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周燕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

面向“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的“双师 +”型

师资队伍建设 ∗

周 燕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段媛媛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王 瀛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 随着中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走深走实,中资海外企业对“中文 + 职业
技能”本土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与之相对应的“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师资
在国际化视野、教学理念、考评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基于“双师型”
教师概念,根据“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师资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提出“双
师 +”型教师概念,即“能上讲台、能下车间、会教中文”,兼备“专业讲师、
工程师、国际中文讲师”多重身份的复合型教师,并据此提出“双师 +”型师
资队伍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 中文 + 职业技能 “双师 +”型教师 高职院校 师资队伍
DOI:10.3969/j.issn.2095-798X.2023.04.004

一、引言

据统计,截至 2022 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存量 3099 亿美元,是 2013 年的 2.7 倍 ① ;截


至 2023 年 6 月,中国近 3 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 4.6 万余家,分布在全球
190 个国家(地区)② 。随着中外合作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尤其是中国海外投资的日渐增
多,如何高效培养“懂语言、精技术、通文化”的海外本土员工已经成为“走出去”中资企业规模化发展、
可持续发展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为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形态,“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不仅为“走出去”中资
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而且能够更好地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中外经贸深度合作,尤其是有助
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在“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是核心要素。2016 年,8
所国内高职院校协同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组团率先“走出去”,派教师赴赞比亚,对当地中资企业
本土员工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并于 2019 年建成第一所在海外开展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技术学

* 本文为 2023 年北京市教委教改课题“职业教育‘走出去’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路径与探索”


(108512300/002/006)、2023 年北京语言大学校
级教改课题“‘中文 + 职业’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探究”
(0440/401230133)、2023 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立项课题“中国职业教育‘出海’
(SZ23B79)、2023 年山西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职业教育‘走出去’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路向”
发展研究” (202303008)、教
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 2021 年国际中文教育创新资助项目“全球中文教学线上交流平台”
(21YHO13CX6)的研究成果。
① 数据源自光明网,网址为 https://news.gmw.cn/2023-10/19/content_36902504.htm。
② 数据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址为 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tjsj/tjgb/202310/20231003449845.shtml。

26
周 燕 段媛媛 王 瀛 面向“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的“双师 +”型师资队伍建设

院——中国 – 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中赞职院”)。截至目前,中赞职院为赞比亚职业教育开发
了 9 个专业教学标准,这些标准已经纳入赞比亚国民教育体系,参建的中方院校也培养了一批“能上讲台、
能下车间、会教中文”,且兼备“专业讲师、工程师、国际中文讲师”多重身份的复合型国际化师资队伍。
中赞职院以及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在“中文 + 职业技能”师资培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可以为未来“中文 + 职业
技能”师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鉴于此,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中资企业,梳理“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
问题与不足,构拟“中文 + 职业技能”师资评价量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师资队伍
建设的可行路径。

二、“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师资现存问题

本文参考教育部高水平国际化学校建设要素,面向“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高职院校,就师资队伍建设
现状开展专项调查,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师资国际化建设现状、国际化师资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
师资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成效等。调查对象为北京市高职院校教师以及全国“中文 + 职业技能”项目
参与院校教师。本次调查发出问卷 260 份,收回有效问卷 238 份。为了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本文还
就问卷相关内容和调查数据,邀请山东、山西、广东、河南、吉林、北京、天津等省市以及武汉、兰州等地
从事“中文 + 职业技能”实践与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根据相关问卷调查及一对一访谈结果,当前“中
文 + 职业技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师国际化视野和教育能力与现实需求不匹配
职业教育“走出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探索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是
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来看都是完全有必要的,并且是具有现实可行性
的。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产业经济、宗教信仰、语言和文化等方面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特征,新形势下如
何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走出去”中资企业培养高质量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这是给新时代“中文 +
职业技能”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要求。但调查中发现,约 78% 的受调查教师认为,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具备
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教学理念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认为自身已满足上述要求的教师仅占 34% 左右。这
一结果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背景下的海外“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师资需求是很不匹配的。

