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5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灣醫療通譯現況調查
台灣醫療通譯現況調查:
現況調查:
以新北市衛生所通譯員為例

Healthcare Interpreting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Healthcare Interpreters

in Public Health Centers in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陳子瑋博士

研究生:
研究生:范明瑛

i
致謝詞

四年的碩士生涯,終於到此劃下句點。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陳子瑋教

授的指導與建議,尤其在遇到難關時,適時的提點與鼓勵,讓我堅持到最後。也

感謝汝明麗老師與夏曉鵑教授,提供寶貴建議讓論文內容更為完備。同學裴恩在

寫論文的過程中,無私地提供建議與相關書目,給我極大的信心。另外,尤其感

謝每一位提供我第一手資料的新移民姊妹,以及受訪衛生所承辦人;沒有她們,

這本論文就無法完成。

感謝父母全力支持我的選擇,讓我在課業之外沒有任何壓力。有他們的鞭策與包

容,我才能完成這份研究。僅將此論文獻給我最摯愛的親人與朋友。

ii
摘要

社區醫療通譯是讓主流社會中的移民或少數族群,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障礙,確保

自己獲得平等醫療照護的服務。三十年來,東南亞國家女性透過婚姻來台定居,

經歷各種因語言、文化隔閡造成的就醫障礙。但針對新住民配偶提供的醫療通譯

服務,一直到近十年來才逐漸受到重視。社區醫療通譯的功能為何、角色為何,

社會大眾依然一知半解。本研究以新北市衛生所通譯作為對象,探究其對醫療通

譯一職之觀感與工作現況,以期對台灣社區醫療通譯有更進一步了解。

當前新北市衛生所通譯大多為越南籍新移民,在台居住時間四到十三年不等。五

成受訪者成為通譯並無特殊原因,只是將通譯一職視為工作選項之一。通譯工作

內容大致為與新住民相關之業務,以協助預防注射門診為主,每週服務時數也配

合門診時間,有時尚須支援其他衛教活動。現職通譯對工作條件大致上皆屬滿

意,且八成通譯有留任意願,惟部分通譯表示,留任的先決條件是家庭經濟來源

無虞。

本研究針對現行通譯制度問題,提出建議方案。第一,確實調查在台東南亞籍新

移民之語言服務需求,重新調配通譯人力,並輔以其他語言服務,建構完善之通

譯服務網絡。第二,在通譯培訓課程中,加強對新移民健康自主的認識與通譯角

色自我認知,確保通譯能真正發揮「協助新移民」的功能。第三,加強通譯承辦

人對通譯工作的認知,避免因「協助者」角色的定義模糊,導致通譯人力資源的

不當使用。

關鍵字:
關鍵字:衛生所、新移民、醫療通譯
iii
Abstract
Healthcare interpreting is a service offered to minority or immigrant groups in the

community so that their access to healthcare service is not hindered by language

barriers. Although Taiwan has seen a continuous inflow of female immigrants from

South East Asian countries in the past 30 years, healthcare interpreting service in

Taiwan has not been valued until recent years. Healthcare interpreters’ ability to solve

immigrants’ obstacles to healthcare access is not yet wildly recognized. Therefor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urrent working conditions of healthcare interpreters in public

health centers in New Taipei City, so to serve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future research

on related topics.

The survey shows that most interviewees see healthcare interpreting as a job, or as an

opportunity to help their country people or of learning. More than 60% of them have

another job other than healthcare interpreting. When at public health centers,

interpreters work mostly as assistant for inoculation, and their working shift is

scheduled accordingly. Sometimes they also need to assist special activities.

Interpreters evaluate their degree of job satisfaction as “satisfied,” and 80% of them

are willing to stay in the position.

The study proposes three suggestions to the authority to improve the current

healthcare interpreting system. First, conduct an accurate and thorough survey on the

language needs of female immigrants from South East Asian countries in Taiwan, and

distribute interpreting resources accordingly. Second, enhance interpreters’

self-perception of their roles and understanding of patient autonomy, so that they can

provide suitable services. Third, enlighten managers of interpreters with the nature of

interpreters’ role so to avoid potential abuse of human resources.

Keywords: healthcare interpreters, female immigrants from South East Asian

countries, public health centers

iv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1
1.3 研究背景 2
1.4 台灣醫療通譯服務現況 2
1.5 研究架構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2.1 社區口譯 7
2.2 社區口譯與會議口譯之比較 8
2.3 社區口譯服務品質 12
2.4 口譯員教育/培訓 14
2.5 口譯員考試/認證 15
2.6 社區口譯員工作滿意度 17
2.7 醫療口譯 19
2.8 世界各國社區/醫療口譯員工作調查 29
2.9 台灣醫療口譯服務現況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52
3.1 方法選擇 52
3.2 研究對象 52
3.3 新移民與衛生所 55
3.4 研究流程設計 56
3.5 問卷設計與訪談大綱 58
3.6 資料分析方法 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3
4.1 新北市衛生所通譯分佈概況 63
4.2 通譯基本資料 64
4.3 訪談結果 71
4.4 小結 104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 107


5.1 研究發現 107
5.2 問題與討論 122
5.3 建議 127

v
5.4 結論 129
5.5 研究限制與建議 130

參考資料 131

vi
表目錄
表一: 在台東南亞籍配偶人口結構 2
表二: 會議口譯與社區口譯的比較 I 9
表三: 會議口譯與社區口譯的比較 II 10
表四: 加拿大社區口譯訓練課程 31
表五: 台灣歷年新移民女性就醫障礙相關研究 39
表六: 2004 至 2011 年上半以「外籍配偶輔導基金」開辦之通譯人才培
訓課程 41
表七: 台灣與加、美、英在醫療口譯服務的比較 49
表八: 新北市衛生所類型 52
表九: 本研究問卷、MSQ 問卷與陳岳辰問卷題項比較 58
表十: 衛生所通譯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 59
表十一: 新北市衛生所通譯訪談大綱 61
表十二: 新北市衛生所通譯分佈概況 63
表十三: 受訪通譯檔案 69
表十四: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功能與角色 79
表十五: 通譯實際的工作與所扮演的角色 96
表十六: 通譯喜歡或不喜歡衛生所通譯工作的原因 97
表十七: 通譯工作內在滿意面向統計 99
表十八: 通譯工作外在滿意面向統計 100
表十九: 2006 至 2010 年「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計畫」補助金額 116
表二十: 新北市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 2007 至 2010 年服務成果 123

vii
圖目錄
圖一: 口譯的概念光譜 9
圖二: 傳聲筒口譯員 25
圖三: 管理者口譯員 27
圖四: 新北市衛生所通譯人員編制 47
圖五: 研究流程 57
圖六: 通譯國籍分佈 64
圖七: 通譯年齡分佈 65
圖八: 通譯在台居住時間 65
圖九: 通譯在母國學歷 66
圖十: 通譯資歷 67
圖十一: 通譯服務頻率 67
圖十二: 通譯語言組合 68
圖十三: 通譯兼職情形 69
圖十四: 通譯就業原因 72
圖十五: 通譯在台補校體制教育程度 75
圖十六: 通譯對在職訓練的觀感 78
圖十七: 通譯與正職工作的比較 90
圖十八: 通譯值班時間以外工作支薪狀況 91
圖十九: 通譯對自身功能的描述 94
圖二十: 通譯對自身角色的描述 95
圖二十一: 通譯留任意願與影響因素 101

viii
ix
第一章 導論

1.1 研究動機

近三十年來,東南亞國家女性透過婚姻來台,人數者眾,成為台灣社會中不容忽

視的群體。雖然政府已開辦各式語言、文化課程,幫助新移民跨越語言與文化的

隔閡,理解並適應台灣社會的機制與環境,但在完成這些課程、尚未熟悉本地語

言文化之前,新移民仍然會遇到各種因為語言文化隔閡而帶來的困擾。這些問

題,小的可能只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大的卻可能造成權益的受損。例如,在醫療

院所與醫師溝通的過程中,如果新移民無法充分理解醫師提供的資訊,可能危及

自己的健康。

為避免類似上述造成重大影響的情況發生,有效的解決之道,即從通曉雙語的新

移民中,挑選適合者加以培訓,擔任社區通譯,幫助新移民克服語言溝通的困難。

世界上移民歷史較長的國家,例如加拿大和美國,社區通譯的機制發展歷史已

久。除了政府機關視自身需求,開辦相關訓練課程,學院或技職院校也不乏各種

培訓課程,培養通譯至公私立醫院、戶政機關、警察機關等處服務。其中醫療相

關通譯,因為牽涉專業知識,且和人民健康息息相關,因此如何提供高品質的醫

療通譯服務,一直是社區口譯研究中重要的範疇。

東南亞國家女性透過婚姻移民來台,初期因人數不多,加上我國法律的諸多限

制,連取得合法身分都困難重重,取得語言協助的權利更加不受重視。近十年來

因為新移民已累積到相當人數,加上民間團體的發聲,才使社會大眾與政府逐漸

開始正視社區通譯的重要性。民間機構與政府機關已陸續開辦各種社區通譯人才

相關培訓課程,有些受訓完畢的通譯也已經投入市場提供服務。惟社區通譯機制

尚在草創階段,沒有完整的評估與檢討機制,衡量通譯在遴選、培訓、工作環境、

待遇等條件的適切性。本研究希望拋磚引玉,以新北市衛生所通譯的服務現況調

1
查,喚起各界對醫療通譯的重視。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從社區口譯的角度切入,調查社區通譯的工作現況,檢視她們如何在新移

民剛進入台灣社會、溝通能力不足的情況中,幫助新移民取得必要的醫療資源。

並以新北市各區衛生所為例,探討目前衛生所通譯選擇就業的原因、培訓、工作

條件、自我認知與對通譯工作的觀感。

1.3 研究背景

1.3.1 台灣新移民配偶現況
台灣新移民配偶現況

從民國 76 年 1 月至 100 年 5 月止,全台總計共有約 44 萬名新移民配偶(包含來

自大陸港澳的配偶)。母語非中文的新移民人數,占全部外配的 33%。其中原籍

為東南亞國家,包括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柬埔寨的外籍配偶,共計約

13 萬人。近十年來,台灣已經有許多針對外籍配偶人口結構、生活適應、子女

教育相關的研究,綜合其觀察的現象,可以對在台外籍配偶生活作一概括性的描

述。

表一 在台東南亞籍配偶人口結構
總計 越南 印尼 泰國 菲律賓 柬埔寨
130,422 84,378 26,916 7,965 6,854 4,309
100% 64.7% 20.6% 6.1% 5.2% 3.3%
資料來源:內政部移民署

(1)人口背景

台灣各縣市新移民人口分佈,以新北市人數最多,桃園縣、台北市名列第二、第

三 (內政部移民署, 2011)。在台東南亞國家配偶中,以越南籍女性所占比例最高,

印尼居次。她們嫁來台灣時,平均年齡多在二十五歲以下,平均教育年數約 7.1

2
年,相當於小學畢業程度 (王宏仁, 2001)。大部份嫁來台灣的女性,來台動機不

外乎希望脫離原鄉貧困的生活,並進一步改善原生家庭的經濟情況 (吳美菁,

2004)。

(2)台灣夫家的情形

雖然每個地區、每個家庭有個別差異,但幾乎所有關於新移民配偶夫家狀況的調

查都顯示,娶外籍配偶的男性都有三低情形:學歷低、收入低、社經地位低 (王

秀喜, 2004;張鈺佩, 2003;蕭昭娟, 2001)。他們從事的工作都以勞力為主,收入

不豐。有些家庭仍秉持傳統父權思想,家中一切決定以丈夫意見為主,配偶意見

鮮少受到尊重。或是家庭其他成員認為,新移民來台,就是來找金龜婿、撈錢的,

因此有時新移民會遭到夫家成員以歧視、鄙夷的態度對待,有些甚至會被限制行

動自由 (張鈺佩, 2003)。

夫家對外籍配偶的期待,大多不脫傳宗接代、負擔家務、幫助家計,因此外配來

台後,常常短時間內就懷孕生子,日常生活多以照顧小孩、家管為主要活動 (王

秀喜, 2004;陳庭芸, 2002)。

(3)新移民配偶在台適應情形

新移民配偶來台灣面對的諸多適應問題中,語言往往扮演關鍵角色 (吳美菁,

2004)。因為語言不通,可能使外籍配偶難以與家人建立緊密關係,甚至因此遭

到歧視。中文閱讀能力有限,也縮減了她們獲得資訊的管道。新移民來台後,不

論是出於家庭壓力或自身意願,都會想出外工作貼補家用。但是她們往往會因為

身分問題,難以找到合法工作 (王秀喜, 2004);或是不受到家庭成員尊重,限制

其行動自由,在家管之外難以另謀工作。

3
1.3.2 在台新移民配偶醫療通譯服務需求
在台新移民配偶醫療通譯服務需求

新移民配偶初來台灣之際,除了華僑,大多不諳中文,不僅難以理解原本難度就

較高的醫療資訊,甚至可能無法自行出門、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前往醫療院所 (楊

詠梅, 2001)。有些家庭可能會有家人陪同新移民就診,避免語言隔閡造成溝通障

礙。但即使如此,新移民媽媽有時依然無法獲得完整的資訊。例如,家人有時過

濾資訊,只會傳達「媽媽需要知道」的資訊給新移民媽媽,而非醫生、護士完整

的醫囑。或是陪同家人其實對醫學名詞、醫藥相關知識一知半解,無法完整傳達

醫生、護士提供的訊息 (林冠群, 2006)。

有些家庭可能其他成員無法撥出時間陪同,因此新移民配偶必須自行就診。在這

種狀況中,語言與文化造成的就醫障礙更為明顯。她們無法獲得健康相關資訊、

因為表達能力較差而受到歧視,甚至在產後住院期間無法獲得最佳照顧。同時,

新移民媽媽往往也是家中幼兒最主要的照顧者,因此如果聽不懂醫囑、不瞭解育

兒知識,可能間接危及子女健康 (楊詠梅, 2001)。除此之外,前往醫院就診時,

需要閱讀、書寫各項中文表單與資訊,是新移民配偶就醫時的另一項障礙 (李依

霙, 2006)。

新移民配偶擔負夫家傳宗接代的壓力,因此來台一兩年內就會懷孕生子,第一次

在台灣看醫生,常常就是做懷孕診斷。但是因為語言溝通問題,她們無法獲得懷

孕、產期保健與優生保健等相關知識,而發生流產、死產或產下缺陷兒等狀況(楊

詠梅, 2003)。衛生署雖已辦理外籍配偶家庭計畫、產前產後、優生保健指導 (邱

汝娜 & 林維言, 2004),但主管業務的衛生局公共衛生護士,在進行新移民配偶

家庭訪問、後續追蹤時,仍會感到「因語言溝通不良,致使衛教成效不佳」 (孫

麗娟, 2003)。新移民配偶就醫時遇到的語言障礙,不僅影響她們本人的健康,還

可能影響下一代的健康,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4
1.4 台灣醫療通譯服務現況

關於台灣當前的醫療通譯服務的研究十分稀少,且相關資料分散,缺乏系統性的

整理,因此筆者只僅能就個別蒐集到的資料,作一概括性的描述。

上述新移民就醫障礙,學者專家已提出建議,認為醫療院所應提供正確之東南亞

語衛教單張,或設置東南亞語音設備系統以供諮詢 (張智鈞, 2009)。為因應此需

求,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自 2006 年起,推行「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訓練通譯至全台各縣市衛生所或醫療院所服務。計畫推行至今,除 2007 年曾提

出檢討報告之外,未見任何後續追蹤。本研究即以國民健康局計畫為研究重心,

探討該計畫訓練之通譯的工作情形。

除政府單位外,民間團體也已投注心力,培養通譯人才。但民間團體資源有限,

往往難以將一套訓練機制推廣至全國,也難以進行後續追蹤與服務評估。因此在

通譯培訓上,民間團體雖然是重要助力,但政府仍應負起領導的責任,整合社會

資源,提供醫療通譯教育訓練課程,並確實評估服務成效。

1.5 研究架構

本研究追蹤上述計畫,以新北市衛生所通譯為對象,探討其工作條件,以期對台

灣醫療通譯服務的一小角,做出系統性的歸納。本研究從文獻中整理出八個研究

主題,擬定訪談大綱與問卷,至新北市各衛生所訪問通譯。研究主題如下:

1. 通譯選擇就業原因

2. 通譯中文能力

3. 通譯的職前

4. 通譯的在職訓練

5. 通譯的工作條件

5
6. 通譯角色自我認知

7. 通譯工作滿意度

8. 通譯留任意願

訪談完成後,將訪談結果與其他資料、文獻作一對照,探討台灣現行通譯制度的

優缺點,並提出改善建議。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社區口譯

社區口譯是不同種族族群溝通時的語言協助,已經存在數千年之久。個人以其語

言能力協助不同族群進行溝通,讓日常生活順利運作,在語言、種族本就分歧的

地區,早已行之有年 (Niska, 2000)。因其服務的對象、場合多元,至今依然沒有

世界各國認同的一致定義,足以涵蓋各種不同型態的社區口譯 (Roberts, 1995;

Hale, 2007)。

社區口譯的複雜本質,從其名稱的多樣性,就可略知端倪。研究者使用各種名稱

加以定義,卻通常只能表現出社區口譯的某一面向 (Wadensjö, 1998)。Mikkelson

(1996) 將之稱為「社區口譯」(Community Interpreting),強調服務的對象為「社

區中的居民」;Gentile 等人 (1996)稱之為「雙邊口譯」(Liaison Interpreting),強

調語言的方向性。Wadensjö (1998)稱之為「對話口譯」(Dialogue Interpreting),

凸顯服務的情境。Corsellis (2005)則用「公共服務口譯」(Public Service

Interpreting),表明服務的目的。除此之外,還有「文化口譯」(cultural interpreting)、

「臨時口譯」(ad hoc interpreting)、「隨行口譯」(escort interpreting)等不同稱呼

(Roberts, 1995)。

由此可知,社區口譯的「服務使用者」是社區中,語言無法相通的公共服務提供

者與其客戶 (Pöchhacker, 1999b)。「服務地點」可能包括醫療院所、公家機關、

法院、警局、社區服務中心、難民營、海關、政治庇護所等地點。「服務目的」

則是為回應社區居民在健康、社會工作、法律、教育、社會服務、警政治安等方

面的需求 (Gentile, 1995)。而傳統上,社區口譯服務的提供者,則是任何具有雙

語能力的個人,義務性地提供服務,或僅收取微薄的酬勞 (Niska, 2000)。

7
2.2 社區口譯與會議口譯之比較

20 世紀以來,口譯活動的研究以會議口譯為主流 (Diriker, 2004),因為二次世界

大戰以後,正是會議口譯蓬勃發展、確立其專業地位的時期 (Harris, 1995)。但

是 1940 到 60 年代以會議口譯為中心而建立的理論,在 90 年代受到質疑與批評。

Wadensjö (1998) 指出,60 年代的主流理論,是當時的會議口譯員以其自身經驗

發展而成,並非所有的口譯活動都適用。既然口譯是發生在社會環境中的翻譯活

動,口譯研究就應該採取更全面的角度,而非一開始就以某些條件定義何為「專

業口譯」(傳統上,專業口譯就等於會議口譯)、只有專業口譯算是口譯活動

(Pöchhacker, 2003)。

Garzone & Viezzi (2000) 認為,2000 年召開的第一屆口譯研究大會(1st Forlì

Conference on Interpreting Studies)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學界已經體認到,口譯研

究不應侷限於會議口譯。尤其因為近年西方社會的變遷,大量的移民與難民遷

徙,使跨文化、跨語言溝通的需求大幅增加;對口譯的期望,也與對會議口譯的

期望大不相同。因此,社區口譯研究需要更明確地定義從業人員的角色,還有從

業人員與客戶、服務提供者的關係 (Roberts, 1995)。

從「口譯是一種社會活動」的觀點出發,會議口譯與社區口譯是發生在不同社會

場景的口譯活動:前者在社會間 (inter-social, 即國際間),後者在社會中

(inter-social) (見圖一) (Pöchhacker, 2003)。因為場景的不同,使兩種口譯在服務模

式、對話模式、對話種類、評估條件和道德原則上,有不同的比重 (見表二)。

因此,如果直接以會議口譯建立的標準來評斷社區口譯,而忽略在不同溝通情

境、溝通事件中,需要口譯員展現不同能力的事實,並不恰當 (Angelelli, 2000)。

8
圖一 口譯的概念光譜
資料來源:Pöchhacker (2003)

表二 會議口譯與社區口譯的比較 I
會議口譯 社區口譯
對話模式 大部分只有一位講者 對談
產出語 大部分只譯入一種語言(通 兩種語言的產出量相同
常為口譯員的母語)
對溝通的控制能力 無法控制講者(除非有設備 可能可以控制訊息量
可以提醒講者減速)
對談者參與程度 對談者可以選擇是否要加入 對談者無法選擇是否要加
溝通(e.g.會議聽眾) 入溝通(e.g.病人)
對談者背景的相異程度 對談者背景可能差異極小 對談者背景可能差異極大
用字變化程度 用字變化可能極小(且只限 用字變化可能極大(兩種語
於講者使用的語言) 言皆如此)
語域 語域範圍可能極小 語域範圍可能極大
資料來源:Angelelli (2000)

在 Hale (2007) 的比較中,除了 Angelelli 列出的項目外,還增加了「產出不準確

的後果」與「準確度需求」的比較。在評估準確與否時,Hale 將所有的會議口

譯事件同質化,假設它們都是政府代表之間的協商,就算口譯出錯,也有書面資

料可以幫助釐清謬誤。且各國代表很可能有共通的語言,在會談場合使用母語,

9
只是一種外交慣例。因此口譯不準確的嚴重性,只被評為「中」。而在社區口譯

的場景中,會談雙方既無書面資料以茲佐證,也可能完全不通曉對方的語言,因

此口譯失誤造成影響,被評定為「高」。

表三 會議口譯與社區口譯的比較 II
會議口譯 社區口譯
語域 通常為正式語言,但也會 橫跨非常正式與非常不
使用片語或笑話等非正 正式的用語
式用語
語言方向性 大部分為單一方向 雙向
與講者的距離 口譯員通常單獨待在口 口譯員和講者十分靠
譯間,與講者隔離 近,讓口譯員涉入互動的
程度更深
型態 通常是有設備輔助的同 短逐步(對話)、長逐步、
步口譯,有時是逐步口譯 同步(耳語)、視譯
產出不準確的後果 中 嚴重
準確度需求 中 高
參與者 相同專業地位者 大部分處於不同地位
口譯員人數 兩人(以合作方式工作) 一人
資料來源:Hale (2007)

Hale 未對何為「準確」或「不準確」、「嚴重」或「不嚴重」的後果詳加說明,

因此研究者以為此兩項評分有欠周詳。社區口譯服務的情境非常繁雜,有些對話

可能的確事關重大(例如,醫師對病患解釋手術風險)、有些可能只是例行手續(例

如,醫院行政人員對病患解釋掛號手續)。這兩種情境對口譯準確度的要求可能

不同;口譯的失誤在這兩種情境中,是否都會造成「高嚴重性」的後果,亦可待

商榷。因此社區口譯在「產出不準確的後果」與「準確度需求」這兩方面的評估,

也應採取「連續體」的觀點:後果的嚴重性,可能從低到高;準確度的需求,也

可能從低到高1。

1
「準確度」為口譯產出品質的基本條件之一(Pöchhacker, 2002),Hale 在此似以「準確度」代稱
10
Hale 與 Angelelli 的比較,凸顯會議口譯與社區口譯另一項重要差異。忠實、準

確地傳達原文,是口譯品質評估的共通基本原則 (Pöchhacker, 2002)。在準確的

基礎上,按照對口譯不同的觀點或不同的情境,可能還會增加忠實的譯文表達、

對等的效果、和營造成功溝通互動等期待。當對談雙方的背景、教育程度相似時,

例如在會議口譯的場景中,對口譯員的期待,往往只限於準確轉換,只要能做到

最基本的準確轉換原文,就可以達到溝通的目的。但是社區口譯服務的情境非常

多元,對談雙方的背景、教育程度差異可能非常大,甚至在社會地位上都會有明

顯的高下之分(例如,在醫生與病患的對談中,醫生就因社會地位或知識,而擁

有明顯的優勢)。口譯員需要負起的責任,有可能包括從最基本的文本轉換2,到

文本的再製造或溝通過程的協調 (Wadensjö, 1998)。因此社區口譯員在溝通事件

的涉入程度,可能由極低到極高。

Garber (1998)歸納出社區口譯幾個基本特性:

1. 社區口譯的目的,是為服務社區中不諳主流(官方)語言的居民,讓他們能夠

取得健康、法律、教育與公共行政上的社會服務。

2. 社區口譯服務的型式,大多是對話或短逐步口譯;電話口譯也漸漸開始普及

(Rosenberg, 2004)。對談參與者的一方,幾乎都是專業服務提供者,另一方則

是需要服務的個人(客戶)。

3. 客戶會有口譯的需求,通常都是因為生活中出現危機。

4. 如果溝通中有誤會,危機對客戶的威脅會加劇;服務提供者的責任也會增加。

5. 除了語言不同外,對談者通常也缺乏對對方文化的了解。

6. 服務提供者在與客戶的溝通中,握有極大的權利,包括是否要提供客戶所需

服務的決定權。

整體口譯品質。口譯品質評估方法複雜,一般可分為「以產出本身為主」或「以聽眾觀感為主」
兩種觀點 (Pöchhacker, 2002)。Hale 在此的分類太過簡略,也未定義何為「嚴重後果」
,或是何為
「準確」 、「不準確」的產出。
2
例如,法庭口譯員必須完整忠實地呈現原文,嚴禁任何刪改
11
在需要社區口譯的溝通中,溝通結果對參與對談者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因此口譯

品質的好壞非常關鍵。而口譯既是由個人提供的服務,社區口譯的品質,就取決

於社區口譯員的能力了 (Pöchhacker, 2003)。

2.3 社區口譯員服務品質

在雙語或多語社會中,當口譯需求出現時,任何一個在場、通雙語的人,都可能

臨時成為口譯員,解決語言造成的溝通障礙。這種未受過任何訓練的自然口譯員

(natural interpret),是社區口譯的重要人力來源 (Pöchhacker, 2004)。近代移民與

難民的遷徙,對傳統上不具系統化口譯服務的社會,造成了衝擊 (Niska, 2000)。

為因應短時間內大增的需求,自然口譯員成為最方便的口譯資源;雙語以外的其

他能力成為次要考量 (Garcés, 2001)。但事實證明,社區口譯員絕不能「只會說

兩種語言」
,必須要「精通兩種語言」
,提供準確的口譯。此外,還要對自身在溝

通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有清楚的認知,確實遵守道德規範 (code of ethics)和執業

標準 (standard of practice)。英國發生的兩個案例,足以說明不準確、不道德的口

譯員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一例因口譯員將「過失殺人」誤譯為「謀殺」,使嫌

犯冤枉入獄;一例因選用受虐兒童的親人為口譯員,卻未察覺該名親人亦為加害

者,導致最後幼童被虐致死 (Townsley, 2007)。

「不合格」口譯員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凸顯設立「標準」、遴選「合格」口譯

員的重要性。Garber (1998)認為,在需要社區口譯員協助的溝通情境中,如果溝

通中產生誤會,通常會增加客戶(服務需求者)須承受的風險(例如沒有清楚傳達醫

生的指示),因此挑選口譯員的標準,一定要「高到能剔除不準確或不道德的口

譯服務,以避免增加客戶的風險。」

標準的概念,在其他專業服務領域,如律師、醫生,會計師等,早已行之有年。
12
國家透過法律,規定這些行業的從業人員,須通過考試、取得執照,才可以開始

執業。這種規定的效益,對外而言,一方面可確保服務品質,保障客戶權益;一

方面可增進客戶對此行業的信心,也增加對整個行業服務的需求 (Kleiner,

2006)。對內而言,強大的職業公會可以影響專業養成過程中的課程設計,甚至

訂定專業認證的標準 (Mikkelson, 1996b)。口譯專業組織,如 1953 年成立的國際

會議口譯員協會 (AIIC),對內訂定道德規範與專業標準,對外訂定口譯員工作

條件,建立會議口譯的專業地位 (AIIC, 2009)。

社區口譯的各範疇中,標準或考試的規定,最先見於法庭/法律口譯;醫療與其

他和移民相關的社區口譯服務,則隨之跟進。但是因為各國制度、人口和政治環

境的差異,社區口譯相關規定的發展進程差異極大 (Pöchhacker, 2002)。傳統上

移民人口眾多的國家,如美國、英國、澳洲、瑞典、加拿大等地,政府為表示尊

重少數族群,政策上提倡多元文化3,連帶也讓社區口譯從業者有較大的生存空

間,組織公會、訂定道德規範、執業標準。例如美國加州醫療口譯協會(California

Healthcare Interpreting Association, CHIA)訂定的「加州醫療口譯員執業標準

(California Standard for Health Interpreters),就受到許多訓練課程的採納

(International Medical Interpreters Association, 2011)。但若一國政府缺乏對移民的

尊重,少數族群的語言權利不受法律保障,社區口譯員的服務不受重視,連帶限

縮訓練課程的資金,也降低口譯員參與培訓或通過考試的動機。無適當培訓,則

難以提升口譯品質,降低整個行業的社會聲望,更加限縮訓練資源,使口譯品質

每況愈下 (Mikkelson, 1996b)。

由以上的敘述可以發現,社區口譯員須具備的能力,包括語言、專業知識、對文

3
例如,1998 年瑞典頒布施行「國家少數民族法案」 ,承認五個少數族群及其語言,保障各族群
提倡自身文化與大眾傳播媒介的資源(Hult, 2004)。訴訟程序法、行政程序法明文規定人們有權取
得口譯服務。健康及醫療照護法則規定,病患應在公平、受尊重的情況中獲得照護,意即病患有
權透過口譯,了解自身的疾病和治療方法。口譯所需的費用由國家支出,移民可以免費取得服務
(Norström, 2010)。
13
化的理解與口譯技巧。判斷這些能力是否合格的方法,往往是要求口譯員提出學

歷證明或通過能力考試。以加拿大非營利組織健康照護口譯網絡 (Healthcare

Interpretation Network, HIN)訂定的口譯員能力需求標準為例,合格的口譯員應具

備大學以上學歷(包括三年以上的翻譯或口譯課程尤佳)、受過口譯訓練/教育、通

過語言能力測驗、具備該領域的資歷證明 (HIN, 2007)。在歐洲,除測驗語言能

力外,出生在地主國境外的口譯員,須在地主國居住三年以上,並具備原母國高

中以上學歷;出生在地主國的口譯員,則必須具備大學學歷,並曾長期居住在使

用另一語言的地區 (Niska, 2000)。教育和考試,成為判斷口譯員在各項能力是否

合格的重要指標。

口譯員教育 培訓
2.4 口譯員教育/培訓

對社區口譯工作內容的誤解,如會雙語者即可擔任口譯員,使大眾低估社區口譯

員訓練的重要性 (Hale, 2007),也使口譯員缺乏接受專業培訓的動機 (Mikkelson,

1996b)。傳統上,社區口譯員常由任何「通雙語」的自願者擔任;服務提供者、

服務使用者、甚至口譯員自己,都不認為需要接受訓練。但是實際操作之後,志

願者往往會意識到社區口譯工作的複雜性,超出他們事前的想像 (Hale, 2007)。

口譯員須經過訓練之後,才會有意識地做出明智的選擇,而不是憑直覺行事。但

是一般大眾的誤解,使培訓課程缺乏足夠的經濟支援,社區口譯員常無法取得必

要的教育訓練 (Hale, 2007)。

現行的培訓課程,依其訓練的目標而在時數、課程內容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Hale, 2007)。一般而言,初階、入門型的課程,時數通常較短,授課內容主要為

道德規範與社區口譯角色的介紹,不涉及語言能力或任何專業知識。高階課程或

大專院校提供的課程,則可能長達一到四年不等。除同樣有職業道德與社區口譯

角色的介紹,還會包括語言能力訓練、口譯技巧 (同步或逐步)訓練、文化研究、

14
專業領域知識建立等 (Sammons & Penney, 1995)。常見的課程設計,是由基本的

語言和溝通概念入門,接著教導與口譯相關的技巧,如筆記、短逐步口譯等。之

後可能以情境為主軸,分別教導在法庭/法律、醫療、海關等不同情境中,可能

面對的口譯需求 (Pöchhacker, 2002)。

大部分培訓課程的缺點是時數過短、內容深度不足 (Hale, 2007)。舉例而言,

Mikkelson & Mintz 認為理想的法庭口譯,應該受過學士程度的教育,並有多年

研究語言、口譯技巧與法律知識的經驗。但實際在美國法庭服務的口譯,許多都

是憑直覺提供服務,或是由較具經驗的老手分享工作心得給新手,鮮少有口譯員

受過上述的正式教育。而在兩天的「介紹式」的工作坊之後,Mikkelson & Mintz

發現,學員普遍反應良好,但大多數人都希望有訓練時數能再增加。該課程也打

破法院主事者的迷思,體認到兩天的課程不足以讓學員成為合格的口譯員

(Mikkelson & Mintz, 1995)。

2.5 口譯員考試/認證
口譯員考試 認證

優質教育需奠基於完備的測驗制度,兩者密不可分。在培訓前,透過測驗篩選合

適的學員。培訓後,檢驗訓練成果,並核發學位證書或能力證書 (Sawyer, 2004)。

如果是以能力認證為出發點的測驗,則不一定會與訓練課程結合。

培訓前的篩選,目的是檢驗報名者是否已具備參與課程的基本技能與知識。視課

程的目的,可能有不同條件或形式。短期初階的課程,在遴選學員時,通常沒有

太多限制,有些甚至只要學員自稱具備雙語能力即能報名上課 (Roberts, 1995)。

大專院校的課程,學員須通過該校系的入學考試,或應規定提出相關學歷證明。

培訓前的測驗標準難以拿捏,太高可能使學員參與意願降低,太低又會使學員背

景、程度過於分歧,教師難以設計合適的內容,導致課程成效不佳 (Hale, 2007)。

15
培訓後的測驗,目的是檢驗學員學習的成果,以及課程設計的適切性。通過測驗

的學員可獲頒證書,以此證明其專業能力。如果測驗通過率太低,可能表示課程

設計不良,學員無法藉由參與課程習得必要的技能 (Roberts, 1995)。

有鑑於許多現職社區口譯員的專業知識與技巧,大多來自實際工作經驗而非培訓

課程,有些國家亦推行獨立的認證制度 (Roberts, 1995)。這類制度不一定與教育

機制結合,可能全國通行,甚至可能接受海外人士的申請。澳洲的「全國口筆譯

認證署」(NAATI)推行的認證制度,即一全國性、且接受海外人士申請的制度。

NATTI 將口譯員分成四級,專業程度由低到高,分別為半專業口譯員、口譯員、

會議口譯員、資深會議口譯員。只有取得「口譯員」資格者,才可以在一般社區

口譯情境中服務;取得「會議口譯員」資格者,才能夠參與複雜的法庭程序。取

得資格認證的方法,包括參加 NATTI 核定的課程並通過結業考試、直接參加

NATTI 的認證考試,或以口譯教育機構的結業證書、能力證書申請認證 (NATTI,

2011)。英國制度則規定,公共服務口譯員必須考試取得執照(Diploma in Public

Service Interpreting, DPSI),證明該人員具備各種口譯技巧,並取得至少 400 小時

的實務經驗後,才能登記成為國家認可的口譯員(National Register of Public

Service Interpreters, NRPSI) (Townsley, 2007)。

世界各國因政策、制度、社會、人口等方面的差異,在社區口譯員的培訓與測驗

上,有很大的差別。甚至一國之內,都可能有好幾套不同的課程設計或考試制度。

但一般而言,社區口譯員的培訓與測驗,共同面臨的困境包括:

