命的感悟之中”。(Y15)不仅如此,自我反思
还是对旅游体验的一种“再度体验”,它既可以超越旅游者所处的具体情境,又可以超越由当下情境直接
引起的心理反应[8]。旅游者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将过去的生活经历、现在的生活状态及未来的生活追求相联
系,从而丰富自身的整体意义框架,“我觉得旅行的意义更多的在于静心,心静下来才能更好地审视自己,
总结过往,珍惜现在,放眼未来”。(2W3)自我反思的结果表现为观念的更新、自我的重构与生命意义感
的生成,“我相信,这种对生命的直接感受和理性思考要胜过一切宗教和理论。推翻、扬弃头脑中根深蒂
固的旧观念,重构理想和信仰,让我耳目一新,能够重新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Y15)

4.4
生命价值的肯定: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个体根据个人经历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在人的一生中具有持续性构建的性质[6]。
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助于个体自我认同的强化。首先,在旅游世界这一特殊时空中,人们摆
脱了存在的必须和外界的束缚,更易于表达真实的、真正的自我,“出去旅行,不是去看风景,而是去寻
回自己——最本真的自己”(1W1)。其次,旅游者能够在具身实践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从
而更新对自我的认知,正如一位徒步旅游者在游记中写到,“不能忘记对自己的承诺,完成挑战,突破自
我!因为越是困境中,越是开悟时”。(Y4)再次,旅游体验能够触发个体的自我反思,而自我反思是创造
与维系自我认同的重要途径,“旅行不仅仅是看优美的风景、遇有趣的人,它不断地激励你自我反思和探
索,它使你更坚韧,能更加积极从容地面对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2W13)不仅如此,身体与自我认
同的构建也具有重要的联系。个体通过身体这一极具个人特质的媒介来分类他人与自我,具身体验为个体
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形式,有助于旅游者加深对自我的了解,肯定自身存在的独特性,进而增进自我认同[57],
“我们一路前行,不是为了成为别人,而是为了真正的成为自己,超越自己”。(Y3)自我认同赋予旅游者
强烈的自我价值感,促使旅游者设定自我和谐的内在目标,“旅行途中的一些时刻,莫名会给你改变的动
力,想要做一个更好的自己,积极地推动着你去争取你想要的一切”(2W2),明确的目标可以为旅游者指
引生活的方向,使其增强生命意义感。

4.5 生命意义的感知:生命意义感
旅游者的生命意义感是其对自我生命意义的主观性感知与评价。通过对文本材料所浮现的意义单元进
行分类,本文挖掘出旅游者生命意义感的 3 个重要成分,即“理解生活含义”、“感受生命价值”与“拥
有人生目标”。
“理解生活含义”指旅游者通过对已经发生的生活事件进行重新归因或对正在经历的生活事件进行重
新审视,从而形成的对于生活、生命含义的深刻理解,是生命意义感一致性成分的体现。“生命是有很多
种可能的,你会尝试去理解遇到的一切的人和一切的事物”(2W2)。“感受生命价值”指旅游者对生命意
义与内在价值的发现及其对生命之美好与珍贵的体会,是生命意义感重要性成分的体现。“看到许多古老
的地方,看到许多有意义的人和事,就能感觉到生命的意义和重要,珍惜眼前,珍惜自己,幸福快乐地生
活”(M20)。“拥有人生目标”指旅游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核心生活目标的确立与对人生方向的认知,
反映出了旅游者独特的人生规划,是生命意义感目的性成分的体现。“旅行让人对自己的人生更加清晰”
(3W5);“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2W3)
旅游者生命意义感的这 3 方面内容在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彼此间又存在较强的意义关联。如对
生活真正含义的理解可以让个体感受到更强烈的生命价值;对生命内在价值的体验又将促使个体树立有意
义的人生目标,等等。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证实了生命意义感具有一致性(coherence)、重要性
(significance)和目的性(purpose)3 层含义[17],而“理解生活含义”、“感受生命价值”与“拥有人生
目标”正是上述 3 层次含义在旅游情境中的体现。总的来说,上述 3 种成分不仅展现出旅游者生命意义感
丰富内涵,也凸显出旅游在个体层面的积极意义。

5 旅游意义在生活世界的延续:生命状态的转变

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密不可分、紧密联系。只关注旅游活动对旅游者的即时影响无疑是片面的 [58],对
