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8

《出師表》

1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

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

之於陛下也。

2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以塞忠諫之路也。

3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

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4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

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 裨補闕漏,

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1
5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

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

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

也。

6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

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

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

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

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之所以報先帝,

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2
7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

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

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3
1.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提到蜀漢正處於「危急存亡之秋」,試說明蜀漢

當時面對甚麼不利形勢。

先帝劉備還未完成統一大業便逝世,蜀漢失去精明的領導者;( 2 分)魏 、

蜀、吳三分天下,但蜀漢據守的益州國力疲憊。(2 分)

2. 為甚麼諸葛亮要提及朝廷內外的官員和將士?試綜合全文,略加說明。

因為諸葛亮在指出蜀漢雖然面對先帝駕崩和國力疲弱的不利因素後,( 1

分)要指出蜀漢同時也具備文臣武將都忠心為國的有利因素,以勉勵後主

勵精圖治;( 1 分)此外,他還強調這些文臣武將感激先帝的厚待,全都

忠心為國,想報答在後主身上,( 1 分)目的是想勉勵後主用心國事,虛

懷納諫,發揚先帝的美德,( 1 分)並希望後主能賞罰分明,以示公正嚴

明,(1 分)以及信任他在下文推薦的文臣武將。

3. 以下引文,指出當中運用了哪一種寫作手法,並略述這種手法的作用。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以塞忠諫之路也。

 寫作手法:對比論證(答案須是四字詞)

 作用:諸葛亮以「宜」與「不宜」的建議作對比,向後主強調該做和不

該做的事情,既勉勵後主要兼聽納言,又告誡後主切勿堵塞言路。(2

分)

4
5
4. 根據《出師表》,後主要怎樣做才能「以昭陛下平明之治」?試析述之。

諸葛亮認為內廷裏的侍臣和外朝的官員都屬於一個整體,後主處理賞善罰

惡不應該有差異,要有一致的標準。( 2 分)對於違反國法或行善的,應

交由主管的官員確定刑罰和賞賜,以示公正嚴明。( 1 分)此外,後主也

不應該偏袒徇私,使內朝和外廷有不同的法制。

5. 諸葛亮向劉後主舉薦的人才,推論諸葛亮舉薦人才的準則及作用。。

 準則:要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守節( 1 分),諸葛亮推薦的郭攸之、費

禕、董允等,都是堅貞忠良,能為節義而死的大臣。( 0.5 分)另外,也需

性格和善,處事公正(1 分),諸葛亮舉薦了向寵將軍(0.5 分)。

 作用:諸葛亮希望劉後主能親信他舉薦的人才,接納文臣的諫言。( 1

分)而後主若能任用向寵將軍,則使軍隊和睦融洽,以此復興漢室。( 1

分)

6. 試綜合《出師表》一文,分析劉後主在管治朝政方面需要改善的地方。

從諸葛亮勸諫劉後主要「開張聖聽」、「諮諏善道,察納雅言」可見,劉

後主需要廣開言路,聽取臣下意見。(1 分)從諸葛亮勸勉劉後主對內廷

侍臣和外朝官員要採取一致的賞罰制度可見,劉後主處理賞罰要公允,不

能偏私(1 分)。諸葛亮亦向劉後主舉薦賢臣,反映出劉後主需要任用賢

能,親賢遠佞。(1 分)

6
7. 《出師表》中「行陣和睦」一句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試加以說明。

 修辭手法:

A 象徵 A B C D
B 借代 ○ ● ○ ○
C 誇飾

D 暗喻

 說明:「行陣」是軍隊行列,借代軍隊。(1 分)

8. 以下引文運用了甚麼論證方法?試指出其中一種。這種論證手法對於作者

表達觀點起甚麼作用?試以引文為例,略加說明。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

也。

 論證手法: 對比論證(1 分)

 作用:諸葛亮以先漢興隆是因親賢臣遠小人,對比後漢傾頹是因親小人

遠賢臣( 1 分),從而論證國家興隆的關鍵在於是否能親信賢臣,讓後主

知道親小遠賢的後果,勸勉後主要親賢遠小(2 分)。

7
9. 諸葛亮為甚麼說自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諸葛亮想表明自己本是希望在亂世裏保全性命,志向不在取得名譽和官位。

卻因為劉備紆尊降貴三顧草廬,所以諸葛亮為了報答先帝知遇之恩,甘願

為國事奔走效勞,希望復興蜀漢。諸葛亮以自己受命前後作對比,表明自

己的忠心,向後主證明自己是忠誠可信的,並以此盼望後主可以接納自己

的勸諫。

10. 細閱以下諸葛亮《出師表》引文,回答所附問題。

甲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乙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1) 試指出兩段引文交代了諸葛亮的哪些背景?