1. 公眾忽視:需要口譯服務的移民或原住民數量龐大時,政府相關單位急需任

何有雙語能力的人協助溝通,培訓與認證成為次要考量 (Garcés, 2001)。

2. 口譯員缺乏動機:現職社區口譯員原本就少有受過正規、專業訓練者,且有

無受訓或有無經過認證,不會對酬勞造成影響。不論是經驗老道的口譯員或

16
有意願成為社區口譯員者,都沒有動機額外耗費成本參與培訓或認證考試

(Gentile, 1995)。

3. 合適的人才難得:有些少數語言族群,可能因為使用者人數原本就不多,或

語言多以口傳而非筆記的方式傳承,因此難以找到合適的師資與教材進行培

訓,也難用已存的認證制度判定其作為社區口譯員的能力 (Fiola, 1998)。

2.6 社區口譯員工作滿意度

社區口譯雖歷史悠久,但直到近十五年,社會大眾才逐漸認識其專業地位

(Buendía, 2010)。在美國,社區口譯員專業地位不受重視、服務酬勞微薄,導致

培訓資源短缺;整個行業則因缺乏聲譽、市場潛力不足,難以吸引受過高等教育

的雙語人才。有些口譯員之所以提供口譯服務,也可能是當下的情境使然,口譯

員本身無意進一步投入資源,從事社區口譯 (Mikkelson, 1996b)。要解決這些問

題,須先探明社區口譯員工作滿意的來源、或造成工作不滿意的來源為何,以提

升口譯員留任的意願,並增加有能力者投入此一行業的動機。

工作滿意度是員工對於職業的情緒性反應,滿意度的提升,來自個人從工作中獲

得肯定,或是工作幫助個人達成工作價值 (Locke , 1969)。影響個人對工作滿意

或不滿意的因素極多,這種情緒可能引發個人、組織和社會的反應 (Seashore &

Taber, 1975)。因此研究工作滿意度,不但可以藉此得知個人心理層面的工作產

值,也可以當成是組織發現問題的指標,例如員工的不滿意是否源自組織策略、

計畫或工作分配上的不當,從而進行調整、補救 (蔡欣嵐, 2001)。

工作滿意度受外在或內在的因素影響 (Seashore & Taber, 1975)。Herzberg 等人

(1959) 提出二因子理論,將影響工作滿意度的因素分為兩類:一類是動機,指

的是跟工作本身相關的條件,例如員工是否能從工作中獲得認同、成就感、升遷

17
機會、進步、責任與工作本身。另一類是保健,指的是工作外部的條件,包括薪

水、與其他同事的關係、監督、公司政策、工作保障等。動機因素可以積極地提

升滿意度,保健因素則只能消極地防止人們感到不滿意。動機因素如果消失,員

工並不會變得不滿意,只是「沒那麼滿意」而已。換句話說,滿意或不滿意程度

測量的起點,都是如同「零」一般中立的態度。以此為基礎,Herzberg(1966) 進

一步說明,動機因素能滿足人類的心靈需求,因此能提高滿意度。保健因素則是

人們必須依靠動物本能以適應的外在環境,因此最多只能讓人不覺得不滿。Locke

(1969) 則以事件─代理 (event-agent)的模式來解釋造成工作滿意與否的因素。事

件指的是情境,包括工作、酬勞、升遷、認同、福利、工作條件,代理指的是造

成情境的人或組織,包括監督、同事、公司與管理。研究者可以據此推斷各因素

與工作滿意度的因果關係,並解釋員工對其他同事(例如,會造成工作條件改變

的上司)的態度。因此,評估口譯員的工作滿意度,可以得知哪些因素造成口譯

員對工作感到滿意或不滿意,為相關機構在訂定口譯服務政策時的考量之一。

在社區口譯研究範疇中,少見以「口譯員滿意度」為主題的研究。Tryuk (2004)

在 2002-03 年對波蘭社區口譯員進行調查時,指出學界尚未系統性地觀察社區口

譯市場,與社區口譯員對自身工作的態度與觀感,因此無法進一步得知口譯員的

角色、信念和工作行為。Tryuk 的調查採問卷型式,包含多重選擇題與開放式問

題。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對於滿意度問題,大多持正面回應。表示不滿意的受

訪者認為,感到不滿的肇因,是對各定領域專業辭彙的認識不足,而且又無法取

得必要的文件。良好的人際互動 (例如提出建議)可以增加工作滿意度,能力被

低估則會使口譯員沮喪、喪失自信。外在條件,例如薪水、客戶的態度,也會影

響口譯員的工作滿意度。

Swartz (1999) 以「工作滿意指標」(index of job satisfaction, IJS) 問卷調查手語通

18
譯員工作滿意度,發現對全職通譯員而言,教育程度越高,就會對工作越不滿意。

自主性越高就越能提高滿意度,工作量增加、管理者監督程度提高,則會降低滿

意度。專屬約聘通譯員的滿意度,則會隨升遷機會增加而提高。獨立約聘通譯員

的滿意度則和自主性呈顯著正相關。管理機構如果不能讓口譯員有足夠的自主

性、工作量過大,或通譯員本身教育程度較高,都可能使通譯員對工作感到不滿

意。

由以上的研究可知,社區口譯員的工作滿意度,與自主性、人際互動品質、能力

受到認同的程度成正比;與教育程度、工作量、監督程度呈反比。不同的雇傭關

係,也會型塑出不同的動機因素,影響口譯員的工作滿意度。例如專屬約聘通譯

員有升遷機會,因此升遷為影響工作滿意度的因素之一。但獨立約聘通譯員沒有

升遷管道,升遷與否就不構成影響通譯員工作滿意度的因素。因此不同的口譯工

作,具備不同的內在或外在條件,影響工作滿意度。工作滿意度的測定條件,也

需考慮該工作本身的特性。

2.7 醫療口譯

醫療口譯是社區口譯重要的分支之一4。醫療口譯是為讓語言不通的醫病雙方,

透過專業的口譯員協助進行溝通,達到「治癒疾病」的最終目的 (Avery, 2001)。

如果沒有口譯員協助,病患的權益可能因此受損,影響個人健康。

病患要求口譯服務的權利,通常隱含在病患「不受任何歧視限制取得醫療服務」

的權利中。例如,美國民權法案第六項,雖未強制醫療院所必須提供口譯服務給

「英文能力有限」的病患,但是保障每一位公民取得醫療照護服務的平等權利。

4
Roberts(1995) 提出的社區口譯服務情境模型,認為醫療口譯可以自成一分支。Garber(1998)認
為各領域間其實並不如 Roberts 所言,是各自獨立的;但 Garber 也贊同,除了所有類型的社區口
譯服務共有的特質外,醫療口譯的確有其特殊之處,應將其畫分為社區口譯的分支之一。
19
因此實務上,只要病患認為他/她取得醫療服務的權利,因為語言障礙而受到歧

視,就可以提出申訴 (Fortier, 1995)。挪威病患權利法保障病患選擇治療方法的

權利,因此病患有權取得任何與做此決定相關的資訊,不受任何條件的影響

(Kale & Syed, 2010)。加拿大健康法案說明其該國健康政策的目的,是「幫助民

眾取得合理的健康照護服務,不因財務或其他障礙而有所缺失」 (Department of

Justice, Canada, 2011),要求語言服務的權利亦隱含在內 (Fosburys

Experts-Conseil, 2007)

台灣相關法條中,沒有直接保障民眾取得口譯服務的權利,但有保障病患自主

權、明訂醫療機構或醫師應善盡告知義務的條文。例如醫師法 12-1 條:「醫師

診治病人時,應向病人或其家屬告知其病情、治療方針、處置、用藥、預後情形

及可能之不良反應。」醫療法 81 條:「醫療機構診治病人時,應向病人或其法

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告知其病情、治療方針、處置、用藥、預後情形

及可能之不良反應。」吳全峰 (2008)進一步解釋,建立病患自主權的條件之一,

是醫療人員應以合理且病人得以理解的方式提供資訊。因此若語言隔閡影響病患

自主權,則台灣的醫療院所或醫師確實有義務透過語言服務,以病人理解的方式

提供資訊。

在這樣的法律架構下,病患雖然有取得醫療口譯服務的權利,卻沒有條文明訂該

由何種機構提供服務,或是政府是否會補助口譯員訓練課程 (Fosbury

Experts-Conseil, 2007)。因此在實務上,醫療口譯服務的型態,會因為各機構可

運用的資源,或是各國國情差異而有所不同。

20
2.7.1 醫療口譯服務型態

為提供最佳服務,醫療機構應先衡量病患需求、社區資源與自身的行政與看診流

程,選擇最合適的醫療口譯服務。服務型態可能包括與醫病同在看診現場的口譯

員、受過訓練的雙語員工、約聘口譯員和電話口譯服務 (Youdelman & Perkins,

2005)。依據口譯員和醫療機構的關係,口譯員可以分為下列幾種 (Downing &

Roat, 2002;Hsieh, 2006):

(1)臨時性質口譯員(ad hoc interpreter):可以再分為 a.臨時口譯員 (chance

interpreter)、b.未受訓口譯員、c.雙語醫護人員。

(2)專職口譯員(dedicated interpreter):可再細分為 a.全職口譯和 b.約聘口譯。

(3)電話口譯員。

口譯員自身的語言文化背景、與病患和醫師雙方的關係、與醫療機構的關係,都

會影響口譯員在參與溝通事件時,採取的立場 (Hsieh, 2006)。上述六種口譯員,

因為與醫療機構的關係不同,在提供服務時,也會採取不同的策略和立場。底下

就這幾種不同口譯員可能對溝通造成的影響,援引其他學者觀點加以討論。

(1) 臨時性質口譯員

a. 臨時口譯員

臨時口譯員「偶然」在某一次溝通事件中,扮演了口譯員的角色;但是提供口譯

服務並不是他們原本的主要工作 (Downing & Roat, 2002)。這些人可能是病患的

朋友、親人,或是任何當時在場的雙語人士。讓親友擔任口譯員的好處,包括熟

知病人的健康狀況,可以主動向醫師提供額外的資訊,讓醫師有更多資訊做出準

確診斷。如果親友口譯員跟醫師站在同一陣線,也有助於達成治療目標

(Rosenberg, Leanza, & Seller, 2007)。對醫療機構而言,也是最便利的口譯資源。

但是臨時口譯員的共同壞處,就是缺乏口譯的技巧與對口譯工作道德規範的認

21
知,無法劃分「口譯員」與「陪同親友」的身分,導致有時口譯員自己成為醫師

的溝通對象 (Meyer, 1998)。臨時口譯員的語言能力可能沒有高到足以進行醫療

對話的翻譯,可能因為翻譯技巧不足而出現遺漏或誤譯,也可能因為將自己的價

值觀投射於溝通事件中,而不知不覺扭曲了對話內容 (Rosenberg, et al., 2007;

Hsieh, 2006;Sampson, 2006)。

因為臨時口譯員服務模式的諸多缺失,美國的健康與人民服務部 (Department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DHHS)明言,醫療機構不可要求病患讓陪診親友擔任

口譯員,且應告知病患有取得該機構提供免費口譯服務的權利 (DHHS, 2011)。

即使病患要求要讓親友擔任口譯員,專職口譯員也應該陪同在場,確保溝通流程

順暢、內容無誤 (Downing & Roat, 2002)。

b. 未受訓口譯員

未受訓口譯員可能是醫療機構內,不具診斷知識的雙語員工,或是社區服務機構

的員工 (Downing & Roat, 2002)。這些人雖然沒有上述的角色衝突,但仍然缺乏

口譯技巧與工作守則認知,無法勝任口譯員的工作。他們與病患之間沒有信任關

係或情感上的連結,也無法提供額外的健康資訊給醫護人員。研究顯示,醫師和

病患都認為,未受訓口譯員提供的服務讓人最不滿意 (Kuo & Fagan, 1999)。

c. 雙語醫師/醫護人員

這一類口譯員與前述兩類相同之處,就是都沒有受過專門的口譯訓練。但與 b.

未受訓口譯員的不同之處在於,這些醫護人員原本就具有醫療相關知識,也受過

與病人溝通的訓練;加上雙語能力,就可以與病患建立較好的關係 (Edlow,

1996)。因此有些學者認為,雙語醫師/醫護人員是解決醫病因為語言隔閡而造成

溝通障礙時,最理想的做法 (Baker et al., 1998)。但是以醫療機構的觀點而言,

22
這些有醫療專業知識的員工,在機構裡還有比口譯更優先的業務;讓他們暫時放

下原本的工作、提供口譯服務,不符合醫療機構的雇用成本 (Downing & Roat,

2002)。雙語醫師/醫護人員在口譯技巧或認知上的不足,仍然可能造成溝通障

礙。因此除原本的醫療業務外,可能需要擔任口譯員的醫師或醫護人員,仍然應

該要接受相關口譯訓練之後,再開始服務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1)。

(2) 專職口譯員

a. 全職口譯人員

全職口譯人員是醫療機構的員工,在機構內最主要工作就是提供口譯服務。醫療

機構會根據其病患語言需求,招募、訓練口譯人員,確認其語言能力與口譯技巧,

因此具備最適於醫療口譯工作環境的技能。又因為長時間身處醫療環境,對在醫

病溝通情境中,常見的文化議題或醫學辭彙,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Hsieh, 2006)。

醫療機構在人力分配、排班上,也有更高的彈性 (Downing & Roat, 2002)。但是

這種模式的缺點,就是成本較高 (除了口譯員固定的薪水,可能還有招募和訓練

的成本)、無法在上班時間之外取得服務,還有無法兼顧較罕見的語言 (Leman &

Willims, 1999)。

b. 約聘口譯人員

約聘人員的來源,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與醫療機構有合作關係的語言服務機構

(如翻譯公司)。他們按照工作條件,以服務次數或時數作為計酬單位。醫療機構

視自身需求,可以安排固定的值班時間,或要求語言機構提供隨傳隨到的口譯

員。約聘人員常與全職人員機制相輔相成;上述全職口譯員在服務時間、語種的

限制,都可以透過約聘人員解決 (Downing & Roat, 2002)。值得注意的是,如果

提供約聘人員的是某一語言機構,則人員的素質與訓練,應該由醫療機構或語言

服務機構負責,雙方須達成明確協議。舉例而言,如果醫院與移民扶助組織合作,

23
則移民組織可能可以提供雙語人力 (Youdelman & Perkins, 2005),但需要醫院再

加以口譯與醫療知識訓練。

(3)電話口譯員

電話口譯最顯著的好處就是方便。電話口譯可以 24 小時提供服務、語言涵蓋範

圍又廣,可以彌補全職或約聘口譯人員不在場的空缺。而且醫療工作本身就有許

多緊急狀況 (例如急診),在沒有時間等待口譯人員到場的情形中,電話口譯就

是最好的選擇。與全職或約聘人員相較,電話口譯的成本也較低 (Gracia-Garcia,

2002),保密性高。不過保密性這一點並不是人人都喜歡,例如有些病人可能因

此無法信任口譯員,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電話那一頭是誰 (Hsieh, 2006)。電話口

譯與以上幾種服務最大的差異,就是口譯員本人不在現場。好處是醫師與病人可

以建立比較緊密的醫療關係 (Gracia-Garcia, 2002),壞處是口譯員無法處理語言

以外的溝通訊息 (Hsieh, 2006)。

2.7.2 醫療口譯員的角色

在社會學的觀點中,角色 (role)是人們在某一情境中,表現出的特定行為 (Biddle,

1979)。一般而言,在需要口譯員中介的溝通事件中,口譯員須表現的行為,就

是將一方的言語,準確、完整、忠實地轉換成另一個語言 (Pöchhacker, 2004)。

意即,口譯員不應該擅自增加、刪除、修改對話內容,也不應該由自身的角度提

出問題或意見 (Roy, 2002)。但是在實務上,身為「中間人」的口譯員,不僅本

就處於可影響對談的地位,而且一定會在某些方面,影響對話的內容和進程

(Anderson, 2002;Wadensjö, 1998)。口譯員在對話過程中,不僅不是「隱形的」,

還是共同參與建構對話的一份子 (Angelelli, 2004)。因此口譯員在某一對談事件

涉入的程度,可能是只盡到忠實轉換責任的傳聲筒;或是為增進理解,進一步釐

清語言與文化訊息的溝通管理者;甚至在對談某一方受到不平等待遇時,超越語

24
言服務提供者的身分,成為代客戶爭取權益的倡議者。以下將按口譯員在對話中

涉入的程度,探討口譯員採取不同立場時,在對話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與對主要

對談雙方造成的影響。

(1) 傳聲筒(conduit)

傳統上對醫療口譯員角色的定位,是由訊息傳播模式出發,認為口譯員是「傳聲

筒」,在傳遞訊息時,應該要準確、忠於原意,不能夠扭曲醫師或病患的語意,

如同圖二所示 (Angelelli, 2004;Dysart-Gale, 2005)。口譯員在溝通過程中是「隱

形」的,不算是溝通的參與者。如果因為任何文化認知上的因素,須要進一步澄

清、增加訊息,以增進雙方的理解,則應該是溝通者而非口譯員的責任,因為口

譯員不應該和溝通參與者直接互動(Avery, 2001;Leanza, 2008)。現行口譯員的培

訓或道德規範,都強調「口譯員是傳聲筒」的認知 (Hsieh, 2008)。受過這種認知

訓練的口譯員,的確能有效協助醫病溝通,提高病患的滿意度 (Flores, 2005;

Bagchi et al., 2010)。

圖二 傳聲筒口譯員
資料來源:Angelelli (2004)

但是傳聲筒理論完全忽略在溝通中,口譯員和溝通參與者自身的社會和文化因素

可能產生的影響 (Angelelli, 2004)。傳聲筒角色雖然提供口譯員明確的行為依

據,卻沒有實際描述口譯員應該採取的行為 (Dysart-Gale, 2005)。在實際提供服

務時,許多口譯員也意識到,他們不可能只當傳聲筒,像機器一般只負責翻譯訊

息 (Hsieh, 2008)。傳統的傳聲筒角色,不足以完整解釋口譯員在醫療口譯時扮演

「文化中介者」
的角色;除了傳聲筒,口譯員有時也是「訊息釐清者」(clarifier)、

25
(cultural broker)、或「倡議者」(advocate) (Niska, 2000)。這些角色並不互相衝突,

口譯員可以任意在角色間轉換,根據情況選擇最適合的角色 (Hsieh, 2008)。

(2) 管理者(manager)5

口譯員不只在醫病溝通中,忠實翻譯訊息。他們以中介者的身分參與溝通,共同

建構溝通的過程,對溝通的成敗也有責任。管理者口譯員不是「隱形的」傳聲筒,

而是實際參與溝通的對話者之一,使原本雙邊的醫病溝通,成為醫師、病患與口

譯員的三方溝通,如圖三所示 (Angelelli C. , 2000;Davidson, 2000)。Hsieh (2008)

觀察,管理者口譯員的溝通目的有三個:

1. 節省醫療資源:不論醫師在場或不在場時,口譯員有時會擔負一部分原本應

該由醫療機構進行的任務,例如問診、診斷。在醫師進入診間與病人見面前,

有些口譯員會開始與病人互動,觀察病徵,並可能從閒聊中獲知與病人健康

狀況相關的資訊。這不但可以幫醫師做出正確的診斷,也節省了醫師的時間

(Davidson, 2000)。

2. 恰當、合乎道德的表現:口譯員須確保在醫病溝通中,訊息傳遞是恰當且合

乎道德的,並以此為原則來選擇溝通策略。例如,當醫師在病人面前為治療

方法爭論時,口譯員會提醒他們離開診間。溝通中有不當的情緒或態度出現

時,口譯員會選擇略過不翻。透過這種方式,口譯員建構起醫病雙方可以順

暢溝通的框架,增進溝通的效率 (Wadensjö, 1998)。

3. 最佳的訊息交換:口譯員會修改訊息,以利對談者的理解。例如增加解釋,

或利用溝通技巧緩和醫師的語氣,讓病人更容易接受訊息 (Hsieh, 2008)。

5
Hsieh(2008)的研究中,也有些口譯員以「文化中介者」(cultural broker)、
「守門員」(gatekeeper)、
「中間人」(mediator)自稱,表達相同的概念。
26
圖三 管理者口譯員
資料來源:Angelelli (2004)

透過對溝通參與者、溝通框架、溝通內容的管理,管理者口譯員具有影響溝通結

果的力量。口譯員自身的社會地位、權利意識與其他社會因素,可能影響口譯員

管理的策略,進一步影響溝通的結果 (Angelelli, 2004;Avery, 2001)。Davidson

(2000)觀察醫院全職口譯員工作的情形後,指出口譯員因為隸屬於醫院員工編

制,在以醫院利益為工作前提下,會過濾傳遞給病患的訊息,以爭取在有限的時

間內完成問診。這種時間壓力會造成口譯員管理失當,縮減、修改、遺漏溝通內

容,可能導致誤診,或使病患接收錯誤訊息 (Aranguri, Davidson, & Ramirez,

2006)。

(3)倡議者(advocate)

美國跨文化醫療照護計畫 (Cross Cultural Health Care Program, CCHCP)認為倡議

是「在需要口譯的醫病會談之外,口譯員代病人做的任何行為」,以改善有問題

的情況 (Hsieh, 2008)。正式或非正式的機構制度,例如醫院的規範,或是社會習

慣,使口譯員有時必須超越傳聲筒角色限定的行為模式,與病人在溝通事件以外

的場景互動 (Hsieh, 2008;Dysart-Gale, 2005)。例如,在 Dysart-Gale (2005)進行

研究的醫療機構中,口譯員會被委派獨自告知病人出院的任務,而不是由醫護人

員告知、口譯員翻譯。Hsieh (2008)實際觀察口譯員的工作情形後發現,有些口

譯員會代病人提出疑問、要求服務。倡議者口譯員幫助移民或主流社會人民,理

解另一方的認知與文化價值,從而找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行為模式。倡議者口譯
27
員認為移民或少數族群的常規與價值,與主流的機構制度同等重要;因此若病人

沒有得到公平的醫療服務,倡議者口譯員就會介入,使病人有替自己爭取權益的

力量 (Hsieh, 2008;Leanza, 2008)。

倡議者角色也可能用於合理化口譯員在醫病會談以外的職責。例如,醫院會要求

口譯員致電病患,追蹤病患的治療情況,並提醒他們複診的時間。雖然不是協助

醫病溝通,但有助於促進病人的健康,因此有些口譯員也將這類活動視為職責的

一部分 (Dysart-Gale, 2005)。

傳聲筒、管理者和倡議者的角色分類,依據的是口譯員在醫病關係中的涉入程度

的深淺 (Avery, 2001)。傳聲筒服務模式在實務上,有時並不足以達到有效溝通的

目的。口譯員必須成為參與溝通的「管理者」,提供理解訊息需要的文化架構。

如果在醫病溝通情境以外,病人無法得到平等的醫療照護,有時口譯員也會成為

「倡議者」,關切在溝通結束後,病人所得到的服務之品質。口譯員可以根據不

同的服務對象、服務場景或溝通模式,選擇最適當的角色 (Dysart-Gale, 2005)。

2.7.3 口譯員自我認知與實務
口譯員自我認知與實務

自我認知是個人對自身行為及導致行為的變項所做的不同反應 (Bem, 1967)。個

人透過觀察自身行為與行為發生的環境,了解自身的態度與情緒 (Bem, 1972)。

Hsieh (2008)的實地訪談發現,口譯員的行為準則受「傳聲筒」角色影響很大,

因為傳聲筒角色在口譯員教育中,仍然占了很重的份量。口譯員在實際提供服務

時,會面臨角色轉換的掙扎,也是因為大部分口譯員的自我認知,都認為應盡力

維持傳聲筒的身分。但其他角色現在尚缺完備的理論基礎,作為口譯員實際操作

時的依據。因此口譯員往往透過實作,重新定義自身在傳聲筒以外的角色

(Dysart-Gale, 2005)。

28
這種由實際操作建構的自我認知,有時反而有害醫病關係。例如,在傳聲筒角色

以外,為消除文化隔閡,口譯員會積極提供情緒性支持。但是這可能會破壞醫病

信任關係的建立,影響治療效果,還可能導致醫療疏失訴訟。因此口譯員在提供

情緒支持時,應注意該行為在治療和臨床上的影響 (Hsieh & Hong, 2010)。

自我認知也會明顯影響口譯員在醫病對談中採取的立場。Rosenberg 等人 (2008)

調查在醫病對談中,專業醫療口譯員與親友口譯員對自我角色認知的差異。研究

發現,專業醫療口譯員雖然採取支持性的立場,但只會在需要控制溝通過程時成

為主要角色。親友口譯員則一直是對談中不容忽視的第三方,與病人的立場一

致。此外,專業口譯員也會因為自我認知,而面臨角色衝突。例如,面對病人或

醫療機構提出「超出職責範圍」的工作或期待時,往往使口譯員為難,感到難以

讓病人理解「口譯員」與「倡議者」角色的界線。

自我認知會影響口譯員行為 (例如 Rosenberg 研究中,口譯員沒有回答病人的問

題,是因為口譯員認為,關於該問題的知識不屬於其職責範圍)。觀察行為,可

以了解口譯員對自身角色的認知。Pöchhacker (1999a)調查口譯員與雇主在口譯員

職責範圍認知的差異,探討口譯員對自身職責的認知。結果發現,口譯員認知中

的職責範圍非常廣,幫助客戶理解訊息、加強醫療院所對異國文化背景的認識,

並在溝通過程中澄清語意、指出誤會,都算是口譯員的工作。口譯員從實作中,

發現「傳聲筒」過於簡化,因此會在認知中擴大自己職責,到能做好工作的程度。

2.8 世界各國的社區/醫療口譯員工作調查
世界各國的社區 醫療口譯員工作調查

在移民歷史較久,或較注重少數民族語言權益的國家,社區口譯、醫療口譯皆已

行之有年。西方國家如加拿大、美國、英國,都已各自發展出較完備的社區/醫

療口譯服務供應體系,以保障少數民族取得服務的權利。社區大學、大專院校或

29
技職學院,已開辦各種通才型或專才型的社區口譯課程,提供受過訓練的口譯員

進入市場服務。有服務需求的機構,結合不同資源,也已發展出符合自身需求的

服務形式。以下將說明加拿大、美國與英國的社區/醫療口譯體制,做為台灣現

況的對照與參考。

2.8.1 加拿大

需求來源

在加拿大,對社區口譯服務的需求來源,最大宗者為移民。2001 年加拿大的移

民人口,占全國人口 19%。移民早期來自歐洲,現在則來自世界各地,因此加拿

大有 9.75%的人口,不會講加拿大的官方語言 (英語和法語)。此外,剛移居的移

民或難民,即使略通官方語言,在某些特定情境中,也不一定能以官方語言順利

進行對話。因此移民對社區口譯服務的需求,可能比人口統計顯示的比例還要略

高。大城市中,對口譯服務的需求最大。但是需求語言的種類,組合可能非常多

樣,因為移民的母語種類本就分歧。最大宗的包括義大利文、西班牙文、廣東話、

中文、旁遮普語、阿拉伯文等(Fosburys Experts-Conseil, 2007;HIN, 2007)。

服務提供

加拿大 1984 年頒布健康法案,第三條明言:


「加拿大健康政策的主要目的,為保

障、提倡、恢復加拿大居民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福祉,取得合理的健康照護服務,

不因財務或其他障礙而有所缺失。」醫療院所,包括醫院、診所、長期照護中心

或一般診療室,需自行負責提供醫療口譯服務。各機構可以視自身需求與資源,

選擇醫療口譯服務的形式。現行模式有全職口譯員、翻譯公司提供的約聘口譯

員、政府口譯人才庫與社區機構口譯服務;服務形式包括面對面的對話口譯,或

電話口譯 (Fosburys Experts-Conseil, 2007;HIN, 2007)。

30
口譯員

健康照護口譯網絡 (HIN)提供的準則建議,口譯員應具備口譯能力、語言能力、

研究與技術能力,和人際溝通技巧。證明這些能力的依據,可以是大學學歷,且

課程中最好包含至少三年翻譯或口譯訓練;或是曾接受學術單位的口譯教育/培

訓課程;或是曾通過語言能力考試;或有書面文件證明其經驗。

口譯員培訓課程大多由社區大學提供。學員在通過入學考試或入學申請審核後,

在大學接受七個月到兩年不等的培訓課程,或是 45 小時至 260 小時以上的訓練

(各大學課程設計可參考表四)。畢業時,可以選擇領取醫療或法庭口譯的證書。

因為培訓機構眾多,所以課程內容差異甚大。例如,有些課程包含語言能力訓練,

有些課程則強調對加拿大制度的介紹。結業後,學員可參加協會或私人機構舉辦

的認證考試,例如在安大略省,公民部就與非營利組織共同發展了兩套測驗工

具,一為「文化口譯員:語言與口譯技巧測驗工具」(Cultural Interpreter Langauge

and Interpreting Skills Assessment Tool, CILISAT),另一為「口譯員語言與技巧測

驗工具」(Interpreter Language and Skills Assessment Tool, ILSAT)。這兩項考試有

時也被當成培訓前的測驗,篩選有能力的學員參與課程。但是通過測驗、取得證

書的口譯員人數不多,可能因為是否具備認證,並不影響口譯員的就業機會。與

實際人口對照,具備認證的口譯員人數並不足以因應移民需求,因此可合理推

斷,加拿大現在仍有許多社區口譯員,並沒有取得任何形式的認證。

表四 加拿大社區口譯訓練課程
訓練機構或組織 地點 服務 訓練時間
溫哥華社區大學 溫哥華 法庭口譯認證計畫 8 個月

醫療與社區服務口 7 個月
譯認證計畫
弓河河谷(Bow Valley) 卡爾加里 司法口譯認證 261 小時

31
學院 醫療口譯認證 180 小時
溫尼伯地區健康照護 溫尼伯 口譯訓練 70 小時。入學條
當局 件:通過 ILSAT 或
CILISAT 考試
努納武特(Nunavut)北 努納武特 口譯訓練 2年
極學院
科堤維克(Kativik)教 印努契瓦克 印努契瓦克語筆譯 1440 小時;1.5 年
育委員會 (Inukjuak) 與口譯訓練
塞內加學院 多倫多 口譯與筆譯訓練 180 小時(6 次 30
小時訓練課程)
多元文化社群口譯服 北約克 口譯訓練、ILSAT 與 165 小時課堂講授
務 CILISAT 測驗 與課外訓練
資料來源:Fosburys Experts-Conseil (2007)

口譯員的薪資,依據其雇用機構的規範而有所不同。移民與難民局支付的時薪為

加幣 24 元(約新台幣 700 元),蒙特婁跨地區口譯人力庫(Montreal Interregional

Interpreters’ Bank)的時薪是 30 元 (約新台幣 880 元)。在曼尼托巴省,口譯人力

機構的最低的時薪為 20 元 (約新台幣 590 元)。如果口譯員必須要前往較遠的地

區提供服務,通常可獲得兩小時至半天的保證薪資。工作時間也因口譯員所屬機

構與雇傭關係,而有很大的差異。一般而言,只有大城市中人數眾多的移民語種,

才可能衍生出全職的口譯工作。在蒙特婁地區口譯人力庫登記有案的口譯員中,

三分之一是全職口譯員,三分之一除口譯外另有正職,還有三分之一偶爾接案服

務 (Fosburys Experts-Conseil, 2007)。

2.8.2 美國

需求來源

移民持續移入美國,使美國人口使用的語言越來越多元。2000 年的人口普查顯

示,18%的 5 歲以上人口,在家中使用非英文語言交談 (Lee, 2001)。在奧勒岡州,

7%的人口在家中不說英文,其中 20%是不會說,或是說得不好 (Lee, 2001)。在

32
波特蘭州,17%的五歲以上人口,在家中是母語與英語並行使用,而其中有 54%

的人口英文能力不佳 (Lee, 2001)。移民種族最多元的加州,居民共使用 224 種

語言 (CHIA Standards & Certification Committee, 2002),說西班牙文的拉丁裔人

口,占全州人口的三分之一 (Dower, 2003)。因美國接納移民歷史悠久,因此由

語言隔閡衍生的各種就醫障礙,早就引起各方關注。語言隔閡是醫療照護取得和

醫療品質的最大障礙,甚至可能導致誤診與病歷不實。語言隔閡、缺乏醫療保險,

和交通問題,被列為少數族群取得醫療服務的三大阻礙 (Lee, 2001)。

服務提供

美國保障人民享有醫療口譯服務的權利,源自於 1964 年的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法案第六項明言:「美國人民不應因種族、膚色、或原國籍,而被排除參