2.2 “中文 + 职业技能”师资培养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面向高职院校教师开展“中文 + 职业技能”岗前培训的机制并不完善,国际化水平稍逊一筹的高
职院校尚未将国际中文教育师资培养纳入年度师资培训计划。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培训,直接影响了“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另外,高职院校缺乏针对“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师资国际化的多元交流和
学习平台,教师在国际组织中任职、教师长期出国访学或深造的比例远低于普通高等院校。

2.3 教师激励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需要健全
深化激励评价体系改革,为教师提供友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保障,教师专业发展才能够进入良性的前进
轨道(丁安琪、宋艳杰,2023),而多数高职院校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调查显示,约 63% 的受调查教师认为,

27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3年第4期(总第40期)

高职院校缺乏“中文 + 职业技能”领域的专业师资队伍,配套的激励措施不到位,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参与
境外研修的机会较少,导致教师们的积极性不高;除少数高职院校外,约 78% 的高职院校的国际学生尚未
形成规模,教师没有“走出去”开展“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教学工作的机会;高职院校普遍缺乏激励教师
提升国际化素质的绩效考评机制,配套制度也不够完善。

2.4 其他不足
此次调查还反映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其他一些问题与不足。(1)当前高职院校主要
借鉴同一地域兄弟院校的经验,较少主动参与区域外的交流合作,参加“中文 + 职业技能”项目教学与研究
的院校更少,致使教师对国际上本领域的最新发展缺乏及时了解,教师的专业技能难以达到国际一线水平;
(2)由于部分高职院校的资源受限(包括资金的缺乏、渠道的不畅等),引进、建设和改造国际化教学素材
的速度较为缓慢,导致教师无法及时获得最新的教学资料和学习材料;
(3)高职院校虽然出台了相关政策来
建立与完善教师国际化交流平台,但政策之间的系统性和配套性仍有待完善,缺乏成熟的系统性国际化办学
机制;
(4)部分教师自我提升的内驱力不足,限制了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还存在部分教师英语水平不
高导致教师群体国际化素质培育速度缓慢的情况;
(5)部分高职院校领导班子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国际化办
学的认识不充分,这也导致了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受阻。

三、“双师 +”型教师与评价量表构建

3.1 “双师 +”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和教学团队。”①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
的认定适用范围主要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其他符合条件的非专业课教师也可参照相关实施办法认定。
与传统的“双师型”教师相比,“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师资还需要具备“国际化”特征,表现为教师
2018)②。本文基于“双师型”教师
教育理念国际化、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国际化和教师管理的国际化(贾圆圆,
理念,根据“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师资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提出的“双师 +”型教师概念 ③,即“能上讲
台、能下车间、会教中文”,兼备“专业讲师、工程师、国际中文讲师”多重身份的复合型教师(见图 1)。

“双师 +”型师资教师

能上讲台 能下车间 会教中文

专业讲师 工程师 国际中文讲师

图 1 “双师 +”型教师

① 详见《“十四五”规划〈纲要〉名词解释之 225|“双师型”教师》,网址为 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gjfzgh/202112/t20211224_1309492.


html。
② 从事“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的教师的职能已逐渐超越简单地传授知识、教授技能的范畴,师资“国际化”特征对教师是否了解各国的法律
法规、民俗文化和道德情感等也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
③“双师 +”型教师概念最早由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团队 2021 年申报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时首次提出。

28
周 燕 段媛媛 王 瀛 面向“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的“双师 +”型师资队伍建设

3.2 “双师 +”型教师评价量表


根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效果评价标准设计的基本原则,本文设计了“双师 +”型教
师评价量表。“双师 +”型教师评价量表共包含 4 个一级指标,13 个二级指标,23 个三级指标(详见表 1)。

表 1 “双师 +”型教师评价量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能够适应“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受众国家和地区的文化(5 分)
心理适应(10 分)
能够适应约定的外派任务时长(5 分)
跨文化情境适应力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能够正确判断自己对“中文 + 职业技能”项目的认同能力(4 分)
(20 分)
社会认同(10 分) 具备教育公平观念,并具备为学生公平分配“中文 + 职业技能”教学资源的能力(3 分)

具备成为优秀“中文 + 职业技能”教师的能力(3 分)

具备独立承担“中文 + 职业技能”课程备课任务的能力(4 分)

承担课程(15 分) 具备独立承担“中文 + 职业技能”课程授课任务的能力(9 分)