“旅游-意义”相关问题的探究,应当从旅游这个相对封闭的小世界跨入日常生活这个开放的大世界[7]。旅
游者在回归生活世界时,告别“旧的自我”,实现个人成长,获得生活动力,以积极态度面对生活,完成
生命状态的转变,“旅行的结束,能让你重新回归生活,满怀希望地面向未来,平静地回归自己,激情地
重新开始生活”。(1W4)一段旅程结束后,人们通过回忆和回味不断地赋予这段经历以新的意义 [7]。借助
图像或物品等载体,人们在旅游情景的再现中进行自我故事的再叙述与生命意义的再建构。游后的自我反
思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事件的重新归因方式,使其获得对重要事物、核心目标与生活价值的认知,旅
游体验的意义也在此阶段得以修正、加强甚至升华,“人生难免会遇到失意,每当再次失意的时候,我就
会回忆我在旅行中被自然治愈的过程、重拾被赋予挑战自我的勇气……这段旅行对于我的人生至关重要,
影响着我之后的性格和生活,带给我很多的人生感悟”。(Y7)一方面,人们在旅游中获得的意义感与美好
回忆抵消了日常工作带来的焦虑,这反过来激发出人们再次出游的愿望[59];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难以避
免的烦忙状态与重复实践可能会减损与消耗个体的生命意义感,人们需要不断地寻找生命意义源来丰富自
己的生命意义感。旅游是人生波谱当中的一个特殊时段,世俗的日常生活与神圣的旅游生活交替性地贯穿
在我们的生命历程里[59]。在两种生活的交替过程中,旅游者的生命状态不断地经历着激活与调整(图 2),
其生命的意义持续构建,生命意义感螺旋式上升。

旅游世界 再次激活的生命状态
Tourism world Reactivated life state

逃离
Escape
生活世界 调整的生命状态
Life world Adjusted life state
回归
Return

旅游世界 激活的生命状态
Tourism world Activated life state
逃离
Escape

生活世界 原本的生命状态
时空轴
Life world Original life state
Time-space axis

图 2 旅游者生命状态的转变过程
Fig.2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tourists’ life state

6 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第一,旅游者生命意义感的生成过程可以归纳为“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刻’”。“顿悟”指旅游者
融入过程当中并与外物达成契合时内心世界的直接感受,是一种深层次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
生命直觉[39]。从发生方式上看,有些“顿悟时刻”是旅游者有意寻求而来,有些则是出乎意料地自然发生。
这里所说的“时刻”并不是指明确的、可测度的时间延伸,它可以只维持几秒、几分钟,也可能是几天或
更久。“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刻’”作为一种启示性的焦点时刻点缀在旅游者的旅程之中,正如旅游作
为一种明亮而神圣的特殊经历镶嵌于个体的人生历程之中。从外部形态上看,“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
刻’”是一种深刻的旅游体验,因其深层次的重要性与对个体生命状态的转化作用,在旅游者的众多体验
中脱颖而出。从内在本质上看,“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刻’”是一个心理过程甚至思想过程,是一个对
生活、生命和生存意义的建构与解构过程。这种心理现象在终极价值上是对平庸的超越、自我的回归与对
生命的礼赞[39]。
第二,具身实践是旅游者生命意义感的来源。个体以具身实践的方式赋予世界以多样的意义 [52],生命
的真正意义要在世界当中而不是内心中去发现[14]。旅游者生命意义感的获取不是单纯的心理感知,而是一
种主动性、构成性的动态活动。身体作为连结旅游者自我与旅游世界的通道,直接参与生命意义的生成和
构建。通过具身实践,旅游体验的意义不断延伸,从而影响个体从人生历程的角度获得关于幸福观念的再
认知[52]。具身实践中包含新颖非凡的感官体验、沉浸其中的畅爽体验和愉悦深刻的情感体验等要素[61],各
要素以一定的结构与方式互相联系,彼此渗透,构成完整而统一的旅游体验,共同组成旅游者生命意义的
来源。生命意义形成的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模型认为,当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且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
生命意义便随之被体验[29],但该模型并未说明自我与环境的具体作用方式。本文通过对具身实践中各要素
及要素间关系的分析,细致地梳理了旅游者自我与旅游世界的互动、融合过程,是对已有心理学理论框架
的补充与创新。
第三,自我超越、自我反思与自我认同分别体现出旅游者对生命意义的觉察与追寻以及对生命价值的