甲引文:諸葛亮本是平民,在南陽躬耕,志向並不在於揚名顯貴。

乙引文:諸葛亮自受命於先帝後,日夜憂愁歎息,恐怕所託付的大事沒

有成效,損害了先帝的聖明。

(2) 諸葛亮為甚麼在向後主上書的「表」中,提到這些個人背景資料?

諸葛亮藉交代自己受命前後的身世和志向,(1 分)表明自己不求名利富

貴,只是因為報答先帝三顧草廬的知遇之恩(1 分),而受命後日夜憂愁

歎息,是為了不負先帝所託,從而表白自己對先帝的感激(1 分)。

8
11.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多次提及與「先帝」的關係,目的是甚麼?

由於諸葛亮是以臣下的身份向後主上表,有些話不便直說,只好舉先帝的

遺德、遺詔,以啟導和激勵後主。(2 分)此外,諸葛亮在文中曾流露自

己感激對先帝的知遇之恩,欲報於後主的忠心報國之情,讓後主讀來受到

感動,並期望可以借先帝之名收勸諫之效。

12. 細閱以下《出師表》引文,回答所附問題。

甲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乙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試指出以上引文運用了哪種寫作手法?又這種寫作手法的用意是甚麼?試

以引文為例,簡略說明。

寫作手法: 對比 (答案須是兩字詞)

用意:諸葛亮以其出身和本志對比受命之後的表現和志向。( 1 分)諸葛

亮本為平民,在南陽耕重,只求在亂世中苟且生存,並不想在諸侯中揚名

顯達。( 1 分)但就在受先帝之命後終日擔憂歎息,惟恐有負先帝所託,

是因為出於對先帝的知遇之恩,其用意是表白自己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而

報效後主,表達自己忠心愛國的心志。(1 分)

9
13. 試根據諸葛亮《出師表》,分別指出諸葛亮三次提及賢臣的用意。

用意

交代賢臣的 職責 (0.5 分),為自己出征後的朝政作好安排,並

第一次 指出他們 忠誠正直( 0.5 分),是先帝親身 挑選提拔 (0.5 分)

留給後主任用,希望後主 親信他們(0.5 分)。

第二次 明確指出賢臣的責任為 輔助國君,進盡忠言(1 分) 。

反面說出三人如無興德之言,就屬 失職 (0.5 分),再次強調三


第三次
人的責任,希望後主能 親賢納諫(0.5 分)。

14. 試指出以下引文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又這種修辭手法對抒發情感有何效

果?試略加說明。

「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 修辭手法:對偶(1 分)

 效果:引文中「諮諏」對「察納」,「善道」對「雅言」,字數相同,

詞性亦相同。運用對偶手法使句子讀來字字鏗鏘,強調了劉後主接納意見

的重要和逼切。(2 分)

10
15.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怎樣運用「說之以理」和「動之以情」的游說技

巧,向後主表達意見?試略加說明。

(1) 說之以理:諸葛亮先向後主分析當時天下三分,而蜀漢國力疲憊,正

處於危急關頭,以警醒後主;( 1 分)然後逐一分析君主的職責,包括虛

懷納諫、賞罰分明等,建議他重用郭攸之、費褘、董允、向寵等賢臣( 1

分)並舉出先漢興隆、後漢傾頹的史例,以顯示親賢遠佞的重要。( 1

分)

(2) 動之以情:諸葛亮向後主剖白心迹,感激先帝三顧草廬,並在臨終時

把國家大事交託給他,表明自己必定會效後主,以報答先帝之遇之恩,真

情流露,希望打動後主。

16. 作者出師前,為甚麼「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後主的諄諄勸勉之情,著後主回思先帝的訓勉;作者

自己回想起先帝的恩惠,又擔心自己去後,後主受奸臣擺弄,影響國家,

恐怕有負先帝所託,因此感觸落淚,表達對先帝的感戴與對國家的忠誠。

17. 《出師表》屬「表」一類,這類文體有甚麼作用?諸葛亮的寫作目的是甚

麼?