“中文 + 职业技能” 具备开发“中文 + 职业技能”课程的能力(2 分)

知识能力(30 分) 具备开展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素养(5 分)
专业素养(10 分)
具备职业技能课程的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5 分)

科研能力(5 分) 具备主持或参与“中文 + 职业技能”课题的研究能力(5 分)

具备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中文 + 职业技能”课程的能力(4 分)

具备选择“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中文 + 职业技能”教学策略的能力(3 分)
教学设计(10 分)
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具备合理配置“中文 + 职业技能”学习资源的能力

(3 分)

具备开发“中文 + 职业技能”课程配套资源的能力(6 分)
“中文 + 职业技能”
开发资源(10 分)
业务能力(40 分) 具备开发“中文 + 职业技能”教材的能力(4 分)

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具备管理“中文 + 职业技能”课堂的能力(5 分)
管理和指导学生(10 分)
具备指导学生学习“中文 + 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能力(5 分)

教学反思(5 分) 善于进行“中文 + 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反思(5 分)

数字化能力(5 分) 具备熟练操作教学平台及各类智能化教学辅助工具等的能力(5 分)

身份认同(3 分) 乐于担任“中文 + 职业技能”教师(3 分)

价值能力(10 分) 专业成长(3 分) 实施“中文 + 职业技能”教学后的专业技能获得感强(3 分)

效能感(4 分) 实施“中文 + 职业技能”教学后的自我效能感强(4 分)

注:本量表的有效评分总分是 100 分。总体评价包括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中,大于等于 85 分为优秀,小于 85 分、大


于等于 70 分为良好,小于 70 分、大于等于 60 分为合格,小于 60 分为不合格。

“走出去”中资企业对于“双师 +”型教师的需求会因时、因地而变化,“双师 +”型教师评价量表也应


该根据特定时期、国家、受众、需求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29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3年第4期(总第40期)

四、“双师 +”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中文 + 职业技能”既有特定的教学内容和研究边界,也有丰富的内涵和跨学科属性(孟源、商若凡,
2022)。加快“双师 +”型师资队伍建设,对推动“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职业标准
“走出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双师 +”型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4.1 服务国家职业教育战略,把握“双师 +”型师资队伍建设方向


加快“双师 +”型师资队伍建设既是适应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院校实
(“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的迫切需要。2019 年 12 月召开的国际中文
施“双高计划”
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语言教学中融入适应合作需求的特色课程,积极推进“中文 + 职业技能”项目,帮助
更多的人掌握技能、学习中文。《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明确提出,要“推进‘中
文 + 职业技能’项目,助力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①。2023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
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指出,建设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院校,要“培养一批适应国际化教学需
要的职教师资”。这些规划、方针都对“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双师 +”
型师资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未来,“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应该以国家职业教育战略为指引,以加强“双
师 +”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着力增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中文 + 职业技能”教学胜任力。

4.2 加快内外双轮驱动,创新“双师 +”型师资培养模式


“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积极创新“双师 +”型师资的培养模式,形成“内育”与“外
培”的双轮驱动效应。
首先,内育固本,打造“专业 + 技能 + 语言 + 文化”四元融合的立体培训网络,培育具备“专技能力 +
国际中文教育能力 + 跨文化适应力”的国内“双师 +”型师资队伍。“内育”的主要策略和做法包括:
(1)组
织国内教师参加国内外专业培训、企业实践锻炼、国际中文教学能力培训;
(2)选派骨干教师参与职业教育
“走出去”项目,赴海外为企业开展中文和技能培训,提高国内教师专业教学、语言教学及跨文化交际等方
(3)组织学校专业教师开展英语学习,支持教师参加国际中文师资培训,鼓励“双师 +”型教师考
面能力;
取国际中文教师资格证书,提高教师开展“中文 + 职业技能”教师语言教学的胜任力;
(4)加大与国外优秀大
学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多参加中外专家学者的讲座、培训班、研讨会等;
(5)创建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性
技能和教师共同体知识聚集的混合学习空间,助力教师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实操,提升“中文 + 职业技能”教师
的资源储备;
(6)充分发挥国际中文教师和职业技能专业教师的自身专业优势,加强两类教师分工协作,在相
互的交流学习中提升语言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教学能力,全面提高“中文+职业技能”从业教师的岗位适配性。
其次,外培加持,以海外本土需求为导向,建立“本土培养 + 来华学习 + 精准培训”三位一体的培训
机制,培育一支“双师 +”型高质量海外本土师资队伍。“外培”主要策略和做法包括:
(1)研究并制定海外
本土复合型师资培养的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将高素质、复合型师资的储备与专业化、精准化海外师资人
才的培养紧密结合;
(2)组织外方教师、企业海外优秀员工(如班组长等)来华交流培训和跟岗学习,建立
外方教师、海外优秀本土技能大师等“双师 +”型师资库,打造友华适教的海外本土师资队伍;
(3)探索由
专业教师、海外企业班组长组成的一线教学团队,以班组为单位开展“中文 + 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语技