肯定。其中,自我超越包括对日常生活、审美对象和审美时空的多重意义上的超越,是旅游者与高于自我
的事物达成共鸣、领悟生命真谛或发出生活感概的瞬间。自我反思使得旅游者联系过往经历与当下生活,
触发对未来生活目标及人生方向的追寻,是旅游者获得对生活的连贯性认知与丰富自身整体意义框架的重
要过程。这一结论与反身性观照是获得自我生成体验的典型路径 [9]、旅游具有审视日常生活的价值 、反
[5]

思成分是旅游者实现精神升华的关键[8]、内省行为是大众旅游者实现自我发展的核心环节[57]以及旅游者幸
福感来自其对体验对象的内在认知反省[28]等研究成果相呼应。不仅如此,旅游者还能借助自我反思这一内
省行为推动自我意识发展,构建自我认同。自我认同赋予旅游者自我价值感,促使其确立生活中的目标与
追求,明确人生的方向,从而体验生命意义感。可见,旅游经历不只是生活中的一段孤立插曲,更是旅游
者了解世界、拓展自我、感受生活美好的途径[60]。该结论从旅游体验的视角印证了 Schueller 和 Seligman 的
观点,即意义感源于献身高于自我的事物以及塑造最好的自己[1]。
第四,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在场的旅游体验实现具身化的生命意义感生成,还可以通过离场的旅游回忆
与反思对生活的意义进行再建构。吕兴洋等认为,个体在回忆过往积极旅游经历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生
命的辽阔并提升存在意义感[61]。旅游者在回归生活世界时,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获得生活
的动力,拥有更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清晰的目标指引下更好地生活。这不仅是旅游对个体积极影响的重要
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旅游所具有的疗愈效应[61]。从旅游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人们经历了生命的
再创造,既继承了过去的自己,又变成了全新的自己[59],旅游者的生命状态也随之经历了“原本—激活—
调整”的转变过程。这一结论回应了 Graburn 的旅游仪式论,与其提出的“世俗—神圣—世俗”模型[59]存
在结构上的契合。但与之不同的是,在日常生活与旅游生活反复交替的过程中,旅游者的生命意义感具有
持续构建的特点,呈螺旋式上升。可见旅游的价值不止在于放松身心与寻求愉悦,还体现在调整生命的状
态与明晰日常生活的意义上,该研究结论深化了现有研究对“旅游的意义”的认识,是对已有研究结论
“生命意义感可以激发旅游者的重游意愿”的印证与拓展[62]。
在理论层面,本文提出了“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刻’”这一原创概念,并对这种深层次体验形式进
行了细致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旅游体验的研究内容。同时,本文创新性地构建出旅游世界中的生命
意义感生成模型,明确了旅游情境下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机制,对个体通过旅游寻求与丰富生命意义的独特
现象做出了科学解释,深化了已有研究对“旅游的意义”的认识,也为旅游领域的幸福感研究提供了新的
思路。幸福感是有层级的,只选用某一视角去理解幸福的丰富内涵或主张人类必须拥有一套普遍适用的幸
福模式都是不合理的[63]。已有研究较多关注旅游对个体主观幸福感[64]和心理幸福感[34]的促进作用,但鲜有
学者深入揭示旅游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内在联系。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幸福感均关注个体的“主体实现”要
素,但二者具有功能和特质上的明显差异,且心理幸福感概念的界定起点是对个体一生的整体性考察,其
对旅游现象的解释存在局限性[28]。可见,对生命意义感的专门性探讨十分必要且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在
实践层面,本文揭示了旅游对空虚感、无意义感的疗愈效应,启发人们从更广泛的领域发掘生命的意义,
从自然的绚丽中和旅途的感悟中找到丰富生命意义的不同方案,从而为旅游与积极自我调适和非药物干预
的结合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SCHUELLER S M, SELIGMAN M E P. Pursuit of pleasure, engagement, and meaning: Relationships to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measures of well-being[J].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10, 5(4): 253-263.