(1) 作用:臣子向君主陳述意見。

11
(2) 目的:諸葛亮一方面想勸諫後主虛懷納諫、賞罰分明、選用賢能、親賢

遠佞;(2 分)另一方面想向後主表明自己出師目的和為國盡忠

的心志。(2 分)

18.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向後主舉薦的文臣、武將有甚麼共通的特點?他

們可如何輔助後主?試完成下表。(6 分)

人才 共通的特點 可輔助後主
文臣:  彌補後主施政上的缺點和漏洞;提
郭攸之、費禕、董
 忠貞、善良,由先帝提 出施行德政的建議。

拔和得到先帝讚許。  使軍隊和睦團結,將士不論才幹高
武將:向寵
低,都能得到適當的安排。

19. 在《出師表》中,為甚麼諸葛亮只略提出師的事,而對後主的勸諫卻非常

詳盡?試略加分析。(4 分)

諸葛亮身負「北伐討賊」和「興復漢室」的重任。(1 分)北伐之事,他

可以承擔,因此不必詳述。(1 分)但復興漢室的大業,卻有賴後主努力

經營,(1 分)可是後主昏庸軟弱,寵信小人,所以諸葛亮着重勸諫後主

修明政治。(1 分)

12
20. 《出師表》第六段中,諸葛亮五次提到「先帝」,分別提及甚麼事情?試

略加說明。(5 分)

原文 事情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先帝紆尊降貴,三顧草廬,誠意邀請他輔佐政事。(

 他因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所以答允出山為先帝奔走效
遂許先帝以驅馳。
力。

 先帝知他做事謹慎,所以信任他,臨終前更把國家大事
先帝知臣謹慎。
交託給他。

以傷先帝之明。  他恐怕未能完成先帝付託的任務,因此憂慮歎息。

 他要出兵北伐,平定中原,復興漢室,報答先帝的知遇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

之職分也。 之恩,並盡忠於後主。

21. 諸葛亮是臣,後主是君,但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卻常用告誡的口吻勸

諫後主,你認為是否恰當?試加以說明。(6 分)

我認為恰當。(1 分)諸葛亮是後主的父執輩,(1 分)雖然諸葛亮與後主

名義上是君臣關係,實際上卻是世姪與世叔伯的關係,(1 分)諸葛亮以

長輩的口吻告誡後主便順理成章。(1 分)此外,諸葛亮告誡之語委曲婉

轉,情真意切,(1 分)並沒有逾越臣子應有的禮節,恰如其分,令後主

易於接受。(1 分)

13
22. 在《出師表》末段,諸葛亮指出當時的君臣各有甚麼職責?試完成下表。

(可引錄原文,或用自己文句作答。)(4 分)

人物 職責

 討賊興復之效。 /
諸葛亮
討伐奸賊,復興漢室。

 興德之言。 /
郭攸之、費禕、
董允 提出施行德政的建議。

 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後主
向羣臣徵詢治國良策,審察並接納正確合理的意見。

23. 《出師表》中,「庶竭駑鈍」一句用了甚麼修辭手法?(2 分)

A 暗喻
B 誇飾
C 借喻 A B C D
D 明喻    

14
開始是裂縫裏冒出幾點嫩綠,幾經朝露滋潤,嫩綠又漸漸蔓延開去,抽出幾片尖
瘦瘦的小葉,一場春雨過後,小葉便喜孜孜地從裂縫中伸出頭來,搖搖晃晃地窺視這
萬花繚亂的塵世了。

想來,這小草的成長過程是十分淒涼的,它生於卑賤,從來不為人們所喜愛。
「朔風野大,荒草迷離。」莽莽原野中,小草隨風飄零,無以為寄。如今,有幾顆草
籽,隨風落定,悄悄來到這裂縫棲身,在這狹小的天地裏,開始它新的生命旅程。就
如同宇宙間一切卑賤者,小草對自己的命運是多麼難於掌握。司空曙的「寒禽與衰草,
處處伴愁顏」,我想就是為小草而哀吟的。

不需要人們的施捨灌溉,也不擇環境的優劣,只靠自身頑強的生命力,小草終於
漸漸地長大起來了。墨綠肥嫩的葉子,擠滿了水泥裂口,猶似一團墨汁,向花徑溢開
去。最是無情的是匆匆腳步,從來都是不會憐惜小草的,小草總是被踩得一片凌亂。
夜裏經過一陣和風撫慰,明朝小草又掛着一身露珠,直起身來,迎着清風笑傲。

問題一

作者在第 3 段中兩次引用詩句,這對於文章的表達有甚麼作用?