① 参见《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的通知》,网址为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09/29/content_5548106.htm。

30
周 燕 段媛媛 王 瀛 面向“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的“双师 +”型师资队伍建设

融合”,实现企业本土员工语言能力和技能水平的同步提升,切实提高本土员工的职业竞争力。
当然,在国内和海外不同的场域中,我们还应建立柔性双向引进人才制度,将中资企业、中方院校、外
方院校等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互相引介,定期开展产学研活动,作为“中文 + 职业技能”的“双师 +”师资力
量的有效补充。

4.3 整合多方优势资源,降低“双师 +”型师资育人成本


以“中文 + 职业技能”项目为抓手,搭建多元优势资源共享平台,加快“中文 + 职业技能”师资成长
速度,降低协同育人成本。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北工院”)为例,该校在“中文 + 职业技
能”教育领域构建了多个平台,包括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共建的“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实践与
研究基地、中赞职院、阿根廷“中文工坊”、全国首家职教型“孔子课堂”、北京市第一批“一带一路”人才
培养基地、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建的“中文+职业技能”学院等,并牵头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强强联合、
优势互补的北方校企协作机制,集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有色金属工业人才
中心以及京、冀、鲁、晋、豫、黑、陕、粤、川、湘等省市的高职院校师资,共同开展“中文 + 职业技能”
教育。北工院通过聚合各院校师资的专业优势,形成多方合力,实现优势互补和有效融合,推动开展多主体
交流互动的育人实践,形成完备的、可持续建设的“中文 + 职业技能”师资队伍,近两年为全国高职院校培
养了上千名教师,加快了师资培养进度,扩大了全国“中文+职业技能”教师队伍的规模。

4.4 推动数字资源建设,解决海外“双师 +”型师资短缺问题


随着海外中文学习者的职业学习需求激增,通用基础型语言教学模式现已无法满足海外中文学习者的学
习需求,“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师资呈现出紧缺的态势。
数智时代,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推广,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资源获取方
式和学习方式。积极推动数字资源建设和平台建设,打造网络课堂,使得海外“双师 +”型师资可以跨越时
空实施“中文 + 职业技能”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海外“双师 +”型师资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避免
国内“双师 +”型教师无法大规模往海外派遣带来的各种潜在风险。
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发展目标,根据海外“双师 +”型师资实际需要,邀请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和职业技
能培训领域的专家,共同组成智库团队,参照《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围绕“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领
域特定职业岗位需求,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制定“双师 +”型师资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教
学标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机制等,进而整合各方优势,共建契合本土化“双师 +”型
师资队伍建设的数字资源。在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双师型”师资教
育平台,选择职业发展所需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组建团队,开发本土化、多语种的“双师 +”型师资培训
数字资源。这些数字资源包括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活页式电子教材、“中文 + 职业技能”学习网站、App、
精品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电子操作手册、数据库等。在数字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积
极推动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

4.5 加强宏观政策引导,保障“双师 +”型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双师 +”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的可持续
发展。具体政策包括:健全高职教育的外籍师资引进政策,加强对国际教学专家引进的资金支持,积极吸引
国外优秀人才来中国高职院校教学;将“双师 +”型师资参与“中文 + 职业技能”项目程度纳入高职院校二

31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3年第4期(总第40期)