與或享有聯邦資助計劃福利的權利,否則即為歧視。」(“No pers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ll, on the grounds of race, color or national origin, be excluded rom

participation in, be denied the benefits of, or otherwise be subjected to discremination

under any program to which this part applies.”) 該條文雖未強制規定醫療院所須提

供醫療口譯服務,但提供了病患在因語言障礙導致醫療權益受損時,可提出申訴

的法源。加上美國大部分醫療機構,都受醫療照護 (Medicare)或醫療補助

(Medicaid)兩項健康保險計畫援助,若接獲申訴而不加改進,則有觸犯聯邦法條

之虞。從 70 年代至今,醫療院所或因受到申訴而改進、或意識到看診病患人口

的改變而主動提供,醫療口譯服務已經越見普及 (Fortier, 1995)。1995 年國家公

共衛生與醫院協會公布的報告指出,加州、馬里蘭州、紐約州、佛蒙特州的州法

規定,醫療機構必須提供口譯服務。其它如伊利諾州、佛州、紐澤西州和賓州,

則強調口譯服務的重要性,但醫療機構可自行決定如何、何時該提供口譯服務。

各機構可以選擇雇用口譯員,或訓練雙語員工與志願者 (Fortier, 1995)。

33
口譯員

根據麻州醫療口譯員協會的統計,全國有 88%的醫療口譯員曾受過 40 小時以上

的口譯訓練 (Fosburys Experts-Conseil, 2007)。加州的統計則顯示,加州有 24 個

不同的醫療口譯訓練課程,時數從 30 到 632 小時不等,不過一半以上的課程超

過 100 小時。短期課程內容大同小異,通常包括角色與道德守則、口譯技巧、口

譯溝通管理、醫學相關辭彙、專業發展和文化影響。長期課程則會深入分析語言

技巧,並包含實習機會 (Dower, 2003)。

口譯員可以參加多項社區/醫療口譯員測驗,有些只測驗技巧,有些則是課程結

束後、認證學員能力的方法 (Roat, 2006)。測驗大多由大學或協會主辦,有些開

放給全國人民報考,有些只限於該州居民。現行法律並沒有規定只有通過測驗、

取得認證的口譯員才可以提供服務,也未要求醫療院所必須雇用具備任證資格的

口譯員。但是隨著使用者對口譯服務品質越加看重,有些團體開始倡議,應建立

全國性的測驗與認證制度 (Roat, 2006)。

口譯員薪資隨身分、地區與服務機構而不同。40%的口譯員時薪在 15 到 20 美元

之間 (約新台幣 430 元至 580 元),另外 44%的口譯員,時薪在 20 到 50 美元間 (約

新台幣 580 元至 1450 元)。較資深的口譯員,也許能爭取到更高的薪資,如時薪

100 美元 (約新台幣 2890 元) (Fosburys Experts-Conseil, 2007)。

2.8.3 英國

需求來源

英國境內居民使用語言種類繁多。大倫敦地區居民共使用 370 種語言 (Townsley,

2007),16% 的小學生母語不是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0)。69%的地

方機關使用烏爾都語,是使用範圍最廣的少數語言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34
Languages, 2011)。除了烏爾都語外,各地區因為人口組成不同,使用最廣泛的

語言也不同,例如漢普郡最常用的社區語言是尼泊爾語,普利茅斯則是廣東話、

孟加拉話、法語和阿拉伯語最常見。在威爾斯地區的首府卡地夫,居民除了使用

外來語言,也使用威爾斯語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Languages, 2011)。英語能力

不佳,會造成少數族群就醫障礙;英國政府也已經注意到,消除語言隔閡,才能

夠保障少數民族平等就醫的權利 (Leman & Williams, 1999)。

服務提供

英國少數族群在醫療或公共行政相關情境中,仍會讓未受訓或親友口譯員提供服

務 (Townsley, 2007)。只有在刑事司法體系的情境中,才因為「安排口譯員參與

刑事司法體系之調查與程序協議」(Agreement on the Arragements for the

Attendance of Interpreters in Investigations and Proceedings with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規定,必須使用在「國家公共服務口譯員」 (National Register of

public Service Interpreters, NRPSI)系統,或是「失聰人士高等溝通協會」登記有

案的口譯員,確保提供服務者具備最基本的訓練與服務品質 (“Every interpreter

working in courts and police stations should be registered with the National Register

of Public Service Interpreters (NRPSI) or the 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mmunication with Deaf People (CACDP) because they offer a minimum and

measurable standard of training and quality assurance.”)。由於法律只規範司法體系

中口譯員的使用,因此醫療與公共行政情境中,社區口譯專業或品質仍不受重視

(Townsley, 2007)。

口譯員

1994 年英國的特許語言學會(Chartered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IoL)設置「公共服務

口譯員憑證」(Diploma in Public Service Interpreting, DPSI),是英國第一個以明確

35
標準測驗公共服務口譯員能力的獨立考試 (Townsley, 2007)。測驗項目包括逐步

與同步口譯、英文與選定語言的雙向視譯、英文與選定語言的雙向筆譯

(Chartered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Educational Trust, 2010a)。DPSI 推出後,大學院

校也針對考試開設公共口譯服務課程 (Townsley, 2007)。例如倫敦國王學院開設

的公共服務口譯課程就表明,該課程是為學生參加 DPSI 做準備 (King's College

London, 2011)。兩年的課程包括語言能力訓練、口筆譯技巧與文化研究。IoL 也

提供有能力舉辦 DPSI 考試的機構名單(Chartered Institution of Linguistics

Educational Trust, 2010b),有意願參加考試者,可以選擇參加這些機構開辦的課

程。有些課程以遠距教學的形式提供,各課程包括的少數語言種類不盡相同。

口譯員通過 DPSI 考試後,加上至少 400 小時的公共服務經驗、經調查無犯罪紀

錄後,即可成為 NRPSI 系統中,具備完整資格的會員 (Corsellis, Cambridge, Glegg,

& Robson, 2004),可以在刑事司法體系中服務。DPSI 之外,如果口譯員通過大

都會警察測驗(Metropolitan Police Test),或具備相當於國家口譯標準 6 到 7 級的

程度,一樣可以成為完整資格會員。透過 NRPSI 人才登錄系統,口譯員有更多

機會接觸潛在客戶。對於會員資格的要求,建立品質標竿,使 NRPSI 可以代替

會員向雇主爭取較佳的薪資 (Corsellis et al., 2004)。NRPSI 目前有 2000 位會員,

提供 99 種語言的服務 (NRPSI, 2011)。

口譯員服務薪資,會因服務情境、服務地區和是否具備 NRPSI 會員身份而不同。

NRPSI 會員若至大都會警局(Metropolitan Police)服務,時薪是 31.5 英鎊 (約新台

幣 1442 元) (Corsellis et al., 2004)。一般而言,在司法體系服務的口譯員,時薪在

28 到 35 英鎊之間 (約新台幣 1280 到 1600 元)。大倫敦地區的醫療或公共服務口

譯,平均時薪約 15 到 20 英鎊 (約新台幣 686 到 915 元),其他地區的價碼可能

只有 8 英鎊 (約新台幣 366 元) (Townsley, 2007)。

36
2.9 台灣醫療口譯服務現況

2.9.1 台灣的醫療口譯服務
台灣的醫療口譯服務

需求來源

透過婚姻移民來到台灣的外籍女性,至 2011 年 5 月,累計已達到 448,821 人 (內

政部移民署, 2011),其中來自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的女性,共

計約 13 萬人。東南亞新移民來台之初,最直接面臨的就是語言障礙,以及因語

言隔閡而造成的各種適應障礙。就醫障礙因為涉及新移民自身健康,也可能影響

下一代的教養與疾病看護,是新移民適應研究中的重要範疇之一。

新移民面臨的各項就醫障礙中,孕產照護、衛教知識取得的障礙最受到關注。一

方面因為台灣男性娶東南亞籍新娘的目的,本就以傳宗接代為主,新移民女性揹

負生養下一代的壓力,「生育與養育子女」是她們生活的重心 (廖建彰 & 詹婉

瑜, 2005;王秀喜, 2004;楊詠梅, 2001)。但是她們往往在來台後極短時間內就懷

孕,身心尚未完全適應新環境,又缺乏生育計畫與優生保健資訊,新移民的婦幼

衛生保健照護成為護理人員關注的焦點(王秀紅 & 楊詠梅, 2002)。另一方面,台

灣社會與政府將新移民女性的生育能力,與國族情結和人口素質等議題相連。范

潔瀅(2006)在探討新移民女性生殖化形象時,認為不論是對新移民女性本身健康

狀態的懷疑(如,因為印尼原本衛生條件較差,因此印尼籍女性的身體被認為較

可能帶有病菌),或是對新移民女性基因的歧視(如,小孩不明原因的生病,台灣

夫家會懷疑與新移民媽媽的基因有關),都是一種以公共衛生為由,進行國族建

構的過程。政府不信任新移民女性有能力生、養、教育出健康的下一代,因此透

過如「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一類的政策,加強管理新移民的生育能力,

確保台灣下一代的人口素質。因此,目前相關單位有關新移民的健康政策與就醫

障礙研究,多半著重新移民下一代的福祉,對新移民女性自身的健康問題較少著

墨 (黎雅如 et al., 2006)。

37
在與新移民下一代健康相關的就醫障礙方面,張智鈞(2009)發現在病童住院期

間,越南籍母親感受到「因語言障礙與醫護人員溝通的隔閡」,也感受到「面對

語言障礙需要搭起溝通的橋梁」,橋梁可能包括配偶的協助、肢體語言的輔助、

照護上的配套資源,即通譯的設置。林冠群 (2006)則指出,新移民媽媽會遇到

語言及醫療專業理解等障礙,起因為國內醫療環境欠缺兼顧醫療和語言專業的翻

譯服務或配套措施。

在優生保健問題方面,謝植岡(2007)發現,雖然新移民最需要的服務是幼兒健康

檢查與育兒知識,但語言障礙可能使新移民放棄求助醫療單位,也會使公衛護士

難以與新移民建立信任關係,難以推動相關衛教業務。孫麗娟(2003)也發現,公

衛護士在推動家庭計畫時遇到最棘手的困境,就是「因語言溝通不良,使衛教成

效不佳」。楊詠梅(2003)認為,語言障礙使新移民配偶無法獲得懷孕、產前保健

知識及優生保健諮詢,加上感受到健康專業人員的歧視與文化偏見,使新移民更

無法有效利用健康照護系統與資源。陳庭芸(2002)發現,社工或衛生所家庭計畫

輔導人員在處理新移民相關問題時,會因為語言障礙而使問題更複雜。顏錦珠

(2002)發現,新移民女性所因語言障礙,無法獲得足夠衛教知識,不懂避孕方法,

也不知道在孕期應定期接受檢查,造成產下畸形兒比率偏高。衛生所醫護人員在

向新移民傳達避孕、孕期照護相關知識時,應請通曉其母國語言的人士陪同協助

進行翻譯。

在新移民自身健康議題方面,李依霙(2006)發現,新移民就醫歷程中,書寫中文

最為困難,其次是閱讀中文;藥袋上的藥物說明,比醫護人員的口頭說明更難理

解。楊詠梅(2001)以印尼籍婦女為對象的研究發現,語言隔閡影響印尼籍婦女在

健康資訊的獲取與醫病互動關係。

38
上述研究指出語言隔閡對新移民取得醫療、衛教資源的障礙後,都提出以翻譯/

口譯服務的建置作為解決之道。在醫病互動方面,建議醫護人員除以口頭說明

外,還要搭配肢體語言、實際操作或實物展示,讓溝通更有效率 (張智鈞, 2009;

林冠群, 2006)。若溝通涉及幼兒的照顧,則應適時、適度地與新移民媽媽單獨討

論,避免由父親代為解釋、翻譯所有的訊息 (林冠群, 2006)。在克服語言溝通障

礙方面,應建立口譯服務團隊 (張智鈞, 2009;林冠群, 2006;李依霙, 2006;陳

庭芸, 2002;顏錦珠, 2002),或設立外籍人士特別門診 (楊詠梅, 2001)。在衛教知

識傳達方面,可以印製多國語言的健康保育手冊、輔助教材、衛教單張 (謝植岡,

2007;李依霙, 2006;楊詠梅, 2003)。表五為歷年來台灣新移民女性就醫障礙研

究。

表五 台灣歷年新移民女性就醫障礙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名稱 發現與建議


發現與建議
時間)
時間
(時間
張智鈞 異文化照護之 越南籍母親感受到「因語言障礙與醫護人員溝通的
(2009) 知識與建構─ 隔閡」,也感受到「面對語言障礙需要搭起溝通的橋
論病童住院期 梁」
,橋梁可能包括配偶的協助、肢體語言的輔助、
間越南籍母親 照護上的配套資源,即通譯的設置。建議醫療機構
與護理人員之 應翻譯臨床護理衛教單,並加強護理人員對新移民
間的觀感、溝通 的同理心。
與差距
謝植岡 外籍配偶照顧 新移民配偶可能因為語言障礙而放棄求助醫療
(2007) 輔導政策回應 單位
性評估之研 公衛護士難以克服語言隔閡,卸除新移民配偶防
究:以苗栗縣東 衛心理,導致家庭訪視成效不彰
南亞女性為例 基層醫療體系如衛生所,應發展及編纂提供多國語
言的健康手冊、輔助教材、翻譯人員,教導對健康
資源的應用。
林冠群 台灣東南亞籍 東南亞籍媽媽會遇到語言及醫療專業理解等障礙,
(2006) 早產母親與醫 起因為國內醫療環境欠缺兼顧醫療和語言專業的翻
護人員溝通狀 譯服務或配套措施。語言溝通障礙也影響東南亞籍
況 媽媽接收健康資訊的能力,形成「理解與醫療知識

39
障礙」
。建議臨床人員應多以實作、實物展示配合簡
單語口進行解釋。
李依霙 外籍配偶就醫 外籍配偶的就醫障礙,在與外界互動時,書寫中文
(2006) 歷程障礙之研 最為困難,其次是閱讀中文,因此常覺得難以明瞭
究 藥袋上的說明。建議加強衛教單張的翻譯,並建立
醫療語言服務團隊。
楊詠梅 外籍新娘的優 因為語言溝通問題,外籍新娘無法獲得懷孕、產
(2003) 生保健與健康 前保健知識及優生保健諮詢
多數衛生單位仍未對外籍新娘建置懷孕通報系
統,也未提供多語優生保健、產前教育、建檔追
蹤異常胎兒
缺乏醫訊管道、語言能力,更常感受到健康專業
人員的歧視與文化偏見,使外籍婦女無法有效利
用健康照護系統與資源
衛生單位除應主動提供外籍家庭醫療相關服務與醫
療照護訊息外,基層醫療體系應發展、編纂多國語
言的健康保育手冊、輔助教材,教導對健康資源的
應用
孫麗娟 公共衛生護士 公衛護士感受在家庭計畫執行的困境上,排名第一
(2003) 執行外籍新娘 者為「因語言溝通不良,使衛教成效不佳」。
家庭計畫管理
之成效:以苗栗
縣為例
陳庭芸 澎湖地區國際 提供生活適應輔導的政府單位包括文化局、學
(2002) 婚姻調適之研 校、衛生所與警察局外事課
究:以印尼與越 衛生所家庭計畫輔導人員發現外籍配偶常遇到
南新娘為例之 的問題:生育、家庭婚姻、保健醫療、孩子養育
比較 成立專業輔導員,培訓言溝通人才:因為缺乏專業
輔導員,警員或社工在處理外籍配偶適應問題時,
會因為語言溝通不良而使問題越來越複雜。
顏錦珠 東南亞外籍新 外籍新娘所受衛生教育不足,不懂避孕,因此懷孕
(2002) 娘在台生活經 率偏高。孕期未按時健康檢查,產下畸形兒的比率
驗與適應歷程 偏高。衛生所醫護人員必須教導她們適當的衛生常
之研究 識。在進行衛生教育時,應請通曉東南亞語的人士
陪同協助翻譯。
楊詠梅 台灣印尼籍跨 印尼籍跨國婚姻婦女因語言能力隔閡,影響健康資
(2001) 國婚姻婦女之 訊的獲取,可能有損子女健康。語言障礙也會影響
健康關注 醫病互動,讓印尼籍婦女感覺受到健康專業人員歧
40
視。建議設立外籍人士特別門診,建立翻譯義工制
度,並加強對外籍婦女的同理心。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服務提供

因對新移民女性生育健康的重視,政府在提供口譯服務相關的政策上,亦以輔導

生育衛教工作為優先。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 2003 年頒布之「外籍與大陸

配偶生育健康管理計畫」實施策略,包括「結合民間團體及社區資源,辦理通譯

人才之培訓,協助衛生指導工作之翻譯」 (國民健康局, 2003)。內政部自 2004

年起,設置「外籍配偶照顧府輔導基金」,翻譯人才培訓計畫也包括在核准補助

項目中。從 2004 至 2011 年上半為止,共 8 個民間團體、19 個政府部門申請基

金補助開辦翻譯/口譯人才培訓課程。申請機構、開辦課程可見表六。

表六 2004 至 2011 年上半


以「外籍配偶照顧府輔導基金」開辦之通譯人才培訓課程

補助年度 機構名稱 培訓課程


2005 年 財團法人現代婦女教育 外籍配偶通譯人才培訓計畫
基金會
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社 外籍配偶翻譯人才培訓計畫
會福利金會
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蘭 外籍配偶志工隊培訓計畫書
馨婦幼中心
2006 年 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 辦理外籍配偶志願服務計畫-培訓外籍
基金會 配偶通譯服務人才班計畫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康局)
2007 年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關懷愛護外籍配
偶志工諮詢志工─外籍配偶關懷諮詢志願
服務方案」及「關懷愛護外籍配偶通譯服
務方案」
台東縣外語通譯協會(台 外籍配偶翻譯人才培訓
東縣政府)

41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2008 年 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 外籍配偶通譯服務人才培訓班
基金會
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 輔導外籍配偶翻譯人才培訓計畫─通譯員
基金會(台南市政府) 輔導知能工作坊
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 外籍配偶通譯服務人才進階培訓班
基金會
財團法人雙福社會福利 基隆地區外籍配偶通譯服務人才培訓計畫
慈善事業基金會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 通譯人才資料庫建置計畫
台中市政府衛生局 外籍配偶通譯員訓練暨社區通譯服務專案
補助計畫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基隆市政府 外籍生育保健通譯員培訓計畫
2009 年 澎湖縣政府 澎湖縣新移民服務中心─辦理輔導外籍配
偶翻譯人員服務技能培訓計畫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台北縣政府教育局 台北縣政府教育局 99 年度輔導外籍配偶
翻譯人才培訓計畫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 99 年度通譯人才資料庫移民輔導通譯人
員培訓計畫
2010 年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 東南亞語快譯通─東南亞語翻譯工作隊培
台灣姊妹會 訓計畫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 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專款執行「99 年度
輔導外籍與大陸籍家庭暴力或性侵害個案
翻譯人才培訓計畫」實施計畫
台南市政府新移民家庭 「因為有你,幸福看得見」─99 年度通譯
服務中心 人才培訓申請補助計畫
財團法人雙福社會福利 基隆地區外籍配偶通譯人才工作坊
慈善事業基金會(基隆市
政府)
財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救 通譯人才法律培訓專業課程
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基隆市政府 99 年度「外籍照顧輔導基金」外籍通譯員
培訓及服務計畫
42
屏東縣好好婦女權益發 2010 年屏東縣第五期緊急救援專業通譯
展協會(屏東縣政府) 人員培訓計畫
台南市衛生局 台南市衛生局衛生醫療 99 年通譯人才培
訓申請補助計畫
台南市衛生局 衛生局醫療 99 年通譯人才培訓計畫
台北縣政府衛生局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台中市(含縣)衛生局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台南市衛生局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高雄市、高雄縣政府衛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生局
基隆市衛生局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桃園縣政府衛生局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新竹縣政府衛生局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新竹市衛生局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彰化縣衛生局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南投縣政府衛生局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雲林縣衛生局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嘉義縣衛生局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嘉義市政府衛生局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屏東縣政府衛生局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宜蘭縣政府衛生局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台東縣政府衛生局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花蓮縣衛生局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南投縣國姓鄉戶政事務 外配志工客語通譯訓練班
所(南投縣政府)
2011 年 基隆市政府 100 年度「外籍照顧輔導基金」外籍衛生
1~6 月 保健通譯員培訓及服務計畫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 100 年度通譯人才資料庫─移民輔導通譯
人員進階培訓計畫
南投縣國姓鄉戶政事務 外配志工客語認證輔導班
所(南投縣政府層轉)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 東南亞語快譯通─司法通譯人才培訓計畫
台灣姊妹會 (北區)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 東南亞語快譯通─司法通譯人才培訓計畫
台灣姊妹會 (南區)
資料來源:內政部移民署 (本研究整理)

43
民間團體課程

民間團體中,財團法人現代婦女教育基金會(2005)、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社會福

利金會(2005)、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蘭馨婦幼中心(2005)、台東外語通譯協會

(2007)、財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2010)只有一次基金申

請、核發記錄,培訓課程是否後來有另尋其他資源繼續延續,有待進一步調查。

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2006-08)、財團法人雙福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2008, 2010)、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2010-11)則開辦一次以上培訓

課程。除原本就明定課程主題者(如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明定其通譯課

程為「法律專業課程」,或南洋台灣姐妹會 2011 年課程設定以「司法通譯人才」

為培訓重點),其他課程沒有特別說明目的或性質,課程內容與時數也缺乏相關

文獻可供參考。資料較詳細者,為南洋台灣姐妹會 2010 年東南亞語翻譯工作隊

培訓課程。課程招募原國籍為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柬埔寨的新移民,參

加為期四個月、共 54 小時的培訓課程,內容包括口筆譯實作、移民相關法規、

台灣司法人權與程序。課程結束後學員須參加口筆試、領取結業證書 (南洋姐妹

大聲公, 2010)。

表六所列政府機關開辦課程中,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的通譯人才資料庫建置計

畫,是委請中華民國基督教女青年協會(YWCA)主辦,培育移民輔導通譯人員 (台

北 YWCA 年輕女性, 2010)。除此之外,賽珍珠基金會自 2006 年起,代台北市衛

生局,辦理「新移民醫療通譯人員培訓」 (大紀元, 2008),結訓後提供長期派遣

或定點服務人力,在台北市健康中心服務 (財團法人台北市賽珍珠基金會,

2011)。2011 年培訓課程共 15 小時,包括通譯實務、醫療通譯服務內容、學齡前

幼兒照護等。

政府機關

44
政府部門開辦通譯人才培訓者,中央單位除內政部移民署外,還有行政院衛生

署;地方政府則有教育局、社會局、衛生局等部門。新北市(台北縣)教育局課程

以提升新移民華語能力為主要目的,課程包括華語教學與學習、口譯服務實務與

技巧 (新北市華語師資暨通譯人才培訓計畫, 2010),共 30 小時。高雄市社會局

則以家暴防治為計畫重點,培訓家暴個案輔導通譯人員 (高雄市社會局, 2005)。

各縣市衛生局的「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由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

康局主持,是以生育保健為主題、開辦至今皆無間斷的新移民醫療通譯服務計

畫。因該計畫與本研究宗旨切合,底下詳細介紹計畫內容。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自 2004 年起,先以招募志工方式,遴選來台較久、語

言能力較佳之新移民配偶,協助公衛護士推廣衛教業務。後來因志工為無給制,

導致人員流失,遂自 2006 年 6 月起,推動「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


計畫為期三年,以「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為經費來源 (台北市除外),由各

縣市衛生局各自辦理通譯員培訓及管理。計畫目的是希望通譯能在衛生所及其他

醫療院所提供通譯服務,協助健康問題的發現及追蹤,以提升外籍配偶健康照護

品質。

通譯需參與訓練課程 32 小時、通過考試之後,方可開始服務。課程分為基礎訓

練課程與專業訓練課程,內容如下:

基礎訓練課程:共 12 小時,包括通譯起源與精神、服務的內涵及倫理、服

務守則及未來發展趨勢。

專業訓練課程:共 20 小時,以「生育保健」為課程核心,包含七個單元,

分別為避孕、孕期保養、產後及新生兒照顧、母乳哺餵、嬰幼兒保建、副食

品添加、婦女常見癌症等。另有「實習及衛生所門診作業說明」
、「協助家訪

技巧」、「通譯員作業規範」等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7)。

45
通譯酬勞以時薪計算,服務資歷不滿一年的通譯,一小時 200 元;資歷一年以上

通譯,一小時 300 元。從 94 到 96 年,共 158 個衛生所參與辦理,完成訓練通譯

人數為 300 人,在各縣市衛生局所或醫療院所服務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7)。

2007 年國民健康局提出實施成果檢討發現,通譯結訓後,大部分都在衛生所及

社區內協助公衛護士,僅台南市與高雄市兩地的通譯,有些有在醫療院所服務。

通譯工作內容包括:

1. 協助衛生健兒門診/預防接種工作

2. 家戶個案管理

3. 協助辦理相關活動之通譯

4. 協助發現外籍配偶及其所生嬰幼兒異常狀況轉介就醫矯治

5. 協助醫療院所外籍配偶個案之通譯工作 (台南市與高雄市)

6. 協助翻譯與外籍配偶健康管理相關之衛生教育教材、預防接種資料登錄、個

案管理記錄之通譯

7. 協助完成外籍配偶健康問卷調查

從 2007 年 1 月到 10 月,參與計畫之各衛生所通譯員,服務時數總計 37,813 小

時,國健局核發通譯費共 8,603,300 元。國健局由此推估,平均每年每衛生所所

需經費約為 64,000 元,預估自 2008 年參與計畫的衛生所,將增加為 200 所。因

此自 2008 年起,每位通譯服務時數以 168 時/年 (服務一次 3.5 小時 x 一週一次

x 每月 4 周 x12 個月)為基準,一個衛生所通譯人數維持在 1 至 2 人。所需經費為

64,000(元) x 200=1280(萬元)。2007 檢討報告亦顯示,部分通譯向衛生局反映,

希望增加服務時數,減輕家中經濟負擔。

46
醫療口譯服務成果

在生育保健衛教方面,朱僑麗(2007)對「外籍配偶生育管理計畫」進行成效評估

發現,受訪新移民中,有接受外籍配偶通譯協助者,對其協助皆感到滿意。37.5%

的受訪者(N=16)認為,外籍配偶通譯給予的最大幫助,是與她們一起聊天。25%

的受訪者(N=16)則認為可以透過通譯了解公共衛生護士提供的衛教知識。對基層

公衛人員的調查則發現,1709 位受訪公衛人員中,398 位有外籍配偶通譯協助,

占 23.3%。其中 299 人(N=398)認為外籍配偶通譯有助其業務執行,尤其以協助

口譯、衛教最高。43.3%的受訪者(N=299)認為通譯亦有助於資料填寫。多數基層

公衛人員認為通譯需在衛生與保健知識方面需再加強訓練 (朱僑麗, 2006)。此

外,執行單位還面臨通譯招募不易、流失率高、缺乏經費、學員招生不足與自我

能力不足等問題 (蔡佩君, 2007)。

台灣現行法律中,對病患取得醫療口譯服務權益的保障,隱含在對病患自主權的

保障中。但是台灣政府的公共衛生政策,剝奪新移民女性對自身身體的自主權,

只加強管理其生殖功能,缺乏婦女疾病、預防篩檢或與健康促進相關的衛生教育

(范潔瀅, 2006;蔡佩君, 2007)。台灣社會傳統父權觀念,也使新移民在醫病互動

中的自主權降到最低 (蔡佩君, 2007)。如果由丈夫或婆婆陪同就診,台灣籍的家

人通常會強勢地主導醫病互動,不讓新移民有替自己發言的機會 (范潔瀅,

2006;廖筑君, 2004)。即使有翻譯在場,丈夫、婆婆替新移民搶答的情形依然屢

見不鮮 (范潔瀅, 2006)。在這樣的政策、社會架構中,新移民女性連身體自主權

都不保,上述各項計畫培訓出來的通譯,只怕也難以發揮輔助溝通的功能。

王玉媚等人(2007)研究指出,新移民現在雖能夠透過通譯員,了解就醫流程、獲

得口譯協助,卻無法得到符合個人文化需求之醫療照護,只能單向被迫地接受醫

療院所給予的訊息。黎雅如等人(2006)也認為,台灣目前許多政策和研究都強調

47
要讓新移民「融入」台灣社會,卻忽略教育與文化交流應該雙向進行。要排除就

醫障礙,除了新移民應學習台灣的語言與文化之外,台灣的醫護及公衛人員也應

該多認識新移民母國的語言與文化。換言之,台灣現行的醫療、公衛體系與政策

本身並不具文化適切性(cultural competence) (蔡佩君, 2007);政府與民間機構必

須額外推動某些活動,例如透過通譯居中溝通,新移民才能在現行體制中使用相

關資源。如果體制本身沒有朝向「提供文化適切性服務」邁進,就等於將源自體

制的就醫障礙問題(如偏重生產衛教的政策,或強勢的夫家),轉移給口譯員,冀

望口譯員填補其中的空缺。口譯員如果超越「傳聲筒」角色,協助病患解決這些

問題,則現行體制就缺乏改善的動機 (Avery, 2001),醫療服務提供者與新移民無

法建立良好的關係。因此除設置口譯員之外,還需要讓健康照護人員自我省思,

避免採取主觀意識型態,忽略新移民女性真正的健康照護需求 (王秀紅 & 楊詠

梅, 2002)。

2.9.2 台灣醫療口譯與他山之石的比較

台灣的醫療口譯與加拿大、美國或英國相較,起步較晚。加拿大與美國有法源保

障人民在醫療情境中,取得口譯服務的權利;英國則透過法律確保法律口譯服務

的品質。台灣現行保障人民取得口譯服務的法源與美加兩國相似,都是隱含在保

障人民獲得平等醫療照護的權利中。加美英三國都有開設在大專院校社區口譯課

程,且學員結業後,也可參加全國通行、或是地區性的測驗,取得社區口譯員資

格的證書。台灣的培訓課程則是由政府機關或民間團體,為特定目的而開設的訓

練,且沒有獨立的測驗機制。四國都沒有強制規定口員必須通過特定考試才能在

醫療機構服務。在管理制度方面,美加有地區性或全國性的職業組織訂定醫療口

譯員的執業守則;英國的 NRPSI 則要求口譯員必須通過獨立考試、具備時實際

服務經驗後,才能成為會員。台灣現在沒有可以制訂執業守則的公會,也缺乏全

國性的人才登錄系統;客戶難以對口譯員服務品質建立信心,口譯員也缺乏接觸

48
客戶的管道。英國的經驗也顯示,全國性的能力測驗或協會,不但有助於訓練課

程的開設,還有助於提高口譯員薪資。若台灣亦能成立類似的組織與測驗制度,

想必有助於提升整體口譯服務品質。四國在醫療口譯服務的比較可參考表七。

表七 台灣與加、美、英在醫療口譯服務的比較
台灣 加拿大 美國 英國
法源 有 有 有 沒有
醫療口譯員服 沒有 沒有 沒有 沒有
務資格限制
訓練課程 政府機關、民 社區大學、大 大學、語言機 大專院校提供
間團體開辦的 專院校皆有提 構皆有提供課 課程
短期課程 供課程 程
測驗制度 多半為培訓結 有地區性獨立 有地區性獨立 全國性獨立測
束後的結業測 測驗 測驗 驗 DPSI
驗,沒有全國
性獨立測驗
職業組織
職業組織 沒有 有 有 有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9.3 台灣醫療口譯服務現況調查

有感於台灣醫療口譯服務相關研究,缺乏系統性、全面性整理,缺乏對從業人員

的背景、就業原因、職前/在職訓練、工作條件、工作滿意度、角色認知、留任

意願的了解。因此本研究者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後,列出八大面向,企圖由對這

些面向的了解,建構出醫療口譯員的工作樣貌。各面向分述如下:

1. 就業原因:目前台灣的醫療口譯員人力來源,主要為第一代東南亞各國女性

移民。新移民多數都有意願就業 (鄭文惠, 2006),但在就業的選擇上,通常

受到家庭生命周期影響極大 (姜美如, 2008),照顧子女、家庭的責任,是婦

女最大的就業障礙 (陳懷峰, 2007)。擔任通譯的新移民,是否曾面臨相同的

49
阻力?她們選擇通譯一職,除了家庭、子女的需求外,是否有其他原因?

2. 中文能力:社區通譯需通曉自己母語與移民國家主流語言,因此評估通譯是

否適任,母語和中文能力都應考慮在內。本研究因為無法判定通譯母語程度,

因此在語言能力的評估上,以原母國教育程度為參考指標。至於新移民中文

能力的好壞,來台時間的長短雖可作為參考,但實際上與新移民本人是否有

意願持續學習也有關係 (吳芳茜, 2009)。過去關於新移民生活適應的研究,

雖皆未客觀衡量研究對象的中文能力,但不乏對研究對象語文能力的主觀描

述。例如「……非常認真好學,來台時間雖然極短,但是已經會講流利的中

文」、(顏錦珠, 2002),或是「……雖然來台四年多,但國語說得並不好」(吳

美菁, 2004)。現在台灣醫療院所服務的口譯員,中文能力應到何種程度,才

足以因應工作所需?

3. 職前訓練/測驗:口譯員教育與能力測驗,為維護服務品質不可或缺的一環。

各機構應視自身需求與可用資源,規劃適切的課程,並在課後舉辦測驗,驗

收學習成效。台灣現在醫療口譯培訓課程內容,是否足以讓醫療通譯員因應

工作所需的狀況?