作者引用「朔風野大,荒草迷離」這兩句詩,概括了 ,同

時令文章 ;而「寒禽與衰草,處處伴愁顏」兩句則

表達了作者對小草 之情。

15
越二嶺,首有亭當道,髹書[1]「雪竇山」字。山勢奧處,仰見天宇,其狹若在陷
井。忽出林際,則廓然[2]開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隱秀,翳[3]萬杉間,溪聲繞亭址出
山去。次亭曰寒華,多留題[4],不暇讀;相對數步[5]為漱玉亭,復泉,竇[6]雖小,可
汲[7],飲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為兩。先朝御書「應夢名山」其上,刻石其
下,蓋昭陵[8]夢遊絕境,詔圖[9]天下名山以進,茲山是也。左折松徑,徑達雪竇。自
右折入,中道因橋為亭,曰錦鏡,亭之下為圓池,徑餘十丈,橫海棠環之,花時影注
[10]水涘[11],爛然疑[12]乎錦,故名。

鄧牧《雪竇遊志》(節錄)

【注釋】
[1] 髹書:用漆書寫。
[2] 廓然:廣闊的樣子。
[3] 翳:遮蔽。
[4] 留題:文人遊覽風景名勝時,就地題詠詩詞文章以留念。
[5] 步:古代計算長度的單位。歷代規定不一,或為六尺,或為六尺四寸。
[6] 竇:洞穴,這裏指泉眼。
[7] 汲:從井中取水。
[8] 昭陵:指南宋理宗的陵墓。
[9] 詔圖:頒詔繪畫。
[10] 注:投射。
[11] 涘:水邊。
[12] 疑:比擬,好像。

問題一

作者描寫雪竇山時引用了甚麼典故?在文中有甚麼作用?

16
論說

記得那天我們學校舉辦泰國文化節,壓軸活動是還原泰國潑水節,一時之
間,運動場內水彈亂飛,水花四濺。我本以為自己也能樂在其中,然而,第一
顆水彈在我腳邊爆破,久未露面的恐懼就如被解放的野獸一樣瘋撲出來。我還
未來得及應付這突如其來的恐懼,數不清的水彈已擊打在我的頭上、身上,嚇
得我馬上蹲下,用盡全身的力氣抱着頭,緊緊閉起眼睛,聲嘶力竭地大叫:
「不打砸我!不要砸我!」短短十分多鐘的潑水活動,我竟覺得比一天還久。
從那天起,我對水的恐懼再度燃起。
因為這件事,爸爸媽媽帶我去作心理輔導。在長達一年多的輔導中,導師
給我講的一個故事,令我感觸尤深——從前有個小王子,有一天他戴着皇冠在
圍牆旁遊玩時,被同行的小孩子推到圍牆外,摔到滿是石子的地上,雙手雙腳
都摔斷了。因為這件事,王子在房間裏躺了很久,無法動彈,等他康復,他卻
忘記了怎麼走路。他只想繼續躺在牀上,不管爸爸媽媽用任何方法,他都不願
走出房間。
有一天,奶奶想到一個辦法。她拿了一面鏡子到小王子的房間,坐在小王
子牀上,讓鏡子對着他。小王子看看鏡子,驚訝地發現,在缺乏光線的房間裏,
金色的皇冠失去了光澤。他哭着說:「請抬我到外面去,我的皇冠在陽光下就
會閃閃發亮。」「不,你不需要別人抬你出去。」奶奶說,「你得自己走……
不過如果你伸出手來,我可以扶你走。」小王子伸出手來,奶奶幫他慢慢把腿
從牀上移到地上。他們慢慢地走出黑暗的房間,沿着皇宮的走廊,走進了陽光
燦爛的花園。過了好幾個星期,小王子才恢復以前那樣,可以到處探險,喜歡
跑跑跳跳尋找新事物。
迴避並不能讓恐懼遠離,克服恐懼最終仍是要靠自己勇敢面對。正如《周
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君子處世,應
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發憤圖強,方能完善自我,走出陰霾。
佚名《克服恐懼》

17
問題一

作者借講述「小王子」的故事表達甚麼道理?試加以說明。

問題二

在事與理的鋪排上,作者運用了哪一種借事說理的方法?這樣寫有甚麼好處?