[2] 张姝玥, 许燕, 杨浩铿. 生命意义的内涵、测量及功能[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11): 1756-1761. [ZHAN
G Shuyue, XU Yan, YANG Haokeng. The connotation, measurement and function of meaning in life[J]. Adva
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0, 18(11): 1756-1761.]
[3] 曹诗图, 韩国威. 以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与诗意栖居观解读旅游本质[J]. 理论月刊, 2012(6): 156-158;
175.[CAO Shitu, HAN Guowei. Interpretation of tourism essence based on Heidegger's basic ontology and
poetic dwelling view[J]. Theory Monthly, 2012(6): 156-158; 175.]
[4] 王欣, 邹统钎. 非惯常环境下体验的意义[J]. 旅游学刊, 2011, 26(7):19-23. [WANG Xin, ZOU Tongqia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experience under unusual environment[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7): 19-23.]
[5] 黄清燕, 白凯, 杜涛. 旅游地日常生活的康复性意义研究——以丽江古城为例[J]. 旅游学刊, 2022, 37(2):
14-30. [HUANG Qingyan, BAI Kai, DU Tao. Everyday life of tourism destination and its therapeutic mea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Old Town of Lijiang [J]. Tourism Tribune, 2022, 37(2): 14-30.]
[6] 余志远, 沈晓婉. 背包旅游体验中的自我认同建构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 35(11): 9-14.
[YU Zhiyuan, SHEN Xiaowan.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elf-identification in backpackers' travel
experience[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3, 35(11): 9-14.]
[7] 张骁鸣. 阐释“旅行的意义”——现象学的视角[J]. 旅游学刊, 2016, 31(11):14-21. [Zhang Xiaoming.
Interpreting the meaning of travel: A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J]. Tourism Tribune, 2016, 31(11): 14-21.]
[8] 余志远. 成己之路: 背包旅游者旅游体验研究[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6: 12; 138; 142-150; 172-184.
[YU Zhiyuan. The Road to Becoming Oneself: A Study on Backpacker Travel Experience[M]. Beijing: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2016: 12; 138; 142-150; 172-184.]
[9] 谢彦君, 樊友猛. 身体视角下的旅游体验——基于徒步游记与访谈的扎根理论分析[J]. 人文地理, 2017,
32(4): 129-137. [XIE Yanjun, FAN Youmeng. Tourist experience on a body perspective: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on trekking writings and interviews[J]. Human Geography, 2017, 32(4): 129-137]
[10] 杨振之. 再论旅游的本质[J]. 旅游学刊, 2022, 37(4): 140-152. [YANG Zhenzhi. Rethink on the essence of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22, 37(4): 140-152.]
[11] 吴茂英, PEARCE P L.积极心理学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J]. 旅游学刊, 2014, 29(1): 39-46. [WU Maoying,
PEARCE P L.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ourism studies[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1): 39-
46. ]
[12] 赵娜, 马敏, 辛自强. 生命意义感获取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 25(6): 1003-1011.
[ZHAO Na, MA Min, XIN Ziqiang. Mental mechanism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eaning in life[J].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7, 25(6): 1003-1011.]
[13] 程明明, 樊富珉. 生命意义心理学理论取向与测量[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26(4): 431-437. [CHENG
Mingming, FAN Fumin. Meaning in life on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measurement[J].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2010, 26(4): 431-437.]
[14] 维克多·弗兰克尔. 活出生命的意义[M]. 吕娜,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7: 118; 132-135. [FRANKL V E.
Man’s Search for Meaning[M]. LYU Na, trans. Beijing: Huaxia Publishing House, 2017: 118; 132-135.]