4. 在職訓練:國際醫療口譯員協會(International Medical Interpreters Association,

IMIA)規定,已獲頒協會證書的醫療口譯員,為確保其證書的可信度,口譯

員須在五年內完成 30 小時的在職訓練課程。現行台灣醫療口譯制度,是否也

有提供在職訓練機會,讓口譯員持續進修?若有,則將探討在職訓練內容之

適切性。

5. 工作條件:以新北市衛生所為例,已知通譯以時薪計酬。但是工作時間長短、

工作時間是否固定、工作內容除上述各項職責外,是否還有其他工作、薪資

發放頻率等問題,還需進一步釐清。

6. 角色與功能的自我認知:在輔助溝通時,口譯員可能自認為是傳聲筒或管理

者。在輔助溝通以外的醫療情境中,口譯員則可以依自身意願,衡量是否要

50
成為病患的倡議者,提供語言轉換以外的協助。上文亦指出,口譯員會在實

作中,重新定意自身角色,發現超越傳聲筒角色的必要性。台灣的醫療口譯

員,對自身角色是否有清楚的認知?對何種工作屬於自身職責範圍,是否有

明確的認識?是否曾面臨 Hsieh(2008)研究中,口譯員在不同角色間轉換的角

色認知衝突?

7. 工作滿意度:台灣地區已有以會議口譯員為主 (陳凱怡, 2008)和以自由口譯

員為對象 (陳岳辰, 2006)的工作滿意度調查。兩者的研究對象來源,皆為會

議公司提供的名單,因此可合理推斷,兩份研究蒐集到的資料,應大多由會

議口譯員提供。惟陳岳辰研究對研究對象的定義,採取較廣泛的觀點,將口

譯視為獨立契約工作的一種。設計問卷時,亦按照獨立契約工作與口譯工作

的特性,在原本明尼蘇達工作滿意問卷(MSQ)的題項之外,增加相關題項 (陳

岳辰, 2006)。整體觀之,較適用於本研究之研究對象。本研究擬借用會議口

譯員工作滿意度的調查方法,研究社區醫療口譯員工作滿意度;並修正陳岳

辰問卷,增加與社區口譯相關題項。

8. 留任意願:留任意願亦為評估工作滿意度的指標之一。如上文所述,新移民

就業選擇、意願受到家庭照顧責任影響至深 (姜美如, 2008)。家庭需求如何

影響口譯員的留任意願?抑或有別的原因,可能造成醫療口譯員離職,或興

起離職的念頭?

5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1 研究方法選擇

台灣社區醫療通譯服務相關研究數量極少且分散,大多附屬於新移民生活適應研

究的議題之一,幾乎沒有以醫療通譯為主體之研究。因此本研究者原本的出發

點,即忠實呈現當前台灣醫療通譯的工作樣貌,做為後續深入研究的基礎。參考

其他國外關於醫療通譯的研究,以問卷調查和結構式或半結構式訪談為主。因此

本研究者採半結構式訪談,輔以問卷調查,期能忠實呈現研究對象的工作樣貌。

3.2 研究對象

3.2.1 受訪通譯
受訪通譯

為確保研究結果具信度及效度,本研究者擬針對同一工作場域、具類似相關背景

的通譯進行調查。不同醫療院所、區域性人口組成、政策,都可能影響通譯工作

條件。為避免搜籍之資料過於分散、僅為個案而較不具代表性,本研究鎖定出自

國民健康局「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培訓服務」計畫的通譯,作為觀察對象。

如此觀察結果雖不具全國程度代表性,至少可準確刻畫某一計畫、某一地區的醫

療通譯工作現況。

3.2.2 新北市衛生所

新北市分為 29 個行政區,共 29 個衛生所。按照人口密度、女性人口比率、六歲

以下人口比率、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比率、高等教育人口比、出生率、西醫師數量

與醫療院所數量與人口比,可再細分為都市型、次都市型、鄉鎮型、偏遠地區型

(高淑真, 2007),如表八所示。
表八 新北市衛生所類型

衛生所類型 地區
都市型 三重、中和、永和、板橋、新店、蘆洲
次都市型 土城、汐止、新店、樹林、鶯歌、淡水、五股、深坑、林口、
52
八里、泰山
鄉鎮型 三芝、平溪、石門、石碇、坪林、金山、萬里、瑞芳、雙溪
偏遠地區型 三峽、烏來、貢寮
資料來源:高淑真 ( 2007)

3.2.3 衛生所功能

衛生所隸屬於衛生局,是基層保健服務的第一線單位。基層保健工作的重心,是

主動發現個案及社區其他相關的健康問題,展開家訪,進行面對面衛教、蒐集資

訊、解決問題,進行有效的社區健康管理 (朱玲億 & 林則逸, 1986)。依據 2000

年行政院衛生署頒布之「鄉鎮縣轄市衛生所組織規程」,衛生所掌理事項如下:

1. 婦幼衛生、社區護理、疾病防治、預防接種、國民營養、精神衛生、衛生教

育、衛生統計、食品衛生、營養衛生、家戶衛生及醫藥管理等事項。

2. 門診醫療、巡迴醫療、緊急救護及實驗診斷等事項。

3. 其他有關衛生保健事項。

由此可知,衛生所的主要工作並不是門診,而是辦理衛生醫療保健計畫 (陳建銘,

2009)。而且都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區,衛生所業務就越偏重預防保健 (李麗華,

2000)。1997 年起,台北市衛生所已經脫離門診醫療工作,全權擔負社區中推廣

公共衛生業務的責任 (林上青, 2001),2005 年進一步改制為健康服務中心,正式

劃分衛生保健與醫療業務 (陳建銘, 2009)。新北市衛生所在體制上,尚未專責於

基層保健服務,但是可以推斷,各類型衛生所中,都市型衛生所應該最偏重衛生

保健,而偏遠地區型則是醫療與保健並重。陳宜欣(2001)研究證實此推斷。新北

市民眾在對衛生所服務需求方面,鄉村地區以醫療門診為主,預防注射第二;半

城半鄉地區則是醫療門診與預防注射業務比重相當;城市地區以預防注射為主,

醫療門診工作排名第四。

53
3.2.4 衛生所組織架構

按衛生所組織規程,衛生所應設主任一人,由師級醫事人員兼任,綜理所務,監

督指揮所屬員工。員工包括醫師、牙醫師、護理長、護理師、護士、藥師、醫事

檢驗師(生)、醫事放射師(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其中,護理長專責護產作

業,並指揮監督護產人員執行業務。另有衛生稽查員、課員與辦事員。

新北市各衛生所實際的編制,有時無法完整包括規程中提到的每一種職務。大部

分衛生所人力編制一定包括醫師、護理師、護士、醫檢師、人事管理員、臨時人

員、司機等人,某些衛生所還有「基金聘請臨時人員」、「證照委外人員」。衛生

所通譯屬於約聘人員,未列入衛生所人員編制內。衛生所人員編制可參考圖四。

圖四 新北市衛生所人員編制 (以板橋衛生所為例)
資料來源:新北市衛生所網站

3.2.5 衛生所業務發展與社區關係變化

自 1980 年代以來,因為台灣社會政治、經濟、衛生條件的轉變,公衛體系的醫

療部門不斷擴大,預防部門則不斷縮減,經費、人力的分配比例,都呈現醫療部

門巨人化、預防部門侏儒化的趨勢。醫療業務增加,擠壓衛生所人員推動預防保

健業務的時間與精力 (陳美霞, 2011)。衛生所的人力配置未能順應政策改變,員


54
額編制的增加遠不及服務人口的增加和業務的膨脹,且長久以來一直有人力分工

不當、工作分配不均的問題,造成工作效率與士氣低落 (黃明珠等人, 1996)。公

共衛生護理人員對於工作的不滿,包括角色定位不明、工作缺乏自主性、業務種

類繁雜、工作量超過負荷。要解決這些問題,除公共衛生人員本身需持續進修,

掌握社區民眾健康狀況,提供綜合性照護服務,增加工作自主性,衛生所主任應

對工作職務劃分有明確認知,讓所內專業人員發揮所長。並善用電腦,節省人力

資源,或將非專業性工作交由行政人員處理,讓公共衛生人員可以專心進行社區

護理照護服務工作(陳建銘, 2009;李麗華, 2000;黃明珠等人, 1996)。

3.3 新移民與衛生所

目前公衛護士需提供新移民的健康照護,包括輔導在台居留滿四個月者加入全民

健康保險、提供家庭計畫、產前產後優生保健及防疫措施指導 (蔡佩君, 2007)。

在實際執行方面,新移民女性平均取得健保身分的時間為 1.48 年 (李依霙 ,

2006),八成以上公衛護士在進行衛教時,從未教導過全民健保事項 (孫麗娟,

2003)。新移民女性可能因為健康保險不足,而無法獲得較佳的孕期照護 (蔡佩

君, 2007)。

我國推行新移民女性家庭計畫的方法,是透過戶政系統與出入境管理局定期行文

各衛生所,公衛護士再依所屬管轄地段分配應訪視名單,以建卡方式訪視、追蹤

需要管理的對象 (蔡佩君, 2007;鄭雅雯, 2000)。不過,因上述衛生所業務由預

防保健轉為以醫療為主的變化,自全民健保開辦後至 2007 年,衛生所提供的產

前、產後門診檢查服務,從以社區全體女性居民為對象,縮減成以尚未具健保身

分的新移民女性為主,在衛生所內執行產前、產後檢查服務逐漸式微,兒童健康

管理則完全以所內兒童預防保健門診提供服務 (張瓊蓉, 2009)。

55
現行兒童預防保健服務與預防注射門診結合,是非常耗費人力的服務。門診流程

為先有掛號人員進行掛號登記、填寫「兒童健康手冊」,跟診護士進行預防接種

與發展評估,行政人員為其量體溫身高體重,專科醫師診察、衛教指導,公衛護

士進行電腦預注資料登錄,公衛護士疫苗注射,總共需動用 6 名衛生所人員 (張

瓊蓉, 2009)。陳宜欣(2001)研究顯示,新北市衛生所轄區中,女性常為家庭健康

的照顧者,負責帶老人/小孩打預防針。因此新移民家庭下一代若需接受預防注

射,應該大多是由新移民女性帶至當地衛生所。

除此之外,在衛教知識傳達上,行政院衛生署在 2003 年,編印「外籍配偶生育

保健手冊」中越版、中泰板、中印版與中英版 (邱汝娜 & 林維言, 2004),製作

越、泰、印、英文之英幼兒預防接種衛教單張 (黃煌雄 & 林伸一, 2004),分送

至各衛生局與衛生所,供公衛教人員與新移民取用。除中央政府機關之外,各地

方政府也陸續編印、製作各種東南亞語文的衛教宣導手冊與單張 (內政部移民署,

2010)。惟某些教材內容未考量新移民女性教育程度與文化背景差異,將資料直

接由中文譯為各東南亞國家語言,縱使新移民閱讀後,也不能保證真正了解其中

衛教內容 (蔡佩君, 2007)。

3.4 研究流程設計

選定研究對象後,研究者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擬定訪談大綱與問卷問題。在與

通譯的連繫上,研究者透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辦公室,委請新北市衛

生局發公文轉知各衛生所告知本研究計畫。並依照新北市衛生所入口網提供的電

話,致電各衛生所通譯業務承辦人,告知計畫目的,並請承辦人代為詢問通譯是

否有接受訪談的意願。通譯本人若願意,則研究者才前往其服務之衛生所進行訪

談與問卷調查。第一次訪談結束後,研究者會請通譯留下聯絡方式,已備後續進

一步釐清訪談內容。

56
在經過受訪者同意後,訪談過程全程錄音,以利後續研究分析。有些受訪者不希

望錄音,則以筆記方式將訪談內容記下,之後盡快騰寫為逐字稿。研究流程圖請

參考圖五。

閱讀相關文獻資料

擬定訪談大綱

呈報新北市衛生局,請 請各衛生所轉知通譯
衛生局轉知各衛生所 員,詢問通譯員受訪意願

至各衛生所進行初
步訪談

訪談內容分析,修正
題綱。擬定問卷題項

透過電話或親自至
衛生所進行第二次
訪談、問卷調查

訪談、問卷內容分析

研究結論與建議

圖五 研究流程

3.5 問卷設計與訪談大綱

57
問卷以明尼蘇達工作滿意度問卷(MSQ)、陳岳辰(2006)口譯員工作滿意度問卷為

藍本,按照訪談結果進行修訂後編製而成。問卷各題項如下:

表九 本研究問卷、MSQ 問卷與陳岳辰問卷題項比較
問題構面 本研究 MSQ 陳岳辰
積極性 V V V
責任感 V V V
變化性 V V V
社會地位 V* V V
督導─人際關係 V V V
督導─技巧 V V V
道德價值 V V V
安全 V V V
社會服務 V V V
權威 V V V
能力發揮 V V V
公司政策 V V V
報酬 V V V
升遷 X V V
獨立性 V V V
創造性 V V V
工作環境 V V V
同事 V V V
認可 V V V
成就感 V V V
時間彈性 V X V
兼顧家庭 V X V
解決問題資源 V X V
學習資源 V** X V
福利 V X V
工作前景 X X V
工作量成長幅度 X X V
口譯以外的庶務 X X V
口譯工作帶來的 V X V
人際關係

58
「社會地位」在 MSQ 問卷中,只以「在社區中獲得好評」描述。新移民女性的

就業情形,深受其家庭影響。家人的態度是新移民女性來台初期,是否能外出工

作的關鍵因素 (姜美如, 2008)。因此研究者將原問題細分為「獲得家人認同」


、「獲

得朋友、鄰居好評」兩題。「學習資源」構面上,陳岳辰原問題為「我對可以充

實口譯工作相關知識技能的管道之質與量感到……」。通譯除在上任前須參加新

北市衛生局培訓課程,上任後亦有機會參加在職培訓。因此本研究將原題細分為

「職前訓練」與「在職訓練」。滿意度衡量方面,則以 Likert 五分量尺為基準,

另增加「無法作答」選項,以避免問題構面與實際情況不服時,造成答案失真。

問卷完成後,委請台灣南洋姐妹會東南亞國籍志工,幫忙確認問卷用字程度適

中,不會過於艱難造成理解錯誤。並請具醫療口譯經驗者進行前測,確認各題項

與口譯員工作之相關性。試訪結果顯示,東南亞國籍志工認為,問卷本身用字並

不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且通譯自身皆應具備不錯的中文能力,足以理解問卷的

內容;前測受試者則認為,題項皆與口譯員自身相關,口譯員應可從自身經驗與

角度提供答案。修改後完成之問卷如下:

表十 衛生所通譯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
題目 選項
非常 滿意 普通 不滿 非常不 無法
滿意 意 滿意 作答
1 我對通譯工作目前的工作量
2 我對通譯工作中獨自發揮能力的機會
3 我對通譯工作給予我經歷不同事情的機會
4 我對通譯工作可以讓我得到家人認同的程

5 我對通譯工作讓我在鄰居、朋友間獲得好
評與認同程度
6 我對通譯工作中,負責管通譯員的承辦人

59
對待我的態度
7 我對通譯工作中,負責管通譯員的承辦人
做決定的能力
8 我對通譯工作與我個人道德原則符合的程

9 我對通譯工作的穩定性
10 我對通譯工作可以服務他人的機會
11 我對通譯工作可以指導他人做事的機會
12 我對通譯工作可以發揮自我專長的程度
13 我對衛生所執行政策的方法
14 我對通譯工作所投入的心力和所獲得的薪
資比例
15 我對通譯工作中可以自由運用自己判斷力
的機會
16 我對通譯工作中可以嘗試運用自己的方法
來處理事情的機會
17 我對衛生所的工作環境
18 我與衛生所其他工作人員相處的情形
19 我對工作表現良好時得到讚許的程度
20 我對自己在通譯工作中可以獲得的成就感
21 我對通譯工作在時間安排上的彈性程度
22 我對通譯工作可以兼顧家庭的程度
23 我如果遇到困難需要協助時,可使用的管
道和資源
24 我對職前訓練在實際工作上實用的程度
25 我對在職訓練可增加工作所需的知識和能
力的程度
26 我對通譯工作在福利以及權益方面的保障
程度
27 我對擔任通譯有機會認識更多人

參考國內外文獻後,本研究將「通譯工作樣貌」,分為八個面向進行探討。每個

面向皆包括二至五個問題,或是以訪談問題輔以問卷進行調查。訪談大綱設計如

下:

表十一 新北市衛生所通譯訪談大綱

60
研究面向 訪談問題
1. 成為通譯員的 1.1 您如何得知衛生所正在招募通譯員?
原因 1.2 您為何想成為衛生所通譯員?
2. 中文能力 2.1 您在來台灣之前,就已有學習中文的經驗嗎?
2.2 您來台之後,學習中文的方式為何?
2.3 持續學習中文多長的時間?
2.4 現在還有持續嗎?
3. 職前訓練 3.1 成為通譯員之前,有接受任何訓練或是去上課嗎?有的
話,請詳述其內容
3.2 要成為通譯員的條件,是否包括須通過考試?如果有,
請詳述考試項目與通過門檻
3.3 開始工作後,覺得上課內容對工作是有幫助的嗎?
4. 在職訓練 4.1 開始工作之後,還有去上課嗎?有的話,請詳述課程頻
率、時數以及內容
4.2 這類課程,與職前課程有什麼不同嗎?
4.3 這類課程是一定要參加的嗎?
5. 工作內容 5.1 您現在的工作時間是如何決定的?
5.2 您現在的工作內容是如何決定的?
5.3 請詳述您每次來衛生所時的工作內容。
5.4 以上這些工作,哪一項是最常做的?
5.5 您現在的薪資是如何計算的?
5.6 多久領一次?
6. 自我認知 6.1 除了以上的工作外,有沒有負責過其他的事務?
6.2 除了以上的工作時間外,有沒有用其他時間支援過衛生
所的活動?
6.3 您覺得您在衛生所,最重要的功能是什麼?
6.4 您覺得您在衛生所,扮演的是什麼角色?
7. 工作滿意度 7.1 您最喜歡這份工作的哪一點?
7.2 您最不喜歡這份工作的哪一點?
7.3 (工作滿意度問卷)
8. 留任意願 8.1 您想繼續做下去嗎?
8.2 您會想把這份工作推薦給其他新移民媽媽嗎?

3.6 資料分析方法

61
初步訪談結束後,將訪談結果繕打成逐字稿,再按照原本的訪談大綱逐項整理。

拒絕錄音者,則依訪問時的筆記,整理成訪談記錄,同樣以訪談大綱為主軸逐項

整理。受訪者若在回應時,提及與原問題較不相關之事件或敘述,則首先評估受

訪者提供之資訊是否與其他題項相關。若相關,則歸類到相應的題項中一併討

論。若不相關,則須評估該資訊是否與通譯工作本身相關。若相關,則建構新的

主題加以討論。如果不相關,則略去不詳加討論,或僅做為建構通譯個人資訊的

背景資料。問卷結果進行敘述性統計,作為解釋訪談結果的輔助資料。

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1 新北市衛生所通譯
新北市衛生所通譯分佈概況
通譯分佈概況

從 2006 年 6 月至 2009 年 12 月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推行「外籍配偶生育保健

通譯員服務計畫」,招募全台各縣市合格之新移民,接受培訓之後,至當地醫療

院所或衛生所擔任通譯。通譯應具備服務熱忱,能以中文進行基本的對話、閱讀

與書寫,並通過各縣市衛生局之培訓課程。符合以上資格者,如果還具生產經驗、

或護理相關背景、或社工相關經驗、或基本電腦能力,則可獲優先考慮 (行政院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7)。

依上述條件,新北市衛生局轄下 29 個衛生所,在本研究調查期間,27 處衛生所

有通譯 1 至 3 人,共 37 人。兩處衛生所無通譯。衛生所通譯人力分佈請參考表

十二。

表十二 新北市衛生所通譯分佈概況
地區 通譯人數
通譯人數 地區 通譯人數
通譯人數 地區 通譯人數
通譯人數
三重區 2 鶯歌區 0 坪林區 0
板橋區 1 三峽區 1 三芝區 2
新店區 2 淡水區 1 石門區 1
中和區 1 瑞芳區 1 八里區 1
永和區 1 烏來區 1 平溪區 1
新莊區 1 五股區 2 雙溪區 2
土城區 2 泰山區 1 貢寮區 1
蘆洲區 1 林口區 2 金山區 1
樹林區 1 深坑區 1 萬里區 3
汐止區 1 石碇區 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鶯歌區衛生所通譯,目前由三峽區通譯兼任。五股區也有一位通譯兼任泰山區通

譯。金山區通譯因個人健康因素,已經數月未至衛生所服務,也無法接受訪談。
63
其他衛生所通譯,除幾位不願受訪,或因時間繁忙沒有空受訪,皆樂於參與本研

究。因此 37 位通譯中,共 30 人接受訪談。為保護受訪者隱私,在本章後續的描

述中,30 位通譯以英文字母編號代稱,即 A 到 Z、AB、AC、AD、AE。

本次研究,亦有兩位衛生所通譯承辦人參與訪談。惟因本研究主要對象為通譯,

因此在訪談中,承辦人的主要功能,是確認通譯的回答,或提供進一步資訊。兩

位承辦人以甲、乙代稱。

4.2 通譯基本資料
通譯基本資料

4.2.1 受訪者背景資料統計

國籍

30 位通譯中,以越南籍占大多數,共 25 人。印尼 3 人,泰國、緬甸各 1 人。25

位越南籍新移民中,有 4 位是華僑。通譯國籍分佈請參考圖六。

圖六 通譯國籍分佈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年齡

64
通譯年齡從 26 歲以上至 50 歲以上不等,以 31 至 35 歲占最大多數,共 11 人;

其次是 36 至 40 歲,共 8 人。通譯年齡分布請參考圖七

圖七 通譯年齡分佈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在台居住時間

通譯在台居住時間短則 4 年,長則 14 年,以 10 到 12 年者占大多數,共 14 人。

12 到 14 年者居次,共 7 人。通譯在台居住間請參考圖八。

65
圖八 通譯在台居住時間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在母國學歷

25 位通譯在母國有高中學歷,大學、初中學歷分別有 4 人。2 人只有小學學歷。

通譯在母國學歷請參考圖九。

圖九 通譯在母國學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擔任通譯資歷

在一個以上衛生所擔任通譯者,取最長服務時間計算。有 4 年經驗的通譯人數最

多,共 7 人;其次是具 3 年資歷的通譯,共 5 人。通譯年資長短請參考圖十。

66
圖十 通譯資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服務頻率

一半以上通譯每週固定服務一次,5 位每週服務服務 1 至 2 次。後者通常除了每

週一次固定服務時間之外,衛生所有時會視業務需求,請通譯再增加一次服務時

間。通譯服務頻率請參考圖十一。

圖十一 通譯服務頻率

67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語言組合

語言組合與國籍分佈重疊,中越 25 人,中印 3 人,中泰、中緬各 1 人。

母語為越南語的 25 人中,有 9 人通曉台語。印尼籍者有 2 人通曉台語,另一人

除中文、印尼語之外,還會講馬來文。泰國通譯亦通曉台語。通譯語言分佈請參

考圖十二。

圖十二 通譯語言組合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兼任工作情形

受訪通譯中,除了衛生所通譯之職外,19 人還有其他工作,其中 8 人的工作為

正職,11 人的工作為兼職。

68
圖十三 通譯兼職情形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2.2 受訪者個人檔案

表十三 受訪通譯檔案
受訪者 國籍 服務年 之前工 目前是 對通譯一職之觀感
代號 年)
資(年 作經驗 否另有
工作
A 印尼 4.5 有(兼) 沒有 認為認真想工作的新移民,不會
想擔任通譯
B 越南 4 有(正) 有(正) 把通譯當成作正職之餘的打工。
覺得通譯在衛生所沒有很重要
C 越南 3.5 沒有 沒有 從志工轉任通譯。認為要當通譯
一定要有服務熱忱
D 印尼 0.5 有(兼) 沒有 喜歡通譯工作帶來的學習機會
E 越南 5 有(正) 有(正) 還兼做聯合醫院、台北市健康中
心的通譯
F 泰國 3 沒有 有(兼) 較外向,喜歡與人互動。承辦人
交代的工作都會盡量完成
G 越南 2 有(正) 有(兼) 有服務的意願,但是未來若有經
濟壓力,可能會另找正職
H 越南 0.5 以 沒有 沒有 透過在衛生所服務幫助同鄉。
69

I 越南 3 有(正) 沒有 家有小孩,自己又有身孕,丈夫
也不贊成外出工作,因此選擇較
易兼顧家庭的通譯工作
J 越南 3 沒有 有(正) 目前正職是在工廠上班,一星期
請假一次去衛生所服務
K 越南 4 有(兼) 沒有 除了衛生所,還擔任勞工局的通
譯。
L 越南 4.5 有(正) 有(正) 之前在工廠上過班。來衛生所服
務主要是想服務同鄉。正職工作
時間在周末,不影響衛生所工作
M 越南 2.5 沒有 有(正) 喜歡當通譯可以幫助別人
N 越南 4 沒有 有(兼) 目前因為家庭支持,可以當通譯
兼照顧家庭。
O 越南 3 有(正) 有(兼) 會主動報名其他機構開的通譯
課。認為通譯薪水不高,一定要
有服務熱忱才做得長久
P 緬甸 1.5 有(正) 沒有 會主動幫忙,承辦人指派的工作
會盡量設法完成
Q 越南 4 有(正) 有(兼) 認為薪水太少,想要另找正職
R 越南 3.5 沒有 有(兼) 認為通譯是另一份兼職。
S 印尼 4 有(兼) 有(正) 先前曾有一段時間覺得衛生所業
務繁忙,希望多找一位越南籍的
新移民來幫忙,但是找不到
T 越南 2.5 有(兼) 有(正) 除了衛生所業務,有時也會提供
來看診新移民一些生活上的資訊
U 越南 0.5 以 沒有 有(兼) 覺得衛生所人手不夠,所以什麼
下 事情都幫忙。認為衛生所其他工
作人員都很友善
V 越南 3 沒有 有(兼) 自己對通譯有興趣,所以願意在
這裡服務。認為其他新移民如果
有經濟壓力,就不會願意來服務
W 越南 4.5 沒有 沒有 目前是家管為主,把通譯當成打
工。認為與正職相比,通譯工作
薪水較低,較不具吸引力
X 越南 5 有(兼) 有(兼) 除了衛生所,還有在聯合醫院、
台北市健康中心、勞工局擔任通

70
Y 越南 5.5 有(正) 沒有 在越南時就已經有翻譯工作的經
驗。
Z 越南 5 沒有 沒有 經歷過工作時間較長的時期,認
為現在工作時間太短、工資太
少,想換工作
AB 越南 4 有(正) 有(正) 喜歡這份工作,但是仍以找正職
工作機會優先
AC 越南 4 沒有 有(兼) 目前家有幼兒,且可以做家庭代
工,因此通譯工作適合目前的時
間分配和家庭需求
AD 越南 5 有(正) 有(兼) 家有幼兒,因此無法選擇其他正
職工作。曾經有想換工作的念頭
AE 越南 4.5 有(兼) 沒有 有想工作,因為需照顧家中幼兒
而暫時不會辭掉通譯工作。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3 訪談結果

4.3.1 通譯就業原因
通譯就業原因

新移民配偶在成為通譯之前,18 位(N=30)做過別的正職或兼職工作,包括在工

廠上班或在便當店打工。其他人則是在家中帶小孩、照顧家庭。成為通譯的契機,

都是因為人脈的介紹,包括同鄉朋友、成人識字班教師,或衛生所人員利用成人

識字班上課的時間進行宣傳招募,或是由前一任通譯直接介紹給衛生所繼任服

務。也有新移民是在衛生所接受健康檢查,或帶小孩去打預防針時,接受衛生所

人員提議,成為通譯。

新移民成為通譯的原因,可分為積極、中立與消極三類。積極原因使新移民主動

想成為通譯,不考慮其他的就業選擇。積極原因包括想服務同鄉與視通譯一職為

學習機會。中立原因則是因為當時透過人脈得知此一工作職缺,就抱著「試試看」

的心態,前往衛生所報名應徵。消極原因則防止新移民選擇其他工作。表現出持

積極原因者共 15 位,其中 9 位(N=30)通譯明確表達認為當通譯是為了服務同鄉

71
姊妹,因為自己剛來台灣求助無門的情境,都還歷歷在目;另外有 2 位通譯是一

開始擔任志工,後來才轉任通譯,同樣是以服務他人為出發點。認為通譯工作是

學習機會的通譯有 6 位,其中有 2 位(N=6)認為「出來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學習,

另外 4 位(N=6)則認為擔任通譯,可以參加衛生所的培訓,是讓她們想成為通譯

的原因。持中立原因者共 13 位,僅將通譯一職視為工作的選擇之一。在消極原

因方面,至少有 3 位受訪者在被問到「為何想成為通譯」時,雖然沒有特別提到

小孩或家庭的顧慮,但在訪談的過程中,曾表示是因為家庭因素,選擇了通譯一

職,而不是其他的工作。就業原因分析可見圖十四。

14 13
12
9 想幫助同鄉
10
學習機會
8
6 由志工轉任
6
工作機會
4 3
2 配合家庭需求
2
0
積極 中立 消極

圖十四 通譯就業原因分析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積極原因一:服務同鄉

9 位(N=30)通譯表示,選擇在衛生所服務,是因為想幫助其他同鄉姊妹。其中受

訪者 L、X 和 V 都有明白提到,對於當初剛來台灣時遇到的困境還記憶猶新,很

能體會新移民剛到台灣時的心境,因此想要在衛生所幫助同鄉解決困難。

(對話 1)(L)
問 您為什麼想來衛生所幫忙?
答 因為我覺得,幫忙也是一個心得的。之前我很早很早以前來,對中文
72
有點困難。我想說現在有這個機會,然後我就出來幫忙姐妹們。

(對話 2)(X)
問 您最喜歡這份工作的哪一點呢?
答 因為我感覺,可以服務,就很開心。因為有些……像我剛過來,我很
需要別人來服務我,然後都沒有。要問什麼,也不知道問誰,會不會
怎麼講。那現在你知道,像她們剛剛過來,有一些方面困難,你知道
要問,她們才講出來。因為她本來,她們有一些都不會講啊,她們都
用比的,所以我感覺,有的情況,我了解,所以我就自動問她們。

(對話 3)(V)
答 因為,我,因為之前,我來的時候,有時候不會啊,都沒人幫忙,所
以現在我都有這份工作的時候,我就去說,有人需要幫忙,我就去幫
忙。
問 喔,很好很好。
答 因為,我們……將心比心。

積極原因二:學習機會

受訪者 R 與 AE 認為認為,出來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學習的機會。另外 4 位(N=30)

通譯則認為,衛生所開辦的訓練課程,學習的都是與育兒相關的知識,也許有機

會應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對話 4)(R)
問 是誰告訴你(衛生所需要通譯)的?
答 是,就這邊的姊姊們。我是,這邊也有人之前做過。好像她們說,她
們說,那時候就不做吧!就問我要不要去做。然後說,好。對啊,就
學學,經驗啦!