方法:

好處:

18
昔蜀侯性貪,秦惠王聞而欲伐之。山澗峻險,兵路不通,乃琢石為牛,多與金,
日置牛後,號牛糞金,言以遺蜀侯。蜀侯貪之,乃斬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
秦人帥師隨後而至,滅國亡身,為天下所笑,以貪小利失其大利也。

楚白公勝,其性貪𠫤,既殺子西,據有荊國,積斂財寶,填之府庫,不以分眾。
石乞諫曰:「今患至,國將危,不顧,勝敗存亡之機,固已形於胸中矣,不能散財以
求人心,則不如焚之,無令彼眾還以害我。」又不能從。及葉公入,乃發大府之貨以
與眾,出高庫之兵以賦民,因而攻之,十有九日,白公身滅。財非己有而欲有之,以
此小𠫤而大禍生焉。

劉晝《劉子新論.貪愛第四十九》(節錄)

問題一

本文運用了哪一種借事說理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來說理有甚麼好處?

19
一市人貧甚,朝不謀夕。偶一日拾得一雞卵,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當矣。」
妻問安在,持卵示之曰:「此是,然須十年,家當乃就。」因與妻計曰:「我持此卵,
借鄰人伏雞乳之,待彼雛成,就中取一雌者,歸而生卵,一月可得十五雞,兩年之內,
雞又生雞,可得雞三百,堪易十金。我以十金易五牸[1],牸復生牸,三年可得二十五
牛,牸所生者,又復生牸,三年可得百五十牛,堪易三百金矣。吾持此金舉責,三年
間,半千金可得也。就中以三之二市田宅,以三之一市僮僕,買小妻。我與爾優游以
終餘年,不亦快乎?」妻聞欲買小妻,怫然大怒,以手擊雞卵碎之曰:「毋留禍
種!」

噫!茲人之計利,貪心也。其妻之毀卵,妒心也。總之皆妄心也。知其為妄,泊
然無嗜,頹然無起,即見在者且屬諸幻,況未來乎?嘻!世之妄意早計,希圖非望者,
獨一算雞卵之人乎?

江盈科《雪濤小說.妄心》(節錄)

【注釋】
[1] 牸:母牛。

問題一

本文運用了哪一種借事說理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借事說理的有甚麼好處?

20
有句電影台詞說:「你連世界都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世界那麼大,出去走
走看看確實是見世面、長閱歷的好方法。然而,世界觀不只依賴於觀世界,閱讀同樣
可以洞察芸芸眾生、大千世界。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窮極一生,我們通過感官感知的生活經驗是有限
的,行萬里路替代不了讀萬卷書。書乃人生成長的精神食糧,片頁之間足以馳騁古今、
經天緯地,常讀之可以新知、可以醫愚、可以立德,甚至可以平治天下。閱讀的意義
就在於,不管富甲一方還是一貧如洗,不管位居高位還是一介布衣,不管志得意滿還
是窮困潦倒,都能在書籍的世界裡擺脫世俗庸常、凝望永恆哲理,找到人生的意義。

有怎樣的眼界,就能看到怎樣的遠方;有多大的胸襟,就能包納多大的世界。古
人總結,「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書籍,正是腳下的高山,幫助我們看到更遙遠的風景。閱讀是與意義緊密相連的,它
讓我們知曉,生活不只是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也不只有麵包牛奶,還有玫瑰和琴聲。
閱讀又是與現實密不可分的,它教會我們審視自身、迎接挑戰、辨別善惡,繼而讀懂
生活的真諦、探得生命的意趣。

閱讀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不讀書,接觸到的世界就和紙一樣單薄;多
讀書,學識、閱歷乃至生命體驗會隨着頁碼的遞增而不斷累積。「一日不讀書,胸臆
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時間的改變可能是靜悄悄的,但閱讀對氣質的
塑造終究會顯露出來。正是在日復一日的博覽群書中,我們感受到「無窮的遠方,無
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體悟出「不遷怒,不貳過」的修身奧秘,即便處身失落失
望甚至失掉所有方向之時,也能看見「平凡才是惟一的答案」。