[15] MARTELA F, STEGER M F. The three meaning of meaning in life: Distinguishing coherenc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J].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16: 1-15.
[16] STEGER M F, FRAZIER P, KALER M, et al. 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6, 53(1): 80-93.
[17] MARTELA F, STEGER M F. The role of significance relative to the other dimensions of meaning in life an
examination utilizing the three dimensional meaning in life scale (3DM)[J].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23, 18(4): 606-626.
[18] 辛素飞, 王金睿, 彭海云, 等. 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焦虑的影响: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视角[J]. 心理发
展与教育, 2023, 39(5): 710-717. [XIN Sufei, WANG Jinrui, PENG Haiyun, et al. The influence of negative life
events on adolescent anxiety: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J].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2023, 39(5): 710-717.]
[19] 程明明, 樊富珉, 彭凯平. 生命意义源的结构与测量[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 19(5): 591-594.
[CHENG Mingming, FAN Fumin, PENG Kaiping.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and measurement for sources of
meaning in life[J].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11, 19(5): 591-594.]
[20] 朱黎君,杨强,叶宝娟, 等.自然联结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86-893. [ZHU Lijun, YANG Qiang, YE Baojuan, et al. Connectedness to nature on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J].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2022, 38(6): 886-
893.]
[21] 刘亚楠, 张迅, 朱澄铨, 等. 生命意义研究: 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 中国特殊教育, 2020(11): 70-75. [LIU
Yanan, ZHANG Xun, ZHU Chengquan, et al. Research on meaning of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J]. 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020(11): 70-75.]
[22] 常保瑞, 黄江喜, 林培钿等. 关爱自己,更关爱他人:自我同情的“利他”机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DOI:10.16187 /j.cnki.issn1001-4918.2024.03.03. [CHANG Baorui, HUANG Jiangxi, LIN Pertain, et al. Love
yourself, love others more: The “altruistic” mechanism of self-compassion[J].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2024. DOI:10.16187 /j. cnki. issn1001-4918. 2024. 03. 03.]
[23] 曹瑞琳,梅松丽,梁磊磊, 等. 感恩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 核心自我评价和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86-294. [CAO Ruilin, MEI Songli, LIANG Leilei,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titude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re self-evaluation and meaning
in life[J].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2023, 39(2): 286-294.]
[24] 管健. 当代青年思维方式及认知的提升[J]. 人民论坛, 2022(8): 32-35. [GUAN Jian. The improvement of
contemporary youth's thinking mode and cognition [J]. People's Forum, 2022(8): 32-35.]
[25] KING L A, HICKS J A, KRULL J L, et al. Positive affect and the experience of meaning in lif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6, 90(1): 179-196.
[26] AGLOZO E Y, AKOTIA C S, OSEI-TUTU A, et al. Spiritu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Ghanaian
older adults: Optimism and meaning in life as mediators[J]. Aging & Mental Health, 2021, 25(2): 306-315.
[27] SELIGMAN M E.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M]. Sydney:
Random House, 2011:5-11; 16.
[28] 张晓, 刘明, 白长虹. 自然主义视角下旅游者幸福感的构成要素研究[J]. 旅游学刊, 2020, 35(5): 37-51.
[ZHANG Xiao, LIU Ming, BAI Changhong. Research on the elements of tourists’ well-being from a naturalism
perspective[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5): 37-51.]
[29] 张荣伟, 李丹. 如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基于生命意义理论模型的整合[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4):
744-760. [ZHANG Rongwei, LI Dan. How to experience a meaningful life: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etical models on meaning in life[J].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8, 26(4): 744-760.]
[30] 韩建涛,钱俊妮,张婕妤, 等. 创造力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积极情绪和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作用[J]. 心理发
展与教育, 2024. DOI:10.16187 /j. cnki. issn1001-4918. 2024. 02. 05. [HAN Jiantao, QIAN Junni, ZHANG
Jieyu,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ity and meaning in lif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 and creative self-efficacy[J].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2024. DOI:10.16187 /j. cnki.
issn1001-4918. 2024. 02. 05.]