(對話 5)(O)
問 您當初為什麼會想到要來衛生所服務呢?
答 沒有想到有這個服務。
問 沒有想到嗎?
答 對,沒有想到。只有想…學語言嘛,想…學,對自己有幫助,管教小
孩嘛。

73
中立原因:通譯就是一份工作

被問到「為何想來衛生所當通譯」時,有 13 位(N=30)受訪者沒有提供什麼特別

的原因,只表示透過人脈介紹、得知衛生所有通譯一職後,想要試試看是否能得

到這份工作。其中最明顯者為受訪者 P。P 來台之後,一直持續在工作;在補校

老師介紹通譯一職之前,正好失業,所以對受訪者 P 而言,通譯一職就是脫離失

業狀態的選擇之一。

(對話 6)(P)
問 當初為什麼會想到說要去衛生所幫忙呢?
答 因為我,我,沒有工作啦!
問 那是怎麼知道衛生所需要通譯呢?
答 因為我是讀,讀那個網溪國小那邊嘛!讀書啊,對。我剛剛好那邊沒
有工作了嘛,失業了,然後就老師,主任……剛剛好衛生所的主任去
找老師,她想要翻譯、通譯人員,然後老師,就剛好介紹我去。

消極原因:配合家庭需求

3 位(N=30)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曾提到因為家中幼兒年紀尚小,還需要長時間

照顧。通譯一職因為工作時間短,較符合她們需要照顧家庭的需求。因此這 3

位受訪者表示,她們選擇成為通譯,而非從事其他正職工作。

(對話 7)(AD)
答 我以前做的時候,因為我想帶小孩子,所以我沒有去外面找那個正常
工作來做。所以我就想說,啊,這邊時數少,又可以帶小孩,所以我
就想說,好吧,那就做做看。

訪問結果顯示,30 位受訪者中,43%認為通譯一職是工作選擇之一。36%的受訪

者擔任通譯的原因,是想服務同鄉姊妹或他人。另有 20%的受訪者,將通譯一職

視為學習機會。其中 10%的受訪者表示,與其他工作選擇相比,通譯一職因為工

74
作時間短,符合她們照顧家庭的需求,因此選擇擔任通譯而不是從事其他工作。

4.3.2 通譯的中文能力
通譯的中文能力

少數通譯在來台灣前,已經有學習中文的經驗。可能是請家教學習,或是自己自

修,或在母國工作時,有機會用到中文,因此略有接觸。來台灣之後,除 4 位廣

東華僑之外,18 位通譯完成國小程度的成人識字課程,6 位通譯持續就讀國中或

國中以上課程,2 位通譯尚未完成小學識字課程。4 位廣東華僑中,有 2 位亦在

台灣完成國小程度中文課程,另外 2 位則沒有在台灣的學校教育體制中學習中

文。通譯在台灣補校體制的教育程度分部可參考圖十五。

20 18
18
16
14
12 非華僑
10
8 6 華僑
6
4 2 2 2
2
0








圖十五 通譯在台補校體制教育程度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通譯的聽、說能力,都足以與研究者進行對談,少數時候需要研究者進一步解釋

問題。在表達自己的意見時,偶爾會因為發音上的誤差,造成研究者的誤解;但

是在反覆確認之後,通譯通常都能清楚完整地用中文表達自己的意思。閱讀方

面,29 位通譯都能夠自行閱讀「深度訪談同意書」
,有時需要研究者幫忙解釋某

個字或詞的意思。在閱讀上感到困難、需要用聽的才能理解同意書內容者,即尚
75
未完成國小識字教育的受訪者 S。研究者後來進一步追問,才得知該通譯並未完

成國小補校教育,但是因為個性喜歡與人互動、聊天,因此雖然閱讀能力較有限,

但聽、說能力俱佳。

(對話 8)(S)
答 因為我很多……怎麼講,因為我比較愛講話,所以就會碰到人就講講
講。有可能多溝通。對,所以就會講。
問 所以您自己講比較多?
答 對,話多。
問 所以就是,看會比較不行?
答 對。

4.3.3 職前訓練/考試
職前訓練 考試

各衛生所選出通譯後,呈報衛生局,讓通譯參加新北市衛生局舉辦的訓練課程。

衛生局依國健局發布之作業準則與訓練教材,規畫通譯培訓課程。課程規劃如下

(可參考附件四):

初階培訓

分為嬰幼兒保健、孕產婦保健、疾病與就醫、飲食與營養、運動與休閒五大項目。

再分為 12 小時一般課程(例如,醫療院所作業說明)與 20 小時專業課程(例如,嬰

幼兒、孕產婦保健)。課程結束後,學員須接受測驗,平均成績達 80 分以上才算

通過。

進階培訓

通過初階培訓考試合格者,才可參加進階培訓。課程共 30 小時,以期增進通譯

之通譯技巧與智能,提昇服務品質。授課內容包括進階華語、翻譯工具介紹、口

筆譯技巧、助人同理心技巧與演練、社會福利及生活資訊介紹等。

課程結束通過考試之後,衛生局會核發證書,載明通譯所上之課程名稱與時數。

受訪通譯皆表示,課程可滿足工作實際需求。5 位(N=30)通譯除了上衛生局的培

76
訓課程之外,也參加其他機構的通譯培訓課程;有些與醫療相關,有些則是其他

領域的通譯。如受訪者 E 事先參加過民間團體的相關課程、獲頒證書後,才前

往衛生所報名成為衛生所通譯。另外,受訪者 O 為進一步充實自己,也會盡量

參與各種通譯相關課程。

(對話 9)(E)
問 在來這邊,開始上班之前,有先去上過什麼課嗎?
答 有,有。我上過那個通譯人員,就是另外……ㄕㄤ ㄇㄨˋ基金會6那
個天主教,它有辦給我們,就是上通譯人員。所以我啊,那時候我來
這邊啊,我就書給她(衛生所護理長),她才接受我。如果沒有證書,
通譯人員……可能她還要考慮一下。

(對話 10)(O)
答 有時候每年,它有什麼新奇啊,新的,我們應該來學習。所以我就是
去。啊去去……我,我不是為,要這個證明書,我要為了解,我們增
加我們知識。這也,有就有,沒有就也……我不會,為什麼我上課沒
有這個。啊這個也一樣。我自己去,這不是在衛生局的,另外的。我
有認識的……婦女會7。然後就我……報名去上課。這個專業法律的,
在新竹。

4.3.4 在職訓練

每年衛生局舉辦在職訓練,一年一到兩次。衛生局會通知各衛生所開課相關資

訊,衛生所再通知通譯前往參加。課程內容包括幼兒居家安全、一般防災知識等

等,與職前訓練內容略有不同。在實際訪談後發現,在職訓練課程不具強制性,

通譯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參加。除了 2 位年資在半年以下、尚未收到在職訓練通知

的通譯之外,9 位通譯強調在職訓練「一定」要參加。18 位通譯表示,有時間才

會參加在職訓練;其中有 3 位(N=18)通譯曾因私人或工作因素,沒有參加在職訓

練。1 位則因認為在職訓練對於實際工作幫助不大,參加過一次之後就無意再回

去受訓。通譯對在職訓練的觀感可參考圖十六。

6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
7
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77
20 18

15
9 在職訓練人數
10
曾缺席人數
5 2 3
1
0










圖十六 通譯對在職訓練的觀感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對於在職訓練課程的實用性,多數通譯沒有明顯感受在職訓練課程對於工作是否

有所助益。感受較強烈者,分別以受訪者 AD 與 K 為代表。受訪者 AD 認為,

在職訓練與職前訓練內容大同小異,因此沒有參加的必要。受訪者 K 則認為,

在職訓練課程內容難度較高,因此即使主題與職前課程相同,仍然覺得獲益良多。

(對話 11)(AD)
問 開始上班以後,像這種需要回去上課的次數多嗎?
答 那時候上班完再上一次,我們上完第二次覺得說,內容差不多一樣,
然後我們有一些已經就是在工作的時候,都已經有接觸、有經驗,所
以就覺得沒什麼,然後就建議說不要再上了。
問 那時候你們是跟衛生局的人反應嗎?
答 對。
問 所以進階課上完之後,就沒有再回去了?
答 對。

(對話 12)(K)
問 每次上課的內容都一樣嗎?
答 沒有,不太一樣,越來好像越深一點
問 越來越深是不是?

78
答 對,越來好像越深一點。我們覺得很好。
問 覺得很好是因為說……?為什麼會覺得這樣很好?
答 因為這樣好像給我們那個經驗啊,自己更可以……照顧……意外,還
有照顧自己,比較重要這樣。還幫忙別人。

4.3.5 通譯的工作內容
通譯的工作內容

國民健康局制定本計畫之初,即詳列通譯之工作內容與功能。通譯應在門診協助

新移民嬰幼兒的預防接種、填寫相關表單,並進行電話訪問,或是負責預防接種

與個案管理資料的登錄。門診以外的時間,則協助公衛護士進行新移民家庭訪

問,或支援其他與外籍配偶相關的活動。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的職責與角色詳

列如表十四(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7):

表十四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功能與角色
功能(職責
功能 職責)
職責 角色
一 協助衛生所辦理健兒門診/預防接種工作
協助衛生所辦理健兒門診 預防接種工作
1. 協助外籍配偶填寫健兒門診/預防接種之資料 協助者
2. 協助引導健兒門診/預防接種流程之完成 協助者
3. 協助教導外籍配偶測量又兒身高、體重 翻譯者/傳達訊息者
4. 辦理外籍配偶於健兒門診/預防接種診間口譯 傳達訊息者/溝通者
衛生教育
發展遲緩兒
5. 以電話協助追蹤未按時健診/預防接種之外籍配 傳達訊息者/溝通者
偶所生嬰幼兒
6. 提供電話諮詢服務 傳達訊息者/溝通者
二 協助衛生所生育保健門診工作
1. 協助外籍配偶填寫門診資料 協助者
2. 協助辦理外籍配偶產前(後)門診診間口譯 翻譯者
3. 提供外籍孕婦產前(後)電話衛教/諮詢服務 傳達訊息者/諮詢者
4. 以電話協助追蹤未按時產檢(產前/產後)之外籍配 傳達訊息者/溝通者

5. 以電話追蹤外籍配偶實施避孕、子宮頸抹片、乳 傳達訊息者/溝通者
癌篩檢情況
三 協助衛生所辦理外籍配偶家戶個案管理

79
1. 協助追蹤未按時健診/預防接種之外籍配偶所生 傳達訊息者/溝通者
之嬰幼兒
2. 協助追蹤未按時產檢(產前/產後)之外籍配偶 傳達訊息者/溝通者
3. 陪同公衛護士訪視外籍配偶新婚或懷孕、產後、 翻譯者
嬰幼兒個案
4. 協助外籍配偶生育/產前補助情況 傳達訊息者/溝通者
5. 協助對新入國未成年外籍配偶提供避孕服務 傳達訊息者/溝通者
四 協助翻譯外籍配偶健康管理相關資料 翻譯者
1. 醫療保健衛生教育資料
2. 預防接種資料登錄
3. 個案管理記錄
五 協助辦理與外籍配偶相關活動之翻譯工作 翻譯者
1. 園遊會
2. 研習會
3. 衛教宣導活動
4. 母親會
六 協助發現外籍配偶亦常現象並轉介就醫矯治 轉介服務者/問題發
轉介服務者 問題發
現者
七 協助完成健康問卷調查及資訊傳達 傳達訊息者/溝通者
傳達訊息者 溝通者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實際訪問通譯之後發現,因為各衛生所業務的差異,上述各項事務,通譯不一定

每項會做到;即使都有做到,比重也會有差異。例如有的通譯比較常協助門診,

有的通譯比較常進行電話訪問。通譯實際的工作內容,由各衛生所通譯業務承辦

人分配指派。在衛生所門診時間內,包括協助健兒/衛教活動、電話訪問、家庭

訪問、陪同看診,與其他工作。在衛生所門診時間以外的工作,包括協助新移民

健康檢查、老人健康檢查和國小預防針注射。

協助健兒/衛教活動

除受訪者 AC 與 AD 外,通譯工作的重心都是協助健兒/預防注射門診。實際工

作內容包括幫小孩量身高體重、頭圍,在護士施打預防針時,協助安撫小孩,以

及幫助外籍配偶填寫表單,包括健康手冊、早期療育通報單等。有些通譯亦會評
80
估幼兒發展情形。

與幼兒衛教相關的工作,還包括翻譯新移民母國語言的兒童健康手冊。1/3(N=30)

的通譯表示,因為有些新移民在生下小孩後,將小孩帶回母國,由娘家親人撫養。

後來帶回台灣之後,帶回來的兒童健康手冊,是新移民媽媽的母語。當新移民帶

著健康手冊至衛生所打預防針時,通譯就需翻譯其中內容,告知護士,哪一種針

劑已打、哪一種針劑未打。

(對話 13)(Z)
問 有沒有遇過外籍媽媽自己帶小朋友來看醫生,您需要跟著進診間,幫
媽媽和醫生溝通?
答 有啊,有啊,之前都有,都有。那還有她們有一些,不是說……不是
有一些,生小孩生完了,抱回我們越南的國家,給她母親帶。小孩已
經三四歲才抱回來,去讀書。那種情況,她帶回來的那本,小朋友的
健康手冊,裡面寫的密密集集都是越文。這裡沒有人看得懂。我需要
說,幫她們每一項一項翻過來說,她已經打了德國麻疹啦、B 型肝炎
啦,三合一這樣。也很多。

電話訪問

通譯在門診時間的另一項例行工作,就是以電話訪問的方式,詢問新移民配偶近

況。各區區公所會定期將區內新入住的新移民資料,發給衛生所。衛生所通譯會

致電詢問新移民適應的情形,其中重要項目包括新移民配偶最近是否有懷孕的打

算、是否了解相關避孕知識、通知健康檢查的日期並詢問其參加意願。對已生小

孩的新移民,則提醒應定期帶小孩至衛生所打預防針、評估發展進度。完成訪問

之後,通譯還需將訪問結果輸入電腦中建檔。

(對話 14)(Q)
答 有時候,衛生所會叫我們打電話去。越南人剛過來,打電話去訪問一
下、關心一下,這樣子。看她們生活怎麼樣啊,有沒有習慣啊。有沒
有、要不要打算懷孕還什麼。

81
家庭訪問

通譯另一項工作,即陪同公衛護士進行家訪。公衛護士進行家庭訪問時間,不一

定正好是通譯的值班時間,因此有時通譯需額外撥出時間陪同家訪。或是有衛生

所會將家訪工作完全交給有經驗的通譯,讓通譯獨立完成家庭訪視。資歷已有五

年的受訪者 Z 表示,需要陪同護士進行家訪的次數,近年有減少的趨勢。

(對話 15)(F)
問 你們8剛剛有提到說去做家訪,做家訪的時候,也是承辦人會跟你們
說,欸,我這禮拜星期幾可能要去,那你們有沒有空,這樣嗎?
答 一開始她們會陪我們出去啊。我們會了,我們就兩個一起去就好。
問 就等於說如果你們兩個都在,她們這邊就不會再請護士,就你們兩個
去就好?
答 一開始……她們業務也很忙。然後就是,每個月的案進來,我們也會
啊,看路、資料填,應該填,我都會填啊。一開始她們也是陪我們出
去的啊。那教我們要怎麼做、怎麼問啊。
問 熟練之後,就放你們兩個自己去了?
答 嗯。

(對話 16)(Z)
問 外籍很少家訪?意思是說,護士很少去有外籍媽媽的家庭嗎?
答 因為我們打電話都通了啊。有一些說打電話不通,不通那護士才去家
訪。去那邊,有時候也遇到她拒絕,她不要訪,她說不需要任何的什
麼幫助,因為她沒有甚麼問題。
問 所以現在出訪的機會比較少了?
答 以前很多,現在很少。

陪同看診

訪談中請通譯描述工作內容時,通譯通常都不會提到是否需陪同看診一事。往往

需特別細問之後,通譯才會提到工作中,的確需要陪同新移民看診、口譯。細查

之後,發現陪同看診一事出現的頻率並不高。除 2 位資歷不滿半年的受訪者外,

8
該衛生所有兩名通譯員。受訪時,兩名通譯員皆在場
82
27 位通譯(N=30)都表示,需要陪同看診的情況「沒遇過」、「很少」、「比較少」;

只有受訪者 Y 表示「蠻多的」
。如果新移民有家人陪同前來衛生所,通譯通常就

不會陪同看診。或是前來看診的新移民,中文聽說能力都足以應對問診對答時,

通譯亦不會跟診。不過,受訪者 R 表示,新移民本人表示聽得懂,不一定是真

懂,她還是要跟進診間,視情況幫忙雙方翻譯。受訪者 Q 則表示,有時新移民

聽得懂,但不一定會用中文表達,所以她還是會陪同新移民看診,再視情況選擇

性地翻譯新移民不瞭解的部分。

(對話 17)(R)
問 有沒有遇過一種情況,就是媽媽帶小朋友來看醫生,但是媽媽中文還
沒有講得很好,可能需要你跟著進診間去翻譯的,有沒有這種情況?
答 啊……這個的話,好像,偶爾啦。也不算是常見。
問 通常是什麼樣情況,會需要這樣子?
答 就是,小朋友生病,或是什麼事情。然後她又就是,剛來的話,她有
點不懂,就是,如果……可是大部分的話,你問她們:
「他們這樣講,
你聽得懂嗎?」她們都會點頭,就是聽得懂。對啊。可是真正的聽得
懂,是不知道。
問 那你會在旁邊跟著確認說,她真的聽懂嗎?
答 嗯。可是我就是在旁邊,還是會用我們的母語,跟她說。

(對話 18)(Q)
問 有沒有遇到說,就是媽媽比如說,媽媽自己身體不舒服,或是小朋友
身體不舒服,然後帶著來看醫生的。可是可能中文沒那麼好,所以你
要跟著進診間去幫她們和醫生翻譯的?
答 有有有。
問 這種狀況常發生嗎?
答 嗯,大概……機率比較少啦!完全不懂的人比較少。
問 對,但是你還是會跟著……
答 對對。要跟她們。因為有時候醫生講,她聽不懂,她講,不一定……
中文不太流,醫生聽不懂。醫生講給她聽,她聽不懂,這樣。我們要
換一下。看哪些她可以懂,她就……沒有辦法懂,我們就會,幫她轉
譯一下。

83
新移民對於陪同看診的需求,亦可能隨時間與經驗的累積而改變。唯一表示陪同

看診機會算多的受訪者 Y 進一步解釋,需要翻譯服務的常是新手媽媽,且她們

需要翻譯的情境可能不限於醫師問診,有時跟櫃台小姐的互動都需要翻譯才能進

行。資歷已有五年的受訪者 Z 表示,有些新移民可能剛來、或生第一胎時,因

為語言能力和經驗都不足,所以比較需要通譯翻譯。但是來台時間較久、或生第

二、三胎時,因為語言能力與經驗都已增長,因此不需要通譯陪同看診。

(對話 19)(Y)
問 您在這一整天幫忙的情況中,有沒有需要跟著進診間?
答 要,還是要。
問 這種情況多嗎?
答 蠻多的。新手媽媽都很多。
問 那您自己估計,每個星期三來,大概會遇到幾次這種需要跟著進診間
的?
答 有時候好幾次,有時候……不一定啦。
問 大部分的情況都是新手媽媽帶小朋友來看病嗎?
答 有的就是櫃檯小姐跟她講什麼,她都聽不懂。然後她有很多問題要
問,例如說小孩吃奶一直吐,或是什麼。
問 她們會直接來這裡問?
答 會,會。她們有什麼問題,或是有什麼,都會來這裡問。

(對話 20)(Z)
問 所以說剛來,或是生第一胎的,都一定會有家人陪著就對了。所以會
需要你幫忙翻譯,或是解釋的情況,多嗎?
答 很少,現在很少。以前比較多。幾年前,三四年前,政府還沒辦一些
說,要上課或是怎樣的,就比較多。那現在外籍新娘一入境台灣,就
馬上可以去上課,去學校上那個外籍新娘的,那個什麼晚上,補校的
那種。那她們就是一過來,就差不多多多少少,國語都可以啦,所以
不需要。

在衛生所內其他工作

實際詢問過通譯之後,會發現五成(N=30)通譯除了國健局列出的工作項目外,還
84
會協助老年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受訪者 AC。一週兩次的值班時間中,AC

固定一天協助預防注射,一天協助老人健檢,因為陪同老人來的常是外籍看護,

衛生所也須借重通譯的能力才能順利溝通。通譯不會刻意區分服務對象為台灣籍

或外籍,例如在預注診服務時,對於帶幼兒來打針的媽媽一律一視同仁,按照她

們到達衛生所的順序服務,不會只服務新移民媽媽。

另一較特殊的例子是受訪者 AD。她在衛生所的工作內容雖然與新移民相關,但

是以電話訪問、建檔為主,平常值班時間不會待在門診。

(對話 21)(Y)
問 那像星期三七點多就來,一直到差不多十二點,差不多五個小時裡
面,大概都要做哪些事情?
答 來的時候就坐在櫃檯前面,填那個資料,有沒有?啊幫一些阿公阿
嬤,有時候阿嬤她們不會寫,就幫她寫。差不多九點多,志工媽媽她
們就來了,我就進來幫小朋友量身高體重啊,填一些資料等等的啊,
有時候把外面的一些那個,整理,有沒有。
問 阿公阿嬤是台灣人嗎?
答 對。

(對話 22)(X)
問 沒有別的(服務項目)嗎?
答 有啊。剛剛來服務,就不太懂,所以在這邊就,看哪些我們需要服務。
不論是台灣人還是越南人,看需要我們就服務。看老人家,他要進來,
門要開,還是什麼,我們要幫忙。然後他們需要喝水,還是什麼,我
們要幫他倒水。然後小朋友來,我們就量那個身高、體重。有些我們
可以幫忙……她們要揹著(小孩)回去,我們也幫忙包小孩。……我們
在這邊服務也是主動啦,不用等到別人叫我們來幫忙什麼。你看到什
麼可以,就幫忙。不要越幫越忙就好。

衛生所門診以外的工作

衛生所每年會舉辦新移民健康檢查、老人健康檢查或國小預防針注射等活動。通

譯一定需要支援的活動是新移民健康檢查。新移民健康檢查,通常由通譯致電新

85
移民,通知檢查時間,提醒新移民參加。另外兩項工作,衛生所傳達活動時間讓

通譯知道,通譯若有空,可以自願前往協助。

(對話 23)(AD)
答 然後現在像我們每年都有新移民健康檢查,那些我都要去幫忙。
問 像這種健康檢查,是會在衛生所辦,還是在……
答 在外場,在外面。

(對話 24)(K)
答 有時候好像去外面老人健檢,有需要啊,星期六、星期天啊,我們要
出去,這樣。
問 你說像周末這種健檢的活動,它是會常常有嗎?
答 年年都有啊。對啊。有需要我們就幫忙。

(對話 25)(R)固定星期四值班)
答 就是在,去學校打預防針。
問 那這個去學校的時間,也是每個禮拜四嗎?
答 不一定。

4.3.6 通譯工作時間
通譯工作時間
固定配合與新移民相關門診時間

通譯在門診服務,固定需簽到、簽退以便計算時數。一半以上(N=30)通譯每週固

定至衛生所服務至少一次,一次 3 到 4 小時。因為新移民來衛生所的需求,以幼

兒預防針注射最大。大部分通譯的服務時間,一定有一次固定配合預防注射門

診。有些衛生所會考慮通譯個人的狀況,在時間安排上較有彈性。

(對話 26)(R)
答 因為大部分都是,衛生所這邊都是星期四,所以他們都固定星期四。
問 你說大部分是星期四是說,星期四有固定要做的事,是不是?
答 對對對,因為他們這邊,星期四是固定打疫苗的。

(對話 27)(F)
答 因為我們還要顧孩子嘛,有時候就是,彈性啦。也是會彈性,有一些。
以前就是說,我比較會選擇孩子讀整天的,就是要配合家庭、孩子的

86
上課時間。
問 這樣的話,你要來之前,會先跟承辦人講嗎?
答 承辦人她會先,欸,這個禮拜禮拜幾,你有沒有空啊?
問 她會先跟你講個大概的時間,然後你就挑,正好也有空的時間過來就
是了?
答 對。

也有些衛生所以一個月為單位,事先排定班表。因此通譯每個月需上班的日子都

不一樣。

(對話 28)(K)
答 一個月,一個月……哪個月都有排,我們看看那個日期。
問 就是她,比如一個月之前會告訴你說,下個月什麼時候要來?
答 對對對。好像這個月已經二十幾號了嘛,大概二十六,還是二十八,
已經發表出來了。

除衛生所通譯一職,還有在做正職的通譯中,至少有 4 位(N=8)會將休假安排在

預防注射門診時間,以便前往衛生所協助。例如受訪者 B 另有正職工作,但她

服務的衛生所的預注門診時間為星期三上午,因此她每星期三早上會請假到衛生

所協助預注門診。

(對話 29)(B)
問 您另外一份工作,是正職嗎?我說的正職,可能就是需要禮拜一到禮
拜五,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都要人在那邊。
答 對對對。
問 那所以,是去之前就有跟老闆解釋?
答 對,我禮拜三都會請假半天。
問 所以,是去之前就有跟老闆講好這件事情了?
答 有,對。

固定班表以外的時間

除每週固定一天協助預注門診外,有 5 位通譯(N=30)有時會應衛生所需求,增加

87
一次服務時間。額外增加的服務時間,有時是為配合其他時間的預注門診,或其

他外籍配偶看診人數較多的門診,或是支援衛生所舉辦的活動。

(對話 30)(I 固定星期一協助預注門診)


問 現在您在這邊,除了禮拜一會來以外,如果要來第二次的話……?
答 都不一定啦。他們有時候禮拜六啊,是像我們新移民要做健康檢查,
要來這邊幫忙。不一定。

(對話 31)(L 固定星期三協助預注門診)


答 還有有的時候星期一是看婦科啊,也是有很多外籍啊。
問 所以有時候你也會星期一來?
答 對,不一定。

(對話 32)(Y 固定服務時間為週一、週三)


問 那那個健康檢查,是她們會來衛生所這邊做?
答 ㄏㄟˇ。她們會來,會固定說,譬如說禮拜二或是禮拜三,她們就全
部會來。
問 所以上個月9你就會改成禮拜二跟禮拜三在這裡?
答 沒有,還是……譬如說禮拜二,她們固定說禮拜二,外籍新娘全部來
嘛。啊我一樣是禮拜一、禮拜三來,只是多禮拜二。

在通譯值班時間以外,如果有新移民至衛生所,有時衛生所也會連絡通譯,請通

譯在電話上進行翻譯或解釋,或請通譯額外跑一趟衛生所。但是這種情況不常見。

(對話 33)(X)
問 如果你不在場,正好有新移民媽媽來,跟醫生又講不通,那怎麼辦呢?
X 有時我在家,他們(衛生所人員)就打電話說,
『欸,有一個越南來的,
然後他們講什麼都聽不懂。你趕快啊,聽電話,你跟她……』她就用
電話來跟我講。這樣剛好我在家。

(對話 34)(Z)
問 所以您是說,之前需要幫忙的媽媽比較多,所以在一樓幫忙填表什麼
的。現在可能比較少,所以換到二樓去?
答 對。那也有時候需要的話,其實我也可以下來。或者那一天我沒有來

9
該衛生所在研究者前往訪談的上個月,舉辦新移民健康檢查
88
的話,衛生所這邊會打電話叫我說,這邊有一個案子,需要我幫忙,
我就馬上過來。

本研究統計顯示,16 位(N=30)通譯配合預防注射門診,每週服務一次;5 位通譯

會應衛生所需求,有時再增加一次門診服務時間。在固定職班時間之外,通譯有

時偶爾會以電話翻譯支援衛生所臨時出現的需求,或如果通譯正好有空,有時也

會直接前往衛生所現場協助解決問題。

4.3.7 工作時間與薪資

通譯酬勞以時薪計算。各衛生所通譯每次上班,皆須簽到、簽退,計算工作時數。

衛生所通譯業務承辦人每月計算時數,將應領金額呈報衛生局。擔任通譯第一年

時薪 200 元,一年以上 300 元。國健局規定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7),

一個衛生所在通譯費用支出上,一年不可超過 64,000 元。亦即,若一個衛生所

有一位年資超過一年的通譯,則該通譯每個月的服務時數,如果超過 17.8 個小

時以上,超出的時數都無法支薪。實際訪問過通譯後,發現在工作時間與薪資方

面,最常見有三個問題:第一是薪資總額上限,第二是無法支薪的服務時間,第

三是發薪時間拖太久。

薪資總額上限

國健局在 2006 到 2007 年、計畫初始期間,沒有對通譯服務時數或薪資設定上限。

因此從 2006 年就開始服務的通譯,對後來服務時間受薪資限制大感不滿。通譯

普遍認為,這份工作時薪高,但是薪資總額過低,吸引力不敵一般的正職工作。

1/4(N=30)的受訪者除通譯之外,另有正職工作;另外 1/4 的受訪者則表示,可能

為了正職而放棄衛生所的工作。通譯對於衛生所工作與其他正職比教的觀感,可

以參考圖十七。此外,也有通譯聽說其他新移民因為薪水過低,而辭去通譯、改

找正職的先例。

89
10 9
9 8
8 7
7 6
6
5 人數
4
3
2
1
0







圖十七 通譯與正職工作的比較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對話 35)(Z 服務年資五年)


問 以您在這裡工作的時間來講,您覺得這個酬勞是合理的嗎?
答 合理是合理,但是我們……不只是我啦,很多……我們淡水、三重、
泰山、林口,都常常上課,上課都認識,變好朋友,有事會連絡。那
她們說,時數太少。以前我們是 32 個小時欸,現在這樣,減掉一半,
只剩 16(小時)。

(對話 36)(Q)
答 如果我找到別份工作…如果每個月這樣,我沒辦法這裡(衛生所)做。
因為這裡薪水很少啊。

(對話 37)(W)
問 您有認識之前有來(衛生所)幫忙,可是後來辭掉的嗎?
答 有有。
問 那您知不知道她們後來辭掉的原因,大概是什麼?
答 就是因為這個工作,就是說,沒有很多錢。因為你想……也不算啦!
就是說,你一個月只做個兩天啊,對不對?然後兩天,一天就一千二
嘛,兩天兩千四。如果一般的人說,為了這個錢來上班的話,她沒辦
法。所以她需要生活的話,她需要工作更多的錢,去賺更多。

90
無償工作時數

因為通譯薪資總額有限,可支薪的總服務時數也受到限制。如果衛生所需要通譯

的時間,多過可支薪的總服務時數,通譯就需以志工身分,無償支援衛生所活動。

在門診服務時,通譯簽到、簽退的時間,不一定就是通譯實際工作的時數。門診

時間以外,例如辦在周末的特殊活動,則通譯有時也會以志工身分前往幫忙。除

2 位服務不滿半年、尚無支援其他活動經驗的受訪者外,24 位通譯(N=28)表示曾

在排定的工作時間外,支援衛生所的其他活動;其中一半以上是以志工身分幫

忙。通譯在額外時間幫忙衛生所活動的情形可參考圖十八。

14 13
12 11
不曾在值班時間
10 工作
8 6 有支薪
6
4 無支薪
2
0
無加班 有加班

圖十八 通譯值班以外時間工作支薪狀況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對話 38)(Z)
答 有時候說,雖然是 16 個小時,但我來也會做 20 個小時,也這樣算,
只有 16 個小時有領錢。那另外那幾個小時就當做志工。就會這樣。
問 在這邊,你們不需要簽到,或是簽退什麼的嗎?
答 要啊,要簽哪。那簽好了,我的承辦人才寄出去衛生局,衛生局才辦
那個薪水下來給我們。但是我寫出去只能寫 16 個小時。所以不管說
我做 20 小時、30 小時,也只能寫 16 個小時。

(對話 39)(Y 固定星期一、三值班)


答 譬如說禮拜二,她們固定說禮拜二,外籍新娘全部來嘛。啊我一樣是
禮拜一、禮拜三來,只是多禮拜二。
問 喔,OK。
91
答 可是沒錢啊。
問 所以就是禮拜二,這個等於說,需要健康檢查的時候,就會多禮拜二
一天?
答 對,沒錢啊。

(對話 40)(C 固定星期三值班)


答 它都固定都有規定說,禮拜三是健兒門診。啊如果有多一兩天,那個,
有時候禮拜二話、禮拜四,我們有多打那個流感,還是日本腦炎哪,
就是,比較多的時候,衛生所會叫我們,算當志工。

受訪者 AD 告知,額外的無償工作時數,衛生局在年底結算各衛生所的服務總時

數時,若發現有某些衛生所服務時數較少,撥定的通譯費有剩餘,就會將多餘的

款項,轉給其他工作超過時數上限的通譯。但是因為剩餘款項的數字,需等到年

底才會知道,因此受訪者 AD 在年中進行活動時,仍然會因為不想冒做白工的風

險,而盡量減少無償工作的時數。

(對話 41)(AD)
問 那支援這種活動,算是額外工作的時數嗎?
答 對。其實,怎麼說……它是在範圍內啦。因為我們這個它有時數的規
定,如果超過時數之後,它要到年底才可能看說,看你上多少,再補
給你那個時數。
問 所以這些額外的時數都是年底才會付錢給你?
答 對。通常都是她們到年底才能核銷。因為她們到年底才知道說,還剩
多少時數可以給我們,這樣。

延遲付款時間

通譯薪水需每月核報,但是幾乎無人可以當月就領到薪資。除 2 位資歷尚淺、還

未領薪的通譯之外,通譯領薪時間往往會延遲兩三個月,或有通譯一次領兩三個

月的薪水。少數通譯則表示「忘記了」或「沒注意」領薪時間。延遲發薪一事,

2 位通譯認為造成困擾,也讓其他有潛力成為通譯的新移民卻步。受訪者 AD 曾

因為延遲發薪,萌生離職的念頭,後來是衛生所承辦人協助解決此事,她才願意

92
繼續做下去。受訪者 O 也發現,延遲付款加上薪資總額不高,使其他新移民選

擇成為通譯的意願也不高。

(對話 42)(AD)
問 他們支付的時間,是每個月結嗎?
答 是每個月結,可是我覺得領錢很久。
問 領錢要等很久?
答 對對對。因為我們要申請,申請完之後……這邊要寫單子申請,那送
到局後,局好像又要等什麼……反正,比如說我一月的薪資申請出
來,我大概可能三月才領得到。
問 所以會遲至少兩個月?
答 對,兩個月。所以現在我這邊是有一個可以預付啦,就是衛生所先支
出給我,啊之後它那邊匯款過來,就直接給衛生所。因為那時候我想
說,喔,好久喔。因為一般如果是說,人家需要這個錢來維持、吃飯
之類的,可能就沒辦法做。那那次我有跟承辦人講一下說,啊,太久
了啦。那有時候我就覺得說,啊,我不想做了啦。對。啊然後後來她
就說,不要啦,然後後來就問我們衛生所主管之後,說可以有這種項
目,所以後來就幫我支付。我就覺得,喔,這樣就可以接受。對對對。

(對話 43)(O)
答 像我們三月份的,到六月份才領得到。
問 所以可能要……隔差不多三個月?
答 嗯。因為,可能有要通過哪一關、哪一關,才下來我們。所以為什麼
通譯人員,她進來這裡,她沒辦法做,繼續做。第一薪水太低,第二
薪水太慢。

但是也有通譯認為,來衛生所的目的是學習、服務,因此較不在意薪水、時數的

多寡或付款的時間。受訪者 V 即表示,在衛生所服務以學習為主,薪水不重要。

(對話 44)(V)
答 就是我們就是,沒有重要那些。因為有,我們有ㄒㄧㄢ ㄑㄩˇ,喜歡
學……
問 ㄒㄧㄢ ㄑㄩˇ什麼?
答 「興趣」學那些東西,對。就是那……薪水方面,沒有重要。

93
4.3.8 功能與角色

由國健局原本的計畫 (見表十四)可知,根據不同的服務項目,通譯應在「翻譯

者」、「協助者」、「溝通者」、「諮詢者」、「問題發現者」「轉介服務者」、「傳達訊

息者」等多重角色中轉換,有時須身兼兩種不同角色。對於自身的功能,半數受

訪者以工作內容回答,其中有 5 人回答「翻譯」或「通譯」
。另外 1/3(N=30)通譯

的答案明顯反應出受訪者不知如何表達;有些受訪者逕以「不知道」回答。其餘

通譯則答非所問。受訪者 A 是唯一以「公關」來形容自身功能的通譯。通譯對

自身功能的回答可見圖十九。

18 16
16
14
12 回答人數
10
8 6 提到「翻譯」或
4 5
6 3 「通譯」
4 1
2
0





圖十九 通譯對自身功能的描述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對話 45)(X)
問 您覺得您在衛生所,最重要的功能是什麼?
答 我,我都,去那邊有時候老人家來啊,還是阿公阿媽他們喔,需要什
麼,還是小朋友打針……我都是去那邊,有時不是做一個地方,看移
動,要看看,小朋友打針有什麼狀況,要來協助,還是什麼。這樣子,
不一定啦!