閱讀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也是為了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讀《資治通鑒》,
可以獲得王朝更替的歷史教益;讀《紅樓夢》,可以洞曉世家望族的興衰榮辱;讀
《平凡的世界》,可以從苦難的生活中發現人性的溫暖、奮鬥的價值。讀《罪與罰》
可以跟隨底層人物體味人格的矛盾與複雜。書籍傳遞給我們的不僅是知識,更有認識
這個世界的邏輯、方法和哲理,幫助我們於昇平氣象中看到隱患風險,於問題荊棘中
看到出路希望,從歷史幽暗之中看到璀璨未來,從人性冷漠之中看到道德之光。

閱讀是一種超越世俗的力量,讓我們在自我省視中學會謙卑和從容,在平視靜觀
中同這個世界和解。有人推理出人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閱讀的最高境界,正是練就「看山還是山,
看水還是水」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今天我們提倡多讀書、讀好書,不是為了滿足「書
中自有黃金屋」的功利心和虛榮感,而是為了實現內在的淡定從容,贏得開闊的人生

21
境地,達致自我與外界的調和容納。

李斌《因為閱讀而平視世界》
問題一

作者在文章開首怎樣運用駁論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22
好譽而惡毀,人之常情,無可非議。

古代豁達之人倡導把毀譽置之度外。我則另持異說,我主張把毀譽置之度內。置
之度外,可能表示一個人心胸開闊,但是,我有點擔心,這有可能表示一個人的糊塗
或顢頇。

我主張對毀譽要加以細緻的分析。首先要分清:誰毀你?誰譽你?在甚麼時候?
在甚麼地方?由於甚麼原因?這些情況弄不清楚,只談毀譽,至少是有點模糊。

我記得在甚麼筆記上讀到過一個故事。一個人最心愛的人,只有一隻眼。於是他
就覺得天下人(一隻眼者除外)都多長了一隻眼。這樣的毀譽能相信嗎?

還有我們常常講甚麼「黨同伐異」,又講甚麼「臭味相投」等等。這樣的毀譽能
相信嗎?

孔門賢人子路「聞過則喜」,古今傳為美談。我根本做不到,而且也不想做到,
因為我要分析:是誰說的?在甚麼時候,在甚麼地點,因為甚麼而說的?分析完了以
後,再定「則喜」,或是「則怒」。喜,我不會過頭。怒,我也不會火冒十丈,怒髮
衝冠。孔子說:「野哉,由也!」大概子路是一個粗線條的人物,心裏沒有像我上面
說的那些彎彎繞。

我自己有一個頗為不尋常的經驗。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某一位學者,過去對於
他的存在,我一點都不知道,然而,他卻同我結了怨。因為,我現在所佔有的位置,
他認為本來是應該屬於他的,是我這個「鳩」把他這個「鵲」的「巢」給佔據了。因
此,勃然對我心懷不滿。我被蒙在鼓裏,很久很久,最後才有人透了點風給我。我不
知道,天下竟有這種事,只能一笑置之。不這樣又能怎樣呢?我想向他道歉,挖空心
思,也找不出絲毫理由。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由於各人稟賦不同,遺傳基因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所以
各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好惡觀等等,都不會一樣,都會有點差別。比如吃
飯,有人愛吃辣,有人愛吃鹹,有人愛吃酸,如此等等。又比如穿衣,有人愛紅,有
人愛綠,有人愛黑,如此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是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
非。俗語說:「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這話本來有點貶義,我們可以
正用。每個人都會有友,也會有「非友」,我不用「敵」這個詞兒,避免誤會。友,
難免有譽;非友,難免有毀。碰到這種情況,最好抱上面所說的分析的態度,切不要
籠而統之,一鍋糊塗粥。

23
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願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對我
都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有一個人,
人人都說他好,這個人很可能是一個極端圓滑的人,圓滑到琉璃球又能長隻腳的程度。

季羡林《毀譽》

問題一

作者在第 7 段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來闡述觀點,這屬於哪一種論證方法?運用這種論
證方法有甚麼好處?

試根據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則王公大人之親其國家也,不若親其一危弓、罷馬、衣裳、牛羊之財與?我以
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於小而不明於大也。

問題一

引文運用了甚麼論證方法?