[31] 马茜芝,张志杰. 高中生亲子依恋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同伴依恋和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
与教育, 2020, 36(2):168-174. [MA Qianzhi, ZHANG Zhijie. Meaning in life and parent-child attachment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mediation of peer attachment and time perspective[J].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2020, 36(2): 168-174. ]
[32] 王文超,伍新春,田雨馨, 等. 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生命意义的中介
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 34(1):112-119. [WANG Wenchao, WU Xinchun, TIAN Yuxin, et al. Mediating
roles of meaning in lif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ost-traumatic growth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J].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2018, 34(1):112-119.]
[33] 苗学玲. 成长: 旅行故事的批判性思维解读[J]. 旅游学刊, 2016, 31(11): 22-31. [MIAO Xueling. The role of
self-reflection in backpackers' personal development: An auto-ethnographic perspective[J]. Tourism Tribune,
2016, 31(11): 22-31.]
[34] 吴悦芳, 徐红罡. 幸福在他处: 退休流动者的深度休闲与心理幸福感[J]. 旅游学刊, 2022, 37(6): 69-78. [WU
Yuefang, XU Honggang. Better well-being at home away home: Influences of serious leisure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the seasonal retirement migrants in China[J]. Tourism Tribune, 2022, 37(6): 69-78.]
[35] 杨慊, 程巍, 贺文洁, 等.追寻意义能带来幸福吗?[J]. 心理科学进展.2016, 24(9): 1496-1503. [YANG Qie,
CHENG Wei, HE Wenjie, et al. Will searching for meaning bring well-being?[J].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6, 24(9): 1496-1503.]
[36] 张凌云. 旅游:非惯常环境下的特殊体验[J]. 旅游学刊, 2019, 34(9): 3-5. [ZHANG Lingyun. Travel: A
special experience in an unusual environment[J]. Tourism Tribune, 2019, 34 (9): 3-5.]
[37] 谢彦君, 谢中田. 现象世界的旅游体验: 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J]. 旅游学刊, 2006, 21(4): 13-18. [XIE Yanjun,
XIE Zhongtian. Tourist experience in the tourist world: A study in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y[J]. Tourism
Tribune, 2006, 21(4): 13-18.]
[38] 龙江智, 卢昌崇. 从生活世界到旅游世界: 心境的跨越[J]. 旅游学刊, 2010, 25(6): 25-31. [LONG Jiangzhi,
LU Changchong. From life-world to tourism-world: Across the state of mind[J]. Tourism Tribune, 2010, 25(6):
25-31.]
[39] 谢彦君. 基础旅游学(第四版)[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49,56,189-190. [XIE Yanjun. Tourism Studies (the
4th Edition) [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5: 49,56,189-195]
[40] 杨振之. 论旅游的本质[J]. 旅游学刊, 2014, 29(03): 13-21. [YANG Zhenzhi. On the Essence of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03): 13-21.]
[41] 陈才, 卢昌崇. 认同: 旅游体验研究的新视角[J]. 旅游学刊, 2011, 26(3): 37-42. [CHEN Cai, LU Changchong.
Identity: A new perspective in the study of tourism experience[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3): 37-42.]
[42] 张凌云. 非惯常环境: 旅游核心概念的再研究——建构旅游学研究框架的一种尝试[J]. 旅游学刊, 2009,
24(7): 12-17. [ZHANG Lingyun. Unusual environment: The core concept of tourism research——A new
framework for tourism research[J]. Tourism Tribune, 2009, 24(7): 12-17.]
[43] 金雪芬. 论休闲之“成为人”的价值意蕴[J]. 旅游学刊, 2012, 27(9): 99-105. [JIN Xuefen. On the value of
"becoming human" through leisure[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9): 99-105.]
[44] 潘海颖. 休闲与日常生活的反正——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的独特维度[J].旅游学刊, 2015, 30(6): 119-
126. [PAN Haiying. Leisure and everyday life: The special dimensionality of lefebvre's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6): 119-126.]
[45] GLASER B G, STRAUSS A.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Chicago: Aldine, 1967: 32.