(對話 46)(W)
問 您覺得您在衛生所,最重要的功能是什麼?
答 重要的功能?就幫她們翻譯啊!
94
(對話 47)(Q)
問 您覺得您在衛生所,最重要的功能是什麼?
答 喔,我們喔?不知道呢。去那邊,有什麼,不知道什麼……我們都不
了解,那負責的人,叫我幫什麼,我就幫什麼。

(對話 48)(L)
問 您自己覺得您在衛生所,最重要的功能是什麼?
答 是可以學習很多啊,是外面學不到的。

(對話 49)(A)
問 您自己覺得,您在衛生所,最重要的功能是什麼呢?
答 最重要的功能喔……應該,有一點當公關吧!
問 公關嗎?怎麼說?
答 怎麼說啊……啊就是,有有有時候,比如說有什麼活動啊,啊就可以
跟同鄉她們講,這樣子啊。就叫她們來做,比如說健康檢查啊,什麼
啊,這樣子。對,嗯,然後可以,就是可以幫助啦!

接在功能之後的角色定位的問題,仍有半數通譯會以工作內容回答,其中 3 人

。與功能題相似,1/3 的答案反應出通譯不知如何
(N=30)答「通譯」或「翻譯員」

表達;有些受訪者也以「不知道」回答。受訪者 A 與 G 則都以「志工」形容自

身角色。通譯對自身角色的描述情形可參考圖二十。

14 12
12
10 回答人數
8 6
5
6 3 「通譯員」或「翻
4 2
0 0 譯員」
2
0




圖二十 通譯對自身角色的描述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5
(對話 50)(A)
問 您覺得您在衛生所,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呢?
答 扮演……志工。

若以通譯實際的工作,觀察通譯在不同工作時,所扮演的角色,則可發現,通譯

最常做的是「量身高體重」,其次是「協助預防注射門診」,第三是「翻譯」。對

照國民健康局原本對通譯角色的期待,通譯最常辦演的角色應是「協助者」。表

十五為通譯常做的工作,根據通譯對「在衛生所各項工作中,哪一項是最常做

的?」一題之答案,統計各答案出現次數而成。同時亦與本研究文獻中提出通譯

的角色做一對照。

表十五 通譯實際的工作與所扮演的角色
工作項目 次數 國健局之角色分類 本研究的角色
分類
量身高體重 10 協助者 倡議者
(體溫)
協助預防注 8 協助者 倡議者
射門診
翻譯 4 翻譯者 傳聲筒/管理者
新移民相關 2 翻譯者、協助者、溝通者、諮詢者、問題 傳聲筒、管理
業務* 發現者、轉介服務者、傳達訊息者 者、倡議者
抓(安撫)小孩 2 協助者 倡議者
量血壓 2 N/A** 倡議者
填資料 2 協助者 倡議者
建檔(key 資 2 翻譯者、協助者 倡議者
料)
電訪 1 訊息傳達者、溝通者 倡議者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各項業務中,除量血壓之外,其實都算是新移民相關業務的一部分。回答「新移

民相關業」的 2 位通譯表示,每次值班,每件事都要做,無法比較哪一件較常做。

96
需要量血壓的民眾,通常是前來衛生所做老人健檢的長者,本不在通譯的工作項

目之列。但視其工作性質,與「量身高體重(體溫)」一事較相近,因此通譯在幫

忙量血壓時,應該是以「協助者」的身分幫忙。由上表可見,在一半受訪者以工

作自我定義、另一半受訪者對自身角色缺乏明確認知的情況中,她們最常做的是

「協助者」通譯的工作,最常扮演「協助者」的角色。

4.3.9 通譯對通譯工作的觀感
通譯對通譯工作的觀感

最喜歡、最不喜歡之處

通譯最喜歡這份工作的面向,以被提到的次數計算,次數最高前三者為「幫助、

認識同鄉」、「學習的機會」與「幫助別人」。六成(N=30)通譯對通譯一職沒有不

滿之處,另有 23%的受訪者表示,
「電訪被拒或被不禮貌地對待」
,是她們最不喜

歡這份工作的地方。通譯對工作好惡原因條列如下表:

表十六 通譯喜歡或不喜歡衛生所通譯工作的原因
最喜歡的地方 次數 最不喜歡的地方 次數
幫助、認識同鄉 10 沒有 18
學習的機會 8 電訪被拒、被不禮貌地對待 7
幫助別人 6 工作時數太少 2
全部 3 還好 2
喜歡小孩 2 有時被當成志工 1
工作機會 2
還好 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通譯喜歡在衛生所服務的原因,與其他問項的訪談結果一致。幫助同鄉與學習,

都是新移民選擇成為通譯的原因,也是讓通譯喜歡這份工作最重要的兩個原因。

對話 21、22 也可以看出,通譯並不認為她們服務的對象只限於新移民,只要是

來衛生所的民眾,不論國籍,她們都樂於協助;因此幫助別人也是她們喜歡衛生

97
所工作的原因之一。

對於衛生所通譯工作,大部分通譯皆無惡評。但是在電話訪問或門診服務時,遭

到不禮貌的對待,是她們工作最大的困擾。通譯打電話至新移民家時,常會先需

要與新移民的家人周旋良久,再三保證她們沒有惡意。或是新移民有家人陪同就

診時,有些家人會對通譯持不友善的態度,不願通譯主動接近家中的新移民配偶。

(對話 51)(Z)
問 是家人接的電話嗎?
答 對。有一些說,可能聽口音啦!啊有一些說,家人不放心說,給那個
太太自己聽。因為第一他怕她聽不懂,有些剛剛來。第二怕她語言說,
講不清楚。所以大部分都是家人在接。留電話都是留先生的電話。所
以我們如果第一個人接觸,都是跟先生。那他說不需要什麼協助、幫
忙,什麼都不需要。就這樣。還被罵呢,那些家人還以為我是詐騙集
團,罵得很難聽。

(對話 52)(AD)
答 她說,你說你是誰?我說淡水衛生所。那可能還好,我口音會比較好
一點。可能就是說,你聽不出來是外籍的。對對,就會這樣,因為她
們不知道這一塊說,啊,有通譯員,然後要電訪這些問題。所以她們
不知道,所以她們可能會認為說,是詐騙,這樣。

(對話 53)(V)
答 有時候就遇到就是,那一些,ㄈㄨㄛˊ ㄈㄨㄛˊ啦。
問 婆婆嗎?
答 對,就是會不給我們聊那個,跟媳婦聊天。
問 不喜歡你跟媳婦聊天就對了?
答 對,就是有時候,遇到那個……就我們那邊都,沒有啊,就沒什麼事。
因為有的她就新來,有時候她說,怕媳婦喔,人家教壞,因為我們要
提醒那個證件說,我們就在這邊工作,還有做什麼,我要來多久,還
有有生過小孩。對,她們才放心,給我們跟她聊。

98
4.3.10 工作滿意度

除讓通譯自由回答對工作的好惡之外,本研究亦使用工作滿意度問卷,調查通譯

對工作各個面向的好惡。填答者共有「非常滿意」
、「滿意」
、「普通」
、「不滿意」、

「非常不滿意」、「無法作答」六個選項。問卷回收後,「非常滿意」至「非常不

滿意」五個選項,分別訂為 5 分至 1 分;「無法作答」則訂為 0 分,且不列入平

均分數計算中。平均分數越高者,代表通譯對該面向越感到滿意。

內在滿意度

本研究問卷題項中,包含內在滿意度相關面向,即指工作本身或與工作者內心感

受相關的題項 (陳岳辰, 2006),包括積極性、責任感、變化性、道德價值、穩定

性、社會服務、權威、能力發揮、獨立性、創造性、認可、成就感、時間彈性與

兼顧家庭等十四項。扣除無法作答的情況後,通譯工作滿意度內在面向的平均值

為 4.032,略高於滿意選項分數。其中平均值最高者為「責任感」
,分數為 4.167。

最低者為「穩定性」,分數 3.74。觀察統計結果可發現,通譯對於在工作中,可

以獨自發揮能力的機會,感到最為滿意;對於工作穩定性雖不至於感到不滿,但

是相較之下是通譯對於工作感到較不滿意的面向。

表十七 通譯工作內在滿意面向統計
內在滿意面向
內在滿意面向 無法作答 平均值
積極性 0 4
責任感 0 4.167
變化性 3.33% 4.069
道德價值 0 4.133
穩定性 10% 3.74
社會服務 0 4.133
權威 16.67% 4.04
能力發揮 0 4.033
獨立性 0 3.967
創造性 3.33% 4

99
認可 0 4
成就感 3.33% 3.966
工作彈性 3.33% 4.138
兼顧家庭 0 4.067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外在滿意度

外在滿意度面向,即工作者無法控制的部分,包括社會地位─家庭、社會地位─

社區、督導─人際、督導─技巧、機構政策、報酬、工作環境、同事、工作資源、

職前訓練、在職訓練、福利與拓展人際關係等十三項。扣除無法作答的部份後,

外在滿意度平均值為 4.08,略高於內在滿意選項分數。各選項中,平均分數最高

者為「督導─人際」與「工作環境」
,分數同為 4.367。最低者則為福利,僅 3.571

分。由此可見,通譯對於承辦人對待自己的態度,還有衛生所的工作環境最感到

滿意。對於「福利」的評價雖然高於普通,但是與其他選項相較之下,是較令通

譯感到不滿的地方。

表十八 通譯工作外在滿意面向統計
外在滿意面向
外在滿意面向 無法作答 平均值
社會地位─家庭 0 4.1
社會地位─社區 6.67% 4.143
督導─人際 0 4.367
督導─技巧 3.33% 4.207
機構政策 6.67% 4.179
報酬 3.33% 3.793
工作環境 0 4.367
同事 0 4.3
工作資源 0 3.93
職前訓練 0 3.93
在職訓練 3.33% 3.897
福利 6.67% 3.571
拓展人際關係 0 4.3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整體滿意度

本研究先求得受訪通譯各自的整體滿意度後,再求得滿意度平均數,做為此次通

譯滿意度調查的整體滿意度。通譯整體滿意度平均值為 4.054,表示對於通譯工

作一職整體感到滿意。各題項的滿意度平均值則顯示,整體而言,通譯最感到滿

意的面向是「督導─人際」與「工作環境」
,分數同為 4.367;最不滿意的面向是

「福利」,為 3.571 分。

4.3.11 留任意願

訪談結果顯示,會讓通譯想要留任的因素,包括通譯自己本身的熱忱;造成不留

任的因素,則是家庭經濟需求。讓通譯想換工作但沒有付諸實行的因素,則是因

為家中幼兒還需長時間照顧。八成(N=30)受訪者都表示有意願繼續在衛生所服

務,其中 4 位表示,做通譯是興趣或是學習機會,會盡量繼續做下去。另有 3

位特別提到留任的前提是家中經濟來源無虞。兩成沒有意願繼續留任,但仍然還

未離職者則表示,小孩還在需要長時間照顧的年紀,無法從事正職;待小孩長大

後,就會開始積極尋找其他正職工作。通譯留任意願與影響因素可參考圖二十一。

30
24
25
20 回答人數
15 家庭經濟考量
10 6 幼兒照顧需求
3 4
5 2
0
有留任意願 無留任意願

圖二十一 通譯留任意願與影響因素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01
本持熱忱而有意願繼續服務者,以受訪者 L 為代表。L 選擇成為通譯的原因,就

是因為想幫助同鄉姊妹;最喜歡通譯一職的原因,也是因為可以幫助同鄉。即使

找到另一份工作之後,也仍然設法兼顧衛生所通譯工作,安排休假前往衛生所職

班。

(對話 54)(L,固定星期三早上服務)
問 您自己會有意願繼續做下去嗎?
答 要。
問 因為有些通譯跟我說,這邊服務,工作、環境什麼都很好,可是因為
時數太少,錢不太夠,所以她們有些人會跟我說,可能有找得到別的
正職的話,就還是會去做別的正職。
答 你看我現在找到正職了,我還是安排禮拜三來這裡。
問 所以還是很希望,可以做,就還是一直盡量做?
答 對啊。

新移民原本選擇成為通譯的原因,不一定能做為預測未來是否想要留任的指標。

無意留任的通譯中,受訪者 X 原本成為通譯的原因是「可服務同鄉」,AE 則是

「視其為學習機會」
。但兩人都無意留任。受訪者 X 原本極具服務熱忱,除了在

新北市衛生所服務之外,還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台北市健康中心與新北市勞工

局擔任通譯。這些工作同樣都是以服務時數計酬,且班表都不固定。因此受訪者

X 雖然有心想服務,但是因為收入不穩定,加上家庭經濟壓力,使她考慮另謀正

職。

(對話 55)(X)
答 所以我們也是希望,要有哪個地方固定一點,我們就不用跑那麼累。
有時候你做這樣一個月,你你,想想看,一個月就只有幾個小時。喔,
其他的你一直在那邊等。有時候家裡需要,小朋友要上課,要用到一
些上課,要補習,還是什麼,我們都沒辦法。所以有一些她們都不做。
她們就說,每個月就只有等幾個小時,她感覺,不夠生活。所以有時
候她還要幫忙家庭。所以我感覺……好多人都叫她來做,她們都說,
啊,不要。

102
問 就是,如果能找到正職,她們都寧可去作正職?
答 對對。每天都有工作,然後薪水有多少,她們固定生活用。
問 那您自己,不會想找個正職嗎?
答 對,我也希望。

其他考慮離職但未付諸實行的 6 位通譯中,2 位原本選擇通譯一職,是消極地受

到家中幼兒還需人照顧的影響,無法做全職工作。她們在感覺照顧幼兒的負擔漸

輕之後,慢慢開始考慮轉換正職。

(對話 56)(Q)
答 如果我找到別份工作…如果每個月這樣,我沒辦法這裡(指衛生所)
做。因為這裡薪水很少啊。
問 喔,所以您會想要繼續做下去嗎?
答 目前還在做下去。
問 目前還在做,但是剛剛好像有說,如果能找到別種的正職……
答 對啊,等小孩子大一點。

招募困難

細查影響通譯留任的因素,也可以看出衛生所在招募通譯時,會遇到的阻力。至

少六處衛生所在第一個通譯服務一段時間後,有嘗試招募第二位通譯一同協助,

但是不是找不到人,就是新來通譯做一段時間後即離職。另有兩處衛生所,通譯

無法服務或離職已長達數月至三年之久,一直找不到繼任者。社區新移民如果較

缺乏服務的意願,再加上家庭的經濟壓力,會較傾向從事正職而非排班制的通

譯。除非是家中幼兒還需要母親長時間照料,母親無法從事正職工作,才可能選

擇工作時間不長的通譯工作,當作過渡時期的兼職。

(對話 57)(AC)
問 您自己不會有這方面(家庭經濟壓力)的顧慮嗎?
答 一兩年前,有一次,衛生局就有公文下來,說要多找一個。結果我跟
護理長一起打電話去找人,結果找不到。她們都說,時數太少,然後
賺錢又那個……都說要去找正式的。所以真的是,找不到人。之前就

103
已經找過了。因為是我,剛好家裡就是有,有代工,我就不用上班。
剛好家裡有小朋友,我就幫老公照顧家庭,所以我……就是沒辦法離
開家,出去外面找工作。我就接受這個,就是這個工作。

(對話 58)(AD)
答 其實時薪很高啦,可是時數太少,變成是說,你的薪資很少。對,一
個月才四千多塊。就大部分,大家可能不太願意,這樣子。除非是說,
她想說要照顧小孩,兼一下這是小小的工作,對,那她就可以。大部
分現在小孩子,我認識的,大概都是,就是差不多大了,大家都要去
找工作。

因此受訪者 O 表示,要從事這份工作,而且還要做得長久,一定要有服務熱忱。

沒有服務熱忱,很容易因為實際條件較不優渥,而另謀工作。受訪者 O 自己在

兩處衛生所服務,擔任通譯已經三年,很了解通譯工作各方面的狀況。她自認為

做這份工作是自己的興趣,其他人如果沒有這種熱忱,很難做得長久。

(對話 59)(O)
問 那您自己還會想做下去嗎?這份工作?
答 我還想,因為這個,我的興趣。
問 喔,是興趣了?所以還很願意做下去?
答 對,所以我跟你說,就是你願意出來,你才能做下去。你沒有願意,
你就沒辦法做。

4.4 小結

根據 30 位受訪者的訪談內容和問卷調查結果,對於新北市衛生所通譯的工作概

況,可以做如下的描述:

1. 就業原因:新移民願意在衛生所擔任通譯的原因,可分為三類:使新移民積

極主動選擇通譯一職,或消極地防止通譯選擇其他工作,其餘新移民則以中

立角度看待通譯一職,視其為就業選擇之一。57%的受訪者積極主動選擇成

為通譯,認為是服務同鄉和學習的機會。10%的受訪者因為家庭因素,無法

選擇一般正職工作,只好選擇工作時數較短的通譯一職。43%的受訪者則沒

104
有明確的動機,只是把通譯一職當作工作的選擇之一。

2. 中文能力:八成通譯已完成台灣國小識字班教育,但只有 6 位持續就讀國中

與高中。其中一位非華僑且未完成國小教育的受訪者,閱讀能力明顯不及其

他通譯員,但仍能進行訪談,且表示不曾在工作上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其

他受訪者也未表示曾因中文能力不足而影響工作表現。

3. 職前訓練/測驗:通譯需接受初階、進階共 62 小時培訓。課程結束、通過測

驗後,可獲頒證書。受訪通譯皆對課程內容持正面評價。

4. 在職訓練:通譯一年有一到兩次的在職訓練機會。與職前訓練相較,課程主

題也許仍然相同,但內容略有出入。將近 2/3 的通譯認為在職訓練可以「有

時間才參加」,只有 1/3 的通譯認為在職訓練「一定要參加」。

5. 工作條件

(1) 工作內容:衛生所門診時間的工作,包括協助健兒/衛教活動、電話訪問、

家庭訪問、陪同看診,與其他工作。在衛生所門診時間以外的工作,包括

協助新移民健康檢查、老人健康檢查和國小預防針注射。

(2) 工作時間:扣除特例,通譯每週至少會配合預防注射門診,服務一次。若

需多加一次,則視衛生所需求,由承辦人排定班表。週末有時亦須支援特

殊活動,但一年通常只有兩三次。

(3) 工作時數與薪資:通譯的薪資上限,使至少近五成通譯有時需以志工的身

分服務。

6. 自我認知:不論是對於角色或功能的自我認知,半數受訪者會以工作內容自

我定義,另外一半受訪者的答案,大多顯示缺乏明確的自我認知。如果單從

通譯所做的工作觀察,通譯扮演「協助者」角色的時候最多。

7. 工作滿意度:通譯最喜歡衛生所通譯工作的原因,是可以「服務同鄉」
。六成

通譯對這份工作沒有什麼不滿的地方。對工作的整體滿意度的平均分數,顯

示通譯對整體工作評價為「滿意」
。平均得分最高者為「督導─人際」與「工

105
作環境」面向。分數最低者為「福利」。

8. 留任意願:八成通譯表示會繼續留任,兩成通譯曾經或正在考慮離職。表示

繼續留任者中,有 4 位表示通譯一職是興趣或是學習機會,因此薪資不會影

響他們是否留任的意願。另有 3 位表示,留任的前提是家中經濟來源無虞。

考慮離職者都是因為照顧小孩的責任漸輕,可以選擇從事正職工作:或是因

為家庭經濟需求,想換一份薪資較高的工作。

106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

本章針對上一章的發現進行討論,提出問題並提供建議。第一節將本研究發現與

文獻做一對照並加以討論。第二節針對研究結果,提出新北市通譯制度當前的缺

失,並在第三節提供建議。第四節提出台灣醫療通譯的長期發展目標與實踐所需

步驟,第五節提出研究限制與建議。

5.1 研究發現

5.1.1 就業原因

43%(N=30)的受訪者在選擇成為通譯時,沒有受到任何積極或消極原因的影響,

而只是聽聞有工作空缺而想爭取。此一結果與文獻一致,即多數新移民皆有投入

職場的意願 (鄭文惠, 2006)。換言之,如果當初新移民打聽到的是另一個工作機

會,則她們也有可能投入另一工作,而非成為通譯。

36%的受訪者成為通譯的原因,則是積極想幫助同鄉姊妹或他人。此原因在文獻

中並未出現,可能因為過去與新移民就業相關文獻中,未有以「新移民通譯」作

為調查主體者。受訪通譯皆為第一代新移民,對於新移民來台後可能遭遇的困

境,都曾親身經歷。因此 36%的通譯認為,能以語言能力幫助其他同鄉姊妹,免

於面臨自己初來台灣時的困境,是她們選擇成為通譯的原因。

另一積極面向的原因是「學習機會」,可能是指轉換生活經驗,也可能指衛生局

提供的職前與在職訓練機會。表示「工作即學習」的受訪者,對此並無進一步解

釋,不過對照文獻,可以進一步了解背後原因。新移民來台之初,多數生活較為

封閉,以家庭為重心;但在語言能力漸增、人際關係漸展之後,行動、經濟上的

自主權也可以逐步提高 (吳美菁, 2004)。語言能力的增加,也有助於新移民在提

升生活適應、子女教育和工作能力上的需求 (游惠茹, 2005)。因此對新移民而

107
言,在具備一定語言能力之後,走出家庭進入職場、拓展生活圈,即「實踐」學

習成果的方法之一。

衛生局開辦的訓練課程亦是新移民想成為通譯的原因,則與新移民在台灣就業市

場,面臨低人力成本困境相關。人力成本雖然可經由職業訓練提升,但職訓資訊

以中文呈現、課程不符合需求、課程並非免費、無法保障就業等因素,使新移民

參與職訓的意願偏低 (姜美如, 2008)。反觀衛生局開辦之課程,雖然還是以中文

呈現,但是課程免費提供,且內容完全針對衛生所通譯一職設計,完成課程、取

得證書即可在衛生所服務。衛生局課程排除其他職訓課程的缺點,對新移民而言

較具吸引力,因此至少有 4 位通譯是因為培訓課程,而選擇成為通譯。

受訪者面對「為何想成為衛生所通譯」一問時,沒有任何一位直接以「配合家庭

需求」做為回答。反而在後續討論到通譯一職讓人不滿之處時、是否有離職意願

時,10%(N=30)的通譯曾表示「因為家庭、照顧小孩」的需求,暫時不會離職,

因為通譯工作時數較短,且排班時間可彈性,較符合新移民照顧家庭之需求。新

移民結婚到所有孩子入學期間,新移民是否可以就業或就業類型,都受家庭支持

體系影響;在沒有支援體系的情況下,新移民大多會減少勞動市場的參與 (姜美

如, 2008),因此通譯成為兼職的選項之一。此外,表示無法選擇其他工作的 3 位

通譯,工作資歷都滿 5 年,家中最小幼兒現在都還在小學就讀。因此可推測,這

3 位受訪者在選擇成為通譯時,應該是受到家庭照顧需求影響;現在小孩年紀較

大,家庭需求造成的影響也變小,降低新移民選擇正職的阻礙。受訪者 AD 表示,

現在已經找到另一份兼職,未來想再找「正常」的工作。受訪者 Z 也表示,她

現在在衛生所工作之餘,也在上其他職訓課程,未來準備轉換跑道。因此「家庭

需求」此一因素,只能消極地阻止新移民選擇其他正職工作;一旦照顧小孩的責

任減輕,通譯就會開始考慮轉換工作。

108
5.1.2 中文能力

共 20 位受訪者已完成國小程度識字課程,其中兩位是華僑。6 位通譯持續就讀

國中,或接受國中以上教育。2 位受訪者尚未完成國小教育,另有 2 位華僑則從

未進入台灣的教育體制學習。過去文獻中的個案顯示,中文程度高低,與識字班

教育的程度,不一定成正比 (吳美菁, 2004;顏錦珠, 2002);但是表現出積極學

習意願者,通常學習成效較好,也較能把握日常生活中的學習機會 (吳芳茜,

2009;吳美菁, 2004)。聽與說的能力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進步,但是讀與寫的能

力則通常需透過學校教育才能習得 (顏錦珠, 2002)。

通譯在完成國小教育後未再繼續進修的原因,可能與新移民學習中文的目的、個

人時間的安排與課程內容本身有關。從個人的角度而言,新移民民學習中文多抱

持務實態度,認為語言能力為增加工作機會的技能之一 (吳芳茜, 2009)。新移民

既已取得通譯一職,可能因此缺乏繼續提升語言能力的誘因。從制度層面而言,

依內政部規定,外籍配偶需完成至少 100 小時的華語課程、或參加相當於國民小

學正規學程一年者,才符合「歸化我國國籍者基本語言能力認定標準」(內政部,

2005)。新移民若為取得身分證而參加國小補校課程,則在達到標準之後,可能

就會退出台灣補校教育體系。在個人時間安排上,約四成(N=30)通譯表示中,拿

到國小畢業證書後,就因為工作或家庭因素,無法再繼續進修;還有通譯中間曾

經中斷後再繼續就讀。此一現象印證家庭或個人因素會使新移民無法完成學業

(游惠茹, 2005)。在課程內容方面,台灣的成人教育仍依附於正規教育,新移民

參加的國小補校,是以培養國小程度的識字能力為主要目的,學習環境不夠多

元,課程內容本身對於來台多年、語言能力已不錯的新移民,缺乏吸引力 (吳美

雲, 2001)。

從本研究蒐集的資料,難以客觀判斷衛生所通譯工作在中文能力上的要求。若只

109
以在台補校教育的學歷來評估,則國小未畢業到國中以上程度皆可勝任。在主觀

上,通譯本人的確知道要擔任通譯一職,中文能力需達到「某一水準」。受訪者

表示,如果以後需要幫忙招募新通譯,她們在挑選時會特別注意中文能力,會想

挑中文能力「夠好」的新移民來服務。

(對話 60)(R)
問 像如果你認識其它的新移民媽媽,會想要推薦她也來這邊服務嗎?
答 有啊,對啊。可是,有人就說,啊,沒,沒有……就是認識字不太多。
問 就是中文還不那麼好?
答 對。大部分都是語言障礙啦。

(對話 61)(AC)
問 您自己可能必需要離開這個職務的話,您會想要把這份工作,推薦給
附近其他新移民媽媽嗎?
答 我會,我會推薦,然後我會去,去……因為我有溝通,有跟她們溝通,
了解一下朋友,我會推薦說,哪個,欸,中文方面比較好,溝,溝通,
就是比較……
問 OK,所以不但會推薦,還會想要特地找中文好的來?
答 對。

研究發現,通譯的中文能力在不同情境中,具有不同的意義。需要用到中文的情

境,包括服務本國民眾、替新移民與護理人員翻譯,還有與非母國新移民溝通。

在面對本國民眾時,通譯需完全以中文提供服務。若通譯的中文暴露其「非台灣

籍」的身分時,可能會遭到民眾歧視或無禮對待(如對話 51、52 所示),而無法

順利進行衛教工作。因此面對本國民眾時,通譯的中文能力與其說是溝通工具,

不如說是一種身分正當性的象徵。在替新移民翻譯時,通譯的中文能力就是溝通

能力的一部分。若來看診的新移民與通譯的母語不同,通譯仍只能以簡單中文與

對方溝通,與一般本國籍護理人員相同。在這種情境中,如何採取有效的溝通策

略,可能與通譯本身的中文能力一樣重要。通譯常用的策略包括放慢講中文的速

度,或是用口語加手勢,讓對方更容易了解。這些也是本國籍護理人員在面對新

110
移民、又沒有通譯資源時,會採取的策略。

(對話 62)(D, F, 甲)
問 有 D 和 F 在這裡的話,泰國和印尼的新移民媽媽如果來的話,就沒
有問題嘛,有她們兩個在。可是如果是其他國家來的呢?
甲 一般來講,大部分就是講一下,然後比一下,就 OK 了。
問 所以其實用中文還是講得通……
甲 還是可以。
F 可是要講的話,就是要放慢一點,就是要讓她聽得清楚,解釋白話一
點。
D 伴一些那個,肢體動作。

(對話 63)(AC, 乙)
問 您自己是越南籍的嘛,如果遇到說來這邊看診的新移民媽媽,如果是
印尼籍或是泰國籍的,那遇到這種情況,您要怎麼跟她們溝通?
AC 我用中文。
問 AC 她固定星期三四來嘛,那如果在星期一、二或者五,有越南籍的
新移民媽媽來的話,衛生所這邊會,通常怎麼處理?
乙 嗯,這邊喔,通常這邊越南籍媽媽,簡單的,簡單的中文。對,通常
我們會,就是,簡單的溝通都覺得 OK。例如說,其實有些越南媽媽,
也蠻好學的啦,就是她可能知道簡單的中文。那我們看病,大概不用
太深奧,那我們可以溝通。那如果可以溝通,OK,然後,媽媽有給
我們很好的回應,就 OK 的話,我們通常都不會再連絡 AC。

由此可見,通譯的中文能力是否能勝任工作,從學歷上很難訂定客觀標準,不過

通譯本人確實知道中文能力應該要「夠好」,才能在衛生所服務。分析工作環境

中需用到中文的情境也發現,中文能力不單純只是溝通能力的一部分,有時還是

身分的象徵。在面對不同母國的新移民時,中文不僅是雙方唯一的共通語言,通

譯還須採取適當策略,才能有效地溝通。

111
5.1.3 職前訓練/測驗
職前訓練 測驗

通譯在到職前,需接受衛生局培訓,包括 32 小時的基礎課程、30 小時的進階課

程。內分為嬰幼兒保健、孕產婦保健、疾病與就醫、飲食與營養、運動與休閒五

大項目,還有進階華語、翻譯工具介紹、口筆譯技巧、助人同理心技巧與演練、

社會福利及生活資訊介紹等。八成通譯表示,課程涵蓋範圍廣,幾乎工作所有遇

到的情況,課程都有提供相關資訊,對課程實用性評價相當高。

與其他國家現況相較,衛生局規定通譯需接受訓練後才可開始服務,制度方面已

較允許未受訓者提供通譯服務的國家完備,例如西班牙仍有七成以上的通譯皆自

學而成 (Martin & Martí, 2005)。在課程設計方面,衛生局課程較類似職業訓練課

程,學員達成一定時數、通過測驗後,獲頒證書;與瑞典或加拿大在大專院校開

設的醫療通譯課程目的不同。推測其原因,為兩種課程欲培訓之人才本就不同。

衛生所通譯的工作不脫嬰幼兒照護、孕婦保健等衛教方面知識;大專院校培訓之

通譯,則會至一般醫院工作,專業知識需求的範圍比衛生所通譯廣。目前通譯雖

對課程內容皆持正面評價,認為工作上會面對的情境,職前訓練都已提供相關知

識,但衛生所護理人員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朱僑麗, 2006)。建議彙整衛生所承辦

人意見後,評估現行職前訓練是否確實符合通譯工作所需。

5.1.4 在職訓練

在職訓練與職前訓練主題大同小異,多增加幼兒居家安全、一般防災知識等內

容。53%(N=30)的受訪者不覺得「必須」參加在職訓練,有空的時候參加就好;

30%則認為「一定」要參加在職訓練。10%的受訪者曾因為私人因素而未參加訓

練,另有 1 位受訪者認為課程內容多有重複,不願再參加在職訓練。結果顯示,

一半以上通譯,在心理上感受不到在職訓練的必要性。意即,是否有參加在職訓

練,對其工作表現沒有影響。這一態度,與會議口譯員因為缺乏在職訓練機會而

112
對工作感到不滿 (陳凱怡, 2008),正好背道而馳。推測其原因,會議口譯員工作

場合與面對的專業領域皆不固定,因此是否有進修管道,可能影響其工作表現。

但是受訪者固定在衛生所上班,需使用的專業知識也不脫衛生教育範疇,因此較

不會感到有進修的需求。且受訪者中只有 1 位表示,從開始工作至今,工作內容

有經過調整。與會議口譯員相較,衛生所通譯工作場所固定、所需專業知識領域

固定、工作內容固定,也因此不像會議口譯員有明顯的進修需求。

認為「一定」需參加在職訓練的通譯,則是因為訓練資訊通常由通譯承辦人轉達,

通譯覺得有參加的義務;且因過去的在職訓練都有參加,也覺得未來的訓練也都

應該參加。其中具代表性的受訪者 K,因為個人與衛生所通譯承辦人有深厚感

情,因此對於承辦人的要求都積極地遵從。受訪者 K 也認為,課程內容有越來

越難的感覺,但沒有其他通譯持相同觀點。

整體而言,一半以上通譯認為在職訓練可有可無,且有 1 位受訪者明白表示因為

課程重複而不想參加,顯示相關當局應重新檢視課表或教材,評估在職訓練內容

在實際工作上的實用性。少數通譯提到,在職訓練是與其他衛生所通譯交流的機

會。因此建議衛生局在設計課程時,可以考慮增加工作坊或討論會,讓已經具有

實務經驗的通譯分享經驗,也可以讓教師與課程設計者了解通譯在職場上實際會

面臨的問題,做為未來課程規劃的參考。此外,亦需考慮時間與交通因素對通譯

參與在職訓練意願的影響,規劃最適當的訓練課程。

5.1.5 工作條件

工作內容

通譯的工作內容,皆由衛生所通譯承辦人指派,涵蓋範為範圍大致以新移民相關

業務為主,符合國民健康局原本的計畫。衛生所安排通譯工作時間時,通常每週

113
會至少配合一次預防注射門診。除因為帶幼兒前往衛生所接受預防注射者,通常

都是新移民媽媽之外,也有可能是因為預防注射本就是人力耗費量最大的門診工

作 (張瓊蓉, 2009)。細查通譯的工作內容,最常做的「量身高體重」和「協助預

防注射門診」,都與兒童疫苗施打相關;且這兩項工作與翻譯無直接關係,一般

本國籍的工作人員或志工也可以勝任。通譯協助預注門診,除與帶小孩來的新移

民媽媽溝通之外,也可算是門診業務的額外人力。

研究結果顯示,通譯需要翻譯、輔助溝通的機會不多。最需要通譯協助的,通常

是初次懷孕的新移民女性,而她們的家人也會陪同前來,因此不需要通譯幫忙。

但是文獻中已經指出,移民的親友不適合擔任通譯。除了缺乏專業通譯技巧訓練

之外,台灣籍的家人其實也不通曉新移民的母語。因此有家人陪伴的醫病溝通,

很可能變成醫護人員與台灣籍家屬之間的溝通;最需要醫護服務的新移民反而沒

有參與溝通、替自己發言的機會。這種溝通模式假設台灣籍家人對新移民的健康

情況有足夠的了解,但實際情況卻是有時丈夫與新移民之間的溝通都成問題。受

訪者 N 談到台灣丈夫帶新移民的妻子來衛生所,不只問健康相關問題,還抓緊

機會請 N 詢問妻子是否有適應上的障礙。

(對話 64)(N)
問 (台灣籍家人)也不會放心新移民媽媽自己帶小朋友來?
答 對,也有婆婆、媽媽,還是先生,有陪她過來啦。所以比較……假如
只有,只有新剛過來的時候,先生可能也跟她講了不通,這樣子,所
已他會帶過來跟我講話,然後跟她先生說說,還是有時候打電話來,
呃,問我,她是說要說什麼,她想什麼,她要幹嘛,她想買什麼,她
想吃什麼,還是怎樣,她回答啦!她打來問我,打來,我跟她說。然
後我再跟先生說,還是跟婆婆說,她要什麼。