A 引用論證 A B C D
   
B 對比論證
C 反面論證
D 因果論證

問題二

承上題,作者怎樣運用這方法來論證觀點?試加以說明。

24
試根據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聖賢之宗於道,猶水之宗於海也。水之流,一曲焉,一直焉,未嘗同也;至其
宗於海,則同矣。聖賢之言行,一伸焉,一屈焉,未嘗同也;至其宗於道,則
同矣。故水因地而曲直,故能宗於海,聖賢因時而屈伸,故能宗於道。

問題一

作者運用了甚麼論證方法來闡述觀點?運用這種論證方法可達至甚麼效果?

試根據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釋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則虎反服於狗矣。
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釋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於臣
矣。

問題一

作者運用了甚麼論證方法?怎樣運用這種論證方法?試加以說明。

問題二

作者運用這種論證方法,有甚麼好處?試加以說明。

25
貓捉老鼠,天經地義。不過,這是古時候的說法,現代的人如果還這麼堅持認為,
未免太不識時相、昧於時代潮流。有些貓可能尚未忘記天生我爪必有用,有些貓則已
成人類寵物,爪子只在抓地毯時用得着,其受寵的程度,與主人的龍子鳳女並無二致,
但差不能像龍鳳們一樣進美國學校而已。是以貓鼠怡然相處,於今而言不算奇事,如
此之貓,要牠去捉老鼠,倒不如讓狗來拿耗子。再說,無敵國外患者恆亡,老鼠歷經
萬千年的劫難磨練,已非當年穴下阿鼠,精靈多變,誠非輕易所可制服,人類反倒須
向其學而時習之。君不見目下之世,桃色鼠、遊方鼠、金錢鼠、白麪鼠……遍布各個
「黑暗角落」,這些「肖鼠者」之精靈多變,不輸其穴中之師,甚至營窟盜物之術較
諸真鼠更是在行。桃色鼠公然張掛豔幟,也公然推派桃色代表爭取再增桃花窟﹔遊方
鼠橫行四方,一旦因拚鬥而亡,各地動物鮮有不表「痛失英才」者﹔金錢鼠藉銀彈之
威,取公職等如反掌折枝﹔白麪鼠專賣鼠速康,毒害眾生,其狠絕賽過英人傾銷鴉片,
直令人不敢再言「鼠中無大將」。而睹諸鼠之猖狂,慨廖化之不在,先鋒無人,乃臨
稿涕泣,不知所云。

老鼠以偷維生,固其本能,自有其道也,夜間出穴覓食,見人即時走避,堅牢櫥
櫃不攻,所取盡皆小物。人世「鼠輩」同是以偷維生,其道本亦如穴中之鼠,然而時
代進步,鼠風日下,現代社會裏的鼠輩,夜晚偷,白天也偷,二十四小時都在偷﹔見
人非但不躲,惹怒了他,說不定拔刀在手,亮出槍頭﹔鼠輩之入人家,有的「總按兩
次鈴」——如吾友古蒙仁所言,有的根本不遞名片,直入堂堂,銅門鐵窗一概攻之破
之,所取之物不計小大,悉數囊括,若備有小發財或大卡車,則除了水泥牆壁之外,
盡皆載之而去,要是所得甚少,必留下屎尿字條以表不滿,明示下次再來不可怠慢。
噫,鼠道之不傳久矣,鼠道之不復可知矣,亟須有心人學韓文公作《鼠說》,以匡正
鼠道,蓋鼠者,所以偷盜、鑽隙、解門扣也,人非生而知鼠者,孰能無惑?惑而不說
鼠,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鼠道之不匡,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阿盛《人鼠千秋誌》
問題一

韓愈的《師說》與文章第 2 段的結尾十分類同,本文作者運用了甚麼寫作技巧?

26
 寫作練習 命題寫作

以下面的題目作文一篇,不得少於 500 字(標點符號計算在內),文言、語體不拘。如文中需用姓名而試題又


未提供者,必須選用以下方格內的名字,如有需要,姓氏可自由搭配;如欲為試題提供的名字搭配姓氏者,
亦按此例處理。

英秀 一心 幼羚 家寶 念慈
思賢 有容 向華 修端 允行

題目:

撰寫一篇文章,並以「自此之後,我終於解開了心結」為末句收結全文。

27
2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