[46] 苗学玲, 解佳. 扎根理论在国内旅游研究中应用的反思:以旅游体验为例[J]. 旅游学刊, 2021, 36(4): 122-
135. [MIAO Xueling, XIE Jia. A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grounded theory: Taking studies of
tourist experience as a case[J]. Tourism Tribune, 2021, 36(4): 122-135.]
[47] 谢彦君. 旅游研究方法[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8: 4-5; 286; 370. [XIE Yanjun. Tourism Research
Method[M]. Beijing: 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 2018: 4-5; 286; 370.]
[48] 曹李梅, 曲颖. 热带海岛型目的地情境下旅游者地方依恋: 心理归因及其形成机理[J]. 人文地理, 2019,
34(5): 135-141. [CAO Limei, QU Ying. Psychological attributions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ourists'
place attachment in tropical island destination[J]. Human Geography, 2019, 34(5): 135-141.]
[49] 武建峰. 认知生成主义的哲学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102. [WU Jianfeng. The Philosophical
Study of Cognitive Enactivism[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7: 102.]
[50] 樊友猛, 谢彦君. 旅游体验研究的具身范式[J]. 旅游学刊, 2019, 34(11): 17-28. [FAN Youmeng, XIE Yanjun.
Embodiment paradigm of tourist experience research[J]. Tourism Tribune, 2019, 34(11): 17-28.]
[51] 陶伟, 王绍续, 朱竑. 身体、身体观以及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J]. 地理研究, 2015, 34(6): 1173-1187.
[TAO Wei, WANG Shaoxu, ZHU Hong. The body, the view of body, and the study of body in human
geography[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6): 1173-1187.]
[52] 杨洋, 周星, 徐颖儿, 等. 身体现象学视角下徒步旅游者 Flow 体验的生成与意义[J]. 旅游学刊, 2022, 37(2):
120-129. [YANG Yang, ZHOU Xing, XU Ying'er, et al. The generation and meaning of hikers' flow exper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dy phenomenology[J]. Tourism Tribune, 2022, 37(2): 120-129.]
[53] 卫银栋, 徐英, 谢彦君. 西藏徒步旅游中的情境体验与人际互动: 一种通过仪式[J]. 旅游学刊, 2021, 36(9):
28-45. [WEI Yindong, XU Ying, XIE Yanjun. Situational experience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on Tibet's
hiking trails: A rite of passage[J]. Tourism Tribune, 2021, 36(9): 28-45.]
[54] 叶浩生. 具身认知——原理与应用[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36; 84. [YE Haosheng. Embodies Cognition: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7: 36; 84.]
[55] 李虹. 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压力和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J]. 心理学报, 2006, 38(3): 422-427. [LI Hong. Self-
transcendence meaning of life moderate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
Acta Psychological Sinica, 2006, 38(3): 422-427.]
[56] 陈常燊. 反思的生活: 人生意义问题研究[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77. [CHEN Changshen. The
Reflective Life: On the Meaning of Life[M].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20: 77.]
[57] 陈晔, 妥艳媜, 吴迪, 等. 旅行的意义: 大众旅游者自我发展的视角[J]. 人文地理, 2020, 35(5): 120-129.
[CHEN Ye, TUO Yanzheng, WU Di, et al. The meaning of tra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s' self-
development[J]. Human Geography, 2020, 35(5): 120-129.]
[58] 唐彬礼,粟路军. 经常旅游的人更有创造力吗?——旅游频率、旅游目标定向与工作创造力[J]. 旅游学
刊, 2022, 37(7): 65-79. [TANG Binli, SU Lujun. Are people who travel a lot more creative? The impact of travel
frequency on work creativity[J]. Tourism Tribune, 2022, 37(7): 65-79.]
[59] 纳尔逊·格雷本. 人类学与旅游时代[M]. 赵红梅, 等,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78-79.
[GRABURN N H. Anthropology and the Age of Tourism[M]. ZHAO Hongmei, et al. trans.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9: 78-79.]