由此可見,有家人陪伴就不需通譯服務的觀念,等於剝奪新移民參與管理自身健

康狀況的過程,再次排除新移民就醫的自主性。雖然資深通譯觀察,近年移入的

114
新移民女性,中文有越來越好的趨勢,因此不需要翻譯(對話 20);但是通譯也承

認,有時很難判斷新移民真正的中文理解能力(對話 17)。建議在職前訓練時,應

說明不論有無家人陪同看診,通譯都應該陪同新移民就診的必要性。

在門診時間另外需要通譯協助的事項,還有電話訪問、家庭訪問,門診時間以外,

還有新移民健檢、老人健檢、國小預防針注射等等。因為事務繁多,通譯有時會

需在可支薪時數之外,以志工身分支援衛生所活動。礙於現行制度,通譯有時無

法呈報超時數字;呈報之後,也不一定能拿到實際服務數的酬勞。

工作薪資

通譯工作內容與時數,受限於國民健康局原本對工作內容的規定,與對薪資所設

的上限。國民健康局原本設立通譯的初衷,就是以「協助外籍配偶生育保健工作」

為目的,因此清楚規定各項工作內容;同時在計畫實行一年後,按照檢討報告設

定薪資上限。國健局此舉有正面也有負面效果:正面效果是以資薪限縮通譯可支

薪工作時數,強迫各衛生所善加利用通譯資源,讓通譯集中處理與新移民相關業

務,避免衛生所只是將通譯當做額外的人力。負面效果是若與新移民相關工作所

需時數,本就超出國健局所設之上限,則通譯在完成「協助外籍配偶生育保健工

作」的前提下,可能自願或被強迫增加無薪工作時數。兩位由志工轉任通譯的受

訪者 Z 與 C 就是最明顯的例子。Z 除在上文對話 38 中表示呈報給衛生局的工作

時數,不代表實際工作時數,還表示因為本身是由志工轉任通譯,因此會自覺難

以向衛生所反映要求改變現況。C 在對話 40 中談到以志工身分協助完成工作時,

並沒有表現出不滿,似乎認為沒有不合理之處。因此雖然將近五成通譯都曾在排

定的值班時間外,以志工身分支援衛生所活動,但會因為人情或自己本身具備服

務熱忱,而沒有嘗試改變現況。

115
從制度面而言,「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計畫」的資金,皆來自「外籍配偶照

顧輔導基金」。自 2006 年計畫開辦以來,2007 按前一年所設定上限核發款項,

08、09 款項微幅下降後持平。2010 年款項核發的方式,從原本由國民健康局統

一申請,改為由各縣市衛生局自行申請(見表六),總金額高於 07 年設定的上限。

歷年補助款項金額可參考表十九。

表十九 2006 至 2010 年「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計畫」補助金額


年度 核准日期 申請單位 申請金額 核發金額 年度實領
金額
2006 8 月 25 日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 9,582,000 4,832,000 13,685,600
12 月 29 日 健康局 8,853,600 8,853,600
2007 12 月 27 日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 12,800,000 12,800,000 12,800,000
健康局
2008 10 月 22 日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 12,160,000 12,160,000 12,160,000
健康局
2009 11 月 3 日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 12,160,000 12,160,000 12,160,000
健康局
2010 10 月 29 日 台北縣政府衛生局 1,856,000 1,856,000 13,433,967
台中市(含縣)衛生 1,280,000 1,280,000

台南市衛生局 1,904,500 1,901,500
高雄市、高雄縣政府 1,216,000 1,216,000
衛生局
基隆市衛生局 448,000 448,000
桃園縣政府衛生局 832,000 832,000
新竹縣政府衛生局 704,000 704,000
新竹市衛生局 254,200 234,500
彰化縣衛生局 512,000 512,000
南投縣政府衛生局 640,000 640,000
雲林縣衛生局 1,080,000 1,080,000
嘉義縣衛生局 1,344,000 896,000
嘉義市政府衛生局 128,000 128,000
屏東縣政府衛生局 1,030,000 1,024,000
宜蘭縣政府衛生局 90,000 90,000
台東縣政府衛生局 64,000 64,000
116
花蓮縣衛生局 527,967 527,967

資料來源:內政部移民署(本研究整理)

由上表可看出,07 年底設定的 1,280 萬元經費上限,在後來三年中沒有確實執

行。08、09 年刪減 64 萬元,10 年又多增加 63 萬多元。若 2007 至 2009 年間的

經費由國健局統一規劃,則顯示國健局的估計與與各縣市實際的需求仍有誤差。

2010 年改由各縣市政府自行申請,表面上看來也許較貼近實際需求;總金額也

高於 07 年所設上限,看起來好像經費總額可以彈性調整。但是以新北市而言,

新北市衛生局仍然是以衛生所數 x 每衛生所經費上限來申請費用。亦即,2010

年申請 1,856,000 元,即是以 29(處衛生所) x 64,000(元) (07 年規定每衛生所經費

上限) = 1,856,000(元) 得到的數字。在實質經費沒有增加的狀況下,通譯的薪資

總額也不可能提高。

是「通譯」還是「額外人力」?

本研究文獻中已指出,衛生所長久以來都有業務繁重、人力不足、職責劃分不清

的問題 (黃明珠等人, 1996)。承辦人即使認知上了解通譯的職責範圍、還必須考

慮通譯可支薪工作時數上限,有時仍會因為實際工作量過大,而將本該由公衛護

士執行的業務,轉給通譯處理。通譯從自身工作經驗中觀察,會覺得承辦人或公

衛護士都非常忙碌,因此對於分派給自己的工作,往往都不會拒絕。受訪者 P

還設法自己完成原本應由公衛護士負責的工作。

(對話 64)(P)
問 您服務一年多嘛,有沒有遇過什麼情況,是您覺得真的很困難、很棘
手,沒有辦法處理的?
答 我都,我都想辦法處理。我都想辦法處理。有時候啊,她們,衛生局,
有一個方案,去年有一個方案,是那個家居安全的啊,然後就去訪問
啊。有時候護士沒有空,不是,不是……不是我們的護士,不是,我
覺得永和衛生所的,可能健康方面的,她們都是,好忙吧,還是怎麼。

117
因為她們都做不完的東西,你知道嗎?然後我就去幫忙,然後就,護
士也是很擔心我,P 你可以嗎?P 你可以嗎?我說 OK 這比較困難一
點,這個比較困難。可是,我想辦法。
問 這個是護士拜託你做的,還是你自己說,你想要幫忙?
答 不是,護士……
問 拜託你的?
答 對,護士有說啦,然後她,什麼ㄆㄢ……就是新移民方面,我比較,
我負責的比較多。

從衛生所工作內容、薪資上限與通譯對工作內容的觀感,可以發現衛生所原本的

人力短缺,使通譯有成為「額外人力」之虞。經費來源固守上限,通譯「加薪」

無望。在公衛體系預防部門預算持續萎縮的趨勢下,衛生所也很難有額外資金聘

用人力分擔工作,通譯當志工的情形可能會繼續持續。加上通譯有些樂於服務、

有些體察衛生所人員的辛勞,對於分配到的工作都來者不拒,因此成為衛生所額

外的人力,而不只是協助新移民相關業務的通譯。

5.1.6 角色自我認知
角色自我認知

不論是在排定的時間內或額外的時間,通譯對於需協助「與新移民無關」活動一

事,包括協助老年人、老人健檢、國小預防針注射等,並沒有表現出任何不滿。

有在門診服務的受訪者皆表示,對於服務對象一視同仁,只會按到診順序服務,

不會認為只有新移民才是服務對象。門診時間以外的工作,通譯若自願參加,則

通常是已抱定「做志工」的心態,或是只是服從承辦人的指示而已。半數通譯對

自我角色缺乏明確認知,大多數時候都是聽命行事。從通譯實際工作觀察,發現

通譯扮演「協助者」的時候居多,協助對象包括所有來衛生所的社區居民,協助

事項可能包括任何承辦人交代的事項。與本研究文獻對照,通譯多數時候都是倡

議者,在溝通情境以外幫助新移民處理各項生育保健業務。

Dysart-Gale (2005)發現,雖然醫療通譯已體認到,傳聲筒角色認知,不足以因應

118
工作所需,但在傳聲筒以外的角色認知,例如倡議者,現在還缺乏完整的行為準

則供通譯參考,避免通譯在行使傳聲筒角色以外職責時,分寸拿捏不當。「協助

者」通譯的角色與倡議者通譯類似,都是將協助的角色延伸到溝通情境以外,保

障病人權益。本研究的「協助者」與文獻中所稱「倡議者」之不同處,在於文獻

中的研究對象,通常都是以「傳聲筒」角色出發,透過實作發現其不足之處,然

後慢慢自行摸索傳聲筒以外的定位 (Dysart-Gale, 2007;Hsieh, 2008)。本研究中,

半數以上通譯的自我認知,一開始就是建立在以「協助者」為定位而設計的工作

內容上。「協助者」一角又缺乏如同傳聲筒理論般明確的行為規範,通譯自我認

知缺乏穩固基礎。通譯職前教育中,雖包括 1 小時 40 分鐘的「外籍配偶生育保

健通譯服務作業規範介紹及計畫說明」(見附件四);但是半數以上通譯難以描述

自身的角色或功能。

讓通譯由實作定義自身角色,有時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Hsieh & Hong, 2010)。本

研究中受訪者對承辦人分派的工作,皆來者不拒,可能造成「協助者」通譯的角

色無限擴大。例如,在同一處衛生所工作的受訪者 D 與 F 表示,會代公衛護士

進行家庭訪問,而非扮演原本跟隨公衛護士、協助家訪的角色。廣義而言,家庭

訪視確實屬於新移民相關業,不算是超出「協助者」通譯職責範圍之外。但是「協

助者」代替公衛護士、全權負擔家訪責任,明顯超出通譯原本的角色範疇。協助

其他與新移民無關的業務,也違背設置通譯的初衷。但是因為通譯一開始就被定

位為「協助者」,通譯也在接受各種分派給自己的工作中,形塑「協助者」角色

的自我認知。因此只要與新移民相關、或甚至與新移民無關的「協助」工作,通

譯在心理上都不會感到排斥,可能造成「協助者」角色定義無限放大,通譯被當

成額外的人力,或需承擔能力以外的工作。

119
5.1.7 工作滿意度與工作
工作滿意度與工作觀感
與工作觀感

本研究問卷包括內在滿意與外在滿意面向題項。內在滿意面向即 Herzberg (1959)

所稱之動機,可以積極提升員工的滿意度。各面向中得分最高者為「責任感」,

顯示通譯對於有機會獨立完成工作一事感到滿意,與 Swartz (1999) 對手語通譯

工作滿意度調查結果相同,及獨立約聘通譯的自主性越高,工作滿意度也越高。

內在面向得分最低者為「穩定性」,顯示與一般正職工作比較,通譯仍感覺值班

時間不穩定。不定期增加的排班,或是以月為單位制定的班表,都會降低工作時

間穩定性。這樣的工作性質,也與一般新移民偏好的固定工時工作不同 (鄭文惠,

2006)。

外內滿意面向即 Herzberg (1959)所指的保健因素。通譯最感滿意的面向是承辦人

的態度,與衛生所的工作環境。良好的人際互動可增加工作滿意度,此點與 Tryuk

(2004)的調查相符。在工作環境方面,六成以上通譯在來衛生所服務之前,有其

他的工作經驗,因此對於環境的觀感,可能來自於與先前工作經驗的比較。例如,

受訪者 L 在擔任通譯之前,在工廠上班造成外傷,因此衛生所對受訪者 L 而言

就是一個較安全的工作環境。初步統計結果也支持「之前工作經驗可能影響對衛

生所工作環境的滿意度」此一假設:在擔任通譯之前有工作經驗者,對衛生所工

作環境的平均滿意度分數為 4.5;四成無先前工作經驗者,對環境滿意度則為

4.16。有工作經驗者對環境的評分略高於無工作經驗者。通譯對於外在環境的不

滿之處則為「福利」。通譯為約聘工作,缺乏正職工作可提供的保障。先前工作

經驗是否會造成通譯對於福利的感受,統計結果顯示,有工作經驗者對福利評價

平均分數為 3.5,無工作經驗者則為 3.67,代表有工作經驗者對於衛生所福利更

為不滿意。

整體而言,通譯對在衛生所工作一事感到滿意。六成通譯對工作沒有惡評。對個

120
人感受而言,被賦與責任、完成工作一事,最讓受訪者感到滿意。但是工作時間

不穩定、有違一般新移民就業選擇偏好,是讓通譯最不滿意的一點。至於外在條

件方面,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工作環境,是最讓通譯感到滿意之處;最不滿意的部

分則是福利。通譯對於外在條件的感受,是否與先前工作經驗相關,還有待進一

步釐清;但初步統計的結果,支持「之前工作經驗可能影響對衛生所工作環境的

滿意度」、「之前工作經驗可能影響對福利的滿意度」之假設。

5.1.8 留任意願

關於員工流動的研究,大多是以留任的反面,即以探討離職原因為出發點 (羅婉

婷, 2008)。Mobley (1977)認為,員工若評估現在的工作,必定會產生滿意或不滿

意的情感狀態。滿意者會繼續留任,不滿意者則會開始尋找新的工作機會,進行

離職評估。員工對於工作是否滿意,與員工是否會離職相關 (羅琬婷, 2008)。本

研究結果亦顯示,受訪者對工作滿意評價平均為滿意,且有八成受訪者有留任意

願,工作滿意度似與留任意願有相關性。表明有離職意願的通譯,2/3 表示希望

找一份薪水較高的工作,但是她們對酬勞的滿意度,平均為 3.75,只略低於「酬

勞」題項的平均值 3.79。推測其原因,可能是對有意願留任的通譯而言,酬勞並

不是影響留任決定的主要因素。

總結本研究與文獻對照後的結果發現,新移民選擇通譯的原因,最主要者仍為將

之當成一工作機會,接受通譯一職是為滿足就業的意願。在中文能力方面,難以

客觀地用在台補校教育學歷評斷通譯中文能力是否足以勝任工作,且在面對與自

己不同國籍的新移民時,通譯的溝通策略會與中文能力本身一樣重要。通譯對於

目前的職前訓練抱持正面評價,認為對工作有實質幫助;對於在職訓練的必要性

則評價較低。在工時與薪資上,通譯認為薪資總額過低,可能造成招募困難。過

去五年的通譯經費,實質上都沒有高於國民健康局訂定的上限,加上衛生所原本

121
就有業務繁重、人力不足的問題,通譯有時須以志工身分服務的情形,可能在未

來會持續下去。在通譯自身缺乏明確自我認知、以工作定義自我角色的情況下,

通譯角色可能被放大,超越原本的角色範疇,或被分派到職責以外的工作。即使

總薪資過低,通譯對工作整體評價仍為滿意,且對承辦人態度與工作環境最感滿

意;福利則是通譯感到最不滿意的面向。八成通譯有意願留任,部分是因為對工

作懷抱熱忱,部分則表明留任前提是家中經濟來源無虞。不願留任但尚未離職

者,則多半因家中幼兒仍需要照顧;待家庭照顧需求負擔減輕,會想離職另找一

份總薪資較高的工作。

5.2 問題與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現行衛生所通譯制度,有三個主要問題。一是對新移民在翻譯上

的需求缺乏了解,造成通譯服務時數不當受限;二是將通譯當成解決新移民在利

用公衛體系遇到障礙時,唯一的解決方法;三是通譯對自身角色功能缺乏明確認

知,可能被濫用以解決公衛體制的沉痾。通譯薪資上限的規定,造成通譯可支薪

工作時數受限。但近五成通譯有時需無償支援衛生所的活動顯示,通譯的實際工

作量,高於可支薪時數。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對通譯工作滿意度的提升與留任

意願,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此外,現行政策一味想將新移民「規訓」至台灣體制

內,卻缺乏在政策上體現對新移民母國文化的同理心,也缺乏對醫護人員和民眾

的教育,加上公衛體系的沉痾,使通譯在實務上須負起更多責任。以下將就這三

個問題,進一步加以討論。

5.2.1 新移民對通譯的實際需求

通譯滿意度最低的三個面向,為「福利」、「工作穩定」和「報酬」。導致對後兩

者不滿的起因,都是因為缺乏對通譯服務需求的準確評估。國民健康局在 2006

年發起、推動「「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服務計畫」時,必是以當時的社會環境,

122
做為規劃的藍圖;且在推行一年半後,根據 2007 年年底的檢討報告,做出若干

修正。
「每個衛生所每年所需經費約為 64,000 元」的規定,就是由一年半前的報

告中,計算出來的結果,並從 2008 年起開始實施。但從 2008 年至今,未見當局

對政策實施再行檢討,由此衍生出兩個問題:

1. 新移民對通譯服務的實際需求

美國國家健康法案計畫 (National Health Law Program)建議醫療機構,在決定推

行語言服務之前,應先對看診民眾的語言需求進行分析 (Youdelman & Perkins,

2005)。但在本研究蒐集的資料中,未見從「服務需求者」出發的需求分析。亦

即,台灣新移民對通譯服務的需求,在時數或形式方面,都沒有準確的資料。2007

年國健局的檢討報告提出的通譯服務時數,形同各衛生所通譯的業績,不一定等

於新移民實際的需求。在通譯沒有值班時,如果有新移民到衛生所求助,這種時

數就不會被納入通譯服務時數的計算中。表二十列出新北市衛生所通譯在 2007

至 2010 年提供各項服務的時數或人數統計,或可作為估算新移民實際需求的起

點。

表二十 新北市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 2007 至 2010 年服務成果


年度 月份 協助健 協助家 協助翻 協助辦 協助發現 協助外籍

診/預 庭訪視 譯相關 理相關 譯常現象 配偶健
配偶 健康
注門診 個案管 資料 活動口 及轉介就 問卷調查
(hr) 人數)
理(人數
人數 (hr) 譯(場
場 醫矯治 及資訊傳
次) 人數)
人數
(人數 達(人數
人數)
人數
2007 1~6 3,514 1,112 476 105 380 2,099
7~12 無資料
2008 1~6 無資料
7~12 2,911 1,171 429 104 542 1,842
2009 1~6 2,062 642 365 72 466 2,811
7~12 無資料
2010 1~6 1,968 1,038 265 53 1,780 2,218
7~12 2,308 975 374 171 1,230 3,051

123
資料來源:內政部移民署(本研究整理)

在需求服務形式方面,更缺乏可參考的估計資料。國健局在發現語言不通為基層

衛教人員推行新移民生育保健服務的主要障礙後,從 2004 年推行的志工計畫即

以招募通譯為主要的解決方案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7),沒有評估現場

通譯是否需要其他形式語言服務配合發展。Downing & Cynthia (2002) 在分析過

包括電話口譯在內的各種語言服務後,指出每一種方法各有長處,醫療機構可以

視自身需求,提供一種或多種口譯服務。楊詠梅 (2003)建議,應提供多國語言

的衛教單張,推廣衛教知識,協助新移民運用各種健康資源。事實上,行政院衛

生署在 2003 年已編印中越、中印、中泰、中英對照的「外籍配偶生育保健手冊」

(邱汝娜 & 林維言, 2004),但之後的研究,如謝植岡(2007)、周天給等人(2006),

依然提出「編纂多國語言健康手冊」
、「擴大印製衛教單張」等建議,顯示當局已

發展出多國語言書面資料,但在推廣上仍有不足,以致單張或手冊無法發揮功

效。因此若能評估其他語言服務資源的效益,如電話通譯或翻譯好的衛教單張能

達到的效果,進一步結合通譯制度,才能使現行制度更趨完備。

服務時數和形式的需求,也可能隨社會變遷或政策而改變。本研究受訪通譯中較

資深者表示,以前較常需要跟著公衛護士去進行家訪,或在新移民單獨前來時,

陪同看診。但是後來隨著新移民識字教育越趨普及,通譯需要陪同家訪或看診的

次數也漸漸減少(對話 20)。這是因為新移民語言能力的提升,而使需求自然減

少;政策的改變則可能人為性地改變新移民對某項服務的需求。張瓊蓉(2009)研

究指出,全民健保開辦以來,政策重醫療而輕預防保健,使衛生所家庭計畫人員

不再專責前往社區提供服務,而只在門診提供服務。這不代表新移民對家庭訪問

的需求降低,而是因為政策影響的原故,使通譯覺得陪同家訪的次數變少了。因

此進行調查時,如需使用現成的統計資料,應該要將社會、政策變化造成的影響

124
也一併納入考慮。

2. 時數呈報不確實

受限於薪資預算,通譯有薪服務時間有限。各衛生所雖已讓通譯集中在預注門診

服務,企圖將有限的服務時間效益極大化,有時仍需要通譯增加服務時數。這些

通譯以志工身分支援的時數沒有呈現在報給衛生局的工作時數中。不確實的數

字,一方面難以反映通譯實際的工作量,一方面可能增加通譯對工作的不滿,不

是長久之計。

5.2.2 通譯無法解決制度性問題
通譯無法解決制度性問題

本研究文獻中已說明,政府目前與新移民健康相關的政策,隱含對新移民女性生

育、教養能力的不信任,須要透過種種措施將她們規訓至台灣的體制中,
「教育」

新移民使用台灣的資源與體制,卻少見教育台灣醫護人員了解新移民文化習俗

者。加上台灣家庭仍重父權思想,丈夫、婆婆代替新移民本人參與醫病溝通,新

移民女性對身體健康的自主權極低。服務提供者缺乏對異文化的同理心,還有社

會習俗造成的就醫障礙,都無法單靠設置通譯解決。但是當局的心態似乎認為,

設置通譯就代表政府重視新移民面對的障礙,只要設置了通譯,就能解決新移民

在利用公衛體系時的障礙。因此在值班時間以外來就診的新移民、或母語跟通譯

不一樣的新移民,能不能有效利用公衛資源,並未受到當局重視。衛生所在實務

上,雖然會利用電話通譯彌補值班時間的空缺,但是語種不足的問題卻仍然無法

解決,形成如同蔡佩君(2007)所稱新移民需「配合通譯服務的時間生病」的情形;

新北市新移民得要挑「與自己同母語的通譯服務的衛生所」,才可能獲得較周全

的服務。

文獻中已有先例指出,有家人陪同新移民的醫病互動,即使有通譯在場,往往是

125
由家人主導談話,新移民的主體性完全被排除。本研究也發現,通譯認為有家人

陪同的新移民,就不需要跟診協助。這不但違反「親友最好不要擔任通譯」的原

則,本研究搜集資料也顯示,台灣籍家人與新移民之間的溝通不見得有效,通譯

有時甚至需幫忙新移民與其家人溝通。要改善上述情況,除加強通譯教育、告知

陪同看診的必要性,也要加強教育台灣民眾,認識新移民健康管理自主權的重要

性。

5.2.3 通譯自我角色認知
通譯自我角色認知

通譯對於自身的功能與角色沒有清楚的認知。一方面因為課程時間有限,且著重

實務技巧的傳授,因此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幫助通譯建構起自身角色的概念。另

一方面,至少 1/3 的通譯是該衛生所第一代通譯,沒有角色模範可以參考。因此

對於通譯在衛生所該做什麼、怎麼做,都是承辦人負責指導。在「協助者」定義

不夠明確的狀況下,通譯對於分派給自己的工作,通常都不會拒絕。通譯對於工

作項目包括協助老人健康檢查、國小預防針施打等,不需要雙語能力就能勝任的

工作,不會感到排斥或不滿。換言之,通譯對衛生所而言,有時只是「多增加一

個額外人力」,與台灣籍的志工沒有差別。此外,資深的通譯有時必須獨立完成

家庭訪問。這種時候,通譯仿佛就是衛生所派出的「有雙語能力的公衛護士」,

代替原本的護士完成任務。這種以工作內容為導向、通譯對自身角色缺乏明確認

知的情形,再加上衛生所本就有業務繁雜、人力短缺的老問題,可能會產生人力

資源被誤用的負面效應。

衛生所招募通譯的本意,就是協助新移民相關業務。國健局列出的工作項目中,

也未見任何與新移民無關的事項。但是通譯實際工作內容,包括由台灣籍工作人

員或志工就也可以完成的事情。一方面可能因為新移民相關業務本就不多,現成

的人力不用可惜(因為原有的人力不足),另一方面卻可能是業務沒有或難以清楚

126
劃分。例如通譯在協助門診時,不可能拒絕服務台灣籍民眾、只服務新移民。衛

生所原有的問題加上通譯對自身角色缺乏認知、不會拒絕工作,容易導致人力資

源的誤用;通譯與承辦人甚至可能將其視為正常而不思改變。

從工作內容與國民健康局設定的角色定位觀察,通譯職責非常廣。對照本研究提

出的三種角色──傳聲筒、管理者與倡議者,衛生所通譯應當屬於倡議者無誤:

服務對象幾乎包括所有來衛生所的民眾;服務的項目繁多,提供口譯服務只是其

中一部分,而且不是主要的部分。在倡議者職責無明確規範的情況下,通譯可能

承擔超出角色責任的工作。本研究發現,少數衛生所可能會因業務繁忙,將本應

由公衛護士完成的工作,交給較具經驗或能力的通譯。這些工作都已超出通譯原

本的職責範圍,是通譯人力資源的誤用。

5.3 建議

要改善現行通譯制度,首先要了解新移民的實際需求。新移民在通譯方面的需

求,可能隨時間而改變。主管當局應定期進行調查,確實分析衛生所可取得的語

言服務資源,更有效率地規劃通譯人力與服務時數。例如,現在有些衛生所會自

行以電話口譯的方式,填補通譯值班時間以外的空缺。如果將這種做法系統化,

不但可以免去通譯臨時需要到場翻譯的麻煩,還可以提供額外、固定的工作時

數,做為通譯在固定值班時間以外的選擇。電話通譯服務還可以與現有的系統結

合,如以新北市現有的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與諮詢專線為平台,加強專線服務人

員的訓練,讓專線也成為衛生所電話通譯服務的提供者之一。不但可以與現行制

度互補,還可以解決現場通譯語種不足的問題。

薪資總額過低,造成通譯對工作不滿、人力招募困難。解決薪資問題的第一步,

是了解通譯實際的工作時數。通譯應確實簽到、簽退;通譯承辦人應確實核對每

127
月的工作時數,具實呈報,提供準確記錄以利統計分析。如果分析結果顯示,通

譯的工作量的確高於現行有限的時數,則應該合理提高通譯薪資總額。如果預算

有限,則應細查通譯工作內容,將非通譯核心工作剔除,確保通譯工作量與酬勞

相符。另外,任何補發薪資的方法,都應透明化、全面化,讓所有通譯知道現行

體系中,有可以避免做白工的制度,保障自己的權益。

通譯培訓課程中,應強化對新移民健康自主的認識與角色自我認知教育。在醫病

互動的過程中,應避免家人代替新移民溝通的情況。因為難以判斷新移民實際的

中文能力是否足以應付醫病互動,因此只要有新移民就診,通譯都應該盡量跟

診,確保雙向、順暢的溝通。在角色認知方面,若國民健康局本就希望訓練出來

的通譯都是「倡議者」、「協助者」,則應該在認知教育時,清楚明確地傳達這項

訊息,讓通譯不只是聽命行事,而是能夠分辨分派給自己的任務,是否屬於通譯

的份內工作。現行課程設計中雖已有對於通譯計畫的簡介,但訪談結果顯示,將

近五成通譯難以描述自身的角色,顯示課程對於通譯角色的介紹仍有不足。

上述措施如果要確實發揮效果,還需要通譯業務承辦人的理解與支持。承辦人應

對通譯工作有足夠的了解,清楚哪些事務是通譯的核心業務,哪些是通譯在值班

時間內,可以順帶一起幫忙的額外業務,哪些是資深通譯才有能力進行的業務。

同時在新任通譯到職之初,重新劃分職責,避免通譯在尚未作好準備前,就開始

負責能力以外的業務。承辦人若有意讓經驗豐富的通譯承擔更多責任,則應先確

定通譯已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並確實監督工作情形,避免通譯遇到突發狀況或

無法解決的問題。

128
5.4 結論

5.4.1 長期發展目標

社區醫療通譯的目的,是為讓語言不通的醫病雙方,透過專業的口譯員協助進行

溝通,達到「治癒疾病」的最終目的。衛生所則有別於一般醫療院所,以推廣衛

教活動為主要目的,因此「協助溝通」只是通譯一小部分的工作內容。國民健康

局計畫初始,是希望通譯能解決基層衛生單位在處理與新移民相關衛教活動時,

面臨的困難。但是新移民在利用公衛體系時遇到的困難,有時是制度未臻完備的

結果;只設置通譯,無法解決制度性問題。政策與社會習俗導致新移民缺乏健康

自主性、制度設計未從服務需求者角度考量等問題,都須要當局從制度面修正。

因此衛生所通譯的長期目標,除了修正通譯制度本身缺失外,亦應檢討新移民相

關政策或衛生所管理政策,是否造成通譯實務執行的困難。並結合其他資源,克

服通譯語種、值班時間不足的限制,提升新移民在基層衛教活動的參與程度。

5.4.2 實踐方法

要達到上述目的,首先要確實評估當前新移民的醫療通譯服務需求。此一工程雖

然浩大,卻是規劃通譯資源與人力配置的先決條件。衛生所應提供通譯實際服務

的時數,且與轄區內新移民人口數量進行比對。

從新北市衛生所的案例可看出,醫療通譯現在仍未獲得應有的重視。民眾不了解

通譯的功能與職責,亦不了解通譯對新移民的幫助 (對話 57、58、59),是通譯

在工作時遇到的最大障礙。通譯對自身角色無明確認知,且不會拒絕承辦人分派

的工作,可能造成通譯工作職責無限擴張。因此未來的通譯教育,除了培訓通譯,

亦需讓衛生所工作人員明白通譯的角色與功能,同時加強向大眾宣導,讓通譯獲

得應有的尊重。

129
5.5 研究限制與建議

5.5.1 研究方法限制
研究方法限制

通譯與新移民的互動,應為社區通譯研究的觀察重點。但是本研究因為語言限

制,無法做深入了解。建議未來有足夠語言能力的研究人員,應以客觀角度實際

觀察通譯的工作狀態,深入了解通譯與服務接受者的關係。

5.5.2 訪談限制

有些通譯可能受限於中文表達能力,提供的資訊較少,或前後不連貫。有時需再

三確認通譯真正想表達的意思。但是在此過程中,難免有誤導或提示答案的風

險。未來若研究人員想與通譯進行訪談,建議應請第三者通譯在場,必要時幫忙

確認受訪者的原意。

5.5.3 資料蒐集限制

台灣關於通譯的研究或資料,數量少而分散。本研究雖已盡力蒐集相關資訊,但

有些資料可能因未公開,或是被研究者遺漏,未收在本研究中,可能導致本研究

對現況詮釋的偏差。建議未來研究者在參考本研究文獻之餘,仍應直接向相關單

位查證最新資料,避免文獻或資料蒐集上的疏漏。

130
參考資料
英文資料
圖書、圖書章節
Anderson, R. B. (2002). Perspectives on the Role of Interpreter. In F. Pöchhacker, & M.
Shlesinger (Eds.), Reader, The Interpreting Studies. Routledge.
Angelelli, C. (2004). Medical Interpreting and Cor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ngelelli, C. (2008). The Role of the Interpreter in the Healthcare Setting: a plea for a
dialogue betwee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 Valero-Garcés, & A. Martin,
Crossing Borders in Community Interpreting: definitions and dilemmas (pp.
147-164).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Bell, S. (1995). The Challenges of Setting and Monitoring the Standards of
Community Interpreting. In S. Carr, R. Roberts, A. Dufour, & D. Steyn (Eds.), The
Critical Link: Interpreters in the Community (pp. 93-108). John Benjamins Publing
Company.
Biddle, B. (1979). Role Theory: expectations, identities and bahvior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orsellis, A., Cambridge, J., Glegg, N., & Robson, S. (2004). Establishment,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National Register. In C. Wadensjö, B. E.
Dimitrova, & A.-L. Nilsson (Ed.), The Critical Link 4: professionlisation of
interpreting in the community. Amsterdam/Philadelphia.
Corsellis, A. (2005). Training Interpreters to work in the public services. In M. Tennet
(Ed.), Train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pedagogies for translaiton and
interpreting (pp. 179-199).
Fiola, M.-A. (1998). The Challenge of Accrediting Aboriginal Interpreters. In R. Robers,
S. Carr, D. Abraham, & A. Dufour (Ed.), The Critical Link 2: interpreters in the
community.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Fortier, J. P. (1995). Interpreting for Health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S. Carr, R. Roberts,
A. Dufour, & D. Steyn (Ed.), The Critical Link: interpreters in the community, (pp.
165-177). Amsterdam/Philadelphia.
Garber, N. (1998). Community Interpretation: a personal view. In R. Roberts, S. Carr,
D. Abraham, & A. Dufour (Ed.), The Critical Link 2: interpreters in the community.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Garcés, C. V. (2001). Responding to Communication Needs: current 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community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ng in Spain. In L. Burnette, G.
Bastin, I. Hemlin, & H. Clarke (Ed.), The Critical Link 3: interpreters in the
community (pp. 177-192). Amsterdam/O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131
Company.
Garzone, G., & Viezzi, M. (2000). Introduction. Interpreting in the 21st Centur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p. 1-15). Amerst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Gentile, A. (1995). Community Interpreting or Not? In S. Carr, R. Roberts, A. Dufour, &
D. Steyn (Ed.), The Critical Link: interpreters in the community (pp. 109-118).
Geneva Park, Canad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preting in Legal, Medical
and Social Service Settings.
Gentile, A., Ozolins, U., & Vasilakakos, M. (1996). Liaison Interpreting. Melbourne: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Hale, S. B. (2007). Community Interpreting.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Harris, B. (1995). Forward. In S. Carr, R. Roberts, A. Dufour, & D. Steyn (Ed.), The
Critical Link: interpreters in the community.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Herzberg, F., Mausner, B., & Snyderman, B. B. (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Wiley.
Herzberg, F. (1966). Work and the Nature of Man. Cleveland & New York: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Kleiner, M. (2006).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In M. Kleiner, Ensuring Quality or
Restricting Competition. Kalamazoo, Michigan: Upjohn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
Locke, E. (1969). What is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Performance , 4, pp. 309-336.
Locke, E. A. (1976). The Nature and Cuases of Job Satisfaction. In M. Dunnette (Ed.),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pp. 1297-1343). Chicago:
Rand McNally College Pub.
Martin, A., & Martí, I. A. (2005). Community Interpreter Self-Perception. In
Valero-Garcés, & A. Martin (Eds.), Crossing Borders in Community Interpreting
(pp. 203-230).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 Company.
Meyer, B. (1998). Interpreter-Mediated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the
performance of non-trained community interpreters. In R. Robers, S. Carr, D.
Abraham, & A. Dufour (Ed.), The Critical Link 2: the interpreters in the community.
Amserdam/Philadelphia.
Mikkelson, H., & Mintz, H. (1995). Orientation Workshops for Interpreters of all
Languages: how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the ideal world and reality. In S. Carr,
R. Roberts, A. Dufour, & D. Steyn (Ed.), The Critical Link: interpreters in the
community.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Niska, H. (2000). Community Interpreter Training: past, present future. In G. Garzone,

