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2022 | 中四华文文学 宋词《如梦令》

《如梦令》文学资料
作者:李清照

作家简介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中国山东)人,中国古代南北
宋之交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早年,李清照随父亲生活在汴京、洛阳,父母均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李清照因此受到良
好的文化教育,打下了坚固的文学基础。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两人情投意合,
共同收集研究金石书画,生活美满幸福。因此,她的早期作品多写安闲生活,少女情怀,美
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夫妇间的离愁别绪,风格清丽优美。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围攻汴京,北方大乱。次年,赵明诚奔母丧南下金陵
。不久,金兵打到了李清照的家乡,她在战乱中渡江南下,开始了她的后期生活。
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逃到南方,不久,丈夫病逝,她孤身一人辗转避乱,境况非常
悲惨,原本收集的书画、文物也遗失大半。大约在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李清照
告别人世,终年七十多岁。
南渡后,个人生活的饱经忧患,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都对李清照的创作产
生了影响。这一时期,她的词的主要内容是感时伤乱,悼亡忆旧,风格婉转悲凉。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诗词,她的词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
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易安体”,不断为后来的文人学习和效仿。1

原诗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1. 如梦令:词牌名。
2. 雨疏风骤:雨疏疏落落下个不停,风刮得很紧。
3. 浓睡:酣睡。
4. 残酒:还没有清醒的酒意。
5. 卷帘人:站在门口卷帘子的侍女。
6. 知否:知道吗。
7. 绿肥红瘦:叶子肥大,花儿稀少。

翻译:

1
李清照资料,整理自金启华《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文学卷》,《中国文学史》

中正中学总校 第1页
2022 | 中四华文文学 宋词《如梦令》

昨天夜里突然刮起暴风,落下稀疏的大雨点。我喝了过多的酒,一夜的酣然沉睡,不能把残
存的酒意消尽。我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是否无恙?”她说:“依旧和原先一样。”“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如今该是绿色的花叶壮大了,而鲜花凋零了!”

写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
年表》,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思想内容
这首词借宿醉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惜花伤春之情,并由此抒发
了对大自然和春天的热爱。

表达对春天将逝去的惋惜之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昨天夜里风很急,还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词人在暮
春的清晨醒来,宿醉未消,却心系园中花草,于是向侍女询问室外花草的变化:“试问卷帘
人,却道海棠依旧。” 粗心的“卷帘人”一句“海棠依旧”令词人十分不满,因为经过昨夜的“雨
疏风骤”,加上这是暮春时节,她已预感到外面应该是花朵凋零,绿叶茂盛,断然不会是“海
棠依旧”。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并以略带懊恼的口气告诉“卷帘人
”,此刻“应是绿肥红瘦”。

从词人酒醒即关心园中花草,询问“卷帘人”花草的变化,到听了她的回答之后的反诘,
可窥探出词人对花朵凋零,春天即逝的现象所流露的惋惜之情。

海棠极好,可惜时光流逝,风雨无情,它始终敌不过风雨的摧残。词中有种“无可奈
何花落去”的感慨。“红”代指花朵,也泛指春天一切美好的景象与色彩,象征了春天众多无比
美好的事物,“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

艺术特色

1 韵律

《如梦令》,一名《忆仙姿》,世传始自后唐庄宗。《如梦令》属于单调,三十三个
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以下列出《如梦令》的韵脚,并注明押的是平声还是仄声:

昨夜雨疏风骤(仄),浓睡不消残酒(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仄)。
知否(仄)?知否(叠)?应是绿肥红瘦(仄)。

(二)曲折委婉,层次清晰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字,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中正中学总校 第2页
2022 | 中四华文文学 宋词《如梦令》

首先,“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以白描手法直写春天将尽,春花渐谢,词人惜花
难眠,于是借酒浇愁,导致清晨宿醉未消。
其次,“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词人其实明知花儿已经凋零,但还是抱着一丝侥
幸心理,所以试着询问侍女花儿怎样了。
第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侍女的回答本来是符合词人内心的期待的,但词
人知道自己的期待是不可能成真的。她以反复的两句“知否?知否?”反驳侍女,显示心里的
激动,并告诉侍女真正的情景应该是“绿肥红瘦”。
如此先侥幸、再探问、后反驳,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词人的爱花、惜花之情表达得
曲折委婉、层次清晰。

(三)使用了拟人与借代修辞,对比鲜明
在这首词中,词人用 “绿肥红瘦” 四个字描述雨后花残叶茂的情景,具有鲜明的对比和
高度的概括。“绿” 和 “红” 本是两种颜色,在这里分别借代“叶”和“花”。这两种颜色对比鲜明
,比用 “叶肥花瘦” 更能鲜明具体地写出景物特点,给人的视觉感受也格外强烈。
“肥” 与 “瘦” 原本是形容人或动物的身型,诗人在这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花草的茂
盛与否,说是它们的“肥与瘦”。“肥”指雨后的植物叶子因水份充足生长快速而显得茂盛丰盈
,花朵却因一夜的雨打风吹纷纷飘落而凋谢稀少,两种状态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用 “多
” 和 “少” 更能给人留下具体的印象。此外,“红”、“绿”;“肥”、“瘦”,在一般的诗词中,都有
其象征意义。“红”象征璀璨艳丽,“肥”也象征饱满而美好。此时春天即将逝去,即将到来的
会是一片翠绿的夏天。因此,这首词,虽然起调有些阴晦,也从词人“不消残酒”的词句中,
看出些许愁绪,但整体而言,这首词还是活泼、灵动的。
词人通过拟人与借代修辞,既描摹花叶的鲜明色彩,又表现了它们的丰茂与凋零,更
倾注了词人细腻敏锐的情感,情景交融,使词中情景读来历历在目。

(四)心理描写,细致入微

这首词篇幅短小,却设置了人物、场景和对白,显示了词人李清照卓越的才情和语言
表现功力。词中的几处转折,将词人爱花惜花的心理揭示得细致入微,贴切传神。
先是“试问卷帘人”中的“试”字,写出了词人询问侍女时迟疑的情态,将词人关心花事却
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曲折入微。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一个“却”字写出了侍女的回答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
到答话后内心的疑惑不解。这表明词人虽然期待“海棠依旧”,但却相信风雨过后,海棠不可
能依旧。一个“却”字揭示了这种矛盾的幽微心理。

最后,词人反驳了侍女的回答,并用“应是”二字强调风雨过后园中情景应该是怎样的
。“应是”并不是确定的答案,而是词人的猜测,因为当时词人并未亲眼看见屋外的情景,只
能靠猜测和想象。这个猜测中带着深深的无奈和惋惜,揭示了词人内心因春去花谢而产生
的无限惆怅。

中正中学总校 第3页
2022 | 中四华文文学 宋词《如梦令》

词中,词人先是迟疑地的向侍女询问,接着是对侍女答案的否定,最后是对真实情景
的猜测。整首词一波三折,词人惜花伤春、满怀惆怅的内心世界便真切细腻地展现在读者
眼前。

中正中学总校 第4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