[60] 吕兴洋,刘涛,谢小凤, 等.回忆疗愈: 过往旅游经历对老年人不幸福感的治愈作用研究[J]. 旅游学刊, 2023,
38(6): 74-89. [LYU Xingyang, LIU Tao, XIE Xiaofeng, et al. Reminiscence therapy: The healing effect of past
travel experience on the unhappiness of the elderly[J]. Tourism Tribune, 2023, 38(6): 74-89.]
[61] 向科衡, 吴茂英, 王龙杰.印记的延续性影响: 老年人旅游福祉发生的积极机制[J]. 旅游学刊, 2023,
38(6):90-104. [XIANG Keheng, WU Maoying, WANG Longjie. The continuity impact of imprinting: Positive
mechanisms for the occurrence of seniors' tourism well-being[J]. Tourism Tribune, 2023, 38(6): 90-104.]
[62] KARAGOZ D, RAMKISSOON H. Nostalgic emotions, meaning in life,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revisit
inten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23, 48: 101159.
[63] 泰勒·本-沙哈尔. 幸福的方法[M]. 汪冰, 等, 译. 北京: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46. [SHAHAR T B. Happier:
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M]. WANG Bing, et al, trans. Beijing: CITIC Press
Group, 2022: 46.]
[64] 粟路军, 何学欢, 胡东滨. 旅游者主观幸福感研究进展及启示[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6(2): 83-92. [SU Lujun, HE Xuehuan, HU Dongbin. Research progress and enlightenment of tourists'
subjective well-being[J].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46(2): 83-92.]
Does Travel Bring Meaning in Life?
Study on the Meaning-making Process in Tourism Context

CHEN Yangle, LI Jiafei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Public Adminisration ,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Abstract: Meaning is fundamental to human life. Positive psychology regards having a meaningful life as the
pinnacle of well-being, claiming that meaning has a more profound and enduring impact than positive emotions.
Nowadays, many individuals use travel as a means of momentarily detaching from their everyday worries and
pursuing life’s meaning. Existing 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 positive outcomes of tourism activities in such aspects
as subjective well-being, personal growth, and work creativity. However, empirical studies related to the meaning in
life are limited. The process of meaning-making in the tourism context is still unclear and there is a scarcity of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process between tourism activities and meaning in life. To make a scientific
explanation for the phenomenon that people exploring meaning in life through travel, this paper collected travel notes
and online community Q&As pertinent to the research topic. Grounded Theory was adopted to conduct coding
analysis. This paper built a model of the meaning-making process in the tourism context, which contains one core
category, 6 main categories and 15 corresponding categories, and argued that the proces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the tourism context is essentially a moment of enlightenment in the tourism world.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Embodied practice is the source of meaning in life. Tourists find meaning in their lives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ir bodies and environment. Meaning-making is not just a simple mental process, but rather a
constructive process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ody, mind, and environment. The cod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elements of embodied practice include physical movement, sensory engagement, mixed feelings,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cultural blending, immersive experience, and body-mind integrity. (2) Self-transcendence,
a rare moment in daily life, often happens during travel. Tourists feel a connection to a higher reality when interacting
and connecting with nature, appreciating artworks, and focusing on society, during which their sense of self fades
away. Self-transcendence can liberate people from negative emotions and broaden their perspective to comprehend
the meaning in life. (3) Self-reflec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Through self-reflection,
tourists associate travel experiences with their life events and cultivat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the real self. (4) Self-identifi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thway for tourists to experience meaning in life. People can find
themselves and develop a strong sense of self-identity in the tourism world. Self-identification enhances tourists’
personal values and allows them to establish purposes and goals in their lives. With clear life goals and purposes,
they can experience a life rich in meaning. (5) Returning to their regular lives, tourists can reconstruct the meaning
in life through recollection and reflection, transform their lives, and form a more motivated and optimistic outlook
on life. At a theoretical level, this study provides a fresh perspective on understanding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ourism
activities and puts forward an innovative theoretical model to explain the meaning-making process in the tourism
context. At the practical level, this study encourages people to actively search for meaning in their lives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an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methods.
Keywords: meaning in life; embodied practice; self-transcendence; self-reflection; self-identification

[责任编辑:郑 果]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