132
& M. Viezzi (Eds.), Interpreting in the 21th Centur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p. 133-144). Amsterdam: J. Benjamins.
Ozolins, U. (1998). Communication Needs and Interpreting in Multilingual Settings. In
R. Roberts, S. Carr, D. Abraham, & A. Dufour (Ed.), The Critical Link 2: interpreters
in the community, (pp. 21-33). Amsterdam.
Pöchhacker, F. (1999a). The Community Interpreter's Tast: self-perception and
provider views. In R. Roberts, S. Carr, D. Abraham, & A. Dufour (Eds.), The Critical
Link 2: interpreters in the community (pp. 49-65).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Pöchhacker, F. (1999b). The Evolution of Communtiy Interpreting. Interpreting , 4 (1),
pp. 125-140.
Pöchhacker, F. (2002). Researching Interpretin Quality: models and methods. In G.
Garzone, & M. Viezzi, Interpreting in the 21st Centur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p. 95-106).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Pöchhacker, F. (2003). "Going Social?": on pathways and paradigms in interpreting
studies. In A. Pym, M. Shlesinger, & Z. Jettmarová (Eds.), Sociocultural Ascpects
of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pp. 215-232).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Pöchhacker, F. (2004).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 New York: Routledge.
Roberts, R. (1995). Community Interpreting Today and Tomorrow. In S. Carr, R.
Roberts, A. Dufour, & D. Steyn (Ed.), The Critical Link: Interpreters in the
Community. Geneva Park, Canad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Interpreting
in Legal, 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 Settings.
Roberts, R. (1998a). Interpreter Assessment Tools for Different Settings. In R. Roberts,
S. Carr, D. Abraham, & A. Dufour (Eds.), The Critical Link2: interpreters in the
community.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Roberts, R. (1998b). What's in a Name? Interpreting is Interperting. Hilton Head:
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Rosenberg, B. (2004). A Data Driven Analysis of Telephone Interpreting. In C.
Wadensjö, B. E. Dimitrova, & A.-L. Nilsson (Ed.), The Critical Link 4:
professionalism of interpreting in the community. Stockhol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Roy, C. (2002). The Problem with Definitions, Descriptions and the Role Metaphors of
Interpreters. In P. Franz, & M. Shlesinger (Eds.), The 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Sammons, S., & Penney, C. (1995). Training the Community Interpreter. In S. Carr, R.
Roberts, A. Dufour, & D. Steyn (Ed.), The Critical Link: interpreters in the
community.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33
Sawyer, D. (2004). Fundamental Aspects of Interpreter Education.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Tryuk, M. (2004). Community Interpreting in Poland. In C. Wadensjö, B. Dimitrova, &
A.-L. Nilsson (Eds.), The Critical Link 4 (pp. 95-105).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Wadensjö, C. (1998). Interpreting as Interaction.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Weber, W. (1984). Training Translators and Conference Interpreter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期刊文章
Angelelli, C. (2000). Interpretation as a Communicative Event: a look through Hyme's
Lenses. Meta: translator's journal, 45 (4), pp. 580-592.
Aranguri, C., Davidson, B., & Ramirez, R. (2006). Patterns of Communication through
interpreters: a detailed sociolinguistic analysis.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 21 (6), pp. 623-629.
Baker, D. W., Hayes, R., & Fortier, J. P. (1998). Interpreter Use and Satisfaction with
Interpersonal Aspects of Care for Spanish-Speaking Patients. Medical Care , 36
(10), pp. 1461-1470.
Bem, D. (1972). Self-Perception Theory.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
6, pp. 1-62.
Bem, D. (1967). Self-Perception: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phenomena. Psychological Review , pp. 183-200.
Buendía, C. (2010, 7). Community Interpreting: breaking with the 'norm' through
normalisation. The Journal of Specialised Translation , 14, pp. 11-24.
Davidson, B. (2000). The Interpreter as Institutional Gatekeeper: the socio-linguistic
role of interpreters in Spanish-English medical discourse. 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 , 4 (3), pp. 379-405.
Dubslaff, F., & Martinsen, B. (n.d.). Exploring untrained interpreters' use of direct
versus indirect speech. Interpreting , 7 (2), pp. 211-236.
Dysart-Gale, D. (2007). Clinicians and Medical Interpreters: negotiating culturally
appropriat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limited English ability. Family and Community
Health , 30 (3), pp. 237-246.
Dysart-Gale, D. (2005). Communication Models,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the Work of
Medical Interpreters. Health Communication , 17 (1), pp. 91-103.
Edlow, J. (1996). Foreign Tongues.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 28 (10), pp.
453-455.
Flores, G. (2005, 6). The Impact of Medical Interpreter Services on the Quality of

134
Health Care: a systematic review. Medical Care Research and Review , 62 (3), pp.
255-299.
Hsieh, E. (2006). Understanding Medical Interpreters: reconceptualizing bilingual
health communication. Health Communication , 20 (2), pp. 177-186.
Hsieh, E. (2008). "I am not a Robot!": interpreter's views of their roles in health care
settings.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 18 (10).
Hult, F. (2004). Planning for Multilingualism and Minority Language Rights in Sweden.
Language Policy , 3 (2), pp. 181-201.
Kale, E., & Syed, H. R. (2010). Language Barriers and the Use of Interpreters in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s: a questionnaire-based survey.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 81 (2), pp. 187-191.
Kuo, D., & Fagan, M. J. (1999). Satisfaction with Methods of Spanish Interpretation in
an Ambulatory Care Clinic.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 14 (9), pp.
547-550.
Leanza, Y. (2008). Community Interpreter's Power: the hazards of a disturbing
attribute. Curare , 31 (2+3).
Leman, P., & Willims, D. J. (1999).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Interpreter Use in
Accid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s in the UK. Journal of Accident &
Emergency Medicine , 16 (4).
Mikkelson, H. (1996). Community Interpreting: an emerging profession. Interpreting ,
1 (1), pp. 125-129.
Mobley, W. (1977, Apr.). Intermediate Linka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 62 (2), pp.
237-240.
Rosenberg, E., Leanza, Y., & Seller, R. (2007).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in
Primary Care with an Interpreter: physician 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and
family interpreters.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 67, pp. 286-292.
Seashore, S., & Taber, T. (1975). Job Satisfaction Indicators and Their Correlate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s (18), pp. 333-368.
Swartz, D. (1999). Job Satisfaction of Interpreters for the Deaf. Dissertatio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America, School of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inneapolis.
Tietjen, M., & Myers, R. (1998). Motivation and Job Satisfaction. Management
Decision , 36 (4), pp. 226-231.
Townsley, B. (2007). Interpreting in the UK Community: some reflections on public
service community in UK. Langa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7 (2).
Wu, A. C., Leventhal, J. M., Ortiz, J., Gonzalez, E. E., & Forsyth, B. (2006). The
Interpreter as Cultural Educator of Residents: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for

135
Latino parents. 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 , 16, pp. 1145-1150.

報告
Avery, M.-P. B. (2001). The Role of the Health Care Interpreter: an evolving dialogue.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Interpreting in Health Care .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1). Office Guide to Communicating with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t Patients. Am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Bagchi, A., Dale, S., Verbitsky-Savitz, N., & Andrecheck, S. (2010). Using Professionally
Trained Interpreters to Increase Patient/Provider Satisfaction: does it work?
Mathematica Policy Research.
Briskina, G. (1996). Understanding the Interpreter's Role: an analysis of
interpreter-mediated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plied Linguistics, Chicago.
Chartered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Educational Trust. (2010a). Diploma in Public Service
Interpreting: handbook for candidates. Chartered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Educational Trust.
CHIA Standards & Certification Committee. (2002). California Standards for
Healthcare Interpreters: ethical principles, protocols, and guidance on roles and
intervention. California Healthcare Interpreters Associatio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0). Schools, Pupil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owning, B., & Roat, C. (2002). Models for the Provision of Language Access in the
Health Care Settings. National Council on Interpreting in Health Care.
Fosburys Experts-Conseil. (2007). Community Interpreting in Canada. Industry
Canada.
Lee, S. (2001). Patients Who Don't Speak English: improving language minority's
health care with professional intepreters.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des Office of Minority Health.
Mikkelson, H. (1996b).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ommunity Interpreting. Global
Vision: Proceedings of the 27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John Benjamins.
Roat, C. (2006). Certification of Health Care Interpre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primer,
a status report and consideration for national certification. The California
Endowment.
Sampson, A. (2006). Language Services Resource Guide: for health care providers.
Cross Culture Health Care Program.
Youdelman, M., & Perkins, J. (2005). Providing Language Services in Small Health
Care Provider Settings: examples from the field. Commwealth Fund publication

136
no.810, National Health Law Program.

網路資源
Chartered Institution of Linguistics Educational Trust. (2010b, 5 11). DPSI Course
Provicer and Examination Center Contact Details. Retrieved 7 12, 2011, from
Chartered Institution of Linguistics Educational Trust:
http://www.iol.org.uk/qualifications/CentresProviders/DPSI%20Centres%202011
.pdf
Department of Justice. (2011, 6 24). Canada Health Act. Retrieved 7 1, 2011, from
Department of Justice Canada:
http://laws-lois.justice.gc.ca/eng/acts/C-6/page-2.html#h-3
Dower, C. (2003, 4). Retrieved 2 10, 2011, from The California Endowment:
http://www.calendow.org/uploadedFiles/health_care_interpreters_ca.pdf
Gracia-Garcia, R. A. (2002). Telephone Interpreting: a review of pros and cons.
Retrieved 3 27, 2011, from Access to Health Care for Language Minorities:
http://www.a2hc.org/articles/Telephone_interpreting-pros_and_cons.pdf
HIN, H. I. (2007). National Standard Guide for Community Interpreting Services.
Retrieved 3 20, 2011, from Healthcare Interpreting Network:
http://healthcareinterpretation.homestead.com/National_Standard_Guide_for_
Community_Interpreting_Services.v2..pd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ers. (2009). Retrieved 6 30, 2011,
from AIIC: http://www.aiic.net/
International Medical Interpreters Association. (n.d.). CEU Program. Retrieved 6 3,
2011, from International Medical Interpreters Association:
http://www.imiaweb.org/education/ceuprogram.asp
International Medical Interpreters Association. (2011). IMIA- Standards from CHIA.
Retrieved 6 30, 2011, from IMIA:
http://www.imiaweb.org/standards/CHIAstandardsendorsement.asp
King's College London. (2011).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with Public Service
Interpreting. Retrieved 7 12, 2011, from King's College London:
https://www.kcl.ac.uk/prospectus/undergraduate/print/name/modern%20forei
gn%20languages%20with%20public%20service%20interpreting/previous_year/tr
ue/printable/true
Mikkelson, H. (2010). Interpreting is Interpreting- or is it? Retrieved 4 21, 2011, from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ers:
http://www.aiic.net/ViewPage.cfm/page3356.htm
National Accreditation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2011,6 30). Accreditation.
Retrieved 7 1, 2011,from NAATI: http://www.naati.com.au/accreditation.html

137
National Center for Languages. (2011). Positively Plulingual. Retrieved 7 12, 2011,
from Celebrating Linguistic Diversity:
http://www.cilt.org.uk/home/research_and_statistics/research/cilt_activities/lin
guistic_diversity.aspx
National Registry of Public Service Interpreting. (2011). About Us. Retrieved 7 12,
2011, from National Registry of Public Service Interpreting:
http://www.nrpsi.co.uk/index.php
Norström, E. (2010, 10 4). International Web Journal. Retrieved 11 23, 2010, from
Sens Public: http://www.sens-public.org/spip.php?article781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2011). Civil Rights. Retrieved 7 2,
2011, from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http://www.hhs.gov/ocr/civilrights/resources/specialtopics/lep/finalproposed.ht
ml

138
中文資料
期刊
王玉媚, 韓錦樺, & 黃美智. (2007 年 8 月). 通譯員:搭起醫護人員與外籍病患溝
通的橋梁. 護理雜誌, 54 (4).
王宏仁. (2001 年 3 月). 社會階層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 台灣社會學研究
季刊, 41, 頁 99-128.
王秀紅, & 楊詠梅. (2002). 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健康. 護理雜誌, 49 (2), 頁
35-40.
朱玲億, & 林則逸. (1986). 台灣地區基本健康照護實施的演進. 公共衛生學苑,
13, 頁 11-20.
汝明麗. (2009 年 9 月). 台灣口譯產業專業化:Tzeng 模型之檢討與修正. 編譯論
叢, 2 (2), 頁 105-125.
周天給, 許怡欣, 李丞華, & 湯澡薰. (2006 年 3 月). 外籍新娘對基層婦產科診所
之評價. 台灣家庭醫學雜誌, 16 (1), 頁 51-63.
林上青. (2001). 由營造健康社區看基層衛生組織. 護理雜誌, 48 (1), 頁 36-42.
邱汝娜, & 林維言. (2004 年 3 月). 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
配偶的照顧與輔導措施. 社區發展季刊, 頁 6-21.
陳美霞. (2011 年 3 月). 台灣公共衛生體系市場化與醫療化的歷史發展分析. 台灣
社會研究季刊, 81, 頁 3-78.
黃明珠, 陳延芳, & 林金玉. (1996). 衛生所人力配置模式之探討. 公共衛生, 22
(4), 頁 231-245.
楊詠梅. (2003 年 8 月). 外籍新娘的優生保健與健康. 文教基金會會訊, 69, 頁
49-53.
廖建彰, & 詹婉瑜. (2005). 東南亞籍與大陸女性配偶生活健康關注. 慈濟護理雜
誌, 4 (1).
廖筑君. (2004). 她們的故事:外籍新娘在醫療體系中的掙扎與努力. 社教雙月刊,
119.
黎雅如, 沈佩瑩, 廖玫涵, & 林宜平. (2006). 台灣婚姻移民的人口學特色與公共
衛生需求初探. 台灣衛誌, 25 (6), 頁 482-493.

學術報告
王秀紅, & 楊詠梅. (2002). 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健康. 護理雜誌, 49 (2), 頁
35-40.
吳芳茜. (2009). 台中縣新移民女性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其動機、需求、態度與困
境探討之. 碩士論文,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吳美菁. (2004). 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
例. 碩士論文, 南華大學, 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吳美雲(釋自淳). (2001). 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
: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

139
輔導班」為例探討. 碩士論文, 世新大學, 社會發展研究所.
李依霙. (2006). 外籍配偶就醫歷程障礙之研究. 碩士論文, 中國醫藥大學, 醫務
管理學研究所.
李麗華. (2000). 公共衛生護士工作特性、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足之相關研究. 碩
士論文, 國立台灣大學, 護理學研究所, 台北市.
林冠群. (2006). 台灣東南亞籍早產母親與醫護人員之溝通狀況─以北部地區某
醫學中心新生兒科為例. 碩士論文, 長庚大學, 醫務管理學研究所.
姜美如. (2008). 新移民女性工作與家庭選擇之探討. 碩士論文, 元智大學, 資訊
社會學研究所.
范潔瀅. (2006). 我不是來生孩子的!:外籍配偶生殖化形象之探討. 碩士論文,
世新大學, 社會發展研究所.
夏曉鵑. (2002). 資本主義國際化夏婦女人權的新戰場:以「外籍新娘」為例. 研
討會論文, 台灣婦女人權發展與弱勢婦女關懷國際會議, 世新大學社會發
展研究所.
孫麗娟. (2003). 公共衛生護士執行外籍新娘家庭計劃管理之成效─以苗栗縣為
例. 碩士論文, 台北醫學大學, 護理學研究所.
高淑真. (2007). 衛生所人力需求與人員編制探討. 新北市: 新北市衛生局.
張智鈞. (2009). 異文化照護之知識與建構─論病童住院期間越南即府親與護理
人元之間的觀感、溝通與差距. 碩士論文, 高雄醫學大學, 護理學研究所.
張鈺珮. (2003). 文化差異下跨國婚姻的迷魅:以花蓮縣吉安鄉越南新娘的生命經
驗為例. 碩士論文,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多元文化研究所.
張瓊蓉. (2009). 衛生所與社區疏離關係的歷史發展分析. 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
學, 公共衛生研究所.
陳宜欣. (2001). 衛生所功能及醫療保健服務需求城鄉差異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
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大學, 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
陳岳辰. (2006). 台灣地區自由口譯人員之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之關係. 碩士論
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翻譯研究所碩士班.
陳建銘. (2009). 基層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工作角色之研究:二個衛生所的案例故事.
碩士論文, 佛光大學, 公共事務學系.
陳庭芸. (2002). 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
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大學, 地理研究所.
陳凱怡. (2008). 台灣地區口譯員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 碩士論文,
臺灣師範大學, 翻譯研究所碩士班.
陳懷峰. (2007). 我國外籍與大陸配偶就業障礙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 國立中正
大學, 勞工所.
游蕙如. (2005). 苗栗縣四所國民小學外籍配偶識字班實施現況之研究. 國立新
竹教育大學, 教育學系碩士班.
黃琦茹. (2008). 紅十字會水上安全工作大隊志工參與動機、工作滿意度對持續服

140
務意願之研究:以臺北縣分會為例. 碩士論文,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體育學
系體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
楊詠梅. (2001). 台灣印尼跨國籍婚姻婦女之健康關注. 碩士論文, 高雄醫學大學,
護理學研究所.
蔡欣嵐. (2001). 工作特性、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以半導體業為例. 碩
士論文, 國立中央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蔡佩君. (2007). 新移民女性健康照顧政策之性別檢視. 長榮大學, 醫務管理學系
碩士班.
鄭文惠. (2006). 影響女性外籍配偶就業決定之因素探討:以高雄縣越南籍外籍配
偶為例. 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所碩士班.
鄭雅雯. (2000). 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
例. 碩士論文, 國立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蕭昭娟. (2001). 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 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研究所.
謝植岡. (2007). 外籍配偶照顧輔導政策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苗栗縣東南亞女性
為例. 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顏錦珠. (2002). 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 碩士論文, 國
立嘉義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所.

政府報告、委託調查報告
內政部. (2005 年 11 月 15 日). 規化取得我國國籍者基本語言能力及國民權利義
務基本常識認定標準.
內政部移民署. (2010). 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 99 年 7 月至 12 月外籍配偶
輔導措施辦理情形. 內政部移民署.
朱僑麗. (2007). 外籍配偶生育健康管理品質及成效評估計畫 : 全程計畫執行總
報告. 國民健康局.
朱僑麗. (2006). 外籍配偶生育健康管理品質及成效評估計畫. 國民健康局.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7). 九十七年度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外籍配偶
生與保健通譯員服務計畫書. 國民健康局.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3 年 10 月). 外籍與大陸配偶生育健康管理計畫.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黃煌雄, & 林伸一. (2004). 自動調查「據報載:目前,廣義的移民人口,包括外
勞、外籍新娘,已近六十萬,較原住民人數還多,實有必要從政策面、法
令面、執行面,就世界與人權的比較觀點,體檢當前我國的移民政策與制
度」乙案調查報告. 中華民國監察院.

網路資源
大紀元. (2008 年 4 月 14 日). 協助新移民就醫 北市培訓雙語通譯人員. 2011 年 8

141
月 1 日 擷取自 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8/4/14/n2081430.htm
內政部移民署. (2011 年 5 月). 統計資料. 2011 年 7 月 3 日 擷取自 內政部入出國
及移民署全球資訊網:
http://iff.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101525&ctNode=29699&mp=1
內政部移民署. (2011 年 6 月 30 日). 通譯人才資料庫移民輔導通譯人員進階培訓.
2011 年 7 月 2 日 擷取自 http://www.ywca.org.tw/data/2011/0630.pdf
台北 YWCA 年輕女性. (2010 年 6 月 18 日). 歡迎報名通譯人員培訓. 2011 年 7 月
31 日 擷取自 台北 YWCA 年輕女性:
http://blog.yam.com/tpeYWCAyw/article/29127447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2007). 中越印英泰文版通譯服務宣導單張. 2011 年 8 月 1 日
擷取自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http://www.health.gov.tw/Portals/0/%E6%96%87%E5%AE%A3%E5%87%BA%E
7%89%88%E5%93%81/96%E5%B9%B4-%E4%B8%AD%E8%B6%8A%E5%8D%B0
%E8%8B%B1%E6%B3%B0%E6%96%87%E7%89%88%E9%80%9A%E8%AD%AF%
E6%9C%8D%E5%8B%99%E5%AE%A3%E5%B0%8E%E5%96%AE%E5%BC%B5.pd
f
台東外語通譯協會. (2008 年 11 月 12 日). 臺東縣外語通譯協會培訓「外籍配偶
翻譯人才」實施計畫書. 2011 年 7 月 2 日 擷取自
cross-culture.project.fju.edu.tw/document/971112-4.doc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2011). 新移民服務. 2011 年 7 月 2 日 擷取自 伊甸社會福
利基金會: http://www.eden.org.tw/serivce.php?level2_id=25&level3_id=42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2011 年 6 月 30 日). 統計月報資料庫. 2011 年 7 月 3 日 擷取
自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http://statdb.cla.gov.tw/html/mon/i0120020620.htm
吳全峰. (2009). 醫事法規. 2011 年 7 月 1 日 擷取自 豬寶寶醋罈子:當法律遇上
了公共衛生: http://idv.sinica.edu.tw/cfw/healthlaws.htm
南洋姐妹大聲公. (2010 年 1 月 18 日). 南洋姐妹大聲公. 2011 年 7 月 2 日 擷取自
南洋台灣姐妹會北但資訊棧:
http://tasat.blogspot.com/2010/01/blog-post_18.html
財團法人台北市賽珍珠基金會. (2011 年 5 月 27 日).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委託財團
法人台北市賽珍珠基金會辦理 100 年度新移民衛生醫療外語通譯人力庫.
2011 年 8 月 1 日 擷取自 財團法人台北市賽珍珠基金會:
http://www.psbf.org.tw/pic/act/100.taipei.health.class.pdf
高雄市社會局. (2005 年 2 月 28 日). 疼惜「台灣媳婦、越南情」 通譯大使搭起
溝通的橋樑. 2011 年 8 月 2 日 擷取自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家庭暴力及性侵
害防治中心新聞稿: http://safesex.kcg.gov.tw/0217news.doc
婦女救援基金會. (2011). 我們的服務. 2011 年 7 月 31 日 擷取自 婦女救援基金
會: http://www.twrf.org.tw/p1-about2.asp
陳雅雪. (2009). 外籍配偶生活適應問題及教育介入策略. 2011 年 2 月 21 日 擷取

142
自 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電子報:
enews.trsc.chc.edu.tw/98Webs/data/study981014.doc
新北市華語師資暨通譯人才培訓計畫. (2010 年 3 月 31 日). 最新消息. 2011 年 8
月 1 日 擷取自 新北市林口區麗園國民小學:
http://163.20.110.138/news/u_news_v2.asp?id=%7B13FE4DDD-7102-4F43-BA
E4-9A608118A50F%7D&newsid=1056&PageNo=1&skeyword=
新北市衛生所. (2011). 新北市衛生所服務網. 2011 年 6 月 21 日 擷取自 新北市
衛生所入口網:
http://www.phc.ntpc.gov.tw/web/SG?command=display&pageID=32569&page
=view&PX=
賽珍珠基金會. (2011). 100 年通譯人員第一階段訓練課程. 2011 年 7 月 2 日 擷取
自 賽珍珠基金會: http://www.psbf.org.tw/?action-viewnews-itemid-238

143
附件一:深度訪談同意書

深度訪談同意書

通譯員您好:

我是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口譯組的碩士生范明瑛。為完成碩士論文,現正針
對台灣地區為外籍配偶提供醫療通譯服務的情形,進行調查。研究目的希望深入
了解,目前台灣醫療通譯員在衛生所的服務情形,包括訓練、酬勞、工作流程等
議題。希望您能提供個人的想法和經驗,協助本研究的進行。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約需一到兩次訪談,每次約一到兩小時。同時,為了資
料的整理與分析,希望您同意於訪談過程中錄音。錄音內容僅作為研究者分析資
料、編碼及歸類統整之用。基於保護受訪者的義務,您的姓名及個人資料一律隱
匿不公開,改以代號稱之。因此,希望您能提供真實的意見,以增加研究資料的
正確性。

訪談期間您有權利選擇退出,且沒有義務告知原因。訪談過程中,您有權利決定
回答問題的深度,面對不想回答的問題也可以拒絕回答,亦有權利隨時終止錄音
以及訪談。

若您對本研究有任何意見,歡迎隨時提供。再次誠摯地感謝您參與本研究。

如果您已了解訪談目的,並願意接受訪問,請閱讀以下說明並簽名。

我已經閱讀了這張同意書,並同意參與「台灣醫療院所通譯員調查」研究計畫。
我了解我出於自身意願同意參與此計畫,並可以隨時退出。

受訪者: (簽名)

研究者: (簽名)

日期:

144
附件二:通譯員基本資料調查
受訪通譯員個人基本資料
備註
姓名

年齡 16~20 歲 21~25 歲 26~30 歲 31~35 歲

36~40 歲 41~45 歲 46~50 歲 50 歲以上


原國籍 越南 印尼 泰國 菲律賓 馬來西亞

柬埔寨 緬甸
在台居住時間 1 年以下 1 年以上不滿 2 年

2 年以上不滿 3 年 3 年以上不滿 4 年

4~6 年 6~8 年 8~10 年 10~12 年

12 年以上(請說明)
服務地點 (e.g.新北市新店區)

服務單位 (e.g.新北市新店區衛生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仁愛院區)

擔任通譯資歷 (e.g.1 年 4 個月、7 個月)

服務頻率 (e.g.1 週兩次)

工作語言 中文 越南文 印尼文 泰文

菲律賓文 馬來語 緬甸語 台語

其他(請說明)

145
附件三:衛生所通譯員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

衛生所通譯員工作滿意度調查
一、家庭狀況:是否有子女?有 沒有

二、教育程度
小學 初中 高中 大學 研究所 其他(請說明)

三、工作經歷
在擔任衛生所通譯員之前,
 沒有做過其他工作
 有做過其他工作,工作性質為 正職 兼職
現在在擔任衛生所通譯員的同時,
 沒有在做其他工作
 有在做其他工作,工作性質為 正職 兼職

四、在您之前,衛生所有其他通譯員嗎?有 沒有

衛生所通譯員工作滿意度調查表
以下是您對「目前擔任衛生所通譯員」的看法及感受。請於閱讀題目之後,在符
合您自身情況的空格中打 V。如果您認為題目所描述的工作語通譯工作不相關,
或是題目所描述的工作層面,在您工作的環境中會不斷變化無法確定,請在「無
法作答」欄打 V。

題目 選項
非常 滿意 普通 不滿 非常不 無法
滿意 意 滿意 作答
1 我對通譯工作目前的工作量
2 我對通譯工作中獨自發揮能力的機會
3 我對通譯工作給予我經歷不同事情的機會
4 我對通譯工作可以讓我得到家人認同的程

5 我對通譯工作讓我在鄰居、朋友間獲得好
評與認同程度
6 我對通譯工作中,負責管通譯員的承辦人
對待我的態度
7 我對通譯工作中,負責管通譯員的承辦人
做決定的能力
146
8 我對通譯工作與我個人道德原則符合的程

9 我對通譯工作的穩定性
10 我對通譯工作可以服務他人的機會
11 我對通譯工作可以指導他人做事的機會
12 我對通譯工作可以發揮自我專長的程度
13 我對衛生所執行政策的方法
14 我對通譯工作所投入的心力和所獲得的薪
資比例
15 我對通譯工作中可以自由運用自己判斷力
的機會
16 我對通譯工作中可以嘗試運用自己的方法
來處理事情的機會
17 我對衛生所的工作環境
18 我與衛生所其他工作人員相處的情形
19 我對工作表現良好時得到讚許的程度
20 我對自己在通譯工作中可以獲得的成就感
21 我對通譯工作在時間安排上的彈性程度
22 我對通譯工作可以兼顧家庭的程度
23 我如果遇到困難需要協助時,可使用的管
道和資源
24 我對職前訓練在實際工作上實用的程度
25 我對在職訓練可增加工作所需的知識和能
力的程度
26 我對通譯工作在福利以及權益方面的保障
程度
27 我對擔任通譯有機會認識更多人

147
附件四 通譯員培訓課程範例
臺北縣 99 年度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培訓實施內容-初階
培訓
地點:亞東醫院
日期 時間 課程名稱 講師

99 年 7 月 1 日(星 8:30--8:50 報 到 健康管理科


期四) 長官致詞 亞東醫院

8:50--10:30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服務 賈科長淑麗


作業規範介紹及計畫說明

10:30--12:10 台灣風俗文化簡介 廖繼成


臺灣神學院研究所畢業,
現任講師
現任臺灣神學院講師及雙
和教會牧師
13:20-15:00 如何透過台灣文化適應新生活 陳凰鳳
政治大學外文中心講師

99 年 7 月 8 日(星 9:00--10:40 醫療院所門診作業說明 陳副主任淑芬


期四) 亞東醫院護理部

10:40--12:20 外籍配偶相關補助辦法及申請 張玲仙護理師


流程介紹

13:20--15:00 外籍配偶在臺相關法律介紹 賴律師芳玉


元貞律師事務所律師
民間司改會執行委員
99 年 7 月 15 日 9:00--12:00 孕期保健及回覆示教 陳嘉玲護理師
(星期四)

13:00-16:00 產後保健及新生兒照顧及回覆 廖淑媛副護理長


示教

99 年 7 月 22 日 9:00--12:00 嬰幼兒保健及回覆示教 陳雅如副護理師

(星期四)
13:00-16:00 母乳哺餵及回覆示教 李秋桂護理長

99 年 7 月 29 日 9:00--12:00 嬰幼兒副食品添加及回覆示教 何苑菱護理長


(星期四)

13:00-15:00 避孕方法及回覆示教 曾郁心護理師

99 年 8 月 5 日(星 9:00--12:00 婦女常見癌症及回覆示教 魏主任銘洲亞東醫院婦產


期四) 科主任

13:00--15:00 測驗及解題 健康管理科


亞東醫院

148
臺北縣 99 年度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通譯員培訓實施內容-進階
培訓
地點:亞東醫院

日期 時間 課程名稱 講師

99 年 8 月 12 日(星期四) 9:00--12:00 助人同理心技巧與演練(一)真 熊主任惠筠亞東醫院


誠傾聽 社工室主任

13:00--16:00 翻譯工具的認識 陳清淨


賽珍珠基金會講師
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

99 年 8 月 19 日(星期四) 9:00--12:00 助人同理心技巧與演練(二)尊 吳念庭


重引導、同理心 亞東醫院社工師

13:00--16:00 翻譯技巧(一)口譯 陳清淨

99 年 8 月 26 日(星期四) 9:00--12:00 口譯方法及注意事項介紹 陳清淨

13:00--16:00 外籍配偶服務案例介紹與專有 陳副主任淑芬


名詞(婦幼衛生醫療) 亞東醫院護理部

99 年 9 月 2 日 9:00--12:00 翻譯技巧(二)書譯 陳清淨


(星期四)

13:00--16:00 華語入門課程 王仁盟


北市中山區社區大學
講師
北市松山區社區大學
講師
北市明德國小現任教

99 年 9 月 9 日 9:00--12:00 口譯及書譯常見問題因應方法 陳清淨


(星期四) 演練

13:00--16:00 華語進階課程 王仁盟

149

You might also like