级学院的绩效考核指标中;健全“双师 +”型师资学历深造、海外研修及相关激励机制;完善“双师 +”型


师资参与“中文 + 职业技能”项目的绩效分配方案;等等。

五、余论

“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是促进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赋能高水平应用型本土人才培育、
破解海外中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瓶颈、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和促进中外民心相通的重要抓手。加快构建面向“中
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对推动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转型发展、助力中国职业标准“走
出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双师 +”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需要借
鉴《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吸纳多元主体,整合各方优势,围绕“双师 +”型师资队伍建设进行理
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和完善“双师 +”型师资培养培训、激励考评等的机制,建设国际化、专业化和职
业化“双师 +”型师资队伍,探索形成内外双轮驱动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双师 +”型师资培养体系,全
方位、多层次地推动“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切实增强“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服务国际产
能合作的全球适应性。
值得注意的是,将行业、专业的领军人才纳入“双师 +”型师资培养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双师 +”型
师资队伍的“技术含量”。高职院校可以选拔“大国工匠”、技能大师、专业带头人等构建“双师 +”型师资
课程体系,并开展系统培养,选派其中的骨干参训教师参与“一带一路”的“走出去”试点教育教学项目,
赴海外为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中文和技能培训,在实际应用情境中,提高他们的语言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
能力,同时又凭借专业特长提升其对“中文 + 职业技能”教学岗位的认同度。展望未来,培养国际化的“良
匠之师”会形成一种示范和引领效应,会吸引更多的领军人才加入“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共同推动“中
文 + 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视角下的中文师资培养与能力建设 [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3(1):


丁安琪,宋艳杰 《

3-10.

贾圆圆 . 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契合“一带一路”倡议探析 [J]. 职教通讯,2018(3):30-34.

孟源,商若凡 .“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发展脉络、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9):28-33.

Building a “Double-Qualified +” Teaching Faculty for “Chinese + Vocational Skills” Education


ZHOU Yan, DUAN Yuanyuan, WANG Ying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high-quality collabo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the demand for local talents proficient in “Chinese + vocational skills” is increasing among Chinese and overseas

enterprises. However, there are numerous challenges for teachers of “Chinese + vocational skills” education in the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double-qualified”

32
周 燕 段媛媛 王 瀛 面向“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的“双师 +”型师资队伍建设

teachers and under the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required of teachers of “Chinese + vocational skill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double-qualified +” teachers, which implies comprehensive training teachers to be capable of effectively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providing instructions in both classroom and workshop settings. They have the multiple

identities of “lecturers, engineers, and Chinese language instructors”. The article further explores the feasible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ouble-qualified +” teaching teams.

Keywords
Chinese + vocational skills; “double-qualified +” teacher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eaching staff

作者简介
周燕,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管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职业教育管理、院校国际化。

段媛媛,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改革。

王瀛,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

《国际中文教育概论》书讯

《国际中文教育概论》由中国人民大学蔡永强教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紧扣中华文化
软实力建设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宏伟蓝图,在梳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学科发展脉络及内涵外延的基础
上,系统阐述了跨文化交际、语言学习与教学、语言要素教学及文化教学、语言技能教学及多元教学模式、
教学资源建设、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华文教育、教学测试与评估、教师资格与教师教育问题,力求展示国际
中文教育作为事业、学科和教学活动的全貌。
该书立足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事业、学科和教学等三重属性,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色。
1. 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
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际中文教育进入提质增效、“请进来”与“走出去”兼顾阶段。该书对国际中文教
育全貌的把握紧紧依托时代发展的新趋势,紧紧围绕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宏观背景,着力突出国际中文教
育事业、学科发展的内涵提升与外延拓展。全书既注重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交叉学科的系统性,亦聚焦体现时
代发展趋势的个体内容。
2. 注重系统性,科学阐释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国际中文教育并非术语的简单更迭与替代,而是迭代升级式的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
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事业、学科和教学活动,无论从内涵还是从外延上都可以涵盖中文作为外语教学、中文作
为第二语言教学以及面向华侨华人的世界华文教学,为国际中文教育大学科建设设定了重要前提。
3. 守正创新,充分体现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发展需求
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既要守正更要创新,该书在国际中文教育既有传统领域模块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前
需求,适时增加了技能一体化教学,基于教材、语料库、中文学习词典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资源建设,
“中文 +”背景下的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华文教育,以及中国书法等内容,为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
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3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